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共讀 | 被綁上道德戰車的殉國者「輕躁苛刻」朱由檢
國學君按
親愛的書友們,今天我們來共讀《龍床—明六帝紀》中的第403頁到第453頁。在今天的共讀中,我們可以帶著兩個問題來思考。
1、為什麼歷來都把崇禎皇帝視為悲情人物?
2、崇禎為何不遷都南京以圖東山再起,卻上吊殉國呢?
1
歷來都把崇禎視為悲情人物。除了亡國、弔死的下場,許多人還替他抱一些不平,嗟嘆此人勤勤懇懇,一生操勞,卻不得好報。朱由檢真的是沒有享過一天的福。除了身體的忙碌,更苦在精神和內心。登基前後擔驚受怕;做皇帝十七年,朝野內外,危機四伏,一團亂麻,吃不香,睡不安;末了,死都死的不輕鬆,國破家亡,帶著恥辱和錐心之痛,弔死。
那張龍床對於他,如坐針氈。
歷史,是一位喜歡惡作劇的老人。明朝百多年中,沒有幾個皇帝肯稍微認真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然而在它行將完蛋之際,反而跑出來一位想要好好工作的皇帝。
天啟七年八月十一日,朱由校傳召朱由檢。
熹宗憑榻顧帝曰:「來!吾帝當為堯舜。」
帝懼不敢應,良久奏曰:「臣死罪!陛下為此言,臣應萬死。」
熹宗慰剋至再,又曰:「善視中宮。魏忠賢可任也。」
帝益懼,而與忠賢相勞,若語甚溫。求出。
這就是朱由校傳位於朱由檢的那一刻。眼前的每一個人,從哥哥到魏忠賢,以及他們嘴裡吐出的每一個字,臉上浮現的任何細微的表情,都讓朱由檢感受到恐懼。
十天後,傳來朱由校的死訊。信王朱由檢正式即位。當時,魏忠賢以司禮秉筆太監提督東廠。魏忠賢的親信田爾耕為錦衣衛提督,崔呈秀為兵部尚書。朝廷內外遍布魏忠賢的死黨。所以,崇禎在入宮當天,一夜未眠,取來宦官身上的佩劍以防身,又牢記皇嫂張皇后的告誡,不吃宮中的食物,只吃袖中私藏的麥餅。整個宮中,都處在一種非常恐怖的氣氛當中。
以當時情勢、戒備、擔心、緊張,可以理解。但也見出朱由檢多疑、心事過重的性格。將來,在十七年執政生涯中,這種性格,壞了不少事,甚至是他走向毀滅的根由。
2
登基之後的朱由檢,他一面像哥哥朱由校一樣,優待魏忠賢和客氏,一面將信王府中的待奉宦官和宮女逐漸帶到宮中,以保證自己的安全。
朱由檢還不斷嘉獎魏忠賢、王休乾、崔啟秀等人。自然,朱由檢心中明白,這一切早晚都會收回來的。他在靜靜地等候時機,暗暗設法削弱魏忠賢的影響力。
天啟七年十一月,朱由檢抓準時機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後,下令磔屍於河間。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在思宗的一再嚴厲督責下,崇禎二年三月十九日,所謂閹黨逆案終於定讞。在除魏忠賢時,崇禎表現得極為機智,《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與此同時,朱由檢雖屢下罪己詔,然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而明末的眾多農民起義也正是其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後果。
曾經強盛的明帝國已經風雨飄搖。四大危機不獨齊而並至,而且相互糾纏、惡性循環。外有強敵,內有大亂,天災流行,國無棟樑。
3
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崇禎十四年,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發夕死。崇禎十四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十室九空。崇禎十六年八月,天津爆發肺鼠疫……
由於連年的災荒,農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燒整個華夏大地,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為剿流寇,朱由檢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幹。然用人存疑,以至責無成效皆功虧一簣。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
而此時後金不斷侵擾的邊疆,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明廷苦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導致明軍內部騷亂嘩變。而稅收卻無法跟上,這一切的結果導致崇禎年間加稅不斷,民間稱呼他為「重征」以代替「崇禎」。
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
李自成起義軍號稱百萬,在山西圍寧武、破大同,兵鋒直指北京,北京必陷於李自成之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山海關外,號稱天下無敵的滿清鐵騎虎視眈眈,在屢次侵犯中原大地之後已兵強馬壯,隨時都可再次攻襲北京逐鹿中原。北京已無堅守的可能。在當時的條件下,遷都南京是唯一可選擇的良策,並有東山再起的可能。然而為何崇禎卻不遷都?
4
其實崇禎也是有過遷都的念頭的,而且還就遷都問題在德政殿同左中允李明睿詳盡討論了計劃的細節,包括路線、軍隊調遣、資金等問題。然而,當問題交付到廷議上時,卻引起軒然大波。內閣大學士陳演、魏藻德帶頭反對,並指示兵部給事中光時亨激烈諫阻,全是冠冕堂皇高調。這種典型的道德作秀,讓崇禎大徹大悟,他非但不可能從諸臣嘴裡聽到贊成南遷的表示,而且只要他流露一丁點這種意圖,就將被這些人刻畫成拋棄祖宗、人民、自私膽小的逃跑者。他本可以裝聾作啞或者殺人,然而他不是,他愛惜臉面,雖然他知道自己被捆上了道德的戰車,卻無意脫身,也不能脫身。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軍即兵臨北京城下。十八日,絕望無助的崇禎帝強打精神舉行了最後一次家宴,當夜酒宴罷後,崇禎帝即安排太子慈烺、三子定王慈炯、四子永王慈煥逃離皇宮。隨後,崇禎帝在宮中親自持劍砍殺妻妾、女兒,幼女昭仁公主致死,長女長平公主斷臂重傷,一生賢德的周皇后於坤寧宮自縊。
十九日凌晨,天將曙明,崇禎揩御筆太監王承恩離開紫禁城,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株老槐樹下自縊身亡,時年35歲。死時「以發覆面,白夾藍袍白細褲,一足跣,一足有綾襪」,衣上以血指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公元1644年3月19日這一天,成為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統治華夏中國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的亡國祭日。
作者:孔孔,有書智庫達人,作家協會會員。 「書當快意讀易盡」,最大的願望就是擁有一個圖書館。狂愛讀書,青睞遠行。世界太繁雜,還好有文字,讓我們忘卻眼前的苟且。
推薦閱讀:
※三命通會學習筆記(七):原造化之始開篇之數理之辯
※為什麼古人將16兩定為1斤
※禹音:襄城公主原來是這樣的啊
※書法史上的那些猛人(九 )——清代的四大高手
※《大學》求義:第十章 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