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狀況堪憂 青春期孩子心裡有溝壑

-要麼為一點瑣事大發脾氣,離家出走;要麼有一點挫折就難以承受,意志消沉……中學生種種不良心理表現的背後,是對學業壓力的不適應,是對青春期的迷惘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憂對13歲的林子來說,這個漫長的暑假過得並不開心。由於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媽媽安排了一大堆補習課程,填滿了休假時光。看著越來越沉默寡言的女兒,焦急的媽媽又專程帶她到醫院進行心理諮詢。心情苦悶的林子說:「新學期來了,我都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一到暑假,總有一些中學生因為出現心理問題前來就醫,其中由於家長"強迫式"補課造成的心理異常不在少數。」省兒童醫院門診部副主任、精神心理科主任王偉介紹,「那些期末考試"考砸"的孩子,如果難以排解不良情緒,亞健康的心理狀態可能會一直延續下去。」中學生去看心理門診並非偶然現象,現在中學生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門診部日常接診的患者中,中學生就佔到了1/3。」省精神衛生中心門診部主任、省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彭超英介紹,「有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存在著明顯的心理與行為問題。這個為數眾多的群體也讓我們感到擔憂和心痛。」近年來,眾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隨機抽樣調查,有關調查表明:中學生約有4.5%的人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20.5%的人有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為強迫癥狀、憂鬱、焦慮和敵對等多個方面,其主要癥狀是:缺乏耐力,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心,容易動怒等。要麼為一點兒瑣事大發脾氣,動輒離家出走;要麼有一點兒挫折就難以承受,意志消沉……中學生種種不良心理表現的背後,是對學業壓力的不適應,是對人際交往的障礙,是對青春期的迷惘。學習適應不良導致「掉鏈子」成績優秀、擔任著大隊委的小薇去年升入初中就讀。入學以來,新的學習環境、新的教學方法使她明顯感到不適應,漸漸出現了失眠多夢、煩躁易怒的現象。第一學期末,看著一塌糊塗的考試成績,父母不知所措,一味地追問班主任:「孩子是不是不聽話,不認真聽課?」「像小薇這樣的學生,我們遇到過很多。」太原市52中心理教師、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李俊芳說,「這種學業上不適應的問題集中表現在初一年級和高一年級,尤其是初一年級更為明顯。」小學畢業進入中學後,許多孩子發現中學的學習生活與小學完全不同。告別生活了6年的校園進入到一個新學校,地理環境發生了變化,陌生感很強烈。與此同時,初中三年的學習內容驟增,知識量是小學階段的6倍。課業負擔加重,難度也加大。相應地,學習方法也與小學階段不同。由此,不少學生一下子難以適應。「對於新生而言,此時不僅要適應新學校的環境,還要適應完全不同於小學的學習方式、方法、內容,以及與新老師、新同學等人際關係的適應。」李俊芳指出,許多新生往往會被這個問題困擾,感到煩惱,特別是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更易發生不適應,導致學習「掉鏈子」。「如果新入學的第一個學期內解決不好這個問題,就會使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導致情緒失調,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頭昏腦漲,入睡困難等現象。重則會誘發心理疾病。」專家指出,學習適應不良型是中學生常見的一種適應型障礙,主要表現在情緒、行為、生理功能等三個方面。對此,教師與家長一定要密切關注這一階段孩子的成長,在入學教育方面要做到位,使孩子儘快適應角色由小學生向中學生的轉變,身心健康投入新的學習環境。人際交往障礙造成心理偏異15歲的剛強家境優越,父母有求必應,從小養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導致同學中沒有一個知心好友。今年,他升入省城一所示範高中後,有一次班裡打掃衛生,老師讓他和幾位學習好的同學留下幫忙,他怒氣沖沖質問老師:「憑什麼好學生就該多幹活?」言罷揚長而去。此後,本就獨來獨往的剛強更加孤立。近段時間,他出現了心煩意亂、消沉苦悶的現象,並開始頻頻逃學,進而離家出走。「這個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是家庭教育過分溺愛導致的結果。」彭超英說,「"社會化"程度不夠,考慮問題只從 "本我"出發,不會關愛他人,也不懂得責任感,這是眾多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出現的不良傾向。」「現在的獨生子女不少性格"太獨",對於健康成長大為不利。」李俊芳說,「自我意識確立不好,不懂得感恩與付出,人為造成很多人際交往障礙。」記者採訪中了解到,中學校園裡,獨生子女不會和老師、同學友善相處,導致形成不良人際關係的並非個案。如此現狀,會使學生形成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徵和個性心理,如自卑、自傲、過於內向、心胸狹窄、仇視等,還有的會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究其根源,家庭教育失當成為主要原因。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當,簡單、粗暴,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孩子孤僻、膽怯的性格;有的父母關係不和,對孩子心理傷害很大,他們有可能變得抑鬱、敵視;還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意願,替孩子做主上興趣班、報志願,使孩子內心苦悶,備感壓抑……「現在許多父母並不稱職,真應該好好培訓後再領上崗證書。」彭超英感嘆,「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孩子成長出現問題,父母難辭其咎。」青春期疏導不利易成叛逆期14歲的力超自從上中學後,情緒越來越難以捉摸,脾氣也越來越大,只要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爸爸媽媽怎麼說都沒用,如果說話的語氣重一點,他就發脾氣。有一次,和媽媽為點小事拌了幾句嘴,竟然離家出走了。「現在的孩子衣食無憂,父母每天照顧得無微不至,但是怎麼這麼讓人不省心!」力超的媽媽很是無奈。心理專家指出,這種情況屬於青春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形成,與青春期家長與學校教育方式不當有直接關係,如好奇心、求知慾得不到滿足,某些事物被禁止,輕則行動被限制,重則受到訓斥、處罰,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不尊重、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與體驗,諷刺、挖苦、體罰等,都會在心理上造成壓力。當孩子找不到良策去排解這種不斷積蓄的壓力時,便會產生逆反心理。青春期是人由童年走向成年的「過渡期」,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一方面不夠成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行為能力,而另一方面又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意識,導致情緒不穩定,情感既豐富又脆弱。李俊芳說,如何教育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很重要。此時,孩子最需要的是理解、尊重、賞識和信任,要引導孩子在情緒、行為、個性等方面正確發展。不可迴避的是,中學生難以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異性交往。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點,使得異性同學之間更易於產生思想、感情上的溝通。心理專家認為,一定要注意把握恰當的尺度,避免在與異性同學交往時出現不必要的麻煩,既要反對男女之間「授受不親」的傳統觀念,又要注意「男女有別」的客觀事實,要從思想上和行為上分清友誼與愛情的界限。現實中,仍有眾多老師和家長「談早戀色變」。李俊芳認為,這種心態並不正確。其實對於男女同學之間的正當交往不僅應該允許,而且是有益的,關鍵是一定要讓孩子正確把握自己,做到自信、自尊、自重,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推薦閱讀:

孩子被性侵系父母造謠,為什麼孩子父母要造這種謠言?
孕吐越嚴重孩子越聰明嗎?
孩子在文昌位學習可提高成績
沒有人必須對你好
什麼樣的心感召什麼樣的孩子 

TAG:青春 | 孩子 | 心理 | 青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