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八

第八品 發菩提心

趨入佛子如海行之發殊勝菩提心品分三:一、修持諸法根本之二菩提心;二、廣說真實發心之理;三、迴向本品善根。

甲一、修持諸法根本之二菩提心:

現在宣說發殊勝菩提心,先承上啟下:

如是善修無量者,修諸法根二覺心。

世間出世間諸法之根本、諸道之核心、一切眾生之引導者、迅速趨向無上宮殿之乘即是殊勝意樂菩提心,因此應當學修發菩提心。《彌勒請問經》中云:「彌勒,菩薩若具一法,則棄離諸惡趣、不為惡友所控制、速得無上真實圓滿正等正覺佛果。何為一法?即殊勝圓滿意樂之菩提心。彌勒,若具此法,則離諸惡趣,不為惡友所控制,迅速成就無上真實圓滿正等正覺菩提佛果。」《菩薩契經》中云:「欲速得無上真實圓滿菩提佛果者,當學修殊勝意樂菩提心。」

甲二(廣說真實發心之理)分十:一、宣說菩提心利益;二、宣說菩提心之本體;三、發心儀軌;四、三誦之必要;五、當生歡喜心;六、學處次第;七、明示二十墮罪及同分;八、分說護持二菩提心;九、修者補特之伽羅次第;十、修學如來行之方式。

乙一(宣說菩提心利益)分六:一、從三有引向寂滅;二、成為世間之福田;三、增上善根;四、為諸法之根本;五、遣除苦疾獲得智慧光明;六、功德廣大。

丙一、從三有引向寂滅:

菩提心有什麼利益呢?

脫離煩惱三有海,遣除一切畏憂罪,

摧毀業與痛苦行,引導眾生趨寂滅。

依靠菩提心能脫離三有大海。《華嚴經》中云:「嗟!善男子,菩提心如同救度眾生脫離有海之大船。菩提心如同能救脫輪迴惡趣恐怖之勇士。」又《彌勒傳》中云:「善男子,依靠勇士則不畏一切怨敵,如是諸菩薩依靠發心勇士亦不畏一切惡行之敵。」《入行論》中云:「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菩提心能遣除一切憂傷與罪業,《入行論》中云:「欲滅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眾不安,欲享百種快樂者,恆時莫舍菩提心。」又如《大乘竅訣經》中云:「何人生起無垢無上菩提心,彼斷絕一切惡趣與八無暇,此人通達並修持人天之道,不成盲聾,諸根具足。」

菩提心能焚盡業惑乾薪如同烈火,《入行論》中云:「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彌勒傳》中云:「菩提心能焚盡一切罪,故如劫末火。」

此外,菩提心也能引導眾生脫離三有獲得佛果,《入行論》中云:「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丙二、成為世間之福田:

具有發心之人:

雖無現行菩提心,悲心善根日益增,

縱入根本慧定時,智慧方便亦雙運。

身語所作皆具義,成為世間應供處。

具有得而未失之發心戒者,即使心處於無分別而入定時,也是與智慧相聯,甚至在無心五位福德也會增上。無心五位是指極睡眠無心、極悶絕無心、無想定無心、滅盡定無心、無想天無心。如《三十頌》中云:「遠離意識者,眠悶絕無心,以及二等至,無想天無心。」如若具有得而未失之菩薩戒,福德就會不間斷存在。《入行論》中云:「何時為度盡,無邊眾有情,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此外,具菩提心者所作所為均有意義。《華嚴經》中云:「善男子,發殊勝菩提心者,彼身所作語所言心所想皆具義,恆時唯成善法。」一切無記行為與善行雖然沒有立即以現行發心攝持,但因有得而未失之發心攝持,所以屬於隨解脫分善。具菩提心者成為世間應供處。如《華嚴經》中云:「發菩提心者乃天等一切世間之大福田。」

丙三、增上善根:

余善果劣將殆盡,發心攝善不盡增,

猶如水入澄清海,良田莊稼極茂盛。

哪怕是一滴水流入大海,數劫中非但不會消失反而會增長,良田裡栽種一棵苗芽也會茁壯成長,發心所攝持的善法也與之相同。《彌勒請問經》中云:「彌勒,譬如,流入大海之所有水經數劫亦不盡,彌勒,如是為發心所攝之善法直至成就無上正等菩提之間不會耗盡;彌勒,又譬如,肥沃土壤可令任何種子茁壯成長,如是以菩提心所攝之善根亦將不斷增上。」

此外,隨福德分善如芭蕉樹一樣結一次果就會耗盡,但以菩提心所攝持之隨解脫分善並非如此,雖然已經生出暫時、究竟的無量樂果,仍不會殆盡,反而增上,如同碩果累累的妙樹。《入行論》中云:「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中云:「文殊,各種妙樹皆以四大所攝護而增上,文殊,如是善根若為菩提心所攝並迴向遍知佛果則增上。」

丙四、為諸法之根本:

諸法根本大悲心,於世間亦多樂果,

寂滅自性大覺因,故當勤發珍寶心。

《梵天請問經》中云:「梵天,此殊勝意樂菩提心即是諸法之根本,故如種子。何以故?種子可生出苗芽、葉花、果實,如是依殊勝意樂可於人天之中享受安樂,復成就遍知佛果。」《教王經》中云:「大王,汝因無上真實圓滿菩提心之善根異熟而感,多次轉生於天界享受安樂,多次生於人間享受快樂,今亦成為人天之君主,然大王汝之菩提心善根仍不增不減。」

丙五、遣除苦疾獲得智慧光明:

此外,菩提心還有無量功德:

此心增福如意瓶,治癒眾疾之妙藥,

智慧日輪除惱月,亦如虛空無垢染,

功德無量如群星,恆時利樂之自性。

《華嚴經》中云:「菩提心乃一切佛法之根本,故如種子;能增上一切眾生之善法,故如田地;焚燒一切罪業,故如劫末火;能滅盡一切不善業,故如地下;成辦一切利益,故如摩尼寶;能拔出沉溺於輪迴海中之眾生,故如鐵鉤;為人天非天等世間之應供處,故如佛塔;能實現一切所願,故如妙瓶。」《入行論》中云:「滅死勝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療疾最勝葯,亦此菩提心。彼為泊世途,眾生休憩樹;復是出苦橋,度眾離惡趣。彼是除惱熱,東升心明月;復是璀璨日,能驅無知霾。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於諸漂泊客,欲享福樂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勝樂。」

丙六、功德廣大:

菩提心之福德雲,不可思議無有量,

如來功德極稀有,廣如法界無邊際。

如是具有菩提心者可受持無量佛法。《菩薩契經》中云:「舍利子,菩薩大菩薩若具一法,則普皆受持此等及其他無量佛法。何為一法?即圓滿意樂之菩提心。舍利子,菩薩大菩薩若具此一法,則普皆受持此等及其他無量佛法。」

同樣,如果具有清凈心,則佛陀也會顯現種種法相加持他。《攝正法經》中云:「世尊,圓滿意樂乃諸法之根本,何者不具意樂將遠離一切佛法。世尊,若具圓滿意樂即使佛不在世,然虛空、牆壁、樹木亦發出法音,意樂清凈之菩薩自己觀察中亦可獲得一切竅訣、教法,是故菩薩當具圓滿意樂。世尊,譬如,具有雙足方可行走,如是何人具有意樂方可具佛法。世尊,譬如,肢體中首先當具頭顱方可生存,如是具有殊勝意樂者方可成就正覺菩提。」

發菩提心是對如來的殊勝供養。《德施請問經》中云:「佛剎遍七寶,誰以此供養,世間之怙主,誰人作合掌,發起菩提心,此供勝前者,福德無邊際。」《月燈經》中云:「俱胝那由他剎土,所有無量諸供品,恆時以此供聖士,不及慈心之一分。」《無邊法門經》中云:「梵天,有三法是對如來之無上供養、承侍,福德無量。何為三法?即發無上真實圓滿菩提心、受持諸善逝之正法、如理修持所聞之法義。梵天,此三法是對善逝之無上供養、承事。梵天,設若如來壽住數劫,此等真實供養之異熟亦會耗盡,而此三法之福德利益不會耗盡。」

此外,具菩提心者可從惡趣中解脫,獲得殊勝寂滅等有無量不可思議之福利,是應禮處。《入行論》中云:「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剎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並且菩提心可使低劣變為殊勝。《入行論》中云:「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有色相,遍滿虛空界,較彼更超勝。」《華嚴經》中云:「總之,諸佛出有壞所具之一切善妙功德,即此發菩提心之善妙功德,故其廣如虛空與法界。」

這樣的菩提心,佛陀為了饒益眾生而宣說的。《入行論》中云:「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具菩提心之菩薩受到讚頌,此菩薩即是大福田,若有人嗔恨他,則罪過無量,其果報將墮於惡趣。《入行論》中云:「博施諸佛子,若人生噁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此外,《寂滅決定幻化經》中云:「文殊,於菩薩生嗔心、輕蔑心多久將於地獄住多久,故當披上鎧甲。」

相反,若以信心對菩薩做善事,也會使福德增長。《入行論》中云:「若人生凈信,得果較前勝。」如何增長呢?《趨入定不定手印經》中云:「文殊,恆持菩提心。譬如,將十方世界中一切眾生之雙目挖出,有人將彼等復原,或者將關於漆黑監獄中之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釋放,令彼等享受轉輪王或梵天之安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視大乘信解菩薩,且讚頌之,則福德勝過前者無數倍。」

此外,即使以煩惱心眼看菩薩,也不會墮入惡趣,而會轉於善趣,更何況說以信心目視菩薩呢?《寶積經》中記載:「昔日有一位樂生菩薩相貌莊嚴,令人見而生喜。一次,他於舍衛城化緣時,商主之女勝德母見到他後慾火中燒,以致於命絕身亡,死後轉生於三十三天,當時成為天子的他回憶起前世,不禁暗想:奇哉!以貪心而視菩薩,竟然也能獲得如此異熟果報,更何況說以信心目視、供養菩薩呢?於是他與五百天人眷屬一起來到樂生菩薩前供養鮮花。」

另外,即便是因為對菩薩無有信心而墮入惡趣,最後也會依靠菩薩大悲救護而脫離輪迴的,以信心結緣頗有意義並且可以速得菩提。《寶積經》中云:「何者雖於菩薩造惡業,且以此轉生於惡趣,然依彼菩薩大精進亦可解脫,獲得無上菩提。」《入行論》中云:「若人因見我,生起信憎心,願彼恆成為,成辦眾利因。」又云:「誰令怨敵樂,皈敬彼樂源。」

乙二(宣說菩提心之本體)分七:一、總說願行菩提心;二、廣說各自之自性;三、願菩提心之利益;四、相應之比喻;五、行菩提心之利益;六、圓滿資糧之理;七、當生歡喜之理。

丙一、總說願行菩提心:

發心為利無量眾,欲獲真實正等覺,

此心可分為二種,即是願行菩提心。

意樂發願實際行,猶如欲行與正行。

所謂的發心就是為了利他而欲求成佛。《現觀莊嚴論》中云:「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心是指認知事物之本體,心所是指觀察對境之差別,此處可承認生起心的同時順便生起心所,發起希求心的同時順便可獲得發心。

發心之本體分二:即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願菩提心是指希求獲得菩提,行菩提心是指行持菩提法,以意樂發願與真實行持如同想要去與正式去。《入行論》中云:「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應當了解菩提心諸多分類的方式。菩提心也可分為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二種。《涅槃經》中云:「世俗勝義別,分二菩提心。」即是以凡夫與聖者之發心或者以緣外眾生與緣內心性而稱為世俗與勝義菩提心。《發大菩提心經》中云:「迦葉菩薩請問世尊:『世尊,當如何發心?』世尊告言:『諸法如虛空般無相本來光明清凈即稱為菩提,生起與彼相應前所未生之心寶即謂發菩提心。』」

觀待三戒或者三學而言有三種發心。《中般若經》中云:「防護罪業心,攝集善法心,成熟眾生心,當勤三發心。」

發心又可分為四種,即資糧道加行道之信解行發心、一地至七地之增上清凈意樂發心、三清凈地之異熟發心、佛地之斷障發心。《經莊嚴論》中云:「諸地信解行,增上凈意樂,異熟利他眾,斷障四發心。」

也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之五種發心。《般若二萬頌》中云:「初業者發心,修鍊者發心,見法者發心,解脫者發心,不可思發心,須菩提,未入道者當入道,已入道者當修鍊,當具天眼,當修聖道諦,當獲得無垢佛眼。」

觀待六度也有六種發心。《般若二萬頌》中云:「具六度之心廣大無量,與一切聲聞、緣覺皆不同。」

觀待十度有十種發心。善天尊者說:「如是當以內在真實禪定觀修十種菩提心。」

按照地道分界有二十二種比喻發心,依據《慧海請問經》中所說之義於《現觀莊嚴論》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寶源大海,金剛山藥友,如意寶日歌,王庫及大路,車乘與泉水,雅聲河流雲,分二十二種。」此等比喻的意義,按次第而言,《現觀莊嚴論釋》中云:「欲樂、意樂、增上意樂、加行、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進度、靜慮度、智慧度、方便度、願度、力度、智度、神通、福慧二資、菩提分法、大悲與勝觀、總持與辯才、正法喜宴、同行之道、具足法身。」

地道分界:欲樂如地,意樂如金,增上意樂如月,此三者依次是小、中、大資糧道之發心;加行如火,此為四種加行道之發心;布施度如藏,持戒度如寶源,安忍度如海,精進度如金剛,靜慮度如山,慧度如葯,善巧方便如親友,願度如摩尼寶,力度如日輪,智度如妙音,此等依次是一地至十地之發心;神通如王,二資如王庫,菩提分法如大路,悲心勝觀二者如妙乘,總持辯才二者如泉水,此五者在八地、九地、十地具有;正法喜宴如雅聲,同行之道如河流,具足法身如妙雲,此三者為十地之發心,以廣大智慧與事業利益有情之故。《現觀莊嚴論釋?明義疏》中云:「初三者為小中大資糧道初業地所攝,下一發心為趨入一地道(加行道)所攝,其下十種發心為極喜地等十地所攝,是見道、修道者之行境。其下五種發心為殊勝道所攝,其下三種發心是以佛地之加行、正行、後行所攝。」如是發心之詳細分類為初業地到佛地之間所包含。

有些人將這裡最後三種發心立為普光地的說法是不合理的,因為佛陀無有後行發心,即佛陀發心不可窮盡或不見邊際,因此這裡所說的佛地是指大乘阿羅漢向,也就是說十地有加行正行後行三種發心。如《經莊嚴論》中云:「諸佛子發心,說為猶如雲。」所以,二十二種發心是資糧道至十地之間包括的。

若問:佛地到底有無發心?

像有學道那樣後來想獲得之發心在佛地是沒有的,因為佛已經獲得了,而且由於超越了受戒時間也無有以儀軌受菩薩戒之發心,但是佛地卻有勝義發心,具有以法性獲得之發心,因為此發心得而未失且越來越向上存在,也就是因為具有無舍空性,並以無緣大悲利益眾生。《中般若經》中云:「吾以佛眼徹見一切有情皆具發心而越過東方恆河沙數世間界赴至地獄、餓鬼、旁生處,為利樂彼等眾生而說法。」

對此二十二種發心,阿闍黎智稱認為前三種發心為願菩提心,後十九種為行菩提心,並說:「欲樂等三類,為三種願心,所謂之行心,許為十九種。」實際上應該承認每一階段願行菩提心都有,因為願菩提心是尋求菩提的這一分,行菩提心是實際行持差別的這一分,每一階段二者必須具全。

發心之所依也是同樣,依照唯識宗的觀點,最初獲得發心必須具備別解脫戒七種人之一種這一基礎。《菩提道燈論》中云:「別解脫戒律,恆具七種人,菩薩戒有緣,其餘不可受。」按照中觀宗的觀點,凡是有想受發心式意樂的任何眾生都可以得受菩薩戒,不必非要是暇滿人身才能得到。如《寶積經》中云:「爾時說此法門,天、龍、非天、大鵬、大腹行等無數眾生皆發無上真實圓滿菩提心。」其實,中觀與唯識這兩種觀點也不相違。發心時雖然未命名別解脫戒,實際上都必須發誓不殺生等,從這一點來說所依身份是相同的。意思是說具備不損害眾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薩戒。如果別解脫戒中任何一戒也不能受持,則無法獲得菩薩戒,因為與發心學處相違。總之,想受戒的眾生為彼地所攝即是身之所依;信心福德等殊勝心是意樂之所依。《寶篋經》中云:「若信佛佛法,信無上菩提,信諸佛子行,生起智者心。」處所依也是如此,已受戒之人在沒有出現失戒之因前一直具有菩薩戒。

發心之因:菩提心由緣佛陀之信心、緣眾生之悲心、聽聞菩提心之功德而生起。《經莊嚴論》中云:「助因根本力,聞力善習中,生穩不穩固,稱他說發心。」其中所說之義指依靠殊勝道友或者經善知識勸導以及聽聞是生起不穩固願菩提心之初因,自己之善習、覺醒種姓、根本悲心是生起穩固行菩提心之因隨後而生。

發心之本體:為他利而不離欲求獲得圓滿菩提的願行菩提心所攝六度之本體。《華嚴經》中云:「菩提心即始行他利,具願行自性之諸波羅蜜多。」也就是說,二種菩提心、三律儀及菩薩戒三者的關係只是一本體異反體而已。發心利他並且行持善法即是願行菩提心。阿闍黎慧源於《能仁密意莊嚴論》中說:「二菩提心即不超離為利他而欲求真實圓滿菩提。」三律儀:護持自相續為嚴禁惡行戒,利益他眾為饒益有情戒,增上二資糧等叫做攝善法戒。依靠這一切能防護自相續的一切不善業,故稱為菩薩戒。譬如,如意寶一本體上也有遣除瘟疫、賜予所欲、驅散黑暗等不同反體。

丙二、廣說各自之自性:

宣說願行菩提心之本體:

願心本體四無量,行菩提心許六度。

《彌勒請問經》中云:「彌勒,發願利他即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舍心。真實行持即六度。」

丙三、願菩提心之利益:

由願行各自利益差別來了知願菩提心的利益:

何人俱胝數劫中,供養無量數佛陀,

僅僅為求自利益,福德不及願發心。

《大涅槃經?法門品》中云:「若人有生年,以無量七寶,卧具及神饈,供養一切佛,不及一剎那,為眾發願心,福德無有量。」又云:「何人一剎那,觀修菩提心,彼之諸福德,佛陀不能量。」

丙四、相應之比喻:

佛說剎那間發心,遣除眾生微小苦,

以此可離諸惡趣,享受人天無量樂。

匝哦之女商主因為曾經以四個嘎夏巴、八個嘎夏巴、十六個嘎夏巴、三十二個嘎夏巴貨幣孝敬母親而在海島上受到四名、八名、十六名、三十二名天女迎接,善業窮盡後,又因曾用腳踢母親的頭之惡業所感而步入南方鐵室中,旋輪轉到頭上之剎那,他心想:南贍部洲中許多腳踢母親頭的人也必定會來到這裡受苦,願以我所受的痛苦取而代之,使他們不轉生於此。瞬間,旋輪騰空,他死後轉生到兜率天。

世尊曾經轉生為地獄眾生嘉瓦謝達,在拉火馬車時,看到同伴嘎瑪熱巴拉不動馬車,獄卒氣急敗壞地用火錘擊打它,於是對其生起悲心。當它準備代替同伴拉車時,獄卒邊用鐵鎚毆打它邊說「眾生感受各自業力誰有辦法」。剎那間,嘉瓦謝達轉生到三十三天。佛在經中宣說了願菩提心的無量功德。

丙五、行菩提心之利益:

與願心獲得的巨大利益相比,

行心利益更無量,真實行持遍布故,

剎那行持遍勝心,圓滿數劫二資糧。

如是由增上意樂引發的真實行為,一剎那行持功德不可限量,甚至僅僅發願的利益也是無量的。《勝月女經》中云:「僅思利他心,利益尚無量,何況行利益?」《入行論》中云:「僅思利眾生,福勝供諸佛,何況勤精進,利樂諸有情?」又如《大密善巧方便經》中記載:從前,大悲商主殺了手持短矛的俗人(短矛黑人),以此圓滿四萬劫資糧。婆羅門喜星童子在兩萬年間於林中持梵凈行,一次去城中化緣,商主之女見其後祈求成家,因遭到拒絕而想尋死。喜星童子為救她的性命而舍梵行,以此圓滿了二萬劫資糧……

願菩提心並非能連續生福德果,而行菩提心則連續不斷生福德。《入行論》中云:「願心於生死,雖生廣大果,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

丙六、圓滿資糧之理:

宣說每一剎那可圓滿許多資糧,同時遣除淺慧者之邪分別念:

三大劫等諸說法,義為速圓或久圓,

一生解脫依智力,方便精進及勝智,

以此三者而修持,則有無上廣大力。

如是極為鈍根的諸位菩薩經過三十三阿僧祇劫後成佛,即資糧道、加行道經過三大劫、十地中的每一地各經過三大劫。中根者經過七大阿僧祇劫後成佛,即資糧道加行道各經過兩大劫、見道經過一大劫、修道經過兩大劫。利根者經三大阿僧祇劫後成佛。阿闍黎巴雪所著的《中觀寶燈論》中說:「利根者經三大劫現前佛果,中根者經七大劫,鈍根者經三十三大劫。」關於利根者所經三大劫,《經莊嚴論》中云:「三大劫圓滿,修行趨究竟。」《般若八千頌廣釋》中云:「第一大劫從資糧道開始至一地之間圓滿;第二大劫二地至七地之間圓滿;第三大劫從不動地至佛地之間圓滿。」

《菩薩地論》中云:「資糧加行一大劫,一至七地一大劫,三清凈地一大劫。」意思是說,如同田地邊緣以內都算為田地一樣,一地已包括在資糧、加行道之一大劫中的說法與《瑜伽師地論》中的意義相同。

如是所說的大劫也是以利根鈍根而安立的,利根的三大劫也是根據次第平等積累二資糧而言的,但具有廣大心力者每一剎那中便可圓滿數劫資糧,因此不需要積累三大劫資糧。密宗就利根鈍根而言,心力大者每一剎那便可圓滿無量資糧,連續修學迅速一生等可得解脫的說法是合理的。也就是說,獲得灌頂後修生圓二次第就進入了小資糧道,之後若依靠大精進與大方便勤修,則即生便可獲得見道。獲得見道後無生無死而即生可以究竟修道,證得菩提果。即獲得見道以後,如果欲求,那麼七日也可以成就菩提。《般若二萬頌》中云:「獲得現見諸法清凈法眼之大菩薩,若欲求正果,則七日亦可現前無上菩提圓滿佛果。」此後,因圓滿自在而隨心所欲成辦一切事業。聲聞、緣覺入大乘者都是依彼聖者身現前菩提的。因此,將密宗即生解脫推向劣道實在不應理。密宗是以諸多甚深方便獲得見道的。見道之前,顯宗密宗在精進與方便上有差別。從此之後,極利根的菩薩與趨入密宗持明地的時間無有差別,諸鈍根者中修持密宗持明聖者可速得解脫。例如,世間上具有大精進、大方便、大智慧的人可以迅速成辦事情,而普通人卻無法成辦,以此比喻也可理解。續部中說:解脫並非是從一處至另一處,僅僅是凈除內在光明心性之垢,而不是修成本基中不成立的他法,因此也稱為捷徑成就。

丙七、當生歡喜之理:

殊勝菩提心,

此乃悲心之果樹,肩負有情之重任,

梵等世間前皆無,為己夢中尚未夢,

何況利他菩提心,前無新生當歡喜。

《入中論》中云:「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是故先贊大悲心。」悲心的妙樹肩負著指引無量眾生之鳥群的重擔。殊勝的菩提心,為了利益自己的父母以及世間尊主梵天等皆不具有,自己以前除了僅僅追求今生利益之外並沒有生起菩提心,今日生起了前所未有的菩提心,理應感到萬分喜悅。《入行論》中云:「是父抑或母,誰具此心耶?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彼等為自利,尚且未夢及,況為他有情,生此饒益心?他人為自利,尚且未能發,珍貴此願心,能生誠稀有!」如是稀有之心能成辦自他二利,也是對如來最殊勝的供養。《入行論》中云:「悅眾令佛喜,能成自利益,能除世間苦,故應常安忍。」

如果沒有發心,就不能獲得佛果,為此也應當發菩提心。《菩提心釋》中云:「未發菩提心,永不得成佛,成辦自他利,無有餘方便。」

乙三(發心儀軌)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後行。

丙一(前行)分二:一、積順緣;二、七支供。

丁一(積順緣)分六:一、受戒之對境;二、清凈法器;三、布置所依擺放供品;四、幻化會供;五、如是而行之合理性;六、迎請沐浴佩飾。

戊一、受戒之對境:

菩提心從上師生,如摩尼寶降所欲。

如果自己有觀想的能力,就在前方的虛空中觀想諸佛菩薩眾,並在他們面前受菩薩戒。按照《文殊剎土莊嚴功德經》中所說也可依儀軌來受戒。《菩提道燈論》中云:「若未遇上師,依軌亦可受。如文殊剎土,莊嚴經中說,昔日文殊尊,成阿巴日匝,發起菩提心,成為文殊佛,如是此明書:於諸怙主前,發圓菩提心,為諸眾生客,救脫出輪迴。直至菩提間,不生害嗔心,無有慳吝心,不生嫉妒心。當持梵凈行,斷除罪貪慾,歡喜持戒律,隨學諸佛陀。不希求自我,速得菩提果,縱為一有情,住盡未來際。我修無有量,不可思議剎,若持我名號,住於十方界。我之身語業,一切當清凈,亦當凈意業,不造諸罪業。」應當依這種方式來發心。倘若自己無有觀想的能力或者想從上師處受戒,則珍寶菩提心也依靠善知識而得,如同如意寶中可降下所欲之雨,寶珠中可降下所需之雨,一切善法皆依善知識而獲得,生起菩提心也依賴於善知識。為什麼呢?因上師具有菩提心並且精通菩提心學處,有能力攝受我們。《二十律儀》中云:「當於持戒精通戒,具能力師前受戒。」又《入行論》中云:「捨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凈律儀,珍貴善知識。」《道燈論》中云:「賢師前受戒,通達戒儀軌,己持諸戒律,慈悲能傳戒,知此為賢師。」

戊二、清凈法器:

無過功德圓滿師,為令弟子生歡喜,

當說輪迴之過患,以及解脫利益等,

初中後之諸善法,讚頌無邊菩提心。

上師通過前面所說的方式宣說輪迴之過患與解脫之功德利益以及菩提心讚頌文,轉變弟子的心態。

戊三、布置所依擺放供品:

接著是發心的地點:

悅意供品嚴飾處,陳設佛像等所供。

裝飾清潔的房室,散布零星的花朵,安放三寶佛像,擺設香、燈等供品,聚集人天所喜的資具。

戊四、幻化會供:

觀想遍滿虛空界,如海雲聚佛菩薩。

以妙香、樂器等迎接,合掌迎請佛菩薩,念誦一遍《月燈經》中的「發大殊勝菩提心,一切眾生成佛因,此無非法器有情,祈盼十力尊降臨,及時以自大悲力,垂念眾生三寶尊,祈請佛陀及眷屬,降臨於此意幻處」,觀想三寶從十方剎土降臨而遍布虛空界。

戊五、如是而行之合理性:

觀想彼臨極應理,此為自心清凈力,

智悲尊主大悲力,佛說如意成所願。

《寶積經》中云:「何人作意佛,能仁住彼前,恆時賜加持,解脫一切罪。」佛陀以遍知智慧了知何人祈禱迎請,以大慈大悲觀照,以大神變事業剎那降臨,這是一定的。為什麼呢?因為佛陀除了利眾之外無有其他事業,而這就是利益我等眾生。佛陀僅為飲食尚且經遠途去化緣,而應為發菩提心積福德之眾生的迎請,佛親自降臨更是理所當然的。

戊六、迎請沐浴佩飾:

觀想祈請佛菩薩蒞臨,彼等降臨空中。

合掌手捧鮮花後,請住供沐衣飾等。

觀想虛空界的佛菩薩從三千世界自處的無量殿降臨,請他們落座於日月蓮花珍寶墊上。念誦一遍《勝明續》中所說的「一切眾生之怙主,摧毀野蠻魔軍者,如理了知一切事,祈求世尊臨此處」一遍。觀想諸佛降臨,浴室中有諸多天子天女,手持寶瓶為無量佛沐浴,等待他們沐浴完畢以浴巾拭身,獻上妙衣。再念誦一遍「馥郁一凈室,晶地亮瑩瑩,寶柱生悅意,珠蓋頻閃爍。備諸珍寶瓶,盛滿妙香水,洋溢美歌樂,請佛佛子浴。香薰極潔凈,浴巾拭其身,拭已復獻上,香極妙色衣,亦以細柔服,最勝莊嚴物,莊嚴普賢尊,文殊觀自在。香遍三千界,妙香塗敷彼,猶如純煉金,發光諸佛身。」之後將諸佛菩薩請入室內於各自墊上落座。

丁二(七支供)分三:一、真實七支供;二、凈化自相續之理;三、以此可積無量福德之理。

戊一(真實七支供)分七:一、頂禮支;二、供養支;三、懺悔支;四、隨喜支;五、請轉法輪支;六、請不涅槃支;七、迴向支。

己一(頂禮支)分二:一、頂禮方法;二、頂禮功德。

庚一、頂禮方法:

猶如悅意水池中,含苞待放蓮花狀,

雙手合掌妙音贊,幻化無數身敬禮。

合掌方式如蓮花苞狀。《大解脫經》中云:「猶如蓮花苞,合掌於頂上,無數身雲聚,頂禮十方佛。」《普賢行願品》中云:「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庚二、頂禮功德:

大地山海微塵數,三界無有如是福,

獲得身禮所覆處,直至金剛大地塵,

同等數量輪王位,究竟獲得勝佛果。

三界中無有能等同於為發菩提心而頂禮的福德,因為有人僅為自利而頂禮也能獲得許多福德。《毗奈耶經》中云:「諸比丘,汝等以信心頂禮有如來發甲之佛塔,乃至於諸同持梵行者未生嗔心的人之間,其異熟果將享受等同至金剛大地間極微塵數之輪王安樂,且生於人天中。」

己二(供養支)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庚一、略說:

以真實財意幻供,無上供品作供養。

庚二(廣說)分二:一、陳設真實供品;二、意幻供養。

辛一、陳設真實供品:

以香鮮花酥油燈,凈水神饈與華蓋,

幡旗寶傘樂器聲,勝幢拂塵腰鼓等,

身與受用諸資具,供養師尊三寶等。

陳設無量的莊嚴供品作供養,《入行論》中云:「於諸勝供處,供以香蓮花,曼陀青蓮花,及諸妙花鬘。亦獻最勝香,香溢結香雲,復獻諸神饈,種種妙飲食。亦獻金蓮花,齊列珍寶燈。」又云:「金柄撐寶傘,周邊綴美飾,形妙極莊嚴,亦展獻諸佛。」

辛二(意幻供養)分五:一、供養天物;二、五種無主之供品;三、有主之供品;四、如海等持之供品;五、不共之供品。

壬一、供養天物:

以諸天界悅意物,無量宮具寶瓔珞,

歌舞鈸聲妙贊雨,百種勝飾作供養。

觀想遍布三十三天等一切天界的圓滿無量殿、妙音讚歎、普降花雨,供養一切殊勝應供處。《入行論》中云:「廣廈揚讚歌,懸珠耀光澤,嚴空無量飾,亦獻大悲主。」

壬二、五種無主之供品:

以一切清凈世界中的無主物作供養:

以林寶山蓮花湖,天鵝翩翩而起舞,

葯等妙香如意樹,垂枝花果作供養。

蓮花飄動引蜜蜂,手鐲嚴飾睡蓮花,

離雲日月光令開,悅意青蓮皆供養。

涼風吹拂旃檀樹,散發撲鼻之芳香,

山洞岩窟悅意處,清水滿池皆供養。

秋季夜晚皎潔月,離曜群星所環繞,

璀璨千光日輪飾,四洲世界皆供養。

鐵圍山等無數剎,圓滿妙欲作嚴飾,

十方如海塵數剎,悉皆供養佛佛子。

《入行論》中云:「鮮花與珍果,種種諸良藥,世間珍寶物,悅意澄凈水。巍巍珍寶山,靜謐宜人林,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又云:「自生諸莊稼,及余諸珍飾,蓮花諸湖泊,悅吟美天鵝。」

壬三、有主之供品:

妙瓶寶樹如意牛,輪王七寶八瑞物,

七近珍寶廣大物,供養應供大悲主。

意幻供養遍滿虛空的供品,即以輪寶、寶珠、玉女寶、大臣寶、駿馬寶、大象寶、將軍寶輪王七寶,白芥子、鏡、酪、長壽茅草、木瓜、右旋海螺、牛黃和黃丹八瑞物以及宮室、卧具、靴履、寶劍、衣服、蛇皮褥與林苑輪王七近寶作供養。

壬四、如海等持之供品:

依照《普賢行願品》及供雲咒等觀想而作供養:

等持意供遍虛空,內外密之供雲海。

鮮花妙雲飾美宅,葯香甘露之雲聚,

燈光神饈樂音雲,贊聲海雲皆供養。

《寶篋經》中云:「美麗鮮花妙華蓋,鮮花光彩極耀眼,種種鮮花遍地開,悉皆供養佛佛子。觀想掌中諸供品,供養一尊佛陀前,如是供養一切佛,仙人定幻亦復然。」關於此理《華嚴經》中也有相同的闡述。又《普賢行願品》中云:「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壬五、不同之供品:

內密供品:

意幻供雲無邊際,散布美女持鬘女,

歌舞供養天女雲,獻佛菩薩令歡喜。

觀想金剛色女、聲女、香女、味女、觸女、鬘女、燈女、花女等將各自遍滿虛空界的供品供養佛菩薩,並且自己所珍愛的身體也獻給三寶作奴僕。《入行論》中云:「浩瀚虛空界,一切無主物,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祈請勝福田,悲愍納吾供,福薄我貧窮,無餘堪供財,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願以吾身心,恆獻佛佛子,懇請哀納受,我願為尊仆。」

己三、懺悔支:

無始串習之習氣,業及煩惱所造罪,

成為三有輪迴因,懺悔所有一切罪。

此處宣說懺罪方式分為四個方面:

(一)所凈罪業之六門:身語意與貪嗔痴。對境是父母、親教師、軌範師等;時間即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所懺罪業之本性即十不善業等自性罪,若是出家人,還有不持過午不食等一切佛制罪。《普賢行願品》中云:「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行動包括自做或令他做,或隨喜他做,罪業的作用是遮障善趣與解脫道,並將我們牽引到惡趣受苦。

(二)清凈方式——四種對治力:對於自己所造的不善業經常生起後悔心為厭患對治力;造不善業之後又精進奉行善法為現行對治力;受戒後不再造罪為返回對治力;依靠三寶與菩提心來滅盡、減輕罪業為所依對治力。《宣說四法經》中云:「彌勒,菩薩若具四法,則能勝伏所造所積之一切罪業。何為四法?即厭患對治力、現行對治力、返回對治力、所依對治力。厭患對治力指若行不善業則多生悔心;現行對治力指雖作不善業亦極為精勤行善;返回對治力指真實受戒後獲得不再造罪之戒心;所依對治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寶與不舍菩提心。」

(三)凈罪方法有加行、正行、後行。加行時觀想無量佛菩薩並皈依。正行時回憶一切罪業並懷著追悔之心將自他一切罪業於舌尖上觀想一黑團而懺悔,結果從佛菩薩白毫間放光瞬間使罪業清凈。後行時觀想屢屢放射光芒,清凈一切罪業,身體變成如水晶球般清凈透明。口中念誦《普賢行願品》或《入行論》中的「我與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大悲諸聖眾,合掌如是白:無始輪迴起,此世或他生,無知犯諸罪,或勸他作惡,或因痴所牽,隨喜彼所為,見此罪過已,對佛誠懺悔。惑催身語意,於親及父母,師長或餘人,造作諸傷害。因昔犯眾過,今成有罪人,一切難恕罪,佛前悉懺悔」。之後分別觀察罪業之本體住於何處,於如虛空般的境界中入定,則可清凈罪障。《十方廣經》中云:「誰人若欲懺罪凈,身體端直觀真義,真實義中觀真義,若見真義則解脫,此乃殊勝之悔凈。」阿闍黎宣說罪業的過患,弟子頂禮、供養,披單搭在左肩,祈禱凈除我的罪業。隨即上師讓弟子皈依、發心後觀想罪業集於舌尖,念誦三遍「我曾於三寶、堪布、阿闍黎、父母以及其他眾生前以貪嗔痴所造的一切罪業,今以改過自新之心,於住於十方的佛菩薩前受持菩提心,為獲得正覺菩提而發露懺悔,發誓從今以後不再就犯」。之後上師讓弟子觀修空性片刻。又觀想佛菩薩心間放射白光凈除身語意之罪業。之後上師問:「你清楚自己的罪業嗎?能否發誓再不就犯?」弟子回答:「我已清楚自己的罪業,並能發誓再不就犯。」上師說:「如此便能凈除罪障。」弟子說:「感謝上師賜予懺悔的機會。」

(四)依此可清凈罪業之理:《彌勒獅吼請問經》中云:「愚者造惡業,不知懺悔罪,智者懺悔罪,不與業同住。」《廣戒經》中云:「何人造罪業,依善可清凈,如日月離雲,照亮此世間。」《佛藏經》中云:「縱殺父母與緣覺亦可依修空性而解脫。」《業分辨經》中云:「造極難忍業,譴責己可輕,猛懺與戒犯,可除罪根本。」《親友書》中云:「何人昔日極放逸,爾後行為倍謹慎,如月離雲極絢麗,難陀指鬘能樂同。」

己四、隨喜支:

眾生無量之福德,恆時我誠作隨喜。

若誠心隨喜自性善,則能獲得同等善根,並且具有無量福德。《般若攝頌》中云:「三千須彌可稱量,隨喜善根不可量。」深深思維此理而誠心隨喜。《普賢行願品》中云:「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己五、請轉法輪支:

為度一切諸眾生,請轉無上妙法輪。

觀想:如佛陀出有壞成佛後不說法經梵天供養法輪祈求而說法一樣,自己也於上師善知識前祈請說法,《普賢行願品》中云:「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以此凈除舍法罪障,從今起生生世世自心不離正法傳承。

己六、請不涅槃支:

乃至有海未空間,祈請住世不涅槃。

猶如昔日珍達居士祈請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不涅槃一樣,所有世間界中安住的一切出有壞佛陀、上師善知識最後準備涅槃時,我們應祈請他們乃至輪迴未空前長久住世。如《普賢行願品》中云:「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以此可凈除短壽、橫死、他人害命之罪業並且獲得長壽。

己七(迴向支)分二:一、善根迴向菩提;二、迴向之本體。

庚一、善根迴向菩提:

以此善根願諸眾,一同成就正等覺。

以希求圓滿菩提並且成為菩提心之因而迴向自他之善根。《普賢行願品》中云:「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所迴向的是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華嚴經》中云:「眾生一切善,過去現未來,迴向普賢地,願皆獲善妙。」迴向唯求獲得佛果。《中般若經》中云:「須菩提,此善根當唯為成佛作迴向,而莫為聲聞、緣覺及十地作迴向。」

迴向的目的是為一切眾生獲得菩提。《中般若經》中云:「即為一切眾生而迴向,而非僅為自己獲得佛果,否則將墮入聲緣地之故。」

迴向方式:了知諸法無而顯現如夢如幻,善根也如夢如幻而迴向。《中般若經》中云:「須菩提,當以諸法如夢如幻、善根亦如夢如幻之方式而作迴向。」《善賢請問經》中云:「何人布施誰,不緣受施者,平等而布施,願善賢圓滿。」若以有緣或貪執心認為善根是實有存在,則不應理。《般若攝頌》中云:「佛說如食雜毒食,緣於白法亦復然。」又云:「無相迴向菩提因,有相迴向非如是。」因此我們應當做到無緣、無執而迴向善根。《現觀莊嚴論》中云:「無所得行相,不顛倒體性。」

庚二、迴向之本體:

將善根轉為菩提之心與具有殊勝加持之願文相結合而作迴向。《文殊剎土功德莊嚴經》中云:「諸法依緣生,住於欲樂上,何人發何願,如是而實現。」

迴向與發願之差別:將已作的善法以念誦願文和心愿作印持稱為迴向;自己立誓要作尚未作的善法稱為發願。迴向主要是依靠施主的欲樂與諦實語之威力而轉向菩提等的。可是如今卻出現一些阿闍黎自己作迴向的現象,這是因為施主不懂得如何作迴向。本來,施主是真正的迴向者,上師及僧眾的心應當隨施主所念的迴向文,邊祝願彼等順心如意邊念誦。迴向文應當是一地以上菩薩所說的成實語,不能是隨隨便便而作的一般迴向文,因此我們也應當念誦聖者所造的迴向文。迴向時,作迴向者觀想前方虛空中諸佛菩薩如雲密集,念誦昔日世尊轉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羅剎時所誦的迴向文「此福願獲遍知果,摧毀作害之怨敵,救渡眾生皆擺脫,生老病死三有海」。

有些人說:以空性印持作迴向極不應理,如此作有何用,本來就是無緣的嘛?這是他們未明白此義的表現。所謂的無緣是指所迴向的善根如夢,作迴向者如夢,迴向對境如夢,即三輪體空、無有實執之義,若只觀修無有任何善根的空性則顯然是斷見,所以我們必須斷除此種邪見。

總之,無論做任何善事都應以加行菩提心殊勝、正行無緣無相智慧殊勝、後行如夢如幻迴向殊勝攝持,應當了知若與三殊勝相聯,則是所謂的隨解脫分善,成為佛道之因。相反,若未以三殊勝攝持,則是所謂的隨福德分善,獲得一次各自之善果後便窮盡。

戊二、凈化自相續之理:

修七支供之必要:

猶如洗凈之布匹,染色色彩極鮮明,

以此前行凈相續,明現正行之勝心。

若有障礙生起菩提心的垢染,則無法生起菩提心。若凈除障垢,則可生起菩提心,如同臟布上無法染色,印染者洗凈布後才能染色一樣,首先修七支供有這種必要。

戊三、以此可積無量福德之理:

此福德果無有量,遍布法界虛空界。

《德藏請問經》中云:「何人作合掌,觀十方諸佛,頂禮作供養,隨喜諸福德,懺悔諸罪業,祈請轉法輪,祈請不涅槃,彼之福德量,恆時遍虛空。」


推薦閱讀:

你有多長時間不睡覺?大腦是什麼感覺?
分享3個幫你改善睡眠的神器
夏天睏乏怎麼辦 幾種飲食助你解困
高質量的睡眠
怎麼看待教室裡面下課有人睡覺有人打鬧放鬆的現象?

TAG:休息 | 大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