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9種主食人人都吃過,但90%都吃錯了
寫
在
前
面
自打上了中醫學院,父母以及身邊長輩總會時不時向我詢問一些有關健康養生的問題。
一年又一年,隨著對中醫的認識慢慢深入,我發現,在印象里曾經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他們,面對信息爆炸、真偽難辨的當下,彷彿有些無所適從。那些在我們心裡被貼上「謠言」「誤區」「忽悠」「胡說八道」的微信文章和營銷電視節目,卻被很多長輩視為健康的指導、養生的法則。在這些我們不屑一顧,或者恨之入骨的假科普面前,長輩們就像不懂事的小朋友,被別有用心的傢伙隨便花言巧語一番,就跟著走了。
其實長輩們,只是想在這個年紀里讓自己的健康穩固一點,讓自己的身體結實一點,讓自己的生命質量高一點,好讓兒女省心一點啊。
值此重陽佳節之際,一篇關於日常主食的中醫分析,送給所有希望獲得靠譜養生知識的長輩和朋友們。
在西方諺語里,有句話叫「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話與幾千年來中醫對於飲食養生方面的理念不謀而合。
通過食物調養、補益身體的原則,《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最先提到的就是「五穀為養」,表明了上古得道真人為自己搭建的飲食平衡,最基本也是最不能忽視的一環,就是對於各種穀物的青睞和重視。現代漢語里,把滿足人體每日生命活動基本需求和慾望的那個行為,用「吃飯」兩個字來描述。
「飯」是什麼?如果仔細琢磨一下會發現,這個字側重於表示主食的意思,也就是以米、面或其他糧食作物製作而成、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而且都是植物的種子。它們不僅能有效地讓人產生「飽」的感覺,更可以迅速地代謝為人體的功能物質,維持人體各項生命活動的需求。同時,植物的種子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營養相對豐富,經過適當的烹飪方式,能夠對人體起到更佳的補養作用。
下面是對一些常見穀物的性味分析,希望各位在日常的飲食中,能夠結合自己身體的實際情況去選擇,避免在吃這件事上讓自己辛苦所做的養生功課白費力氣。
1
大米
大米性涼、平,味甘、酸,入肺、胃、大腸經,歷代醫家稱其能「益氣,止煩,止渴,止泄,和胃氣,長肌肉」。
之所以眾多民族會把大米作為主食的首選,是因為大米總的來說性質相對平和一些。天天食用,對身體的平衡影響也不大,還有益於脾胃,滋補肺和大腸,使人肺氣足、肺津生、皮毛潤澤、大便通暢。所以南方人的皮膚水潤細膩,聲音嬌柔甜美,性格溫婉,和以大米作為主食這個習慣有著很大的關係。
關於大米的食用注意有以下幾點:
1、《食療本草》載:「若常食乾飯,令人熱中,唇口乾」。如果你喜歡吃燜得乾乾硬硬的米飯,這裡建議你以後適當調整一下自己的習慣,因為這樣子做,需要脾胃消耗更多的能量去處理。長此以往的話,會造成脾胃的氣虛。如果您本身消化排泄功能不夠順暢的話,乾乾硬硬的米飯更容易造成飲食積滯,還會使脾胃內生邪火,出現易餓、小便頻多、口乾舌燥等問題。
2、若脾胃虛寒,光吃白米飯的話可能會使這個問題有所加重。徐文兵先生的建議是,此類人群在煮米飯的時候,可以在裡面燜一些肉桂、蓽茇、小茴香、高良姜之類的熱性食材,除了增加風味以外,更是糾正食材的偏性,幫助身體能更好地消化利用。食用炒飯、飯焦、醪糟或者內蒙奶茶裡面的炒米也是同樣的道理。
3、大米分為秈米(米粒細長,煮飯時粘性弱,膨脹性大,含糖量高,如泰國香米)和粳米(米粒短厚,圓滾滾,煮飯時粘性強,蛋白質含量高,如東北大米)兩種。若是想調養脾胃,或者起到清熱除煩、益氣生津的作用,應當選擇粳米。
4、大米的升糖指數較高,故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2
糯米
性溫,味甘,入脾、肺經,《本草易讀》中記載它的功效為:「補脾益肺,益氣止瀉。堅大便而縮小便,收自汗」。
糯米富含蛋白質,因此黏性更強。比起普通的大米來說,口感也更好一些。用糯米做成的粽子、糍粑、打糕、八寶飯等等,恐怕沒有什麼人能拒絕的吧。
櫻桃好吃樹難栽,糯米美味難消化。歷代醫家都認為糯米是「黏滯之性」,老是吃糯米或者糯米製品,會助濕生痰,發風動氣,損傷脾胃,脾虛病人和小朋友不食為佳。糖尿病患者忌食。
3
小米
性溫,味甘、微咸,入脾、胃、腎經,具有養腎氣、去脾胃中熱、益氣的功效。
小米耐寒、耐貧瘠,得足了天地之氣,生命力非常頑強。正是因為這個特性,所以中醫將小米作為補養脾胃的食療首選,尤其適合大病初癒或脾胃虛弱沒有胃口的人食用。聽長輩講,以前婦女新生了寶寶之後奶水不足,就喂小米粥的米湯和米油,一樣能把寶寶養得身強體壯。
關於小米的食用注意有以下幾點:
1、當年新米熱性強、能量足,滋補效果較好,陳年小米較差。但陳年小米適合營養過剩、或者消化吸收功能特別弱的人群食用。
2、清湯寡水、水多米少的稀飯,中醫認為它能健脾、祛濕、利尿,對於水腫、尿路結石、前列腺肥大等患者比較適合。但糖尿病、遺尿、尿頻的人群,應在小米粥里加一些補腎益腎的食材,如芡實、核桃仁、松子等,防止小米的偏性對身體造成損害。
3、熬得黏黏稠稠、見不到米湯的小米稠粥對胃粘膜有保護作用,如果您平時對食物很挑剔,過酸過辣過甜的食物都會讓胃不舒服,或者是遇冷遇熱都胃不舒服的話,可以把這個作為主食的一種。
4
小麥/小麥麵粉
小麥:性溫,味甘,入心、脾、肝、腎經,具有養心除煩,健脾益腎,疏肝理氣,除熱止渴的功效。
小麥麵粉:性熱,味甘,補中益氣,調和五臟,通調經絡
五穀之中,小麥的熱性最強,裡面蘊藏的能量也最高。因為我們可以看到,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人,大多是膀大腰圓,身強體壯,聲音洪亮,性格豪爽。
小麥在被加工變成麵粉的一般過程中,由於脫去了種皮、分離了胚芽,導致最後得到的產物性質產生了一些偏頗。雖然小麥麵粉有補益的功效,但也要分體質情況來食用。
關於小麥和小麥麵粉的食用注意有以下幾點:
1、《飲食須知》載:「面性壅熱,小動風氣,發丹石毒。多食長宿癖,加客氣。」因此實熱體質或陰虛內熱的人群,不宜多吃麵食。
2、對於身體虛弱、消化不良的人群來說,少吃死面的食物為佳,盡量選擇發酵比較完全的麵食,或者把食物做得更熟一些,以免造成積滯。
3、若想補心養血,可將小麥仁蒸熟當主食吃。
4、糖尿病患者不必完全對小麥以及小麥麵粉忌口,總的原則是少量、多搭配雜糧。
5、如果一次吃了太多麵食,造成積食、消化不良、噁心嗝逆,可以在藥店里買炒麥芽和炒萊菔子各15克煮水喝。
6、對麩質過敏的人群,應在日常飲食中多加留意,避免意外。
5
燕麥/莜麥
燕麥:性平,味甘,入脾、肝、心經,和肝胃、止虛汗、補脾益氣。
莜麥:性平、偏涼,味咸,入脾、腎經,下氣寬中,壯筋益力。
燕麥是近三十年來被推崇的一種健康食品,對於從前習慣於大米白面的中國人來說,確實是一種能平衡飲食結構的優質糧食作物。
燕麥性質平和,適用的人群比較廣,但是在臨床上也會有人反映吃了燕麥或者燕麥片之後會腹脹、腹瀉。原因是燕麥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並且有一丟丟滑腸的作用。因此脾胃虛弱、經常性腹瀉的人群,我的建議是少吃。如果一定要選擇的話,也應該把它煮得爛糊一些,給身體少一點負擔,才能更好地被身體接受並利用。
莜麥是塞北地區常見的一種主食作物,在我的老家山西,莜麥磨成的莜麵有數十種不同的做法。現代醫學把莜麥作為糖尿病人的一種日常主食選擇。但由於莜麥熱量比較高,吃了之後不容易馬上消化,很耐飢,因此它同樣不適合脾胃虛弱,特別是脾胃虛寒的人食用。
6
蕎麥/苦蕎麥
蕎麥:性寒,味甘、酸,歸胃、大腸經,開胃寬腸,下氣消積。
苦蕎麥:性溫,味苦,現代研究認為其能理氣止痛,健脾除濕(不必完全相信)
這兩個傢伙,都是近年來被熱炒的健康降脂低熱量的主食材料,似乎把所有的讚美詞擱它們身上都不過分。
但是請大家注意一點,越是熱捧什麼,我們就應當越對這個東西提高警惕,因為背後多半牽扯著一條長長的利益鏈條,就跟現在很多人不顧一切打壓傳統中醫藥一樣。
別人都在吃的,世界正在流行的,高營養的,全是溢美之詞的,不見得就適合你。搞清楚自己的體質,聽從身體的感受,選擇正確的食材,退一萬步講,天天吃糠咽菜也比那些刻意追尋新奇和潮流的人要健康得多。
比如蕎麥這個東西,《食療本草》中對其的記載,雖「能煉五藏滓穢,續精神……實腸胃,益氣力」,但同時也提醒大家「難消,動熱風」「令人頭眩」,孫思邈也曾說過「食之難消。久食動風,令人頭眩。作面和豬、羊肉熱食,不過八、九頓,即患熱風,鬚眉脫落,還生亦希。」充分說明了蕎麥性質寒,難消化,而且吃得太多、太頻繁,加上食材搭配不當,還會讓人頭暈目眩,鬍子和眉毛都脫落。
關於苦蕎麥的記載,《飲食須知》中認為其「有小毒,多食傷胃,發風動氣,能發諸病。黃疾人尤當忌之。」對於臉色發黃、黃疸、以及體質虛寒等問題的人群,尤其不適合。
7
玉米
性平、微溫,味甘,入胃、大腸經,調中和胃,利尿排石
關於玉米的食用注意有以下幾點:
1、玉米入胃和大腸經,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有一部分食用之後容易腹瀉,因此在食用務必注意身體特別是消化系統的感受。
2、《藥性切用》中載:「(玉米)風乾磨粉,以充但久食則助濕損胃……鮮者,助濕生蟲,尤不宜多食。」玉米粒磨成的麵粉,同樣是一種難消化的食物,總是以此為主食的話會使體內濕氣暗生,波及脾胃。而鮮玉米粒同樣有助生濕氣的嫌疑,我的建議是,如果需要時常食用的話,就按照最老土的做法,連皮帶須一起煮或蒸,這樣就是極大程度地消除顧慮了。
3、有個小方子,如果尿路結石、淋漓不盡、排尿疼痛、波及小腹的話,可以用玉米葉子適量煮水代茶飲。
8
番薯
性溫、平,味甘,入脾、腎經,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
關於番薯的食用注意有以下幾點:
1、《綱目拾遺》載:「中滿者不宜多食,能壅氣。」如果平時有肚子憋悶、脹氣或者是食積不化的問題,食用番薯會導致氣機不暢,憋、脹的感覺會加重。
2、《隨息居飲食譜》載:「凡時疫瘧痢腫脹等證皆忌之。」如果是碰上拉肚子,或者本身有水腫的情況,番薯同樣不適合食用。
3、白皮白肉的番薯,中醫認為能夠入肺經,補肺虛,如果有久咳久喘的問題,可以將它作為主食的一種選擇食用。
4、廣東地區有個傳統的甜品,是把生薑和番薯煮在一起。其實這個方子在古代的食葯著作中早有記載。《綱目拾遺》載「(番薯)煮時加生薑一片」,《隨息局飲食譜》中稱其功效為「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
9
南瓜
性溫,味甘,歸胃、大腸經,補中益氣、潤肺化痰、消炎止痛、解毒殺蟲。
關於南瓜的食用注意有以下幾點:
1、南瓜在中醫飲食禁忌中被視為發物,若有外傷或瘡瘍腫毒等情況,應禁食之。
2、《藥性切用》載:「多食,滯氣損人」;《本草綱目》載:「多食髮腳氣、黃疸」。若為氣滯濕阻的體質,不宜食用南瓜。《隨息居飲食譜》載:「凡時病疳瘧,疸痢脹滿,腳氣痞悶,產後痧痘,皆忌之。」
3、羊肉與南瓜一起食用,會導致人腸胃脹痛、憋悶。同樣的,南瓜也不宜與豬肝、赤豆、蕎麥麵同食。
4、糖尿病患者,可以將南瓜作為主食的一個選擇。由於糖尿病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脾胃的損傷,且在長期的患病過程中,對脾胃的消耗也比較大,因此選擇南瓜適當食用是比較合適的。
吃什麼、怎麼吃、吃多少等等一系列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關心的。畢竟「吃」這件事,每天都會發生,在滿足人體生命活動基本需求的同時,還能讓食物中蘊藏的能量、信息與身體發生關聯。有人能從中受益,通過食物的力量讓自己的生命結構無限趨近於四平八穩的狀態;也有人在這件事上栽了大跟頭,讓食物的偏性、特性助紂為虐。
願更多的長輩和朋友們能不被鋪天蓋地又不負責任的偽科普迷惑,真正通過五穀、通過食物的力量達到「養」的結果,讓疾病無家可歸。
推薦閱讀:
※世界上真的有食人花嗎?
※探秘原始食人族部落,當地村民好奇圍觀:第一次見到活的中國人!
※這是不是偷換概念?我該怎麼反駁?
※我們都是「食人族」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