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
西夏,又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族建立的王朝,主要以党項族為主體,包括漢族、回鶻族與吐蕃族等民族在內的國家。因位於中國地區的西北部,史稱西夏。
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并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國。
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後,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專政時期。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金朝崛起並滅遼、北宋後,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兩國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
然而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公元1227年亡於蒙古。
西夏屬於番漢聯合政治,以党項族為主導,漢族與其他族群為輔。制度由番漢兩元政治逐漸變成一元化的漢法制度。西夏的皇權備受貴族、母黨與權臣等勢力的挑戰而動蕩不安。由於處於列強環視的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對外採取依附強者,攻擊弱者、以戰求和的外交策略。
西夏是一個佛教王國,興建大量的佛塔與佛寺,以承天寺塔最有名。然而也是崇尚儒學漢法的帝國,立國前積極漢化;雖然夏景宗為了維護本身文化而提倡党項、吐蕃與回鶻文化,並且創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但自夏毅宗到夏仁宗後,西夏已經由番漢同行轉為普遍漢化。文學方面以詩歌和諺語為主。在藝術方面於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有豐富的佛教壁畫,具有「綠壁畫」的特色。此外在雕塑、音樂與舞蹈方面都獨特之處。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党項是羌族的一支,隋書上載「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舊唐書》載:「党項羌……漢西羌之別種也。魏、晉之後,西牆微弱,或臣中國,或竄山野。自周氏滅宕昌鄧至後,党項始強。」唐朝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項羌和吐谷渾經常聯合起來對抗強大的吐蕃。唐高宗時,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失去依附的党項羌請求內附,被大唐安置於松州(四川松潘),後党項羌逐步繁衍成數個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佔據今天的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等地。唐開元年間,居於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的党項羌非常恐懼四處劫殺的吐蕃軍隊,向唐玄宗求救,被遷至慶州(甘肅慶陽)。安史之亂起後,郭子儀怕這些異族鬧事,建議唐代宗將當時在慶州的拓跋朝光部遷至銀州(陝西榆林)以北和夏州(陝西橫山)以東地區,這一地區即是南北朝時匈奴人赫連勃勃的「大夏」舊地,當時稱為平夏,所以這部分党項羌就成為平夏部,即日後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時,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這部分党項羌武裝也被稱為定難軍,其勢力範圍以夏州為中心,包括夏、綏、宥、銀四州廣大地區皆稱為拓跋氏的私人領地。
五代十國時期,不管中原是何人當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稱臣」,換來該地的統治地位和大量的賞賜。 在這段時期,西夏十分謹慎地處理著與後唐、後晉、後漢等沙陀政權,與耶律阿保機於公元907年建立的遼國,以及與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建立的宋朝之間的錯綜複雜的外交關係。
經過200多年建設,平夏地區非常富饒,以鄂爾多斯南部地斤澤地區為核心的肥美牧場,以夏宋交界的七里平為代表的農業區為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糧草,同時鄂爾多斯此時還盛產當時可當貨幣使用的上好青鹽,每年產量可達15000斛左右,因此平夏部党項羌可以說是有兵有馬有糧有錢,天時地利人和均占,勢力逐步膨脹起來。不過一直以來李氏一族野心並不大,無非是甘願當一方諸侯,宋太祖雖削奪藩鎮兵權,但對西北少數民族依然寬宥,「許之世襲」。當夏州節度使李繼捧上台後,情況有所變化。
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趙光義削藩鎮的兵權,把李氏親族一鍋端到京城,準備根除西北這一大盤盤踞勢力。李繼捧的族弟名叫李繼遷,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無異於蛟龍失水,再無翻盤可能。因此借故逃離,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時認為逃跑的小股匪幫沒什麼能耐,折騰不起來,但李繼遷卻很有政治頭腦,連娶數位當地豪強的女兒作為妻妾,一下子與地方首領成了親戚,勢力漸盛。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沖誘殺宋將曹光實,並佔據銀州,攻破會州(甘肅靖遠),與宋鬧翻;又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出大軍包圍靈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軍擊夏,皆敗北。宋太宗崩後,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陝西靖邊)、靜(陝西米脂)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
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李繼遷率諸部落攻陷宋朝重鎮靈州,改名西平府,後又攻取西北重鎮涼州,截斷宋朝與西域的商道,截斷西域向宋朝的入貢,同時禁止西域諸部向宋朝賣馬,嚴重影響了宋朝的國防軍力建設。與吐蕃會盟時,李繼遷遭吐蕃人暗算,被勁弩射傷,後傷重而死,時年42歲。
李德明即位後,傾力向河西走廊發展,南擊吐蕃,西攻回鶻,大大拓展党項羌族的生存空間,公元1019年,李德明選定懷遠鎮(寧夏銀川)為都城,改名興州。他對外仍向宋、遼稱臣,對內則完全是帝王氣派。
公元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並頒布禿髮令。並派大軍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這樣,元昊已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甘肅張掖)、涼(今甘肅武威)、瓜、沙、肅數州之地,即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宋廷上下極為憤怒,雙方關係正式破裂。此後數年,元昊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1044年,在河曲之戰中擊敗攜10萬精銳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完全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此時,西夏總兵力約50萬人。
大敗宋遼之後,元昊不可一世,日益暴橫淫縱,甚至將兒子寧令哥的妻子納為妃子,1048年元宵節,因奪妻之恨,元昊之子寧令哥揮刀,將其父元昊的鼻頭全部削掉,元昊痛極血盡而死,時年46歲。元昊子諒祚繼承大位,其死後又由子秉常即位,此時西夏政局內部動蕩,宋神宗以為有機可趁,派兵五路攻夏,準備收復靈武。但敗多勝少,特別是靈州、永樂城兩戰,損失士兵民夫達60餘萬人,耗費軍費無計。
西夏方面國力也大虧。後女真崛起,西夏攻佔宋朝定邊軍(陝西吳起),並向金國稱臣。金朝皇帝在高興之餘把此前佔領的西夏故地樂州(青海樂都)、積石州(青海貴德)等河外諸州都賞賜給了西夏王乾順,西夏領土達到鼎峰。蒙古崛起後,一直視西夏為眼中釘(一來西夏佔據了北方蠻族入侵中原的通道——黑水城;二來西夏控制著河套與河西走廊地區的財富),將其作為練兵場,不斷派兵襲擾突擊,演練部隊。
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時,夏廷對內進一步鞏固統治,對外常與宋遼兩國處於戰爭與議和的狀態。夏毅宗繼位時年幼,由其母沒藏太后與沒藏訛龐專政。當時遼朝遼興宗再度攻打西夏,最後西夏向遼朝稱臣。沒藏太后荒淫好色,多次勾結外人,其中李守貴與吃多己多次爭寵。最後李守貴殺太后與吃多己,事後也被沒藏訛龐所殺。沒藏訛龐又將其女許配夏毅宗以控制小皇帝。公元1059年夏毅宗參與政事,沒藏訛龐密謀刺殺夏毅宗,後被夏帝誅殺全家。親政後,夏毅宗娶協助他剷除沒藏訛龐的梁氏,任用梁乙埋與景詢等人。然而於公元1066年與北宋作戰時受箭傷,兩年後去世,由其子7歲的李秉常即位,即夏惠宗。
由於夏惠宗年幼,由其母梁太后掌握大權,形成了以梁太后與梁乙埋為首的母黨專權。母黨大力發展其勢力,提倡番禮,重用都羅尾與罔萌訛,排擠夏景宗的弟弟嵬名浪遇等反對派。公元1080年,夏惠宗最後在皇族嵬名氏的協助下得以親政。夏惠宗崇尚漢法,下令以漢禮藩儀,遭到梁太后為主的保守派極力反對。對此,夏惠宗想用大臣李清策的建議,將河南地區歸還宋朝,以利用宋朝削弱外戚勢力。不料機密泄漏,梁太后殺李清策,幽禁夏惠宗。梁太后此舉引來皇黨、仁多族的叛亂,連吐蕃禹藏花麻都向宋朝請求派兵攻打梁太后。此時宋朝正值宋神宗王安石變法而國力增強,並在公元1071年由王韶於熙河之戰佔領熙河路,對西夏右廂地區造成威脅。[29]公元1081年宋神宗聽從種諤建議,趁西夏內亂之際,以李憲、種諤等五路大軍發動五路伐夏,目標興慶府。梁太后採取堅壁清野策略,襲擊糧道以粉碎五路宋軍,宋軍最後只奪下蘭州。隔年宋軍採取碉堡戰術,派徐禧興建永樂城,步步壓縮西夏在橫山的軍事空間。梁太后趁永樂城新建之初,率30萬大軍包圍攻陷,宋軍慘敗,史稱永樂城之戰。西夏雖然多次擊潰宋軍,但與宋朝貿易中斷使經濟衰退,戰事頻繁又大耗國力,人民不滿。梁太后與梁乙埋最後於公元1083年讓夏惠宗複位,以平和矛盾,然而夏惠宗依舊沒有掌握實權。梁乙埋去世後,政權轉由其子梁乞逋掌握。公元1086年夏惠宗在憂憤之下去世,由3歲兒子李乾順即位,即夏崇宗。
此時西夏政權又落入小梁太后及梁乞逋手中。宋朝宋哲宗時期,章惇執政,派遣渭州知州章楶討伐西夏,章楶建議對西夏採取經濟制裁與碉堡、潛攻耕作戰,其後為了實踐這套戰術,他在公元1096年於西邊的渭川修建平夏城與靈平砦,並且多次擊退進攻的西夏軍隊。隔年宋軍攻入東邊的洪州、鹽州。公元1098年小梁太后偕同夏崇宗率領30萬大軍猛攻平夏城,遭到慘敗,大將嵬名阿埋與妹勒都逋均被擒,史稱平夏城之戰。其後殘兵敗將被章楶安排伏兵殲滅,小梁太后差點被俘,宋軍隨後興建西安州與天都寨,打通涇原路與熙河路,秦州變成內地。宋朝控制橫山地區後,西夏處境日益艱困。其後的一段時間西夏與章楶交戰屢戰屢敗,公元1099年在遼朝遼道宗的周旋下,宋夏再度和談,西夏向宋朝請罪而終。西夏在母黨專權的十年里,梁乞逋依仗「梁氏一門二後」的威勢,連連發動與北宋和遼朝的戰爭,使西夏蒙受嚴重損失。他經常在朝廷上向眾大臣誇耀自己的功勞,認為西夏連年出征,主要就是讓宋朝屈服,只有這樣才能使西夏獲得和平。環慶之戰時,梁乞逋被小梁太后制止出征而懷恨在心。他意圖叛變,但是事機敗露。小梁太后命嵬名阿吳、仁多宗保與撒辰率兵逮捕處死。小梁太后親自專權後,為了加強對宋朝戰事,多次向遼朝請求援軍被拒。遼廷對小梁太后極度反感,認為遼夏戰爭是由她引起,而小梁太后因多次被拒也惡言相向。公元1099年夏崇宗親政在即,但「梁氏專恣,不許主國事」。遼朝遼道宗派使至西夏,用毒藥毒死小梁太后。至此長期的太后專政終止,西夏皇帝得以親政。
漠北的克烈部與西夏十分友好,然而後來蒙古部在鐵木真的領導下兼并不少部落。公元1203年克烈部被鐵木真并吞,其領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兩年後,鐵木真率軍入侵西夏,掠奪西夏邊界城市而去。夏桓宗認為擊退外患,改興慶府名為中興府,取夏國中興之意,實際上西夏反而壟罩在蒙古的威脅之下。公元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即成吉思汗,後被尊稱元太祖。成吉思汗為了要攻滅敵國金朝,勢必要切斷金夏聯盟,所以西夏成為他的目標之一。隔年夏襄宗奪位不久,成吉思汗率大軍攻破西夏要塞斡羅孩城(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境),因各路夏軍奮力抵抗而擊退之。公元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鶻,河西地區也暴露在蒙古威脅之下。蒙古第三次征夏即自河西入侵,出黑水城,圍攻斡羅孩關口。夏襄宗派其子李承禎率軍抵抗失敗,夏將高逸被俘而死。蒙軍又攻陷西壁訛答守備的斡羅孩城,直逼中興府的最後防線克夷門。夏將嵬名令公率軍伏擊蒙軍,最後仍被蒙軍擊潰。中興府被蒙軍圍困,夏襄宗派使向金朝金帝完顏永濟求救,但是金帝拒絕,還以鄰國遭攻打為樂而坐視不救。最後夏襄宗納女請和,貢獻大量物資,並且附蒙伐金。
夏襄宗附蒙伐金後,對金朝進行長達十餘年的戰爭,使雙方損失很大。國內方面,西夏百姓十分貧困,經濟生產受到破壞,軍隊衰弱,政治腐敗。夏襄宗本身也沉湎於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公元1211年齊王李遵頊發動宮庭政變,廢夏襄宗自立為帝,即夏神宗,史書稱為狀元皇帝。夏神宗不顧國內大臣反對,仍然堅持附蒙抗金,金宣宗也多次反擊之。此時西夏國內社會經濟凋蔽,民變不斷。公元1216年因為西夏因不肯幫助成吉思汗西征,次年成吉思汗率軍第四次進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興府,自己逃至西京靈州。最後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談才終戰。公元1223年由於夏神宗不願做亡國之君,便讓位給太子李德旺,即夏獻宗。此時夏廷已經認清蒙古將會滅亡西夏,夏獻宗決定採取聯金抗蒙的策略,趁成吉思汗西征時派使聯合漠北諸部落抗蒙,以便鞏固西夏北疆。當時總管漢地的蒙將孛魯(木華黎之子)察覺西夏的意圖,於公元1224年率軍從東面攻入西夏,攻陷銀州,夏將塔海被俘。隔年成吉思汗得勝返國,同時率軍攻打沙洲。最後夏獻宗同意蒙軍條件投降,蒙古撤軍。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獻宗沒有履約為由,兵分東西向西 滅掉西夏的成吉思汗夏夾攻,此即蒙古滅西夏之戰。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隊至兀剌孩城(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西進攻陷黑水城,又迂迴進軍賀蘭山(寧夏銀川西北),擊潰夏將阿沙敢不,最後屯軍渾垂山(甘肅酒泉北)。西路軍由阿答赤率領,與忽都鐵穆兒、西夏降將昔里鈴部、察罕等人借道西州回鶻,陸續攻陷沙州、肅州與甘州。但在圍攻甘州時遭到守將和典也怯律頑強抵抗,最後成吉思汗親自攻陷,並且降服涼州守將斡扎簣投降。至此河西走廊全數淪陷。夏獻宗憂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繼位,即夏末帝。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軍穿越沙陀,進軍黃河九渡,攻佔應理(寧夏中衛)。而後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圍靈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軍救援,雙方於凍結的黃河決戰。而後嵬名令公與守將廢太子李德任會合,最後城陷被殺。蒙軍包圍中興府,並且分兵南下攻陷積石州(青海循化)、西寧(青海西寧)等西夏領地,並駐夏六盤山。西夏只剩中興府,公元1227年夏末帝在中興府被圍半年後投降蒙古,西夏亡。成吉思汗此時已病死六盤山,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遺囑殺李睍。蒙軍攻陷中興府後展開屠殺,宮室、陵園付之一炬,後經察罕勸諫而止,但城中人口已經不多。
公元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西夏終於全部淪陷,蒙古兵還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盡皆破壞,以至於從明朝開始歷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獲得過多少有價值的物品。成吉思汗去世後,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併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公元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五年,改中興府為寧夏路,寧夏者,夏地安寧也!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當蒙古鐵騎進侵西夏,大肆蹂躪的時候,西夏居民向境外逃走,他們向著中國而去,經過數千里跋涉,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即今康定縣拆多山以西,雅礱江以東,乾寧縣以南,九龍縣以北的地區)定居下來,建立了一個小政權,至今在本地的藏族居民中留下傳說,他們把這個小小政權的首領叫做"西吳王』,實際也就是"西夏王』的稱號。這個小政權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被徹底消滅。
李元昊(1003年-1048年),別名曩霄,小字嵬理,党項族人,西夏開國皇帝。
李元昊是北魏鮮卑族拓跋氏之後,遠祖李思恭,在唐朝時受賜李姓,李元昊繼夏國公之位後,棄李姓,自稱嵬名氏。
北宋寶元元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修建宮殿,設立文武兩班官員,創造自己西夏文,並頒布禿髮令。先後派遣軍隊攻擊並佔領了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
李元昊建國後,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係正式破裂。在此後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中,西夏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北宋慶曆八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李元昊薨。謚武烈皇帝,廟號景宗。
宋景德元年五月初五(1004年5月26日),李元昊出生在靈州(今寧夏靈武),一個帝王之家。
尚在髫齡的元昊,對父親的睦宋政策,特別是同宋朝的經濟貿易,不能理解。有一次李德明遣使臣到宋用馬匹換取物品,因得到的東西不合他的心意,盛怒之下把使臣斬首。元昊對父親的這種舉動十分不滿,對誡父親說:「我們從軍的人原來本事從事鞍馬的,現在用不急需品交換已經不是上策,現在將使臣殺掉了,有誰肯被我們使用呢?」德明見年僅10餘歲的獨子就有這種見識,十分器重。少年元昊,長了一副圓圓的面孔,炯炯的目光下,鷹勾鼻子聳起,剛毅中帶著幾分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態。中等身材,卻顯得魁梧雄壯,英氣逼人。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色冠帽,身佩弓矢。常常帶了百餘騎兵出行,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傘蓋相隨,從騎雜沓,耀武揚威。元昊幼讀兵書,對當時流行的《野戰歌》、《太乙金鑒訣》一類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精於其蘊。他頗具文才,精通漢、藏語言文字。又懂佛學。尤傾心於治國安邦的法律著作,善於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這些都造就了元昊成為文有韜略、武有謀勇的英才。
在宋朝邊將中,對元昊的外貌、器度、見識有種種不同的傳說。邊帥曹瑋駐守陝西沿邊,早想一睹元昊風采,派人四齣打探他的行蹤。聽說元昊常到沿邊榷市行走,幾次等候,以期會面,但總不能見到。後來派人暗中偷畫了元昊的圖影,曹見其狀貌不由驚嘆:「真英物也!」並且預見到他後日必為宋朝邊患。
元昊逐漸長大成人,對父親的和宋政策,特別是向宋稱臣日益不滿,多次規勸父親不再臣服宋朝。他對德明說:「我們部落很繁華,當時財力用物不足。如果失去百姓,用什麼守衛國家?如果不用所得俸賜,招撫恩養蕃族,習練弓箭。從小的方面看,可以向四周領邦征討,往大的說,就可以侵奪封疆,上下豐盈,折正是計策索要得到的。」德明對元昊的意見,何嘗覺得沒有道理呢。只是時機還未成熟,年輕氣盛的元昊還不太懂得「識時審務」的重要。德明不正面作答,只以言相激:「我們的兵一直征戰都很疲憊了,我的民族三十年錦衣玉食,這是大宋的恩德,不可以辜負!」元昊駁斥父親道:「穿著皮毛做的衣服,從事畜牧工作,蕃性所便,英雄之生,應該稱王稱霸,何錦綺為?」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九月,李德明被遼封為夏國王以後,即動用數萬民夫在延州(今陝西延安)西北的敖子山上,修建宮室,綿亘20餘里,極其豪華壯麗。有一次他從夏州出巡到敖子山行宮時,「大輦方輿鹵薄儀衛」(即儀仗隊),儼然和宋朝皇帝相仿。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李德明「僭帝制」,追謚其父李繼遷為「應運法天神智仁孝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廟號武宗」。
第二年夏天,有人向德明報告說,在懷遠鎮(今寧夏銀川)北的溫泉山上看見了龍,李德明以為祥瑞之兆,派官員去懷遠祭祀,其實是作遷都懷遠的打算。他借別人之口向他提出遷都的理由:「西平土俗淳厚,然地居四塞,我可以往,彼可以來。不若懷遠,西北有賀蘭之固,黃河繞其東南,西平為其障蔽,形勢利便,洵萬世之業也。況屢現休徵,神人允協,急宜卜築新都,以承天命。」遷都的理由是十分充足合理的,又加上天命所歸,就沒有人敢反對。於是李德明派大臣賀承珍到懷遠負責興建都城事宜。改懷遠鎮為興州,正式定都。
天聖六年(1028年)五月,元昊24歲。李德明派他取得了對河西回鶻作戰的決定性勝利後,立為太子。立元昊的生母衛慕氏為後。第二年,德明又向遼為元昊請婚,遼興宗封宗室女為興平公主,嫁給元昊。同時宋也封德明夏王,「車服旌旗,降天子一等」,以此來抵銷遼同德明建立的姻戚關係。
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51歲的李德明在完成了建國稱帝的各項準備工作之後死去了。李德明雖然沒有來得及登上皇帝的寶座,但他卻為李元昊的稱帝建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明道元年(1032年),元昊繼位之後,宋想利用角廝啰的勢力牽制元昊,於是授角廝啰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授溫逋奇為歸化將軍。第二年又進封角廝啰為保順軍節度觀察留後。元昊初立,積極準備稱帝建國,為了鞏固後方,也為了懲罰角廝啰歸附宋朝,便發動了對吐蕃河湟地區的進攻。
天授禮法延祚十年(1047年),宋仁宗再賜他姓趙,可是李元昊不姓趙,他便改回李姓。他的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但他本人也有不足之處。在位16年(1032年起計),猜忌功臣,稍有不滿即罷或殺,反而導致日後母黨專權;另外,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導致西夏內部日益腐朽,眾叛親離。據說他下令民夫每日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三百六十座,作為他的疑冢,其後竟把那批民夫統統殺掉。廢皇后野利氏、太子寧林格,改立與太子訂親的沒藏氏(另有一說沒藏氏)為新皇后,招致殺身之禍,於1048年為子寧林格所弒,享年46歲,廟號景宗,謚號武烈皇帝,葬泰陵。李寧林格後來因弒父之罪被處死。
突襲甘、涼的成功,不僅使党項的勢力擴展到河西走廊。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李德明病世後,李元昊在興州(今寧夏銀川)以太子的合法身份和自己的軍事才幹以及顯赫的戰功,取得了党項政權的最高統治權。此時,西夏所控制的領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方二萬餘里」,事實上已形成了與宋、遼三足鼎立的局面。元昊繼位後,為了強化民族意識,增強党項族內部的團結,爭取貴族上層和廣大党項部落人民的支持,首先拋棄了唐、宋王朝賜封給其祖的李姓、趙姓,改姓嵬名,稱「吾祖」。「吾祖」為党項語,意為「青天子」。元昊自以為祖宗為鮮卑拓跋,為了懷念祖先,保持舊俗,他率先自禿其發,剃光頭,並穿耳戴重環飾,以示區別。同時強令党項部族人一律「禿髮」,且限期三日,有不服從者,任何人都可以處死他。一時間,党項民眾爭相禿髮。
李元昊和歷史上的許許多多的統治者一樣,也有自身固有的和難以克服的缺憾和不足。他認為,皇權已經很穩固,陶醉於自己的赫赫戰功,後期不理朝政,經常在賀蘭山離宮和諸妃嬉戲、縱情聲色。他給次子李寧令哥取妻沒(移)氏,見其貌美,就奪為己有,並立為「新皇后」。
寧令哥難以忍受奪愛之恨,加上野心家沒藏訛龐挑唆,於是持戈進宮刺傷元昊。李元昊被削去了鼻子,受了驚嚇,又急惱不過,鼻創發作,於夏天受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正月初二死去。夏國的開國皇帝党項族的一代英主,就這樣中道而殂了。最終李寧令哥被殺,李元昊小兒子李諒祚即帝位
李繼遷(公元963年-1004年1月26日),李繼捧之族弟,銀州(今陝西橫山縣)人,党項族平夏部人,為銀州防禦使李光儼之子,出生地被稱為李繼遷寨。史書載,「生而有齒」。幼年時即以勇敢果斷,「擅騎射,饒智數」而聞名鄉里。975年,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繼遷族叔)愛其才,授年僅十二歲的繼遷為管內都知蕃落使。982年,得知族兄李繼捧入朝,被迫交出夏、綏、銀、宥、靜五州地後,與弟李繼沖、親信張浦等人組織帶領党項各部叛宋。後來繼遷派張浦帶著重幣到遼,向遼聖宗表示願意歸附,取得遼的支持。河西素來為北宋重地,遼聖宗為了削弱北宋在河西的控制權,授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五州觀察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公元1004年逝世,年僅42歲。
李繼遷是鮮卑族拓跋氏的後裔,在唐代貞觀初年時,李繼遷的祖先拓跋赤辭歸唐,被唐太宗賜姓為李氏。李繼遷的高祖父李思忠,與從兄李思恭征討黃巢時陣亡,唐僖宗贈李思忠為宥州刺史,於渭陽建立祠堂。曾祖父李仁顏,仕後唐,為銀州防禦使。祖父李彝景仕後晉,父親李光儼仕後周。
北宋建隆四年(963年),李繼遷出生於銀州(今陝西橫山縣)無定河。生而有齒,勇悍有謀。
開寶七年(974年),出任定難軍管內都知蕃落使。太平興國七年(982),族兄定難軍留後李繼捧獻地朝宋,他與親信出奔地斤澤(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聯結党項豪族,抗宋自立。後其勢漸盛,不斷攻掠宋邊地。
雍熙二年(985年)二月,遣使至銀州,佯與宋都巡檢曹光實約降,至期伏兵葭蘆川(今陝西佳縣西北),誘殺曹光實等,假其旗幟,襲據銀州。雍熙三年,附契丹,受封定難軍節度使、都督夏州諸軍事。雍熙四年三月,於王亭鎮(今內蒙古烏審旗南)敗宋知夏州安守忠部3萬眾。
淳化元年(990年),契丹封其為夏國王。淳化二年(991年)七月,歸附於宋,授銀州觀察使,賜姓名趙保吉。旋又附契丹,並聯結契丹軍,多次襲擊宋西北邊境。
至道二年(996年)三月,宋洛苑使白守榮護送輜重至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李繼遷設伏浦洛河(今吳忠東南苦水河),佯弱誘敵,大敗宋軍,獲糧40萬石。至道三年十二月,復上表歸宋,授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未幾,再次攻宋邊地。
咸平五年(1002年),破靈州,改名西平府,定為都城。咸平六年(1003年)初,宋遣使議和,割銀、夏(今陝西橫山西北)等五州與之。十二月,攻吐蕃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吐蕃軍偽降突襲,李繼遷中箭逃歸。
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二日,李繼遷因傷去世,時年四十二歲,死後其子李德明嗣位。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李德明追尊李繼遷為「應運法天神智仁聖至道廣德孝光皇帝」。其孫李元昊稱帝後,追謚為神武皇帝,廟號太祖,陵墓裕陵。
李繼遷是北魏鮮卑後裔,《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列傳第二百四十四·夏國傳上》記載,李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說:「臣的先祖本是帝胄之後,在東晉衰亡之時,創立了北魏基業。」《遼史·卷一百十五·二國外紀第四十五》:「西夏,本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後裔。」《金史·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七十二》:「西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住松州因以舊姓為拓跋氏。」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明朝督師孫傳庭,佔領陝西全省,於是他在西安稱帝,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
李自成,明朝萬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8月出生在米脂河西二百里的李繼遷寨,當地人也稱李繼遷村,或者李家站。村裡的人代代口口相傳,這裡住的人都是李繼遷的後人。這也說明李自成就是李繼遷的後人。李自成出生不久,其祖父李海因生活所逼,遷至原米脂地長峁村居住,因此,人們說李自成「生在李繼遷寨,長在長峁村。」
據《明史·李自成傳》記載:「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有關史料中還記錄了李自成兩次稱帝都以李繼遷為太祖的歷史:第一次李自成稱帝於西安,崇禎「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稱王於西安,僭國號曰大順,改元永昌,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謚號,以李繼遷為太祖。設天佑殿大學士。」第二次稱帝於北京武英殿,「甲午申刻,傳示次日郊天即位,亦多束馱金帛,紛紛而去。乙酉,僭即帝位於武英殿,以李繼遷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為帝後,立妻高氏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禮。」李自成兩次稱帝都是以李繼遷為太祖,無疑表明他已經把自己擺到了西夏王朝繼承者的位置上了。
不僅如此,李自成還制定了有著西夏王朝傳統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朝廷禮儀。公元1644年,即大順永昌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朝政權後,就曾創立了朝廷禮儀和各種典章制度,主要是結合曆代朝廷和自身党項民族的生活禮節,使其更具有西夏王朝的傳統特色。
對於李自成以李繼遷為太祖、結合西夏國制而制定一系列制度的問題,明末清初的文人李天根撰寫的《爝火錄》則說得更為詳細:「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謚號,以李繼遷為太祖。設天佑殿大學士,牛金星為之。更六部為六政府,設尚書、侍郎等官。改文選司為文諭院,主事曰從政。改翰林院曰弘文館,裁革詹事府。改中書曰書寫房。國子監設三堂,革去祭酒,以司業為學正,學錄博士為左右。改御史曰直指、給事中曰給諫、通政司曰知政司、尚寶司曰尚契司。大常、鴻臚,俱屬禮政府。太僕寺曰驗馬寺,布政司曰統會可。巡撫曰節度使,按察曰防禦使。府曰尹,州曰牧,縣曰令。守備曰守領,把總曰守旅。改印曰契,一雲大篆曰符、小篆曰契。公服領尚方,以云為級,一品雲一、九品雲九。大僚冠加雉羽,帶用犀銀黑角三等。」
夏太宗即李德明(西夏太宗)。
李德明(981年-1032年),小字阿移,夏太祖李繼遷長子,夏景宗李元昊的父親。為人深沉有器度,多權謀。其管治最大特色是「依遼和宋」,同時向遼、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並伺機向西發展。數年間,西攻吐蕃和回鶻,奪取西涼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其勢力範圍擴展至玉門關及整個河西走廊。由於「依遼和宋」能麻痹遼、宋,「國家」得以和平,對內也能專註於經濟發展,使轄區內農業有較大的發展。綜觀其一生,不但能成功保存祖先基業,並且不斷擴張勢力。謚號光聖皇帝,廟號太宗。
李德明,小字阿移,是西夏太祖李繼遷之子,母順成懿孝皇后野利氏[1]。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二日,李繼遷去世,李德明嗣位,時年二十三歲。嗣位後對內保境息民,恢復生產;對外附遼和宋,專力向西發展。
景德二年(1005年),遼國冊封他為西平王。
景德三年(1006年),宋授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並允許在保安軍設立榷場。李德明統治後期,西夏農業經濟有了明顯的發展。西向進兵,殺吐蕃大首領潘羅支,奪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又出兵攻打甘州(今甘肅張掖北)回鶻,初戰失利,乃陳兵阻絕其通貢宋朝的道路。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遼國遣使冊封李德明為大夏國王。
天禧四年(1020年),由西平府遷都懷遠鎮(原屬靈州,今寧夏銀川市),改名興州。
天聖六年(1028年),派子李元昊領兵消滅了甘州回鶻。兩年後,又掠取了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和沙州(今甘肅敦煌東)。西夏勢力直抵玉門關,據有整個河西走廊。他營建宮室、館驛、橋道,講定禮儀制度,追尊李繼遷為皇帝,立李元昊為皇太子。
天聖九年(1031年)十月,李德明去世,時年五十一歲,追謚為光聖皇帝,廟號太宗,陵號嘉陵。
夏毅宗即李諒祚。
西夏毅宗李諒祚(1047年3月5日-1067年1月),夏景宗子,生母沒藏氏,党項族人,西夏第二位皇帝(1048年—1067年在位)。
李諒祚,是西夏景宗李元昊之子,母為宣穆惠文皇后(沒藏皇后)沒藏氏。宋慶曆七年(即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十年,公元1047年)二月六日,沒藏氏在跟從李元昊打獵時生下李諒祚。慶曆八年(1048年)正月,李元昊去世,出生僅十一個月的李諒祚繼位,由母親沒藏氏以太后稱制。
福聖承道四年(1056年),太后死,太后兄沒藏訛龐以女妻西夏毅宗,把持政權。毅宗十二歲開始參與國事。訛龐借故誅殺毅宗親信六宅使高懷昌、毛惟正。毅宗與訛龐兒媳梁氏有私,訛龐父子密謀欲殺毅宗;梁氏告變,毅宗在大將漫咩等的支持下執殺訛龐及其家族,又殺妻沒藏氏,立梁氏為後,結束了沒藏氏專權的局面。他以後弟梁乙埋為國相,引用漢族士人景詢等任職。他廢行蕃禮,改從漢儀,並曾向宋朝請求恢複姓李,但遭到宋朝的拒絕。他調整監軍司,加強軍備,並控制軍權,使文武互相制約。又增設漢、蕃官職,充實行政機構。不斷發兵侵擾宋邊。拱化五年(1067),誘殺保安軍(今陝西志丹)宋將。又企圖征服河湟吐蕃,乘唃廝羅與遼失和,率兵直攻青唐城(今青海西寧)。先後收降了吐蕃首領禹臧花麻及木征等,鞏固了西夏的南疆。他親附遼朝,向遼進貢回鶻僧、金佛和《梵覺經》。
拱化五年十二月(1068年1月),與北宋作戰時受傷而死,時年二十一歲,謚號昭英皇帝,廟號毅宗,葬於安陵,死後由其子李秉常繼位。
西夏惠宗名曰李秉常,党項族,西夏第三位皇帝(1067年—1086年在位)。西夏毅宗子。1067年,毅宗突然病死,英年早逝,享年二十一歲,惠宗以七歲稚齡繼位,其母梁太后及其家族專權,執政期間沒有任何治國良策,西夏國勢積弱,北宋乘機入侵。十六歲時本能親政,但梁氏勢力很大,不能輕易翦滅,因此他仍然不能親政。後來因長期不能親政,憂憤而死,享年僅26歲,謚號康靖皇帝。葬獻陵(賀蘭山西北)。
奲都五年(1061)四月,沒藏訛龐與其子謀殺諒祚,事敗被誅,沒藏後被廢,立梁氏為後。拱化五年(1067)十二月,諒祚死,秉常繼立,時年7歲,由皇太后梁氏攝政,梁氏之弟梁乙埋擢為國相。新主年幼,秉性軟弱,成為梁氏姐弟操縱的傀儡。梁太后把朝政大權全部委之於梁乙埋,乙埋又安排他的子弟和親信擔任要職。他與其親信、掌握兵權的都羅馬尾、梁太后的侍衛罔萌訛等三人,組成新的母黨集團,牢牢控制最高統治權。同時排斥異己,如元昊之弟嵬名浪遇在諒祚時曾主持朝政,擔任都統軍,精通兵法,熟諳邊事,因不附梁氏兄妹,被梁乙埋罷官流放。
梁氏母黨集團為了爭取党項貴族的支持,一改諒祚時期改行的漢禮,恢復蕃禮,以此籠絡。乾道二年(1069)七月,梁太后假借秉常的名義,向宋朝上表,請求恢復夏的蕃儀,得到宋朝的允許。
從乾道元年到大安二年(1068—1076)的近十年中,梁太后和梁乙埋姐弟擅權,連年向宋朝發動戰爭,企圖用戰爭的手段來提高自己的威信,並以此向宋朝索取厚賜。天賜禮盛國慶元年(1070)八月,梁太后親自點集30萬兵馬,傾巢出動「齎百日糧,攻沿邊五路」,大舉進攻宋朝大順城。後軍屯榆林,距宋慶州(今甘肅慶陽)40餘里,夏軍游騎直逼慶州城下,造成了宋朝「陝右大震」的局面。後因吐蕃首領董氈,乘虛率兵攻入夏西境,迫使梁乙埋匆忙撤軍。次年,宋夏爭奪羅兀城之戰後,夏雖然取勝,也是依靠乞求遼出兵助戰才取得的。其時夏甚感財政拮据,兵力疲睏,政治也不穩定,才與宋朝議和。
大安二年(1076)正月,秉常年16歲,開始親理朝政,但實權仍操在太后與梁乙埋手中。秉常也是一個十分喜好漢族儒家文化的君主。在與宋朝作戰中西夏俘虜了不少漢人文士,秉常向他們請教和學習宋朝禮儀制度,準備在夏「復行漢禮」,廢除「蕃儀」。大安六年(1080)正月,正式下令付諸實施。這一舉動受到梁太后和梁乙埋及母黨勢力的勸阻和竭力反對,秉常不予理會。七年,為了尋求支持和依靠以削弱梁氏母黨集團勢力,秉常接受大將李清的建議,打算將黃河以南之地劃歸宋朝,用結好的辦法,藉助宋朝的勢力對付梁氏母黨勢力。李清正準備出使宋朝時,被梁太后得知,她召集幸臣罔萌訛等密謀,誘來李清飲酒,即捕而殺之,又立即將秉常囚禁在距興慶府宮五里之地的木砦。同時下令命梁乙埋與罔萌訛等聚集兵馬,控制河梁要道,斷絕都城與外界的聯繫。秉常被囚禁的消息終於傳了出去,一時朝廷上下震驚。秉常的皇族親黨、左右親信和各地部族首領紛紛擁兵固守所屬城池堡寨,與梁氏母黨勢力對抗。梁乙埋多次派親信持銀牌招諭,曉以利害,但也無人聽命,一時夏國處於混亂之中。
夏保泰監軍司統軍吐蕃族禹藏花麻,一向對諸梁的專權不滿。當他聽到秉常被囚禁的消息後,於大安七年(1081)五月,以夏國主失位,國內變亂為由,向宋熙州發文照會宋朝,照會稱「夏國母子不協,殺其重臣,上下洶洶,若發兵來討,請舉族以應」。宋神宗據此詔熙州知州苗授,派人認真核實後上報朝廷。六月,宋保安軍以經略司命令,移文宥州向夏通牒稱:「夏國世世稱藩,朝廷時與歲賜。比年以來遵奉誓詔,謹修職貢,恩義甚至。今聞國主為強臣所制,不能專命國事,亦未能懸測存亡。今朝廷將差降賜生日及仲冬國信使入界,未審至時何人承受,及本國現今何人主領。請速具報,以須聞達。」梁太后見牒後無法作出答覆。
這時在對待夏國的內亂上,宋朝有主戰與反戰兩派。主戰派以鄜延路總管種諤為代表,他在上疏中稱:「西夏內亂,宜興師問罪,此千載一時之會。」他在神宗召見時更誇口:「夏國無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來耳。」反戰派如知樞密院孫固、知諫院滕元發等人,所持理由是「舉兵易,解禍難」。主張對夏採取從政治上「分裂其地」的策略,反戰派的主張遭到宋神宗的拒絕。宋朝最終部署了近50萬大軍,兵分五路,以熙河經略使宦官李憲為統帥,從東、南、西南三個方面發起對夏的全面攻擊。宋軍五路攻夏,開始連連得勝,夏軍節節敗退。梁太后束手無策,向群臣問計,一老將向梁太后獻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策略,終於擊退優勢的宋軍,敗宋軍於靈州城下。大安八年(1082)七月,宋朝在夏、銀、宥三州界修建永樂城,形成了對夏的威脅。九月,梁太后命令夏統軍葉悖麻、咩訛埋領六監軍司所轄30萬大軍進攻永樂城,宋將徐禧出動7萬大軍迎戰於永樂城下,初戰失利,宋軍敗退入城中,又被夏軍斷絕水源與糧運,城遂被攻破,宋將自徐禧以下將校死亡數百人,士卒役夫傷亡數萬。宋神宗聽到永樂城慘敗的消息,臨朝失聲痛哭。戰後夏宋再度議和。複位後憂憤而死梁太后囚禁秉常以來,因與宋朝連年的戰爭,宋朝給夏的歲賜和兩國和市都已斷絕,財政睏乏,物價暴漲,官民怨恨,民不聊生。朝中對梁氏母黨專權的不滿情緒日趨激烈,要求秉常複位的呼聲 也不可遏止。大安九年(1083)閏六月,梁太后與梁乙埋等在眾議紛紛中,讓秉常複位,以緩和矛盾。秉常複位後,朝政大權仍然緊握在梁太后與梁乙埋手中,他們以秉常的名義遣使到宋朝上表請稱臣納貢,以求重新得到宋朝的「歲賜」。另一方面又以索回夏舊有疆土為理由,繼續對宋朝邊境進行騷擾、攻掠。大安十一年(1085)二月,國相梁乙埋死,在梁太后的一手操縱下,立梁乙埋之子梁乙逋為國相,梁氏姑侄繼續把持朝政,秉常仍然擺脫不掉梁太后的控制。這年十月間,專橫一世的梁太后也壽終正寢,梁乙逋失去了靠山,地位開始動搖。其時分掌左右廂兵的統帥、皇族仁多保忠公開與梁乙逋抗衡,夏統治集團內部皇族與後族的鬥爭更加尖銳激烈起來。軟弱無能的秉常在這場激烈的爭權奪利鬥爭中,自感無所作為,終日憂憤,難以自拔,於天安禮定元年(1086)七月十日死去,終年26歲。謚康靖皇帝,廟號惠宗。
1067年12月,年僅二十一歲的毅宗李諒祚暴斃,其子李秉常以7歲稚齡繼位 ,由秉常之母梁太后聽政。梁太后任用弟弟梁乙埋為國相,梁氏集團專權。梁氏恢復「蕃儀」,倒行逆施,又窮兵黷武,國勢日衰。1071年,羅兀城之戰後,西夏財政拮据,兵員疲憊,梁氏被迫重新與宋議和。
1076年,李秉常年滿十六歲,終於開始親政,但實權仍然掌握在梁氏集團手中。
1080年1月,李秉常在皇族的支持下,正式下令廢除「蕃儀」,復行「漢禮」。梁太后反對無效,母子關係急劇惡化。
1081年3月,李秉常採納了將領李清的意見,並派他出使宋朝,準備「以河南歸(宋)朝廷」,藉助宋朝的力量對付梁氏集團。梁太后卻得到了密報,馬上捕殺李清,接著發動政變,把兒子李秉常關押起來。
囚禁皇帝的消息掩蓋不住,西夏一時間國內大亂。北宋確認消息後,乘機發動五十萬大軍,於1081年6月,兵分五路討伐西夏。西夏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結果宋軍因糧草斷絕,先後潰敗。1082年7月,敗退的宋軍捲土重來,卻同樣先勝後敗。這兩場大戰,使得兩國都元氣大傷,陷入了更加困弊的局面。兩國不得不又一次議和,宋朝每年向西夏繳納大量的財帛買和平。
1083年6月,梁氏讓李秉常複位,以平息民憤。為了便於操控皇帝,梁太后又讓兒子娶了自己的侄女,並立為皇后。
1085年2月,梁太后的弟弟梁乙埋病死,其子梁乞逋襲封國相,梁氏姑侄把持朝政。
1085年10月,梁太后終於死了,梁氏集團聲勢低弱。皇族的仁多保忠趁機與後族的梁乞逋爭權奪利,李秉常身為皇帝,卻無能為力,心中充滿了屈辱。
1086年7月,李秉常憂憤而死,年僅二十六歲,謚號康靖皇帝,廟號惠宗。
西夏崇宗李乾順,西夏第四位皇帝。
幼時梁太后對他愛不釋手,他即位時僅3歲。他親政後整頓吏治,減少賦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在李乾順的勵精圖治下,西夏國勢強盛,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李乾順廟號為崇宗,謚號為聖文皇帝。
夏惠宗死,乾順年三歲嗣位。1086年即位,在位54年。母梁氏,乙埋女,尊為太后,與弟乙逋擅政,連年進侵宋邊。乙逋驕矜跋扈,被大首領嵬名阿吳、仁多保忠等殺死。梁太后攜崇宗率大軍五十萬攻宋,破金明寨(今陝西安塞北),獻宋俘於遼。宋軍沿邊築寨,緊步逼攻,夏兵敗退。西夏卑詞求和,宋朝罷兵。永安元年(1099),梁太后死,崇宗親政,年十七,謹事遼朝,出兵助平叛遼的拔思母部。又向遼乞婚,遼以宗室女封公主許嫁。宋童貫總領陝西六路大兵攻夏,雙方互有勝敗。金滅遼前夕,他曾出兵援遼,支持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後臣附於金。他愛好漢族文化,創辦「國學」以傳授漢學,培養官員。制定按照資格任官的法令,對文學優長者特加獎擢。曾撰《靈芝歌》,與大臣唱和,歌詞刻石置於學校。
西夏在他統治時期,確定君主集權的體制,結束了累朝出現的外戚貴族專政的局面。頒布等級制的官階封號,除皇帝及帝位繼承人外,分為七品,西夏政治制度日臻完備。大德五年(1139)死。謚聖文皇帝,廟號崇宗,陵號顯陵。
其祖母梁太后晚年得孫,十分鐘愛,常親自照顧。天安禮定元年(1086)七月,太后和秉常先後去世,乾順即帝位,年僅3歲,由母后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同輔政。是年八月改元天儀治平。次年(1087)正月,宋朝遣使冊封乾順為夏國王。天儀治平四年(1089)七月,遼朝也派遣使臣冊封乾順為夏國王。
其時出現了又一次梁氏母黨勢力專權的局面。梁後與梁乙逋兄妹依仗梁氏家族「一門二後」的威勢,對內擴大母黨勢力,牢固地控制朝政大權;對秉常舊時親信和老臣,都設事陷害,打擊排擠。為了緩和矛盾,效法前朝,仍推行窮兵黷武的戰爭政策,用不斷地對宋朝的用兵,以轉移國內危機。從夏大安十一年(1085)到永安二年(1099)的13年時間內,夏對宋朝發動的大小戰事達50餘次,有的一年內達六七次以上。梁乙逋一邊頻繁進攻宋朝,一邊還同宋朝貢使交聘,往來不絕。他往往在集兵進攻宋朝時對部下聲稱:「吾之所以連年點集,欲使南朝懼吾,為國人求罷兵耳。」梁乙逋擅權,到後來逐漸發展到企圖控制太后,甚至圖謀篡奪太后的權,兄妹之間展開了一場爭奪權力的鬥爭。天祐民安三年(1092)十月,宋夏環慶之戰中,梁太后親自領兵作戰,不授予梁乙逋的統兵權,梁乙逋心懷疑慮與不滿,遂更加緊了篡權活動。天祐民安五年(1094)十月,梁太后得到了梁乙逋陰謀叛亂的報告,她在皇族大臣嵬名阿吳和仁多保忠的支持下,逮捕誅殺梁乙逋及其家屬。
梁太后消除異己勢力,親自掌權,挾持年幼的乾順,繼續對宋朝用兵。天祐民安七年(1096)十月,乾順在其母梁太后的聖命下,侍母御駕親征,集兵號稱50萬,進犯宋朝的鄜延路,攻陷金明砦。此戰還把擄獲的宋俘獻給遼。永安元年(1098)十月,梁太后又使乾順認可,由她親率號稱40萬之眾與宋朝爭奪平夏城(今寧夏固原境),強攻十三日,城終未攻下,梁太后在糧草缺乏的情況下,又遭暴風襲擊,大敗潰逃。又派人向遼求援。永安二年,遼道宗看出梁太后擅權專恣,已經不得人心,不能給予支持,遂遣人至夏,鴆殺梁太后,命乾順親政,時年16歲。
乾順藉助於遼朝的力量,結束了母黨專權的局面,又依靠遼道宗的扶植親政。因此乾順執政後,在政治上完全依附於遼朝,對宋朝則採取和解政策。永安二年(1099)二月,乾順出兵幫助遼平息了拔思母部的起義。
乾順希望同宋朝講和,宋哲宗不許。在遼朝出面斡旋的情況下,乾順又處死曾為梁太后策劃擾宋邊境的嵬保沒、結訛遇二人,並遣使向宋朝上謝罪表,宋朝才答應與夏議和,恢復「歲賜」。永安三年十一月,乾順向遼請婚,意在消除因梁太后之死而造成的夏遼隔閡,再次用聯姻的方式鞏固夏遼關係,但遼道宗終未允許。道宗死後,天祚帝在位之時,夏貞觀二年(1102)六月和三年五月,乾順又兩次遣使向遼請婚,夏使臣李至忠等對天祚帝一再稱頌乾順:「秉性英明,處事謹慎,守成令主也。」遼主才答應了婚事。貞觀四年(1104)三月,遼主封宗室女南仙為成安公主,嫁給乾順。
西夏自元昊建國以來,一直存在著「蕃禮」與「漢禮」之爭,毅宗、惠宗兩朝經過反覆,到乾順時鬥爭更加激烈。乾順對高度發展的儒家文化與漢族文明十分傾慕,他決定在夏大力提倡漢文化,以改變西夏的落後風氣。永安三年(1101),他借御史中丞薛元禮之口倡導儒學,在薛元禮的上疏中稱:「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經國之模,莫重於儒學。昔元魏開基,周齊繼統,無不尊行儒教,崇尚詩書,蓋西北之遺風不可以立教化也」。因此,只有重新提倡漢學,才能改變夏的不良風氣,挽救面臨的危機。乾順採納了薛元禮的建議,下令在原有的「蕃學」之外,特建「國學」,教授漢學。挑選皇親貴族子弟300人,建立「養賢務」,由官府供給廩食,設置教授,進行培養。乾順尊儒崇佛,夏貞觀三年(1103)二月,乾順為母后祈福,於甘州(今甘肅張掖)建造宏偉壯麗的卧佛寺。十二年(1112),正式公布按資格任用官吏的辦法,除「宗族世家議功議親俱加蕃、漢一等」外,對擅長文學的士人「尤以不次擢」,給予特別的優待。乾順自己也喜歡附庸風雅,曾借大臣高守忠宅第後院生長靈芝,以為祥瑞,百官朝賀之際,乾順作《靈芝歌》與諸大臣酬唱,並「勒石志瑞」。有的貴族大臣對乾順重文輕武的舉措不滿。其時正逢連年水旱災荒,乾順命諸臣言得失,御史大夫謀寧克任立即上疏,對乾順的重文輕武政策提出看法,指出:「既隆文治,尤修武備,毋徒慕好士之虛名,而忘御邊之實務也」。但乾順不予採納。
乾順親政後,吸取前朝外威專權的歷史教訓,努力削奪母黨勢力。其時梁後親信嵬名阿吳已死,乾順以統軍仁多保忠心懷異志,解除其兵權。另一方面又採取分封皇族以鞏固帝王權力的措施。貞觀三年(1103)九月,乾順封勇武多謀的庶弟察哥為晉王,並讓他掌握兵權。元德二年(1120)十一月,又封宗室景思子仁忠為濮王,仁禮為舒王。仁忠、仁禮兄弟二人通曉蕃、漢文字,又擅長詩文,乾順愛其才,又授仁忠為禮部郎中,仁禮為河南轉運使。封大臣嵬名安惠為梁國正獻王。
宋徽宗繼位後,宋朝起用蔡京為相,開始對西夏用兵。夏貞觀四年(1104)五月,宋陝西轉運使、知延州陶節夫,出兵進攻石堡砦,奪其糧食窖藏,築城堡以守。乾順憤然說:「漢家奪吾金窟堝!」進出動鐵騎相爭,夏兵被擊退。六月,夏軍與宋將折可適戰於靈州川,又敗。十月,乾順遣使向宋朝請和,遭到拒絕後,被迫集聚四監軍司兵力,向宋朝涇原等州發動進攻,包圍平夏城,又攻鎮戎軍。從貞觀五年至六年,宋軍多次進攻夏,夏軍一再被擊敗。乾順兩次遣使向遼求援,遼朝為此遣使向宋朝入貢,請求罷兵,並請歸還所佔西夏的土地。貞觀六年(1106)二月,迫於遼的壓力和權宜之計,宋徽宗答應歸還崇寧以來所佔領的西夏邊地,與夏議和。但是宋朝權臣蔡京、童貫集團對西夏用兵,實行開邊以邀功的方針並沒有改變,在經過七年多的準備之後,又重新開始對西夏的戰爭。從雍寧二年(1115)至元德元年(1119),宋軍多次攻入夏,宋熙河經略使劉法軍深入夏都城興州、靈州腹心地區,乾順命晉王察哥率步騎萬餘人迎戰,夏軍奮勇力敵,全殲劉法所部,宋軍死傷數萬。夏軍乘勝攻破宋統安城,進圍震武城。元德元年六月,乾順在對宋作戰大獲全勝的情況下,又以遼的名義再次向宋朝請和,宋朝被迫接受與夏議和。
其時,女真族金國建立,南下進攻遼朝,攻克遼中京,又進至西京。元德四年(1122)三月,乾順派出5000兵馬援助西京,西京失守遂還師。五月,乾順得知遼天祚帝逃入陰山,乃遣大將李良輔領兵3萬救援,與金將完顏婁室戰於宜川河畔,夏兵大敗。七月,乾順遣大臣曹價向天祚帝恭問起居,並饋贈糧餉。元德五年(1123)正月,乾順再次出兵救遼,被金兵阻擊不能前進。五月,天祚帝偽降金朝,西遁雲內州(今內蒙古吐默特左旗),乾順遣使於夏邊境迎駕,請天祚帝入夏境。六月,天祚帝遣使冊乾順為夏國皇帝,且詔命發兵救遼。這時,金朝也派遣使臣入夏,向乾順提出:如天祚帝逃入夏境,應將其擒捕送金;夏如能以事遼之禮事金,金允許將遼西北一帶地割讓給夏。乾順見遼朝滅亡已成定局,為了保全夏國的割據地位,遂答應了金的條件。元德六年(1124)三月,乾順向金朝上誓表,表示依附於金。遼滅亡後,乾順妃遼成安公主知故國已亡,悲痛不已,在宮中絕食而死。
元德八年(1126)三月,乾順乘金兵進攻宋朝的機會,派兵將原來宋朝在夏邊境修築的城堡陸續攻佔。他根據金朝對夏的許諾,進佔天德、雲內、武州及河東八館地帶,以及宋邊境震武城(今陝西榆林境)。又攻佔宋朝西安州、麟州建寧砦、懷德軍,乘勝攻克天都寨,圍蘭州,大肆擄掠後撤軍而還。不久金將完顏宗弼又派兵強佔天德、雲內等州,乾順向金朝提出質問。正德元年(1127)三月,金朝與夏劃定疆界,金朝把陝西北部約數千里之地劃給夏,以此作為天德、雲內等地的抵償。正德二年九月到次年七月,乾順出兵攻佔宋定邊軍(今陝西吳旗境)與德靜砦(今陝西榆林境)。大德二年(1136)七月,又攻佔西寧州(今青海西寧)。三年九月,乾順遣使攜帶重金到金,請求熙、秦河外諸州地歸夏,金允將樂州(今青海樂都)、積石州(今青海貴德境)、廓州(今青海化隆境)等三州割讓給夏國。至此,乾順取得了湟水流域之地,夏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疆域。
北宋滅亡後,南宋高宗於夏正德二年(1128)正月及四年正月,兩次遣使與夏國通好,乾順都無回應,並於正德六年(1132)下令停行宋朝所賜曆書。八月,乾順聽到金朝集兵雲中,將取川陝的消息,恐金將進攻夏國,遂遣使至川陝宋朝軍中,表示願與宋朝通好。大德三年(1137)四月,宋朝知西安州任得敬投降西夏,並將17歲的女兒獻給乾順為妃。乾順擢任得敬為靜州防禦使。乾順對任妃非常寵愛,於四年八月,命御史大夫芭里祖仁持冊立為皇后,同時升任得敬為靜州都統軍。夏大德五年(1139)六月初四日,乾順卒。謚聖文皇帝,廟號崇宗。
夏仁宗即李仁孝。
西夏仁宗李仁孝(公元1124年——1193年)。西夏第五代皇帝。崇宗之子。母曹賢妃[1]。夏仁宗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指定《新法》,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科舉制,封建制在西夏確立了。仁宗時是西夏的鼎盛時期。仁宗死於1193年,時年70歲。1139年即位,在位54年。
仁孝於1139年即位,時年十六歲。在位期間結好金國,以穩定外部環境;重用文化程
度較高的党項和漢族大臣主持國政;設立各級學校,以推廣教育;實行科舉舉,以選拔人才;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建立翰林學士院,編纂歷朝實錄;重時禮樂,修樂書《新律》;天盛年間,頒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西藏喇嘛教僧人為國師,並刻印佛經多種。乾佑元年(1170年),得金國世宗完顏雍幫助,處死權相任得敬,粉碎其分裂國家之陰謀。可能因為任得敬的專權跋扈,令仁孝對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數重文輕武,導致軍備開始廢弛,戰鬥力減弱,晚夏戰爭屢遭失敗,國家於仁宗末年開始走下坡路。但總的來說,他統治期間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國、南宋的盛世,三國之間戰爭甚少,因此仁孝能專心料理國家內政。各汗國羨慕西夏之強盛,紛紛朝貢。文化臻於鼎盛,為党項文化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1193年,仁孝崩,年七十,謚號聖德皇帝,廟號仁宗,陵曰壽陵。
其實李仁孝絕對不是崇宗的長子。李仁孝生於公元1124年,而早在17年以前,崇宗的第一任皇后(遼國的成安公主)耶律南仙就已經於1108年生下兒子李仁愛,立為世子(就是皇太子,因當時西夏對遼稱臣,所以西夏皇帝的繼承人在遼國看來,只能稱世子)。《遼史卷一百十五 二國外紀第四十五》對此有非常明確的記載「大安八年,乾順以成安公主生子,遣使來告。」
1125年9月,李仁愛因為遼國滅亡而憂憤早逝,年17歲。皇后耶律南仙也在當月絕食而死。《西夏書事》卷33記載:「宣和元年、夏元德元年(此處傳抄有誤,應為元德七年)......九月,世子仁愛卒。 仁愛幼聰穎,長多材藝。初,金兵破遼,遼主西走,即慟哭,請兵赴援;宜水之敗,咄嗟者累月;及乾順臣金,泣諫不聽,悒鬱而卒。遼成安公主傷遼亡,又痛世子,不食卒。」
可見李仁孝絕對不是長子。
《宋史》之所以記載他是長子,我想有以下兩個可能:
1。《宋史》本來的記載無誤,只是在此後的1000多年間出現了傳抄的錯誤;
2。西夏在被元朝滅亡後,史籍散失,有些甚至流落民間。李仁孝恰好出生於李仁愛死去的前一年,在哥哥死後,年僅1歲的他被立為太子。而李仁孝是西夏在位最長和壽命最長的皇帝,執政54年,活了70歲,他早逝的太子哥哥李仁愛遂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不被人所注意了。
西夏桓宗名曰李純佑(1177年-1206年),
西夏仁宗子,党項族,西夏第六代皇帝。性溫和厚實。1193年即位,時年十七,改元天慶。桓宗基本上還能奉行仁宗時期的政治方針和外交政策,對內安國養民,對外附金和宋。但隨著國家的安定和封建體制的發展,党項族地主階級開始貪圖安逸,日益腐朽墮落,從此西夏政治日益腐敗,國勢衰落。從盛到衰已成為西夏社會不可逆轉的趨勢。同時,桓宗統治時期,正是蒙古崛起並日漸強大的時期,來自蒙古的嚴重威脅加速了西夏由盛而衰的歷史進程。公元1205年,改興慶府名為中興府,取夏國中興之意,但同年蒙古第一次進政西夏,自此迄無寧日了。公元1206年,李安全發動政變,被廢。不久暴卒,年僅三十。謚昭簡皇帝。
夏襄宗即李安全(西夏襄宗)。
西夏襄宗李安全(1170——1211),襄宗李安全,崇宗孫,仁宗侄,父李仁友。1206年李安全弒君篡位,他改變了與依附金的政策,開始依附此時不斷強大起來的蒙古族。他發動了與金長達十多年的戰爭,使兩個國家被削弱,而且,他統治時期,西夏百姓十分貧困,軍隊非常衰弱,政治腐敗到極點,而李安全自己卻十分腐敗,沉湎於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處怨聲載道。李安全在位6年,被齊王李遵頊廢,同年死,時年42歲。
西夏崇宗之孫,西夏第七代皇帝。党項族,其父乃西夏仁宗弟越王李仁友,1196年,仁友逝,安全上書要求襲越王爵位,西夏桓宗不許,安全被降封為鎮夷郡王,他極為不滿,於是萌生了篡奪皇位之心。1206年與桓宗母羅氏合謀,廢桓宗自立,改元應天。在位時昏庸無能,破壞金國與西夏長期的友好關係,發兵侵金國,為後來一場場令夏金耗盡精兵的戰役掀起序幕,改附不斷強大起來的蒙古,但這一切都沒有為西夏帶來利益和跟蒙古之友好,蒙古也以西夏作為侵略目標,西夏不斷積弱。1211年,堂侄齊王李遵頊發動政變,被廢,並於一個月後不明不白地死去,終年四十二。謚敬穆皇帝,廟號襄宗。
李遵頊(1163年-1226年),西夏神宗(1211年-1223年在位),党項族。天慶十年(1203年)三月,參加西夏癸亥科科舉考試,被點為狀元。皇建二年(1211年)七月,發動宮廷政變,廢黜襄宗李安全,自立為皇帝,改元光定,成為西夏第八任皇帝。李遵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狀元皇帝。李遵頊在位時與蒙古、南宋戰爭屢敗,1223年退位,傳位於子李德旺,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1226年病卒,謚英文皇帝,廟號神宗。
李遵頊,西夏崇宗之曾孫、李安全堂兄弟、李彥宗之子,雖輩分比桓宗、襄宗低,但年齡卻比他們大。西夏天慶十年(公元1203年)後統領西夏軍事。雖然史書記載:「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但根本是一個比襄宗明智不多的昏君。1211年發動宮廷政變,廢襄宗自立,1224年,傳位於子李德旺,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1226年病卒,年64歲,謚英文皇帝,廟號神宗。
重要事件
中國上唯一通過科舉應試擢為狀元的皇帝
遵頊年少時雖貴為宗室,但勤奮上勁,史載其:「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於西夏桓宗天佑十年(1203),庭試大顯身手,奪得第一,後仕途一路順暢,至以狀元身份為皇帝,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可謂彌足珍貴。
但其人政略昏庸,在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上冒失輕率,反覆無常,招致蒙古金國的雙重打擊,又及常年戰事頻繁,國家不事養息,終使西夏經濟嚴重破壞,國力不振。
夏獻宗即李德旺。
李德旺,即西夏獻宗(1181年-1226年)。即位時,西夏已是千瘡百孔;獻宗力挽面臨滅亡的西夏,他改變國策為聯金抗蒙,但為時已晚。蒙古軍大舉進攻西夏,一路陷城克邑,西夏損失慘重。公元1226年7月,他眼見亡國大禍臨頭,驚憂成疾而死。
李德旺,神宗李遵頊次子,其兄李德任原被立為太子,後因反對聯蒙攻金,主張聯金拒蒙,拒絕領兵進攻金國,而被神宗廢黜,囚居起來。1223年11月神宗被迫退位,就傳位於李德旺,於同年改年號為「乾定」。
李德旺即位後。改變國策為聯金抗蒙,但為時已晚。蒙古軍大舉進攻西夏,一路陷城克邑,西夏損失慘重。公元1226年7月,他眼見亡國大禍臨頭,驚憂成疾而死。
西夏獻宗李德旺(1181年-1226年),党項族,夏神宗之次子。 1223年即位,在位4年。力挽面臨滅亡的西夏,但西夏經過襄宗、神宗兩朝的亡國政策,人民早已生活於水深火熱之困境中,經濟疲弊,他根本沒有回天之力。他一改前朝政策,決心與金國修好,乾定二年(1224年),夏金達成和議。然金都也被蒙古包圍,金國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此時,成吉思汗西征未回,李德旺遣使聯絡漠北諸部共同抗蒙。成吉思汗聞訊,即密令經略中原漢地的統軍孛魯率軍攻西夏。此年秋,孛魯率軍攻破銀州(今陝西米脂),殺西夏軍數萬,俘其大將塔海,擄掠牲口(牛羊馬駝)數十萬。李德旺又改國策附蒙為抗蒙,但西夏精兵於較早戰役中多消耗,無力抵抗蒙古軍,
乾定三年(1225年),成即思汗從西域返回蒙古,決意徹底消滅西夏。次年(1226年),成即思汗遣使責西夏不派隨從西征並出言不遜之罪。此時,西夏朝廷抗蒙派得勢,駁回蒙使的恐嚇,宣布準備迎戰。遂後,成吉思汗率大軍攻西夏黑水城,駐兵肅州之北,四齣抄掠。接著,攻破兀剌海諸城,進兵賀蘭山,另一路蒙古軍自畏兀兒境東進,攻取沙、肅、甘諸州,直逼西涼府(今甘肅武威),西夏西涼守軍宋將力屈投降。蒙軍進兵河曲,攻取應理(今寧夏中衛)等縣。1226年李德旺憂懼而死,時年四十六歲,廟號獻宗,無謚號。其侄南平王李睍(xian)繼位,是為末帝。
乾定四年(1226)二月,成吉思汗親率大軍10萬從北路進入夏國境,度沙磧深入河西,攻破黑水城。四月,蒙古軍為避暑駐兵於肅州(今甘肅酒泉)北之渾垂山。五月,招降肅州不下,破城後盡屠城中軍民。六月,甘州被圍,蒙古軍使人招降夏甘州守將曲也怯律,副將阿綽等36人殺曲也怯律和蒙古軍使人,率城中軍民浴血抵抗。城被攻破,阿綽等人以身殉國。七月,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又被攻破,夏守臣斡扎簀戰敗投降。蒙古大軍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城邑崩潰,人民逃亡,夏國危在旦夕。這時德旺驚憂交加,已束手無策。繼五月間神宗遵頊死後,德旺也憂悸病亡。終年46歲。廟號獻宗。
李睍(音xian)(?―1227年),西夏最後一位皇帝,西夏神宗李遵頊的孫子,西夏獻宗李德旺的侄子。獻宗驚憂而死後繼位,在位二年,國亡,後為蒙古兵所殺,葬處不明。
李睍,生年不詳,是西夏神宗李遵頊的孫子,西夏獻宗李德旺的侄子,清平郡王之子,後封南平王。乾定四年(1226年)七月李德旺驚憂而死,西夏宗室於同月擁立他繼位,改年號為「寶義」。
李睍繼位後立即遣使赴金朝報哀,以求取得金朝支持。金遣使赴夏國弔祭,並把以前作戰中擄掠的夏國人口遣還夏國。
李睍即位時,就面臨亡國的危局。接位後,他率領軍民展開了抗蒙救亡的最後搏鬥,但無法抵擋成吉思汗的猛烈進攻。公元1227年春,蒙古軍進圍都城中興府,李睨堅守半年後,因城中糧食用盡,軍民大批得病,又遭強烈地震,城中宮室都被震塌,只得於農歷六月向成吉思汗奉上祖傳金佛和金銀財寶請降,要求寬限1個月再獻城。
李睍向蒙古請降後不久,農曆七月,成吉思汗去世,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併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西夏滅亡。
推薦閱讀:
※游牧民族為何能動輒擁兵幾十萬?從西夏五十萬大軍真實含金量說起
※此古城曾誕生中國一個輝煌王朝, 卻被俄羅斯人盜掘, 如今面目全非
※為什麼西夏沒有單獨的西夏史?是被蒙古滅族了嗎?
※西夏為什麼不像西遼那樣征服西域或吐番,至少可縮小和宋遼的巨大差距?
TAG:西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