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張圖帶你認識「娛樂之王」邵逸夫
邵逸夫叱吒娛樂圈大半個世紀,打造邵氏、無線兩個影視王國,培育了數之不盡的演藝人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校園建築、醫院遍布中國各個城市。這位老人所經歷過的百年,遠比他所拍攝的任何一部影視作品都要精彩。
Page-1 ↑
不願繼承家業的富二代,邵氏兄弟的父親邵玉軒主要經營顏料生意,在20世紀初的上海工商界頗為活躍,1920年邵玉軒病逝時,康有為、虞洽卿、盧永祥、譚延闓等晚清與民國風雲人物紛紛為其題辭致哀。但邵家的眾多兄弟無人繼承父業,幾乎都進入娛樂圈。邵逸夫在家中排行第六,故人們稱他為「六叔」、「六老闆」。
Page-2 ↑
邵氏大哥初創「天一」公司,邵氏家族的電影事業起於1924年,這年大哥邵醉翁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
Page-3 ↑
邵氏四兄弟分工合作,「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邨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
Page-4 ↑
天一影片公司漸漸崛起,1925年,邵氏四兄弟創立的天一電影公司製作了電影界公認的史上第一部武俠片《女俠李飛飛》。武功高手飛檐走壁的絕技第一次被搬上大熒幕。由於天一公司出品影片多且快,又首拍古裝片、武俠片,劇本也多取材於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故擁有了不錯的口碑。
Page-5 ↑
邵逸夫遠赴新加坡 開拓南洋市場,天一公司的崛起,讓當時上海灘電影業的霸主明星公司感到了威脅,於是聯合其他五家電影公司,限制已經購買這六家公司影片的發行商購買天一等公司的影片,這一事件被稱為「六合圍剿」。邵氏兄弟決定避開鋒芒,將電影事業從上海轉到南洋。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到新加坡與三哥邵仁枚合力開拓南洋華人電影市場。邵氏兄弟逐漸組成龐大院線和發行網路。
Page-6 ↑
赴美購買有聲器材 輪船觸礁險象環生,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並決定發展有聲電影。邵逸夫前住美國購買有聲電影器材,途中輪船觸礁沉沒,他抱著一小塊木舢板,漂泊一夜後終於獲救生還。但艱苦驚險終有斬獲。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攝製完成第一部有聲片《白金龍》,獲利頗豐,成本僅僅一萬元的影片,僅在廣州一地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攝成本的60倍。
Page-7 ↑
50歲邵逸夫轉戰香港 重振邵氏兄弟,1937年後,南洋淪陷,邵氏兄弟的影業發展進程被打亂,後來被迫關門。抗戰勝利後,時年50歲的邵逸夫雄心不減當年,從新加坡轉戰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電影公司(Shaw Brothers),開始了香港電影的霸業。
Page-8 ↑
「東方好萊塢」,邵逸夫以32萬元買下當時還是一片貧瘠的清水灣地皮,修建了佔地近80萬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城,採用片場制,流水線作業,由於擁有自己的發行機構和合作夥伴,邵氏兄弟公司從電影製作、發行到放映都非常流暢。每年產量高達40多部影片,歷經數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有「東方的好萊塢」之稱。
Page-9 ↑
工廠式大量生產模式,邵氏影城當時採用工廠式大量生產模式,全盛時期擁有15個廠棚,辦公大廈、餐廳、宿舍、銀行也一應俱全,不計合約導演和演員在內,員工共1700餘人。邵氏拍片的速度也驚人,幾乎每年有40多部電影,截至1987年退齣電影市場,共拍了1000多部;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
Page-10 ↑
「邵氏出品」稱霸香港電影市場20年,「邵氏出品」稱霸香港電影市場近20年。由默片到有聲,由黑白到彩色,由時裝到古裝,由大型古裝到黃梅調,由黃梅調到武俠片,邵氏電影的每個嘗試都給中國電影業帶來了新的可能。
Page-11 ↑
邵氏停產 轉戰電視圈,上世紀70年代後,香港電影產業一度式微,邵氏減產,租出或賣出院線。1987年,邵氏正式停產,而邵逸夫則轉戰電視圈。
Page-12 ↑
入主TVB 壓倒亞視,1980年,邵逸夫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職,並增持股權,成為最大股東。隨後他集中力量經營所屬的明珠台和翡翠台兩家電視台,將「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藝的精英都網羅到門下,提高了「無線」製作劇集的質量,收視率急劇上升,壓倒其在香港的競爭對手「亞視」。
Page-13 ↑
TVB黃金時代,邵逸夫入主後,用其智慧帶領TVB走入黃金時代,《上海灘》、《射鵰英雄傳》等成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而TVB旗下的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等也都是華語影視圈和歌壇的「教父級」人物。如今TVB是全球第一大華語商營電視台,每年要生產520集的電視劇,影響擴及中國內地、澳門、台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
Page-14 ↑
無線訓練班+香港小姐評選:1971年,邵逸夫主持開設了無線訓練班,培養了諸多如今的巨星大腕。邵逸夫欽點的歌壇「四大天王」品牌,光環至今不衰。而「香港小姐」選舉也是自TVB創立之後,每年賺足眼球。
Page-15 ↑
平均每年向內地捐款1億多: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設立了邵氏基金會,從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內地捐贈1億多港元,用於支持各項社會公益事業。二十年間,邵逸夫支持捐贈內地項目超過三千個,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為教育項目。1990年,中科院為了表彰他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將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1977年,英國女王冊封他為爵士,成為香港娛樂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Page-16 ↑
遍布各地的「逸夫樓」:在中國,來自不同地域的年輕人常常可以找到共同點,那就是在他們曾就讀的學校里都有一座「逸夫樓」。無論是逸夫樓、逸夫中學,還是逸夫體育館、很多人知道邵逸夫其人,正是由於這些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影視的輝煌帶給他無窮無盡的財富,然而他更大的名望並不是因為他的財富,而是因為他對慈善的專註以及對捐資助學的一擲千金。
Page-17 ↑
治事之勤:70歲高齡仍每天工作16小時,在70年代,邵逸夫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紀錄是一天看9部片子。甚至直到古稀之年,邵逸夫仍堅持每天工作16個小時。導演張徹這樣回憶上世紀60年代的邵逸夫:「邵逸夫當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見。」
Page-18 ↑
懂得捱 能吃苦:邵逸夫「懂得捱、能吃苦」,他的「慳吝」一如他的慷慨慈善,早已傳為佳話。創業時期的邵逸夫曾經連劇務去外面20元買100個生煎饅頭的申請也拒不批准,理由是公司內部食堂所賣的饅頭一個才1毛錢。
Page-19 ↑
子女不願接班 出售TVB股份:邵逸夫的影視帝國按理早應該有接班人,但他的子女都無意接手影視家業,兩個兒子現居新加坡,主營地產生意,與電影無關。邵逸夫選擇將手中的股權出售。2011年3月31日,由「殼王」陳國強牽頭的財團從邵氏手上取得TVB26%的股權。同時,邵氏基金將公司2.59%股權饋贈給數家教育及慈善機構。饋贈完成後,邵氏基金的持股比率降至3.64%。
Page-20 ↑
閑雲野鶴的林下「逸夫」:2011年,TVB長達30多年的「邵氏時代」正式結束。當年12月7日,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正式宣布,當時104歲的邵逸夫於2011年年底正式卸任董事局主席一職,而從2011年10月至今,邵逸夫再也沒有在公開場合露面,他像他的名字一樣真正成為一個閑雲野鶴的林下「逸夫」。
推薦閱讀:
※認識佛教 (第三集)凈空法師講解
※《監獄者說》——讓你全面認識陽光使者:監獄人民警察
※風水學入門——認識和使用羅盤
※習練太極松功的幾點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