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詞津梁》十二 近體詩的對仗

     對仗又稱對偶。因為古代儀仗,像現在戲劇舞台上跑龍套似的,都是左右兩兩相對的,所以叫對仗。對仗是一種形成文字整齊美的修辭手段,也是構成格律形式、呈現格律氣氛的重要因素。

    講究對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宮殿、陵寢,小至平民百姓門戶、擺設,仕女束裝,都講究個左右對稱。文學上也不例外,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複音詞,其中的詞素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詩歌中就出現對偶句。例如《詩經》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採薇》)《楚辭》說:"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對偶,如《易經》中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文言》)晉魏以後對偶影響擴張,將以前駢散交錯的文章,發展為通篇駢四儷六的駢體文。也就從這個時期開始,詩歌中對偶從不工整到逐漸工整,從隨意使用到逐漸規範化。初唐以後,格律定型時期,對偶就成為格律詩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偶一般要求兩句同一位置上詞語必須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格律詩中的對仗較古詩和散文中的對仗工整而嚴格。它要求:

    一,出句和對句平仄是相對立的;

    二,出句和對句同一位置上的詞語,詞性相同,字不能相同。

    例如: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樹"對"星橋","銀花"對"鐵鎖",都是名詞對名詞;"合"對"開",動詞對動詞。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隱《無題》)

    "春蠶"對"蠟炬",名詞仂語對名詞仂語;"到死"對"成灰",動賓詞對動賓詞;"絲"對"淚",名詞對名詞;"方盡"對"始干",動詞仂語對動詞仂語。

    絕句、律詩、排律的對仗各有規則。

    絕句一般不要求對仗,是否用對仗,憑作者自便。前人絕句多數不用對仗,例如: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送別》)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李白《客中行》)

    絕句有的首聯對仗,尾聯不對仗。例如: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八陣圖》)

    (註:對仗句以楷體字顯示,下同)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

            (蘇軾《冬景》)

    對仗出句多為仄聲,五絕首句不入韻的多於七絕,所以五絕首聯對仗的多於七絕。也有首句入韻、首聯對仗的絕句。例如:

        花枝出建章,鳳管發昭陽。

        借問承恩者,娥眉幾許長?

            (皇甫冉《婕妤怨》)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七絕首句入韻的多於五絕,這種首聯對仗形式七絕多於五絕。

    絕句也有首聯不對仗,尾聯對仗的。例如: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興》)

    絕句也有首尾兩聯全對仗的。例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柳中庸《徵人怨》)

    前人絕句絕大多數首尾兩聯都不對仗,首聯對仗者偶爾見之,尾聯對仗者較少,兩聯全對仗者更少。但是律詩中間兩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否則就不成其為律詩。它的首尾兩聯可對仗可不對仗。前人律詩中也有首聯對仗的,也有尾聯對仗的,也有四聯全都對仗的,這悉憑作者自便,並無定規。但頷聯和頸聯的對仗是律詩的常規,也稱為正例。例如:

    五律 首句不入韻者。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山居秋暝》)

    首句入韻者。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七律 首句不入韻者。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首句入韻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律詩有首聯、頷聯、頸聯三聯對仗的。

    五律 首句不入韻者。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冠蓋非新里,章華即舊台。

        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杜審言《登襄陽城》)

    首句入韻者。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孟浩然《歲暮歸南山》)

    七律 首句不入韻者

        世途倚伏都無定,塵網牽纏卒未休。

        福禍回還車轉轂,榮枯反覆手藏鉤。

        龜靈未免刳腸患,馬失應無折足憂。

        不信君看奕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首句入韻者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李商隱《淚》)

    前三聯對仗者,首句不入韻的,五律多於七律;首句入韻的,七律多於五律。

    律詩首聯不用對仗,頷聯、頸聯、尾聯用對仗。這種形式的律詩罕見,因為一般尾聯是全詩的結束語,用散行比較容易畫龍點睛,用對仗較受束縛,故詩人不喜用尾聯對仗。杜甫詩中時有這種形式,後人模仿者較少。下面五律、七律各舉一首:         

        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

        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

        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

        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

            (杜甫《悲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泗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律詩中也有四聯全部用對仗的,這種形式出現得較早,如唐初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盛唐時,王維、杜甫作品中有不少四聯全對仗的律詩,其後也有詩人仿效的,故這種形式雖比較罕見,但較後三聯對仗的稍多些。下面五律、七律各舉一首:

        天上去西征,雲中護北平。

        生擒白馬將,連破黑雕城。

        忽見芻靈苦,徒聞竹使榮。

        空留左氏傳,誰繼卜商名。

        (王維《故西河郡杜太守輓歌三首》之一)

        玉樓銀榜枕嚴城,翠蓋紅旗列紫營。

        日映層岩圖畫色,風搖雜樹管弦聲。

        水邊重閣含飛動,雲里孤峰類削成。

        幸睹八龍游閬苑,無勞萬里訪蓬瀛。

        (宗楚客《奉和幸安樂公主山莊應制》)

    排律的對仗和律詩同,首聯、尾聯可用可不用,但中間不論有多少聯,必須全部對仗。例如:

        江城含變態,一上一回新。天欲今朝雨,山歸萬古春。

        英雄餘事業,衰邁久風塵。取醉他鄉客,相逢故國人。

        兵戈猶擁蜀,賊斂強輸秦。不是煩形勝,深慚畏損神。

            (杜甫《上白帝城二首》之一)

        山容水態使君知,樓上從容萬狀移。

        日映文章霞細麗,風驅鱗甲浪參差。

        鼓催潮戶凌晨擊,笛賽婆官徹夜吹。

        喚客潛揮遠紅袖,賣爐高掛小青旗。

        剩鋪床席春眠處,乍捲簾帷月上時。

        光景無因將得去,為郎抄在和郎詩。

        (元稹《和樂天重題別東樓》)

    律詩以頷聯、頸聯對仗為正例,上面介紹的首聯、頷聯、頸聯三聯對仗,頷聯、頸聯、尾聯三聯對仗,以及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全對仗,稱為變例,也有書上叫做別格、變體的。這些變例,唐宋以後,以至現代人寫舊體詩也有仿效的。還有兩種變例,中唐以後就很少有人仿效了。這兩種變例是在近體詩形成過程中,尚未完全定型時出現的,起於齊梁,延至中唐。一種是首聯對仗而頷聯不對,頸聯又對的形式。如梁簡文帝的《夜聽妓》:

        合歡蠲忿葉,萱草忘憂條。

        如何明月夜,流動拂舞腰。

        朱唇隨吹動,玉釧逐弦搖。

        留賓惜殘弄,負態動余嬌。

    這首詩首聯、頸聯是很工整的對仗,而頷聯卻不對。在平仄格式上也有後來所謂"失對"、"失粘"之病,帶有不少古體詩的痕迹。又如"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平仄完全合律,而對仗尚存古法。在近體詩定型之後,也有詩人偶然仿古。如李白《掛席江山待月有懷》: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倏忽城西郭,青天懸玉鉤。

        素華雖可攬,清景不同游。

        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鵲樓。

    這種變例後人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偷春體",意思是:律詩應該在頷聯對仗的,卻搶先在首聯對仗了,"言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詩人玉屑》卷二)

    還有一種仿古的變例,就是首聯、頷聯都不對仗,全詩只有頸聯一聯對仗。例如盛唐的王維《送岐州源長史歸》: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論?

        秋風正蕭索,客散孟嘗門。

        故驛通槐里,長亭下槿原。

        征西舊旌節,從此向河源。

    又如中唐的元稹《歸田》:

        陶君三十七,掛綬出都門。

        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

        冬修方丈室,春種桔槔園。

        千萬人間事,從茲不復言。

    這兩種仿古的對仗,多見於五律,七律很少,但於名作中亦偶然見到。如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秦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又如杜甫《詠懷古迹》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這兩首七律的頷聯似對非對,與頸聯相比,其工整程度就差得多了。第一首頷聯平仄失對,第二首首聯、頷聯平仄失粘,在聲律上也都有古體詩的遺風。

    上面介紹的那兩種存有古風的律詩,中唐以後就很少見到了。晚唐以後,律詩頷聯、頸聯的對仗,同平仄的對、粘一樣,成了律詩的金科玉律。因此絕句後來也稱截句,意思是:絕句是從律詩上截取下來的。如果截下的是律詩的首聯、尾聯,那末這絕句兩聯都不對仗;如果截下來的是律詩的首聯、頷聯,那末這絕句首聯不對仗,尾聯對仗;如果截下來的是律詩的頸聯、尾聯,那麼這絕句,首聯對仗,尾聯不對仗;如果截下來的是律詩的頷聯、頸聯,那麼這絕句兩聯全對仗。


推薦閱讀:

學格律詩(近體詩)要訣
舊體詩、古體詩、近體詩及其他,作品
近體詩基礎知識之一
近體詩
古詩、古體詩、古風,近體詩、格律詩,律詩、絕句 的概念

TAG:詩詞 | 近體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