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學習武式太極拳的幾點體會

 編者按:韓和平,河北滄州人,武式太極拳正宗傳人,以功底深厚、擅長推手享譽武壇,在武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武式太極拳領域,其功夫、其理論知識掌握的系統性、全面性,得到同行的讚譽。是不可多得的好老師、好前輩。其儒雅謙遜的做人做事風格、其武德,深受弟子愛戴。弟子遍布全國各地。

正文(有刪節):

 

 我是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練習武式太極拳套路。1988年以後得到了上海郝吟如老師的指導,從那時起專心練武式太極拳,系統的學習和繼承了武式太極拳。

   現結合自己的實踐,談幾點學習武式太極拳的體會。

   一是了解淵源。要想了解一種事物,就須知道它的歷史。武式太極拳(又稱郝式太極拳),起源於清朝咸豐年間,為武禹襄先生所創,到我老師這一代,武式太極拳已有六代人承襲相傳。武禹襄將拳藝傳給其外甥李亦畬後,李先生又將拳藝傳給郝為真,郝為真隨李先生學拳數十年,從未中斷,深得武李一派太極拳之奧妙。郝為真將拳藝傳給兒子郝月如,郝月如又傳給兒子郝少如。我的老師王慕吟(又稱郝吟如),是郝少如先生的衣缽傳人。由於郝家祖孫三代繼承、發展和傳授這一派太極拳的時間相當長,此拳又被稱為「郝式太極拳」。

   我學的武式太極拳,屬於郝式太極一支。這一派太極拳是嚴格按照太極拳運動的規律,處處遵循其理法原理而形成的一派太極拳。其主要特點是:「以求太極(內形)為主,走內勁,以意行氣,練精、氣、神三者合一」。

   郝式太極拳套路,是按照「起、承、開、合」節序編排的。武禹襄、李亦畬所傳的套路原有五十三勢。經過郝家祖孫三代提煉總結,將這五十三勢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穿起來,發展為現在的九十六勢。

   郝式太極拳不僅以「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穿始終,而且在身法、步法、手法上,都嚴格遵循太極拳的原理。其身法,以中正為基礎(在前進、後退、左轉、右旋時,必須始終保持軀幹的中正),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強調由內及外;其步法,嚴格分清虛實,以正中為前提,變換時完全用內勁而不允許依靠身體的前俯後仰、左右偏倚來借力,因而對腰腿的要求極高,運動量也頗大;其手法,則以豎掌為主,左、右手臂各管半個身體而不可隨便逾越。在整套動作演練時,強調身法、步法、手法三者的有機配合與統一,強調內外一致,以內形的變化來支配外形的運動。

   二是認真讀書。俗話說「讀書明理,學以致用」。所謂認真讀書,就是認真研讀1992年版的《武式太極拳(郝少如著)》,了解武式太極拳的理論體系。我的體會是,讀書要堅持通讀與細讀相結合。從1992年得到這本書後,我已經通讀了有幾百遍,對重要的章節和內容進行了反覆閱讀。那時,我的書包里,抽屜里,餐桌旁,枕頭下,隨手都能拿起書來閱讀。我還列出了天天必讀的課目,就像和尚、道士誦經一樣,天天做功課。這本書的精華內容主要有,武式太極拳套路圖解(1992年版增加了動作要領闡述)、武式太極拳行功須知(包括意與力、空松圓活、摺疊之術、轉換之法、三虛包一實、五張弓、呼吸之道)、李亦畬先生1881年抄贈郝為真的王宗岳《太極拳譜》全文(主要有山右王宗岳太極拳論、王宗岳十三勢行工歌訣、武禹襄打手要言、王宗岳打手歌、李亦畬太極拳小序、李亦畲五字訣、撒放秘訣、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武禹襄《四字秘訣》及郝少如《敷蓋對吞四字秘訣解》、郝月如《武式太極拳的走架打手》、郝少如《習練武式太極拳的基本過程》及《行工走架要言》、《武式太極拳打手的基本練習方法》以及《引進落空借力打人》的論述。我的體會是,讀書要不厭其煩,不怕讀不懂,只管讀下去,讀不懂照樣讀。讀到一定階段便會有靈感產生,就是俗話說的「書讀萬遍,神理自現」。我勸有志於研究武式太極拳的愛好者,盡量養成愛讀書、堅持讀書的習慣。讀書要善於比較、善於歸納,善於分析辯證關係,善於聯繫起來領悟,從而了解這個體系,悟出拳理來。

   三是照書練拳。就是按照書上所述拳勢動作要領,練習武式太極拳套路。《武式太極拳(郝少如著)》(1992年版)書上,不僅敘述了拳勢動作規格和過程,還闡述了動作要領,照著練就是了。要一式一式的讀,一式一式的練,一式一式的增加,直至把九十六式練完。不要怕麻煩,不要怕枯燥。要注意眼神的安排和落腳的方向。有條件時可請老師或明白人給以糾正動作。

   四是學習身法。也叫做「往裡面裝東西」。太極拳作為一種特定的人體運動,對參與運動的軀幹和四肢有著特定的要求和法則。這些要求和法則便是太極拳的身法、步法和手法。「身法」一詞,在郝式太極拳中,有時是作為身、手、步法的統一體來說的。

  武禹襄總結提出的太極身法原有八條:包括「涵胸、拔背、裹襠、護肫、提頂、吊襠、騰挪、閃戰。」

   郝月如在武禹襄身法八條的基礎上增加了五條,發展為十三條,這五條是「松肩、沉肘、尾閭正中、氣沉丹田、虛實分清。」

   郝少如在前面十三條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四條,這四條是「腰脊斂氣」、「胯松直」、「膝曲蓄」,「兩手意向上升」。

   學習武式太極拳必須攻克身法大關。學習身法的訣竅,首先是把「起承開合」節序圖提示的身法要領記熟,其次是按照「起承開合」要領走架,其三是在推手練習中檢驗身法。學習身法應先從「尾閭正中」練起,「尾閭正中」要能起基礎和協調作用。把「涵胸」、「拔背」、「裹襠」、「護肫」、「提頂」、「吊襠」、「騰挪」、「閃戰」「松肩」、「沉肘」、「氣沉丹田」、「虛實分清」、「腰脊斂氣」、「胯松直」、「膝曲蓄」、「意向上升」等身法練熟後,統一起來共同發揮作用。

十七條身法的要領是:

1、涵胸:心以上為胸,胸既不可挺,亦不可凹,而要往下松,兩肩微向前合,謂之涵胸。能涵胸者,才能以心行氣。

2、拔背:由腰脊(命門處)一分為二,意往背上拔,至兩肩中間脊骨處,似有鼓起之意,兩肩要能靈活,不可低頭,謂之拔背。

3、裹襠:兩膝著力,有內向之意,不可用形,兩腿統一如同一條腿,能分清虛實,謂之裹襠。

4、護肫:兩脅微斂,取下收前合之勢,內中感覺鬆快飽滿,謂之護肫。

5、提頂:頭頸正直,不低不昂,神貫於頂,提掣全身,謂之提頂。

6、吊襠:兩股用力,臀部前送,腰脊意向下,脊骨根朝前運動托起小腹,小腹有上翻之勢,謂之吊襠。

7、騰挪:有動之意而未動,即預動之勢,謂之騰挪。

8、閃戰:身、手、腰、腿,相順相隨,一氣呵成,向外發出,勁如發箭,迅若雷霆,一往無敵,謂之閃戰。

9、松肩:以意將兩肩鬆開,氣往下沉,意中加一靜字,謂之松肩。

10、沉肘:以意運氣,行於兩肘,手腕要能靈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謂之沉肘。

11、尾閭正中:兩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並且脊骨根與大椎脊骨有垂直在一條線上之意,謂之尾閭正中。

12、氣沉丹田:能做到尾閭正中、涵胸、護肫、松肩、吊襠,就能以意送氣,達於腹部,不使上浮,謂之氣沉丹田。

13、兩腿虛實分清:兩腿虛實必須分清。虛非完全無力,著地實點要有騰挪之勢。騰挪者,即虛腳與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則便成偏沉。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貫於實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果虛實不分,便成雙重。

14、腰脊斂氣:兩肩鬆開,以意將氣下沉貼於背,由兩肩收於脊骨,斂於腰脊,謂之腰脊斂氣。腰脊能斂氣,然後便能注於腰間。能注於腰間,便能使腰成為主宰。

15、胯松直:兩胯不可倒,不可左右凸出,也不可用力,以意將兩胯鬆開豎直,能使氣向下沉而至兩腿得力,謂之胯松直。

16、膝曲蓄:兩腿要分清虛實,不致占煞,做到勁以曲蓄而有餘,兩腿就不可有蹬直之形,不論「起、承、開、合」,兩腿總須有一定的彎曲之形,謂之膝曲蓄。

17、兩手意向上升:是指兩手豎掌,掌根有下沉之勢,兩手指則有拔長之意,才能行氣於指,謂之意向上升。

學習身法應在練熟拳架的基礎上進行,在身法練習的過程中修正拳架。組裝身法時,最好有老師或明白人做指導,弄明白各條身法之間的辯證關係和相互作用,這對意氣的變化和內勁的產生有很大關係。

五是練習推手。推手屬於「知人」的訓練,推手的目的在於求得知人的本領。推手練習須在「沾連粘隨」上下功夫,在「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初學推手可先練單手,再練雙手,先練定步推手,再練活步推手。要不厭其煩的進行打輪(掤捋擠按)訓練,在打輪中練身法、練沉氣、練知人的基本功。久練之後,就能知道對方身法安排得如何,對方間架結構有什麼缺陷,全身有何僵緊、犟勁之處,就會知道對方沉氣功夫如何,能判斷出對方勁力的大小、方向和目的,從而能借得彼力而為我所用。由得機得勢到捨己從人,由捨己從人到知己知彼,由知己知彼到借力打人,漸悟懂勁。

   六是學習內勁。郝式太極拳是按「起承開合」要領組織內勁的。郝式太極拳的精華就在於,在行功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起承開合」節序的要領存在。比如,在運用「要脊斂氣」的時候,它的要領是「兩肩鬆開,以意將氣下沉貼於背,由兩肩收於脊骨,斂於腰脊。腰脊能斂氣,然後便能注於腰間,能注於腰間,便能使腰成為主宰。」那麼,在「起承開合」行功過程中就要按照「腰脊斂氣」的要領組織內勁。蓄勁時固然要做到「腰脊斂氣」,發勁時同樣也要做到「腰脊斂氣」。郝家的武式太極拳特別重視「合」的訓練,有興趣的拳友可作專題研究。

   太極拳藝的精湛,全在於恰到好處地運用人體力學。學習內勁,須掌握意氣的變化和運用,實現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用內形來指揮外形,使內外相互結合。

   平日行工走架,須研究揣摩空松圓活之道,氣勢須求飽滿,神氣鼓盪,並在八面支撐上下功夫。周身須求節節貫串,無有斷續之處,才能達於行氣如九曲珠而無微不到。意氣先要能分得開,然後才談得到能以意行氣。氣須存養涵蓄不使上浮,而腹尤須鬆開,脊骨之氣必須通過脊骨根朝前運動,由丹田往上翻之,氣勢始能騰然。達此境界,就能以意行氣,以氣運勁而遍及周身。

   要體會「松而氣向下沉,空而意向上升」的要領和「節節貫穿」的勁路,養成「用意不用力」的習慣。

   七是觀看視頻。看書學走架,對文字敘述看不明白的,可以對照視頻作參考。走架視頻,要有選擇的看,要看經典的。最好是先看郝吟如先生的走架,有一定基礎後,再多看看郝少如老先生的。視頻看久了,就能看出東西來,就能看出功夫來,就能長功夫。學習推手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可以從視頻上看看高人是怎麼處理的。高人很多,要對比著看,重點看他們對同類情況是怎樣處理的。一時看不懂不要緊,經常看、反覆看,經常想、反覆想,有條件的還可以和別人討論。不斷實踐揣摩,積累多了就會有進步。

    就發勁放人而言,首先要注意看發放瞬間雙方是什麼態勢,各自又是什麼狀態,接觸點勁路的運行方向是怎樣的,發放一方控制對方的情形是怎樣的;其次,要注意看雙方這種態勢是怎樣形成的,也就是發勁前得勢一方是怎樣得機得勢的,被發一方是怎樣形成背勁背勢的;三是注意看發放一方的蓄勁過程。高手蓄勁有時不明顯(是隨時隨地準備好了的),很難看出來,但是只要留心看、注意看、經常看、就能看出門道來。

   另外,學習太極拳要有交朋友,交終生的好朋友,共同陪練,共同研究,共同進步。

======================================================================================

                            韓和平談「虛靈頂勁」

   「虛靈頂勁」訓練是通往太極拳高級階段必經之路。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要求練拳者做到「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武式太極拳則以「神貫於頂,提掣全身」作為實現「虛靈頂勁」根本途徑,用「提頂」的身法術語來概括。

   我練虛靈頂勁,是通過摺疊之術實現的。實踐中,以大椎為中心,當大椎氣向下沉到尾骨時,則大椎之意同時上升到大椎以上的對稱高度,把這個高度設計為「虛領頂」,行功走架時必須尊重這個高度。當意氣的變化能聽從意識指揮時,則可以把大椎上升到象電線杆子那樣高,或者更高的位置,同時要將氣向下沉到相應的深度,走架行功時尊重這個高度和深度。

   比如,兩肩、肘、手臂做氣向下沉意向上升時,要尊重這個「虛領頂」(合到這個高度),命門做氣向下沉意向上升時尊重這個「虛領頂」,尾骨根做氣向下沉意向上升時尊重這個「虛領頂」,兩腿做精神貫注時也尊重這個「虛領頂」。這樣,推手時對方就按不動我,借不到我的勁,而我卻能得著對方的勁,我的腳下也非常輕靈,能夠在行進中連續發勁。

   實現這些,要發揮尾閭正中的基礎性作用,要有尾閭正中協調松肩、涵胸、護肫、氣沉丹田、兩腿精神貫注的配合。陰陽和虛實變化時,兩胯和腰脊要處於中心地位,要使尾骨根、腰骶命門、大椎以及「虛靈頂」垂直在一條線上。

   尾骨根氣沉在腳下,能將彼勁引到「虛領頂」,擎起彼身便有「靈」字,蓄勁效果也更好。(20150721)

=========================================================================================

韓和平談太極拳內勁的落地生根

   太極拳有「勁起於腳根,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論述。行功走架時,腰腿傳遞到兩手指的意氣,要達到氣勢的邊沿;做松肩沉肘時,兩手手指的延長線到達空中時,腳底之氣則要深入地下;腳底之氣下沉入地多深,則手指之意要上升多高。這是太極拳「摺疊」法則的體現,也即是對立統一規律的體現。   

    太極拳根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練習內勁生根時,意識對內勁要有個設計。樹根向下扎,內勁往上升。地上樹冒有多大,地下生根的範圍和深度就要有多大。也就是說,往地下生的這一坨樹根與地上樹冒的大小是對稱的。根在地下是向四外拓展生長的,而太極拳的內勁則是從根梢上生而來的。好比樹根須吸收了地下的營養匯聚到樹榦,經樹榦送達樹叉、樹枝、樹梢、樹尖向空間生髮一樣。樹根吸收地下營養上升到樹榦、樹冒、樹尖時,外面是看不出來的。這是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一種心法。

   在練紮根時,如果設想的樹根坨是整個地球,那麼樹根就要扎滿整個地球,通過尾閭正中使兩胯鬆開豎直,兩腿精神貫注,把全身之氣順到地下(胸、腰以下埋在地下生根),表現在拳里的感覺便是兩腿很得力。

在氣向下沉的同時,要問問意向上升安排好了沒有。比如,要做松肩沉肘時,要問問肩肘之意是不是從地下抽上來的。虛靈頂勁與氣沉丹田是對立統一關係,當把整個地球作為丹田時,虛靈頂勁則要拎起地球,在空中進行對立統一的旋轉,這樣,上升和下沉都能形成螺旋勁和纏絲勁,全身的運動便符合氣球之理。(2015年8月28日修改)

 


推薦閱讀:

武式太極拳之特點/孫建國
武式太極拳三路小架
[轉帖]武式太極拳內功捷要

TAG:學習 | 太極拳 | 太極 | 武式太極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