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史跡型文化名城:貴州遵義

中國近現代史跡型文化名城:貴州遵義

        大名鼎鼎的遵義被譽為轉折之城、會議之都、茅酒之鄉,紅色的革命文化閃耀在青山綠水之中。

        遵義市位於貴州省北部,北依大婁山,南臨烏江,古為梁州之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黔北重鎮。

        遵義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貴州省最大工業城市,以生產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茅台酒而馳名中外。

  「遵義」其名出自《尚書》:「無偏無陂,遵王之義」。

        遵義地處中國西南腹地,是中國西部的重鎮之一,貴州省第二大城市,屬於國家規劃的長江中上游綜合開發和黔中經濟區建設的主要區域。

        這裡氣候宜人,風景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全市面積30762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15.1℃,全市森林覆蓋率49.75%,是人類宜居城市之一。

        遵義是中國著名的酒文化名城,出產包括茅台酒和董酒在內的很多名酒。

        1935年,中國共產黨在這裡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遵義是國務院列入首批公布的24個有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遵義一帶即有人類棲息繁衍。在桐梓縣岩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發現的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測定,為距今20.6~24萬年。桐梓縣馬鞍山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也發掘出大量石器骨器,還有豐富的用火遺迹,年代距今為1.8萬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習水縣境內,也先後發現許多石斧、石錛、石網墜等古人類工具。

  遵義,商周時代諸侯小國鱉國。居住在大婁山東麓鄨水流域的上古鱉族,是巴人的重要支系之一,也是蜀人的重要起源之一。鱉令開創古蜀國開明王朝13代,並於開明九世時締造蜀文化中心——成都城。

        公元前8至5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戰國時期,今遵義一帶屬於「大夜郎國」範圍。

  西漢元光五年(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元鼎六年(前111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作為邦國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此後,作為郡縣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縣」之名曾多次出現,與今遵義有關的,一是唐貞觀十六年(642年)所置的夜郎縣,在今桐梓縣境,為珍州的治所。二是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這個夜郎縣。至德二載(757年),大詩人李白被「長流夜郎」就是這裡。

  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時期復置,宣和二年(1120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480年。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 夜郎」郡縣之名。作為二級政區的州、郡名稱,歷代屢有變更。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將隋代的郎州改名為播州,領轄今黔北的大片地域。唐代,播州是巴蜀地區抵禦高原部落國的邊境重鎮。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962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播州從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間,為楊氏土司所世襲統治。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將播州所領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這是「遵義」名稱最早的出現。

  遵義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除縣名外,歷史上曾有過遵義砦、遵義軍、遵義軍民府、遵義府、遵義專區、遵義行政公署、遵義市等建制名稱。

   宋代,播州楊家將是西南地區抗擊蒙古入侵的中堅力量。

        元代,播州土司控制疆域北瀕長江,南臨紅水河,橫跨雲貴高原。

        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為遵義、平越兩個「軍民府」,分別隸屬四川、貴州兩省。明末戰亂,四川慘遭屠戮,惟遵義府倖存。

  清康熙年間取消「軍民」二字,直稱遵義府。今遵義市大部分地域屬於這兩府,還有部分地域屬於石阡府、思南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

        直到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24年(1935年),貴州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餘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並以原遵義縣城區為基礎新建遵義市。此後的數十年間,遵義地區領轄的縣市曾有少許變動。

        199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遵義地區改建為遵義市(地級市,1997年11月掛牌),原遵義市改建為紅花崗區,原遵義地區領轄的縣、自治縣即歸新建的遵義市領轄;赤水市、仁懷市為縣級市,由遵義市代管。

        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紅花崗區和遵義縣北部划出部分地區,在原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新成立匯川區。

  2009年5月4日,由遵義市紅花崗區新蒲鎮和遵義縣新舟鎮組成的新蒲新區正式掛牌成立。至此,全市共轄2市轄區、1市、8縣和2民族自治縣,即:紅花崗區、匯川區、赤水市、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餘慶縣、習水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中新蒲新區並不是一個市轄區,是為了發展和帶動城經濟,分散主城壓力而設立的新城區,新區管委會駐紅花崗區新蒲鎮,沒有區政府,尚未形成縣級行政區,但作為未來新市轄區的基礎。

  旅遊資源

  遵義旅遊區是大西南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川渝黔金三角旅遊區的重點景區,也是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熱點中的生態旅遊的理想王國。初步統計,全市共有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和社會資源3個大類、40個品種、100多個景區(點),

        其中世界自然遺產1個(赤水丹霞);

        風景名勝區7個,其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赤水風景名勝區)、省級6個(習水、婁山關、綏陽寬闊水、仁懷茅台、餘慶大烏江、湄潭湄江);

        自然保護區8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習水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森林公園8個,其中國家森林公園4個(九道水國家森林公園、竹海國家森林公園、燕子岩國家森林公園、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省級4個(習水飛鴿、中國杉王、遵義婁山關、大板水);

        國家級地質公園1個(雙河溶洞國家地質公園);

        A級以上景區26個,其中國家4A級旅遊景區10個(遵義會議會址、赤水大瀑布、燕子岩國家森林公園,四渡赤水紀念館,中國丹霞谷,雲門屯婁山關景區,湄潭天下第一壺茶文化公園,赤水竹海景區,餘慶飛龍寨景區)。

  遵義山川秀麗,風光獨特,尤以山、水、林、洞為主要特色。這裡有被稱為「西南古代雕刻藝術寶庫」的楊粲墓、被譽為「生物活化石」的桫欏大面積生長於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被譽為「丹霞第一瀑」的赤水大瀑布和有著西南高原明珠之稱的栗元草場等,遵義會議會址、赤水丹霞等旅遊景點享譽海內外。

  人文景觀初步納入旅遊開發規劃的歷史景觀遺址13處,其中國家級3處(遵義會址、海龍囤、楊粲墓),省級10處;

        博物館7處(均為省級);

        古墓6處,其中國家級1處(楊粲墓),省級5處;

        寺廟5處(均為省級);

        歷史文化名城(鎮)5處,其中國家級1處(紅花崗區);

        擁有紅色旅遊景點85處。

        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一個,示範點四個。僅2011年全市赤水9鄉(鎮、辦)、綏陽8鄉鎮和正安4鄉鎮共21鄉鎮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稱號,占貴州省的84%。

  紅軍街

  2007年11月9日,遵義市政府總投資7000多萬元的仿古建築群——遵義紅色旅遊商業街——紅軍街已經全面建成並投入試營業。紅軍街原名楊柳街歷史街區,在原動物園、水上樂園及部分住戶拆遷地上建設而成,北與遵義賓館隔街相對,南與紅軍總政治部舊址毗鄰,與遵義會議紀念館、文化小學為鄰,東與遵義公園、西與名校遵義四中相連,為遵義市傳統商業、文化中心區域,地處紅色旅遊景點核心位置。

  從遵義會議會址所在的楊柳街向右拐,第一眼看見的是一座高大牌樓,上有張愛萍將軍題寫的「紅軍街」三個蒼勁洒脫的大字。跨過牌樓,放眼望去,兩旁是錯落有致的仿古小樓,木欄青瓦,雕花門窗,古色古香,體現出黔北民居特有的建築風格。街心一律青石板鋪地,更顯滄桑古樸,幽清整潔。沿街燈箱上的畫面,均是紅軍長征途經地方的照片。無數串精緻的紅燈籠,從家家戶戶的屋檐垂掛下來,匯成了一條紅色的河流。

  這是一條步行街,是典型的融觀光、休閑、餐飲、娛樂、購物於一體的商業文化一條街。據說,許多「老字號」店鋪,紅軍時期就已在此經營,至今仍生意興隆,門庭若市。在這裡,貴州和遵義當地的名優土特產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遵義會議會址

  國家4A級景區。位於遵義老城子尹路96號,原系國民黨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邸。這幢磚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建於本世紀30年代初,是當時遵義城裡首屈一指的宏偉建築,高牆垂門,巍巍峨峨。1935年1月初,紅軍長徵到達遵義後,這裡是紅軍總司令部駐地。1月15日至17日,著名的遵義會議(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就在主樓樓上原房主的小客廳舉行。會議室呈長方形,面積27平方米,室內陳設,基本上是當年開會時的原貌。

  會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層樓房,為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建築。上蓋小灰瓦,歇山式屋頂上開一「老虎窗」,有抱廈。整個建築分主樓、跨院兩部分。主樓樓屋四周有迴廊,樓房的檐下柱間有十個券拱支撐,保留了我國古建築「徹上明造」的結構風格。樓上有梭門梭窗。檐柱頂飾有堊土堆 塑的花卉。東西兩端各有一轉角樓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柵欄。門窗塗飾赭色,鑲嵌彩色玻璃, 窗外層加有板門。樓內各房間設有壁櫥。整個主樓通西闊25.75米,通進深16.95米,通高12米 佔地面積528平方米。會址大門臨街,門兩側原是八間鋪面,是柏輝章家的商店。進大門,穿過廳,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磚徹牌坊,上有彩瓷碎片嵌字,前為「慰廬」,後為「慎篤」。過牌坊是小天井,天井南側有小門通往柏家的內四合院,北側是主樓。

  會址為當年紅軍總司令部和總部一局的駐地,樓上除陳列有遵義會議會議室 、軍委總參 謀部辦公室外,還有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辦公室兼住室,總司令朱德和康克清的辦公室兼住室,總參謀長劉伯承的辦公室兼住室,參謀長葉劍英的辦公室兼住室外。樓下有作戰室、機要室、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住室,一局局長彭雪楓、張雲逸的辦公室兼住室, 還有工作人員、警衛人員的住室。

  遵義會議會址1954年1月開始復原陳列,1957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底,毛澤東主席為紀念館手書「遵義會議會址」六個大字。

  遵義會議否定了從第四次反圍剿以來以博古為首的三人團的軍事路線,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新的三人小組,負責長征中的軍事指揮工作,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的統治,開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正確領導,為紅軍勝利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奠定了基礎。是我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烏江

  烏江古名延江,是貴州第一大河,發源於威寧草海,由西向東橫貫黔東北後匯入長江。有烏江關、虎跳峽、鷹愁峽等險峻峽谷,兩岸碧峰聳峙,有眾多奇特的山體、峰叢、怪石、穿洞、飛瀑,形成烏江沿岸七峽六十景。沿著烏江驅船而行,土木吊腳樓、千年古鎮、青石老街、古巷、歷史文化遺迹處處可見,詩情畫意的山水韻味隨處可尋。淇灘鎮民族歷史文化村寨,就坐落在沿河南端15公里處的烏江東岸。

  烏江渡口早年僅通舟楫,明清以來始架浮橋,解放以後才建有規模宏大的公路橋和鐵路橋,並建造了中國第一座石灰岩地貌的烏江水電站。

  烏江渡位於遵義縣境內,歷史上為「黔蜀要津」,為兵家必爭之地。

  明萬曆年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軍征討播州楊應龍,曾在此慘遭敗績。

  1935年,長徵到遵義的中國工農紅軍,則在此重創國民黨中央軍。

  婁山關

  又名婁關、太平關,位於遵義城北50公里處的大婁山中,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撥1576米,在遵義、桐梓兩縣的交界處。北距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是兵家必爭之地。關名可追溯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稱婁山為「不狼山」。據清末遵義著名學者鄭珍考證「不狼山」即婁山,亦稱大婁山。《桐梓縣誌》載,唐·乾符三年,太原楊端應朝廷之募,率領令狐、成、婁、梁、趙、韋七姓族鄉人收復播州,攆走南詔勢力,分土世襲。其部將婁殿邦分地世守其土,子婁姍與另一個將軍梁宗理之子梁關為表兄共戎高岩子,時稱婁珊梁關,年久訛稱婁山關,以此得名。明時播州楊應龍(楊端29代孫)叛明,被朝廷平定,曾改婁山關為「太平關」,但人們仍習慣稱為婁山關。

  婁山關關上千峰萬仞,重崖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往南40公里是著名的遵義董酒廠。

  婁山關載入中國革命史冊,是因為中國工農紅軍為保證遵義會議勝利召開而進行的由南向北攻克婁山關的戰鬥,以及遵義會議後紅軍再次進行的由北向南攻克婁山關的激戰,兩次均取得偉大勝利,紅軍的英雄壯舉寫下了光輝的歷史。

  毛澤東填有《憶秦娥·婁山關》詞一首,描寫紅軍指戰員英勇鏖戰的壯烈情景。現以行草手書體放大鐫於高14米,寬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關聲色。

  1985年,為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遵義縣政府在婁山關東北側石岩上製作了大型摩岩石刻「婁山關」。「婁山關」三個字是中國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的。摩岩全長11米,字徑2.3米,筆力雄渾遒勁,陰刻描紅,輝映於雄關青松間格外醒目。

  紅軍總政治部舊址

  在遵義老城楊柳街的天主教堂里。這座教堂由經堂和學堂兩部分組成。經堂在北端,是一座「羅馬式」建築,空斗磚牆栗色木柱,穿斗屋架,傘狀拱頂,由縱深四排32根7米以上的圓滿4柱支撐,兩列邊柱承受屋頂重量。學堂在南端,是一組庭院式平房建築,磚木結構。整個教堂舊址長105米。寬129米,佔地面積13545平方米。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教堂始建於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由於從未修繕過,木柱腐朽,四壁傾斜。1978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進行了徹底維修,在嚴格保持原貌的情況下,改磚木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84年,又撥專款維修了天主堂學堂,作遵義會議陳列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遵義會議會址的組成部分。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黨中央在經堂內召開紅軍部大會,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在大會上傳達了遵義會議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指戰員。

  紅軍烈士陵園

  人們尊稱為「紅軍山」。紅軍山紀念碑位於遵義市小龍山上,陵園正面碑正面是鄧小平同志手書的豎寫「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色大字。碑後是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墓。為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時興建的一座別具特色的紀念碑。

  紅軍山原名小龍山,為了紀念在遵義戰役中犧牲的紅軍烈士,解放後,遵義市人民政府在這裡修建紅軍烈士公墓,1954年將遠近聞名的「紅軍墳」由桑木埡遷來這裡,從此,人們稱小龍山為「紅軍山」。

  紅軍山烈士陵園由「紅軍烈士紀念碑」、「鄧萍烈士之墓」、「紅軍墳」、「青松堂」、「翠柏園」、鄧萍烈士犧牲情景雕塑、紅軍衛生員給窮人治病情景雕塑、鍾偉劍烈士雕塑組成。

  赤水風景名勝區

  世界自然遺產地赤水是國務院唯一以行政區名稱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旅遊資源非常獨特和豐富,由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組合而成,原始古樸,自然天成。景觀以瀑布、竹海、湖泊、森林、桫欏、丹霞地貌以及原始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況為主要特色,兼有古代人文景觀和紅軍長征遺迹,被中外專家譽為「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鄉」、「桫欏王國」、「長征遺址」五大特色。赤水因美麗而神秘的赤水河貫穿全境而得名,更因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以及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而揚名中外。

  赤水風景區規劃面積為328平方公里,分為十丈洞、四洞溝、天台山、丙安(月台)、七里壩(月亮戶)、九曲湖、七大景區和18個獨立景點。景觀以瀑布、竹海、桫欏、丹霞地貌、原始森林為其主要特色,兼有長征歷史文化、文物古迹、市集生態、科普、文化為一體旅遊勝地。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植物植被是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完好的常綠闊葉林帶。

  赤水丹霞地質公園

  丹霞地貌是我國南方紅色岩系發育的一種特殊地貌。當地古時曾沉積著厚厚的紅色地層,當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岩層沿垂直節理方向發育,紅層便被割成一片片紅色孤立的山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形成我們如今看到的丹霞地貌。

  赤水丹霞不同於國內其他地方,屬於青年早期的丹霞,也是丹霞最美的階段。赤水丹霞不只是單一丹霞地貌,赤水的丹霞結合了瀑布、濕地、翠林等其他大自然的美景。森林覆蓋率超過90%,被稱為「綠色丹霞」和「覆蓋型丹霞」;而大面積古植被和多種珍惜瀕危動植物一起,更成為赤水丹霞最獨特的特徵。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艷麗鮮紅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儀態萬千的奇山異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優美的丹霞峽谷與綠色森林、飛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極高的旅遊觀賞價值。

  赤水丹霞與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大著名丹霞地貌景區組合成為「中國丹霞」,並在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表決,成為我國第8個世界自然遺產項目。

  2012年4月23日,赤水丹霞被批准為國家級地質公園。赤水丹霞國家級地質公園核心區位於赤水市楊家岩景區和兩河口盤龍景區——元厚桂圓林一帶,區內峽谷幽深、紅崖絕壁、溪流飛瀑,屬於青年早期的丹霞,也是丹霞最美的階段,貴州赤水丹霞地質公園的申報成功,將對丹霞地貌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十丈洞景區

  是赤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主體景點,面積30平方公里,以十丈洞大瀑布、中洞瀑布為特色景觀,擁有十丈洞大瀑布、中洞瀑布、奇兵古道、轉石奇觀、香溪湖、百畝茶花、石筍峰、億年靈芝、會水寺摩岩造像、紅軍標語等等自然人文景觀。景區原始幽靜,林茂峰秀,丹崖艷麗,植物種屬多樣,山巒四季長青,雲豹、糜鹿、彌猴等野生動物活躍出沒,溪泉、瀑布密布,香溪湖波平水碧,是一處觀瀑覽勝、懷古尋幽、避暑休閑的極佳勝景。

  十丈洞大瀑布得名於古人對它的極高、極大而稱十丈;洞者,疾流也(《說文解字》注),引申為瀑布,遂有此名。赤水大瀑布被地質專家譽為「神州又一瀑布奇觀」、「中國丹霞第一瀑」、畫壇泰斗劉海粟則稱之為「空谷佳人」;中洞瀑布則被譽為「中國簾狀瀑布的代表」。赤水大瀑布高76米,寬80米,是我國丹霞地貌上最大的瀑布,也是長江流域第一大瀑布。

  目前赤水大瀑布正在按國家5A級景區標準加快完善中。赤水大瀑布景區是「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景區之一。

  四洞溝景區

  四洞溝風景區是赤水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貴州省赤水市大同鎮境內,離城區十五公里。景區是由四洞溝一段約四公里的山溪間,按大致相等的距離排列著四級跌水瀑布為主體,包括華平瀑布,構成赤水「千瀑之市」的形象景區。這四級瀑布瀑寬均在四十米左右,落差高者近五十米,它們形態各異,神韻俱佳,有如翠螺沐浴,或似新月流光,或若玉蟾戲蛇,或像雲中落錦。景區內峰媚嶺秀,景色優美,谷底翠竹繁茂,山間林木蔥蘢,溪邊奇形怪狀的丹霞石星羅棋布,水中天然植物盆景和丹霞石鋪成的道路旁桫欏,小金花茶等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稀植物隨處可見。景區內尚有兩匯水「水鄉秀色」和貴州保存完好,雕刻精湛的鄭氏石坊,「茶倫造紙坊」等人文景觀,以及神奇的石項山,渡仙橋等丹霞奇觀。四洞溝景區被國務院旅遊資源考察團稱之為「萬竹之園」、「小家碧玉」、「沒有敗筆的景區」。

  燕子岩景區

  赤水燕子岩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風溪河西岸,距赤水城區25公里,總面積16萬畝,分別由燕子岩、皇水溝、石閃坪、恆山林海等四大景點構成。景區環境封閉,森林原始,生態系統完整,地勢險峻,風景旅遊資源獨具魅力、氣勢恢弘,集科考、旅遊、觀光、休閑於一體。目前,已開發建成的燕子岩景點內,生態植被上乘,原始森林保存完好,國家一級保護珍稀瀕危植物桫欏植株高大,形態各異,群落完整;2001年4月,國家林業局與森林公園管理處組成的專家組實地綜合考察後給予了高度評價,稱這裡的森林景觀、瀑布景觀和丹霞地貌渾然一體,品味極高,獨具翠、秀、幽、奇、絕,是中外旅遊者觀賞自然生態風光的理想勝地,也是科普考察的重要基地。 燕子岩國家森林公園燕子岩景點,有南園、北園、一簾幽夢、金龜觀瀑、燕子岩瀑布、燕子岩穴、長壽泉、生命之源、獼猴穴天橋、蓮台瀑布、古竹道等景段,以及無數的地學、水體、生物、森林奇觀。

  赤水侏羅紀國家級公園

  距赤水城區十五里,是我國第一個以桫欏及其生態環境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景區內谷徑幽,翠竹擁溪,四級形態各異的瀑布清俊典雅,風姿綽約;國家珍稀保護植物桫欏、小金花茶令人著迷;水生的天然植物盆景,碧波萬頃的翠竹,神奇的石頂山、渡仙橋丹霞奇觀讓人流連忘返。

  1983年,貴州省人民政府組成「貴州省珍稀瀕危植物考察組」深入赤水金沙溝一帶去考察貴州省珍稀植物——小金花茶。無意中發現到桫欏,並確認這種植物就是世界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從而結束了赤水桫欏長期不為人知的歷史。赤水有大面積桫欏分布的發現轟動了全國乃至世界。

  1984年,赤水縣人民政府建立了「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

  1992年,國務院批准「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為「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0年10月,國家旅遊局批准,在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開設地球爬行動物時代標誌植物及其生存環境遊覽觀光園林,正式命名為「中國侏羅紀公園」,這是中國惟一一個以「侏羅紀」命名的國家級公園。

  桫欏是一種起源古老的大型樹蕨,其種群在一億八千萬年前與恐龍同生共榮,享有「活化石」盛譽。桫欏宜生環境是中生代侏羅紀時期「避難所」,自然生態保持著遠古原始的「本底」狀態。

  貴州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桫保區)以桫欏等國家珍稀瀕危動植物及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保護面積13300公頃。中外專家評介:桫保區是地球上一處典型性十分突出的桫欏天然集中分布區,原始林相十分茂密的「亘古生境」,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的「物種基因庫」,發育良好的「丹霞地貌陳列館」,人類自然發展內涵頗深的「歷史文化寶庫」,保護價值極高的「生態資源富礦」。其擁有的古老孑遺植物桫欏群落及生境、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野生動植物、獨特的丹霞地質地貌,氣候、水體等自然生態系統,是十分珍貴的人類自然遺產。

  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貴州省赤水市城東四十餘公里,赤桐公路旁側。該公園以浩瀚的「竹海」風光為主。公園內有楠竹十七萬畝,遍布群山峻岭,登上公園「觀海樓」,憑欄眺望,一望無際的莽莽綠原,鋪山蓋嶺。山風吹過,竹濤陣陣,碧波漣漪。區內有「天鑼」、「地瀑」、「八仙樹」、「夫妻樹」等奇特的自然景觀。這是一處以竹海風光、瀑布群、原始森林、野生動物和丹霞奇觀綜合構成的秀美景段,是人們避暑休閑、度假、療養的理想勝地,同時也是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的天然佳景。

  大板水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遵義市西北13公里處,面積3132公頃。公園由四大景區組成:包括大板水森林遊覽區、聚仙洞地質景觀區、瑪瑙湖山水景區、金鼎山宗教文化觀光區。公園自然景觀資源有林海、雄峰、石林、溶洞、珍稀動植物、山溪、瀑布、溫泉、水庫、天象等10種類型,人文景觀資源有龐大的寺廟群、古山遺址、土司遺迹、長征遺迹、苗族風情、田園風光、民間傳說等7種類型,共計有17種景觀類型,68處景點,它是貴州森林公園中景觀類型最多的公園之一。

  公園由四大景區組成:包括大板水森林遊覽區、聚仙洞地質景觀區、瑪瑙湖山水景區、金鼎山宗教文化觀光區。有各類景觀景點多達68處,其中自然景觀46處,人文景觀22處,常年遊客達20萬人次。

  森林公園以「綠、奇、秀、靜、野」和「原始、古樸」為特色,一年之中,大板水色彩紛呈,尤以春天為美,各種山茶、野櫻花相竟鬥豔,而春夏之交的杜鵑花海更是繁花似火,漫山遍野。在沙子灣的清溪旁,「小竹海」修竹萬竿,隨山風滾動,竹濤聲聲不絕。白雲台海拔1500米左右的地方還有一大片環狀高山草場,春天新綠遍野,山花爛漫。

  金鼎山位於遵義市金鼎山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牛蹄場2公里處,山分九支,猶如九龍環拱,故歷史上曾名「九龍山」,海拔高1608米,山勢磅礴、群峰峻峨、削立萬仞、直插天際,南宋播州(今黔北一帶)被尊為播州「群龍」祖山。清朝光緒帝末年,光緒曾登臨此山,觀覽後,大為讚歎,封此山為「小峨眉」。

  每年農曆六月十九日為香會期,令朝前後一個月內,由於四方信徒虔誠拜佛的廣泛性和延續性,文革十年,被毀寺廟舊址上,仍煙香繚繞未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佛教登山觀光旅遊的同步發展,每年佛教香客達10萬餘人。

  寬闊水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總面積86772畝,夏季涼爽,冬季寒冷,降雨豐富,日照少,雲霧多,冬季雪期一般三至四個月。林區西側有兩條較大的河流,一是寬闊水河;另一條是干河溝河,由北向南在中坪匯合,稱「羊岩河」,注入芙蓉江。寬闊水林區,是貴州烏江支流芙蓉江的主要發源地。

  寬闊水保護區位於黔北山地大婁山脈東部斜坡地帶,綏陽縣旺草區、黃梘區和寬闊區的交界處,離綏陽縣城52公里。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海拔高度在650—1762米之間。地形切割強烈,相對高差大。地貌除中南部干河溝兩側碎屑岩區以中低山谷地為主的侵蝕地貌外,多為喀斯特地貌,廣泛佈於保護區東部、西部及北部,主要組合形態有峰叢峽谷、峰叢槽谷、峰叢窪地。

  保護區處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因處於四周較低,中間相對隆起的高地上,常年氣溫較低,雲霧多,日照少,降雨充沛,具有低緯度山地季風濕潤氣候特點。年太陽總輻射值僅為3349—3767焦耳每平方米,比同緯度其它地區少,處於全國最低值區內。年均氣溫11.7—15.2攝氏度,年均降雨量介於1300—1350毫米之間,年均相對濕度超過82%。

  雙河溶洞群

  位於綏陽縣北部的溫泉鎮公坪辦事處桂花村和銅鼓村,距綏陽縣城50公里,距遵義市92公里,與寬闊水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毗鄰。1990年被貴州省政府列為省第二批風景名勝區。

  雙河溶洞群所在地桂花村和銅鼓村,深山蒼茫,群峰秀麗,洞外有兩條河流在銅銅鼓村交匯,雙河溶洞因此得名,據貴州省山地資源研究所、中日洞穴考察隊、貴州省洞穴協會初步探明,它屬我國罕見的一座巨大的、並具有獨特景觀的洞穴系統,是一座集旅遊觀光、洞穴探險、科學研究多位一體的洞穴系統,該洞穴系統大體呈網路形,水洞、旱洞並存、規模宏大,結構複雜,由上、中、下三層,8條主洞,3條主要地下河及數十條支洞組成。洞穴環境條件良好,溫度一般長年恆定在13─15 ℃。主洞道宏偉壯觀,地下河神秘莫測,景觀迷人。雙河洞穴的發育和景觀形態,不僅在國內獨特罕見,且世界少有。地表環境十分優美原始,濃厚的鄉土氣息,美麗的田園、森林、溫泉等自然風光分布在其周圍,構成集山、水、洞、林、地下、地表之渾然一體的風景區。

  雙河溶洞有三個特點為其他溶洞所不及。一是溶洞的長度35.2公里,是我國探測記載在白雲岩地層中形成的最長洞穴。二是溶洞內特有的捲曲石和捲曲石形成的玉鳳、荷花、石象、孔雀等等,嘆為觀止,令人流連忘返。三是石膏晶花體近一萬平方米,石膏鍾乳、石膏石筍、石膏石幔、石膏飄帶等造型優美,具有很高的旅遊觀賞和科研價值。溶洞群主要有石膏洞、水簾洞、蓮花洞、桂花洞、山王洞、羅教洞、連望洞、杉林洞、羅漢洞等。

  九道門景區

  位於綏陽縣青杠塘鎮境內,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風光天然秀美,境區距寬闊水原始森林和中華第一長洞雙河溶洞不過10公里之遙,三處影區形成鼎足之勢。九道門風景區在濃密的原始森林中,由數座挺拔的山峰錯落排列,怪石嶙峋的山峰聳峙對立,峰上古木參天,珍禽異獸出沒其間,峰峰相應,形成了若干道天然關隘,九道門故此得名。在九道門風景區內,還有喀斯特地觀群,整個景區包括五峰嶺、黑龍溪、九道門三個景點。景點讓人嘆為觀止,各景點相互襯托,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九道門以其神奇險峻、景區面廣獨樹一幟,成為貴州喀斯特地貌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大沙河銀杉自然保護區

  位於道真縣北部邊緣的大沙河地帶,山巒重疊,溪谷縱橫,森林茂密,植被完整,它是貴州最北的一道生態屏障。有著茫茫的原始森林,豐富的生態資源,千姿百態的奇花異草。被稱為「活化石」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杉在該區分布較廣,林區內不僅是樹的海洋,也是花的世界,其中以西南山茶花和杜鵑花最為獨特。以山茶花為例,其分布廣泛,樹高10米左右,四季常綠,花大如盤,色彩鮮艷,氣味清香,花期長達五個月。當白雪滿山、萬物凋零時,山茶花獨自盛開,紅花映白雪,對比強烈,色調鮮明,賞心悅目。

  大沙河自然保護區,不僅生物資源豐富,而且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景觀資源眾多。城門洞、甑子岩的岩溶地貌,老龍洞和大河南壩的瀑布碧潭,石香爐的奇峰怪石,大標水的湖光山色,大沙河的曲徑清流,石筍梁子的古碑「黔蜀門屏」等,千姿百態,足令遊客流連忘返。大沙河自然保護區不僅是景色獨特的風景區,也是不可多得的旅遊避暑勝地。

  丹霞谷旅遊度假區

  地處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系國家級森林公園、其地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景區自然景觀品位極高,為地球同緯度上面積最廣,保存最完好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丹霞地貌為森林所覆蓋,構成丹霞綠海奇觀。清代實業家袁錦道在丹霞谷創辦工廠、作坊48間,遺迹尚存。並於嘉慶十五年"不惜錙銖,請匠鳩工,穿崖鑿壁"建成的望仙台石窟,造型精美,技藝精湛,被譽為貴州第一石窟。"寺祠合壁、人神共塑"的摩崖造像世所罕見。

  位於貴州省習水縣三岔河,佔地面積達80平方公里,動植物近4000種,野生動植物1600多種。系國家級森林公園、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國家AAA級景區。景區距習水縣城45公里。北面與重慶江津四面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一山之隔,與四川佛寶國家級森林公園毗鄰,西連貴州赤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接遵義優秀旅遊城市和著名的遵義會議會址、四渡赤水紀念館等紅色經典線路,同屬於黔北精品旅遊線。地處川、黔、渝旅遊金三角的中心腹地。

  習水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習水縣西北部,面積48666公頃。保護區地處貴州高原北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由於區內地形切割嚴重,谷坡壁立,人跡罕至,因而保存了大面積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且林相保存完好,原生性強,森林覆蓋率達89.6%。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區系成分比較複雜,已經查明的生物物種有1500多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珙桐、桫欏、福建柏、香果樹等10多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豹和雲豹,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大靈貓、穿山甲等27種。保護區內還有許多獨特的單優群落和中國新紀錄種,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

  地理坐標為東經105°50′~106°29′,北緯28°07′~28°34′,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面積48666公頃,核心區面積17436公頃,緩衝區面積4866公頃,實驗區26364hm公頃。

  習水保護區地處川黔南北構造帶與北東向構造帶交接的複合部位,屬大婁山北坡與四川盆地南緣的過渡地帶。區內出露岩層主要為紅砂岩,以超深切割的嶂谷及劇烈的崩塌地貌形態為主要特徵,崩塌岩塊遍及山麓斜坡,圍椅形懸谷、紅岩柱、崩塌林等特殊的地貌極為醒目,它們與常綠闊葉林構成了綠樹紅岩、峽谷林深的獨特的紅層地貌森林景觀。

  習水保護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雲、霧、雨日多。雲量多(多年平均總量8.2),陰雨天多(晴天日數占年總日數的11~24%),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總量實際上只有3438~3784MJ/M2年,僅相當於太陽輻射總量的28.8~32.3%,是貴州乃至全國太陽輻射最低值區之一。區內年平均氣溫14.7℃,1月平均氣溫4.3℃,7月平均氣溫24.9℃。≥10℃的年積溫3462.9~5888.3℃。河谷地區≥10℃的年積溫近6000℃,而海拔較高的林區≥10℃的年積溫為3400℃。由此可見,有效性強的積溫給林木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熱量條件。

  習水保護區年降水量900~1300毫米之間。其雨量分布呈自西北部向東南部減少,自中部山樑向東北和西南減少的趨勢。降水量最多的為6月,占年降水量的11~20%,1月降水量最少,約為年降水量的5%。無霜期240~250天,年均相對濕度82~91%。

  習水國家森林公園

  習水為歷盡800年雪雨風霜、被譽為「華夏之最」的「中國杉王」建園立門,對環抱四周的青山加強綠化和保護,建立「中國杉王景區森林公園」。中國杉王中國乃至世界奇蹟,孤立木,主幹挺拔,根深葉茂。樹高44.8米,胸徑2.23米,冠幅22.7米,主幹材積84立方米;據考證,此樹樹齡約八百年。麻湯埂寨門從中國杉王至石坎河,猿峒的必經關隘,處於中國杉王片區最高點。

  此處可觀日出、雲海,冬季可賞雪景。孔雀潭楠竹林孔雀潭在石坎河源頭人工築壩而成,長110米,最寬處50米,最深處6米,水面面積近2000平方米,四周皆茂盛森林和竹林,林中生長有國家重點保護樹種鵝掌楸,觀賞植物槭、百合、杜鵑、山茶。沿西側,延伸分布有350畝楠竹林,地勢較平緩,此處海撥高1400—1450米,冬季嚴寒,按常理楠竹不易生長,但這裡楠竹群落結構穩定,為園內休閑的最好去處之一,竹林中還有巨型野生山茶一株,樹高8.5米,冠幅4米,胸徑14厘米,花期2—4月。

        仙人山

  仙人山是遵義縣最高峰,位於遵義縣西北部,地處山盆鎮境內,離遵義不到60公里。東鄰沙灣,南接芝麻,西與仁懷隔河相望,北與桐梓山水相連。屬大婁山山脈中段,景區長14公里,總面積70平方公里,是烏江水系和赤水河水系的分水嶺,號稱「黔北屋脊」,仙人山海拔1849.3米。

  黔北高原山區的景觀系列,幾乎盡在仙人山。這裡有石峰、石林、石丘、窪地、槽谷、懸岩、深谷、溪流、井泉、瀑布、岩溶湖、暗河、伏流、溶洞等豐富的喀斯特地貌,河流溯源侵蝕強烈,地貌高低反差懸殊,嶺谷相對高差千米以上;有茂密的原始林區,面積達4萬畝,十里成片的方竹林,寬闊的高山草場,大面積的箭竹叢、稀世樹種、千年古木、名貴藥材。

     禹門山

  在遵義縣東禹門鄉。山上林木茂密,地勢平坦。樂安江流經其下,蜿蜒曲折,碧波澄潭,風景秀麗。明萬曆初黎朝邦父子於此創沙灘寺。清初改稱龍興禪院。順治年間(1644―1661)西蜀高僧破山弟子丈雪避亂來居,旋開道場,易名禹門寺,廣建禪院及藏經樓。同治中,黔北農民起義勢成燎原,黎兆棋等在此築砦「自保」,使曇花、貝葉盡成壁壘烽煙。光緒二十年(1894年)黎庶昌重修。梵宇琳宮,崇樓傑閣,名聞遐邇。河邊古樹參天,洞壑幽曲,有貴州文化名人鄭珍、莫友芝、黎庶昌的篆、隸、真三體題詞摩崖。字隨岩石高下凸凹為之,或連上下,或貫左右,古樸疏落,雄渾蒼勁,為書法家所珍重。山前平遠橋,結構宏偉,堤柳依依,橫跨江上,長虹倒影,為「禹門六景」之一。橋頭大悲閣,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莊嚴肅穆,內祀三國蜀漢壽亭侯關羽。山右沙灘系黎氏故里,原有鋤經堂、嶺石齋、近溪山房、葑煙亭、藏詩塢、夢耕草堂和拙尊園等。對面的子午山、青田山、漁塘三處。遙遙相望,作品字形,是鄭珍、莫友芝、黎庶昌墳墓所在地。

  他山

  在餘慶縣西南松煙鋪的蒲村。明末永曆年間(1647—1661),右金都御史錢邦芑(字開少),因拒絕與孫可望共事,長期隱居於此。曾辟百畝柳湖以自娛。中有72泉,時涌連珠粒粒而上,堤柳數百章,大可合抱;春夏間曉露垂珠,煙嵐繚繞,風景秀麗,人稱「小錢塘」。柳湖之陰有錢氏寓盧大錯庵(錢自號「大錯和尚」)。旁即他山,回曲斜抱,上多奇石,有的酷似六畜。山上崖刻「他山」、「玉屏洞天」、「藏書筐」、「梅倉」及「明少保錢開少放歌處」等字,至今猶存。

  「天下第一壺」茶文化公園

  位於湄潭縣城中心火焰山山頂,天下第一壺」高48.2米,直徑24米,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稱號。巨壺聳立火焰山頂,壺內旅遊、休閑、觀光功能齊全,射程達20公里之遠的壺頂激光燈在夜空中變換的各種造型,更是公園一絕。

  「天下第一壺」茶文化公園是全國第一家集茶文化博物館、茶文化特色旅遊、茶文化特色酒店、茶知識科普、茶藝表演、茶酒文化、茶園觀賞、茶產品展銷、茶文化展示及水上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茶文化主題公園,建立在湄潭縣城"虹橋對應,秀崖碧波、三面是水,四方唯茶"的火焰山,由"天下第一壺"、"天壺茶廊"、"天壺水上樂園"和"茶文化廣場"四部分構成。

  鹽津大峽谷

  鹽津大峽谷生態旅遊區位於國酒之都仁懷市以南。整個景區內崇山峻岭跌蕩起伏,石峰林之間多處斷裂切割成峽谷崖壁,幽深險峻的自然景觀遍布皆是,由於風化溶蝕景區內岩溶洞穴眾多。鹽津大峽谷生態旅遊區由懷陽溶洞群及斑鳩岩峽谷風景區兩部分構成。這裡經多年開發,集吃、住、游等多項功能於一身,是個度假放鬆的好去處。

  桐梓小西湖

  是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的幽禁處,曾有「一湖西子水,半壁桂林山」的美譽。該景區位於桐梓縣城5公里的城關鎮天門鄉,另有上天門和天橋溶洞等景觀可供遊覽。 在遵義客車站乘班車到桐梓,桐梓客車站轉乘開往景區的專車。小西湖位於革命老區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城東6華里處,它以小巧玲瓏的風格和獨特的自然景觀,著稱於貴州高原,素有「黔北明珠」之美譽,人們通常稱之為「桐梓小西湖」。

  1938年,國民黨兵工署四十一兵工廠遷移到這裡,為解決電力,築堤蓄水,形成水面一百多畝的人工湖。因湖光山色艷麗,仿效杭州西湖設景,湖中安置三個石塔,名「三潭映月」;湖岸廣栽楊柳,經常會聽到濃蔭深處嚦嚦鶯啼,名「柳浪聞鶯」;壩首建方形紀念塔,夕陽西下,塔景橫斜,儼然如「雷峰夕照」。當地群眾稱「小西湖」。湖中原建有湖心亭,山丘高處建有望湖亭、放鶴亭等。湖心亭的柱子上貼著對聯「一湖西子水,半壁桂林山」。

  小西湖的出名,還因為它與「西安事變」及張學良先生有關。「西安事變」後,1944年初,抗日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被蔣介石囚禁,後輾轉被送到小西湖,與趙四小姐在這裡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直到1947年的春天被送往台灣。如今,小西湖已開發成為一個集旅遊、發電、觀光為一體的好地方。

  古夜郎漂流

  位於遵義,全長7公里,沿途經過姊妹灘、上龍灘等二十多個險灘和千尺潭、蛇龍潭等十多個深潭。全程漂流用時大概3個小時左右。因為屬於河流漂流,所以河道比較寬闊,加上河道兩邊高山聳立,青柏蒼翠,讓人感覺氣勢磅礴,大氣得很。而且來這裡漂流不太受短時天氣的影響,開放時間比較穩定。整個漂流過程中可以體驗到驚險刺激的險灘漂流,也可以體驗到在平靜的潭面上輕鬆蕩舟的樂趣。這段漂流,整體感覺比較豐富,「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控制漂流時間長短以及中間停靠點,如果你願意,找個水勢平緩的地方,乾脆下水一游,就真是激爽到底了呢!

  洪渡河

  在務川縣境內,河流兩岸森林植被保持完好,生存著銀杏、水杉、紅豆杉、雲南穗花杉 、珙桐、黑葉猴、金錢豹等眾多珍稀動植物。其峽谷風光旖旎,溪水清澈見底,兩岸峭壁聳立,景色秀麗,峽谷幽深,青山滴翠。2006年12月14日,務川洪渡河風景名勝區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風景名勝區。標誌著該風景名勝區是本省稀缺、特有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獨特品味。

  洪渡河漂流位於務川南大門豐樂鎮境內楠木鐵索橋至豐樂橋河段,緊靠務鳳公路。從遵義至洪渡河漂流處160公里,重慶至該漂流處200多公里,務川縣城至漂流處23公里。河段全長12公里,32個灘口。灘連碧波,揮漿撥浪,有驚無險,樂趣橫生。兩岸或壁立千仞、天開一線,或回峰闊岸、河水清漣,或岸沚汀蘭、翔魚浮鴛,漁家小舟穿梭其間,大有「兩岸猿聲啼不住,千舟已過萬重山」的詩情畫意,「漂洪渡峽谷,弄雪花飛舟,品三峪風骨,讀灕江水韻」,實為遊客的好去處。

  茅台酒文化博物館

  貴州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水質優良,多出佳釀,是我國最重要的釀酒基地之一,享有酒鄉之美譽。貴州酒史,源遠流長。在展示貴州酒史、貴州名酒的同時,刻意展示多姿多彩的酒禮酒俗。博物館成立於1989年7月24日,10月正式掛牌並對外開放。

  遵義釀酒歷史悠久,內涵深厚,內容豐富,名酒眾多,世界聞名,且有大量出土文物表明,遵義具有悠久的酒文化。

  遵義地區出土的大量酒器酒具文物及飲酒的畫像時刻,見證了遵義源遠流長的酒文化歷史。如仁懷市城東出土商代酒具大口陶尊,是本省歷史上最早的酒具 。務川、道真等地漢墓出土精美的青銅酒具蒜頭壺、提梁壺,遵義鴨溪漢墓出土青銅提梁壺、遵義新舟宋墓、楊粲墓等出土梅瓶、桐梓縣夜郎壩宋墓出土《夫妻對飲圖》時刻、習水縣大合水《侍飲圖》,明清酒具不勝枚舉。

  明末至民國初:茅台「回沙」工藝形成釀酒業普遍認為,蒸餾酒的產生,是釀酒史上劃時代的科技進步,它將酒文化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博物館固定展覽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為《貴州釀酒史》系統展示自然酒-人工榨酒-蒸餾酒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重點介紹貴州茅台酒"回沙工藝"、董酒"串香工藝"的形成時間、工藝特點和技術進步的歷史;第二部分為《貴州酒禮酒俗》,展示貴州漢、苗、彝、水、布衣、仡佬等民族的釀酒飲灑習慣;第三部分為《貴州名灑》,集各種名酒50餘科、系列產品1000餘種,顯示貴州酒在全國乃至世界酒林中的重要地位。同時從知識性角度介紹中國白酒的五個分類香型、貴州名酒生產分布情況和酒質特點。作為博物館常年交替開放的專題展覽,有《貴州酒文化現代書畫展》、《貴州名酒獲獎獎品展》、《貴州酒文化文獻資料展》等。

  湘山寺

  屹立於名城遵義市中心,雄躆紅花崗區群山環抱、貫城河湘江偎依的湘山之巔。碧波捧蓮蕊,綠葉護紅花,是幽雅秀麗的千年古剎。古人曾人題師描繪湘山寺美景:「晴風吹皺白練裙,春樹翻杯搖綠雲。流鶯啼到深處,落花如雨吹繽紛。」 湘山寺開創於盛唐時期,是黔北佛教文化中心,也是全國重點寺院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寺勢雄姿秀,布局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有法,紅柱金頂,工藝精湛。晨鐘暮鼓,香火旺盛,遊人如織,每年三次觀音會等更是信眾如潮。為了朝山方便,規模宏偉的南山門正在興建,並不斷完善硬體和軟體。先後有新加坡,緬甸、日本、美國、德國、葡萄牙和以色列國外賓到此參觀,來自港澳台和全國各省市的遊人香客更是不計其數。

  湘山寺建於唐代宗大曆年間(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初名萬福寺,1200餘年間,數易其名。

  該寺始建於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年),初名「萬福寺」。元成宗(鐵木耳)大德年間(1297-1307年)易名「護國寺」,明崇禎元年(1628年),因寺擁湘水、踞湘山,改名「湘山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遵義知府趙遵律以寺臨響水、白雲兩洞,泉水響聲不絕,更名「雙泉禪寺」。但湘山寺之名卻一直沿用至今。

  鄭莫祠

  位於市區老城現在的十一中學校內。建於1930年,座落在校舍左側荷花池畔。鄭莫祠是清代道光、咸豐、同治年間貴州最著名的經學家、文學家、文學家和書法家鄭珍、莫友芝的祠堂。他倆不僅在學術上造詣很深,而且是同窗摯友。他們多方面的成就,均為士林所重,因而被時人尊崇地稱為「鄭莫」和「西南碩儒」。

  祠坐西向東,中西合璧;磚木結構,歇山式屋頂,面寬15米。設三間,周有迴廊。大門上懸掛「鄭莫祠」三字匾額,該匾是遵義名人楊文湘所書。門旁有聯、祠內供鄭、莫木塑。

  陳公祠

  位於新城風朝門東側(今健生路口),始建於清嘉慶初年,原為蠶神廟,供祭西陵螺祖。清乾隆三年(1738年)山東歷城人陳玉臀(好像應該是一個殿字加一個玉字)來守遵義,從山東引種柞蠶,教民養織,三次往返,終獲成功。於是,遵義府綢爭價中州,遠銷南洋,遂為黔省首富之區。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廷准知府德亨之請,列陳氏為名宦,鄉人籌銀二千餘兩,於二十五年六月至三十年八月,增建後殿、二廂、一亭,移祀西陵嫘祖於後殿,正殿專祀陳玉里,蠶神廟易名陳公祠。

  楊粲墓

  坐落在遵義縣龍坪永安皇墳嘴,北距遵義市10公里。建於南宋理宗淳祐年間。為平頂雙室,用白砂岩條石砌築,最大的一塊石料達一萬二千餘斤,以子母扣層層套合的方法固定。佔地面積50.1平方米,在西南地區已發掘的同類墓中居於首位。

  楊粲墓最具特色的是在墓內外分布著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的石刻裝飾。大致可分為人物、動物、花草、器物五類。雕 刻技法以高、低浮雕為主,間或加陰線刻。有的細部還彩繪貼金,現雖已大部剝蝕,但仍可依稀辨出當年的豪華氣派。

  楊粲,字文卿,小字伯強。祖籍山西太原,為楊端第十三代孫,楊軾之子,幼年過繼伯父楊軫為嗣。據宋濂《楊氏家傳》說,他是宋代名將楊業的後代,於宋寧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1204年)襲職,稱播州安撫使,當政四十餘年,是黔北最大的統治者。楊粲對外反對金人入侵,對內實行「不事苛求」,採取了一些適應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通過播州人民的勞動,經濟有顯著發展,出現了「土俗大變」、「儼然與中土文物同」的好局面。前人撰寫播州歷史,多稱楊粲功在國家」、「德被生民」。據《遵義府志》記載楊粲「性豪放,安儉素,治政寬簡,民便之急。大修先廟、建學,養士,是楊氏家族的全盛時期。 楊粲墓,坐落在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深溪鎮坪橋村皇墳嘴,北距遵義市10公里。建於南宋理宗淳年間(1241-1251年)。結構為平頂雙室,用白砂岩條石砌築,最大的一塊石料達一萬二千餘斤,以子母扣層層套合的方法固定。佔地面積50.1平方米,在西南地區已發掘的同類墓中居於首位。

  海龍屯軍事遺址

  位於遵義市北30公里的遵義縣高坪區太平鄉白沙村。

  海龍屯眾山簇擁,峽谷幽深,龍岩山高聳入雲,峽谷中有白沙水,方圓約5公里,四周有銅柱關、鐵柱關、飛龍關、飛風關、朝天關、飛虎關、萬安關、西關、雲鳳樓,以及水牢、金庫、銀庫、火藥池、繡花樓、校場壩、採石場等遺址。海龍囤孤峰入雲,四面陡峭,山後一線窄徑是唯一通道,山下湘水環流,群峰簇擁,壁壘森嚴,完全是一派軍事要塞的形式。這裡是播州楊氏政權七百年統治的後期老巢。囤中有許多遺址文物,是黔北的重要人文景觀。

  茅台鎮

  歷來是黔北名鎮,古有「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台」的繁華寫照;域內白酒業興盛,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從此茅台鎮譽滿全球;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茅台四渡赤水,寫下了中國革命史上的壯麗詩篇。茅台鎮集厚重的古鹽文化、燦爛的長徵文化和神秘的酒文化於一體,被譽為「中國第一酒鎮」,是茅台酒的故鄉。

  丙安古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丙安古鎮,距赤水市區25公里,水陸交通便捷,原始生態完整,周邊森林覆蓋率達92.5%。古鎮建於赤水河畔陡峭的危岩之上,背倚青山,三面環。砌石為門,壘石為牆,依山而建木質懸空吊腳樓,歷經百年風霜,仍然穩如磐石。

  丙安的建築獨具特色,它是依山傍水地建在赤水河邊一塊大巨石上,寨子成橢圓形,巨石邊緣的房屋多為木樁支撐二至三層吊腳樓,房屋仍保持古老的磚木結構,丹霞地質的紅石小道和一級級紅色石階,蜿蜒曲折,四通八達的連接著寨子的每個角落,狹長的巷道,在古老、純樸民風間更顯親切、融洽,為防禦而建的厚厚敦實的城門至今仍威嚴聳立,城牆上清晰可辨的垛口,城門內的雕花窗欞,默默記載了炳安悠悠歲月,古老滄桑的老龍橋留下了炳安人勤奮、樸實的足跡。從這些古舊的建築里,遊客們更能體味到遠古時夜郎國里的悠悠意境,漠漠人生。

  相傳丙安原為「炳灘」,後因時常發生火災,人們認為可能「炳」字與「火」有關,於是改「火」為「水」,以「水」克「火」,此後果真少有火災。但「氵丙」字從「水」有遭水災之疑,後人乾脆去「水」改為「丙灘」。「丙安」的由來據說是為銘記治理赤水河的大、小險灘惡水,使商船能安全行駛而取的,僅這地名的由來,便告訴你古鎮故事之多。

  丙安歷來為川南入黔的古道上重要場鎮,是商賈雲集的重要場所,場上客棧、飯館、茶館比比皆是,好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圖」。自清乾隆年間赤水進行大規模治理後,丙安成為來往鹽船、商家停泊過夜之地,集市更加繁榮。  1935年1月紅軍四渡赤水時,紅一軍團第二師和師團部曾在丙安紮營,保證紅軍順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戰略性的勝利。2005年,國家發改委、中宣部、國家旅遊局等十三部、委批准丙安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地,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已成為紅一軍團在全國唯一的紀念館。

  2008年12月23日,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命名大會在北京召開,赤水市丙安鄉丙安古鎮繼獲「中國紅色旅遊經典地」、「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稱號後,在此次命名大會上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殊榮。

  大同古鎮

  位於赤水市赤水河畔,距丙安古鎮18公里,距赤水市區只有6公里,是一個經歷昔日的繁榮而衰敗了的碼頭。同古鎮位於赤水市城區西部,水陸交通便利,經赤水河入長江可到重慶、武漢、上海。自古商市繁華,軍爭兵燹,濃郁的耕讀文化,淳厚的鄉民性情, 各地商人捐資修建的會館, 保留至今的豪宅大院、望族祠堂,以及沿襲的一套祭祀類建築,確與山、水、林構成和諧、美麗的自然人文生態環境,反映出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時代的歷史風貌。

  赤水古城

  赤水有著悠久的歷史,赤水古城坐位在聞名中外的赤水河下游的南岸,隔河與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九支鎮相望,它靠山臨河,赤水河從烏蒙山麓一路奔騰而來,在這裡卻收斂起狂放不羈的任性,溫馴平緩地從城西繞北,流經東門再折向東去,又急急地奔往長江。這也是赤水自古就成為黔北川南重要古城,成為重要物資集散地與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的仁岸的重要因素。

  赤水古城牆沒有西安、南京等故都的城牆那樣輝宏與名氣,沒有文化古城鎮遠的城牆那樣為人們所悉認識,但也都同樣失去顯赫一世的使用功能,默默地站立在那裡,站立在濤濤東去的赤水河岸,供人們撫摸與憑弔,去追憶那些遠逝的金戈鐵馬歲月。它以厚重的滄桑感,給人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象一本博大的歷史典籍,記錄著赤水歷史輝煌過去。

  夜郎鎮

  是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所轄的一個鎮,為夜郎古國故地,位於貴州省桐梓縣中部,距桐梓縣城40公里,西鄰習水縣仙源鎮、重慶市綦江縣石壕區,南接本縣楚米鎮、大河鎮,東、北抵新站鎮。

  戰國時期,今遵義一帶屬於「大夜郎國」的範圍。西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作為邦國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此後,作為郡縣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縣」之名曾多次出現,與今遵義有關的,一是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縣,在今桐梓縣境,為珍州的治所。二是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這個夜郎縣。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大詩人李白被「長流夜郎」就是這裡。

  湄潭

  坐落於遵義東南側,距遵義70餘公里,湄潭是中國名茶之鄉,靈秀之地,處雲貴高原,居大婁山脈南麓,烏江北岸。此方山川秀麗,土質優良,氣候宜人,河網密布,而湄江兩岸更是水汽氤氳,故而湄潭產茶,產好茶!古代茶聖陸羽將湄潭茶收入《茶經》,並給出了「其味極佳」的最高評價;當代茶聖吳覺農老先生更認為:湄潭是世界上茶樹原生地之一。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而湄潭是茶葉的源頭。

  湄潭茶從來就不是尋常之物,在古代,「湄潭眉尖」是進貢宮廷的珍品,作為明清兩代皇朝的貢茶,湄潭茶享有四百餘年的尊榮與高貴。近代,湄潭茶和湄潭的桐油燈一起,又與浙大、與諾貝爾獎接下了不解之緣。在那苦難的歲月里,是湄潭接納了遠道而來歷盡磨難卻仍然堅強的浙大師生,是湄潭這一方水土孕育了一顆顆文化的種子。

  1939年,在王淘(中農所人事課長)、張天福(技士、金陵大學學士)的帶領下,國民政府在湄潭籌建中國現代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級的茶葉科研生產機構——中央實驗茶場,並由此推開了中國現代茶業的第一扇大門,奠定了湄潭在中國現代茶業和貴州當代茶業的歷史性地位。

  今天,茶產業已經成為湄潭第一大產業,豐富的茶葉資源為貴州湄潭蘭馨茶業有限公司的「蘭馨」品牌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美食小吃

  貴州素有「吃在遵義」之說,遵義的特色菜有許多野菜,如龍爪肉絲,所謂「龍爪」,是貴州山上出產的一種蕨菜;還有折耳根炒臘肉,「折耳根」即中藥里的魚腥草等。比特色菜更受歡迎的其實是遵義的小吃。遵義的小吃大多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如羊肉粉、豆花面、遵義雞蛋糕、黃糕粑等,每一樣都讓你齒頰留香。

  遵義豆花面

  據說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開初是素麵,是一行善人家專為來湘山寺燒香拜佛的人開的,因而取利微薄,怎樣才味美,不少人為此獻計獻方,到民國年間,已經發展成為正宗的遵義豆花面,生意興隆。豆花面配料,吃法特殊。麵條是上等面加適量土鹼,用手工反覆揉拉,做成薄而透的寬麵條,下鍋後煮熟不軟不硬,以豆漿為湯,上蓋嫩豆花,另加辣椒水一碟,辣椒水有講究,有素、葷兩種,素椒配有五種保密的佐料,葷椒還配有瘦肉丁、雞肉丁、花生米、豆腐皮、金鉤等,其味鮮美,將豆花與面挑入辣椒碟中吃。

  遵義羊肉粉

  貴州各地均產羊肉粉,唯有遵義羊肉粉馳名。遵義市的大街小巷,羊肉粉館櫛比鱗次,食客之多,首屈一指。遵義羊肉粉早在清代中葉就名揚遐邇。凡來遵義品嘗過遵義羊肉粉的人,無不交口稱讚。遵義人特別愛吃羊肉粉。尤其在冬季,吃一碗滾燙的羊肉粉,渾身暖和。去飯館進餐的十分踴躍。當地有一種習慣:每逢冬至這天,全城老幼都要吃一碗羊肉粉。

  空心面

  綏陽銀絲空心面以手工精製而成,為清乾隆年間貢品,1989年獲全國首屆博覽會「銀質獎」。

  鳳岡養生油茶

  鳳岡縣古有「夜郎古地」之稱,追根溯源,鳳岡養生油茶是傳承了唐宋時代的煮茶遺風,風格獨具,鳳岡土家人至今仍有 「一日不喝油茶湯,干起事來心發慌」的傳統,油茶是鳳岡土家人世代傳承的飲食習俗。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根據個人口味加入不同的佐料,入味爽口。

  鴨溪黃家牛肉

  遵義縣鴨溪鎮的黃家牛肉早是遵義的名優小吃了,是具有濃厚的地方風味的特產,已有五十於年歷史了。黃家牛肉採用貴州高原鮮活牛肉配以十餘種天然輔料精製而成。食之鹹淡適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

  仁懷三把雞

  三把雞是仁懷傳統名菜,廚師能三把拔去一隻雞的全部大羽毛,故此得名。

  合馬羊肉

  合馬山羊」是貴州四大優良品種之一的黔北麻羊,「合馬羊肉」則是黔北頗有名氣的特色食品。

  尚稽豆腐皮

  產於遵義縣尚稽鎮,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經發酵製成的豆製品。尚稽豆腐皮外呈棕褐色,質地綿韌,雖臭猶香,風味別具。不作任何加工即可食用,也可切絲涼拌,還可用水發軟或油炸至半泡後炒肉。

  折耳根炒臘肉

  折耳根就是中藥里的魚腥草,有一股特別的魚腥味道。折耳根炒臘肉,即將當地自家腌制的老臘肉,與折耳根和辣椒段等同炒。這道菜中,折耳根的腥味與臘肉、辣椒的香氣形成了奇特的混合,腊味醇和,菜味清香。折耳根具有清熱解毒、開胃理氣之功效,在貴州是每家每戶桌上的菜,但外地人不一定吃得慣。

  烏江魚

        此魚製法類似於時下流行的水煮魚。將各色調料配齊入鍋調製成湯汁,放入鮮魚塊和豆腐燒制,香鮮辣燙,色味俱佳。另有當地特色泡菜、時令青蔬等作為配菜。

  南白黃糕粑

  黃糕粑的原料為上好的大米、糯米和黃豆。黃糕粑,為遵義特產,尤以南白鎮所產最為出名。蒸熟後的粑表面黃亮油潤,糯米粒晶瑩閃亮,吃進口中糯而不沾,香甜可口,有冷食或蒸、炸、烤、煎等吃法。

  筒筒筍

  赤水筒筒筍(黑竹筍)是由新鮮慶竹筍製成。原料選用背陽、濕地生長箐竹筍「陰山筍」,通常和臘肉搭配,二者會相互吸收味道;筒筒筍肉質肥厚,兼有臘肉的獨特香味,鮮美無比。

  遵義特產

  朝天椒

  遵義還是全國主要辣椒產區之一,綏陽朝天椒為全國七大名椒之一,其椒尖簇簇向上,朝天而長,故而得名。朝天椒採摘晒乾,色澤紅亮、紅潤透明殷殷可愛,早在50年代就遠銷東南亞各國,近來又出口日本、美國等國。

  國酒茅台

  茅台酒迄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高梁和小麥作原料,再加上當地的優質礦泉水,運用傳統獨特的工藝釀製而成,經過8次下曲、7次蒸餾、9次發酵,並經過長期窖藏而成,整套工藝長達8個月之久,一般要窖藏5年後才能成為出廠的成品。中國舉行國宴或駐外使館舉行盛大招待會時,茅台酒是必不可少的佳釀。遊客可在茅台酒廠直接購買。

  小葉苦丁茶

  與廣西、廣東、海南等地生產的「大葉苦丁茶」不同,產於餘慶的小葉苦丁茶,系採摘木樨科粗壯女貞的幼嫩芽葉加工而成,是不含咖啡鹼的代用茶飲品。這種小葉苦丁茶生長在貴州境內烏江河流域,良好的氣候條件,無任何污染的生長環境,使得餘慶縣生產的小葉苦丁茶品質優良、甘冽去火。

  赤水竹食品

  原材料十分豐富,在市境內綿延數千里生長,植物類有竹蓀、冬筍、綿竹筍、水竹筍、箐竹筍等數十個品種,竹禽珍品有竹雞、竹鼴、竹猴三兒、竹燕窩等等,再加上人工二次加工的鮮品和乾貨,就有數百種之多。去赤水旅遊,一定要帶上一兩種回家。

  遵義美酒

  茅台酒

  產於貴州省仁懷市茅台鎮,是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齊名的三大蒸餾名酒之一,是大麴醬香型白酒的鼻祖。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高粱和小麥作原料,再加上當地的優質礦泉水,運用傳統獨特的工藝釀製而成,經過8次下曲、7次蒸餾、9次發酵,並經過長期窖藏而成,整套工藝長達8個月之久,一般要窖藏5年後才能成為出廠的成品。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獎狀。建國後,茅台酒又多次獲獎,遠銷世界各地,被譽為世界名酒、「祖國之光」。被尊為「國酒」。他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綿、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點,人們把茅台酒獨有的香味稱為「茅香」,是我國醬香型風格最完美的典型。從1915年以來先後十四次榮獲國際金獎,蟬聯歷屆國家名酒評比金獎,暢銷世界各地。從此貴州茅台酒聞名中外,譽滿全球。在中國第一、二、三、四全國評酒會上被評為家名酒,並榮獲金盾獎章。

  董酒

  產於貴州遵義董公寺鎮,是董香型白酒的代表,以獨特的工藝、典型的風格、優良的品質馳名中外,在中國名酒中獨樹一幟。董酒在第二、三、四、五次全國評酒會上四次蟬聯國家名酒稱號及金質獎。董酒的工藝和配方曾三次被國家權威部門列為「國家機密」,國密董酒由此得名。董酒是串香工藝的鼻祖,其獨特工藝簡稱為「兩小、兩大、雙醅串蒸」——採用小曲小窖製取酒醅、大麴大窖製取香醅,雙醅串蒸而成。由於採用了特殊的工藝和配方,董酒既有大麴酒的濃郁芳香,又有小曲酒的柔綿醇和與回甜,被行家們評價為「酒液清澈透明,香氣幽雅舒適,入口醇和濃郁,飲後甘爽味長」。

  習酒

  產於習水縣習酒鎮,地處赤水河中游紅軍四渡赤水的二朗灘渡口,距茅台酒廠五十公里,廠區佔地面積2775畝,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廠區方圓十里,故稱「十里酒城」。該酒選用本地優質高粱為原料,以小麥製成高溫大麴,採用傳統醬香型工藝,經兩次投料,露地糖化,石窖發酵,清蒸回燒,多次發酵,多次蒸餾,按質裝壇,陳貯二年,精心勾兌等工序釀成。無色透明,清澈晶亮;醬得突出,幽雅細膩,協調豐滿,回味悠長,空杯留香不息。酒度53度,屬醬香型大麴酒。

  珍酒

  集貴州酒鄉數百年釀酒技藝之大成,得來國色天香之品質。具有正宗醬香的典型風格,深受消費者青睞,被譽為「酒鄉明珠」、「酒中珍品」。產品榮譽:1986年,獲「貴州省名酒銀樽獎」。1988年,獲「輕工業部出口優秀產品金獎」,同年,在全國第五屆評酒會上獲「國家優質酒」稱號及銀質獎。1992年,獲「美國洛杉磯國際酒類展評交流會金杯獎」。曾榮獲中國酒文化名酒稱號,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全國輕工業博覽會金獎,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 ,世界名優特產品國際金獎,太平洋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等榮譽稱號。

  鴨溪窖酒

  蟬聯歷屆貴州名酒,榮獲中國馳名白酒精品、中國文化名酒、輕工部優質產品、輕工部出口新產品獎、中國酒王、全國消費者信得過新產品、普羅夫迪夫國際博覽會金獎、泰國王金像獎等國際國內數十項榮譽。

  特色活動

  踩山節

  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時間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第一天上午,要舉行立竿儀式,是在山坡中央豎起一根系著松柏枝條和鮮花彩旗的花桿,作為採花山的標誌。花桿豎好後,年長者向人們敬酒祝福,同時鑼鼓聲聲、鞭炮齊鳴、蘆笙悠揚,男女老少跳起蹬腳舞,耍獅燈,一片歡騰。晚上,篝火雄雄,人們圍坐在篝火旁飲酒對歌,通宵達旦。苗族同胞吹蘆笙、跳舞、對歌、盡情歡笑,聚親會友,共慶新春。

  砍火星節

  苗族傳統節日,節日內容主要是規定鄉規。根據不同姓氏,節日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致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戶,輪流值年,值年負責召集大家商討鄉規和有關大事,然後值年家要備酒殺雞,請大家喝「合心酒」,並把雞頭敬給下一屆值年。循環輪流輪到誰家值年,就在誰家舉行聚議和飲"會心酒"。

  祭山節

  農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歸來,萬物復甦,是春耕生產的關鍵時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的村寨為單位各自組織。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長房世襲主持;多姓雜處的寨子,則輪流主持,每年由數戶共同當值,用拈鬮方式確定當值者,主持人面對神樹,恭恭敬敬地獻祭,呼請名山神來享受祭物,並祈禱山神保佑全寨清潔平安、五穀豐收、六畜興旺、男子會犁牛打耙、女子會紡紗織布、多生子女。

  神樹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視為神聖之地,備受愛護,人們不得放牛馬去踐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樹木,也不能隨意進山砍柴割草,客觀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吃新節

  孟秋季節,繁忙的農田管理基本結束,作物初熟,豐收在望。仡佬族人認為,這是天地、祖宗保佑的結果,所以新糧一熟就懷著喜悅、感激之情,迎請天地與祖宗嘗新。這就是仡佬族 「吃新節」的由來。吃新的具體時間各地不一。多數在農曆七月初七,少數在七月第一個辰日,如遇閏月,則在八月的第一個巳日。七月初一,即發麥芽、豆芽、谷芽,掛堂屋中柱前迎接祖先回家,一直供至七月十三。吃新節當天摘取新谷穗、包穀、豆莢等一齊獻祭,並把紙做的金山銀山放桌上,點香燃紙念請祖宗享用,將仡佬族傳統的吃新節與漢族的七月半祭鬼活動聯繫起來。

  貴州花燈

  貴州民間舉辦的一種載歌載舞的文娛活動,貴州花燈包含花燈歌舞和花燈劇(戲)兩種藝術形式。

  花燈歌舞(俗稱「地燈」、「鑼鼓燈」或「鑼鼓轉」等)較簡單、短小,沒有完整的戲劇情節,主要是抒發某種感情或說明某件事理。表演時,演員要手執綢扇和手帕,載歌載舞、歌舞結合。有時,還要插進韻白(俗稱「拉白」),演唱的方式有對唱、輪唱、齊唱、合唱等。

  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或逢重大節事,人們便張燈結綵,聚集在一起「玩花燈」。民間也稱之為「唱花燈」、「跳花燈」。

  貴州名酒節

  時間:公曆7月—8月;

  地點:分別在遵義市、仁懷茅台鎮、赤水市等地舉行;

  舉行開幕式大型文藝演出。參觀遵義會議會址、茅台酒廠、赤水十丈洞瀑布等,而對於嗜酒人士來說,最吸引人的是可遍嘗當地名酒。

  仡佬年

  時間:農曆三月初三;

  地點:黔北地區;

  主要活動:仡佬節是當地仡佬族人民的春節,屆時要準備雞、酒、肉、飯等敬奉山神或土地,因為仡佬族相信敬了這些神就會保佑平安。供品用過以後,就在山上或寨門前聚食。

  仡佬族是貴州歷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居住在本省,自稱為貴州「本地人」。人口約5萬多,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很多人都會說漢語、苗語、布依語等。但沒有文字,通用漢文。服飾與漢族及鄰近的少數民族大體相同。

  牛王節

  時間:農曆十月初一;

  地點:黔北地區;

  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非常盛大。每到這一天,當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殺雞備酒,點香燃燭,放響鞭炮,在牛廄門前敬牛王菩薩,祈願它保佑耕牛身軀健壯、無病無災。同時,還要給牛披紅挂彩,打糍粑掛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壽。


推薦閱讀:

J107遵義會議五十周年
典範裝飾第二屆「千人免單答謝會」盛大開啟!
遵義一對夫妻吵架, 妻子縱身跳河, 丈夫去救卻再也沒回來

TAG:中國 | 文化 | 貴州 | 現代 | 近現代史 | 遵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