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開示輯錄
南懷瑾開示輯錄
(2011-12-13 19:14:55)
轉載▼
--------摘自《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著
----摘自《禪海蠡測》南懷瑾著
----摘自《禪海蠡測》南懷瑾著
----摘自《禪海蠡測》南懷瑾著
----摘自《維摩詰經講解》南懷瑾著
凡夫眾生因為不了解這個理,見不透,沒有徹悟,只相信我們自己眼睛所見,而眼睛所見是沒有真見的,看見的都是假相,靠不住的。站在凡夫境界講,你們諸位現在看見我,我也看見你們。但是還是假的,我們第一眼看見這個現象,這個現象已經過去了,不可得。又比如我們房中的這個電燈,我們看著它好像一直亮著,學過光電的人就知道,當你剛接通電源的那一剎那,電的功能產生的第一束光,生了就消散了,因為後面源源不絕的電力,才使得這燈持續發光,那第一束光一見就不再見了。更明顯的是蠟燭,你點燃之後蠟燭雖然一直發光,但是蠟燭也不斷地變短小。過去認為蠟燭燃燼就沒有了,現代的物理學告訴我們能量不滅,能量與質量互變,也是不生不滅的。
這個道理與心的道理是同樣的,你們學佛法就不要沈迷在宗教中鑽牛角尖,要了解科學才可以更透徹地了解佛學,佛學是大科學。
----摘自《維摩詰經講解》南懷瑾著
是的,成佛以後也要受報,這從世間的聖人和偉人來看,也都有許多的不如意事可知。比如耶穌被他的門徒出賣,最後釘死於十字架;孔子絕糧於陳、蔡;文天祥受誅;美國的林肯和印度的甘地被刺身死;中山先生在倫敦蒙難等。因此,在釋迦牟尼佛成佛前後,也有好多魔難,比如六年的雪山修行以及最後的樹下降魔;另外托缽不得食,風寒而背痛,女人誣陷,他的弟子提婆達多落石傷其足;以釋迦族遭受滅亡而頭痛;臨涅槃前因誤食有毒的野菌而腹痛如絞等。佛的弟子更不用說,證得阿羅漢以後,也有受報的記錄,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和蓮花色比丘尼都是被人活活打死。
這從東西方的宗教看,各有其理論和說法,所以聖人受難,正表現其偉大人格和偉大事業的成就之不易;基督教說耶穌是為了人類贖罪,佛教則有不同的理論依據。這可以從兩個方向說:一是法身示現,以做為凡夫的榜樣,表示凡夫也能成佛。佛由人成,所以,人類所有的苦、樂、禍、福,示現為人間身的佛,也同樣有;雖他自己本身沒有苦、樂、禍、福的障礙,為了誘導正在苦、樂、禍、福中的眾生走上修行佛法的大道,所以,方便示現同於一般的人類。
人在人間必定有他的身體,有身體必定會遇到身體的所需和所忌,兩者產生衝突,就會發生魔難。所以,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如果不假辛勞而獲得佛果,不遇魔難而成為佛,那就沒有修行的必要,也顯現不出聖人之偉大。所以,在佛成道之後,雖具足六通,圓證三明,他還是在人間托缽、遊行,他的衣、食、住、行,完全同於人,生活所需也同於人,弟子向佛問訊的時候,也會說到:『眾生難度嗎?』『身體健康嗎?』確少見到佛陀使用神通來解決眾生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只是用智慧,以人間通用的方式,解決人間的問題。
二是從最後身的菩薩或最後身的羅漢來講,他們從此以後,不再受到三界中生死的約束和苦難的左右,因此,必須要把無始以來凡夫位中所造的一切不善業全部清理償還。這也等於佛世的時代,規定俗人,若發心出家,必須在清償了所有一切債務、責任和義務之後;若是犯罪、負債、父母不允、妻子或丈夫不許者,均不得出家。到目前為止,要來我們寺院出家的人,也要求他們首先把所有一切世俗的錢財關係、感情關係,徹底清理之後,才可進入我們的寺院,而成為走上出家身分的第一步。所以,在成佛之前的最後身菩薩,固然要接受往昔的業報,初成佛時,雖然心得自在,不再受到煩惱的困擾和苦樂的影響,但是他在沒有進入稱為無餘涅槃之前的身體,還是在人間活動,還是會受到物質世界的影響,那就是最後果報的承受。
不過心得解脫的佛,身體雖然跟一般的常人一樣地受到痛、養等種種反應,但是不會因此而生起喜、怒、哀、樂的煩惱,所以,佛的受報和常人的受報迥然不同;受報是對因果負責,解脫是從煩惱得到自在。如果大乘羅漢、菩薩以及諸佛,乘願來到世間救濟眾生,那是化現,不是受報,從凡夫看他們,也有生、死、衰、老、病痛等的現象,他們卻未受到這些現象的困擾。
----摘自(聖嚴法師著《學佛群疑》)
楞嚴經里,佛講這內外七處都不是心,佛說以你自己為本心,向外面擴展,擴大到整個虛空,都是你心裡頭的東西。換句話說,內外七處也都是心,懂了吧?這是如來的密因,你們大家都沒參出來。但內外七處都是什麼心?是心的用,不是心的本體。起用的時候,是他身體的色身、報應身的作用;歸體的時候,就是法身的清凈。
----摘自《如何修證佛法》南懷瑾著
當用之時,體在用中;
在體之時,用歸於體。
如如不動,無來無去;
是名如來,聖賢境界。
----摘自《楞伽大義今釋》南懷瑾著
我們每一個人甚至每一個眾生,生下來個性不同,身體也好心理也好,絕對不同。同樣一個父母生的,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個人身體不同、個性不同。但大家都是兄弟,大部分同父親母親有些也相同。所以我常常跟有些同學講,我說你這個個性怎麼會這樣?我給他分析:這一半是他爸爸的習氣,那一半是他媽媽的習氣,除了這兩部分之外,還有他自己前生帶來的一部分習氣。連相貌都是這樣,每個人的面孔、體能一半像母親,一半像父親。不過有「反相」的,就是說父親可能很老實,生個兒子特別調皮;父母都很好,生個兒子特別壞。原因是什麼呢?一半是他自己帶來的,一半是父母那一半壞的給他了。因為有的人表面上很老實,老實人有時候肚子里脾氣也很壞,不過壞不出來而已;但恰恰把肚子里壞的那一半遺傳給兒女去了--這就很糟糕了!所以這個遺傳也很難講。父母遺傳是「增上緣」。那麼本身帶來的個性,父母的因素就不能左右了,叫做「親因緣」。本身怎麼帶來的呢?三生因果。種子---多生的種性---生現行,造成了現在的環境、現狀;現在的行為、心理、各種所作所為,又成為來生、他生來世的種子。種子生現行,現行又成為未來的種性、種子,這樣互為因果。所以我們一切的人生遭遇,都是多生累劫,宿習為因。「宿習為因」這四個字非常重要,「習」就是習氣,「宿」並不是只講前生,前生的前生的前生……沒有成佛以前,多生累劫累積下來的習氣,業力、習氣、習慣的形成。我們講這個話是站在現生這一生生命存在的現象上來講的。「宿習為因,起同事欲」,因此生起現行。像我們變成人,變成中國人,我們這一部分的中國人生長在台灣,在台灣的台北,而且碰到台北今天的小型颱風這個天氣,因為每個人眾同分,「起同事欲」,都要加一件衣服,這個天氣不需要冷氣了,沒有關係了,因為我們共同的欲相同,「宿習為因,起同事欲」。
一切生命的來源,既非主宰---並不是有個上帝、有個神我在那裡操縱;也非自然--也不是物理自然來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之中,自性宿習的業力為第一因,所以每個人個性不同,因為業力習氣不同。非主宰--沒有個上帝、閻王做你的主宰,一切唯心;也不是唯物的--非自然,不是自然來的。「因緣所生法,一切唯心造」---這是佛法。但是無主宰不是無神論。有人就給搞錯了,比如像這一代的達賴就公然在印度、在美國發表宣言,說佛法是無神論。我說這真是混蛋之至!一個所謂的「教皇」,自己對佛法的理論都搞不清楚。
佛法不是無神論。無神論者絕對否定有鬼神,也絕對否定一切唯心。無神論就是唯物論,認為人沒有宿世,更不承認存在三世因果。所以現在的達賴如此的見解,那真是可笑!非主宰不是無神論。有沒有上帝?有上帝。有沒有閻王?有閻王。那麼上帝、閻王也是唯心所造,他只能做自己的現行,不能為他人的主宰,更不能為萬物的主宰。換句話說,他變成了上帝、變成了閻王,他是怎麼來的?他是「宿習為因,起同事欲」來的。因此說他無主宰、非主宰。一般學佛的誤解了,一看到這三個字「無主宰」,那就什麼都沒有,那就變成無神論了,這不是笑話么?這些道理,你們年輕的法師們、同學們更要注意了。
-----摘自《唯識與中觀》南懷瑾著
小乘學派,如現在世界上流傳在泰國、緬甸等東南亞一帶的所謂南傳佛教,即所謂小乘學派。今天全世界的佛教文化認為,南傳學派所保留的經典思想是釋迦牟尼佛的正統,中國的大乘思想等等,包括大小乘,不一定是釋迦牟尼佛的正統,這是世界佛學家的看法。我經常提出:我們自己大乘佛教之下的青年們注意,這是十七世紀以後,英國與德國等西方哲學界有意地(弱化)東方的文化,東方佛教的文化,甚至專門打擊中國文化,所以把中國保留的所有大小乘的經典一概不提。這裡頭有英文的,你們特別要注意,可是一般人不懂:「哎,鼻子高,眼睛藍的學問是真的。」都上了當,這是很嚴重的問題。那麼講到小乘佛教的思想,包含了南傳佛教及我們中國的大小乘合一的佛教,包括《俱舍論》《成識論》《俱舍中》《成識中》等等的思想,都在批駁之內。他們認為心法與色法是分開的。你研究過唯識《俱舍論》就知道。換句話說,用西方哲學的名稱來講,借用柏拉圖的學術思想來講,把精神世界與物理世界分開。本來柏拉圖的思想是二元論,精神世界,物理世界,兩重世界。那麼好了,我們碰到一個問題了,如果拿希臘哲學來比較柏拉圖的思想的最高處,也就是佛教小乘學派的最高立場一樣。二元論的世界觀,精神世界同物質世界,雙重,二元,在哲學上的名稱叫二元論,同小乘的思想差不多。但是有一點特別注意啊,現在在學理上批駁,尤其是唯識學家、《成唯識論》等等上批駁這個小乘學派,非常厲害,可是你們年輕的同學們聽了,不要說小乘的《俱舍論》、《成唯識論》啊,這些看都不看,你錯了。現在批駁的,凡是這些經典上批駁的小乘思想,批駁它的見地、知見的問題,最高處見道的那一點,所見不徹底,換句話沒有大徹大悟。悟到了一點,見到的空,見到了真空,沒有見到緣起性空如何變妙有,這個他不懂。因此把空、有兩個分成二元、雙重。至於小乘的修法,我經常告訴同學們,今天的佛教要想重揚,你們特別要注重小乘啊,小乘的修法硬是規規矩矩地從禪定來。中國佛法從宋元以後,大乘思想,尤其是禪宗大為流行,大家變成口頭禪,實證的功夫一點都沒有。這是錯誤的,要特別注重實證的功夫,你不要輕易地看兩腿一盤,這沒什麼,外道都會盤,可是外道可以坐一天一夜,你坐三、四分鐘腿就發酸,頭又痛,你的功夫到那裡去了?所以小乘禪定的法門,四禪八定是不可變動的基礎。而且中國的大乘佛教思想是建立在小乘基礎上的,這點同學們要特別搞清楚,不要看到大乘思想批駁小乘就:哎呦,小乘是小乘,幾乎同外道一樣。
-----摘自《唯識與中觀》南懷瑾著
那麼這個十二因緣呢,第一由無明開始,「無明緣行」,有十二個名詞、十二個程序,等於一天的時間十二個時辰。無明是最初來的,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這一念無明。一念無明兩個原因,一個我們生命思想觀念不知道根本從哪裡來,在沒有悟道、沒有證得以前是無明。所以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這是無明。一個是物理世界的無明,這個宇宙萬有沒有開始以前是一團混沌,拿中國文化過去的講陰陽未分,就是「混沌」,譬如一個雞蛋一樣,這個雞蛋是蛋白、蛋黃都沒有分清的,一團無明。無明者,看不見、黑暗、糊塗,這是物理世界的。
那麼無明究竟從哪裡來的呢?沒有說,一切佛法到此為止。無明怎麼樣來的啊?無明總有個來因、前因吧?在所有的佛經佛法裡頭,不談前面的來源,也無法談,就加一個名詞:無始以來。無始就是沒有開始,這個圓周性。只有在《楞嚴經》上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富樓那提出來問題:一切眾生本來既然是佛,自性本來是清凈光明,為什麼會生一念無明呢?自性本來清凈光明,為什麼生出宇宙萬有來?換句話說,假使對西方宗教而言,上帝如果是創造了天地,上帝吃飽了飯,多餘得很!不要造這個天地,沒有大家,也沒有那麼亂;為什麼造了萬有、造了人,反是亂,那不是自造孽嗎?那麼上帝又是誰造的呢?上帝的外婆、外外婆又是誰啊?這一路追下去,那就是這個問題——無明。何以會有山河大地?佛在《楞嚴經》上的答覆,因為文字翻譯的中文太美、太好了——「覺明為咎」。無明哪裡來?變成中文,一句話、四個字:覺明為咎。換句話說,明極了而生無明了。那好了,那我們不要明極了多好呢!所以怎麼樣是「覺明為咎」?所以三藏十二部所有的佛經統統看完了、翻完了,這個問題還是個吊在那裡的大問題。
所以有一點我們必須要知道,佛法對於心性之學,一切凡夫如何修持而至成佛之路,非常清楚!世界上沒有一樣學問、沒有一個宗教、沒有一個哲學能夠與佛法相提並論。但是關於這個宇宙的哲學、科學的最後的問題,佛有點留一手,故意沒有講出來講完的樣子,好像是這樣。這值得我們一參哦!
其次在《楞嚴經》上佛又說到兩句話,諸法一切「非因緣、非自然性」。佛經處處講因緣生法,那麼結果在《楞嚴經》上提出兩句話:「既非因緣」,不是因緣所生;「又非自然」。所以大家很迷惘。甚至有一年在一個地方打七,還有兩位老居士、大居士,關於這兩句話——「既非因緣又非自然性」,好像在休息的時候、在吃飯的時候,好幾位居士在討論,講南老師一定搞錯了,沒有這個話、沒有這個道理,怎麼既非因緣,又非自然性?我順便過來就聽見了,我也不說話。後來有一位大居士(也是老居士),過來問我,我說:是啊!我剛才旁邊聽你們討論的很熱鬧。後來我說,這不是我的話哦!佛說的。當然(如果)佛也錯了,那就……我說,你們居士們怎麼不去看看全部《楞嚴經》啊?實際上這兩句話上次我們提到過,佛是對本體而講,形而上那個道體本來無生,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它是個實相的實德,它本身既非因緣、又非自然;是講體、心性之體。講用呢?一切萬有的用,非自然、也沒有主宰,都是因緣所生。這是佛法佛學的一大結構,這個體系的中心。
-----摘自《唯識與中觀》南懷瑾著
-----摘自《禪宗與道家》南懷瑾著
-----摘自《禪宗與道家》南懷瑾著
-----摘自《禪宗與道家》南懷瑾著
立身不求無患,身無患則貪慾易生,學問以勤學為入門,孝養以竭力為真情。
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處世以立德為事業,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精進以律己為第一,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行道不求無魔,道無魔則誓願不堅,行持以觀心為穩當,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治事以精嚴為切實,老死以無常為警策。
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折道義,居眾以謙虛為有理,言語以減少為直截。
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待人以至誠為供養,長老以耆舊為莊嚴。
施德不求望抱,德望抱則意有所圖,濟物以慈悲為根本,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亦動,凡事以預立為不勞,遇險以不亂為定力。
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則怨恨滋生,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菩提。
1、「盡回大地花千萬,供養彌陀凈土身」我願如斯,復何言已。 --- 南師《禪海蠡測》
2、凈土宗的修法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大密宗。--- 南師《准提法修持要領開示》
3、比如修凈土,同准提法一樣也是念佛。念的本尊不同而已。--- 南師《准提法修持要領開示》
4、你說我們凈土講信就夠,信才難呢!不窮其理,統統變成迷信了。真正的凈土豈止三經一論!華嚴境界全部都要參透,所以全部八十卷華嚴,開始由信轉入,最後才歸於凈土。為什麼把凈土放在最後?足見此信之難。--- 南師《准提法修持要領開示》
5、這本法本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包括了禪宗的境界,包括了唯心凈土境界與極樂凈土相同的諸佛凈土的境界,融會了顯教與密教的各種修法。--- 南師《准提法修持要領開示》
6、最後老師教唱金剛念誦「阿彌陀佛」,勉勵念佛修持凈土法門,此為最簡易,最殊勝,是為大密法,念佛念到心息相依,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禪七日記》
許多人無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以為燒香拜佛、誦經、念佛、持咒以及參禪、研教等即是信佛,卻不能深入明白個中之理,盲目地行。像這種不解佛理,迷於其中,就是盲修瞎練;一旦逆境現前,災禍臨身,或者諸事不順時,就會對佛菩薩產生懷疑,動搖了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信念,甚至還會毀謗三寶,造無邊的罪業。這些都是因為不明佛法的真諦所引發的後遺症。所以古德說:〖只貴只見正,不貴只行履〗。
佛在經中開示我們世人要修造伽藍,鑄寫形象,還有燒香、散花,或者燃燈、繞塔,以及持齋、禮拜等等,做種種的佛事功德。但世人不明白如來真實之義,一昧地迷心外求,著相修行,最後修行皆誤入了歧途,成了邪魔外道,實在令人扼腕,嘆惜!
佛所說法往往都是意在言外,講的都是弦外之音。我們若從字裡行間去推敲揣測佛的意思,就是依文解義。古德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佛法之所以深妙難解,就是因為佛法寓教於藝術,非有善知識為我們解說不可。縱有善知識的解說,還得有善根福德的人才能慧解,所以說道在心悟。所謂:〖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佛菩薩為眾生開示佛法,眾生能不能悟入,還在於個人的悟性。六祖惠能大師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所以修行悟道是否能開悟證果,關鍵還在於個人自己。若要達此目的,首先至少要能理解佛法經教的義理,才能著手修行。經曰:【悟後起修】。若不能確實理解佛的經教,如何著手修行?即便修行,也是盲修瞎練,終無是處。
經文中所提的修造【伽藍】,伽藍乃是梵文,中譯即【清凈地】的意思。修造伽藍,並非要眾生多蓋塔廟,興建道場,才是廣修供養,其真實的意義是要眾生能永除三毒,常凈六根,使身口意三業能清凈無染,不造惡業,而且還要能廣修一切善法,同時心中又不著修善斷惡之想。如此身心才能湛然,內外潔凈,方為修造伽藍的真實之義。
而所謂的【鑄寫形象】,亦非要世人為佛菩薩廣立彩繪或泥塑木雕之像,以供世人瞻仰、膜拜或信奉。其主要的意義是要使一切的眾生能修一切覺行,以俾上求佛道而已。
塑像拜佛只是一種方便,無非是藉著佛菩薩的形像來提醒自己能學佛的心行,能夠做到見賢思齊罷了。修「覺」行,其意義是要凡夫世人能明了一切法【緣起性空】之理;也就是一切相無非是緣聚聚散的現象而已,其體是空寂虛無,了不可得的,故不可執著四大五蘊假合之幻身以為是自己,誤以為外塵的境界相是實有存在的,因而念念不舍,汲汲追求,以致衍生無盡的惑業煩惱,因業而感果,最後受報於三界六道之中不能出離。
如果我們這一念心明白了,知道鑄寫形像只是藉著所塑造的如來真容妙相,作為時時提醒自己的一種方便:了解自己本具的真如佛性與佛本來無二、沒有分別,只因一時的迷寐而為妄想、分別、執著等惑業所蒙蔽,致使真如佛性不能顯現,故而造業受報,才有無盡的生死苦惱。
我們若能一念覺悟,而能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慧」為巧匠,能斷一切惡,修一切的善法,幫助一切含靈的眾生都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並以菩薩六度波羅蜜為依歸,作為我們這一生立身處世,修身斷德的一種行持的根本,藉以洗鍊自性本具的真如佛性,確實地能夠依教奉行,作如來的第一弟子,遵守佛的教誨,那麼如來的真容妙相自然就能成就。這才是真正鑄寫形像的真實意義。
由此可知,經中所寫的,或古德所說的鑄寫佛菩薩的真容妙相,其意義無非是在開啟吾人內在的佛性而已。每當見到佛菩薩之微妙常住的色身時,便要懂得能回頭作自我反省與檢討的工作,不忘常隨佛學,以佛的心愿解行作為我們立身處世、修身進德的標準;時時能以眾生的利益為念,並能放下我執,無一己之私慾,以成就利人無我的情操。若能有此虛空之量,包容萬有,放下分別取捨之念;那麼只這一念心廣大無邊,慈悲喜舍、平等不二,即能與道相應。
我們在經文中也常看到【燒香】、【散花】與【燃燈】,所以世人就拿著香,捧著花去佛前散花供養,或到寺院道場去點燈以求福、求慧,祈求全家平安、福壽安康、最好能夠財源廣進,事事如意。殊不知,佛所說的這些,都是有形之相,而其所含藏在背後的義理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去了解學習的。但是世人就是如此的愚昧無知,以為燒香就是拿著香在佛前拜,一枝香還不夠,至少要三枝,最好是愈多愈好,如此才顯得對佛菩薩的虔誠,才能得佛菩薩的青睞與加持。無怪乎,許多的寺院道場香火鼎盛,熏得是眼睛流淚,無法掙開,而且還猛打噴嚏。
諸如這些,都是世人對佛法懵懂無知,完全依文解義所至,故而修行皆迷心外求,著相而修。所謂「著相」修行者,不是昧於事,就是偏於理,往往理與事不能圓融。修了一輩子,有的甚至還不知道佛是什麼?法是什麼?越修則煩惱越多,習氣、毛病絲毫未改,貪嗔痴慢仍然不減,所以不能離苦得樂,得佛法的受用。故而所修之法皆非正道,誠所謂:【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修行走錯了方向,當然所得的果報就不離開三途惡道的命運。
【燒香】者,非謂世間有「相」之香,而是指「正法」之香;也就是說,燒香只是意喻薰除臭穢無明之惡業,令惡業消除,藉著燒有形之香用來比喻薰除自己的無明惡業;用智慧之火,燒無價之珍香,藉以祛除宿世的習氣毛病而已。可惜,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故而執著於形象外表以為燃香即是供養十方諸佛,便能得福,完全落於盲信,走上迷信的歧途上去,不解佛所說的因緣果報真實之理,所謂:【福禍無門,唯人自召】。人生在世,這一生的果報與際遇,雖說是冥冥中註定的,其實都是「自作自受」的結果,一切都由自己業力所感得的,絲毫怨不得人。
燒香者,是以「有為」來比喻「無為」之法。所謂「香」者,是指「正法」之香,其香有五種:一)戒香:即勸人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遠離迷邪染一切身口意的惡業,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時時保持這一念心的清凈無染;二)定香:經曰:〖攝心為戒,因戒而生定〗。這是勸導我們世人於一切時、一切處,都在「正定」之中,心如如不動,不為外塵境界所污染,以致心隨境轉,因而隨波逐流;三)慧香:於自己心中能常起關照,念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當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時,能都攝六根,不為物轉,不受境遷;明了一切法,無非「緣起性空」的現象,了不可得。此時,心清清凈凈,但又靈明覺知,明明白白;四)解脫香:即能通達、明了一切法緣起空性,了不可得;一切相都是「有而非有」,包括自己的身體在內也是空無的,只是四大五蘊假合之幻身而已。因緣所生之法,皆是虛妄。既然,身是五蘊假合之體,何來的束縛?!故束縛也是虛妄不實,只因無明妄動而有之妄想耳!五)解脫知見香:行者若能一念覺悟,而能反觀覺照,明了身是四大五蘊假合之幻身,身既是幻,又何來身以外一切萬法的存在呢?身既不存,則身外之一切境界相亦皆是幻,無非也是緣起性空之相,無有實法可得。至此,明了身心世界悉皆虛妄,是必竟空、無所有、不可得的現象,故而能於一切萬法無所「住」。若能明了此五種香才是世間最珍貴的無上之香。
由是可知,所謂燒香者,只是假借燃燒世間沈檀薰陸質礙之香,用以比喻能消除自己心內無明臭穢之氣,使我們現前這一念心能保持覺正凈,如如不動,不為外塵境緣所污染,以致心隨境轉,如是才能達到自在解脫的涅磐境界。
再說【散花】者,亦非一般世人所理解的:以為折傷草木,剪折花卉來佛前作供養即渭之散花,便能得福。若作如是想者,即完全錯解如來真實之義。佛法深妙,意在言外,若無人解說,雖智莫解。大乘佛法講求的是【心地】法門,一切法唯心,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不二,惟是一心〗。既然佛法言「心」,則一切事的善惡、真偽、正邪,就決定在自己當下這一念心的迷與悟而已。
若一念心迷,則起惑造業,因業而感果,故而受報在三界六道之中,有無盡的生死苦惱。若一念心悟,知法是幻,皆緣起性空,了不可得,便能放下萬緣,沒有分別、執著。若能遠離了分別、執著,則心自然就清凈無染,便能安住在正定、正念之中;隨緣即作,作而無作。故散花的真實意思,即是饒益有情,利益一切的眾生,普遍地為一切的眾生演說正法,讓世人能夠明白宇宙人生的真實現象,進而才能斷惡修善,了脫生死的煩惱。花是「因」的意思,意喻【因地法行】、【修因證果】;散花是為眾生種下菩提金剛之種,等待因緣成熟時,就能開花結果,圓成佛道。
所以散花是散功德之花,為眾生說法,勸其能執持凈戒,不令毀犯。若不能明白此理,而隨意地攀折花草,甚至毀壞大地,如濫墾、濫觴,恣意破壞大自然生態的平衡以竊取大地的資源以為己用,如此毀凈戒以傷物命,以期求得福報的做法,即與道背離,所謂欲益而反損,無有是處,非但不能召福,反而惹來禍殃。
而所謂【長明燈】者,即正覺心的意思。一般的寺院、庵堂或廟宇都設有長明燈的服務,以方便信眾修福。然信眾不明其理,以為點了燈就能得佛菩薩的護佑,真能保健康長壽、能開智慧,從而遠離愚痴?所以許多信眾都趨之若鶩、絡繹不絕,前去寺院廟宇點燈,以求消災解厄、福壽綿長、智慧增長。可悲的事,這些人卻不知其所以然的道理,為什麼點燈可以消災延壽、甚至開慧?只是一昧盲目地跟從,隨著別人去做,所謂有樣學樣,依樣畫葫蘆,完全落於迷信。
我們必須了解,佛法是教世人破迷開悟之法,希望世人都能明白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而不是要我們一昧地盲信,而不了解其中的義理;那不是真正的學佛,而是一種迷信的行為,這完全與佛法背道而馳了。佛法是不二之法,事中有理,理中有事,所謂【無理不成事,無事亦不成理】;理能透事,事能顯理,這種理事不二、圓融無礙之法才是真正的佛法。
可惜,世人愚昧無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迷在其中,故而起惑造業。縱然修學覺悟之法,仍然不脫迷信,落入盲修瞎煉,反而去道日遠,成了魔外。無怪乎,信佛的人多,但是真正開悟證果的人卻是鳳毛麟角。
點長明燈的意思,是用來比喻能夠明了宇宙【諸法實相】的真諦;明白一切法本來空寂,無所有;一切外塵的境界相無非都是因緣生法,緣生幻有,並非真實之相,只是眾生業力所感得的暫時存在的一種假象而已。此「相」,剎那不住,隨緣生變,無有定相,所以是「假」有,不可得。若能明了實相之理,確實了解一切法空相,只是相有體空、事有理無,誠如《金剛經》所說的:〖實相者,無相,無不相〗,就不會再去堅固地執著、分別,而妄生許多的煩惱,作繭自縛了。
若真明白了諸法實相的真諦,遇境隨緣時,就能看破、放下,不再分別、執著,有所取捨得失等無盡的煩惱。那麼,於一切境界現前時,皆能以平等心對待,心無掛礙,即得輕安、自在,沒有苦樂憂喜等煩惱,真正地得到解脫。所以點長明燈的意思,是以「燈」為比喻;藉著點燈以比喻開啟吾人自性本具的智慧。換言之,就是要我們世人以「身」為燈台,以我們的「心」作為燈蕊,然後修一切的「戒行」作為燈油。故點燈就是要點燃我們內在的智慧之燈,以照破一切的無明痴暗。所以燃燈的意義,也是假借「有為」法來突顯「無為」之法。若能以此道理輾轉開示世人,讓大眾能確實明白其中的義理,即是以燈燃燈,燈燈相照無有止盡,所以稱之為長明燈。
世人愚昧,不解如來方便之說,反而專執虛妄,執著於有為之法。以為點燈就是燃燒世間酥油之燈,即是依教奉行,修供養之法,便能得福,所以說:〖失之毫釐,差之千厘〗。無怪乎,修行悟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完全在知解上出了問題。
在經文中,也常提及【繞塔】行道以為修行,所以一般世人就繞著世間的塔日夜走驟,結果只是徒自疲勞,對於真性的開發卻毫無助益。世人不知繞塔只是一種比喻,其用意在於令世人能以覺慧之心,保持這一念心的清凈無染,使身心不起放逸,時時提起覺照,不忘要修一切善,念念要以眾生為念,以佛法久住世間為志業,使這一念心能利人無我,念念不停,這才是繞塔的真正意義。
可悲的是,世人無知,卻以我等業障有礙之身繞佛塔廟,而心中不悟;不懂得修行是向內修,從自己真實心中作反省的功夫,卻一昧地攀援,向外馳求,以為就能得福。那完全是心外求法,本末倒置的做法,最後不免徒勞無功,白忙一場而已。
此外,佛門中談到【持齋】修行。一般的信眾也不解其中的真實義理。以為持齋就是吃素,或持八關齋戒等,持一些有形之相,而不能意會個中的真理。所謂【齋】者,齊也;也就是要三寶弟子能夠【齋戒身心】,不令散亂的意思。【持】者,護也。對於一切的戒行,必須能如法護持,不可毀犯;換句話說,必須要能外禁七情六慾的事情,內必須做到克服三毒,保持自己身口意三業無染。若能明白此義才是真的持齋。
問題是在此芸芸的眾生中,有幾人能夠真的了解這些道理?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明白這些道理,只是盲目的依從,非但放逸身心,貪慾恣情,造作許多的罪業,竟然還不生慚愧。還誤以為吃素即是持齋,那不是荒天下之譏,令人啼笑皆非嗎!
所謂齋戒身心,即是要我們能保持身心的清凈,不為外塵五欲的境界所污染而心隨境轉。
一般來說,講到持齋,而齋食有五種:一)法喜食:什麼是法喜食?就是能夠依持正法,歡喜奉行,好好地去做,就是法喜食;二)禪悅食:禪悅食是比喻要保持內外身心的寂靜,不受外塵境界的污染,使身心能得倒輕安自在;三)念食:即念念以佛的清凈、平等、慈悲為念,能夠悲憫眾生,以上求下化,做到心口相應,內外一如,這稱為念食;四)願食:願,就是發大誓願,有佛的悲願,以救度一切有情。於一切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之中,常存善念,念念為眾生,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能有此悲願、大行,是為願食;五)解脫食:能覺了一切法空性,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使我們心空寂靜,不染於塵,那麼身心即能清涼自在,解脫無礙,這就是解脫食。
能明白此五種食,而確實能身體力行,方名之為齋食。若不明白此五種凈食,而說我在持齋,即是大言不慚,在說妄語。
在佛門中還常常說到【禮拜】,很多人都以為禮拜即是對著佛菩薩的彩繪畫像,或是泥塑木雕的像行跪拜禮,就是禮拜。殊不知,那僅僅是徒具一種禮拜的形象而已,哪裡是真禮拜!
所謂真禮拜,必須以真誠恭敬的心,對一切人事物,都行禮敬;尤其對人要不分男女老少、貴賤貧富,都能一視同仁;若真的做到冤親平等,心中沒有怨恨,只有感恩,凡事能通權達變,自卑而尊人,那才是真禮拜。
【禮】者,敬也,【拜】者,伏也;也就是能恭敬真性,屈服無明,才名之為禮拜。若能惡情永滅,使善念長存,即便沒有做出禮拜他人的樣子,亦為禮拜;否則即使給人行三跪九叩的大禮,那也非禮拜。所以禮拜不在於外表是否恭敬,而在於個人的內心是否有真誠的心;待人處世是否能發自內心的真誠,做到「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待人以和,處事以真」,如此才是真禮拜。
六祖惠能大師說:〖禮本折慢幢,有我罪即生〗。我們若不能折服自己貢高我慢的心;雖然,外表恭敬,內心卻常放縱嗔恚、愚痴,造作惡業,縱然詐現威儀,徒現一種對人虛偽恭敬的表相,那只是有形而無心,還是空勞身相,仍然落入著相修行的窠臼。所以禪宗祖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迷心外求,最終的下場還是落入魔道。
我們試想:我們待人處世是否真的恭敬,還是只有在表面上虛應故事而已?有的人看到討厭的人,甚至連應付一下都懶得應付,遠遠看到,就立刻避開,連打個照面都不想。像這樣沒有度量、慈悲、平等心的人,即使在佛菩薩像前行禮問訊,心裏面卻不能學佛的行儀,對人還存有強烈的愛惡之心;我們試想:若心中有如此嚴重的分別、執著,何來佛的平等與慈悲心呢?那麽我們常常信誓旦旦地說:我信佛,對佛很恭敬,那豈不是自欺而欺人嗎?!首先,《普賢行願》的第一願「禮敬諸佛」就沒能夠做到,我們修禮拜的心豈不完全落空。
我們待人處世若不誠懇,心量狹小,有嫉妒、分別心,在人格上就有嚴重的缺失;若在心行上不能斷惡修善、去習改過,修法就不能成就;再加上沒有慈悲心、平等心與恭敬心,心不清凈,那麼念佛又豈能往生!
所以我們學佛,對於佛的經教首先必須能夠理解,才能真正開始學習;否則都成了著相修行,那就真的落入盲修瞎煉而誤入歧途。到時前途就真的不堪設想,果報就在三途惡道之中,那麽學佛還遭墮落豈不太過冤枉了!
佛法大體不出真、俗二諦。真諦,不立一法,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俗諦則萬法圓彰、無法不備,所謂:佛氏門中,不舍一法。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總歸起來不外「宗門與教下」而已。宗者即禪宗,而禪宗修學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禪宗「即俗真」,從一切群相俱現處說了無一物,掃除所有虛妄之相。
《金剛經》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一切法的生起皆依他起性,因緣生法,緣生幻有。所以必須當下看破、放下,不起分別、執著。若一念心能清凈無染,離念、離相,即如如佛,當下即能與十方諸佛如來同一法身。
教者,指的是禪宗以外所有的派別。也就是依如來所說的法教循序漸進、有次第修學者皆稱教下。而教下修學是「真俗並闡」,而通常多就俗說。須知真俗同體並非二物,真俗不二。如同明鏡,虛靈洞徹,了無一物;雖然了無一物,卻可照天照地,無所不照。雖然萬象森羅,無所不照,仍然是了無一物。雖然了無一物,又不妨萬相齊現。
由此可知,宗者於事修中啟發自性的本覺,以喚起自己般若智慧的現前;教下則於一切教理中,深入明白其中的義理,而後再去修行,從修行的過程中去證明佛所說的道理確實是真實不虛,能令眾生離苦得樂,自在無礙,證菩提的果覺。正所謂「稱性起修,全修在性」。
經曰:「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事業等皆順正法」。意思是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無有差別。既無差別,又何有佛法與世法之說,豈不矛盾?世法者在求世間的學問與知識,然世間的學問再高,知識再豐碩,仍脫離不了人世間的煩惱,更無法幫人了生死;而佛法所教授的則是如何消除人生的煩惱與痛苦,令眾生能離苦得樂,從煩惱痛苦的深淵中解脫出來。
老子說:「為道者日損,為學者日益」。世法與佛法的差別就在於佛法教我們「舍」,而世法教我們如何「得」。若能捨去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則心清凈無染,於一切境緣之中就能自在無礙。所以佛法強調要「離相」。若能離念、離相,則現前的一念心就超越了所有的界限而無遠弗屆,即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能使這一念心清凈無礙,沒有煩惱,遠離顛倒夢想、無有恐怖、而能自在解脫的就是佛法。而世間法無法幫人解除痛苦、煩惱。佛法與世法若有區別,這就是最大的差異。
然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再殊勝,也必須落實在世間法上;換句話說,佛法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去實踐,去體驗才能真正得到利益。佛法與生活是一體的,不能分離。認識了佛法,正確明白了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則生活才有意義,才能過得幸福美滿、自在逍遙。否則人生就覺得苦多樂少,煩惱不斷,以致生活在憂愁、痛苦與恐懼之中,不能自已。故佛法即是生活,從工作中去體現佛法,不是脫離世間法而去另覓什麼佛法!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故說佛法即世法,世法即佛法。
如果明白世法與佛法的關係,則一切法能與「性」德相應的就是佛法。換句話說,若能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則世法也成了佛法。若處處執著,分別這個、執著那個,心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愛惡情仇、喜歡或討厭的事,在生活上有說不盡的是非人我的事,則佛法也成了世法而變得一無是處。故《金剛經》曰:「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我輩學人,若能於一切法無「住」,即與佛法相應;若有所「住」,即非佛法。
所謂:資生事業,即是有利於人民的事業。如工、農、商、學、兵等;換言之,學佛的四眾弟子中,包括工、農、商、學、兵,除了出家以外,其餘二眾弟子都散布在各行各業之中工作謀生。然修行不礙工作,工作也不妨修行;修行無法離開生活,而生活就是修行。每一個人都要安住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心職守隨份隨力,善盡之際的本分,各司其職,努力為社會服務。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能善盡個人的職責,嚴守自己的本分為大眾服務,即是有利於社會國家的菩薩行,這些都是順於正法,與佛法相應。
佛法奧藏、秘髓,無人能解,唯證方知。而法者,指的是世出世間法的總體。經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與佛的差別只在當下這一念心的迷與悟而已。所謂:〖前念迷即眾生;後念悟即佛〗。眾生沉迷六道,受無量的苦報,所迷的是這一念心;而佛徹證菩提極果,永享【常樂我凈】涅磐的法樂,所悟的也是這一念心。所以,心是一致的,沒有分別。「賢首」宗解釋為【如來藏】心;「唯識」宗說是【雜染識】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里,則詮釋為【真如心】,【生滅心】;各自立義不同,雖各有說詞,實者為一,皆是隨機而說而已。
眾生心與佛心皆是一心,只是隨「染、凈」不同之緣,而有「真、妄」的分別。佛心真誠不二,清凈無染,故稱為「真」心;而凡夫眾生用的是虛妄之心,常隨境轉,生出無盡的煩惱,故稱之為「妄」心。然真妄不二,唯是一心,只有迷、悟不同而已。
世間法是隨著眾生雜染之心而有四相:【生、住、異、滅】的變遷,故有生滅的現象。宇宙一切的森羅萬象,外塵的境緣都是以心為攝導,所謂一切為心造;境因心生,離心無境,攝境從心。「天台」家說:〖一念俱足十法界〗。凡夫一念妄動,無明不覺,不知道這一切相皆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成,只是緣聚緣散的一種假相,故而執著以為實有,拚命追逐,所以造業受報,有了六凡法界。若能一念觀【空】,【從假入空】,知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法,只是緣起性空的假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即入了二乘人的法界。若一念觀【假】,能【從空入假】,明了【空而不空,有而非有】,這空有不礙,一切相無非是【相有體空】,【事有理無】,因緣生法的假相而已,當下就得自在解脫,即能照見五蘊皆空,入大乘菩薩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時就不會執著於世間所有一切的相,於一切法無縛,也無脫,出入兩邊而不著兩邊,可以自在無礙,垂形在六道之間,遊戲人間,教化有情,為一切眾生作不請之友。
若能一念觀【中】,知諸法空相,所謂:〖法界圓融體,但在一念心〗,能夠徹悟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攝相歸性,即能契入佛的法界。
經曰:〖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中求〗。從性體上來說,心真如相,一塵不染,一法不立,本來清凈寂滅,離過絕非,哪有凡、聖、生、佛之別,與垢、凈、生、滅之分?一切相的分別如善惡、福禍、吉凶、貴賤等等,這些都是唯心妄動,隨著染緣,依真起妄,所產生的種種虛妄生滅之相;而這些生滅虛妄之相,都是因緣生法,是吾人業力所召感的果報。既然是因緣生法,即是緣生幻有,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而一切法的體相用,即真如心,與生滅心。「體」是真如不變的體,是真心;而「相用」是從體所起的相用,是業因果報的現象,是屬生滅心。故真心、生滅心實是一體之兩面,非一非二,即一即二,只是隨緣而有差別;雖有差別,但體仍然不變。
佛說一切法唯心,皆有體、相、用之義。
心之「體」是真如本性,亦稱【佛性】。佛性,清凈平等,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不垢、不凈,不來也不去,是遍法界虛空界,無所不在。心之「相」是稱性功德,也就是自性本具一切的智慧、德能、神通與道力;而心之「用」,則應用無方,能隨緣化現,教化一切有緣,所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教下所謂:〖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由是可知,迷、悟,染、凈,只在一念之間。凡夫世人舉心動念,塵勞先起,總是不離貪嗔痴慢,是非人我的事;而如來按指,舉手投足,皆是海印放光,與自性相應,故而有無量恆沙的功德。我輩學人,學佛的目的就在闊大自己的心量,讓此心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破【人、法】兩執,了斷生死煩惱,得自在解脫,其「體」自大無邊。「天台」所說:〖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均不外【色、心】二法。而色法質礙不融,主要是以心法為主導,皆依妄念而有差別。但妄念無體,體即真如,清凈無染,真妄同源,猶如水波不二,性自平等,無有增減,故說「體」大。
眾生心中本來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即【如來藏】義。在「因」稱之為【如來藏】,亦即佛性;在「果」名為【法身真如】。說明如來含藏,大功德聚,萬德莊嚴具足一切的智慧德能、神通與道力;且如來藏可隨緣生一切萬法,故說「相」大。
眾生心隨著外塵境緣的染、凈而有善、惡等業用,而本性仍然湛然寂凈、清凈平等。換句話說,隨著凈緣,而生四聖法界,顯無量的自性功德,為世間的無漏法;若隨著染緣,則造作沉淪,墮在六凡法界中有恆沙的煩惱,成為世間有漏的因果。
染法與性德悖離,終日沉迷在世間的五欲六塵之中,起惑造業,故而生死輪轉不息,煩惱不止,不能起自性的功德妙用。若能一念覺悟,返璞歸真,則眾生心即起善用,能斷惡修善,持戒布施,作一切佛事。初時雖行一切的世間的善法,但末了終能成就出世間的大果,故說「用」大。
然經曰:〖闡提不斷善,諸佛不斷惡〗,因為自性清凈心中,本來無染,湛然寂靜,不生不滅,何來善惡之說?!善惡皆在吾人一念自性迷悟之中而已。一念心善,則起心動念,念念都是為了迷苦的眾生能離苦得樂,所謂:〖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故而竭盡所能,發大願心,為佛法久住世間盡一分心力。若一念心惡,起了邪思邪念,沉迷在五欲六塵之中,則身口就隨之造作,故而淪墮五趣受無間的苦報。
然而,善惡的迷思,就在吾人現前當下一念而已。善惡的本質皆是真如,斷惡即等於斷真如,故惡不可斷,只須轉念即可;須知善含於惡,惡寓於善,善惡同體,只在一心。
自心之「體相用」三大,為諸佛菩薩修德所證之【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此一念心覺悟,能觀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了中道實相之理,則當下這一念心即清凈無念,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即【法身德】。此心能明了諸法空相,知一切法無自性,緣起性空,即【般若德】。此心若能了悟【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之相,而不著於【空】,因為「業」相本空,本來無縛,又何求解脫之法?當下自在無礙,即【解脫德】。
眾生迷於此心,不知此心含靈本具三大,故而往返六道,受無盡生死煩惱之苦;菩薩悟之,能轉三業為三德,游於四方,教化有緣,上求下化,直至如來果地。
自性一念的體相用皆隨緣而有不同;凡聖的升墮,其果報雖有天壤之別,只在吾人當下一念之迷悟而已,故經曰:〖佛種從緣生〗;善、惡、升、沉一切法的差別相,總在遇【緣】的不同,然相用雖有不同,其體仍然不變。
道要正常,正常就是道,平常就是道,千萬要注意啊!所以講水火交感,水火相交,火在下水在上,這是比喻而已!道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屬於旁門,不過旁門也是門,有時候你們也可以用。大約二十幾年前,日本人發明的溫灸器,放在肚臍上,暖暖的,可以治腸胃病。這是日本人把中國道家的老方法拿出來賣錢,這個在道家叫灸臍法。其實用不著那個,我教你們,年紀大的都可以用,比較保險。用桂圓肉一顆(新鮮的叫龍眼,乾的叫桂圓),花椒六、七顆,加上那個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的時候挑一點點,小指甲面那麼大,放在肚臍里就行了。你不要小看我們的肚臍,肚臍會吸收的。
肚臍有個孔,我們在娘胎裡頭的飲食、呼吸都靠這個肚臍連到媽媽。所以把這個葯放在肚臍,用橡皮貼把它封住去睡覺,比那個溫灸器還要好。胃病也好,各種病都好,老年人的身體絕對保健康,身體需要就吸進去了,不要的它不吸。這樣就會水火交感了,繼續二三天後,早晨起來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幹啦,腸胃病都會好了。這個是真的秘方,你們也可以替人家治病,不過不要收錢,我公開講的你們去賣錢,那不太好啊!這個水火交感,火在下,就是元氣在下,水在上,也就是清涼的在上。所以老年人口水多,腳底心還發暖,冬天腳都不怕冷的,一定長壽。
——摘自《我說參同契》第五十四講
八關齋戒,是度生死之橋樑,破痴暗之燈炬。《菩薩處胎經》中稱之為諸佛父母,無論正信之僧俗男女,在家居士、菩薩,都應受持此戒,以為出世之階梯。其功德如下:
1、脫離病苦
凡欲身體健康,或厭患病苦,欲求速脫者,不可不持。《九橫經》中佛說橫死九因,前四因皆為飲食不慎,第五亦為腸胃不暢,可見飲食與身體健康關係巨大。若依佛制,中後不食,則內無宿食,外無下風,心易定而少昏沉,身得安而無疾病。又《藥師經》云:「若有病人,欲脫病苦者,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關齋戒。」
2、消滅罪障
凡欲懺悔罪障者,不可不持。《優婆塞戒經》云:「受持八戒,除五逆罪,餘一切罪,皆悉消滅。」《涅槃經》云:「波羅奈國有屠兒名廣額,於日日中殺羊無數。見舍利弗,受八關齋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為北方天王毗沙門子。」
3、免除橫禍
凡欲求身家安穩,不受一切橫禍者,不可不持。《四天王經》云:「所在之處有持此戒者,惡鬼遠之,住處安穩。是故於六齋日,吃齋受戒,得福增多。」又《法句譬喻經》言:「有天王夫人於奉齋日,王召不應命。反覆三呼,持齋不移。王怒,遣人拽出,欲射殺之。箭反向王,數射依然。王時大怖,問有何術,乃至如此?夫人對曰:『惟事如來,歸命三寶,朝奉齋法,過午不食,加行八戒,飾不近身。必是世尊,哀顧若此。』王乃同行佛所,聽佛說法,一切心解。」
4、遠離惡趣
如有素行不檢,恐將墮惡道者,不可不持。《十善戒經》云:」持八關齋戒者,第一不墮地獄;第二不墮畜牲;第三不墮惡鬼;第四不墮修羅。故此八戒又稱八種勝法。」
5、福報優厚
如有人因恐世亂谷貴,受飢餓苦者,不可不持。《佛說護凈經》云:「一日持齋得六十萬世餘量。」佛告波斯匿王言:「齋之福佑,明譽光遠,譬天下十六國,滿中珍寶,持用布施,不如一日一夜,持佛齋法,如比其福,須彌與豆也。
6、成就迅速
如有年高體弱,自恐不久於世,或身系囹圄,性命朝夕難保,欲於極短期內成就殊勝之行者,不可不持。八關齋戒之持法,只以一日一夜為期,。時間甚短,而功德極大。經云:「優陀羨王夫人,死相外現,計其餘命,不過七日,欲求出家,王以情重不許,至第六日乃許。夫人即便出家,受八關齋戒,第七日晨命終,得生天上。」 又《佛說無量壽經》云:「頻婆娑羅王,被太子阿闍世幽閉於七重室內,遙禮世尊,求目蓮授以八戒」。當此生死危難之際,而獨求受八戒者,即因此功德易成就也。
7、來世尊貴
如有欲求來世尊貴,為人中王者,不可不持。佛說普達王經言:「先王在世時,有持寶蓋小兒,隨先王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凈守意。其後過世,魂神還生,為王子。今致尊貴,皆由宿行齋戒所致。」又百喻經云:「佛言,迦葉佛時,有二婆羅門共受齋法。一求生天,一求人王,受已俱還。諸婆羅門勸與共食,求生天者以破齋故,不果所願;其不食者,得為國王。」
8、得生天上
如有欲求來世得生天上者,不可不持。經云:「有一天女,光顏威相與眾超異。諸天見已,生稀有心。釋提桓因問往昔作何業獲得此報。天女以偈答曰:「昔於迦葉佛,受持八齋戒,今得生天上,獲此莊嚴報。」又佛在舍衛國,有五百天子,光明赫奕,照祇洹林,來詣佛所,阿難請問諸天昔緣。佛告阿難,昔有五百龍子,奉修八關齋法,其後命終得生忉利天上。彼時五百龍子者,今五百天子是。
9、往生助緣
如有欲求往生凈土者,不可不持。經云:「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齋戒,修行諸善業,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又云:「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一日一夜持八齋戒,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以此經文證之,則凡欲求生凈土者,不可不持齋戒。
10、臨終歡樂
如有念佛功夫未到一心不亂,恐命終時無有把握者,不可不持。《藥師經》云:「有能受持八關齋,或經一年,或復三月,以此善根,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未定者,若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故於平時奉持齋戒嚴凈者,即使念佛功夫尚多欠缺,臨命終時未見阿彌陀佛來迎,而仗持戒功德,亦有八大菩薩示路,導向極樂。佛無誑語,行者如對此言信念堅固,則無常到來之時,自能不慌不亂。藥師如來開此方便,無異使念佛者,於生死危難之際,得一極大保障。故法海觀瀾云:「若有命中肢節痛,一切親屬欲分離;諦思我有清凈戒,身心歡樂無憂懼。」
11、成佛道緣
凡有欲求速成佛道者,不可不持。《阿含經》云:「持八關齋戒得盡諸漏,入涅槃城。」又云:「欲求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
二、什麼叫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在各經中叫法不一:或稱八分戒齋,或稱八戒齋,或稱八支凈戒,或稱八支齋法,或單稱八戒。其內容是:第一、戒殺生;第二、戒盜竊(不予取);第三、戒淫慾;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飲酒;第六、戒塗香鬘、舞歌視聽;第七、戒眠坐高廣艷麗大床。第八、戒非時食(即過午不食)。合為八齋戒。清心之不凈曰齋;禁身之過非曰戒;奉持此齋戒,可關閉惡道之門,故又稱為關。又佛欲令眾生斷六趣因,故令同三世佛同食:謂晨朝為諸天食,日中為諸佛食,日西為畜牲食,日暮為鬼神食。
三、受持方法
如從師受,自有受持儀規。如目前無師,律法允許在佛前自誓受。至於受持日期的長短,或一日一夜,或每月六齋日,或每年三長齋月,或一年,或盡形壽,隨個人志願,及其力所能及,自定之。受戒時間,應在每個持齋日的早晨,或總做一次受,悉可隨意。
所謂一日一夜者,自晨起天明之第二天清晨止。天未明不可食,過日中不可食。每月六齋日者:智論雲,「初八,四天王使者下;十四,王太子下;十五,四天王自下,觀察眾生善惡;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亦然,小月應二十八、二十九。」三長齋月者:正月、五月、九月,冥界業鏡輪照南州,若有善惡,鏡中悉現,故令修善。一年者及盡形壽受持,可在佛前發一總願即可。食時所食之物為:豆、谷、酪、餅、果、飯、菜、米汁、粉汁等,非時不許妄服。若澄清之果汁及蜜等,並一切中草藥等,不在食時之列;病者可以開戒,病後即止。
禪凈雙修,自宋時永明壽禪師提持以來,由來久矣。及禪門衰落後,用「念佛是誰」話頭,天下叢林,入此話中,終至滯殼迷封者,如麻如粟,於是使參話頭者,如念佛號,持名念佛者,亦有如參話頭。雖使二者合流,別創一格,參究不通,可以往生,免至流落娑婆,永沉苦海。然禪門參究之旨與方法,勢將永淪喪失矣(參看《參話頭》篇)。今專言調和之修法。先當明夫《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節云: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二)。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
本章此節,試分作三段:第一段,說念佛入門之方法。第二段,說念佛之成果。第三段,說念佛最高方法,凈念與凈土之關係。必先解決此三前提,而後禪凈雙修之事與理,於以完備。
第一,方法,分念與憶之二途,皆為定止之學。念又分為持名與默念二門。先說念法:
(一)十方如來之與眾生,皆具「無緣慈」、「同體悲」之憶念。非獨阿彌陀為如此。今簡極樂凈土一尊而言,以符凈土宗之旨。修習修土行者,此心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出聲念之,耳返聞聞其聲,眼返觀觀此念,得使念念不間斷,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切言語動作,皆了不相關,如死如痴,專此一念。
(二)念得專一,用功既久,此心念佛之一念,默然在心,雖不著意起念,而自然在念。到得此時,修學行人,往往心雖在念,六根緣外之境,仍可作為。如此佛亦在念,其他散心,亦可為用。自以為至於勝境,實則已成「老婆念」,不足論也。何以故?因此時在念佛之念,為獨頭意識發起作用。第六意識,仍然波動,有何用處!必須要將六根收攝,歸此一念,意識不行,念方專一而得真純,此為念佛法門之要髓也。如何稱為憶佛?憶者,與念有別。念猶是粗,憶則為細。念是第六意識在用。憶則此之種子,已種於八識(阿賴耶)田中,根深柢固。故大勢至菩薩,以母之憶子為喻。世人母之憶子,雖無口號心思,而此心耿耿,坐卧不安,片刻難忘。如儒家所謂:「必有事焉!」誠敬之極也。憶之為象,菩薩已用善法言之矣。今復不惜眉毛,以眾所習知之惡法為喻。此事必要如求名求利,念念孜孜,片刻不忘;乃至如男女戀愛,永綰相思之結,心心相印,靈感互通。如第六代達賴喇嘛之情歌云:「入定修觀法眼開,啟求三寶降靈台;觀中諸聖何曾見,不請情人卻自來!」又云:「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若把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若能如此如此,依法深入,則由念而入憶,即由粗而入細。如此久久,念憶工深,不必著力,自如有事拳拳服膺,若有物在心,團團不化。或在現在,或在未來,忽爾此憶之一念,頓時開發,如洞開無物。此心此身,脫焉如忘,所謂花開見佛,自然不假方便,常光互接,入於凈土佛之心中。此中微妙,非言可詮,惟到時自知耳。若以散心念佛一聲,或唯具一信願深心,臨終亦必可往生,惟品位有別耳。
第二,念佛成果,以凈土為極則。凈土亦分為二門:(一)唯心凈土門。(二)實有凈土門。皆為觀慧之學。
先釋凈土:土之與地,在理為表持種之義,在事為實質土地。凈者,為對染說。粗則一切惡法,如貪嗔痴,人我是非之念(具如《百法明門論》所云),皆為染污之法;細則善見法執,亦為染法。如得至上節所述心開念寂,心身兩忘,忘亦不立,空亦不見。無物無心,離諸二邊對待之見。對待不立,絕待之體現前。了了分明,常寂圓明。到得此時,自己此心,合於如來藏體。唯心凈土,不待他求。反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即此穢土世界,亦立轉成凈,無一而不自在也。到得此時,此心凈土現前,與十方如采接法性流矣。方能切實正知正見,西方極樂凈土,亦同此性。且復知確有實在國土之存在。欲願往生,即不移一步到西天,如壯士伸臂頃,即生彼土,與諸佛菩薩,同游寂止之門。不但往生可必,凈土西方,亦可應念就我,因法本無來去也。
心體離念,為無生法忍。念佛入於佛心,相接合流,專一精誠,是謂因地。心開意解,一念不生,入無生忍。大勢至菩薩,以此行門成就,復來此土,傳茲勝法,攝一切眾生,歸於凈土者,具如上述。
第三,最高凈土方法。修習行人,到得此境,猶未為圓。必須不稍放逸,莫自得少為足。於一切時、一切處,收攝六根,不使外馳。保養前之凈念,心心無間,長住凈土之境。「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即為入凈念之三摩地(大定)。故菩薩之於圓通法門,無有選擇,而亦不必選擇矣。
如凈念現前,不加精進,如擊石火,如閃電光,稍縱即逝,故曰不放逸心所。精進無間,此之謂也。到得行滿功圓,不修亦修,修亦不修,佛佛心同,了了無可說矣。
此義既明,參禪與念佛,何以能調和耶?若念佛人,持現前一念,往生凈土,則念佛參禪,於此分途。若念佛與參禪,無論提一句話頭,或持一句佛號,但於一念過去,後念未起,此之中間,一覷覷定,即二者同途,了無差別。所謂前念已滅,滅不追往,後念未生,未生不引,當前一念,既前不著邊,後不落際,當下即空。此之境界(此無一空之境界,姑以境界名之),在凈土為唯心凈念之開端;在參禪為三際斷空,明見此心之初曙。到此無論參禪或念佛,即心即佛之事理,於是可明。然尚未盡其妙,以佛具如來藏全體之大用,若止於此境,猶為小果所詮。參禪者,若以此為至,更無餘事,無怪其不知如來藏中,妙有願力之全體功能也。念佛者,止守此凈心一念,不知如來藏中之大機大用,無怪其不識法界無邊,頭頭是道。
雖然,一落言詮,法身亦墮,嘮叨多嘴,不若珍惜尾毛。「盡回大地花千萬,供養彌陀凈土身!」我願如斯,復何言已。
----摘自《禪海蠡測》南懷瑾著
第一個問題,對,修行要一門深入沒有錯。這是佛法鼓勵你的話,而且不止修行,讀書做學問也要如此。這個道理有個比方,譬如挖井,第一天挖五尺深,挑出來二十擔泥,第二天又挖了五尺深,可是只挑出來十五擔泥,因為深了比較難把泥挑出來。你挖到十丈深的時候,可能一天只挑一擔泥上來。一口井挖到見了水就成功了。一門深入就是要你專一挖下去,一口氣挖到底。不要挖了一兩天沒有效果不見水,就放棄了,又找一個地方去挖,這樣不會成功。所以鼓勵我們要一門深入,這是修行的一個原則。
你現在問密宗的身口意三密瑜伽是怎麼說?就是這樣說啊!還要怎麼說?你認為念咒和念佛是兩門,觀想和結手印不又變成三門四門了嗎?這觀念完全錯了!可見你是學佛學的,沒有真修行,這就叫作青蛙跳井,不通!一門深入是要你在方法上專一,不是說念咒就不能觀想,就不能打坐結手印。你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怕去不了,念藥師佛求生東方,又怕搞不好下了地獄,所以也念地藏王菩薩,可不可以?為什麼不可以?只要規定好自己功課,就儘管去念嘛!這也是一門深入。規定了就要鑽下去,不要念了十天,想想還是不念地藏王菩薩吧,過了兩天好象上了火,覺得可能是念佛引起的,就停下來了。這樣就不是一門深入。身口意三業相應,本身就是一個法門,你照著專心去修就是一門深入。這樣說,懂了嗎?
你們同學有時問,老師一下講天台,一下講禪宗,一下又要我們修准提法。是啊!我講那麼多方法,你準備修哪一個法?一門深入是在你啊!老師像是開百貨公司,不是只賣一種饅頭的饅頭店!你來百貨公司逛,愛饅頭就買饅頭,愛准提法就修准提法嘛。結果你逛了半天,什麼也不愛,又批評這裡東西太多,不是昏頭嗎?
第二個問題,誰說過修凈土法門,可以為了消業障先修准提法。再回頭念佛?這是你說的,我可沒有這麼說過。誰告訴你修准提法是給你消業障好去念阿彌陀佛?根據什麼講的?是根據《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還是《准提儀軌》?所以你們常常問問題,一開口就挨我罵,說話無根,妄想以為自己是對的。你准提咒念好了以後,迴向自己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一樣。准提法是個大法,怎麼只給你消消罪障?還說罪障消完了才能念阿彌陀佛?你看《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說你念我阿彌陀佛就可以消滅罪障,你怎麼不相信呢?你讀過嗎?你沒讀過就這麼說是犯口過,犯得大了!從前有位祖師罵說:「像你這樣子,將來大便從嘴巴出來!」後來果然生這個病,要去祖師那兒求懺悔才好了。所以我不敢隨便批評你們,這是說笑話。可是你問問題不要根據自己意思,《阿彌陀經》說,念阿彌陀佛一句,消無量罪障,你為什麼不信,還要准提咒來幫忙,再找南老師寫個介紹信,送給阿彌陀佛,唉,都是做生意心理,不是修行心理。這兩個問題引來了罵,不罵不得力,給你消消業障。
----摘自《維摩詰經講解》南懷瑾著
我們學佛法為什麼不得成就呢?「由昔業障」——由於被過去生(包括前一天、前一小時、前一秒鐘)所造的業因障礙住了。業障的問題,講起來很多,可另作專題討論,在這裡不詳細講。
那麼,被自己的業力所障礙,不能證得道果,怎麼辦呢?「當勤懺悔」。懺悔這兩個字,我們很熟,尤其是我們學佛的人,動不動就懺悔。到佛菩薩前面磕幾個頭,拜一拜,哭一場,唉呀!我在懺悔。事情過掉以後,又是我行我素。這樣是不是懺悔呢?這不是懺悔,這是作假、自欺。所謂懺悔,就是停止以前所做的錯誤,永遠不再犯,
以後的行為只起善不起惡。
佛在《圓覺經》里告訴我們懺悔的辦法,「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常常生起希望斷除業障之心,先斷除憎心與愛心。憎是討厭,愛是喜歡,那是正反兩面。憎是由嗔心而來,是一種仇恨的心理,討厭這個人,討厭那個人,埋怨這件事,埋怨那件事,怨天尤人。我們仔細觀察人的心理,很好玩!一個人做錯了事,剛開始,臉紅一下,過幾秒鐘,紅就退了。想了一想,我還是沒有錯,錯的是他,或是別的什麼原因才促使我這樣。甚至歸咎於社會問題,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是社會的錯。不要忘了社會也是人組成的,歸咎社會問題,這是推託之辭,不負責任的行為。把錯誤推給人家,把責任推開,或是排斥一切,這種心理是憎。
憎的反面是愛,愛不只是男女之間的愛欲,還包括了廣義的貪愛。愛就是執著、佔有。假如把自私的貪愛反轉過來,變成犧牲自我,愛護別人,就是慈悲。
嫉妒的心理屬於嗔,嫉妒的心理也有很多種,發生在感情方面比較多,比較明顯。因為求之不得,貪之不足,所以產生嗔恨,見不得別人比你好,也因為智慧不明了,自己的心結解不開,佛學稱為結使,共有九十八個。修行就是去除這些結使,把這些結使一個一個解開來。就是修行的成果,例如一個內心充滿仇恨的人,經過修行,變成非常慈悲,或是一個愚苯的人,經過修行,變得聰明開通。但是,很多人學佛結果,變得越來越笨,脾氣越來越大;信了教以後,越學越脫離現實生活,變得精神兮兮,古里古怪,幾乎每個宗教都是如此,看了真使人害怕。再說,宗教徒彼此之間互相排斥,也是嫉妒;不管男女老幼都有嫉妒心理,你的學問比他好,他會嫉妒;你的事業比他好,他會嫉妒;你長得比他美,他會嫉妒。你在街上多看女人一眼,夫妻回家就會吵架,有些人對於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很好,對於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不理睬。其實,這是嫉妒心理的反面。你為什麼要有所差別?能平等對待就好了,他不能平等,修行要從這個地方檢查自己,不是說我去學了一個法,又會打坐,又會念咒,又會結手印,這就可以修成佛了。
還有諂曲。諂曲就是圓滑,轉個彎。講話拐彎抹角,內心打主意、想計謀,都是諂曲。諂是諂媚,在外表上討你喜歡,曲就是彎曲,掩飾作假。所以佛說:「直心是道場。」你說:「我要罵他就當面罵他。」這就是直心嗎?不是,這是嗔心。
佛告訴我們,懺悔要去除切斷憎、愛、嫉妒、諂曲這些心理,把內心洗刷乾淨,這才是懺悔。並不是跑到佛堂哭一場,就是懺悔了。哭是情緒的發泄,哭過以後,心很平靜,那是哭累了,別的事情想不起來了。你不要以為在佛(或上帝)前一跪,一哭,懺悔之後,覺得好安祥啊!得到上帝的靈感啊!得到菩薩的加庇啊!那是累啦!不是佛菩薩的感應。不信再過幾個鐘頭,吃飽了,體力足了,他的脾氣又來啦!注意!什麼是真懺悔要搞清楚。
懺悔之後,內心洗刷乾淨之後,再來修止、修觀、修禪那,《圓覺經》里說:「求勝上心,三種凈觀。」但是,我們一般人相反,不求懺悔,就想修止、修觀、修禪那,結果越修心越亂,止也止不了,靜也靜不下。先求懺悔,內心純善,到了善的境界,中國人講「為善最樂」,心理產生喜悅,生理髮起輕妄,再來求定,那就容易了。
剛才提到信,我們先作廣義的解釋。
任何一個宗教,都是要人們信,信就進去了!甚至旁門左道的,也要你信,才進得去。其他宗教也一樣,信則得救,不信不得救。我說我不信。為什麼?因為太不慈悲不博愛。真仁愛真慈悲信者得救,不信者更要救。
那麼,這種信普通叫迷信,尤其現代知識份子,一看學佛打坐信宗教的,就斷言為迷信。這個話不是現在才講;幾十年來我都如此告訴人家。我問他懂不懂?不懂怎麼知道人家不對?你才迷信,因為迷者不懂也,莫名其妙就說別人迷信,你本身就迷信。譬如現在是科學時代,有許多人動不動就說你這個不科學,你要先問他學哪一種科學?沒有學過,那你懂什麼科學?這種人叫人不要迷信,就等於街上有一家原子理髮店,他叫你千萬別進去,當心頭爆炸!他懂不懂原子。原子是個什麼東西?這是跟著科學迷信的人。當然也有迷信宗教的,開個菩提店賣波羅蜜,什麼叫菩提?波羅蜜是鳳梨嗎?
所以,宗教叫人信,本身可能是迷信,但是要人不迷信的,他自己也不見得不迷信。這都不是佛法的信,佛法叫我們求正信。
什麼是正信?很難講。譬如這裡有杯茶,我喝了一口,告訴各位很燙,你們信了就是迷信,因為你們沒喝過呀!沒喝過怎麼被我騙呢!
這個就不是正信。什麼是正信?我說過這杯茶很燙,必須要你親自拿到手喝了說燙,這個時候才叫正信。所以真正的信要證得、求證到,在沒有證到以前,皆非正信。
還有,信是信這個理,真理所在。譬如拿佛法來講,心即是佛,翻開大乘小乘經典都有這個道理,這句話,在坐大部分學佛的人能不能信得過自己這個心呢?例如講中國文學時提到過,唐朝一位名詩僧貫休和尚有兩句詩:
「禪客相逢唯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
表面上一看是開悟的詩,結果他去看一位當時開悟的大善知識。悟了道的人得了解脫,文字自然很清楚。大善知識說,你詩作得很好,我問你,你說:『此心能有幾人知?』怎麼樣是此心?此心即是佛,怎麼樣是你的心?貫休答不出來了!光玩文字,沒有真正開悟、沒有真正證道,答不出來就是障礙!那位禪師說,你照原話問我。貫休說,請問大師如何是此心?禪師答:『能有幾人知啊!』將就他的話打他一耳光,都是你說的嘛!自己做的詩,碰到大禪師、開悟的人就這麼教育你,這個就是剛才說的『開權顯實』的權,佛法教育,信手拈來都對。信要正信,真正正信進去。《華嚴經》佛有一句話:『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心最重要。等於做一個人或做一番事業,對自己、對事業沒有信心就垮了!如果一個人活著對自己沒有信心,立刻可以死,現代心理學許多事實可以證明。所以探視一個有病的朋友,尤其危急的病,要增強他的信心。像我有許多例子,我說你一定會好的,活下去,大概他對我有點迷信,聽我講話更有作用,我說我早看到你活得很長;你壽命起碼還有二十年,有信心,活下去,結果真的好起來。
如果看到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怎麼得這個病……那你不是咒他早死嗎?這就把他信心擊垮了!生命的力量依傍信心非常大,千萬注意!普通人要信心,學佛的更要信心。學佛乃至念佛也好、修禪也好,為什麼大家用功不上路?老實講,沒有信心,一邊阿彌陀佛,一邊心裡嘀咕修不修得好?許多人來跟我講,老師啊!你教是教,我恐怕不行哦!我火大了!你既然不行何必來找我嘛!那不是花我時間、開我玩笑嗎!找我一定行,為什麼人對自己那麼沒信心,一邊念佛一邊疑惑不曉得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臨死時不知道會不會往生?阿彌陀佛有沒有把入境證開給他,沒有把握!
學佛第一要信心,信心非常重要,信心成為正信,沒有不成的。信的相對一面即是疑。佛法講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人是最多心的,懷疑這樣、懷疑那樣,人的疑害了自己一生,學問不成功、道德不成功、做事不成功、學佛不成功,大都因為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尤其一般做功夫的人,道理懂了,到了境上,喲!這個不曉得是不是?說空,有時想想覺得空很好;有時想了發抖,這個空恐怕不是空吧!很多人跑來問我,我說你這個不是空,是什麼東西?空當然有大小,大空是空,小空也是空,對空還要起懷疑!你說這樣笨到什麼程度?這個理論都不懂,你說我空得太小。那你放大一點就是了,很簡單嘛!佛法是非常簡單的,之所以求證不到,就是缺乏『信』,理論上搞不清。疑的害處很大。
所以學佛要從『信』著手,用懷疑心念佛能夠一心不亂嗎?說一心不亂已經一心不亂了!若說有時候還有妄想,妄想沒有關係,慢慢練習慣了就化得了!不要懷疑,一路下去很容易的,要有信心。我就是怕一般年輕同學,越是佛學學得好,信心越喪失,東一下、西一下,都是自己在搗亂,這個疑會害了自己。
再來,就法來講。一般人有個最大的毛病——好奇。總認為找個老師傳一點秘訣,偷偷在耳朵邊上講一聲,然後明天就成功了!人類生來就有這麼一個劣根性,對自己沒有信心。
所以古代禪宗祖師有一些教育方法很不同,像宋朝的慈明禪師,了不起,悟了道的,就有這種教育方法。慈明禪師連佛、祖師都罵,罵到晚年嘴巴歪了!徒弟說:師父啊丟臉啊!慈明問什麼事?弟子說:『你一輩子呵佛罵祖,現在果報來了,大家都在笑你。』禪師一摸嘴:『正起來!』嘴就正了,他就有這樣大的本事。
我們現在中風一定嚇死了,又是打針又是吃藥的。有個徒弟跟著慈明禪師幾十年未開悟,有一次向他辭行告假,禪師問為什麼?徒弟答說跟著師父出家學佛要悟道,可是出家這麼多年,師父教我做這樣做那樣,也沒有傳個法,所以沒有開悟。慈明說;你要開悟啊!來來我告訴你。徒弟聚精會神把耳朵湊過去,『啪』一耳光,這一耳光真把徒弟打得開悟了!你想他那個信心多具足!全副力量都在等師父秘密傳法,多誠心啊!當他的誠心達到極致時,『啪』一耳光,什麼念頭都打光了!他就等這一下,這是禪宗的教育法,研究禪宗這些教育方法很妙的!而那徒弟以為他師父要傳他密法的信心,是迷還是正呢?大家分辨看看!
———— 摘自《宗鏡錄略講》 南懷瑾 著
以前我曾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死後去見閻王,閻王一查他上輩子做得還不錯,還可以投胎做人,但是壽命只有二十年。這個人一聽就向閻王講,拜託我不去了,你叫我去投胎做人,才剛長大,就在二十幾的黃金時代就要死了,這有什麼味道呢?無論如何求你老人家給我加點壽元。
閻王說:我沒辦法,幫不上忙。但是這個人拚命地要求,閻王很討厭而且公事又忙,就講:你吵什麼呀!羅嗦!你在旁邊等著,看有哪一個不要命的再把他的分一些給你吧!最後有一個傢伙一來,閻王一查說:你不行啊!你很壞!你要投股做馬二十年。那個人一想做馬那麼苦,因此搖頭說:故然我已經錯了,但求你老人家給我減一點吧!閻王說:不行啊!這個我做不了主。但是他拚命要求,閻王一看說:你覺得壽命太長,他覺得壽命太短,你倆私底下商量,跟我沒有關係。
要做馬的跟那人商量:老兄我把十年馬的壽命給你,我去做十年馬,你去做三十年蠻好的!這個人已經有三十年的壽命了,還站在那裡等。
等一下有一個人來,閻王一翻薄子說:你這個人壞極了,要做牛二十年,最後還要被絞成碎肉包餃子。這個人一聽說道:我懊悔啊!能不能讓我少做十年牛。
閻王說:你去找那個人商量看看。這個牛說:老兄我給你十年,我做十年牛。這個人已經有四十幾的壽命了,閻王說:你可以走了。這個人說:我做人四十幾才到中年就要死掉,我在這裡不妨害你辦公,讓我多等一下,看有沒有不要命的再給我來一點。
又有一個來了,閻王一看:不行!你壞得很,變狗二十年。做狗的也要求分十年給他。最後來了一個,閻王一看:這個人愛動腦筋、心思多,但沒有大好也沒有大壞,變猴子二十年到山上吃果子去!這個猴子想想也不好玩,也要求分了十年給他。閻王說:你已經有花甲子年大壽了,可以滾蛋了!於是就把他給趕走了。
所以,我們真正做人二十年;後來結婚是做馬的階段,給人騎在上面拿鞭子趕;三十到四十歲,孩子生了一堆是做牛的階段拖著走;四十到五十歲,兒女長大了變成給兒女看門,是做狗的階段。到了五十到六十歲時,連看門都不要你,只好在公園晒晒太陽、抓抓癢,就是做猴子的階段。
在坐的各位很多都是在做牛、做馬的階段,這就是駝驢重楚。人生就像駱駝、驢子及牛一樣,後面拖著一大堆,然後就覺得自己很偉大,人生責任如此。這個「楚」,就是苦楚。「餓鬼饑渴」,你告訴他人生的境界,現有的就有駝驢重楚這些痛苦,而死後的果報就是餓鬼饑渴。「不名為苦」,他說這類人,真正的道理聽不進去,但是你跟他講其它的知識他很有興趣,你要告訴他上面我們所講的世間上的苦都不算苦。「痴暗無聞,不識方隅,乃是大苦」,沒有真正的智慧,沒有頭腦,「無聞」,沒有學問。「不識方隅」,人生的方向都認不清楚,這個才是真正最可憐的人生、最痛苦的人生。
---------摘自《宗鏡錄略講》南懷瑾 著
《指月錄》開篇偈語
世皆懺罪造福。 我亦作福滅罪。
惟有流傳法寶。 續佛慧命為最。願我生生世世。 不迷正路修行。直取菩提上果。 徧度法界眾生。還願眾生覺悟。 修行不迷正路。聊憑標月指頭。 正見雲開月露。逍遙性海之中。 當體與佛全同。逐一銷除夙習。 次第到岸登峰。慎勿撥無因果。 莽莽蕩盪招禍。殺盜淫妄不除。 豈得泥犂免墮。還有向上一言。 頭上便是青天。秋月梧桐滴露。 春風楊柳含煙。《指月錄》中的偈語
持犯不二
丈夫運用無礙,不為戒律所制。持犯本自無生,愚人被他禁系,智者造作皆空。聲聞觸途為滯,大士肉眼圓通。二乘天眼有翳,空中妄執有無,不達色心無礙。菩薩與俗同居,清凈曾無染世,愚人貪著涅盤,智者生死實際,法性空無言說,緣起略無人會。百歲無智小兒,小兒有智百歲。佛與眾生不二
眾生與佛無殊,大智不異於愚,何須向外求寶,身田自有明珠,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聖同途,迷悟本無差別,涅盤生死一如,究竟攀緣空寂,惟求意想清虛,無有一法可得,翛然自入無餘。事理不二
心王自在翛然,法性本無十纏,一切無非佛事,何須攝念坐禪,妄想本來空寂,不用斷除攀緣,智者無心可得,自然無諍無喧,不識無為大道,何時得證幽玄,佛與眾生一種,眾生即是世尊,凡夫妄生分別,無中執有迷奔,了達貪瞋空寂,何處不是真門。 靜亂不二聲聞厭喧求靜,猶如棄面求餅,餅即從來是面,造作隨人百變,煩惱即是菩提,無心即是無境,生死即是涅盤,貪瞋如焰如影,智者無心求佛,愚人執邪執正,徒勞空過一生,不見如來妙頂,了達淫慾性空,鑊湯壚炭自冷。善惡不二
我自身心快樂,翛然無善無惡,法身自在無方。觸目無非正覺,六塵本來空寂,凡夫妄生執著,涅盤生死本平,四海阿誰厚薄,無為大道自然,不用將心畫度,菩薩散誕靈通,所作常含妙覺,聲聞執法坐禪,如蠶吐絲自縛,法性本來圓明,病癒何須執葯,了知諸法平等,翛然清虛快樂。
斷除不二
丈夫運用堂堂,逍遙自在無妨。一切不能為害,堅固猶若金剛,不著二邊中道,翛然非斷非常,五欲貪瞋是佛,地獄不異天堂。愚人妄生分別,流浪生死猖狂,智者達色無礙,聲聞無不恓惶,法性本無瑕翳,眾生妄執青黃,如來引接迷愚,或說地獄天堂,彌勒身中自有,何須別處思量。棄卻真如佛像,此人即是顛狂。聲聞心中不了,惟只趁逐言章,言章本非真道,轉加鬥爭剛強,心裡蚖虵蝮蠍,螫著便即遭傷,不解文中取義,何時得會真常,死入無間地獄,神識枉受災殃。真俗不二
法師說法極好,心中不離煩惱。口談文字化他,轉更增他生老。真妄本來不二,凡夫棄妄覓道,四眾雲集聽講,高座論義浩浩,南坐北坐相爭,四眾為言為好,雖然口談甘露,心裡尋常枯燥,自己元無一錢。日夜數他珍寶,恰似無智愚人,棄卻真金擔草。心中三毒不舍,未審何時得道。解縛不二
律師持律自縛,自縛亦能縛他,外作威儀恬靜,心內恰似洪波。不駕生死船筏,如何渡得愛河,不解真宗正理,邪見言辭繁多。有二比丘犯律,便卻往問優波,優波依律說罪,轉增比丘網羅,方丈室中居士,維摩便即來訶,優波默然無對。凈名說法無過,而彼戒性如空,不在內外娑婆,勸除生滅不肯,忽悟還同釋迦。境照不二
禪師體離無明,煩惱從何處生,地獄天堂一相。涅盤生死空名,亦無貪瞋可斷,亦無佛道可成,眾生與佛平等,自然聖智惺惺,不為六塵所染,句句獨契無生,正覺一念玄解,三世坦然皆平。非法非律自製,翛然真入圓成。絕此四句百非,如空無作無依。運用無礙
我今滔滔自在,不羨公王卿宰,四時猶若金剛,苦樂心常不改。法寶踰於須彌,智慧廣於江海,不為八風所牽,亦無精進懈怠,任性浮沈若顛,散誕縱橫自在,遮莫刀劍臨頭,我亦安然不釆。迷悟不二
迷時以空為色,悟即以色為空。迷悟本無差別,色空究竟還同。愚人喚南作北,智者達無西東。欲覓如來妙理,常在一念之中。陽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匆匆。自身虛假不實,將空更欲覓空。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哄哄。
正續《指月錄》中的偈語(十首)
(一)
大道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睹。若欲悟道真體,莫除聲色言語,
言語即是大道,不假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妄情遞相纏繞,
一切如影如響,不知何惡何好。有心取相為實,定知見性不了。
若欲作業求佛,佛是生死大兆,生死業常隨身,黑暗獄中未曉。
悟理本來無異,覺後誰晚誰早。法界量同太虛,眾生智心自小,
身本與影不異,不得一有一無,若欲存一舍一,永與直理相疏,
更若愛聖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煩惱因心有故,無心煩惱何居,
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夢時夢中造作,覺時覺境都無。
翻思覺時與夢,顛倒二見不殊,改迷取覺求利,何異販賣商徒,
動靜兩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若言眾生異佛,迢迢與佛常疏,
佛與眾生不二,自然究竟無餘。
法性本來常寂,蕩蕩無有邊畔。安心取捨之間,被他二境回換,
斂容入定坐禪,攝境安心覺觀,機關木人修道,何時得達彼岸。諸法本空無著,境似浮雲會散,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熱病得汗。無智人前莫說,打你色身星散。(四)
報你眾生直道,非有即是非無,非有非無不二,何須對有論虛。
有無妄心立號,一破一個不居,兩名由爾情作。無情即是真如,若欲存情覓佛,將網山上羅魚,徒費工夫無益,幾許枉用工夫,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騎驢覓驢。一切不憎不愛,這個煩惱須除,除之則須除身,除身無佛無因,無佛無因可得,自然無法無人。
大道不由行得,說行權為凡愚,得理返觀於行,始知枉用工夫。
未悟圓通大理,要須言行相扶,不得執他知解,回光返本全無,有誰解會此說,教君向己推求,自見昔時罪過,除卻五欲瘡疣,解脫逍遙自在,隨方賤賣風流,誰是發心買者,亦得似我無憂。
內見外見總惡,佛道魔道俱錯,被此二大波旬,便見厭苦求樂,
生死悟本體空,佛魔何處安著,只由妄情分別,前身後身孤薄,輪迴六道不停,結業不能除卻,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橫生經略。身本虛無不實,返本是誰斟酌,有無我自能為,不勞妄心卜度。眾生身同太虛,煩惱何處安著,但無一切希求,煩惱自然銷落。
可笑眾生蠢蠢,各執一般異見,但欲傍鏊求餅,不解返本觀面。
面是正邪之本,由人造作百變,所須任意縱橫,不假偏耽愛戀。無著即是解脫,有求又遭羅罥。慈心一切平等,真如菩提自現,若懷彼我二心,對面不見佛面。
世間幾許痴人,將道復欲求道,廣尋諸義紛紛,自救己身不了,
專尋他文亂說,自稱至理妙好,徒勞一生虛過,永劫沉淪生老,濁愛纏心不舍,清凈智心自惱,真如法界叢林,反作荊棘荒草。但執黃葉為金,不悟棄金求寶,所以失念狂走。強力裝持相好,口內誦經誦論,心裡尋常枯槁。一朝覺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
聲聞心心斷惑,能斷之心是賊,賊賊遞相除遣,何時了本語默。
口內誦經千卷,體上問經不識,不解佛法圓通,徒勞尋行數墨。頭陀阿練苦行,希望後身功德,希望即是隔聖,大道何由可得。譬如夢裡渡河,船師渡過河北,忽覺床上安眠,失卻渡船軌則。船師及彼渡人,兩個本不相識,眾生迷倒羈絆,往來三界疲極,覺悟生死如夢,一切求心自息。
悟解即是菩提,了本無有階梯,堪嘆凡夫傴僂,八十不能跋蹄,
徒勞一生虛過,不覺日月遷移,向上看他師口,恰似失奶孩兒,道俗崢嶸聚集,終日聽他死語,不觀己身無常,心行貪如狼虎,堪嗟二乘狹劣。要須摧伏六府,不食酒肉五辛,邪眼看他飲咀。更有邪行猖狂,修氣不食鹽醋,若悟上乘至真,不假分別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