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朝天闕 長嘯滿江紅----岳飛之死與南宋政治格局-家有多多-搜狐博客

千秋朝天闕 長嘯滿江紅----岳飛之死與南宋政治格局

分類: 舊聞新知 2010-08-15 16:31

    岳飛是我國歷史上值得稱道的民族英雄,對岳飛的冤死,每個愛戴岳飛的人,大概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著一個解不開的心結。

岳飛名言「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

  岳飛被投降派秦檜害死,一直是歷史上最流行的說法。秦檜陷害岳飛是事實,多多媽也沒必要替秦檜翻案,問題是秦檜這樣做的背後還有深一層的原因,不是簡單用抽象的忠和姦、是和非所能概括的。

    後人歸納秦檜的罪狀主要有三條,一是賣國,二是主和,三是殺岳飛。說到賣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檜有什麼資格賣?大宋是趙家天下,所以只有趙構才有資格賣國,國家的物權在他手上。再說主和,實事求是地說,主和是根據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在趙構領導下所定的國策。岳飛出兵前,趙構明白他與其他將領只守不攻的作風不同,特地下手詔,告誡他只需收復偽齊所奪之地,千萬不要領兵北上,觸犯金人,否則就算立下戰功,也定要嚴懲。秦檜作為當朝宰相只不過是這一政策的積極推行者,如果有錯,也不能算是秦檜的罪名。說秦檜殺岳飛,這不用太多的考證、分析,秦檜不可能有這個權力。對一個取得節節勝利、戰功顯赫的高級將領,一個大臣就能把他殺了?只有皇帝宋高宗趙構才能有這個權力,秦檜不過是摸透了高宗的心理,作出迎合的計謀而已。

    實事求是地說,趙構對岳飛這一員愛將當初也是頗為賞識的。只是岳飛多次不識相,惹得他「龍顏大怒」,最後不得不殺之以息事寧人,這中間經過了一個從寵愛到不滿到嫉恨到不能容忍的過程。

  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即位。欲遷都,岳飛越級上書反對,力主趙構「親率六軍,迤邐北渡,則天威所指,將帥一心,士卒作氣,中原之地指朝可復」。趙構怒其越職行事,撤了岳飛的職,勒令其「歸田裡」。不久後,岳飛因立功而復職。接下來的十年,趙構對岳飛寵愛有加,岳飛也飛速升遷。公元1133年秋,皇帝趙構將岳飛召到首都,親自書寫「精忠岳飛」四個大字,製成錦旗賞賜給他。同時,要在京城為他建造府第。岳飛辭謝說:「敵未滅,何以家為?」大敵未滅,要家幹什麼?為此,皇帝趙構相當喜悅,很親切地徵求岳飛的意見:「你覺得天下什麼時候可以太平?」岳飛回答道:「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就可以天下太平。」據說,趙構很吃驚,沒想到一介武夫能說出這麼有水平的話。不久,剛過而立之年的岳飛被授清遠軍節度使,封武昌縣開國子,成為長江中游的最高軍事指揮官。

  這時,除了岳飛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和戰鬥力極強的岳家軍外,岳飛資歷淺、門第低,非世家子弟,也沒有在軍中朝中拉關係網,從不依附某權貴人云亦云,相反還時有堅持己見,與若干將相意見相左也是高宗所欣賞的,最關鍵的一條是,高宗認為岳飛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並且是絕對忠誠於他的。

  紹興十年(1137年)二月,岳飛奉命進京述職。皇帝在他的「寢閣」就是卧室里單獨召見了岳飛。皇帝對岳飛說:「光復國土,中興大宋這項事業,我就託付給你了。從今以後,除了韓世忠、張俊之外,其餘的軍隊都交給你節制。」古代漢語中「,節制」一詞帶有約束、指揮、管轄的意義,按照皇帝趙構的內定安排,岳飛從此統帥全國五分之三的兵力,在淮西、川陝、荊襄三個主要正面戰場上,對金兵形成全面反攻的戰略態勢。岳飛感嘆不已。如果這一切順利實現,這位青年將軍與對他有知遇之恩的青年皇帝,君臣二人的人生事業將可能達到一個令人目眩的光輝頂峰。至此,岳飛迎來了自己生命中的黃金歲月。揣度此時岳飛的心情,他的自我感覺肯定非常好。這沒什麼不對。畢竟這一切榮譽、地位、權力,都是他在槍林箭雨中打出來的,他受之無愧。但另一方面,這一切,很有可能也造成了他對皇帝趙構的錯覺,使他把適用於普通人之間的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崇高感情與信條,應用到了皇帝身上,這就大錯特錯了。

  紹興十年(1137年)春,宋高宗本已慷慨允諾岳飛指揮除韓世忠和張俊以外的各軍,大舉北伐,尤其是劉光世被解兵權,趙構曾答應將部分軍隊撥給岳飛,卻因張浚和秦檜的說服,取消成命,使岳飛北伐受挫。岳飛憤而上書辭職,未等批准,就擅自離去,去江西廬山為母守靈。趙構連降三道御札,命其歸朝。岳飛固執不從。趙構耐著性子,命人赴江州敦請岳飛依舊管軍,「如違,並行軍法」,岳飛依然不出。高宗一連發了三道詔書,拖了六天才把岳飛勸了回來。也許,岳飛原本是企圖用這種賭氣的方式來喚起皇帝的覺悟。但是,此舉可以說是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岳飛擺明是在要挾皇帝。這件事皇帝表面上是寬恕了岳飛,其實他這口氣實在難以下咽。後來岳飛在其部將苦勸下回建康向趙構謝罪時,趙構說:「對於你的輕率舉動,我並沒生氣,要不然,必有懲處,」這就是太祖所說的「犯吾法者,惟有劍耳」。這句話不軟不硬,殺機四伏。可以說岳飛的不聽話、不服從已經給君臣關係和自己的命運蒙上了陰影。

    後不久,岳飛大概是出於忠心,入朝奏事,針對金人散布的要把欽宗送回當皇帝的謠言,建議高宗早立皇儲,這就又破了宋代武將不能干預朝政的陳規。

    眾所周知,皇權繼承問題在歷朝歷代都是絕對核心的敏感問題,導致的皇家骨肉相殘比比皆是,為此形成臣僚或飛黃騰達或家破人亡的故事也史不絕書。人們歷來特別容易把這個問題和那些手握重權、重兵的文臣武將的政治野心聯繫起來。立太子本是皇家私事,聰明人不會冒然進言,能說的也是順著皇帝的意思,無論是摸准還是暗通,只能迎合聖上。這足以說明,岳飛軍事上有天才,政治上卻是弱智。有一天,岳飛與皇帝趙構談話,君臣二人十分投機。可能是談得興起,岳飛突然莽撞地提出,希望皇帝早日解決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此言一出,談話的氣氛立即急轉直下。趙構呵斥道:「你雖然出於忠心,但是,這種事情不是你所應當干預的。」岳飛的臉色當時就變了,十分尷尬。幾年前,在金兵的追殺下,趙構由於驚恐喪失了生殖能力,如今正在想盡一切辦法醫治。他剛三十齣頭,畢竟還存在著很大的希望。前些時候,他又遭遇了一個更加慘痛的事件,惟一的兒子,因為宮女不小心踢翻一個銅鼎,而被驚嚇抽搐致死。這兩件最深的隱痛,如今被岳飛的一句話都給勾起,其惱怒可以想見。問題的嚴重還不僅僅在於岳飛哪壺不開提哪壺。最要命的是,岳飛觸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諱:手握重兵的武將對皇位繼承感興趣。誰知,後來岳飛在一封密奏中,又一次談到這個問題。事實上,這件事確實是岳飛的心病。當時,金國人扣住宋徽宗、宋欽宗不放,有著重要的政治原因。趙構稱帝後,金人就曾考慮將宋徽宗放回去,以削弱趙構的影響。後來一直存在著一種可能,就是金人以武力扶植宋欽宗嫡系的傀儡皇帝,這位傀儡皇帝具有趙宋帝國先天的大宗正統地位,將使南宋政權相當難堪、被動。當時,部分地為了對抗這種可能,趙構從太祖趙匡胤一系挑了兩位皇室子孫,過繼到自己名下,但沒確定究竟由哪位繼承皇位。岳飛請立宗子趙伯琮為太子,這又沖犯了趙構在立儲問題上極端自私的心理。岳飛的提議,從抗金的現實出發是好意,而且是那種把皇帝當自己人的好意。但這種好意沒有被皇帝接受,趙構開始對岳飛極為不滿,處處防範、打擊。

  紹興八年(1138年),當岳飛幾次北伐取得大勝之後,因功勛太大,難免有震主之威,自己卻渾然不覺。而且在岳家軍已有十萬兵馬,佔全國兵力四分之一強的情況下,還多次要求增兵北伐。此時,宋金之間正在和議。岳飛明知這種情況而又要求擴充軍隊,高宗極為難堪,說:「寧可縮小防區,也不能添兵」,以「末大必折,尾大必掉」的理由拒絕了岳飛。此後不久,趙構欲定都臨安,以利和議。朝野上下一片反對聲。岳飛更是親赴臨安,面見趙構,指責他「謀國不臧」。趙構礙於朝野上下的輿論,又忌憚岳飛手中的兵權,只得忍聲吞氣。但君臣怨恨的情緒更重了,趙構對岳飛日漸疏遠。

  紹興九年(1139年),宋金和議既成。當朝廷赦書抵達岳飛軍中時,岳飛立即命幕僚張守節秉承己意寫了著名的《謝講和赦表》,討伐投降派。在表章中,岳飛名為慶祝合約成立並謝赦,但卻曆數趙構、秦檜投降誤國的罪狀,強烈反對和議,並且聲言要「復仇而報國」。這不能不使趙構之流害怕。為了穩定臣僚和各統帥之心,合約甫成之日,宋廷「進秩」岳飛、韓世忠、張浚等三將,詔授岳飛以南宋文官最高榮耀——「開府儀同三司」。詔書抵達,岳飛拒不接受,連續四次上章推薦,交稱「今日之事,可威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可訓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敵人。」這又讓趙構大為難堪。

  紹興十年(1140年),金國撕毀和約,大舉攻宋。宋朝方面軍民奮起抵抗。趙構怒金之不守和約,又想騙取全國軍民的擁護,開始時並沒有制止。岳飛乘機率部北伐,大破金敵,又殺兀朮女婿,並決心「直搗黃龍」、「迎回二聖」。趙構要他保江山,卻沒有讓他打江山,他口口聲聲要直搗黃龍府,要迎回兩個老皇帝,卻根本沒有想到過兩個老的回來了,那趙構這個小的該怎麼辦呢?在趙構的眼裡,什麼民族大義、恢復中原都不如他的皇位重要,

    而這時兀朮向宋誘和。趙構見其求和的目的已經達到,於是派司農少卿李若虛前往鄂州令岳飛退兵。李若虛到達鄂州時,岳飛「已進發」。李若虛追至德安府,令岳飛「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岳飛不從。李若虛被岳飛誠心感動,且已「勢不可還」,於是願自任「矯詔之罪」。岳飛得以繼續進兵。李若虛回朝後,因此被高宗治罪。岳飛拒絕班師,接著收復了陳州、蔡州、洛陽等全部京西地,完成了對兀朮的包圍。兀朮只得又向趙構施壓。趙構再次向岳飛下詔退兵,並警告岳飛,「兵事難以逾度」,要求岳飛把軍事「委之僚屬,即便就徙,赴臨安覲見」。岳飛又沒有接受。趙構萬般無奈,只得採取了釜底抽薪的毒招,令其他各路宋軍先班師,形成岳飛孤立無援的局勢。又連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飛火速班師。這時的岳飛,前有敵軍重兵窺測,後有高宗心腹之將楊沂中和見風使舵的張浚的挾制,韓世忠也不願意積極援助,朝廷的糧草供應隨時都有可能切斷。在這種情況下,岳飛只得揮淚班師。班師回朝後,岳飛即上章要求解除兵權,不等批複,重上廬山。這使趙構對岳飛更為忌恨與不滿。趙構最後同意了岳飛的請求,同時,廢岳飛之心已定。

  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廷令岳飛、張浚去楚州安撫韓世忠軍,實際上是想陷害韓世忠,分割韓家軍。岳飛極力反對,又及時向韓世忠報信,使韓世忠免遭禍害。這打亂了趙構收韓世忠兵權的計劃。對此,趙構惱羞成怒,「飛自是歸,(高宗)乃令論其罪,始有誅飛意奕」。

  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金和談緊鑼密鼓地進行著。這時,金方提出了殺岳飛方可和的條件。趙構點頭答應。岳飛被捕入獄。在獄中,岳飛絕食抗議,堅決不承認趙構、秦檜等加給他的各項罪名,與趙構、秦檜進行了頑強的鬥爭,使得他們幾難下台,最後只得以一個「莫須有」的借口草草狼狽收場。紹興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趙構親自下旨,以毒酒賜死岳飛。

  可以看出,在南宋初期,趙構一生以自保為最大追求,即使抗金,也是以和談而保皇位,他的抗金是限於對和談有利的範圍內的。岳飛不解其意,不斷突破趙構劃定的界限,與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在抗金以外的其他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上,也與趙構屢有衝突。岳飛對趙構的多次觸犯,不斷加深與趙構之間的矛盾,直至最後趙構再也無法忍受,對岳飛動了殺念。

  確切地說,岳飛的死是由三方面的力量促成的。

  首先,金人想殺岳飛。岳飛是宋廷抗金的急先鋒,是宋廷內部抗金派的主要代表,他所率領的「岳家軍」又是金人最為頭疼的力量。因此,岳飛就成了金的頭號「敵人」,金人慾除之而後快。潁昌大戰後,金主將兀朮寫信給秦檜:「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為河北圖。且殺吾女婿不可以不報。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也。」後宋金和議既成,但岳飛不除,威脅猶在,還是該除去。

  其次,秦檜等朝廷重臣想殺岳飛。和金一直是秦檜的目標,岳飛激烈的抗金呼聲和舉措使他的目標屢屢受阻。岳飛還多次攻擊他,也令他萬分嫉恨。而且,岳飛的過分得寵也不利於他的「和談大業」以及其他朝臣在朝廷的位置。殺岳飛以利己利金,最後成了秦檜的鎖定目標。

  當然,秦檜只是殺岳飛的執行者和合謀者,最後除去岳飛還得依賴於最高統治者——宋高宗趙構。趙構是我國歷史上少見的荒淫無恥的君主。利用抗金諸將,以保南朝小朝廷,是趙構利用和駕馭岳飛等的目的。岳飛不解個中深意,一旦上了抗金戰場,就自由發揮,根本不聽其節制,屢觸龍威,又惹怒了連趙構也不敢得罪的金人,幾壞其和談大事,令趙構大為惱火。岳飛還高叫迎回二帝(宋徽宗、宋欽宗),使他的帝位受到威脅(這是他的最高利益)。且岳飛又和群眾抗金武裝力量有聯繫,這也使趙構萬分不安。還有,宋王朝靠兵變起家,對武將有著先天性的防範和恐懼,重文輕武,以文制武是其傳統。太祖「杯酒釋兵權」,就是因為太祖本身也是從將領走上皇位的,趙構對手握兵權的武將更是一直心懷恐懼。與金人時戰時和的時候,趙構尚對岳飛極力容忍。雖對其處處提防,但也給其晉官加爵。在金已無意滅宋,和議已成,亡國威脅已不存在的時候,殺岳飛之事已不容再耽擱。

  自古以來,為了服人,殺人都要有理由,很多時候真實的理由是說不出口的。韓世忠對岳飛之死憤憤不平,卻不敢直面「聖上」,只好質問秦檜。秦檜說,岳飛謀反之事,雖然沒有真憑實據,但事體「莫須有」。南宋時期古漢語的口語「莫須有」的意思就是「也許有」,屬於「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一類。而歷史學家李敖的解釋是「難道沒有嗎?」

  「莫須有」其實也是說得過去的,除了一些小人,或為陞官或為被迫誣告岳飛外,一個前方將領經常不聽調動,曾經擅離職守,私上廬山以及借口感冒、缺糧等沒有及時增援他人,以至用十二道金牌才能召回!顯然是有令不行。現如今我們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執行的三大紀律第一條就是:一切行動聽指揮。美國西點的22條軍規第一條也是:無條件執行。所有古今中外的各種軍隊都是如此,軍隊的天職就是執行命令,走錯路、開錯槍,那是統帥部應當承擔的責任。解放戰爭時期,林彪率第四野戰軍解放了東北,因為打得很苦,部隊十分疲憊,需要休整,需要補充兵員、給養和武器彈藥,不顧最高統帥部即刻入關作戰的命令,想休整一些時日。在最高統帥連發三封急電的情況下,才不得不入關作戰。這事後來成了林彪的一大罪狀:不聽指揮,破壞毛主席的偉大戰略部署。在高宗看來,因不給其擴充軍隊就敢於未經許可自作離職主張的岳飛,無論其動機是否真的愛國,但他對自己的忠心已發生改變,並且有了挑戰自己皇帝至高無上權力的嫌疑和徵兆,如果再聽從他的立儲言論,手握重兵的岳飛不僅有挾立儲君以自威的可能,甚至有黃袍加身代君自立的可能。對此,有著祖宗訓誡的高宗不能不對岳飛產生猜忌。尤其是高宗在聽到接十二道金牌撤軍途中嶽飛「天下事竟如何」的發問和唯獨張憲「在相公處置耳」的回答之後,明白岳飛不造反則已,一旦造反定會成功,只有殺了岳飛和他的兒子岳雲及得力猛將張憲才是能讓自己安心的唯一選擇。這樣,高宗走完了從利用、猜忌到殺戮岳飛的歷程,而岳飛也在其踐行以「天日昭昭」為道德本源的人生歷程中達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近,有網名叫「聞聲」的博主,發表了一篇《年終考古大發現:秦檜政治遺囑出土》。說「秦檜在該份遺囑中表明自己堅信對金議和是當時的『國情』下保全國家的唯一出路。激烈指責士大夫空言誤國,以為慷慨激昂就能救國救民,政府一提出韜光養晦就會被指賣國,只要與金議和,就會被指媚外。而戰爭需要大量積累,需要『暫息兵戈勤稼穡』與民生息。至於自己事後為皇帝分謗,從公議而言,高居相位責無旁貸,為江山社稷只好犧牲自己的令名。從私情來說,高宗於他有『知遇之恩、信任之專』,只能為知已者死。所以,教誨子孫,高宗在位或可保秦家富貴,而高宗百年後秦家必將被清算。他感慨,『生逢亂世國家顛沛』,總想做點經世濟國的實事,但『為實事者均不見容於當下』,岳飛難以見容於皇帝,而他必將更難以見容於言官史冊,會讓他『羞萬年』。」同時,他說:「是高宗決定殺岳飛的,他只是代高宗受過,他已盡全力至少保全岳雲和張憲,但高宗指示全殺,他亦無奈。」

  這份「遺囑」只能是一篇文學作品,卻基本上反應出歷史的真實。秦檜精通歷史,知識豐富,有文化修養,北宋時曾任密州(今山東諸城)教授、太學學正,和高宗一樣能寫一手好字。性格沉穩,非常理智而機敏,有明確的政治主張,有政治謀略。金人未破開封前,秦檜一直主張抗金,反對割地求和。靖康之難後,金要求宋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鎮,身為職方員外郎的秦檜堅決反對。當時同意割地的有以范宗尹為首的70人,而反對派則只有以秦檜為首的36人。在金人的威逼下,宋朝百官議立張邦昌為帝,秦檜竟站出來反對,認為張邦昌一直趨附權勢,干盡了壞事,難為世允。金人因此將其北擄。建炎四年(1130年),金國主和派人物撻懶帶兵南進,命秦檜同行。為使妻子王氏免為人質,秦檜與妻子偽裝吵架,王氏大罵秦檜受金重用,忘了糟糠之妻。撻懶信以為真,准夫妻二人同行。山陽城被攻陷後,金兵紛紛入城。秦檜等則登船而去,歷經磨難,終於南歸。關於秦檜的歸宋,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其殺了監守金兵逃回,二說被金國有意放回,以便與南宋議和,這在張師顏的《金人南遷錄》中有記載。

    南歸不久,秦檜被任命為吏部尚書,繼又升任參知政事。紹興元年(1131年)任右相兼樞密使,明確主張「南人歸南,北人歸北」,遭到許多大臣反對,次年即被貶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紹興八年(1138年)復為右相兼樞密使,專主議和。經過艱苦的談判,完成「紹興和議」。其主要內容是:宋向金稱臣,「世世子孫,謹守臣節」。劃定宋金疆界,東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宋割唐(河南唐河)、鄧(河南鄧縣)二州及商(陝西商縣)、秦(甘肅天水)二州之半予金。金歸還偽齊劉豫統治下的河南、陝西部分地區予宋。宋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金送還欽宗及徽宗梓棺以及親族。這個談判成果是令朝廷上下滿意的。只是金國突然發生政變,完顏宗弼撕毀和議,決計不放欽宗,以備萬一日後軍事失利,讓欽宗來做皇帝,和南方的高宗對立,所以「紹興和議」最後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秦檜是狀元出身,不僅博學多才,而且在書法上造詣很深,我們如今常用的「宋體」字,實際上是由秦檜所創,這是絕對真實的,雖然很少有人提起,卻是從古至今沒有疑義的。只是我們為「尊者」諱缺點的同時,也為「卑者」諱優點。所以,歷史上有顏體、柳體等,而將應稱為秦體的字改稱為宋體。秦檜是代人受過也好,被人唾罵也罷,有句話說:「逮不到偷牛的,逮到拔橛的了」。誰讓秦檜倒霉呢?高宗皇帝死前始終未聽任何為岳飛平反的諫言,可謂恨之久已!但歷史卻將殺害岳飛的罪名,送給了秦檜,這也許就是令我們思考至今的史學魅力吧!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岳飛的死並不完全是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害的,而是當時的政治形勢殺害了他,也是屢犯忌諱的個性殺害了他。岳飛的所作所為,要換了別的皇帝,大將做上述隨便某一件事情,腦袋恐怕早搬家了。應該說,對岳飛趙構是忍了很久的,他是一直把岳飛當成親信的,岳飛也是趙構的衛星,乘著火箭升上來的。趙構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殺岳飛的,而岳飛的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了趙構的忌諱,而岳飛卻並沒有很好地覺察到這些,這就是其不懂政治的地方。趙構對岳飛從喜愛到不滿,到失望、到忌諱,最後則是憤恨,等到最終秦檜拋出岳飛謀反的事情時,趙構幾乎都沒有什麼懷疑,只有震怒,於是有了風波亭冤獄。直到秦檜死後,趙構為許多受秦檜迫害的人平了反,卻不願意為岳飛平反,甚至因為恨「岳」這個字,把岳州都改名為池州,可見他對岳飛的態度。

       趙構坐了三十六年龍椅後,厭倦了皇帝生活,遂禪位於太子趙昚,自己當太上皇去了。孝宗趙昚雖非趙構親生,畢竟也是養子,更重要的是皇帝寶座那可是趙構讓他坐上去的,論情論理,他都應該對前任皇帝感恩不盡的。孝宗也的確對太上皇禮敬有加,五日一朝,生話關照更是不在話下。但有一件事,新任皇帝卻硬是沒給太上皇留面子,那就是平反岳飛冤案,而且幾乎是以迅雷的速度付諸實施。

    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十一日,原最高領導、冤案製造者離開了寶座,孝宗正式受禪。七月十三日,新任皇帝的「第一把火」點燃——下詔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為不讓太上皇過於難堪,也為避免可能遇到的某些阻力,孝宗特別聲稱平反岳飛冤獄是仰承太上皇聖意的。這一來,讓趙構縱使心裡不願意也不好再說計么。孝宗原詔如下:故岳飛起自行伍,不逾數年,位至將相。而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不自矜誇,餘烈遺風,於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眾,師行不擾,動有紀律,道路之人,歸功于飛。飛雖坐事以歿,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與追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予錄用。

    同年十月,孝宗又發布第二道平反詔書,正式追復岳飛的少保、節度使等官職,對岳飛的人品事迹更是褒揚備至。其詔略謂: 故前少保岳飛,拔自偏裨,驟當方面。志略不專於古法,沉雄殆得於天資。事上以忠,至無嫌於辰告;行師有律,幾不犯於秋毫。外摧孔熾之狂胡,內剪方張之劇盜,名之難掩,眾所共聞……嗟夫!聞李牧之為人,殆將撫髀;闕西平而不錄,敢緩旌賢。如其有知,可以無憾!可特追復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六千一百戶,實封二千六百戶。

    同年十二月,敕以一品隆禮,改葬岳飛骨殖於臨安府西湖棲霞嶺之陰(即今所見杭州西湖畔之岳王墓),並賜錢百萬。岳飛長子岳雲復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岳飛妻李氏復封楚國夫人。當時李氏與次子雷、三子霖等流放嶺南,均獲生還,並岳家其他後裔均訪尋錄用,並授官爵。後來又為岳飛敕建廟於鄂州,賜號忠烈。淳熙六年(1179),追謚武穆。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再追封為鄂王。宋朝給岳飛平反的時間,從初步昭雪到發還田宅,從復官改葬到賜謚追封,直至追封三代,全程歷時四十九年。

     作為一代名將,岳飛親自參與指揮了一百二十六次戰役,沒有一次失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他文武雙全,著有《岳武穆遺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其《滿江紅》詞成為千古絕唱。對岳飛的評價,實際上也反映了中國由來已久的積習。在元朝為當局所不容;明朝時又成了民族英雄;清朝時期重在宣傳岳飛的「忠君報國」;晚清的革命黨人又將岳飛納入反滿興漢譜系。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各取所需,為我所用的事例,隨處可見,如今再爭論這些都沒有什麼意義。

    據說,整個中國古代史里,只有兩個被稱為民族英雄:一是戚繼光,另一是鄭成功。中學歷史課本在給予岳飛高度評價的同時,又從維護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出發,沒有說他是民族英雄。實際上,「民族英雄」有狹義和廣義之分。中學歷史課本指的是狹義的。如果從廣義來說,不但反抗外國侵略可以稱民族英雄,那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英雄;在國內反抗民族壓迫、民族奴役的鬥爭中建功立業的也應該算為民族英雄——他們是本民族的英雄。甚至在其他領域,如經濟、政治、文化科學等方面有卓越建樹,為本民族和中華民族作出傑出貢獻的,也可以視為民族英雄。否則,偌大的中國,長達幾千年歷史裡只有兩個民族英雄是絕對說不過去的。 

   

 

    請繼續關注下篇《空山血淚憑誰訴 萬里忠魂獨自歸----2010年暑假杭州游之拜謁于謙墓祠》


推薦閱讀:

南宋花鳥的代表
南宋中興之將韓世忠,是如何抓住方臘的?
在南宋時期,人們對岳飛的評價如何?
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朝中無人還是手下無兵(or other reasons)?
崖山懷古

TAG:政治 | 博客 | 南宋 | 岳飛 | 格局 | 搜狐 | 多多 | 搜狐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