古詩詞鑒賞分類解題指導

古詩詞鑒賞分類解題指導

古詩詞鑒賞要求考生調動知識積累、生活閱歷和審美情趣去感知詩歌形象,品味詩歌語言和表達技巧,領略詩歌情感,並用語言「準確、簡潔、完整、通順」地加以表達。    一、相關概念說明    1.形象    形象一般是指詩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包括詩人著意刻畫或者是與詩人有密切關係的人物形象,比如《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詩人塑造的主人公形象,而詩人自己,是抒情主人公。    2.意象    意象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是作者內在的思想情感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它是詩人通過詩的語言描繪出來的可以被讀者理解、重現的具體可感的生活圖景——人、事、物、景,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象是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共同構成的富於美感的形象,它寄託著複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承載著詩人強烈的主觀色彩。我們理解詩歌形象,就是從感受意象開始。馬致遠的《天凈沙#8226秋思》一連疊用九個意象組成一幅瀰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烘托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懷,那枯藤、老樹、昏鴉、古道、瘦馬等意象,都傳遞著作者的羈旅愁思。    3.意境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是一種情景交融而又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是作者的創作與讀者的想像共同創造的結果。詩人常通過一系列相關意象的組合,構成具有特定意義的意境。鑒賞意境就要從作者所描繪的風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貫穿其中的思想感情。馬致遠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敗的意象,構成了蕭索悲涼的深秋的意境。    4.表達技巧    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分為抒情手法、表現(寫作)手法、修辭手法。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借古抒懷等;表現手法,主要有烘托、渲染、對照、映襯、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正側描寫、用典、象徵等;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對偶、反問、設問、反覆、互文等。    5.思想    對詩歌思想內容的評價,一般包括對詩歌主旨的評價、對思想感情的評價和對詩人觀點態度的評價三個方面。評價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⑴學會知人論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有助於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棄疾曾經在抗金鬥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後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所以其詞多為回憶過去如火如荼的戰鬥生活,或者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情緒,風格豪放悲慨。    ⑵把握時代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比如,唐代國力強盛,投筆從戎的知識分子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在他們的詩,尤其是邊塞詩,雖有塞外環境的惡劣,也有對故鄉、親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敵愾的憤慨,保家衛國的決心,因而格調高亢,情緒激蕩。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⑶品讀「序」和「注」。許多詩詞的前面都有一個不長的「序」, 詩詞的後面有一些「注」,它們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    ⑷了解感情的複雜性。大多數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一的,其中可能交織著許許多多非常複雜的情感,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另外,一個作家的整體創作趣向和風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如蘇軾的《江城子#8226密州出獵》充滿了豪放之氣,而他的《江城子#8226十年生死兩茫茫》卻婉約之至。    二、相關知識儲備    1.意象和意境    意象,指詩人通過詩的語言描繪出來的可以被讀者理解、重現的具體可感的生活圖景——人、事、物、景。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它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習慣,比如「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    高考試卷中單獨考查過的意象:    02年全國卷《春夜洛城聞笛》-折柳 03年春季北京卷《聞雁》《寒塘》-雁    04全國Ⅰ卷《鷓鴣天》杜鵑 06年湖北卷《丹陽送韋參軍》《暮春滻水送別》-水     07年浙江卷《烏衣巷》《人月圓》《中呂山坡羊#8226燕子》-燕子    由此啟發我們,在古詩鑒賞備考複習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見意象的寓意。    比如折柳表示送別、離愁別緒、思鄉;斜陽表示日暮,含有凄慘之感;殘月表示不圓滿,孤獨憂愁的心緒;寒蟬表示冷凄,含有凄慘蕭索之情;短笛表示送別、思鄉,寄寓思念之情;落葉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歸雁表示思鄉之情,遊子思念故鄉;西風表示凄清之情,憂愁之緒;梅花表示凌雪傲霜,堅強之意;牡丹表示富貴、大方;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潔;蘭草表示高潔、友誼;芳草喻離恨;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繫;梧桐是一種凄苦之音;梅花是高潔人格的象徵; 松柏象徵孤直耐寒的品格;菊花象徵高潔的品質;桃花象徵美人;楊花有飄零之意;秋風表示蕭條、冷落;杜鵑表示悲苦凄涼;猿啼象徵著一種悲傷的感情;大雁、青鳥是對行人思念;羌笛有凄切之音;白雲、明月表示望雲思友,見月懷人;水是綿綿不斷的愁思。    一個意象有時有著豐富多樣的寓意。熟知這些意象的寓意,對鑒賞古詩是極有意義的。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是一種情景交融而又虛實相生的藝術形象,是作者的創作與讀者的想像共同創造的結果。詩人常通過一系列相關意象的組合,構成具有特定意義的意境。鑒賞意境就要從作者所描繪的風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貫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寫景抒情詩中,意象是一個個物象,而意境則是這些物象綜合起來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意象是構成詩歌的一些具體的、細小的單位,而意境的範圍比較大,通常指整首詩所構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詩歌藝術成就的重要顯現。    馬致遠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敗的意象,構成了蕭索悲涼的深秋的意境。蘇軾的《卜運算元#8226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連用缺月、疏桐、孤鴻等意象,營造了孤獨凄涼的意境。    閱讀詩歌時,要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意境。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雄渾壯麗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幽清明凈    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人沉鬱孤愁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和諧靜謐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高遠遼闊    古典詩詞常用意境:幽靜、寧謐、繁麗、莽蒼、深遠、熱烈、高昂、幽遠、空靈、遼闊、蒼涼、幽美、朦朧、淳樸、繁華、荒蕪、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涼慷慨、纏綿宛轉、雄渾壯闊、空寂寥落、蕭條荒涼。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常把要抒發的情感寄寓於所描寫的景物之中,即人們常說的融情於景,借景抒情。    2.題材及感情    (1)山水田園詩 中國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詩人眾多,風格各異,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藉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嚮往。如2003年考查的王維《過香積寺》,就是通過描寫去香積寺沿途的景物,抒發晚年沉湎佛意的恬靜心境。    常見風格:沖淡寧靜、平實質樸。    常用意象:田園、山水、林木、莊稼、家禽、家畜。    常見思想感情:不滿現實,追求淡泊,安貧樂道。    常用表現手法:寓情於景,即景抒情,白描,烘托,虛實結合。    (2)邊塞征戰詩 邊塞詩派指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形成的一個以反映唐朝邊界戰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詩歌流派。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主張以詩歌來反映邊塞的山川景物和風土人情;表現從軍邊塞、殺敵報國的意志;謳歌邊塞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鬥精神;抒發禦敵建功的願望和安邊定遠的思想;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諷刺並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在創作風格上多以雄渾豪放、奔騰峻偉見長。盛唐邊塞詩派的出現,開拓了我國古代詩歌題材的一個廣闊的領域,表現了盛唐時期激昂壯闊的時代風貌。如2005年重慶卷考查的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二)》,借一特定情境,描寫邊塞生活,抒發將士們的思念之情。    常用意象:大漠、朔風、關塞、雪山、長城、征馬、鼓角、沙場。    常用表現手法:渲染烘托、情景相生、正側描寫、虛實動靜、直抒胸臆、用典比興。    常見思想感情:或不畏艱險,殺敵報國;或環境艱苦,厭戰思鄉;    常見風格:或慷慨雄奇,或悲涼傷感。    (3)贈友送別詩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江淹《別賦》),送別詩一直是在中國詩壇的重要題材。贈友送別詩主要為抒寫離別之情。2006年湖北卷考查的《丹陽送韋參軍》《暮春滻水送別》藉助於「水」這一意象,表達了不同的感情。    常用意象:柳、水、酒、月、淚、雲、南浦、灞橋、長亭、古道。    常見思想感情:或依依難捨、纏綿傷懷、或相期祝福、感奮勵志;    常見風格:語深情切、或纏綿哀感、或洒脫曠放。    (4)羈旅行役詩 出門在外的遊客浪子,眼中所見、耳中所聞、心中所感都包含著由此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溫馨家庭的憧憬。如2005年全國卷二考查的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就是作者在邯鄲驛館的思家之作。    常用意象:暮春、秋月、葉落花謝、寒風苦雨、杜鵑悲鳴、猿猴哀啼。    常用表現手法:渲染環境、寓情於景、即景抒情、比擬鋪墊、虛實相生、對比抑揚、烘托映襯。    常見風格:孤獨惆悵、寂寞傷感、抑鬱悲苦;    常見思想感情:思鄉念親、有家難歸、漂泊天涯、孤苦寂寞。     (5)詠史懷古詩 詩人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迹來達到感慨興衰、寄託哀思、託古諷今等目的。這類詩由於多寫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們鑒賞時一般要弄清史實,對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領悟感情,分析寫法。如2007年浙江卷考查的《烏衣巷》《人月圓》《中呂山坡羊#8226燕子》都是懷古之作,這三篇作品均通過燕子意象,表達了深沉的興亡之感。    常用意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    常用表現手法:運用典故、今昔對比、借古諷今、即事議論。    常見思想感情:弔古傷今、昔盛今衰、懷才不遇;    常見風格:或雄渾壯闊、或含蓄沉鬱。    (6)思婦閨情詩 所謂思婦閨情詩,指的是以閨中思婦的情懷或愁緒為主要寫作內容的詩歌。在傳統的思婦閨情題材中,有抒發別離苦情的,有描寫美人遲暮的,有借思婦閨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2004年浙江卷考查的李白的《菩薩蠻》就是此類詩作。    常用意象:寒月、青燈、空房、孤枕、楊柳、黃花、梧桐清霜。    常見風格:纏綿婉轉,悲愴幽怨     常見思想感情:孤獨傷感,憂悶惆悵。    3.鍊字與煉意    古人講究一字傳神。杜甫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說:「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 關於「鍊字」與「煉意」典故比比皆是。他們常常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1)動詞 動詞的提煉是古詩鍊字的主要內容。因為一個動詞尤其是非動詞活用為動詞的詞往往能夠使全詩的語言生動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詩歌中的詩眼。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陶潛「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盡人皆知。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蓬勃的春意寫出來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這些是詩人的獨特感受,寫出了這種獨特感受,不論是情景交融,詩人把他的感情色彩著到景物上去也好,詩人寫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態也好,都是有意境的。2007年全國卷Ⅱ考查的王維《新晴野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的「明」和「出」。    (2)形容詞 形容詞不僅可以從形、聲、色、光等方面點出形象的特點,還能傳達出作者的感情。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中「直」和「 圓」字,兩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2006年遼寧卷考查的蘇軾《東坡》「自愛鏗然曳杖聲」中「鏗然」一詞傳神地描繪出手杖碰撞在石頭上發出的響亮有力的聲音,與月下東坡的寧靜清幽形成鮮明對比;聯繫前文對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堅守信念、樂觀曠達的情懷。     (3)名詞 名詞在古代詩歌中主要表現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詞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及多個意象疊加的現象,因為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句中溫庭筠《商山早行》共寫了六種景物:雞聲、茅店、月亮、腳印、小橋、霜,本聯純用名片語成詩句,將六種景物作意象的疊加,如一個特寫鏡頭,營造出特定的意境。     此外,有些詩歌中還應注意數詞和副詞的使用。數詞不只可以寫出事物的數量,它在詩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達效果。如「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齊己《早梅》中的「一」字使用即為傳神之筆。據《唐才子傳》記載,齊己曾以這首詩求教於鄭谷,詩的第二聯原為「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讀後說:「數枝未若一枝佳」。齊己深為佩服,便將「數枝」改為「一枝」,並稱鄭谷為「」一字師。「一」是點睛之筆:梅花開於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於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得此梅不同尋常。緊緊地扣住了題目「早梅」。    (4)副詞常用來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以表示程度、範圍、時間等意義。巧妙地使用副詞,常能使詩歌的內容變得深刻。如「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中的「盡」字,寫出了戍邊將士一無例外的思鄉之情。2006年江蘇卷考的是元代詩人魏初的《鷓鴣天#8226室人降日》,問題是:第二句「今年相望又一年」中「又」妙在那裡?這個「又」字就是一個副詞,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跡天涯,飽含愁苦與無奈,因此妙處無窮。    4.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採取的特殊的表現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手法和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使用。    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對偶、反問、設問、反覆、互文等。    對修辭手法的鑒賞,就是要明確辨識和判斷修辭手法是什麼,掌握和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分析和評價它們對於塑造形象、表現情感和體現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 比喻能將抽象化為具體,能將無形化為有形。例如寫「愁」:李後主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江水寫愁,則使人想見愁意之深廣漫長。    ②誇張 誇張就是為了突出和強調某種事物或事物的某種特徵,藉助於想像,對它進行誇大或縮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如2005年福建卷考查的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其中「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一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③擬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如2007年重慶卷考查的蘇軾《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釉倫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前二句描寫了光彩正艷、香氣正濃的海棠花在春風中、月色下的朦朧美;後二句用了擬人手法,以花比人,表達了作者對海棠花的喜愛之情。    (2)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考查的重點是抒情和描寫。其中,描寫可分為白描、細節描寫等;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    托物言志: 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此詩以梅自喻,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現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借景抒情: 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    三、下面歸納出六類古詩詞鑒賞命題問法及相應的解題對策    (一)鍊字類    命題問法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某字歷來為人們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解題指津古代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往往一詞一字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徵,深刻地反映思想內容。這種題型要求賞析時聯繫全詩的主旨,從遣詞造句、修辭等方面仔細揣摩推敲,來理解作者鍊字技巧的精妙。答題步驟:第一步,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第二步,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示例《南浦別》白居易: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參考答案同意。「看」字,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彷彿讓我們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情形(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二)關鍵詞類命題問法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解題指津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者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答題步驟:第一步,分析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示例《春夜洛城聞笛》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的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參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三)表達技巧類     命題問法這首詩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解題指津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從詩歌的藝術構思入手。答題時應該包括:(1)指出運用的表現手法;(2)這種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3)運用該手法的好處。     示例試分析下面這首詩歌的表達技巧。     《蜀相》杜 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參考答案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寓情於景、用典、襯托的手法。其中三四兩句是寓情於景,「自」、「空」二字寫出了祠堂景色雖美,卻無人欣賞,以樂景寫哀情。「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一句用劉備三顧茅廬來襯托諸葛亮的傑出才能,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     (四)形象意境類     1. 形象     命題問法這首詩塑造了什麼樣的形象?試說說這首詩中的形象特點?通過詩中的形象塑造,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解題指津詩中形象傾注了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情感,因此,形象應是熔鑄詩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詩歌形象要根據詩歌描寫的具體物象和畫面識別其性質,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概括出詩歌的象徵意義和社會意義。答題步驟是:(1)找出並描摹詩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點;(3)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時應包括三個要點:①是什麼形象;②形象的具體特徵是什麼;③形象的意義是什麼。     示例試分析下面詩中畫眉鳥的形象。     《畫眉鳥》歐陽修: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註:本詩為作者貶官外任時所作)     參考答案詩歌描寫了一隻畫眉鳥出籠後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形象。其中一、二兩句具體描寫畫眉鳥出籠後,自由自在地飛翔、無拘無束地歌唱的特點。其實畫眉鳥的形象就是擺脫了朝廷束縛後自由舒暢的詩人自身形象寫照。     2. 意境     命題問法這首詩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解題指津分析詩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內容,一要描摹詩歌圖景,二要概括意境特點,三要剖析作者思想。具體答題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考生應該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營造的意境描摹出來。這裡有兩個要點,一是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要寫到主要的景物,語言力求優美。第二部分,應在描摹出圖景後,用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幽靜,或蕭瑟,或生機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渾壯麗,或沉鬱憂愁,或和諧靜謐,或開闊蒼涼,或高遠遼闊等等。第三部分,根據這首詩情境氛圍的特點再來談詩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作者在下列這首詩中塑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這種意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山居秋瞑》王 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參考答案山雨初霽,萬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凈。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蓮,是空山秋天恬靜幽美的景象。作者通過塑造這樣一種幽靜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詩人對安靜淳樸生活的嚮往和對污濁官場的厭惡。     (五)語言特色類     命題問法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解題指津這類提問,著重的是詩歌語言的層面,考生應該從語言的風格或特點來解答。一般從下列詞語中選擇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簡潔洗鍊、沉鬱頓挫、渾厚雄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等。分析語言特色,首先必須理解一些術語,如「清新」、「絢麗」、「明快」、「含蓄」、「簡潔」等。再熟悉一些著名詩人的語言特色,如陶淵明的平淡、李商隱的絢麗、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絕句的含蓄、賈島的簡潔等,了解這些對解題不無幫助。 示例試分析下列這首詩語言上的特色。     《長干曲四首(其一)》崔 顥:「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參考答案這首詩歌的語言樸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採用樸素的口頭語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個樸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六、思想內容類     命題問法請分析某句詩的思想感情或內涵,評價詩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詩歌的主題思想,歸納詩句的思想內容,闡述詩歌所表達的觀點、態度、主張等。 解題指津評價思想內容,首先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要立足於對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賞析之上,做到全面、準確、深入、客觀、恰如其分地進行分析評價。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現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問題,努力忠於原詩,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據。    答題要點應包括三點: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義。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往往用「描繪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歌頌了……的品質,批判了……的觀點」等句式。     示例下面這首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懷》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參考答案這首詩描繪了落木蕭蕭,鴻雁南飛,北風呼嘯,江上寒氣襲人的景象,抒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心理。也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其中「遙隔楚雲端」、「孤帆天際看」兩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而「迷津欲有問」一句借用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表明了隱居與從政的矛盾心理。

高考詩歌鑒賞題的命題特點及解題技巧

  嚴格地說,詩歌鑒賞題正式步入高考殿堂應該是始於1994年。從此至今,這種試題權重日見增大,形式日趨穩定,命題技巧日臻圓熟。當然,在為高考天地擁有了體現文學鑒賞要求的詩歌鑒賞題這一美麗「風景」而喝采鼓掌時,我們也不能不正視我們學生解題時無所適從的窘迫現實。為此,本節課擬從命題特點這一角度,就高考詩歌鑒賞題談談有關看法,以期為大家順利過「關」提供一些路徑。

命題的遷移性

    就選材而言,高考詩歌鑒賞題,在內容上一般文字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體式上已涉及詩、詞、曲等多種樣式,在時代上已從唐、宋、元三代向現代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所選材料(含選項中的材料)都與課本有著解不開的「情結」,常常是課本知識的有機遷移。    首先說思想內容。1994年所考七絕《菊花》與陶淵明的《飲酒》、周敦頤的《愛蓮說》相關;1995年所考小令《如夢令》,出自部編初中教材;1996年所考元曲與《赤壁之戰》史實關係甚為密切,而選項D涉及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1997年所考兩首七絕《望洞庭》、《題君山》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描寫對象相近;1998年所考五律《題李凝幽居》,考生當不陌生,課本中有關「推敲」的典故,1999年所考《漫成一首》,其意境與教材中「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諸多詩句「似曾相識」,而選項A、D分別就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柳宗元的《江雪》。《我愛這一片土地》的作者艾青的其它作品在高中課本也出現過。2000年春季所考的《蟬》在高中課本中有同篇名的文章——法布爾的《蟬》,《雷》與屈原的《雷電頌》有關。    再說語言形式。1994年所考的描寫與議論,渲染,文字雋永;1995年所考的直接、間接抒情,借代,設問;1996年所考的總分結構,首尾呼應,詠史抒情,詞的風格;1997年所考的想像,神話傳說,比喻,映襯;1998年所考的環境描寫;動靜結合;1999年所考的對比,意境;2000年所考的象徵、寓情於景等等,均是教材中詩、詞、曲以及其他相關作品裡的表達方式(方法)的靈活遷移。    至於說具體字、詞的含義推敲,這已不只可以結合教材中詩歌里的相關詞句得到解釋,更可以從教材里的文言詞語中追本溯源找到注釋。

命題的整體性

   詩歌鑒賞題應該側重考查考生文學鑒賞的能力。綜觀高考命題,它依循《考試說明》,一般是從作品的內容、語言、表達技巧三個方面——概括地說,是從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入手檢測考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們發現,無論是在整體空間,還是在局部層面.甚或是在個別字、詞處設問,這些選項尤其是答案所在的選項均指向於對讀物的整體理解,在采點時突出了鑒賞的整體性。首先說內容理解。    第一,就整體空問的欣賞讀物而言,詩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調等,需要考生著眼全詩整體揣度。例如,1999年高考古代詩歌鑒賞的第2小題,要求考生從所給的四個選項中選出與讀物一樣,寫了四個景物且構成一個統一意境的選項。這典型地體現了從全局整體理解詩歌的要求。原讀物主要借月、燈、鷺、魚等四個景點描繪了——幅恬靜美妙的圖畫。表達了杜甫對平靜、安寧生活的嚮往之情。所給四個選項中有三項或只有兩個景點(A項),或只有三個景點(B項),或表面雖有四個景點但又是局部有兩個景點合作成一景,實則仍是三景(D項)。它們均不符合題目要求。如果沒有對全詩的全方位的「掃瞄」「濾析」,考生是不能準確得到以上結論的。    第二,就局部層面的欣賞讀物而言,某些關鍵詞、句往往就是所在詩歌的「詩眼」,或是所在詩歌的語言障礙。分析這些詞、句的含義,也要求考生擁有整體思考的意識、能力。例如,1999年試卷中有關艾青的一道現代詩歌鑒賞題中,D選項將結尾處「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詩中的「我」解釋成喻體「鳥」,而不是「詩人自己」。從整體上看,這兩句是全詩(節選)的點題之句。此前,詩人以「鳥」作喻,從多個側面間接抒發了對祖國的深情,而作結時,這兩句詩恰恰是在向讀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體「鳥」,而是指「詩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詩歌鑒賞試題,即使是在理解細小的詞、句內容方面設題,也對考生提出了整體思考要求。其次說形式欣賞。    第一,就整體空間的欣賞讀物而言,有些詩歌全篇以某種表達方式(方法)見長,命題者常於此設題,要求考生予以整體思考。仍以1999年試卷為例、杜甫的《漫成—首》詩,典型地運用了以動寫靜的反襯筆法——詩的第二、四兩句所寫的江風吹打桅燈,大魚躍出水面的動景反襯了一、三兩句的靜景。命題者故意將其說成「對比」,如此理解便不能突出詩歌的安謐的意境。此題巧妙地引導考生在思考反襯與對比的修辭功用時,很好地欣賞了詩歌的整個意境。    第二、就局部層面的欣賞讀物而言,一些詩歌幾乎每句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表達方法,而在整體上它們又共同服務於主題。因此,命題者常常一一予以制題,引導考生在這些局部的形式方面的欣賞中融入有關全詩的整體思考。例如,1995年試卷中李清照的《如夢令》詞,抒情頗為含蓄婉曲。命題者分別就情景交融、借代、設問等手法依次設置了A、B、C三個選項,既引導考生欣賞其形式,又引導考生分析其內容,這就為選項D「全詩直抒胸臆」的說法提供了對應的思考,考生在整體比較後就能得出全詩並非直抒胸臆的理解,從而能正確答題。

命題的迷惑性

    平心而淪,學生在解答詩歌鑒賞題時屢屢出錯,這固然與不能靈活遷移已學知識以及整體理解所給讀物有關,但試題的答案(均是要求選出錯項)具有很強的迷惑性也是造成考生失誤的一個重要因素。綜觀歷年試題,其答案的迷惑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望文生義」。    在理解某些詞句的意思時,有些考生常常只從字面上作簡單的附會性理解,命題者常常抓住考生的這種「望文生義」的毛病設計選項。例如,1998年試卷中關於賈島詩的第1小題,要求考生選出解說不當的一項。B選項中對「少鄰並」的解釋是「李凝自小就與鄰居緊挨著作伴」。單就字面意思而論,取此義項也並無什麼不妥,但是就整個詩歌的主旨而言,這一解釋恰恰有悖於詩題以及下文共同構建的「清幽」意境。顯然,慣於「望文生義」理解詩歌的考生必然難逃此「劫」。二是設置陷阱。    受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某一問題的幾成定論的看法的影響,一些考生分析、理解所給讀物時,常常容易有一種「慣性」思維,「定勢」思考,結果常常搞錯了讀物的或局部詞句或整體內容方面的意思。命題者常常在這些地方設置「陷阱」。讓考生往裡鑽。例如,1994年試卷中詩歌鑒賞題的C選項說「三、四兩句由描寫轉入議論,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潔氣質」,其實,此詩三、四兩句只是從季節的角度描寫議論,表明作者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凋謝後已無其他花卉可供欣賞。命題者故意將此詩的菊花說得像傳統看法那樣的「高潔」,這是典型地利用考生容易有的思維定勢設置選項。以上是從局部詞句的理解角度設置「定勢」陷阱的例子。在整體內容方面,命題者也常常設置這種陷阱。例如,1996年試卷中詩歌鑒賞題第1小題中的選項。原讀物借敘寫三國史實抒發情懷。考生極易受「定勢」思維的影響,把曲中所讚美的英雄理解為三國時的三大諸侯劉備、孫權和曹操。其實,從「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八陣圖中」等句可知,曲中所寫人物,蜀方的代表恰恰是諸葛亮。三是拔高主題。    一般而言,高考所選詩歌材料,或抒發人生情懷或評價歷史人物等等,在思想內容上大多是積極而且向上的,考生在體會這些內容時常常容易拔高原有主題。命題者常於此制題,以引導考生仔細分辨,正確評價讀物。例如,1996年試卷中的第2小題,選項C在表述詩人的感情基調時,使用了「表達了自己追慕古賢,意欲建功立業的宏圖偉願」等詞句。原詩(曲)確實有「追慕古賢」之意,但是,「意欲建功立業的宏圖偉願」根本無從尋覓。在設置答案所在的選項時,命題者故意無中生有,誇大事實,拔高詩的主題。四是「真」中藏「假」。    有的選項、其考測點常常不只是一個,命題者在安排答案所在的選項時,故意在看似「真」的說法中藏一個「假」的細節,考生稍不注意,便會選錯答案。例如,1997年試卷詩歌鑒賞題的第1小題,B項對兩首詩所描寫的對象特徵進行比較,得出「都貼切地描繪了月光下湖面風平浪靜、山影凝重、朦朧而又靜謐的景象」的結論。應該說,劉詩寫的確系月光下的湖面,但同樣是寫洞庭湖。雍詩卻不是寫的月下湖水。命題者比較隱蔽地以假亂真。第2小題的D項,就兩首詩的意境、情感進行比較,得出「都將洞庭山水景物描寫得高曠超俗」的結論。其實,劉詩寫的是遠望之景,寫得確實「高曠超俗」,但雍詩寫的卻是近視之景,寫得「清秀俊美」,D項又一次「真」中藏「假」。五是「似是而非」。    從形式角度而言,修辭方法中帶「像」字的真假比喻,借代與借喻,設問與反問,對比與反襯,比擬與比喻、明引與暗引等等;表現手法中的點與面,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白描與細描,敘寫與議論,聯想與想像,現實與浪漫,烘托與對比,伏筆與照應,寓情於景(物、事)與托物言志,等等,這些相近的修辭方法或相對的表現手法,考生在辨別時常常容易混淆,命題者便在1995年試卷、1996年試卷、1997年試卷、1998年試卷、1999年試卷中編製題目(例析參見「整體性」部分有關內容),精心設計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這也迷惑住了不少考生。

充分把握三性,抓住前後信息,準確解答問題

一、借技巧,抓關鍵,透過現象看本質。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什麼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說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托物言志,敘事則是寓情於事等等。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歌語言的表述,如果我們在應試時能藉助這一作詩技巧,抓住這些關鍵性的詩句,那麼我們就能撥開迷霧,透過現象,把握全詩的主旨,從而順利解答關於主旨一類的考題。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達合語境。    詩歌十分講究語言的錘鍊。有一類考題是考查運用詞語的能力的。做這類題,一要看詞語的搭配,二要看錶現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詩境,從而達到排誤存正。

三、讀原詩,據題干,綜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對思想內容與寫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題,往往採用以偏概全的方法來設置迷惑項,干擾考生。應試時,應把原詩、注釋及題干中提供的條件綜合起來考慮,才能解答。

四、找矛盾,扣詩題,把握意象辯真偽。    詩歌的考查,一般側重於詩歌的主題、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往往會採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來干擾考生。因此,應試時宜先找出矛盾之項,再緊扣題目和旨趣,把握詩歌的形象特點,辨出真偽來。

欣賞詩詞九要

  (一)掃除字詞障礙(包括查明典故)

  閱讀詩詞可能會碰到兩種情況:第一種通俗易懂,沒有艱澀的字詞,也沒有生僻的典故,比如清代陸次之的《五人墓》:「五人五匹夫,五人五君子。埋骨在青山,題名在青史。」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就能讀下來;但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不見得能讀懂;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可能讀懂,但未必能挖掘出其中深刻的含義。其中的關鍵是要了解「五人墓」是怎麼回事。高中同學讀過張博的《五人墓碑記》,因此可能讀懂,但要從賞析角度講。能從此詩挖掘出對人生意義的理解:「人,應該怎樣生;又應如何死」,就不是很簡單的事情了,所以,通俗易懂的詩詞不見得能理解深透。

  第二種情況是有較多的生字和典故。讀下來都較困難,這就非藉助工具書不可了。比如南宋戴復古的《飲中》這首七律:布衣不換錦宮袍,刺骨清寒氣自豪。腹有別腸能貯酒,天生左手能持螯。蠅隨驥尾宜千里,鶴在雞群亦九皋。賢似屈平因獨醒,不禁憔悴《離騷》。

  此詩困難的是用典太多,全詩共用了五個典故。

一是「別腸貯酒」。此為古語,言酒量過人。二是「左手持螯」。典出《世說新語》:晉代畢卓嗜酒如命,曾說:「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三是「蠅隨驥尾」。典出《後漢書·隗囂傳》,劉秀曾對隗囂說:「……蒼蠅之飛不過數步,即托驥尾得以超群。」驥,良馬也。四是「鶴鳴九皋」。典出《詩經·小雅·鶴鳴》:「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九皋,指深遠的水澤淤地。五是「屈平獨醒」。典出《史記·屈原列傳》,屈原被放逐於濱,遇見漁父,見屈原「顏色憔淬,形容枯稿」便問他何以到這個地步,屈原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但查清典故並不是目的。關鍵是搞清作者用典意圖即他想通過用典表達什麼思想或感情。

  比如第三個典故,詩人的用意是什麼?從原詩句「蠅隨驥尾宜千里」來看,估計復古有難言之隱。這從「宜」字可以看出。既是「隨驥」本應(宜)可以飛黃騰達,平步青雲了,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裡有兩種推測:一是復古曾有意「隨驥」,想借他人名勢而封印成名,結果卻落了空。二是並無事實,只是假設:如果我有蠅苟之心,便可「隨驥尾」,也早該飛黃騰達了,然而我不願做這種喪失氣節的事,從復古的性格和經歷看,當以後者的推論為準,這由下句更可得到印證。

  這就聯繫到第四典的用意。復古以鶴自比,覺得自己是鶴立雞群,但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鶴的本性。鶴總要獨立孤鳴,其聲聞於野,而雞群是無法理解的。詩人為自己繪出一幅孑然傲立,顧影自憐的畫像,清高傲岸使他不可能去作「蠅隨驥尾」的事情。

  這樣,兩典就和作品的思想聯繫起來了。由此更能深刻理解詩人階性格特點。再說第五典。詩人以屈原的遭遇類比自己,痛切地感到當前的社會,尤其是南宋統治者們恰似楚亡前夕的狀態,生活在醉生夢死之中,而詩人又不能「隨波逐流,哺糟啜離」,那麼也只好任其「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像屈原一樣賦《離騷》那樣的悲世之作了。明白此典,再看「賢似屈平因獨醒,不禁憔悴賦《離騷》」這一結尾就可豁然貫通了。

  詩中用典必須查清,但更重要的是弄清典故反映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當然要弄清這一點,很可能還需對作者生平、寫詩背景有所了解。

  上面說了讀詩可能碰到的兩種情況,讀詞亦然。如王先的《人月園·元夜》就屬通俗易懂的一類:小桃枝上春來早,初試薄羅衣。年年此夜,華燈盛照,人月園時。禁街蕭鼓,寒輕夜永,縴手同攜。更闌人靜,千門笑語,聲在簾帳。

  全詩除「禁街」(指皇區、皇宮大內等禁地)值得查一查之外,再無難懂的詞句。但要體會出作者寫元宵之夜的意境特點,也非易事。元宵節在古代是非常熱鬧的節日,尤其在宋代更甚。

  柳永描寫元宵有這樣的詞句:「香徑里,絕纓擲果無數,更闌燭影花陰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一對比,你就能發現此詞的特點了。所以,別看字面上通俗易懂,要想分析透徹,也不大容易。

  第二類詞作可用姜夔的《湘月》為例。下面僅錄上片作一簡要分析。 五湖舊約,問經年底事。長負清景?暝入西山,漸喚我,一葉夷猶乘興。倦網都收, 歸禽時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與,畫橈不點清鏡。 這裡描繪了一幅非常優美的畫面。你能體會出來嗎?你看,日沉西山後,暮色漸漸籠罩遠處的山巒。從晚霞映天到暮色蒼茫都在不知不覺中變幻。朦朧清幽的暮景藏著深不可測的美的精華,正慫恿詩人大舟浮水乘興一游。天色更加暗了,勞累了一天的漁民也都收網歸家,水面上原有的撒網聲,鮮魚的崩跳聲,浪花的激濺聲現在已經全無,天光的餘輝映在水面上,反射出銀色的光斑,水上也許只有大舟擊楫之聲了。江上不時還有幾隻水鳥匆匆飛過,它們也要歸巢棲息了。寂靜的江面上偶爾傳來的幾聲鳥鳴也逐漸消失,夜,將帳幕完全落下,一輪明月悄然升起,將清輝灑在江面上,再也聽不到單調的划槳聲,船在水中任其漂流。此時只覺遠山近水空寒逼人,月色透過薄薄霧氣,瀰漫在江面上,更顯得朦朧。雖是溽熱的盛夏,望著江中小舟洲,水邊的草樹,不但頓覺溽暑全消,更使人感到一股凄冷襲上心頭。「山水空寒,煙月交映,凄然其為秋也。」不是秋寒,卻似秋寒,……萬籟全息,江面如鏡,任「一葉」在江中漂泛,誰也不肯用船槳點破明鏡的江水,損害這天然的靜美……這是一幅多麼清幽的月夜浮湘圖呀! 可是,你要描繪出這樣一個優美的意境,如果連詞中的「一葉」、「夷猶」、「汀洲」、「中流」、「容與」、「畫橈」等詞都弄不懂,怎麼可能呢?如果你寫不出意境又不解「終年底事」為何意,你就更弄不明白「五湖舊約,問經年底事,長負清景?」這句領起全詞的問句是什麼意思了。 可見,要讀懂詞,領會其寫景的意境,先掃除字詞障礙是多麼重要了。 底事,何事,何以,即為什麼。領起句的意思是:與友同游太湖早有舊約,為什麼沒有實現呢?自問年復一年,為了何事長期辜負這清幽的美景?「一葉」指畫船,「夷猶」從容不迫,汀,水邊平地;洲,水中陸地。「中流」指湖中(還記得「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嗎?)「容與」,安逸自得貌,一講起伏徐動貌。(還記得「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嗎?)「畫橈」,畫船之槳,橈rao,船槳。 讀詩詞必須先掃障礙。但掃清障礙不是就讀懂了詩詞,實際上走完這一步,對詩詞尚來分析哩。

(二)了解有關情況

  要深入了解一首詩詞,除了要掃除字詞障礙外,還需了解有關方面的情況。大致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題目,二是作者有關情況(尤其是和作品關係密切的情況),三是瀏覽詩詞時引起的有關聯想。這些聯想很可能對你深入理解詩意有推動作用。當然這些聯想必須有泛讀的基礎和審美聯想能力。聯想往往是自然跳出的,不是冥想可得。但如果你在分析一個詩人的某個時期的詩之前,廣泛地瀏覽他那一時期的其他作品,那麼你對那首詩的理解可能會深刻得多。後面我們將舉例說明。四是作者的寫作風格。還有一點要說明,即對有關背景和史實的了解也很重要,但我們單列為一項,放到第「五要」中具體說明。

  當然,不是對所有的詩題、詞題都需要研究,但有些題卻非研究不可。如李商隱的《花下醉》: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這詩題就很值得玩味。花下醉,真是醉得奇麗,醉得愜意。然而此醉是不勝酒力而微醺呢,還是觀賞花艷而陶醉呢?看來,「醉」字卻有雙關。詩人因不勝酒力而去「尋芳」,已是微醉,看到百花吐艷、溢彩流芳又不禁陶醉,這才有後面「更持紅燭賞殘花」的情趣。像這樣的題目就值得推敲。 再如顧炎武的「悼亡」詩,如果你不知悼亡詩的來源及它特指悼念亡妻的意思,分析起來就會失之淺薄。至於像《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杜甫)這樣的詩題,如果不弄清「泥飲」(niyin強留客人飲酒,表示十分熱情)是什麼意思,嚴中丞是誰。(嚴武),「美」的詞性變化(讚美之意)那就很難往下讀詩了。 有些詞題也不可忽略,它往往點明全詞內容和寫作目的,為你的分析提供線索。比如鄭燮的《沁園春·恨》,這「恨」字就是全詩線索。張先的《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題名點明時間、地點和詞的內容。楊萬里的《昭君怨·詠荷上雨》,點明是詠荷上之雨,而不是雨中之荷,為你的分析提供了重點。

  總之,分析詩詞往往就從題目入手,千萬不可忽視。 第二是了解作者有關情況。這也是分析前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詩是作者在特定時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離不開詩人的生平經歷、性格特點,更離不開產生詩作時具體環境和事件的刺激。所以要深刻理解一首詩必須了解作者有關情況。 以顧炎武的《悼亡》詩為例: 甘年作家向邊陲,坐嘆蘭枯柳亦衰。傳說故園荊棘長,此生能得首丘時? 當然,首先要把「作家」(治家)和「首丘」(《禮·檀弓》:「古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丘是狐穴根本之處。後人謂返葬故里為歸正首丘。)查清。但如果不去了解顧炎武的生平事迹,而只從詩面看,也不過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前兩句寫對妻子的歉疚之情,後兩句寫對故鄉的懷戀,如此而已。但如果你對顧炎武的生平和性格有所考查,對詩的理解就會加深很多。 顧炎武出身在江蘇崑山,其祖父和母親對他的教育非常重視,不但使他打下堅實的學術基礎,更使他懂得要作一個忠於國家、忠於民族的人。一六四五年五月清兵渡江,他毅然到江蘇參加抗清鬥爭,雖未成功,且經受了兵敗、母死的慘痛打擊,但從此立下了堅定的抗清復明志向,至死不衰。四十五歲決定到北方遊歷,以便更廣泛地結交抗清志士,從此一直奔走于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等地。

  後在山東定居。一六七七年他六十五歲時又從山東遷至陝西華陰,但仍然不忘抗清復明,最後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因上馬失足,受傷病死在山西曲沃。他自離家二十多年直至七十歲壽終,一直為兩件事奔忙;一是抗清,二是作學問。卻從未回家探望過一次。這中間他的外甥都已做了清朝的大官,幾次寫信請他南歸,都被他嚴詞拒絕。其實他並非毫無思家之情,但為了不作異國臣子,為了學術研究,他鄙棄了可以輕易得到的高官厚祿,他的這種心情和高尚品格,難道在他的《悼亡》詩中絲毫沒有反映嗎? 從詩中可以看出他對妻子和故土是懷著多麼深摯的感情!但在權衡家與國的重量上在衡量營造家庭的溫暖、妻小的安適和深慮國家的興亡、學術的進步兩者的輕重上,他沒有遲疑,把全部砝碼放在了後者。當我們了解了以上事實後,再看他的《悼亡》詩,就會透過表面看到了貫串在他一生中的愛國主義思想而深深為之感動了。

  第三是由詩句引發的聯想。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其他詩句,尤其是表達類似思想的詩句有所了解,還有,也要了解其他各個歷史時代的詩人表達類似思想的著名詩句。現以秋瑾的《對酒》為例;不借干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對酒」便可聯想起曹操的詩匈:「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但一個是表達對離亂的傷感,建功立業的渴望,一個卻是抒發拯救祖國的革命豪情。第一句可從其豪氣聯想到秋瑾的其他詩句「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不因人熱。俗子胸襟誰識我?」但秋瑾也還有做為一個女子的生活情趣和細膩感情:「夏晝初長,紈扇輕攜納晚涼,……浴罷蘭泉,斜插茶花映翠鈿。」第二句大有李白詩風:「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李白《將進酒》)第三句可想到他的另一些詩句:「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第四句和魯迅的「我以我血薦軒轅」思想是相通的。分析一首詩,對這位詩人的其他詩作了解得越全面,分析得可能越透徹;由詩句引起的聯想越豐富,分析的說服力可能就越強。 第四是了解詩人的寫作風格。要對一個詩人的寫作風格有較深刻的理解,必須研讀這一詩人一定量的作品。

  這對一個中學生來說是較困難,也是沒用必要的。但對文學史中重要的作家風格有個最基本的了解,卻並不困難,同時也是必要的。如《詩經》是現實主義的源頭,《楚辭》(屈原作品)是浪漫主義源頭。漢代古詩有悲愴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詩則蒼涼雄健。王維詩含蓄生動,邊塞詩(以高適、岑參為代表)雄渾奇拔。李白詩感情奔放,極富浪漫色彩;杜甫詩沉鬱凝重,詩風富於變化。樂天(白居易)詩雅俗共賞,李賀詩奇詭變幻,義山(李商隱)詩清麗俊逸,杜牧詩含蓄綽約,以溫庭筠為代表的一批「花間派」詞人(韋莊、歐陽炯、李詢、孫克憲等)詞風既有農艷香軟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詞頹蘼傷感卻又細膩感人。永叔(歐陽修)詞清麗明媚而又語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詞蒼涼悲壯,晏殊詞明朗疏淡,蘇軾詞雄健豪放,柳永詞纏綿悱惻,山谷(黃庭堅)詞流暢自然,秦觀詞情真意切,易安(李清照)詞婉約凄切,誠齋(楊萬里)詞新鮮活潑。號稱小太白的陸遊。風格雄渾奔放,明朗流暢;稼軒(辛棄疾)的詞風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的作品。

  另外的格律派詞人姜夔的特點卻是精心刻意、清妙秀遠……這些詩詞風格一直影響到明清詩壇,因此我們在秋瑾的詩詞中也不難找到古代詩風的影響。 分析詩詞,若對作者的風格有些初步了解,將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但也應注意,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並非沒有例外。蘇拭是北宋豪放詞派之首,可是看看他的悼亡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其悲戚哀婉並不在李清照《聲聲慢》之下。

(三)研究布局結構

  詩詞無論長短,分析前都要研究結構。尤其是較長的詩詞,如果不能解剖,分成幾塊,那就很難入手分析了。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全詩共120句,內容非常豐富,如果你逐句串下來,每句的意思大致能懂,但全詩的脈絡卻顯得模糊。所以必須進行結構分析,把詩分成三大部分:

盡口君王看不足。寫出一個重色輕國的天子,一個嬌媚恃寵的貴妃,為後面迷色誤國必然演出的一幕血淚悲劇做好鋪墊。、魂魄不曾來入夢。寫愛情破滅,貴妃賜死。儘力渲染凄涼蕭索的環境以突出明皇的寂寞和悲傷。"此恨綿綿無絕期"。寫貴妃已在仙境,但兩人對愛情的嚮往已成泡影。最後點出"長恨"的題旨。這樣對全詩的概貌有了基本理解。再對每部分進行細緻分析就較容易了  短詩也一樣要分析結構,如鄭燮的題畫詩《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從結構上講,首句寫根堅,不但為第二句寫根基鋪墊,且為後兩句的萬劫不毀張本。第二句寫根基,第三句寫磨難(結合他的經歷分析)已經可以看到韌竹(實際就是作者)的堅韌性格。第四句寫骨氣,把韌竹形象推到最高潮。四句詩,句句推進,前後照應,形成一個完美的藝術形象。 詞如果是雙調,已分出上下片,大的結構已然分明,一般規律是上片重景下片重情。如蘇軾的《念奴嬌》(大江東去)上片寫江邊所見雄偉景色。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束句,承上啟下,過渡到下片讚揚周瑜的英雄業績,進而和自己對比,抒發出人生如夢的消極慨嘆。 但詞的結構並非全是上景下情。如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上片)便已含很深的感情:江水中有多少逃難百姓的眼淚!西北望長安,可嘆被群山所阻,哪裡望得到!憂國憂民之情已躍然紙上。 對詩詞結構的分析,有時可看出作者的匠心,好的詩詞句段不可輕移,是非常嚴謹的。

(四)體會詩中意境

  意,指作者的主觀想像;境,指客觀存在的環境。意境是客觀景物在作者頭腦中的反映,經再創造的產物。意境本來就是帶有主觀色彩的有我之境。讀詩如果不能把作者創造的意境體會出來,當然就不會產生審美感受。因此讀寫景詩體會意境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現在我們該回答第一部分提出的問題了。 如何把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所寫的意境體會出來呢?請看下面這段描寫: 這是一個長鏡頭:在去往黃四娘家的小溪兩旁,綠肥紅艷,奼紫嫣紅。詩人一路走,一路觀賞,浮在花的海洋中,彌望的是奇花異卉,聞到的是濃郁花香。從色彩的艷麗,到沁人的花香,都使詩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中。鏡頭集中在大小各異、色彩不同的花枝上。鏡頭推近,映出眾多花朵。千朵萬朵已使人有數不盡之感,但寫其多還不能寫出花的質感和重量。而壓技低卻形象而逼真地寫出花的質和量。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讀者彷彿看到數朵碩大的花團盛開在綠葉陪襯下的枝葉中。微風吹來,枝條在微微顫動,似有不勝花重之態,而艷麗的花朵卻含靨放蕊。顯出一種少女對青春的矜誇。這是一個多麼迷人的鏡頭啊!"壓""低"兩字不但寫出花朵的大而多,同時從靜態中寫出微微的動態,更賦予花枝以感情,引發讀者廣泛的聯想。?

  再看,戲蕊彩蝶在花叢中流連忘返,不時在花間翩翩起舞。如果說上兩句還是描繪花朵靜態的嫵媚,那麼第三句則寫齣戲蝶動態的舞姿。這裡的"戲"和"舞"都用了擬人之法,寫出了眾多彩蝶忽上忽下、時左時右、乍停乍飛,扇動翅膀的優美舞姿。此時作者已把艷麗的花叢作為背景,而把鏡頭集中在翩然起舞的彩蝶上,由靜過渡到動,更加深化了"春意鬧"的意境。但作者並未止筆,正當詩人也"流連"於花艷煤舞之時,耳邊又傳來黃鶯嬌嫩的啼聲。至此,詩人便把視覺、嗅覺、聽覺等感受寫全。

  從多方面喚起讀者的美感體驗。"恰恰"兩字也恰到好處地寫出詩人對當時意境的潛在感受:當詩人從視覺、嗅覺感知外界自然的色艷、形美、花香、蝶舞等多種景色時--恰在此時從聽覺又感知了嬌鶯自由自在的啼叫,這就形成了一曲多角度的優美的自然交響曲,今詩人也令讀者陶醉在這一幅大自然的美景中。詩人不可能像小說家那樣把自己創造的意境詳細地給你描繪出來。只有通過你的想像,才能把詩合成一幅幅生動畫面並像電影一樣銜接起來。這也是一種審美創造。

  每個人的審美聯想可能不盡相同,但都可以得到審美愉悅。聯想越豐富越細緻,畫面便越生動越動人。詩是形象的又是凝鍊的,它為讀者提供了廣泛的想像餘地。閱讀寫景詩如果缺乏這種想像力,那就必然覺得枯燥無味了。 學習詩詞鑒賞應該逐漸培養鍛煉這種能力。比如給你一首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跡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你能把詩的意境描繪出來嗎?不妨試一試。 對於寫景詩意境的體會可參見本部分第一個問題中對姜夔《湘月》的描繪。

(五)考查有關背景(包括了解有關史實)

  有些詩詞在閱讀時並不需要去考查背景,如某些寫景詩,像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楊萬里的《昭君怨》(詠荷上雨)等。

  但有些寫景詩卻較為複雜了。比如南朝詩人江淹的《望荊州》: 奉義至江漢,始知楚塞長。南關繞桐柏,西嶽出魯陽。寒郊無留影,秋日懸清光。悲風撓重林。雲霞肅川漲。歲晏君如何?零淚沾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聞《苦寒》奏,再使艷歌傷。 此詩結構可視為前八後六兩部分。前八基本上是寫景,後六則重在抒情。但寫景中已帶有濃烈的政治悲嘆,和後面的抒情實為有機的整體。

  首句便言自己是奉義到荊州的。江淹曾作為屬僚隨宋建平王劉景素往鎮荊州,而劉景素早有謀反之心。江淹已有察覺,曾規誡苦諫,但劉因受左右慫恿已難易轍,故此江淹時時有危懼之感。下兩句描寫楚塞之長,實為誇張之筆,恐怕有側寫鎮守荊楚責任重大之意。而再下的寫景也正是他危懼之感的外現。深秋,凄冷的荒郊,萬木蕭條,一陣悲風吹過,發出陣陣哀鳴;天上的雲霞照在暴漲的沮漳二水之上,更顯得周圍一片寒瑟。這寒秋之景正象徵著政治前景的險惡。歲晏君如何這裡的君當指劉景素。

  歲晏似有雙關,一指時令已至深秋,另似暗指劉已到歲暮途窮之日,預示其險惡前景,故有君如何之問。從玉柱、金樽來看,似乎這是一次露大宴飲,但既無熱烈場面,又無歡愉情緒,有的卻是一片冷寂。琴瑟不奏,徒然蒙上一層露水;金樽未飲,白白凝上一層冷霜。突然,不知那裡奏起《苦寒行》來。這支描述行軍艱難苦寒的樂曲,更增加了詩人的悲戚。 劉景素不久移鎮京口,與腹心日夜謀議,江淹知禍機將發,又贈詩隱諫,終觸怒劉而被斥為吳興令。不久,劉舉兵失敗,招致殺身之禍,而江淹倖免株連。聯繫他寫《望荊州》前後背景,便知此詩絕非一般遊山玩水之作。 全詩這種冷寂悲懼的基調,如果你不知道當時的背景和詩人的處境,你就會感到莫名其妙。或者只視為一般紀游之作,那就談不上對詩的深刻理解了。 我們在前面還曾提過范仲偷囊皇狀省短摶啤罰ǖ詼糠質闈槭械畝梁笥懈欣ぃ┒琳饈狀室殘攵苑噸傺偷木⑺枷胍約氨塵壩興私猓裨潁源實睦斫獠皇鞘е潮。褪敲馨儷觥4蠹抑潰噸傺鴕運囊磺粵貢車摹隊婕野痢范骨Ч牛對姥袈ゼ恰分械南忍煜輪嵌牽筇煜輪侄忠殉汕Ч琶洹?

  他確實不愧為一位憂國愛民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然而《剔銀燈》一詞看去卻頗為消極,似乎詩人已看破紅塵,視宦海為畏途,大有生年不滿百,一醉解干愁之嘆。你怎麼解釋這個矛盾?如果你不了解某些史實,你就會陷入迷惆之中。 《中吳紀聞》載:範文正與歐陽文忠席上分題《剔銀燈》,皆離勸世之意。可見這是即席應答之作,且有勸世之意。象是一位老人回顧一生後對青年語重心長的教誨。全詞主旨,上片象是站在字宙來看人間的爭戰,覺得真是用盡機關,徒勞心力,政治鬥爭,軍事謀劃,無非是徒勞心力,爭來爭去又有什麼意思呢?還不如大家都象劉伶一樣,唯酒是務,焉知其餘呢!作為一個政治家,竟產生以醉酒來逃避現實的思想,不是很難理解嗎? 然而縱觀范仲淹的歷史,對他的消極情緒並非不能找到一些原因。仁宗時,他遷吏部員外郎,因忤呂夷簡而罷知饒州。

  慶曆三年(1043)他已64歲,任參知政事,同富弼、歐陽修等向仁宗建設十事,主張改革官制,重視農桑,整頓武備,減輕徭役,又因被讒,出為河東陝西四路宣撫使,徙青州,在赴穎州途中病死。這是他一生中兩大挫折。尤其是改良運動的受挫,他和歐陽修一樣,在政敵的打擊和排擠下,不可能不產生消極思想。因此當他雪染雙鬢、回首一生時,感到了政治鬥爭的險惡和無聊,進而產生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的想法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看下片,是對少年學子提出的由衷告誡:人世都無百歲,少痴老成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這裡作者給人們算了一筆帳:一般人都活不了一百歲,而年幼時尚未涉世,幼稚不免愚頓;到年老時,腦筋遲鈍,四體不靈,彎腰駝背,也不免笨拙;只有中間一段,年富力強,思敏體健,正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只可惜一些少年總是把心計牽掛在功名之上,或追利祿而蠅營狗苟,或逐功名於宦誨沉浮。到頭來怎麼樣呢?還不是用盡機關,徒勞心力!最後作者提出忠告: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當你們面對一品那樣的高官,千金那樣的厚祿時,請先問一問白髮人,問問他們怎樣才能避免陷在那爭名逐利的可怕漩渦中。統觀下片內容,雖從結構上象是上片思想的推進,但因為強調了看破名利,強調了看重韶華,強調了去問白髮,遇到名利的誘惑又如何迴避,這就可以使我們把作者的思想引到更積極方面去理解。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曾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一生就沒有牽繫浮名、看重名利。

  他的憂樂全繫於國家和人民之上。如果我們把劉伶一醉的消極成分削減,而把作者看作一位指導少年如何步入人生的白髮,那麼他所指出的道路應當是一條正直而積極的道路吧! 由上述分析可知,如果你不了解作者的有關經歷,你就無法解釋他的消極思想;但如果你不能全面了解作者思想的單調,你就很難看出詞中的積極萬分,也分辨不出貫穿全詞的主線到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了。 人的感情畢竟是複雜的,在人生旅途中必定會反映出多層面的複雜性和曲折性。當然在彎路的行進中總有一個大趨勢,在思想的大動蕩中也有一條主流。我們讀《剔銀燈》也會感到在消極的心緒中卻不覺得頹唐,在人生經驗的大總結中仍含著幾分耿介。 可見,分析詩詞還需要一點辯證思想。

(六)深味詩外之意

  詩是形象的藝術,詩人總是通過形象打動讀者,表達自己的感情。即使是直抒胸臆的作品,也往往含著更深層的原因有待挖掘。如前面講過的鄭燮的《沁園春》(恨)就是一例。詞中對恨的宣洩己到極點,但恨什麼,為什麼恨,卻要每個讀者去體會。「詩言志」,但如果都是直言其志而一覽無餘,恐怕就不成其為詩了。宋代詩人梅聖俞說,最好的詩應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詩最忌寫得太直露,而要「言有盡而意無窮」(蘇軾語)既然如此,那麼體會詩外那個「無窮之意」就特別重要了。李白有一首《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寫的是一個少婦在秋夜凝思呆望,站立已經很久,露水已沾濕羅襪,她還凝望著秋月,毫無睡意。可以想見,此詩寫的是思婦的愁怨,但全詩無一「怨」字,而愁怨充滿全詩。詩人寫的是形象,而感情須你自己體會。如果你體會不出詩外的「怨」字,那就無法言詩了。 前面還提到韋在的一首《陸金陵府相中堂夜飲》,這首七律從結構看,前三聯極寫夜宴歡歌樂舞、豪華富貴的場面,而最後一聯卻跌出一個「愁」字。

  「卻愁宴罷青娥散,揚子江頭月半斜」,從表面看,這「愁」也許是對好景不長的惋惜,也許是留戀豪華的享受?如果你這樣理解這個「愁」宇,那就不淺薄了。在這「愁」字的背後,應該說還包含著很深的內涵,而這些意蘊都必須在詩外尋找了。 首先得了解韋莊所處的時代特點。韋莊生活的年代,唐王朝已是日暮途窮。黃巢起義大軍的浪潮已席捲長安,地方上的藩鎮割據日益嚴重,軍閥混戰弄得兵燹遍地、民生塗炭,而僖宗只好四處逃竄,求得偏安一隅。

  這樣一個政治大動蕩的局面,投射在士大夫階級的思想感情上,往往表現出一種傷感的愁緒。雖然有些人在縱情聲色的歡樂中可以暫時求得麻醉,忘卻前途的黯淡,但一些清醒的頭腦也會產生消亡前的危俱,不由唱出無可奈何的輓歌。這首《中堂夜飲》在一片珠光寶氣的眩照中透出了作者隱隱的哀愁。這簡直是大廈將傾的預感,末日將臨的哀鳴。韋莊的思想,在國家危亡,哀鴻遍野之際,雖然還提不到杜甫那樣憂國憂民的高度,但他畢竟看到了那些高官顯貴驕奢淫逸的後面隱藏著多麼嚴重的危機。他以較為清醒的頭腦,窺出無可逆轉的事態趨勢,因而產生一種濃重的愁思,在客觀上使讀者鄙視、憎惡那些窮奢極侈、置國家人民於不顧的達官貴人們,這不能不算是他的可取之處。 其次要分析一下尾聯的深意。

  「卻愁宴罷青娥散,揚子江頭月半斜」,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世間也沒有永駐的歡樂。而杯盤狼藉、燈滅舞散的場面更使人倍感寂寞和凄涼。此處詩人用了一幅半月斜天,江水嗚咽的荒寂夜景來和上面三聯造成巨大反差,從而加深了這一「愁」字的意蘊。 第三,要了解韋莊是個什麼樣的人。韋莊是長安杜陵人,並且是唐朝宰相韋見素之後。可見他和李唐王朝是息息相關的。但此時的唐王朝已是岌岌可危,他也流落到鎮江。西望長安,思鄉之情頓起;北顧中原,憂國之痛何堪!詩人看到半月斜天,不由不想到半壁江山也已朝不保夕,在此兵燹遍地、戰亂頻仍、前途黯淡、凶吉難卜之際,這些貴人們卻還縱情聲色,似乎國破家亡不堪一憂,想到此,詩人怎能不愁上心頭更上眉頭呢?所以這一「愁」字乃是全詩機紐,按動它才能解開全詩。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這一「愁」字,在詩外還有那麼多的意蘊,而要挖出詩中含蓄的意蘊,則必須要全面了解詩的背景、考查詩人的身世以及深挖詩中的內涵。

(七)分析藝術特點

  接著上面分析的例詩,來談談這首詩的藝術特點。 它的突出特點是在極寫歡歌樂舞、層層迭進之後,最後跌出一個「愁」字。這就造成了巨大的跌勢衝擊,恰如把水勢不斷提高,以形成巨大落差,一下子飛流直下,這種勢能則具有更大的打動人心的力量。 首聯連用三個「滿」字,極力張開一幅豪華熱鬧的畫面。頷聯不用正比「富貴猶如神仙窟」,卻用反說,使人想到海上仙窟的豪華富麗也不過如此了,使其豪華迭進一層。頸聯再進一層,以重彩渲染夜間的燈火輝煌和舞姿的溢彩流光。詩至頸聯已把豪奢寫絕。但這三聯都是詩人客觀的描摹,卻不曾帶有一絲歡快,好象冷眼旁觀,內心卻隱藏著几絲凄涼和哀怨。所以當尾朕驀然跌出「愁」字時,細細品味並不感到生硬。前三聯的迭進已給「愁」字的跌出蓄積了極大的勢能,所以一旦躍出力量就大得多了。 請再讀下面這首詩。 曉征戚繼光 霜溪曲曲轉旌旗,幾許沙鷗睡未知。笳鼓聲高寒吹起,深山驚殺老黎。 這首詩並不難懂,但你能看出它寫法上的特點嗎?前兩句極寫其靜。拂曉本來就是萬物將醒的沉寂時刻,再以潺潺霜溪流水襯之,更給人寒寂之感。可有誰知,在這寂靜的環境中卻有千軍萬馬在行軍。這裡本來形成靜與動、沉寂與喧囂的巨大反差,而在此,作者卻極力突出靜的一面,寫其形而避其聲。

  「霜溪曲曲轉旌旗」,這是個鳥瞰的鏡頭:只見戰旗隨著彎彎曲曲的溪流在蜿蜒前進。只有形沒有聲,但這還不足以突出靜。你知道,溪岸的水鳥是最警覺的,稍有動靜便會撲楞楞群起而飛。此時岸邊不知睡著多少沙鷗,在它們身邊走過千軍萬馬,它們竟然不曾察覺,周圍該是何等的靜啊!但在這靜中,你又是否看到了戚家軍紀律的嚴明?這裡面蘊涵著多麼大的戰鬥力!這正是襯托的妙用。 後兩句戰鬥突兀而起。在極靜中寫笳響鼓嗚,前後構成強烈對比。笳鼓之聲迭起,一聲比一聲緊促急迫,側面烘托出鏖戰漸至酣暢。而結句又是一個襯托。你知道,深山多年修鍊的高僧最不易受塵世喧囂的干擾,一般聲響無法驚擾他的禪坐,而此處卻用了「驚殺」二字,不僅寫出鏖戰中各種混雜之聲音響之大,同時也突出了沉寂和喧囂的巨大反差,而在這種反差中又使我們感到了戚家軍的勇猛和令行禁止,鐵一般的紀律。 從此詩我們可以悟出對比的力量和襯托的妙用。 研究詞的藝術特點,最好是抓住最突出的一點分析,最忌泛泛而談。凡泛泛的分析,如果不是詩作本身確無特點,那就只能說明你對此詩的藝術魅力並無感受了。

(八)推敲用字精巧

  古人作詩填詞很重視鍊字,有時「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此說並不誇張。杜甫就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名句。古詩要求凝鍊生動,在格律上又有諸多限制,因此更加要求字字含有豐富的內容。最為大家熟悉的是王安石鍊字的故事。他有一首《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日何時照我還!」其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的「綠」字,先後換過十餘字。最初用「到」,後改「過」,又改「入」,再改「滿」,最後定為「綠」字。「綠」字為什麼好呢?這裡把形容詞用作動詞,當然在表達上就會更豐富,可從三方面來看:

  一、「到」「過」「入」等字只能狀出春天來到江南,但寫不出春到的景象。而「綠」卻能使你感到一片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機。

  二、「滿」字較前三字為好,因它寫出了範圍,但卻寫不出顏色——春季特有的顏色。「綠」卻寫出了。

  三、「綠」字暗暗透出一個「望」字。作者泊船瓜州,而他的家在金陵,此時正有思家之念。遙望江南「又是一年春草綠」,思鄉之情頓生。如果用「到」「過」等字就傳達不出這種感情了。 還有大家熟知的「推敲」這一典故的來源。唐代詩人賈島作詩很重視鍊字。一次在驢上得一聯佳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覺得其中「推」字也可用「敲」字,正在用手做推敲的姿勢時不覺衝撞了韓愈的行轎。韓愈得知緣由,考慮了一會對賈島說,「推」字音義濁重,不如「敲」字更能傳達當時意境。確實,「敲」字在極靜中寫出聲,有襯托之妙。 唐代僧齊已有一首《早梅》詩云:「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校開。」鄭谷見之,說;「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技開。」後僧視鄭為「一字師」。

  元代有個著名詩人叫薩都拉,曾寫了一聯詩云:「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後聽了一老人的意見,把上聯的「聞」字改為「看」,全句頓時生色不少。大家知道,詩的意境講究調動讀者各種感官來體會。此句上下聯一「聞」一「聽」,不但相重,且不能使視聽互襯,聲色輝映。改一「看」字便有了視覺之景,聽覺之聲,意境更加完美。 古人既然如此注意鍊字,我們讀詩當然要注意字的表現力。前些部分以舉過不少例證,如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中的「壓」「低」等字,鄭燮《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咬」字,韋莊《陪金陵府相中夜宴》中起句的三個「滿」字等等。 幾乎對每首詩中的某些用字都值得推敲,但推敲時一定要仔細品味詩人用字的表現力。

  再舉一例:白居易的《暮江吟》首句為「一道殘陽鋪水中」。用了一個「鋪」字。至少可以使我們想到以下三個妙處。一者言其殘陽漫江之廣;再者狀出紅日西沉,已落江面,光照之角幾乎與江面重合,這才有平鋪之感;三者寫出光照的強度已由白無直射的強烈轉為日暮斜射的柔和。「鋪」使人聯想到柔軟波動的絮被,恰與盪起漣漪的江面吻合。如果用「灑」就缺乏整體感了。

(九)品味音韻和諧

  我們讀古詩,尤其是律詩和絕句,往往感到鏗鏘悅耳,節奏和諧,有一種音韻上的美感。古人講吟詩,可見詩必須讀出來才能體會它的美感,這種美感來源於句式上的整齊,聲調上的平仄,節奏上的和諧。至於詞,本來就是可以唱的,當然有很強的音樂性。 詩歌和其他文學形式不同,尤其是古詩,都尋求有整齊的句式,從《詩經》中的四言到唐詩中的七言排律,句式都很整齊,讀起來就有一定節拍,顯示出一種音樂性。如「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相鼠》)兩字一節,四言一拍,節奏非常鮮明。再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二二三式的七字句,七言四拍,讀起來也很和諧。但有些古詩每句字數並不象律詩那樣整齊,但一樣使你感到節奏鮮明,顯出一種和諧的音樂美。比如李白的《將進酒》,這本來就是東漢樂府曲調,句式雖比較靈活,但決不雜亂。句首「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幕成雪。」三七七構成一句,兩句相對,有極鮮明的節奏。有時長短參差的句式不但不會破壞音樂性,反更使句式錯落有致,顯出特有的韻味。如杜甫的《飲中八仙》。

  有興趣不妨一讀。 有時詩人用短促的句子還和他要表達的感情有關。如清代詩人張沙白的《太白墓》:「明皇顧,宮奴怒,玉環妒。四海飄零七尺身,千古才名三尺墓。……」起篇就用三句短促的節奏,三句連韻,準確的表達出作者的激憤情緒,概括了非常豐富的史實。 詩句的音樂性還來源於聲調的平仄。語言顯得鏗鏘悅耳主要在於用字平仄的對應上。請看下面這一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讀來覺得和諧悅耳、朗朗上口,再來考察一下字的平仄,應是:仄仄平平仄,平手仄仄平。可見上下句,字字在平仄上都是相對的。(還可試析「海闊憑魚躍,無高任鳥飛。」)當然對句在平仄上並不要求每字都對,但規定的字必須相對,這樣才能保證詩中音韻的和諧。(參見附錄二詩詞簡要知識)古詩詞的平仄和押韻是比較複雜的一項專門知識,對於中學生來說無須掌握,我們只要能體會到詩詞中音韻的和諧就行了。

高考詩歌鑒賞題應對方法(一)

  詩歌鑒賞題應該側重考查考生文學鑒賞的能力。綜觀高考命題,它依循《考試說明》,一般是從作品的內容、語言、表達技巧三個方面——概括地說,是從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入手檢測考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們發現,無論是在整體空間,還是在局部層面.甚或是在個別字、詞處設問,這些選項尤其是答案所在的選項均指向於對讀物的整體理解,在采點時突出了鑒賞的整體性。

首先說內容理解。

  第一,就整體空問的欣賞讀物而言,詩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調等,需要考生著眼全詩整體揣度。例如,1999年高考古代詩歌鑒賞的第2小題,要求考生從所給的四個選項中選出與讀物一樣,寫了四個景物且構成一個統一意境的選項。這典型地體現了從全局整體理解詩歌的要求。原讀物主要借月、燈、鷺、魚等四個景點描繪了——幅恬靜美妙的圖畫。表達了杜甫對平靜、安寧生活的嚮往之情。所給四個選項中有三項或只有兩個景點(A項),或只有三個景點(B項),或表面雖有四個景點但又是局部有兩個景點合作成一景,實則仍是三景(D項)。它們均不符合題目要求。如果沒有對全詩的全方位的「掃瞄」「濾析」,考生是不能準確得到以上結論的。

  第二,就局部層面的欣賞讀物而言,某些關鍵詞、句往往就是所在詩歌的「詩眼」,或是所在詩歌的語言障礙。分析這些詞、句的含義,也要求考生擁有整體思考的意識、能力。例如,1999年試卷中有關艾青的一道現代詩歌鑒賞題中,D選項將結尾處「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詩中的「我」解釋成喻體「鳥」,而不是「詩人自己」。從整體上看,這兩句是全詩(節選)的點題之句。此前,詩人以「鳥」作喻,從多個側面間接抒發了對祖國的深情,而作結時,這兩句詩恰恰是在向讀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體「鳥」,而是指「詩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詩歌鑒賞試題,即使是在理解細小的詞、句內容方面設題,也對考生提出了整體思考要求。

其次說形式欣賞。

   第一,就整體空間的欣賞讀物而言,有些詩歌全篇以某種表達方式(方法)見長,命題者常於此設題,要求考生予以整體思考。仍以1999年試卷為例、杜甫的《漫成—首》詩,典型地運用了以動寫靜的反襯筆法——詩的第二、四兩句所寫的江風吹打桅燈,大魚躍出水面的動景反襯了一、三兩句的靜景。命題者故意將其說成「對比」,如此理解便不能突出詩歌的安謐的意境。此題巧妙地引導考生在思考反襯與對比的修辭功用時,很好地欣賞了詩歌的整個意境。

   第二、就局部層面的欣賞讀物而言,一些詩歌幾乎每句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表達方法,而在整體上它們又共同服務於主題。因此,命題者常常一一予以制題,引導考生在這些局部的形式方面的欣賞中融入有關全詩的整體思考。例如,1995年試卷中李清照的《如夢令》詞,抒情頗為含蓄婉曲。命題者分別就情景交融、借代、設問等手法依次設置了A、B、C三個選項,既引導考生欣賞其形式,又引導考生分析其內容,這就為選項D「全詩直抒胸臆」的說法提供了對應的思考,考生在整體比較後就能得出全詩並非直抒胸臆的理解,從而能正確答題。

高考詩歌鑒賞題應對方法(二)

  平心而淪,學生在解答詩歌鑒賞題時屢屢出錯,這固然與不能靈活遷移已學知識以及整體理解所給讀物有關,但試題的答案(均是要求選出錯項)具有很強的迷惑性也是造成考生失誤的一個重要因素。綜觀歷年試題,其答案的迷惑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望文生義」。

  在理解某些詞句的意思時,有些考生常常只從字面上作簡單的附會性理解,命題者常常抓住考生的這種「望文生義」的毛病設計選項。例如,1998年試卷中關於賈島詩的第1小題,要求考生選出解說不當的一項。B選項中對「少鄰並」的解釋是「李凝自小就與鄰居緊挨著作伴」。單就字面意思而論,取此義項也並無什麼不妥,但是就整個詩歌的主旨而言,這一解釋恰恰有悖於詩題以及下文共同構建的「清幽」意境。顯然,慣於「望文生義」理解詩歌的考生必然難逃此「劫」。

二是設置陷阱。

  受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某一問題的幾成定論的看法的影響,一些考生分析、理解所給讀物時,常常容易有一種「慣性」思維,「定勢」思考,結果常常搞錯了讀物的或局部詞句或整體內容方面的意思。命題者常常在這些地方設置「陷阱」。讓考生往裡鑽。例如,1994年試卷中詩歌鑒賞題的C選項說「三、四兩句由描寫轉入議論,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潔氣質」,其實,此詩三、四兩句只是從季節的角度描寫議論,表明作者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凋謝後已無其他花卉可供欣賞。命題者故意將此詩的菊花說得像傳統看法那樣的「高潔」,這是典型地利用考生容易有的思維定勢設置選項。以上是從局部詞句的理解角度設置「定勢」陷阱的例子。在整體內容方面,命題者也常常設置這種陷阱。例如,1996年試卷中詩歌鑒賞題第1小題中的選項。原讀物借敘寫三國史實抒發情懷。考生極易受「定勢」思維的影響,把曲中所讚美的英雄理解為三國時的三大諸侯劉備、孫權和曹操。其實,從「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八陣圖中」等句可知,曲中所寫人物,蜀方的代表恰恰是諸葛亮。

三是拔高主題。

  一般而言,高考所選詩歌材料,或抒發人生情懷或評價歷史人物等等,在思想內容上大多是積極而且向上的,考生在體會這些內容時常常容易拔高原有主題。命題者常於此制題,以引導考生仔細分辨,正確評價讀物。例如,1996年試卷中的第2小題,選項C在表述詩人的感情基調時,使用了「表達了自己追慕古賢,意欲建功立業的宏圖偉願」等詞句。原詩(曲)確實有「追慕古賢」之意,但是,「意欲建功立業的宏圖偉願」根本無從尋覓。在設置答案所在的選項時,命題者故意無中生有,誇大事實,拔高詩的主題。

四是「真」中藏「假」。

  有的選項、其考測點常常不只是一個,命題者在安排答案所在的選項時,故意在看似「真」的說法中藏一個「假」的細節,考生稍不注意,便會選錯答案。例如,1997年試卷詩歌鑒賞題的第1小題,B項對兩首詩所描寫的對象特徵進行比較,得出「都貼切地描繪了月光下湖面風平浪靜、山影凝重、朦朧而又靜謐的景象」的結論。應該說,劉詩寫的確系月光下的湖面,但同樣是寫洞庭湖。雍詩卻不是寫的月下湖水。命題者比較隱蔽地以假亂真。第2小題的D項,就兩首詩的意境、情感進行比較,得出「都將洞庭山水景物描寫得高曠超俗」的結論。其實,劉詩寫的是遠望之景,寫得確實「高曠超俗」,但雍詩寫的卻是近視之景,寫得「清秀俊美」,D項又一次「真」中藏「假」。

五是「似是而非」。

   從形式角度而言,修辭方法中帶「像」字的真假比喻,借代與借喻,設問與反問,對比與反襯,比擬與比喻、明引與暗引等等;表現手法中的點與面,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白描與細描,敘寫與議論,聯想與想像,現實與浪漫,烘托與對比,伏筆與照應,寓情於景(物、事)與托物言志,等等,這些相近的修辭方法或相對的表現手法,考生在辨別時常常容易混淆,命題者便在1995年試卷、1996年試卷、1997年試卷、1998年試卷、1999年試卷中編製題目(例析參見「整體性」部分有關內容),精心設計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這也迷惑住了不少考生。

高考詩歌鑒賞題應對方法(三)

  高考詩歌鑒賞題應對方法四 就選材而言,高考詩歌鑒賞題,在內容上一般文字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體式上已涉及詩、詞、曲等多種樣式,在時代上已從唐、宋、元三代向現代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所選材料(含選項中的材料)都與課本有著解不開的「情結」,常常是課本知識的有機遷移。

  首先說思想內容。1994年所考七絕《菊花》與陶淵明的《飲酒》、周敦頤的《愛蓮說》相關;1995年所考小令《如夢令》,出自部編初中教材;1996年所考元曲與《赤壁之戰》史實關係甚為密切,而選項D涉及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1997年所考兩首七絕《望洞庭》、《題君山》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描寫對象相近;1998年所考五律《題李凝幽居》,考生當不陌生,課本中有關「推敲」的典故,1999年所考《漫成一首》,其意境與教材中「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諸多詩句「似曾相識」,而選項A、D分別就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柳宗元的《江雪》。《我愛這一片土地》的作者艾青的其它作品在高中課本也出現過。2000年春季所考的《蟬》在高中課本中有同篇名的文章——法布爾的《蟬》,《雷》與屈原的《雷電頌》有關。

  再說語言形式。1994年所考的描寫與議論,渲染,文字雋永;1995年所考的直接、間接抒情,借代,設問;1996年所考的總分結構,首尾呼應,詠史抒情,詞的風格;1997年所考的想像,神話傳說,比喻,映襯;1998年所考的環境描寫;動靜結合;1999年所考的對比,意境;2000年所考的象徵、寓情於景等等,均是教材中詩、詞、曲以及其他相關作品裡的表達方式(方法)的靈活遷移。

  至於說具體字、詞的含義推敲,這已不只可以結合教材中詩歌里的相關詞句得到解釋,更可以從教材里的文言詞語中追本溯源找到注釋。

高考詩歌鑒賞題應對方法(四)

  高考詩歌鑒賞題應對方法四 就選材而言,高考詩歌鑒賞題,在內容上一般文字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體式上已涉及詩、詞、曲等多種樣式,在時代上已從唐、宋、元三代向現代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所選材料(含選項中的材料)都與課本有著解不開的「情結」,常常是課本知識的有機遷移。

  首先說思想內容。1994年所考七絕《菊花》與陶淵明的《飲酒》、周敦頤的《愛蓮說》相關;1995年所考小令《如夢令》,出自部編初中教材;1996年所考元曲與《赤壁之戰》史實關係甚為密切,而選項D涉及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1997年所考兩首七絕《望洞庭》、《題君山》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描寫對象相近;1998年所考五律《題李凝幽居》,考生當不陌生,課本中有關「推敲」的典故,1999年所考《漫成一首》,其意境與教材中「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諸多詩句「似曾相識」,而選項A、D分別就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柳宗元的《江雪》。《我愛這一片土地》的作者艾青的其它作品在高中課本也出現過。2000年春季所考的《蟬》在高中課本中有同篇名的文章——法布爾的《蟬》,《雷》與屈原的《雷電頌》有關。

  再說語言形式。1994年所考的描寫與議論,渲染,文字雋永;1995年所考的直接、間接抒情,借代,設問;1996年所考的總分結構,首尾呼應,詠史抒情,詞的風格;1997年所考的想像,神話傳說,比喻,映襯;1998年所考的環境描寫;動靜結合;1999年所考的對比,意境;2000年所考的象徵、寓情於景等等,均是教材中詩、詞、曲以及其他相關作品裡的表達方式(方法)的靈活遷移。

  至於說具體字、詞的含義推敲,這已不只可以結合教材中詩歌里的相關詞句得到解釋,更可以從教材里的文言詞語中追本溯源找到注釋。

作文材料的積累方法  作文要有材料,材料來自積累。學生手中掌握了豐富的作文材料,習作時就會有事可敘,有人可寫,有景可摹,有情可抒,作文的難就轉化為易,心理上的懼怕也就變為喜歡了。

  教師應怎樣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積累作文材料呢

   一、背誦積累。指導學生熟讀背誦教材中優秀篇章、精彩片斷、優美語句,能使學生從中得到較多的語言儲備,是積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學生讀而不背,作文時就會感到筆力不足,詞語貧乏。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年齡段是一生中記憶的最佳時期這一特點,對學生加強背誦指導,強化記憶,幫助他們積累起終生受用不盡的材料。   一般說來,教學每冊教材,教師要做到:①選擇一些寫人、敘事、繪景、狀物的優秀課文,讓學生整理背誦掌握全篇。②對於不便全篇背誦的課文,可選擇其中片斷,指導學生背誦。並要他們抄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利用課餘飯後,一早一晚,進行吟誦、品味、內化。③指導學生摘錄課文中的佳句,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這樣,學生不僅能從中熟悉各種各樣的句式、段式、篇章結構方法,了解句與句、句與段、段與段、段與篇之間的聯繫,鞏固學習成果,而且便於把書本里的東西變為自己的東西,作文時想用某些句式、段式結構方法,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二、生活積累。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水才能長流不竭。幫助學生積累生活,是學生作文之溪長流不竭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要:①指導觀察,讓學生運用教材中學到的觀察方法,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生活,留心身邊的事情,從中捕捉和積累作文材料,提高觀察分析事物、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能力。②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參觀、旅遊、勞動、科技活動等,每次活動都要有目的。活動前要有準備,活動中要細心指導學生感受生活,活動後要認真幫助學生回顧總結。③引導學生通過電視、電影、廣播等視聽途徑積累材料。經常有目的、有選擇地組織學生看愛國影片、兒童節目、《新聞聯播》、《人與自然》等,以擴大學生的見聞,豐富學生的生活。④鼓勵學生勤動筆,及時作些記錄,堅持寫觀察日記,作好文字積累。

  三、閱讀積累。教師要指導學生從課外閱讀中搜集和積累材料,鼓勵他們自學閱讀,隨時摘錄,堅持寫讀書筆記,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把材料分類,如按內容分成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 通過以上多種渠道的積累,學生胸中有材料厚積而薄發,作文時就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寫作能力的提高,便是指日可待了。

第五章 作 文]·第一節 全面準確

一、考綱要求對題目的意義、範圍、要求能全面準確地把握二、知識結構1.什麼叫審題2.如何全面、準確地審題①命題作文的審題②材料作文的審題三、知識點、能力點提示審題,是對題目的意義、範圍和要求和審定。審題的過程,就是確立文章體裁、題材、中心 和寫作的過程。這是高考作文的第一步,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否則將會「失之毫釐,謬以千 里」,後果不堪設想。尤其是高考的時候,考生容易搶時間,臨場心裡又十分緊張,所以冷 靜審題顯得特別重要。下面從命題作文和給材料作文兩個方面分別說明: ①命題作文的審題命題作文的題目,可以是一個詞語或一個短語,也可以提供一個話題。如1994年的高考作文 題《嘗試》,要求「寫一篇記敘文,不少於700字」。這個題目是一個並列式合成詞,「嘗 」也就是「試」,是指第一次有目的地去做某事。這個題目的範圍十分廣泛:嘗試的主動者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別人;可以寫日常小事,也可以寫重大的事情;嘗試結果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是失敗的。其表現的主題只要是建設性的,能夠使人受到教益的都可民。這個題目審題最關鍵的地方是「嘗試」性的行為應該是主動的、有目的的,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第一次」,如果不能深入地挖掘這個內容,選擇的「第一次」目的性不強,從審題角度看,寫出來的文章只能給人似是而非之感,考分自然要大打折扣。再如1994年上海卷作文題 《父輩》,要求寫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這個題目乍一看很熟悉,題材範圍很好劃定,仔 細一斟酌才發現並不那麼簡單:第一,既然是寫「父輩」,不少同學會在文章中寫父輩與中 學生自己的關係,這時決不能喧賓奪主,一定把「父輩」作為主角。第二,既然是寫父「輩 」,那麼取材時有的同學會寫自己的父親,這自然是可以的,但決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 林」,一定要把他放到一個群體中去寫。當然,這個題目的選材也是廣泛的,可以寫父輩的 工作精神、創業艱辛,也可以寫他們的追求和對未來的憧憬,還可以寫他們對晚輩的關心和 愛護。每個考生要結合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熟悉的角度去寫。除了以上所講的要注意選擇恰當的題材外,還要注意文體的確定。有的作文題可以寫成多種 文體,如《習慣》這個題目,既可寫成議論文,但是當年許多考生都「習慣」地寫成了議論 文,結果佳和極少,原因是這個題目想要議論得很深刻是有一定難度的,很容易千篇一律, 寫成平庸之作。這一年作是出現不少優秀的記敘文。所以同學們不要一看到作文題立刻就想 到寫議論文,今後命題在文體上的要求可能會保持近兩年的特點,非常靈活,不限文體,這 樣就給考生留下了更大的發揮餘地,更有利於考生考出真實的水平。所以同學們在確立文體 的時候,要注意兩點:第一,你所擁有的材料用什麼表達方式來體現主旨更合適;第二,你 擅長寫什麼文體。總之要綜合考慮,揚長避短,發揮特長。②給材料作文的審題材料作文的審題難度更大一些,因為材料作文題干中的信息更多一些,必須仔細琢磨,不能曲解其中的某一個信息,也不能隨意漏掉某一個信息,否則都是會導致偏題。另外這些材料有些具有隱寓的性質,往往憑藉描述事物或說故事來含蓄地表達某種深刻的道理,這種主旨的含蓄性,增加了審題的難度。 既然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較多,那麼我們就要善於提煉,具體的方法就是通過篩選尋找關鍵詞 或短語。例如1996年的作文題是這樣的:仔細觀察下面《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兩幅漫畫完成作文題:在一次漫畫欣賞會上,對這兩幅漫畫,有人說這幅好,有人說我喜歡那幅,那麼你呢?請以「我更喜歡漫畫《 》」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表達你的看法,議論時要有比較,要充分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理由理由。這個題目有四個關鍵詞或短語:一次漫畫欣賞會、比較、更喜歡、理由。既然是「一次漫畫欣賞會」,那麼就要求對漫畫進行鑒別 、賞析,所以文體就不是一般的議論文,而是漫畫評論;既然是「比較」,那就不能只寫一幅漫畫,而要涉及兩幅漫畫;既然是「更喜歡」,那麼不能兩幅都喜歡,更不能兩幅都不喜歡轉而賞析第三幅漫畫;既然要說出「理由」,那就必須從兩幅漫畫的構思技巧和藝術表現手法上進行充分的對比分析,要能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再如1995年高考大作文所給的材料是一首寓言詩:《鳥的評說》:「麻雀說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說黃鸝/徒有一身美麗的 裝束/黃鸝說百靈/聲音悅耳動機不純/百靈說最無原則的/要算那鸚鵡/鸚鵡說喜鵲/生就一副 奴顏媚骨/喜鵲說蒼鷹好高鶩遠/蒼鷹說麻雀寸光鼠目……」題目要求根據《鳥的評說》,自 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繫生活實際,展開議論,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議論文。這道題目要 正確審題,仍然要找關鍵詞或短語。詩中的關鍵短語應該是「怕冷的懦夫」、「徒有一身美 麗的裝束」、「動機不純」等,這些關鍵短語有一個共性,其內容都是帶有攻擊性的,都是將別人的特點甚至優點曲解為缺點。這們我們就能挖掘出這首詩的寓意了:用擬人的手法寫群鳥的相互攻擊來諷喻那些由於偏見把別人的特點甚至特長曲解為缺點而加以攻擊的社會現象。我們由此可以歸納出這樣的觀點:要全面地、辯證地、正確地對待自己和他人。由此可以向兩個方向延伸:第一,為什麼有的人不能全面地、辯證地、正確的對待自己和他人?這是向「所以然」方向開掘。第二,不能正確對待他人和自己,將會有什麼後果?這是向「後果」方向開掘,考生從「直接寓意」或「延伸方向」的某一點入手,均可視為切合題意。四、能力訓練試對「談語言文明」這一作文題進行審題。審題指導:「談……」,「論……」,「說……」是議論文的標誌。「語言文明」最起碼的要求是不說髒話,而較高層次的要求則是語言美。

第二節 生動形象

一、考綱要求善於運用各種表達方式,形象豐滿,細節生動,意境深遠。二、知識結構1.什麼叫生動形象2.如何才能使文章生動形象三、知識點、能力點提示發展等級中的「生動形象」這一條,體現了高考作品對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的要求,這是較高層面上掌握語言並運用語言的要求,即不僅要把問題闡述透徹明了,還要描畫得生動形象,給人強烈而深刻的印象,易懂耐讀也易接受。根據考綱的提示,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把握其內涵。1.能夠運用並善於運用各種表達方法。常見的表達方式不外乎記敘、描寫、議論、抒情、 說明這五種。表達方式與文體的關係比較緊密,對於某一種具體的文體,其主要表達方式是一定的。文章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就要在把握文體特徵的基礎上,靈活地運用各種表達方式 ,揚長避短,滲透融合,進一步增強表達效果。刻畫人物血肉豐滿,創設意境景緻深遠,尤其要注意記敘、描寫、抒情更能體現的恰當運用更能體現生動形象這一點。2.能夠運用並善於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借代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往往使語言新鮮活潑,生動有趣,很富表現力。一個巧妙的比喻勝過了大段呆板平直的說理文字 。如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引用明代解縉的一副對聯為主觀主義者畫像,在《反對黨八股》中引用「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這一俗語比喻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文章,顯得形象而生動。[考題分析]①材料一對孿生小姑娘走進玫瑰園,不多久,其中一個小姑娘 a 跑來對母親說:「媽媽,這裡是個壞地方!」「為什麼呢,我的孩子?」「因為這裡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會兒,另一個小姑娘 b跑來對母親說:「媽媽,這裡是個好地方!」「為什麼呢,我的孩子?」「因為這裡的每叢刺上面都有花。」聽了兩個孩子的話,望著那個被刺 破指頭的孩子,母親陷入深思。 ②要求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像,為這對小姑娘作肖像描寫。解析:本題著重考查表達方式中的肖像描寫。肖像描寫包括人物的相貌、神態、衣著、打扮等。這些外部形象特徵不僅能表現人物身份,還能夠表現人物的內部特徵——內心活動。題目要求符合人物的年齡和性格,關鍵是對性格的揣摩。通過比較兩者的對話,分析她們的年齡特徵和性格上的差異,再進一步發揮想像力,就可以把人物寫得活靈活現,如在眼前。參考例文:這對孿生小姑娘的年齡大約八歲左右,剪著一樣的「娃娃頭」都有一張圓圓的臉,圓圓的臉上都有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穿著一樣的花格子連衣裙和米黃色的塑料涼鞋。很難辨出究竟 誰是姐姐,誰是妹妹。如果你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發現她倆的差異:一個膚色紅里透黑,大 概是因為她在家裡呆不住,喜歡到處「野」,海南島火辣辣的太陽便在她身上打下了這個印 記。另一個小姑娘比較白凈,說話的聲音也輕柔、甜美。看來,她是一個性格文靜的孩子。 1990年小作文要求作肖像描寫,1993年要求對環境和氣氛加以描寫,寫人物的對話、神態,1997年要求對人物作行動描寫,這些都屬於人物描寫,還有場面、場景描寫,也要求生動傳神,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範文借鑒] 嚴監生的兩個指頭嚴監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病重得一連三天不能說話。晚間擠了一屋的人,桌上點著一盞燈。嚴監生喉嚨里痰響得一進一出,一聲不倒一聲的,總不得斷氣,還把手從被裡拿出 來,伸著兩個指頭。大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你莫不是還有兩個親人不曾見面?」他 就把頭搖了兩三遍。二侄子走上前來問道:「二叔,莫不是還有兩筆銀子在那裡,不曾吩咐 明白?」他把兩眼睜得的溜圓,把頭又狠狠搖了幾搖,越髮指得緊了。奶媽抱著哥子插口道:「老爺想是因兩位舅爺不在眼前,故此記念。」他聽了這話,把眼閉著搖頭,那手只是指著不動。…………趙氏分開眾人,走上前道:「爺,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說罷,忙走去挑掉一莖。眾人看嚴監生時,點一點頭,把手垂下,登時就沒了氣。(吳敬梓《儒林外史》)[簡評]嚴監生臨死時,總是斷不了氣,卻一個勁地伸出兩個指頭。原來他是看到燈盞里點著兩莖燈草,怕費油。多燒一莖燈草就會使他斷不了氣。這一絕妙的細節描寫,活畫出嚴監生這個慳吝鬼的醜惡形象。當奧楚蔑洛夫出巡的時候警官奧楚蔑洛夫穿著新的軍大衣,胳膊下夾著一個小包,穿過市集的廣場走去,他身後跟著 一個警察,生著棕紅色的頭髮,手裡端著一個粗籮,其中盛著沒收來的醋栗,裝得滿滿的。 四下里一片寂靜。……廣場上連人影也沒有。小鋪和酒店的大門敞開著,無精打采地面對上 帝創造的這個世界,像是些飢餓的嘴巴。店門附近連乞丐都沒有。(契訶夫《變色龍》)[評]契訶夫為了鞭撻帝俄時代的「土希諾兩面派」,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見風轉舵、趨炎附勢、迎上壓下的巡官奧楚蔑洛夫的典型形象。無論巡官奧楚蔑洛夫走到哪裡,哪裡的人民群 眾就要遭罪受苦;因此,巡官一出現,人民群眾就紛紛躲避。契訶夫連用了四組景物:「① 四下里一片寂靜」,②「廣場上連人影也沒有」,③「小鋪和酒店的大門敞開著,無精打采地面對著上帝創造的這個世界,像是些飢餓的嘴巴」,④「店門附近連乞丐都沒有」,這就鮮明地反襯出巡官的醜惡嘴臉,充分表現了人民對他的憎惡之情。 [習作講評]不多久,一位穿著極為普通卻又極具傳奇色彩的農家大娘——王四婆子,手裡端著一碟色澤烏亮的醬干,隨著酒保悠長洪亮的吆喝聲從裡屋走了出來。乍看,她手中這玩意沒啥稀奇,不過是幾分錢一塊的豆腐乾罷了,好到哪裡去?然而你細細品嘗時,就會覺得有咸、苦、酸 、辣、麻五種滋味在舌尖上縈繞,心底就如同吃了一粒黃黃的話梅,如同嚼了支鹽腌的辣子 ,如同飲了一盅醇芳撲鼻的「女兒紅」一樣服貼。「三萬六千個毛孔,都像吃了人蔘果,無 一處毛孔不暢快。」這時你才算真地吃出味來了,也許還會情不自禁地拍桌大喊:「老闆, 再來一碟!」余志央《五香醬干》敘述的語言形象化,就是讓讀者具體地感受到,如置身於所述的情景之中,這就要在敘述中插入描寫成分或運用比喻、象徵、引用等修辭方法,使敘述具體形象。《五香醬干》諸法並用,很能逗起讀者的想像。溜留之間看了以上材料,我很有感觸。確實,有些人總是以「馬列主義對別人,自由主義對自己」, 當自個兒遇上麻煩,就一心想著別人快來「助人為樂」,輪到別人遇上麻煩了,就想:「管那閑事幹嗎?溜!」溜得好!溜掉了麻煩。溜得對!溜得輕鬆。哦,還溜掉什麼?溜掉了友誼,溜掉了關懷,也溜 掉了人格!下次您遇了麻煩,回顧無門時,您還會覺得那些從您身邊溜走的人「好」「對」嗎?其實,靜下來想想,人們在幫助別人時,自己也會得到很多。當他人的麻煩消失了,笑逐顏開,將全心敞開,捧出他純潔的友誼時,你是「狠狠賺了一票」的;你的舉手之勞,換來的卻是一顆跳動的真心。當你不幸陷入麻煩之中,你不再需要獨立支撐,因為你手裡還有一顆心!當然,像《教父》中的「唐」那樣把友誼當作買賣,把幫助當作是交情債,那就走到另一個極端上去了。助人為樂的價值就在於它可以在你需要時,不期而然地為你雪中送炭。如果你從助人以後的第二天起就尋思如何利用一下你的被救助者,那就非但享受不到驚喜的樂 趣,反而會算計出毛病來。我建議那家雜誌社把他們的調查問題改一改,改成這樣,「你對自己最讚賞的品質是什麼? 」如果答案排在第一位的仍是「助人為樂」,我將三呼萬歲,然後寫一篇比本文出色得多的文章;如果某單位的不記名問卷得到這樣的答案:「我將留下來幫忙。」我將更願意把它作為這次作文的材料,因為它能給我好心情,帶來好分數。然而,這一次都建立在「如果」上 ,要把這些「如果」都變成現實,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還任重而道遠。最後,這篇文章將被命名為「溜留之間」。我,選擇留。這是1997全國高考的一篇優秀作品,原材料是這樣的:1.某雜誌社作調查:「你對同學最讚賞的品質是什麼?」調查結果,排在第一位的是 「樂於助人」。2.某單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記名問卷調查:「你如果遇到別人碰上麻煩事時會怎樣對待? 」回答:「悄悄走開」的人不少。根據「材料1」和「材料2」,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繫實際,寫一篇議論文。材料作文立意很關鍵,但作為議論文,板起面孔枯燥地講一番大道理,空喊幾句口號,不但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還令人望而生厭,覺得虛偽可笑。上文貴在嚴密論證的同時,也寫得有血有肉,活活潑潑。文章先各用一字概括出當代某些年輕人的人生態度:要求於人——留 (助己,樂於助人);要求自己——溜(利己,免遭麻煩)。再寫了他人遇到麻煩時,自己「溜 」與「留」中所作的選擇。語言詼諧,但褒貶自明。四、能力訓練1.我最喜歡的一幅封面要求:(1)用描述性說明的文字介紹一部書的封面設計及特點。(2)簡要點明喜歡這幅封面的 原因。(3)不少於200字。2.有人說:「讀書使人避惡,讀書使人向善,讀書使人聰慧,讀書使人高尚。」你一定讀過許多書,請從你讀過的書中選擇一部,聯繫以上這句話的有關內容,談談它對人的幫助。題目自擬,字數600左右。構思導引:兩個命題,前一個是介紹性的小作文,但介紹的是一個封面,命題又限制為「最喜歡的」,所以不同於一般說明文(如介紹圓規),語言必須要有較強的描述性,也即給人形象可感的印象,而且要有鮮明的感情傾向。以說明為本體,恰到好處地結合描述,並在說明 、描述中滲透感情是本文寫作成功的關鍵。大作文是一篇議論文,但也不同於一般的議論文 ,既不是談讀一部分的感受,也不是對一部分的評述,如果寫成一部書的簡介就更離題了。它要求從一部書寫起,寫這部書對自己心靈成長的幫助。很顯然,就表達方式而言,應以議論為框架,將議論與記敘相結合,還要滲透自己的情感,即恰當抒情,這是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記敘、描寫時要做到生動形象,讓人如見其書,如歷其事。材料提示:這兩個命題的取材是十分寬泛的。小作文幾乎時時可取,處處可取。十幾年的讀書生活,一般說,總會對某部書的封面留下較深刻的印象。課外讀物、教科書都可以作為取材的範圍。關鍵在於是否有過較細心的觀察。大作文的取材要求相對高一些。但一個高中生,對讀過的書總該有些是難忘的。取材時要能尋找它當初對自己心靈所有過的觸動,所產生的或大或小、若顯若隱的影響,把文章的那份情感寫得玲瓏剔透。

第三節 富於文采

一、考綱要求用詞生動,詞語豐富,句式靈活,善於運用修辭的手法,文句有意蘊。二、知識結構1.什麼叫富於文采2.如何使文章富於文采三、知識點、能力點提示何謂富於文采?即:在文章的語言準確地表情達意的基礎上,辭彙量要豐富,信息承載量要 密集,用詞要貼切生動;有表現力,句子靈活且富於變化,並且文中能有一些耐人尋味的有 一定意蘊和內涵的句子,這一切都有賴於語言的修辭技巧的掌握和對語言的 錘鍊,有賴於作者思想思維品質的修養。

[考題分析]1992年上海高考作文試題題目:遙望星空例文遙望星空小時候,聽說過張衡數星星的故事,於是搬來了小板凳,坐在陽台上,一、二、三……卻怎 么也數不清,倒養成了愛在星空下暢想的習慣。夏夜的星空,是那麼美,那麼遙遠,望著這個廣袤無垠的天地,真讓人有些不知所措,不由 地感嘆人生有限,宇宙無窮。上古年代,盤古氏開天闢地,將混沌的地球分為天地。地球存在至今已有四十多億年的歷史 ,那點點繁星更何止幾十億年。而人類出現至今只不過幾百萬年而已,人生的幾十年比起蒼 茫遼闊的星空真是強烈的對比。遙望星空,想想人生在世只不過區區幾十年,然而在這區區幾十年中如果不做出點什麼成就 ,我們不禁要自問:是否枉來這世間一趟呢?是啊,因為人生短暫,我們「捨生而取義者也 」;因為人生短暫,我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因為人生短暫, 我們「俯首甘為孺子牛。」遙望星空,我猛然醒悟了,為什麼巴金說:「我們不單靠吃米活著」,臧克家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我明白了,我全明白了,茫茫宇宙啊,你雖然無窮,你雖然擁有海王、冥王、天王星甚至銀河系,還有銀河系外的眾多繁星,但我已經 找到了比你更無窮的東西。所以,星空下有堅守邊防的戰士,有努力工作的工人,有暢談理想的學生。我們談過去、現 在,更談將來,如何將自己的一切投入到時代的火熔爐里。既然我們降生在這塊土地上,既 然我們是屬於這一代的青年人,我們毫不猶豫地將時代負在肩上,讓宇宙看看,我們是無畏 的一代。收回思想的韁繩,暢想的駿馬回到身邊,當我再次仰望星空時,它還是那麼美,卻不再那麼 遙遠了。[簡評]這是一篇考場優秀作文。文章大致符合「靜賞式」的套路模式。這是就結構而言的特點。文章還有突出之處就是語言整散結合,句式富於變化,過渡自然,表現出作者的較深厚的語文功力。 [範文借鑒]依依惜別學友情——在長沙交通學院1985級畢業典禮上的致辭親愛的同學們:歲月匆匆,我們來不及更多地問候,來不及將每個人再仔細而深情地看上一眼,來不及把老師額頭上新添的皺紋數清楚,來不及敘說彼此之間的情誼有多濃……今天,我們就要分別了 ,就要分別了!歲月何無情,聚散兩匆匆!四年的歲月,1400多個日日夜夜,我們終日相守,朝夕相伴。在課堂、寢室;在操場、圖書 館——早晨一聲「你早!」晚上一句「晚安!」多少情誼,幾多依戀!今日分別,我們何時再 相見,何時再相見?當年初相見,我們都是羽毛未豐的雛鳥,帶著求知的慾望帶著父母的囑託,更帶著祖國的希 望,來到這神聖的學府,遨遊這知識的海洋。轉瞬間,四年已經過去,太陽依然是昨天的太 陽,學校仍舊是當初的學校,但是,我們,卻已不再是當年的我們!親愛的老師已為我們插 上了騰飛的翅膀,可愛的母校已為我們鼓起了遠航的風帆!別了,老師,我們飛得再高,心兒總與您連在一起;別了,母校,我們航行再遠,總與您遙遙相望!我們將永遠記住:我們 的事業是從這裡開始,我們的未來是從這裡起步。讓我們共同說一聲:謝謝您了,我親愛的老師!謝謝您了,我可愛的母校!如果說,我們當年的相識或許顯得平淡,那麼,我們今天的遠別則是情真意切,依依難捨。 你說一聲「別了」,我心兒發慌;我道一聲「再見」,你鼻子發酸!同窗情誼,天地共鑒!如果說,我們當初相見是為了尋求知識,積蓄力量,那麼,我們今天相別則是為了實現理想 ,大展宏願!學校雖是寧靜的港灣,我們終究要駛向廣闊的大海;學校雖然是安全的機場,我們終究要飛向萬里藍天!不要悲傷,同學們,讓我們飛向藍天,讓我們駛向大海,讓我們 走向未來!讓我們輕輕說一聲:再見!在我們親手修建的高速公路上再見,在我們親手設計的現代化橋樑上相見,在我們理想與現 實的會合處再見!再見![評]:這是一篇「告別辭」,回憶昨天,展望明天,這幾乎是告別辭所共有的內容。而這 一篇的優點在它的情真意濃,而這種濃烈的抒情氛圍是通過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尤其 是反覆、對句和排句手法的運用實現的,使得文辭華美,婉轉動人,造成了一種略顯華美的 抒情風格。這種風格用在大學生的畢業典禮上,是得體的。[習作講評]流水之歌誰知你原是一泓涓涓的細流,如今卻凝聚成蕩蕩的江河,浩瀚的海洋。是因為感到生命之源 日漸枯竭,不忍在山谷中虛度春秋?還是為著嚮往于海闊天空的自由?誰曾想過:那浩瀚的滄海,蕩蕩的江河是深山細流的匯流?當人們初見你時,哪肯相信這小得可憐的細流,竟是汪洋大海,滾滾江河的源流呢?你——涓涓的細流啊!從高山穿過層層縱橫的岩脈與山丘,還有枯老的古樹根和新發芽的青 草地……伴和著高亢的歌聲,以急速的速度激越地向廣大無垠的平原奔去,像一匹無羈的野馬。可是——就算野馬也需要有片刻的休息啊!然而你這不受規範束縛的竟走者,卻永遠地 只有匆匆。懷著堅強無比的意志和對於自由的戀慕,去迎擊每一塊醜陋、固執、阻礙去路的 ●崖巨石,而激起無比潔白開明的水花…… 任何阻礙不能使你停留,稍有不平便激起你的怒吼!你為了追求可貴的自由,不惜以生命與 逆境搏鬥。每當你高唱勝利之歌,又衝過一段險阻的關口,就拍著愉快且富於節拍與旋律的掌聲,載著那原始漁舟,匆匆地,匆匆地,以最大的歡欣,奔赴廣闊無邊的海洋。從此你與大海匯合,將生命獻給無邊的宇宙!我感嘆生命的創造力,超絕了一切的偉大和神秘。流水啊!願你帶著朵朵白雲化成的輕舟,滿載著嚮往的心情,駛過那陰鬱的森林,及貧乏蕭 條的原野,到達廣大自由的世界,去迎接從茫茫海霧裡升起的旭日,然後在那浩瀚湛藍的大 自然的樂園裡暢快盪遨![評]老作家孫梨曾說過,要像追求真理一樣追求語言。對語言的追求,《流水之歌》在這方面能給我們一定的啟示。作者描寫流水,歌頌流水穿山越谷,一往無前,奔流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寄託著對人生的感悟。在句式上,陳述句、祈使句、感嘆句和疑問句兼用,疑問句用於探索事理,陳述句用於陳述流水情態,感嘆句用於讚美流水的精神,而祈使句用於表達心愿。修辭格方面,本文運用了呼告、擬人、比喻、反覆等修辭方式描寫流水氣勢,讚美流水的精神,抒發作者的感情,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在句型選擇上,長短句兼用,整句散句交錯,顯示出一種形式美。讀起來也琅琅上口,鏗鏘悅耳,簡直就可以把它當詩來讀。四、能力訓練題目:《珍惜年輕》要求:除詩歌外,文體不限;700字以上。審題指導:珍惜年輕,是要珍重愛惜正處於學習成長,蓬勃向上的青少年時期。珍重愛惜有 如一天之中的早晨,一年裡頭的春天,一生之中的黃金時代。本文題目可以寫成記敘文或小 說,通過「我」或「他」的所作所為所說所想來現身說法如何「珍惜」;可以寫成議論文( 思想評論),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和觀點——怎樣才算是「珍惜」,應該怎樣去「珍 惜」,還可以寫成抒情散文,抒發自己或一代人的追求與憧憬,歌唱年輕祖國的繁榮與昌盛 。構思指導:以抒情文為例。首先得捕捉住情的依附點。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大凡抒情散文者,或借事,則要選准事;或借景,則需找定景。從本文題看,當屬說理抒情文,其立足點當在一個「理」字,即議論是龍身,抒情是靈魂,「珍惜」當為龍眼。其次是理順議論與抒情的關係——在文中議論是基礎,為抒情服務,因而不像議論文那樣力 求論證的嚴密;抒情是著力點,是議論的精髓所在,所以要重在抒發「我」或「我們」當如 何去「面對」、「拼搏」才是珍惜青春,珍惜年輕。三是掂量清楚行文的順序,結構——是並列對比,還是承接遞進,只有井然有序,理才說得 清晰,情才抒得充分實在。四是要把握好抒情的「度」——過份過火了,有矯揉造作之嫌;過於拘謹放不開,又怎能以 情感人?抒情說理,其主觀色彩甚濃,議論要到位,觀點要鮮明,這樣才能做到曉之以理, 動之以情。

第四節 有創新

一、考綱要求構思精巧,推理想像有獨到之處,材料新鮮,見解新穎,有個性特徵。二、知識結構1.有創新表現在哪些方面?2.如何創新?三、知識點、能力點提示文貴創新。「新」表現在許多方面,巧引舊材料,化腐朽為神奇是新;截取生活中的鮮活的 材料,富有時代氣息是新;見解深刻,觀點不落窠臼,另闢蹊徑是新;推理想像有獨到之處 ,思維品質有個性特徵是新;構思精巧,布局謀篇引人入勝是新。[考題分析]1999年全國高考作文試題:隨著人體器官移植得越來越多的成功,科學家又對記憶移植進行了研究。據報載,國外有些科學家在小動物身上移植記憶已獲得成功。他們的研究表明:進入大腦的信息經過編碼貯 存在一種化學物質里,轉移這種化學物質,記憶便也隨之轉移。當然,人的記憶移植要比動物複雜得多,也許永遠不會成功,但也有科學家相信,將來是能夠做到的。假如人的記憶可以移植的話,它將引發你想些什麼呢?請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作文內容的範圍,寫一篇文章。98年全國高考試題引導考生關心未來世界,著眼科學素質的培養,重視想像力的開發,具有創新意義。試題內容就是一篇作文創造教育宣言。[例文]: 腦界(江蘇考生)眼前亮光一閃,大衛瞬時失去了知覺。幾分鐘後,他逐漸蘇醒,展現在他眼前的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腦界。他曾無數次在這神秘的世界裡為顧客移植記憶晶元,但自從妻子和女兒在這棕櫚彎海灘出事後,他已經很長時間沒幹這活了,要不是經理再三懇求,大衛是不會再干這危險的工作的。 對講機中傳來經理焦急的聲音:「怎麼樣,大衛?任務能完成嗎?」「沒問題!不過這可是最 後一次啦!」「行。這可是位很有地位的人物,好好乾。」大衛關上了對講機,為了能源用 完之前回到這兒,並傳送出去,他只有快點行動了。 其實他的任務很簡單,在大腦皮層中找到語言記憶區,為這種神秘的客人植入A國語言記憶 晶元便完成了。可是,由於匆忙和有些生疏,他竟走過了地方,來到了中央記憶區。他拿出記憶瀏覽器,想先查看一下客人的記憶內容,再植入晶元,但看著顯示器上的文字, 他的臉色慢慢變了。「No19,從各方面的證明來看,兩個月前在棕櫚灣海灘墜毀的不明飛行物確是我國秘密研製 的『卵石工號』間諜衛星。為了防止泄密,對外界必須宣稱不明飛行物,切記。」大衛不禁想起了棕櫚灣海灘那痛苦的一幕。兩個月前,他好不容易有假期陪妻子女兒去了向 往已久的棕櫚灣海灘。但就在那個悲慘的日子,一個大火球從天而降,霎時吞滅了在海灘上休息的妻女。而他正巧去借露營帳篷而躲過這一劫。當時官方宣稱,這一不明飛行物來歷有待查證,對死難者家屬進行賠償後,這事便不了了之。「難道他們在撒謊?」大衛繼續翻看瀏覽器。「No20,本月必須植入A國官方語言晶元,以便 能同A國簽訂協議,共同研究『卵石』系列間諜衛星,對付共同的敵人C國。」「原來如此!這些不要臉的戰爭販子,他們害了我的妻子女兒,如今又想發動戰爭,殘害更多無辜的人,我不能讓你們得逞!」他舉起了激光槍,一陣亮光閃過,中央記憶區所有記憶被一掃而光。 由於能量的過多消耗,大衛不可能再返回了,他知道死亡即將來臨。不過他很坦然,臉上掛 著微笑。一條腦電波不知不覺向他襲來,一下子把他吞沒了。[簡評]文章標題新穎,一下子就把我們領進了科幻世界。它歌頌了一位熱愛和平的科學家 為防止戰爭而獻身的精神,主題鮮明。由海灘不明飛行物到秘密研製的間諜衛星,推理想像 有獨到之處,將科幻與現實緊密聯繫在一起,讓人覺得真實可信。另外,文中有順敘,有插 敘,情節曲折,容量較大,但篇幅不長,可謂構思新巧,引人入勝。[範文借鑒] 貝爾門畫最後一片葉子第二天早晨,蘇只睡了一個小時的覺,醒來了,她看見瓊西無神的眼睛睜得大大地注視著拉下的綠窗帘。「把窗帘拉起來,我要看看。」她低聲地命令道。蘇疲倦地照辦了。然而,看呀!經過了漫長一夜的風吹雨打,在磚牆上還掛著一片藤葉。它是長青藤上最後的一片葉子了。靠近莖部仍然是深綠色,可是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他傲然掛在一根離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這是最後一片葉子。」瓊西說道,「我以為它昨晚一定會落掉的。我聽見風聲的。今天它 一定會落掉,我也會死的。」……白天總算過去了,甚至在暮色中她們還能看見那片孤零零的藤葉仍緊緊地依附在靠牆的枝上 。後來,夜的到臨帶來了呼嘯的北風,雨點不停要拍打著窗子,雨水從低垂的荷蘭式屋檐上流瀉下來。天剛蒙蒙亮,瓊西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帘來。那片藤葉仍然在那裡。第二天,醫生對蘇說:「她已經脫離危險,你成功了。現在只剩下營養和護理了。」下午蘇跑到瓊西床前,瓊西正躺著,安祥地編織著一條毫無用處的深藍色毛線披肩。蘇用一隻胳臂連枕頭帶人一把抱住了她。「我有件事要告訴你,小傢伙」,她說,「貝爾門先生今天在醫院裡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 了兩天。頭一天早晨,門房發現他在樓下自己那間房裡動彈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濕透 了,冰涼涼的。他們搞不清楚在那個凄風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裡去了。後來他們發現一盞沒有熄滅的燈籠,一把挪動過地方的梯子,幾支扔得滿地的畫筆,還有一塊調色板,上面塗抹著綠色和黃色的顏料,還有——親愛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牆上那最後一片藤葉。難道你沒有想過,為什麼風颳得那樣厲害,它卻從來不搖一搖,動一動呢?唉,親愛的,這片葉子才是貝爾門的傑作——就是在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的晚上,他把它畫在那裡的。」 (歐·亨利:《最後一片葉子》)[簡評]貝爾門用生命畫出的一片葉子,挽救了瓊西的生命,不愧是不朽的傑作。貝爾門這一行動,是獨特的,又是十分典型的,它突出地反映了這位窮畫家崇高的精神境界。貝爾門 這一閃光的行動,是在作品結尾處突然出現的,是作者精心布局,巧妙構思的結果,這是歐·亨利藝術風格的特色之一。[習作講評]我願我望香港聖傑靈女中 無鳥一陣清風,載著一個綺麗的夢,吹到藍澄澄的天際,駕著白悠悠的浮雲往前飛,飛到夕陽邊 ,飛到落霞里,為嫣紅的天衣綉上一道絢爛的繽紛。穿起鞋子,馱起背囊,背著七彩的夢,背著滿懷的理想,背著一顆無知的心,背著一股青春的傻勁,踏上徑途。 我願躺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嗅嗅撲鼻的花香,聽聽萬籟的迴響,低吟李白的詩,輕唱李煜的 詞,不然就飄上青天攬明月……我願立在喜馬拉雅山山峰上,讓無際晴空洗凈我眼中污穢;讓颯颯清風吹走我心上的塵垢。 當夜闌人靜,仰望長空,便悄然與星兒竊竊私語,跟月兒互唱心曲,驅走無眼的孤獨……我願站在萬里長城上,遠眺無邊的國土,聽黃河悲壯激昂的呼聲,吐盡多少碎心斷腸的中國夢……我願攜著布囊,攜著一顆熾熱的心,對抗熾熱的太陽,成為絲路過客。哪怕熱浪的煎熬,信心和毅力是荒漠的甘泉;哪怕長路的折磨,意志和勇氣是扶杖。縱然是僕僕風塵,漫漫長途 ,滿腔熱卻使我如騎著飛馬向前奔騰,向前空飛,飛到那遙遠的撒哈拉……我願騎著一匹駱駝,輕撫他柔軟的駝峰,橫渡萬里黃沙,踏遍使人悠然神往的撒哈拉;我願 以駝足為畫筆,黃沙為紙幅,繪畫出撒哈拉的神秘和奧妙。曾幾何時,一個滿懷理想的中國 少女,披著一肩散發,披著一腔飄逸、洒脫、浪漫的豪情,留住了哭泣的駱駝,編織了撒哈 拉的故事,浪跡天涯,飄落異地,體驗了真正的遊子生活……我願長著夢幻的翅膀,飛到希臘的愛琴海邊,讓潮水捲來奧運的歡呼聲,讓海濤伴著柏拉圖的沉思。躺在那瀰漫著神秘色彩的希臘神殿里,凝視著那一支支燃燒著文化氣息的火炬,回想著那一串串浪漫旖旎的神話,但願自己也幻化成希臘女神,跨在太陽神的肩上漫遊莎孚的 詩路……我願——我願這個理想,這個願望,沒有實現的一天,要不,這個綺麗美夢,就會粉碎於現實的大海里。[簡評]這是一篇滿懷激情,充滿想像,甚至帶有奇幻色彩的散文,結尾獨特,令人深思。作者給自己插上了想像的彩翼,遨遊於廣闊無垠的天地之中,吟李白的詩,唱李煜的詞,登喜 馬拉雅山峰頂,攀長城最高處,遠眺神州大地,並飛馳在遙遠的撒哈拉,飛到希臘的愛琴海 ……表達對理想的追求之意,寄託對祖國、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文章的結尾一反常情,說:「我願這個理想,這個願望,沒有實現的一天……」這裡,作者就嚴肅地提出了想像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暗示出實現理想和願望會遇到種種的障礙。與其讓「綺麗的夢」「粉碎於現實的大海里」,不如讓它長留心中,成為一種精神的寄託,成為一種支配自己、鼓舞自己的力量。這正是作者構思之「新」。四、能力訓練[題目]冬眠是某些動物對不利生活條件的一種適應。冬眠時,血液循環和呼吸非常遲緩,神經活動幾乎完全停止。據科學研究,冬眠是動物體內的遺傳基因控制的。一旦破譯這種基因,將其移植到人體內,人也就可以冬眠了。假如這樣,人類自身代謝就可以控制到最低限度,從而有利於癌症等疾病的長期治療和未來的宇宙旅行等。假如人類真的能冬眠,它將引發你想什麼呢?請以「假如人類可以冬眠」為作文內容的範圍,寫一篇文章。寫作時可以大膽想像,具體的角度和寫法可以多種多樣,如編述故事、發表見解、展望前景等。文體不限,題目自擬,800字左右。[審題]1.話題作文,開放性較強,同時也有一定的限制,要在限制範圍(人類冬眠)內展開想像,編述故事,發表見解、展望前景等;2.人類冬眠還沒有實現,只是一種對未來的假設,故想像的時間範圍和編述故事的主體只能 是「現在」或「未來」,不能在時間上回溯,已作古的人不能作為冬眠對象;3.大膽想像仍需合理,這是題目的隱含要求;4.文體不限,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揚「長」避「短」。


推薦閱讀:

黃飛鴻的傳人,李連杰、成龍、吳京、甄子丹全都受過他的指導!
(1)2010前舞友指導筆記
十二星男正確穿衣指導
母音老人和徐恆志老人指導學人書信集——大音希聲(一)

TAG:分類 | 詩詞 | 古詩詞 | 古詩 | 指導 | 鑒賞 | 詩詞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