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大意(第五十二集)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五十二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
剛才講到小乘人,這個小乘境界雖然是不高,也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因為他能夠把第六意識伏住,不起現行;我們今天一天到晚,都是第六意識在用事。這就是他能夠了生死,我們不能了生死;他超越輪迴,我們天天在製造輪迴,這個道理就在此地。破了第七識之後,阿賴耶識才現前,才能夠看到諸法實相。我們今天所了解的,這是道聽塗說,我們沒有見到,而是聽佛在經裡面給我們這樣說,我們曉得有這麼回事情,不是自己親證的境界。雖然佛講「人人皆可以成佛」,我們現在也都懂得這個道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當成佛,可是我們自己還是成不了。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親證,聽佛所講的沒有認真的去修證,這個聽得再多都不管用。修證的起步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要發跟佛與大菩薩一樣的心,佛菩薩的心就叫做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覺,覺心;換句話說,二乘權教以下這個心都是迷惑顛倒,那是迷心,不是覺心。阿羅漢以上的他們這個心是覺心,所以我們稱他作正覺,他覺悟,他不迷了。我們現在在一切境界是迷而不覺!後面給我們說到,菩薩就真正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人:
【舍有為而入無為者。】
這就是求佛道,唯一的一個途徑。可是要記住,『無為』是無為而無所不為,如果單單無為,那就變成小乘,所以說又墮在無為坑裡面,又變成了錯誤。因此在此地特別有兩句話非常重要,給我們說明的,這是在第七行,下面的第七行當中:
【但破其執不破其法也。】
『但破其執』,就是無為,『不破其法』,就是無所不為,這是菩薩法。小乘的是「但破其執」也破其法,這是二乘;凡夫執不破,法也不破。所以說凡夫是俱存,小乘俱破,菩薩破執不破法這才是真正的正覺。法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功德下面說得很清楚:
【二執除則無明破。】
可見得破無明不是破法,是破執著,破人我執、破法我執,無明就破了,人法二空。
【二空證則功德顯。】
本性裡面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就現前,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是你自己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也不是你學得來。你用什麼苦心去學,用多少時間去學,學得來的都不是真實的,與你本性里所具足的依舊是隔了一層。所以真正智慧是你本來具有的,真正的福德也是你自己具足的。修得的那是六道裡面的果報,本德沒有顯,我們今天所享受的是修得的。所以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今天修的是這個。今天許多學佛的人不明了究竟的道理,他修的什麼?譬如修的布施,所得的果報雞毛蒜皮。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全是世間有漏的福報。他就是為這個福報而修的,所以他將來得的是福報,這一點不錯,因與果決定相應。這是不是菩薩所修的?不是,菩薩修二空真如,怎麼能夠有果報!所以菩薩修布施是斷慳貪煩惱的,他是要斷煩惱障的。修財布施斷煩惱障,修法布施斷所知障,人家是干這個的,所以跟世間一般修六度的人,完全不相同。我們想一想,我們在修六度我們為了什麼?如果處處都貪求著人天福報,這三界出不去。我們修的六度,就是現在所提倡的什麼?人間佛法、人乘的佛法。人乘的佛法在六道裡面,不能夠超越六道,不但不能超越六道恐怕生天都不容易。為什麼?沒有生天的願望,來生還想做個人,做個福報更大一點的人。但是諸位有沒有想到?福報愈大的人造罪業愈重,福報小的人想造罪業沒機會。
所以福報大造大罪業的機會多,這個罪業會叫他墮阿鼻地獄,他做好事也容易,做壞事也容易。所以我們真正明白佛法道理的人,就會覺悟到,我們修六度萬行不求人天福報,也不求二乘權教菩薩的果報,我們求的就是破二執,證二空真如,我們目標在此地。所以後面講破二執就證二空。
【無明眾生全具。】
完全具足,『無明』一般我們把它分作,根本無明、塵沙無明、見思無明。
【三乘分具。】
雖然不像我們凡夫這麼重,他有局部的。譬如說二乘人以上的,他見思無明沒有了,他有塵沙、有根本無明。見性的菩薩,他塵沙煩惱也破了,可是根本無明沒有破。
【如來全破。三乘分破。後之修道者。】
這是指我們現在這些人。
【縱不能如如來全破。亦當如三乘分破。】
這是應該要學習的。底下說:
【例如未能如菩薩燒身燒臂。但能然手指乃至足指。勝於國城妻子等供養。】
這就講燃身、燃臂、燃指,燃身、燃指者特別要注意,要曉得這個道理。你看底下說:
【今人不解。以為實事。燒臂然指者有之。】
這個東西什麼?燃身就等於什麼?無明全破,燃臂、燃指是無明分破。這個意思你把經看錯了,以為是真的,好,把自己燒掉,燒掉怎麼樣?燒掉還是要生死輪迴,錯了,大錯特錯了。如果我們要講的時候人家反對,說是你自己不肯發心,你還說別人錯,這是經上講的。所以他不曉得佛說法的真實義,死在句下,你為了是事,錯了,他不曉得這是表法的。這個幾句話我們要多念幾遍,要好好的把它記住。底下講:
【若破無明斷煩惱。未見其人也。】
這就是燒身,我執破了,法執破了,那這個人就沒有了,等於燒得乾乾淨淨。我執破了,法執還在,等於燒了一半,燒了一臂,燒了幾個手指,這人還在,還沒有完全燒掉,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意思。佛法傳到中國來,中國在受戒的時候燃臂香、燃頂,就是取這個意思,叫我們常常想著,我們要破無明,要破煩惱,代表這個意思。如果我們的無明煩惱天天增長,你燒的滿頭香疤都沒用處,你愈燒煩惱愈多。這個意思要懂,懂得佛法裡頭所謂表法的義趣。
【若非如是一指微功。何能超世界眾寶國城妻子耶。】
這是經上講的較量功德,菩薩燃一個指,燃一個指的功德,超越『世界眾寶國城妻子』布施供養的功德。要照這樣說很簡單,我們把十個指頭都燒掉,那我這個功德很大了,燒盡了也沒有功德。人家這是代表斷煩惱的,譬如三毒煩惱貪瞋痴,全斷了證阿羅漢果,三種當中斷一種,也是須陀洹之上,這種功德確實「世界眾寶國城妻子」,這個布施供養都不能比。為什麼?因為你所得到的福報,是人天有漏的福報;這個成就的是功德,你能夠了生死出三界,無量無邊功德那怎麼能比!道理是在此地。底下說得很清楚:
【以其破無明故。以大千世界七寶。供養諸佛賢聖之功德。不及持此經一四句偈。】
這個理在此地。
【此經直指自心見性成佛。是諸經王。】
它功德在哪裡?所以你如果是又把這東西執著,能夠受持『此經一四句偈』,功德已經超過大千世界七寶供養諸佛菩薩。好了,那你就天天在念了,這叫受持嗎?不叫!所以今天有許多人誤會,他受持《法華經》、受持《金剛經》,我說你怎麼受持法?我每天受持一遍。每天念一遍就叫受持錯!他不曉得什麼叫受持,受持是什麼?受持自性。人家會的,念經是受持;不會的,念經是修無益的苦行,不是受持。受持所謂說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這叫受持。我們每天念經,依這個文字有沒有起觀照?我們今天依這個文字說老實話起分別,是增長煩惱,干這個,這怎麼叫受持?我們在《壇經》裡面讀法達禪師那一段,法達禪師讀經三千遍,他讀的是《法華經》。他得的是什麼?貢高我慢的習氣,好像自己很了不起,瞧不起別人,豈不是增長煩惱嗎?他要沒有念過三千部《法華經》,他對待人還很恭敬、還很謙虛;好,肚子里有三千部《法華經》,以為了不起,貢高我慢,增長煩惱,增長無明,增長邪見,這顛倒了。被六祖呵斥一頓,點醒了之後,他覺悟,從前都是為《法華》所轉。現在覺悟了這才心轉《法華》,轉《法華》才叫受持,這是開悟。所以受持,你看《起信論》裡面給我們說的,「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這個離,諸位要記住,是即言說而離言說,即文字而離文字,即心緣而離心緣,是這個意思;不是說言語、文字、心緣都不要,不是的。是離即同時沒有先後,沒有次第,也沒有方便,這叫受持。不能受持全經,那就像常不輕菩薩受持一句,受持一句也蒙佛授記,也能成佛。所以不曉得這個道理那怎麼行?《法華經》從哪裡來?《法華經》是自性《法華》,受持的人就是見性成佛。所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諸經王』。
【眾生聞此經。無不獲益。】
【聞此經無惑不破。】
句句話都是說的老實話,可是事實怎麼樣?事實上是不聞不見。這個地方關鍵在這個聞字,我們今天說耳聽到、眼看見,這就是見聞嗎?不是。見性見謂之見,聞性聞謂之聞,我們眼識、耳識五俱起意識,對於外面境界叫不見不聞。所以『眾生聞此經,無不獲益』,我們今天聞這個經得不到利益,原因在哪裡?我們是聽而不聞。真正的聞,像《楞嚴經》里觀世音菩薩所講的,「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就是此地講的「直指自心見性成佛」,這叫聞,那怎麼不獲利益!『聞此經無惑不破』,「惑」是什麼?煩惱障、所知障、無明障決定會破的,所以人家話說的句句真實。如果我們要去讀這個經的時候,都死在字裡行間,那這是怪自己,這是我們眼前的境界,這死在字裡行間。也不能怪我們愚痴,連古聖先賢,像法達禪師沒有遇到六祖之前,還不一樣的死在字裡行間,為經所轉嗎?如果我們能夠轉經給諸位說,就能轉境。《楞嚴》上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怎麼轉境法?我在前面都跟諸位說過,你要能夠轉境,不為境轉,你就是佛菩薩,這叫真修行。「無不獲益」,「無惑不破」,這是真修行人、是大修行人。底下有個比喻說:
【故。如日如炬。能除諸暗。】
白天是太陽,夜晚是火炬,這都是表的光明,以這個光明來表這部經能夠破無明黑暗。
【復明書寫供養此經。佛智不能量其功德。】
這就是講的,流通法寶的功德之大,可是流通法寶的功德,諸位要曉得,這裡頭有兩種,一種是保存,使經書不至於斷絕,普遍的流通。我們印經,一千本經裡面,不一定有一個人在經上開智慧;得了受用,功德就無量無邊。功德是在正信、正解、正修才具足真實功德,自己要沒有做到,流通經書也是人天有漏福報。自己真正開悟,對這些事理瞭然,這個流通的功德就大大的不相同。流通的意思,我們每次講經講到流通分都會很詳細的說明,最要緊的是修法流通,自己要依教奉行,奉行就是流通。我們是多印經書送給人,自己沒有照這個修行證果,這不是真正流通,為什麼?因為這一千部書印出去,可能一個人都不會開悟,這個太多,這種情形太多。有一個人開悟,這才算通!我們大量的印經,普遍在那裡布施,就是希望有一、二個人開悟;你要想許多人都開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真正有個開悟的人來給我們講解,來領導我們修行,這在佛法裡面講福德因緣。所以這個事情,是因緣與福德有密切的關係,沒有福報,因緣不會現前,縱然有因緣也必定會破壞,不是外面人破壞,是你自己破壞,為什麼?自己沒福,自己會破壞。外面的力量,說實在話破壞不了,凡是破壞的都是自己;自己信心堅固,外頭哪有力量能破壞?為什麼?因為外面善緣、逆緣,都是佛菩薩示現的境界,都是幫助你成就道業。所以外境沒有善惡,完全在乎你自己用心,你用清凈心,所感得外境都是清凈。所以佛菩薩對十法界依正莊嚴,他是平等清凈,清凈寂滅相。我們凡夫,縱然把你送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還是不清凈,為什麼?你在那裡分別,你執著,這一分別執著極樂世界、華藏世界都不清凈,所以道理在此地。底下有幾句女同修特別注意:
【女人聞此經。即得往生西方。】
自古以來受持《法華經》,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太多了,我們讀《法華經持驗記》,就記載得很多,在我們《凈土聖賢錄》裡面也記載得很多。最著名的,法華宗第一代的祖師智者大師,他老人家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所以我們應當要相信,受持《法華經》,發願求生西方凈土是很有效的。底下這句諸位要記住:
【不為貪慾所惱。】
這句話很重要,也就是說明,如果你還有貪瞋痴慢,根本煩惱不斷,那是沒辦法。聞經必斷煩惱,聞不是我們現在的耳聞,前面我跟諸位講過,聞性聞的法性,怎麼不斷煩惱!《楞嚴經》十番顯見,顯的是見性,見性如是,聞性亦復如是。你把那個見換作聞,十番顯聞,聞性不生不滅,聞性就是正性不來不去,不垢不凈,你用聞性所聞的是什麼?法性。所以是清凈平等法法皆如,這裡面怎麼會起貪瞋痴慢!我們今天就是不會聞,從來沒有用過聞性,都是用什麼?用耳識,五俱起意識,聽了之後就分別、就執著、就生煩惱,所以這叫生死邊事,不是法性上事。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你要以聞性來聞經怎麼不生西方!生西方跟諸位說,必定是上品上生,生的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凈土。『不為貪慾所惱』,這點也能夠常常提醒我們,我們修學佛法,如果心裏面起了貪瞋痴,自己立刻要警覺到:我的路錯了。如果你在佛道上,你在修行上,二六時中心是清凈平等的,不生煩惱,你自己就會曉得,我這個路很正確,確實走的是菩提道。所以佛菩薩在經上是:
【如是等重重深贊其功德者。意在流通。所謂顯妙勸持也。】
用意都是在勸勉我們,勸勉我們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自己修學有得,再勸勉別人修學。《法華經》妙法就是自己的妙心,心妙,法也就妙了,因為一切法是自心變現出來的。底下說的:
【古德雲。百川眾流。至海為極。】
這句是比喻。
【森羅萬象。至空為極。一切賢聖。至佛為極。一切萬法。至心為極。】
前面所說的都是陪襯的話,主要的一句就是『一切萬法,至心為極』。《華嚴》說得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們要覺悟一切萬法是自心變現之物,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唯識是佛法的理論,就是發明這個道理。
【心也者。總持之大本。萬法之弘源。】
這個『弘』當大講。
【世尊喻此經。為海為佛。予言此經即是自心。例而推之。必非虛妄。】
《法華經》是什麼?《法華經》就是『自心』。諸位要記住,《法華經》是「自心」,哪部經不是自心!一切經是自心,我們再問哪一法又不是自心!「一切萬法至心為極」,哪一法不是!沒有一法不是。所以這些外道有說勸你去跟他學,所謂是旁門也是門,左道也是道,應當要學習,這話有沒有說錯?沒有說錯。我在前面給諸位解釋過,我們現前要學的是一心不亂,自己功夫不到的時候,我們不能夠向旁門左道去扣問。功夫到了應當要學習,像善財童子、常不輕菩薩,他就是平等心,沒有揀別的。佛在《戒經》裡面所制定的,以托缽乞食來說要揀別五家,為什麼揀別?小乘人定力不夠,這個五家就是旁門左道。大乘菩薩不揀別,為什麼?定力夠,所以他可以跟旁門左道打成一片。對於菩薩來講只有增長智慧,不生煩惱,這就是定力深、知見正,你有正定、有正智就可以。我們讀《華嚴》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什麼地方不去?什麼地方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種境界二乘、權教不敢涉獵,為什麼?一涉獵就墮落,就要吃苦頭。這個原因就是什麼?沒有正知正見,沒有相當的定力,所以不行。因此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你問修什麼?就是修的清凈心。以《金剛經》上的話,那真是很簡單,菩薩所修學的,就是在一切相裡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修這個,這就是修心,這就是修的妙法。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一)
※敦煌遺書中的《妙法蓮華經》及有關文獻(一)
※妙法蓮華經12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十八集)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TAG: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