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易學文化傳承解讀叢書》總序(張濤)
《中國易學文化傳承解讀叢書》總序(張濤)
《周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化經典、智慧經典,其「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精湛命題,天人合一、太和中正的和諧思想,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包容態度,居安思危、慎終敬始的憂患意識等,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人文心理和價值觀念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周易》一書以其宏富的內容、精深的思想,傳承不絕,歷久彌新,數千多年來始終受到人們的特別推崇和高度重視。從劉向、劉歆父子的《七略》,到作為中國古代文獻總匯的《四庫全書》,《周易》一直在其中佔據著首要地位。如果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是經學,那麼《周易》則是經學的核心。隨著歷史的發展,《周易》一書得到不斷的完善和升華,逐漸由原始的占卜之書發展為人文化、哲理化的哲學著作,並對中國的傳統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制度建設,對天文、曆法、地理、數學、化學、農林、醫藥、建築、史學、文學、藝術、等學科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人類文明史上意義重大。
當代著名學者余敦康先生曾經強調,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易》及相關的易學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文化發展史。作為一門古老而常新的學問,易學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化,在各個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和規律。兩漢的象數易學、魏晉的玄學易學、宋代的理學易學、明代的心學易學、清代的樸學易學以及近代出現的科學易學等,都各具特色。但任由星轉斗移、時異境遷,由《易傳》所奠定的易學傳統,囊括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整體之學,綜合百家、超越百家的易道文化,始終是真正的易學價值的所在,尤其是其中的精髓——和諧、創新的理念和精神更是具有永恆價值的大智慧。
眾所周知,《周易》由經、傳兩部分組成。其中,經的部分包括上經和下經,由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辭所組成符號系統和文字系統構成。相傳伏羲畫八卦,周文王被囚羑里而演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而傳的部分則分為七種,共十篇,分別是《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繫辭》上下和《說卦》、《雜卦》,又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作。所以,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將《周易》成書的歷程概括為「人更三世,世歷三古」。
《易經》原本只是卜筮之書,卦爻被古人當做判斷吉凶、占知未來的依據。《易傳》的作者通過對《易經》筮法以及卦爻象和卦爻辭的解釋,將這部占筮典籍升華為哲學之書。易學是通過對《易經》的占筮體例的解釋和儒家經學的確立和發展而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由於對其占筮體例的不同理解和詮釋,形成了象數易學和義理易學兩大流派,並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兩漢時期是象數易學發展的重要階段,很多易學大師如孟喜、京房、鄭玄、荀爽、虞翻等,紛紛以象數解《易》,形成了象數易學研究的高峰。魏晉南北朝時期,象數易學盛極而衰,易學與老莊之學相結合,使《周易》原理玄學化,出現了掃落象數、重新確立義理派研究方法的王弼易學。此後,在《周易》學術研究領域裡,義理派逐漸佔了上風,成為易學發展的主導力量。唐代孔穎達奉敕編撰《五經正義》,其中《周易正義》採用的就是王弼之本,王弼易學於是成為易學正統。宋代易學在延續歷史的同時,進一步將《周易》哲理化,形成傳統易學發展的新的高峰。陳摶推崇河圖、洛書,用各種圖式解說《周易》,創立了圖書之學。周敦頤著重講象,邵雍著重講數,象數之學哲理化的傾向特別突出。程頤、程顥、朱熹等理學家的易學,堅持了義理學派的傳統立場,並使之進一步發揚光大。元明兩代是程朱易學深入發展的時期,同時也展現了自己的時代特色。清初易學基本上繼承了宋代的傳統並堅持了對圖書易學的批判,到清代中期,以惠棟為代表的不少學者轉向對漢易的輯佚、整理和考證,回歸到漢學的學術傳統。這樣,就形成了易學史上著名的「兩派六宗」。
與此同時,民間的易學研究者也圍繞著《周易》,不斷地從道德倫理、文化藝術、風俗習慣、民眾心理等角度對其進行挖掘和拓展,從而形成了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民間易學文化。與偏重學理研究、偏重精英文化的學院派不同,民間易學具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他們根植於民間文化和百姓生活,部分地吸收、借鑒了學院派理論探索和學術研究的成果,依靠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成功案例,通過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切於日用的方式服務大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的現實需要,從而構成了易學文化領域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特別是在作為易學文化重要支脈的占筮、堪輿、命理等術數文化方面,民間易學的貢獻更是極為突出,不容小視。而這也恰恰說明了《周易》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並蓄。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言:「《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更為重要的是,縱觀中國歷史的發展,隨著易學研究、易學實踐、易學運用的不斷推廣、深化和拓展,《周易》和易學已經成為眾多精英人士實現誠意正心、進德修業、經世濟民等社會政治理想的重要依據,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的源頭活水,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體現。易學思想堪稱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的影響至深至遠。
晚近以來,易學研究更呈現出不斷開拓、持續發展的喜人景象,不僅有傳統的象數、義理之學,更有科學易、考古易等具有時代特點的學說產生,還湧現出了一大批造詣精深、著述豐富的易學名家、名著,開創了易學文化研究的嶄新局面。這些都使得《周易》這部古老的文化經典、智慧依然保持著非凡的活力、魅力和持久的感召力、影響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和學術文化的不斷繁榮,民間易學更是突飛猛進,影響激增,甚至成為當代「易學熱」的重要推手。從一定意義上講,如果沒有民間力量的認同、追慕和推動,易學文化不可能影響如此廣泛、如此巨大。我們一直堅定地認為,「易學熱」「熱」在民間,不應將精英易學與民間易學簡單地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學院派與民間派之間應該進一步相互取鑒、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因為在探求學術真理的道路上,兩者是相伴而行、相得益彰、殊途同歸的。
易學作為中國獨特的文化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應用易學的風水學對世界的影響更是巨大。在亞洲受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是日本和韓國,同樣易學文化對他們的影響也最巨。在日本的應用易研究歷史更為深遠,日本明治時期易學大師、以占卜參政的奇人高島吞象的《高島易斷》,堪稱是《周易》占筮學的代表作,書中大量占例預測了軍政大事、國際關係等,對日本當時的內外政策的制定產生了重大影響,百餘年來以英、漢等多種文字流傳於世。進入現代,日本在應用易學方面出版了大量書籍:村山智順的《朝鮮的風水》、松蒲東機的《家相大全》、益蒲銀鶴的《相家》以及日本一流建築設計師岡本的《配合陰陽學的間隔設計》等等。
韓國的易學文化氛圍也相當濃厚。韓國的國旗取自八卦,韓文的產生也與易學密切相關。應用易學研究在韓國受到的重視程度相比日本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說在朝鮮的歷史文獻中有多少內容,單說從2003年開始,韓國對「中國風水」進行了重新梳理,並以政府行為啟動了「整體風水地理」項目,還將其列為韓國國家遺產名錄和申報世界遺產項目。該項目由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院主持,是聯合數十位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的國家級項目。2004年6月,韓國政府國情諮詢機構之一的地理風水學會的38位專家學者曾來北京考察風水布局,並召開了首屆國際堪輿文化學術研討會。
17世紀西方傳教士把《周易》帶回歐洲,其影響力幾乎震撼了整個西方。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從一陰一陽的相互變化得到啟示,發現了二進位數學,為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奠定了基礎。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從一陰一陽反合相生相成的消長變化規律得到啟發,創立了辯證邏輯定律,並說「《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是有絕對權威的」。丹麥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創始人玻爾,受《周易》太極圖的啟發,發現了物理變化原理與《周易》的平衡關係,創立了「測不準原理」,其量子力學因此問鼎諾貝爾獎。此外,著名心理學家榮格、物理學家F·卡普拉、科學史家李約瑟等一批世界科學界重量級人物都對《周易》進行系統的研究,並高度稱讚它的科學性。最發人深省的是著名信息經濟學家獲諾貝爾獎獲得者查理森·威爾海姆不久前曾說:「知識經濟正在改變著我們的時代,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帶給我們巨大衝擊的這次革命,實在受惠於中國古代的偉大經典《易經》。《易經》中包含資訊理論思想,不僅啟發我們的科學家造出了計算機,而且正成為西方越來越多普通西方人們日常生活的決策指南。」美國學者約翰·希里格斯在其與英國學者合著的《混沌七鑒———來自易學的永恆智慧》一書中指出:《周易》對我們特別有啟示。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在他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里,特辟十二消息卦與納甲、《周易參同契》、外丹說與丹術等章節進行詳細論述。相關應用易學的著述我簡單例舉一下:德國傳教士艾德的《風水——中國自然科學的萌芽》、福伊希特萬的《從人類學角度剖析中國的風水》、杜登的《風水——地理位置選擇與布局的藝術》、邁耶《中國城鎮風水》、羅絲巴哈的《風水——中國的方位藝術》等等。
至於在我國港澳台地區,由於歷史的原因,易學文化的研究和應用更是系統性、全方位的,深刻影響著社會的各個階層。總而言之,《周易》和易學以其特有的魅力影響著世界的方方面面。近些年來,《周易》和易學再度走紅,成為一大熱點,一些無國界的易學研究機構相繼出現,形成了更多全球性、國際性的易學交流平台,促進了易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當然,在評價易學文化時,還糾纏於科學與迷信的爭論。我們注意到,易學文化特別是其中有關術數的內容例如占筮、風水、命理等,在中國一直是傳承不絕、世代延續的,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雖然現代科技目前還無法對其加以具體驗證,但它們能依靠自身的實用性在一個長時段內存在和發展,應當自有其合理性,自有其價值和意義。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簡單將其歸入迷信,應該堅信未來科學能夠解釋占筮、風水、命理等這樣一些東西,因為科學本身也是在不斷進步、不斷發展的。
幾千年來,人們對《周易》和易學文化的研究從未間斷,至今依然熱度不減,高潮頻起,而且業已成為全球性、國際性的學術研究課題。目前,我們國家正在和平崛起,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若想深入了解、真正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思想文化及其演變、發展規律,《周易》和易學是無論如何也都繞不過的一個關鍵點。中國商業出版社《中國易學文化傳承解讀叢書》的推出,便是緣於這樣一個背景和氛圍。可以說,《叢書》中每一本書的撰成,都凝集著作者自強不息、兢兢業業、探賾索隱的學術熱情和辛勤努力,書寫著易學文化傳統在當代的繼承、延續和發展,展現著易學文化立體性、全方位、高水平研究的最新資訊和豐碩成果,凸顯著古老易學智慧的當代價值和無窮魅力。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套叢書的順利推出,一定會有助於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及其典籍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一定會有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希望各位讀者喜歡這套叢書,喜歡這套叢書中的每一本書。
(本文原系作者為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易學文化傳承解讀叢書》撰寫的總序,略有改動。)
推薦閱讀:
※論當代詩詞價值觀念的傳承與重建
※一口氣十遍《離騷》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皇氏三墳
※如何理解《壽司之神》的匠人精神?
※木匠爸爸鄭安全 :故鄉是我必須回去的地方
※獨生子女無法繼承父母遺產,99.99%的人都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