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夫妻關係永遠重於親子關係
博聞世界之精彩,悅享心靈之成長
在閱讀中發現未知的世界,遇見更美的自己……
現在許多家庭父親都不太管孩子,也不學習教子之道,在家庭教育中父親經常性缺席,母親和孩子的關係過於親密,導致各種心理問題頻發。如果將父母和孩子的最佳關係用一個等腰三角形來形容,那麼當等腰三角形成了斜三角形時,失衡的關係可能會給家庭中每個人都帶來傷害。專家指出,父親才應該是孩子教育的主導者,父親給孩子帶來剛性,母親帶來彈性;父親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沒有替代的方案。專家建議,孩子有問題,應先從夫妻關係上找根源;在家庭教育上,夫妻關係確實重於親子關係,夫妻雙方都應同時擔負起各自的職責,孩子的教育才會有理想的效果。
有人說,母親和孩子的關係是天然的。因為,從十月懷胎開始,母親和孩子之間就建立了特殊的聯繫。在孩子呱呱墜地後,母親與父親在孩子的成長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各有不同。如果將父母和孩子的最佳關係用一個等腰三角形來形容,那麼,當等腰三角形成了斜三角形時,也就意味著家庭關係中的平衡被打破,失衡的關係可能會給家庭中每個人都帶來傷害。
一個新生命,從建立依戀關係開始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內,慈母嚴父是大多數家庭的格局。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社會中,女性的地位越來越高,學校里成績拔尖的常常是女孩,而職場上經濟獨立的女性也比比皆是。雖然很多客觀條件都在變化,但是當孩子呱呱墜地,首先依賴的人總是母親。
「在孩子0到3歲的階段,媽媽一定是孩子的陪伴者。這是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良好的依戀關係可以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幫助孩子發展健全的人格、使得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較強的適應性。」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心靈花園專家組組長郭鐵軍說,母親給孩子的愛,是這種依戀關係中最關鍵的所在。「別覺得這是簡單的事情,其實,它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孩子有任何需求了都會哭,作為媽媽,是否知道孩子哭是為了什麼?是餓了?是尿了?是害怕了?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很多媽媽在休完產假後馬上就回到職場,把孩子交給老人幫忙照顧。夜裡往往是由老人陪孩子睡覺。對此,郭鐵軍表示不贊同:「孩子一天中最恐懼的就是晚上。如果晚上是老人陪伴他,那他就會和老人建立起依戀關係,而不是和自己的媽媽。」
對於那些工作繁忙,經常出差,或者長期不能和孩子相處的年輕父母,郭鐵軍提醒說:「0歲到3歲的孩子,如果媽媽長期不在身邊,孩子會認為媽媽不要他了。這容易讓孩子產生自我封閉、退縮等問題。」
父親給孩子帶來剛性,母親帶來彈性
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母親的存在,在現實層面是照顧,在心理上是獲得安全的氛圍。母親要懂得用母性的溫柔和韌性幫助孩子培養情緒調控能力。這個「任務」在孩子3歲到6歲的階段尤為重要。
曾有媽媽向郭鐵軍求助,她剛剛4歲的女兒,很怕見陌生人,每次都會大哭,而且一哭就哭到窒息。「孩子通常都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關鍵是孩子哭完以後,媽媽怎麼做。」
郭鐵軍說,從母親的角度,在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不妨將孩子抱在懷裡,用溫和的語調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是理解和接納的,比如告訴孩子:「寶貝,媽媽知道你在發脾氣。」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時,他會漸漸平靜下來。這個時候,就可以詢問是為什麼哭。也許,孩子沒辦法說清楚原因,聰明的媽媽在這個時候要懂得讓孩子做選擇題。是餓了?是在找媽媽?是以為媽媽不理你了?……當了解到孩子哭泣的原因後,可以幫助孩子共同找到一個解決的辦法。然後,通過遊戲的方式,來模擬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習,並得到練習,下一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孩子就知道該怎麼做,而不只是大哭了。
郭鐵軍提醒說:「不要小看這樣的學習,有的孩子到了青少年階段暴露出很多問題,追根溯源,問題都是出在情緒控制上。」
如果說,母親的角色是柔軟的、彈性的,那麼在孩子的成長中,父親的角色則是剛性的。父親應該才是孩子教育的主導者,可惜父親們很少意識到這一點,搞得一大堆媽媽們又當爹又當媽地教育孩子,不出問題才怪。
對於男孩子來說,3歲以後父親的角色尤其重要。「我們在生活中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父親帶著孩子玩耍,每個細節都和母親是不一樣的。父親帶給孩子的是剛性的部分——自控能力、自信、意志力,父親是權威的象徵,是規則的制定者。」郭鐵軍說。
「等腰三角形」失衡,先從夫妻關係找根源
單先生的兒子已經到了青春期,晚上卻還是要跟著媽媽一起睡。而在福臨心理諮詢首席心理諮詢師楊光接觸過的個案中,還有更讓人疑惑的——兒子會對媽媽做出一些過度親密的舉動。
當大多數人都在試圖探尋這些孩子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的時候,楊光卻一針見血地指出:「孩子身上的問題,往往暴露的是夫妻關係的問題。一般來說,一家三口的關係就好比一個等腰三角形。當孩子出現了問題,也意味著等腰三角形的平衡被打破了。這個家庭的關係出現了失衡。」
楊光建議,在打破母子之間「二元關係」的舒適區,變成父母和孩子的「三角關係」的過程中,母親要懂得調節孩子和父親的關係,特別是兒子和父親之間的關係。要在孩子的父親面前多肯定孩子,同時在孩子面前多肯定孩子的父親。比如,在爸爸陪兒子玩耍的時候,媽媽可以退出,給他們更多的相處空間。在生活中,夫妻相處難免有爭執,但是,在孩子面前,作為母親要注意維護孩子父親的形象,盡量避免當著孩子的面抱怨丈夫,而應該表示出對丈夫的欣賞。「要知道,一個孩子,特別是男孩子,在否定自己的父親的時候,他內心是得不到力量的。」 楊光提醒說,而那些看上去很黏媽媽的男孩子,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媽媽過多地黏住了兒子。
郭鐵軍也提醒說,年輕的父母要在孩子剛出生時就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依戀關係建立得好,孩子青春期時的叛逆就會比較少。而對於如今很多家庭中父親缺席,母親和孩子的關係過於親密,導致各種問題的情況,郭鐵軍表示:「父親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沒有替代的方案。」
「夫妻關係」為何重於「親子關係」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夫妻關係,改善夫妻關係,不要為了孩子教育或者其他什麼原因讓夫妻關係搞僵搞壞,破壞家庭環境的和諧,否則孩子教育就沒辦法做了。那麼,為什麼夫妻關係重於親子關係呢?
郭鐵軍認為,古語云,父親就是天,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母親是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夫妻有別,男女有別,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母親要有母親的樣子,不是誰更重要的問題,而是分工不同,如果一個家庭,父親母親的角色顛倒或模糊不清,孩子教育就缺少了應有的良好環境。
郭鐵軍提醒,家長角色定位最理想的狀況是:嚴父慈母。現實情況大多卻是嚴母慈父、嚴母嚴父,慈父慈母。後三種都容易養育出問題孩子。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的理想人格:仁、智、勇。而這些人格特徵的獲得來自於父母的角色定位:嚴父,讓孩子學會克己,學會知禮,學會按原則行事,學會對付不良習性,學會建立目標,學會定心不亂而廣學博才,學會為了理想目標百折不撓,從而成就「智」。慈母,讓孩子學會寬容,學會體諒,學會愛人,成就「仁」。同時學會面對失敗,不怕失敗而去嘗試,又能反省,克服自己的習性毛病和不足,成就「勇」。而慈父嚴母的孩子人格認知會有障礙,長大後不容易融入社會,不容易與人相處;慈父慈母的孩子多敗兒;嚴父嚴母的孩子多懦弱。
楊光指出,現在許多家庭父親都不太管孩子,也不學習教子之道,更不明白自己的家庭角色定位,自己也不教育自己,沒有榜樣的力量來影響孩子,所以身教談不上,言教也無從談起。孩子人格特徵就容易不理想。再者,母親當今時代都比較強勢,還常常兼任父親的角色,又不一定具有圓融的智慧,孩子的人格特徵也容易混亂和倒錯。
我們還經常看到一些孩子人格缺陷,追溯下去,一定是父母親沒有在自己的本位上,或者是父母親缺位。單親家庭的孩子其實很容易人格不健全,所以許多明智的單親媽媽都聘任義父幫助扮演父親角色,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專家建議,處理好夫妻關係,不僅僅是指夫妻感情問題,更重要的是指夫妻的各自角色定位問題,雙方都應同時擔負起各自的職責,孩子的教育才會有理想的效果。在家庭教育問題上,夫妻關係確實重於親子關係;反過來也可以說,孩子的問題大都是家長的問題。(本報記者 項丹平)
(來源:中國婦女報)
推薦閱讀:
※603.與喵共舞299~國慶2海灘
※家庭中的性別分工合理嗎?
※家庭客廳裝飾畫 家庭最注重的還是涵養
※老婆可能精神出軌?
※現在生活壓力這麼大,為什麼成年人還對開放二胎這麼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