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中國文第一冊》(1989版)

國文 第一冊

目錄

一  國歌歌詞  孫文

二  我們的校訓  蔣中正

三  夏夜  楊喚

四  母親的教誨  胡適

五  五言絕句選

(一)登鸛鵲樓  王之渙

(二)塞下曲  盧綸

※六  鄉下人家  陳醉雲

七  父親的信  林良

語文常識一  標點符號的使用

練習一

八  雅量  宋晶宜

九  陳元方答客問  劉義慶

十  行道樹  張曉風

※十一  兒時記趣  沈復

十二  孤雁  朱企霞

十三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十四  從今天起  甘績瑞

語文常識二  工具書--字典及辭典的使用

練習二

十五  七言絕句選

(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二)楓橋夜泊  張繼

十六  汗水的啟示  邵僴

十七  論語論學選  論語

十八  溪頭的竹子  張騰蛟

※十九  飲水思源  藍蔭鼎

二十  匆匆  朱自清

語文常識三  演說的訓練

練習三

版權頁

 

 

 

 

 

一、國歌歌詞   孫文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題解】

黃埔軍官學校訓詞(1924年6月16日,後為中華民國國歌歌詞)

原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所作黃埔軍官學校訓詞,沒有標點符號。程懋筠作曲後,先成為中國國民黨黨歌,再成為中華民國國歌,有時稱作三民主義歌。

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中對該校師生發表訓詞,其內容由中國國民黨黨員胡漢民、戴季陶、廖仲愷、邵元沖協助編寫。該訓詞被稱為「黃埔軍校訓詞」,又因孫中山為中國國民黨總理,又別稱「總理訓詞」。

現今之《中華民國國歌》由孫中山與其幕僚共同作詞,程懋筠作曲[1]。由於歌詞第一句為「三民主義」而被部份人士誤會歌名為「三民主義歌」,但其實中華民國國歌從未訂定歌名。

在1937年國歌正式選定之前,被視同為國歌的有《卿雲歌》(章太炎作詞,比利時作曲家哈士東(Joam Hautstone)作曲、蕭友梅改編)、《中華雄立宇宙間》(王露作曲)、《敬立中華》(趙元任作曲)、《美哉中華》(沈心工作詞、朱雲望作曲)、《少年中國歌》(王光旗作曲)等數首。

【作者】

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逸仙,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總理,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先生相稱。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

 

 

 

 

 

 

 

 

 

 

二、我們的校訓(略)  蔣中正

禮義廉恥 1932.1.11對奉化武領學校的演說辭

 

 

 

 

 

 

 

 

 

 

 

 

 

 

 

 

 

 

 

 

 

 

 

 

 

 

 

 

 

 

 

 

 

 

 

 

三、夏夜  楊喚

 

蝴蝶和蜜蜂們帶著花朵的蜜糖回來了,

羊隊和牛群告別了田野回家了,

火紅的太陽也滾著火輪子回家了,

當街燈亮起來向村莊道過晚安,

夏天的夜就輕輕地來了。

來了!來了!

從山坡上輕輕地爬下來了。

來了!來了!

從椰子樹梢輕輕地爬下來了。

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枚又大又亮的銀幣。

          

美麗的夏夜呀!

涼爽的夏夜呀!

小雞和小鴨們關在欄裡睡了。

聽完了老祖母的故事,

小弟弟和小妹妹也闔上眼睛走向夢鄉了。

(小妹妹夢見她變成蝴蝶在大花園裡忽東忽西地飛,小弟弟夢見

他變做一條魚在藍色的大海裡游水。)

睡了,都睡了,

朦朧地,山巒靜靜地睡了!

朦朧地,田野靜靜地睡了!

只有窗外瓜架上的南瓜還醒著,

伸長了藤蔓輕輕地往屋頂上爬。

只有綠色的小河還醒著,

低聲地歌唱著溜過彎彎的小橋。

只有夜風還醒著,

從竹林裡跑出來,

跟著提燈的螢火蟲,

在美麗的夏夜裡愉快地旅行。

【題解】

《楊喚詩集》

【作者】

楊喚(1930年9月7日1954年3月7日上午8:40),本名楊森,台灣1950年代重要詩人。

遼寧省興城市菊花島人,1949年隨部隊到台灣,任陸軍上士文書,開始以金馬、楊喚、白鬱為筆名寫現代詩。楊喚的童年生活雖然悲慘[來源請求],卻能跳脫悲情,以文學的熱忱,寫出一首首純真可愛的童詩。1954年為了觀賞電影《安徒生傳》,而搶越過台灣臺北市西門平交道(今西門町徒步區附近),不慎跌倒,遭列車輾死,得年25歲。楊喚的詩有豐富的感情和趣味,並具有啟發性,是台灣寫作兒童詩的先驅。1985年,《楊喚全集》(2冊)出版,有詩、散文、童話、日記、書簡等五輯。

 

 

 

 

 

 

 

 

 

 

 

 

 

 

 

 

 

 

 

 

 

 

 

 

 

 

 

 

 

 

 

 

 

 

 

 

 

 

四、母親的教誨 胡適

 

    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對我說昨天我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要我認錯,要我用功讀書。有時候,她對我說父親的種種好處。她說:「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不要跌他的股。」她說到傷心處,往往掉下淚來。到天大明時,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學。學堂門上的鎖匙放在先生家裡,我先到學堂門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裡去敲門;先生家裡有人把鎖匙從門縫裡遞出來,我拿了跑回去,開了門,坐下念生書。十天之中,總有八、九天是我第一個去開學堂門的。等到先生來了,我背了生書,才回家吃早飯。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總不許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藉此出氣叫別人聽的。

    有一個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飯,在門口玩,身上只穿著一件單背心。這時候,我母親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來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說:「穿上吧!涼了。」我隨口回答:「娘(涼)什麼!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剛說了這句話,一抬頭,看見母親從家裡走出,我趕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聽見這句輕薄的話了。晚上人靜後,她罰我跪下,重重地責罰了一頓。她說:「你沒有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她氣得坐著發抖,也不許我上床上睡。我跪者哭,用手擦眼淚,不知擦進了什麼黴菌;後來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醫來醫去,總醫不好。我母親心裡又悔又急,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頭舔我的病眼。這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歲零兩三個月)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裡,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東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題解】

《四十自述》

【作者】

胡適 (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安徽績溪上庄村人,現代著名學者。父親是胡傳,字鐵花,官至臺灣臺東直隸州知州,後因乙未戰爭離台。母親馮順弟。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於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1914年往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學於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通過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論文考試,同年夏天回國。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興趣廣泛,著述豐富,作為學者他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曾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中華民國駐美利堅合眾國特命全權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位於台北南港)院長等職。胡適還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稱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因此胡適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提倡懷疑主義,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徵」的治學方法。

 

 

 

 

 

 

 

 

 

 

 

 

 

 

 

 

 

 

 

 

 

 

 

 

 

 

 

 

 

 

 

 

 

 

五、言絕句選

 

(一)登鸛鵲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二)塞下曲  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作者】

王之渙(688年-742年),字季凌,并州(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以《登鸛雀樓》膾炙人口而稱著。王之渙現存生平資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遷居至絳州(今山西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歸鄉十五年。後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期間去世。王之渙早年精於文章,並善於寫詩,多引為歌詞,常與王昌齡、高適等詩人互相唱和,名動一時。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他的詩今僅存六首,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

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祖籍范陽(今北京西南),出生於蒲(今山西永濟),中國唐朝中期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盧綸曾於唐玄宗天寶末年中進士,但是旋即安史之亂爆發,未能為官,避亂於江西九江一帶。亂平後,盧於唐代宗大曆年間重新應試,但屢試不第。大曆六年(771年),受宰相元載和王縉先後舉薦,出任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後升任監察御史。大曆十一年(776年),元載和王縉在政治鬥爭中失敗,一貶一死,盧綸受此牽連,終身不得重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任昭應縣令,貞元年間入河中節度使渾瑊幕,任檢校戶部郎中,後世遂以盧戶部稱之。全唐詩收其詩5卷。盧詩工於寫景,形象鮮明,語言簡練,其中的一些邊塞詩氣勢不凡,尚有盛唐氣象,其中尤以《塞下曲》數首最為有名。

 

 

 

 

 

 

 

 

 

 

 

 

 

※六、鄉下人家 陳醉雲

 

  鄉下人家,雖然住著小小的房屋,但總愛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種南瓜,或種絲瓜,讓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簷。當花兒落了的時候,藤上便結出了青的,紅的瓜,它們一個個掛在房前,襯著那長長的藤,綠綠的葉。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

  有些人家,還在門前的場地上種幾株花,芍藥,風仙,雞冠花,大麗菊,它們依者時令,順序開放,樸素帶著幾分華麗,顯出一派獨特的農家風光。還有些人家,在屋後種幾十枝竹,綠的葉,青的竿,投下一片綠綠的濃陰。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裏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裏探出頭來。

  雞,鄉下人家照例總要養幾隻的。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步地走來走去。

  他們的屋後倘若有一條小河,那麼在石橋旁邊,在綠樹蔭下,會見到一群鴨子,遊戲水中,不時地把頭紮到水下去覓食。即使附近的石頭上有婦女在擣衣,它們也從不吃驚。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會瞧見鄉下人家吃晚飯的情景。他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地吃起來。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的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它們和鄉下人家一起,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

  秋天到了,紡織娘寄住在他們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靜的夜裏,它們便唱起歌來:「織,織,織,織呀!織,織,織,織呀!」那歌聲真好聽,賽過催眠曲,讓那些辛苦一天的人們,甜甜蜜蜜地進入夢鄉。

  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景色。

【作者】

陳醉雲,著名現代書法藝術大師,原名陳英儒,自號醉雲樓主,廣東臺山人。小時候深受祖父陳紹典毛筆書法的薰陶。1962年移民來美,定居三藩市。陳醉雲不僅是一位現代書法藝術堅強的拓荒者,而且也是一位堅強勇敢的現代詩人。他的詩作不拘形式、愛恨分明、用詞精練而含蓄。著有《寒星集》、《鄉下人家》、《愛的樂章》和《醉雲集》 等。

 

 

 

 

 

 

 

 

 

 

 

 

七、父親的信  林良

 

櫻櫻:

     我最喜歡聽你跟琪琪在一起談學校裡的事。我在書房裡寫稿,聽你們在客廳談得很高興,就會放下筆,靜靜地坐在椅子上,回想自己的童年。

     我所想的,是我在小學時代的幾個好朋友。吳村,是一個勤學的農家子。陳兆熊,是一家很大的鐘錶行的小老闆。李文虎,他父親是一位書法家。黃士雄,他父親是教育局長。胡漢傑,他家開的是雞蛋店。還有林湖,他父親是警員。一想到他們,我就覺得人生充滿了意義。我的那些朋友,使我的童年成為一篇動人的故事,永遠忘不了的。

     我發現你們也跟我一樣,正在享受一個熱熱鬧鬧的童年。你們都有好幾個要好的同學,你們所談的,就是你們跟同學交往的情形。你們談到跟某一個同學認識的經過,談到第一次互相認識的時候所說的話。我聽你們越談興致越好,忍不住羨慕起來。

    交友是一件有益的事。每個人都應該盡量去認識新朋友,因為朋友能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使我們能夠更深刻認識這個世界。

    我到吳村的家去住過一夜,農家的生活給我很深的印象。我愛大自然景色,大半是因為在吳村家的那一天,看到山、小溪、橋、木船、竹林,深深受了感動的緣故。我在陳兆熊家,學會了修理鬧鐘。我在李文虎家,看到書法家寫毛筆字的莊嚴神情。在胡漢傑家,我看到雞蛋買賣是怎麼進行,並且後來常常幫母親去買雞蛋。我和林湖,有一次遠遠地跟在他父親背後,看他怎麼執行警員的勤務。他父親有一次還讓我看他的手槍。手槍是很重的,不像電影裡的假手槍那麼輕。我也知道怎麼拍電影,有一個同學的父親是導演。

    交友的好處是說不盡的。最大的好處是增加我們的知識,使我們懂事。

    不過,認識新朋友有時候並不容易,這是因為一般人都容易害怕。如果你太心急,有時候反而會嚇壞了他,使他躲避你。所以你在認識朋友以前,一定要先讓他信任你,曉得你是誠懇的,沒有惡意的,隨時願意幫他忙的。慢慢地來,不必著急,我們有許多時間好好兒認識新的朋友。如果你遇到別人不理你,不要難過,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得到他的信任,他還有點兒怕你。最有趣的是,你認識朋友越多,與人交友越容易。你知道嗎?這是因為你待人越來越真誠,別人越來越不怕你的緣故。

    朋友能增長你的知識,擴充你的生活經驗,所以朋友真像是一本一本的好書。你多認識朋友,就等於多讀好書。你多認識新朋友,等於你多看新書。這個比喻,你一定很容易了解。

    在學校裡,你應該多認識幾位同學,多跟他們談話,多去了解他們。這會使你的生活格外豐富,格外有意義。

     我知道你已經在這樣做。我寫這封信只是想讓你知道:我很喜歡你這樣做。

爸爸

【題解】

爸爸的十六封信

【作者】

林良,筆名子敏,籍貫福建同安,1924年10月10日出生於廈門市,臺灣師範大學國語專修科、淡江文理學院英文系畢業。曾任漳州國小教師、福建《青年日報》記者。來臺後,任臺灣國語推行委員,《國語日報》兒童版、《小學生半月刊》編輯、主編,並兼任臺灣師範大學講師。1964年,轉任《國語日報》出版部編譯主任,隔年主編臺灣省教育廳《小學生畫刊》。1966年至1993年,與何凡、洪炎秋在《國語日報》家庭版撰寫「茶話」專欄,並主持廣播節目。1972年任《國語日報》出版部經理,1974年任國立編譯館國小國語教科書編審委員,1993年起,先後任《國語日報》社長兼發行人、董事長,2005年4月退休。

 

 

 

 

 

 

 

 

 

 

 

 

 

 

 

 

 

 

 

 

 

 

 

 

 

 

 

 

 

 

 

 

 

 

 

八、雅量 宋晶宜

 

朋友買了一件衣料,綠色的底子帶白色方格,當她拿給我們看時,一位對圍棋十分感與趣的同學說:

「啊,好像棋盤似的。」

「我看倒有點像稿紙。」我說。

「真像一塊塊綠豆糕。」一位外號叫「大食客」的同學緊接著說。

我們不禁哄堂大笑,同樣的一件衣料,每個人卻有不同的感覺。那位朋友連忙把衣料用紙包好,她覺得衣料就是衣料,不是棋盤,也不是稿紙,更不是綠豆糕。

人人的欣賞觀點不盡相同,那是和個人的性格與生活環境有關。

如果經常逛布店的話,便會發現很少有一匹布沒有人選購過;換句話說,任何質地或花色的衣料,都有人欣賞它。一位鞋店的老闆曾指著櫥窗裡一雙式樣毫不漂亮的鞋子說:「無論怎麼難看的樣子,還是有人喜歡,所以不怕賣不出去。」

就以「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也許我們看某人不順眼,但是在他的男友和女友心中,往往認為他如「天仙」或「白馬王子」般地完美無缺。

人總會去尋求自己喜歡的事物,每個人的看法或觀點不同,並沒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彼此容忍和尊重對方的看法與觀點的雅量。

如果他能從這扇門望見日出的美景,你又何必要他走向那扇窗去聆聽鳥鳴呢?你聽你的鳥鳴,他看他的日出,彼此都會有等量的美的感受。人與人偶有摩擦,往往都是由於缺乏那分雅量的緣故;因此,為了減少摩擦,增進和諧,我們必須努力培養雅量。

【題解】

看星斗的夜晚

【作者】

宋晶宜,天津市人,民國三十七年出生。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曾任大華晚報、民生報、聯合報記者,又曾擔任民生報文化組主任影劇組主任、總編輯等職務。

 

 

 

 

 

 

 

 

 

 

 

 

 

九、陳元方答客問  劉義慶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十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題解】

《世說新語》

【作者】

劉義慶(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劉宋宗室,武帝劉裕之侄,襲臨川王。任官各地,清正有績,後因疾病還京師,卒年四十一。曾集士人作《世說新語》、《幽明錄》等書。義慶本長沙王劉道憐之子,過繼給劉裕另一弟弟劉道規,世襲臨川王,劉義慶為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先後任尚書省左僕射,出為荊州刺史,再轉任南兗州刺史,加開府儀同三司。義慶為人恬淡寡慾,愛好文史,不少文人雅士集其門下,當時名士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禮遇。匯集門客,著有《徐州先賢傳》,編有《幽明錄》、《宣驗記》等,但皆多散佚,存《世說新語》一書,大傳於世。梁代劉孝標為《世說新語》作注,引書四百多種,與《世說新語》並行。《世說新語》記述東漢末年至兩晉時期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依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始於德行,終於讎隙。每門皆收名人遺聞軼事,全書共一千多則故事。每則故事文字多寡不同,大抵以簡短雋永為主,長篇數行而盡,短言僅有三二十字,但均甚有可觀之處,皆可吟詠。

 

 

 

 

 

 

 

 

 

 

 

 

 

 

 

 

 

 

 

十、行道樹 張曉風

 

    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裡。

    許多朋友都說我們是不該站在這裡的,其實這一點,我們知道得比誰還都清楚。我們的家在山上,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裡。而我們居然站在這兒,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我們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涼涼的雲。而我們呢?我們唯一的裝飾,正如你所見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

    是的,我們的命運被安排定了,在這個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工業城裡,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但你們儘可以節省下你們的同情心,因為,這種命運事實上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必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日獻出濃蔭。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度給予我們。

    當夜來的時候,整個城市裏都是繁絃急管,都是紅燈綠酒。而我們在寂靜裡,我們在黑暗裏,我們在不被了解的孤獨裏。但我們苦熬著把牙齦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們就站成一列致敬│無論如何,我們這城市總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陽!如果別人都不迎接,我們就負責把光明迎來。

    這時,或許有一個早起的孩子走過來,貪婪地呼吸著鮮潔的空氣,這就是我們最自豪的時刻了。是的,或許所有的人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著不被珍惜的清新。

    落雨的時分也許是我們最快樂的,雨水為我們帶來故人的消息,在想像中又將我們帶回那無憂的故林。我們就在雨裏哭泣著,我們一直深愛著那裏的生活│雖然我們放棄了它。

    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作者】

張曉風(1941年3月29日-),台灣女作家,江蘇銅山人。 他名曉風、桑科、可叵。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隨父母遷台,1952年入學北一女中。1954年舉家遷往屏東,就讀屏東女中。肄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中文系。曾任教東吳大學、香港浸會學院、國立陽明大學。自陽明大學創校以來,一直擔任該校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至2006年退休。她是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得主,十大傑出女青年。作品曾入選台灣中學的中文教科書。張曉風創作過散文、新詩、小說、戲劇、雜文等多種不同的體裁,以散文最為著名。她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抒寫婚前的喜悅,情感細膩動人,但她的成就並不止於此。她其後的作品在內容和技巧上都不斷發展和突破,從描寫生活瑣事,漸漸轉變為抒寫家國情懷及社會世態,融入哲理,不斷開拓。詩人兼散文家余光中曾在《你還沒有愛過》一書的序中譽之為「亦秀亦豪的健筆」。

 

 

 

 

 

 

 

※十一、兒時記趣  沈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又常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題解】

《浮生六記》卷二《閑情記趣》

【作者】

沈復(1763年—1825年),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吳中區)。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隨父親到浙江紹興求學。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復隨父親恭迎聖駕。後來到蘇州從事酒業。他的朋友向他借錢,攜資逃跑,後來父以「結盟娼妓」為由,將三白逐出。其妻陳氏,名芸,字淑珍,多愁善感,「其形削肩長項,瘦不漏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不受公婆喜愛[來源請求]。

嘉慶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記》自傳體小說。林語堂在《浮生六記》英譯本後序說:「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家最理想的女人。」沈三白有一子,沈逢森,早夭。

 

 

 

 

 

 

 

 

 

 

 

 

 

 

 

 

 

 

十二、孤雁 朱企霞

 

沙洲上,蘆叢中,寒星點點的夜裡,雁兒一對對交著頸子睡了。可是孤雁卻得不到安眠。「孤雁,好好地守著更吧!有惡人來了,要叫醒我們大家啊!」「好吧!」孤雁回答著,心裡卻覺得悲涼。寒星照在蘆葦上微微發光,猶如沾著了眼淚,風吹來,便真的窸窣地啜泣了。孤雁斂著翅膀,側著頭,小心地向四周偵望。

  忽然間,看見蘆叢後火光一閃,一會兒,又一閃。孤雁一緊張,便立刻引吭呼叫起來。正睡著的雁也都醒來了,看一看四周,卻沒什麼事。大家於是發了怒,以為孤雁故意撒謊,生生地將牠們的美夢擾醒了。啄!啄!啄得孤雁瑟縮地躲在一邊暗自悲傷。

  一對對的雁兒,又都交著頸子入睡了。忽然間,孤雁又看見一閃火光。牠警告自己:「別再無端打擾人家!」然而,接著又是一閃,又一閃,這一次,可總靠住了吧!孤雁於是更為焦急,呼叫得也就更嘹亮了。「嘎咕!嘎咕!起來!起來!嘎咕!」然而,還是沒出什麼事。「守的什麼更!」孤雁自然又得被啄了,而且被啄更厲害。牠被認為是幸福的搗亂者了。孤雁著實覺得委屈。

  獵人拿著香炬在空中閃著,一次又一次。巨大的人影,也矗立在眼前了。孤雁於是急急地鼓著翅膀,破著喉嚨,只是叫喚。然而一對對交著頸子酣睡的雁兒,卻懶得來理會牠。

  獵人們拿著網羅,越走越逼近,蘆葦也嗤嗤地響了起來。孤雁慌忙地拍拍翅膀飛到空中,卻還是急急地在拚命叫喚著。「嘎嗄!醒醒吧!醒醒吧!嘎嗄!」在這可怕的喧鬧聲裡,一對對酣睡著的雁兒,睡興還是濃濃的。

  狡獪的獵人伸出殘酷的手,將一隻隻熟睡的雁兒放進了網羅。孤雁於是在空中瘋了似地迴繞著,嘎嘎地慘哭起來了。等到牠滴下了沉重的眼淚,才將這幸福群中的一兩隻打醒。雖說是逃脫了性命,然而,卻已多半成為「孤雁」;「孤雁」從此也就多起來了。

【題解】

1968年開明書店-鳥語文學

【作者】

朱企霞,祖籍安徽涇縣,而生於江西南昌(1904至1984),讀中學時已熱愛文學。一九二五年入讀北京大學,與李廣田、何其芳、胡風等往還,互相影響從事創作,曾主編《北大學生》,後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9九年與胡風一起往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進修。朱企霞在建國前曾出過短篇小說集《孱兒集》(上海北新書局,一九二九)、長篇創作《賤胎》(上海北新書局,一九三六)和《秋心集》(上海北新書局,一九三七)。

 

 

 

 

 

 

 

 

十三、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路過人家的牆下,偶一抬頭,看見一棵結實累累的柚子樹。一顆顆碩大的黃綠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頭。這景色不見得很美,卻是一幅秋日風情畫。

    我是個生長在都市,從來不曾享受過田園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樹以外,所有結實累累的果樹,都只能夠在圖畫、照片、電視和電影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這棵果實如此豐碩的柚子樹,霎時間,心頭充滿了喜悅與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小指頭還小的鳥蛋以後,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鳥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裡面的所謂小鳥,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肉球,僅僅具有鳥的雛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兩隻黑黑的眼睛卻奇大。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後,我喜愛它們又甚於那些老鳥。

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第一次去露營,第一次動手做飯,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見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鉛字印出來……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願你珍重第一次。

【題解】

節選自《無言歌》

【作者】

  周素珊(1922年生於廣西),筆名畢璞。原籍廣東中山,嶺南大學中文系肄業。1938年來到臺灣後,曾任《徵信新聞報》(《中國時報》前身)家庭版主編,《公論報》副刊主編,《婦友月刊》總編輯等職,現已退休專心從事創作。畢璞的筆齡將近五十年,在漫長的寫作生涯中,畢璞的筆路甚廣,寫散文、小說、兒童故事、雜文、評論、傳記,也翻譯過英美的文學作品。畢璞作品產量雖多,但是她一向只為興趣以及有所感而寫,"以我筆寫我心"是她的寫作信條。她的文章清新雅麗,在平淡中蘊含著哲理,言之有物,非一般花拳繡腿者可比。   畢璞已出版的著作有《故國夢重歸》、《風雨故人來》、《寂寞黃昏後》、《心燈集》、《秋夜宴》、《綠萍姊妹》、《無言歌》、《清音》、《春花與春樹》、《明日又天涯》、《畢璞自選集》、《老樹春深更著花》、《有情世界》等39篇。她一篇早期的散文《第一次真好》,被選入人教版初一語文課本第7課《短文兩篇》之一,(節選自《無言歌》)。 (另一篇為張曉風的《行道樹》)

 

 

 

 

 

 

※十四、從今天起 甘績瑞

 

    「從今天起」這一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我們認為不正當的事,不應當做的事,從今天起,就決定不再去做。二是我們認為正當的事,應當做的事,從今天起,便開始去做。

    假如我們有一種不良的習慣,想要把它改了,而我們不下極大的決心,那種不良的習慣,時時刻刻會來引誘我們去做不正當的事,我們不去做,就要覺得十二分的不舒服,十二分的難過。如果我們因為不良習慣的引誘和驅使,而轉了一個念頭:「今天姑且做一次,明天不做了。」這「姑且做一次」的念頭,就是惡習慣戰勝我們的好機會,也便是惡習慣的根。古人說:「去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俗語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所以我們要革除一種惡習慣,便須下極大的決心,從今天起,就不再做。那麼這種惡習慣就可以永久不再發生了。

    反過來說,我們想要做一件正當的事,也要從天起,便開始去做,莫存「今天過了還有明天」的心。為什麼呢?因為因循怠惰,是一條綑住手腳的繩子,它能使我們的事業永遠不能成功。假如我們要做一件正當的事,而不立刻去做,以「將來做的時候多得很,今天不做,還有明天可做呢!」這樣一來,一次,二次,三次,……就被因循怠惰的習慣所誤了。今天的事推到明天,明天又推到後天,一天一天地推下去,我們還有做成功的時候嗎?所以我們應當做的事,要從今天起,就開始去做。

    古人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這句話中間,我們應當注意「昨日死」、「今日生」六個字。壞的我,在昨天已經死了,從今天起,便不再做壞事;好的我,今天才生,從今天起,就要做好事。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假使想要成佛,而不能立刻放下屠刀,那成佛的希望,不過是幻想罷了。

【題解】

〈從今天起〉收錄於《事業與修養》,生活書店編,1932年11月初版,1937年3月11版,生活書店刊行〈從今天起〉,收錄於《事業與修養》,作者甘績瑞,現代人。本文為論說文,主旨說明凡事都要有「從今天起」的決心。「從今天起」這句話可分兩層意思,一是從今天起停止做我們認為不正當的事,另外則是從今天起開始去做我們認為正當的事。不良的習慣或是不正當的行為往往會引誘驅使著我們去做,而「姑且做一次」的念頭就是惡習的根源。俗語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若要革除一種惡習慣,就要從今天起下定決心不再去做,如此一來才能杜絕「姑且」心態的引誘。反之,想要做一件正當的事情,絕對不能抱持著「今天過了還有明天」的想法,因為因循怠惰的習慣將會是綁住手腳的繩索,拖延著我們永遠無法成功。本文說明無論為善或去惡,必須從今天即刻起下定決心,不因循苟且,才能走向成功之途。此處雖點出了現代人因循怠惰的壞習慣,但藉由引用許多勵志佳句,強調出「從今天起」的重要性,讓人明白下定決心拋棄惡習和改變自己的重要性,勉勵人們秉著「昨日死,今日生」的積極態度面對生活。本文選為國中國文科第一冊教材。(〈從今天起〉台灣大百科全書林家綺撰寫)」

【作者】

作者甘績瑞,1927年秋入學於中國勞動大學,1929年離滬去福建泉州當教師,生平不詳。

 

十五、七言絕句選

 

(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二)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題解】

黃鶴樓(Yellow Crane Tower)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上,是江南四大名樓之一,中國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黃鶴樓共5層,高50.4米。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歷代屢修屢毀,現在的建築是於1985年重修的。關於黃鶴樓的傳說有很多。《齊諧志》記載,仙人王子安乘黃鶴經過這裡的一座山,因此山名黃鶴。後來有人在山上造了一座樓,名為黃鶴樓。《述異記》上說,荀環喜好神仙之術,曾在黃鶴樓上看見有仙人乘坐黃鶴從天而降,仙人同他一起飲酒,然後乘鶴而去。《鄂州圖經》說,費文禕登仙之後,曾經乘坐黃鶴到此休息。

楓橋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城西閶門外5公里。因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而聞名。寒山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城西閶門外5公里的楓橋鎮,座東朝西,門對古運河。寒山寺相傳始建於六朝時期的梁武帝天監年間(502年-50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貞觀年間,傳說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從天台山來此作住持,遂改名寒山寺。寒山寺有兩口百年老鐘, 一為中國製造的大鐘,另一為1906年日本製造的殿鐘,鐫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銘文。2005年,寒山寺決定在武漢另鑄造一口新的108噸大銅鐘,以代替日本鐘。《楓橋夜泊》是他最著名的詩,作於天寶十四載(755)流寓蘇州時。

【作者】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著名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最著名的唐詩是《靜夜思》。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有《李太白集》傳世。

張繼(約715-779),字懿孫,襄州(湖北襄陽縣)人,中唐詩人。天寶十二載(753年)進士,曾任檢校祠部員外郎、洪州鹽鐵判官。大歷末(779年),伉儷歿於洪州[1]。有《張祠部詩集》。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算大家,也不是名家,宋人葉夢得《石林詩話》記載其詩在南宋時僅存三十多首。《全唐詩》中,只存四十餘首。《楓橋夜泊》是他最著名的詩,作於天寶十五載流寓蘇州時,這首詩首先被選入高仲武編選的《中興間氣集》,後又選入《唐詩三百首》。高仲武評張繼詩:「員外累代詞伯,積習弓裘。其於為文,不自雕飾。及爾登第,秀發當時。詩體清迥,有道者風。」「比興深矣。」其事蹟見於辛文房《唐才子傳》。

 

 

 

十六、汗水的啟示 

邵僴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免會看到別人流淌(1)汗水的情狀,只可惜有時候我們的情感麻木;於是只有匆匆一瞥而過,或者根本視若無睹(2),因此無從留下深刻印象。然後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自己的臉額也滲出涔涔(3)的汗水,才恍然大悟(4)自己出汗的原因。

童年時光,也許有人會記得:母親常拿著一把陽傘,在夏日的炎陽下,提一大籃沈重的菜,由菜市場趕回來;雖然還在喘息,卻迫不及待(5)地從菜籃掏出一個新上市的芒果,塞到孩子的手中。剎那(6)間,我們會感覺到母親手心中溼溼黏黏的汗水;由衷(7)的關愛之情仍舊沒有被風吹乾。

但常出現眼簾中的,恐怕是母親在張羅(8)一家人吃飯時的忙碌,不管廚房多麼狹窄、悶熱;只見母親守在裡面,先是忙洗忙切,接著又是忙炒忙裝盤,等到菜肴就緒(9)端上桌的時候,不僅可見到母親臉面晶亮的汗珠,連髮絲上也串了滑溜溜的汗珠兒。當我們仔仔細細地凝視,一邊咬嚼菜肴,也一邊嚥下了愛。

同樣地,我們在孩提時一旦跌倒受傷,驚慌而倉惶(10)的父親會抱著我們去醫院;那粒粒焦灼(11)的汗水往下滴,與子女的淚水交溶在一起,而父親卻渾然無所覺(12),只是安慰地說:「不要哭,不要哭;一會兒就不痛了。」

漸漸長大,說不定要去外地求學;那時父母親會把一束溼潤的鈔票給我們帶去註冊、作生活費,有時候仍不忘補上一句:「不夠用的時候,馬上寫信回來。」不知是否汗水浸濡(13)的關係,那一束鈔票顯得特別的柔軟,我們拿在手中,也感覺分量特別的重。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生活在世上,大家實在需要多了解他人的辛勞和疾苦;工廠裡的作業員揮汗如雨的工作;交通警察的後背溼了又乾,乾了又溼;誰知道那些維護城市整潔的工作人員,又流了多少汗水呢?

世上有些汗水是隱而不顯的,這時候便需要我們有心地去發掘、體悟;尤其是成功者背後的汗漬更是斑著(14),細細地研究,實不難發現他們所經歷的艱辛。所以,我們要尊敬別人努力所流的汗水。倘若自己進一步能為別人流汗,境界(15)便更高了。

【題解】

這篇文章選自汗水的啟示一書。在文中「汗水」所代表的是辛勤貢獻的精神。指示我們在生活上,看到別人流汗,應該體會他們的辛勞,並且表達感謝尊敬之意;進而也能在知福、惜福之餘,為人流汗,替人造福。

【作者】

邵僩(音ㄒㄧㄢ ˋ ),江蘇縣南通縣人,民國二十三年出生。現代文學作家。著有《孩子的心》、《泥土好可愛》、《汗水的啟示》《拿粉筆的日子》(2011)等書。寫作時,筆端親切有力,又能引導讀者向善、向上。

【註解】

(1) 流淌 淌,音ㄊㄤ ˇ 。流下來。

(2) 視若無睹 睹,音ㄉㄨ ˇ ,也作覩,看見。這句是說:

雖然看到了,但因心不在焉,好像沒有看到一樣。

(3) 涔涔 涔,音ㄘㄣ ˊ 。涔涔,本義是多水,這裡是形

容汗流很多的樣子。

(4) 恍然大悟 恍,音ㄏㄨㄤ ˇ 。這句話是說:突然領悟

過來。

(5)迫不及待 急得不能再等待下去了。

(6) 剎那 音ㄔㄚ ˋ ㄋㄨㄛ ˊ ,指很短暫的時間。

(7) 由衷 衷,內心。由衷,出自內心。

(8) 張羅 本義是指張網捕鳥,引申為準備的意思。

(9) 就緒 事情已初步完成。

(10) 倉惶 慌張惶恐。

(11) 焦灼 形容心裡非常焦急,「有如熱鍋上的螞蟻」。

(12) 渾然無所覺 渾然,完全、全然。全句是說:一點

兒都沒有察覺。

(13) 浸濡 濡,音ㄖㄨ ˊ ,沾溼。浸濡,浸溼。

(14) 斑著 明白顯著。

(15) 境界 所到達的地步。

 

 

 

 

 

 

 

 

 

 

 

 

 

 

 

 

 

 

 

 

 

 

 

 

十七、論語論學選 論語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賜也,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題解】

論語為政第二(15)

論語泰伯第八(17)

子罕第九(18)

衛靈公第十五(1)

 

 

 

 

 

 

 

 

 

 

 

 

 

 

 

 

 

 

 

 

 

 

 

 

 

 

 

十八、溪頭的竹子 張騰蛟

 

        溪頭是一簇迷人的風景,而擁簇在這裡的那些茂密的竹林,乃是風景中的風景。

        竹子們是喜歡跑到山頭去聚居的,但是我從來沒看到過像溪頭的竹子這樣的稠密,這樣的擁擠,以及這樣的具有個性。我總認為,溪頭的竹子是它們這種植物中的另一種族類,它有意跑到這片山野裡來製造風景。

        這裡的竹子,是以佔領者的姿態去盤踞一些山頭。它們不僅是為這片山野織起了一片青翠,重要的是,它們在這裡創造了一種罕見的姿態。記得當我第一眼觸及到這裡的竹林時,我曾經為之愕然良久,難道竹子們是在這裡進行一項爬高的比賽?每一棵竹子都在不顧一切地往上鑽挺,看起來就好像要去捕星星、摘月亮,也好像是大家一起去搶奪那片藍藍的天空。

        我曾經看過很多的竹林,也觀察過很多的竹子,它們都不曾讓我驚服,原因是,它們都很平凡,平凡的生活,平凡的生長。它們用很多精力去計較每天可以獲得多少陽光和水分。而這裡的竹子不同,它們除了專心專意的生長,再也不懂其他的了,那種急生長的樣子,看上去有些近乎痴傻。那麼濃密的擁簇,我真懷疑它們如何去分享那片有限的陽光,如何去分享那有限的雨露。其實,我的懷疑是多餘的,如果它們在乎這個的話,就不會長得如此茂密,如此青壯,如此高挺。我只要看到它們這種姿態,心底就會升起一種敬意,欽敬它們那種不顧一切拚命生長的豪勁。

    我面對這麼一群生氣勃勃的青竹,不自主地便鑽進它們的行列裡去,去親近它們,去觸及它們,看它們如何用根鬚去抓緊泥土,如何用青翠去染綠山野。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就是讓自己去站到一棵竹子的身邊,然後,昂起頭來向上望,看看它以一種什麼樣子的姿勢挺拔起來的;希望能從它的身上,學一點點如何才能挺拔的祕訣,如何才能昂然而立的本領。記得過去曾經在颱風過後的山林中,看到了不少的斷枝殘幹,為什麼這片竹林中沒有這種景象呢?我想,該不是颱風不來南投罷,恐怕是這些茂密的竹子們,不允許它進入這片山林的。假如真是這樣,就更值得向它們學習了。

        我站在竹林的邊緣,發現到這裡的竹子們是很講究秩序的,它們有它們的領域,它們有它們的地盤;它們絕對不會獨個兒走向其他林木叢裡去,也不會讓其他的林木走進它的行列裡來。竹林就是竹林,純得很,除了竹子,別無其他,就是一棵野花、野草什麼的,要想在這些竹林中立足,也是很不容易的。

        正因為這裡的竹子們創造了它們獨特的風格,創造了它們獨特的姿態,所以,喜歡這些竹林的人是很多的,我就發現到一群群的遊人佇立在竹林的外面,用一種痴痴的眼神去凝視那些竹林的深處。我想,他們一定也是被這些竹子們所吸引住了。

        溪頭公園的風景是夠迷人的,而這裡的竹子,和竹子們所構建起來的世界,更是迷人。賞景的人群自四面八方不斷地向這裡湧來,他們來看大學池,來看神木,而其中有不少的人,是特地來看竹子的,像我就是。

【作者】

張騰蛟筆名魯蛟、魯丁,民國十九年生於山東省。原服務於軍旅,退伍後轉任公職,曾任行政院新聞局主任秘書。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文藝期刊聯誼會金筆獎暨主編獎、第十六屆文藝獎章、散文集<走在風景裡>被臺北市政府選為優良文藝創作。

    由於戰亂的關係,家鄉沒有小學,他一直到十二歲才有機會入學讀書,插班五年級。畢業後,到外地讀中學,後來因為時局動盪而學校解散。十七歲就開始流浪異鄉,整個學程是零碎不堪的。

  離開學校的張騰蛟,未曾拋棄書本,民國三十六年,他曾淪落青島,在街頭叫賣糖果維生,但仍利用休閒時讀書不輟。少年時期戰爭所帶來的高度驚恐,以及世局巨變,人類生命脆弱而卑賤的悲慘感受,鍛鍊出他具有高度「韌性」的生命原則。張騰蛟於民國三十八年底來臺,二十四歲開始練習寫作。次年第一首詩<迎春花>發表於中

 

 

 

 

 

 

 

 

 

 

 

 

 

 

 

 

 

 

 

 

 

 

 

 

 

 

 

 

 

 

 

 

 

※十九、飲水思源 藍蔭鼎

 

    深山裡,田間溪邊住著一位老人。老人在小溪旁架起了水車,替鄉人擣米拿點小報酬維持生活。日升日落,日復一日,老人的生活十分平安寧靜,他覺得心滿意足。

    有一天,他多賺了幾塊錢,欣喜之餘,對著擣米用的杵、臼,生出了感激之情,他對著擣米的杵喃喃地訴說自己的感謝。

    夜裡,他躺在草棚裡,愈想愈覺得要是沒有杵,自己根本不可能有這麼好的生活,所以第二天一清早就買了紙錢,虔誠地在杵前燒香跪拜感恩,心中才覺得舒坦。

    這樣一連拜了好幾個月。有一天,他突然發現杵的工作是由水車轉動所致,要是沒有水車,杵一點作用也沒有,於是他又匆匆預備了菜肴燒酒,對水車深深致敬。

    水車怎麼會動呢?聽見水聲,看到流水淙淙。老人又想了,想了再想,豁然開朗,要是沒有水而只有水車,跟只有米沒有火煮一樣沒有用,所以要拜就拜水啊!

    要是上頭沒有水不斷地來,下頭的水又有什麼用呢?躺在稻草搭的床上,老人輾轉難眠,最後他決定背著幾件衣裳,帶著乾糧,去找水源地。

    到水源地方去的路程,出乎意外的遙遠,因為大河源於小溪,小溪來自高山,但老人一點也不怕苦,他懷著極為感恩的心,千里跋涉去拜謝水賜給他的恩典。

    皇天不負苦心人,老人果然找到了水源。叩拜致謝以後,沾沾自喜地回家。雖然腳底磨起了大水泡,他也酣然入夢。

    又該到水源地去行禮了,可是一連多天的兩,使老人遲遲不能啟程,他有點悶悶不樂,什麼都可以馬虎,就是謝恩這件大事絕不可疏忽。他走出草棚,仰天祈求,祈求雨早點停,不要耽誤了大事。然而就在這一剎那間,他突然領悟了,甘霖乃是自天而降,一切都是天賜神恩。他的心底響起了歡呼。

    我們做人,也正如同這位感恩的老人,生活的圈子裡,有父母、兄弟、朋友,還有許多陌生人。若要生命像豐收的地,就該一層層地找出那最重要的關鍵。尋找的過程,乍看是一種愚昧的浪費,其實卻是寶貴的經驗。只要每一步都走很穩妥,必定可以步向成功的坦途。

    人的一生,就是上天與社會的賜與,所以一個人做人做事該當飲水思源,滿懷感激。不但要感謝,更要發揚光大,否則就白費了一生。

【題解】

《鼎廬小語》

【作者】

藍蔭鼎(1903年10月3日1979年2月4日),台灣知名水彩畫家,籍貫台灣宜蘭縣羅東鎮,祖籍福建漳州,曾在1941年改日本名為「石川秀夫」,最高學歷為日本藝術學院哲學博士,曾任華視董事長。藍蔭鼎曾師事日本大師石川欽一郎,著名作品有「養鴨人家」(1966年,倫敦劍橋美術館收藏)。1971年,歐洲藝術評論學會以及美國藝術評論學會將他選入第一屆「世界十大水彩畫家」之一。有學者認為他是台灣美術史上的「孤星」。《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作者謝里法這樣形容他:「(藍蔭鼎)雙腳踩的是鄉野的泥土,雙手沾的卻是社會最上層的光和彩。」藍蔭鼎堅持,農村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生活;作為水彩畫大師,他眷念於家鄉的萬般景物,他始終堅持鄉土路線。

二十、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裏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裏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裏,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裏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勿裏,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題解】

原載1922 年4 月11 日《時事新報》附刊《文學旬刊》34 期

【作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縣。中國現代詩人、散文作家。李素伯說散文集《背影》給人以「芳香的迷醉」,郁達夫評價朱自清:「他的散文,能夠貯滿一種詩意。」而李廣田評價:「他的作品一開始就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


推薦閱讀:

中國各產茶地
關於出軌的5大真相:心理專家稱,中國已婚女人出軌率已經高達80%
導致中國式離婚10大潛規則
中國術數大觀
李敖一席話讓中國人太解氣了(3)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