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道論》講解提綱

老子到底說了什麼?人們到底認識了其中的多少?老子的智慧到底是什麼?老子貴柔還是重道?真的就只是報怨以德?只是保護自然?老子的話—小故事—一點體會—代表了什麼?外國人的認識可靠嗎?民族自信些什麼?

有關宇宙生成的認識為什麼這麼重要?為什麼必須把老子理論中的宇宙生成論搞清楚?老子哲學完全以對宇宙的形成、宇宙的存在、宇宙的運行的認識為基礎,老子哲學就是對宇宙原則的提煉。

天道概念清晰,道德定義準確,宇宙生成過程完整,理論體系嚴密。

概念要素:西方感知經驗和邏輯數理構造,東方感知經驗和陽陽術數構系。

 

一·對《道德經》的基本認識

(一)學習思路

1.忠實於原文並參透原文

《道德經》原文,相當於電腦的硬體部分,其根本是天道理論,其核心結構是宇宙生成理論,關鍵是宇宙發生髮展的原理和過程,就是道的啟動、成長、成熟和運行的過程。

天道運行的原則來源於宇宙的生成過程及其生成原則,故宇宙生成論是老子天道理論的核心。通過認識天地間的微妙玄,透過微妙玄的運行原理,進而認識更加「深不可識」的宇宙先天過程。

2.用老子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

從《道德經》的軟體來說,老子認識宇宙、自然和生命的思維方法、思維工具、思維程序、思維邏輯,就是中華文化的比類取象和陰陽術數。《道德經》軟體的思想存在於《河圖》《洛書》《易經》《黃帝內經》和《道德經》之中。

老子認識天道採取直接認識和間接認識相結合,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結合,「形而下」和「形而上」綜合應用。應用「象物精信」的思維方法,是老子唯象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標誌,是認識天道理論的決定因素。

3.重點在於宇宙生成論

理解了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就理解了老子的天道理論,也就明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內涵。能夠讀懂宇宙生成論,也就能夠理解老的道德哲學。

4可靠的版本

(二)信息的識別

都說《道德經》一書信息量大,其中都有哪些信息?這些信息如何讀出?有關宇宙的,社會的,人性的信息都說了什麼?

1.文章中的信息解讀

信息存在於文章之內,文章是思想的硬體,只有讀出書中的信息,才是讀懂了文章。沒有把書中的信息讀出來,讀不出的信息就是潛伏的信息,就沒有動能,就是不能產生功用。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哲學中名詞的概念不清,定義不準確。這恰恰是自己沒有讀懂的反映,沒有清楚的認識當然就不會有清楚的概念。

比如第一章,老子提出了九大概念,即:道、名、常、非常、有、無、玄、妙、微,這些概念都有著準確的定義,有著深刻的內涵和廣闊的延伸,與其他經典聯繫緊密。

(1)道,就是宇宙的本體,道生天地,道運天地,道主天地。

道,宇宙運行的動力,宇宙運動程序,宇宙運動的作用,宇宙運動精神。

可道,對道的認識和領悟,包括認識論和認識所得,就有了道之神、道之行、道之德。也有了常道和非常道的概念。

(2)名,既是認識論,也是認識的結果,包括認識所得的理論即哲學。

可名,包括認識過程和思維方法。對道的認識而得出了常名和非常名的概念,對名的認識的精鍊就是老子的哲學理論。

無名,屬於名詞動詞的後前結構,意義為命名為無的那個混沌狀態;宇宙天地從混沌狀態發生而來,故而稱其為「天地之始」;論述「無名」重點在於宇宙生成的發生及其過程。

有名,屬於名詞動詞的後前結構,意義為命名宇宙之有的宇宙現世;五行齊備的宇宙現世那個生出萬物,故而為「萬物之母」。「萬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為宇宙生成後的萬物生命演化。

(3)常,假設為靜止下的狀態,標準的模式,可以進行常規研究的狀態。

常有,就是常道的有,即有常道。常道的有,屬於宇宙運行時空的橫斷面,從常道的視角可以觀察世間萬物生命之間的差別,這種差別就是「微」。生命個體之間的差異由「神機」決定。

常無,就是常道的無,即無常道。常道的無,非常道,屬於宇宙時空演化的進程,體現為生命的演化,就是「妙」,「妙」與「氣立」關係密切,氣立機制使萬物的生命與宇宙時空的運行規律相一致。

常道(常有)為宇宙運行時刻的橫斷面,體現為「曲則全」。

非常道(常無)為宇宙運行時刻的橫斷面,體現為「枉則直」。

(4)非常,就是從運動的視角觀察事物的變化,體現為時空延續的概念。

(5)有,「存在」的肯定概念,某種特定狀態的存在。

(6)無,「存在」的否定概念,某種特定狀態的不存在。

(7)玄,宇宙體「玄牝」運行的線路,運行為玄,運行的一次「曲則全」為玄,連續「曲則全」的運行為「玄而又玄」。

(8)微,萬物生命之間的差別所在,個體生命的特異性與「神機」有關。

(9)妙,萬物生命的演化過程,與「氣立」有關。

第一章提出的九個名詞概念,是以後各章內容的綱領,相互之間互為解釋。

這就是硬體(文章本身)和軟體(詞義的內涵、解讀方法,思維方式)的關係,不能只從文字的表面意義上來解釋,而應該深入老子思想的深處。這就需要有針對文字的解釋系統,需要相應的軟體,這樣的軟體就是老子同時代的的古典經典中的思維體系。

2.名詞概念中的信息解讀

重要的是有關宇宙生成概念的名詞必須搞清楚,如:

(1)橐龠,包括環境、範圍、結構、運動、內容。

(2)象帝,帝是什麼、象是什麼,後前結構。

(3)無有,哲學概念、物質概念、社會概念。

(4)無物、有物、混成,屬於「生」的其中一種形式,與「同」「化」性質區別。

(5)前後相隨,必須有物體,有運動,有方位。物體運動關係的連續而又規律的「玄之又玄」,就體現為時間。

(6)「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無物體,無方位,無運動規律,不可能體現為時間。

(7)「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運的方向,條件,規律,機制。

(8)「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運動方向,折返運行,周行而不殆。

(9)「曲則全,枉則直」,運動的時空觀念,縱橫的相對變化。

(10)「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宇宙和天道的程序性運行。

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又離不開對老子天道理論的整體理解。

(三)信息的體系

1.全面而有體系--天地人,陰陽,五行,八卦,象物精信。

2.多視野大角度--科學觀,整體觀,宏觀,微觀 

二·《道德經》入門鑰匙

首先,從認識一個構詞方式入手,就是認識「動詞名詞的後前結構」,認識了這個結構就會解決許多以前難以解釋的句子。

(一)無名、有名

名詞加動詞的後前結構,由後面的動詞來作用於前面的一個或幾個名詞。

理論根據:(老子孔子的大家公認的用法)

1.《論語·述而第七》中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大家都認可這裡的「誰與」就是與誰的意思。

誰與,屬於後前結構的;與誰,屬於前後結構的。

2.《論語·學而第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里仁第四》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這裡的「不己知」「莫己知」就是不知道自己,意思就是還不了解我。

不己知,屬於後前結構;不知我,屬於前後結構。

3.《道德經》第七十章「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不我知」就是不知道我、不理解我、不懂得我的理論。

不我知,屬於後前結構的;知道我,屬於前後結構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針對「無名」「有名」做這樣的分析,老子說「有無相生」,無和有才是宇宙生成論中的主體。

因此,「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意思是:

(後前結構的)無名—意思為(前後結構的)命名為無的狀態。

「無名,天地之始」,命名為「無」的那種狀態,天地從之發生的那個狀態。

(後前結構的)有名---意思為(前後結構的)命名為有的狀態。

「有名,萬物之母」,命名為有的那種狀態,就是可以生髮萬物的宇宙現世。

讀懂了這兩句,就進入了正確解讀與「無」和「有」有關的宇宙生成。

(二)微妙玄通

根據上面的觀點,這是三個名詞在前而一個動詞在後的後前結構。

(後前結構的)微妙玄通---(前後結構的)通微、通妙、通玄。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到底通微、通妙、通玄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老子在第一章做了闡述,就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懂了「常無,欲以觀其妙」,就是通妙。

懂了「常有,欲以觀其微」,就是通微。

懂了「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通玄。

(三)象帝

這是名詞和名詞的後前結構。

象,是中國文化的比類取象之「象」;《易經·說卦傳》第五章說:「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這就明確規定了「帝」就是太陽。太陽的象就是光和熱。

(後前結構的)象帝---(前後結構的)太陽的光和熱

第四章的「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闡述了太陽的發生問題。

「象帝之先」就是太陽的光和熱發生之前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在「誰之子」之上發生的,這個「誰之子」就是太陽發出光和熱之前的那個星球體。

這樣,我們就會對《道德經》中的許多句子得出正確的解讀。

(四)有物混成

「有物混成」具有複雜的含義,絕不是「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也不是「有個東西渾然而成」。

「有物」是名詞和名詞的後前結構,是物體的存在狀態。「有」為狀態,「物」為本質,「有物」是作為「物態」之「有」的實質狀態。

混,為動詞,是物質變化的形式,具有結構構成的意義。混的發生是動力作用的結果,是導致物質發生變化的運動,是把無序物質組合成有序有功能物體的過程。

成,是物質成形成體的過程,成之後體現為一種存在階段,就是「混成」為「玄牝」。這個成既反映了過程的各個階段,又反映形成的最終的物體。宇宙形成經歷著不同的階段,其所成也處於不同的狀態。 

        三·以生為本

許多人認為「以無為本」,老子說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無只是一種存在狀態,而不是生命的根本,更不是生命的本原。老子的天道理論,其本在「生」,而不在「無」。

本者,根本也,非此而不能為也。無,只是一種狀態、一種存在、一種基礎。無,其本身無性無命,不生不變,難以為本。以無為本者,實為無本也。

老子的天道理論就是一個「生」字,老子的道德理論就是一個「法」字,老子的社會理論就是一個「同」字。生為本,法為理,同為用。

生者,生宇宙天地,生玄、生德、生物。

理者,德之性也,「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自然如此,理亦如此。

同者,神機氣立所決定,「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本中有理,有理可用,合理為同,合理則久。

老子的天道一元論,一切來源於「生」,一切遵從於「法」,一切落實到「同」。如此是為道德之世,非此則為亂世。

四·《道德經》與《河圖》中「生」的一致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一、二、三到底代表了什麼?比較《河圖》文字表述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生之。」兩者中的一、二、三所包含的意義是一致的。

道生的一、二、三,不是具體的名詞概念,而是宇宙生成過程中的三個「生」的不同階段。

「道生一」=「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宇宙的「玄牝」生成的階段,宇宙生成了玄牝,並且生成了水,《河圖》的1+5(水+土)=6(生成了水的大地)。《道德經》的1就是生成了的某一個「玄牝」上生成了水,就是土和水的結合。

「一生二」=「天二生火,地七成之」=這個階段,某個玄牝生出了光和熱,太陽發生。「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二生三」=「天三生木,地八成之」=這個階段,陰陽和合,具備了生髮之性,可以生物。(天生金、生土的過程,與生木同時完成。)(1+2=3)

《道德經》與《河圖》分別概括了宇宙生成過程,從無到有的過程。 

五·宇宙生成的三大運動

宇宙的發生是運動的結果,宇宙發生、發展和存在,都依賴這三種運動。

(一)第一宇宙運動--橐龠脹縮式運動

這是「天地之間」的運動,橐龠的漲縮運動與動物心臟運動形式相類似,屬於一切運動的源動力,故為宇宙第一運動。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宇宙的範圍、形態、空間、運動。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運動形式,一縮一漲。運動發生的初始機制,壓力差的存在和發揮作用,兌和門的關閉作用。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橐龠漲縮運動的單擺機制。

有關論述詳見《老子天道論》第五章的解釋。

(二)第二宇宙運動---是線型折返運動

第二宇宙運動在第一運動的帶動下發生,其運動的特點是直線折返運動,運動所及之處發揮作用。

這是「以為天下母」的運動,「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是由中心向外周的波浪狀運動,到達極點而反,周而復始。

有關論述詳見於《老子天道論》第二十五章的解釋。

(三)第三宇宙運動---軸輪式運動

「曲則全,枉則直」屬於「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的運動,是生成後的玄牝的運動形式。

宇宙第三運動作用宇宙內部成員。「曲則全」的運動在宇宙第一運動和第二運動的影響下發生,當宇宙第二運動規律運行,「有物混成」開始並生出了最小玄牝的時刻起,宇宙第二運動作用於出現的「玄牝」,宇宙內部就發生了玄牝的「曲則全」的運動,是為宇宙第三運動。

有關論述詳見於《老子天道論》第二十二章的解釋。 

六·宇宙生成的兩個天下母

道是宇宙的本原,橐龠的穀神是宇宙的本源。

密閉完整的橐龠是生成天下的物質之母,故「以為天下母」。道之「生」的作用是宇宙的精神和動力之母,道的功能作用於橐龠和穀神,而生成宇宙的形體,故道「可以為天下母」。

(一)道是天地發生主導之母

老子明確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成了宇宙現世的一切。道是天地發生主導之母、精神之母、動力之母。

1.道啟動了宇宙的發生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這是道的「生」的功能,道「可以為天下母」。道作用於物質生成了天下,不是道的本身生出了天下。道是天下的精神之母,動力之母。道的大遠反運動,使「無物」動之徐生,開始「有物混成」,直至生成天地。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塞其兌,閉其門。」(52)

橐龠的兌和門關閉就是「天下有始」,「天下有始」就是天下發生的開始,就是「道生一」的開始。橐龠兌和門的關閉正是道生一的最初步驟,所以是道啟動了兌和門的關閉。

兌和門的關閉,產生了整個橐龠的「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也就發生了宇宙第一運動。

兌和門關閉,外來的致渾濁動力消失,使橐龠內發生了「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的物質變化,「混而為一」結束,「無物」形成。

2.道的第二運動使「有物混成」,形成玄牝。

3.道使宇宙天地的五行生成。

(二)生成天地的物質之母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混而為一」「穀神不死,是為玄牝」

宇宙天地是在橐龠內發生的,發生變化的物質是「混而為一」的「穀神」。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完整的橐龠及其內部物質條件「以為天下母」,當橐龠發生了「塞其兌,閉其門」之後,就開始了其「以為天下母」的作用。

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的作用生成了整個宇宙的一切。道不是物質,不是道本身生成了宇宙,而是道的功能生成了宇宙。宇宙生成的物質來源是橐龠內的穀神,沒有穀神就不會生成宇宙。

橐龠內的「穀神」一直存在,如果沒有道的作用,它什麼也不會發生。道決定了宇宙的發生和成長,道為宇宙的發生和運行提供了動力、運動和程序,道在特定的條件下啟動了宇宙的發生,所以道「可以為天下母」。 

七·宇宙生成的物質變化過程

老子有關宇宙生成的具體論述,書中已經解釋清楚,閱讀有關章節就可以完全明白。

(一)宇宙生成的四大階段:無、無物、有物和有。

「無」為宇宙之無,「有」為宇宙之有,屬於宇宙的存在狀態。

「無物」與「有物」屬於宇宙生成過程中的特殊階段。

1.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發生之前屬於混沌狀態,這種狀態為宇宙之完全的「無」。

2.無物,「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宇宙發生,已經脫離了混沌狀態,尚無有形物體的形成,處於「濁以止」並且「安以久」的狀態。完全的「無」和形成的「物」之間的過渡狀態,被命名為「無物」。

3.有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動之徐生」而開始形成物體,「有物」的過程是有形物體形成的全過程,為「天地生」之前的全過程。

4.有,「有名,萬物之母」,宇宙形成,有生命的世界,五行完全生成並正常運行的宇宙狀態。

(二)從物質變化的角度看,存在從無到有的四種狀態。

1.「混而為一」是完全的混沌狀態,為宇宙之「無」的狀態。

2.「天下有始」是「混而為一」狀態結束,使「混而為一」狀態下的物質開始發生變化,導致「無物」形成。

3.「先天地生」的是「有物混成」的整個過程。「無物」和「有物混成」的過程是無和有之間的「變易」過程。

4.宇宙生成,萬物芸芸的狀態,是宇宙之「有」的狀態。

(三)時間的生成

動力出現—物體形成—時間生成。

1.混沌狀態,無時間

2.無物狀態,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3.有物混成,前後相隨。迎之可見其首,隨之可見其後。

4.五行生成,前後相隨,玄之又玄。 

八·天道一元論

道,最高的道是宇宙的本體,依次逐漸向下延伸的道為各級事物的本體即性命。德,道運行所產生的功能

(一)天道一元論,生、法、同

1.老子的天道理論就是一個「生」字,

「有無相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些就是宇宙生成論的「生」。宇宙生成的過程也就產生了法。

2.老子的道德理論就是一個「法」字,「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對人類的要求。

法是原則,德是功用,道是根本。「法」由「生」而來。

道生宇宙天地,故天法道;天道運行生德,道生德,故德法道。由天道而下,德逐級體現為天道之德,陰陽之德,天的五氣之德,地的五行之德,人的五行之德,天道之下各層次所秉承的德性是逐級效法的基礎。

3.老子的社會理論就是一個「同」字。道運德生,德從於道,「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下萬物只有順從於道,才會「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

只有人類才有所謂「同」的問題。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就是「人法地」的部分。

順天道之為就是同於道,「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遵道的不同程度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九·老子的認識論

可視、可觸、可聽者,「狀」也,通過狀來認識最基本的自然現象。

不可視、不可觸、不可聽者,恍惚。「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恍惚介於狀與象之間,「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就是無狀無象,屬於通過理論推論而得出。

可提取者,「象」也。老子說「執大象,天下往」,《易經》說「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聖人認識天地以象,以「象」類萬物之情,通神明之德。

通過「象物精信」的信息轉化,代入陰陽術數的思維程序,從而能夠得出合乎實際的天道理論,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智慧,這就是聖人之神通。

(一)象---以玄標之

象主要是陰陽之象,故為「仰則觀象於天」。

陰陽是象,陰陽之象是對天道運行、自然演變、人類社會現象本質的提煉與綜合,分析與歸納,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宇宙天地的一切都概括為象,如陰陽之象,如春夏秋冬之象,升降浮沉之象,風寒暑濕燥火之象。

象從自然現象中抽取,象是宇宙運行實質的體現,是宇宙運行和世間萬物相互關係的體現,是宇宙和世間萬物生命的體現。

宇宙運行所體現的陰陽主要特性就是大象,大象就是天地自然之象,四時變換之象,日月運行之象。

陰陽是道運行之玄的體現,所有的象都屬於陰陽之象,陰陽之象屬於道玄之象,天地運行體現為玄運不息,故象以玄標之。

(二)物---以五行標之

五行皆屬物,物皆由五行構成。

五行既代表了具體之物,又體現了物之理;五行既代表了物的具體功能,又體現物的結構;五行既代表物體的內在屬性,又可以被我們直接感知;五行既體現了現實的世界,又被廣泛的用於哲學概念。

物可取之為象,水火木金土五行,既是實際之物、物之象、象術之術,又是天道之德的體現。五行的生克乘侮之理是象術之術。不管是實物,物理,還是五行之象,均以五行標之。五行之學說,五行之性、五行之理、五行之用、五行之德,皆說明此物之理。

(三)精---以微妙標之

精者精微,生命本質的決定,精是生物的生命信息,精是德在生命的體現,精存在於生命的本質之中。

生物的精,就是「神機」和「氣立」(黃帝內經中有關生命的奧秘)所體現的功能。精決定生命本質、形體功能之精者,體現為萬物的本質差異,形體的不同,品種高低之有別,生長化收藏周期有異。

決定生命節律和生命運動之精,乃「氣立」之功能。生物隨天道而運行,隨五運六氣而變化。這是天道主導萬物生命節律和生命進程的重要機制。

精蘊含於萬物的核心深處,無具體結構可見,惟信息可通,故見信而知精。

(四)信---以八卦標之

天地自然、生物生命、事物本質之外在的信息,信反映了事物的本質,精在內而信在外。

陰陽之信、五行之信和八卦之信,為陰陽二氣運行的外顯特性之所在,表現為升降出入,表現為增減損益。信為外在,內隱其真,有其動就反應了內在的變化,有其信就有其內在之實質。

八卦所代表的是信息,八卦系統是對宇宙天地運行信息的認識和處理系統,八卦理論是信息分析理論。八卦可代表、概括、包含世間一切事物的實質關係,以及解釋和處理世間一切事物的互相關係,並可根據已知的條件預測其可能的發展趨勢。 

十·符合天道的原則

(一)合道的三個原則

遵道重德,老子提出了三個重要原則,一為合規,一為合度,一為合序。

1.合規,「孔德之容,惟道是從」(21)。德從道,人從德從道,必須遵循大道的原則,才是有德。

2.合度,無過不及,「正復為奇,善復為妖」(58),避免「餘食贅行」(24)。合度即為合道,失度即為失道,不道早已。

3.合序,「功成身退,天之道也」(9),蘊含著程序性運行的思想,不能違背「前後相隨」的自然原則。天道運行,有序有規有度,是精密的程序化運作方式,流水線式的操作過程,不可違背程序。功成身退就是有道,不退就會損害整體,就是損害大道。

(二)做人的三個境界

在老子看來,做人有三種精神境界。

1.基本合格之人

首先是「治人事天」,以達到「早服」,這是做人的基本標準,最低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起碼要獨善其身,自己取利,不妨害他人,做一個社會的合格成員。

2.有事業有理想之人—君子

「欲不欲」「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這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君子境界,不但達到做人的基本準則,還要重積德,還要取得成績,開創事業,以利社會和民眾。

3.聖人之人

聖人作符合天道之事,「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遵行慈、儉、慎為。

從德的標準來衡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基本的德,初級的德;「早服」是德的積累,是進步的階梯;聖人之德為「上德不德」。

(三)對經濟享受的三種態度

1.「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3)「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2.「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53)「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3.「聖人之道,為而不爭」。(81)「上德不德」。
推薦閱讀:

有煞只論煞。無煞方論用。只要去煞星。不怕提綱重。
戊日提綱論斷
《詩經》提綱

TAG:老子 | 天道 | 提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