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愛與恨的邊緣──托爾斯泰夫婦之間至死方休的愛情鬥爭

愛與恨的邊緣──托爾斯泰夫婦之間至死方休的愛情鬥爭

2010年06月19日 22:38 分類:生活 閱讀:1,715 評論:3

(一)

哪些眾所周知的經典讓你心煩,恨不得一把火燒了?《星期日泰晤士報》曾經開列了眾位作家的「欲燒書目」。結果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弗吉尼亞·伍爾芙這些已經作古的知名作家不能倖免,在世的作家多麗絲·萊辛、薩爾曼·拉什迪等也進入這個「光榮榜」中。

這真是一個好玩的創意。其實每個人都免不了充當一下「葉公」。我瀏覽了我的內存,發現我徹頭徹尾是個「葉婆」。作為一個念文學的人,我居然只看過《安娜·卡列尼娜》,除此之外,我不知道托爾斯泰幾斤幾兩,我發誓,我說的都是真的。念大學的時候,倒是捧起《戰爭與和平》,想挑戰一下自己,結果我忘了我看到了第十頁還是第十一頁,就假裝有更緊迫的書需要我去讀,趕緊還給圖書館了。那書絕對是我彼時想燒掉的書之一。他給我上了一課,寫得夠長也是一種大本事呢。

一直到幾年前,我才第一次認認真真讀了《安娜·卡列尼娜》,深深為列夫·托爾斯泰折服。「愛情真的就是火焰,既結束了罪惡也結束了美德。轟轟烈烈。化為灰燼。這是一種被激情俯視的愛情。在她或他的萬丈光芒之下,一切都變得生氣勃勃令人激動。狂喜和恐懼,不安和癲狂,是這種愛情的顯著徵象。那種屈服和俯仰之間流轉的愛,令身處其間的人有大快樂大痛苦。」這是我那時候寫下的讀書筆記。那時候,我相信激情勝過一切,並且具有道德上的至高點。

也因此讀了威廉·夏伊勒寫的傳記作品《愛與恨─托爾斯泰夫妻生活中的恩恩怨怨》。這本書比托爾斯泰本人的著作更讓我震驚─震驚於生活帶給人的痛苦,即便是偉人,也不能幸免於難;震驚於兩個始於相愛終於怨恨的靈魂如何地互相傷害,至死方休。

這段時間,我再次找出這本書,看到了第151頁上我幾年前的批註:「一個凡人試圖超越凡性而走向神性,但無力超脫肉身的矛盾和痛苦。」這應該是我幾年前的一個視角,站在托爾斯泰的立場上,想像他精神上的痛苦。我發現我還在在第152頁托爾斯泰妻子索妮婭的一則日記里的幾句話下面划了線。

列沃奇卡說:「你孕育了一種新思想,經歷分娩時的劇痛後才把一種全新的精神哲學帶到世上,而他們所做的卻是怨恨你經歷的痛苦,而且完全拒絕理解你!」……於是我說,在他們用想像力分娩那些精神之子時,我們正忍受著實實在在的疼痛,生下真正的活生生的孩子,等著我們去餵養、教育……我們的生活過於紛繁複雜,無法放棄它而沉溺於精神上的異想天開。

你瞧,我當時肯定是把這種精神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矛盾,當作他們之間的主要矛盾了。按照文學批評理論,我這是典型的闡釋學。我帶著自己的文化背景,甚至彼時的心境去讀這樣一本傳記,去理解這樣一對非同尋常卻又屢見不鮮的夫妻。

(二)

1910年11月10日,黎明前最深的黑暗,寒風凜冽。列夫·托爾斯泰離開了祖居,拋下了共同生活了48年的妻子索妮婭,去尋找晚年缺少的寧靜和安謐。

倫敦,11月11日電──從莫斯科發給《倫敦時報》的專電稱……托爾斯泰伯爵已離開雅斯納亞·波利亞納,去向不明。他說意欲隱居,了此殘生。

第二天的《紐約時報》如是報道。此時,托爾斯泰堪稱是全俄國最有名的作家。他在世界上聲名顯赫。《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這兩部小說讓他位列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家之列。諾貝爾首次文學獎曾經可能授予他,如果不是瑞典文學院的院士們的偏見的話。他幾乎是個聖人,反對私有財產,反對死刑,主張非暴力,世界上有很多人跟隨他,自稱是「托爾斯泰主義者」。

但是這一天,他只是一個孱弱的耄耋老人,孤獨地躺在這家小火車站的床上,肺炎讓他呼吸困難,痛苦地打嗝。儘管他是為了尋求清凈,此刻卻被醫生、家人和新聞記者以及慕名而來的崇拜者圍繞。

威廉·夏伊勒所寫的傳記,藉助大量的日記,兩位當事人的日記,探索列夫·托爾斯泰為何躺在小火車站的病床上死去。這種探索非常恐怖──在最初帶給他們很多幸福和滿足的婚姻,如何不可抗拒地變成令人窒息的地獄,一對相愛的夫婦,晚年如何陷入了一場至死方休的戰爭。

雖然在一起生活了近50年,但兩個人志趣不同,面臨的生活境遇不同。由於靈魂上永不懈怠地求索,「列夫·托爾斯泰是19世紀的偉大人物中間最複雜的一個。」(高爾基)。這位中年皈依的聖徒,建立了自己的新宗教和人生哲學。而他的妻子,卻要照顧十幾個孩子的大家庭的吃喝,還要為他抄寫著作──單是《戰爭與和平》就達七遍!

他希望我拋棄一切:財產、信仰、子女的教育和幸福……我儘力維持家庭的完整,與出版商談生意,為列夫·尼古拉耶維奇弄點兒錢。他經常過來帶著一副漫不經心或惡毒的樣子找我要更多的錢……孩子們指責我反對他們的父親,他們也盡量向我索取東西……唉,沒有這一切該多好──

托爾斯泰和支持他的女兒可能都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索妮婭的堅持,沒有她打理這個大家庭,他們不可能有那麼多時間去考慮精神問題。托爾斯泰也許也無法安坐下來,寫作他那些偉大的作品。晚年的索妮婭在瑣細事情的漩渦中掙扎,並忍受丈夫和女兒對她的鄙視──他們認為她不能拋棄可鄙的物質生活過簡樸而純潔的生活。但妻子認為其中包含著太多的虛偽:他要高聳於不惜血本為自己建立的豐碑之上令舉世矚目。但是他的日記把他扔進了他從前生活的污穢中,他為此而狂想。也許真應了那句老話,親人眼裡沒有聖人。

82歲的托爾斯泰死了。他的夫人索妮婭成了蘇格拉底的悍婦,但是這是不公平的。和他們曾有交往的高爾基感嘆地說:「那個女人跟一個富於獨創性、而又煩躁不安到極點的大藝術家在一塊生活了五十年的難堪的長歲月……而眼下,人們只有在高興毀謗她的時候才記起她來。」

(三)

「他是那種以自己的創造力作為生活中心的天才之一……周圍的世界不過是附屬品。貝多芬使我洞悉列夫的個人主義和他對周圍事物的漠不關心。對他來說,世界只是天才成長的環境,他從中只索取能為他所用的一切,其餘的統統可以拋棄。比如,他從我這裡索取惡噢的抄寫功夫、我對他物質福利的關心、我的肉體。我的整個精神生活他毫無興趣──因為他甚至從不屑於去理解它。……可是全世界都崇拜這類人。」

托爾斯泰夫人索妮婭在去莫斯科的火車上,讀貝多芬的一部傳記,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命運悲劇」──一個天才,不會關心除他之外的精神世界。或者說,他們雖然抱怨孤獨,內心裡卻喜歡孤獨,離不開孤獨。孤獨增加他們對人類的了解,讓他們感覺到某種更高的真實規律的存在。

13年後,她的丈夫在寫給她的信里,說「你無可指責。至於在我的情感和精神歷程中我們沒有夫唱婦隨,我不能也不會責備你,因為每個人的精神生活都是他同上帝的秘密,別人不應該強求他任何事情。如果我強求你了,那是我的錯,受責備的該是我」。這位受傷的偉大作家抱怨妻子,儘管他把所有的著作看作和自己的生命不相上下,可是她卻對它們不感興趣。「你拿起它們,只是處於好奇才讀一讀,就像讀文學作品。」偉人晚年充滿了對妻子的怨恨,「對發生的一切你什麼原因都找了,唯獨忘了一樣:你不知不覺地成了我痛苦的根源。一場至死方休的鬥爭正在我們之間展開」。

一對夫妻怨恨對方不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終演變為一對怨偶。在我們的理解里,精神上的相通,也許是過分奢侈的事。尤其是在一個變動極大的社會裡,僅僅是表面上的變化,已經足以讓人們窮於應付了。一個人若是提及精神需求,會被看作矯揉造作。我的很多朋友們都接受了一個半現實的事實,夫妻只是一種契約關係,兩個人分擔來自生活的瑣屑,分享實現目標的喜悅,增加抗打擊能力。

但在托爾斯泰年代,生活表面上如此不同。他生來高貴,不必為生計發愁,擁有一個祖傳的大莊園。和索妮婭結婚之後,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住在這個莊園里。他們朝夕相對,撫養眾多兒女,在田野、樹林和小河邊散步。當他開始寫作《戰爭與和平》這部偉大的作品時,她是忠實的抄寫員,一遍遍地抄寫那些潦草而宛如天書的草稿。

他們曾經擁有過幸福。當他們剛開始相愛時,索妮婭說她有一種奇特的「廣博無垠」的感覺,這正是與另外一個人融合時候的真實感受。但晚年生活中,她在爭吵和牢騷中,瀕臨精神崩潰。

生活和愛情,也許好比是在奔騰的河流上搭橋。有的人只鋪一條簡陋的小木橋,憑著個人堅韌和耐力,順利渡河。有的人殫精竭慮,試圖在湍急流水上建一座堅固的石橋,然而河水太急,未等石橋建好,早年的石樁已被沖走。即使是偉大之人,也逃不脫這兩種命運。

(四)

托爾斯泰夫婦,這對互相抱怨對方不理解自己的怨偶,也曾經試圖理解對方。

在托爾斯泰求婚成功之後,他希望18歲的未婚妻了解他這個人,包括他放蕩的過去。在婚禮舉行三四天前,托爾斯泰讓索妮婭讀了他過去的日記。

「我還記得那些日記如何徹底粉碎了我的夢想,」她後來在日記寫到,「他出於過分的誠實非要我婚前先過目這些日記。他真是大錯特錯;看見他過去的所作所為我傷心欲絕。」

這些過去包括狂嫖爛賭。托爾斯泰在18歲寫下的第一則日記,便談到他住院治療性病的事,這是他逛妓院的結果。粉碎小新娘夢想的,還有這個貴族子弟迷戀上了他家一個農民姑娘,他們之間還有一個私生子!想到這個村野蕩婦曾經喚起她丈夫的熾熱愛情,索妮婭簡直要瘋了。結婚後他們住到托爾斯泰的祖居,在那裡,她看到了那個農婦,和一個三歲的男孩。當夜,她在日記里寫道:

總有一天我會嫉妒得自殺。「從來沒有像這樣墜入愛河」,他就是這麼寫的。和那個膀大腰圓的肥胖女人。多令人噁心!看著匕首和槍支我有種快感。就一擊,我想,多容易的事──要不是為了這個孩子。但是想到她就在那兒,就幾步之遙,我簡直要發瘋!我要坐車去兜兜風。而可能會遇見她。那麼他的確愛過她!我真想燒了他的日記和他的整個過去。

她的嫉妒持續了一生。很難說,她和中年以後的道德家托爾斯泰之間的巨大鴻溝不是在這裡種下了因。她不喜歡他像農民一樣生活的想法,她嘲諷他放棄對財產的一切權利卻繼續享受安逸,她鄙視他宣揚禁慾,卻讓她第十幾次懷孕。過去很難一筆抹煞。當托爾斯泰進行漫長而痛苦的轉變時,他過去的烙印已經深深刻在他妻子的頭腦里,對她來說,這是一場災難,而且更加認為丈夫是為了建立自己的「豐碑」,不但虛偽,而且在家庭利益上背道而馳。儘管全世界眾多的人為新先知的誕生歡欣鼓舞,但在他妻子眼裡,「他不正直也部誠實。他的整套哲學牽強附會、矯揉造作,完全建築在虛榮心、名利慾和出風頭的基礎上。」

「讓我們從新開始。」這對夫婦在日記都曾無數次寫下這個願望。但這隻能是美好的願望而已。在「完美生活」之前,已經並且一直存在一種生活,那種生活是不容易割斷的,它一直在影響他們。

托爾斯泰夫婦的生活不是一出肥皂劇,而是一個普遍的深刻的悲劇。這部悲劇寫的是,兩個對愛的法力深信不疑的人,認為會過上完美的生活,執子之手,與之諧老,到頭來發現互不相通,最後竟然不共戴天──無法在同一個家裡生活,丈夫選擇了出走。「請理解我,即使發現我的去向也別尾隨。你來只會使我的處境更糟,而且絲毫不能動搖我的決心。我感謝你陪伴我四十八載,我懇求你寬恕我對不住你的地方,正如我真心寬恕你有可能對不住我的地方……」出走前托爾斯泰給妻子留下的信里溫和、彬彬有禮,但在給女兒的信里,他吐露真心:「我只盼望一件事──擺脫她,擺脫滲透進她整個靈魂的虛假和怨毒。」

那麼, 愛人之間,他們的理解尺度在哪裡呢?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坦誠?

為何人們總是以心心相印開始,以咫尺天涯結束?這對著名的夫妻的故事,是世界上有婚姻以來,無數冒險故事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這樣的故事還在繼續,沒有盡頭。


推薦閱讀:

最新關於愛情的繁體字簽名
你看這個人,嘴上說著喜歡我,卻又讓我這麼難過
姑娘,你會過去的。
領證前必做丨《2018婚前測試題全國統一卷》
愛情婚姻不順的生肖因素

TAG: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