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與近代中國(上)-楊天石

主講人簡介楊天石,1936年2月15日生。1948年畢業於東台天霞鎮中心國民小學。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60年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八一農業機械學校任教。1962年1月調到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任教。1994年被聘任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中華民國史》《南社史長編》《民國掌故》《朱熹及其哲學》《泰州學派》自1997年起,他受邀出任《百年潮》雜誌主編。內容簡介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變法運動——戊戌變法。在戊戌變法之後,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裡出現了一部分人,這一部分人對西方的社會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他們主張在保存中國傳統的君主政體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面,部分地學習西方的文化、教育。這一部分人我們稱之為「維新派」。他們的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四個人。維新派通過上書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要求;通過辦報紙來形成自己的輿論工具;通過學會把改革的力量組織起來。這樣的話,維新運動就形成了群眾性的政治運動,形成了氣候和規模。他們發動的運動叫「百日維新」,涉及到文化、經濟、軍事、社會風氣、政治五個方面的改革。這些改革光緒皇帝僅在幾個有限的方面有所推進。但是在這時卻出現了一個「六堂官事件」。「六堂官事件」可以說是戊戌變法的導火線。康有為設計了一個「謀圍頤和園捕殺西太后」的計劃。那麼他們就需要軍隊的支持,因此就派譚嗣同找到袁世凱,說皇上有詔,要你把老朽除掉。袁世凱假裝答應,表示要準備一下。過去的歷史都講,是袁世凱把這一秘密告訴了慈禧太后,事實上卻不是這樣……全文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文學館。鴉片戰爭以後的中國,歷經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百年的歷史,可以說飽經內憂外患。在這個過程當中,多少仁人志士,力圖變法、改良,以求改變中國的命運。鴉片戰爭使中國的國力積貧積弱,民族矛盾,外族的侵略接連不斷。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變法,而且最後是以失敗告終的,這麼一個政治的事件。可以說是聞名中外,甚至震驚中外。為此呢,今天的《在文學館聽講座》,我特意請來了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著名的史學家楊天石先生,他為我們演講《戊戌變法與近代中國》,大家歡迎。今天我講的題目是《戊戌變法與近代中國》,主要講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講戊戌變法的始末,它是怎麼開始的?怎麼樣結束的?是講戊戌變法的始末,把這個歷史過程介紹給大家。第二個問題,我想講一講,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以及它在近代中國史上的意義,就是它對近代中國發生了一些什麼樣的作用。下面我開始講第一個問題,就是戊戌變法的始末。這個問題裡邊呢,我首先要講第一個小問題,是改良思潮的興起。戊戌變法,在歷史上被認為是一次改良主義的政治運動。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就是改良的這種思潮是怎麼樣興起來的?剛才傅先生談到,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鴉片戰爭以後,清朝統治階級裡邊,就產生了一部分人。這一部分人和中國傳統的士大夫、和傳統的官僚,有很大的不同。而用我們著名的史學家范文瀾先生一句話,出現了這麼一種人,叫「睜眼看世界」。就是說以前中國長期處於閉關自守狀態。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被迫把大門打開了,因此就產生了一部分官僚知識分子。他們睜眼看世界,把眼睛張開來看世界了。他們提出了許多主張,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句話。一句話呢,叫「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師」拜老師,「夷」是洋人、洋鬼子,外國人當時稱為「夷人」,就是說要把洋鬼子作為自己老師。學什麼?學他比我們優秀的地方。「長」是擅長,就是學習洋人的擅長的技術,幹什麼?「以制夷」,來制服洋鬼子。就是用洋鬼子的那套技術,比我們強的技術,我們來制服他。另外,還有個口號,八個字。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國文化、中國的學問「做體」,「體」是根本的意思,那麼「西學為用」,要把西方的學問要取之為我所用。「西學為用」,那麼提出這個八個字,應該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進步。因為這就說明了中國人感到自己的原來那一套文化,那一套學術不夠用了,所以要用西方的學術,來補充自己。這個也是中國人認識上的一個進步。那麼這一部分人,他主張向西方學什麼呢?「長技」他們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要辦工廠、辦學堂、要派遣留學生、要建立新式的海軍、要用新式的武器來裝備陸軍。也就是說,他們企圖把西方的科學技術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那麼這一派人,在近代歷史上稱為「洋務派」。由於中西交往的發生髮展,也由於一部分知識分子出洋留學或者出使西方,那麼這一部分知識分子,他們對西方的社會制度、對西方文化,有了比洋務派更深的了解。這一部分知識分子,他們發現洋鬼子的長處,不僅僅在科學、不僅僅在藝術,而且也在文化教育,在政治制度上面。因此,這一部分人,他們主張在保存中國的傳統的君主政體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面,部分地學習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教育,還有西方的政治制度。那麼這一部分人,我們稱之為「改良派」,或者說叫「維新派」。它的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這樣四個人。康有為是改良派的領袖人物,他早年所學完全是中國的傳統儒學,但是,他後來逐漸讀到了中國人編寫的介紹西方的書籍,對西方粗有所知。所以康有為他的思想我們用一句話概括,他是用「西學為營養,哺育出來的思想」。但是他又披上中國古老學術的外衣,如果沒有西方的近代的民主主義文化,那麼不可能有康有為的思想。但是康有為的西學思想,又是披上了一件外衣,這個外衣是中國古老學術的外衣。維新運動思想家的第二個重要人物就是梁啟超。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學生,在戊戌變法之前,梁啟超可以說他還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他主要的是一個宣傳,而且是一個很出色的宣傳家。改良主義的第三位人物是譚嗣同。譚嗣同就其思想的激進程度來說,他是當時所有改良主義思想家的裡邊最突出的一個。所以說,這些年外國的學者、中國的學者,有一部分人,把譚嗣同稱為激進思想家,而且把譚嗣同的思想,說成是中國近代激進主義的源頭。這些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確實在當時的維新主義思想家裡邊,譚嗣同的思想的激勵程度比其他人要高出一頭。改良主義思想家的第四個人物是嚴復。嚴復的特點是他對西學了解得最全面、最深刻。剛才我講的,康有為也好,梁啟超也好,譚嗣同也好,他們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戊戌變法之前,他們的腳沒有跨出中國的大門一步。康有為只到過香港,香港那個時候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還是中國的領土。但是嚴復是英國的留學生,因此嚴復他對西學所知最多。嚴復的最大功績就是翻譯了《天演論》,認為自然界和社會的普遍規律都是物競天擇,自然淘汰。中國人如果再不發憤圖強的話,那麼就可能被淘汰掉。用一句1949年以後的語言來說,就是說中國有一天就要從地球上開除出去。那麼嚴復的這個思想,在當時近代中國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第三個小問題想講一下,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從光緒24年4月23號,也就是1898年的6月11號開始,光緒皇帝下詔變法。到這一年的八月初六,公元的9月21號,慈禧太后發動政變。這個期間,從開始變法到變法失敗,這個時間是103天,所以歷史上叫百日維新,那麼百日維新到底具有哪些內容呢?第一方面是文化教育改革,中國以前的科舉考試是考八股文。八股文這種體裁是嚴重束縛思想,是形式主義的僵死的一種體裁。所以維新派搞百日維新首先一個就是要求廢八股,要把八股廢掉。廢掉用什麼來代替呢?策論,「策」是策略的「策」,「論」是論文的「論」。廢八股,改策論。策論就是便於知識分子比較自由地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表達自己的政治改革的意見,所以叫策論。文化改革的第二個內容,就是辦學堂。今天的北京大學,就是當年的京師大學堂,就是戊戌時期,戊戌改革的成果。所以第一方面是文化教育的改革。第二方面是經濟改革,經濟方面的改革。康有為跟皇帝講,一個國家要富強,一定要發展商業,所以光緒皇帝接受這個意見,在各省設了商務局。咱們最近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個部叫商務部,當時叫商務局。第三方面是軍事改革。清朝的軍隊都是使用冷兵器,大家知道武器是兩個類型。一個叫冷兵器,一個叫熱兵器。冷兵器是什麼?冷兵器就是刀、矛、弓箭,中國的軍隊以前都是使用冷兵器,使用刀、矛和弓箭。戊戌時期規定要把這個弓、刀、矛傳統項目要廢掉,要改使槍炮,用熱兵器。第四方面的改革內容,是社會風習的改革。「風」是風氣的「風」,習慣的「習」。當時的中國人,城鄉各地有很多祠堂,有很多廟宇。康有為給光緒提出來,要把各個地方,各種各樣的離奇古怪的祠堂要把它改為小學,改為學堂,這一點光緒皇帝是接受的。也就是改變社會上,崇拜鬼神的這種不良風氣。康有為還提出來,要求廢除纏足,女人不要纏足。這一條呢沒通過,官僚說什麼呢?理由是什麼呢?這個事情太小了,太瑣細了和政治改革沒有關係,否定了。所以第四方面的改革是社會風習的改革。第五方面的改革是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涉及權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因此是改革裡邊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問題。那麼百日維新期間,光緒皇帝僅僅在有限的幾個方面有所推進。第一個推進是開放言路,「言」是言論的「言」,「路」是道路的「路」,就是打開言論的道路。那麼清朝的規定呢,不僅老百姓沒有議論政治的權力,連低等的官員都沒有議論政治的權力。就是說低等的官員,給皇帝寫意見書,這個是不行的。那麼為了改變這個情況,光緒皇帝決定凡是政府官員有政治上的意見,可以通過所在的堂官部長往上代奏。就是說假定說我是工部的,那麼我要給皇帝提個政治改革意見,我要找工部尚書請他往上代轉。老百姓有上書言事者,可以到都察院到這個機構去呈遞自己的意見書。第二方面的內容是精簡機構。光緒皇帝下了個命令,一下子從清朝的中央機關撤掉了六個不必要的衙門,等於是撤掉了六個部。那麼外省呢,也指示要做相應的精簡。這是第二個方面,是精簡機構。第三個方面呢,就是任用新人,光緒皇帝任用了一部分新派人士。根據以上的幾個方面,就是百日維新它的改革牽涉到文化、經濟、軍事、社會風習、還有政治體制,牽涉這樣五個方面。所以我一開始講,說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整意義上的改革運動,這個道理就在這裡。就是洋務派的改革,它只涉及科學和技術,涉及經濟。而改良派的戊戌變法,它涉及了文化教育,特別是涉及到了政治體制的改革。下面我就講戊戌政變的發生,戊戌政變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呢?首先是出現了一個叫禮部,「禮」是禮貌的「禮」,禮部的六堂官事件,那麼這件事情是怎麼產生的呢?因為光緒皇帝不講了嘛,要開放言路,如果你是這個部的工作人員,那麼你要給皇帝寫意見書,你要請部長代奏。禮部有個官員叫王照,他就給光緒皇帝提了個意見。這個意見其實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什麼意見呢?就是說,建議光緒皇帝和老佛爺兩個人到外國去考察考察,就是這個意見。那麼王照想,只要老佛爺和光緒皇帝到了外國,一定會增加不少見聞。另外長期傳說,光緒皇帝和老佛爺之間有矛盾,現在你們兩位中國的最高領導者,同時訪問外國,不是表示你們兩個人融洽無間嗎?就這麼個要求。但是這個意見書,禮部尚書,就是不同意往上轉奏章。那麼王照呢!就表示說現在皇帝有命令,你要替我往上轉,你為什麼不轉?那麼禮部的尚書就說,說你讓皇帝和太后出國,讓他們到危險的地方去遊歷,你是心懷叵測。所以禮部的部長和副部長都拒絕,公然違反光緒皇帝的命令,拒絕把意見給他轉呈光緒皇帝。那麼王照堅持鬥爭,當面和這個六個部長副部長發生嚴重突出,事情一直捅到了光緒皇帝手上。這個本來呀,這件事情,有官員建議,對這幾個部長副部長適當處理就可以了。但是光緒皇帝,他因為當時心情急躁,他覺得他自己的政令無法貫徹下去。所以他要想殺雞給猴看,要想立位。所以他就一下子決定六個部長和副部長全部罷官,把官就免掉了。應該說光緒皇帝這件事情捅了一個很大的婁子。這個部長副部長裡面呢!其中有一個人叫懷塔布。懷塔布的老婆是一個通天人物,通到哪兒去?通到老佛爺那兒去。這六個部長副部長一罷官,這個懷塔布的老婆就跑到頤和園就在西太后面前哭。同時這個懷塔布又跑到天津和當時掌握軍權的直隸總督榮祿,說這個情況不得了,我們要想辦法。所以,戊戌變法的政變的導火線事件,是禮部六堂官事件。那麼守舊派準備動作了,維新派也要做準備。這個是個傳說,就是傳說呀,這一年的秋天,西太后和光緒皇帝要到天津去閱兵,去檢閱軍隊。那麼維新派擔心光緒皇帝到天津閱兵的時候,榮祿會採取動作,維新派擔心守舊派動手。所以康有為想與其你動手,不如我先動手,所以在這個情況底下,康有為就設計了一個武力奪權的計劃。康有為是書生,改良派也都是書生,他們就想爭取軍隊的支持。那麼軍隊的支持靠誰呢?他們就靠袁世凱,就找到在天津小站主持訓練新兵的袁世凱,康有為想把袁世凱爭取過來。然後讓袁世凱帶兵從天津到北京來,首先第一步把頤和園包圍起來。因為老佛爺在頤和園,第二步康有為準備請從湖南來的一個好漢,一個會黨人士,這個人叫畢永年,讓他當敢死隊長。等到袁世凱把頤和園包圍起來以後,畢永年這個人是一個好漢,這個人武功很好,譚嗣同的好朋友。康有為就講,只要袁世凱把頤和園一包圍起來,畢永年你就帶一百多個人,敢死隊隊員去衝進頤和園把西太后抓起來,然後就把她殺掉。所以這個在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叫「圍園」,包圍頤和園,「殺後」,把老佛爺幹掉,那麼康有為認為,老佛爺幹掉之後,最大的阻礙就消除了。那麼這件事情多年來史學家並不知道這件事情,康有為有一個包圍頤和園把西太后抓起來,然後把她殺掉的計劃。史學家長期不知道這件事情,清朝政府是講過,但史學家不相信。那麼1985年,我到日本去訪問的時候,在日本外務省的檔案裡邊,把畢永年的日記找出來了,那麼這件事情就很清楚了。康有為要完成這個圍園「殺後」的政變計劃,他必須要有兩個人同意,一個就是畢永年。經過康有為的反覆工作,畢永年勉強同意了。第二個要說服的人就是袁世凱。袁世凱從天津小站把兵帶到北京來。那麼康有為把這個工作交給誰呢?交給譚嗣同,這就是歷史上很著名的譚嗣同夜訪袁世凱的故事。那麼譚嗣同找到袁世凱的時候,告訴他現在皇上有詔,要你把老朽除掉。他沒有點西太后的名字,就說把老朽除掉。那麼袁世凱呢,假裝答應。但是講,說我必須回去準備,說這個事情不能著急。所以袁世凱當面做了某種程度的同意,但是表示要準備,請等一等。那麼袁世凱回到天津以後,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直隸總督榮祿。以前的歷史都講,西太后發動政變是袁世凱告密的結果,這個講法並不準確。實際上在袁世凱告密之前,西太后已經動手了,就是西太后動手在前,袁世凱告密在後,這個是歷史學界最新的結論。那麼西太后為什麼要動手呢?主要是一個人,叫楊崇伊,這個人給西太后上了一個奏章。奏章主要是兩個內容,一個就說維新派康有為這些人,盡變舊法—就是把舊的制度完全改變了,這是一大罪狀,是盡變舊法。第二大罪狀是斥逐老臣,「斥」是排斥,把那些老臣趕掉。第一條叫盡變舊法,第二條叫斥逐老臣。第三條,這個楊崇伊告訴西太后,說還有一件事可不得了。說光緒皇帝要把一個日本人伊藤博文,要見他。不僅要見他,而且要把他當成客卿,聘請他到中國政府來當顧問。這個奏章對西太后下決心要鎮壓維新派,可以說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為什麼?楊崇伊的這個奏章,第一它迎合了西太后這種保守的心態。你看維新派盡幹壞事,把祖宗的法律制度全變了,把那些老人也趕走了,所以第一他迎合了老佛爺的這種守舊心理。還有什麼呢?它又迎合了老佛爺的這種害怕洋人的心理。老佛爺就想,說如果光緒皇帝他有洋人在後面撐腰,把日本的伊藤博文。這個伊藤博文是一個很有名的政治家,當過日本首相,在明治維新裡邊,他起了很大作用。慈禧太后最害怕的是光緒皇帝後面有洋人撐腰,那就不是西太后她所能控制的。所以這樣的話,西太后匆忙從頤和園回宮,就下令逮捕康有為和他的弟弟康廣仁。西太后受了楊崇伊奏章的影響決定先動手,西太后動手之後,那麼才接到袁世凱的告密,所以接著西太后又下令要抓誰?要抓譚嗣同,抓其他的幾個人。所以說西太后發動政變,跟袁世凱沒有關係。但是在政變裡邊,逮捕譚嗣同,把這個鎮壓行動擴大了,這個是袁世凱告密的結果,這個是以上講的是政變發生的過程。第一個問題就講到這個地方。問:康有為當時文人造反的時候,提出一個圍園計劃,那麼當時的畢永年,那是一路英雄,他的史料,您到日本才發現了這個日記,曾經也有過一個刺殺慈禧太后的軍事行動,這麼一個東西。就是這個史料在史學界近代史上是很新的東西,這個東西為什麼在日本有?在咱們國內史學界百年來都沒有這個東西呢?謝謝。答:關於康有為他曾經有過一個包圍頤和園捕殺西太后計劃這個問題。以前中國的文獻里並不是沒有記載。如果你查《清實錄》,那麼你會發現當年清朝政府要把譚嗣同他們送到菜市口砍頭的罪狀之一。最重要的罪狀,就是10個字,叫「謀圍頤和園」,「謀」是計謀的「謀」,計劃包圍頤和園。「劫持皇太后」,把皇太后控制在手上。清朝政府宣布的六君子的罪狀,最重要的就這10個字。當時的一些文人的筆記裡邊,也有類似的記載,但是很長時期裡邊,歷史學家不相信。一個原因就是那個命令是清朝政府下的,西太后下的,西太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她要殺他們,當然要給他們捏造很多罪名,清朝政府的話你能相信嗎?所以這是一個原因。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呢,康有為包括梁啟超在內,始終否認這件事情。西太后去世以後,康有為曾經想公布這個事情,說我們當年有這麼一個圍園的,包圍頤和園的計劃。康有為想公布,但是梁啟超給他寫信,說千萬千萬你不能公布,說你得聽我的,說咱們以後絕對不談這件事情。因為當時康、梁是流亡在海外,他們想回國來從事政治運動,想為戊戌冤案平反。那麼梁啟超說你又想回國,要回國來開展政治運動,你要想為戊戌六君子他們平反。你再說自己,我當年有一個包圍頤和園,要殺西太后的計劃,你這不是自己跟自己找麻煩嗎?如果你承認有這個計劃,你就得承認西太后抓你、殺你有道理。所以這樣對你回國進行政治活動是不利的。所以康有為一聽我這個學生挺聰明,很對,所以他們有一個攻守同盟。所以以後到了民國時候,有人寫信問康有為,康有為始終表示沒有這個事情。所以也就是說,這以前歷史學家根據這兩個原因,都不相信有這件事情。那麼後來為什麼最近幾年大家相信這個事情了?就在於從日本外務省的檔案裡邊,把這個畢永年他的日記找到了。畢永年是什麼呢?他是譚嗣同的朋友,而且就是康有為任命他去頤和園抓西太后的敢死隊的隊長。這個是第一手材料,所以這個材料在國內公布以後,現在歷史學界可以說99%的歷史學家都已經把這個事情確認了,這個原因是這樣。那麼這個過程講得很複雜,過去我們都認為,凡是進步的人,他的話一定可靠。梁啟超是改良派,當時是代表進步潮流的,所以梁啟超否認有這個密謀是對的。而袁世凱呢,他發表了《戊戌日記》,他是講了這件事情的,他是講了譚嗣同怎麼勸他去除此老朽,他是寫了的。但是人們都認為,袁世凱是個大壞蛋,大壞蛋講的話一定是假的。而梁啟超恰恰是講了假話,把我們大家都欺騙了,袁世凱倒是講了老實話,可是沒有人相信,可以參考。楊先生的演講,今天是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紮實的史學課。他以史學家的敏銳和犀利,為我們講述了戊戌變法發生的背景和發生的過程。我們常說一句話「讀史明智」,我想「讀史明智」告訴我們,閱讀歷史書。還有像聽楊先生這樣的史學家的講座都是非常有助於我們以科學的、歷史的眼光、歷史的態度來認識和看待事物。最後讓我們向楊先生表示感謝。
推薦閱讀:

溫故知新:歷史上的戊戌年

TAG:中國 | 近代 | 變法 | 戊戌變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