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圍棋就是學做人------弈道中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琴、棋、書、畫,並稱中國傳統四大藝術形式。古時文人墨客、賢達名流、抑或望門閨秀,多以莫大精力浸淫其中,而個人於此間造詣之高低,則被拿來衡量其是否風雅,有沒有文化涵養的深度。
圍棋起源甚遠。晉代張華《博物志》曰:「堯造圍棋,以教丹朱。」宋代羅泌《路史後記》續道,堯帝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丹朱。丹朱品行不佳,堯常為此煩惱。一日,堯至汾水之濱,見到兩位仙人對弈。堯上前請問教子之法,仙人便把圍棋傳給了堯。堯教會丹朱弈棋之後,丹朱果然漸有長進。這當然只是個傳說而已,上古時期的事情,早就已經無法詳細考證了。
圍棋道具只有兩樣:棋盤和棋子。這看似很簡單的東西,卻有神乎其神的描繪。一種說法相對約略。即:棋盤方而靜,法天地空間;棋子圓而動,法萬物生息;而圍棋對弈,法宇宙運行。另一種說法則具體而複雜。即:圍棋乃是上古時期占卜天象的工具。棋盤仿效《洛書》製成,盤上縱橫各十九道,成三百六十一點。中心天元為太極,其餘三百六十點對應三百六十周天,八個方位星對應八卦,周邊七十二點對應七十二候。棋子分黑白兩色,則象徵著陰陽。這聽起來當然很玄乎。但又不可否認,相比於琴、書、畫三者,圍棋確實更加特別,更具變幻性和綜合性。
圍棋的內涵可分為四個層面:技、戲、藝、道。技,就是技術,體現為計算力,特別是局部的計算力。絞殺在一起時如何做眼如何破眼,如何長氣如何緊氣;實地轉換時是虧是賺,虧幾目賺幾目;官子時一手棋有幾目的價值,哪裡更大哪裡更小;一連串手段中次序上哪個先哪個後;如此等等都需要精準的計算。據說頂尖高手可以計算到四分之一目之細微。戲,就是遊戲。一如相撲、蹴鞠、鬥雞、賽馬、紙牌、麻將、盪鞦韆、踢毽子,屬於閑暇時的消遣,用於身心的調節和放鬆。藝,就是藝術。弈棋到一定境界,就如撫琴、吟詩、作畫、跳舞一樣,能夠創造美、抒發美,可以怡悅精神,陶冶性情。道,就是哲理。圍棋不同於或者高於其它藝術形式之處,在於其中包含著系統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上升到這個層面,那就至關重要了。為人、處事、經商、治世,小及個人,大至國家,均須循道而行。而這些領域的道,弈棋中都有樣板。此道即彼道,並無二致。真所謂大道相通,殊途同歸。
圍棋棋理與象棋迥異。其一:象棋以殺將為終極目標,取勝只有一個標誌,即殺掉對方的將或者帥。圍棋以圍地為終極目標,吃子不是最後的目的,實地多於對手才是獲勝。其二:象棋中,不同的子粒有不同的功能,也就有不同的地位和價值。吃一個車和吃一個卒,絕對不是等同的概念。圍棋中,子粒之間沒有既定的高低輕重之分,每個棋子在棋盤上的功效,由它與別的棋子之間的關係決定。棋理決定著行棋思路,基於以上兩點,圍棋取向便如下展開:
爭奪與退讓。圍棋的實質是在棋盤上爭奪實地,但並不追求把全部實地據為己有。按照規則,只要實地比對手多就是勝利,多一目和多幾百目並無差別。至於說把對手趕出棋盤,既沒必要,又失禮貌,更做不到。因此,圍棋對弈,總須講究分寸,留有餘地,不求趕盡殺絕。現實競爭,亦循同理。世界不是一個人的,就算實力再強悍,也不可能獨佔一切。「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純屬於混賬邏輯。不給他人留活路,就等於自尋死路。既要有所爭,也要有所棄,才是和諧之途。
局部與整體。圍棋講究大局觀,注重對整體的把握。局部的攻防變化,必須服從於全局。局部糾纏如果延誤全局展開,那就只有忍痛放棄這個局部。搶佔全局制高點的那手棋,才永遠是最有價值的急所。這就是圍棋對弈的鐵律,不以局部之得失論成敗;這也是現實競爭的教條,不能為謀一域而失全局。戰略上高屋建瓴,逐一審視,必取則力取,當棄則速棄,才能把握主動,控制走向,主導命運。
厚勢與實地。實地,就是佔領的地盤。厚勢,就是外圍厚度,將來運用得當,可以轉化為實地。撈實地,是兌現當前利益;築外勢,是謀劃長遠利益。在圍棋世界裡,這是一對永恆的矛盾,但又不能說哪個就一定對,哪個就一定錯。在取捨之間做抉擇,就是進行利益權衡。當前利益大,就該撈實地;長遠利益大,就應築外勢。實際生活中,情況也類似。是現實一點,兌現短平快的當前利益,還是放開眼量,謀劃更厚重的長遠利益,是我們經常要面對的抉擇。在這裡,圍棋思維可以通用,也就是說,解決問題的鑰匙,一樣是利益權衡,而不是個人偏好。
搶先與保留。圍棋對弈中,先手意義重大。局部攻防,誰先動手,誰就主動。這不僅是賺幾目和虧幾目的問題,有時甚至可以決定一塊棋的生死。因此,在棋盤上,爭先手而不落後手,幾乎已經成了鐵的定律。但也有例外,那就是保留。一個局部攻防,怎麼下都不好,那就暫且擱置不理,以後看周邊情況怎麼變化,再決定如何處理。現實世界也是同理。
總之,圍棋是一項高度模擬現實的競技,其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對現實生活具有同樣的導向意義
推薦閱讀:
※曾國藩做人的八大智慧[哲理人生]
※雲淡成風,做人要淡;雨濃成河,用情要真
※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有屌絲的氣質?
※洗襪與做人
TAG:做人 | 圍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