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四八一卷——第四九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八一卷)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道場神十一法,長行第一句:

  【複次凈莊嚴幢道場神,得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解脫門。】

  這一類是道場的護法神,只要是有修行人,真正在修道弘道的場所,他們自自然然會到這個地方來守護,這一類的稱為道場神。不僅是佛法,只要是善法,譬如儒家講學的場所,或者是各個宗教講道的場所,它不是邪法,屬於正法,道場神都來護持。這些神靈他們並沒有偏心,也沒有私心,正大光明,只要這個地方弘揚的確確實實能利益眾生,給予眾生真實的利益。這個真實利益的標準決定是教導人、勸化人,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就會感得道場神來護持道場。另外的就是修行人,真正修行,完全依靠、隨順聖賢人的教誨,修正自己的身心行為,這些護法神也必定來護持他。像我們佛門裡面所說的受三皈,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晝夜保護不離他,這都是屬於道場神這一類的。

  可是諸位要曉得,如果只是在儀式上受三皈,形式上並沒有真正回頭,這些護法神不會來的。受五戒,戒經上講得好,每一條戒都有五位護戒神,這些神靈都是屬於道場神。受了五戒,五戒做不到,破了,護法神就離開。如果僅僅是形式,並沒有意思認真去學習、去持戒,根本這些護法神都不會理會你的,護法神在旁邊笑你,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這個樣子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再說真正依教奉行,沒有受過形式的三皈,他聽到佛法裡頭這樣說,應當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聽說覺而不迷,他聽了很歡喜,確確實實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他並沒有接受過儀式的三皈,他真的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靠聖賢的教誨,從一切貪瞋痴慢染污回過頭來,修自己的清凈心、清凈身,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受過三皈,佛說他受了,護法神肯定護持他。

  所以我們學佛要真干,形式不重要。我接觸佛教,那個時候還沒有受三皈,我親近章嘉大師,是以一個白衣的身分。對於佛法誠心仰慕,這樣的身分親近章嘉大師。我親近他老人家好象一兩年,有這些同學、同參道友勸我:「你跟大師那麼久了,你還沒有皈依?趕緊去皈依。」正好遇到章嘉大師在善導寺傳授三皈,我就報名參加了。我是跟他學了差不多一年多,才正式舉行儀式。所以雖然沒有儀式,護法神保佑你。至於持戒,大師當時告訴我,你學一條真正發心學習,學不殺生,這一條戒你就受了。學不偷盜,你學一條你就得一條,換句話說,就有護戒神保佑你。如果這個戒受了而做不到,不但你造作罪業,你殺生不管你受不受戒都是罪業,性罪,它本身就是罪,偷盜也是罪。受了戒做不到又加一個破戒罪,換句話說,雙重罪,你比世間人一般不學佛的這個罪要加一等。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

  所以有一些邊緣的地區,聽到佛法了,每天也讀經也聽經,那個地方沒有法師、沒有寺院,沒有機會去受三皈五戒,這個不要緊。我們真正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發這個願,你就受了。早年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有許多邊緣地方的同修,仰慕大師。那個時候交通很不方便,寫信給他老人家求受皈依,老人很方便,把皈依證填好之後寄給他,教他在佛前把皈依的誓詞在佛菩薩形像面前恭恭敬敬的念三遍,拜三拜,就行了,印祖給他做證明。受五戒也可以這樣作法,所以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都可以自己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發願受持。佛法確確實實通情達理,人情事理面面都顧到,所以非常殊勝。我們現在看第一尊道場神,這是道場神裡面的首座,這一類的領導人。

  『凈莊嚴幢道場神』,他的德號與莊嚴道場相應,清凈莊嚴。「幢」這個字是表高顯的意思,也就是說,他的清凈莊嚴教一切眾生見到、聽到,都會受到感動;我們世間人常講德高望重,德高望重就是「幢」的意思,受人景仰。他所修學的法門,『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出現」這兩個字是雙關語,「有佛出現」的時候,他就「出現莊嚴具而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的時候,道場神出現無量無邊的廣大莊嚴具供養佛。我們凡夫見不到,法身菩薩見到了,在哪裡見到的?大乘經教裡面告訴我們,世尊示現八相成道,示現成佛之後,第一部開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在定中講的。我們今天展開經卷,看到這部經裡面所說的無量無邊的清凈莊嚴,莊嚴道場是道場神他們做的。好象佛要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與會的大眾非常之多,真的是九法界眾生都到齊了。布置道場的事情是道場神他們的工作,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

  佛出定之後,度我們這個世間的凡人。諸位要知道,華嚴會上參加的人,地位最低的都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沒有這個資格,沒有法子參與世尊定中的法會。這些神眾,不是真的雜神眾,要是真的神眾、天眾,他們跟我們一樣是六道凡夫,一品無明也沒有破,哪有資格參與這個盛會?所以我們要曉得,他們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示現,應化在九法界裡面。他還是用應化的這個身相,實際他的根本是法身大士,所以他可以參加大會。佛出定之後,教化我們世間的凡人。教化凡人也有莊嚴道場,這個莊嚴道場我們看不到這些神,神在世尊講經說法的處所護持,我們凡夫肉眼看不見。道場裡面有沒有工作?有,佛的出家弟子、在家弟子,當然也要布置這個道場;就是在樹下十幾二十個聽眾,也有人為釋迦牟尼佛鋪一個座位。選一個適當的地方,大樹底下能夠遮陰,樹底的大石頭,石頭上面鋪草,軟一點讓釋迦牟尼佛好坐,這些工作人員就是這個道場的護法神,屬於道場神。我們現在講的護法義工,這個道場護法義工就屬於這一類的。於是我們就明白,我們怎樣發心在道場把我們義工的工作做好,這一個單元教我們這些。

  「莊嚴具」,大的包括我們的房舍,同修們或者是獨立買這個房子來做道場,這是供養廣大莊嚴具。這個道場有了,裡面需要布置。有供養佛像的、有供養佛桌的、有供養鮮花的,有在這裡發心接待的、照顧大家秩序的、供給茶水的、清潔環境的,沒有一樣不是供養具。我到道場,我發心來清潔環境,有時候自己帶清潔工具,供養鮮花水果,往往自己到市場買供品帶來,無一不是道場神。這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福德。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我們以很恭敬的心,在佛前供一杯水,供杯最好是用透明的玻璃杯。這一杯水供在佛前,是讓九法界眾生看到這一杯水,提醒佛心就像水,清凈不染,平等不動。這一杯水代表的是寂滅定,《仁王經》上五忍菩薩,它代表的是寂滅忍,佛心。我們眾生看到這杯水,九法界眾生看到這杯水,提醒自己我要學佛存心,像佛心一樣清凈,一樣平等。你想想看,你提醒多多少少人!

  你供養出自於真誠,不夾雜絲毫的妄念,你這個供養是功德,圓滿的功德。如果夾雜著妄念在裡面,妄念是什麼?求自己的福報。你裡頭有求有願,我們世間人講在佛菩薩面前許願,你有求願,你有求願在裡面,功德就沒有了,就變成福德。諸位要曉得,功德是與性德相應的才叫功德,與性德不相應的所有一切善行,就叫做福德。福德決定在三界,在六道裡面得福報。你要享受三界六道裡面的有漏福報,換句話說,你沒有辦法得定慧。功德一定成就定慧,成就自己的清凈心、平等心,成就自己的真實智慧,權實二智。所以功德跟福德,學佛的人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無論做點點滴滴的善事,做這個善事自己沒有求願,就是沒有自私自利;如果有求願,一定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求的,不為自己。我們今天求願,求整個世界安定和平,求全世界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幸福快樂,這個行!這是屬於功德。如果夾雜著自己自私自利的念頭在裡面,功德就變成福德,這個要懂。所以積功累德難!集福消災容易,積德累功不容易。積功累德是出世法,集福消災依舊是世間法,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

  經文裡面有「誓願力」,這個誓願力是效法諸佛如來,這個地方我們要懂。大乘經論裡面常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千佛當中就有不少佛到道場來服務,現道場神的身分。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了,確實有許多諸佛如來示現做道場神,就是我們今天講道場護法,實際上是古佛再來。這就是說,道場服務,如果說對這個道場不是內行,他就做得不如法。誰內行?諸佛菩薩內行。諸佛菩薩不來護法,誰來護法?諸佛菩薩往往就做道場護法的帶頭人。他懂得佛門的儀規,他懂得佛門教化眾生的原理原則,他要怎樣配合佛陀,幫助佛陀弘揚正法、教化眾生,就像唱戲一樣。一佛出世,這一尊佛唱主角,這齣戲裡頭的主角。主角一定要配角,如果沒有配角,這場戲唱不成。需要好多個配角,還要許多個像平劇裡面跑龍套的,那就是莊嚴舞台的。所以我們看看舞台的表演,唱主角的是徒弟,今天讓他上場,老師扛一個小旗子跑龍套。你看看是不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他的學生在這個舞台裡面表演主角,老師替他跑龍套,內行人!他不是外行人。我們從這些地方要懂得「弘護一體」,不要輕慢。我們今天這個道場在講經說法,法師升座講經了,這些做義工的人,你要是輕視他們,錯了!道場上每個做義工的、做清潔義工的人,他的功德跟上台講演的法師無二無別。

  這樁事情我們再做個比喻來說。現在諸位同學使用鐘錶已經成習慣,日常生活當中不能缺少的,出門都戴個手錶。你要曉得,手錶起作用是表面上的兩根指針,報時的。指針後面有多少零件?裡頭有齒輪,有螺絲,少一個報時就不準。螺絲鬆了,報時不準了。我們這個道場就像一個時鐘一樣,台上講經的法師,那就是時鐘表面上的時針;道場所有服務的人員,就是推動時針裡面的零件,少一個都不行。每一位護法、每一位義工,都是那麼認真努力,道場莊嚴!裡面有幾個人懈怠懶散,就像時鐘裡頭螺絲鬆了,道場莊嚴就有缺陷,就不完美了。這是講我們佛門裡面,我們這個講經說法的道場。

  佛法學了要會活用,我們真的學到東西了。如何把這段經文這一個單元,用在我們自己家裡?你真學到了,能用到家裡。家裡每個人為全家服務的,你發這個誓願為全家服務的,就像前面講的,仿效古佛為今佛服務,「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那個千佛是為現在的新佛服務。歡喜他也成佛了,他現在弘法利生我們統統幫助他、護持他,絕對沒有一絲毫嫉妒障礙。在家裡面,家長為全家人服務,做給子女看,現在比較富裕一點的家庭裡面,還要請傭人幫忙服務。你所請的這些人是你家裡面的道場神,你要尊重他。家裡面一些工作,你自己做得很認真,你做給你家人看、做給你的子女看、做給你家傭人看,你自己這樣認真努力去做,底下的人不能不認真、不敢不努力!所以誰是護法?誰是道場神?人人都具足這個身分,人人都有這個職責,我們要懂得。

  我們今天在此地講經弘法,遇到別的法師來講經弘法,我們在旁邊幫助他,做接待聽眾的工作,這個時候身分就是道場神。我們以身、以勞力為道場服務,這是屬於內財布施,內財供養,讓這個道場清凈莊嚴。這四個字諸位要特別留意,清凈莊嚴,不俗氣,聽眾進入這個道場,就感受清凈莊嚴的氣氛,就生歡喜心。他的煩惱習氣,進入這個場所他自然就降低了,他不起作用了,他心地清涼快樂。這是道場神他們所做的工作。我們過去在外國弘法,當地一些人聽不懂我們的語言。可是我發現有兩三位我們講經他每一堂都來聽,他坐在後面,眼睛閉著,坐兩個小時。我覺得很奇怪,我就問我們自己同修,「他們能聽懂嗎?」「聽不懂」;「聽不懂為什麼每次來?」他們就問過他們,「這個地方磁場很好」。他到這個地方坐兩個小時心地很平靜,他是來感受磁場的。當然聽不懂也沒有關係,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看到這個地方佛像、看到法師,看到這麼多學佛的同修,阿賴耶識裡頭種下了善根。他覺得這個磁場好,他就真正得受用得利益了。這個利益雖然不大,善根種下去了,來生後世遇到緣,這個種子起現行,它就起作用。

  從這些地方,我們就明了莊嚴道場的重要,莊嚴道場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如果你的心量大,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參與道場法會的,絕對不止我們肉眼看到的這幾十幾百個人,不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九法界眾生,科學家講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那個數量我們就沒有辦法知道了。所以「誓願」是看到前人的表率,發願來模仿。「出現」有這兩個意思在。第二句:

  【須彌寶光道場神,得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解脫門。】

  菩薩的德號『須彌寶光』,須彌山是我們這個世界最高的一座山,佛經上翻譯須彌翻作妙高。這個山不在地球上,也不在太陽系。究竟在哪裡?說法很多。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日月繞須彌而旋轉的。須彌山的半山是四王天,須彌山的山頂是忉利天,欲界這兩層天都叫做「地居天」,他們依地而居的。這個依地,我們現在應當要能夠體會得到,依地就是必須依星球地面居住。夜摩天以上,他們不是依地居,換句話說,這些天人他們居住的地方不需要地,這個不可思議。佛經裡面稱它做「空居天」,他們居住在虛空當中。

  黃念祖老居士他一生也是非常認真努力修學,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他都學過、都通達,稱得上近代的一位通家,我佩服他老人家。他的講法看法,佛經裡面講的須彌山,應當是科學家、天文學家講的銀河系的黃極,黃極是中文名稱,就是銀河系的中心。這個說法想想有道理,為什麼?太陽確確實實繞銀河系旋轉。所以他的講法,這一個銀河系就是佛經裡面所講的一個單位世界。如果銀河系是單位世界,大千世界裡面總共是有十億個單位世界。因為一千個單位世界叫一個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不是說大千世界有三千個,不是的,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為什麼加上三千?因為它有小千、中千、大千,這是講這個世界的組成。所以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個單位世界?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億,十億個銀河系是一個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所以它是一個單位世界的中心,稱為須彌山。

  「須彌寶光」,須彌山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是四寶合成的,寶放光。但是我們要懂得,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一切,表法的意思非常重。常言說得好,「佛說法,意在言外」,你不能執著他的言說。執著他的言說,你就搞錯了。我們如何去體會他的意思?寶是福德,光是智慧,福德跟智慧像須彌那麼大,我們從這個地方來體會。因此不是大智慧、大福德,就不能護持正法道場。我們想到這一點,菩薩名號裡面的表法意趣,回過頭來再想想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佛門的道場,怎能不感嘆?我們道場很多,世間道場很多,護法的很多,真正有大智慧、大福德的人不多。道場雖然多,護法的人雖然多,佛法依舊衰微,振作不起來,這個時候怎麼辦?那我們要看看菩薩他修學的法門,我們從這裡面去學習。

  他所修學的法門,『得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清涼大師註解:「對物成行,令物仿之。施為行先,故偈偏舉。」到後面偈子裡面,你會看到更圓滿。他怎樣教導我們?修福德修智慧,然後來護持正法,利益眾生。沒有智慧福德,護法的工作很難做到成效。

  道場神十一法,長行第二句:

  【須彌寶光道場神,得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解脫門。】

  第一尊道場神為我們示現的是莊嚴道場,我們好象容易體會,在道場上負責盡職,把自己這一份工作做好,成就道場的圓滿功德。這裡面,理、事都深廣無盡,很難體會得到。後面這十位道場神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須彌寶光神教導我們護持道場,要護持道場裡面的和尚,護持道場裡面的常住,護持道場所有的信眾,往下都含著有這個深意。道場的和尚,和尚就是道場的住持,我們這個學會的會長。他雖然是住持的身分,他是凡夫,他沒有證果。道場雖然有很多在家出家的老同修,他沒有開悟,他煩惱沒有斷盡,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還是隨順煩惱習氣,情識當家。於是這些道場神,道場神他們是再來人;前面給諸位報告,「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一尊佛是新佛,千佛是古佛;道場神在這個地方幫助這些人。法師這裡講經,他會講他做不到,道場這些護法的人聽到法師講經,他做到了。做到就是表演給法師看,「你會講,沒有做到;我聽到,我做到了。」護法師的法,希望法師看到之後,看到這麼多護法的他們都做到了,自己生慚愧心,不能不回頭,不能不認真干,你看看這個意思多深!這些護法神在此地,真的在教化眾生、在度化眾生。這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的家業,就是佛家真正的事業。道場神在做,感化道場裡面這些出家眾、在家眾、修行人。這叫真正護持。

  他們在一切眾生的面前,『成就廣大菩提行』,「廣大菩提行」就是包括佛在經教里所說的一切道理、一切修行的方法,我們說經典當中的教誨。如果你聽了,你不信不解不能行,你不是道場神,也就是你不是真正護法。道場神是幫助佛菩薩來成熟眾生的、來普度眾生的。就像我在上面舉的例子,我們今天發心到道場來做清潔的義工,我聽法師講經,聽法師念經,我在旁邊聽。聽明白了,聽懂了,我就真正做到,做給大家看。我聽你們講的「不殺生」,我聽懂了,我在清潔環境的時候,看到一個小螞蟻、看到一個小蜘蛛,我對它們都有愛心,絕對沒有傷害的念頭,我會恭恭敬敬把它們請到外面去,很有禮貌的對待它,絕對沒有一點惡意,沒有一點不正當的行為,做給這個道場所有的人看。這就是教化眾生。做得很自然,善巧方便,你常常會遇到這個事情。一次兩次大家沒有注意到,十次八次、幾十次、幾百次,大家恍然大悟,發心向你學習。道場神是道場大眾的模範榜樣,他是千佛再來的,「千佛擁護」。

  我們要問,我們憑什麼感動千佛來擁護道場?釋迦牟尼佛出現,沒錯,那是感動千佛擁護;我們憑什麼?我們所憑籍的是真誠心,學習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真誠到極處,自然感動千佛菩薩來護持,我們的道業才會有成就,我們功夫才不至於退轉,才不會墮落。所以誠重要,誠是菩提心之體,也就是真心的理體。沒有真誠,你還修什麼?經文裡面講「成就廣大菩提行」,沒有菩提心,哪來的菩提行?說菩提行,當然菩提行是從菩提心生的,很清楚很明白。道場神不是普通人,我們在道場做義工、做護法,懂得這個道理,你是真正在行菩薩道,真正在修菩提行。你協助諸佛如來,幫助法身菩薩,在這個道場廣度眾生、成熟眾生,這個功德無量無邊。我們到什麼地方去修積功德?這個地方就是。

  所以修積如來無量無邊廣大功德,真的不分身分、不分地位,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是什麼地位,無論我現在過什麼樣的生活,無論我從事哪一種工作,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不成就圓滿功德。關鍵在你會不會?所以宗門大德常常測驗學人,「會么?」真的會,恭喜你,沒有不成就的。不會就難了,會的人心真誠。哪些人不會?心是虛偽沒有誠意,這樣的人不會,這樣的人是眾生。所以真正是菩薩,他的思想、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我們能不能懂這句話的意思?能不能體會得?在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教人;沒有人的地方,鬼神看到,要教九法界眾生。普賢菩薩給我們說出十個修行綱領,第一個「禮敬諸佛」,那個諸佛就是講的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哪些是未來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對於過去佛、現在佛的恭敬,我們不談,你自然會恭敬;對於未來佛,我們眼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有沒有做到恭敬?

  上一個星期,我住的這個地方書架很深,我們書很多,可以排兩排。前面是《大藏經》,有一些書可以排在後面,我讓悟平師去做這個工作,他把書後面都排好了,然後把《大藏經》放上去了。到第二天我去看,我一看搖頭,裡面的書無所謂,外面這排《大藏經》擺得參差不齊,這是什麼?不敬。叫人一看,你沒有真誠心,你沒有恭敬心,你學佛你這一輩子都不能成就,從這些小地方看。對人有沒有誠敬?別人對我不敬,因為他不學佛,或者他也是佛教徒他不是真學;我對別人要恭敬,我真學。對什麼樣的人都要有禮貌,決定不能說他的身分很低、很微賤,我們就可以馬虎,錯了!

  佛陀教給我們,我們用什麼樣的心對佛菩薩,我們要用同樣的心對一切眾生。形式上的禮節有差距,裡面的恭敬心是一點差距都沒有。恭敬心是平等的、清凈的,外面的差距是隨俗。「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覺」,世間用什麼樣的禮貌,我們隨順世間,世間人見到國家元首行三鞠躬禮,我們一定要行三鞠躬禮;見到一般朋友行一鞠躬禮,我就行一鞠躬禮,隨俗,隨現代人的禮節。現代人沒有禮節了,我們希望現代人能懂禮節,那從我本身做起。現代人眼目當中不尊敬別人,我們一切時、一切處做出尊敬別人的樣子,給那些眾生看,你就叫行菩薩道。要從內心、從言語、從動作表態做出來,我要把「禮敬諸佛」做出來給人看。對一切人恭敬,不能輕慢。

  我跟黃念祖老居士初次見面,我到北京訪問他。中國人有個規矩,坐客不拜行客,坐客是主人,行客是客人。實在講我到北京我懂得這個禮貌,我在這個旅館住定了,我要跟他約會,我去拜訪他,他是主,我是客。老法師慈悲到極處,我一通知,他就到旅館來看我,超出常禮格外的禮敬,我非常感動。他是長者,他學佛比我早,年齡比我大,他跟我的老師是同輩分,同一個老師學道。我們確實是有法脈的淵源,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的教是跟梅光羲老居士學的。梅光羲老居士是黃念祖的舅父,黃老是他的外甥,黃老的佛法是跟他舅舅學的;以後他舅舅把他送到夏蓮居老居士那裡,請夏老教導他。我們有這個法脈的淵源,在佛門講,我們是一家人。我那個時候六十齣頭,他對我的稱呼,稱老法師。無論從稱呼、接待,都是做給現代年輕人看。年輕人不懂禮、不懂規矩,做出來給大家看。菩薩!行菩薩道。

  所以我常常講,什麼時候佛法能興?我們做佛的弟子都能夠依教奉行,起心動念、言談舉止都能隨順佛陀教誨,做出樣子給社會大眾看。人家一看,「佛教是這樣的」,尊重的心生起來了,仰慕的心生起來了,敬愛的心生起來了,當然他就想學。如果看到我們這些佛弟子,隨隨便便,什麼也不懂,跟世俗人沒有兩樣,甚至於還不如世間的好人,人家一看,「佛教徒是這個樣子的,學它幹什麼?」我常常講,把佛教的形象破壞了。道場神他就是樹立佛教形象的,一絲毫都不含糊的。他們具足真實智慧、具足善巧方便,言行舉止確確實實是佛教的好形象、好招牌、好廣告,接引廣大眾生。

  由此可知,我們每個人無論在什麼地方,有意無意都有當道場神的機緣。我們到一個人家裡頭去作客,到朋友家在一起聚會,這個時候想到,現前的大眾都是我度化的對象。我的言談舉止做好樣子給他們看,幫助他們改邪歸正,幫助他們斷惡修善,斷惡的念頭、惡的行為,尤其是惡的言語。一定要常常能想到,我一言一笑,是正面的影響眾生還是負面的?正面的,好!負面的就造成不好的影響,不好!有罪過。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好好想想?古人常常講「三思而行」,孔老夫子也說「再思可矣」。我們初學的人,惡習氣太重了,為什麼?養成習慣了。不良的習氣、不良的習慣,讓社會大眾看到,「我們人生不過就如此而已,你也是這樣做!」社會到什麼時候才能恢復正常?這個正常就是完全能隨順自然的大道,我說這個大家聽了,意思恐怕不能明顯,隨順倫常大道,倫常大道就是天然的秩序,尊卑長幼。倫理怎麼落實在家庭?如何落實在社會?如何落實在一切工作當中?最重要的,怎樣落實在朋友的聚會?哪一個人都不能夠避免的,你的親戚朋友有結婚的、有送喪的,這些喜慶宴會裡面,我們有沒有起心動念要在這個場合當中做最好的榜樣,教化眾生?你就是道場神。

  這個場合裡面,你在這裡面顯示正法,教大家怎麼做人?對於一切人事物要如何看法?如何想法?如何對待?本身做好樣子,「成就廣大菩提行」,不能做壞樣子給人看。特別是言語,言語古人常說,「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你是無心說出來的,那個聽的人有意,認為你侮辱他、你瞧不起他。實際上你是說一句笑話,開玩笑的話,你要想對方那個人受得了受不了?所以佛在經論上教弟子,決定不可以有戲論,戲論就是開玩笑的話。為什麼?戲論不知不覺的傷人,令人懷恨在心,招來報復,麻煩大了。

  我們在歷史裡面讀到,唐朝郭子儀,那還得了?封侯拜相,倍受當時人的尊敬。他對待好朋友,接待都很隨便,跟一家人一樣。有一天丁謂來拜訪他,丁謂的官職不高,跟他相比那懸殊太大了。那時候郭子儀封王,丁謂是個小官。他聽說丁謂來了,趕緊穿上禮服,一點都不敢失禮,來接待他。家裡人就奇怪,「許多大官到這裡訪問,你都很隨便,為什麼丁謂來,你要穿朝服接見?」他就告訴家人,他說丁謂這個人不能得罪,不能失禮。為什麼?他會記恨、會記仇,如果你得罪了他,將來這個人要得志的話,一定會報復。郭子儀聰明、有智慧,果然以後丁謂做了宰相,真的被郭子儀說中,以前只要是得罪他的人,沒有一個不報復。郭子儀一生能夠平平安安度過,這裡頭有大學問,給我們後人做了一個好榜樣。

  學佛的人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絕對不輕慢任何一個人。不但對人不能輕慢,不能輕慢動物,它有靈性,它前世也是人。愚痴墮落在畜生道,即使是蚊蟲、螞蟻都要尊重,都應當憐憫,都應當幫助它,怎麼可以輕慢?尤其是天地鬼神,諺語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不可以得罪天地神明。沒有人在的時候,一個人獨處,儒家教人「慎獨」,就是你獨居的時候沒有人看見,你不可以隨便。還像在大庭廣眾之下一樣,自己小心謹慎,不敢放逸。以為沒有人看見就可以隨便了?不可以。衣冠還是整齊,就像見賓客沒有兩樣,鬼神看到歡喜,這是你對他們的尊重。你尊重他們,他們當然尊重你,這一定的道理,禮尚往來。我們怎麼對人,人家會怎麼對我;我怎麼樣對鬼神,鬼神怎麼樣對我,一個道理!

  總而言之,須彌寶光菩薩在這個地方的教誨,他修學的法門,用我們最近講經題目來講,就沒錯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我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做社會大眾的榜樣,做社會大眾的模範。「我這個念頭能不能做社會大眾的榜樣?我的行為能不能做社會大眾的模範?」常常想到這個話,你才真正能夠落實佛在《十善業道經》上的教誨,「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間雜」,就落實了。否則的話,念是念,念得很熟,也會說,不能落實。不能落實就不是真修行,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你就得不到道場神的護持。第三句:

  【雷音幢相道場神,得隨一切眾生心所樂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雖然不多,注得好,「夢覺皆化」,教化眾生;「則時處俱遍」,就是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都在度化眾生。道場,哪裡是道場?一切處都是道場。什麼時候到道場去服務,去做義工?一切時。無論在什麼地方,總是存一個念頭,「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行善」,這叫道。總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菩薩的德號『雷音幢相』,「雷音」我們常說雷音震耳,取震驚的意思,打雷的時候,震驚。諸佛如來示現道場護法的身分,諸位要知道,一切時一切處我們都要護持。我們現的相「幢相」,這個相是好相,非常明顯;說話的音聲像雷震一樣,把眾生的迷惑震醒,幫助他覺悟。德號裡頭取這個意思。

  他學習的法門是『隨一切眾生心所樂』,恆順眾生。恆順眾生裡面有一個目標,幫助他見佛;用現在的話說,運用一切的機緣幫助他認識佛教,認識佛教就見佛了。『於夢中為說法』,這是舉個例子,夢中還跟他說法,醒的時候當然也說法。清涼大師這個註解就注得很好,夢中、覺醒的時候都教化眾生,這樣你的教化是一切時一切處都遍了。「時」要遍三際,「處」要遍十方,你能發這個大心,你不是普通菩薩,你是普賢菩薩,你是修普賢行的大菩薩。華嚴會上佛菩薩才如是,不是華嚴會上佛菩薩他做不到。這是《華嚴經》,當然是以大方廣佛華嚴為境界,我們要這樣學,這是「取法乎上」。我們不能得到上,也可以得到中。我們可不能取法乎下,取法乎下萬一不及格就墮落了。所以一定要發大心,要學大法。

  所以入道場,這個道場就是一切場所,首先怎麼樣?隨眾生的好樂,他們喜歡什麼我們都隨順,大家在一起一團歡喜。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把佛法介紹給他,他能聽得進去。你在這個場所裡面,一切眾生對你不歡喜,你說再好的法,他都聽不進去。所以那個介紹佛法的人,有人介紹他能接受,同樣的,譬如佛書、光碟,那個人送進去被人拒絕,換一個人進去歡喜接受,什麼原因?我們一般講某人與某人有緣,某人跟那個人沒有緣。緣從哪裡來的?緣不是天生來的。緣從哪裡來的?平常對他尊重、對他有禮,他對你具足信心。你送他這個東西,「你看過嗎?」「我看過,不錯!」他能相信,他相信你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你送他東西那當然是好東西,歡喜接受。如果你的平常言行舉止,他都覺得討厭,他對你不相信,你送他雖然是好東西,他也認為「你有什麼好東西?」你這些東西叫我看,浪費我的時間。給你一點面子,給你收下來,絕對不會看;不給你面子,請你帶回去,你送給別人。這些事情古今中外常見的事。

  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應該怎麼做?時時刻刻記住,尊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首先我們尊重他們,他們自自然然有回報,尊重我、信賴我。我把如來聖教供養他,他歡喜接受,就這麼個道理。所以這就是佛門裡面常講的「廣結善緣,廣結法緣」。結緣的方法,佛教導我們的四攝法,四攝法要是用現在話來說,就是佛陀教導我們如何跟一切眾生相處的方法。當然一切眾生裡面,跟一切人是排在第一位。如何跟一切人相處?尤其是一切不同族群的人、不同文化的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同國家的人,不能失禮。外交官他們一定要學外交禮節,我們護法的人也要重視外交禮節,因為我們接觸多元文化是特種外交。我們要重視一切眾生他們的文化、他們的習俗、他們的生活習慣。尤其是他們的忌諱,你能懂得、你能遵守,自然而然跟他們打成一片,他們歡迎你。你介紹給他們的東西,他們很尊重,你講解的佛法他們一定專心傾聽,你收到效果了。如果看到他們的生活習慣你都不喜歡、很討厭,你討厭他,他討厭你,你想幫助他他不會接受。錯決定在自己這一邊,不在對方。

  一個成功的人他在一生當中,在修學過程當中,永遠不會認為對方有錯誤,所有一切的過錯一定是自己。他天天能夠發現自己的過失,天天能夠改過自新,他成功了。他能夠轉迷為悟,迷悟就在此地。見別人過是迷,見自己過是悟。轉凡成聖,見別人過是凡,見自己過是聖,凡聖的差別就在此地。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想成就,如果不能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也就是不能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你就難了。所以我們真正希望這一生有圓滿的成就,這個成就不是世間的功名富貴,那個沒有意思,為什麼?不能脫離三界,不能超越輪迴,那不是成就。成就要超越十法界,決定要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隨順佛陀經論裡頭的教誨。天天讀經,這個經典是我們救命的法寶,我一時一刻不能離開它。隨順經中的道理,隨順經中的教誨,圓圓滿滿的落實,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真的改變了自己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起心動念盡虛空、遍法界,大大的不一樣!從前起心動念是自私自利,現在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自己會感覺到受用不一樣了,煩惱、憂慮、牽掛沒有了,清凈平等覺現前了。這是我們契入佛門的初階,你入門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八二卷)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道場神長行第四句:

  【雨華妙眼道場神,得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外寶內眼,重重難捨。為物舍行,故云能雨。」這個意思就是難捨能舍。外財是身外之物,包括的範圍很廣;內財是指我們的身體,我們用勞力來為別人服務,這也是屬於內財布施。像現在外科手術,我們常常看到捐自己的器官供養別人,這是屬於內財,比外財更難捨。生病或者病故的時候,有遺囑願意捐獻器官給一些需要的人,這個還比較容易;我們自己迫切需要,別人也需要,我們這個時候能夠把器官捐獻給別人,這個難,非常不容易。道場神護法要有這種犧牲的精神,護法的工作才能夠做得圓滿。換句話說,只是一個念頭、一個願望,希望別人得利益,自己縱然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誰能做到?諸佛如來示現為道場的護法神,他們能做到。真正為一切眾生,特別是為初學的人,或者是還沒有接觸到佛法的人,給他們做一個榜樣、做一個示範,因此這經文裡頭字字句句確實含無量義,境界廣大無邊。

  菩薩的名號與他所修的法門總是相應的,所以名號裡面就能夠提醒修學的人。『雨華』,這個雨字念去聲,做為動詞用,從上面落下來叫雨;華是寶華,像世俗人常講的天女散花,雨華。『妙眼』這是比喻,眼在我們人體器官當中最重要,我們時時刻刻都知道保護眼睛。妙眼也能舍,行菩薩道頭一個要修的就是布施;佛教菩薩修學的六樁事,也就是修行的六個綱領,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佛為什麼要我們學這一樁事情?它的意思、義理一定很深。佛對於學生決定沒有無理強求的,佛決定沒有,教導我們的都有很深的道理。因為眾生無始劫以來就養成慳貪的習氣,這是煩惱的大根大本,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自己沒有的總希望得到,貪而無厭。

  今天的社會鼓勵人貪心,這是錯誤的,慳貪心增長,社會人與人之間決定形成了競爭。爭就不是好事,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世間禍害的根源。世出世間古今中外的聖人對於動亂禍害的根源總是加以防範,真的是小心謹慎,不至於釀成大災難,所謂是防微杜漸。從什麼地方做起?從自己私生活裡面做起,絕對不要認為我自己私生活與社會大眾沒有關係,錯了!與整個社會大眾的安危有關係,與正法能不能住世有關係。這些很深的道理,知道的人真的是不多。所以有很多熱心護法,表現得確實是非常積極,但是你仔細去觀察,他在滅法,他在破法。為什麼?總圖自己的方便,有意無意破壞佛法的形象。破壞佛法形象是破壞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形象就是社會的形象、就是世間的形象、就是佛法的形象,哪個人懂得!

  經如果照著經文表面上這樣講下去,兩三句就帶過了,是可以,不是不可以,古時候講經就是這個講法。為什麼?大家懂!所謂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現在不行,現在聞「一」這個一都可能不知道,都可能產生誤會,所以現在的人難教。我們聽到許許多多人平常接觸談話的時候,做父母的感嘆:「現在小孩兒女難教」;我遇到一些做老師的,小學老師、中學老師來告訴我:「學生難教」。為什麼難教?真正的原因在哪裡?大家疏忽了,真正原因在自己,自己沒有做子女的好榜樣,自己沒有做學生的好榜樣。老闆說員工很難帶,自己不能做員工的好榜樣,根源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自己是什麼身分?昨天在第二句跟諸位說過,一切時一切處我們是什麼身分?假如我們真正是個學佛的身分,就是此地所講的道場神,這個意思深!道場神是道場的護持,我們一些做義工的來護持道場,我們四眾弟子又何嘗不是來護持道場!就以這個學會來說,上至會長、下至義工,哪一個不是來護持道場的?全是道場神。再說,只要到這個道場來參學的同學們,無論在家出家、男眾女眾,又何嘗不是這個時代的道場神!

  我們要護持正法久住世間,我們要護持一切眾生的誠心、正意、正行。我怎麼樣護持一切眾生的?誠心。我自己先要有誠心表現給別人看,我要有正行,我的一舉一動隨順佛陀教誨。所以自己想一想,一定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我今天這個樣子,社會大眾都像我這個樣子行不行?如果不行,我就不能做出這個樣子;我今天起個念頭,社會大眾都像我這個念頭好不好?如果不好,這個念頭就不能起。我希望自己有道德、有富貴、有健康長壽、有自在快樂,這是正確的觀念;我也希望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眾生都跟我一樣,都能夠斷惡修善,都能夠破迷開悟,都能夠離苦得樂。

  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自行的目的就是化他,化他的目的就是自受用,一而二,二而一。如果我們參透這個道理,我們才真正明了,愛護一切眾生才是真正的自愛;漠視一切眾生的福利,那是糟蹋自己的福報、折損自己的福報。這個事實現在有幾個人能明了?又何況佛在經論裡面常常為我們說,貪瞋痴是三惡道的業因,於是我們才知道佛陀的慈悲,他教我們修布施,布施是專門對治慳貪的。我們貪戀的念頭斷掉了,吝嗇的執著放下了。我自己有的,別人有需求,不要等別人說,我主動的就幫助別人。看到別人快樂,我快樂,真的是助人為快樂之本,那是真樂。你沒有常常去做,你感受不到;你常常去做,你親身能感受得到。我常幫助別人,就常常得到別人幫助;我尊重別人,就得到一切大眾的尊敬;我愛護別人,我就得一切大眾的愛護。我如果嫌棄別人,必定遭一切大眾的嫌棄。你們想想,好好的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多想想多觀察,我們應該怎樣做人。

  不但是對人,還要懂得對物。物是講一切萬物,今天我們講的動物、植物、礦物,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有一切的用具都是物。對物要尊重,對物要愛護,對物要有禮。物盡其用,「盡」的意思好深好深!這些話的成語大家都會說,裡面的深意、密意只有佛菩薩才知道。所以佛在經教上許許多多教訓,我們要想做得很圓滿,確實不容易,但是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學習;我理解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就做到什麼程度,這就對了。從做的當中,你一定會有更深層的理解,行幫助解,解幫助行,然後總有一天,你的心、你能夠理解的程度、你所做的功夫,就像法身菩薩一樣。在哪些地方做?都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穿衣吃飯,一舉一動,一言一笑。

  不少同學、老修行的,都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每一個動作都有很深的意義,那就是行道,都是在教學。祇樹給孤獨園,在那邊講經的時候,佛帶著學生在園子裡面散步,我們佛家講經行,就是一般人講散步。佛看到地上有一窩螞蟻,笑一笑。弟子們懂得,佛笑絕非偶然,一定有很深的意義,向世尊請教:「你老人家看到螞蟻為什麼發笑?」佛就告訴他:「這一窩螞蟻,七尊佛過去了,它還作螞蟻身,所以我看到不由得微笑。」這是感慨!我們就以最普通的時間來計算,凡夫修成佛通常講三大阿僧祇劫;七尊佛過世了,七尊佛三七二十一個阿僧祇劫,實際的時間比我說的不曉得要長多少倍,這是說老實話。這個螞蟻哪有那麼長的壽命?到底是怎麼回事情?螞蟻愚痴,執著那個身就是自己,執著它那個生活環境,於是螞蟻死了還投螞蟻胎,還在那一窩,它捨不得離開那個地方,對於身、對於它的環境堅固的執著。說明惡道進去容易,出來很難。

  愚痴墮畜生道,瞋恚墮地獄道。我們看看現代社會這些大眾,從小孩到老人,真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哪個不貪?哪個不瞋?瞋是心裡頭不平,「他的地位為什麼比我高?憑什麼!他憑什麼財富比我多?」看到比自己好的,嫉妒瞋恨。對於這些事理、因果一無所知,日常生活意氣用事,在佛法裡面講煩惱習氣作主,這是愚痴沒有智慧,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真的像《地藏經》上所說的「無不是罪」。早年我們讀《地藏菩薩本願經》,讀到這些經文不以為然,總還覺得佛說這些話似乎太過分一點,哪有這麼嚴重?可是最近二十年,尤其是十年之中,我們重新再讀佛的經典,就會感到佛實實在在是太偉大了,所說的話一點都不錯,真正叫我們心服口服!

  我們也深深感到自己無限的幸運,這一生當中能得人身、能聞佛法。佛教在這個世間表面上好象很普遍,是個大的宗教,信仰的人很多。我們仔細觀察,這裡頭有真有假,遇到假的佛法,不能說沒有好處,也有好處,好處是什麼?阿賴耶識裡頭種個善根。你見到佛像,聞到佛菩薩名號,看到出家人這個形象,你心裡頭落下三寶的印象。這個印象是好的,所謂是金剛種子,縱然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後世如果遇到緣,這個種子會起現行,好處就在此地。我們這一生的問題能不能解決?不能解決;來生問題能不能解決?也不能解決。這一生我們雖然學佛,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斷,損人利己的行為沒有斷,貪瞋痴慢沒有斷,來生哪裡去?來生在三途。如果我們選擇的是出家的身分,那更麻煩!麻煩在哪裡?我們把佛法形象破壞了,社會大眾看到我這個樣子,自自然然生起嫌棄之心,厭惡佛法。果報在地獄,不在餓鬼、畜生。

  我在年輕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李老居士一生勸人修善積德,勸人學佛,勸人皈依三寶。他絕對不勸人受戒,他不勸人吃素,他更不會勸人出家。有人要發心出家跟他講,他總是勸他不要出家。我想他這些作法是跟老師學的,他的老師是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不傳戒、不勸人出家。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你要發心出家了,你不能夠嚴守戒律,你不懂得戒律,你怎麼能持戒?也就是你不懂得佛教的形象;換句話說,你有意無意你很容易就損壞佛教形象,勸你出家不就是勸你下地獄嗎?到你真正墮地獄的時候,你會不會責怪當年勸你這個人,「我沒有念頭出家,你勸我出家,今天我墮地獄!」你會不會懷恨於他?我們要想這個道理。你要是了解事實真相,我相信你也不會做這種愚痴的事情。

  所以勸人做好人正確的,這個決定沒有副作用、沒有過失。勸人學佛沒有問題,為什麼不勸人吃素?生活方式你有你的自由,你可以自由選擇,如果一定要勸人吃素,有許多人不能接受,他就不願意學佛,把別人學佛的機會斷掉。這個利害得失的權衡,失掉學佛機會事大,吃不吃素事小。利害得失你要能懂得,不可以因小失大;我們要保持大的利益,這個小的利益可以暫緩,可以暫時不要過問,這叫做智慧。這也是屬於難捨能舍。素食有一定的好處,但是我們希望他能夠歡喜佛法,能夠接受佛法,這個問題可以暫時擱置、暫時不談,至多只給你說一說不要殺生、愛惜物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可以說說這個。總而言之,要觀察對方,觀機,要觀察他能接受。凡是不能接受的,那就什麼都不要談。排斥佛法的,決定不給他談佛法。應機施教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幫助一切眾生不汲汲於一時,要觀察機緣有沒有成熟,要有耐心去等待。我在年輕的時候遇到佛法,不但學佛還出家,在那個時候我有很多朋友、同事、同學、長一輩的這些老人看到我這樣做,都說我太迷了,「你怎麼會這麼消極?你怎麼會去當和尚去了?」都大不以為然!這個事情現在過了五十年,半個世紀過去了,許許多多從前相識的人,一半都已經過世作古了,還有一些人聽說我在哪個地方講經都來看我,看我都很歡喜:「你走對了」。五十年之後,他才發現他走的路不如我走的這條路。當時你怎麼跟他講、怎麼跟他解釋,不可能接受,必須要看到果報,他才明了。

  頭一個就是形相,我們年齡相同,相差不過是兩三歲。五十年之前,他們的相貌、他們的身體都比我好,我不如他們;五十年之後,他跟我相比,他差很遠,他不如我。我的工作量超過他,我不是天天沒事情做,我每天在讀經,每天在講經。到這個年歲,每天還講四小時,這四小時是在錄像室裡頭。除這個之外,學佛的朋友們來訪問,隨時隨處我都給他們講解,解答他們的疑問,也不會少過四個小時,加起來我的工作有八小時,我很少有休閑的時間。尤其是這樣的大經大論,必須在一定的時間把它完成,時間要不抓緊,這個願望就達不到。抓緊這個時間,哪來休閑的時間!我們為什這麼做?完全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幫助一切大眾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我們過佛菩薩的生活,這個多自在!

  說到「佛菩薩的生活」,大家不要誤會,佛菩薩在哪裡?佛菩薩在我們這個社會各行各業。換句話說,「過佛菩薩的生活」就是我們現前無論在哪個行業,過最幸福、最美滿、最成功的生活,這樣說法你就懂了。佛法裡面講的佛菩薩,實際上是講三樁事情:第一個圓滿的智慧;第二個圓滿的德能,能是講能力,工作能力、才藝能力;第三個是圓滿的相好。三個圓滿就稱之為佛、稱之為菩薩,這叫過佛菩薩的生活。道場神也就是護持這三個圓滿,護持一切眾生的三個圓滿。《地藏經》上講十種光明雲,頭一個是大圓滿光明雲,大圓滿包括著三個圓滿,叫大圓滿。圓滿的相好就是我們今天講幸福美滿的生活,你的生活裡頭找不到缺點、找不到缺陷。如何能令眾生得到?我們自己要不修布施怎麼行?

  難捨能舍,從我們習氣上說,習氣很難捨。要舍,為什麼?利益眾生,讓眾生對佛法、對於聖賢教誨有好的印象,我們就不能不舍自己的習氣。我不舍自己的習氣,讓別人看到,「佛法是這樣的」,他不是糟蹋我一個人,不是瞧不起我一個人,是瞧不起整個佛法。如果你在一生當中要是招惹這個麻煩,有那麼幾個人來毀謗佛法,因我行持不檢點而毀謗佛法,我將來就會墮地獄。這個罪跟破和合僧沒有兩樣,破壞佛教形象這還得了!所以出家人是什麼身分?經文上講得很清楚,「天人師」,天上人間的師範,老師、模範。人見到,人尊敬你;天人見到你也尊敬你,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足以做社會人的好榜樣,人家才尊稱你為天人師。我做不到,煩惱習氣實在太重了,沒辦法做到,我不要這個形象,可以!我不必穿這個衣服,免得別人糟蹋佛法。這樣還俗,功德都很大。人有自知之明,我實在做不到,我不敢濫竽充數,不敢破壞佛教形象,我還俗。還俗的功德很大,為什麼?不墮地獄。我好好的做一個在家的佛弟子,一樣成就!現在在家修行人成就的很多,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沒有病苦,度很多人,讓很多人看到、聽到,生起信心。出家人將來走的時候都不如在家人,那肯定阿鼻地獄去了。不要說別的,就在這一點我們就明了了。

  所以這經上講的『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我們要著重「難捨」。自己想一想,什麼最難捨?要從哪個地方下手?最難斷的煩惱習氣,我已經斷掉了,其他的就容易了。所以克服自己煩惱習氣要從最難克服的下手。佛給菩薩的六個修學綱領,慳貪是煩惱習氣,惡業是煩惱習氣,瞋恚、懈怠、散亂、愚痴,六種,用六波羅蜜來對治。我們這六種哪一種最重,我特別學那一種,這就對了。

  道場神第五句:

  【清凈焰形道場神,得能現妙莊嚴道場廣化眾生令成熟解脫門。】

  同學們讀經文總得要明了,佛的經教總是意在言外,所以大經大論上佛才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個話是實在的,絕對沒有一絲毫誇張。一定要真正理解佛法的人來跟你說明,否則的話,要是依文解義就會搞錯了。如果依文解義,必定看這一大段,這一大段我們今天這是第十六個小段,總共有十九個小段,這一大段都是講的神;清涼大師在這個科判里叫雜神眾,把天地之間鬼神分為十九類,你一定說這是講鬼神、這是講迷信的,那你就完全搞錯了。鬼神有沒有?有,經上是不是講鬼神?講鬼神的意思少,講教育的意義多,要懂這個道理。

  『道場神』,道場在哪裡?只要有眾生所在的地方就是道場,所以你的家庭是道場,你的工作處所是道場,聚會的處所是道場,社會是道場,國家是道場、這個地球是道場,再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無時無處不是道場,得明白這個意思。所以佛法教育的意義要佔百分之九十,雜神的分量最多也不過是百分之十而已,因此講到道場的護法是指這一類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護法的使命,都有護法的責任。護什麼法?護道,道底下就是德,我們要護持道德。道是正常的生活方向、正常的生活方式;德是正常的生活享受。我這個話大家容易懂,現在關鍵就是什麼叫正常?什麼叫不正常?佛在經典裡面給了我們一個標準,佛如是,儒家也如是,道家也如是,几几乎乎所有宗教經典裡面大致都相同。這個方向就是一切隨順自然,在佛法裡面講隨順法性,而不是隨順煩惱。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煩惱是隨順自己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個錯了,這是反常的,那就不是道。「道」是什麼?道正好跟這個相反,大公無私是道,無貪、無瞋、無痴是道,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是道;損人利己,錯了,失道了。捨己為人是道,前面講的這一段「雨華妙眼道場神」,他所修學的法門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總結:捨己為人。只要是利益別人、利益社會的,利益國家、利益眾生的,舍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行道!我們真的有這個認知,真正肯這樣做,這就是道場神。毛主席說的一句話說得好:「為人民服務」。佛法比那個範圍還要大,佛法是為一切眾生服務,人包括在裡頭;但是為人民沒有包括眾生,為眾生包括人民在裡頭。我們不但為一切人服務,我們為一切動物服務,我們為一切植物服務,我們為山河大地服務,這個範圍廣,所以前面講的是犧牲奉獻。

  菩薩名號『清凈焰形』,「清凈」是心,「形」就是色相,我們的相狀。心地清凈,相狀呢?這個焰是火焰,代表智慧光明,我們的形相要充滿智慧光明。顧名思義,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為眾生服務?要以清凈心,要以正大光明的形相,你才能得一切眾生的歡喜愛戴。他所修學的法門是『得能現妙莊嚴道場』,這個「妙莊嚴道場」,清涼大師註解得非常之妙,他說這就是「色相道場,俱妙莊嚴,並為熟物」,他注這幾個字,我們要能懂得這個意思。莊嚴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美好,世間人常常講的真善美;佛法裡面再加上智慧,真善美慧就是佛門當中常常講的莊嚴。真是真誠,善是善良、美好、智慧,從我們的內心發出,表現在我們的形相、身體的形相;從身的形相再擴充到我們生活環境的形相。這是要明了我們每個人業報不相同,也就是世俗所說的,每個人的命不一樣。有的人命裡頭富貴,有些人命貧賤,但是諸位要曉得,富貴貧賤是另外一樁事情,不礙修道,不礙證道。富貴人可以修行證果,貧賤人一樣也可以修行證果,這個事情是平等的,與富貴窮通不相干。這個「通」是怎麼樣?你做事情很順利,到處都有善緣;窮是什麼?你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障礙,總不能夠稱心如意。那都是命,與真正修道沒有關係。

  於是我們就曉得,從內心的清凈智慧表現在我們的形相,然後再擴充到我們的生活環境。如果我們的命裡頭貧賤,我居住的環境很簡陋,雖然簡陋,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古時候有許許多多的大德們,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很多在家居士居住在鄉村、在山林,搭幾間茅篷,窗明几淨一塵不染,我們一般稱高雅。實際上他很貧窮,但是他行道,他生活很快樂。在中國古代最具足代表性的,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顏回的命的確是貧賤,沒有福報而且短命,他三十二歲死的。是孔老夫子最得意的一個學生,夫子常常讚歎他的德行。這個人有智慧非常聰明,可惜沒有福又沒有壽,居陋巷,簞食瓢飲,過那麼貧苦的生活。平常人過那個生活一定感覺得很憂慮、很痛苦,可是顏回天天生活得非常快樂。夫子讚歎他,他為什麼會快樂?他行道。「行道有得於心」,那個現象就是煩惱輕、智慧長。顏回真的煩惱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他怎麼會不快樂?「行道有得於身」,形相好!雖然是很貧窮,穿的是布衣,你仔細看看,他的衣服清潔整齊。衣服破了把它補補,那個沒有關係的,無傷大雅。

  我們過去看過很多虛雲老和尚的照片,虛老和尚照片裡面所穿的服裝,我從來沒有看到一張他的衣服是沒有補過的,都是補丁補了好多塊的。他接見貴賓也是這樣,只要乾淨,只要整齊,這個並不失禮。我過的是這個生活,我這個打扮是正確的,這代表我身分,這就是隨順法性,這就是回歸自然。如果有貴賓來了,特地去做一套禮服,就不自然,做作了,那不是隨緣是攀緣,這就錯了,要曉得這不是禮。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如果命中富貴,你居住的環境一定與你自己的身分相稱,你也不能過分的奢侈,過分奢侈你錯了,你行的不在道上;如果節儉,也過得很簡陋,捨不得花錢,那你也錯了。但是富貴還是過貧賤的生活,有一種是正確的,你平常省吃儉用,節省下來的去救濟一切窮苦的貧民,這是正確的,這是對的。你可以把你的道場莊嚴減一等,大家知道你是用在救濟苦難的貧民,所以隨著自己的生活方式、隨著自己富貴貧賤,莊嚴自己的道場,也就是自己的生活環境。但是一個最重要的,真正的莊嚴就是清凈。你的環境一定要乾淨整齊,絕對不零亂,整齊清潔這是最值得別人尊敬的。

  賓客到我這裡來,我招待他,我以清凈、整齊清潔來對待他,這是對他的尊敬。不是一種豪華奢侈鋪張,不是的,那你完全搞錯了。這就是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應該怎樣莊嚴道場,這些話都是從形相上說的,實質的意思更深。它的目的在哪裡?『廣化眾生』,而且『令成熟』,這個意思深!用意是教別人、勸別人,讓別人看到你這個形相,對你生起尊重的心、仰慕的心,自自然然生起向你學習的心,你才是真正的道場神。你是真正的護法,你護持了佛法,佛法才能在世間久住,佛家常講的正法久住。絕對不是每天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磕頭燒香,求佛菩薩保佑「佛法常住在世間」,不是的,錯了。

  你們有很多同修,我非常感激你們從各個地方到這邊來看我,我也看出來了,你們每一個人都有同樣的願望,希望師父能夠常住世間。我怎麼常住法?你們讀了這個經文就明白,你就開悟了,你想叫我常住在這個世間,首先你自己要依教奉行。你果然能夠依教奉行,不但我常住世間,諸佛如來、菩薩聲聞、大乘經法都會常住世間。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夠依教奉行,學佛陽奉陰違,裝模作樣,還是自欺欺人,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生活,佛法怎麼能夠常住世間?你們要懂這個道理。

  佛法在今天為什麼衰微到這樣的程度?讓社會大眾誤以為是迷信,許多人心目當中沒有把佛法看在眼裡,認為佛法在現代二十一世紀應該全面淘汰,它對社會沒有好處,它所提倡的是迷信,不合科學、反科學。連佛法都不能夠常住在世間,我這個凈空當然會被人打倒,人家不打我也倒了,怎麼能常住世間?所以我們如何祈求正法常住世間,從我自己本身做起,讓社會大眾、讓你的家人、你的親戚朋友、鄰里鄉黨很明顯的看出,你學佛以後跟沒有學佛之前不一樣。沒學佛之前,人家並不尊重你,也沒把你看在眼裡;學佛之後看到你,你的形相、你的言談舉止跟過去不一樣,他對你生起尊敬心,正法就久住。他對你生起的是厭棄的心,正法就要滅亡。這個道理不難懂,好好想想就明白。

  現在中國人把祖宗忘記,把聖賢拋棄,一味迷信科學。把科學家尊重為大聖人,科學家所說的都是真理;我們祖宗所說的、佛菩薩所說的,都說那是迷信、那是落伍。可是現在發展這個西方文明,說實在話,他們的興起到現在不過三百年,你懂得嗎?三百年的今天再來看這些科技文明,漏洞百出。已經有不少西方人覺悟,他們的文明已經不能應付現前社會,科學技術的發達帶給人民是苦難不是幸福。高科技發展成核武、發展成氫彈、發展成為洲際導彈,叫全世界的人心不安,這是事實。化學武器也是在高科技當中發展出來的,現在恐怖分子用這個做手段,美國那麼大的一個國家,全國人心惶惶。這個社會現象在一兩百年前,說老實話是作夢都想不到的,怎麼可能?所以科技發展到最後,大家都知道,結果是什麼?世界末日,它走的是死路。現在有不少西方人覺悟,要到東方來取經,所以在歐美許多大學都非常認真的在研究漢學,他們要找中國的東西,要找印度的東西。

  尤其是英國湯恩比博士他做了一個引導,他從歷史的眼光來看,這是科學家能夠承認的、能接受的。他講得很中肯,在全世界,中國是漢朝時候統一的;秦始皇統一的時間很短,制度沒有建立,中國大一統的局面,這個制度在漢武帝的時候就完成了。一直到今天,大概二千三百年了,能夠維持二千三百年大一統的局面,他說在全世界只有中國這一個國家。這不是偶然的,這裡頭一定有原因。在西方羅馬帝國一千年,羅馬亡了之後,再就不能復興;中國雖然改朝換代,一直到今天,都能維繫住大一統。所以要找這個原因,他們要來學習。這個原因是什麼?中國古聖先賢所講的王道。歷代帝王雖然不能做到王道,他口裡頭也常常講王道,還沒有把祖宗的教訓忘掉。雖然他做不到,還沒有忘掉。現在麻煩了,現在忘掉了,連這句話都不會講。西方人要到中國、到印度來取經,到哪裡去取?諸位好好想想,他到哪裡去取?只有到中國古籍裡頭去取。好在中國這些典籍還沒有喪失,明朝時候的《永樂大典》,清朝時候的《圖書集成》、《四庫全書》,保全了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只有到這裡面去求,這裡頭確確實實能解決二十一世紀一切疑難雜症。

  非常可惜湯恩比已經過世了,最近這二十多年時局的發展他沒有看到;如果他要看到的話,我相信他的這些概念會更堅定、會更深入,更是大力向西方提倡。中國要想在將來做一個大國,祖宗的教誨要留意,不能疏忽。說老實話,哪一個國家能夠真正依照中國古聖先賢教誨去做,這個國家肯定是世界第一大國,肯定他在全世界得人心,他是這個世界的道場神,莊嚴道場,廣化眾生。

  「成熟」,可以把它解釋為最圓滿的利益、最大的幸福。像我們前面所講的三個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無論你在學校學哪個科系,你將來畢業出來,到社會上從事任何一個行業,你都是尖端的人物。你的生活圓滿,你的家庭美滿,大圓滿!這才是成就。如果更深入的去觀察、去理解,不但我們這一生得大圓滿,往後生生世世都住大圓滿的境界。這是佛法的教誨,這是中國古聖先王對後世子孫的貢獻。服務,道場神就是服務,不僅是服務在我們這一代,我們的服務要推展到後世,推展到生生世世的子孫,推展到千年百世的後人。你們想一想這是什麼心量?這是什麼樣的精神?這是名副其實的道場神,是一個負責盡職的道場神。道場神就是自己,不是別人,所講的「一切眾神」全是講自己。我們自己能夠發這個心,能夠如是行事,是一切眾生的善護。

  現在科學家給我們講,我們居住這個世間是多維次的,多維次就非常像《華嚴經》上講的神眾、天眾、聲聞、緣覺、菩薩、六道,六道十法界實在講是不同維次的空間。你承認有不同維次的空間存在,知道不同維次都有眾生、都有生物生存。佛法裡頭的術語不是講空間維次,佛法的術語是講十法界,這十種不同的法界其實就是科學家講的十種不同維次空間。科學家知道,也肯定,但是今天還沒有能力突破,都在想方法在研究。如果突破空間的維次,我們的生活空間就大了,那就擴大很多很多倍了。

  正如同我們現前的生活環境一樣,在一百年前、兩百年前科技剛剛萌芽,交通依舊不發達,資訊不發達,我們的生活空間小,甚至於老死不相往來。到中國去旅遊觀光,我想不會不到長城去看看,你到長城一定看到很多烽火台,那是什麼作用?長城是一種國防,防禦工事,烽火台是傳遞訊息的。在遠方,陝西、甘肅在秦漢時候那是邊界,國家西面的邊界,如果那邊有什麼情況發生,怎樣報消息?烽火台上點狼煙。狼糞燃燒,它的煙不容易分散,很遠地方看到,看到那個地方點狼煙,這個地方就接著點,這樣子一直傳到北京,把訊息報告皇帝。用這一種方法,很笨拙,所以生活的空間不大。

  現在人科學技術發達、資訊發達、交通便捷,我們的生活空間是一個地球,許許多多人利用休假的時間出國去旅遊,生活空間擴大了。假如空間維次能夠突破,我們可以到四度空間去觀光旅遊,到五度空間去觀光旅遊,我們生活面不知道要擴大多少!可是在佛法、在宗教,他們確實有方法突破,他們用什麼方法?用禪定,用清凈心、用無分別心把空間維次突破。所以在有相當深禪定功夫的人,他能看得到餓鬼道,也能看得到地獄道;他能看到欲界天,也能看到色界天,他的生活空間比我們大多了。他知道宇宙之間許許多多不同生物的生活狀況,我們完全不知道;我們聽他們講,我們都把它當作神話看待。真的是神話,不是我們常識能想像得到的,不是我們心思能夠接觸得到的,確實存在。佛給我們講經說法統統提到,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提到,但是要曉得,佛對我們教育的意義超過這些新聞資訊的意義。我們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夠效法不同維次空間這些神聖他們的德行,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方面,對我們大有幫助!對於我們的智慧、對於我們的生活,大幅度的向上提升,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如果把這些寶貴的教誨、寶貴的資訊看作迷信,一筆抹殺掉,我們的損失就太大太大了,沒有方法補償。我們永遠愚痴、迷惑,我們永遠做錯事情,為什麼?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不了解的程度甚至於降低了,連好人壞人都不認識,把好人當作壞人,把壞人當作好人,顛倒了,這個世間哪有不亂的道理!是非黑白顛倒,這是人世間禍亂的根源,是人世間最悲慘的一樁事情,這說明了聖賢教育徹底被破壞。那我們要想,聖賢教育,何以這麼好的教育,為什麼被人破壞?真正的原因在哪裡?是聖賢弟子們把聖賢教誨破壞了,這就是佛法裡頭常常說的,「譬如獅子蟲,還噬獅子肉」。自己破壞自己,不是外人,外頭的人沒有人能破壞聖教。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理怎麼會被破壞?被你自己人破壞了。自己人怎麼破壞?所作所為與佛陀教誨完全相違背,讓世間人看到這些學佛的人不肖,造惡無異於常人,招來的災患。所以滅佛法的人不是外頭人,是什麼人?佛弟子。尤其是出家弟子,是主要滅佛法的人。

  古人講得好:「滅儒的是儒學的弟子,滅佛的是佛家弟子」,違背祖宗聖賢教誨,招致這個災難。果報大家就曉得,不是阿鼻地獄是哪裡?所以佛門當中有一句諺語說:「地獄門前僧道多」,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自己學佛非常幸運,在末法時期得人身、聞佛法,但是要有高度的警覺,我學佛了,我是給佛臉上貼金還是給佛臉上塗大糞?我這個形象是給佛增光還是給佛丟臉?前途,這兩道分明。如果是敗壞佛教形象,肯定是地獄眾生;如果真的為佛法增光,你的前途是天堂。天堂地獄兩道,看你怎麼走法。所以道場神在此地教導我們,意義非常之深,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能夠體會得到。莊嚴我們的形象,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得到圓滿的利益。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八三卷)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道場神第六句:

  【華纓垂髻道場神,得隨根說法令生正念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為我們說出什麼叫做『正念』。菩薩修學的法門,『隨根說法』,這不難懂,也就是應機說法,什麼樣的根性給他說什麼樣的法門。說法最重要的,是應該讓他在現前、來生、後世都能得到真實的利益,這是說法契機不契機的一個原則。所以不僅要重視現前的利益,一定要想到將來的利益,生生世世的利益,這個法就殊勝了。如果在特殊狀況之下,犧牲現前的利益,能夠得到來生後世的利益,這也是正法;假如只顧眼前,不顧來生,這不是真的利益,這是真正所謂虛幻不實。由此可知,佛與魔的差別就在此地,魔教人得眼前的利益,來世的利益就沒有了,不但來世沒有利益,決定有害,這是魔法。

  也許有人要問,魔能夠令人得眼前的利益,佛有沒有這個能力?跟諸位說,佛當然有,佛教人得眼前的利益,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這種能力佛超過魔,魔決定比不上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有能力教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去作佛、去作菩薩,這是難事,太難太難了。難的都能做到,世間的功名富貴在佛眼睛裡面看,這叫雞毛蒜皮,微不足道,哪有得不到的道理!你要不信,你細細的去讀《了凡四訓》,你就明白了。何以現在這個社會魔道興而佛道衰微,這又是什麼道理?這個道理在緣不在因。因,佛決定殊勝,很可惜的,緣不及魔,也就是說真正依佛道修行的人少、弘揚佛道的人少;魔的緣勝,跟著魔學的人很多,弘揚魔道的人很多,就這麼回事情。多少人被魔迷了,迷而不覺,以為魔道是正道,小看了佛道,甚至於把佛的大道看作邪道。這是魔王在作祟,蒙蔽世人,欺瞞世人,是這麼回事情。

  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正法是真理,永恆不滅。魔道不是真理,它會衰亡,這是肯定的。什麼時候魔就銷亡?中國古大德常講「惡貫滿盈」,魔道就銷亡了。作惡做得太多了,這也就是一般宗教裡面所講的末日,到末日的時候,魔道隨著末日滅亡。而佛道,末日過去佛道會興旺起來,邪正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觀察得到。所以「隨根說法」重要,誰能夠隨根說法?必須要自己真修行,自己沒有真修行,有什麼能力隨根說法?自己沒有真的修養、沒有真的功夫,說實在話,你就沒有能力觀機。我們要學會像佛菩薩一樣善於觀機,還是要自己認真修行。

  清涼跟我們解釋「正念」,說得很好。這是在我們一般學佛典籍當中,很少能夠這樣清楚的跟我們說明,因此我們對「正念」這個名詞常常含糊籠統。什麼叫正念?八正道裡頭有正念。大師跟我們說,「疑境界者,以唯心為正念」。懷疑境界,境界的差別太大了,就我們眼前來說,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根據統計將近有七十億人,這麼多的人住在這個地球上,我們的身體、容貌、體質不相同,生活環境不相同,貧富貴賤不相同,這些都是屬於境界。所以有一些人不了解事實真相,怨天尤人,「老天爺太不公平,為什麼我生在貧賤之家?為什麼我生在貧窮落後的地區?為什麼有些人樣樣都超過我?」這是眼光看得淺的。

  學道之人曉得,天道比人高,三途比我們低,人上還有人,天上還有天,這是什麼道理?今天這個世界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千百年來不少人都在思索探究,一直到今天也沒有一個結論,結論雖然很多,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什麼原因造成的?佛法說得好,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要把這兩句話搞清楚、搞明白,你肯定這是真理,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首先我想改變我自己,我想破迷開悟,我想超凡入聖,你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不難!「一切法從心想生」。西方世界也是一切法,沒有超出一切法之外;華藏世界也沒有超出一切法之外,從心想生,那我想佛就行了。真的,一點都沒有錯,所以大勢至菩薩才跟我們說了一句話:「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何以故?一切佛從心想生,你不想嘛!如果你要覺得佛菩薩的相貌端嚴,我也想自己相貌好看,就天天想。你想佛相,你想菩薩相,不必多,你果然天天想,念念都在想,你想上三年,你的面貌就變了,相隨心轉。世間學問很多,那叫尋枝摘葉,很辛苦,抓到這個根本,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正念,絕對沒有錯誤。

  大師說,「懷疑法性,以無得為正念」。《金剛經》、《般若經》就是對這一類根性的眾生應機說法,他對於這一類有問題的,對法性上有問題的、對宇宙萬有本體上有疑惑的,佛說正念是「無得」。《般若心經》最後一個結論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智是能證之智,得是所證之境,都沒有。《金剛經》上跟我們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一部《大般若經》六百卷,「不可得」這一句世尊說了幾千遍;六百卷《大般若經》從頭到尾看一遍不容易,看完之後,當然你看前面不知道後面,看後面前面都忘光了,可是重要的東西你得到了,「不可得」。重複幾千遍,印象太深刻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可得,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正念,所以他心清凈。無論是在世法、出世法,真的是一塵不染,為什麼?不可得!再跟諸位說,凡夫有沒有得?凡夫要有「可得」,諸佛就來拜凡夫作老師了,他有本事,他有得。凡夫也是無所得,他可憐在哪裡?無所得他以為有所得,這叫「可憐憫者」。所以一生有個錯誤的觀念,那就不是正念是邪念,什麼邪念?患得患失,這個念頭是邪念,錯誤了。不可得以為有得,拚命天天在追求邪知邪見。

  諸佛菩薩跟我們凡夫在一起生活,他今天也可以做營生事業,也賺錢,也得了很多,跟我們沒有兩樣,骨子裡頭完全不一樣。怎麼不一樣?今天得到再多的利潤,他無所得,得而無得、無得而得,這就跟我們不一樣,他決定不受環境的干擾。凡夫得了就歡喜,得不到就憂愁,他的心被外面虛幻境界所轉。外頭那個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被虛妄所轉,你說多可憐!所以這個觀念叫邪念,邪知邪見。諸佛菩薩的知見叫正知正見,正念,不會被外面環境所轉。環境有沒有?有,它不是真的,它是幻相、是假相,包括我們的身體在內,都是虛幻不實。你要是能把這些看清楚、看明白,這是正念,這個見解思想就跟諸佛菩薩一樣,決定沒有得失心。跟諸位說,如果得失沒有了,你就得清凈心,清凈心現前。你想想看,得失沒有了,還有沒有生死?沒有了。有生死那也有得失。有沒有來去?都沒有了。宗門裡面講「坐斷兩頭」,得是一頭,失是一頭,兩頭都斷了,這才是正知正見,這才是正念。兩頭就是我們今天科學裡面所講的「相對」,所以相對不是正知正見。現在科學家提的「相對論」很了不起,「相對論」在大乘佛法裡面是叫邊見,兩邊,不是正念。事實的真相絕對沒有兩邊,這個境界深,這是大乘佛法裡面所說的。

  世出世間任何一法都是圓滿的、都是圓融的,所以佛在這部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跟一切確確實實絲毫都不能夠分開。不但性是圓融的,相也是圓融的,這個難懂。到底難在什麼地方?難在妄想分別執著,難在這裡。如果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個事情就現前了,都在眼前,十法界依正莊嚴全在眼前。為什麼?因為十法界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產生的障礙,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這障礙全沒有了,也就是科學家所說的空間維次全部突破了,沒有了。法界原本是一真,悟的時候是一真,迷的時候還是一真。那個一真,如果你迷它也迷,哪裡叫一真?那不叫一真,迷只是你迷而已,事實真相絕對不會隨你的迷情而迷,所以它是真的。

  由此可知,迷悟就在我們一個念頭,不是心,心哪有迷悟?心沒有迷悟。迷悟是心起作用,起覺的作用、起迷的作用。在佛法里叫識,起作用叫識,識有迷悟,心沒有迷悟,所以「唯心所現」,這個現沒有迷悟;「唯識所變」,變裡頭有迷悟。譬如我們眼睛,眼睛好的時候,我們看到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眼睛生病,害眼病,看到外面境界都模模糊糊的。絕對不是外頭境界真的模糊了,毛病出在眼裡,外頭境界絲毫沒有改變。哪一天你的眼病治好、恢復了,外頭又清楚了。不是外面境界跟著你變,是你自己本身有問題。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我們眼睛害病看到外頭境界模糊,哪一天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眼病好了,看到外頭境界原來是一真,就這麼回事情。

  迷悟在識心,不是真心。真心能現,識心能變。識心能變,還是識心自己的相分,不是外面的相分,外面相分是阿賴耶的相分;是第六意識的相分、第七識的相分、前五識的相分,這個會變,阿賴耶的相分永遠不會變。所以「一切法不可得」,人有這個正念,得失念頭沒有了。這個境界高,比前面的正念還要高。前面的正念,凡夫可以得到;這個正念,聖人得到,凡夫得不到。為什麼?這個正念現前的時候,我們講的那些障礙全沒有了,自私自利沒有了,名聞利養沒有了,貪瞋痴慢沒有了,五欲六塵享受也沒有了。這個境界是正等正覺的正念,法身菩薩的境界!這個高。

  清涼大師又說:「實則無正無邪,方稱曰正。無念不念,是真念。諸念不生,正念方生。」這個境界又提升了一層,這是圓教,普賢菩薩的正念。邪正是對立的二法,得失也是二法,有念無念也是二法,不是真的正念。真的正念,經上常講無念就是正念。這個「無念」,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不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念頭都沒有,無想定不就變成正念了嗎?無想定在四禪無想天。佛經裡頭講的「無念」,無念無無念,也就是說無有念、無無念,有念跟無念都沒有,這叫正念。這個話不好懂。無有念那就是無念,無無念那就是有念,到底是有念還是無念?這是大乘法常講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是究竟的正念,有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不能分開。無念是性,性無念;有念是相,相有性無,但是性跟相是一不是二。這個難懂,是難懂!你能不能舉個例子跟我說一說?可以,釋迦牟尼佛是個例子,釋迦牟尼佛是正念,有念跟無念都離開了,因此任何人、任何問題,世出世間疑難雜症,你提出來請教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沒有思索、沒有去想一想才答覆你,沒有!如果想一想他就有念。你的問題提出來隨時就答覆你,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你的疑惑解除了。

  釋迦牟尼佛為你說的時候是有念、是有說,這個有說有念是從哪裡生的?從無念生的;無念生出來的有念跟有說,那還是無說無念,他做到了。我們要是遇到有人來問我們一個問題,我們想了半天、研究半天,跟他解答,結果到最後都犯錯誤。為什麼會犯錯誤?因為你有念,有念皆錯,所以你不能解決問題。縱然能解決問題,後頭還有禍根不斷,你解決得不徹底,你解決得不幹凈,後遺症很多。佛菩薩來跟你解決是徹底,絕對沒有後患。為什麼?人家是從正念起的言語,從正念生的教學。正念怎麼生的?是因為你問他才生,你不問他不生,他沒有念。你問的時候,正在答覆為你解決問題的時候還是不生,這是最圓滿、最究竟,這是真正的正念現前。我們學佛,要學這第一等的功夫。

  這個功夫怎麼求法?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多,任何一個方法都能夠學成,問題在你會不會學。怎樣才會學?一門深入,鍥而不捨,長時熏修。到功夫成熟的時候豁然大悟,就入這個境界。有人用參禪的方法、有人用持咒的方法、有人用讀經的方法,我們看太多了;有人用講經的方法,我們今天讀的這一位華纓垂髻道場神,他用的是講經的方法,與人說法的方法。哪個方法都行,方法太多了。方法多,可是要記住,一定要適合自己的根性,隨根說法。我們現在連說法的層次我們都達不到,我們在學法,學法「隨根修學」,我是什麼樣的根性,一定要清楚。人的年紀已經到了半百,常常寫了一大堆的問題來問我,法相唯識裡面的問題、般若性宗的問題,他很用功,讀不少東西,疑問一大堆。我一看看他已經超過五十歲,我就告訴他老實念佛好了,不要搞這些。為什麼?你不是這個根性。哪個法門都能入,你何必惹這個麻煩!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浪費了精力、浪費了時間,你走錯路了!

  老實念佛管用,為什麼?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是說不管什麼樣的根性都得利益,直通的,不拐彎。你統統放下,老實念佛,你在這一句佛號裡面念到功夫成片。如果你有疑問你來問,其實凈土經典裡面都有答案,但是那個經典怕你看不懂,你為什麼看不懂?粗心大意。看不懂的時候,不如不要去研究它,就是一直讀。古德說得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這麼回事情。果然讀上千遍、幾千遍,心定了,也就是說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念掉了。雖然不是真的念掉,暫時不起作用,那很好,暫時不起作用,他也生智慧,智慧現前,經的意思忽然懂得了。你也不要歡喜,繼續去干,若無其事。然後展開經卷,看這個經裡頭的義理,愈看愈深、愈看愈廣,你自然生歡喜心,宗門裡面講的「禪悅為食」,這一句話你就會懂得。這個喜悅是從自性裡面往外面流露出來的,這個對於我們身體來講,真正是甘露。

  甘露不是從天上來的,天上來的甘露是假的,不是真的;甘露從心性裡面流出來的,像泉水,心性是泉源、源頭,從這裡頭流出來。這種滋養哪裡需要飲食?飲食是可以不要的,睡眠是可以不要的,財色名食睡都是多餘的,要心性裡面本具的德能往外透的時候,你才得到真正的享受。一切眾生本來具足,本來具足而不知道享用,這個可惜!佛幫助我們,佛不居功德,佛哪裡度眾生?這本領是你自己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都是你自家本具的,所以佛最後說一句話,「佛不度眾生」。佛對眾生一絲毫的幫助都沒有,你所得到的全是你自己自性本來具足的,只是你現在迷惑了,你不知道你自己家有珍寶。

  我們如何來發掘這個珍寶?現在是佛菩薩給我們指出來了,指出來頭一個我們要自己相信我有。我要怎樣發掘?我必須要借重佛菩薩的經驗,他們是過來人,借重他的經驗,借重他的方法。所以佛菩薩對修行人,在四種緣裡面是增上緣而已,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都是自己的。我們自己果然具足這三個緣,佛菩薩這個增上緣就非常管用。自己不具足這三個條件,佛菩薩給我們增上緣,天天跟我們講經說法,我們也明白了,我心性裡頭確實跟佛沒有兩樣,跟善知識沒有兩樣,所緣緣沒有。所緣緣是愛好的心,所緣緣搞偏差了,愛好世間名聞利養,愛好世間五欲六塵,那怎麼辦?你所緣緣錯了,你不去愛好你自性里本具的智慧德能,你沒有這個所緣緣。或者也有,也有怎麼?常常中斷,你沒有無間緣,「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你的愛好還是多方面的,什麼都喜歡,什麼都想學,這個壞了,變成將來一事無成,你不能專精。

  明心見性沒有別的,專、精。學這些才藝,諸佛菩薩教給我們,見性以後才學,沒有見性不學。《華嚴經》是最好的教科書,善財童子學不學這些多才多藝?學,你看五十三參,五十三參他廣學多聞,看到人學這個法門,「我也來跟他學學」,那個人學那個法門,「我也跟他學學」,他什麼都會,而且學得非常快。見性之後,你的智慧能力現前,一接觸就會了,哪裡會學得那麼辛苦?哪裡會學得那麼困難?所以佛教眾生,第一個目標是見性,所以教下追求的目標是大開圓解,禪宗是明心見性,凈土宗是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境界完全相同,沒有兩樣。明白這個道理,我剛才講的所緣緣,我們要鎖定我一心求的是什麼,你就會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一心想求的就是求見性,求自性裡面圓滿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這是性德。這三樣所有都包括了,三樣裡頭一樣得到,全部都得到;不會說智慧得到而能力沒有、相好沒有,不可能!一個得到統統都得到。為什麼?都是性德所現的,「唯心所現」。得到的時候你才會笑,「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就在眼前!

  你真正契入這個境界,得到之後、明心見性之後,試問問這個人相貌是不是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惠能大師這是真的明心見性,一點不假,有沒有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沒有,還是那個土裡土氣的樣子,相貌體質沒有改變。對,我們凡夫看沒有改變,見性的人看他改變了,我們粗心大意看不出來,細細分析他的相,改變了。他為什麼不作大幅度的改變?大幅度改變就變成妖怪了,不能度眾生,眾生受不了。所以入那個境界,他的相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是隨順自己。他在哪個環境里,自自然然變那樣,決定沒有念頭「我要現個什麼相」,沒有!完全隨順自然、隨順眾生的心量,自己絕對沒有起心動念,要起心動念他正念不就失掉了嗎?他就變成凡夫了。他現的這個身相、現的形相,決定是有利於眾生的,是自然的顯現,沒有一絲毫意思在裡頭。我們凡夫的相是因為有自己意思在裡頭,所以這相不好看;沒有意思在裡面,相都是佛相、都是菩薩相。

  場神長行第七句:

  【雨寶莊嚴道場神,得能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解脫門。】

  道場神就是護法神,我們從這段經文來看,才知道護法的意義廣大無邊。首先是護自己的法,其次才是護諸佛如來之法、護一切眾生之法。護法的場所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世間,算不算是道場神?算,他是道場神的首領,道場神最好的榜樣。真的只有善護自己的正法,才能護諸佛法,才能護眾生正法。護持正法必須有三到:心到、身到、口到,三輪護持。所以我們在經文裡面看到道場神說法,他能夠依教奉行,給別人做榜樣。圓滿護持道場的義趣,我們從這裡才體會得到,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

  『雨寶莊嚴道場神』,名號是表法的,什麼是寶?法是寶,在一切布施裡面,法布施為最。在中國佛門裡面,可以說是《金剛經》、《普賢行願品》,大家念得最多、念得最熟的,這兩部經佛都有不少的文字為我們說明財布施跟法布施的比較,佛說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於是我們看到菩薩名號「雨寶莊嚴道場」,當然是法寶,也就是為大家宣說正法。在講台講經是宣揚正法,如果我們在道場擔任一個接待的義工,照顧來聽經的大眾,我們對他們的言語也是說法,我們所表現的形象還是說法,以身作則,身教!心裡頭的意願念念幫助眾生,念念希求的是成熟眾生,這是意在說法,身語意這才叫圓滿,缺少一條都不圓滿。當然這三業當中最重要的是念頭,有真心、有正念,念念希求成就一切眾生。大眾當中根性不齊,有根性成熟的人,信願堅定,希求在這一生當中得到圓滿的成就,我們應當要幫助他,幫助他滿他的心愿。

  同學當中有一些聽說我在澳洲辦了一個凈宗學院,很多人都想到澳洲去,這是好事情,我這個學院還沒開學,就有這麼多人想去。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世出世間事「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是唐朝時候善導大師講的,這個話的用意很深、很有道理。特別是中國的同修,無論你是在家出家的身分,你想參加這個學院,現在學院是在籌備期間,正式開學可能在明年六、七月份。因為我們的工程,就是房舍整修,有三棟舊房子必須要拆掉重新建,工程預計要明年四五月才能完成,所以最快我們開學應當是在六七月,可能會延長到八月間,現在在積極做籌備的工作。

  地方在外國,我們要受這個國家法律的限制。學佛,我們常年在講席當中勉勵同學,佛教導我們嚴持戒律,因此我們不能不守法。「持戒」這兩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守法,我們遵守佛陀的教法,遵守國家的法律,所以到別人國家,一切都要遵守當地的法令規章。所以求學要拿到澳洲的簽證,你才能夠進入澳洲。進去他給你多少時間,必須要遵守。他給我們住一年,我們一年到期一定要離開;他給我們半年,那半年就離開。通常如果用觀光旅遊的身分進去,大概會給你三個月。將來我們學校正式開學,我們會申請學生簽證;看我們的學程是多少年,如果我們學程訂三年,可能就拿到三年簽證。當然學生的資格,他們政府是要管的,政府不會說是完全不管的。我們所訂的這些制度,一定要得到澳洲政府的批准,才能拿到簽證。所以這個學院要是在中國辦,那當然中國的同學就沒有這些問題,就方便了,現在在外國。

  新加坡我們辦這個培訓班,學生簽證是半年;半年畢業之後,這是短期的,你一定要回國。如果你的成績很好,我們可以聘請你擔任下一屆的助教,我們聘請你這個期間,就可以重新再申請,以助教的身分來聘請你,期限會長一點。所以必須要遵守制度,而且一定是有具備學院所要求的條件。不是說我答應就可以了,我答應沒有用處,為什麼?澳洲這個學院的院長不是我,院長是悟行法師。副院長有兩位,一位是悟通法師,他是越南人,一位悟琳是美國人。我建立這個學院之後就交給他們,我這一生沒有管過人,沒有管過事,沒有管過錢,到這種年歲了,我再要去管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諸位同修,這些事情你們找我找錯了,要到澳洲你要找悟行院長;如果要到新加坡,你要找李木源會長,他們說話才算話的,我說話不算。我也不想干涉他們的行政,我干涉他們的行政他們辦事有困難。這個人情面子在,我推薦的他要不接受,好象對我面子不好看;要接受,他事實上有困難。我能體諒他,他也能體諒我。所以我在此地向同學們宣布,你們想到新加坡參加培訓班,或者想到澳洲參加凈宗學院去學習,不能找我,我現在完全退居了。這個退居,佛門的退居就是我們世間法裡頭退休了;雖然退休,身體還行,所以利用這個時間,我在攝影棚裡頭把《華嚴經》好好的講一遍,供養大家。希望大家在網路上學習,或者將來這個道場會製作光碟VCD、DVD,製作這些光碟出來,諸位同學隨時可以拿到,自己在家裡好好的學習。

  我跟澳洲凈宗學院訂的這些修學的原則,每一位同修你自己在家裡面可以學。如果是沒有這個機緣到澳洲的話,一樣學成!每天聽經八個小時,念佛八個小時,需要真干,盡虛空、遍法界到處都是道場,哪個地方不是凈宗學院?處處皆是。所以不必執著。有些人地生疏,相處還是不容易,我們一定要懂得事實。這一個時代的學佛人,不學佛的不說,學佛的人煩惱習氣很深重,在一個道場意見不和,互不相讓,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真正要成就,一個人修行,好!不會有障礙,人事上障礙沒有,反而容易成就。等你學成功之後,你再參加這些修學的團體,那就容易多了。為什麼?你自己有幾年認真修行,毛病習氣淘汰掉了,你懂得讓人,你不會跟別人爭,你有能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到任何道場都會受到大眾的歡迎。不但你學得很快,你有能力教導大眾。

  我跟諸位同修曾經說過,我在沒有出家之前,我非常認真努力學習,我學了七年。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那個時候白聖法師在台北十普寺辦了個「三藏學院」,就請我去教學。我沒有做過佛學院的學生,我做佛學院的老師做了不少年。所以諸位可以在家裡好好的學,一門深入,把這一樣東西學好了,你將來就教佛學院,這都是屬於道場神護持正法。我是從往年一生做弘法的工作,現在退居之後,我做護法的工作。對於佛門裡面各種的活動,我不參加,講台上講經我退居、退下來,從講台上退下來了,從佛學院課堂退下來了,我也不教了,但是我幫助大家。在目前澳洲有個道場,馬來西亞古晉有個道場,新加坡這個道場我還是照顧到,他們也很歡喜。攝影棚的設備,現在澳洲跟新加坡都積極在建設,大概將來設備都會跟這邊差不多,但是此地的技術人員經驗比較豐富。往後我在攝影棚裡面工作也就這麼幾個地方,非常單純,希望諸位同修要了解。

  今天我們讀到這段經文,一定要認識佛法是寶。寶,自己得受用,一定要介紹給別人。法要弘,弘才能夠光大。自己得到、自己受用,不肯教別人,這叫吝法。吝法的果報是愚痴,吝財的果報是貧窮,佛所講的是真理,佛所講的是事實真相。只要你熱心,非常熱心,我知道一點點,恨不得普遍告訴天下人;你有這種熱忱,你就得三寶威神加持,你的煩惱輕了,智慧就長了,這是一定道理。決定沒有吝法,決定不吝財。我的財少,只要我盡心儘力做,功德是圓滿的。現在我們這邊做光碟流通,我聽說一片的成本好象港幣只要兩三塊錢,我供養布施兩三塊錢就做一片,這個功德是圓滿的。不必去打妄想:「現在我的錢太少,捐出去不好看,很難看;我慢慢攢,攢到將來有十萬、一百萬我再捐出來,面子好看。」錯了!可能到那個時候機會失掉了,想做好事沒有機會了。

  所以抓住機會,念念都是圓滿功德。自己布施供養,絕不有一個念頭希求回報,你這個功德就大、稱性。希求回報還是得的到的,小;就跟做生意一樣,利潤是可以能夠計算得出來的。世間人做生意、做買賣,一年估計能賺多少錢,能算得出來的,為什麼?他落在心意識裡頭。如果把這個事情忘得乾乾淨淨,那他得來的利潤是無量無邊,無法想像。佛跟人講真話,人不相信;魔跟人講假話,魔天天跟他算,你這個可以賺多少,人歡喜相信。佛講的,人不相信。所以人愚痴,把那個大的利潤、大的好處機會錯過了,天天跟妖魔鬼怪打交道,得一點蠅頭小利,而且還有後患,後面還會有災難、還會有副作用。這人愚痴,這就是沒有福報。

  他得的這個法門是『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這個好!他清楚明白。幫助眾生,眾生最需要的是什麼?最需要的是離開煩惱,你能夠布施他歡喜,他煩惱就消了。大乘佛法在中國,中國歷代這些祖師大德在佛法修學上,都可以稱得上有學、有修、有證,確確實實各個都是標準的道場神、護法神,護持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頭一個教你「歡喜法」,你看看中國的這些道場、寺院庵堂,不管是大的是小的,在外表形式上一定有天王殿;再小的一個廟,你一進門,它實在是太小了,進門口也擺一張桌子,也供彌勒菩薩,也供四大天王,小型的天王殿。大的寺院就單獨有一座建築物,進入山門第一個建築物就是天王殿,天王殿正當中坐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布施什麼?就是此地「普雨無邊歡喜法」。你看看彌勒菩薩怎麼樣布施我們歡喜?

  中國人造彌勒菩薩像是造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南宋時代。中國人都知道宋朝有個民族英雄岳飛,他跟岳飛同時代。他出現的地方,浙江奉化。我過去在台灣,有人告訴我,蔣介石先生父子兩個都做了總統,家裡出了兩個總統,什麼原因?他家裡頭家譜在,帶到台灣,有人看到他的家譜,宋朝時候布袋和尚在奉化,他的祖先曾經迎請布袋和尚在他們家住兩個月,供養兩個月,這個功德很大,後代出了兩個總統。這個話可不可信?我們不必去顧它,知道真的有這麼回事。布袋和尚究竟是姓什名誰沒有人知道,《大藏經》傳記裡頭都沒有記載,哪裡人也沒記載。只知道當時在奉化一帶,常常拿一個大布袋化緣,人家供養他東西,他就放在布袋裡,背著布袋笑眯眯的就走了,所以人家就叫他做布袋和尚。傳記裡面記載他往生的時候,自己跟別人說他是彌勒菩薩化身再來的,說完之後他就坐化了。他的身分是自己暴露的。說完就走,這是我們佛教裡頭的例子,如果說了不走,肯定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說了不走那你就騙人,妖言惑眾,一定是騙取別人對你的恭敬供養,會產生負面作用。說了就走了,這是真的,可以相信。所以中國寺院從此之後,造彌勒菩薩像就造他的像。

  傳記裡頭有記載,有人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法」,他也笑嘻嘻的,一句話都不說,把布袋往地下一放,兩個手一揚;人家問他什麼叫佛法,別人一看那個樣子曉得要放下,「放下就是佛法」。人家再問,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撿起來,背在身上就走了,理也不理。都是很深的意思!放下之後提起,提起是為眾生,放下是自己。你們想想這個意思,完全用形相來表示。真正的佛法是萬緣放得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得清凈了。前面一條所說的,清涼大師註解,「無正無邪」這叫正,「無念無不念」叫真念,最後給我們做個總結:「諸念不生,正念方生」。萬緣放下正念就生,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自性般若智慧是正念,般若智慧就現前。現前之後怎樣?現前之後要幫助一切眾生,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身、用自己的口;活在這個世間為誰?為眾生,不是為自己,自己沒事,彌勒菩薩這樣教給我們的。

  「普雨無邊歡喜法」,古大德提了兩句贊語:「生平等心,成喜悅相」,成就的成,他代表的是這個。所以一進佛門,我們就學什麼?學「生平等心,成喜悅相」。進到佛門歡歡喜喜,佛門裡頭無論什麼人,一律用平等心看待,這個道場怎麼不興旺?我們今天到道場來用的什麼心?分別心、執著心,看這個歡喜,看那個討厭,這就不是道場神,這不是護法,這是來破壞佛法、破壞道場的,你們想想對不對?我們到道場來幹什麼的?大家一定會說「我來修行」,修什麼行?修分別、修執著,修這個看得順眼、那個討厭,回家去帶了一肚子煩惱回去,乾的是這個!全都錯了,錯得太離譜了,佛不是這樣教我們。

  所以雨寶菩薩,他跟彌勒菩薩教導的是一個方向、一個原則。我們在這裡學會,這是道場上課;學會之後在任何場合,在家庭、在聚會、在團體、在這個社會,或者是你到外國去旅遊,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對待什麼樣的人,不同國家的人、不同族群的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一片歡喜!真誠心、清凈心的歡喜心待人。人看這種誠懇態度歡喜,人家對你印象就好,這樣就能夠和睦相處。一定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你就真正護持社會安定,你就護持世界和平。所以諸位同修你就不能不知道,夫妻不能吵架;夫妻吵架吵翻天,天翻地覆,把世界和平吵掉了、社會安定吵掉了,你的罪大不大?不學佛的人不懂,學佛的人要懂。

  學佛的人二六時中不生歡喜心,我說他沒有學佛;他如果真正學佛,一切時一切處,無論見什麼人,一定合掌滿面笑容,決定是真誠的尊敬尊重,決定是自己謙卑,決定是與人方便。縱然是在很不得已的狀況之下,不能開方便之門,也要叫對方歡歡喜喜,這是對的。所以護法不能沒有智慧,不能沒有方便;這個方便是權智,也就是真實智慧落實在事相上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非常適合的態度、非常適合的方式,決定令眾生生歡喜心。

  清涼大師註解「辯才雨法,稱根故喜」,這個辯才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辯才從哪裡來的?辯才是從智慧來的。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是從真誠心、清凈心來的,心地真誠、心地清凈就生智慧。智慧現前,學東西學得快,一聽就會了,一看就會了。特別是沒有私心,我為社會、為眾生、為正法,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自自然然得三寶冥顯加持。冥,他加持你自己沒有感覺到;顯,是非常清楚,自己都感覺到佛加持我,「我從前笨笨的,現在怎麼忽然聰明了?」三寶加持。為什麼加持你?你的心真誠,你的心純正,你跟佛菩薩的心愿完全相同。佛菩薩就是一個願望:利益一切眾生,巴不得希望眾生快快成佛;我們也是這個心、也是這個願,跟佛的心愿完全相同,佛菩薩怎麼會不照顧你?

  所以最大的障礙是自私自利,人有這種念頭,佛菩薩就不見了。也有人來加持你,哪些人?妖魔鬼怪。現在這個世間是魔的世間,你仔細去觀察,從小到老,哪一個人沒有欺騙別人的心?哪一個人沒有想占別人便宜的心?哪一個人不想控制外頭一切人事物的心?只要有這個心就是魔。為什麼是魔?折磨自己的心性,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就受到折磨,就不能現前。魔是這個意思,折磨!障礙自己的真心真性,自己本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不能現前,這叫魔。學佛的人,說實實在在的話,不能沒有辨別的能力。你只要有辨別的能力,你就不會上魔的當,跟魔在一起沒有關係,不會受他折磨;你不受他的折磨,你就有能力去影響他,幫助他回頭是岸。

  一念迷叫做魔,一念覺魔就成佛。我們今天的任務是什麼?是幫助魔回頭作佛。不能說「妖魔鬼怪不好,我們怎樣把他消滅掉」,這是錯誤的,那是邪知邪見,那個不是佛菩薩,那不是慈悲。要跟妖魔鬼怪打成一片,在這裡頭幫助他回頭是岸。可以跟他們在一起和光同塵,假以時日,結果就不一樣了。我們學佛的人前途愈來愈光明、愈來愈美滿,他們的前途是愈來愈黯淡。這個時候他會開始覺悟,他就會向你請教,你是怎麼修的?他來向你請教,你可以去教他。我們用什麼來教導他、來感化他做潛移默化的工作?「無邊歡喜法」。無邊歡喜是果,法是因。你為什麼這麼歡喜?為什麼你的日子過得這麼快樂?為什麼我過得這麼苦?我不是沒有地位、不是沒有錢,我地位比你高,我財富比你多,為什麼我搞得這麼辛苦你那麼快樂?他會向你請教,這緣就成熟了,度化的機會來了,你教他。

  他在沒有遇到挫折、沒有遇到困難,他迷在裡頭,這個時候機緣不成熟;菩薩要有耐心等待,等待他受苦受難,受到重大挫折後,這個時候他才會聽得進去,他才會真正做一個比較,「不錯,我的地位是比你高,你不如我;我的財富比你多,你不如我」,一個挫折來的時候,「你還是那麼快樂、那麼幸福」,他怎麼會不向你請教?這個時候要把「歡喜法」教給他。歡喜法裡頭最重要的、最淺顯的是因緣果報,你可以告訴他:你的地位、你的財富不是你這一生用什麼本事、用你的聰明智慧、你的一些巧妙方法得到的,不是的!你命中有的,你前世修的。而且可以告訴他:你前世修得很多,你這一生所享受的打了對摺,為什麼?因為你用的方法不正確,你的心不真誠,手段錯誤,處心積慮損人利己,你的福報打折了。我跟你講打對摺是恭維你,實際上可能打兩折、三折;換句話說,你命中有百分之百的福報,你這一生能享受的也不過是百分之二十、三十而已,百分之七十折損掉了,你說你多可惜!他在平常聽這個話聽不進去,得意的時候聽不進去,失意的時候聽了之後,他會去好好的想一想,想通了:真的做錯了!

  譬如說你做到國家領導人,這是地位登峰造極了,你要能做得很如法,你有福報,你的福報可以傳好多代;民主時代也一樣,你的兒子競選也會做總統,孫子競選也會做總統,你也能傳很多代。如果你做得不如法,處處都考慮到自己的名聞利養,欺騙選民,可能你選舉出來的一屆四年,四年做完之後,底下就選不上了。你命裡頭可以能夠做很多年,可以傳很多代,福報被你折損掉了。這都是事實,有理論、有事實,世間人迷惑,他不懂。你居在高位幹什麼?為眾生服務的,這是無量功德;你不知道、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去享福的,那福報幾天就享完了。你要曉得,多生多劫積功累德才能修得,幾天就享完了。你為他分析這些道理,說明古今中外這些史實,他聽了覺悟,回頭了,回頭是岸,布施歡喜法。真正學佛明理的人,在這世出世間沒有別的,就是因緣果報。所以要勸人種善因得善果,決定不可以欺人。欺人決定是自欺,利人決定是自利,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八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道場神第八句:

  【勇猛香眼道場神,得廣稱讚諸佛功德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深廣贊佛,故名實雙美。」雖然只有九個字,意思很深,將菩薩修學的法門給我們點出來了。菩薩的德號『勇猛香眼』,「勇猛」是精進之相,是菩薩唯一的善根;「香眼」,眼是能見、能觀察,香是表五分法身之香,香眼也就是法眼。法眼的菩薩是實教的菩薩,也就是《華嚴經》上初住以上的菩薩,都有這個名稱。所以這個名稱是菩薩的名號,也是一切菩薩的通號;就如同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的名號一樣,是極樂導師的德號,也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德號。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異不二,我們要體會這個意思、這個義趣。他得的法門,就是他所主修的法門,很值得我們做參考。

  『稱讚諸佛功德』,我們從這個名號裡面來看,菩薩是專修專弘念佛法門。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佛的大德大願大行,為十方一切諸佛共同稱讚。在小本《彌陀經》上我們讀過,一切諸佛所稱讚經,一切諸佛沒有不稱讚的,用什麼方式稱讚?宣揚這部經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阿彌陀經》,是稱讚諸佛功德;「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諸佛的名號。世尊為我們講《大乘無量壽經》是讚歎諸佛功德,為我們宣講《觀無量壽佛經》也是讚歎諸佛功德,乃至於今天我們華嚴會上,又何嘗不是讚歎諸佛功德?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我們聽了世尊的讚歎要覺悟、要學習,我們認真努力勇猛精進修學,希望也能夠獲得像諸佛一樣的功德,世尊的教學才算是圓滿。如果我們學佛得不到佛的功德,我們就白修了。

  佛的功德是什麼?是自性圓滿的顯露。我們在一切大乘經裡面得到了正確的理念,我們的真心本性,跟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一切眾生是同一個自性,同一個真如、同一個本性。學佛首先要信這樁事,要信這個道理,這在佛法里叫做自信。如果在這個地方能夠信得過,能夠肯定認同,這就叫佛知佛見,開佛知見了。佛知見雖然開了,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沒有斷,所以佛知見雖然開了,不能入。如何悟入?不能入怎麼辦?佛提供我們修學的經驗,他過去也是凡夫,跟我們一樣,他怎樣能夠修成的?也就是他是怎樣恢復性德的?這些諸佛如來修學的方法、修學的過程,就很值得我們參考。

  每一尊佛修行的方法不盡相同,所以才有無量無邊的法門。現在要問,哪一個法門適合我的根性?哪一個法門適合我的程度、我的修學環境,我學起來比較方便、比較容易,可以快速的成就?這就是學問。我們細心觀察諸佛菩薩在經論裡面所說的,第一個是認知,我們有了「自信」,第二我們要「信他」,他是誰?諸佛菩薩、大善知識。這些祖師大德我們要相信他,決定不可以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就錯了!不但誤導自己,還會誤導眾生。諸佛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他做的是什麼樣子?他示現的也有煩惱習氣,跟我們凡夫沒有兩樣,但是他學了幾年、學了一個階段之後,他能夠把自己煩惱習氣放下,隨順佛陀教誨,這就對了,這叫示現,這才叫幫助眾生、教化眾生。如果示現的是執著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肯放下、不肯忍讓,這是凡夫,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魔的示現。如果我們不曉得這個道理,不認識這個境界,你去讀《大佛頂首楞嚴經》末後一卷半的經文,佛跟我們說五十種陰魔。這一個單元的經文,有一個同修發心單獨印出來流通,問我採取哪個注子好?我給他介紹的是圓瑛法師的註解。如果我們仔細去看,仔細去讀誦,哪些是真佛,哪些是假佛,一眼就看穿。

  現在這個世間,妖魔鬼怪太多,我們不能不認識。信自信他,一定要信佛菩薩、祖師大德的教誨,我們自己才不會走錯路,才不會走入歧途。諸佛菩薩的示現,跟魔王的示現不一樣。但是真正學佛的人,我們對於佛跟魔是一律平等對待,都是十分的尊敬。為什麼?我們學《華嚴》的,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這個「諸佛」是講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魔也是眾生,魔也有佛性,妖怪也是眾生,妖怪也有佛性。我們從佛性上看是平等的,「生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因此禮敬也平等,我們的尊重也平等。

  我們的稱讚就有分別了,我們稱讚佛,不稱讚魔。諸位要記住,我們對於妖魔鬼怪尊重、恭敬,不讚歎。「不讚歎」是什麼意思?不向他學習,也不介紹別人跟他學習,這叫不讚歎。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是勸我們要向阿彌陀佛學習,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佛。如果是魔,釋迦牟尼佛只有恭敬、只有尊重,絕對不會勸我們跟魔學習。至於供養,供養也是平等的,妖魔鬼怪遇到生活困難的時候,我們有能力、有這個緣分,我們要布施、要供養他,所以供養也是平等的。但是不能過分的供養,過分的供養就起副作用,什麼副作用?魔的勢力大了,財力雄厚,徒眾眾多,許許多多人把他誤認為是佛,跟他去學,路走錯了。所以我們對於佛菩薩的供養盡心儘力,對於魔的供養那是適可而止,也就是說他需要的我們幫助他,我們不能夠幫助他擴展魔的勢力,那就錯了。魔障礙佛法,我們要是幫助他障礙佛法,我們本身就有過失,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蕅益大師跟我們講的「信理、信事、信因、信果」,這個在此地我們就不必細說了,哪一樣不是讚歎諸佛功德?我們明白之後就知道怎樣護持正法。在今天的社會裡面,無論在中國,無論在外國,只要我們細心去觀察,感應的事情非常多。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幫助我們增長信心,這是正面的影響,正確的;如果我們迷在那個境界裡面,那就錯了。除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之外,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沒有破無明;天台大師說的六即佛,四聖法界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在大乘教裡面稱四聖法界為外凡,六道是內凡,四聖法界也是凡夫,是外凡。凡聖真正的分界線是在見性,明心見性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的法身菩薩果位,最低的是圓教初住,這是聖人。

  沒有明心見性,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用事,這是凡夫。四聖法界依舊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用事,但是他用得正,也就是像我們一般人來講,他受過良好教育,雖然是心心所用事,他能夠隨順聖人的教誨,不敢違背,用得正。六道凡夫就不然,也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用事,用得邪。什麼叫邪?就是無量劫的煩惱習氣,他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他沒有隨順聖人教誨,用得邪。六道就遠遠比不上四聖法界,四聖法界破無明、證法身很接近,再加一把勁他就能做到,六道凡夫就難了。雖然有時候聽到佛法、聽到聖人教誨好象也相信,我們仔細觀察、細心反省,反省自己,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起心動念,多少念頭是依經論的教訓?多少個念頭還是依自己的煩惱習氣?兩下一對比就清楚了。雖然學佛,每天隨順佛陀教誨時間太少了,要用百分比來說,大概一般同修只能做到百分之二三,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佔多少?百分之九十七八,我們怎麼能成功?

  我們到底要怎麼學?要像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他們跟我們不一樣是他們真干,他們可以說百分之八九十隨順佛陀教誨,還有百分之十到二十隨順習氣,這就是聖人,這了不起!超越六道輪迴了。我們學佛幾個人能夠這樣子想一想?我們這樣想、這樣做,跟諸位說,就是現在在我們的身分、我們的地位,稱讚諸佛功德。諸佛功德稱讚不是在口上,是在心行表現出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模範,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表現的形象,有沒有常常放在心上?於人無爭,這個地方說的「人」是九法界眾生,說九法界眾生大家不好懂,說人。於人無爭,於九法界眾生無爭,九法界包括菩薩、緣覺、聲聞、諸天、阿修羅、人世間、畜生、餓鬼、地獄,這九法界,統統沒有爭。於世無求,這個「世」也是九法界,不求名、不求利、不求地位、不求權力、不求財富,財色名食睡全都放下了。果真放下,妖魔鬼怪對你束手無策。妖魔鬼怪對你打擊的是什麼?你所求的他來干擾、他來破壞,讓你得不到,你就有「求不得苦」,你就受苦了。你統統放下,一無所求,他就對你沒法子,他就那麼大的本事嘛!

  我在過去,跟大家講實在講還是個妄想,落葉歸根。就這個妄想魔得其便,想盡方法來打擊我。魔對我來講是善知識,對我有大恩大德,為什麼?我這個觀念錯誤。真正學佛,你這種情執還是沒有放下,這一打擊我就清醒過來了,我把落葉歸根想回老家的念頭斷掉了。家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無時無處不是我的家,這個自在,何必執著那一點!所以我對於打擊我的那些妖魔鬼怪感激,我是真的感激,為什麼?我境界提升了。他們不跟我做對,我的境界只限於這一層,真的那個微細的情執很不容易打破;這一破了之後,海闊天空!所以我今天全盤放下了,什麼事都沒有了。身體還在這個世間,如果現在就往生,對不起這個身體,為什麼?它還可以利用,「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這是大德、這是天道。所以這個工具還可以用,好好的利用它,用到不能用的時候,再把它丟掉。現在我要怎樣用它?用它在攝影棚裡面講這些大經大論,把這些東西留給有緣的人做參考。有緣他喜歡,提供他做參考;無緣的眾生,讓有緣的眾生再去度他,這就很自在,這是行道!我們這才是真正的如來弟子,真正的修道、行道,接下去就是證道。

  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常常說諸佛菩薩如來弟子,決定要給世間做一個最好的榜樣。我在講席當中講過很多次,什麼是榜樣?道德是榜樣。什麼是道?法性、常規、天然的秩序,這是道。大道肇端乎夫婦。也許有不少同修聽過我在講經的時候說過,我到一個地方,選擇這個地方我願不願意住下來,首先我看這個地區家庭是不是美滿?如果這個地區家庭美滿,社會就安定,聖人的大道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如果這個地區家庭不美滿,離婚率很高,家不和,社會不安定,我們在這個地方可以做短暫的停留,跟大家結結法緣,這地方不是久居之地。

  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我們佛門道場也是一個家庭,佛對於這個團體、這個道場要求的是什麼?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我們學佛的同修,你是一個佛教家庭,如果你一家人都學佛,你能夠把這六條做到,你的家庭就是僧團,必定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如果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你這個家庭決定是妖魔鬼怪都進來了,為什麼?他挑撥,他把你的家庭搞亂,佛跟魔差別就在此地。諸佛菩薩沒有不愛護人家家庭美滿的,你看一切經,《大藏經》擺在這裡你去翻,哪一個菩薩、哪一尊佛是破壞人家家庭的?哪一尊佛、哪個菩薩是破壞人事業的?都是幫助別人、成就別人,沒有破壞的。妖魔鬼怪那是處心積慮、想盡方法來破壞,佛菩薩不如是!佛菩薩心目當中只有眾生的利益、只有眾生的幸福,決定沒有自己,所以他能與九法界一切眾生共和,共同和睦,共處和睦。

  「共和」兩個字是了不起,真正的大道。我一家和,我這一個地區要和,我這一國要和,我這一個地球要和,盡虛空、遍法界也和,你想想這個味道!這才值得人尊敬,天地鬼神都尊敬,妖魔鬼怪也尊敬。妖魔鬼怪也有道,不是沒有道,古人常講「盜亦有道」,作強盜的人他也有道。從前作強盜的人跟現在不一樣,從前作強盜的人搶劫的對象是什麼?為富不仁之人,那個我們動手去搶他家的,去偷他家的。如果這個人是社會上好人,人人尊敬的人,人人愛戴的人,那個強盜小偷不偷他家,為什麼?這是好人,去搶他偷他有罪。那個為富不仁,不是好人,吝嗇,處處是坑別人的,偷他叫替天行道,所以盜亦有道。但是現在的社會跟從前不一樣,現在這些竊盜者真的是無道,被利欲熏心,道義喪失掉了。世間「劫難」,不是災難,劫難就不能避免。世間還有道德仁義,有一些災難,這個災難用人為的方法,人知道改過自新,知道回頭是岸,這個災難還可以消除、可以化解;劫難不容易。

  所以過去我讀《古蘭經》,伊斯蘭教的經典,「信真主、信末日」,我念這一句寒毛直豎。為什麼?冷靜觀察這個世間,這就是末日現象,末日不是災難是劫難。基督教《聖經》裡面講到末日,《古蘭經》也講到末日,東西方的預言雖然不是說末日,說大災難,天翻地覆,空前絕後的大災難。我們冷靜的觀察現前社會許許多多的徵兆,你相不相信?你有什麼感觸?處在這個時代,我們要怎樣作法?絕對隨順佛陀教誨,依教奉行,這就是『廣稱讚諸佛功德』。「廣」不僅是言,心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心,心讚歎諸佛功德;行,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以真誠清凈的愛心,為世間一切眾生盡心儘力的去服務。什麼服務?我做好這個樣子就是服務,我把這個形象給大家看,這個不要錢的。眾生貪財,我不貪財,做出不貪財的樣子給大家看;眾生爭權奪位,我權力位子統統放下,不相干,做出這個樣子,這就是「廣稱讚諸佛功德」。讓眾生覺悟:你那種想法作法錯了,為什麼?你生活不快樂。人生在世間,快樂第一,我們佛法教學「離苦得樂」。佛教我們做個什麼樣的人?真正快樂的人,不教我們在這個世間受苦。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是受苦,隨順聖人教誨你就得樂。

  世間人所爭的我統統放下,你們爭我不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今天世間人不要,我們要,我們跟世間人相處會相處得很好,為什麼?沒有利害衝突。你要錢我不要錢,我們兩個好相處;你要錢我要錢非打架不可,你要名我也要名,這就會衝突。你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你不要,我們兩個好朋友了,很好相處。諸佛菩薩跟九法界眾生為什麼能處得那麼好?他九法界東西一樣都不要,換句話說,他跟任何一個眾生不會有衝突,這是真正覺悟了的人。這個不是叫忍讓,忍讓還是有一點放不下,才叫忍;真正契入這個境界,忍的念頭都不可得、都找不到,哪有什麼忍讓?沒有,完全順乎自然。

  你們想想虛空,虛空對哪個來說有忍讓?我們的心像虛空,我們的身像虛空,我們的行也像虛空,與空寂相應。這不是消極,這不是逃避,我們做出最佳的榜樣給世間人做典型、做示範,告訴你怎樣才離苦、怎樣才得樂,怎樣過一生幸福美滿的生活;也就是說,具足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頭腦稍微冷靜清楚的人看出來了,他對你仰慕,他向你學習,這個人就得度。迷在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太深的人,他醒不過來,你示現這個樣子他看不出來,為什麼?他沒有把你看在眼裡,他心目當中沒有你,只有名聞利養,只有天天想爭的、想奪的這些東西,其他的沒有心去關注,所以在他面前他也看不見。看不見我還是照樣示現,為什麼?對得起他,我並沒有捨棄他,「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的弊病,都是出生在妄想分別執著。

  我看到特別是從中國來的同修,也有一部分從台灣來的同修,情執很重,都希望我回國去,跪在地上哭得很傷心。我很感激,我告訴你,我很感激,我沒有感動。感激你們對我的這種愛護,我不會為你所動。我要為你所動,我就墮落了。我不會隨順你,你一把眼淚、一把鼻涕跪在地上,我就聽你的了?我還是聽佛的,我跟佛學,我不會跟你學,你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跟佛學是對的。你們是好心,並不是惡意把我拖下水,我知道,我很清楚。我這個作法對你們有好處,又何況在今天科技發達,在任何一個地方講經,可以利用網路、可以利用電視的傳播遍及全世界。

  現在我們網路通了、做到了;電視我們還在期望中。佛法裡面講「有願必成」,我相信再過幾年,電視一定能夠做得通。假如衛星電視我們有一個頻道,或者是租一個頻道,或者是買一個頻道,可以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播放我們講經的錄像,全世界的人都能聽到,又何必一定要把我拉在你們那個地方,拉在你的身邊?這沒有必要。我們不在一起,你還會認真學佛,會成佛;如果真的跟你住在一起,你什麼都完了,你想想,決定增長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墮落了,你還能成就嗎?要成就,萬緣放下你就成就了。你還有情執,你還放不下,你要是感覺得難過,「哎呀!法師,我不能修了」,你來問我,好,你就不要修了!不能修就不要修,不想做那你就不要做,佛法隨緣而不攀緣。佛法度眾生,生生世世,不急著這一世,這一世你情執太深,幫助你就到此為止。你來世能夠多放下一層的時候,佛菩薩就來了。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

  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廣稱讚佛功德。只要依照經典裡面的道理、經典裡面的方法、經典裡面的境界,不為一切所動,這是功夫。對於一切眾生,無論是正面的幫助我們,或者是反面的障礙我們,平等恭敬。障礙算什麼!真實功德他怎麼會障礙得住?只能障礙煩惱,只能障礙欲求,不能障礙真實功德。這是我們總得要明了的,我們在菩提道上才不至於退轉。道場神這個單元,義理深廣無盡,我們要細細的去參究。

  道場神長行第九句:

  【金剛彩雲道場神,得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解脫門。】

  菩薩的德號充滿了智慧,『金剛』是稱性的般若智慧,『彩雲』是示現的形象。彩是美不勝收,「金剛」是真是善,「彩雲」是美是慧,名號裡面具足真善美慧,這個意思我們細心去體會,不難領悟到。他所修學的法門是『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無邊」是講多,多到無法計算;「樹」是代表建立,我們講樹立、建樹,它表這個意思。樹立什麼?樹立道場的模範。因為經上有「莊嚴」兩個字,莊嚴就是美好,用我們今天講的就是模範、就是代表、就是典型、就是榜樣。這些就是你自己真善美慧的落實,落實在你生活形象當中。

  哪裡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都是道場。甚至於你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獨居,沒有第二個人看見,可不可以放逸、隨便一點?不可以。為什麼?還有鬼神看得見。我現在在此地不能做一個好樣子給人看,給鬼看、給神靈看。自己一定要曉得,天地鬼神還是凡夫,他們有些地方我們比不上他的,他有報得五通,這是我們比不上的。但是我們在佛法裡面修學的成就往往會超過他們,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短處。我們尊敬別人的長處,因此即使在暗室之中,我們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還是要純正,沒有邪思,沒有邪念,沒有邪行,對得起天地鬼神。都是樹立,所以你說哪裡不是道場?不見得寺院庵堂,我們「佛陀教育協會」,你以為這是道場?你在這裡住了很多天,你得不到道。你在這個地方要得到道,這個地方叫道場;你沒有得道,這個地方不是道場。如果到這個地方來,看到這個人不順眼,這個事不如意,滿心生煩惱,那也算是道,煩惱道!你到這個地方修煩惱道、修染污道、修不平道的,你是搞這些。

  哪個地方讓你心地清凈,煩惱輕、智慧長,心平氣和,這個地方都是道場。無論什麼場所,與人共處、與動物共處、與植物共處、與山河大地共處,心地得到開朗、清凈、舒適,那怎麼不是道?我們落實講得更具體一點,儒家講的道,首先是倫常大道,在家裡夫妻相處得好,家庭裡面父子兄弟相處得好,都是道,這就叫行道。離開家庭,踏進社會,不論你在哪一個行業,領導與被領導處得好,同事當中處得好,朋友當中處得好,叫做行道。行道有得於心,心開意解,佛經裡面常說的「常生歡喜心」,《論語》裡頭一開端「不亦悅乎」;行道有得於身,身心自在,健康長壽。

  出家這個團體也是倫常社會,沒離開。這個道場裡面,住持方丈,就像一個家庭裡面家長一樣,他是君、他是父;清眾,大家在一起清修的,這就是如子、如臣,相處一團和氣。實在講儒家講的道、講的德,在佛法裡面佛是很具體的說出來,六和敬就是道德。無論用在什麼地方,真的是「道者也,不可須臾離也」,能夠離的就不是道,道不能離。所以你真正懂得這個意思,世出世間大聖大賢跟我們講的道德,具體而言,就是人與人之間怎樣處好,人與自然環境怎麼處好,人與天地鬼神如何處好,這就是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所以沒有一點點自私自利,你是行大道,有一點自私自利就違反大道,就這麼回事情。為什麼?性德裡頭沒有自私自利,性德裡頭沒有是非人我,性德裡頭沒有貪瞋痴慢。這些東西,迷了自性才有;悟了自性,這些東西消融,痕迹都找不到。而後的樹立,就是金剛彩雲菩薩的示現,沒有一樣不是大眾的好榜樣,沒有一樣不是大眾好的典型。你所做的一切示現,不僅是帶給大眾方便受用,帶給大眾覺悟,讓他看了、聽了、接觸到,心有所悟,然後才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從一法裡頭貫穿一切法,這就真的通了。所謂通達,無非是性德的流露,這個樣子我們過諸佛菩薩的生活。道場神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才是真正莊嚴道場。

  諸位同修要知道,莊嚴道場不在形式,實質重於形式。形式是表顯實質的,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我們這個地方也有個小佛堂,小佛堂也供養一些莊嚴具,從前講經說法的法師大德們多,一般學佛的同修對於佛家教學表法的義趣都能夠明了,所以不迷信;現在這個時代,講經說法的法師少,學佛的同修迷於形式的佛教多,懂得表法教學的人不多,實在講少之又少。因此佛教被社會大眾誤會以為是迷信,不知道它是智慧的教育、它是高度藝術的教學。既有小型的佛堂,佛堂前面的供具,最重要的是供水。什麼供具都沒有,不能不供一杯水。供這一杯水最好選用透明的杯子,讓人一看,表裡看得清清楚楚。不要去找那些瓷器的供杯,不透明、看不見,那個不如法。

  因為供水不是給佛菩薩喝的,是給我們自己看的。看到這個杯子是透明的,我們的身心要透明,表裡要一致,取這個意思,沒有一絲毫隱藏。杯子裡面供養的是水,水表心,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凈、一樣平等。所以這個杯子,這一杯水代表的是什麼?真誠清凈平等,表這個意思。我一看到這一杯水,就立刻要想到我要學真誠、清凈、平等。真誠是內外一如,像玻璃杯一樣,所以不可以供茶,茶有顏色,污染,不是清凈的,我們要學清凈,不能學污染,給我們看的,這是教學。這一杯水,用現在教育裡頭的名詞來說是教具,教學的工具,這是最重要的。不燒香、不燃燈、不供香花都沒關係,一杯水最重要。我們供這一杯水,懂得供水的意義,懂得供水的教學,這是色相的樹立,這是莊嚴道場。在形式上莊嚴我們這個小佛堂,實質上供養我們自身的莊嚴,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真誠清凈平等,這麼個意思。

  佛前面供花,花代表修因,植物先開花後結果。我們帶一朵鮮花到這邊來供養,對佛來講,為佛表法;對大眾來講,希望諸位看到這朵花,你覺悟了。花代表因,因好,果報就好。實際上這個花是什麼意思?種善因得善果,表這個意思,這總說。要是別說,十善因得十種善果。對菩薩來講,花代表四攝六度,看到這個就想起來佛在經上教我什麼,我有沒有做到?我要怎樣去做?提醒你,不是供給佛看的。道場供花時也不要執著,我喜歡這個花,他喜歡那個花,你買了這個花我不喜歡,這樣你就背道而行了。佛菩薩沒有分別執著,只要看到是花就想到我要修好因。善的因得善果,惡的因得惡報,這個建立是建立佛法。佛法是覺法,覺悟的方法,建樹覺悟的方法。真的你覺悟了,這就是莊嚴道場,莊嚴我們心地道場,莊嚴我們身相道場。我們身相是道場,我們起心動念是道場,你知道嗎?果然明白,道場任何同修送來的鮮花供養,無不是歡喜讚歎,哪裡會分別「你今天這個花不好,這個花人家討厭」?怎麼會起這個妄想分別執著?那人家不拿來還好,拿來的時候起的是相反的,是迷不是覺,為什麼這樣?隨順煩惱,沒有隨順聖教,才生這些情執。自己錯了都不知道,還以為是正確的,總而言之,都是不讀經之過。

  古人講,「三天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大概三個鐘點不讀聖賢書就面目全非了。展開經卷還像個樣子,書本一關掉之後,煩惱習氣都來了,就隨順煩惱,道業難成,不容易!所以古大德為什麼教我們「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道理就在此地。我們真正親近大善知識,誰是大善知識?經本是大善知識。修凈土的不能離開凈土的經論,五經一論裡面隨選一種就可以,不必要完全學。如果我選《無量壽經》,我每天要讀誦,有時間就讀。工作的時候放下來,認真去辦事、去工作,工作完之後讀經,為什麼?不讀經就胡思亂想,就行邪道,展開經卷就學正道。展開經卷我們隨順佛陀教誨,離開經卷我們就隨順煩惱習氣,隨順煩惱習氣就是邪知邪見邪行,就錯了!一刻不能離,為什麼?煩惱習氣太嚴重,外面的環境太惡劣,六根所接觸的沒有一個不是在誘惑你,沒有一個不是在擾亂你,讓你永遠得不到清凈平等覺。

  所以外頭境界是魔境界,魔是來折磨我們心性的、折磨我們善根的,我們一定要認清楚。遠離魔道,親近佛道。大善知識不是人,是經。特別是在末法時期,要記住佛陀的話,「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我們要依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你能夠明了通達佛這四依的教誨,你就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佛魔,我們自己這一生修學成就才有指望。

  「示現色相樹」,這一句裡面的範圍太廣大、太深了。凡是不好的形象不能有,一定要好形象。我話講得很多,能覺悟的人不多,什麼原因?放不下煩惱習氣。煩惱習氣已經養成習慣,這一生有沒有成就?沒有成就,這是肯定的。為什麼沒有成就?他沒有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他依舊是自私自利只有自己,隨隨便便、舒舒服服,不顧別人,給別人負面的影響。這就是破壞佛法的形象,破壞佛法形象的過失,破和合僧,果報在地獄,這佛在經論上講得很多很多。

  現在這個世間,民主自由開放,倫常大道沒有了,所以今天這個社會,夫婦、父子、兄弟、君臣的關係沒有了,如果還能維持一個「朋友」就算不錯了。父親跟兒子什麼關係?朋友;師父跟徒弟,朋友。維持這個關係就很不錯、很難得了。說得不好聽的,到底今天社會是個什麼關係?利害關係。五倫都沒有了,朋友都沒有,有利可以在一塊,在一起聚會,在一起合作;沒有利益,馬上就是冤家對頭。今天是利害的結合。中國古人是天然的結合,天然就是倫常的結合、道義的結合、道德的結合,不一樣。天下太平,賢聖的盛世,自然有許許多多的聖賢出來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

  今天我們看到這個社會,難過痛心!所以諸位,你們千萬不要把我當作什麼了不起的聖人賢人,你看錯了!跟你說老實話,鬼神都瞧不起我,我很感激他們。鬼神說我周邊的人都是妖魔鬼怪,我教的學生一個個都是陽奉陰違,都不是真的。所以你們還有許許多多人想親近我,有什麼意思嘛!可是鬼神也說了,我也很安慰,他說:「你有真正的學生,不在你面前,在中國大陸、在外地。得到你的經書,得到你的磁帶,頂戴修行,十分的虔誠恭敬,他們得利益。」我聽了也有點安慰,我沒有白講。然後你才知道我為什麼要講經、要錄像,我錄像提供給這些真正修行人、真正需要的人,我幫助他。如果沒有這個設備,我這一生講經叫白講了。

  往年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講經說法三十八年,沒有這些設備,所以得真實利益的人不多,原因在此地。好在他雖然沒有留下錄音、錄像、光碟,他留下一些著作,也足以幫助後人。可是現在人的根性不喜歡讀書,你給他一大本經典的註解,他一看就頭痛,「這麼多!我要到哪一年才看得完?」看的意願就沒有了。你給他幾個錄像帶,這個看看還可以,當作消遣來看,也是好的。往往在試看、試聽,漸漸悟入了,大有人在。這些沒有一樣不是真實的建樹,莊嚴道場!

  在這裡我做個總結,真實的建樹是建樹自己的道德,建樹自己的形象,這是真的。如果把自己的德行跟形象這兩種建樹疏忽掉了,你所有一切的建樹,縱然是你有這個能力,像梁武帝替佛門造寺院叢林四百八十座,幫助十多萬人出家,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大手筆。對佛門的建樹,歷史上自古至今,還沒有第二個人能超過梁武帝。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們兩個見了面,梁武帝很得意,說出他這些建樹,意思要達摩祖師給他印證功德多大。達摩祖師說實話,絕不巴結人,絕不奉承人,絕不討好希望得一點什麼利益,直話直說:「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很不高興,掃興,不歡而散,不護持他。達摩也很難得,找到少林寺,在那裡面壁九年,等到一個識貨的慧可,傳法給他。梁武帝做的是什麼?他做的是福德,不是功德。你修這麼大的福報,你來世一定會享福,還是在六道,出不了六道輪迴。所謂是三界有漏的福報,他修的是這個,它不是功德。如果是莊嚴自己的道德,建樹自己的道德,建樹自己的德相,道德的形象,這是功德,達摩祖師一定稱讚。

  孔老夫子的學生不少,特別讚歎顏回,為什麼?顏回建樹的是道德、道行、德相,這是值得讚歎的,夫子讚歎;如果要向達摩祖師提,達摩祖師一定很讚歎。於是我們這才懂得真正的意思,是要「示現無邊色相」,建樹自己的形象,學佛的形象,要把佛在經論上的教誨,從我們這個形象表現出來,感化眾生。這種示現永遠沒有間斷,天天如是,百年如一日;時間久了,感化的力量就深,感化的面自然就擴大了。只要有幾個人被你感動,那幾個人會宣傳、會介紹,「某一位大德有德行」,社會的賢達、仰慕道德之人,他自然會來參學。

  古時候蓮池大師不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嗎?他一個人在杭州雲棲山,看到這個地方還不錯,風景很好,環境非常幽靜,自己在那裡搭個茅篷凈修。日久天長,被人發現了,有一些人上山去玩,看到這茅篷,看到一個出家人,進去坐坐、跟他聊聊天,發現這個和尚不俗,很有學問,有修養、有德行,於是下山之後就告訴別人,告訴他的朋友。一傳十,十傳百,蓮池大師小茅篷大家都知道了,得閑的時候都到那邊去參訪,許多仰慕的出家在家同修都希望親近他。那時候反正是山地,也沒有哪個主的,於是旁邊小茅篷就搭了很多個,以後自自然然形成叢林。從自己身心上建樹道德的典範,這是真正稱讚諸佛如來無量無邊功德,我們要懂得學習,他給當時、給後代做了好樣子。

  佛法是圓滿的智慧,是高度的智慧。尤其大乘經裡面非常重視契機契理,這個沒有高度智慧就難了。現代人的根機是什麼?現在人的根機跟古時候不一樣,如果用古時候的方法教現在人,不行!頭一個難關,現在人不接受。教現代人必須用現代化的方法、現代化的技巧,大家歡喜接受。現代人沒有不看電視的,電視在他日常生活當中是決定不能缺少的。現在電視的發展我們已經看到了,跟手提電話機結合,將來看電視更方便了。手提電話機一打開,它螢光幕上就能接收全世界播放的節目,想看什麼都收到,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我們明白了,今天的道場在哪裡?在手掌心裡頭。

  所以今天的道場決定是網際網路、衛星傳播,我相信網際網路將來一定也會顯示在手機的螢光幕上。我們再不要花錢去蓋廟了,蓋廟那個錢那是冤枉了。要用在這上弘法利生,我們的成本就愈來愈低了,為什麼?這小小地方夠了。現場聽眾多少毫無關係,現場一個聽眾都沒有,可以,為什麼?我們電視送到你家裡去了。如果我們有個電視頻道的話,現在講經,你在家裡打開電視就可以聽了,不必辛辛苦苦跑到這裡來。你有問題可以傳真過來,我們在這裡解答,不必面對面。這個在澳洲叫遠程教學,我參觀他們的遠程教學中心,我非常歡喜讚歎。他們的攝影棚比我們大,大概有我這個攝影棚二三十個。他的學生分布在全世界六十二個國家地區,老師在那邊上課,六十二個國家地區在網路上上課,我看到很歡喜。

  我們講經說法一定要走這個路子,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大道場。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我們哪裡都不要去。能夠有三五個、七八個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就能把這個節目二十四小時不間斷;一個人沒有這種精神體力,有十個、八個就行了。我們分開來講,上午一個人,下午一個人,上半夜一個人,下半夜一個人,就可以不中斷了,對全世界弘法利生。同學們想聽什麼經、想聽什麼法門,我們都可以給你安排時間,向全世界公告。你每天喜歡聽哪一部經論,到什麼時候頻道打開你就收到。你要想上佛學院一樣,我樣樣都想聽,行!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你全部課程你都學到了。我們搞這個,所以道場不需要很大,有幾間房子就夠了。真正志同道合,我們在一起全心全力好好的去做。我們也全心全力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向這個方向去發展,絕不建道場。我們一定要莊嚴自己的身心,要建立自己的道德,做諸佛如來真實弟子。希望一切同修,我們共同勉勵。今天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八五卷)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道場神第十句:

  【蓮華光明道場神,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身遍十方而無來往,智入諸相了法空寂也。」這兩句話說得非常之好,可以說是真正做到究竟莊嚴道場,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縱然學不到,古人講得好,「心嚮往之」,這就是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是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從哪裡學起?從放下。

  『蓮華光明』,「蓮華」代表清凈,出污泥而不染,意思非常之深廣。「光明」是智慧,我們在大乘經裡面有很深的體會,沒有智慧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們看看世間人,遭遇許許多多障難,沒有方法解決,真是愈想解決麻煩就愈多,這就是沒有智慧。情識是製造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唯有智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菩薩所修學的法門,是『菩提樹下寂然不動』,我們讀這個經,一定要曉得佛的言語意在言外,你不要去找一棵菩提樹,坐在樹下寂然不動,你就錯了,你就不懂佛的意思。古德有所謂「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是唐朝神秀大師講的,雖然這一首偈說得不究竟,但是對於中下根性的人來說很有利益,五祖忍和尚也很讚歎,他能夠體會得到。菩提樹在哪裡?身是菩提樹,「寂然不動」就是示現成等正覺。這裡面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這個意思是心不動、身不染。身怎麼能不動?身要不動,這個身就是廢物,不起作用,這個決定不是佛法。佛法裡面的身活活潑潑,哪裡是不動的?因此身不動,我們曉得身是不染污。心不動、身不染污,身心都充遍十方法界,這是不思議的境界,就是《華嚴》裡面所說的法身。

  《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報身、應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多不二。所以要問法身在哪裡?這個色身是法身的代表,可以代表圓滿法身,可以代表報身,也可以代表應化身;也可以說,這個身對三身來講都不是,也可以說都是,這個意思我們要細心去參究,這樣才真正懂得佛所說的義趣。就大經佛常常跟我們講的,雖然說的是法身菩薩的境界,與我們依舊是有密切的關聯,從體、相、作用,從因緣果報上來觀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一切眾生,說實在的話,沒有兩樣,是一不是二。差別在哪裡?差別在迷悟。除迷悟之外,實實在在看不出有什麼差別。

  佛與大菩薩覺悟,六道凡夫迷惑,所以轉迷為悟,凡夫就成佛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迷悟從哪裡轉?蓮華光明菩薩教導我們的方法好,身心不動。我們每天從早到晚,六根接觸的境界,眼見色、耳聞聲,試問問我會不會為境界所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會起心動念,「寂然不動」就沒有了。諸位要知道,寂然不動是真心,寂然不動而現的身相是真色而不是妄色,是性色,《楞嚴經》上說得很好。可是一起心、一動念,這個性色就變成色塵,就錯了,外面境界相就生起了變化。這個變化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在《華嚴》所說的「唯識所變」,你的識心起作用,所以這個境界相就產生變化。

  道場神護持道場,心是道場,身是道場。心周遍十方法界,我們似乎可以理解,身周遍十方法界我們就很難理解了。實在講我們這個身,真的是周遍十方法界。每一個細胞,現在科學家跟我們說,組成細胞是原子,組成原子是電子,組成電子的是粒子,科學將來再進展,不知道這個粒子還能不能分。假設最小的物質現象,在佛法裡面稱為「鄰虛塵」,就是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是虛空了。跟虛空做鄰居,這是物質,這個物質有四種現象,稱為四大:地、水、火、風。地是講它是物質,火大是講它有溫度,水大是講它有濕度,風大是說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我們現在來想想這個鄰虛塵,這是我們的色身構造的基本,最基本的物質條件,這個物質它的火大,現在科學家稱火大叫帶陽電,稱水大叫帶陰電,我們要問問,它的電磁波會不會周遍十方?

  最小的物質它是動的,既然是動,我們曉得動一定有振動,振動一定產生波動的現象,這個波動現象會不會周遍十方?這從物理上講,物理學家疏忽了心理。物的波動,電還是物質,無論它是陰電、是陽電,它還是物質,它產生的波動速度並不是很大,但是它要是隨著心的波動,它的速度就跟心波相同了。就像我們現在的聲波,我們知道聲音波動的現象,速度並不是很快,但是這個波如果隨著電磁波,它的速度就跟電磁波一樣快,一秒鐘能夠達到三十萬公里。所以我們在這裡說話,我們的音聲隨著電磁波的波動,幾乎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你去接收,都好象是同步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因為地球的圓周不到三十萬公里三十萬公里繞地球好多周了,似乎就是同步接到。電磁波要跟心的波動那就簡直不能比,心的波動,我們起心動念,剎那之間周遍虛空法界。

  諸位就想想,我們這物質波動的現象,隨順著心理波動現象,就能周遍虛空法界。所以佛在經上說,不要說太遠了,就說西方極樂世界,佛講這個世界在哪裡?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去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一個佛國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換句話說,這當中距離多遠?這當中有十萬億個佛國土,那一邊是極樂世界。我們現在講數字之大稱為天文數字,這個比天文數字不知道要大多少倍,沒有法子計算。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要說佛菩薩,剛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下下品往生的人,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但是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六根的能力恢復了。諸位要曉得,這個恢復是佛本願威神加持他恢復的,不是他自己修成的,因此叫帶業。自己修成就不叫帶業。佛在經上跟我們說,他們的能力「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換句話說,他在西方極樂世界能夠看到我們。他能看到我們,不是他到我們這裡來,也不是我們到他那裡去,是什麼道理?他的六根能力周遍虛空法界,我們這個身體的形狀也周遍虛空法界,這裡頭沒有障礙,他為什麼見不到!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自己看自己都沒有看清楚,他把我們看清楚了,道理在此地。你要問這是什麼原理?原理就是「寂然不動」。什麼時候我們要做到寂然不動,這個能力就恢復了。我們心就像一杯水一樣,這個水在振動,水在起波浪、不平,照的作用就失掉了。如果這個水很靜,能寂靜,沒有污染、沒有振動,水是平的,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境界就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這麼回事情。這個道理我們多想想,不難體會到。

  這個修學的法門是在道場神,道場神是護法神,護一切諸佛的正法,護一切眾生的正法。怎麼護法,從哪裡下手?蓮華光明神告訴我們,從自己身心上下手,不是從外頭境界上。對的,一點都不錯!我們的心正、身正,我們自自然然就會端正道場,端正我們的生活環境,端正我們的學習環境,端正我們幫助一切眾生的環境,都要從自己身心著手。如果我們不曉得這個意思,不知道這樣的行法,說老實話,我們怎樣護持佛法?怎樣護持自己?怎麼能夠在這一生當中得到成就?道場神慈悲,他教導我們。

  現在我們要問:「寂然不動」我們有一點概念了,『充遍十方』我們也沒有什麼懷疑了,從哪裡下手,能不能說具體一點?首先我們得想想,我們的心為什麼會妄動?佛在大小乘經論裡面常講,六道凡夫的心無明妄動,無明是什麼?無明是不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明了,他就不動了,他心就是寂靜的。不明了怎麼樣?胡思亂想,這就是無量劫來的習氣、習染。不了解事實真相,看到外面一些色相,自己在猜想;聽到一些聲相,心裡就起分別,一定連著有執著。所以我們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的世間,這個世間就叫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不是佛菩薩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鬼神閻羅王造的。化生,從心想生出來的,從錯誤的想法看法,從這裡生出來的。

  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虛幻相存不存在?不存在。所以佛跟我們說出所有一切現象的真相,叫不生不滅。不生就是沒有,不滅就是存在,這個意思想起來好象是矛盾,它是真相。不生是跟你講事實真相,不滅是跟你講幻相,幻相何以不滅?幻相是你自己感覺得這個幻相存在,這個幻相是個相續相。也就是說,真的相不生,相續相不滅。我們常常講的「因果不空」,你真正曉得因果不空的意思,不生不滅你會體會到一些。

  因果何以不空?相續不空,相續相;轉變不空,循環不空。換句話說,這個不滅裡頭就有相續、轉變、循環。不生不滅是一不是二,你要是把它分開來,那你錯了,你不解如來真實義,這是跟你說真話。明白佛陀真實教誨,佛講我們真的懂得、真的明白了,下手處就不難。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永遠把分別執著斷掉了,這個時候你就入寂然不動的境界。確確實實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眼見色,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耳聞聲,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口嘗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外面境界在不在?在,可是我們自己,跟諸位說,你已經入了一真法界,一是真的。

  眼見色,世出世間聖人教導我們,為了方便起見,把無量無邊的色相歸納為五大類,你眼看的總不出這五大類。五大類是五種色:紅、黃、藍、白、黑,你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你沒有分別,你沒有執著,你入了一真。眼根從色法裡頭入了一真,換句話說,你眼睛看種種色是一個色,你去體會體會這個味道。耳聽的音聲,五音,用中國從前的術語來講是宮商角征羽,這音色的高低;現在你寂然不動之下,你聽五音是一個音,耳從音聲裡面入一真法界了。並不是這五音合成一個音,不是的,也不是五種顏色都混合成一個,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沒有分別執著,都一樣。舌嘗味,味有五味,酸甜苦辣咸,你到寂然不動的時候,五味變成一味了。這個菜端上來的時候,鹹的好吃,苦的好吃,都一樣,都好吃,決定沒有執著,舌根從五味裡面得到一味。

  諸位要曉得,一味是真味,一個色是真色,一個音是真音,然後你才曉得諸佛菩薩為什麼那麼快樂,為什麼那麼歡喜,沒有一樣不開心的。我們凡夫為什麼做不到?凡夫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我喜歡紅的,我討厭黑的,見到紅的歡喜,見到黑的厭惡,不行!你被境界所轉,你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這很苦。你沒有得到寂然不動,寂然不動是寂滅忍,真心現前。真心是寂然不動,妄心是動的,妄心是生滅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妄心作主、妄心用事,沒有一樣自在,活得好苦。所以護持道場,這個地方「道場」是講一真法界,那是真道場。

  我們如何護持眼根?我們不說眼根,換個名詞來講,見性,《楞嚴經》上講的。我們用見性就見到色性,不著色相。色的相有紅黃藍白黑,色的性是一個,紅黃藍白黑是一個性;宮商角征羽是五音,也是一個性,相有五個,五音;酸甜苦辣咸,味的相有這五種,性是一個。見性不著相,聞聲性不著聲相,舌嘗味性不著味相,這才是寂然不動。並不是說你吃東西酸甜苦辣咸都不知道,那你舌頭麻木了,麻木不仁,不是這個。一切味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這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吃甜的知道是甜,不是不知道,好吃;吃酸的不是不知道酸的,好吃。酸甜苦辣咸辨別得清清楚楚,這是慧;如如不動、寂然不動是定。

  由此可知,眼見色在色相裡頭練功修行;耳聞聲在聲相裡頭修行;鼻嗅香,鼻在香相裡頭修行;舌嘗味,舌在味相裡頭修行。修什麼?修寂然不動、了了分明。菩薩的德號是蓮華光明,光明是了了分明、如如不動,修這個功夫。這個功夫修成,入了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這個境界是諸佛、法身菩薩他們受用的境界。然後再把這個擴大,告訴諸位,六道十法界無非一真法界。華藏、極樂在哪裡?不離當處。可惜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他見不到,他的心被境界所轉,很可憐,自己做不了主。所以佛說「無我」,什麼人無我?眾生無我。「我」是主宰的意思,眾生自己做不了主宰;「我」是自在的意思,眾生活得不自在。你哪裡有我?沒有我,以為這個身是我,錯了,大錯特錯!誰把真的我找到?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把真我找到了。所以大經裡面講,法身有我,法身有常樂我凈四種德,叫四凈德,凈是清凈的凈,道德的德。

  常、樂、我、凈,法身具足這四德。「常」是永恆不變;「樂」是永遠離苦,世出世間一切苦他都沒有,離苦為樂;「我」是主宰、自在,在世出世間確確實實自己作主,得大自在;「凈」是清凈,心純凈,身純凈,境界純凈,他在餓鬼、他在地獄,那個境界也是純凈純善,充遍十方三世,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法身具這四種凈德,般若也具四凈德。般若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法身是自性本具的德相,解脫是自性本具的德能;我們常常講圓滿的智慧是般若,圓滿的德能是解脫,圓滿的色相是法身。法身、般若、解脫統統具四凈德,般若裡頭有常樂我凈,解脫裡頭有常樂我凈,那個我是真我,不是假我。

  凡夫著相,不能證得,所以佛在《般若經》上勸導凡夫,「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就證得了,「真我」你就證得。「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法性就證得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我們真正要修,沒有別的,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功,練什麼?練不執著,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執著、不分別。先從不執著下手,然後再提升不分別,再提升就沒有妄想,功夫一層一層向上提升。先要學什麼樣的色相都看得慣,在這裡頭沒有好惡,沒有我喜歡、我討厭,在這裡頭修平等性;耳在音聲裡面修平等性。平等跟清凈是連在一起的,《無量壽經》的經題是清凈平等覺,只要你修到真正的清凈平等,你已經覺悟了,不覺是決定做不到。鼻在氣味裡面修,舌在嘗味裡面去修,《華嚴經》到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事練心,功夫到哪裡修?在這些地方修。

  果然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你的心就入寂然不動,寂滅忍。如果達不到這個境界,不得已求其次,無生法忍,寂滅忍下面是無生法忍。《仁王經》上說的無生法忍菩薩,下品的是七地,中品是八地,上品是九地。下品的寂然不動是法雲地的菩薩,是十地,中品是等覺,上品是如來果位,這境界高。但是諸位要曉得,這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裡頭本具的,非常可惜我們喪失掉了。喪失不是真的喪失,是迷失,我們迷了自性,自性的法身、般若、解脫,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能力、圓滿的相好都不能夠現前。實在講,「都不能夠現前」這個話也不是真話,為什麼?我們現在有這個身,我們也有一點聰明智慧,我們也還有一些辦事能力,現前我們的聰明智慧、我們的辦事能力、我們這個身相從哪裡來的?還不是自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嗎?不過現在我們的能力衰退不圓滿,證到如來果地就圓滿,智慧無所不知,能力無所不能,相好具足無量無邊的相好,真正恢復了。佛法沒有別的,是教我們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而已,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道場神這一大段的經文,裡面的義理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道場神長行最後一句:

  【妙光照曜道場神,得顯示如來種種力解脫門。】

  清涼大師說:「佛有無量力故,因行亦然,皆嚴具顯示。既是道場之神,故得道場事中解脫。」這個話的意思是說,佛在果地上的能力無量無邊,我們一般人講的神通廣大。因地是菩薩,包括我們現在,我們現在就是初發心的菩薩。在我們現前,一般人常常講到多才多藝,多才多藝就是如來果地上種種力的少分。我們迷失自性,多分的能力不能現前,少分還現前,我們一定要利用這個少分的能力莊嚴道場,這就用得正確,這種用法與性德就相應。所以道場神能夠以這種修行方法契入如來境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懂得之後你就曉得,真的是像《金剛經》上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門門都能證無上道。

  這種例子太多了,在倓虛法師佛七開示裡面,他講了一個故事。他是北方人,中年出家,跟隨諦閑老法師學教,諦老看他與北方有緣,就叫他到北方去建道場弘法,所以東北幾個道場都是他一手建立的。在哈爾濱他建極樂寺,極樂寺落成之後,他舉辦一個傳戒法會來紀念道場的落成,請諦閑老和尚做得戒和尚。那個時候他做方丈,定西老法師做當家師。香港荃灣東林念佛堂就是定西法師創辦的,這兩位法師都到香港來,也都在香港這個地方圓寂往生,跟香港的緣很殊勝。

  他說在開戒的時候,開戒當然需要許多義工來幫忙,有一位修無法師來找定西法師,希望在道場做義工。老和尚很歡喜,定西法師對他比較冷淡一點,看他沒有念過書,現在人講沒有文化、土裡土氣,就問他:「你能做什麼?」修無師說:「我發心在戒期當中照顧生病的人。」這是很重要的工作,戒期是五十三天,受戒的這些戒子難免不生病的,他發心照顧病患,於是就在道場住下。住了幾天,好象還沒有開戒,他忽然向老和尚倓虛法師告假。倓虛法師人很慈悲,人有事情當然也不好留他;定西法師的修養就不如老和尚,定西法師就很生氣,他說:「你這個人怎麼沒有耐心、沒有恆心,戒期只有兩個月,你要走,你也應該把戒期當中你所承擔的工作做好,等戒期圓滿你再離開。」他告訴定西法師,他說:「我來告假,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兩個老法師聽了,這個不是普通事情了。就問他哪一天?修無師說大概不超過一個星期,請常住準備兩百斤柴火,準備火化。定西法師都答應他,他也就回到寮房去了。到第二天他又找老和尚告假,他說:「老和尚,我今天就走。」大家趕緊給他準備後事,在寺院後面小房子臨時給他搭了一個鋪。他要求老和尚派幾個人幫他助念,送他一程。當然這種事情大家都很歡喜,修無師又不生病,身體一切都非常正常,怎麼說走就要走了?這也是很希有難遇到的一個盛會,所以當時這個道場就有一些人去幫他助念。在助念的時候,有一位同修就說:「修無師,你功夫是不錯,你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預知時至。過去往生的人總是作幾首詩、作幾首偈子留給我們後人做個紀念,你也應該作一兩首詩留給我們。」修無師就說:「我是個苦惱的僧人,沒有念過書,我也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但是我有一句老實話供養大家。」他就說了一句:「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聽他這一句話,覺得很踏實,他講的話很有道理,說完之後他就坐化了。

  我說這一段故事,這段故事在香港老同修一定都知道,倓老法師常講,用修無師來勉勵我們大家。修無師一生在道場做粗工,粗重的活他干,從來沒有怨言,見到任何人都笑眯眯的,都很有禮貌,任勞任怨。他用什麼功?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因為他不認識字,他也沒有辦法看經,除了在寺院裡面做這些粗重工作之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他居然就念成功了。真的是一心專念,不雜妄想,走的時候這樣的殊勝,這就是『如來種種力』,在道場裡面顯示的解脫。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做泥水匠的,是一個做粗活的,生活非常清苦,知道世間苦,發心出家。出家就學這麼一句佛號,老實念佛,他真正是個老實人,說的話都很老實,「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我們讀到此地,在道場裡面幹活,我們今天講是義工,為大眾服務沒有代價,不拿工資,做得那麼認真、做得那麼歡喜,真的是分別執著做斷了;他這個不是坐禪那個「坐」,工作裡面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打掉了。我們在前面所講的,眼在色塵裡面做斷了,耳在聲塵裡面做斷了,舌在味塵裡面做斷了,所以常生歡喜心。無論是什麼人、是什麼事,只要叫他,他沒有不是歡歡喜喜、盡心儘力來給你服務,絕對沒有懈怠懶惰。工作認真,每個人都歡喜他,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的;也為我們顯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真正懂得莊嚴道場。他往生之後,諦閑老和尚才到極樂寺,聽說這個事情,諦老就看看他坐化的地方,非常讚歎,這是出家人的好榜樣。我們從這裡頭細心去體會,應該怎樣護持道場,怎樣護持正法,怎樣幫助這個世間一切苦難眾生回頭是岸,這就明白了。長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再看下面的偈頌:

  【爾時凈莊嚴幢道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神眾而說頌言。】

  這一段文字是說偈儀,每一段裡面都一樣。我們念得很多,可是意思很深,世尊不斷的重複,我們要懂得他重複的真正意思。那是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才加強多說,希望我們有很深的印象,時時刻刻記住「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特別是禮敬,普賢菩薩教我們把這一條列在第一,「禮敬諸佛」。說偈這是稱讚如來,這是應當要學習的,必須要學習的。第一首:

  【我念如來往昔時,於無量劫所修行,諸佛出興咸供養,故獲如空大功德。】

  道場神第一尊,這是總的代表,後面說了十位是別說。總說,他所修學的是「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他從這裡修行證果的,所以讚頌裡面跟他的修學相應,我們讀了要知道怎樣去學習。第一句我們要認識,一切諸佛如來在沒有成佛之前跟我們一樣,他怎麼成佛的?因為護法而成就的。護法最重要的就是修供養,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永無間斷的供養,要發這樣的長遠心。這裡頭最重要的供養是「如教修行供養」,佛怎麼樣教,我應該怎麼樣去做,用我的心、用我的身、用我的智慧、用我的才藝供養諸佛如來。

  諸佛如來在哪裡?你一定要曉得,一切眾生就是諸佛如來。供養,用現代話就是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無條件的服務,不接受報酬的服務,而且用的是恭敬心、真誠心,盡心儘力,這種服務就稱為供養。服務裡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這個服務到家了,這個服務裡面充滿了圓滿的智慧,教化眾生。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從哪裡表現?從你服務形象上表現出來。從哪裡做起?佛法裡頭常講的,這一段裡頭也非常重視,就是契機。我們看看現代社會一般大眾,哪些觀念是錯誤的?哪些言語是錯誤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那我們反其道而行之,我們做出一個好樣子。譬如,這些大眾對人對事對物傲慢無禮,那我應該怎麼作法?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恭敬有禮。我要做出來給別人看,我供養這些大眾,希望大眾看到我這個供養、接觸到我這個供養,他心裡有所領悟,這個供養他就接到、就得到。所以這種布施供養不是送禮給人,我們今天講送人財寶、送人法寶,不是這個,自己要做出樣子給人看,真供養!一切時一切處我們都要做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這不就成佛了嗎?說實在話,諸佛如來、諸大菩薩是九法界眾生最好的榜樣。佛用這個方法來教導我們,真的是幫助我們快快成佛。

  社會上有不少年輕人,追求財富,追求智慧,追求才藝能力,這是人所必然的,無可厚非。應該怎麼求法?妄想分別執著求不到。真實智慧,宇宙之間性相、理事、因果,這些是大學問、大問題,自古至今多少人在研究、在追求,一直到今天也有不少學說出現,但是沒有一種學說是令一切大眾心服口服,這是什麼原因?沒有找到真理。一切事物真正的道理沒找到,所發現的可以說是相似的真理,不是真實的,所以信的人不多,不能接受的人不少。他們的願望值得讚歎,他們的精神、努力也值得我們讚歎,他錯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找不到事實真相?錯在方法上用錯了。

  這個道理只有佛經講得透徹,佛是個過來人,我們今天講哲學家,佛是大哲學家;你講他是教育家,他也是個大教育家。實在講他什麼都不是,也什麼都是,這才是真正究竟圓滿。他心地清凈,一念不生。不單是坐在那個地方一念不生,他替我們辦事的時候、跟我們上課的時候,講經說法就是跟大家上課,還是一念不生,這個我們很難懂。說他老人家靜坐的時候一念不生,睡覺的時候一念不生,我們比較容易領會,說他辦事、說他在上課為大家解答問題的時候也是一念不生,我們就難懂了。確確實實一念不生,為什麼?如果生一個妄念,有念皆妄,為什麼?「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念,所以起念就是妄心,就不是真心。

  於是我們把這個根搞清楚、搞明白了,世間所有這些科學家、哲學家他們都有念;換句話說,他們都有分別、都有執著,所以不能找到宇宙萬有的真相。佛何以能找到?佛離念,佛沒有念,到離念的時候,這個事實真相就擺在面前。所以佛說什麼人離妄想分別執著,什麼人就明白了,你就得到了,在佛法裡面這叫證果,這叫得道。你怎麼得到的?你得到的是什麼東西?大乘經上常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為什麼說你無所得?一切都是自性本具的,沒有一法是從外頭來的。你的智慧是你自性本具的,絕對不是從外頭得來的;你的才藝、你的能力,萬德萬能,也是你自性本具的;無量的相好,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也是自性本具的,也不是從外面得來的,所以你統統證得現前,實在講無所得。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是真實的受用,我們學佛目標就鎖定在這裡,我們希求我們也能證得大圓滿。

  『我念如來往昔時』,這個話雖然是凈莊嚴幢神所說的,他代表我們;『於無量劫所修行』,前面第一句講時間,「往昔」是講時間,第二句是講空間處所,「無量劫所」、處所,用最簡單的話說,上一句是一切時,下一句是一切處,一切時一切處沒有間斷過。修行,修的什麼行?『諸佛出興咸供養』,這裡頭「諸佛」兩個字有講究,諸佛是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十方三世一切佛,這句話裡面把我們每一個人都包括在其中,我們是什麼佛?未來佛。大乘經上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當作佛。你有佛性,你怎麼會不成佛?現在你迷惑顛倒,你總有覺悟的一天。或者是在來生,或者在後世,無量劫之後也是後世。你本來是佛,你迷惑顛倒,總有一天你會回頭,所以一切眾生是未來佛。一切眾生出現在世間,也是諸佛出現在世間,因此行菩薩道的人「咸供養」,這個「咸」,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統統供養。這裡頭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用真誠心、恭敬心、平等心供養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跟對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過去那些諸佛如來是這樣修的,『故獲如空大功德』,他們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沒有法子形容,用虛空來形容,他們修成的功德像虛空那麼樣大。「空」還有很深的意思,不著相。與清凈心相應,與真誠心相應,與正覺心相應,「如空」,這就是功德。如果你為大眾服務,修一切法都是為眾生的,這就是供養。我修這一切法,我希望有回報,那就不空了。世間人希求的,我希望得智慧、我希望得財富、我希望得相好,只要你有絲毫希求,你就著有,那就不空。著有,跟諸位說,能不能得到?能得到,那不叫做功德,叫福德,這個句子要改一改,「故獲如有大福德」,著相就變成福德了。福德不能離開三界六道,大福德到哪裡去受報?去做天王,我們佛經裡面常講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那個福報我們人間不能比,他去享這個大福德去了。

  因此我們必須要記住,為一切眾生服務,絕不希求絲毫的果報,你這是圓滿功德。功德裡面必定包括福德,福德裡頭沒有功德,這個道理要懂。福德跟功德的修學,在相上來講似乎沒有兩樣,不同的是用心不一樣。福德是有心、有求,功德是無求,沒有希求的念頭,差別在此地。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不要攀緣,隨緣就圓滿了。攀緣是什麼?攀緣你就有心,就有妄心夾雜在裡頭。隨緣的境界也很廣,義理也很深,譬如我們生活在現前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用什麼心態來服務?用什麼方法來服務?就我們眼前環境、能力能夠做到的。我今天為一切眾生服務,是在攝影棚裡面介紹《大方廣佛華嚴經》。你們諸位同學想想,這就是知道機緣,了解這一個時代一切眾生迫切需要,而他們自己疏忽了,我們為他們提供,以這個來供養。

  不但我們每天讀誦、研究、討論,更重要的是自己如教修行,天天在學習,一天都不放鬆。日久天長,不知不覺就入了這個境界,這就是祖師大德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放棄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完全隨順經論的教誨,經論教誨就是諸佛菩薩的教導,我們跟他學,向他學習,假以時日當然就有成就。縱然過去生中我們的善根福德差一點,在這一生當中可以補足,那就是勇猛精進可以補足過去生中善根福德之不足;抓住機會,彌補這一生當中因緣之不足,只要這三個條件具足,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彌陀經》上那是講往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同樣道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入佛境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脫離六道三界、脫離十法界。

  總而言之一句話,學佛無論是大乘,無論是小乘,無論修學哪一種宗派、哪一種法門,這三個基本條件一定要具足。「善根」說得清楚明白一點,能信能解是善根。我相信,不疑惑,我要跟佛學,依法不依人。天人來了、天神來了、鬼神來了,示現許許多多神通感應,我要不要跟他學?我若跟他學,錯了!你跟他學,他是天人,你就是學天道;他是鬼神,那你學鬼道。我要跟佛學,我學佛道,我學菩薩道。天龍鬼神裡頭有不少也是在修佛道、修菩薩道,值得我們尊敬,激發我們的信心。佛道殊勝,我們今天明白了,天龍鬼神他們也搞清楚、也搞明白了,他們修學有成就,我們不可以落在他們後面。

  這首偈的大意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一定要盡心儘力,隨時隨處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們裡頭最重要的,無論有形或者是無形,都是要提醒他們覺悟,幫助他們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從妄想分別執著回頭,從隨順煩惱習氣回頭,總依佛陀教誨,這就對了。這個供養是真實供養,這是真實的護持,護持諸佛如來正法,護持一切眾生正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八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道場神偈頌第二首:

  【佛昔修行無盡施,無量剎土微塵等,須彌光照菩提神,憶念善逝心欣慶。】

  這是須彌寶光道場神他的讚頌,他的報告。他所修學的法門是「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我們在讚頌裡面聽到他的報告,與他所修學的法門一對比,意思格外的清楚。護持道場總離不開服務,服務的項目雖然眾多,但是服務的宗旨決定是不變的,只有一個宗旨、一個目標,那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因此以道場神的身分護持正法,念念都不離開這個宗旨。要怎樣做才能夠達到這個效果?總的來說,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學習道場神的同修們要常存如是心,念念當中都要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樣子;換句話,說我們的樣子不好、形象不好,不但是沒有修學道場神的法門,反過來看,麻煩就大了,你不是護持道場,你是破壞道場。

  怎麼說破壞道場?破壞佛法的形象,甚至於天天都在破壞,時時刻刻都在破壞,自己不知道。造作地獄的罪業自己決定不知道,如果自己知道,我相信不肯干這個事情。在家的同修修三皈、五戒、十善,行門的大根大本,如何從我自己日常生活形象當中表現出來,為社會大眾做好樣子,這裡頭具足智慧、善巧方便。出家的同修你真正要想學道場神,我們在前面也曾經提到過《沙彌律儀》。這些基本的修學科目,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凈業三福」裡面為我們開示的,凈業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沙彌律儀》在家同修可以學習。佛門的戒律,只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果不是出家身分,佛是不許可我們看的,我們就不要看;沙彌戒、菩薩戒,在家人可以看、可以學的。出家人受菩薩戒都是受梵網菩薩戒,在家人也可以受。「不犯威儀」就是指的沙彌戒裡面的二十四門威儀,如果我們不讀,根本就不曉得,犯了有沒有罪?犯了有罪。「我沒有念過,我沒有讀過」,那誰叫你受沙彌戒?你出家受三壇大戒,頭一壇你就受了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能不能受持、能不能做到還在其次,像蓋大樓一樣,蓋三層樓首先要蓋第一層,第一層蓋好了,才能蓋第二層,你就想一想這「沙彌律儀」是多麼重要!

  我們為了在家同學學習方便起見,凈宗學會成立,特別為同學們編了一個小冊子《修行守則》,我們這個小冊子的題名是《凈宗同學修行守則》。最早這裡面的內容,除了我們凈宗提出修行五個科目之外,這五個科目第一個就是「凈業三福」,第二個科目「六和敬」,第三個科目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科目是「菩薩六波羅蜜」,第五個科目是「普賢十大願王」,這好記。怎樣落實三福?所以我們就特別節錄《沙彌律儀增注》,將這部書裡頭最重要的、要緊的修學方法節錄下來,附在這五個科目,一起印成一個小冊子,這是我們最初流通的。印成小本冊子,大家攜帶方便,這是屬於行經。

  佛家的經典分為四類,有教經、有理經、有行經、有果經,分為教、理、行、果,這是屬於修行的,一定要做的。這是往年我們在台北「華藏圖書館」編的,以後講解《大乘無量壽經》,我們將《無量壽經》裡頭最重要的教訓,必須要做到的,在這部經裡面我們節錄六十二條,這個實在講不能再少了。在那個時候正好我們將《大寶積經》裡面的《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在美國、在台灣前後我們講過三遍,所以在這部經裡面節錄四十四條,合起來一百零六條,這是我們第二次編的《凈宗同學修行守則》。第二次編輯的是以第一次做為基礎,第一次編的我們沒有辦法落實、沒有辦法做到,第二次編的那就很難了。

  前面跟同修們說過修無師的話:「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李炳南老居士過去常講,能說不能行,不能往生凈土,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他老人家常常提醒我們,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得生凈土的只有二、三人而已,萬分之二、三,我們是不是在萬分之二、三之內?為什麼?不能行。我們想想有道理,李炳老講的話有道理,修無師講的話有道理。為什麼不能行?沒覺悟,天天在讀誦,天天在聽經,沒覺悟。所以世尊苦口婆心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有聽眾聽了四十九年的,四十九年聽下來覺悟了,都有成就;還有聽了四十九年還不覺悟的,大有人在!這個理與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了。

  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無論在哪個地方、在哪個國家、哪個地區,都重視人權。提倡人權,老師不能管學生,父母不能管兒女。我往年住在美國,父母責備子女,有的時候輕輕的打幾下,這個小孩就在門口哭,鄰居就來問小朋友:「你需不需要我幫助你?」什麼幫助?帶他到警察局去告父母虐待他。父母要受處分,誰還敢管?於是在這種社會、這種情況之下,完全靠自覺,你自己不覺悟,你自己不回頭,別人不敢說,勸你那是真正關心你。但是古聖先賢教訓說得好,勸人不能超過三次,三次不聽、不接受,決定以後不能再說,再說什麼?變成冤家對頭。

  所以我們往年追隨李炳南老居士,他在台中開了一個小班,經學班,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學生自願報名參加的。他來報名,直接向老師報名,李老師就告訴他:「你想參加這個班,如果你不對,老師會罵你,甚至於會打你,你能不能接受?」你說能接受,可以!所以他沒有其他的資格限制,也沒有年齡限制,就這麼一個條件,打罵你能不能受得了?所以對於真正好的學生,也就是真正想學,能夠接受老師罵他打他。我們看到老師常常罵這個人、常常打這個人,那個人學的東西最多;雖然答應老師這個條件,老師一罵的時候臉就紅了,這個態度就不一樣,老師看出來,以後再不會罵他一句。那他只有像旁聽生一樣隨堂上課,輪到你練習講的時候也都隨你,老師不過問。但是這種學生少,一、二人而已,大多數都能夠接受老師的教誨。這是四十年前的事情,李老師辦這個班也只辦兩年,一屆,沒有辦第二屆,為什麼?沒有學生,到哪裡去找學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

  所以今天的社會,我們在外國住的時間很長,遇到許多同修常常來訴苦,兒女不聽管教,學生不聽管教,太多太多了!甚至於悖逆。我初次到新加坡,演培法師告訴我:好啊!我向他請教,我說:你老人家在新加坡這麼多年,高足的弟子有幾位?他告訴我,「現在沒有師徒」,我聽了這個話楞了一下,「現在只有朋友」;我明白了,你給他剃度,大家在一起共修,能夠彼此看作朋友,不錯了。你不能看他是徒弟,「我是師父」,你要有這個念頭,不是他錯,是你錯了。這個話對的,這才真正叫了解現實的社會,處事待人接物自然就契機了。對於徒弟、對於學生都能夠禮讓,不敢看作學生,不敢看作徒弟。看作朋友,一定要尊重,一定要忍讓。

  佛門的倫理也沒有了,諸位要知道倫理是道,佛門的倫理就是佛道,佛道不存在了,我們學佛怎麼會沒有障礙?佛道不存在了,我們自己要認識,自己要明白,自己要回歸到道上,我不走歧途,我回歸到道路上,我有成就。老師把我看作朋友,我一定尊他為老師,我在台中十年,我是這麼作法。李老師謙虛,勸我依印光法師為老師,他是印光法師的學生,教我也師事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了,怎麼學法?《文鈔》在,每天讀誦、思惟、觀察、依教奉行,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他不認為我是他的學生,謙虛!真正是明理,自卑而尊人。他以這個態度對我,我們不敢以這個態度對他,我們決定是尊師重道,向他老人家學習,才能有今天這一點成就。如果不是認真努力向他學習,我們怎麼可能有成就?他的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都給我們做出榜樣,讓我們見到、聽到、接觸到,永遠不會忘記。他真正能夠把自己的習氣、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完全遵循佛陀教誨。這一切一切都是這裡講的無盡的布施,對我們學習的後輩,這是真正的布施供養。佛如是,這些祖師大德們無一不如是。

  『無量剎土微塵等』,這一句是形容上面的『無盡』。佛菩薩、善知識布施的心等虛空法界,事雖然達不到,心達到了,心是圓滿的。在大乘教義裡面講,心圓滿,你的事就圓滿,也是等虛空法界。哪些人得到利益?佛家常講有緣之人,盡虛空、遍法界有緣的人看到、領會到,向你學習;無緣之人阿賴耶識裡頭種了一個種子,現在不能起現行,也就是現前不能得受用,這是金剛種子。什麼時候得受用?什麼時候你成就?哪一天你真的回頭,你真正肯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佛陀的教誨,你成功了,你就有緣了。

  經天天要讀,如果有機會聽講,天天要聽,一堂課都不能夠捨棄,這是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如果自己要想成就,那你一定要懂得「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搞太多了,諺語常講「貪多嚼不爛」,對我們修學沒有好處。我過去曾經勸不少同學們,「四弘誓願」在我們有生之年我們學兩個,前面兩條。「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大願,「煩惱無盡誓願斷」,要認真努力去干。至於「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兩條到極樂世界再辦;沒有到極樂世界,我們暫時放在那邊。我們只做前面兩句,前面兩願我們做到了,肯定得生凈土。見了阿彌陀佛之後,我們再學無量法門。一門深入才能真正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取凈土第一個條件。取到凈土之後,再廣學多聞,這個穩當,靠得住。現在如果搞廣學多聞,我們的心力分散掉了;換句話說,凈土這個法門當面錯過,那個損失沒有法子計算,這個道理要懂。

  修學經教,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無論你修學的是哪個宗派,決定取凈土,你才不至於空過。往生凈土的利益太大太大了,頭一個利益是無量壽,你有無量的壽命,你才能夠完成廣學多聞。在我們這個世間壽命有限,大部經論一部都不能完成,何況其餘!你要學個十種、二十種、三十種,你所得的是佛法的皮毛常識,一門都沒有辦法通達。講到佛學常識你門門都通,所謂是門門通門門松,門門都不得力,你虧就吃大了。還不如哈爾濱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人家什麼都不懂,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他就念到極樂世界,就親近阿彌陀佛。不生病,預知時至,幾個人能比得上?念佛往生這一種瑞相太多太多了。

  諦老還有一個徒弟,這個故事好象《影塵回憶錄》裡頭有記載。他有個鍋漏匠的徒弟,念佛念了三年,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站著走的。那個時候諦閑法師還沒有出名,在觀宗寺裡頭做知客,這個徒弟往生是在鄉下一個小廟,站著走的。信徒到觀宗寺去報信,請諦老去給他處理後事,一個往返三天,諦閑法師到那裡去看他,他還站那裡站了三天。諦老非常讚歎:「你出家沒有白出家,你真的成就了。天下講經的法師比不上你,寺院叢林的住持方丈也比不上你。」哪一個人能夠走了之後還站三天等老和尚給他辦後事?這都是近代的,距離我們並不太遠。

  我們看看人家,回頭再想想自己,我們還要浪費心機搞這些經教,恐怕耽誤了往生。不能往生,決定搞輪迴,為什麼?你見思煩惱不能斷,你就出不了三界,這個很現實。出不了三界,你的果報在哪裡?如果你五戒十善、沙彌律儀統統能夠做到,你不失人身,你來生會得人天福報。如果這些東西你做不到,五戒十善你都守不住,你都不及格,你來生肯定是三途。那就真的應驗佛門一句話:「地獄門前僧道多」。你為什麼會墮地獄?你破壞佛教形象,破壞佛教形象的罪跟破和合僧是一樣的。我們出家走到外面,就代表佛教的形象,外面人看到我們生歡喜心,這就是李老師常講的,我們替佛貼金,佛有面子。如果我們做得不如法,走到外面,人家嫌棄我們,我們就丟佛的面子,我們讓人家接觸之後對佛教失掉信心,甚至於毀謗佛教。你想想看,這個罪跟破和合僧有什麼兩樣?不但不能護持佛法,反而敗壞了佛法。佛法的興衰、佛法的護持,都在我們一念覺迷。如果我們迷而不覺,我們所乾的決定是破壞佛法的,是破和合僧的。真正覺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常常記住經典的教訓,不敢違背,這是真佛弟子。念念想著「依教奉行」,萬萬不可以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個地方講的都是總綱領、總原則,細行太多、太繁瑣,自己要能夠想得到。

  『須彌光照菩提神』,他懂得;『憶念善逝心欣慶』,「善逝」是佛的十種德號當中之一,佛的十號他為什麼不用別的佛號要用「善逝」?總有意思在。他為什麼不用如來?為什麼不用世尊?為什麼不用佛?在這裡用「善逝」,都有用意的,跟前面一首偈「故獲如空大功德」,你們想想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修學一切善法,利益無量無邊眾生,不能著相,善逝是不著相。內不著相,外面大慈大悲廣度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照顧得無微不至是「善」;內裡頭痕迹都不染是「逝」。內裡面有執著就錯了。善逝成就無量功德。如果只有逝沒有善,消極。心地清凈,一塵不染,絕不幫助眾生,眾生事情與我不相干,有逝沒有善,有體沒有作用。體用一如,體用不二,所以佛法是積極行善,心地一塵不染。世間人行善都要講求報酬,要有好處他才做,沒有好處他就不做了。佛法不求報酬而積極在做,做得比世間人還要認真、還要圓滿,這是什麼力量?覺悟的力量。為什麼?覺悟之後他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為一切眾生服務,就是為諸佛如來服務,就是為自己性德服務,為自己的法身、般若、解脫服務。這個比那個利害,力量不知道要大多少倍,世法裡頭所有動力都不能跟這個相比,所以善逝意思很深。第三首偈:

  【如來色相無有窮,變化周流一切剎,乃至夢中常示現,雷幢見此生歡喜。】

  雷音幢相道場神,這是他的讚頌、他的報告,前面我們看到他所修學的法門是「隨一切眾生心所樂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醒著為眾生說法,夢中也為眾生說法,這個弘法周遍一切時、周遍一切處,我們看他這個偈頌,要發心學習。

  『如來色相無有窮』,「色相」用現代的話來講,形象,在一切時在一切處,我們不能不重視自己的形象。說法要懂得觀機,也就是說大的時代。古時候的社會是封閉的,因為交通不方便,資訊通訊不發達,古時候沒有郵局,書信往來一定是有親戚朋友到那一方,寫一封信託他帶去,相當不方便。從前交通工具是馬車、帆船,這是快捷的交通工具,富貴人家才能享受,一般平民走路,交通工具就是步行。過去在抗戰期間,我們跟日本人打仗這個八年,八年我走遍江南十個省,怎麼走的?走路走的,步行,一天最多走一百二十里,現在六十公里,最少的六十里、三十公里。通常一個星期走五天,休息兩天,每天都在走路,行李自己要背在身上。我們那個時候作學生的時代,自己的換洗衣服,自己讀的這些書本,還有一個被子,還有一個蚊帳,這不能少的,每天背著這個背包行李走路,平均大多數的時候是走八十里到一百里,走了十個省。因此社會是閉塞的,確確實實有不少人生長在農村裡面,一生連縣城都沒有去過,真正是老死不相往來,他的生活空間很小。生活空間小,你就曉得心量就小,思想是保守的,所以在那個時候、在那個環境裡面,弘揚佛法什麼最適合?小乘,小乘是保守的,會被大眾尊敬。

  今天社會不一樣了,大家眼界大開,為什麼?世界各國他都去遊覽一下,觀光旅遊,大開眼界,心量拓開了。現在講小乘、講保守的,人家聽了搖頭沒有興趣。所以佛在《法華經》上說,末法時期弘法利生要用大乘,為什麼?大乘是開放的,大乘確實民主自由開放,這是大的環境,我們曉得哪一種契機。但是大環境裡頭也有特殊情形的,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也有很保守的,在從前那種封閉社會裡也有心量很大的,都要認識清楚,然後講經說法才會契機,才能夠收到好的效果。

  道場神偈頌第三首:

  【如來色相無有窮,變化周流一切剎,乃至夢中常示現,雷幢見此生歡喜。】

  這首偈頌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可是意猶未盡。前面講到說法要觀機,觀機確實是大學問,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要觀時、要觀處、要觀人。人、時、處常常在變化,同樣是一個人,年輕跟年老對於許許多多的問題看法不相同;在工作的時代跟退休的時代,心理和生理的狀況也不相同,所以真正做到契機契理,絕對不是一個簡單事情。

  『乃至夢中常示現』,清醒的時候他不能覺悟,可以在夢中示現。這個例子有,中國傳奇小說「黃粱夢」,這是一個道士教化一個秀才,都是用夢中示現,讓他覺悟,讓他捨棄紅塵,發心去修道。以這種方法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可以說常常有,但是有能覺悟的,有依舊不覺悟的,認為什麼?「這是夢,夢是假的,哪能當真?」一笑了之。但是它有沒有效果?一樣有效果,為什麼?夢中這些事也落在阿賴耶識,真的是一歷識心,永為道種。夢中示現,我們普通人做不到,那得有相當功夫的人他能做到,在一般講相當功夫大概總是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有這樣功力的人可以。在天台大師所說的「六即佛」當中,相似即佛有這種能力;觀行即佛那要高段的,觀行也有三輩九品,上三品的大概有這個能力。天人有這個能力,鬼神也有託夢給人的。這些事情古今中外我們常常聽到,在筆記小說裡頭我們也看得很多。

  『變化周流一切剎』,我們要學,我們怎麼學法?善巧方便。在哪一種場合,面對著是哪一種根性的眾生,我們知道,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方式把佛法介紹給他,讓他歡喜接受,慢慢的幫助他親近聖賢的教學。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因為大家都把聖賢教誨遺忘掉了,迷於現代科技。聖賢的教誨確實有益於我們身心的健康,有益於家庭的和睦,有益於社會的安定,有益於世界和平。這些果報都是一切大眾所希求的,找不到方法,不知道方法在聖賢教誨之中。我們以什麼樣的善巧方便突破他的疑障、他的疑惑障礙,能夠讓他歡喜接受,然後再進一步幫助他對於聖教生起信心,再幫助他深入聖賢教誨,我們希求的安和樂利的社會就能夠實現。特別是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內容的豐富,真的包含了現在世間多元文化,很值得我們深入的一個學科,『雷幢見此生歡喜』。第四首:

  【昔行舍行無量劫,能舍難捨眼如海,如是舍行為眾生,此妙眼神能悟悅。】

  雨華妙眼道場神他所修的法門是「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他修的這個法門是修布施。凡是道場神決定離不開布施,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會跟布施波羅蜜連在一起,就是現在所講的服務。『昔行』,過去生中,如果就現實來講,我們過去多年沒有學佛不懂得,學佛之後就學布施、學放下,修『舍行』。我們也學了很多年,在修這麼多年當中,有沒有心得?有沒有覺悟?有沒有深受真實利益?你的布施、放下,如果與佛菩薩教誨相應,你一定深受利益。利益最明顯的是煩惱輕、智慧長,這是最明顯的。我們要常常反省檢點,如果確實發現自己智慧增長,過去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看得不很清楚,現在一接觸就清楚、就明了,這是我們修行效果成績現前了。如果修了很久,沒有這個績效,那不能不檢討,我在修學過程當中一定有錯誤,不是理論上的錯誤,一定是方法上錯誤,否則的話不能沒有效果。這個效果我們從迷悟上來說,煩惱是迷,煩惱輕了智慧增長,苦這種感受少了,樂多了,離苦得樂。諺語常講「心安理得」,理搞清楚明白,心就安,心安就樂、就自在;理路要搞不清楚、搞不明白,決定是疑惑,惑是迷惑,對於一切事物懷疑迷惑,你怎麼會不做錯事?你怎麼會不造業?你造業哪裡有樂的果報?道理就在此地。

  要常常檢點,常常發現自己確實有進步,你就多想想,去年跟今年,上半年跟下半年,上個月跟這個月,這個要常常想,在這裡檢驗自己修行的成果。這是從內在的反省檢驗。從外面也很重要,不能把外面疏忽,外面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是不是比從前真誠?是不是比以前慈悲?是不是真正能夠關懷別人、幫助別人?特別是跟一切人事物接觸的時候,懂不懂尊重?懂不懂敬愛?清凈心有沒有?平等心有沒有?再看別人對我們的回報,我們雖然不希求回報,因為這裡能看到成果。我們以愛心對人,別人以愛心對我;我尊重別人,別人尊重我,從這個地方都是檢驗自己修行成果。如果成果不佳,那我們就要反省,我決定有錯誤,我以善心對人,為什麼別人還埋怨我?我要自己認真檢點反省,改過自新。果報跟因行是相應的,我們的信心當然就更具足,我們做得沒錯,果報確實能收到。可是也有一類業障深重的眾生剛強難化,我們對他怎麼好,他還是懷疑,他還是有成見。不要緊,慢慢來,假以時日總有一天生起感化的效果,決不是一時,也絕不是短時。我們想到古代舜王那樣的真誠,感化他的家人還要三年,不是三天三個月就收到效果,這才叫真正慈悲,佛家常講「佛氏門中,不舍一人」。如果我們沒有舜王這種耐心,沒有舜王這種行持,我們菩薩道就難行了。常常要檢點,從自己心行上下手。

  『能舍難捨眼如海』,菩薩的德號是「雨華妙眼」,這是舉一個例子,一個人在這個世間,器官裡頭最重要的是眼睛,沒有耳朵還好,沒有眼睛實在是太不方便,寸步難行。所以沒有一個有情眾生不愛惜自己的眼睛,舍眼是最難的。如果有人問我們頭部的器官他需要,你想想看,你願意給什麼?給個耳朵、給個鼻子,你總不會一開口頭一個給眼睛,人之常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把眼睛當作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最寶貴的。眼能舍,我們身上器官還有哪個不能舍?難捨能舍,這是做一個比喻,這個難捨。

  「如海」,那就更難了,舍的次數多,不是一次兩次。實實在在講,菩薩這種教導,是成就我們自己的。早年章嘉大師教我入佛門的方法,這是我學佛第一個親近的出家人,也是真正善知識。我知道佛法殊勝,我知道佛法好,也是很急,怎樣能夠讓我契入這個境界?章嘉大師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放得下就是舍。我問他從哪裡下手?布施。簡單明了教給我要修舍,為什麼?破我們的根本煩惱。諸位要曉得,煩惱雖然無量無邊,它有根,那個根是什麼?貪,貪而無厭。你想想看為什麼會有瞋恚?貪不到才瞋恚,如果想的都能夠得到,他怎麼會生瞋恚?他為什麼會貪心?那是愚痴,那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看得破」是破愚痴的,「放得下」是破貪瞋的,這兩句話把三毒煩惱破掉了。而下手就在布施,從這個地方入門。

  章嘉大師說的布施,就是此地講的行舍,我們要修行這個法門。我們要護持諸佛如來的法,要護持一切眾生的法,要護持自己的法,你不能放下、不能看破,這個目標你永遠達不到,你的心愿永遠不會圓滿。什麼時候得大自在?什麼時候得真解脫?每一位護法神、每一位道場神,我們看到前面神眾太多了,每一個人所證得的「解脫門」,看得破,這個結解開了,放得下就脫離了,你就得大自在。看破是明理,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所以佛給我們講出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身都能夠舍,何況身外之物?我們今天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不是為自己,那你就是捨身。如果為自己的名聞利養,你沒有舍,為自己種種享受,你沒有舍。我活在這個世間不為自己,名聞利養放下了,五欲六塵放下了,貪瞋痴慢放下了,統統都放下了,對於自己來講舍盡了,真的看破放下,徹底放下了!但是這個身體還在,身體還健康,還能為眾生服務,我們就捨身為眾生服務。

  『如是舍行為眾生』,不為自己,自己沒事了。為眾生有沒有事?為眾生也沒有事了,這是大乘教裡頭常講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所以天天在這裡做是無作,我們每天在這裡上課、每天在這裡講經,無說!無作!無作天天作,無說天天說,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說跟無說是一也不是二,這是自在,這是真的看破、真的放下。所以在這個世間,就是諸佛菩薩常講的遊戲神通、自在快樂,沒有一絲毫的憂慮牽掛。為什麼?有自己才有憂慮牽掛,你沒放下,你才有憂慮、才有牽掛;果真放下,哪來的憂慮,哪來的牽掛?

  果然有自己一絲一毫的執著分別,你就得不到自在,你就得不到解脫。解脫是智慧現前,解是智慧現前,脫是煩惱永離,這兩樁事情相輔相成。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又幫助看破,章嘉大師教我這兩句話,我從這裡頭領悟。大乘佛法的修學,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兩種東西在交互的運用,你看破一分,你就會放下一分,放下一分又幫助你看破一分;看破之後,再幫助你放下一分。就是這兩個東西交互在運用,相輔相成,一直到圓滿菩提。所以如果要問菩薩修行總綱領、總原則是什麼?看破放下而已矣!這個事情要真干,看破一分你真的放下一分,你的智慧增長,智慧增長的時候又能放下一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分分斷,什麼叫斷?分分放下了。智慧轉煩惱為菩提。

  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如是舍行為眾生」,為眾生才是真正為自己,這個觀念非常重要!為什麼?如果不是為眾生,是為自己修行,遲一天早一天無所謂,自己的事情。早一天成佛也好,晚一天成佛也無所謂,換句話說,勇猛精進心發不起來,自己容易懈怠懶散。如果要為眾生,他就有使命感、有責任感,我早一天成就,眾生早一天離苦得樂;我晚一天成就,眾生就要多吃一天苦頭,要多受一天災難,這就不能不精進了。諸位讀過《地藏經》,《地藏經》上講的婆羅門女、光目女,她為什麼能夠勇猛精進?是知道自己的親人墮在地獄,受極大的痛苦,自己早一天成就,親人早一天離苦得樂,自己晚一天成就,她就在地獄裡多受一天苦。救拔的心切,這樣才推動她的勇猛精進。

  我們學佛為什麼沒有這種勇猛精進力?我們的家親眷屬還不錯,沒有遭這個大難;或者是家親眷屬過世了,我們也不曉得他在哪一道。真正曉得他在地獄受苦,我們要不認真努力去修行,會坐立不安,一定要幫助他脫離苦海,我們心才能放下,道理就在此地。他們的緣分好,遇到佛菩薩把她親人去處告訴她,她親人現前狀況告訴她,她心裡難過。再告訴她幫助親人離苦得樂的方法,她又能依教奉行,又能勇猛精進,「如是舍行為眾生」。那我們想想,我們雖然家親眷屬情形狀況不知道,你又沒有看到餓鬼地獄眾生,佛菩薩也沒有告訴你這些人是你什麼人,其實佛菩薩在經教里都告訴我們了,「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聽到這兩句話怎麼辦?

  地獄裡頭受極苦的眾生,佛告訴我,是我過去生中父母,也是未來諸佛。光目女、婆羅門女只救她自己一個母親,今天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父母兄弟、親人都淪落在三途惡道,又何嘗不是以非常殷切的心等待我們去幫助?我們要怎樣才能夠幫助他?告訴諸位,果然萬緣放下,清凈心中一念不生,你就幫助他了。為什麼?你的真誠心、清凈心、慈悲心就放光,這個光突破了六道的界限、突破了十法界的界限,一切眾生看到這個光都能離苦得樂,這個光跟佛光沒有兩樣。所以自行原來是利他,為了利他,自己才真正用功辦道。不是為眼前這些眾生,眼前眾生數量少;起心動念為九法界眾生,為三途極苦眾生,我們發這個心,念念不舍,念念不忘,自然得諸佛護念。我沒有智慧,我沒有能力,我沒有神通道力,沒錯,你我都是凡夫,當然沒有。這心一發,這個心是真的,念念相續,你自自然然得到諸佛護念,自自然然得到諸佛本願威神加持。沒有智慧,突然智慧開了;沒有能力,突然好象什麼都不困難了,什麼疑難雜症到面前都能解決了,誰的能力?諸佛菩薩的加持。

  《華嚴經》上這些諸天,乃至於菩薩、天龍神眾,他們在報告不是說「承佛威力」嗎?他們為什麼能承佛威力?我們在這裡看到「如是舍行為眾生」,就是這麼一句話,得到諸佛威力加持。我們今天為什麼得不到?念念自私自利,心量狹小,不肯為眾生,你天天拜佛、求佛、巴結佛、討好佛,以為這樣佛菩薩會對你好一點,錯了!全錯了!佛菩薩的心就是眾生,我們能為眾生,這是真正供養諸佛如來。不顧生命去做,生命都不要了,還要別的嗎?現在人所說的話:徹底的犧牲奉獻,這句話實在講不乾不淨,為什麼?犧牲奉獻還有自己,那個微細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真正放下之後,那個犧牲奉獻也了不可得,你的心才真清凈,與諸佛如來才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你才真正能做到難捨能舍。這個經文上「能舍難捨」,你最難捨的你都能舍。

  特別是在現前這個階段,世間確實不太平,社會確實不安定。不太平的因素是什麼?不安定的原因是什麼?還不是眾生看不破、放不下,這是根本的原因。我們發心要救度眾生,那你就要懂得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看不破,沒有一法放不下。徹底的看破放下,圓滿的看破放下,到這個境界自自然然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類,還要超過法身菩薩。這是佛在《華嚴經》上教導我們,『此妙眼神能悟悅』,雨華妙眼菩薩他明白了,歡喜依教奉行,這是「悅」,沒有一絲毫勉強。第五首:

  【無邊色相寶焰雲,現菩提場遍世間,焰形清凈道場神,見佛自在生歡喜。】

  這是清凈焰形道場神的讚頌,他修學的法門是「能現妙莊嚴道場廣化眾生令成熟」。他所修學的法門最重要的是形相,『無邊色相寶焰雲,現菩提場遍世間』,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簡單的講,清凈焰形道場神,在在處處為一切眾生示現最好的榜樣,教化眾生,他老人家是以身教為主。自己做不到,會說又有什麼用?自己果然能做到,不說也能感動人,這是他教給我們主要的宗旨,旨趣在此地。所以他非常重視形相,名號裡面『清凈』是講身心,『焰』是說的智慧光明,從他形相裡面顯示出身心清凈、智慧光明。這個形相是諸佛如來的形相,是法身菩薩的形相。

  「無邊色相寶焰雲」,無邊是講的變化,為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一種色相不能度無邊眾生,度無邊眾生必須示現無邊的色相。就像大乘經裡面常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佛沒有一定的身相;換句話說,在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學佛不執著一種形相。面對著哪一類的眾生,你要懂得示現哪一種的色相,為什麼?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這個道理要懂,你才能入大乘佛法,你才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不為自己,一切為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大乘菩薩永遠隨緣而不攀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八七卷)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道場神偈頌第六首:

  【眾生行海無有邊,佛普彌綸雨法雨,隨其根解除疑惑,華纓悟此心歡喜。】

  這是華纓垂髻道場神他的讚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隨根說法令生正念」。在上面一首偈裡面是清凈焰形道場神,給我們說的是形象。這一大科對我們學佛的同學來講,無論是在家出家都非常重要,義理很深,境界微細、廣大,不但關係我們自己修學之成敗,也關係到正法在世間的興衰。我們讀經文,再看我們四眾同修的表現,我們修行將來有什麼樣的結果,佛法將來如何演變,大概都能夠預料幾分。

  我們的煩惱習氣確實太重,真的改不過來,我們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看法想法、言語造作,不順法度。法是自然之法,不是人為的法度,是自性本具自自然然的法度,就是天然的法則、天然的秩序。現在在台灣、在海外有不少人提倡兒童讀經,是好事。教兒童的人自己做不到,要求別人做到,這個事情不容易。古時候這些大德們,自己做到之後再教人,聖人;我學了盡量努力要做到,這是賢人;學了做不到,儒家稱這是小人,小人也還算不錯,理跟他講,他懂,事他做不到。在佛法修學上,李炳南老居士常說,這樣的心行來學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也就是古大德所說的,於生死分上毫無干涉,意思就是說沒有幫助,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

  形象不能說不重要,佛法固然是講求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形象被破壞了,佛法就不能存在這個世間。重實質不重形象是個人修行,重實質又重形象是自行化他。佛法要度眾生,佛法要常住世間,如果我們只重實質不重形象,佛法就不可能常住世間,正法久住就做不到。這個話我已經講得很多,不好意思再說,只能說到此為止。世間人常說顧大體,什麼是大體?大體是整個佛法,如果對於整個佛法有傷害,道場神要護持、要護法,不能因為自己小小的利益,顧全自己小的利益,把整個佛法破壞了。幹這種事情的人不是沒有,現在很多。

  世尊當年在世,僧團裡頭有六群比丘,就干這個事情。但是我們曉得六群比丘是示現的,他們這樣作法,讓釋迦牟尼佛來為大眾解釋,說明哪些作法是對的,哪些作法是錯誤的,制戒的因緣因此而興。佛為什麼去制這些戒律?六群比丘他們促進位戒因緣,那是大權示現,那是真實功德。那我們要問,示現這些都是負面的,都是不善的,他們要不要受果報?肯定是要的,提婆達多生身墮地獄,他是五逆十惡都做了,不能不墮地獄。因為是大權示現,他也是佛菩薩再來的,好象唱戲一樣的,唱反派,所以果報還是要受;但是雖墮地獄,他不受苦報,這功德大,教化眾生從負面教化。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在地獄裡面的享受跟忉利天一樣,這個於情於理講得通。他的示現讓我們曉得哪些事情決定不能做,給我們高度的警覺,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如果我們造這些罪業,我們墮地獄是受地獄苦報,不可能有提婆達多那麼大的福報,我們自己要曉得。

  佛法之興衰、正法住世就在我們一念,稍稍犧牲自己一點點,一切眾生都得福,諸佛如來稱讚;自己一分一毫都不肯犧牲,諸佛看到都流眼淚,知道、清楚魔住世,他不是佛。魔王波旬子孫,末法時期示現在佛門裡面出家,破壞佛教,所以佛看到怎麼能不流眼淚?我們自己讀到這個經文,一定要認真反省,我是佛弟子還是魔弟子?

  第六首偈頌,華纓垂髻道場神,他所修學的法門是「隨根說法令生正念」。說法是一切時一切處,我們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能離開言語,言語儘是說法,閑話家常也是說法。法有正有邪,如果能教聽的人生起正念,這就是佛法;如果教別人起了邪念,這就是魔法。法分這兩大類,不是佛就是魔。所以學佛學了之後要會用,就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我們六根所對的境界,常存這個心,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個心是菩薩心,這個心是佛心,佛時時刻刻在那裡提醒眾生,幫助他覺悟。魔恰恰相反,魔是時時刻刻幫助眾生迷惑,幫助眾生生煩惱、生貪瞋痴慢疑、生惡見,這是魔。如果幫助眾生生起正知正見,幫助眾生遠離煩惱染習,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能令一切眾生「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這就是佛菩薩。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一切大眾,我們是幫人生善法、還是幫人生惡法?是幫人生正念、還是幫人生邪念?這個原則明白了,我們再看偈頌裡頭菩薩教導我們的,『眾生行海無有邊』,這個話不難懂,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行是行為,他的行為、他的活動沒有邊際。『佛普彌綸雨法雨』,佛菩薩,「普」是平等普遍,沒有分別執著。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所以對一切眾生平等的教誨,平等的尊敬,平等的幫助他們。「雨法雨」三個字,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幫助眾生以正法、正知、正見,以善法、善心、善行幫助眾生。諸位一定要懂這個意思,自己必須具備正知正見、善心善行,如何幫助眾生把眾生的正知正見、善心善行引發出來?一切眾生本性是正知正見、是善心善行,連《三字經》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這是真的,一點不假。

  六道眾生可憐,他的本善迷了,顯現不出來。是有本善,被邪知邪見、噁心惡行蓋覆住了。我們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讓他醒悟過來、覺悟過來。這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干這一樁事情。那問眾生領不領情?不見得!根熟的眾生感激,根性沒有成熟的眾生,不但沒有感激的念頭,還要排斥、還要毀謗,還要做種種障礙,造謠生事,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菩薩遇到這種情形怎麼辦?菩薩清楚明了,根性沒成熟的眾生必定如是,他要不如是,他不就成佛、作菩薩了嗎?他哪裡還是凡夫!他怎麼會墮三途?如果從《地藏經》上來看,我們就更清楚,這些人是從三途惡道而來,帶有嚴重的惡習氣。真的,菩薩在惡道里度他,好不容易他生一念善心離開惡道,總算過去生中還有善根福德因緣,得人身遇佛法,但是習氣實在太重,雖聞佛法,又造毀謗三寶的罪業,所以臨命終時又到惡道去了。惡道里鬼王看到都搖頭,「出去沒幾天,你怎麼又回來了?」你們看看《地藏經》上說的。

  諸佛如來一心期盼我們這一次得人身聞佛法,就要有一個圓滿成就。什麼是圓滿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滿成就,這是一切諸佛菩薩對我們真實的期望、盼望。我們自己要爭一口氣,不辜負菩薩的好意。這一生當中要成就,決定要依教奉行。從哪裡學起?儒家教學從《弟子規》教起,佛法的教學從「凈業三福」教起。凈業三福你不要看就是那十一句,這十一句裡面,我們以最簡單最淺顯的角度來觀察,「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話你們想想看,儒家《弟子規》是不是完全包括盡了?於是《弟子規》不能不學,不學《弟子規》你就不懂得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們想想是不是《佛說十善業道經》?我們用最淺顯的角度來觀察,四句話講了兩部經:儒家的《弟子規》,佛家的《十善業道經》,你這兩樣東西要不好好的讀、好好的去奉行,這四句話你沒有做到。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們想想看,在家學佛,《南山在家學佛律要》,這三句話就講的這個;出家,那就是古大德為我們編輯的《戒律全書》。《戒律全書》是專門為中國人編的,實在講是簡單扼要。頭一本《沙彌律儀增注》,比丘戒、菩薩戒的講解註解,出家受過三壇大戒,有沒有認真的去讀誦受持、依教奉行?末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這三句是說的大乘經論,太多太多了!那就看你學哪一個宗派,這幾句話就是說哪一部經典。像我們修凈土宗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我們所受持的是凈土三經,或者是現在講的五經一論,這三句話把五經一論全都包括在其中。《無量壽經》世尊教給我們往生的條件,不管是上輩、中輩、下輩或者是一心三輩,經典上教給我們統統都是同樣一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下輩也是這一句,中輩也是這一句,上輩也是這一句,你才曉得,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不能一向專念不能往生。

  帶業往生說起來好象是很容易,也不是你想像當中那麼容易,而是與其他宗派法門比較,那它就顯得容易了。什麼是菩提心?我們籠統的說一句,真正覺悟,真正有了生死、脫三界這個心,這是覺悟;真正有厭棄娑婆,不想在這個世界上住,一心一意想求生凈土,這個心是菩提心。既然不想在這個世間住了,這個世間事決定是不聞不問,徹底放下,這就對了。受一點小小的委屈,心裡頭念念不平,這樣的人不能往生;你的冤家對頭對你的態度不好,你還懷恨報復,你不能往生。他為什麼對別人好,為什麼對我不好?過去生中有怨,這個怨要是不能化解,這一世當中是小怨,來生怨比這個更大一點;往後下去,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到最後慘不忍睹。只有佛看得清楚,講得透徹。我們如果真正懂得佛所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要跟一切眾生把這個怨恨化解。

  我學佛,我感激佛菩薩,我感激老師、感激善知識,一生當中乾的是什麼?沒有別的,化解怨恨而已!無論什麼人,無論他用什麼態度對我,我都恭恭敬敬承受,歡歡喜喜的承受,我這個怨結化解了,不再結冤讎。心地清凈,禁得起打擊。每一次受侮辱迫害,我的境界都會向上提升一層,法喜充滿,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這是我在一生修學當中能有這麼一點成就,得力於經論的教誨。我每天讀誦,我懂得意思,我能夠把佛菩薩教誨落實到生活當中,落實到自己的心地,與人為善,不與人為惡。別人作惡,我們遠離,遠離不是說身離他遠遠的,不是,是心地清清楚楚,不受他的干擾;用現在的話來說,不受他的影響,這叫遠離。孔老夫子教人「敬鬼神而遠之」,也是這個意思。鬼神他也是一類眾生,既是眾生就有佛性,他也是未來佛,我們對他要尊敬,對他要供養。怎麼遠離?他的不善我們不讚歎,這就是遠離。他們的善行,我們讚歎;不善行,不讚歎不隨喜,這就是遠離,這個我們要懂得。

  在這個末法時期,諸位看看《楞嚴經》上所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邪師從哪裡來的?魔王子孫,因為在這一個階段,聖賢教誨被一般人誤會、輕視,不再去讀誦,這個時候魔得其便,魔王的邪知邪見自自然然就滲透在人心。凡夫好奇,喜歡神通喜歡感應,很容易迷著,這是魔的法,不是佛法。魔的法很能夠誘惑人,為什麼?他有些小神通,有些小感應,凡夫一接觸,「這個了不起!」甚至於學佛把佛法也忘記了,跟著魔走了,這個人可憐!讀《楞嚴經》的人就清楚就明了,往後的苦報痛不可言。所以我們在此地讀這一段經文,要學菩薩,要幫助一切眾生生正知正見、生善心善行。

  『隨其根解除疑惑』,你要幫助眾生斷疑生信。信正法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太難太難了!你把人家的正信打斷,讓他對正法生起疑惑,這個罪過是斷人法身慧命,比殺人身命不知道要重多少倍!殺個人沒什麼了不起,罪不重,為什麼?假如這個人是個善人,諺語說得好,二十年之後他又是一條好漢,這意思是什麼?你把他殺了,他馬上就投胎又來了。他是個善人,他決定得人身,死了以後他又來了。可是聞佛法的機緣難得,這要法身慧命,他來生得人身、得天身,能不能遇到佛法不一定,所以斷人慧命的罪過比殺人不曉得重多少倍!你要懂得這裡面的果報,你就好好的讀戒經。世間居然有一些真的連鬼神都說膽大妄為,敢斷眾生的法身慧命,障礙佛法流通,毀謗正法;因緣,往往就是為自己一點的小利,真叫蠅頭小利,他就敢毀滅佛法,就敢斷人法身慧命。

  菩薩「隨其根解除疑惑」,你要知道眾生的根性,要知道眾生的程度。「解」是他能夠理解的,幫助他斷除疑惑,這就對了!千萬不能夠增長他的疑惑。所以我們幫助眾生,特別是幫助初學,或者學佛雖然很久,但是對於佛法真正的道理、真正修行方法、境界,他並不十分了解,但是他很虔誠,對這樣的人,你能夠增長他的信心,功德很大;你要是把信心破壞了,那相對的,罪過就很大。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講得好,「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我們在講這部經的時候,這一段經文不長,這幾句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為什麼?它不僅是全經的核心,它是整個佛法修行的根本。

  我們常常想想,我們自己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夾雜不善太多。我們確實是在斷惡修善,惡斷不幹凈,善修不圓滿,什麼原因?夾雜不善太多。有的時候夾雜的不善超過我們修善,夾雜一個嚴重的不善,把一生的善行都毀掉了!真有,不是沒有。我們有意無意的一句話說錯了,就把佛法毀滅了,有這麼嚴重嗎?有!古人講:「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一句話可以招來國家滅亡,這不善的話;一句好話,國家可以興旺。我們佛法也是如此,一句話障礙正法弘護,佛法就滅了。一句話讓大家聽了,都發心來護持佛法、弘揚佛法,佛法不就興了嗎?一句話!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的這個意義非常非常之深。說實在話,不是這個境界,這經看不懂,意思體會不到。你能看懂,你能體會得到,你的境界又提升了,這是在我們多年修學經驗當中,非常明顯的感觸到。

  過去《華嚴經》我講過一遍,這些統統都講過,但是沒有講完,講了一半。當時不但沒有錄像,連錄音的設備我們都沒有,所以這一次是發心重講。但是這一次所講的跟我上一次所講的不能比,為什麼?上一次我看不出經文裡頭的意思,我的講解只能講文字表面的意思,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找其他參考書來解釋經裡頭的名相。為什麼?沒有契入境界,這裡頭甚深的義理、深密的義趣,看不出來,想像不到。所以雖然對這部經教非常歡喜、非常愛好,這是過去生中的善根因緣,大概過去生中學過這個經,可能也講過這個經,而這一生為煩惱習氣所遮蓋。很難得這一生當中有緣分認真修行,淘汰一些煩惱習氣,於是這個經文字字句句的深密義趣這才發現,自己歡喜讚歎,深得利益,這才能將這一點利益貢獻給同學們。『華纓悟此心歡喜』,要不能夠悟入,歡喜心就生不起來。這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道場神偈頌第七首:

  【無量法門差別義,辯才大海皆能入,雨寶嚴具道場神,於心念念恆如是。】

  這是雨寶莊嚴道場神的讚頌,也是他的修學報告。他所修的法門是「能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跟偈頌裡面的報告完全相應。『無量法門差別義』,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絕對不是我們凡夫能夠學得到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眾生無量無邊,眾生的根性無量無邊,眾生的嗜好無量無邊,眾生的樂欲也是無量無邊,一個法門度不了一切眾生,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要度無量無邊眾生,一定要說無量無邊的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你只會一個法門,在一切眾生裡面,你只能度與這個法門相應的一類眾生,不能廣度。由此可知,「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不能不學,你要不學,與性德就不相應。但是是不是現在就學?不是的!

  佛法的修學跟我們世間讀書是一樣的一個道理。你看看一個小朋友上學了,現在大概四五歲就上幼稚園,幼稚園學習一些基礎,準備上小學;小學是中學的基礎,中學是大學的基礎。到大學所學的科系愈來愈狹,到研究所往往只研究一個科目、一個科題。所以現在學位最高的是博士,實際上來說,他一點都不博,名副其實的他是「專士」,他在學術裡頭專精一門,第二門他就不通了。為什麼還用博士這個名詞?外國名詞裡頭是不是這個意思我不知道,我們中國「博」的意思那跟他學的恰恰相反,但是中國古時候確確實實是有「博士」這個名詞,那是真博不是假博,博古通今。在我們佛門裡面稱為「通家」,佛門稱通家就是現在真的是博士,通宗通教,廣學多聞,這個人才是博士。他怎麼修成的?他從專精一門學成的,專精而後才博通。所以我們中國古時候教學跟佛教教學是完全一樣的,理念是一樣,方法是一樣,成就也差不多。跟西方人做學問不一樣,觀念方法都不相同。

  西方人教學,從小一開始他就博,他就學得很多。小學有許多科目,中學科目更多,到大學慢慢就專,研究院就更專。所以有一些人做個比喻,西方人做學問像金字塔,下面是又廣又大,最後到尖端上就變成一點,不能再往上面突破,所以西方這個智慧是有限的,金字塔它就是有限的。東方這個是無限的,東方做學問的方法像一棵大樹一樣,先栽種子紮根,根生出來是一個本,本裡面再長枝條,枝條再長梢葉花果,年年這個樹會擴大,年年會長高,它沒有極限,它是活的。金字塔是死的,中國的是活的。

  所以廣學多聞在什麼時候?悟後起修。當你沒有開悟的時候,你專攻一門,「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戒定慧三學,很單純!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之後,才能夠廣學多聞。因為那個時候學習容易,就不難,一接觸就明了就通達,這個很有道理。沒有開悟之前,你要學,學得太辛苦,學得太難了。說實在的話,你用了許多的時間精神,能不能得到?得不到,肯定不能得到,不能成就智慧。能成就的,那就是儒家所講的「記問之學」,你只能說我記得很多,全是別人的,與自己不相干,所學都是別人的。

  儒跟佛它學習的旨趣,是借著別人的東西引發自己的智慧德能。譬如說這個經,釋迦牟尼佛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何我們能夠借著這部經把自己自性裡面本具的「大方廣佛華嚴」引出來?自性裡面的《華嚴經》跟釋迦牟尼佛講的《華嚴經》相應,一樣的!儒跟佛教學的目的在此地,這就是開悟。大乘法裡頭常講「佛佛道同」,凡是開悟的人,道都是相同的。你悟入這個境界相同,所以你的智慧相同,你的德能相同,你的相好相同,自性本具的,這個才有用處,自己得到真實的受用。這西方人得不到,西方人是聰明,佛經裡面講的世智辯聰。確實世智辯聰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我們從這些科技上的發明能夠看得到,這是世智辯聰的成就,能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不能!說老實話,今天世界上無論從事哪一種科學技術的研究,他有什麼樣的成就,自己生活並不快樂,「常樂我凈」得不到,還是有名無實。可是在佛法上修學,法身、般若、解脫,常樂我凈四凈德真的得到了。至少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從哪裡來,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宇宙人生、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清楚明白了。一切眾生所作所受,因緣果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西方人沒有法子的。在東方稱之為「實學」,實實在在的學問,有真實的受用,前途展現的是一片光明,心行純凈純善。

  因此「四弘誓願」這四句它是有次第的,決定不能顛倒。頭一個要發心,為什麼?你要不發心,你的煩惱斷不掉,這是老老實實的話。一個人起心動念為自己,往往會墮在懈怠懶散。「為自己有什麼關係?無所謂!我早一天成就,晚一天成就無所謂。」不容易積極。如果為眾生不是為自己,人就能振奮起來,我在長行裡面也提到比喻,像《地藏經》上的婆羅門女、光目女,她要為自己,很難精進,她這一生當中念佛能不能念到功夫成片,說實在話,很難講;她知道她母親墮在惡道受苦,一心一意要救她,佛菩薩教她用念佛這個方法,她勇猛精進,那是什麼?救母親苦難的心切。我早一天成就,母親早一天脫離苦海,我晚一天成就,她多受一天罪。你要懂得這個意思,你才曉得四弘誓願次第裡面的含義。

   我們要把一切眾生看作父母親人一樣,現在他們在哪裡?他們在惡道,在地獄、在餓鬼道,痛不可言。地獄裡狀況不忍心說,跟《地藏經》上講的一模一樣。說老實話《地藏經》是略略講一個大概,如果我們真的能夠想到地獄裡受苦難眾生都是我的過去父母、家親眷屬,我的心振奮起來了。從哪裡下手?「煩惱無盡誓願斷」,只要我們把煩惱斷掉,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也不執著、再也不分別,只要做到這一點,九法界眾生都得福。你要問他得的是什麼福?得的什麼好處?我們這兩個煩惱斷掉,九法界這個障礙沒有了。今天科學家所講的不同維次的空間,不同維次打破了,我們的善心、我們的善願、我們的善行,都要曉得心有波動,念有波動,行有波動,這些純凈純善的波發射到那裡,他們能感受。這種感受我們也不難懂,現在人所講的磁場,「這個道場氣氛很好,磁場很好」,有一些同修到這個地方來感到很歡喜,這就是他的感受。他在別的地方感覺得一身都不舒服,他到這個地方感覺得很好。

   諸位同修要知道,我們凡夫煩惱習氣很重,我們能感受得到的好的磁場、好的氣氛,我們能感受得到是很粗很明顯,極其微細的、極其殊勝的,我們還沒有感覺到。九法界裡頭的眾生,人道以上他們的心清凈,他們煩惱輕,智慧比我們高,我們這個磁場到他那裡,現在人講加持,我們加持他。「我們只求佛加持,我們怎麼能加持佛?」彼此互相加持。我們的純善純凈這個波動到他那個地方,他接收到了,增長他的威力,增長他的智慧德能,你曉不曉得這個意思?

  在惡道裡面的眾生,惡道只要有懺悔的心、有改過的心,我們這種波動對他的加持,能夠增長他的善心善念,對他的利益就大了。如果我們妄想妄念很多,那就沒有法子,我們那一點善心善願的波發不出去,他收不到,為什麼?我們這個妄念就是障礙,妄想就是障礙;等於說是我們自己這個心波、思想波的發射台有障礙,我們發射出去的東西亂七八糟的,對他們是負面的影響,不是正面,諸位細細想想這個道理不難懂。這個道理要是想不通,我再舉一個淺顯的比喻:有兩個人,兩個人都很聰明,都是辯才無礙,一個是正法,一個是邪法。說正法的這個大德,如果他的聽眾多,擁護的人多,他力量自然就大,影響就大了,就能夠接引很多眾生;那個說邪法的,如果他的聽眾多、信徒多,他的勢力就大,多一個信徒多增長一分力量,這個應該好懂。他的人才多、錢財多,他的事業就可以做遍全世界。你自己德行再好、學問再好,如果沒有徒眾擁護,孤家寡人一個,沒有人才又沒有錢財,你什麼事都不能成就。諸位從這個比喻上面你再去想想。

  我再舉現實的例子,供給諸位做參考:中國的藝術是正法,是教你觀賞,在觀賞裡面幫助你生正知正見,就跟這部經上前面所說的「令生正念」。中國文藝的演出,像從前崑曲、京劇,這是正法,這些演員成就不容易,比起外國演藝人員,那簡直不能比。但是現代一般人看不懂,文化水平太低看不懂,看不懂當然他就沒有興趣,觀眾少了。外國這些演藝人員,他表演的內容非常膚淺,現在人看了很歡喜,觀眾多,觀眾多收入就多,表演一場可能都是美金上百萬、幾百萬;中國演藝人員表演一場很可憐,要能夠拿到一兩千塊錢就很不錯了,簡直不能比!從這些地方我們就曉得,佛教導我們廣學多聞是為了接引廣大眾生,意思在此地。

  但是度人必須先要自度,佛在經論講得太多了,「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一定要先自度而後才能度人,換句話說,先斷煩惱,後學法門。我們今天在沒有開悟之前學法門,學法門目的是幫助斷煩惱的,要懂得這個意思。要怎麼學法?決定是一門深入,一門你才能成就戒定慧。學多、學雜了,把戒定慧破壞掉了。這就像樹一樣,樹一定是從根,根再生本,本再生干,干再生枝,枝再生條,條再生梢,梢再生葉,它一定這一個順序,你不能搞顛倒了。我先來生樹葉,慢慢再生樹梢,哪有這種樹?本末倒置那就錯了!所以我們一開頭從廣學多聞,那就本末倒置,好象種樹一樣,先搞什麼?先搞樹葉,再搞樹岔,然後再搞枝條,顛倒,錯了,沒這個道理。一定是先成就自己,成就自己一定要斷煩惱習氣。為什麼?煩惱習氣是性德上的障礙,除障礙而已。障礙除了之後,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現前,圓滿德能現前,圓滿的相好現前,那個時候學無量法門,一接觸就通達。

  古時候龍樹菩薩給我們表演,龍樹是初地菩薩。釋迦牟尼佛很辛苦,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留下來這些經典,龍樹菩薩看到比我們多,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的,他用三個月的時間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全都讀完了,三個月!我們今天翻譯的《大藏經》,說實實在在話,大概只有世尊當年留下來這些經教的十分之一、二,大量的東西沒有傳到中國來,什麼原因?交通不方便。這些法師大德,有一些是印度高僧到中國來,把法寶送來;有一些是中國法師到印度去留學取經,分量太多,總是很細心的精挑細選,選最好的,選我們中國人迫切需要的,帶回到中國。回來之後再一次的篩選、翻譯,所以並不是統統傳到中國來全部都翻成中文,沒有,沒有翻的很多。因為翻譯的工程也很大,也不是容易的,所以可以說中文翻譯的經典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精華。龍樹菩薩以戒定慧三學的基礎學習起來就很容易,不難;我們今天沒有戒定慧的基礎,學得好辛苦好睏難,一生往往一兩部經都沒有辦法成就,什麼原因?煩惱沒斷。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凈業三福」的重要。

  凈業三福前面兩條都是屬於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條才是學法門。而學法門前面還有兩個條件,「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如果不具足這兩個條件,你學法門都有障礙,你沒有辦法懂得佛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只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的人,才能解佛真實義。如果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夠深信因果,他會把佛的意思錯會了,我常說: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解都解錯了,當然他說錯了、他做錯了,自己不知道,你跟他講,他還要跟你辯論。真正是覺悟的大德,遇到這些人一句話不說,不能用言教,要用身教,知道他這一生不能成就。「佛氏門中,不舍一人」,冷靜在觀察,觀察他受果報,觀察他在果報里吃盡苦頭的時候回心轉意,這個時候才教他。現在不能教,教了收不到效果,反而造成障礙。

  『辯才大海皆能入』,這是具足「無量辯才」。無量辯才從哪兒來的?真實智慧。沒有真實智慧,哪裡有辯才?辯才如何顯示?給諸位說,真實的無礙辯才,語、默、動、靜都顯示出來。他給你說是辯才,他不說也是辯才;他做出動作是暗示你,他端端在那裡打坐也是在暗示你,語默動靜無不是顯示出無礙辯才。古大德講稱性,與性德相應;再給你說得明白一點,與性體相應,與性相相應。自性體相用周遍虛空法界,菩薩的辯才也是周遍虛空法界,所以用海來比喻。

  『雨寶嚴具道場神,於心念念恆如是』,這是講念念相應。我們念佛人,古德常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雨寶莊嚴道場神他念念都相應,所以他有能力普度一切眾生,真是隨心應量,應機說法。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該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第八首:

   【於不可說一切土,盡世言辭稱讚佛,故獲名譽大功德,此勇眼神能憶念。】

   這是勇猛香眼道場神他的讚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廣稱讚諸佛功德」。我們從這偈頌裡面來看,給我們顯示出因果不空。如是因得如是果,他贊佛,他得的果報是得名譽,『故獲名譽大功德』。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種善因,得善果。前面兩句是種因,第三句是得果報。這個道理很深,不但世間一般人不知道,我們學佛,甚至於學到老、學到死都不知道,這就是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跟我說的,他是跟我講「要信佛」。我出家受戒之後到台中去看老師,向他報告受戒的情形。他一見我,就指著我:「你要信佛」,連說了好幾句。我感覺得很詫異,我學佛七年出家,出家就講經、教佛學院,又過了兩年才受戒。老師看到我的時候,我剛剛走進門,遠遠的指著我「你要信佛」,然後叫我坐下來告訴我:信佛不容易,不要說你上台講經了,你教佛學院了,你以為你信佛了嗎?他就說許多老和尚活到八十、九十到死還不信。信佛的標準在哪裡?在依教奉行,你才是真正信佛。你沒有能做到是你不信,你相信,哪有做不到的事情?我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這個「信」字不容易。

  過去我們雖然讀過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也聽過法師大德講過,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信願行,講信講了六個: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實實在在說,講的人未必信,這個未必信就是未必懂,聽的人更不必說了,只可以說阿賴耶識裡頭種個善根而已,你才曉得有多難!唯有真正信佛的人、真正理解的人,他的心行一致,表裡一如,不但一生一世,生生世世贊佛功德。

  『於不可說一切土』,「不可說」是比喻數量,我們常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剎土,就是這個意思。『盡世言辭稱讚佛』,世間言辭很複雜,我們不要講其他的世界,單單講我們這個地球,我們地球上眾生語言就很複雜。在一個國家裡面還有不同的方言,中國幅員很大、族群很多,五十六個族群,每一個族群言辭都不相同。北方人到廣東來就像到外國,言語不通;廣東人到上海也言語不通,還得要找翻譯,就跟到外國沒有兩樣。這一個地球上一個國家裡面,言語都這麼複雜了。我小時候在福建念書,福建是丘陵地帶,交通相當不方便,城裡人跟城外鄉下人言語就不通,相隔不過幾十里,言語就不一樣。所以單單福建這個省,言語就有十多種;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所有一切眾生,那世間言辭也是無量無邊。菩薩有能力,菩薩都能夠通,這一位菩薩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語言學專家,真的是無礙辯才,言語沒有障礙。各個不同族群,他們通常在一起所習慣用的成語也很複雜,那個成語即此地講的「辭」,都能通達。他在哪一個地區哪一種不同的言語,他就用他們相同的言語稱讚佛功德。稱讚佛功德就是為眾生講經說法,這種的因,所以獲得殊勝果報,「名譽大功德」。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一首偈的意思未盡,我們下一堂接著再做一點補充。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八八卷)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道場神偈頌第八首:

  【於不可說一切土,盡世言辭稱讚佛,故獲名譽大功德,此勇眼神能憶念。】

  這首偈前面報告過,我們再做少許補充。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一句開示非常重要,可以說把整個佛法用一句話都說盡了。佛在《華嚴》上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說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就是這首偈第一句所說的『不可說一切土』,這個土是剎土,就是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從哪裡來的?經上講得很清楚,「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大乘經上佛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我們的心想止於憶佛念佛,所現的法界、現的境界相,就是經上常講的一真法界。在《華嚴》說的是華藏世界,在凈土說的是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怎麼變現出來的?憶佛念佛,現這個境界。所以,大勢至菩薩這句開示比什麼都重要。

  憶佛念佛就是『盡世言辭稱讚佛』,念佛人必定獲得『名譽大功德』。大功德不必說了,什麼名譽?彌陀弟子,這是真實的榮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稱讚阿彌陀佛。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釋迦牟尼佛做一切諸佛的代表,世尊對阿彌陀佛的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念佛人是彌陀弟子,這還得了!一切諸佛聽說你是彌陀弟子,都要對你恭敬三分。如來尚且如是,那下面的菩薩、聲聞、天龍護法就不必說了。但是這裡面你必須要記住,真的是彌陀弟子,可不是假的。什麼樣的人才是真的彌陀弟子,我在講席裡面講得很多。古人講往生西方凈土三輩九品說法很多,我有一個新的說法,說的跟古人不一樣,意思不會相違背。

  我怎麼說?《無量壽經》上講的道理、講的修學方法、講的境界,如果我們百分之百的做到,確確實實象世尊所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這一生當中做得很圓滿,沒有缺陷,上上品往生;如果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還有一成做不到,那你品位就降低一階,上品中生;假如你百分之九十也做不到,能做到百分之八十,還有百分之二十沒有法子做到,你往生就是上品下生。如此逐漸往下降,降到最低,下下品至少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做不到,還可以做到百分之二十,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這才肯定能往生。如果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這一生縱然皈依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早晚功課都不缺,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古人常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道理就在此地。

  佛法最重要的是行,要真正做到。從哪裡做起?世尊很慈悲,不是沒有教導我們,而是我們粗心大意,把世尊最重要的教誨疏忽了,才造成這一生當中盲修瞎練。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教韋提希夫人修學的方法就是教導我們,韋提希夫人是我們大眾的代表。她遭受家庭、國家的災難,對於這個世間灰心透了,於是發心想求生諸佛國土。求生佛國土,世尊也很慈悲,把一切諸佛剎土用佛的神力變現在她的面前給她看,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韋提希夫人看了之後,選擇阿彌陀佛的凈土。她看到非常滿意,向世尊要求願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世尊歡喜,為什麼?她選對了。韋提希夫人要求世尊教給她往生的方法,這是《十六觀經》的緣起。

  《十六觀經》,諸位想想是不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這句話把《十六觀經》說盡了。大勢至菩薩說的是個題目,《十六觀經》是照這個題目做文章。但是世尊在沒有講念佛的方法之前,先教導韋提希夫人修凈業三福,而且告訴韋提希夫人,這三條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一句很重要,我們決定不可以疏忽。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過去、現在、未來所有菩薩修行成佛,當然方法不一樣,這裡頭包含無量無邊的法門,但是無量無邊的法門「凈業三福」是共同基礎。像我們蓋房子一樣,不管你蓋多高,不管蓋多大,不管蓋什麼樣的樣式,都要打地基,地基是一樣的,要堅固。凈業三福好比是地基,無量無邊成佛的方法就好比不同的房屋;這我們才曉得,你要沒有打地基,不管修哪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例外。

  這三條用意很深,第一條人天福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試問問我們做到了沒有?如果這四句話沒有做到,不能落實,你縱然天天念阿彌陀佛,說實在話,你不能往生。為什麼?我等一下再告訴你。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二乘福,小乘人聲聞、緣覺的福德,他這裡頭有德。第三條,大乘菩薩的福德,「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這是屬於自利;「勸進行者」,利他,大乘自利利他,大乘的福德。現在我要告訴你,《彌陀經》上不是講得很清楚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凈業三福是福德;「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善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緣你現在遇到了,遇到凈土宗、遇到凈土的經典、遇到凈土的善知識、遇到凈土的道場、遇到凈土的同參道友,這是因緣,因緣具足了。善根?福德?三個缺一個,這一生都不能成就。凈業三福先修福德。

  佛在《彌陀經》上又跟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那都是有福德的,沒有福德的人就不能稱為上善。所以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固然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具足福德,不能往生。福德的厚薄影響我們往生的品位。我再給你說清楚說明白:第一條做到了,你是人天福德具足,「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為什麼?你修的是人天福德,二乘福你沒有。如果再具足二乘福,從人天福報再提升,又加上「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能夠加上這個福德,你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不是凡聖同居土,生方便有餘土。你想想我這話對不對?如果真正把三福統統具足,後面講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這個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自行化他,那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修正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人生實報莊嚴土。你看看這個三福重要不重要?

  如果三福頭一條都做不到,對父母沒有盡到孝道,對老師沒有敬意,沒有慈悲心,還造十惡業,這樣的人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是古德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知道為什麼不能往生。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講,咱們現在念佛的人無論出家在家,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兩三個。這兩三個具足三福第一條就行了,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所以不孝父母,目無師長,這種人不能往生。我跟大家說真話,是希望大家在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要空過,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對這個世間不要再貪戀,不要再執著,應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就對了。

  「獲得名譽大功德」,「大功德」說老實話就是往生凈土,沒有比這個功德更大了。功是什麼?你修行的功夫,你能把凈業三福頭一條做到是功夫;德,這個德跟得失的得一個意思,你有這個功夫,那你有得,得什麼?得凡聖同居土,功德不唐捐。你沒有這個功夫,哪來的得!「名譽」,剛才說過,彌陀弟子,諸佛對你都尊敬,這樣才是真正的彌陀弟子。沒有三福,你就不是真的彌陀弟子。

  凈業三福在前面跟諸位說過要怎麼修法。第一福非常明顯,你要修行十善業道,《佛說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都是屬於第一福。第二福,最低限度《沙彌律儀增注》,能幫助你生方便有餘土,不能不幹。第九首:

  【種種色相無邊樹,普現菩提樹王下,金剛彩雲悟此門,恆觀道樹生歡喜。】

  金剛彩雲道場神,這是他的讚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此地的樹是表法的意思,樹是樹立、建樹。這裡面的範圍也是廣大而沒有邊際。從日常生活當中來說,點點滴滴,足以為一切眾生做榜樣的、做模範的都叫做建樹,『種種色相無邊樹』。所以,著重在形象。我們這些年在海內外講經的總標題用的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八個字就是「種種色相無邊樹」。這八個字是世間法,是北京師範大學老師們共同擬訂出來的。

  下面一句就合到佛法上:『普現菩提樹王下』,種種建樹不離菩提,菩提是什麼?菩提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可以翻,可以翻為什麼不翻?古時候翻經,體例裡頭有「五種不翻」,這是屬於「尊重不翻」,對佛陀教學的尊重。它的意思是覺悟,換句話說,「菩提樹王」是什麼意思?覺而不迷、破迷開悟。由此可知,種種建樹從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表現出破迷開悟。從最簡單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我們穿個衣服、戴個帽子,顯示出什麼?覺而不迷。讓別人看到的時候,看到覺悟。但是能看得出來的人不多,有,不能說沒有。一些人為什麼看不出來?粗心大意,他沒有看出來。細心的人、成熟的人,經上常講「成熟」,他一看到,覺悟了、明白了。

  我們學佛為什麼要剃頭?為什麼現這個相?這也是建樹,給別人看,剃頭比留頭髮好得太多了。你想想看,你留那麼長的頭髮,你每天去清洗花多少時間?生多少煩惱?剃光了,多乾淨,什麼事都沒有了。三千煩惱絲!多少人不覺悟,他不懂。有覺悟的,頭髮剃了之後,你再不會想把它養起來,乾淨,省事!這是建樹。我們穿的這個衣服,寬袍大袖,現在我告訴別人,人家要問我們穿這身衣服:「你這是什麼衣服?」說和尚衣服,錯了,不是和尚,是和平服!我們穿的衣服和平,寬袍大袖子,和平,溫文儒雅。現在一般人穿的袖子都很緊,那個袖子很小,褲角很窄,那是幹什麼?準備打架,打架才要穿成那種服裝。我們寬袍大袖不打架,我們和平。

  戴這串念珠幹什麼的?自行化他,對自己提醒,至少是提醒自己一切時一切處不要忘記憶佛念佛,作用在此地;第二種用處,拿它來計數。念珠兩個作用,戴在身上、戴在手上都可以,全是建樹,全是表法,全是幫助人覺悟。衣服穿染色衣,染色衣表什麼?現代人講的多元文化,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一律平等看待。五色的正色,紅、黃、藍、白、黑,代表什麼?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代表不同。我們穿的這個顏色,五種顏色混合染成一色,我們是一家人,何必分彼此?表這個意思。這個衣服上,你們看到一格一格的,這個格子都一樣大,格子代表什麼?我上一次在香港,看到太空館展覽青州出土的佛教文物,總共有四百多件,挑選一些精品。最初是在北京歷史博物館展出,我去看過,文物局張局長、宗教局葉局長陪同我去參觀。我看到毗廬遮那佛披的袈裟,二十五條衣,看到袈裟每一格都畫的有圖像,我仔細一看,那個畫的內容是什麼?十法界。我恍然大悟!格子最上面一格畫的佛,下面是菩薩、緣覺、聲聞、諸天,最下面那一格是地獄。我明白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身,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一身,這個意思多好!

  我們一身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我們一身。是什麼身?清凈法身。我那一天到歷史博物館去參觀,我非常歡喜,因為這個袈裟一格一格的表法,我這麼多年來都沒有辦法找到真正的答案。老一代的老和尚傳給我們這衣叫福田衣,那到底什麼叫福田?不知道。看到毗廬遮那佛身上穿這個袈裟才知道什麼叫福田。給諸位說,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那就是福田。我們跟一切眾生如果不平等,覺得我高,你不如我,不能夠和睦相處,就沒有福報。人與人之間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人與大自然的環境,一切動物、植物、礦物,我們也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福田,真正有福。人與天地鬼神平等尊敬,和睦相處,宇宙大同了。所以這個衣叫福田衣,衣是表這個的。天天搭上這件衣,還跟別人還有分別執著,錯了!這個衣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體,十法界依正莊嚴平等的對待,和睦相處,要和平!

  袈裟含著有和平的意義。「袈裟」是梵語,什麼意思?它不是一元的,它是多元的,各種不同顏色組成、混合在一起叫袈裟色,我們穿的衣服袈裟色。世尊當年在世,每天吃飯,我們曉得他只吃一餐;他到外托缽,托缽托幾家?一般習慣托七家。每一家供養一點點都在一個缽里,七家的菜飯混合在一起叫袈裟味。所以袈裟是混合的意思,這個飯叫袈裟味,穿的是袈裟色。不取正色,表的是什麼意思?沒有別的,今天人講的和平共存,表這個意思,都是佛門裡面的建樹。很可惜,我們今天穿的這個衣服到外面走,沒有人知道,大家一看:「和尚!和尚服」。我們不能怪他們,怪我們自己沒有把這個意義跟社會大眾講解清楚,讓他們產生誤會。他們沒有過失,過失在我們。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他們就不會用迷信的眼光來看佛教了,自自然然從內心裏面佩服佛教很偉大,佛教充滿了真實的智慧。我們自己文宣工作做得不夠,不但是不夠,說老實話,根本就沒有人去做。現在人講文宣,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弘法利生。弘揚佛法就是宣揚佛法,或者我們講宣傳佛法,宣揚傳播。佛法的教學用的就是這些方法,這些方法非常高明,就是今天講高度的藝術。用高度藝術來表顯佛陀講的這些道理,教導我們怎樣做一個完善的人。

  中國古人有一句名言說:「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完是完美,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那是佛陀。這樣完美的人,可惜這個世間人對他不認識,看到他還品頭論足,還說他缺陷很多,這都是我們當前的這些弟子,我們做得不夠好,沒有做到,我們沒有稱讚佛陀。再往深處說一點,我們自己心裏面什麼時候曾經想到過佛菩薩?佛菩薩都是在嘴唇裡頭滑過,心裡頭沒有。心裏面要有,那你就得受用了。得什麼樣受用?你的面貌有變化,你的體質有變化,為什麼?相隨心轉,境隨心轉。我們的相、身是屬於境界,心裡頭真有佛菩薩,你那個面相就像菩薩相,你身體就像菩薩身體,一定轉過來了。

  人要常常存善心、修善行,他的相貌你仔細去觀察,一年比一年善良,看得出來,相善;心地清凈,身體一定是一年比一年清凈,這就是招牌,這個身體、身相就是建樹。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身確實就是建樹。我們的形象走出去,代表佛、代表佛教,讓社會大眾看到歡喜,他真的看出來了。看不出來他要問,我們要能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他覺悟了。覺悟之後自自然然他會發心模仿,他會向你學習,於是什麼?他學佛了。這就不是度一個眾生了嗎?有一個眾生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了。所以,所有一切建樹不離菩提。菩提在此地是圓滿的覺悟、圓滿的智慧,種種色相是圓滿的色相,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點點滴滴,那道場就更不必說了。你們想想這多有味道,確確實實是世間人常講真善美慧。世間人只有這四個名字,沒有實質,佛法裡頭有實,有真的真善美慧,完全落實。落實在哪裡?落實在我們的心地,落實在我們的身體,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落實在我們的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真善美慧。這個話說到此地,也只不過是畫龍點睛。你要有能力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古德所講「一聞千悟」,你就得真實的受用。

  『金剛彩雲悟此門』,金剛彩雲道場神,「金剛」是表般若智慧。他要沒有智慧,他怎麼能看得出來?他要沒有智慧,他怎麼能做如是的示現?示現是表演。你要會做示現、會表演,你跟諸佛菩薩有什麼兩樣?遊戲神通。到這個世間來決定不是業力來受身的,是乘願再來,目的沒有別的,幫助眾生覺悟。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切所為,就像經典上弟子們對佛那個觀察,佛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都是為眾生做如是示現。你要會看!金剛彩雲,行!金剛是智慧,彩雲就是種種色相的示現,他從這個法門悟入。『恆觀道樹生歡喜』,這個道樹不能把它看作一棵大樹,看到大樹曉得表法的意思,種種建樹都是為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怎麼會不生歡喜心?

  道場神偈頌第十首:

  【十方邊際不可得,佛坐道場智亦然,蓮華步光凈信心,入此解脫深生喜。】

   這是蓮華光明道場神的讚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我們在偈頌裡面來學習。『十方邊際不可得』,這是從相上說的,相是心現的。心性,古德所說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兩句話形容心性,確實說得非常之好。性體沒有邊際,性所現的相當然沒有邊際,這是一定的道理,性德起用自然也沒有邊際。現在有許多人,特別是近代這些科學家都在探討宇宙,可以說現在科學進入兩個極端,一個是講太空物理,那就是講宇宙,大宇宙;一個是講最小的,研究量子力學,走向這兩個極端。兩個極端佛法裡面講得很清楚,「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大跟小是一不是二,這個東西難懂,這是世間學術裡面所沒有的,佛法獨有。

  『佛坐道場智亦然』,此地的道場我們一定要懂得它的義趣,道場不是指一個地方,不是講一個寺院、庵堂,不是的;也不是講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道,那個都是屬於事相。《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句句話意在言外,你要懂得。這個道是什麼?這個道就是法性,換句話說,「坐道場」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你的心安於真如本性,這叫坐道場,自己的心就是真如本性。可是諸位要記住,我們現在的心不是。為什麼不是?我們現在心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妄心,不是真心。真心在不在?在。妄是從真而起,古大德的比喻很好,譬如我們人在陽光之下都有個影子,把我們的身比喻作真,把我們的影子比作妄,形影不離,妄依真起。怎麼會依真起?迷了真就變成妄,就這麼回事情。迷失了真性,把真心變成了妄心。真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現在我們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道場就失掉了,就沒有了。換句話說,只要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道場就現前了。端坐道場,寂然不動,周遍十方,真的不是假的。

  「佛坐道場智亦然」,這個「智」是自性本具圓滿的智慧,大乘經上常說的般若智慧,佛常常給我們說的「三德秘藏」,三德是自性本具的三種德能,都是圓滿的。第一個法身,第二個般若,第三個解脫,自性本具三德。解脫就是大自在,我們今天講自由自在。自由自在從哪個地方表現?中國人讀過小說《西遊記》,孫悟空有七十二變,那就是自由自在的具體表現。再跟諸位說,七十二太少了,小神通。果然見性了,成佛了,你那個變化是無量無邊。七十二變跟佛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所以小說裡頭說孫悟空神通廣大,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他那個神通道力跟如來佛不能相比。「佛坐道場智亦然」,佛的智慧也是遍十方邊際不可得。我們曉得自性般若智慧遍虛空法界,法身遍虛空法界,解脫也遍虛空法界。如果從體、相、用這三面來說,般若是體。

  佛法修學我們求的是什麼?經論裡頭常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也是梵文音譯的,也是屬於尊重不翻,它可以翻成華文。這是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我們求的就是求這個東西。翻成華文,「無上正等正覺」,我們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說,究竟圓滿的智慧。佛法所求是智慧,不是別的。唯有真實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所以般若是體,法身是相,解脫是用。「大方廣」這三個字就是代表宇宙的「體相用」,這叫三德。體周遍虛空法界,相用又何嘗不周遍?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怎麼學法?這就很重要了。

   蓮華光明道場神,他是「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菩提樹是什麼?我們要清楚要明了,是我們自己正覺的心、正覺的行為,對於宇宙人生的實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過去我曾經問過一個同修,這位同修是大學教授,學佛多年,在學校裡面講經說法。有一次也是一個過年的時間他來看我,告訴我他在學校裡面講《普賢菩薩行願品》。我聽到了很歡喜,我問他一句話,我說:「你現在用一句話答覆我,簡單明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講的是什麼?你用一句話答覆我。」他想了很久答不出來,轉過頭來問我,我告訴他:「《般若經》上所講的一句話:諸法實相這四個字,你想想能不能做這個問題的答案?」他想了想,明白了。釋迦牟尼佛一生就說這一樁事情。這句話用現代話講: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佛的經典那麼多,說什麼東西?宇宙人生真相。你要了解這個意思,你才知道佛經的價值,你才知道這一門東西不能不學。它不是迷信,它給我們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了解、明白了,這才能解決問題。如果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不要說是宇宙人生,講一個小事情,好比法官來審案子,兩方面各說各有理,法官對於事實真相不明了,那就沒有法子判決。如果法官對於事實真相完全明了的話,他的判斷兩方面心服口服,這很小的例子。如果我們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真相搞明白、搞清楚了,你想想宇宙之間還有什麼問題在你面前不能解決的?什麼樣疑難雜症立刻就擺平了。你才曉得佛法是什麼、佛經是什麼、佛學是什麼,而後你才能得其受用,那個受用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邊際的。所以佛法稱之為寶,我們尊稱佛為佛寶;佛所說的話我們稱為法寶;依照佛的教誨去修學的人,我們稱他為僧寶,真的是寶,決不是世間任何寶物能夠跟它相比的。為什麼?世間任何寶物不能解決問題,這個寶,總而言之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蓮華步光凈信心』,蓮華光明道場神他對於佛陀教誨能生凈信心。這個「凈信」,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大乘經上佛說過,疑為菩薩最嚴重的障礙。所以「斷疑生信」,不但在我們初學這是重要的一個科目,就是對於老修、對於證果的大菩薩們,法身菩薩也包括在其中。那我們要問,法身菩薩還疑什麼?給諸位說,懷疑凈土。所以凈土法門叫難信之法。到什麼樣的菩薩才不疑惑?《華嚴經》上初地以上不疑惑。也就是說《華嚴經》上前面三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他信不信?信,但是沒有到凈。凈信,圓教地上菩薩。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地上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我們就曉得他凈信。地上菩薩的始是初地,地上菩薩的終,最後一個位次是等覺。這才真正搞清楚,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的菩薩凈信心。那我們看到蓮華光明菩薩,蓮華光明道場神,最低限度他也是圓教地上菩薩,菩薩摩訶薩,我們從這個「凈信心」上看。

  如果我們有這種善根福德,聽了佛的教誨,一絲毫的疑心都沒有,也能夠生凈信,我們的功力比不上蓮華菩薩,但是我們的受用可以跟他等齊,我們會得到諸佛如來平等的加持。他『入此解脫深生喜』,這個歡喜不是普通的歡喜心,這個歡喜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常生歡喜心。第十一首:

  【道場一切出妙音,贊佛難思清凈力,及以成就諸因行,此妙光神能聽受。】

  這是妙光照曜道場神他的讚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顯示如來種種力」,這個力就是能力,我們今天一般人講的才藝、才華。世出世間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如來,所以讚頌裡面我們應當很認真的去學習。『道場一切出妙音』,妙音是贊佛的音聲,這一定要懂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勸別人學佛,字字句句都是妙音。為什麼?與佛相應。稱念佛菩薩的名號是妙音,稱念佛菩薩的智慧光明是妙音,稱念佛菩薩大慈大悲是妙音,稱念佛菩薩種種教化眾生是妙音,妙音的範圍太廣了。不僅是這些言語上的稱讚,用音樂來讚歎、用歌舞來讚歎,甚至於用戲劇來讚歎,都屬於妙音。所以它的含義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

  『贊佛難思清凈力』,「難思」是不可思議。佛的能力,平常我們讚歎都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萬德萬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確實有不少學佛的人,對於這個說法不能接受。他們講這些話是對佛讚頌的,不是真的。就好象我們從前帝王時代,這些臣子們對皇帝的讚頌「萬歲萬萬歲」,其實是假的,不是真的,於是說諸佛如來也有不能。我們初學佛的人聽到這些大德們說這個話,我們也同意,也認為這些大德說得不錯,說得很有道理,「這是稱讚的」;實在講經過許多年,我們深入大乘之後才知道,那是眾生的疑惑障礙,他們想錯了,他們說錯了,佛的能力確實究竟圓滿。佛說得很好,這種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並不是他專利,一切眾生個個具足,自性裡頭本具的,不是外面來的。什麼時候你恢復了性德,你就證明、證實了佛沒有妄語,我們要能夠信得過。

   果地上具足圓滿的德能,因行上也不例外。沒有成佛的時候修因證果,顯現在哪裡?就在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我們現在念的這一個大單元「雜神類」,總共有十九個小單元,我們現在念的是第十六個單元,往後有天神眾。每一個小單元都顯示自性本具的萬德萬能,這哪裡是假的?我們自己可以證實,才知道佛在經上講的字字句句真實不虛,字字句句裡面的義理、境界都是無有邊際,深廣無盡。這就是「道場一切出妙音」,這就是「贊佛難思清凈力」,完全落實在因行。沒有成佛的時候修因證果,成佛之後還要成就因行教化眾生。果不離因,因不離果,因果是一不是二。

   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他老人家在《梵網經》裡面說到這一次是第八千次;由此可知,世尊久遠劫就成佛了,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表演,這一次是第八千次。表演什麼?從頭學起,示現降生,投胎降生、修行證果、教化眾生,八相成道,示現、表演、在唱戲!這一場是第八千場。為什麼作斯示現?不是為自己,是做給眾生看的,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眾生真正覺悟了,就依照釋迦牟尼佛這個方式,一定能夠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佛很慈悲,知道娑婆世界眾生業障深重,所以大開方便之門,為我們說出西方凈土阿彌陀佛,特別為我們建立「帶業往生」,使我們業障深重的眾生在這一生當中也能得到圓滿成就。這是不可思議的清凈力,我們要能體會得,更要緊的是認真努力效法,向佛陀學習。

   也許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他是怎樣成佛的?也許有人提出這麼一個問題。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說得非常妙,釋迦牟尼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如果你要真正了解這句話,你去看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要解》如果寫深了,看不懂,圓瑛法師有《要解講義》。圓瑛法師是近代人,他的講義說得好。還有一部《彌陀經要解親聞記》,這都是現代人的著作,值得我們做參考。確確實實「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贊佛贊到極處了,是佛德能的究竟圓滿。所以凈宗是贊佛的究竟圓滿,佛的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這個道理很深。

  諸位同修如果細細去讀《華嚴經》「入法界品」德雲比丘這一段經文,《四十華嚴》吉祥雲比丘,你真正明白了,你才曉得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念佛法門。這種說法有很多人不承認,他為什麼不承認?他著相。吉祥雲比丘教導我們的是從義理上說的。佛,佛是什麼?佛是覺悟,覺而不迷謂之佛,佛是這個意思。那你想想看,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哪一門不是求覺悟?念是什麼意思?念是「今心」,現在的心,現在心裡頭覺悟,這就叫念佛。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你說哪一門不是在求覺悟?既然你心裡頭在求覺悟,就叫做念佛。因此我們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

  你懂得這個道理,在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統統是念佛,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華嚴經》上講到主伴圓融,我修凈土,凈土是主,其他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是伴,主伴是一不是二,圓融的。我這個是念佛法門,沒有一個不是念佛法門。但是要曉得,主這個一不是獨一,大乘佛法這一點真的是講得圓滿,一是任一,不是獨一,這才叫真平等。如果我們以禪宗為主,所有一切法門都是伴,我們念佛也是伴,沒有一個法門不是修禪,念佛也是修禪,它是圓融的。說念佛法門,所有法門都是念佛法門;說修禪法門,所有法門統統是修禪法門;說修律的法門,所有一切法門都是律門。你說是修止觀的,天台修止觀的,所有一切法門統統是止觀法門。念佛是不是止觀?是的。放下萬緣是止,提起佛號是觀,怎麼不是止觀?

   你才曉得佛法不但是自己這個修行法門裡面是通的、是一貫的,裡面沒有一絲毫障礙,它對於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門都沒有障礙。基督教是不是佛教?是。回教是不是佛教?是。無有一法不是。為什麼?你們念過《普門品》,你們念過《楞嚴經》,觀世音菩薩不是說得很好嗎?「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耶穌身得度,佛就現耶穌身,耶穌是佛;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佛就現婆羅門身,婆羅門是佛,我們就明白了。婆羅門教,現在在新加坡稱為興都教。應以阿拉身得度者,即現阿拉身而度之,阿拉是伊斯蘭教的上帝。你們想想,世出世間哪一法不是佛法?契入這個境界,還有什麼分別?還有什麼執著?還有什麼紛爭的?沒有。真正是天下太平,和平統一。和平統一整個宇宙!

  這個說法如果其他宗教聽了不服,換一個說法他就服了。基督教的人不服,我們就告訴他,諸佛菩薩是基督的化身。你們相不相信基督神通廣大,能夠變現所有一切的形狀?這他們承認。釋迦牟尼佛是基督變現的,你知不知道?可不可能?回教徒要不相信,我們就告訴他,佛教裡面所有諸佛菩薩是阿拉的化身。所以這個一是任一,不是獨一,不是釋迦牟尼佛專利,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這個在因行裡頭。不思議的清凈力,清凈是心地清凈一塵不染,做種種示現。我們要明了,我們要覺悟,才真正能夠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因行、果德都要學習,都要懂得,要把佛陀的教誨理論方面細心去體會;體會不得,認真努力去學習,在學習當中你才能真正悟入,入到一個境界,然後自然就開悟了。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話講得不錯。如果能夠力行其言,因為經典是屬於言教,我們力行,沒有懷疑,認真努力,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認真努力去做,決定能開悟,比那個「讀千遍」悟得還要快,悟得還要深,悟得更圓滿。這就是行能幫助解,解能幫助行,解行相應,自自然然就能夠契入。所以能知不能行,永遠不能夠入佛境界。哈爾濱的修無師,他往生之前說:「能知不能行,不是真智慧」,為什麼?不入境界,所以不是屬於真智慧。

  『此妙光神能聽受』,由此可知,妙光菩薩能信、能解、能行、能證,他才能聽受,聽了之後完全接受,依教奉行。佛經每一部經最後總結都是一句話:「信受奉行,作禮而去」,「聽受」就是信受奉行,這真正得究竟圓滿的利益。這個單元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八九卷)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足行神十法,長行第一句:

  【複次寶印手足行神,得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解脫門。】

  足行神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道路神,如果以世間法來說,凡是主管陸地交通路政都屬於這一類;在表法裡面通表修行,一般所說的成佛之道,成佛的這一條道路、覺悟的這一條道路,覺路、覺道,破迷開悟的道路、超凡入聖的道路,這是一般的表法。在《華嚴經》上確確實實世尊給我們說明,無論是佛法、世法,天上人間一切眾生,他們生活在不同的世間,這個不同的世間,佛法裡面講的十法界,現在科學家所講的不同維次的空間。由於過去生中造的業不一樣,果報不相同,但是佛陀對一切眾生給予平等的愛護、平等的關懷、平等的利益。現在我們在人世間,六道裡面的人道、十法界裡面的人法界,當然一切都以這個法界為主,但是任何一界一定遍含一切法界,智者大師在《法華經》裡面跟我們講的「百界千如」,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這個法界裡面以這個法界為主,其他九法界為賓,或者是為伴。諸位一定要懂得主伴圓融,主伴不二。於是教一個人就是教一切人,成就一個人也是成就一切人。

  我們看看現前這個社會,大家行的是什麼道?我們不能不知道。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十法界就是十個道。我們的族類究竟要走哪一個道?道路很複雜,無量因緣,都值得我們做參考,都值得我們去學習。佛在大經上為我們說出第一個因素,也就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佛是平等道,也就是說佛的心是平等的。什麼叫平等?一念不生就平等。起個念頭,我起個念頭,你起個念頭,他起個念頭,我們三個念頭決定不是一樣的,就不平等。所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是寂滅忍,比無生法忍還要高深。

  我們念佛人迴向常常有個願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接近佛道,不是佛道,是什麼道?菩薩道。這是大菩薩的道。於是佛法無論是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說到修行總離不開禪定,用禪定的方法、用禪定的手段達到無生法忍、達到寂滅忍,這是行佛道。由此可知,學佛的人一定要把方向、目標搞清楚搞明白,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保持自己的清凈心、平等心。《大乘無量壽經》的經題上為我們顯示修學的綱領: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覺才是佛道。如何能保持這個心?不論是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保持著清凈平等,覺那是自然的;只要心地清凈平等,自然就是覺而不迷。如果我們的心不平,如果我們的心在境界裡面還有起伏、還有動搖,還會起心動念,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就不是行佛道,也不是行菩薩道。

  那我們在哪個路上走?在六道的路上走,決定不能出離六道。如果起心動念是不善的,是自私自利的,是損人利己的,這就是我們今天看這個世人「貪慾務俗,多求利養」,貪求!「積財自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積財喪道;心態,「賤道輕賢」,把道看得很賤,把財看得很重,對賢人輕慢,尊重權勢。這是行的惡道,他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利害。心之所思,身之所行,違法失理,所以心裏面嚮往著佛菩薩的大道,他也不能成就。

  我們今天讀到足行神這個單元,實在講感慨萬千。第一尊菩薩『寶印手足行神』,名號裡頭有「寶印」,寶印是什麼意思?在佛法裡面稱為三寶,印是印證。寶印在哪裡?諸位入佛門首先接受三皈傳授,三皈傳授就是把寶印給你,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寶印。佛寶覺而不迷,法寶正而不邪,僧寶是凈而不染。於是我們明白了,諸佛菩薩走的路是覺正凈,六道凡夫走的路是迷邪染,極重的迷邪染就是三途: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寶印,我們今天得到了,接受三皈的時候我們明白、我們清楚了,問題我們是不是在走這一條道路?我們選擇什麼方法走這一條道路?往下這九位足行神多半是在方法上說,這第一位是總說。我們在座的許許多多同學多半都是選擇凈土法門,這個選擇是正確的、是殊勝的,諸佛菩薩讚歎。凈土最重要的是心清凈,「心凈則佛土凈」。能不能往生就看你心地清不清凈?你心地清凈,你就能往生;心地不清凈,念佛也不能往生,道理在此地。

  我們看看菩薩所修學的法門,他是『得普雨眾寶生廣大歡喜解脫門』,從這個法門修行證果的,我們很明顯的能看得出來菩薩是弘法利生。「眾寶」就是無量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佛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面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為眾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不但所說的字字句句是眾寶,他身行所表現的,為我們眾生展示覺正凈的形象,讓我們聽見、看見有所覺悟,發心回頭,回頭是岸,這就是眾寶。

  「普雨」,雨是形容,從上降落到下面叫雨,做動詞講。雨水從上空落下來,這個雨就是落的意思,在這個地方它代表的是布施供養。從一切眾生法相上來講,普遍的布施、平等的布施;從眾生法性上來講,普遍的供養、平等的供養,修的是法供養。得法的人生大歡喜心,聞法的人、信法的人、解法的人、依照這個法門修行的人、證果的人,每一個人都生大歡喜心;這裡頭包括無量無邊的法門,包含無量無邊不同的根機,沒有不得利益的。這個意思我們要能懂得。我們果然相信了,歡喜接受,一定要依教奉行。

  佛法修行這一生當中有沒有成就,端在老實。誠誠懇懇、恭恭敬敬,老實修學,沒有不成就的。凈土學人,諸位看看《凈土聖賢錄》、《往生傳》,再仔細觀察我們周邊修行人念佛臨終往生的瑞相,我們就恍然大悟,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去做。佛在經上常常提示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些話都是世尊無盡的慈悲提醒我們要有出離心,不要貪戀這個世間,世間是無常的。如果我們細心冷靜的觀察,這個世間確實如佛所說,苦空無常;真正覺悟的人對這個世間決定沒有一絲毫貪戀的心情,一定是認真努力念佛,心是定的,不會隨外面境界轉的。人是老實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佛在經上怎麼樣教我們,我們老老實實去做;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違背。具體來說,要認真去學習「凈業三福」,決定不能疏忽。從凈業三福上奠定無上菩提道的根基,然後依《無量壽經》或者依《阿彌陀經》都可以,凈土五經一論任選一種,盡形壽奉持而不改變,這一生絕不空過,你就成功了。如果你不了解這個道理,學佛有名無實,在日常生活行持當中依舊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這一生當中想求往生就難了。所以許許多多學佛人死後都落在三途,什麼原因不難懂,我們細心想一想,跟佛經對照對照,自然就明白了。第二句:

  【蓮華光足行神,得示現佛身,坐一切光色蓮華座令見者歡喜解脫門。】

  蓮花在佛法裡面說得最多,它是表法的意義,我們要懂得,不可以執著這些事相。相可不可能有?可能,我們這個世間沒有。為什麼?我們這個世間人心地不善,心地不清凈,所以我們這個世間的蓮花不能坐。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可以用它來做座位,代替我們這裡使用的座椅。為什麼?它柔軟。這是什麼原因?西方世界的人純凈、純善。你應當要記住佛在經上講的這個原理原則,「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世間一切眾生心想不善,所以變現出境界也就不善;西方世界的人心想純善,他們那邊所有物質無有不善,都能隨人意。蓮花代表清凈的意思,代表不染,佛法裡頭取這個來表法,不一定真的是坐在蓮花裡頭。如果我們真的搞一個蓮花座,這個我也看過,有些寺廟一些法師他的寶座就是雕的一朵大蓮花,坐在當中像佛像一樣。樣子是像,心裏面還是沒有放下貪瞋痴慢,跟他交談,他還是有是非人我,心不清凈。

  『蓮華』是表清凈的意思,出污泥而不染。蓮花的根生在池塘底下、泥土裡面,花開在水上面,取這個意思。佛把泥土,這個河底下的泥土代表六道,那是染污。根雖然是生長在泥土裡面,它的莖是通過水麵,把這個水比作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而花開在水的上面,不在水裡頭。這個意思代表什麼?超越十法界,這叫清凈不染。不但不染六道,連四聖法界都不染,它表的意思多好!『光』是表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菩薩的名號這個含義就非常的豐富,深廣無際,表的是性德。

  這一位足行神,足行神實在講是真正修道,修道的一個帶頭人,他領我們怎麼做,這個人就叫足行神。他為我們『示現佛身』,佛身大家都知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佛陀圓滿的報身,為我們示現。報是果報,每一個相好都是由善因修成的,經上講得很多。三十二相裡面諸位最常常聽的「廣長舌相」,佛經上常講的,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這是廣長舌相。什麼因修的?生生世世不妄語。菩薩要示現成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佛的身相來教化眾生,他要特別用一百劫的時間,這個一百劫不能說它多長時間,一百是什麼?是圓滿的意思,所以不能夠把它指定一定是多長的時間,不可以。他修因證果圓滿就叫做百劫。所以佛的經典裡頭字字句句我們要懂得,常常是意在言外,它不是死的,活的!如果一定是多少年,那就變成死的。

  我們許多人在一起修行,有人根利,又能勇猛精進,他的時間縮短;有人根性鈍一點,而且懶惰,他的時間延長。九界眾生修行都不是等同的,所以時間怎麼能夠說成一定?就是以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學校來講,大多數學校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總共要十六年才能完成學業。可是有很多很聰明,根性很利,我們講天才兒童,他可能十年就完成了,這是真有這個事情。還有一些遲鈍一點的,在學習期間當中懈怠懶惰,這十六年當中有時候他要留級,可能到二十年才能完成學業。所以你說:要多少時間修成?不一定。佛不說不一定,佛說百劫,這是說話的藝術。百劫的意思,他修圓滿了,這就成功了。

  佛告訴我們,我們通常人的舌頭伸出來,能夠舔到自己的鼻尖,佛說這個人三世不妄語。三世不妄語,他就得這個果報。佛展開廣長舌相給大家看,說明佛說話真誠,一句假話都沒有,生生世世不妄語,他得這個果報。我們今天舌頭伸出來舔不到鼻子,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口業造得太多了,這好相不能現前。相隨心轉,三十二相是要相當長的時間修成的,這是經典上世尊常常教導我們「積功累德」,我們才能有成就。那個積累就要時間。如果我們能夠回心轉意,我們的相貌變善,變成慈悲、善良,這個效果倒是不難的。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學佛的人,學佛三年、五年,確實相貌改了,身體好了,比沒有學佛之前確實看起來是很大的不同。我們曉得他很用功,他的功夫得力。言談舉止,我們講風度,佛家講威儀,不一樣,確實令人親近的時候,讓人感到親切,感到祥和,外國人講磁場好,親近他感覺得身心舒暢,令人讚歎。這是你行道初步得到的效果,你要更精進、更努力。

  我們學佛的人供佛供菩薩,諸佛菩薩無論是站著也好,是坐著也好,都坐在蓮花座上、站在蓮花台上。取什麼意思?清凈不染,身心都不染。不但不染世法,出世法也不染。四聖法界是出世法,六凡是世法,世出世法都不染,超越十法界,超越世出世間,這個境界佛稱它作「一真法界」。那我們就曉得,原來這種造型是表一真法界。我們今天雖然功夫不到家,不能跟佛菩薩相比,但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們要有心。現在事是做不到,不能沒有心,不能沒有願。我的心、我的願念念不舍,希望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夠契入佛的境界。那同學要問:怎麼修法?依教奉行。不依人,要依法。

  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唯恐後世的弟子走錯路,所以最後的遺教為後世弟子們指示一個基本的原則: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佛所說的一切經。一切經裡面你自己選擇一種兩種,不要選太多。選兩種,一種是主修的,一種是助修,正助雙修。像我們現在修凈土法門,我們主修的是《大乘無量壽經》,而且我們現在所依的,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他這個會集本是會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我們省事,五種原譯本的精華都在這個本子里,讀這一本就把五種原譯本全部都讀到了。要是沒有這個本子,修《無量壽經》很麻煩,為什麼?五種本子。所以古人很少取這部經,多半取《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只有一個本子,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祖師大德們講解注釋《彌陀經》的很多,但是許多東西都散失;流傳下來的,這是祖師大德們公認的最好的註解,選了三種: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是《阿彌陀經》的三大部。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無比的幸運,夏蓮居老居士把《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整理出來,做成一個非常完善的會集本,這個不容易,真是千載難逢的因緣,我們能夠遇到。我們遇到,說老實話我們不是第一代也算是第二代。這個本子李老師傳給我,我展開這個本子,無量歡喜,我發心受持弘護,這才能報佛恩、報祖師大德之恩。這就是佛坐一切光色蓮華座,就是的指《佛說大乘無量壽經》。我們見到歡喜,我在國內外所有的人遇到了,沒有一個不生歡喜心的,應當受持、讀誦、為人演說。

  足行神長行第三句:

  【最勝華髻足行神,得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解脫門。】

  菩薩德號『最勝華髻』,「勝」是殊勝,「華髻」是頭頂上戴的花冠,都是表菩薩因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一一心念中,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這個事情有理有事,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理事是圓融的。清涼大師註解,「內則念念安於理事,外則處處建立道場」,這兩句的提示很好。最重要的是先有內,而後再有外。內念念安於理事,理是法性,性是空寂。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講「本來無一物」,這是內。如果用佛法教學的原則來說,心安於定慧,這是理;外面「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這是戒律,我們能夠嚴持戒律,在在處處都是建立如來的道場。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看到這個經文,誤會一定要每一個地方去建廟,那就錯了,佛不是這個意思。

  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過一個寺廟。不但沒有建過寺廟,給諸位說,連個小茅篷他也沒有建過,他老人家得大自在。一生當中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這些事情現代人聽起來很難接受、很難相信,認為這是神話。而實際上現在這個世間還有過這種生活的人,澳洲的土著現在還是過這個生活。他們在澳洲內陸沙漠裡面生活,晚上到哪裡去睡覺、去休息?樹下。他們就是躺在地下睡覺。通常他們帶一塊獸皮,一半墊一半蓋。西方人到澳洲去旅遊,跟他們在一塊過了三四個月時間的生活,把他們這個生活狀況寫了好幾本書,我看過一本《曠野的聲音》,聽說現在第三本已經寫出來了。他過的那個生活就是釋迦牟尼佛那個生活,不過釋迦牟尼佛沒有躺下來睡,都是打坐,樹下一宿,他們是躺在地下睡,身體健康。我們這些都市的人嬌生慣養,那個生活我們一天都不能過。如果我們露天一晚上,大概第二天就要送到加護病房了。他們從生下來就是過這種生活,一生沒有改變過,真的是逍遙自在,完全隨順自然。

  所以這個地方「建立道場」,我們就明白了,道場是形象。我們這個身是個形象,身就是道場,菩提大道用我們這個身相來表顯、顯示出來,我們的身心都在行道,於是在在處處就是道場,這個意思一定要懂。所以用戒定慧三學來說,戒律是道場,定慧是存心。「一一心念中」,表現在外面就是道場。要落實在我們現前日常生活當中,道場就是模範。我們的形象、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言語要隨順法性,這個道場就建立;違背法性,這個道場就毀棄了。佛法能不能住世,實在講不在那些硬體的建築,是在後世弟子能不能依教奉行,這是真正的道場。

  那我們看看現在社會,今天還有朋友來訪問我,談到這個世間的災難有沒有方法消除?或者是有沒有方法推遲,把它延後?方法是有,做不到。什麼方法?一切眾生都覺悟了,都回心向善,不再造惡,這個災難就能化解、就能推遲。但是誰有力量能教現在世間作惡眾生回頭是岸?這個事情難了。我們怎麼辦?我們就同祖師大德們所說的話一樣,度一個算一個。我們身語意三業都在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心裡頭念念不忘佛陀教誨,經裡面這些教訓念念不忘,這就是「一一心念中」。與一切人交往,開口都是勸善規過,都是勸人斷惡修善,勸人轉迷為悟。我能勸人,我們自己已經做到了;自己做到,就是建立形象,就是建立道場。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遇到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分鐘也好,兩分鐘也好,沒有廢話,這是真誠的慈悲。我們道場從這裡建立,從形象上建立,這是真實的道場。不但世間人見到,九法界眾生也見到。古人常常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講有神靈,除眾神之外還有靈鬼,他們都見到,我們一個好的形象,他們都得利益。

  這些神靈有時候有特別的因緣,也能夠明顯的溝通,他們給我們傳遞信息,只要真正的修行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九法界眾生都得利益。你不要說一句話,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何以九界神靈都得利益?這不就是「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嗎」?他得利益了。他為什麼墮落在九法界,不能夠回歸到一真法界?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現在看到你這個樣子,你能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一真法界現前了,九法界的界限突破了,他看到這一點,他領會到這一點,他明白了,這就是他得利益的事相。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有憂慮、有煩惱,他們就痛苦了。為什麼?加重他的妄想分別執著。

  凡事有個理,清涼大師講「念念安於理事」。事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事不要放在心裡。外面有事,心裡沒有事,這就是佛菩薩。凡夫的麻煩在哪裡?外面有事,裡面的事更多,這就錯了。佛家的表法,我們前面看到蓮花用得最多,蓮花代表清凈,代表染凈一如,根生在泥土,花開在水外,花跟根沒有離開,是一不是二,它是個整體,它表這個意思。另外一種表法用得最普遍的,法輪。法輪是什麼?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圓。這個表法的意思很深,圓有心,心就是理;圓有周,周就是事。所以,心要安於理,心不動,心空寂,心裡頭本來無一物,心永遠無一物,這是真心。你心裏面現在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跟你說那不是你的真心,那是你的妄心,是你把自己的真心迷了以後起來的妄心。你要記住,「妄」心,妄就是虛妄的,《金剛經》末後偈子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頭一個就是心法,第二個是心所法,第三個是心不相應行法,第四個是色法;天親大師把一切法歸納為百法,這四法就佔了九十四法,末後六個叫無為法。包括了我們的妄心,包括了我們的色身,山河大地的環境都是屬於色法,不是真的,是假的。把這些假的當真放在心上,你的心壞了、錯了。

  你憂慮什麼?你煩惱什麼?全是一場空!一個人果然把這些事理的真相看透了,叫看破。真正看破,當然放下,怎麼會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放下之後,那個心裡頭什麼東西?念佛。真心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萬緣放下,所有一切妄想放下,一切分別執著放下,沒事!本來就沒事。所以《壇經》講的「本來無一物」,這個話說得多清楚、多明白!身體活在這個世間,那就像此地最勝華髻菩薩教導我們的,「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

  我們總結佛陀的教誨:自在隨緣。自在隨緣就是建立一切如來眾會道場。看破放下,念念安於理事;自在隨緣,處處建立道場,這是清涼大師講的。至於有些人想建個寺廟、庵堂,我常常遇到有一些人來找我,我給他的回應: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就錯了,攀緣是你要操心,你的心就不清凈;換句話說,我們的形象被破壞了,那是錯誤的。隨緣能成就嗎?能。為什麼能?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你想在這裡蓋個廟,諸佛菩薩的意思怎麼樣?如果諸佛菩薩看到這個地區眾生學佛的緣成熟,諸佛菩薩一定在這裡建道場,這個很容易成就。這種例子古時候很多很多。道場不是人建的,佛菩薩建的,自自然然很順利成就的,沒有操一點心。

  我早年學佛,承蒙章嘉大師的教導,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學佛大概有三十年,我們才有一個小道場,在台北「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不是我有意去建立的,是多年聽經的大眾他們希望建一個道場,我說好吧!大家樂意,很容易成就,一點都不操心,也沒有問人化一分錢的緣,自然成就。這個對了,沒有破壞我們的清凈心。第二個道場也是在台北建立的,「佛陀教育基金會」,簡豐文居士一個人捐助的。我問他:「你是真心還是假心?你有什麼企圖?你是不是想害我,是不是想破壞佛法?」他說:「不是的,真心,什麼企圖都沒有。」我說那很好,清凈心,我就接受了。如果想建立一個道場有所企圖,想在這裡面得一點名聞利養,你這個道場送給我我都不要。我不能破壞自己的清凈心,我也不能傷害你。要讓你在這裡頭得名聞利養,我對不起你。

  事決定不能妨礙理。理是什麼?清凈、平等、覺,那就對了。如果事稍稍障礙清凈平等覺,這事不能做,那就是說緣不成熟。緣成熟,自然而然,這緣成熟了;稍稍帶一點勉強,緣不成熟,我們要懂得。一切如理如法,好!一生無煩惱。要做得如理如法,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形象,這才是如來真正的道場。如來是自性,自性表現在形色上就叫做道場。第四句:

  【攝諸善見足行神,得舉足發步,悉調伏無邊眾生解脫門。】

這是教我們如何把佛陀的教誨具體落實,這很重要。清涼大師註解,「舉足下足,海印發揮。諸有威儀,無非佛事」。第四位足行神跟第三位他們所修學的法門是一不是二。前面講的起心動念成就諸佛如來的形象,這一位菩薩教導我們怎樣具體落實成就如來的形象。

  『攝諸善見』,我們看到這個名號,自自然然會想起《十善業道經》裡面釋迦牟尼佛的開示,是《十善業道經》的中心,是修學的大根大本。佛教菩薩,菩薩是我們的代表,就是教一切學生「晝夜常念善法」,晝夜是沒有間斷,常念善法就是此地講的「諸善見」;「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你們想想,他名號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他才是『舉足發步』,舉步是抬起腳來,下步是腳放下,這四個字就是我們今天講行走,而在此地講行道,「舉足發步」是行道。這四個字的意思包含得非常之廣,完全是講事相。也就是說,我們真正想學佛,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悉調伏無邊眾生』,「調」是調順、調心,「伏」是伏他的煩惱習氣,給一切眾生做榜樣,真正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我們有沒有做到?

  《十善業道經》上佛講的這一段開示,前面有一句話:「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一切世間在此地講無邊眾生,包括九法界。九法界一切眾生永離苦惱憂患就是這一法:「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所以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從哪裡修起?從十善業道下手,從這裡學起。沒有十善業道,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十善業道經》上我們講得很透徹,這部經經文不長,義理非常豐富。後面世尊舉例而言,包括了整個佛法。所以它是一切佛法的根基,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凈業三福的落實。凈業三福三條,第一條是落實在十善業道。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十善業道,你三福頭一條都沒有;換句話說,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不管如何用功精進,你都得不到結果。為什麼?像樹一樣,沒有根怎麼可能有樹?根!

  因此,我們讀這一節經文,一定要常常想到「舉足發步」,我們的一言一行有沒有利益眾生這種心?有沒有利益一切眾生的行在其中?要認真去反省,要認真去想一想有沒有?我們說老實話,實在沒有。偶爾有之,什麼時候有之?在聽經的時候,現在講到了,有;下課之後離開這個講堂,沒有了,一轉眼又是煩惱習氣作主。不但我不能夠調伏眾生,反而被眾生降伏了,怎麼?受眾生的影響。眾生讚歎我,我生歡喜心;眾生毀謗我,我可能生兩三天的氣。這就是心為境轉,我們自己轉不了境界,被境界所轉。

  被境界所轉的是六道凡夫,欲界天以下恆被境轉。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夜摩天以上逐漸不為外境所動搖了。為什麼?他們修定。到色界初禪,定功有一定的深度,不會被外境所轉。我們一點定功都沒有,一點智慧都沒有。智慧是明理,明的什麼理?頭一個,人情世故。我們連這點道理也不懂,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得罪別人,自己不知道。有些人你得罪他,立刻就反抗,如是你知道了。知道了,並不知道自己有過失,往往還說別人不對。有一些人稍微有一點涵養的,你得罪了他,他不說,他表面上還是隨順你,心裡頭生煩惱。為什麼?他是凡夫,沒有定功。你侮辱他、你傷害他,他不生煩惱,心裡頭若無其事,那是有功夫的人,也就是有定慧的人。他的忍耐有多麼大的限度,就是他有多麼深的定慧。定慧功夫愈深,他能夠忍的幅度愈大;定功淺的人,小的侮辱他能忍,大的就不能忍了。

  《金剛經》上釋迦牟尼佛提了一個公案,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在修行,遇到這麼一個不講理的暴君,忍辱仙人能忍,他的定慧圓滿了。毫無理由噁心將忍辱仙人凌遲處死,忍辱仙人一絲毫怨恨心都沒有,而且還發願:將來我成佛的時候,我先來度你。這個事情詳細的在《大涅盤經》裡面。那個時候的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他沒有成佛,在修菩薩道的時候,修忍辱波羅蜜,遇到這麼一樁事情。歌利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第一個得度的學生憍陳如尊者。忍辱仙人說的話兌現了。你看看,沒有把它放在心上,若無其事,知道這個色身空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他能忍。我們為什麼不能忍?把這個色相看作真實,不知道這個色身是虛妄,不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妄。如果知道色身、世界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你想想看你還有什麼事情?沒事!說個忍辱都是多餘的。這樣的思想、這樣的見解,就不是凡夫;凡夫沒有這個思想,沒有這個見解。

  我們學佛,無非是超凡入聖。像袁了凡先生一樣,袁了凡先生他的本名叫袁黃,別號叫坤儀。學佛明白了之後,他把他的號改了,改作「了凡」。什麼意思?了脫凡塵。意思就是現在明白了,明白了那我的願望是超凡入聖,不再甘心做凡夫,不就這個意思嗎?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是此地講的「舉足發步」。有沒有這種念頭啟發一切眾生的正智,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他了凡,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這還不夠,如何幫助他超凡入聖?聖,阿羅漢、辟支佛是小聖,菩薩是大聖,佛是究竟圓滿的大聖。我們不能說幫他證得一個阿羅漢,不錯了,不行,幫助成菩薩還不夠,一定要幫助他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說來我們能做得到嗎?這說真的,如果沒有遇到凈土法門,肯定做不到。遇到凈土法門,借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力量,我們能做到。我們自己能夠在這一生當中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我們也能幫助別人。這是我們很幸運,我們遇到這個法門。遇不到這個法門,說個老實話,超越六道就很困難。為什麼?除凈土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見思煩惱,我們的見思煩惱能斷嗎?頭一個,我們講得最淺,實在講連見思煩惱真正是沾個邊緣,邊緣還沒有看到,接近邊緣。自私自利你能放下嗎?放下自私自利是斷見惑頭一條身見的邊緣,你身見還沒有斷。斷身見才是小乘須陀洹果,你就曉得多難!

  所以古大德說過,如果沒有凈土法門,今天這個世間學佛的大眾沒有一個能得度。這個話說得不假,確確實實是事實真相。但是凈土法門,肯定得度一定要依教奉行。經教裡頭最重要的「凈業三福」三條,我常常講最低限度頭一條要做到。第一條都做不到,那就不必談了。第一條是修十善業道,我們千萬不能夠輕視。今天修凈土的同修功夫何以不得力?你沒有修凈業三福,所以你念佛不能成就。你要想真正成就,發菩提心,一心專念,還得要修十善業道,「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樣念佛,將來往生凡聖同居土有分。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九0卷)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足行神第五句:

  【妙寶星幢足行神,得念念中化現種種蓮華網光明普雨眾寶出妙音聲解脫門。】

  這一位菩薩他修學的法門內容非常的豐富,有寶、有光、有音聲,所以他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些形象非常重要,落實到我們現實生活裡面,光就是我們講的光采、風度、威儀,所說的全都在形象之中。音聲是我們與人接觸時候談話的音聲,我們的表態、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要給一切眾生好的影響,對人如是,對事也如是。對事情認真負責,總希望把它做得有條有理、整整齊齊、乾乾淨淨,一切眾生看到、接觸到,對你生尊重心。如果我們自己平常衣冠不整,不修邊幅,我們講隨隨便便慣了,對自己是方便,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多半都是這樣的,但是佛不許可。佛非常重視形象,重視威儀。

  過去宋朝的大儒朱熹,《四書》就是他編的,這一千多年來變成學儒主要的一部教科書,幾乎沒有人不讀,註解有幾百種之多。他有一次到寺院裡面去參觀,正好遇到吃午飯,佛家講過堂用齋,飯廳佛家稱為齋堂,一千多人在那裡吃飯。他從外面走,一點聲音都聽不到,覺得這寺廟清凈莊嚴,沒有人,結果從齋堂一走過,這麼多人在吃飯!他當時也就呆住了,非常感嘆說了一句話:「沒有想到,三代之禮居然在佛門裡面。」威儀感動了這一位學者,他對於佛法尊敬的心油然而生,自嘆不如。所以諸位仔細去觀察,你看塑造的佛菩薩像、彩畫的佛菩薩像,你看到哪一尊佛菩薩像衣冠不整、威儀欠缺?連阿羅漢都找不到。再看看修行人的榜樣,出家比丘、沙彌,在家的二眾弟子優婆塞、優婆夷,我們在敦煌、在雲岡石窟裡面看到古時候這些造像,雕塑的也好,繪畫的也好,你都看見威儀具足,形象大好,這都是教導我們的。

  威儀、風度就是此地講的寶光,他的智慧、他的德能、他的慈悲、他的清凈莊嚴都從色相出,這個色相顯露無遺。這是什麼?教化眾生,這個形象是工具。我們今天對這個疏忽了,真的疏忽了。這個形象如何建立?世尊很慈悲,用心良苦,垂滅之前這些大弟子們向佛請教:你老人家在世,我們以你老人家為老師;你要不在世了,我們依誰為老師?佛說「以戒為師」。戒律最重威儀,換句話說,出家人修行,行是我們行為,我們行為錯誤,給社會大眾不好的印象,一定要把這些錯誤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依什麼修?以戒為師。依什麼戒?根本的戒律,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

  這個課本從前我們在台灣特別印出來流通,我們印過《戒律全書》,又從《戒律全書》裡面第一部分《沙彌律儀增注》多印了幾千本,希望我們出家人能夠成就世尊對我們期望的威儀,這才能夠建立道場,這才能夠攝化眾生。我們讀了沒有?我很清楚,現在叫人學經教不難,大家還有這一點熱心歡喜來學習;叫你學戒律,你害怕。所以你看看到處講經的有,講戒律的沒有。不但講戒律的沒有,連講《禪林寶訓》的都沒有。我過去曾經發心講,沒人聽。《禪林寶訓》總共大概有三百多段,它都是小段的,我大概講過四十幾段,後來就停了。《沙彌律儀》講過,我還特別將這本書連經文帶註解重要的教誨,特別把它節錄出來,意思就是全書你沒有時間去讀,重要的這些條目一定要記住。這是第一次我們編《凈宗同學修行守則》,印成小冊,便利攜帶。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奠定自行化他的基礎,念念不能夠離開。這是什麼?這是佛行,諸佛如來日常生活就是這個形象,這個形象稱性。

  《華嚴經》上說得好,宇宙之間、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的形象,「唯心所現」。唯心所現有情的形象就是戒律,給你說沒有一絲毫的造作,佛家的術語說「法爾如是」,我們世間人講自自然然,自自然然就是這個樣子。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的形象不自然,不是自然的。我們把自然的形象扭曲了,那就是「唯識所現」,唯識把唯心所現的這個法相扭曲了,扭曲就錯誤了,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我們今天錯得太離譜,一百八十度的扭曲,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自然的性德全不相應,變的這個形象是什麼?三途惡道的形象。我們有沒有看出來?地獄、餓鬼、畜生三途惡道的形象有沒有從自己身上看出來?有沒有從我們現實生活環境裡面看出來?果然能看出來,這是智慧,有救了,你肯定回頭,回頭是岸。如果你自己還不覺悟,還是一味的迷惑到底,你的麻煩大了,你的前途一片黑暗,你行的是哪個道?你不是佛道,你行的是鬼道,你行的是地獄道。餓鬼、地獄、畜生前途都是黑暗的,尤其是地獄一片漆黑,那種苦痛,《地藏經》上講「不忍稱說」。

  阿羅漢證果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種神通都現前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宿命是能夠回憶前世,回憶得多麼的深遠?佛告訴我們,他能夠記得起五百世之前,也能夠知道五百世以後,他有這麼大的能力。過去五百世當中曾經墮過地獄,現在想起當時在地獄那個狀況,依舊是心有餘悸,一提到這個事情,身上流血汗,你就想這個事情多可怕!他已經離開地獄,絕對不會再墮地獄了,想到地獄情形還這麼樣的恐怖,這些人都是現身為我們說法。他是把《地藏經》裡面所說的那些狀況展示給我們看,提醒我們惡業不能造,形象不能毀。

  不要以為這房間裡頭沒有人,沒人看見,我隨便一點無所謂,你錯了。九法界有情眾生,我們稱之為神靈,我們覺得這個房間沒有人,九法界的神靈看見了。「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個話說得不錯。下面這一段,底下這個單元「身眾神」,身眾神是什麼?跟隨在我們身邊,日夜不離。我們睡覺,他也在旁邊看得清清楚楚,日夜不離。你以為沒有人知道,你錯了。儒家常常勉勵人,教人要「慎獨」,獨自在一個房間要謹慎,不能隨便。如同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主敬存誠,不可須臾離也,儒家才能夠修到君子、賢聖。

  所以我們總是覺得自己修得不錯,有沒有認真去想想、去反省、去檢點:功夫成片有沒有得到?這是我們講修行功夫剛剛得力。功夫得力了,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個什麼樣子?二六時中妄想少了,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只有阿彌陀佛,起心動念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怎麼個想法?經念熟你就會想了,就是想經本裡面的境界。我們開始學習的時候念一段,像《無量壽經》念一品,你就想這一品的境界。古大德這種方法叫「隨文入觀」,用這個方法把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好方法。二六時中憶佛,就是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念佛不僅是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也念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無量功德,念這個、想這個,大勢至菩薩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人了不起!

  我們凡夫想什麼?凡夫想鬼、想地獄、想畜生,他就往三惡道去了。怎麼是想鬼?鬼是貪心,貪而無厭,我們天天在增長貪心,慳貪的念頭天天在增長,這就是想鬼。瞋恨心、嫉妒心就是想地獄,「這個人跟我過不去,我恨他、我討厭他,我等著機會去報復他。」這個念頭是地獄的念頭。這個念頭愈重,報復的心愈強烈,墮的地獄愈深、愈苦。愚痴則是畜生,沒有智慧、沒有能力,不能辨別是非善惡、得失利害,全都搞錯、搞顛倒了,這想畜生。所以諸位冷靜去想想,我們今天世間人他在想什麼?足行神所講的『蓮華網光明』、『眾寶』、『妙音』,我們完全疏忽掉了。這樣修行怎麼能成就?怎麼能夠避免三途六道?

  佛的慈悲只能到此地,佛對於一切眾生只能做到開示,悟入那要受教的人自己發心,佛幫不上忙。佛如果能幫得上我們,幫得上忙,幫我們悟入,我們就不要修了。這是佛幫不上忙的地方,我們要懂得。佛能做的,他已經做得非常圓滿、做得非常究竟,「開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每天講經八個小時,四十九年沒有休息,他盡到責任,他做得很圓滿了。今天佛雖然不在,我們展開經卷,如同面對世尊,讀誦經典,聽他老人家的教誨。我們能不能像足行神一樣,『念念中化現』,示現清凈、光明、妙音?落實才能算數,不落實不能算數。第六句:

  【樂吐妙音足行神,得出生無邊歡喜海解脫門。】

  我們一看菩薩修行的這個名號,就知道這位菩薩會說,能言善說,辯才無礙。『樂吐妙音』就是無礙辯才裡面樂說辯才,歡喜說法教化眾生。所以他修學的法門,『出生無邊歡喜海』。他所說的是妙音,一切眾生聽到,哪有不生歡喜心的道理!什麼叫妙音?總而言之一句話,離苦得樂之音。你想想看,哪一個眾生不歡喜?眾生都有苦,能教我們離苦得樂,這是非聽不可。因此「妙音」,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法音,法音宣流,現在這個世間特別需要。

  如果今天沒有法音,我們聽不到法音,那你所聽的、你所接觸到的是些什麼音聲?妖魔鬼怪。這些音聲是增長你的煩惱,是在培養你的習氣,最後的目標是把你送到三途地獄,妖魔乾的事情。眼前給你一點甜頭,讓你得一點五欲六塵的享受,轉眼之間墮落在惡道,魔!不是好人。好人不會害人,好人存心、力行決定是利益眾生,哪裡會害眾生!世間哪個是好人?一定要從自己做起,先不要去問別人,我自己要學做好人,這一點很重要,一定要真干。佛家的標準就是凈業三福、十善業道;《佛說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大乘法的啟蒙,《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從這個地方力行。具體落實,那就是戒律。在家有在家的戒律,出家有出家的戒律,「以戒為師」。佛又說了一句話:「以苦為師」。現在人為什麼不能持戒律?太苦了,五欲六塵享受沒有了、要捨棄掉,做不到!做不到的意思是什麼?五欲六塵的享受不能放下。於是經教還有點興趣,提起戒律就皺眉頭,擱置一邊;雖然自己不敢說這個戒律的是非,心裏面不能甘心情願去學習,於是佛的行持沒有了。

  你們想想,縱然經學得不錯、教學得不錯,能言善道,有佛之心,沒有佛之行,空的、假的!所以佛教在現代的社會比不上基督教、比不上天主教,也比不上伊斯蘭教,為什麼?人家有行,確確實實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做得很多,他們很認真在做。我們去參訪,不能不佩服。早年我在台灣,第一次參觀天主教多瑪斯修道院,實實在在講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佛教怎麼樣都比不上,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沒有法子相比。我那個時候在他們學院裡面上課,這才有機會去參觀,看看他們的生活狀況,飲食起居、平常修行的這些功課,不能不讚歎。如果要是不讚歎,那沒有良心了,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我們現在就是連歡喜說法教化眾生的人都少了。要想令一切眾生得利益,首先自己得佛法殊勝的利益,然後才能幫助別人。第七句:

  【栴檀樹光足行神,得以香風普覺一切道場眾會解脫門。】

  他是從這個法門修行證果的。『栴檀』是香裡面最好的,寶香!我們現代眾生福薄,這個栴檀樹大概已經找不到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有,我們曾經聽老和尚講這些故事,說在唐朝時候還有。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帶的有栴檀香,佛經裡面講「牛頭栴檀」。這個香燃一丸,很小燃一點點,當時的首都是在長安,長安城四十里這樣大的範圍都聞到這個香氣,那麼一點點大的香,它的香氣能夠讓四十里範圍的眾生都能聞到。

  『香風普覺一切道場眾會』,人聞著這個香氣,精神爽。這個地方是表法的,「香風」是什麼?佛教裡面道場早晚都唱贊、讚頌,大家都很熟悉學習過的「戒定真香」,真香不是栴檀樹,真香是戒定慧。人真修戒定慧,心放光,身放香,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勤修戒定慧,這個身就變成栴檀。早年我到香港來講經,香港有一些同修告訴我,都是些老居士,講到解放之前虛雲老和尚來到香港,香港同修非常歡迎,給他建了一個精舍。這個精舍我去參觀過,老和尚住了不到一個月就回中國,他說香港這個地方花花世界,不適合修行,回中國去了。住在香港期間,去禮拜老和尚的人很多,老和尚確實德高望重。他們發現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一年洗一次澡,身上衣服從來沒有換洗的。衣服不洗,衣服的領子油垢很厚。老和尚他不洗澡,也不洗衣服,可是在遠處就聞到他的衣服、身體放香,是一股清香,聞到之後能提神。「香風普覺一切道場眾會」,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從虛老這樁事情就明了、就清楚。

  前面這幾位足行神,這是什麼?行道,修行的模範,足行神是我們修行人的榜樣、修行人的模範。他以音聲說法,以形象化眾,為大眾樹立最好的榜樣。言教、身教、意教,意是念念不忘一切眾生,心心希求眾生早一天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是他們的心;所以他們的言音,我們也能夠想像得到一定是勸我們修行,一定是勸我們持戒,勸我們不要怕苦,句句都是警策我們的話,這是修行榜樣。我們相信他們說法不是談玄說妙,不是說什麼高深的大法,實際上的行持,淺近的話語,完全能夠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幫助我們在這一生有所成就。這是我們從他的身分地位上,能夠推測到他給我們說的是哪一類的法門,我們在每一尊足行神的修學法門裡面也能夠略窺一二。

  我們沒有那麼大的智慧、沒有很深的道行,我們沒有辦法完全理解他們的修學,但是只要真心肯學,讀了聽了總能夠領略一些,幫助我們現在修行,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學習的。這裡所講的「香風」,前面所講的「妙音」、講的「化現」,都是樹立最好的榜樣模範覺悟眾生,這個眾生是修行的眾生,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警惕,這個功德無量無邊。

  足行神第八句:

  【蓮華光明足行神,得一切毛孔放光明演微妙法音解脫門。】

  菩薩的德號『蓮華光明』,蓮華是表清凈,也表圓滿,佛為什麼不用其他的花來表法?蓮花亦表因果同時。蓮花在長的時候,沒有開,花苞裡面就有蓮蓬,蓮蓬裡面就有蓮子,所以這是代表因果同時,沒有先後。它不像其他的花,其他的花是先開花後結果,蓮花是因果同時。所以佛用它來表法,這個意義很深。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體會到「因地心」原來就是「果地覺」,這樣智慧才能夠現前。我們現在也發心了,發心為什麼不覺悟?佛在《楞嚴經》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今天是發了心,發了心怎麼樣?因地不真。也就是前面講,心是發了,行不能夠兌現,不能夠落實到身體力行,這就是明顯的因地不真。不要說發別的心,凈業三福是初心,《楞嚴經》裡面講「最初方便」,我們對於父母孝順的心有沒有生起來?無論你的父母現在還在或者是已經不在了,有沒有孝敬的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還不行,還要有孝敬的行為。我們用什麼樣的行為報答父母?因真,果也真。

  大乘佛法裡面修行入門的一門課程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大乘入門。裡面說的是什麼?「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們想想《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不是講的這個?你們看看光目女、婆羅門女如何用自己的身行表現出她的孝心?我們這樣去細讀深思,才了解《楞嚴經》上佛講的這句話,「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完全沒有做到。沒有做到,孝養父母這句忘掉了,哪裡有?心裏面痕迹都沒有;或者是有,印象非常淡薄。有人提起來,是有這個印象;沒有人提起來的時候,忘得一乾二凈。奉事師長就更不必說了,對父母不能盡孝,怎麼可能對師長尊重?尊師重道沒有了。

  我想起童年的時候,大概是七、八歲,我念過幾個月的私塾,大概三四個月。在鄉下,在我們那個小縣的東鄉阮氏宗祠,學校在它的祠堂裡面,私塾,以後改成小學。頭一天進私塾,我父親帶著我去,我的印象很深刻,還帶了禮物供養老師的。進學先向孔老夫子的牌位「大成至聖先師」,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清朝見皇帝的大禮。我父親在前面,我跟在後面,先拜孔老夫子。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我父親帶著我也像拜孔老夫子一樣三跪九叩首拜老師,拜完之後再送上禮物,這是我們正式要上學了。父母教導兒女尊師重道,我們做小孩看到父親對老師這樣尊敬,我們哪敢不敬老師,哪敢不聽老師教誨?一個人能夠教成功是家長跟老師密切合作,做種種示現表演給兒女看、給學生看,他們是在做戲,我們跟著學習,教育的意義太重了。以後變成學校,這種禮節就沒有了,尊師重道的心就大打折扣。現在過了一個甲子,我說這個話大概七十年前的事情,又經過這麼長的時間,現在淪落成什麼樣子?父不父,子不子。往年方東美先生給我講:「現在學校是什麼?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社會焉能不亂!

  我們今天讀誦大乘經典感慨很深,要如何能教化眾生?首先自己要能夠清凈光明。清凈心生智慧,因果同時。清凈心是因,生智慧是果,一分清凈生一分智慧,十分清凈生十分智慧。學講經的同學,你們都希求開智慧,智慧從哪裡開?從戒定開起。你不能夠嚴持戒律,你不能得清凈心,定就是清凈心,你哪來的智慧?經讀得多、聽得多,看過許許多多人的註解,你也能言善道,但不是智慧。為什麼?別人的東西,是「記問之學」,儒家講「不足以為人師」,這是真的。師是大眾的表率,是大眾的模範,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性德流露,自性般若智慧往外面透,才能為眾生做表率、做模範。由此可知,無論是弘法或者是護法,不真干不行!怎麼個干法?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一定照做,依教奉行;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夠違犯。這些事情佛雖然沒有詳細給我們說明,綱領都說出來了。戒律是綱領。抓到綱領,我們就知道應該從哪裡下手。重要的地方,佛都曾經細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綱領,《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細說;「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兩句是綱領,《佛說十善業道經》裡頭是細說。抓住綱領,理解細行,一一遵守,依教奉行,這樣才能成就。

  足行神,說老實話,是弘護正法的榜樣,引導我們捨棄惡道,履行佛道。是哪些人?就是自己。所以《華嚴經》上講的十九種神眾,你們想想哪一個不是自己?為什麼說得這麼詳細?我們的毛病習氣實在太多了,佛真的是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反覆教導我們,這個恩德超過父母。眾生迷惑,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佛菩薩的恩德,感恩的念頭當然不會生起來。墮落在無明、煩惱、惡習之中,無力自拔,只有淪落,只有往下沉墜。佛菩薩看到自然生憐憫心,想幫助,幫不上忙;幫不上忙,還是幫一把試試看。有願意伸出手來的,佛菩薩就把他拉上去;佛菩薩伸手來幫助你,你自己不伸出手來,佛菩薩沒有辦法。你墮在苦海里,人家要救你,你不肯伸出手來。我們從這些比喻裡頭細心去體會。

  他所修學的法門是『一切毛孔放光明』,這是講身教,現身說法。『演微妙法音』,「演」是表演,也可以做為演說解,這一個字雙關語。從前面這半句「一切毛孔放光明」,表演;從後面「演微妙法音」,演說,身教、言教都含攝在其中。過去,確確實實好老師、善知識他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生的榜樣,都是學生的模範,表演給學生看。私塾教學跟現在學校教學不一樣,私塾是一個老師,大概教十幾個學生,太多了教不了,現在講的是小班制。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做出榜樣給學生看,這個很難,這才叫人師。教你怎麼做人,什麼樣的心態對父母,什麼樣的心態對兄弟姊妹,什麼樣的心態對親戚朋友,老師要做出榜樣給學生看。不是只教你念書,那個很容易,教你怎麼做人。所以你在學校、私塾裡面你能夠尊師重道,你懂得怎樣尊敬老師,你回家就知道孝養父母,就知道友愛兄弟,人是這麼學出來的。沒有榜樣,我們到哪裡學?單單靠書本很不容易體會得。

  我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老居士就跟我講過好多遍,一定要找一個榜樣,向這個人學習。他沒有說他,這是他老人家謙虛,其實他已經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教我學印光大師,以印光大師做榜樣。印光大師那個時候已經往生了,我們如何向他學習?印光大師的《文鈔》在。現在大師全集出來了,《文鈔》有二集、三集,還有關於印祖一生行誼,有不少出家在家的大德都撰寫出來了。我們可以從文字當中知道大師的生平,是我們好榜樣、好模範。蓮華光明神修行的方法這樣落實就好了。第九句:

  【微妙光明足行神,得其身遍出種種光明網普照曜解脫門。】

   微妙光明神也是重視身教,重視形象的表演。『其身遍出種種光明網』,光明是大相,網是細相。換句話說,我們常常講的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般若智慧,圓滿的德能,萬德萬能,圓滿的相好都在身相上顯露無遺。那我們一看,『微妙光明足行神』是什麼身分?這決定是諸佛如來示現的。要不是諸佛如來應化,怎麼可能?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所以《華嚴經》上每一位神眾、每一位天眾、龍眾、阿修羅眾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真正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足行神得度者,即現足行神而為說法,不就這個意思嗎?要不是諸佛如來,怎麼有這樣圓滿的示現?我們要曉得。

  現在我們怎樣落實?換句話說,我們應當如何來學習?「微妙」是真實的,假的哪來的微妙?真的才微妙。真實的是什麼?真心。妄心就不妙,真心微妙。我們從哪裡下手?我們從真誠下手,儒家的教學,「誠意、正心」,從這裡下手;大乘佛法從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下手。大乘講的「至誠心」、儒家講的「誠意」,不誠那什麼都不必說了。我們今天學佛修行不少年了,用了多少時間、多少精神,但是今天到底有什麼成就?六根還是被外境所轉,自己一毫一分都做不了主宰,外面小小的境界風動,自己就感覺得受不了。七情五欲就像波浪一樣,隨著外頭境界風起大風大浪,這樣下去怎麼能成就?

  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我們細細觀察他是怎麼修的?他從誠意修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今天沒有辦法修身,原因在哪裡?心不正,意不誠。我們很想誠意正心,也沒有辦法做到,什麼原因?前頭還有條件,前面有「格物、致知」,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格物是什麼?就是佛家講的嚴持戒律,真正的功夫從這個地方做起。嚴持戒律雖然不是微妙光明,它是微妙光明的因。致知是佛法裡面講的破所知障,格物是佛家講的破煩惱障,然後至誠心就現前了。你有二障在,你的真心絕對不會現前。

  我們從哪裡做起?一定要從嚴持戒律下手。持戒念佛,這是古大德教給我們的佛法正道。可惜我們沒做,所以我們今天變成什麼樣子?什麼都不是,一舉一動都不像。從哪裡看?從生活上看,從你處事待人接物上看,不像嘛!這個問題嚴重,不是小事。尤其是出家眾,麻煩更大,在家眾還好一點,出家眾要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像,果報在阿鼻地獄。你要問:「我哪裡有那麼大的罪過?」你自己不知道,你破壞佛教形象,這個罪多重!破壞佛教形象不就是破和合僧嗎?破和合僧在阿鼻地獄。如何護法?要護持我們的形象;如何弘法?要展示我們的形象。足行神,大多數都是用形象來教化眾生。微妙光明神尤其不可思議,大相、細行都普照世間。大相是持戒,細行是威儀,這句話如果我們把它落實在事相上說,「種種光明」,就是種種戒律;「網」,就是種種威儀。凈業三福的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們想想看是不是這一條?

  三皈,我們想想看,三皈這是最大的原則,綱領裡面的綱領。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他不說佛、法、僧,他說覺、正、凈。我最初看到《壇經》,那個時候我剛剛接觸佛法,接觸佛法正式看經,這是第一部。我看的是丁福保居士的《箋注》。我看到這一段,我感覺得非常訝異。一般皈依三寶都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為什麼六祖這種說法?我就在想,六祖距離我們一千三百多年,大概在那個時候傳授三皈,可能有人把意思錯會了,不能夠真正得到三皈,不能真正領悟到,所以他用這個方法來說。這樣說法,意思非常清楚,很明白。後面還註明:「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原來覺、正、凈就是講佛、法、僧。我們知道了皈依,皈是回歸,依是依靠,從哪裡回歸?依照六祖大師的說法,是從迷而不覺回歸,從這裡回頭。依靠什麼?依覺而不迷。試問問我們做到沒有?如果我們沒有做到,皈依佛這一條沒有。你三皈是形式,沒有實質,天台大師講「名字三皈」,有名無實,這還搞什麼?皈依佛落空了。

  再看第二條,看看皈依法有沒有?六祖說法是「正而不邪」,我們從哪裡回頭?從邪而不正、從邪知邪見回頭,依正知正見,這是皈依法。我們凡夫起心動念,我們思想、我們的見解都是邪知邪見,有沒有從這裡回頭?沒有,一天到晚還是胡思亂想,還是以為「我想得對,我看得沒錯」,沒有回頭!正知正見在哪裡?在經典裡面。我們自己沒有明心見性、沒有開悟,所以皈依三寶裡頭,佛不在世,法寶第一,最重要。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修,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也就是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隨順經典的教誨,經典裡面所教的是正知正見,我們這樣做是真正皈依法。還是起心動念都隨順自己的意思,你沒有皈,你也沒有依,皈依法這一條也沒有,也是假的不是真的。

  第三條皈依僧,「僧者,凈也」,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是僧寶。我們必須從一切染污,心地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現在人講精神的染污、生理的染污,回過頭來依清凈心、依清凈身,這是真正皈依僧寶。我們沒有做到,身心還是被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污染。諸位想想,連三皈都沒有能做到,「具足眾戒」不要談了。這怎麼辦?能把十善業道修好,人天善人,佛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兩句話是有標準的,不是隨便稱的。我們能稱善男子善女人嗎?凈業三福頭一條能做到,你是人天善,可以稱善男子善女人,是在五乘佛法裡頭人天法。真正能夠做到「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小乘善,須陀洹他們所修的基礎。要做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人,大乘裡面稱善男子善女人。十一句統統能做到,大乘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小乘經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做到凈業三福前面兩條;人天的善男子善女人,做到一條,三福裡頭第一條。這標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由此可知,微妙光明足行神他所修學的這個法門,圓滿的落實凈業三福,所以這個身「遍出種種光明網」普照世間,我們不學怎麼行?得認真努力來學習。所以佛法不是真干,決定沒有成就。這一生我們得人身遇佛法,能不能成就,要具足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今天在三個條件裡頭因緣有了,我們遇到佛法,緣分有了。遇到佛法有沒有成就?那要看你的善根、福德。什麼叫善根?我講得很淺顯,我說的是能信能解,你真正肯相信,你真正聽懂,看懂、聽懂了,這是善根。如果你學佛半信半疑,你讀經、聽講也不能夠完全理解,你善根不足;雖有善根,善根太薄,力量太弱,不能夠真信,不能真正理解。福德是什麼?福德是能落實,是肯真干。佛教我們孝養父母,真做出來;教我們修行十善業,真干,條條做到。做不到怎麼樣?能說不能行,沒有福德。

  所以《阿彌陀經》上講得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生西方極樂世界三個條件要圓滿具足。我們只有因緣,善根、福德都不夠,不能往生。但是因緣確實關係很大,善導大師曾經講,西方凈土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如果我們遇的緣殊勝,緣會幫助我們善根、福德,也就是說我們有好的善知識、好的同參道友,常常勉勵我們,常常勸導我們,慢慢就真的幹了,從假學佛到最後就變成真學佛了,緣!沒有緣,緣要斷了,太難太難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佛學問答301~400問
凈空法師:最上乘人,他就只念這一句佛號
凈空法師答問:往生後,佛菩薩如何面對因緣果報?
(69)凈空法師: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有求沒有感應,是你用心不善
凈空法師 -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重視名聞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