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十八勢武當太極拳

六十八勢武當太極拳 

武當太極拳之淵源北祟少林,南尊武當。天下功夫出少林,內家功夫出武當,這是武術名言。歷史上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寺成了名剎,少林拳也因此而名揚天下。武當山自古以來就是修鍊聖地,據說周朝的尹喜、晉代的謝允、唐代的呂純陽、明代的張三丰、清代的徐本善等高手均出自武當山。明成祖即位後.推崇道教.在武當山大興土木達十年之久,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十二亭台和三十九座橋樑,共建房二千餘間,建築面積達160餘萬平方米,綿延70餘萬公里,規模之大,氣勢磅礴,雕鑄細膩,技術之精,蔚為壯觀。 徐本善(1860—1932)號偉樵,武當山道總。清光緒皇帝封其為「乾乙真人」。徐本善武藝 等拳械。

就太極拳而言,它的起源,傳說有幾種:①唐代許宣平、李道子所傳;②元未明初張三丰所創;③明初河南溫縣人,陳家溝陳氏始祖陳卜所創;④清乾隆年間山西人王宗岳所創。據現代武術理論家唐豪考證,太極拳為明末清初溫縣陳家溝陳王廷所創。徐道總詢及「八門」「五手」「十三勢」的涵義時.徐道總告以八門為八卦的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五手為金、水、木、火、土。十三勢為綳、捋、擠、按、采、例、肘、靠、左顧、右盼、中定及前進、後退。所謂「八門」即練拳時走八卦的八門方向;「五手」是練功時手法上表現五行金、水、木、火、土。武當山收藏的《雲水集》載有:「八門五手雲龍手,身背寶劍唱道歌;歸隱岩下修道業,太極陰陽奧無邊。」徐道總介紹說張三丰根據宋代周敦頤發明的「太極陰陽圖」創編了「八門五手十三勢太極拳」。簡稱「武當拳」。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封張三丰為「通微顯化真人」,成化二十二年(1487)又封張三丰為 「韜光尚志真仙」。

武當太極拳譜

1.無極勢自然站立姿勢,兩腳跟併攏,兩腳尖離開約60度。頭正身直,虛靈頂頸,舌抵上齶,齒微扣,口微閉,目平視,精神貫注。兩手左右分開,自然下垂於身體兩例,兩手的中指輕輕按於兩腿的「風市」穴。兩腳踏地,以意念吸采天地之靈氣。目平視。拳理:練時,耍做到虛靈頂頸,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尾閭中正。全身放鬆,「百會」與「會陰」穴上下成一條垂直線,呼吸自然。無極雖可名之為無,但無中涵有。也形容「道」的無形無象,不可窮極。要求:練太極拳和練氣功的健身效果同樣,但練氣功不慎則出偏,甚至走火入魔,而練太極拳則無此弊。太極拳除有健身作用之外、還含有技擊自衛之意。練太極拳和練氣功的要求是一致的,練功時要松靜自然。「松」是虛靈;「靜」是安定,即是要求在練功當中把「元神」和「識神」掌握好。人的右大腦為元神之府;左大腦為識神之居。練功時要抑制識神,發揮元神之作用。抑制識神就是把七情的喜、怒、憂、思、悲、恐、驚消滅於練功之中,也就是止於「靜」字。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練功力爭做到:(1)「八要」,(2)「和合四象」,(3)「踵息」。 (1)八要是:一要心定;二要神寧;三要心安;四要清靜;五要無物;六要氣行;七要絕相;八要覺明o (2)和合四象是:在練功中要求眼、耳、鼻、舌處於一種特定狀態。它來源於宋代張伯端的《金丹四百字序》中,「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謂之 「和合四象」。含眼光是指靜坐或站樁時兩眼垂簾內視。凝耳韻是:「忘聲返聽」不為外界聲音所吸引。調鼻息是:把呼吸調柔細勻,綿綿細細。緘舌氣是:息舌寧心,舌抵上齶,使口中津液下降,從而達到升清降濁之效。 (3)踵息是指深長的呼吸。源出《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息深深。宜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踵息為深息,喉息為淺息,兩者相對而言。踵息即「其息深探」之意,把呼吸直達於足踵。《道樞–呼吸篇》說:「真人之息則以其踵是何也?斯貴其深考歟!」 古典:「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繫辭上》)。「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所謂太極,古人「謂天地末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極、太一也」 (《易繫辭》)。 經典:「以心行氣,務令氣沉,乃能收斂入骨』』(《太極拳·行功心解》)。註:心藏神,主血。為五臟六腑之主。《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2.太極勢 動勢:兩腳分開與肩同寬,三線放鬆,三丹人靜,神宜內斂。 由無極點勢的立正姿勢起,將兩腳左右分開與兩肩的寬度相等,稱之為「太極勢」 三線放鬆是:第—條線為「足陽明胃經」,由「承泣」穴起至兩腳的「歷兌」穴止,凡45穴,節節放鬆;第二條線為「手少陽三焦經」,由「絲竹空」穴至兩手的「關沖」穴止。凡23穴,節節放鬆;第三條線為「足太陽膀胱經」,由「睛明」穴起至兩足的「至陰」穴止。凡67穴,節節放鬆。 三丹入靜:即「上丹」「中丹」「下丹」均要人靜。拳理:《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靜一動,互為其根。」 經典:「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太極拳·行功心解》)。註:練功當中氣能隨心意而運動,貫通周身血脈。氣為血之帥,其根仍在心也。

3.三花聚頂 動勢:承上勢。兩手臂左右側起,起時意想兩大拇指的「少商」穴吸采天氣。兩手起至頭前上方時,兩手掌心向外意想吸采宇宙之靈氣。上動不停,做「三花聚頂」動作。三花聚頂是指精、氣、神聚於頭頂之上。精曰玉花,氣曰金花,神曰蓮花。兩手掌至頭之上方時,向兩側齊右分開,再向前旋弧合掌,同時口念「玉色的花」,接著,再旋弧合掌——次,口念「金色的花」。再重複上面動作一次,口念「九朵蓮花」。上動不停,兩手左右分開在身體的兩側下落,落至兩胯時,兩手掌心向內沿肝膽經上摩,摩至腋下.再轉入「膻中」穴部位由身體右方下摩,摩至下丹田部位時,再向左摩按,再向上方摩按,摩至乳部時,再轉「膻中」向下直線下摩。名曰「向下降丹」。口令詞:兩臂左右側起,大拇指上領吸采天氣,兩手舉至頭前上方,做「三花聚頂」:1.玉色的花;2.金色的花;3.九朵蓮花。兩手左右分開,體側下落,兩手再沿肝膽經上摩至腋下,轉入膻中,再由右向下、向左、向上至膻中,向下降丹。拳理:精、氣、神人體之三寶。練本功能使人體精滿、氣足、神旺。功夫練到還虛階段.如草之開花,行將結子,而還精補腦也。《三豐全集》有:「三花聚頂逐時新,五氣朝元值日長。」 經典: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懇也」(《太極拳·行功心解》)。註:兩目平視,下領微收而頭正,則虛靈而頂頸,精神自然貫注而無偏重之弊也。

4.馬步推掌 動勢:承上勢。左腳向左橫開一大步(三橫腳寬)變馬步,雙手掌心向上,指尖對準帶脈由內向外旋弧旋至胸前,左上右下抱球,然後左手掌心向下向前推出,接著,右掌由下劃弧向前推出,同時,左掌劃弧向下置於腹前.掌心朝上;左掌由下劃弧向前推出,右掌下落於腹前,共推三次。目視前方,精神貫注,兩腿支撐,重心落於雙腿中間。 口令詞:開左步變馬步,雙手胸前抱球.左上右下向前推掌1、2、3。拳理:兩臂向前推掌時,兩肩不可聳起,馬步的重心落於兩腿中間,屈膝松腰.臀部不可突出。要求:練太極拳時.主要須立身中正,松靜安舒.支撐八面.不使身體各部失中,四肢動作不論如何轉換,左旋,右轉,自頭部至軀幹始終須形成一條垂直線。經典:《太極拳總論》:「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放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是好手,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是妙手,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跡化歸烏有。」

5.單鞭勢 動勢:承上勢。左腳收於右腳內側成丁步;同時,左手向左向下劃弧下按於左胯側,右手向右向上旋轉上托於右上方;雙膝微屈,同時雙手向左旋弧採氣;開左步成馬步,同時,右手變勾手,左掌右旋向右手貫氣,然後雙臂向兩邊分開,成單鞭勢,精神貫注,目視前方。口令詞:左腳收回成丁步,雙手左下右上採氣,雙手向左旋弧,雙手采地氣,開左步變馬檔,右手變勾,左手向右手貫氣,然後分開成單鞭勢。拳理:《易經·繫辭(上-下)》:「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易與天地准,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經典:「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太極拳-行功心解》)。註:練功時,每一個動作的身手,都有主賓之分,如能隨機換意,互為主賓,意之所至,氣即隨之,是謂之靈。意在左則左為實,意在右則右為實。能將意隨動作而調之,是謂之活。內外順遂,是謂之圓。能得順遂之變換,亦即虛實之變化也,

6.懷中抱月 動勢:左腳收至右腳側成丁步。同時,右手變掌旋至右上方,掌心朝前,左手向右劃弧,雙手掌心相對,上下分絡(分經絡)右上左下,身體下蹲、左手向左下伸展采地氣,同時左腿向左側伸出變仆步,重心落在右腿。左腳向左擺,然後左腿慢慢向前弓挺,身體慢慢站起,同時左手掌心向外沿左腿內例經足部向前穿,右手隨之下落向前劃弧,手至體側時右腳移至左腿前面,然後雙手左右弧形收采宇宙之外氣合抱於胸前,成抱月勢,同時目視前方。口令詞:左腳收回成丁步,雙手分絡,左腿變仆步,雙手左右弧形采外氣,右腳移至前面成虛步,雙手抱於胸前成抱月勢。拳理:練拳盤架當中.律液發散於身體肌腠之外者便是汗。《靈樞·決氣》說:「腠理髮泄,扦出濱溱溱,是渭律。」津液和血都源於水谷精微,而津液和血液又可互相滲透,血量不足時,津液就於血管而增加血量,這是練拳當中所特有的情況。經典:「先在心,後在身,復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太極拳-行功心解》)。註:凡起架子,以心意為本,身體為末。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之謂也。身體放鬆,而心要存想空洞無物.則—切方可由腰脊而動,是之謂也。此練拳之不二法門,應時時刻刻鉻於心也。

7.左右斜行拗步 動勢:承上勢。右手掌心向下劃弧采地氣下摟至腹,左手掌心向上劃弧采天氣至與肩平,同時,右腳略內轉,左腳向左前方上步;左手掌心向下沿腿內側摟膝後變勾手位於左腳上方與肩平,右手由下向下旋與肩平變掌向左勾手貫氣,同時左腳向左繞進成馬步;兩手分開,身體右轉成單鞭勢。左手掌心向下劃弧采地氣下摟至腹;右手掌心向上劃弧采天氣至與肩平,同時右腿向右前上步成斜馬步,右手掌心向下沿腿內側摟膝後變勾手,高與肩平,左手向右勾手貫氣後回至左側成單鞭勢。目乎視前方。口令詞:左手掌心向上收天氣,右手掌心向下采地氣,開左步變馬檔,左手樓膝變勾手,右手向左手貫氣,然後分開成單鞭勢。右手攀心向上收天氣,左手掌心向下采地氣,開右步變馬檔,右手摟腸變勾手,左手向右手貫氣,然後分開成單鞭勢。拳理:身、手、腳動作時要上下協調,不可散亂,或歪斜俯仰,以致不能上下相隨。要領:人身陰陽平衡,氣血周流全身,不但靠心氣的鼓動,心血的充盈,脈道的約束,肺氣的呼吸調節,還需肝臟疏泄的作用調節,使氣機升降有序,調達適度,乃至氣血和順,陰平陽秘。經典:「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太極拳·行功心解》)。註:所謂「九曲珠」乃指人體三節九竅也。以身體而言,頭為梢節,身為中節,腿腳為根節;以腿而言,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以臂而言,則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至於九竅,「百會」為梢節竅,「膻中」為中節竅,小腹(下丹田)為根節竅;以腿而言,「湧泉」為梢節竅,「陽陵泉」為中節竅,「環跳」為根節竅;以臂而言,「勞宮」為梢節竅,「曲池」為中節竅,「肩井」為根竅也。

8.如封似閉 動勢:承上勢。左掌向下劃弧至腹前.掌心朝上,同時右掌劃弧至胸前,雙掌右上左下相對抱球.同時,右腳收於左腳邊成丁步;然後身體左轉,右掌外旋變為掌心向下,左掌上旋,掌心朝前;左掌變拳下按,右掌上提至腹前;同時,右腳跟落地,左腳上步成弓步;右掌變握拳向前衝出,同時向前上左步,向前沖捶時左手變拿扶於右拳的腕部。 上動不停。雙手右上左下交叉兩手心向上回抽至胸,回抽時身體後坐,然後雙掌左右分開,掌心向外向前推出,定型時雙腿成左弓步,目視前方。口令詞:雙掌右上左下抱球,右掌外旋變掌向前衝出,上左步,左手扶於右腕部。雙手掌心向上交叉回抽,身體後坐,雙掌向前推出。拳理:拳掌變換時要與身體協調,並注意三節九竅之相隨。所謂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以達到身手一致、上下相合之意。經典:「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制勝歸。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二換掃壓挂面腳,左右邊簪庄跟隨,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脅世間稀。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註:此歌見於陳氏兩儀堂本拳譜。歌詞頗受戚繼光《拳經》之影響。總括太極拳五路、長拳一百八勢一路及陳氏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為陳王廷原著。

9.左右玉女穿梭 動勢: 承上勢。 (1)右勢:右腳向前上步位於左腳的右例成丁步,然後右腳跟落地,同時左腳跟提起;雙手右上左下掌心相對抱球旋繞,然後旋至右下左上抱球形式。接著,左腳跟落地,右腳向右前方上步.同時右手向右前方挑拿,然後右手掌心向外置於頭之右方,左拿手心向外向前推出置於右掌下,目視前方。 (2)左勢:上動不停,左腳上步位於右腳左側成丁步,然後左腳跟落地,同時右腳跟提起;雙手左上右下掌心相對抱球旋繞,然後左掌旋至下面,右掌旋至上面,仍成抱球姿勢。右腳跟落地,同時左腳向左前方上步,左手向左方挑掌置於頭之左方,右手掌心向外向前推出置於左手下,重心置於兩腿中間,目視右手。口令詞:右腳上步成丁步,雙手右上左下抱球。旋球成左上右下,上右步挑右掌,向前推左掌。左腳上步成丁步,雙手左上右下抱球.然後左手旋至下面,右手旋至上面抱球,左手上挑,右手前推,同時上左步。 拳理:旋球時,要走弧形旋轉動作,而不致兩手僵硬,轉身時不可太快,腳步要靈活,進退要自如不亂。經典:「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恆用此勁,故與人交手.自然此勁行手肌膚之上,而不自如,非久於其道不能也。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要莫非以中氣行手其間,即引即進,皆明陽互為其根之理也。或以為軟手;手軟何能接物應事? 若但以跡象觀之,以手不失於硬,故以為軟手。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襠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松下,兩肘沉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在前者為準;頂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鉤勁,須前後合使勁,外面之形.秀苦處女,不可帶猖狂氣,一片幽閑之神,儘是大雅風規。至於手中,其權衡皆本於心,物來順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學之陰陽相停,無少偏倚,而為開合之妙用也。其為道豈淺鮮哉!(陳鑫《太權拳發矇繞絲勁論》)

10.左右棚勢 動勢:承上勢。右腳向右擺步,左腳向右腳前上步,同時體由右向後轉身180度;同時,雙手劃弧旋轉成手心相對抱球,旋至左上右下,掌心相對;向右上棚,右手向右棚時,左拿隨之向後拉勁,同時上右腳成右弓步;接著,身體後坐,雙手旋轉使掌心相對抱球,身體轉正,雙手旋至右上左下,掌心相對抱球,再向左前方上左步,左手向前方上棚,接著,身體稍後坐,雙手右上左下掌心相對抱球,再雙手旋至右下左上變為雙拳交叉於胸前。目視雙拳。口令詞:雙掌右上左下抱球,體向後轉.雙掌旋轉,上左步,再上右步,向右上棚,身體後坐,雙拿左上右下抱球,上左步,雙掌旋球,向左上棚,再右上左下抱球,雙掌旋至右下左上變為雙拳.抱於胸前交叉。拳理:雙掌左右抱球旋轉時.要上下相隨,腳手配合,內外協調,呼吸自然,步法靈活,精神貫注,節節貫串。經典:「形似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太極拳-行功心解》) 註:練拳時其精神為凌空搏兔之鶻鳥,盤旋天空,蓄勢待發,又似伏地捕民之貓,伺機待發。

11、擺蓮腿 動勢:承上勢。雙拳變掌,由右向左旋弧.同時右腿由左向右旋起至肩高,雙拿同時拍打腳之右面,拍打時發出啪噠的擊打聲。拍打右腳後,右腳仍然落至前面。雙掌掌心相對向前直指,目視前方.精神貫注。拳理:練太極拳有靜有動,動靜相間。靜如山嶽,動如流水。太極拳套路中的「擺蓮」動作要乾淨利落.不能拖泥帶水。在擺蓮時右腳要起與肩高。經典:「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脊背而動之。」(《太極拳·行功心解>》註:以脊柱作為中心,動時全身無不動,靜時全身無不靜,立身中正而不偏也。

12、左右仆步穿掌 動勢:承上勢。右腳收至左腳右側成丁步,右收掌收至身體左腋,左掌由右臂內穿出變鉤手;右腿向右伸,身體下蹲,右腿變仆步同時右拿下穿,左手變掌。重心向右移使身體站起向右轉身45度,左腳收至右腳左側成丁步,然後右掌由左臂內穿出變鉤手,同時左掌收至身體右側;身體下蹲,左腿向左伸變仆步,同時左拿下穿,右手變掌,再立起,同時雙手向前劃弧成左上右下靠心相對抱球。口令詞:收右腳,左穿掌,右腿變仆步,身體右轉,收左腳,右穿掌,左腿變仆步,再成左弓步,雙手左上右下掌心相對抱球。拳理:本節有丁步、仆步、弓步等步法,動作時手腳要協調,肋胯相隨.不能脫離。本節動作時要上下一致。經典:「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太極拳·行功心解》) 註:蓄勁時如引滿弓弦,把弓背彈性增大,如含胸撥背之勢。但發勁時則如放箭,古代名將李廣射箭時疑石為虎,則有金石為開之勢也。

13.左右前雲手動勢:承上勢。雙手左上右下掌心相對抱球.左手向下劃弧至腹成掌心朝上,同時右手掌心向上向前伸出,再向右旋翻右手掌,旋翻右掌時由上而下弧形右旋,手掌旋至右側,掌心向下;同時上右步成右弓步。接著右手回收劃弧至胸,掌心向下,同時左掌旋至右掌下面,掌心向上抱球;同時左腳上至右腳側;再左掌向前伸出,手掌向上向左旋弧,掌心向下,右手向下劃弧至腹成掌心向上;同時上左步成左弓步。左掌向左旋弧後,變為掌心向下。以上為左右前雲手各一次,可重複此動作,即上動不停,右掌旋至左掌下面,掌心向上抱球,再向右弧形旋掌.上右步成弓步。左掌再重複上面動作一趟。共做左、右四次前雲手。口令詞:雙手左上右下掌心相對抱球,右手向右旋掌,抱球。左手向左旋掌,同時上左步成左弓步,抱球。右手向右旋掌,上右步成右弓步,抱球,左手向左旋掌,上左步成左弓步。 拳理:太極拳的雲手動作一般都是左右進行的,而武當太極拳動作多是弧形和旋轉動作,所以前雲手都是弧形旋轉進行的。經典:「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太極拳-行功心解》) 註:曲中求直者,乃求意也,非曲直手足之謂也。蓄而後發者,乃積蓄內勁借人之力而後發之也。

14、十字獨立 動勢:承上勢。右腳屈膝上提,左腿支撐,重心落於左腳。同時雙手劃弧至胸前,左上右下腕部十字相搭,高與胸平成十字獨立勢。目視雙手。口令詞:右腿屈上提,左腿支撐。雙的十字搭腕。 拳理:右腿盡量屈膝上提,左腿支撐全身。重心要穩,不可左順晃動。經典:「力由脊發,步隨身轉」(《太極拳-行功心解》)。註:脊柱內有脊髓通過,腦和脊髓構成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控制和管理著全身動作,所以其根在脊。在動作時步法必須與身體合起來。

15.雙沖捶 動勢:承上勢。右腳落步同時向地震腳,左腳跟略提,雙掌左右分開,雙掌收至腹前變拳;再向前衝出,同時出左腳,衝出時雙手蓄力。目視前方。口令詞:右腳落地,雙手分開,展右腳,雙沖錘。 拳理:落步分掌,震腳沖拳要連貫一氣,使動作綿里藏針。經典:「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連而復斷。」(《太極拳·行功心解》) 註:上面指的是借人之力而發之,勁斷意不斷也。

16、穿掌獨立動勢:承上勢。左腳略提動,隨即雙拳變掌,起右掌向左拿內側穿出,再上右腳,穿左掌,左掌再翻至右掌部位,雙掌左下右上盤花。然後右上左下雙掌如推窗望月斜形分開,同時左腳搭於右膝之上。目視雙手。 口令詞:右穿掌,左穿掌,雙手盤花,左腳搭於右膝上,雙手右上左下展翅獨立。拳理:左右穿掌要連貫,獨立步子要穩當,不可晃動,動作要合一。 經典:「往返動作須有折迭,進退須有轉換。」(《太極拳·行功心解》) 註:一來一住的動作定勁,要綿綿不斷,其往複中間必須抱之而往送之,所謂意上寓下,進退動作須有轉換而無間斷也。

17、回龍掌 動勢:承上勢。左腳落步,右腳向左腳前面上一步,雙手同時向後劃弧至體右側,右手掌心上,左手掌心向下,同時向後方貼身直擊,身體隨之向右後旋轉坐盤。日視雙掌中間。 口令詞:左腳落步,右腳前掃,雙掌後伸,身體後扭。拳理:身體微後仰,右腳向前虛步,左腳在後實步,雙臂微屈,雙腿松沉,頭向後轉,全身協調。經典:「一舉一動,周身須要輕靈,尤須貫串。」(《太極拳論》) 註:練拳一舉一動,頂勁虛懸即為輕,善能變化虛實則為靈,行氣如九曲珠,則可謂節節貫串矣。

18、蹲身上步 動勢:承上勢。身體向前轉正,重心上移,左腳上步,同時雙手盤花,即左手向右手腕內盤穿;右手向左手外面盤穿.然後蹲身下插,即左腳左控,右腿屈膝下蹲,同時,右手經體中線向下插掌,左手置於右胸前,雙手左上右下護於體前。接著.身體站起,上右步出右掌.右掌指高與肩平,掌心朝前,同時左掌向下按於腹前;再上左步出左擎,掌心朝前,指高與肩平.同時右掌弧形下按於腹前。 口令詞:身體轉正,雙手盤花下坐,身體站起,上右步出右掌,上左步出左掌。拳理:身體前轉.重心前移,左腳提收向前上步,雙手左內右外盤花時要內外結合,動作一致,上步穿掌時要有發勁。經典:「毋使有缺陷處,毋使有凹凸處,毋使有斷續處。」(《太極拳論》) 註:動作中有一處缺乏棚勁謂之缺陷,乃不順遂之故。動作中發生稜角謂之凹凸處,動作中途發生中斷,謂之斷續。

19、左右玉女穿梭 動勢:承上勢。右腳向前上步至左腳右側成丁步,左手向下劃弧至腹前成掌心朝上,右手向上劃弧至胸前成掌心朝下,雙手成右上左下掌心相對抱球;接著,右腳跟落地,左腳跟提起,同時雙手旋轉成左上右下抱球,左腳跟落地,同時右腳向右前方上步,右手掌心向外架於頭之右方.左手掌心向外平胸向前推出。上動不停,左腳向前上步位於右腳的左側成丁步,同時左手劃弧至胸前,右手向下劃弧至腹,然後雙手左上右下掌心相對抱球;接著右腳跟提起,左腳跟落地,同時雙手旋球,左手旋至下面,右手旋至上面,同時右腳跟落地,左腳向左前方上步,左掌手心向外上架於頭之左方,右手掌心向外平胸向前推出。目視前方。口令詞:右腳上步並於左腳,雙手右上左下抱球,旋球。右腳向右前方上步,左掌平胸向前推出。左腳向前上步並於右腳,雙手左上右下抱球,旋球,左腳向左前上步,左手上架。右掌平胸向前推出。拳理:進步時上體要正直,動作要連貫,速度要均勻,上下要相連。右手翻掌時,防止聳肩抬肘。左手前推時,推的速度與右手翻掌等動作要協調一致,同時,左手臂要自然彎屈,勿挺直。 經典:「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向後乃能得機得勢。」 註:由腳而起,由腿而動,上至腰脊,轉動腰脊之軸而達於手指,即全身之三節九竅也。動作如能節節貫串,自能完整一氣也。則前進後退自能得機得勢。

20.轉身野馬分鬃 動勢:承上勢。右足向右擺,身體向右後轉180度,同時雙掌右上左下抱球,接著左手旋至上面,右手旋至下面,左腳上步至右腳側成丁步。上動不停,左腳落地,同時右腳向右前方上步,右手掌心向上向右棚掌,左手向下方拉;身體向左轉體,左手向上劃弧至胸,右手向下劃弧至腹,雙手左上右下掌心相對抱球,同時左腳上步位於右腳之左側成丁步,接著右手旋至下面,左手旋至上面,左腳向左前方上步,左手向左前方棚掌,右手向右下方拉。上動不停,右腳上步位於左腳右側成丁步.雙手劃弧成右上左下掌心相對抱球,接著雙手旋球,右手旋至下面,左手旋至上面,掌心相對;右腳向右前方上步,右手掌心向上向右前方棚拿,同時,左手掌心向下與右掌成拉開狀。口令詞:向後轉體,雙手右上左下抱球,上左步再上右步,旋球,向右棚掌。向左轉體,雙手左上右下抱球,上左步,旋球,向左棚掌,向右轉體.雙手右上左下抱球.上右步,旋球.向右棚掌。 拳理:野馬分鬃左右棚掌共三次。本功對手三陽、手三陰經的疏通和氣血流通有良好的作用。經典:「有不得機、不得勢之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問求之,上下左右前後皆然。」(《太極拳論》) 註:三節九竅有云: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說明根節之重要。倘有不得勢,必系三節不能貫串,致成散亂之病,必須先調整其胯,因胯乃腰腿之中心,腰脊為主宰也o

21.左蹬腳 動勢:承上勢。右足向右擺,身體向右轉動45度,身體屈膝下蹲,雙腿成交叉坐盤,同時雙手左右劃弧相合,成左內右外交叉合抱;然後身體徐徐站起向左方蹬左腳,蹬左腳時右腿用力支撐,同時雙手向兩側分開。目視左腳。左腳向左蹬腳時,蹬的高度要與肩同高,蹬勁要達到腳掌部位。蹬腳時雙掌左右分開的含意,是保護自己的左腿,免受敵人擒拿。拳理:蹬左腳時,右腿要微屈站穩,身體不能俯仰或東西傾斜。兩手左右分開時,要向外劃弧撐臂,兩手拿與肩齊平。蹬腳時速度要快,腳尖勾起,力點在左腳跟部,高於腰,齊於肩,本功對疏通上下肢之經絡及氣血有良好之作用。經典:「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向上即須寓下意。」(《太極拳論》) 註:練拳必須有折迭之理也,如此四面八方均可以此類推之。此四兩撥千斤之巧也。

22、單鞭勢 動勢:承上勢。左腳落地,變馬步。馬步的要求要襠圓樁正,身體的重心落於兩腿中間,上體微左轉,左手內旋,手指向上,經面前向左運轉至左肩時再外旋,手心斜向外;同時右手變鉤手內旋,向下經腹部平屈於右肩前,手心斜向外。目視前方成單鞭勢。拳理:上體正直,松腰、松肩、松胯,兩手前後劃弧時要隨腰轉動,要前手去後手隨,兩臀相系,不散亂,同時兩肘微下垂,稱之為松肩墜肘。經典:「《太極拳·十大要論之三合》……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三合與左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熟非外合。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熟非內合。然此特以從變而言之也。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也。五臟百骸悉在其中矣。

23、雲手勢 動勢:承上勢。身體微向右旋,左掌經胸前向右向上劃弧到右肩前,手心斜向外旋至左前方,同時右手變掌劃弧至下丹田處,右腳隨手的動作向左上步。上動不停,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左手劃弧至腹部,手心斜向外,同時右手翻轉,掌心隨左掌劃弧旋轉運掌經胸前至右前方,左腳向左方橫跨一步,右腳隨左腳橫步前進,同時左手劃弧經左胸至左前方,右手劃弧至腹部。可以接著重複上動一次。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右腳隨之橫步前進,同時,左手劃弧經胸前至左前方,右手劃弧至右前方變勾手.成為馬步單鞭勢。目視前方。拳理:雲手時,立身中正,以腰為軸,慢慢轉動,兩臂要隨腰運轉,要圓活自然,兩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先後運轉,左手為主的右手相隨,右手為主的左手相隨,綿綿不斷,形似流水。雲手的運轉,對手三陽、手三陰經絡疏通,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經典:《太極拳·十大要論「六進」》:「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 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宮百骸莫不體此為向背,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不前矣;是膊不可不進也。氣聚於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於進者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為也;此所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進右,上右必進左。共為六進,此六進者,孰非著力之地歟!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身全無抽扯之形,六進之道如是而已。」

24、下穿掌 動勢:承上勢。右手變掌心向上向左掌下面穿出,左掌略回收;左足左擺,右足內扣,身體左轉90度;右手翻掌回收,左手翻掌.留心朝上再向右掌下面穿出,左右掌互穿共兩次,穿右掌時,左掌輔助相隨,穿左掌時右掌輔助相隨,務求連貫。目視穿掌動作。精神貫注,綿綿不斷。拳理:穿掌時要注意綿綿不斷,形似流水,兩學互相配合,左右相隨。 經典:「靜如山嶽,動若江河。」(《太極拳·行功心解》) 註:靜如山嶽,言其形之沉著不浮,一靜無不靜,如山嶽之屹立.所謂神宜內斂是也。動似江河,言其動作之波動不停起伏相問,如江河之滔滔不絕,所謂意氣宜鼓盪也。

25、擊掌捶 動勢:承上勢。左右雙掌下穿後,左手回抽至腹前,掌心向上,右手變拳,拳心向下蓄勁回抽,抽至右後由下而上高舉至頭上用力向下擊砸左掌之手心,擊砸時用拳面擊打;同時右腳回收並於左腳,並腳時震動右腳。目視擊手動作。擊手動作要有力。 拳理:擊掌時要蓄勁用力,動作要猛,沉肩墜肘,整個動作要完整。經典:「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鎮密矣。」(《太極拳·行功心解》) 註:開始動作時,要大開大展,達到全身三節九竅,功夫愈進.則必須求其全身緊湊,由大圈變為小圈。由外顯之圈變為內隱之圈,是可成為續密無間之動作矣。

26、左右棚掌 動勢承上勢。左手旋至右手上方,掌心向下,右拳變掌,掌心向上,雙手掌心相對抱球,然後雙手旋球,旋至左掌在下,右手在上,雙手掌心相對抱球,同時左腳腳跟提起收於右腳的左方成丁步,再向左前方上步,落步時成左弓步型;同時,左掌手心向上緩緩向左前方綳出,綳出時左掌與肩同高,右手掌心向下落於胸腹前。眼視左手;接著.右腳並於左腳,腳尖點地成丁步,左手向下劃弧至腹,右手向上劃弧至胸,雙掌成右上左下掌心相對抱球,然後雙掌旋球,右掌旋至下面,左掌旋至上面掌心相對抱球,向右前方弓步棚右掌,棚掌時右手掌心向上,高與肩平,左手掌心向下落於胸腹前。目視右掌。拳理:身體向左右轉動時,以腰為軸,腿部微屈,腳尖外撇,左右腳回收時均變為丁步,兩腳外伸時,腳跟先著地,然後再慢慢踏實。凡做弓步動作時,以弓腿為實,蹬腿為虛,弓腿之膀不可超過腳尖。總之,上下協調一致,節節貫串。經典:《太極拳·十大要論》之「剛柔」:「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手勢之剛,氣弱者取手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鉤之力而破千鈞,尚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然則剛柔既分,而發用亦自有別,四肢發動,氣行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囤於內,而外觀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還慢而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退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隨、騰、閃、折、棚、擄、拼、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27、搬攔捶 動勢:承上勢。右腳內扣,右掌內旋成掌心向下,同時重心後坐,左腳上至右腳側踏實,同時右腳跟進成丁步;左掌經左下方上旋至左側上方與左腳成一線,同時右手向下劃弧至右胯前;然後左手下壓,右手握拳向前衝擊,沖拳時左腳跟落地,左腿上步變弓步,右腳成箭步,左掌扶於右掌手腕內側。右拳打擊時,沉勁有力。目視前方。拳理:動作要做到左攔右搬,左手攔住對方之來勢,右手搬掉對方之進勢,兩手要協調進行。動作時要協調一致,達到內外三合,動作時要求上體正直,松腰松胯,避免晃動和傾斜。 經典:「有氣者無力,無力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太極拳·行功心解》) 註:練太極拳必須剛柔相濟,欲得氣血和順,必須氣貫周身,如車輪之旋轉不停也。

28.如封似閉 動勢:承上勢。身體重心漸漸移到左腿上,左手立掌,經右肘外側慢慢伸出,邊伸邊外旋,掌心斜向前,右拳變掌外旋,手心斜向後,與左臂斜成交叉。上體後坐,右手外旋,手心斜向後,摩擦左掌而過,略小於肩寬,兩臂屈肘.慢慢收至腹前翻掌,掌心斜向前。兩手立掌,向後向下向前弧形推出。目視前方。拳理:上體保持正直,臀部不要外凸。兩臂隨身體後坐回收.兩肩不要聳起.兩手推掌時,不要直著推出,要後坐向前弧形推出。經典:「一舉一動,周身須要輕靈,無須貫串。」(《太極拳·行功心解》) 註:練功時每一個動作都要很輕靈,所謂一羽不能加,邁步如貓行。但整個動作要貫串一氣。

29.轉身開合勢 動勢:承上勢。身體向右方轉體90度。轉身時以左腳跟為軸右轉,右腳隨身體轉動轉至兩腳與肩同寬,兩手由兩側分開弧形旋至掌心相對成立掌型。然後兩掌左右拉開,開時吸氣,合時呼氣。兩於拉開時,寬度同自身兩乳間距寬,合掌時兩掌相距10厘米,目視兩掌。拳理:轉身時以左腳跟為軸,外開右腳,然後雙掌向兩側分開弧形舉至胸前做開合動作。動作時要上下協調一致,不可散亂,不可停滯,圓活自然。經典:「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後退乃能得機得勢。」 註:練功時,由腳而腿,由腿而動,轉動腰膝及脊柱之輪軸而達四梢,延至三節九竅之經絡也。

30、右攔手 動勢:承上勢。以雙腳跟為軸,身體向右轉體45度,右手向下劃弧至腰腹,掌心向上,左手向上劃弧至胸,掌心向下;右手向右上方劃弧,同時左手劃弧下按扶於右腕部,同時右腳跟提起;雙手由右弧形向左向前棚攔,同時右腳向前上步,攔手時由掌心向上翻至右手掌心向下攔按,但左手扶右腕,不能離開右腕,目視右手。拳理:左右雙臂向前弧形旋臂時要圓活連貫,舒展大方,不可脫節、散亂.注意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的外三合。經典:「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太極拳·行功心解》) 註:行功時,如果勁路不能飽滿,必有缺陷之處。更不能出現忽高忽低為凹凸之情況,要求綿綿不斷,形似流水也。

31、左攔手 動勢:承上勢。右腳內扣,左腳外擺.使身體向左轉體45度,左腳位於右腳左側成丁步,左手劃弧至胸,右手劃弧至腹,雙手左上右下掌心相對抱球,接著左掌旋至下面,右掌旋至上面.雙掌仍成抱球勢。上動不停,左手向左上方劃弧,右手劃弧扶於左手腕部,同時左腳向左上步虛點;左腳再向前上步,後腳跟先著地慢慢踏實,右腳跟著地左腳向前上—步;同時,雙手由左向右弧形向前綳欄.綳攔時右手始終扶於左腕,目視左掌。拳理:左右轉體時以腰胯為軸,注意三節九竅,即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迫。經典:「有不得機、不得勢之處,身便散亂,其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左右前後皆然。」《太極拳·行功心解》) 註:在練功當中,有不得機不得勢之處,必系三節九竅沒連貫上的原故,致成散亂之病也。必先調整腰胯,而後觀其手腳是否相合。

32.左右劈掌 動勢:承上勢。左劈掌:身體向右轉體45度,左腳向右扣步,右腳向右擺後即收於左腳右側成丁步,雙手右上左下掌心相對抱球,接著右掌旋至下面,左掌旋至上面仍成抱球姿勢,然後上右步,同時右手掌心向上向右前方棚掌,左手掌心向下、向後捋;再右步前擺,左腳向右前方斜上一大步,右臂向下再向上劃弧橫攔反劈,同時左掌由後上舉向前直劈左掌。上動不停,左腳向右橫跨一大步,右腳向前隨左腳上步,同時,左掌向腹前劃弧回收再向前反劈,右掌劃弧直劈,右掌下劈後左掌護於左面部,定勢時成右弓步,日視右臂。 拳理:劈左掌時右掌先外旋,同時轉動腰胯。劈右掌時左臂先外旋然後直劈右臂,即右顧左,左顧右也。經典:「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太極學·行功心解》) 註:練功時.如果左腳是實的,右腳必然是虛的,每個動作總有一虛一實。還要周身三節九竅貢串,勿令絲毫間斷。

33、攬譽尾 動勢:承上勢。右手掌心向上、向前、向上棚掌,左掌手心向下隨之;接著右掌翻至手心向下,左手翻至手心向上,向下雙捋,下捋時重心移至左腿下坐,下坐時屈膝。上動不停,接做弓步擠勢,即身體重心移向右腿,右腳踏實,左腿蹬直,變為右弓步;同時兩掌由右肩前緩緩向前擠出,上擠時右手掌心旋轉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劃弧按於右腕部。弓步分掌,雙掌上擠後再左右分開。雙掌左右分開時掌心向下,身體屈膝後坐,兩肘下沉、松腰,再弓右腿雙按,目視雙手。以上動作為棚、捋、擠、按之攬雀尾。拳理:棚出時兩肩下沉,兩臂保持弧形。松腰、松胯保持協調一致,做到上下相隨,均勻自然。攬雀尾的全部動作.以腰為主宰,以腿為運轉,兩臂相隨,圓活自然。勢走弧形,靈活穩健。 經典:「心為令,氣為旗,腰為藏,脊為蔭。」(《太極拳·行功心解》) 註:心為主帥以發令,氣為旗以聽命,霸為主旗以指揮全局,而脊柱隨之動轉也。

34.上下擊掌勢 動勢:承上勢。右腳向後退至左腳前面,同時右手下按.左手前攔;左腳上步.身體屈膝坐盤;同時,右手掌心向下,正提至肩平時再向下抖按,左手掌心向下隨右手回收抖按,身體下坐時右手下插於襠部,左手掌心向右附於面部右側。接著身體上起,右腳向前上步.右手經胸前劃弧,向前擊打,左掌向下按於襠前部,目視右掌。拳理:上身保持正直.全身松靜自然,避免左右傾斜搖晃。全身保持虛靈頂勁。 經典:「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太極學-行功心解》) 註:曲中求直,乃求其意也。非曲直手足之謂也。蓄而後發者,乃積蓄內勁借人之力而後發之也。

35、二仙傳道 動勢:承上勢。右勢,右手略回收,左手翻掌心朝上經胸前穿出,手背搭於右手的手背上,成雙疊掌,然後右掌由下弧形向右旋抽,同時右腳向右後方旋抽後退,左腳向右方上步成虛步,右手掌心向下繼續旋至胸前,同時左手拳心向上也移至胸前,右手大拇指對準左肘的「少海」穴位。左勢,上動不停。左手翻掌心向下,右手翻手心向上前穿疊於左手的手背部位成雙疊掌。然後左掌弧形左旋,同時向左後方弧形後退左腳,上右腳成右虛步,右手由右向下弧形旋至左方胸前掌心向上.左手旋至左方胸前掌心向下,大拇指對準右臂的「少海」穴位。目視左右兩手掌。拳理:左右二仙傳道動作,要走弧形旋轉動作.左右動作、要相隨一氣,不可獃滯,立足穩健,不可失調。經典:「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太極拳·行功心解》) 註:在練功當中雖變化萬端,而拳理陰陽內外總是一貫的。

36.轉身左右棚勢 動勢:承上勢。右手由掌心向上變為掌心向下,向下旋弧,同時左腳內扣,右腿後退一步使身體向後轉體180度,右手劃弧向前棚,掌心向上高與頭乎,左手掌心向下後捋,接著左棚,左腳移至右腳左側成丁步,再向左前方上左步,同時左手經胸、腹旋弧,掌心向上向左前方綳出,右掌向下向上旋弧後手心向下捋,棚勢時成左弓步型,目視左手。 拳理:身體轉動時.以腰為軸.以胯為動力,雙手旋弧成左右抱球時後腳上步先成丁步,綳勢時隨掌上步成弓步。經典:「由著熟漸悟懂勁,由懂勁階及神明。」(《太極拳論》) 註:在練拳當中必須把每個動作熟練之後才悟內勁,由悟內勁漸至更高階段。

37.右拍腳動勢:承上勢。左腳稍前移,左手變為掌心向下.右腳上起,腳面綳直,右腳上起時高度與胸平。拍腳時右手掌心向下直拍腳面(有聲),左手掌心向下變鉤手位於左側稍前與頭高,目視右手。 拳理:拍腳時左膝微屈,右腳面綳宜,高與胸平,兩臂上下起落,緊密相連,不可散亂,不可間斷。經典:「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太極拳論》) 註:氣宜鼓盪指的是呼吸,但練拳時不是每個動作都要呼吸,而是發勁時做先吸後呼動作。這就是氣宜鼓盪之意。神宜內故是把雜念都收斂起來。《內經·上古天真論》有「恬談虛無,真氣從之。」就是此論。

38、雙峰貫耳 動勢:承上勢。當右掌直拍右腳時,右腳在空中還未落地之際,右小腿急忙收回,右膝平屈,腳尖自然下垂,同時,左手變掌,雙手掌心向上,從兩側向體前劃弧,至右膝上方雙手變握拳相對,然後右腳落地,右腿膝微屈,雙拳由右腿部向兩側弧形貫耳。貫耳時想像兩拳左右對準對方左右耳部,目視前方。拳理:上身保持正直,松腰松胯,右膝不超過右腳尖。兩手掌心向上,慢慢抽回,向下經右膝旁時,要以兩肘下沉來帶動兩掌下落。同時兩拳松握.沉肩墜肘,保持弧形,並與右弓步協調一致。 經典:「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太極拳論》) 註:養氣須直養。動作開展,筋直不屈,這樣就不會筋骨損害,勁以曲蓄是說力氣不要用得過頭,而造成勞損。

39、左蹬腳 動勢:承上勢。右腳尖外擺,身體向右轉體45度,身體屈膝下蹲,雙手左右分開,然後弧形合抱於胸前成十字交叉.身體慢慢站起,重心移至右腿,左腿輕輕提起,膝向左前方,小腿與地面垂直,同時十字雙手也慢慢上移,身體重心仍在右腿,左腳向左方蹬出,腳跟用力,腳尖朝上,兩手隨動作左右分開,雙臂與左腿成一線,左肘、左膝上下相對。眼視左手、左腳。拳理:右腿微屈站穩,上體不可前俯後仰。兩手分開時,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劃弧平舉撐臂,兩手腕與肩平,蹬左腳時,左腳尖向上,蹬力在左腳跟上。經典:「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太極拳論》) 註:在左蹬腳時,身體處於正面,不能偏於正面,也不能倚托其他輔助物體,所以既不偏也不倚。忽隱忽現,是說行功時忽輕忽重。

40、轉身右蹬腳 動勢:承上勢。當左腳向左前方蹬腳末落地時,右腳腳尖點地向右後方轉身180度。轉身時以腳尖為軸,身體轉至後面時,同時雙手由兩側向胸前劃弧,雙掌變拳右外左內合抱成十字交叉手,抬右腳向右蹬出,蹬右腳時,仍和蹬左腳一樣腳跟用力,腳尖朗上,同時雙手變掌分開成右前左後一條線目視右手、右腳。拳理:蹬腳時上體保持正直,左右蹬腳,支撐重心之腿要站穩,身體不能搖晃,雙拳要與蹬腳配合。經典:「有柔軟然後有堅力,有呼吸而後有靈活。」(《太極-行功心解》) 註:外愈柔而內必有剛,氣隨呼吸才有靈活的變化。

41、搬攔捶 動勢:承上勢。右腳落地,身體微向右轉體15度,方向轉正,左手掌心向里向右方搬.右手向下向前劃弧,同時右腳提起,左手再向左方弧形攔化,然後右掌變拳回抽至腰際,同時右腳下踩於右前方;右拳向前沖捶,同時左掌咯回收扶於右捶的腕部,以助其力,同時上左步,目視右拳。拳理:右腳落地時向右轉體速度要均勻,左腳上步時,邁步如貓行,左手搬攔與右手沖捶要協調一致,不可散亂。經典:「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行勁如抽絲。」 註:內固精神是說精神內守不要有雜念。外示安逸和內固招神是相連的,因為沒有雜念,思想專一姿勢才會正確。邁步如貓行是說步子輕靈,行勁如抽絲是說勁路緩慢均勻也。

42、如封似閉 動勢:承上勢。身體後坐,雙手變為掌心向上,左上右下相疊交叉於胞前,然後左右分開,臀部後坐,雙手弧形向前旋推出,雙掌前推時,雙腿變為弓步型,前推時沉肩墜肘,以意引力,目視雙手。 拳理:身體上下保持正直,臀部不要外凸,兩臂隨身體後坐回收,兩肩不要聳起,兩手向前推掌時,不要直線前推,而要弧形推出。經典:「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太極拳論》) 註:「然非用力之久」是說練功的時間長久,「不能豁然貫通焉」是說功夫沒練到家就不能一通百通。

43.轉身十字手 動勢:承上勢。以左腳跟為軸向右轉體45度,右腳隨身體轉動轉至右方.雙手掌心向下左右分開,然後雙掌向內弧形合抱交叉十胸前成十字手,合抱時身體微下蹲,雙手左內右外。雙手合抱時掌心均向內。同時右腳向左回收,兩腳相距同肩寬。拳理:十字手的兩臂分開和合抱,須成半圓形,要松肩墜肘,圓滿大方,上下肢的配合要協調一致。 經典:「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太極拳論》) 註:左重則左虛是說左邊受到敵人攻擊時,要虛化之,右邊受到攻擊時則同樣的變化,使對方莫測拳法之奧妙也。

44.右摟膝拗步 動勢:承上勢。右手下落,下摟右膝,同時身體向右轉體45度,右轉時以腳跟為軸,右腳隨身體轉動向右斜方上步,左手掌心向外經耳部向前推掌,推掌時要轉腰轉胯,目視前方。 拳理:身體向右轉動時,上體力求正直,不可搖晃,臀部不要凸出,右手摟膝時要走弧形,定勢時要坐手腕。經典:「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太極拳論》) 註:仰之則彌高是說對方攻我上部時,則我以高引化之,俯之則彌深是說對方攻我下部時則我以低引化之。進之則愈長是說對方前進攻我,則我向後引化。退之則愈促是說對方後退時,則我緊促其後而攻之,使其首尾不能相應。

45.左摟膝拗步 動勢:承上勢。左腳並於右腳左側成丁步,身體向左斜方轉45度,轉體時以右腳為軸,同時左手下按於右腋前,右手向上劃弧至頭右側;左手向下劃弧摟左膝,同時左腳向左前方上步,右手掌心向前經耳部向前推掌,定勢時成左弓行箭步,目視前方。拳理:向左摟膝動作與向右摟膝動作要求相同,以腰為軸,以胯為動力,上下配合,協調一致。經典:「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太極拳論》) 註:這是形容觸覺靈敏,一個羽毛落在身上有感覺,蟲蠅觸及時使它不能逃脫。別人用什麼手法,我能知道,但我用的手法別人不知道。

46、單鞭勢 動勢:承上勢。右手向下向右向上劃弧,高與肩平變鉤手,同時左手由下向上向左伸展變掌,成單鞭勢,兩腿隨動作略右轉變為馬步,兩腿變馬步時檔胯要圓,重心落於兩腿中間,目視前方。拳理:上身正直,松腰松胯,兩前後劃弧時,要隨腰轉動,兩膊相系,不可散亂,右肘微微下墜,右鉤手腕部放鬆,肘與膝相對,左手坐腕,掌心向外。上下肢動作要協調一致。 經典:「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太極拳論》) 註:英雄所向無敵是功夫深能制功夫錢者,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蓋皆由功夫之深淺也。

47.前後掃腿 動勢:承上勢。左手劃弧伸向左上方,右手掌心向內與左手體前交叉劃弧伸向右後下方,身體稍下蹲,重心移至左腿,右腿向前平掃半個圓圈;接著重心移至右腿,左腿向後平掃半個圓圈,同時,左手經體前向左下方劃弧,右手由下向右上方與左手體前交叉劃弧。注意,前掃時右手向前推動,後掃時左手向後推動,向前掃腿時左掌舉至左方頭側,後掃腿時右掌從左掌內穿出舉至頭右之右側。 拳理:前後掃腿時腳底要與地面相平,上體要保持正直,腰腿要相隨,兩臂、兩腿要相合。經典:「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太極學論》) 註:太極源的門派很多,雖然姿勢不一樣,但還是功夫大打功夫小的,手快欺手慢也。

48.掩手肱捶 動勢:承上勢。兩腿前後掃至原位時,兩腿變為左弓右箭步,同時,左手由左下方向胸前劃弧,右手向左手內側繞纏;左手再由右掌內纏出,成一個雙手盤花姿勢,右手再由胸前平推出;然後右掌變拳收至右腰胯部蓄力向前微下發出,發勁時用腰腿助力行之,右拳發勁時,左掌由內向外劃弧變拳收至左腰部,目視右拳。拳理:右腿蹬直,變為左弓步,發勁時腰部要領先,身體重心及時變換.要變換視線,右拳發勁要有爆發力,有剛勁.要收臀斂肛,整個動作要舒展大方,圓活自然,剛柔相濟,快慢相兼,眼睛要有神,拳架要一氣呵成,不可散亂。經典:「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之能,有關學力而有(為)也。」(《太極拳論》) 註:有力打無力,手快勝手慢,這都是先天賦有的功能.不是練出來的。但這觀點似乎片面,我們認為有志者事競成。

49.打虎勢 動勢:承上勢。右腳上步,左拳由下向頭前方弧形擊出,同時右拳經由右腰部劃弧擊向頭前方,成左上右下架於頭前上方。然後左腳向左前方上步,左拳由胸腹部弧形繞至頭之左上方,右拳由上而下繞至左肋部。同時左腿變為弓步,成打虎姿勢,目視前方。拳理:左右手變勢時要繞弧形動作,左腿弓步要以腰部帶動,完成此動作時要雄壯威武而有力。經典:「立如秤准,活如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太極拳淪》) 註:立如秤準是說姿勢定要尾閭中正,不偏不倚。但身手如車輪那樣靈活,無論對方來的力量多麼大,要以巧勝之,不要抗頂,放鬆走化叫「偏沉」。對方來力大用偏沉化之,沒有偏沉形成雙重則滯矣。

50.倒卷肱 動勢:承上勢。左拳變掌,掌心向下落於胸前,右拳變掌,掌心向上旋至右方,雙腳不動,重心後坐;右手再弧形旋至右前方,掌心向下,左手翻掌心朝上,收至左腹前,同時左腳向後退步;左手由右旋至左方,掌心向上方,右手回抽至胸前,掌心向下;左手變掌心向下劃弧經右手掌上面攆過,右手翻掌心向上回抽至腰間,同時退右腳。以上動作可左右各重複一次,共計四次。目視攆退動作。 拳理:雙手推攆時手腳及退步要互相配合,上下相合,協調一致。經典:「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太極拳論》)註:常見練太極推手的人,下了多年功夫,由於不知聽勁,懂勁,往往不能運化,而反被人制,這是犯了雙重之病耳。

51.轉身搬攔捶蓋掌 動勢:承上勢。左手向腹前劃弧,右手向胸前劃弧,雙手掌心相對,左下右上呈抱球狀,再旅球至右下左上,然後左手下按至腰間,右手向上、向前展至與肩平,同時,左腳內扣,向後轉身180度,右腳提攔;右手變拳回抽至腰間,左掌前攔,同時右腳落地;左手略回抽,右拳向前沖打成搬攔捶姿勢,同時上左步。接著左腳略退震腳,同時右腳上步,雙手成掌回收至腹前,而後掌心向上向前反蓋掌。蓋掌時成右弓步。拳理:左手扶於右腕時,手指向上,手心向右,放在胸前部位,要松肩松胯,不能晃動和歪斜。經典:「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太極拳論》) 註:這一段是和上一段相聯繫的。要避此病,就不能和對方頂抗,還要值陰陽變化。上面指的陰是柔、虛、輕、合、吸氣等;陽是指剛、實、重、開,發力、呼氣等。

52.轉身單鞭下勢 動勢:承上勢。左手翻掌心向下,右手上穿;右掌由左手下面穿出變鉤手,同時向後轉身180度,右腳略內轉,左腳向左伸出,右腿屈膝下蹲變左仆步,左手心向外沿左仆步向前穿,目視左手。拳理:上體保持正直,松腰坐胯,屈膝下蹲,仆步時要求臀部接近地面,右腿蹲膝正直.右腳跟不能翹起,左掌前穿時拇指向上,防止前俯和低頭。經典:「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太極拳論》) 註:練太極或推手之時,達到懂勁和聽勁以後,越練越精巧,經過多實踐和多研究,就能做到隨心所欲的地步。

53.三穿掌 動勢:承上勢。左腳略外擺,身體緩緩前移起立,上右步,同時右手變掌心向上、向體前穿出,左掌翻掌,掌心向下置於體前,雙手高與胸平;上左步,左掌翻掌,掌心向上前穿,右掌翻掌,掌心向下置於體前;再上右步翻右掌心朝上前穿,左掌翻掌,掌心向下置於體前,雙手高與胸平,共穿3次。注意,穿右掌時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心向上,右掌從左掌下面穿出;穿左掌時,左掌手心向上,右掌手心向下,然後左掌在右掌下面穿出,目視穿掌動作。拳理:穿掌時手隨步走,身隨掌進,動作活潑自然,手腿要協調一致。經典:「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太極拳論》) 註:練太極拳推手時,捨己從人之勁,要客觀,如果自作主張用固定的手技,必然會出現錯誤,差之毫厘就會謬之千里。

54.龍形雲手 動勢:承上勢。三穿掌定勢時右腳在前。左腳外擺,右腳內扣,身體向左轉體90度,同時雙掌左上右下台並隨轉體旋至胸前合十;雙手繼續向左轉至身體左上方,再經胸前旋至身體右側,再雙掌由右向左旋弧一大圈,再由左向右旋弧一圈至體右側。接著動作方向與上述相反,即雙掌在右方小旋弧一圈,再移至左方旋弧一圈,再由右向左旋弧一大圈,同時左腳向左橫跨一大步,斯時雙掌仍轉至右方繼續重複上動兩次,第一次正面由上而下左右旋弧時,身體隨旋弧下蹲。旋弧時目視雙掌動作,身體也隨動作靈活轉動。 拳理:本功法練習時要立身中正,綿綿不斷,身如游龍,形如飛風,剛柔相濟,練習此功時必須注意內外三合。經典:「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太極拳·行功心解>》 註:養氣須直養,即全身舒展,不能壓蓄。

55.單鞭勢 動勢:承上勢。當龍形雲手運至第三次時,右腳不動,左腳向左前方上一大步,同時右手變鉤手向右後方拉位於右後方,左手變掌向左側展位於前方,左腿成弓步,右腿在後成箭步,目視左掌。 拳理:上體保持正直,兩臂下沉,松腰松胯,兩手掌前掌後鉤要成一線,兩肘微下沉,左膝與左肘上下相對。左膀不要超過左腳尖。經典:「肺者,生氣之源,乃五臟之華蓋也。」〔《中藏經》〕 註:華蓋乃五臟生氣之源。也是一個任脈的經穴。

56.三切掌 動勢:承上勢。右腳向右前方上步成虛步,重心落於左腿,同時左手變掌心向上回收至胸前,右手變掌心向下,向正前方橫切,高與胸平,接著,身體向左轉體15度,右腳不動,左腳向前上步成虛步,同時左手變為掌心向下,右手變為掌心向上,左手向前橫切右掌,左手在前,右手在後略回收至胸前,然後雙掌重複上述動作,即右掌翻至上面再橫切左掌,右掌再翻至左掌下面,定勢,目視雙手。 拳理:切掌時,左手掌心向上,肘微屈,右手肘也要微彎屈,左腿微屈站穩,身體保持正直。經典:「四大不調有二,或外或內。寒熱飢虛,飽飲疲勞,為外起。名利喜怒,聲色滋味、念慮,為內起。」(《曇鸞法師服氣法》) 註:「四大」為佛家用語,指「地、水、火、風」,這裡引為四肢。

57.肘下捶 動勢:承上勢。右手由左手上面旋至左手下面,同時左手旋至右手上面屈肘,掌心向右,右手在左肘下面變拳成為肘捶,目視左手。拳理:兩手上下旋弧時要協調一致,上下不能脫節,左手變為立肘時,手掌掌心向右,坐腕立指,蓄勁內含。 經典:「太上養神,其次養形。」(《文子》) 註:上面的兩句話指的是性、命雙修。彭祖壽活八百歲,他就是用這兩個方法練功。

58.左右劈掌 動勢:承上勢。左手向體內劃弧下落至腹前,再由下而上弧形反劈,同時,左腿提起;右拳變掌經腹前劃弧由上而下下劈,右掌向下劈時左腳落地,右腳向前進步,右掌向前撩陰,上動不停,右掌再上起向下反劈至胸前,同時退右步向前直劈左掌,目視左手。拳理:兩手直劈和反劈時,要連貫,不能脫節,手腳要保持相合,不能散亂。經典:「夫大道以空為本,絕招為妙,達本元,靜定太素,納于丹田,煉神於金室,定心於覺海。心定神寧,神寧則氣住,氣住則自心樂,常於刻之中,含守於真息。」 註:大道是指的練拳功,空是佛家名詞,絕相是排除外界干擾,金室是指的上丹。這是本節之真意。

59.轉身棚勢 動勢:承上勢。左腳內扣,右腳外擺,身體向後轉體180度,同時左手向下劃弧至腹前,右手劃弧至胸前,雙掌右上左下掌心相對抱球後繼續旋弧,右手翻至下面掌心向上,左手翻至上面掌心向下相對抱球,然後向右前方上右步,同時左手拉至腹前,右手向右上方成右棚勢。拳理:棚掌時要走弧形,不要有稜角,上下肢要協調一致.要舒展大方,圓活連貫。經典:「能正能靜,然後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可以為精舍。精也者,氣之精者也,氣道乃生。」(宋《研尹文靜定法》) 註:能正能靜是講有正念才能靜。能靜才能有定。定義是安體定神,心止止一境。四肢強壯了,可以不漏精,氣能生精,精能固體。

60.右蹬腳 動勢:承上勢。左腳上步,然後左手順勢由下向前劃弧,至與肩同高,右手向後劃弧至胯旁變勾手,同時以左腳為根,右腳提起向前蹬踹,高與左膝齊。蹬時動作要猛,勁路要完整,目視左腳。 拳理:右腳快速向前蹬踹,腳跟用力,腳尖回鉤,高與膝平,兩臂與蹬腿保持一致。經典:「有神自在身,一往一來,莫之能思。失之必亂,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將自來。」(宋《研尹文靜定法》) 註:變化不測謂之神,神在身上往來,很難捉摸,能隨著神練功,必得其技,失神必亂。敬除其舍是指心地清靜,排除雜念。

61.緊急手 動勢:承上勢,右腳前蹬後,腳步落在前面成弓步,接著右手變拳,同時右肘向前擊打,彎臂打肘時左手握住右拳,掌心向右轉,肘尖向前,然後右拳變掌,雙掌經胸前向上向兩側劃弧,使雙臂分開,前臂低於後臂高,同時屈膝下蹲坐盤。 拳理:右腿弓步,左腿箭步,上身保持正直,松腰松胯,左掌扶於右手前外臂。

62.上步七星 動勢:承上勢。兩手前後分開,出左腳變左仆步,身體促饅站起,接著右腳向前上步成虛步,同時,雙手變拳,左拳繞圈向前上方擊出,右拳經腰前劃弧向前擊出,雙拳在胸前左上右下成十字手,目視雙拳。 拳理:右腳向前成虛步,左腳支撐全身,腿部彎屈,維持身體平衡。

63.退步跨虎 動勢:承上勢。右腳向後退一大步,同時重心後坐,左腳成虛步,雙拳變掌右上左下左右展開,左掌下落經左腹前移於左胯旁,掌心向下.右掌內旋弧形上舉至右肩上方,掌心向外。成退步跨虎姿勢.目視前方。 拳理:右腳向後方退步時,要與上體轉動同時進行。上體要保持正直,不可左右搖晃,前俯後仰。

64.轉身擺蓮動勢:承上勢。左腳後退一大步,右腳向左腳後方橫跨一大步,身體向後轉體,同時右掌經頭前上方劃弧後蓋,掌心向下護於胸前,左掌由右掌內向後穿出,掌心向上,高與肩乎,左手翻掌心向下弧形壓於腋下,右掌同時翻掌心向上從左掌內穿出,同時,左腳外擺向左轉體90度,上右腳;左腳上旋至肩高,雙掌弧形旋轉拍打左腳的外側腳面。 拳理:眼神隨身體轉動而注視,擺蓮腿時,雙掌與腿要協調—致,上下互相配合,成一個整體。

65.上步攬雀尾 動勢:承上勢。左腳落地位於右腳左側,右腳向前上步;右手下落至腹前後即掌心向上、向前上方弧形棚掌,左手掌心向下,弧形下拉至腹前。接著,右手翻掌心向下,左手翻掌心向上,雙掌手心相對向下捋,下捋時後坐左腿;右掌捋至鼻尖正前方時再右手翻掌心向上,左掌翻穿至右手上面掌心向下,同時左手按於右手腕部,向上擠按,再兩手左右分開下落至腰部時,雙手掌心向下,向上推按。此之為棚、捋、擠、按。目視雙手。拳理:棚掌時右腿變弓步,下捋時左腿下坐,上擠時右腿仍弓步,如此一弓一坐的運動兩腿,使身體腰腿手臂聯合運動,成為一體。

66.五氣朝元 動勢:承上勢。左腳外擺,右腳內扣,身體向左轉體90度成為起勢時之正方向,同時,左手掌心向外,向左方弧形雲手一次,右手掌心向外,向右下方雲手一次;然後雙手掌心向上舉至頭部上方,左手掌指搭於右手背,旋轉一圈吸采天氣後雙手翻掌手心向下,向「百會」旋轉一圈貫氣,目視前方。拳理:五氣朝元者,指五臟真氣朝於上丹田也。文獻有:蓋身不動,則精固而水朝元;心不動,則氣固而火朝元;真性寂,則魂藏而木朝元;妄情忘,則魄伏而金朝元,四大安和,則意定而土朝元也。

67.十字手 動勢:承上勢。兩手向左右兩側分開,至掌心向外雙臂伸直,然後向內合抱,合抱時掌心向內,兩手左內右外抱成十字手型,位於喉部前方;同時右腳回收,兩腳與肩同寬。 拳理:十字手的動作,兩手高度與喉平,兩手距喉的距離約兩拳的遠度。

68.收勢歸原 動勢:承上勢。雙手平舉掌心向下,左右分開,下落於身體兩側,真氣儲於下丹田,左腳向右腳側回收,兩腳最後成立正姿勢。目視前方。

推薦閱讀:

我練太極拳的體會 - 王馥源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太極拳的練形與調氣
淺談洪傳太極拳的風格特點——布衣水心
陳式太極拳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