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78)

   大智度論 白話譯(78)              卷第十七 釋初品中 禪波羅蜜 

    問道人譯

摘自中國佛教印經網

 

問曰:如經中說,先有覺觀思惟,然後說法。入禪定中,無語、覺觀,不應得說法;汝今云何言常在禪定中,不生覺觀而為眾生說法?  

(問:如經中說,先有覺觀思惟,然後說法。入禪定中,沒有語言、覺觀,不應能說法;你今為什麼說常在禪定中,不生覺觀而為眾生說法?)

答曰:生死人法,入禪定,先以語、覺觀,然後說法。法身菩薩離生死身,知一切諸法常住,如禪定相,不見有亂;法身菩薩變化無量身為眾生說法,而菩薩心無所分別。如阿修羅琴,常自出聲,隨意而作,無人彈者。

(答:生死人法,入禪定,先用語、覺觀,然後說法。法身菩薩離生死身,知道一切法常住,如禪定相,不見有亂;法身菩薩變化無量身為眾生說法,而菩薩心無所分別。如阿修羅琴,常自出聲,隨意而作,沒有彈琴的人。)

此亦無散心,亦無攝心,是福德報生故,隨人意出聲;法身菩薩亦如是,無所分別,亦無散心,亦無說法相。是無量福德、禪定、智慧因緣故,是法身菩薩,種種法音隨應而出。

(此也沒有散心,也沒有攝心,是福德報生的,隨人意出聲;法身菩薩也是這樣,無所分別,也沒有散心,也沒有說法相。是無量福德、禪定、智慧因緣,使此法身菩薩,種種法音隨應而出。)

慳貪心多,聞說布施之聲;破戒、瞋恚、懈怠、亂心、愚痴之人,各各聞說持戒、忍辱、禪定、智慧之聲。聞是法已,各各思惟,漸以三乘而得度脫。  

(慳貪心多,聽說布施的聲音;破戒、瞋恚、懈怠、亂心、愚痴的人,各各聽說持戒、忍辱、禪定、智慧的聲音。聽這些法後,各各思惟,漸用三乘而得度脫。)

複次,菩薩觀一切法,若亂、若定,皆是不二相。餘人於亂求定。何以故?以亂法中起瞋想,於定法中生著想。

(又,菩薩觀一切法,或亂、或定,都是不二相。其他的人在亂中而求定。為什麼?因亂法中起瞋想,在定法中生著想。)

如郁陀羅迦仙人得五通,日日飛到王宮中食。王大夫人如其國法,接足而禮。夫人手觸,即失神通。從王求車,乘駕而出,還其本處。入林樹間,更求五通,一心專至;垂當得時,有鳥在樹上急鳴,以亂其意。

(如郁陀羅迦仙人得五通,日日飛到王宮中食。王大夫人如她的國法,接足而禮。夫人手觸,即失神通。從國王要車,乘駕而出,回到他修道的地方。入林樹間,再求五通,一心專至;將要當得時,有鳥在樹上急鳴,以亂其意。)

舍樹至水邊求定,復聞魚斗動水之聲。此人求禪不得,即生瞋恚:「我當盡殺魚、鳥!」此人久後思惟得定,生非有想非無想處;於彼壽盡,下生作飛狸,殺諸魚鳥,作無量罪,墮三惡道。是為禪定中著心因緣。

(離開樹到水邊求定,又聽到魚斗動水的聲因。此人求禪不得,即生瞋恚:「我當盡殺魚、鳥!」此人久後思惟得定,生非有想非無想處;在那裡壽盡,下生作飛狸,殺眾魚鳥,作無量罪,墮三惡道。這是禪定中著心因緣。)

外道如此,佛弟子中亦有。一比丘得四禪,生增上慢謂得四道,得初禪時,謂是須陀洹;第二禪時,謂是斯陀含;第三禪時,謂是阿那含;第四禪時,謂得阿羅漢。恃是而止,不復求進。

(外道如此,佛弟子中也有。一位比丘得四禪,生增上慢認為是得四道,得初禪時,認為是須陀洹;第二禪時,認為是斯陀含;第三禪時,認為是阿那含;第四禪時,認為得阿羅漢。恃得四禪而停止,不再求進。)

命欲盡時,見有四禪中陰相來,便生邪見,謂無涅槃,佛為欺我。惡邪生故,失四禪中陰,便見阿鼻泥犁中陰相,命終即生阿鼻地獄。

(命欲盡時,見有四禪中陰相來,便生邪見,認為沒有涅槃,佛是欺騙我。因惡邪生,失去四禪中陰,便見阿鼻泥犁中陰相,命終即生阿鼻地獄。)

諸比丘問佛:「某甲比丘阿蘭若,命終生何處?」

(眾比丘問佛:「某甲比丘阿蘭若,命終生那裡?」)

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

(佛說:「此人生阿鼻泥犁中!」)

諸比丘皆大驚怪:「此人坐禪、持戒,所由爾耶?」

眾比丘都大驚怪:「此人坐禪、持戒,墮地獄的理由是什麼呢?」)

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禪時,謂得四道故。臨命終時,見四禪中陰相,便生邪見,謂無涅槃;我是阿羅漢,今還復生,佛為虛誑。是時即見阿鼻泥犁中陰相,命終即生阿鼻地獄中。」是時佛說偈言:  

(佛說:「此人增上慢,得四禪時,認為是得四道。臨命終時,見四禪中陰相,便生邪見,認為沒有涅槃;我是阿羅漢,今天還再投生,佛是虛誑。這時即見阿鼻泥犁中陰相,命終即生阿鼻地獄中。」這時佛說偈言:)

多聞持戒禪,未得無漏法;

雖有此功德,此事不可信!

是比丘受是惡道苦,是故知取亂相,能生瞋等煩惱;取定相,能生著。菩薩不取亂相,亦不取禪定相,亂、定相一故,是名禪波羅蜜。如初禪相,離欲除蓋,攝心一處。是菩薩利根智慧觀故,於五蓋無所舍,於禪定相無所取,諸法相空故。

(此比丘受這些惡道苦,所以知道取亂相,能生瞋等煩惱;取定相,能生著。菩薩不取亂相,也不取禪定相,因為亂、定相是一相,這叫禪波羅蜜。如初禪相,離欲除蓋,攝心一處。因此菩薩利根智慧觀,於五蓋無所舍,於禪定相無所取,因為一切法相空。)

云何於五蓋無所舍?貪慾蓋非內非外,亦不兩中間。何以故?若內法有,不應待外生。若外法有,於我亦無患。若兩中間有,兩間則無處所,亦不從先世來。何以故?一切法無來故。

(為什麼於五蓋無所舍?貪慾蓋非內非外,也不兩中間。為什麼?如果內法自有,不應該等待外緣而生。如果外法有,對於我也沒有損害。如果兩中間有,兩間就沒有地方,也不從前世來。為什麼?因為一切法無來。)

如童子無有欲,若先世有者,小亦應有。以是故知先世不來,亦不至後世;不從諸方來,亦不常自有;非一分中,非遍身中;亦不從五塵來,亦不從五情出。無所從生,無所從滅。是貪慾若先生,若後生,若一時生,是事不然。

(如童子沒有欲,如果前世有的話,小時候也應該有。所以知道前世不來,也不到後世;不從眾方來,也不常自有;不是一分中,不是遍身中;也不從五塵來,也不從五根出。沒有生的地方,滅也沒有地方。此貪慾如果先生,如果後生,如果一時生,此事不然。)

何以故?若先有生,後有貪慾,是中不應貪慾生,未有貪慾故;若後有生,先有貪慾,則生無所生;若一時生,則無生者,無生處,生者、生處無分別故。  

(為什麼?如果先有生,後有貪慾,不應該因為貪慾而出生,因為沒有貪慾;如果後有生,先有貪慾,則生無所生;如果一時生,就沒有生的人,沒有生的地方,因為生的人、生的地方沒有分別。)

複次,是貪慾、貪慾者,不一不異。何以故?離貪慾,貪慾者不可得;離貪慾者,貪慾不可得,是但從和合因緣生。和合因緣生法,即是自性空。如是貪慾、貪慾者,異不可得。若一,貪慾、貪慾者,則無分別。如是等種種因緣,貪慾生不可得。

(又,此貪慾、貪慾的人,不一不異。為什麼?離貪慾,貪慾的人不可得;離貪慾的人,貪慾不可得,此但從和合因緣生。和合因緣生法,即是自性空。像這樣的貪慾、貪慾的人,分開不可得。如果一樣,貪慾、貪慾的人,就沒有分別。象這樣種種因緣,貪慾生不可得。)

若法無生,是法亦無滅,不生不滅故,則無定、無亂。如是觀貪慾蓋,則與禪為一。余蓋亦如是。若得諸法實相,觀五蓋則無所有,是時便知五蓋實相即是禪實相,禪實相即是五蓋。菩薩如是能知五欲及五蓋,禪定及枝相,無所依入禪定,是為禪波羅蜜。  

(如果法無生,此法也沒有滅,因為不生不滅,就沒有定、沒有亂。這樣觀察貪慾蓋,就與禪是一。其他的蓋也是這樣。如果一切法實相,觀五蓋就無所有,這時便知五蓋實相即是禪實相,禪實相即是五蓋實相。菩薩能這樣知道五欲及五蓋,禪定及枝相,無所依入禪定,這是禪波羅蜜。)

複次,若菩薩行禪波羅蜜時,五波羅蜜和合助成,是名禪波羅蜜。  

(又,如果菩薩行禪波羅蜜時,五波羅蜜和合助成,這叫禪波羅蜜。)

次,菩薩以禪波羅蜜力得神通,一念之頃,不起於定,能供養十方諸佛,華香、珍寶種種供養。  

(又,菩薩用禪波羅蜜力得神通,一念之頃,不起於定,能供養十方眾佛,華香、珍寶種種供養。)

複次,菩薩以禪波羅蜜力,變身無數,遍入五道,以三乘法教化眾生。  

(又,菩薩用禪波羅蜜力,變身無數,遍入五道,用三乘法教化眾生。)

複次,菩薩入禪波羅蜜中,除諸惡不善法,入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其心調柔,一一禪中行大慈悲,以慈悲因緣,拔無量劫中罪;得諸法實相智故,為十方諸佛及大菩薩所念。  

(又,菩薩入禪波羅蜜中,除眾惡不善法,入初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其心調柔,一一禪中行大慈悲,因慈悲因緣,拔無量劫中罪;因得一切法實相智,為十方一切佛及大菩薩所念。)

複次,菩薩入禪波羅蜜中,以天眼觀十方五道中眾生:見生色界中者,受禪定樂味,還墮禽獸中受種種苦。復見欲界諸天,七寶池中華香自娛,後墮咸沸屎地獄中。又見人中多聞,世智辯聰,不得道故,還墮豬羊畜獸中,無所別知。

又,菩薩入禪波羅蜜中,用天眼觀察十方五道中眾生:見生色界中的眾生,受禪定樂味,還墮禽獸中受種種苦。又見欲界眾天,七寶池中華香自娛,後墮咸沸屎地獄中。又見人中多聞,世智辯聰,因不得道故,還墮豬羊畜獸中,無所別知。

如是等身,種種失大樂、得大苦,失大利、得大衰,失尊貴、得卑賤。於此眾生生悲心,漸漸增廣,得成大悲;不惜身命,為眾生故,勤行精進,以求佛道。  

(象這一類種種身,失大樂、得大苦,失大利、得大衰,失尊貴、得卑賤。對於這些眾生生悲心,漸漸增廣,得成大悲;不惜身命,為了眾生,勤行精進,以求佛道。)

複次,不亂不味故,名禪波羅蜜。如佛告舍利弗:菩薩般若波羅蜜中住,具足禪波羅蜜,不亂不味故。

又,因不亂不味,叫禪波羅蜜。如佛告舍利弗: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中,具足禪波羅蜜,因不亂不味。)

問曰:云何名亂?  

(問:怎樣叫亂?)

答:亂有二種:一者、微,二者、粗。微者有三種:一、愛多,二、慢多,三、見多。云何愛多?得禪定樂,其心樂著愛多。云何慢多?得禪時,自謂難事已得,而以自高。

(答:亂有二種:一、微,二、粗。微有三種:一、愛多,二、慢多,三、見多。什麼是愛多?得禪定樂,他的心樂著這是愛多。什麼是慢多?得禪定時,自即認為難事已得,而以自高。)

云何見多?以我見等入禪定,分別取相,是實余妄語。是三,名為微細亂。從是因緣,於禪定退,起三毒,是為粗亂。味者,初得禪定,一心愛樂,是為味。  

(什麼是見多?以我見等入禪定,分別取相,這樣是真實其他的是妄語。這三種,叫作微細亂。從此因緣,於禪定退,起三毒,這是粗亂。味指初得禪定,一心愛樂,這是味。)

問曰:一切煩惱皆能染著,何以但名愛為味?  

(問:一切煩惱都能染著,我為什麼只叫愛為味?)

答曰:愛與禪相似。何以故?禪則攝心堅住,愛亦專著難捨。又初求禪時,心專欲得,愛之為性,欲樂專求,欲與禪定不相違故。既得禪定,染著不舍,則壞禪定。譬如施人物,必望現報,則無福德。於禪愛身,愛著於禪,亦復如是。是故但以愛名味,不以余結為味。  

(答:愛與禪相似。為什麼?禪則攝心堅住,愛也專著難捨。又初求禪時,心專欲得,愛的本性,是欲樂專求,因欲與禪定不相違。既得禪定,染著不舍,就壞禪定。譬如施人物,必望現報,就沒有福德。於禪愛身,愛著於禪,也是這樣。所以只以愛名味,不以其他的結為味。)   

推薦閱讀:

里乘 卷三【白話譯文】
白話華嚴經第二十六卷
陳益峰:《天玉經》上篇白話註解
大智度論 白話譯(82)
實用面相術:「夫妻運勢」看相口訣白話解析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