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系列(72)特殊職能型:山東曲阜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系列(72)特殊職能型:山東曲阜

曲阜,孔子故里,儒家思想的發源地,有「東方耶路撒冷」之稱,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中外遊人前往朝聖。

  曲阜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古稱魯縣,是周朝時期魯國國都。「曲阜」之名最早見於《禮記》,曲阜東漢應劭解釋道:「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被西方人士譽為「東方耶路撒冷」。

  歷史沿革   三皇五帝時期這裡,三皇肇啟,五帝龍興。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在此感悟萬物,臨水沉思,發明漁網;望天冥想,創設八卦。   軒轅黃帝,少典之子,其母附寶應雷而生,降於壽丘,日角隆額,龍爪龍趾。吞併蚩尤,融合神農。建都新鄭,號曰「有熊」。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推本世系,遂祖軒轅」,遷曲阜縣於城東。造金字塔,紀念始祖。建造景靈巨宮,規模宏大,房間千楹,歲時祭祀。後毀於戰火,僅存「萬人愁」和「慶壽」等巨碑,現矗立在曲阜城東「壽丘公園」。   神農炎帝,國名大庭,建都淮陽,後遷曲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教民耕作,播種五穀。又以日中為市,讓民交易,商品交換,始之於此。今曲阜犁鏵店村,即神農試耕處。漢代此地曾有一坊,上書「粒食之源」,即糧食的發源之地,是為紀念神農試耕而建。   有虞帝舜,其名重華,躬耕於歷山,人皆能讓畔(田埂);漁獵於雷澤,人皆能讓居(自己漁獵的地方);制陶於河濱,人皆勤勞吃苦;作什器於曲阜,人皆做事認真。一年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什器即日常用器。   玄囂少昊,皇帝長子,受封東海,繼承太昊,在窮桑即位,後遷都曲阜,以鳥命官,以金德王天下,在位八十四年,歲達百歲,崩於雲陽山,葬於曲阜壽丘。   在曲阜文物發掘中發現的大量 「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迹,即是上古帝皇在曲阜活動的考古證明。   堯舜時代,曲阜屬九州之一徐州。商朝前期,曲阜名奄,第十八任商王南庚,遷都於此。   商周時期   武王滅商,將胞弟、宰輔周公旦封於曲阜,立國為「魯」。 《禮記.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勛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 「曲阜」二字,始見於史籍。周公制禮作樂,業績卓著,成王賜予魯國大批典章文物。周公死後,准許魯國建立太廟,郊祭使用天子禮樂。魯國一向恪守周禮,重視保存古代文化,春秋末期古代禮樂仍然完整地保存著。吳國公子季札訪魯,曾「請觀於周樂」;晉國正卿韓宣子訪魯,「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感嘆曰:「周禮盡在魯矣!」周公輔佐成王,即「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成為千古人臣典範,史稱「元聖」。 現曲阜城東北角,就是祭祀周公的周公廟。   周代   為魯國都城。這時期的魯國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是當時除周朝東都洛陽外全國文化較發達的城市。魯國文化高度發達,所以,人們至今仍用「魯」作為山東省簡稱。   春秋戰國時期   公元前249年楚滅魯,始設魯縣。   秦代實行郡縣制,魯為薛郡,郡治設在曲阜,隸徐州部。   漢景帝劉啟改封皇子淮南王劉余為魯王,以魯縣為國都。魯王在魯南宮泮水以北周魯故宮廢址上興建魯王宮,為擴大王宮面積,在拆除孔子舊宅時發現秦代孔鮒所藏《尚書》、《論語》、《詩經》、《儀禮》等古文經書竹簡。兩漢時期曲阜為魯國都。魏晉南北朝時為魯郡治。   魯國故城,指周代和西漢的魯國都城遺址,位於曲阜城區和東、北外圍。城略呈方形,城牆周長 11千米,西周初年始建,嚴格按照周禮規定建造。前朝後市,左壇右社。宮城位於都城中心。城內有交通幹道東西向、南北向各五條。南北向有一條北起宮城、南達雩壇的中軸線。魯城約使用到西漢晚期,後城市向西南收縮,但仍沿用魯城南牆、西牆部分。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詔改魯縣為「汶陽」。自魯國滅亡改為魯縣,至是年止,曲阜以「魯」為縣名,歷時長達833年。開皇十六年,詔改縣名為「曲阜」《爾雅·釋名》說:「大陸曰阜。」東漢應劭詮釋說:「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這就是「曲阜」名稱的由來。「曲阜」一名,作為地理名詞一直沿用至今。   唐宋時期   隋唐五代之時,曲阜雖然不是魯南行政中心,但因其為孔子故里而依然受到重視。通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曲阜的文化、經濟也空前發達。晚唐之際,僅孔家就出了6位狀元和14名進士。   為紀念黃帝,宋遷曲阜縣城至景靈公附近,並改曲阜縣為仙源縣。   宋高宗時,金兵入侵,將仙源縣治及宮觀、廟宇等建築群及大批珍貴書籍化為灰燼,金人恢復曲阜縣舊名。   明代正德年間,河北農民起義軍劉六、劉七「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數百,縣治為墟」。明武宗詔令遷縣治於魯故城西南隅——以孔廟為中心重築新縣城,即現存明故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與明代略同。   近代以來   「五四」運動以後,儒家思想作為社會統治思想的地位已經動搖。新中國建立後,學術界開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孔子及其思想學說進行研究,60年代初形成熱潮。   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左」的錯誤影響,對孔子採取了不加分析一概否定的態度。從7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學術研究氣氛的正常化和對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入探討,以及對外文化交流的發展,孔子及儒家思想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   中華民國建立後,曲阜實行縣自治,初屬北洋政府岱南道,後隸濟寧道。1928年,改屬南京政府,隸屬山東省管轄。日本侵略軍佔領曲阜後,縣歸隸魯西道,1940年該屬兗濟道。1945年,日本投降後,與泗水並成為曲泗縣。1946年,曲泗分治。1948年,隸屬魯中南行政公署第四專署,後改稱尼山專署和滕縣專署。   1953年,曲阜改屬濟寧專署。1958年與滋陽合併,仍命名曲阜縣。1962年,曲、滋分治,恢復原建制。1983年,濟寧專署改為省轄市,曲阜仍隸屬濟寧市。   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制,改為省轄縣級市,始稱「曲阜市」,屬濟寧市代管。   曲阜古稱聖域賢關,人文薈萃,英彥輩出。在這片古老的土上,誕生了「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以及炎帝神農氏,少昊金天氏、「元聖」周公、魯公伯禽等古帝聖賢。如此眾多的聖賢名士薈萃於此,譜寫了東方聖城燦爛文化的絢麗篇章。全市擁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4處,孔府、孔廟、孔林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曲阜先後被列為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首批5A級旅遊景區之一,成為獨具特色和中華民族情感色彩的旅遊勝地。   新中國成立後,各級政府對古代曲阜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極為重視,明文立法予以保護,累年撥專款予以維護、開發和利用。   1961年,國務院將孔廟、孔府、孔林和魯國故城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國家向全世界宣布:曲阜對外開放。   1982年4月,國務院將曲阜列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公布,曲阜孔廟、孔林、孔府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載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998年,曲阜又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列為首批國家重點旅遊城市之一。   這座東方聖城像磁石一般,吸引著全世界不同膚色、不同國度、不同信仰的各界人士,紛紛到曲阜瞻仰孔子或來曲阜觀光考察、修學旅遊;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也紛紛前來尋根參拜,思古幽情。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曲阜建立了密切的經濟技術、文化學術等方面的合作夥伴關係。

   孔子和曲阜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征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征在卒。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春秋末期,孔子出生在魯國陬邑昌平鄉。他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在魯國創辦私學,聚徒講學,傳授「六藝」,「誨人不倦」,傳播文化,魯國儼然成了全國的教育中心。他適齊仕魯,周遊列國,積極從事政治活動。晚年,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集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大成,創立「重仁尚禮」儒家學說,把中國文化推向一個高峰。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同時也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 ,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論語·雍也篇》: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他一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其中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顏淵即復聖顏回,字子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他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以德行著稱,孔子讚歎:「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被尊為「復聖」。是顏姓的一世祖。   曾參,字子輿,人們尊稱為曾子。孔子弟子,以孝著稱,矢志不懈地實踐孔子學說。著有《孝經》和《大學》。被尊為 「宗聖」。   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他上承孔子中庸之道,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重要影響。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被尊為「述聖」。   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即今曲阜市小雪鎮鳧村,原屬鄒縣(即鄒城市)。他三歲喪父,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也是後世母教之典範。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爭)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孔子死後,儒家學說被歷代學者逐步發展、改造,奉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從西漢至清末的兩千年間,在中國一直居於正統地位。   漢平帝始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到元時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清初被推崇為「萬世師表」。   孔子的弟子及重要傳人也被封為各種封號:顏回被尊為「復聖」,曾參被尊為「宗聖」,子思被尊為「述聖」,孟軻被尊為「亞聖」。   孔孔子的嫡裔在漢高祖時被封為「奉祀君」,至宋代改封為世襲「衍聖公」,且此封號一直延襲到民國24年,兩千年來,備受執政者隆崇和優待。   孔子的後裔繁衍成一個龐大族系,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時期「與國咸休」的大家族。自後唐孔仁玉之後,孔氏家族逐步發展成「五位、二十派、六十戶」枝脈完整的族系。家族有嚴密的管理系統,有族訓箴規,不斷續修譜牒。這不僅國內獨一無二,世界上也絕無僅有。   宋以前,孔氏嫡裔居住在闕里故宅,自孔宗願被封為衍聖公始開府立第,以後不斷擴建,至清代中期,宅第佔地約12公頃,房屋560餘間,為一大型建築群落,是國內少見的古建築群。宋真宗時改孔氏家學為廟學,後來逐漸演變為孔、顏、孟三氏學,最後發展為孔、顏、孟、曾四氏學。歷代王朝對孔氏家族教育給予特別優遇:自宋代始,不斷撥給學田;科舉上,從明代始,無論是縣學生徒,還是鄉試歲貢,均給四氏學專有名額,而且特賜功名。因此有「無孔不開榜」之說。   孔廟起初是魯哀公以孔宅為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漢高祖「以太牢祀孔子」,漢桓帝魯相韓敕以官錢修飾孔廟,才逐步改變了宅廟的性質,使之成為官設的廟堂。後來,歷代皇帝多次下詔修孔廟、擴孔林、建孔府,其規模愈來愈大,規格愈來愈高。至清末民初,孔廟形成一個世界罕見的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龐大建築群。孔廟的建築既仿帝王宮殿之制,又有著特殊的思想文化內涵:大成殿祀奉孔子及其思想學說主要傳人四聖、十二哲,兩廡供奉孔子弟子及歷代受儒家推崇和對儒學發展做出過貢獻的先賢、先儒;廟中門、坊、殿、堂的題名及匾額,所用辭語或出自儒家典籍,或是對孔子及儒家思想學說的讚辭。   孔子被尊為「至聖」,曲阜自然被視為「聖地」。前來朝聖拜謁的帝王公卿紛至沓來。漢高祖劉邦開帝王親祀孔子先河,此後,漢明帝劉庄、唐高宗李治、宋真宗趙恆、清聖祖玄燁、清高宗弘曆等10餘位皇帝先後到曲阜祭孔達19次,遣臣代為祭祀196次。而來祭孔的達官貴人、文人學士不可勝數。司馬遷、酈道元、李白、杜甫、高適、張九齡、蘇軾、司馬光、党懷英、李東陽、顧炎武、紀昀、康有為等,留下豐富的文化遺存。   孔子逝世後,人們以各種方式表達對他的緬懷,其弟子有的廬墓,有的「各持其方樹來種之」,奠定了孔林文化園林性質。其後,隨著孔子地位提高和孔氏子孫繁衍,在歷代帝王優崇下,孔林面積不斷擴大。孔子後裔不斷提高墓葬規格,樹碑立碣,建牌立坊,鐫造石儀,名士顯宦紛紛篆額題文。後人還不斷地栽植佳樹名木,使孔林最終發展成一個佔地183.33公頃、保存樹木42000餘棵、墳冢十餘萬個、碑刻4003通的大型人造園林。   兩千多年來,在儒家思想的浸熏下,曲阜學子迭興,名人輩出,如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哲學家孔伋,經學家孔安國、孔廣森,文學家孔融,戲劇作家孔尚任,訓詁學家桂馥,校勘學家孔繼涵,書法家孔繼涑等,都是歷代有影響的人物。

   旅遊   曲阜是一座歷史悠久、文物古迹眾多、旅遊資源極為豐富的東方聖城,不僅誕生並養育了孔子、顏子、孟子,還誕生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炎帝曾以曲阜為都,舜帝在曲阜作什器,少昊帝葬於曲阜。   曲阜有輝煌的文化遺產,8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各類文物古迹600餘處,其中6處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4處。1994年,孔廟、孔府、孔林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現保存金元明清古建築1300多間,西漢以來歷代碑刻5000餘塊,古樹名木17000餘株,庫藏文物十萬餘件,孔府明清文書檔案六萬餘件,它們都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曲阜先後被列為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之一,成為獨具特色和中華民族情感色彩的旅遊勝地。   曲阜游前準備   知識準備:曲阜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遊覽的景點以人文景觀為主,景點中涉及到的歷史故事、背景典故都非常多。這樣,遊客如果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遊覽曲阜,類似孔府、孔廟、孔林、壽丘、少昊陵、顏廟、周公廟、尼山等著名景點,只能匆匆而過,不會有太多的收穫。因此建議遊覽曲阜前,先查閱些景點的相關資料,這樣遊覽起來有的放矢,受益匪淺。   提示:實在想偷懶的話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到了景點門口找導遊講解,每個景點也就幾十元。不想花導遊費的遊客可以跟著旅遊團走,旅遊團都有自己的導遊,跟著聽又不要錢,這樣可以對景點內容知道的很詳細。   主要景點   1、國家5A級景區--明故城、孔府、孔廟、孔林   2、國家3A級景區--尋根之旅,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出生地--壽丘少昊陵   3、國家4A級景區--孔子誕生地朝聖游-孔子出生地--曲阜第四孔--尼山-尼山孔廟--尼山書院-夫子洞   4、國家3A級景區--周公廟(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顏廟(復聖顏回)   5、國家3A級景區--石門山和九仙山國家森林公園   6、國家4A級景區--孔子六藝城-孔子故里園   7、免費景區:孔子文化園(論語碑苑) 其他景區:梁公林(孔子的父親)、洙泗書院 

  孔府   孔子嫡系長支世代居住的府第,是中國現存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衙宅合一的古建築群,有「天下第一家」之稱。孔子去世以後至宋代以前,長子長孫依廟居於闕里故宅,看管孔子遺物,奉祀孔子,稱「襲封宅」。歷代帝王在尊崇孔子推行儒家文化的同時,對其子孫一再加官封爵,賜地建府。宋寶元年間,首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兼曲阜縣令,並新建府第,改稱衍聖公府。明洪武十年,重建府第,府內始設置官署,後經歷代擴建,達到當前的規模。孔府現佔地12萬平方米,按明代一品官府第形制,以明清建築為主體風格,三路布局,前堂後衙,府第功能分區明確,建築排列有序。中路前為官衙,供衍聖公處理公務及宗族事務;後為內宅,是衍聖公飲食起居之所。東路前為東學,供衍聖公讀書勵志、接待官員;中部為家廟,供衍聖公奉祀先人;後部為一貫堂,供衍聖公次子、奉祀子思的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使用。西路前為西學,供衍聖公學詩學禮、詩文會友;後為花廳,供衍聖公閑居。衍聖公的主要職責是護衛孔子林廟、代表國家祭祀孔子。孔府因此保存了眾多的祭祀禮器,最為著名的是清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分別頒賜的中和韶樂樂舞具和商周十供。衍聖公世代恪守「詩禮傳家」的祖訓,著意收集歷代禮器法物,藏品達10萬餘件,尤以孔子畫像、元明衣冠、衍聖公及夫人肖像著稱於世。孔府最著名的珍藏還有明清文書檔案,它是孔府400多年各種活動的實錄,共有30多萬件,是中國數量最多、時代最久的私家檔案,對於研究中國明清史特別是明清經濟史具有重要價值。這是世界上現存最為顯赫的貴族府第。   孔府 又稱「衍聖公府」,位於孔廟東側,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孔子死後,子孫後代世代居廟旁看管孔子遺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後裔住宅擴大到數十間。   現在孔府佔地約7.4公頃,有古建築480間,分前後九進院落,中、東、西三路布局。府內存有著名的孔府檔案和大量文物。孔府佔地240畝,共有廳、堂、樓、房463間。九進庭院,三路布局:東路 即東學,建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為官 衙,有三堂六廳,後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後堂樓、配樓、後六間等,最後為花園。   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孔府中亦收藏有大量的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如鄭板橋的繪畫,文徵明的書法手跡,宋版善本等。最著名的為「商周十器」,也稱「十供」,原為宮廷所藏青銅禮器,乾隆於三十六年賞賜孔府。9月28日是孔子的誕辰,自 1989年起,曲阜每年都舉辦中國孔子國際文化節,期間在孔廟大成殿前舉行祭孔樂舞表演,召開孔子思想學術討論會、報告會,舉辦各種文化藝術展覽等,熱鬧非凡。

   重光門:又稱「儀門」或「塞門」,明代建築,因上懸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賜「恩賜重光」匾額而得名。平時關閉,只在皇帝駕臨、迎接聖旨、祭孔、婚喪等大典活動中才可打開。此門為孔府各建築中的最高規制。   三堂:也叫退廳,當年衍聖公就是在這兒接見四品以上官員和處理家庭內部糾紛、處罰府內僕役的。屋內正中高懸著意為六代人和睦相處,生活美滿的「六代含貽」匾額,為乾隆皇帝手書,當時孔府六代同堂。 

  孔廟   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範本,據稱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   孔廟前為神道,兩側栽植檜柏,創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廟的主體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前後九進院落,前三進是引導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遍植成行的松柏。座座門坊高揭的額匾,極力讚頌孔子的功績。第四進以後庭院,黃瓦、紅牆、綠樹,交相輝映,而供奉儒家賢達的東西兩廡,分別長166米。   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裡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   孔廟是祭祀孔子,表彰儒學的廟宇。始建於周,完成於明清時期,是世界上兩千餘座孔廟中最大的一座,在中國的宮殿式建築中也是文明遐邇。孔廟現佔地14萬平方米,三路布局,九進庭院,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左右作對稱排列。整個建築群包括五殿、一閣、一壇、兩堂、17座碑亭,共466間,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和民國時期。主體建築大成殿,重檐九脊,黃瓦飛甍,周繞迴廊,為東方三大殿之一。1200餘株古檜明蒼翠欲滴,莊重威嚴,自然天成。漢以來的歷代碑刻1040多塊,連同大量書、畫、牌、匾等珍貴文化遺存,不僅是儒家文化的載體,更鐫刻了中華文明的滄桑足跡。

   杏壇:在山東省典阜市孔廟的大成殿前。相傳此處是孔子講學之處。《莊子·漁父篇》載:「孔子游於緇帷(即黑惟,假託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清代乾隆皇帝題匾。此杏壇方亭重檐,黃瓦朱柱,十字結脊。   亭內藻井以細小斗拱裝飾,彩繪金龍,絢麗多姿。亭下有党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碑及乾隆「杏壇贊碑」。亭四周有石欄圍護,四方有甬道可通。亭前石爐,雕刻精美,是金代文物。亭四周遍植杏樹,每到春和景明,杏花盛開,燦然如火。孔子後裔六十代衍聖公《題杏壇》詩云:「魯城遺迹已成空,點瑟回琴想像中。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舊時紅」。   杏壇為紀念孔子辦學設教而建造的紀念物,位居殿庭之中,重檐。內用斗八藻井,瓦用黃色琉璃,彩畫用金龍和璽,規格很高。金代始建,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現存建築為明隆慶遺物,高12.05米,闊7.34米,平面正方形,四面敞開,每面3間。   大成殿:杏壇北望,在雙層石欄的台基上一座金黃色的大殿突兀凌空,雙重飛檐中海藍色的豎匾上木刻貼金的群龍緊緊團護著3個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徑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書。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 脊,黃瓦飛甍,周繞迴廊,和故宮太和殿、岱廟宋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成殿內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一如古代天子禮制。兩側為四配,東位西向的是復聖顏回和述聖孔伋,西位東向的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再外為十二哲,東位西向的是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西位東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   大成殿建於兩層台基上,前連露台,高2米多,東西寬約4.5米,南北深約35米,鐫花須彌石座,雙層石欄 干,底層蓮花欄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兩塊浮雕龍陛。露台是祭祀時歌舞行禮的場所,現在第逢孔子誕辰(農曆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樂舞——八佾舞。

   寢殿:孔廟三大建築之一的「寢殿」(另兩大建築為奎文閣、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寢殿闊7間,深4間,間金妝繪,枋檁游龍和藻井團鳳均由金箔貼成,迴廊22根擎檐石柱淺刻鳳凰牡丹一如皇后宮室制度。殿內神龕木雕游龍戲鳳,精美異常,龕內有木牌,上書「至聖先師夫人神位」。 亓官氏,禮器碑作並官氏,宋國人,19歲嫁與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況古籍很少記載,直到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才被宋真宗趙恆追封為「鄆國夫人」,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 ,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稱「至聖先師」,她也被稱為「至聖先師夫人」。孔子死後,「即孔子所居之堂為廟」,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寢殿專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後重修時已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龕,龕前置供桌。

   奎文閣:始名藏書樓,孔廟三大主體建築之一。始建於宋天禧二年。金明昌二年(1191奎文閣年)擴建,當時閣為5間,3檐。明弘治十二年擴建為7間,3檐。乾隆十三年高宗弘曆題匾。古代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章,古人把孔子比作天上奎星,故以此為名之。奎文閣為歷代帝王賜書、墨跡收藏之處,它獨特的建築結構,又是中國古代著名樓閣之一。   奎文閣由山門、閣樓、西廂房、一耳房組成兩進院落,內設觀世音、孔子、關羽、魁星牌位,是專供讀書人祭祀魁星神的地方,另一個用途是「私塾學館」,專門培育鄉間學子,佔地850多平方米,通高25米。樓閣建築結構緊密,造型美觀,雕刻精細,保留了清代建築雕鏤藝術特色,其古建築是黔南的唯一。現存建築高24.35米,長30.10米,寬17.62米,歇山黃琉璃瓦頂。結構合理,堅固異常。   同文門:始建於北宋初期,系當時孔廟大門,5間,兩側有迴廊,金代成為二門,明代孔廟南擴,北門退居次要地位。此門原名「參同門」,取孔子之德與天地參同之意,因孔子一生從事教育活動,晚年從事整理我國古代文獻工作,對我國文化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故以「同文」命名。今門獨立院中,周無牆垣,高16.96米,長1062米,寬9.34米,中間辟3門,單檐黃瓦歇山頂,七檁三柱分式木架。

   金聲玉振坊:位於曲阜城中央的孔廟是曲阜牌坊最多的地方,在孔廟入門處小小數百平方米的範圍內,聳立著孔廟「欞星門」、「道冠古今坊」、「德件天地坊」、「金聲玉振坊」、「太和元氣坊」、「至聖廟坊」等6座牌坊。這些牌坊都是褒揚孔子及其倡導的儒家文化的。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金聲玉振坊」,該坊位於孔廟外大門「仰聖門」內,坊高5.6米,寬14米,四柱三間。   金聲玉振坊石刻是進孔廟的起點,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建,三間四柱式石坊,石鼓夾抱,4根八角石柱頂上飾有蓮花寶座,寶座上各蹲踞一個雕刻古樸的獨角怪獸「辟天邪」,俗稱「朝天吼」。兩側坊額淺雕雲龍戲珠,明間坊額填色4個大字「金聲玉振」,筆力雄勁,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書法家胡纘宗題寫的。   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磐(玉振)告終。以此象徵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如同奏樂,以金鐘發聲,以玉磬收韻,集眾音之大成一樣。讚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因此,後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   十三碑亭:位於孔廟第六進院落的東西兩門之間,奎文閣後,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習稱「御碑亭」,亦即大成門前東西兩側院內。道南8座,道北5座,   十三碑亭充分體現了孔子在封建社會的地位,其中金碑亭為孔廟中最早的古建築。十三碑亭中,矗立著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各類御碑55方。其中金代碑亭2座,約建於金明昌二年至六年的大修工程中,是孔廟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元代碑亭2座,分別建於元大德六年和元至元五年;清代碑亭9座,其中御制碑亭5座,遣官致祭碑亭4座,分別建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

   孔林   作為家族墓地,為世界之最。自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其子孫接冢而葬,兩千多年從未間斷。林內墓冢累累,多達10萬餘座,成為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族墓地。現佔地200餘萬平方米,有墳冢10萬餘座。孔子去世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林內現有樹木10萬餘株,其中200年以上古樹名木9000多株。孔林還有各種奇花異草130餘種,可以說是一座天然植物園。孔林還是一座集墓葬、建築、石雕、碑刻為一體的露天博物館。歷代王朝為褒揚儒學,不斷增拓墓園,辟神道,築周垣,建林門,刻石儀;子孫也代代博葬,立碑刻石。林內現有金、元、明、清至民國歷代墓碑4000餘塊,是我國數量最多的碑林。除漢碑移入孔廟外,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綱、康有為等明清著名書法家題寫的碑文。豐富的地上文物,對於研究我國墓葬制度的沿革,對於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書法、藝術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孔林本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是我國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長、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園林。林牆全部用灰磚砌成,牆中古木參天,茂林幽深,相傳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鄉的樹木種植於孔林之內,因而樹種極多。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蟻成群,除孔子、孔鯉、孔及這祖孫三代墓葬和建築外,還有孔令貽、孔毓垢、孔聞韶、孔尚任墓等。這裡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漢代石碑被移入孔廟之外,尚存有李東陽、嚴嵩、翁方綱、何紹基、康有為等歷代大書法家的親筆題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稱書法藝術的寶庫。   區內主要景點有:神道、洙水橋、享殿、孔子墓等。   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東漢桓帝永壽三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一間,在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干戶供孔墓洒掃,當時的孔林「地不過一頃」。到南北朝高齊時,才植樹600株。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進入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牆,構築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並派專官守衛。據統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00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在這裡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   萬古長春坊:位於孔林的神道中段有橋名曰「文津橋」,平地突起。過橋北行,有一座精緻的石質牌坊,坊額上刻「萬古長春」四字,是中國著名的牌坊之一。這座牌坊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是曲阜現存最大、最精緻的石牌坊。清雍正年間重修加固。整個石坊氣勢宏偉,造型優美。   此坊六柱五門,飛檐起脊,三層橫樑,房頂呈瓦壠狀。明間兩石柱前後各浮雕兩條盤龍,再外兩石柱只有上部各雕一條龍,最兩邊的柱上部各雕一隻立鳳凰。明間額枋南面雕雙龍戲珠,北面雕雙獅戲球,次間均雕雙鳳朝陽,梢間前後雕雙龍戲珠。明間枋前後均雕二龍戲珠,兩次間雕雙鳳朝陽,梢間雕一條行龍,花板兩面雕祥雲、瑞草等圖案。坊額刻於明間花板上,正書「萬古長春」四個大字,筆勢沉厚,字體端莊。石柱前後用石抱鼓,鼓上浮雕石獅子,兩側面上分別浮雕龍、鹿、牡丹等圖案。 

  孔子六藝城   曲阜孔子六藝城·孔子故里園為國家AAAA級景區,大型儒家文化主題公園。景區分設孔子六藝遊覽區和孔子故里園民俗展示區,景區內建築格局獨特,規模宏大、壯觀;遊覽內容豐富多彩,文化內涵博大精深,以其獨特的方式詮釋了孔子六藝和古魯民俗文化,形成了寓教於樂的特色文化遊園氛圍,散發著濃郁的儒香氣息。   孔子六藝城以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一生崇尚和倡導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引線,運用現代聲、光、電等高科技技術手段,藉助音樂、美術、建築等表現形式建造的一座集知識性、娛樂性、參與性、歷史性、趣味性及購物、美食、旅遊、娛樂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城。   孔子六藝城內既有風景秀麗的園林造型,又有場面博大、氣勢不凡、文化涵概豐富的室內景點,還有精妙絕倫、豐富多採的遊樂設施,更有古樸典雅、功能齊備的宮廷建築和別具一格的古樂舞表演,令世人嘆為觀止。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出神入化演六藝,曲阜孔子六藝城正成為全人類解讀孔子、啟智明理、尋找東方文明的聚焦之地。   孔子故里園民俗展示區以獨具東方特色的建築風格生動再現了魯國民居風貌和民俗文化,讓人跨越二千五百年,領略中國古代文化和孔子文化的偉大與神秘。景點更是以大量的史實資料,描繪了一幅孔子文化的壯麗畫卷。景點分為忠良閣、仁德廳、義型軒、智慧庫、勇毅樓、禮儀廳、廉潔坊、習禮堂、崇聖殿,以及九曲橋、觀川亭、荷花池、孔子聖跡石雕等景區,文化內涵豐富。 

  尼山   詩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尼山之所以名揚四海,就因為一代聖人孔子誕生在這裡。尼山風景秀麗,景景相連。漫步登山,五老峰、魯源村、智源溪、坤靈洞、觀川亭、中和壑、白雲洞等美景逐一展現在眼前,合稱為「尼山八景」。另外,還有尼山孔廟、尼山書院等著名景點。尼山建築群現為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尼山為國家森林公園。   尼山原名尼丘山,據《史記》記載,孔子父母「禱於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後人避孔子諱稱為尼山。位於曲阜市城東南30公里。海拔340餘米,山頂五峰連峙,惟中峰為尼丘。   尼山是孔子的出生地,在儒家學派和封建士大夫心目中是中國傳統文化學術的泰山北斗,深受景仰。由漢至清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重視。因其鍾靈毓聖之功,宋代封尼山為毓聖侯,並建祠奉祀,規格等同四瀆。尼山孔廟是封建社會尊孔讀經、崇德報功的產物,也是我國古代教育體制中廟學合一的典型建築。尼山建築群雖經歷代興衰,依然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這和歷代統治者尊孔崇儒的指導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尼山孔廟是華夏民族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思想文化的遺迹和文化淵源的載體,有著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尼山對於了解孔子也很重要,而且這裡可遊覽的地方也不少,有人說應當與"三孔"並列,改"三孔"為"四孔",這說法不無道理。考究尼山所以名聲不如"三孔"之大,多半因為這裡離城近50里較遠的緣故,現在的曲阜交通便利,到尼山朝聖是值得一去的。

   尼山書院   原名尼丘山,因避孔子諱而改名為尼山,位於曲阜城東南60里。 海拔340餘米。山頂五峰蓮峙,惟中峰為尼丘。據《史記》記載:孔子父母「禱於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聞名遐邇。中峰東麓有孔子廟和尼山書院等建築物,另有五老峰、魯源林、智源溪、坤靈洞、觀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雲洞等所謂「尼山八景」。   尼山孔廟在尼山中峰東麓。《曲阜縣誌》記載:「周顯德中,兗州趙某以尼山為孔子出生地,始創廟祀」,距今一千餘年。宋仁宗時增建祠廟,立學舍,置祭田。元順帝時,大行修建,明永樂十五年又重建。廟中殿亭是清道光二十七年重建。建國後又多次撥款維修。今廟圍垣繚繞,環植松柏,共有院落五進,殿堂五十多間,正門名欞星門,二門名大成門。廟主體建築為中間的大成殿,殿前有兩廡各五間,殿之東、西各有掖門。過掖門,殿後有寢殿三間,祀至聖夫人木主,兩廡各三間,祀孔子之子伯魚及孫子思,但塑像及木主今皆不存。東西兩側門連接兩旁跨院,東院前為講堂, 後為土地祠; 西院東側為毓聖候祠,且單成一院。西側為啟聖王殿和寢殿,系供奉孔子父母處。廟內外有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石碑約十餘幢,是了解孔子出生地尼山及其建築群歷史沿革的重要資料。

   洙泗書院   洙泗書院,原名先師講堂,位於曲阜城東北4公里的泗河南岸,傳為孔子修書講學的地方。後成為紀念和祭祀孔子的場所。   孔子周遊列國返魯後,曾在此設教講 學,冊詩書,定禮樂,整理古籍。 漢代至宋金均名講堂,元代改稱洙泗書院。東漢時"諸弟子房舍井瓮猶存"。 元初已毀。公元1337年(元至元 三年)於講堂舊址重建殿、堂、 門、廡等,改稱洙泗書院,並設山長一人奉祀。公元1494年(明弘 治七年)重修。   洙泗書院現佔地19388平方 米,院內建築均為明代建。清代重 修。有殿、堂、門、房41間,院內古柏參天,深幽雅靜。 均為明代建。清代重修。有講堂、大成殿、兩廡等建築,元、明、清各代碑刻。 

  魯國故城   中國周代魯國都城遺址 。在山東省曲阜市區和東、北 面。周成王封周公旦長子伯禽於魯,建都於此。到魯頃 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魯亡於楚,歷時900餘年,是 周王朝各諸侯國中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之一。西漢景帝 三年(公元前154)封子劉余為魯王,都此。東漢為東海王劉疆都城,直至漢末。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曾作調查和發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多次進行調查。1958年山東省文物幹部訓練班對遺址進行鑽探和試掘。1977~1978年山東省博物館作了詳細勘察和發掘。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平面呈不規 則的圓角長方形,東西最長處3.7公里,南北最寬處2.7公里,周長11.5公里。四周有寬30米左右的城壕,現存 城垣自西周晚期延至西漢,經過多次增築、修補,殘存最高處約10米。共有城門11座,東、西、北三面各有3門,南面有兩門,門寬7~15米。南面2座門的外側有夾門 的墩台,當為《左傳》記載的雉門及其兩觀。內城居全 城的中部偏北,平面近方形,東西寬約 550米,南北長 約500 米,東、西、北三面殘存地下的城垣寬10米左右。城內有密集的大型建築基址,試掘證實為春秋至西漢的魯王宮城。城內已探出東西和南北的通路各5條,皆與 城門和重要遺址相通。宮城南有寬約15米的道路通向南 牆東門,直指城南 1.5公里余的夯築台基。宮城、南東 門、「舞雲台」成直線排列。道路北段兩側各有 3處大 致對稱的建築基址,形成魯城內一條由最重要建築物構成的中軸線。這和《周禮·考工記·匠人》所記的國都 規劃相類,而與其他東周都城不同,可能反映了西周都城的設計思想。   西周前期的遺址多分布在大城西北部,西周晚期擴大到東北部。東周遺存則遍布全城。其中西、北部有西 周制陶、冶銅址,西部有東周制陶作坊址,北部和西部偏東有東周煉鐵遺址,西北部有東周制骨遺址。墓葬大城西部分布 6處西周和東周的墓地。1977年以來發掘200餘座。墓葬可分甲、乙兩組。甲組墓幾乎都是小型陶器墓,乙組墓有小型陶器墓,也有大中型銅 器墓。大型東周墓,墓室面積達一、二百平方米。西周、 春秋墓的銅器組合和器形與中原地區一致。有人認為乙 組墓是周人墓,甲組墓是土著墓。這兩組墓葬和遺址出 土的陶器表明魯文化是融合了周文化和山東商代文化等 形成的。   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器形主要有鬲、 甑、 盆、豆、罐、瓮、缽、盂、盤、鼎、釜、洗、折腹盤等。 春秋時期出現盤、蓋豆、鼎、釜;戰國時期出現洗和折 腹盤。西周、春秋陶器普遍飾繩紋,流行凹弦紋,春秋 時出現暗紋。戰國時期,繩紋逐漸衰退,暗紋、瓦紋流 行。此外發現少量西周的筒瓦、板瓦和大量東周、漢代 瓦。漢代瓦當多為捲雲紋圖瓦當。 

  明故城   明代曲阜故城始建於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其主要功能是為護衛孔廟而建,因而城市格局的中軸線與孔廟軸線相一致,形成以孔廟、孔府為中心的獨具一格的布局特徵。   明故城的總體格局至今尚較完整,城區東西南北之間仍多丁字形街道。城內還有顏廟、鼓樓等建築及仰聖門、延恩門保留完好,另有十二府、古泮池、考棚、縣衙等遺址尚存。   曲阜明故城城牆始建於明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上世紀70年代末期城牆大部分被毀。為再現「東方聖城」的風貌, 曲阜市從2002年3月份開始對明故城進行恢復性建設。恢復後的明故城城牆全長5300米, 高6米,使孔廟、孔府、顏廟和歷史古街區連接起來,構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中心旅遊區域,使曲阜以一個完整的歷史名城形象展現在海內外遊客面前。

   壽丘--黃帝出生地   壽丘位於曲阜城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出生地。宋代皇帝「推本世系,遂祖軒轅」,以軒轅皇帝為趙姓始祖。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因黃帝生於壽丘,宋真宗命改曲阜為仙源縣,將縣城遷往壽丘之西, 於壽丘興建景靈宮奉祀黃帝。景靈宮建築群規模宏大,玉琢成像,富麗莊嚴,有殿、堂、亭、廡等1320間,佔地1800畝,是今天曲阜孔廟的三倍還多;祭祀時用太廟禮儀,等級最高。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後,推崇黃帝,下令重修景靈宮,准許漢人祭祀黃帝。景靈宮後毀於元末明初的戰火,現遺址仍存地下,地上僅存兩幢石碑。   1992年在少昊陵前修建碑院,將修復的兩塊巨碑置於院中碧水畔。西為「慶壽」碑,上刻「慶壽」兩字,字高1米多,為元代燕山老人補刻。東「萬人愁」碑,上無字,通高16.45米,為中國石碑之最。

   少昊陵   少昊陵,古稱雲陽山,位於曲阜城東4公里處的高阜上,為我國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少昊的墓地,是我國著名古陵之一。   據記載,黃帝之子少昊建都窮桑,後徙曲阜,在位84年,壽百歲而終,葬於魯故城東門之外的壽丘。陵闊28.5米,高8.73米,頂立12米,形如金字塔,故有「中國金字塔」之稱。   少昊,號金天氏,傳為黃帝之子,五帝之一。「能修太昊之法,以金德王天下」。曾都於曲阜。公元1012年(宋大中祥符五年)壘石成墓,雕石像。公元1111年(宋政和元年)用萬餘塊石砌起陵壇。   少昊陵現佔地24700平方米。內存古建築17間,碑22通,古樹391株。由南至北依次是呼昊陵石坊、陵門、享殿和陵墓。陵墓頂供奉石刻少昊像。陵園內有重修陵墓和歷代祭祀的紀事碑石刻多座。是北宋時用石塊疊砌而成。陵佔地25畝,檜柏森森,芳草如茵,並建有圍牆、享殿、宮門、石坊等。 

  顏廟   原名復聖廟,為祭祀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而建。據說顏回是一位賢者,他獨自住在陋巷中,過著極其簡樸的生活,孔子誇他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很低,「一簞食、一瓢飲」就足夠了,對於德行卻有著很高的要求。在《論語》中有不少關於顏回的記載,因而他也成為後世人最為熟悉的孔門弟子之一。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尊顏回為"先師"。唐玄宗時追封為"兗國公"。元代時又加封為"兗國復聖公"。至此顏回便被尊稱為"復聖",顏廟亦被稱為"復聖廟"了。金代時,曲阜顏子廟在魯國故城東北角。元泰定三年因舊廟殘毀,遷於陋巷故址重建,明正德二年大修,奠定了現存規模。   據《陋巷志》記載,在陋巷顏子故址上建廟,是從漢高祖得邦東巡過魯祭孔子同時祭祀顏子祠開始的,後經唐、宋、元、明、清各代屢加重修和擴建,至明萬曆22年,面積已達五進院落,佔地85畝的建築規模。其中殿堂亭坊等159間,分東、中、西三路,主要建築均為元代所建,四周紅牆圍裹,院內柏檜挺拔,輝煌壯麗,氣勢磅礴。主要景觀有復聖廟坊、陋巷井、復聖殿等。顏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顏廟內共有碑碣60餘塊。其中有兩塊是元朝所立的「大元敕賜先師兗國復聖公新廟碑」和「大元加封顏子父母制詞碑」。兩碑均用古蒙古文與漢文對照刻成,上面記述了當時加封顏回及其父母的情形,這對於研究古文字學有一定的價值。顏回,字子淵,為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稱,貧而好學,為後人所景仰。 

  周公廟   位於曲阜城東北里許處的周公廟,全稱文憲王廟,亦稱元聖廟,是祭祀周公的廟宇。因封建帝王曾封周公為"元聖",故又得名為元聖廟。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之弟。輔佐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並制定了典章制度。按周朝宗法制度,周公被分封於魯。因公留佐成王,故長子伯禽就封,建魯國。 因周公佐周之殊功, 特許伯禽於魯設立太廟,以祀遠祖。周公死後,並祀之。公元1008年追封周公為文憲王,在太廟舊址重建新廟。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建,達現今規模。周公廟現佔地28000平方米, 三進院落,有門、坊、亭、殿等明、清建築13座57間。其間檜、柏、楷、槐等古樹庇蔭,十分壯觀。周公廟的大門額題「欞星門」。門內左右各立石坊一座,東坊額刻「經天緯地」,西坊額刻「制禮作樂」,讚頌周公德績。元聖殿是周公廟的中心建築。殿內塑有周公像,正中上懸「明德勤施」匾額。周公廟1997年公布為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梁公林   梁公林是孔子父親叔梁紇及母親顏征在的墓地,孔子兄孟皮死後亦附葬於此,叔梁紇於宋代(1008)被真宗追封為「齊國公」,元至順二年(1331)又被加封為「啟聖王」,故梁公林又稱為「啟聖王林」。蒙古乃馬真後三年(1244)孔子51代孫, 聖公孔元措立墓碑,元至元二年(1336)刻立石儀。明永樂十五年(1417),孔子第五十六代孫。衍聖公孔希學,修。並修聖只孟皮墓。清康熙、乾隆年間又重修,形成現有規模。總面積約五十畝,有柏、 各種樹株467棵。林地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45米,面積約63畝,周以石牆圍繞,內有柏檜楷槲等各種古樹460多株,蓊鬱森森,古樸莊重,是仿孔林而建造的又一處人造園林。   林前有神道,南北長177.9米,寬42.3米。大門三間,中間匾額雕「啟聖林」三字;左右修葺八字形牆垣,門前左右有清刻石獅一對。進啟聖門有甬道直通字殿。甬道旁有石雕柱、文豹、角端、翁鍾各一隊,為元代雕刻。享殿廣五間,深三間,上覆綠瓦,下用方磚鋪地;前廊下有八角石柱六根,平面磨光,淺雕牡丹、荷花。享殿兩端各有掖門一座,由此而入,便為墓區中心,有一周磚砌內牆,中間便是孔子父母的合葬墓。墓前有石碑、石供桌、石鼎、石瓶。還有石碑兩通,石碑上刻「聖考啟聖王墓」,後一碑上刻「聖考齊國公墓」。此墓南約5米處,還有孔子個哥哥孟皮的墳墓,有「聖兄伯尼碑」,為明初孔希范立。梁公林神道東側約15米處,還保留有3座完整的漢代畫像石墓室。 

  孟母林   是孟子父母的合葬地。位於曲阜城南13公里的鳧村。後人以為孟子成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孟母三遷教子之功,故林地稱「孟母林」,孟子死後,其後世子孫亦結冢葬於此地。   孟母林佔地578畝,西靠馬鞍山,外圍石牆,林內遍植檜柏,古木蒼翠、濃蔭蔽地,有樹木約1萬3千株,元明清歷代石碑數通。入林後,神道盡頭為享殿院,以紅色牆垣圍成,享殿四檐三間,長10米,寬6米。堂後有孟母墓碑,碑與墳分離,碑西50米處為孟母墓,坡高8米,周圍15米,前有供案、石鼎、石瓶。孟母墓西北為孟氏四十五代中興祖孟寧墓,原有碑,立於元至順四年(1333年),碑陰刻「世系之圖」,碑今不存。   石門山位於曲阜城東北25公里處,原名龍門山,因山有二峰對峙,狀如石門,故名。右側的勝涵峰為全山主峰,海拔406米,有水雪洞、蟠龍洞等二十四景,尤以石門月霽為勝景。山上有孔子學《易》處,子路宿於石門處,李白、杜甫燕集處等遺址。現為國家森林公園。   石門寺在勝涵峰山腰之陰,是曲阜唯一的一座寺院。宋、元時為全真觀,明景泰七年(1056年)歸僧家所有,改稱五泉寺,後依山名改為石門寺。全寺一佛殿為主體建築,前後建有二層樓閣數座,西面建有配房數十間,均為民國時建築,今寺已廢,遺址尚存。   石門寺西北里許處為孔尚任隱居處,遺迹尚存。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孔子六十四代孫。三十五歲前隱居石門,結草廬三間,名「孤雲草堂」,後受康熙賞識,步入官場。罷官後重回石門山,直至去世。著有戲曲名作《桃花扇》 石門山附近,距市區15公里處有石門書院,為曲阜舊時四大書院之一。舊為佛、道、儒三教之堂,乾隆四十年(1775年)遷佛、老之像於廟東北隅,在原址建大殿,獨奉至聖先師像,春秋致祭。 

  石門山風景區   石門山位於曲阜城東北,古稱雲山、龍門山,「兩山對峙如石門,盤龍雙窺含珠台」。故名石門山。景區面積4000多畝,方圓6平方公里,由十四個山峰組成,主要分為三大景區:石門景區、桃塢景區和黃山景區。   石門山森林覆蓋率為92.1%,植被茂密,峰巒奇秀,山石陡峭,嵐霧長留,山中美景四季分明,春季生機盎然,夏季青山翠滴,秋季滿山紅遍,冬季雪壓枝頭。   石門山景觀綺麗、溝壑縱橫,尤以黃山景區最為鬼斧神工、自然天成。山有仙則靈。   石門山因靈而顯,因文而彰。更有秦始皇泰山祭天,雲山祭地,景區中至今仍有祭地時地黃土台。   石門山牌坊群體現了石門山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輝煌燦爛的景象。 

  九仙山   主峰海拔460米,面積2.45平方公里,風景秀麗,溝深壑秀,夏季氣候涼爽宜人,秋季花果飄香,是觀景納涼避暑,體驗民間生活的佳地。現已恢復舊時山頂廟宇。這裡曾是春秋末齊魯長勺之戰故址。山上有孔子石,酷似孔子行教像。   九仙山觀光農業示範園位於曲阜市城北15公里處的吳村鎮境內。園區設計面積3.76萬畝,其中林果面積3萬畝,山區防護林面積0.76萬畝,園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電力、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完備。該項目擬以園區為載體,在園區內發展水果保鮮及加工項目、觀光旅遊綜合開發項目。將該園區建成集人文、自然景觀、休閑娛樂為一體,工商貿、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全面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園區。 

   九龍山漢墓群        位於曲阜城南9公里處的九龍山南麓,是西漢諸魯王的陵墓。陵墓依山開鑿,是中國最大的山崖墓群。陵墓五座,東西排列,均辟山鑿洞而成。五座墓形制與結構基本相同。1970年山東省博物館發掘了西邊4座,分別編為2號、3號、4號、5號墓。出土銀縷玉衣殘片、五株錢、宮中行樂錢、"王未央"銅印、駟馬安車等隨葬品1900餘件。其中三號墓最大,全長72.1米,容積2900立方米,墓道長37.5米,最寬處24.3米,壁最高處為18.4米。墓道北端近墓門處有東西對稱二耳室放置車馬,墓道北端向北依次為墓門、甬道、前室、後室、石龕、前室左右各有兩個側室。墓內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全長123.6米。水自後室流向東車馬室後,順自然山縫排出。東、西車馬室位於墓道北端靠近墓門處,室內除放置車馬外,還有陶器、弩機和箭鏃。墓門用19塊長方形巨石堵塞,其中一塊刻「王陵塞石廣四尺」7字。東西耳室為貯存糧食、魚、肉等食物的倉庫。前室是寬大的廳堂,發現石磬、陶塤、半兩錢、五銖錢以及銅器殘片等。東、西側室內有玉石管、瑪瑙珠、五銖錢以及漆器、陶器的附飾和碎片等。後室為槨室,室內原建有瓦頂木屋,但已坍塌。現墓內按漢代王陵禮制規格復原陳列。 

  孔子文化園   位於曲阜市孔廟大成路。文化園以明代建築風格為基調,采北方園林之莊嚴典雅,南方私家園林之玲瓏奇秀,全園有樓、堂、亭、樹、台、廊、坊、廡等建築400餘間,主要景點有善華堂、光世堂、泮池、仁山、樂湖、詠歸亭、必觀亭等,環境優美、曲徑通幽、品位高雅,是參觀遊覽、餐飲購物、文化娛樂的理想場所。   孔子文化園是以《論語》為表現內容、書法為表現形式、碑刻為載體、古典園林為環境襯托的大型孔子文化園林景區。孔子文化園是在原論語碑苑的基礎上改造完成的,碑苑的整體建築以明代建築風格為基調,兼采南方私家園林玲瓏奇秀與弱方皇家園林莊嚴典雅之長。有堂、樓、廳、榭、亭、台、廊、坊等400餘間,還有湖、池、溪、潭、瀑布、假山等。苑內長廊蜿蜒,樓堂高聳,牌樓飛翼,檐牙啄空;芳草如茵,柳暗花明,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碑石琳琅,佳作紛呈,真草篆隸,各顯其勝。碑苑是一座文化含量豐富、藝術品位高雅、寓教於樂、陶情頤性、引人入勝的景觀。全面整修擴建論語碑苑,使其成為傳播儒家文化和民俗特色的全新景區。 

  曲阜市中國狀元文化博物館   陳列珍貴文物近千件,展覽面積一千餘平方米,由四個展廳組成:「梅花香自苦寒來」廳展示了狀元們艱辛的科考之路;「一日看盡長安花」廳展示了狀元們豐富的文化生活;「孔聖千秋狀元師」廳展示了狀元文化對民族文化的傳承;「飛入尋常百姓家」廳展示了狀元文化對民俗民風的影響。中國狀元文化博物館帶領參觀者走進時光隧道,徜徉於廣博的文化,親睹教育的傳承,觸摸時代的脈搏。還可以祈魁星、拜文昌、跳龍門、站鰲頭,在游中學、在賞中習、在娛中記、在樂中思。 

  中國孔子研究院   是國務院1996年批准設立的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專門機構,具有學術研究與交流、博物展覽、文獻收藏、孔子及儒學研究信息交流、人才培訓等功能,規劃建設成為世界儒學研究與交流中心。   孔子研究院具有五項功能:一是學術研究與交流,彙編、出版儒學研究專著和普及性書籍,接收國內外學者長期、短期或臨時性學術研究,舉辦各種國際性、雙邊性的專題學術討論會;二是博物展覽,與「三孔」等地面建築及庫存文物統一規劃和利用,舉辦孔子生平展和孔府文物精品展,使其成為一座充分顯示東方文化特色的「孔子文化博物館」;三是文獻收藏,搜集、整理、彙編和存儲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孔子及儒學文獻資料,建成現代化的綜合性孔子文獻資料中心;四是孔子及儒學研究信息交流,用現代化的設備和技術收儲孔子及儒學研究動態,向國內外專家、學者提供研究信息;五是人才培訓,聘請國內外知名人士任導師、研究員,開設多層次、多類型、多規格的培訓班,接待國內外的訪問學者等,為國內外學者提供良好的學習研究條件。   辟雍是孔子研究院的主體建築,廣場正中為圓形平台,平台周圍是外方內圓的水池,因水「壅繞如璧」,所以得名為辟雍。辟雍也是禮制建築,象徵教化不息,只有天子的學校才可以設置,地方諸侯的學校只能設半圓形的水池。所以我們在各地古代學校(文廟)所看到的都是泮池,只有在北京國子監才有辟雍。從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思想在很長的歷史時間內都扮演著積極的角色,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促進了民族文化、經濟的發展,使中國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

   闕里步行街   是曲阜市的旅遊購物一條街,為曲阜市內商品最全的購物圈。主要經營各種孔子像、孔子書籍、孔府食品、碑帖、字畫、琉璃玉器、尼山硯、陶瓷、手工藝品,以及各種服裝、石雕、木雕、首飾等。是位於孔廟東側,1984年開闢。 

  杏壇劇院   杏壇劇院位於曲阜新儒學中心區,佔地1萬平方米,可容納觀眾3000人,2001年9月建成。現已成為曲阜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新儒學中心區的標誌性廣場建築,同時也是山東省乃至整個江北地區體量最大、最為專業、最具氣勢的演藝場所:以孔子文化為主題的鴻篇巨製《杏壇聖夢》,開創了江北大型廣場式主題旅遊的文化演藝先河。2009年,投資5600萬元,將杏壇劇院整修,增加頂棚,由露天劇院變成室內劇場,每年的4月至11月的晚上20時整演出大型原創舞劇《孔子》。 

  主要活動   孔子文化節   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是國家旅遊局推出的中國14大旅遊節慶活動之一。孔子文化節期間,邀請駐華使節及國內外知名人士參加,舉辦中國專利高新技術產品博覽會、「世界華商論壇」等經科貿合作洽談活動;開展孔子家鄉修學游、尋根朝敬游、孔廟拜師游等專項旅遊活動;曲阜各界人士代表、學生代表、孔子後裔、外賓、海外僑胞分批祭拜孔子活動;舉辦專場文藝晚會和形式多樣的民間藝術表演活動豐富,異彩紛呈。自1989年起,每年都在孔子故鄉曲阜舉辦孔子文化節,以紀念孔子對人類文化的傑出貢獻。文化節期間舉行各種隆重的紀念活動。比如:祭孔樂舞表演,各種文化藝術展覽,開展圍繞孔子倡導的禮、樂、射、御、書、數各種別具特色的旅遊活動。   舉行時間是:每年9月26日至10月10日。9月26日舉行隆重開幕式,9月28日在孔廟大成殿前舉行孔子誕辰紀念集會,並進行規模宏大的祭孔活動,以發思古之幽情,實現敬仰、懷念先師孔子之夙願。   觀看《杏壇聖夢》   大型廣場樂舞《杏壇聖夢》,選取《論語》中的四句名言作為劇情主體脈絡,對孔子學說思想進行了一次實驗性娛樂演繹,藝術性地展示了儒學自先秦至現代的價值演進,娛樂性地演繹了孔子文化的思想精華。   時間:每年4月—10月,每晚20:00—21:10   地址:曲阜市鼓樓北街18號杏壇劇場   電話:0537—4413593   孔子修學旅遊節   時間:每年7月10日至8月20日之間   地點:曲阜大成殿、杏壇   節日介紹:在大成殿舉行經典誦讀儀式;邀請著名學者在杏壇講學;舉辦修學旅遊之成人儀式—加冠禮。另外還有學習中國書法、繪畫、篆刻、飲食、武術等修學活動。孔廟、孔林的祭孔大典是反映古魯國社會歷史畫卷與風情的曲阜特色活動。 

        晨鐘暮鼓   2013年4月1日起,曲阜市又回復了晨鐘暮鼓的活動。早晨敲鐘,再配有明故城開關城門的儀式,力圖將遊客帶回到古代,全面體驗古代生活。   時間:每天8:00   地址:明故城南門   據古籍記載,考古發現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所在即是炎帝神農氏營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約公元前27世紀末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於曲阜壽丘;之後,少昊在曲阜營建都城,並葬於曲阜城東北壽丘雲陽山,現留有少昊陵,並與二帝三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並稱萬世享祀。   漢景帝三年,皇帝劉啟改封皇子、淮南王劉余為魯王,以魯縣為國都。魯王在魯南宮泮水以北周魯故宮廢址上興建規模龐大、雄偉豪華的魯王宮建築群,為在擴大王宮的面積,在拆除闕里孔子舊宅中發現孔鮒所藏的《尚書》《論語》《詩經》《儀禮》等古文經書,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孔壁古文經。後此書散軼,但魯過的宮廷到至今仍留有遺址,就是現在的魯國盛世。 

  曲阜美食   曲阜人一向以煎餅、麵食為主食,煎餅種類較多。麵食有饃饃、燒餅、油餅、包子、麵條等。居民就餐一向有喝糊粥的習慣,待客以茶為主。 到曲阜,除了參觀"三孔「外,品孔府宴也是一項不可錯過的活動。孔府宴是當年孔府接待貴賓、襲爵、祭日、生辰、婚喪時特備的高級宴席,分為五大宴:壽宴、花宴、喜慶宴、迎賓宴、家常宴,菜品以北方菜為主,是現在山東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逐漸發展成一種獨具風味的家宴。現在,孔府宴的主要菜品有:神仙鴨子、一品海參、孔門干肉、花籃鱖魚和一品豆腐等,在曲阜的各大餐館均能品嘗得到。 

  孔府菜   是中國著名的官府菜,在我國的飲食文化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孔府菜的特點是選料廣泛,製作精細、注重營養、豪華、奢侈、講究禮儀。實際上,孔府菜還可以分為家常菜和孔府筵席菜。離「三孔」旅遊區非常近的闕里客舍提供較為正宗的孔府家宴,而且價錢並不昂貴。孔府菜中的一品豆腐、神仙鴨子、八仙過海鬧羅漢和金鉤掛銀條等都是孔府菜中值得品嘗的美味佳肴。所以去曲阜一定要品嘗一下,才不枉此行。 .

  一品豆腐         制 法:乾貝、海參、口蘑、冬筍、肥瘦肉、荸薺、火腿切丁,同蝦仁一齊焯水控干;加料酒,精鹽腌漬;肘子切片;將豆腐片去皮,在片一塊作蓋,中間挖洞填入餡,蓋好蓋兒,四周放肘子片裝沙鍋內,加入高湯及調料,慢火燒1小時扣入缽內;原湯燒開勾芡,澆在豆腐上即成 。 

  神仙鴨子   食之肉爛脫骨,湯鮮味美,肥而不膩,使神仙鴨子成為一道膾炙人口的佳肴。 

  八仙過海鬧羅漢            「八仙過海鬧羅漢」是孔府喜壽宴第一道菜,選用魚翅、海參、鮑魚、魚骨、魚肚、蝦、蘆筍、火腿為「八仙」。將雞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羅漢錢狀,稱為「羅漢」。製成後放在圓瓷罐里,擺成八方,中間放羅漢雞,上撒火腿片、薑片及汆好的青菜葉,再將燒開的雞湯澆上即成。舊時此菜上席即開鑼唱戲,在品嘗美味的同時聽戲,熱鬧非凡,也奢侈至極,且營養豐富。 

  金鉤掛銀條         鮮綠豆芽、湖蝦米,佐料:香油、細鹽 、花椒油、蔥、姜、椒。將綠豆芽剪去根須、瓣芽,留中段彎曲部分,泡於水中;湖蝦米洗凈去雜,用溫水浸泡。鍋內放油,油熱滑鍋,加如花椒油、蔥、姜摸放,倒入綠豆芽,急火翻炒,隨即加入湖蝦米,細鹽,翻勺到入盤中,淋香油,即可上桌。   此菜清素悅目,脆嫩爽口,是孔府宴中的傳統名菜。據記載:有一次清乾隆皇帝來曲阜孔廟朝聖,宴席間他什麼菜也不願吃,想吃點素菜,當時孔府廚師隨即抓了一把綠豆芽,去根須、芽瓣,急炒後加入湖蝦米,乾隆見黃白分明,品嘗後說:此菜清素鮮脆,很合口味,真是一道好菜,像是金鉤銀條,此後相傳為金鉤銀條,久傳不衰。 

  特色小吃   曲阜煎餅   香酥煎餅是當地的特色小吃,在新烙出來的煎餅上攤上食用油、雞蛋、火腿腸和各種時令青菜,加熱熟透,捲起來,再分成幾塊,用紙一包,捧在手裡,香氣撲鼻,讓人胃口大開。     孔府熏豆腐   曲阜熏豆腐是當地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小吃。熏豆腐可涼拌、燉熏,也可切成薄片。曲阜市內隨處可見熏豆腐的攤點,把熏豆腐與肉塊放入鐵鍋內,加水沒蓋,加整辣椒、茴香、花椒、桂皮等佐料燉煮而成,喜歡吃辣的遊客,還可以品嘗到「五香油辣熏豆腐」。   福壽綿長   因本菜口感鮮美,寓意吉祥,現已獨立成為曲阜當地的一道特色菜,成為生日宴會上必點菜肴。菜品主要由壽麵和一條澆汁鯉魚組成,遊客在曲阜市內的各大菜館均能品嘗到。   一品壽桃   取「麻姑獻壽」之意,後流傳民間,成為曲阜地方特色的小吃之一。其形為大肥仙桃,覆蓋紅色壽字。整道菜不僅造型優美,而且壽桃沙甜爽口,寓意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特產   曲阜盛產的曲阜香稻、果旦杏、礦泉水被譽為「曲阜三寶」。生產的孔府家酒、楷雕如意、全毛地毯、龍頭手仗和尼山石硯被譽為「魯中五絕」。 

  孔府糕點   也象孔府宴一樣,是源遠流長、世代相傳的一種獨具風味糕點。特別是明、清兩代,孔府糕點要比市面上出售的名點好得多。孔府的糕點講究現吃現烤,求其色、香、味、形俱佳。應時糕點按時令變化隨時製作,如夏令的綠豆糕、栗子糕、涼糕;冬令的水晶包、豆沙包、火腿燒餅;春秋的羅卜餅等。常年糕點有大酥合、菊花酥、麻團、黃糕等。到門糕點是客人到門、宴席之前的糕點,製作精巧,形象生動,有梢梅、一口盅、棉花桃等。 

  楷 雕   是曲阜獨有的一種工藝產品,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楷雕的原料是楷樹。孔府珍藏的孔子及夫人亓官氏二尊圓雕立像,相傳是子貢為孔子守墓時用楷木雕刻而成的。曲阜楷雕的傳統產品是手杖和如意。楷木木質堅實而柔韌,有直性無橫性,刻製成杖,不會暴折;折枝為杖,天然屈曲,狀似龍蛇,古雅可愛。楷木紋細,色呈金黃,刻制的如意,玲瓏剔透,如絲不斷,曾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獎。 

  碑 貼   是從碑石上用紙和墨捶拓而成的。曲阜是我國碑貼的主要產地之一。因為這裡碑貼資源豐富,存有西漢以來歷代碑刻5000餘塊,是我國石碑最為集中的地方之一。曲阜拓碑的技法很多,但不外乎擦拓和撲拓兩種,而且是以撲拓為主,其拓本清細精美,深受人們喜愛。 

  尼山硯   因其石料取於尼山而得名。清乾隆年間修訂的《曲阜縣誌》載:「尼山之石,文理精膩,質堅色黃,可以為硯」,可見尼山石制硯已有悠久的歷史了。尼山硯的製作以簡樸大方見長。一方硯石,巧用自然,略加點綴,情趣盎然;而且發墨如銼,舔筆如油,拭不損毫。尼山硯的佼佼者為松花硯,石色褐黃,遍布青黑色松花紋,其硯利用料石的自然形狀開墨堂墨池,硯額將松花紋剔成浮雕,雅緻可愛。   曲阜香稻   色白而略露青頭,米質粘細油韌,清香醇口,有「一家煮飯,十里飄香」之譽,又因它是進獻皇帝的貢品而名聞遐邇。 

  曲阜酒   曲阜酒即古之魯酒,皆用優質地下礦泉水所釀造。釀酒是用人工池代替自然池,「小麥曲,高梁料,泥巴池」是釀造的三大條件,傳統工藝是礦泉水、老五甑,釀出的酒屬於優質濃香型大麴酒,具有喝香、聞香、回味香「三香」和香正、味正、酒體正「三正」的特點。因此,曲阜酒得以在古今中外白酒市場上久孚盛名... 

  旅遊須知   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曲阜舉辦孔子文化節。節日在孔廟大成殿前舉行,期間有祭孔樂舞表演,以及與孔子倡導的禮、樂、射、御、書、數各種別具特色的旅遊活動,比較有意思。   每年的6至9月,微山湖的十萬畝荷花爭向開放,泗水縣的桃花也爭齊鬥豔,在這個期間來游曲阜,既可遊覽孔府、孔廟、孔林等多處文化古迹,又可欣賞荷花、桃花的美艷多姿。   寒冷冬季,伴隨春節黃金周來到孔府過年的遊客也絡繹不絕。敲暮鼓晨鐘、賞樂舞表演、品民俗大餐,是冬季里遊覽曲阜不錯的選擇。曲阜的最佳旅遊時間是夏季和秋季。《杏壇聖夢》將會在夏初開始表演。演員眾多,場景宏大。通過一幕幕的展現,展現儒學自先秦至現代的價值演進。觀眾可以在看錶演的過程中重溫儒家思想的精髓。而秋季的曲阜,將迎來盛大的孔子文化節,在這期間,將會有祭孔儀式和許多慶祝表演,讓到來的遊客大飽眼福。   曲阜的主要景點多數都集中在曲阜市內,尤其孔府、孔廟、孔林這三個著名的景點之間的距離都不是很遠,可以步行遊覽。但6-9月的曲阜是比較熱的,景點間的距離加上遊覽中的行程,走起來也會很辛苦,建議遊客一定要準備好遮陽傘、防晒霜,穿運動鞋。另外,孔林中有一種當地特產的白蝴蝶,很喜歡顏色鮮艷的衣服,看到有穿顏色鮮艷的人就會圍著你打轉,遊客如果不喜歡,可以適當注意一下自己衣服的顏色。
推薦閱讀:

【山東曲阜】孔子故里游「三孔」
天下第一廟——曲阜孔廟

TAG:中國 | 歷史 | 文化 | 中國歷史 | 歷史文化 | 山東 | 職能 | 歷史文化名城 | 曲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