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研讀 經典原文 5
《壇經》兩則
文化背景
1.關於禪宗
禪宗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續印度佛教已有的某個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經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經,標榜自己獨特的修持方式。它是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它公開宣稱以六祖慧能的言教為經,並以開壇立宗的形式命之為《壇經》。這是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創作的、被公開而持久地稱為「經」的佛教著作。
禪宗歷史有著很多傳說的成分,雖然禪宗以《六祖壇經》為立教宗經,它的發揚光大也是在慧能弘法之後,但在佛教的著作中,禪宗卻有著很長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那裡。這其中雖然有很多傳說的成分,但卻為大多數的佛教著作所接受。
禪宗自稱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傳心」。始於靈山會上,如來拈花示眾,眾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葉「破頰微笑」,由此付法。迦葉也成為所謂的印度禪宗初祖。秘密相傳27代之後,傳至菩提達摩手中。達摩於南朝梁武帝統治時來到中國傳法,稱為中國禪宗初祖。其後,達摩傳慧可,又傳僧璨,傳道信,傳弘忍,傳慧能。慧能接受衣法,成為禪宗六祖,與其同門神秀分為南北二宗。「安史之亂」後,慧能的弟子神會北上洛陽弘法,聲勢大振,北宗一系逐漸淡出,南宗一派則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
「禪」是梵語的音譯,指的是將心專註於某一對象,在徹底寂靜中呈現的神秘思維狀態。這是一種修行的方式,禪宗即得名於此,由此可見禪宗對於禪修實踐的高度重視。與其他宗派將重點放在經典、理論的解釋和研討不同,禪宗重視體悟而輕視理論,在理論的建樹上沒有多少新的東西,對於禪修卻有著重大的發展。大致而言,禪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佛性本有。
禪宗認為佛性是眾生本來就具有的,凡和聖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悟到了它。所以,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須向外求索。這一方面指出佛性的無差等性,就像慧能所說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另一方面指出修行中要依靠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無住生心。
慧能所謂的「無住生心」,就是要在沒有執著的情況下,保持心的圓融無滯,自然流轉。因此,他反對一些禪師刻意窒礙思慮,使心趨於死寂,也反對執著於坐禪的方式。他的宗旨是在隨緣任運之中,保持心體的自然無礙。因此,將參禪活動與禪者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強調在一切時中,在行住坐卧中,去體會禪的境界。「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熱即取涼,寒即向火」,「困則睡,健則起,夏天打赤膊,冬寒須得被」(景岑禪師語),以及後世的禪師用「蒲花柳絮,竹針麻線」「挑水擔柴」等平常事物比喻佛法,都道出了「平常心是佛」的道理,顯示出一種清靜自然的境界。
(3)頓悟法門。
禪宗認為,從眾生到佛的轉化就在一念之間,轉化的形式就是「悟」或「頓悟」。慧能說「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神會認為悟就是「一念相應,便成正覺」,它「不由階漸」,頓時完成,所以稱為「頓悟」。為什麼一念頓悟就等於覺悟成佛了呢?這是由於人心本來具備佛性,只是被妄念隱覆,一旦妄念俱滅,就會頓見自心。因此頓悟就意味著整個人心發生了質變。慧能說:「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就是說只要一燈明亮就打破了黑暗的狀態,只要一念覺悟就滅除了迷妄的心情。我們在禪宗的公案中見到,通曉佛理的禪師們為了教化弟子,常常以各種各樣奇特的方式,像說公案、逞機鋒、參話頭,甚至包括喝罵、責打、棒喝,來啟示他們瞬間滅掉世俗的妄念。
禪宗的主導思想雖然是唯心主義的,不科學的,但是含英咀華,棄除糟粕,我們還是能夠從禪語中覓得一些人生智慧的。禪一度是社會上的熱門話題,有人認為,如果你面對著種種煩惱,不能自拔,讀一點禪語,參一參機鋒,會幫助你進入一個快樂無憂的境界,促使你的心靈變得洒脫、曠達。有一些具體的認識也可以引導我們思考人生的問題,比如:
禪宗高僧馬祖道一常常告誡人們「不得說長道短」,這是一句很實在的道德箴言。很多人喜歡說長道短、搬弄是非,導致人與人之間互相猜忌,搞窩裡斗,造成了許多內耗。倘若這種習氣被破除掉了,對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無疑是有益的。禪師們還教導人們「寧可清貧自樂,不做濁富多憂」「心不負人,面無慚色」「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都是極為精闢又發人深省的警句。
2.六祖慧能
慧能為禪宗第六祖。他幼年喪父,家境貧困,靠賣柴養母。一天,他在集市賣柴,聽見有人誦佛經典籍《金剛經》,頗有感悟,便立志尋師學佛。他告別老母親,投靠到弘忍門下。弘忍問他:「你是何人,來此見我欲求何事?」慧能答道:「弟子嶺南人,今遠道求見,無他也,乃求成佛之理。」弘忍訓斥道:「你為嶺南窮鄉僻壤的蠻人,有何資格成佛?」慧能從容回答:「人有南方北方之別,而佛性則不分南北;我雖嶺南蠻人,同你尊貴的法師身份不同,但你我佛性何別?」弘忍聽了十分震驚,未料這位鄉下人對佛理有如此深刻的領悟,於是留他下來當行者,在寺院中打柴、推磨、做粗活。
有一天,弘忍把弟子們召到面前,當眾宣布讓每人寫一首偈,說明自己對佛理的認識。誰能真正領悟佛理真諦,袈裟和佛法就授予誰,並讓他做第六代祖。
當時弘忍門下有位首座弟子神秀,名聲顯赫。他很快就作出一偈,悄悄地把偈寫在南廊壁間。偈中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慧能聽了神秀的偈子,知道神秀尚未體悟「空性」,於是念了一首偈,由他人代為寫在牆壁上。偈子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偈剛寫完,很多和尚都圍過來觀看,都很驚訝,議論說:「奇怪啊!想不到像他這樣做苦役的人竟有如此修行?真不可以貌取人!」弘忍見眾人如此驚怪,恐怕有人從中暗害,立即用鞋擦掉慧能的偈,故意說:「亦未見本性啊!」
第二天,弘忍悄悄來到舂米房,看見慧能腰上背著石正在舂米,便自言自語說:「求道的人為了佛法而忘記肉身,應當這樣嗎?」接著就問:「米舂好了嗎?」
慧能答:「早就舂好了,還沒有篩罷了。」弘忍用禪杖敲擊碓三下而離去。
夜晚三更時候,慧能悄悄來到弘忍處。弘忍用袈裟把窗戶遮圍住,為慧能解說《金剛經》,說:「一切事物無自性,皆從心生,如果覺悟到真實本性,心就是無所滯著了。」慧能聽了很有啟發,領悟到佛理的真髓:「一切事物都不離本性。」弘忍看到他已經真正領悟,就對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接著便把禪法和衣缽秘授給慧能,說:「你為第六代祖。」還囑他立即下山回南方隱居,待弘忍死後再繼承與發展禪宗的事業。
此後,慧能一直堅守師囑,混於眾人,不露聲色。16年後,弘忍去世,他才出示隱藏多年的法衣,亮明自己的身份,正式落髮出家,成為禪宗的首領,在曹溪寶林寺講法二十餘年,影響遍及海內。
慧能的偈所以得到弘忍的讚賞,是因為他對於佛家的性空思想有更深的理解。佛家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緣起性空的,什麼菩提樹、明鏡台統統並非真實存在,人的心性也是如此,根本談不上沾惹塵埃,何必時時勤拂拭?只要內心一旦覺悟到世界空無的道理,就可以立地成佛。這是徹底的唯心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