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修行自語

 

 

 

【人物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台灣法鼓山的創辦人。

  1930年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南通縣(今南通市),後去台。13歲出家,青年時期留學日本,1975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台灣後,法師歷任台灣地區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譯經院院長,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佛學學報及佛學研究年刊,為輔大、政大、文大博士及碩士研究生擔任論文指導。又創辦法鼓山國內外禪修,文教、慈善體系的人文社會大學、僧伽大學、僧團道場、七個基金會、中英文四種定期刊物。他以中、日、英三種語文在亞、美、歐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種。他的著作之中發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過三百萬冊,譯本最多的是《信心銘》,已有十種,系列冊數最多的是《寰游自傳》及《禪修指引》,這些著述均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凈土,以教育完成關懷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目的。

  2009年2月3日,長期患腎疾的台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下午4時圓寂,享壽79歲。

[編輯本段]

【大師遺言】

  一、 出生於一九三零年的江蘇南通,俗家姓張。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禮請一至三位長老大德法師,分別主持封棺、告別、荼毘、植葬等儀式。務必以簡約為莊嚴,切勿浪費鋪張,靈堂只掛一幅書家寫的挽額「寂滅為樂」以作鼓勵;懇辭花及輓聯,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同結蓮邦凈緣。

  二、身後若有信施供養現金及在國內外的版稅收入,贈與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及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我生前無任何私產,一切財物,涓滴來自十方布施,故悉歸屬道場,依佛制及本人經法院公證之遺囑。

  三、凡由我創立及負責之道場,均隸屬法鼓山的法脈,除了經濟獨立運作,舉凡道風的確保、人才的教育、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宜納入統一的機制。唯在國外的分支道場,當以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為原則,以利純粹禪法之不墮,並期禪修在異文化社會的生根推廣。

  四、法鼓山總本山方丈一職,不論是由內部推舉,或從體系外敦聘大德比丘、比丘尼擔任,接位之時亦接法統,承繼並延續法鼓山的禪宗法脈,亦不得廢止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是為永式。佛說:「我不領眾,我在僧中」,方丈是僧團精神中心,督策僧團寺務法務僧斷僧行,依法、依律、依規制,和樂、精進、清凈。

  五、我的著作,除了已經出版刊行發表者,可收入全集之外,凡未經我覆閱的文稿,為免蕪濫,不再藉手後人整理成書。

  六、在我身後,請林其賢教授夫婦,將我的「年譜」,補至我舍壽為止,用供作為史料,並助後賢進德參考。故請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物了。

  七、我的遺言囑託,請由僧團執行。我的身後事,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

  八、僧俗四眾弟子之間,沒有產業、財務及權力、名位之意見可爭,但有悲智、和敬及四種環保的教育功能可期。諸賢各自珍惜,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無上菩提,同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

  九、在這之前本人所立遺言,可佐參考,但以此份為準。

  末後說偈:「無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編輯本段]

【大師生平】

  

聖嚴法師於民國十九年農曆12月初四,出生於江蘇南通狼山前的小娘港,俗家姓張。其祖父張希凡、祖母蔣氏,父親張選才、母親陳氏。法師俗家中有六個兄弟姊妹,其排行最么,為其母張氏於四十二歲時產下,上有三個哥哥、兩個姊姊。

  2006年,擔任「你可以不必自殺網」代言人,勸告有意自殺的人:「多想兩分鐘,你可以不必自殺,還有許多的活路可走」。曾因左腎惡性腫瘤,開刀將左腎割除,2006年右腎也因嚴重鈣化,腎功能嚴重惡化並引發貧血,必須洗腎,一度住進台大醫院治療,此後固定每周洗腎三次,定期回台大追蹤治療。聖嚴法師在2008年12月31日到醫院接受定期檢查後,發現罹患泌尿道相關癌症,在醫護人員建議下,於2009年1月5日入住台大醫院進行治療。後於17日當天向醫院請假外出,回到農禪寺、雲來寺文化館、與北投的主題花園安排與信眾見面。因多年腎臟病纏身,台大醫院曾建議換腎,但聖嚴法師仍堅持不換。

  法鼓山一名師父說:「師父本身對生死有一定的看法,他的佛法觀念就是,腎身敗壞是一個自然的結果,不用再去做額外的事情。師父也講過說,他已經那麼老了,換一個新的腎,其實是一種浪費。」

[編輯本段]

【少年】

  民國卅二年(西元1943年)夏,法師虛齡十四,一位姓戴的鄰居自江北狼山遊歷而來,聞說狼山廣教寺方丈托他在江南找沙彌,一方面出於被動,另一方面卻又出於自願地將生辰八字交予此為居士送上狼山請示,是年秋,便亦由居士帶上狼山出家。

  江蘇省境內長江北岸,北自徐州、南迄崇明,除了連雲港的雲台山,僅在南通市南郊約九公里處,有五座山頭臨著長江。由右至左分別為:黃泥山、馬鞍山、狼山居中、劍山及軍山。五山之中,則以狼山靈峰獨秀,被古來兵家視為天然的江防要塞,亦為蘇北民眾進香的佛教勝地。

  聖嚴法師在狼山僅居住至民國卅三年(西元1944年)10月間,便去了一趟上海,之後再回到狼山,直到民國卅五年(西元1946年)春天,復又離開至上海,自此便沒再回到南通了。而最後將要離開之時,狼山已被當時抗日的國軍連番駐防,狼山已不復見昔日的香火鼎盛了。

  聖嚴法師的佛法學識根基,則在狼山上出家半年以後,除了世代的長輩適時督導之外,另有一位教導《禪門日誦》的法師,以及一位教導四書五經的還俗居士傳授學識與涵養。之後,到了上海的大聖寺,每天為施主家裡增福延壽及超薦亡靈而誦經、拜懺、放焰口之外,再無餘力讀書。法師為了讀書,於民國卅六年(西元1947年)春,便離開了上海大聖寺,到同樣位於上海的靜安寺佛學院,當一名插班的學僧。

  靜安寺佛學院課程大概是中學到大學的程度,英文和數學是小學高年級到初中,國文是高中程度,佛學則是教《大乘起信論》、《梵網菩薩戒經》、《印度佛教史》、《八宗綱要》、《八識規矩頌》等。

  法師在靜安寺一連住了五個學期,直到1949年入伍從戎為止。

[編輯本段]

【軍旅】

  聖嚴法師在其所著之自傳《學思歷程》一書中提到在1949年之所以選擇加入軍旅從戎,而最後又選擇了通信連,其主要原因則如在書中所述:

  「當時的社會和國家的局面,除了有錢自備機票和船票離開大陸,只有進入軍隊是通往台灣最容易的路。我既無信徒,也沒有積蓄,更不能得到師長的同意和資助,所以考慮再三,只有選擇從軍的路。而招兵站的軍官說明了,只要人數招齊了,馬上開船送往台灣,接受新軍的訓練;見到我們幾人是和尚的身份,大概不便直接上戰場去衝鋒陷陣,所以建議我們做軍中的後勤工作。」

  聖嚴法師從軍時照片

  在軍隊生活中是另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由於法師在軍隊里主動地聲明了:「原來我是和尚,還來還要作和尚!」所以雖然在軍隊里的生活固然困苦,但依然在每逢假日之時,能夠保有自我信修的空間。是年,5月19日在上海外灘碼頭上船前往台灣。經過兩天的航程,在台灣高雄上岸。其後,經一夜的移動則在新竹駐紮下來。隨著部隊幾經移防、駐紮,於1950年6月以上士報務員的階級,分發到台北縣金山鄉的海邊339師1016團團部所在地,在金山、石門、小基隆沿海一帶住了兩年多。之後隨著部隊的整編以及升遷考試,到了高雄縣鳳山鎮陸軍第二軍團司令部任准尉軍官,那時是1954年6月。

  在這段時間裡,陸陸續續地在《學僧天地》、《雄獅》、《當代青年》……等期刊發表文章。1953年報名參加李辰冬博士主辦的中國文藝函授學校,選讀小說班,當時的老師有謝冰瑩、沈櫻、趙有培等當代著名的文藝作家六、七位。而這個時期創作的作品僅余被刊於《文壇》雜誌的〈母親〉和〈父親〉兩個短篇,之後收錄於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的《佛教文化與文學》。由於文筆鋒健在1956年秋天調到國防部,也開始了大量閱讀與發表文章的時光。在這段時間內,接觸了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以及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也對於佛教的問題陸陸續續地寫了許多文章,並成為了日後對於佛學、佛教的主要理念。

[編輯本段]

【出家】

  從1949年5月8日入伍,到1960年1月正式退伍,這一段軍旅生涯超過了法師少年和尚的年數,但在其心中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出家的和尚。在退伍後,聖嚴法師思考未來前途,在靈源和尚的啟發下,決心再次出家。這一次出家,是依止鐙朗東初老人(西元1907年—1977年)為剃度師,所給的法派字型大小為「慧空聖嚴」。

  東初老人是太虛大師的學生,也曾經擔任江蘇省鎮江名剎曹洞宗定慧寺的方丈,亦是曹洞宗創始人洞山良價下第五十代傳人,老人同時也在臨濟宗下常州天寧寺參學,亦在臨濟宗普陀山系的寺院出家,故一人傳承曹洞宗與臨濟宗兩支法門。

  聖嚴法師除了從東初老人得到兩系的傳承之外,在1978年12月5日承臨濟宗法脈的靈源和尚將法脈賜給聖嚴法師,其法脈字型大小為「知剛惟柔」,並給了一份法脈傳承譜《星燈集》,使其與鼓山湧泉寺臨濟宗派下法脈有了傳承關係,並同時成為臨濟義玄之下第五十七代傳人。

  東初老人為承繼太虛大師遺志鼓吹「人間佛教」的建立,故與幾位佛教青年合辦了《人生》月刊,當法師投到東初老人座下時,正當《人生》的主編提出請辭的要求,故法師於是從投稿者而成為主編,前後一共為它服務了兩年。1961年農曆8月,法師於基隆八堵的海會寺,依道源能信長老(西元1900年-1988年)座下,求受沙彌、比丘、菩薩的三壇護國千佛大戒,而被選為沙彌首。

[編輯本段]

【戒律】

  1961年秋天,受了三壇大戒之後,十月下旬回到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待了一個星期不到,便向東初老人辭行,也同時請辭《人生》月刊的編務。然後法師一人來到高雄縣美濃鎮廣林里的「大雄山朝元寺」修持佛經、戒律。這段時間內修讀了有關戒律學的《四阿含經》,即是指:《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奠定了日後戒律學的基礎。這段時期內,法師在《佛教文化與文學》發表了有關戒律學的文章:1961年6月發表〈優婆塞戒經讀後:如何成為理想的在家菩薩〉;1962年3月發表〈弘一大師三十三種律學合刊讀後〉,在本篇中對於菩薩戒有如下的看法:

  「《瓔珞經》中說,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所以有戒而犯者,勝過無戒而不犯;受了菩薩戒,發了菩提心的人,即使犯了戒,犯戒的罪業雖重,並要遭報,但其必將由於他曾受過菩薩戒,而可決定得度成為真實的菩薩,乃至證得無上的佛果……故我希望在加弟子們,均能發最上心,求受菩薩戒。」

  之後,寫成了十九萬字的《戒律學綱要》,交給星雲法師的佛教文化服務處發行。書分七章依序為:〈緒論〉、〈皈依三寶〉、〈五戒十善〉、〈八關戒齋〉、〈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比丘比丘尼戒綱要〉、〈菩薩戒綱要〉,目前已成為國內外兩岸三地之間著名的戒律學教材。南京金陵刻經處,也將這本書翻印流通。

[編輯本段]

【宗教論戰與著述】

  面對佛教環境被教內外所污染和誤解,聖嚴法師感念於環境的隳壞與教義之不彰,遂起而為文,以匡正佛法。在那個階段的早期,主要由煮雲法師在公園裡公開演講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但隨著煮雲法師的身體狀況不佳,也停止應戰了。同時,另有一位長老印順法師,本是基督徒出身,經過三十年的學佛之後,竟有人上門尋他挑戰、向他傳教,印順長老遂有感寫下兩篇長文:〈上帝愛世人〉及〈上帝愛世人的再討論〉,之後又因為有位杜而未神父將佛教信仰套入月神信仰,又引發了一篇〈東方凈土發微〉。

  煮雲和尚在台南公園所講的「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後由李至剛居士記錄成書,在1950年代蔚為佛教潮流。之後,有位在《基督教生命雙月刊》當主筆的基督徒吳恩溥先生針對煮雲法師的言論著作了一本《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內容多有攻訐之詞,而這本《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輾轉到了法師的手上,經讀後,法師認為其中有許多偏頗的論調,遂而利用十天的時間,為文寫下了《評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一書,以疏解其中偏頗的言論。

  之後,陸陸續續於[[1959年]寫下一篇〈關於胡適思想的宗教信仰〉,指陳胡適先生的宗教觀;寫〈論佛教與基督教的同異〉以返正香港道風山「基督教中國宗教研究社」所出版的《景風》雜誌對於佛教與基督教的混淆,隨後又再次發表一篇〈再論佛教與基督教的同異〉以正視聽。

  在1964年到1966年之間,陸陸續續寫成了幾篇文章,分別交給《海潮音》、《覺世》、《香港佛教》等佛教雜誌刊出,1967年後則交由佛教文化服務處集結成冊出版,書名為《基督教之研究》,在其〈自序〉中提到了:

  由於基督教的攻佛、破佛、叫陣挑戰,才使我對基督教發生了研究的興趣,結果使我寫成了一本書,所以本書的功臣,應該是攻擊佛教的基督徒。我為寫作本書,特別精讀了五十多種有關的中西著作。我的態度,是以西方學者的見解,介紹西方人信仰的宗教,是用基督徒正統的素材,說明基督教內容的真貌,同時也對佛教與基督教之間若干重要問題,做了客觀和理性的疏導。我不想宣傳基督教,也無意攻擊基督教,只是平心靜氣地加以分析研究,用歷史的角度,考察基督教。

  本書的出現,獲得了宗教界正反兩極的反應,而對於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派者,更是極力地加以攻訐。此後關於宗教的專著論述先後出版:1968年出版《比較宗教學》、1969年8月寫成《世界佛教通史》上冊,此二書目前仍為華文地區佛教教育課程所慣用的教本。

[編輯本段]

【留學】

  1969年3月14日聖嚴法師在沒有任何支援之下,離開台北前往東京。初到東京,便向位於品川區的立正大學佛教學部辦理入學登記。當時,法師已經年屆三十又九了。

  1971年聖嚴法師確定了其碩士論文:「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論文內容共分三章:一、大乘止觀法門的組織及其內容,2.大乘止觀法門的真偽及其作者,3.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想。論文完成後,請了駒澤大學的佐藤達玄先生以及牛場真玄先生加以潤飾,並抄寄一份回台灣給《海朝音》雜誌發表。1971年10月將全書翻譯成中文,並於1979年由東初出版社出版。

  1973年立正大學的一位退休教授—牛場真玄先生,將印順法師的《中國禪宗史》譯成日文,送到了大正大學,並代為申請博士學位。由於聖嚴法師當時與牛場真玄先生往來密切,於是便代行其勞。是年,便讓印順法師的專著通過大正大學的博士申請,也促成了中國第一位博士比丘的誕生。為此,聖嚴法師則為文記述之—〈劃時代的博士比丘〉。

  聖嚴法師於碩士畢業之後,選擇了蕅益大師做為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其原因如書中所述:

  1.蕅益大師是明末四大師之一,他不僅是一位學者,實際上亦是一位實踐家。所謂行解相應,正是佛法的標準原則。

  2.大家都認為蕅益大師是中國天台宗最後一位大成就者。我對天台宗所倡導的教觀並重、止觀雙運非常嚮往。因為這是教理和禪觀的相輔相成,也正是今日佛教所需要的一種精神。

  3.我在選擇論文題目的時候,曾向指導教授坂本幸男請教,他說:本來他想寫,現在老了,所以曾經鼓勵另外一位中國留學生寫,但仍然沒有消息,現在如果我能夠寫,那自是在好不過了!

  於是,在1972年便開始著手進行論文資料的收集。但是,在1973年指導教授坂本教授去世,論文指導教授則由金倉圓照及野村耀昌承接為正副指導教授。論文的第一章寫的是蕅益智旭的時代背景,第二章則是寫智旭的生涯,第三章是寫智旭的信仰與實踐,第四章則是寫智旭的著作,第五章則是討論智旭思想之形成與開展。1975年元月法師提出博士論文,經過立正大學嚴格的審查之後,順利地於是2月12日通過。同年3月17日上午獲頒授「學位記」(即是授予博士學位的證書)。而論文的正式出版則是直到當年的11月23日才在日本出版。

[編輯本段]

【遊歷】

  在法師出版論文的階段,應邀回台參加了「第四屆海外學人國家建設研究會」,在會議中提出了三個問題:

  1.宗教教育應納入大學的教育系統。

  2.社會教育應注意風化區的整頓和黑社會的疏導。

  3.注意精神的教育,也就是人文和科技當並行發展。

  雖然會議上並無達成任何的具體成效,但是在當時的佛教界,對於僧中出了一個博士,反應畢竟是充滿兩極化的。再加上法師認為在那個階段能夠做的不多,因此在會期結束返回東京之後,便應美國的沈家楨居士之邀,在1975年的12月10日前往美國弘法講學了。

  沈家楨居士在美國組了個「美國佛教會」(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經由該會出面安排,將法師安排至該會所屬的紐約市布朗士區大覺寺。法師在大覺寺居住前後不到兩年,然而由於西方人重實際,因此佛教佛學的推廣則著重於修密持咒、學禪打坐上。直到現在,西方人在接觸佛教和修學佛法上,還是以西藏的密和日本的禪為其主流。

  1977年12月,聖嚴法師的剃度師東初老人在台灣圓寂,法師在接獲消息之後,立刻回國料理後事,並奉其遺命承繼道場,成了中華佛教文化館的負責人,此後,便在美國和台灣兩地奔波、東西兼顧。之後,法師在紐約成立了禪中心,為了授課需要而編了一本《禪的體驗》,並陸續發行了兩種英文的定期刊物:《Ch""an Magazine》(《禪雜誌》季刊)以及《Ch""an Newsletter》(《禪通訊》月刊),至1992年底為止《禪雜誌》已經發行了58期、《禪通訊》亦發行了96期。自1978年開始,在台灣北投的中華佛教文化館以及農禪寺,舉行大專青年學生及一般社會人士的禪修活動,並陸陸續續地出版了關於禪的著作七種,包括《禪的生活》、《拈花微笑》、《禪與悟》等,因為對於禪修的鑿力頗深之故,所以在國內外許多人都把聖嚴法師當成了禪師。

[編輯本段]

【學思歷程】

  新時代心六倫

  「新時代心六倫」是聖嚴法師在中國電視公司公益型深度演講節目《全民大講堂》第三集(2007年10月21日首播)主講〈新時代心六倫〉時所提出的理論。時代愈進步,人類的倫理道德卻更加薄弱;聖嚴法師觀察到了這個現象,故提倡把古代的「五倫」加入新的觀念、賦予新的精神,成為「心六倫」。

[編輯本段]

【重要記事】

  

1930年誕生於江蘇,名「保康」

  1943年年14歲,於南通狼山廣教寺出家,法名「常進」

  1949年入伍通信連,由上海登艇來台

  1959年結束十年軍旅,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出家

  1961年於高雄美濃朝元寺閉關六年,解行並進,深入經藏

  1969年留學日本立正大學,六年後取得文學博士學位

  1976年抵美國,開設周日靜坐班,隔年首次舉辦禪七

  1977年因東初老人圓寂返台,繼承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

  1981年擔任文化大學、政治大學研究所教授

  1985年於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

  1989年創設法鼓山

  1990年召開第一屆國際學術會議

  1993年提出「心靈環保」,為法鼓山核心理念

  1994年提出「禮儀環保」

  1997年出席第十一屆國際宗教領袖和平會議,訪問梵諦岡,晤見當時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

  1998年獲《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對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在紐約與達賴喇嘛進行「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

  1999年「提出心五四運動——廿一世紀生活主張」、領導法鼓山投入921地震救災工作,積極展開「災後人心重建運動」

  2000年漢傳佛教唯一代表參加「千禧年世界宗教與心靈領袖和平高峰會」、獲二十屆行政院文化獎、於美國象岡道場舉辦「默照禪四十九」

  2001年於台北縣金山鄉法鼓山園區舉辦「默照禪四十九」

  2002年出席在紐約舉行之「世界經濟論壇會議」,是唯一受邀的佛教領袖、出席在泰國曼谷舉行之「世界宗教與精神領袖理事會」、以《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注》一書獲中山學術著作獎

  2003年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與北京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應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之邀,出席日本京都「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第一次籌備會議。膺獲第二屆總統文化獎。

  2004年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分別與台灣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

  主持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動土典禮。出席在曼谷召開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與「亞太青年和平高峰會」。出席在約旦召開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擔任總召集人,舉辦「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台北論壇」。

  2005年出席在愛爾蘭都柏林召開的世界銀行「信仰暨發展會議」。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分別與台灣成功大學、南京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於中國北京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及廣州中山大學進行專題演講。獲頒泰國朱拉隆功僧伽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創設之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落成開山。

  2009年2月3日台大醫院病逝,享壽八十歲。

[編輯本段]

【法師自語】

  

{提升人品篇}

  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2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3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4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5 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6 身心常放鬆,逢人面微笑;放鬆能使我們身心健康,帶笑容易增進彼此友誼。

  7 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說,而是要惜言慎語。

  8 『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係』

  9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10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11 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12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13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14 感謝給我們機會的人,順境、逆境,皆是恩人。

  15 唯有體驗了艱苦的境遇,才會有精進奮發的心。

  

{享受工作篇}

  1 」沒關係,不「煩」就好。

  2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3 不要以富貴貧賤論成敗得失,只要能盡心儘力來自利利人。

  4 隨遇而安,隨緣奉獻。

  5 成功的三部曲是:隨順因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

  6 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

  7 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8 給人方便等於給自己方便。

  9 甘願吃明虧,是仁者;受辱吃暗虧,是愚蠢。

  10 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務過於在意,同時也過於在意他人的評斷。

  11 隨時隨地心存感激,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的奉獻。

  12 用感恩的心、用報恩的心,來做服務的工作,便不會感到倦怠與疲累。

  {平安人生篇}

  不用牽掛過去,不必擔心未來,踏實於現在,就與過去和未來同在。

  2 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不是思辯,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

  3 上等人安心於道,中等人安心於事,下等人安心於名利物慾。

  4 擔心,是多餘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動力。

  5 財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財富則愈大。

  6 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7 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就有無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財富。

  8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則: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9 超越死亡三原則:不要尋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10 每一個小孩,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

  11 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12 夫妻是倫理的關係,不是「論理」的關係。

  13 能不亂丟垃圾,隨時清撿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14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體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15 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擁有再多也無法滿足,就等於是窮人。

  幸福人間篇

  1 每人每天多說一句好語,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會成為一個大大的好。

  2 急需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來吧!

  3 擁有的多,不一定讓人滿足;擁有的少,不一定讓人貧乏。

  4 現在所得的,是過去所造的,未來所得的,是現在所做的。

  5 若希望人際關係相處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納人,多包容人。

  6 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7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諒解大的。

  8 要做無底的垃圾桶,要學無塵的反射鏡。

  9 包容別人時,雙方的問題就解決了。

  10 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人間菩提

  ◎生命儘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讚賞的,一個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質,不可能擁有美麗的人生,也不可能擁有幸福。

  ◎為利益眾生,實現佛法,付出心力,而生歡喜,謂之""法喜』。

  ◎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

  ◎我們在讀書或創業時,自己先要有一個發心,就是發""為人服務、為人犧牲奉獻、永不退轉』的誓願,這叫做""不忘初心』。

  ◎有時我們常怪別人不聽自己的話,其實自己何嘗聽自己的話,最不聽自己話的人,就是自己。

  ◎古人云:不責人過錯,不舉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可以遠害矣!

  ◎聰明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無限的快樂。

  ◎心念有強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來念佛,把我們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歡喜、清凈、慈悲的狀態。

  ◎六欲天雖然享受福樂,沒有痛苦、煩惱,但都有一個問題,就是死亡的問題。一場好夢總要醒過來,這是我們不選擇諸天為歸依處的原因。

  ◎學佛而能夠深刻理解到學佛的根本意趣,進而感覺到非學佛不可,有這種堅強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學佛之路,而不是在佛門邊緣歇腳,或者走入歧途。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歡喜接受所面臨的一切,過一分鐘,即消一份災。

  ◎心靜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過著和樂的日子。

  ◎最平淡的日子,心裡最安定,寧靜最美,安定最樂。

  ◎勇氣不可失,信心不可無,世間沒有""不能』與""無能』的事,只怕──不肯。

  ◎以""他*的心』愛天下的眾生,以""菩薩的智慧』教育子女。

  ◎要培養一份清凈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得到回報,就不會有煩惱。

  ◎愛要濃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濃,則苦的喝不下。

  ◎要談情,就必須談長情──覺悟的情;要說愛,就必須說大愛──解脫的愛。

  ◎愛得普遍,愛得透徹,愛得乾淨俐落,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父母過分愛子女,會反射成為子女的煩惱,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定成長。

  ◎人生能平安順心並非是沒有橫逆,而是因為你有能力轉化它。

  ◎一個人要先能夠""忍受』,忍受失望、忍受憐憫、忍受瞧不起、忍受瞧得起、忍受愛、忍受迷失,然後才能自由自在的追尋自己的理想。

  ◎有許多事情,你要先""受、得了』,然後才能找出意義。

  ◎我們不要對目前的遭遇,存有任何埋怨的心理,應該以平靜了業的心情來承受,並且要以更虔誠的心來懺悔行善,以彌補自己所造的業。

  ◎謹慎、警覺,是心航的導師;光明、柔和,是內在的佳侶。

  ◎不管佛菩薩再慈悲,業力再怎麼化解,人終究還是有要走的一天,重要的是我們從人生里學到了什麼。因為覺悟,讓我們有重生的機會,有懺悔的機會,有在這個生命里重新得到啟示的機會。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當我們年齡漸長,愈來愈覺得錢之可貴,就可能用錢去衡量一切,甚至衡量愛。豈知在這世界上,沒有錢之前,早有了愛。當我們沒有賺到錢之前,早賺到了愛,我們因愛而來到人世,有一天離開,帶不走錢,只帶得去滿懷的愛。

  ◎網路聯結了全世界的訊息,卻接收不到人們心底真實的感情。

  ◎要想能夠說出正面的話、良善的話、有意義的話,首要之務就要從凈化自己的心靈開始,有凈化的心靈,就會有凈化的意念,有凈化的意念才能說出良善美好的言語。

  ◎沒有被日出萬丈的光芒照過眼睛,沒有與月光並肩同行過,沒有聽過樹與風的合奏,你如何體會凈土的美好?

  ◎生命儘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讚賞的,一個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質,不可能擁有美麗的人生,也不可能擁有幸福。

  ◎一個人能改善自己的缺點,強化自己的優點,這是個人成功的要務;一個老闆如果能包容員工的缺失,甚至欣賞員工的優點,這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求全之心,可用之責己,但不可用以交友;滿足之心,可用之處境,但不可用以求知。

  ◎真正的慈悲,來自看見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種責任感,希望能夠給予他人一點幫助。

  ◎佛法本來如是,並無所謂深不深、難不難的,如果說是深是難,那是難在眾生自己,深在眾生自己。

  ◎命運中沒有偶然,一個人遇到順境、逆境,完全是由自己創造出來的。

  ◎我禮拜,不求佛菩薩賜福給我;我祈求,讓我得意時勿膨脹自我,挫折時心不萎靡,能夠安穩如山,寬厚如地。

  ◎嗔是失佛法的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臟腑。

  ◎智者事事反求諸己,愚者處處外求於人。

  ◎人之惑,惑於私,私除則明;人之病,病於惰,惰去則勇。

  ◎每個人都希望身處在高超、美好、清凈的地方去。但這種地方不是容易找到的。因為,我們的心不改變的話,環境是改變不了的。

  ◎義工,為貪婪自私的行為,留下了身教;義工,為爭名逐利的人群,散播了開示;義工,為冷漠機械的社會,增添了光熱;義工,為人情紙薄的潮流,注入了情義。

  ◎慈悲是溫柔美好的世界,尊重是祥和歡喜的妙方,感恩是幸福安樂的泉源,讚歎是利人化他的法寶。

  ◎當我們被別人誤解而產生不平時,先試試放棄戴在心靈的面具吧!

  ◎覺人之偽,不形之於色;吃人之虧,不動之於口。

  ◎學佛的人,處處希望他人好,雖然希望自己好,但希望他人比我更好,這才是佛教徒的存心。

  ◎修行是不隨順動念頭,工作中專註學習不胡思亂想,學習替別人想,不為自己。

  ◎只要你願意為大眾寫下""歷史』的篇章,別人自然樂意為你留下""歷史』的軌跡。

  ◎尊敬一個人,要散播他的善行;肯定一個人,要延續他的願心。

  ◎從""小腦運動神經受損嚴重,導致重度腦性麻痹』的孫嘉梁,證明了:腦性麻痹可以征服,""心靈麻痹』才是群醫束手的絕症。

  ◎""心無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從不產生好惡。沒有妄念,就沒有煩惱心。

  ◎只有在天空最黑暗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對於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熱情讓我們散發光彩,理想讓我們甘於等待。

  ◎為真理服務最有價值,為眾生服務最為尊榮。

  ◎生活的艱苦,可以從淡泊中度過;人事的不安,可從勤勞與謙讓中改善。

  ◎用體諒的心,對待親情;用結緣的心,對待友情。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夠秋收;時時不離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眼睛要生在心裡,觀察自己;嘴巴要長在心上,評論自己。

  ◎生命中或許有""失望』,但一定不能""絕望』,總要滿懷""期望』,而且永不放棄""希望』。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禮貌是處事第一法;謙虛是保身第一法;寬容是用心第一法。

  ◎忍耐,才能和氣致祥;悔過,才能提起勇氣。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時常保持開朗清明,則展現於周遭的環境,都將是美而善的。

  ◎我們最穩當的保證人,是我們自己的般若智慧。

  清涼菩提

  ◎未來的是妄想,過去的是雜念。保護此時此刻的愛心,謹守自己當下的本分。

  正覺

  ◎健時,常作病想,可以保生;富時,常作貧想,可以守家;少時,常作老想,可以力學;活時,常作死想,可以近道。

  ◎有德即有福,無嗔即無禍;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所結合的心。

  ◎信佛必須學佛,學佛必須效法菩薩精神。菩薩心中沒有自我成就的企圖,只有成全眾生的悲願。

  ◎慈悲是由本性生出來的,而愛是由感情發出來的。

  ◎學佛是心靈的凈化,學佛是生命的解脫,學佛是福慧的圓滿。

  ◎開悟後所獲得的東西,便是放下一切,包容一切。能夠放下是智慧,能夠包容是慈悲。

  ◎往好處想的人,快樂滿懷;往悲觀看的人,痛苦不已。

  ◎用慈悲來處理他人的事;用智慧來處理自己的事。

  ◎所謂""放下』,並不是沒有自己,而是指沒有對抗心,沒有捨不得之心。

  ◎佛法的價值觀,就是肯定世間是因緣無常,人類應互助互容,任何的行動都必須指向內心的寂靜,及貪嗔痴的止息。

  ◎我們的權利及自我中心可以""放下』,但是責任和義務一定要""提起』。

  ◎看破是大學問,放下乃是功夫,能徹底的看破放下,成佛可期。

  ◎用慈悲心來關懷他人,乃至遍及於一切眾生;用智慧心來觀照自我,乃至微細的每個念頭。

  ◎自求解脫是慧業,助他解脫是福業,福慧雙修是菩薩道。

  ◎成佛道的要件是""柔軟心』。柔軟心就是無恨心、慈悲心、吃虧的心、處處忍耐的心、知足的心、不執著的心。

  ◎修行重點是:改革你的內在世界,使你的內在變得更柔軟、更謙卑、更有智慧。

  ◎修行是要使我們斷除情慾,而不是要使我們變成一個無情的人。

  ◎生死解脫,不是今生不死,不是未來永生,是未來生死苦迫的不再起,於今生的苦迫中得自在。

  ◎佛法的入門是:""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布施』。

  ◎布施是放下,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會喪失。

  ◎佛法是從一般戀世的自私人生,引向出世的無我人生。

  ◎你的心念佛時,就是向著極樂世界;心想財色名食睡,就是朝地獄鑽。

  

{修行}

  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的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的網,愛欲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學戒是學佛菩薩的行為,修定是學佛的心。

  ◎唯有無限的付出,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全部。

  ◎一切惡念不令生,處處忍讓,處處學吃虧,當作還債想。

  ◎心地一塵不染才是恭敬,心裡有雜念即不恭敬。

  ◎講經說法、傳播真理、轉移社會風氣,就是最徹底的慈善事業。

  ◎養生之道,以能戒除煩惱與憂悲為本,從清心寡欲入手。

  ◎不將煩惱是非帶上床,不把憂悲苦惱帶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門。

  ◎家庭為煩惱之根本,出家要出煩惱的家及無明的家,才算真正出家。

  ◎有病才知生死苦,才會一心求解脫。《寶王三昧論》云:""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易生。』

  ◎如果自己是對的,別人硬說你不對,也要向他懺悔,修行就是要修忍辱!

  ◎君子以良心為鏡,學佛之人以因果為鏡,聖人以本性為鏡。

  ◎玄奘法師說:""凡僧雖不能降福,但修福須敬凡僧。』修行人應學唐太宗──""雖見小沙彌,猶如敬佛。』

  ◎學佛不守戒,莫談了生死。能夠守戒,才能得到佛法上的""清涼』

  ◎慈舟大師云:""持戒確是救我們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覺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孫。』一番提醒,一番用心。

  ◎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聖人總不見自己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其德天高。

  ◎印光祖師說:""想要學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慚愧、懺悔的力量,足夠讓心中潛藏的貪嗔痴掃蕩無餘,進而實踐止惡、修善。

  ◎有願無求,就自在!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菩薩行里,最重要的課題是布施、忍辱。布施是放下、是舍。不肯放下、不肯舍,就不能忍。真正能放下、能舍,自然就能忍。

  ◎佛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故佛陀教導我們要""遠離眾惡』。

  ◎順境不動歡喜心,逆境不動嗔恚心,才能看到諸法實相。

  ◎障礙大慈悲心的是嗔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嗔恚障。

  

{清心}

  再好的機會、福報,如不能把握因緣,一樣會溜走。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無恆心。

  ◎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

  ◎遺失現在,未來就會後悔。

  ◎三兄四弟一條心,門前泥土化黃金。

  ◎逆境、是非來臨,心中要持一""寬』字。

  ◎逆境現前,要歡喜接受,才能消除業障。

  ◎人都是向外追求名聞利養,其實最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清凈平和。

  ◎要從""聲、色』調習自己的一舉一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境,都要和顏悅色、柔聲細語。

  ◎歡喜心是一種涵養,能令周圍的人都有如沐春風的喜悅感。

  ◎做好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參與。

  ◎並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

  ◎勇往直前為人服務,就是幸福。

  ◎難行能行、難捨能舍、難為能為,才能升華自己的人格。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心要像明月一樣,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太空一樣,雲開見青天。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於縮小自己。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觀念和行為。

  ◎屋寬不如心寬。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對人要寬心,講話要細心。

  ◎要批評別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

  

{人間菩提}

  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

  ◎人要自愛,才能愛普天下的人。

  ◎真正自愛的人,不會與人計較。

  ◎要看好人,自己要先做個好人。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產生。

  ◎""心美』,看什麼都順眼。

  ◎人的生命要不斷發揮它的功能,才算是有意義的人生。

  ◎知緣、惜緣,再造善緣!

  ◎生命無常,慧命永久;愛心無涯,精神常在!

  ◎願是成功的起點!人生最需要的就是願,也就是希望。

  ◎發願要發好願,說話要說好話。

  ◎願──必須要發利濟眾生的大願,並且必須隨時隨地身體力行。

  ◎只要相信自己有無限的能力,做什麼事都會成功。

  ◎不要去管別人的是非,只要經常提醒自己,什麼是該做的或不該做的。

  ◎常常抱著利益眾生之心,就可永遠不離喜樂。

  ◎欣賞他人,即是莊嚴自己。

  ◎要得到別人的讚歎,就得先讚歎別人。

  ◎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鼻;一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天堂地獄由心造!(心如工畫師、法界唯心造)

  ◎好事我們要響應,壞事絕對要停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成功是優點的發揮,失敗則是缺點的累積。

  ◎人往往不是沒有力量去做事,而是不肯去做。

  ◎土地是人耕出來的;有第一年的播種,才有第二年的收成。

  ◎""路』必須去走方能到達,""事』必須去做才能完成,而""苦』則必須去受才可消除。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

  ◎生活有朝氣,活得暢暢快快!工作講求效率,做得踏踏實實!

  ◎今日退一步就是日後進一步的本錢。

  ◎能原諒別人的人最快樂!當你原諒一個人的時候,當下心中的煩苦也同時消失了!

  ◎怕人知道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不想。

  ◎遇到困難,一定要用更大的鬥志面對,惟有勇敢面對困難,才有機會致勝。

  ◎人大都有名利之心,且好與人爭、與事爭。如果能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人事無爭,則世界亦安矣。

  ◎世間事都是彼此相對的,只要我們以真誠的愛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接物,人生到處都充滿了真善美。

  ◎以慈愛來感化怨恨,以良善來感化邪惡。以施捨來感化吝嗇,以真實來感化謊言。

  

{自重}

  一個人能被別人所尊重,且有能力為人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讀書求學不只是增廣知識、技能,更要提升品格、改變氣質。

  ◎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者,不僅惹是生非、傷人傷己,甚至永遠無法化解仇恨、圓融人事。

  ◎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把恨人、嗔人的怨嫌心,轉變成愛心、寬恕心。

  ◎別人強過自己,我要敬重他、向他學習;別人不如自己,我要謙虛他、鼓勵他。

  ◎我不輕視自己,也不自大。

  ◎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切莫等待,等待常會落空。

  ◎稻穗結得越飽滿,越會往下垂,一個人越有成就,更要有謙卑的胸襟。

  ◎聽到好話,要如海綿遇水,牢牢吸住!

  ◎為善抱持平常心,才能安然自在。

  ◎""孝』首重在順從,要體貼親心、聲色柔順,切不可不耐與嫌煩。

  ◎孝順父母是子女應盡的天職,侍奉公婆是兒媳應有的孝道。

  ◎孝順要及時,行善也要及時。

  ◎讓父母讚美一句,勝過拿錢到處消災,因為父母的讚美,就是最大的祝福。

  ◎兒女的歡笑,是父母的冬陽。

  ◎不要總是要求別人給我什麼,要想我能為別人做什麼。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因為沒有人能離群獨居。

  ◎要祝福別人,也要祝福自己,祝福自己就不要唉聲嘆氣。

◎凡夫只看到別人外在的污點,卻看不到自己內心的垃圾。


推薦閱讀:

姥爺車禍走了,我該怎麼安慰表弟?
什麼人可稱為師父?
佛教入門 聖嚴法師 著 中篇
聖嚴法師:一貫道化暗為明
為什麼【聖嚴法師】積德修善,功德殊勝,還是會患腫瘤而圓寂,而且信眾的祈福也看似沒有明顯效果呢?

TAG:修行 | 法師 | 聖嚴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