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種提高免疫力的實用方法——華佗捏脊法

秋季來臨,隨著冷空氣南下,氣溫明顯下降,醫院傷風感冒的病人劇增,旺旺網上關於感冒,免疫力的帖子也增加了不少,我自己也不幸在短期內連續感冒兩次,第二次還發展為支氣管炎。因為專業的關係,與做理療的醫生多有合作與交流。休息期間接到一搞理療按摩的同行打來的電話,說到我連續感冒,免疫力下降的事,他介紹我使用這一方法,並且隨後來我家在我身上施行了一次,有點疼能忍受。結束後當時感覺全身舒泰,微微出汗,尤其頸背部肌肉的酸脹感消失,就想睡覺。同行讓我躺一會,期間講了很多關於華佗捏脊法的知識,並將手法教會了我。等我基本恢復後,我給我那口子和兒子試驗了一下,效果不錯。這一方法簡單易學,家裡就能做,長期施用,提高免疫力,減少患病機會,特此介紹給旺網的bbmm。

由於我不是學中醫的,不能完整介紹,特意查閱了相關文章,節選了一些和一些插圖供大家學習,如果還沒有把握,可以去中醫醫院向推拿按摩醫生請教,大家也可以在網上搜「捏脊法」查閱相關文章。

貴在堅持,讓我們一起為健康努力吧。

轉載,節選:

其實很早就想寫關於捏脊法的文章了,它方便、無創、安全、有效,適用範圍廣泛,非常適合家庭保健。捏脊療法最早見於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卒腹痛方》一篇中:「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從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其中的捏脊骨皮就是我們所說的捏脊法。原文是用於治療成人腹痛的,後於明清時期將其用於小兒推拿治療疳積、小兒腹瀉、夜啼等疾病,並日趨成熟,所以至今為止捏脊法在小兒科中應用最多。其實捏脊法在成人調理亞健康、調治慢性病方面也大有可為。對於虛性體質常見的疲乏、消瘦、失眠、食慾不佳、消化不良、怕冷、易感冒、肩背腰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各種文獻報道中的適用範圍則更為廣泛,將它譽為調理虛性體質的「金鑰匙」也不為過。

捏脊法主要作用於各臟腑背俞穴(即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在背部的俞穴)、督脈循行在背部的各穴和華佗夾脊穴(部分背俞穴見附圖)。督脈為「陽經之海」,故其統攝一身之陽,全身陽氣的運行無不與之有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等各臟腑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經上。捏脊療法通過對督脈及五臟背俞穴的刺激,可以達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

以現代醫學的理論解釋,脊柱兩側是脊髓通向軀體各臟器、組織發出神經根的地方和通道,人體的植物神經節、干,主要分布於脊柱兩側。捏脊療法通過對這些神經節、乾的刺激,藉助神經、體液因素來調整內臟功能,從而達到增強體質治病保健的目的。

捏脊法的操作方法:

一、每晚睡前施治,受術者最好空腹。

二、先用雙手拇指及食指夾起尾椎兩旁的皮下組織,食指及中指在前導引,拇指下壓並往前推,一松一緊,由腰部開始往肩頸部有規律地捏。最好不要中途間斷,以利經氣流通。

三、到頸部時算作一次完成,再重覆第一步,由尾椎往上捏脊,每晚由下而上捏六遍,背部輕鬆感,第二天晨起通體舒暢。一開始經絡阻止嚴重者在捏完後的幾天內,背部還會有疼痛感,但會越來越輕鬆,不必擔心。

     四、遇到肌肉僵硬、阻塞嚴重的情況,被捏者可能會疼痛難忍,此時可力度稍減或稍停片刻(但手指不可放開)。

    五、大人小孩均可捏,小嬰兒則建議用食指及中指沿脊椎兩旁按摩即可。

    隨著時間的推移疼痛感會消失,舒適感增加,堅持每天或經常捏脊,可以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可以起到很好的日常保健作用。

兒童應用方法:

  1.在溫暖、安靜、空氣新鮮的房間,寶寶暴露背部和腰骶部。如果室溫過低,媽媽可將手伸在寶寶的衣服下操作。

  2.媽媽先用乾淨暖和、指甲短滑的雙手,在寶寶的腰背部輕輕推摩數遍。

  3.然後根據年齡不同,採用不同類型的捏脊方法。

  (1)出生兩個月以內的寶寶,輕輕捏脊1到2遍,如果寶寶拒絕就停止。

  (2)3個月到1歲的寶寶可以捏脊3到5遍。

  (3)1歲到3歲的寶寶可以捏脊6到9遍。捏至最後一遍時每捏三次增加一個較重的提拉動作,謂之「捏三提一」法。同時沿脊柱兩側的膀胱經進行操作,每側線反覆操作5-7遍。

  捏脊法可以天天操作,也可以隔天操作。

  (4)3歲以上的孩子,除了上述捏脊方法外,也可以採用橫式捏脊法:媽媽從寶寶背部一側橫捏到另一側,從上往下,反覆操作5到7遍。

可能電視里有所特指,一般清晨和睡前都可以,捏脊法主要是調和陰陽,清晨醒來和晚間入睡經歷由陰轉陽和由陽轉陰的變化,故此二時施法調陰陽,健脾胃,加強胃腸功能,故特別適合體虛,消化不良,大便不正常(拉稀或乾結),又因四季脾旺不受邪,機體處於良好的平衡狀態,抵禦疾病的能力就大大增強了。

清晨一般沒有充裕的時間來做,多數bbmm都要上班,孩子要上學,天冷了,還可能賴床,所以還是晚上臨睡前做比較好,感覺洗完澡做更舒服,而且大人也能互相做,還能增加夫妻感情呢。

捏脊很舒服的,可以起到很多的作用,還可以治病,書店裡有專門的書介紹的,省事、省錢。

我兒子從出生就用此法,出發點是調理脾胃,四年下來很不錯的。孩子有時喊痛,可是很舒服,小的時候有時是笑著哭著捏,現在還經常在睡覺前提醒我還沒有捏背呢。

給孩子使用此法,可以先在背上塗一點點潤膚油,增加潤滑性,減少疼痛。每天兩遍就行,天氣的原因,我們一般在是洗澡後捏,大概一周兩次。

還有一點,家長要狠得下心來,習慣就好了。在醫院給孩子涅脊通常不讓家長在旁邊看著,孩子的哭聲也是撕心裂肺的。如果不想讓孩子被病痛折磨,家長還要配合的。

關於「捏脊法」方向的補充捏脊法最早應用於治療調理兒童的虛證,而大多數兒童的疾病都源於陽氣不足造成的,其原因在於:(轉)小兒的健康取決於先天之本——腎,其命門真火要生髮上去,充盈全身。但是,由於小兒五臟未實,形氣未充,往往生髮之力不足,陽氣不能上達。既然不能上達,就要靠人工往上提一提,所以,捏積要從下往上捏,把脊背的積滯的氣血捏開,陽氣也就能順勢生髮上去。而成人其後天之本——脾胃漸旺,陽氣充盈於上部,需要往下走,但由於脊背的阻滯,往往下不去。高血壓患者就是最典型也最極端的例子,陽氣下不去,鬱積在上焦,甚至上沖頭部,造成過多的耗散,甚則出現心慌、頭暈等癥狀。還有,人們常說,「人老先老腿」,也是由於陽氣不能下達,以至陰寒邪氣滯留在下身的緣故。從上往下捏了,既可以去積除滯,又可以使陽氣順勢下行,上下交泰,很多慢性病都能除去。

個人總結:捏脊法自下而上為「補」,自上而下為「泄」,兒童的日常保健和治療多數的虛證疾病,諸如消化不良,消瘦,腹瀉、睡眠質量差,脾氣噪愛哭鬧,自下而上。若有急性發熱性疾病,如急性扁桃體炎,感冒伴發燒宜自上而下,以利宣洩。成人保健尤其對體虛者宜「補」,即自下而上,若患疾病,除上面講到的宜自上而下,其它的應辨明虛實,辯證施行。我們的督脈是純陽的,足太陽膀胱經是偏陽的,捏脊法就是去除淤滯鼓動陽氣流轉,以調和陰陽。以古人的做法成人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而當今社會的工作環境和工作類型都與古代大相迥異,特別是象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坐辦公室的眾多,缺少鍛煉和戶外活動,氣血瘀滯,不通則痛,而淤滯最多就在於背部,我想您應該也屬這一類型,所以建議您自下而上捏脊。也可以自己體會來區分:如果自下而上捏脊後感覺有諸如頭部發熱,下肢發涼等異常表現,那就要改了。當然如果能讓老中醫來把把脈,看看您具體的體質如何就最好了。很高興有那麼多bbmm的支持與參與,相信許多第一次開始做的爸爸媽媽實施起來會有手法僵硬、不連貫、皮捏不起來等問題,這裡我再講一下施法的要點或注意點。

1.預備。關鍵字:溫暖、平和、潤滑。

溫暖的環境不說了,bbmm都會有自己的辦法,受法者平卧,腹部可略墊高(便於施法),受法者應處於平和狀態,太興奮(兒童)不利於氣的引導,可輕摩背部,使其呼吸平穩,全身放鬆,順便可塗抹些潤膚油。

2.施法。關鍵字:輕柔、快捷、連貫。

力度以能捏起和能捻動即可,提拉時稍加大,起點就在骶尾部皮膚平整最低點,不必強求長強穴,終點就在低頭時的頸部最突出點(大椎穴)。拇指的動作要點是壓、推,保持不要離開脊背。食、中指的動作要點是捏、捻、松如此往複,食指為主,中指為輔,整個動作就像波浪一樣起伏,連綿不斷。

3.結束。關鍵字:趨輕、趨緩、趨靜。

施法結束雙拇指腹沿脊柱兩側自上而下推脊三次,力度逐漸趨輕,速度逐漸趨緩,結束於了無聲息,寶寶即可安然入睡。

剛開始有點不順手,多做幾次就能逐漸連貫了,不要輕易放棄喔,這個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可是純「綠色」啊。捏脊法臨床實戰一:小兒咳嗽作者按:自打學習捏脊法並在家庭使用後初見效果,本人倒沒有什麼特別感覺,只是感覺捏後頸背部很舒服,倒是老婆大人的腰部酸脹和經期不適有明顯改善,豪豪自天氣轉涼以來沒有一次傷風感冒很是欣慰。現在只要晚上無事給他們兩位捏脊是必修的功課,尤其小兒更是樂此不疲。

    平日工作時也因此與同事聊此話題較多,進一步知道捏脊法在治療疾病中的運用,碰巧參加學術會議時知道有同行在做捏脊法的課題,收穫頗豐,自己總結了一下,介紹給喜歡捏脊法的bbmm。因為是推廣在家庭使用,注重簡單可行,盡量免去複雜專業的手法,所以主要用於日常保健、預防和輕症患者,施術無效或病情加重還是專業醫治為宜。同時中醫一向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家手法不盡相同,更有反其道而行之,但殊途同歸,遇有類似情況不必執著,擇一而行。

捏脊法臨床實戰一:小兒咳嗽

    小兒肺為嬌臟,主一身之表。小兒鼻腔短小,粘膜血管豐富,沒有鼻毛,易於感染病毒細菌。外邪侵襲,首先犯肺,肺氣失宣上逆為咳。其為外感咳嗽,表現為:咳嗽有痰,鼻塞流涕,頭痛、噁心、畏寒發熱,無汗或有汗,或有咽癢咽痛,痰白或黃稠,舌苔薄脈浮。外感咳嗽多為實證。

    若小兒體弱,久病致肺氣虛弱,氣機不利則肺氣失宣,開合失度,津液停積而為痰,見氣短而咳;若脾失健運,不能化谷水為精微,反釀為痰,上儲於肺,壅塞肺道而咳。其為內傷咳嗽,表現為:久咳氣短,有痰或無痰,胸悶,自汗或盜汗,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形體消瘦,食欲不振,夜寐差,舌淡苔薄白,脈沉細乏力,指紋淡紅。內傷咳嗽多為虛證。

    治療:外感咳嗽   

          治療原則:宣肺止咳,疏風解表。

          手法:常規捏脊法3-5遍,從大椎穴捏向長強穴,重提重按肺俞、小腸俞、大椎穴,配合推脊從大椎推向長強30-50次,若患兒高熱體虛,不能耐受捏脊,則僅推脊80-100次即可,待體溫下降再施以捏脊。

           內傷咳嗽

           治療原則:健脾養肺,止咳化痰。

           手法:常規捏脊法6遍,從長強捏向大椎,手法和緩柔輕,從第三遍時加重對脾俞、肺俞的提拉,捏完一遍後按揉脾俞、肺俞及腎俞5-7下以加強健脾作用。

附1:各俞穴體表位置:

人體頸椎7節(C),胸椎12節(T),腰椎5節(L),第七頸椎棘突下即為大椎穴,以此點為參照即可找到各俞穴位置。

肺俞:T3  心俞:T5  膈俞:T7  肝俞:T9  膽俞:T10  脾俞:T11  胃俞:T12  三焦俞:L1  腎俞:L2  氣海俞:L3

大腸俞:L4  關元俞:L5

以上俞穴均為相應棘突下旁開1.5寸

附2:推脊手法:沿脊柱兩側自大椎穴推向長強穴,小兒可單手食、中指分開用指腹沿脊柱推,較大兒童和成人可雙手食中指併攏或雙拇沿脊柱推。捏脊法臨床實戰二:小兒哮喘的預防哮喘是指陣發性的呼吸困難,表現為呼吸急促,喘鳴有聲,嚴重時出現張口抬肩,難以平卧。現代醫學認為哮喘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其病因主要是人體處於過敏狀態,當遇到過敏源,如花粉、細菌、魚蝦、甚至冷空氣觸發引起體內發生變態反應,肺細、小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支氣管粘膜水腫分泌過多粘液,阻塞呼吸道,引起陣發性呼吸困難及支氣管哮喘。其發病以青少年較多,且常有家族史。長期發作可行成肺氣腫、肺心病等。

    支氣管哮喘的治療較難,不易根治,除了發作期間宜西醫治療,快速控制癥狀,緩解期的防治就很重要。捏脊法對哮喘的預防有很好的效果,可以調整全身臟腑氣血運行,培補元氣,強健身體,達到扶正固本,防患於未然的目的。有報道捏脊法在防治哮喘的總有效率達到85%以上。

    哮喘重在緩解期的防治,捏脊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療原則:降氣化痰,平喘。

手法:常規捏脊法,長強至大椎5-10遍,重點提捏肺俞、脾俞、腎俞,每遍捏完後對上述俞穴按順時針方向按揉1-2分鐘。

      可以配合推拿手法:補脾經、補肺經。捏了幾次,兒子有點乾咳嗽,他開始說:媽媽你怎麼掐我啊

但是他說疼了後還有我捏一連捏了好幾遍。

我家老公捏的時候吼叫,我的大拇指沒有起到按的作用,只有捏皮的作用,大拇指手指很麻木,他的皮很厚還很緊,我一遍捏下來人都累死,雙手發抖。

哎徹底打敗我學按摩的熱情了,而且我的手關節明顯變粗。鼓勵一下,不要喪失信心喔!

可能還是手指的配合有問題,多加練習會協調的。您再仔細看看我寫的補充,再說幾個注意點:1.大拇指要用指側腹按壓和推進,避免指甲在皮膚上用力。食指黏住皮膚然後和拇指對捏和捻,在食指即將脫離皮膚時,中指接上使食指能脫離皮膚重複循環。2.背部皮膚要塗一些油使其潤滑便於拇指推進。3.小孩手法要輕柔。

給老公捏的時候,我想是因為捏不起來皮膚,所以您的手指用力較大,您可以先做節段性的按、捏、捻,多做幾次,皮膚就會慢慢鬆了,然後就可以連貫了。我家正好相反,我老婆的腰部皮膚很緊,同時她也經常腰酸,經過我的不懈努力,腰部的皮膚較以前松很多了,而這也是效果的表現,老婆腰部酸痛明顯改善了。所以您老公難捏正說明有捏的必要,氣血的淤滯才會使皮膚和皮下組織粘連。

剛開始可能累點,上正軌了應該很輕鬆的,加油!捏脊法臨床實戰三——小兒疳積的治療前兩日看到有個帖子為寶寶的積食煩惱,而小兒捏脊法原來就是治療小兒疳積的,但之前在「健康園」未看到有小兒積食的帖子,更多的是感冒發熱,哮喘的帖子,故而未將小兒疳積的應用方法貼出,這幾日就想著哪天有空寫一下。今天上來看到大家還很關心此貼,非常高興,感謝之餘,將小兒疳積的捏脊方法總結貼出,同時就像樓上說的,希望一直堅持給寶寶捏脊的bbmm上來說說體會。

捏脊法臨床實戰三——小兒疳積的治療

疳積是疳症和積滯的總稱,二者有輕重之分:初為積滯,積滯日久不消可轉化為疳症——「無積不成疳,積為疳之母」。

積滯多因乳食不節,傷及脾胃所致。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小兒脾常不足,若乳食不節,過食生冷肥甘之品,損傷脾胃,脾胃失司,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調,積滯不化,氣行受阻而成積滯。

疳症多因小兒餵養不當,脾胃受損,運化失權,或因積滯日久,阻礙氣機,致使營養失調,氣液虛衰,發育障礙,患兒消瘦。

癥狀

積滯傷脾:形體消瘦,體重不增,腹部脹滿,納食不香,食而不化,精神差,夜眠不安,噯腐吞酸,大便不調或穢臭,舌苔厚膩。

氣血兩虧(疳症):面色萎黃或慘白,頭髮稀疏乾枯,骨瘦如柴,腹大堅硬,頭大頸細,精神不振,嗜睡,嗜食異物,有時吐下或便下寄生蟲,便溏或穢臭,尿如米泔水,舌淡苔薄,指紋色淡。

治療

積滯傷脾:

         治療原則:消食導滯,健脾和胃。

         手法:常規捏脊法6-8遍,重提脾俞、胃俞。夜眠不安者加按心俞。可配合摩腹,揉臍,按揉足三里、中脘等小兒推拿手法。

氣血兩虧:

         治療原則:健脾益氣,養血。

         手法:常規捏脊法6-8遍,重提脾俞、胃俞、心俞、腎俞,捏最後一遍時改由大椎穴捏向長強穴,並用雙手拇指腹面在雙側腎俞、長強穴順時針方向按揉1-2分鐘,用以補瀉兼施,防止虛不受補。可配合摩腹,揉臍,按揉足三里、中脘、分推陰陽、推三關等小兒推拿手法。

注意事項:

           1.在捏脊法治療國產中忌食芸豆、醋、螃蟹。芸豆性粘膩,食後易引起積滯;醋服藥(見後)後食用易引起嘔吐;螃蟹性寒不易於消化。此外其它難以消化的食物也在禁食之列。

             2.捏脊手法一定要輕快,時間以上午為宜。

附:「捏脊馮」家傳馮氏消積散方子(用於疳積實症即積滯傷脾):

生軍200克,熟軍200克,三棱300克,莪術300克,黑丑200克,白丑200克,砂仁200克。

以上藥物碾成細末,捏脊第四次次日早晨空腹用紅糖水或溫開水送服。

用量:1歲以內0.5克,1-2歲1克,2-3歲1.5克,3-4歲2克,4-6歲2.5克,6-8歲3克,9-12歲3.5克,12-16歲4克。

如果患兒體弱或有腹瀉等情況用量減半,有便秘增加?。服藥後要腹瀉一次,如果不瀉,第五次早晨再給葯一次,用量增加?。這裡我把手指五經的具體推拿手法介紹一下,並回復 129#peipei 的帖子:

脾、肝、心、肺、腎五經穴對應拇、食、中、環、小指尖,「五經者,五指尖也」。推的次數均在100-500次,視病情和耐受力而定。

1.脾經(脾土)

位置:拇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補脾經:旋推(在拇指羅紋面按順時針方向打圈)或將拇指屈曲沿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

            清脾經: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配圖:紅色為補,黑色為清,其它的容易理解。

IMG0038A.jpg (11.02 KB)

2009-3-20 18:46

IMG0039A.jpg (10.48 KB)

2009-3-20 18:46

臨床應用:1.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肌肉消瘦等。

                    2.清脾經能清熱利濕,化痰止嘔。用於濕熱熏蒸、皮膚髮黃、噁心嘔吐、腹瀉痢疾等。

註:小兒脾常不足故脾經宜補不宜清,體壯邪實者方能用清法,並宜先清後補,比例為3:1。

2.肝經(肝木)

位置:食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補肝經:旋推。

            清肝經: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臨床應用:清肝經能平肝瀉火,息風鎮經,解郁除煩。常用於驚風、抽搐、煩躁不安、五心煩熱等。

註:小兒肝常有餘故肝經宜清不宜補,若肝虛應補時則需補後加清,或以補腎經代之,稱為滋腎養肝法。

3.心經(心火)

位置:中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補心經:旋推。

            清心經: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臨床應用:清心經能清熱退心火。常用於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熱神昏、面赤口瘡、小便短赤等,多與清天河水、清小腸經等合用。

註:心經宜清不宜補,恐動心火。若血氣不足而見心煩不安、睡卧露晴等症,需要補法時,可補後加清,或以補脾經代之。

4.肺經(肺金)

位置:環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補肺經:旋推。

            清肺經: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臨床應用:1.補肺經能補益肺氣。用於肺氣虛損,咳喘氣喘,虛汗怕冷等肺經虛寒症。

                    2.清肺經能宣肺清熱,疏風解表,化痰止咳。用於感冒發熱及咳嗽、氣喘、痰鳴等肺經實熱症。

5.腎經(腎水)

位置:小指末節羅紋面。

操作:補腎經: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

            清腎經: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

臨床應用:1.補腎經能補腎益腦,溫養下元。用於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久瀉、多尿、遺尿、虛汗喘息等症。

                    2.清腎經能清利下焦濕熱。用於膀胱蘊熱,小便赤澀等症。

註:臨床上腎經一般多用補法,需用清法時,也多以清小腸代之。

另:小兒指6歲以下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五經推拿的敏感性降低,效果也會下降。捏脊法由下往上捏是基本,由上往下捏抑或推脊是機體有急症或實證時單獨施用或作為常規捏脊法的輔助。您兒子從下往上捏或輔以推脊就可以。作為您來說要具體看您的體質,如有下肢酸冷,高血壓等陽氣不能下達的表現,可從上往下捏,或輔以從下往上,比例為2:1或3:1。若沒有類似表現還是以從下往上為主,不過如果這樣施法後感覺不好諸如下肢發涼,頭部發脹發熱,即應停止或改為從上往下。


推薦閱讀:

【華佗說】八段錦|最適合白領養生的「課間操」
軍師聯盟中,曹操不讓華佗做手術治頭風是愚蠢還是明智之舉?

TAG:方法 | 免疫 | 提高 | 實用 | 介紹 | 免疫力 | 華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