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謎,大腦與智力:何必如此聰明

第四謎,大腦與智力:何必如此聰明

 

沒有人懷疑愛因斯坦的聰明,愛因斯坦自己也不懷疑,所以他決定在死後把腦袋獻出來讓生物學家們研究。1955年,這一許諾兌現,他的大腦不但被保留了下來,而且被切成二百四十片。這當然是個極好的研究材料,當人們意識到大腦研究很重要的時候,很多學者爭先恐後,必欲得到這麼一塊切片而後已。他們都希望從這個神奇的大腦中找到人類智力的線索。但他們得出的第一個確切的結論卻是:愛因斯坦的腦容量並不比普通人的大。

  

用老實人的話說:他的大腦甚至要比普通人的平均值要小。

  

這一結果當然不能令人滿意,所以此後很多學者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也確實發現了愛因斯坦的大腦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但沒有一條能夠有力的證明,這些不同結構與智力有直接的關聯,相反,倒是一些確切的結果表明這個神奇的大腦似乎確實很普通。

  

比如,有個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愛因斯坦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對神經膠質細胞比例相對較低,當時他們準備宣布這是超凡智力的來源之一,然而事與願違,醫學專家們看到了這一結果後很快指出,這種比例只能導致自閉症,而不是導致聰明。

  

事實正是這樣的,愛因斯坦具有一切自閉的癥狀,他說話很晚,生活很封閉,很少與外人聯繫,做事心不在焉。所有這些都曾被視作天才科學家標準風範,誰能想到在現代醫學那裡,這都是自閉症的經典表現。

  

迄今為止,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沒有得出一項令人滿意的結論,特別是與其非凡智力掛鉤的努力基本付之東流,論文是出了不少,但大多是無關痛癢的自我娛樂,因為愛因斯坦的大腦畢竟能引起大眾的關注,用這個家喻戶曉的傳奇性的大腦做出來的論文自然與用一頭豬的大腦的結果更讓人感興趣些,但也僅此而已。

  

總體而言,這些研究沒有滿足人們對偶像的崇拜需要。有人甚至得出相反的結論,具備愛因斯坦這樣大腦的人多的是,所以重要的不是大腦,而是學習的機會和思考的興趣。這似乎給人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確切的信號:現在還無法解釋天才的真相,天才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看你如何定義天才。

  

而天才事實上是不可定義的,因為這與大腦的複雜結構與工作機制有關。

  

我不想用一大堆解剖學術語和字母來介紹大腦的結構,那樣會讓讀者在看明白問題之前首先就暈倒在電腦前。我們不妨把大腦看作一張地圖,上面會分為很多區域,每個區域分管著不同的工作,有的負責語言,有的負責空間關係,有的負責行為,此外如情緒、注意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等等,都有相應的負責區域。定義天才的難點在於,你不能全面衡量所有區域的整體水平。而如果只以單獨區域作為標準的話,說不定某些神經病人的表現更為搶眼。

  

如果僅從解剖學上看人的大腦,可以說平淡無奇,吃過豬腦的都知道,像一塊豆腐。但事實上它的內在結構極度複雜,一個普通人的大腦約有一百多億個神經元,這個數字和七百萬平方公里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樹木數量相近,另外還有一千多億個神經膠質細胞,那就相當於十個亞馬遜雨林了。每個神經元都不是獨立的,與其他神經元之間都存在著幾萬甚至十幾萬個連接,像亞馬遜雨林中的樹葉那樣密集,這樣就形成了極其繁雜的神經網路。通過眼睛、耳朵和皮膚等感官收集進來的信號就在這網路之間傳遞,在神經元或者其他部位進行儲存,然後大腦根據需要作出相應的指令。所以,大腦控制著人體的主要活動,包括感情。而如此宏大的網路,人一輩子平均只能用到其中的十億左右神經元,其他部分基本不動。

  

也就是說,普通人只要擁有當前十分之一的大腦就足夠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也無需輕率的盛讚某個人是難得的天才,因為似乎每個人都有取得非凡成就的潛力,但看你對這潛力挖掘的程度如何。

  

從受精卵開始,大腦從無到有到極度複雜化,現在已是一個可以研究的過程。受精後大約十二天時間,開始出現神經元,一個月後,一個簡單的大腦已經形成。從第二個月開始,大腦開始快速生長,要比其他器官長的更快,特別是第三個月,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胎兒的大腦迅速增大,這個月是決定細胞神經元數量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段時間提供充足的營養,大腦將會得到更好的發育。

  

接下來神經元開始移動,這種移動的機制並不清楚,不過有一點很清楚:神經元的數量雖然重要,但它所處的位置則更為重要。而引導神經元移動的極有可能就是神經膠質細胞,它們似乎為神經元鋪設了一條簡單的軌道,神經元會在這軌道上滑行以到達自己合適的位點。

  

神經元就這樣不斷增生並分布到正確的位置,像洋蔥一樣一層層堆積起來,一共會堆起六層,這樣大腦逐漸生長。到九個月時,一個正確的大腦已基本裝配就緒。這麼大的腦袋對母親已經形成了威脅,所以餘下的生長階段要移到體外進行。

  

那是在出生後的兩個半月直到兩歲之間,嬰兒的大腦會再次迅速增大,而這一時期是神經元之間形成連接最多的時間,也就是嬰兒接受大量外界知識的時間,可能是這個新世界的信號刺激太過密集與強烈,所以神經連接急劇增加,這種速度是如此之快,你給小寶貝唱一支兒歌的時間,它們的大腦中已經長出了十幾萬個連接。所以在半年時間內,小傢伙的大腦要增大一倍以容納這些神經連接。此後幾年內大腦仍然保持快速增長,大概到五歲時,已非常接近成年大腦了,此後增長速度才開始放慢。所以小孩看起來都是大頭娃娃,因為它們的身體發育速度遠遠沒有跟上大腦發育的速度。

 

長成以後的大腦平均質量約有一千四百克,古人曾把「二斤半」當作是腦袋的代名詞,那確實是砍下來稱量後得出來的比較靠譜的數值。

  

因為經常分析判斷很多問題,所以大腦耗氧量特別大,全身四分之一的氧氣都供應給了大腦,所以它才能日夜不停的工作,主要任務是調配身體的所有機能,即便是在熟睡的狀態下,大腦仍然有百分之八十的背景工作,就像是待機的電腦,隨時可以投入運行狀態,只不過我們對這些背景工作察覺不到,否則我們就日夜難安啦。

  

令人吃驚的是大腦幾乎不會完全停止發育,就算是二十歲以後的成年人,只要不停止用腦,並且保持適當的刺激,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仍會持續生成。而且,不同的刺激可以引發不同的大腦生長方式,事實證明我們的大腦存在高度可塑性,這也是人腦存在巨大潛能的源泉之一。

  

如果評選人類最值得引以為傲的地方的話,大多數人可能會把選票投給大腦,它讓我們接受並處理各種信息,給我們發號各種命令,而且我們對它絕對言聽計從,它讓我們坐下,打開電腦,上網,然後瀏覽各種我們喜歡的內容,事實上就是大腦喜歡的內容。

  

某種意義上說,當我們提到「我們」這個詞時,簡直就是在代指我們的大腦。我們沒有辦法不喜歡「我們」自己,我們也沒有辦法不為「自己」而感到驕傲。

  

從數字上來看,我們的大腦確實有值得驕傲的地方。

 

腦容量是表示腦袋大小的一個重要指標,也可以間接衡量不同動物間的腦部發育情況。用細沙填充顱腔,然後把沙子取取出來用量杯測量體積,就可以知道腦容量了。現在我們知道人類的大腦比任何靈長類動物都大,最重要的比較來自於大猩猩,這傢伙和人類的體重相近,有的甚至比人還重,但腦容量僅是人類的三分之一。被視為人類近親的黑猩猩的腦容量也只有四百毫升左右,容不下一瓶白酒,而人類的腦殼可以裝下大約三瓶白酒。因為腦容量小,所以黑猩猩幾乎沒有額頭,它們眼睛上面就是頭髮,外加幾道皺紋,看上去老態龍鍾。而人不然,眼睛上面有好大一塊裸露的皮膚,被顱骨撐的發亮,是一塊光閃閃的招牌,上面似乎寫著幾個大字:我很聰明。

  

所以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的大腦袋顯露出來,包括一些領袖級人物。

  

人類的腦袋不只在靈長類動物中可以稱王,在哺乳動物中也首屈一指。當身體尺寸大致相同時,人類的大腦大約是其他哺乳動物的七倍大小。當然我們不應該和大象或鯨魚的大腦相比,它們的大腦約是人類的6倍,但我們知道原因何在,它們的腦袋大,只是因為個頭太大。也就是說,與同等身材的其他動物相比較時,人類的腦袋顯得很特殊。

  

這似乎確實值得驕傲,但同時也最容易引起誤解。我們很容易形成這樣的觀念,腦袋越大的動物越是聰明,進而形成這樣的推理,腦袋越大的人也越聰明。進而,還會產生更深一級的迷惑,人類為何會憑空擁有如此卓越的大腦呢?難道真的得益於神之引導嗎?你看老鼠,它們比人類出現的時間早的多,但它們依然獐頭鼠目。

  

根據深入的研究,證明人類的腦袋大小變化並沒有超越自然選擇的控制。拿螞蟻來說,螞蟻的腦袋確實小,從這方面來說,我們有理由鄙視它們,它們甚至都談不上擁有腦袋。但生物學的道理很簡單,螞蟻的腦袋小並不是因為它們被上帝所拋棄的緣故,而是身體大小決定了它們只能擁有那麼多神經元,而且也只需要那麼多神經元。它們如果擁有像人類這麼大的腦袋那就是浪費和負擔。

  

蜜蜂會同意這種觀點,它們的大腦只有一立方毫米,大約一百萬個神經元,但是它們仍然能做很多複雜的事情,它們戰鬥,采蜜,互相交流,飼養後代,保護蜂王,有時也需要談談戀愛和交配。甚至有人認為蜜蜂比嬰兒的學習能力都強。

  

換句話說,它們腦袋雖小,但並沒有影響它們的生活和繁殖。

  

類似的道理,人類的大腦袋也只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已,它並無特殊與不可理解之處。

 

比如,時常被人類鄙視並嚴厲打擊的老鼠等嚙齒類動物,它們的腦袋相對較小。它們之所以沒有進化出人類一樣的大腦袋,是因為嚙齒類動物的大腦結構與靈長類有著根本的不同,它們的神經元體積與腦袋體積成比例增長,也就是說,如果腦袋越大,則神經元也越大,所以腦袋的增大並不能帶來神經元數量的增多,信息處理能力也就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既然如此,它們為什麼還要大腦袋呢?這一原則還約束了嚙齒類動物的體型,因為體型越大,需要的腦袋也越大,既然腦袋大不了,所以體型也大不了。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嚙齒類動物都是小個子。

  

而靈長類動物則不然,它們的神經元細胞不會隨腦袋增大而增大,所以,一個大一點的腦袋意味著可以容納更多的神經元,也就是意味著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更強。如果一隻小鼠要擁有與人類大腦相同的處理能力,它們的腦袋需要比人腦大出六倍,顯然,讓一隻小鼠頂著一個十升純凈水桶這麼大的腦袋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它們只能接受較小的腦袋。當然,對它們而言,那小腦袋已經夠用了,它們生活的很好,生殖的很成功,個體數量比人還多,從這個意義上說,它面在人類面前根本沒有必要自卑。這一切都是自然選擇下的生物規律所決定了的。人類的大腦概莫能外。

  

當然,當我們看著我們的近親黑猩猩時,我們總會不自覺的產生一絲驕傲情緒,而這驕傲情緒的根源似乎正來自於兩者之間差別極大的腦袋。從它們到我們,之間必然發生了某種事情,而正是這些事情使得我們擁有了如此非凡的大腦。根據現在的觀點,似乎有理由相信,正是直立行走帶來的連鎖反應,使我們有可能,也必然走向非凡的智慧之路。

  

要想更好的理解這一點,且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大腦從小到大的基本進化過程。

 

一,大腦進化簡史

  細菌沒有大腦,但不等於不對環境作出反應,當然這反應的機制極其簡單,往往是外界的一些小分子物質,比如糖,或者是陽光,或者是溫度,或者自身釋放出來的小分子信號,都會讓細菌作出趨向性運動。這些信號通過細胞的膜直接傳遞到細菌體內,然後在細菌體內通過不同分子的接力傳遞,最終導致了細菌的相對運動。

  

事實上,所有生物在細胞水平上仍然繼承著這種古老的應激機制:外界來了信號,通過細胞膜送到細胞內,然後細胞作出應答。只有與環境不斷交流信息的體系才有可能產生新陳代謝,這是生命存在的基礎。

  

但是,當生物個體變大時,這種接力式的信息傳遞手段肯定落後了,它不能很快的把信號傳遞到生命體內部。比如,如果我住在一個小房間里,外面有人給我送快遞,他可以直接敲門,我的母親聽到了這個聲音信號,會開門收下快遞,然後再交給我,於是我對這個快遞產生了反應,這之間不需要複雜的手續,這就是外界信號與內在反應的直接對應關係,因為房間小,所以反應過程很簡單。

  

但是,當我住在一個很大的居民區的時候,這個居民區為了安全考慮,不許外人隨意進入,這正如生命體一樣,外來信息是不能直接進入系統內部的。再有人來送快遞時,他就沒法直接敲我的門,傳達室的老大爺也不能一步步氣喘吁吁的跑過來告訴我說有快遞,但這並不等於信號無法傳送進來,他可以在傳達室那裡給我的房間打電話,我接了傳達室的電話,然後發出指令。這時,外界信號與我的反應之間就多了一個簡便快捷高效的連接線,這就是電話。

  

事實上一個大的生命系統就像一個大的居民區一樣,是不允許外界信號直接進入的。就算外界信號能直接進入,單靠接力式的傳遞方法效率也極其低下。當你看到一頭狼向你猛撲過來,而你半個小時以後才有所反應,那時你已經是一個死人。所以複雜的生命系統非常需要高效快捷的信號傳遞的途徑,這個途徑當然不再是電話,而是神經系統。

  

這就是為什麼單細胞生物不需要神經系統而多細胞生物會進化出神經系統的原因,主要的制約因素在於信號的內外交流,它必須有一個信息高速通道,神經正是其中首選。

 

從簡單的多細胞腔腸動物開始,細胞逐漸出現了分化,不同的細胞擔負不同的任務,為了協調各細胞之間的工作,出現了專門傳遞信息和協調機能的細胞,這就是神經元細胞。這些特別的細胞剛出現時是散在分布的,就像是滿天星斗中特別明亮的幾粒星星,不斷處理著相近細胞的聯絡業務。當生物體積進一步增大時,這種低效率的處理方式已不再適用。從水螅開始,神經元開始彼此形成網狀結構,信號可以在網路間傳播,處理效率進一步提高。

  

等動物發展到蚯蚓這個水平時,因為個體急劇增大,對信號處理的要求越來越高,低級的神經網路已難以滿足需求,這時神經細胞開始聚在一起形成許多小團,這就是神經節。特別在頭部咽上和咽下兩個部位,神經節非常發達,也就是說,從這個麵條一樣的動物開始,動物學開始出現了頭部概念,在那裡,將要產生大腦。

  

蜘蛛的感覺器官和有關的神經節聚集更加靠前,已經形成了真正的頭部。但現代意義的大腦需要神經細胞繼續增多並且相對集中,這一任務在早期魚類那裡得以實現。然後是兩棲動物,它們的大腦已經有了左右半球之分。爬行動物則出現了大腦皮層,這又是一次飛躍,從爬行動物開始,大腦正式成為機體活動的最高調節和指揮中心。

  

我們很少認為爬行動物是聰明的動物,因為它們的大腦皮層太薄了,只有區區一層細胞。直到早期哺乳動物才又長出了一層細胞。隨著高級哺乳動物的出現,大腦皮層持續增大摺疊,形成溝回結構。到了人類這裡,已經比爬行動物多出了五層細胞,展開面積達到二十多平方米,全面負責人體的知覺、記憶、語言、思維、想像等活動,特別是記憶能力空前強大,容量幾乎無限,思維想像能力更是天馬行空,這時已沒有什麼能阻止人類向更高的智能水平邁進。

  

大腦的進化過程與人類的一個特殊社會現象非常接近,那就是政權的產生。在人類社會的低級階級,比如一兩個人獨處山林時,它們不需要領袖。隨著人口的增加,會出現初級的政權形式,就是散在的部落政權,相當於散在的神經元。後來人口繼續增加,各部落之間開始出現聯繫,後來散在的部落將不得不形成相對集中的城邦,這相當於神經節。城邦政權的出現是不是有利於當地人口增加,我不敢斷言,但可以肯定,因為聚居,需要處理的信息不斷堆積,更為集中和獨裁的國家政權將由此而產生。

  

沒有一種社會現象能超越自然選擇的監控,甚至國家政權也是如此。國家的出現正如大腦的出現,都是生物進化的必然產物。

 

可以看出,自然選擇造就了大腦並不令人奇怪,令人奇怪的是自然選擇為什麼能夠造就如此傑出的人腦。

  

人類大腦的騰飛並不能找到一個清晰的起點,或許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五千多萬年前的一種猴子身上,有人稱之為恐猴,它擁有當時世界最大的大腦,比同時代的其他哺乳動物腦袋平均大了三倍,正是它奠定了靈長類動物及人類大腦的基礎,或者說,人類只是繼承了恐猴的大腦迅速增長模式。

  

在發現露西之前,大部分學者相信,只有大腦先增大,直立行走才有可能,因為直立行走需要大腦擁有平衡控制能力,而一個較小的大腦似乎很難做到這一點。但露西的大腦結束了這場爭論,因為直立行走的露西的腦容量只有四百多毫升,所以,因果關係必須顛倒過來:人類先有直立行走,然後才為大腦增容提供了可能。

  

露西的大腦與現代黑猩猩的腦容量相差不多,但是據研究推測,儘管腦袋不大,露西的戰友們卻已經具備了相當複雜的行為能力。也就是說,那麼小的大腦並沒有限制早期人類行為複雜化的傾向,四百毫升的大腦用起來效果已經相當不錯了,正如現代黑猩猩可以搞政治陰謀一樣,它們甚至可以在叢林中設置陷阱捕獲猴子,從而吃上一頓肉食補充蛋白質。它們還會製造很多工具,享受各種群體生活的福利,無憂無慮,安享天年。

  

生而如此,夫復何求?

  

但是,人類的大腦卻並沒有停止前進,當黑猩猩的腦容量停留在四百毫升水平不再上升的時候,人腦卻突然衝刺,在此後的二百萬年時間裡迅速增大,而且是連續增大了三倍,迄今為止,沒有哪種動物的大腦增加速度能達到如此驚人的速度。

  

當人類的大腦增大到七百五十毫升的時候,那時已經遠遠的把其他靈長類動物甩在了後面。有學者認為,七百五十毫升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數字,根據某種計算,腦容量超過七百五十毫升就可能發展出高級的智力。

  

人類並沒有滿足已有的成績,我們的大腦仍在繼續向前飛奔,直到又長出了一個七百五十毫升才突然剎車。此後我們的腦容量不再增加,不是不能增加,而是不敢增加,否則母親因難產而死亡的比例將大大提高,大腦袋胎兒在出生以前會就被自然淘汰掉,支持大腦袋的基因也因此永無出頭之日。

  

人類大腦的持續增大可能是因為直立行走而帶來的狩獵技能的提高,從而導致營養水平的提高,營養水平的提高帶來的好處是全方位的,它為人類長出更加高大的身體奠定的物質基礎,因此,大腦的增大有部分原因是身體增大所造成的結果。

  

但這只是機械性的解釋,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和人類擁有近似體重的大猩猩的腦容量依然是四百毫升左右,所以身體大小並不是決定因素。如果腦袋的增大不是身體增大的結果,那麼就必定與智力提升有關。也就是說,人類變得比預期的要聰明。根據科學原則,超出預期的東西必然有超出預期的理由,所以,人類的大腦袋必須要有一個超出預期的生物學解釋。

  

自然選擇從來不允許沒有道理的事情發生

  

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人類如此傑出的大腦呢?

  

難道,真的有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在暗中導引?

 

二,人腦為何變大?

根據主流的觀點,人腦變大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得雙手得到解放,這對於雙手而言是亦喜亦悲的事情,喜的是雙手更加靈活,悲的是必須因此而為人類完成更多的工作。很多工作都是前所未有匪夷所思的,比如製造複雜的工具,處理繁雜的食物等等,而要很好的完成這些任務,必須有個優秀的大腦來進行全程指導。

  

這是一個加速的過程,因為解放出來的雙手面臨著一個全新的世界和無限多的難題,難題的數量與複雜程度遠遠多於雙腳。一頭獅子抓到一隻獵物以後,會用牙齒咬死獵物,此後它們的前肢沒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至多配合著把肉塊壓穩方便啃食而已,前肢因而對大腦不會提出多麼複雜的請示,當然大腦也就不必考慮給予前肢更多的指令,所以獅子的大腦發達程度與前肢工作難度是相互配合的,即,因為任務平凡,所以大腦簡單。

  

而人類則不然,人類的雙手不只滿足於捉住獵物,殺死獵物,運送獵物,還要嘗試著更加高效的處理獵物以期獲得更多的肉食,比如剝皮、清理內臟、砸開硬骨、甚至鑽開頭骨等等。更重要的是人類是雜食的,我們不是松鼠,只需要學會處理松果就行了。我們幾乎無所不吃,這導致雙手需要處理的樣本種類繁多。不同的食物必須有不同的處理技巧,而不同技巧的指令全部要貯存在大腦中,不管這種技巧是學來的,還是天生就有的。

  

這一說法有一個堅實的客觀依據,人類手掌心中分布著大量的神末稍,感覺能力是所有動物中最為敏銳和精細的,無論柔軟的、堅硬的、光滑的、粗糙的,或是冰冷的、溫暖的,甚至不需要眼睛的觀察,雙手就可以給大腦一個明確的指標。

  

攤開我們的雙手和黑猩猩比一下,你就會立即知道這種區別意義何在,那遠不只在於獲取食物,還在於享受性感。用黑猩猩的雙手來撫摸我們的器官,那感覺恐怕無論如何也說不上溫柔,當然更難以激起情慾。所以雙手感覺的複雜程度與人體的裸露皮膚也有著極大的相關性。

  

無論為了食還是色,我們的雙手都需要有更加強大的大腦來支配與享受。

  

一旦人類的大腦啟動了解決難題的程序,就會向越來越複雜的層面挺進,所以雙手的靈活程度與大腦的處理能力必須形成相互促進的局面,使得這一過程顯示出越來越複雜的傾向,而不是使事情變得越來越凌亂。事實證明,我們處理食物的能力越來越強,做各種工具也越來越熟練,同時也意味著我們的大腦也越來越強大。

  

而雙手還遠遠不是使得我們大腦增大的全部因素。

 

解放雙手帶來的技能要求只是大腦增大的動力之一,因為直立行走而導致的人類視野的開闊,因而需要處理的信息量的增加,則是大腦增大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記憶,小時候會因為一段的回家的路程而和爸爸撒嬌,在當時的你的眼裡,那段路程是如此的漫長,以至於不惜動用眼淚來沖淡行走所帶來的勞累。長大以後你會發現,那根本是一條不值一提的小路。眼界的開闊使你對很多問題的看法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所以我們在大草原上的所見所得和獅子狒狒猴子等動物都是不同的,本來不敢去踫的對手現在極有可能變成你的腹中美食,或者極早規避危險,人類開始長距離奔跑,並在捕獲獵物後找到回家的路,這都需要大腦的引導。

  

長頸鹿的視野也很開闊,但它們無法與人類相比,因為長頸鹿的基礎比較薄弱,就好比給一個無知的文盲配一台高級天文望遠鏡,他可能會看到很多令他眼花繚亂的太空信息,但他沒有能力對這些信息進行複雜的處理,也就不會馬上產生有創造性的天文理論,所以這些信息會被迅速過濾掉。長頸鹿正是這樣的,它的視野雖然開闊,但因為缺少對這些信息作出準確處理的前提條件,所以大部分信息被視為垃圾,只有哪裡有樹,哪裡有獅子,或者哪裡有同伴這些信息才是有效信息,才會進入它們的大腦,而它們的大腦應付這些信息已經足夠了。

 

前面介紹過人類直立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營養的增加,這可能來源於採集活動,也可能來源於狩獵活動,至於採集和狩獵何者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佔有更重要的比例,現在仍有爭論,但有一點是無可否定的,就是人類的狩獵水平在不斷提高,所以吃到的肉類越來越多,這給人腦提供更加豐富的組成物質的同時,也向人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捕捉更多獵物。

  

問題是直到現在為止,除非人工飼養的家畜以外,很少有什麼獵物是可以輕易捕捉到手的,就算是捕捉一隻老鼠,也是頗費心機的事情,我們從來不指望一隻黑猩猩可以靠捕捉田鼠為生,對它們而言,那是比捕捉猴子更加困難的任務,也就是說,狩獵這種事情是需要智力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只能是故事,對於人類這樣的多面殺手而言,智力因素將在狩獵過程中佔有更大的比例,我們沒有獅子那樣強健的體魄,也沒有豹子那樣閃電般的速度,但我們頂著一個非凡的大腦,完全可以彌補其他硬體方面的不足,我們可以有計劃地集體捕獵、設置陷阱、使用棍棒和骨頭作為武器等等,所以我們吃到的東西更多,從昆蟲到羚羊,從蚯蚓到渡渡鳥,人類來者不拒,豐富的營養將有效的回饋大腦,這是大腦增大的物質基礎。

  

一個有趣的事實支持這一理論,現有的野生動物中,在相近體重條件下,食肉動物的大腦比食草動物有明顯優勢,所以食肉動物才總是能吃到食草動物。這可能有幾方面的原因,比如只有吃肉才有能力支撐起更大的腦袋;或者肉食動物在捕獵時需要更好的智力幫助;也或者原因出在草食動物身上,它們的食物得來全不費功夫,所以不需要花費代價去增加大腦,畢竟,從草裡面擠出一點營養來也不容易;而且,一個更大的腦袋在逃跑時也累贅不是?

  

這個有趣的觀點已經得到了進一步證實,此前南美洲是一片隔離的大陸,那裡生活很多食草動物,可是沒有高級的食肉動物,所以呢,這些食草動物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在漫長的進化歲月里,它們的腦袋沒有任何增大的表現。後來它們因此受到了懲罰,當高級食肉動物從北美通過巴拿馬海峽來到了南美時,那些腦袋很小的食草動物經不起獵手們的胡吃海塞,很快被吃完了。

  

這說明擁有一個與對手相當的腦袋是何等的重要。

 

雙手的使用、視野的增加、狩獵的需要、營養的豐富等等因素都只是人腦增大的部分前提而不是全部前提,人腦增加是伴隨著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各種複雜事件的綜合結果而不是某個單一事件的結果,可以指向這一結果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非洲草原炎熱的氣候有利於神經元細胞的增殖;雙耳聽力的改進;越來越複雜的語言的使用;對觸摸感覺依賴性的提高;走出非洲時應對複雜變化的氣候條件的需要;或者還有幼態持續的深入發展導致腦袋變圓等等。每一種說法都有一套頗能講的通的科學道理。比如你可能難以想像腦袋變圓與增大有什麼直接關係,但事實上確實有關係。人的頭顱與其他動物明顯不同,區別在於人的臉比較短,如果長一點就會被諷刺為驢臉,短臉顯得圓而可愛,而這不是根本,根本的原因是一張較短的臉不至於讓腦袋有前頃的趨勢,這讓脖子頂起腦袋時更省力氣,頸部的肌肉因此而省去了很多牽引力,否則一個直立行走的人整天要用雙手去扶正自己的腦袋,就像是扶一頂尺寸過大的帽子一樣,那也是一件極其尷尬且危險的事情。

  

所有這些因素中,直立行走是變化的根源,信息量增加是壓力,營養的豐富是物質基礎,具備了這些要素的大腦完全有理由變大,但這都只是進化論上的前提,而不是直接的生物學原因。就好比你為自己的學習明確了一個奮鬥的方向,但具體的過程還要靠你每天腳踏實地的埋頭在書本中。

  

人腦增大的直接的生物學原因來自於基因突變。

 

人類基因與黑猩猩的基因相似率達到了99%甚至更高,這讓生物學家們感覺非常奇怪,因為這兩種動物的外表看起來是如此的不同,以至於讓我們很難相信,那僅僅不足百分之一的基因會造成如此天懸地殊般的差別。此時我們不得不改變對基因的認識,現在基本相信並不是基因表達、而是基因的調控在從猿到人的過程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人與黑猩猩的基因就好比是兩支人員相同的隊伍,但在隊伍行進過程中,它們的指揮官卻發出了不同的命令,所以這兩支隊伍的表現就截然不同。這使得研究人與黑猩猩的基因差別變得非常困難,因為它們的看起來大體相近,所表達的蛋白質也基本一致,而對於某種蛋白表達量多少、某種基因關閉或開放這些調控指令又是難以察覺的,所以難以研究。這正像那兩支隊伍的指揮官發出的是秘密指令一樣,我們不知道它發出了怎樣的命令,我們只看見兩支隊伍向著不同的方向去了。所以我們看到了人與黑猩猩很不一樣的外表,而沒有搞清楚隱藏在其中的不一樣的本質。

  

研究進展雖然緩慢,但總是在進行之中,現在的總體結論是:人腦的增大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2006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影響腦袋大小的基因,這個基因只有一百多個鹼基,在其他動物身上非常保守,數億年來很少突變,比如黑猩猩和雞,分開了三億年時間,但只有兩個鹼基不同。這說明這個基因非常重要,一旦發生突變就會造成死亡。

  

但是,在幾百萬年前,人類祖先身上的這個基因突然加速突變,速度是其他基因突變的七十倍,短期內與黑猩猩拉開了十幾個鹼基的差異。這種加速度的變化是驚人的,於是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正是這個基因導致了人的生成。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個基因的具體任務可能是調控人類大腦容積快速增長,或者至少是人類大腦體積快速增加的重要原因。與此相關的證據是,該基因在妊娠後約7~19周時形成,而這一時期正是胎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一基因並不表達蛋白,只是以RNA的形式對其他基因起到調控作用。它相關於一個開關,打開時滿屋的燈就亮了起來,人類的行程就這樣被它點亮。

  

後來陸續又發現了幾個具體執行控制腦袋大小的基因,這些基因一旦發生突變,人的腦袋將無法增大,從而出現小頭畸形症,這些基因而被命名為人類小頭基因,它們的作用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在胚胎髮生期就開始發揮作用,通過調節神經前體細胞的增殖而影響了腦容量,使得神經元減少,大腦皮層變薄,從而導致智力下降。特別是最近鑒別出的一個基因的表現更為讓人吃驚,當這個基因發生突變時,人腦會回到四百毫升左右的水平。

  

你知道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嗎?那正是兩百多萬年前露西的大腦水平!

 

人腦與猿腦分道揚鑣還有一個重要的途徑,那就是賦予舊的基因以新的功能,其中涉及基因的複製與倍增行為,此即所謂基因的新功能化,這一奇特方式可以在不改變基因序列的前提下使生物獲得新的性狀。通過對靈長類生物的基因組測序,研究人員已經基本了解了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基因新功能化事件,很多都與大腦功能相關,更加明確的揭示了人腦的獨特表現來自於基因的改變。

  

隨著大腦基因研究的深入,人們認識到了越來越複雜的影響大腦進化的因素:約四萬年前發生了一次與腦磷脂基因相關的突變,而那一時間正好是人類藝術與音樂和工具製造出現的時期。六千多年前的一次基因突變則暗合了人類書面語言及農業與城市的發展階段。如果能證實人類基因的改變與人類某些文化現象之間的聯繫,那麼此類研究所提示的秘密將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結論也將越來越深入到社會科學領域,比如,黑猩猩沒有書法藝術,是因為它們沒有與萌發書法藝術相關的基因。

 

在對比人與黑猩猩的基因差異時,有些學者採取了獨特的研究視角,當很多研究人員把目光瞄準了人類比黑猩猩多了哪些基因時,他們卻開始關注人類比黑猩猩少了哪些基因。不比不知道,結果發現人類竟然比黑猩猩少了五百多個基因,這些少了的基因是黑猩猩與其他哺乳動物所共有的,但是人類把它們丟失了,合成維生素C的能力就是這樣失去的。

  

這些被人類丟失了的基因與大腦會不會有什麼關聯呢?還真的有關聯,原來這些丟失的基因中,有一個基因正是控制黑猩猩大腦容量的,它位於一個抑癌基因旁邊,並可能對這個抑癌基因起到調控作用。所謂抑癌基因,就是抑制癌症發生的基因,可以有效控制細胞的分裂與生長,如果抑癌基因失活,那麼細胞分裂就將失去控制。其間存在著極其微妙的關係,極有可能正是人類丟失了那個基因而使得這個抑癌基因被解放了出來,使得人類的大腦神經元的增殖不受太多的控制,所以可以發育的更大,容量也迅速增加,從而導致智力的飛速發展。

  

正當人們對人腦的迅速增大而津津樂道、學術界也認為人腦增大問題的答案正變得越來越清晰的時候,2010年年底,熱心研究克羅馬農人的法國學者突然有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感覺意外的發現:從兩萬多年前開始,人類的腦袋竟然開始又變小了!

 

三,為什麼又變小了?

已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兩萬多年前的克羅馬農人的腦袋真的比現代人大,而且大了不少,將近五分之一,也就是說,兩萬多年來,人類的大腦平均減少了兩個雞蛋那麼多的容量。而且,這種減小是男女同時同步進行的,減少比例也完全相同。有人認為,大腦變小是人類運動量減少的結果,特別是農業與畜牧業的出現,使得人類更多的呆在屋子裡,最多出去放牧牛羊或者收割莊稼,缺少了在原野上對野獸的激烈賓士與生死追逐,因而對大腦的需要急劇減少,由此得出的結論很悲觀:人類變蠢了。

  

另一些學者認為這只是基因突變的結果,小一點的腦袋消耗的能量更少,所以工作效率更高。考慮到人類燦爛輝煌的文明主要是兩萬年內創造出來的,這一說法似乎也有道理。換句話說,變小的腦袋使人類更聰明。

  

根據簡單的邏輯,這一正一反的兩種觀點必然有一個是錯的,那麼到底誰更有道理呢?

 

當人們期待高手出場判決這場爭論的勝負手時,沒想到等來的卻是騎牆派的裁決。他們站在兩種觀點之間不支持任何一方,因為他們覺得這根本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人類的頭腦本來就在大小不定的變來變去。有確切的研究表明,當某個地區的人口密度低時,人類頭骨會擴大;但當某個地區的人口由稀少轉為稠密時,頭骨尺寸就會縮小。這表明,當日趨複雜的社會出現後,人腦就會縮小,因為這時人類無須像以往一般機敏就能生存;特別是當人類社會越趨複雜,人們必須專註發展某項特長,而不能再像從前那樣兼顧多樣技能,所以腦部一些功能必須退化,這也導致大腦變小。也就是說,這種變化只是知識結構的變化造成的,而不是人類的智力變化造成的。我們似乎感覺比早期人類懂得多,其實早期在某些方面比我們懂得更多。有些土著人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知道上百種草藥的用途和名稱。而現代人類看到這些草藥則束手無策。

  

所以無論變大或者變小,只要在合理的幅度內,就沒有什麼好擔心或者興奮的。

  

相應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觀點,即大腦內部各分區之間並不是按比例減少的,現代人的部分功能區域所佔比例反過來卻增大了,例如與語言和注意力相關的區域就佔據了更大的面積。

  

這一現象表明,現代人的大腦在某些功能方面確實作出了某些取捨。這很容易理解,一個天天坐在空調辦公室里打電腦的白領人士何必再去發展對付豹子的能力呢?現在有的人離開電腦會覺得自己是個傻子,而早期人類則視電腦為垃圾,並不是他們不能理解電腦,而是因為他們不需要。

  

問題是,以後大腦還會繼續變小嗎?

  

我們可是真心的不希望自己的大腦小到雞蛋那種程度,那樣的帥哥美女雖然精緻,但確實難以欣賞。

 

有些學者相信,人腦變大的可能性已經很小。雖然在現有體積上的增長有可能增加更多的神經元,從而提高大腦的處理能力,但這會大大提高能量消耗,進一步導致身體虛脫。因為大腦的重量雖然只相當於人體重量的2%,但卻要消耗肌體能量的25%。人體不可能再負擔更多額外能耗。

  

有人曾設想是否可以通過縮小神經元而讓現有的空間容納更多的腦細胞,實驗證明這條路同樣不通,因為如果神經元變小,其內部的線粒體就必須相應變小,這將大大影響神經元的能量供應,神經元不得不減少活動,它的處理功能就會變得很不穩定,因而影響處理效率。

  

大腦增大的另一個難題是可能導致越來越多的難產。雖然剖腹產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但那仍將需要母親付出巨大的風險與資源,特別是在教育普及的情況下,因為頭腦增大而造成的智力差異基本可以被抹平,也就是說,很難再通過大腦的增加而獲取更大的優越性。還有一個制約因素在於人類的審美觀,當突然出現的大頭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收穫時,那種性狀將很難得到遺傳與擴散。

  

但是,人腦變小的可能性幾乎是開放的,特別是電腦的出現,使人腦的前景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雖然它不可能持續小下去,但它幾乎肯定會變小。很多科幻電影把外星人描繪為頭腦很大四肢簡單的生物,這肯定是沒有充分考慮電腦對人腦的輔助作用導致的結果。而這種變化事實上已經發生,我們現在的書寫能力,計算能力和辨別信息真假的能力都在不斷降低,這意味著我們對大腦提出的問題越來越少,問題的複雜程度也越來越低,假以時日,一個更小的大腦完全可以處理面臨的所有困難,而更為複雜的問題則可以毫不負責的交給電腦解決,它甚至可以為我們指路,替我們交友,完成大部分本應由人腦完成的任務。

  

那麼,還要那麼大的腦袋幹嗎呢?

  

這種可能雖然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但它卻會事實發生,當然,前提是,我們必須用我們的大腦去開發更為先進的科技。因為這會使我們生存的更好,具有更大的自然適應性。

 

四,頭腦大小很重要嗎?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很複雜,應該分好幾個層次來理解,一個層次是在所有動物間進行比較,另一個層次則是在人與人之間進行比較,因為視角的不同,往往答案不同,甚至互相矛盾。

  

在動物層面上,不同物種確實有腦袋大小的懸殊,人們習慣於把這當作是區別動物高低的標準,事實上動物腦袋的大小隻與生命的模式相關,而與起源的時間及所謂的高低關係不大。一個明顯的難題是,我們甚至不能把動物起源時間與腦袋大小直接掛鉤,或者說,動物出現的早晚與腦袋大小沒有直接關係,甚至與動物的體重也沒有直接關係。比如人類的腦袋重量與體重的比例並不是所有動物中最大的,這讓一些人很不舒服,他們無論如何沒有想到,人類的大腦竟然在動物界中並不是想像的那樣卓而不群。所以他們又找到了一個新的指標,那就是大腦重量與身體表面積的比。

  

動物的表面積越大,則皮下分布的神經末稍應該越多,因此,對大腦的處理能力要求也就越高,所以腦袋應該越大。但用這一指標來衡量時,人類仍然不突出,反而是那些小型動物,它們的個頭越小,相對體表面積就越大,所以腦袋的相對值也超越了人類。

  

沒有一個單一的指標表明,人類的大腦在動物界中是最為獨特的。

  

然而這一說法似乎很難讓人信服,畢竟人類建造出了高樓大廈,宇宙飛船,而且還在繼續拓展自己的研究範圍,我們似乎確實在雄視所有生物,這一切都應歸功於我們的大腦,難道我們的大腦信息處理機制就一點都不比其他動物優越?如果不優越,那麼它們為什麼做不出這些成績來?

 

這個問題並不奇怪,一直以來,我們都自許比其他動物聰明,這一點黑猩猩可以作證,這種動物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它們之所以只能被關在動物園裡供它們的近親觀賞,有著內在的必然原因,而大腦可能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當然,黑猩猩也不是毫無希望,如果黑猩猩從小受到很好的照料,在認知能力測試中的表現甚至要比一般人類嬰兒優秀,人類嬰兒要到九個月之後才會反超黑猩猩。之所以它們半程落後,似乎就是因為它們的大腦比人類的小。

  

然而,研究人員仔細查閱了靈長類動物的考古記錄後發現,人類大腦的進化機制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完全相同。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人腦並無任何特別之處。或者說,人類的大腦只不過是黑猩猩大腦的機械放大而已,並無處理信息機制方面的變化。更直白的說,人類現有的表現並不是因為人類的大腦是進化最好的大腦,因為我們與黑猩猩及猴子都採用的是相同的信息處理模式。只不過因為人類的大腦比較大,所以處理能力得到線性提高。這就好比一個小一點的CPU和大一點的CPU,只是體積的改變導致計算能力的提高,而不是技術飛躍的結果。

就是說,人類的大腦發育一點都沒有超乎自然的地方,仍然只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並受制於自然選擇,而絕不是受到了上帝的特殊關照所致。因此,一個看起來比黑猩猩大的多的大腦並不是驕傲的本錢,因為大象和鯨魚的大腦都比人類大的多,牛的大腦也比猴子大了四、五倍,但很少有人相信牛比猴子聰明。事實上情況還要比這個複雜的多,比如長時間以來,長臂猿的腦袋在變大,而身體卻在變小;可是大猩猩卻與此不同,腦袋變大的同時身體也變得更大。人們無論在物種之間還是在物種內部,都找不到一個大腦進化的簡單趨勢,都只是對特定環境作出的特定反應,正因為環境不同,所以呈現的變化趨勢也不同,這也是生物多樣性的根源之一。

  

總而言之,人類的大腦也只不過是正好適應了人類的生存需要,回應了自然選擇壓力而呈現的結果。

  

現在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人類之所以比黑猩猩聰明,是因為人類必須比黑猩猩聰明;之所以人類必須比黑猩猩聰明,是因為人類面臨著特殊的身體情況,比如直立、皮膚裸露、奇特的生育模式等等,這些特殊情況對人類的大腦提出了極為特殊的計算要求,所以我們的腦袋必須變得更大更聰明,否則就將被不斷淘汰。或者說,腦袋增大只是為了生存,但這個增大了的腦袋卻給人類帶來了一個意外的好處,那就是學習能力的迅速提高,這只是人腦增加的副產品,並不是腦袋增大的直接目標。然而正是這個副產品,使人類走上了進化發展的加速通道,直至讓人類取得非凡的成績。

 

現在問題開始轉變:當人與人自己比較時,腦袋大小到底有多重要?或者說,是否與人類的智慧有關?

  

關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已爭論了上百年之久,與先天和後天之爭一樣(這個話題樓主也很感興趣,正在收集資料準備系統談一談),曾是科學史上最著名的論戰之一,戰爭暴發時,兩派學者赤膊上陣,在與對方叫罵的同時發表了大量論文,這些論文現在看起來已沒有多大學術價值,但卻能呈現一個個生動而形象的科學家的課本外形象。最後這場爭論意外的以一個旁觀者的評論而拉下帷幕,那傢伙惡毒的評論說:我經過長期觀察,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凡是否認腦容量與智力有關的人,本身頭都不大。

  

從那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少再有人否定腦袋大的人更聰明的論斷。人們完全相信頭大代表著聰明,甚至有學者根據頭顱大小給動物的智力作了個排行榜,當然,白種男人排在了第一位,而非洲鄉下女人則和黑猩猩的地位相當。

  

但這並不表明戰爭結束,隨著對生物本質認識的越來越清晰,這場戰爭再次開打,只不過戰爭的方式有所變化,有更多的實驗而更少的論辯。

  

奇妙的是,正如本章開頭所提到的,死去的愛因斯坦悄悄的用自己的大腦給這場戰爭作了一次裁判,他無疑是聰明與智慧的化身,但研究人員並沒有在他的大腦中發現任何值得驚奇的地方。這一研究的結論基本可以表述為:腦袋大小與智慧關係不大。

  

現在傾向於認為,腦袋尺寸確實不能代表一切,一千毫升還是兩千毫升的腦容量都與個人的成功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侏儒症與巨人症是特殊的證據,侏儒的腦袋雖然相對較小,但他們的智力卻比巨人症患者好的多。

 

另外一個反證是女人的大腦,大腦研究的早期,部分學者一直堅持女人遠不如男人聰明,顯而易見的,女人的大腦似乎真的比男人小一些,這不是偏見,而是人人可以觀察到的真相。但現在我們知道,當受到相等的教育之後,女人在智力上的表現絲毫不弱於男人,女人的腦袋小,只不過是因為她們的身材普遍小而已,這並不能成為智慧區別的根源。

  

然而不能否定,男人和女人之間在智力方面似乎確有差別,比如在電腦前,男人更喜愛打魔獸,而女人則偷菜的多些;棋類比賽必須分開男女進行,否則女人很少有奪冠的機會;但是,在照料孩子方面,女人則更為得心應手。所以這種區別更多是男女的社會分工不同造成,不同的工作需要對大腦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形成的能力也不同。

  

這已經涉及智慧的定義:到底什麼是智慧?

  

創作《紅樓夢》的曹雪芹與編寫Windows的比爾蓋茨之間,誰更有智慧?輻射化學的開拓者居里夫人和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奠基人沃森之間,誰更有智慧?生活不能自理的數學家陳景潤和同樣生活不能自理的霍金之間,誰更有智慧?

  

所以,智慧已經不能單純而籠統的加以比較,必須被進一步細化,比如數學能力、語言能力、文字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繪畫能力等等,這樣我們就可以這樣表達:曹雪芹的文字表達能力比較強,而霍金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強。

  

既然有這麼多可以細分的標準,那麼衡量兩個人智慧的差異時,又以哪個標準為依據呢?比如以文字表達能力計,那麼曹雪芹的排名無疑在陳景潤之上。陳景潤對此肯定有意見。而且他的意見將代表一大批人的意見,因為霍金等人都會有意見,甚至連愛因斯坦都會因此而大發雷霆,因為他的繪畫能力比不過畢加索,音樂能力比不過貝多芬,而拳擊能力又比不過泰森,他簡直一無是處。

  

那麼,有沒有一個排行榜設計得讓各方滿意呢?答案是沒有。

  

如果有的話,那也是在早期人類時期,那時人們還不會提出各種反對意見,也沒有那麼多的專業分工,大概就是誰留下的後代多誰就算有智慧了,但這條標準放到現在肯定很不通,有很多被公認為智慧的人士都獨守終身,甚至自殺了事,比如笛卡爾、康德、尼采、牛頓、達芬奇等一干人等,他們連一個後代都不願留下。

  

但人類總有一比高下的慾望,特別是智慧方面更是如此,雖然根本不可能制定出一個完美的標準,但還是有人採取了行動,這就是智商測定。西方人特別愛做這種事,結果測來測去,反而測出了一個大問題。

 

紐西蘭科學家詹姆斯?弗林仔細研究了二十一個國家幾十年來的智商測試結果,發現美國人的智商一直呈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提高3分。這種趨勢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弗林效應」,結果發表在1983年的一期《自然》雜誌上,立即引起了轟動,因為這被認為是對先天與後天之爭中的一個有力證據。後來的進一步觀察證明了他的判斷,人類智商自1990年有系統的記錄以來,一直在上升,這意味著我們似乎比父輩要聰明很多。

  

然而這引出了一個反常的推論。

  

如果把當前的智商標準分值定為一百的話,根據這一上升趨勢向前反推,似乎百十年前我們的祖先不是白痴就是弱智。很明顯,牛頓和伽利略等人不會同意這一推論。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奇怪的現象呢?

  

雖然有很多人提出了很多理論試圖解決這一難題,但都沒有強大的說服力。在我看來,這種超乎尋常的現象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智商測定根本沒有意義,它並不能衡量什麼,也不代表什麼。人類智商數值的提高,只表明做這些題目比以前更加熟練,僅此而已。已有學者指責智商測定是一場巨大的騙局。但因為這項工作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人們的某種好奇與自負心理,所以仍然會長期存在,權作遊戲罷了。

  

中國人雖然對智商測定並不感興趣,但一年一度的龐大的高考陣容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理解這一問題的視角,有研究表明:從1977年恢復高考,直到2008年為止,總計產生了1100多名各種考試「狀元」,但這些花樣繁多的「狀元」們並沒有給我們帶來真正的驚奇,他們畢業後很少在職業發展中出類拔萃,成就遠低於社會預期,甚至沒有一個人成為某一領域的頂尖人才。聞名中國的科大少年班也面臨著同樣的尷尬。反倒是那些取得了一定成就的社會人士,卻常常面臨著假學歷等等指責。更為有趣的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大批人士下海經商,成功者的學歷往往不高,而為他們打工的卻不乏所謂名校精英。

 

很簡單,因為智慧的複雜性與多樣性,我們根本沒有必要也不可能用單一化的模式來衡量智慧,因為那是想像力、理解力、感知力、直覺、靈性以及身體和感官的認知能力等等組成的複雜的綜合系統,這一複雜的綜合系統我們至今仍然沒能清晰的加以認識和研究,但我們知道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創造力和開拓精神,與人類的其他功能密切合作,形成了無法阻擋的前進的動力。人類的進步正是這種綜合作用的結果,而絕不是某一方面單獨帶來的成就。因此,厚此薄彼的思想或測試方法註定會帶來自相矛盾。

  

基於這種觀念,人類的智慧應該理解成大致相當的,些微的差別只不過是觀測角度不同所致。對於這樣的差別,應當投以冷靜的眼光,而不是莫名驚詫。不可因自以為高人一等而興奮,也不因少人一分而自卑。

  

而人類的整體智力水平又是和人類身體密切配合的結果,因為我們有這樣的身體,所以我們需要這樣的腦袋。因為我們有這樣的腦袋,所以我們有這樣的智力,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智力,所以我們有這樣的成就。

  

一切就是這麼的順理成章,正因如此,我們在打電腦,而黑猩猩依然在叢林里找香蕉。


推薦閱讀:

如果我和我兩千年前的祖先交配會有什麼問題嗎?
說一個最能體現見微知著的故事?
判斷題的獨特魅力在哪?為什麼不能用另外一種形式的雙項選擇題取代?
寶寶智力低危害大,很多家長都還不知道。
用進廢退可以用在智力水平上么?

TAG:智力 | 大腦 | 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