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本原論與傳統生命科學精華
前言
八、自性 自性光 如何練功
九、八識 八識與宇宙 如何練功十、止觀 氣脈 定 精氣神 性與命 丹十一、行願十二、報身 化身十三、功夫程度的標準 證量以及磨難十四、如何安心十五、如何弘揚佛法十六、其他(一)為什麼學佛
(二)修行的第一步是什麼 學佛為什麼首先要發願
(三)修行,首先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四)練功的方法應該是怎樣的
(五)練功應依何而練
心法是正法,凡是依清醒起修的都是心法,都是正法。 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守住清醒,定止久了,清醒光便會現前。生理機能的六根本能,與相對外境六塵現象,以及意識心念的作用,就會頓時消除)。 保持現量的境界,才可以入道。 成佛要靠清醒成就,要依清醒起修,清醒是中心。做功夫,實質是清醒在做功夫。了生死全靠清醒,不是靠功夫,功夫抵不住事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清醒實質就是本心。只要認識了清醒,依清醒一修證就到了。修行就是用清醒的功能來轉物。用清醒消除罪業。清醒本來無罪,沒有污染。 用清醒來修,轉化幻想,把我們自己的主人翁喊醒,用清醒之光把我們八識田裡的執著種子都熏光,而不再色身上修,不向外求,這是最根本的法,不用其它法門,一切法都是多餘的。這樣修持才收功迅速,絕無不成,我們就一定成佛。 從哪方面開始修持才好?從清醒開始修。見了道的人,還必須要經過這個修持,再來求證。所以,修持先要明白什麼是清醒,這個是慧根。明白什麼是清醒後,還要發展培養力量,此謂之慧力。靜坐修定,用各種方法培養慧根變成慧力,慧力到後,破一切執著掛礙,智慧自然開發。如何得定?清醒本定。出世定在般若在見地。 以清醒構築提防、牆壁,隔絕內外,使外面打不進來,裡面也沒有動念向外跑。那麼,堤防、牆壁怎樣才算築起來、築牢固了呢?在一片光明清凈的清醒顯現中,我們生命里各種機能,每個細胞都有水氣上升的現象,就有這個作用。呼吸慢慢地會由粗變細,由細變弱,最後內在呼吸也停止了,就是所謂的氣住脈停。此時,由清醒構築的堤防、牆壁就算築起來了、築牢固了。 一切都是由本醒這個本體所產生,都在本醒這個本體之內,即本醒這個本體只有內沒有外。所以,本醒這個本體只要時時自現著,它所產生出來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干擾到它。本醒是任何東西都碰不掉的。它永遠也不會失去。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自性時時自現出來就可照空身心以及整個物質世界】,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練功不離自性,自性要時時顯現出來,這樣色受想行識就會逐漸地與自性光明融為一體】。是諸法空相【進一步,外部的一切人事物境等也都會與自性光明融為一體】,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如此,在自性光明中就會做到】無色【色消融在自性光明內。以此類推】,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一切都消融在自性光明內】。以無所得故【本有,本得】,菩提薩多【大徹大悟,恢復自性】。依般若波羅蜜多【依自性】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恢復自性】。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自性】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自性能看護、照顧心念】。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其中重點在於"性住氣自回",即清醒時時顯現著,氣自然回歸,並不是叫我們做功夫。 但識自心【自心顯現】,妄想塵勞自然不生。佛法是安心法,認識了自性,就不會向外馳求,就沒有疑惑了,心裡就安穩了,就能得真實受用。 實相般若不加修持,自然清凈。晝夜都在清凈實相中,如此經過三個月的專修,就可得大自在大解脫。 直接走心地法門,就可以做到六根不漏。 不管佛家、儒家、道家,一切修身養性法門走的都是一個路子,就是"退藏於密"。密在什麼地方?不是身上哪一個點、哪一個穴道,而是無所在,無所不在,沒有形象,無始無終一念不生,這個謂之密。並不是什麼另外一個秘密。 真修道,是在精神極旺極好的時候打坐。拿個人生命來講,一個人在運氣最好最得意的時候,功名富貴都來了,這個時候放下來修道,才叫做修道。 保任自在,毋助毋忘,即是長養。 清醒本來清凈,不是善惡業果所能染污上去的,根本用不著斷惑。(六)道、佛、菩薩、師父、佛法、自性在哪裡見性成佛難嗎 每一個人自己生命真正的身體就是佛身。佛身不是只有釋迦摩尼佛、阿彌陀佛才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個個都有佛身,它是我們生命本有的東西。禪宗所追求的、所要悟的就是我們生命本有的這個東西。佛身也叫法身,它就是本醒。本醒這個佛身就是我們的真生命、真自己。那麼,本醒這個佛身在哪裡?是"妙絕在身"。不要到外面去找,它並沒有藏起來,就擺在我們肉身上,即就在我們自己的身心上面,就在我們生命里,就在我們的身體內部,每一個細胞,上自頭髮,下至腳趾,到處都有它,無所不在。任何一個人本身清凈的本醒這個佛身隨時呈現,從來沒跑掉,隨時在這裡,但是和肉身沒有關係。一切眾生都有本醒這個佛身,我們認識到了這個身就成功了,成佛了,得救了,安心了。本醒,雖然不是這個身心,可也並沒離開身心。本醒本靜,你不要去找它,很現成,你一尋找這個境界,卻找不到了。把現象一丟開,自己本身本醒這個靈光自然在這裡,何必去找?實相是真有這麼一個東西,它就是佛身、法身,就是本醒,就是自性,就是道,我們本來就有。佛法的修證即佛的教育就是用種種方法認識到本醒這個身,認識到生命本有的這個東西,認識到這個真生命、真自己。這是個要點,學佛追求的也就是這個。本醒這個佛身是怎樣證得的?是來自無量的功德和智慧。 道、佛法、佛世界,不在佛那裡,也不在師父那裡,而在自己這裡。什麼是真正的自己?本醒就是真正的自己。不要去找師父了,本醒這個真正的自己就是師父。成佛並不難。因為我們本來是佛,不是把凡夫變成佛。只要不迷於假的外境,了了分明的清醒這一念清凈靈光經過修行恢複本醒就是佛。悟道,悟個什麼?悟個自己,悟個本醒。學佛修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要迴轉來認識到清醒,最終恢複本醒這個真正的自己。很簡單,很容易,不要向外面找東西,首先迴轉來認識自己這個清凈、自在、了了分明的清醒,就行了。自己的東西不是在外面,而是在裡面。為什麼找不到?因為我們都在拚命向外找,而不能迴轉來認識自己。每個生命都有清醒這個真我,佛法的修證,在於認識到生命的清醒這個真我,認識到了,經過修行恢複本醒就是佛。身體這個我是假的,說話思想都是假的。學佛講無我,無我是無身心小我,不要執著現在身心假相的我。無我是個方便法門。在起用上,想成佛成菩薩,就要有清醒這個真我。 清醒"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取無舍。只要不執著一切諸相,清醒自然而然就會自現出來。清醒、本醒指的是同一個東西,都是真我。清醒是開悟前的真我,它是被身心和客觀世界遮擋後的本醒。本醒是開悟後的真我。清醒,你修它也在,不修它也在。但是你不修行,就不會使清醒本具的光明全體釋放出來。清醒原本是光明的,只是被我們的習氣遮擋住了。修就是要去掉這層習氣,使清醒本具的光明全體釋放出來,如此就恢複本醒了。 佛從本醒中來,是本醒的顯現。 明心見性後,不用眼睛,十方八面上下都看見了。後面可以看,前面、上下左右都可以看。我們本來就有這個功能。那麼,現在我們為什麼沒有現出這個功能呢?就是因為我們始終忘不了前面這雙眼睛,此即不懂道理,被前面這雙眼睛困住了。如果真曉得自己能放光動地、無所不照,為什麼要被這雙眼睛控制?這就是眾生的可憐,認錯了自己的東西。 願意解決別人的煩惱,就是大菩薩。菩薩在哪裡?就在人世間,就在社會裡。菩薩入世不拘形式,沒有一定的形象,也不一定以佛學的名相來講佛法。菩薩永遠在世間濟世救人,教化眾生。 佛法最注重的是入世,是在世間。若是把佛法拉到深山的山頂去,你全錯了。佛法的真意是救一切眾生。(七)修到什麼程度才算成就 如何才能解脫生死、煩惱、痛苦 能無取也無舍,當下就是清醒。既不提起,也不放下,既不求空,也不求有。空也不對,有也不對。那是什麼呢?是什麼就是什麼,現在就是現在,那就對了,就是這個! 中國禪宗真正證道開悟的人是悟道了"般若波羅蜜多",不是只有一點清凈,或一點意識偏空的境界而已。 得道了,一切無為境界,似有似無,看起來好像有個道理,又像是沒有道理,似乎都在對與不對,可與不可之間。 能夠把一切眾生、每一個人都看成是佛,你就絕對成功了。有如此的精神學佛,驕慢心沒有了,沒有不成功的。 開悟是有時間、因緣的。時間、因緣到來才能開悟。所以,修行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得道的人一定是誠實的人。真誠、至信的人,不但能自立,還可以感應外界的物質,能夠動天地,感鬼神。 貪瞋痴慢疑都解脫了,煩惱的根即余習斷了;業力都轉化了;法、報、化三身都成就了;破除了時空,不受時空阻礙了就成佛了。真得道,一定有神通。但若自稱得道,而實際無神變能力,這個"道"就大成問題。 法、報、化三身成就是可以現生做到的。先把氣質、習氣變化過來,由善行開始做起,配合四禪八定的功夫,就有一點希望。 成就了光明報身,就能降伏死魔,就能祛病延年,任何疾病都能去得了。 如來代表一切眾生、一切佛的自性本體,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不增不減,不生不死,如如不動,當下即是。了生死要依自性如來,不是靠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自己的生死自己了。功德不是出錢布施,而是自己明心見性。修持到了,福德智慧就成就了,才可以了生死。真正了生死非大徹大悟不可。 修到身心都沒有了,忽然之間,如同"杜宇一聲春曉",春天的境界迴轉來了,生機活潑,才明心見性。 "狂心自歇,歇即菩提"。把一切妄想、煩惱、善惡、是非統統放下的時候,你就開悟了。 把自己所有的都布施出去,自己的本醒這個大智慧才能發揮出來。 人到了不著相就解脫了,就達到了學佛的目的。這個時候就沒有無明起來。沒有無明就不會有行,最後到生老病死也空了。 能空掉肉身,也就是受陰、行陰解脫了,病就沾不上你了。病魔是限於一個範圍的,沒有了肉身,病魔就魔不上你了。 得了道的人,外面的境界打不進來,即便是山崩地裂,任何事物都不能傷害到他,因為他沒有內外的分別,他與宇宙虛空合一了,整個身心已經化空了。 修到整個身體七彩光明,化成虹光身,然後把身體化空,這個叫做即身成就。 修成功了,中脈通了,是天青色的,與虛空相互通透,晝夜隨時都在萬里晴空無雲的境界中,不是在白光、金光中,內外絕對清靜、乾淨,通體透明,無雜念,無妄想,無煩惱。這時才是真正的清醒。 修成功的人,"散而為氣,聚而成形"。他的身體不想給你看見時,一念之間身心都融化了,成了氣,成了光,同普通光一樣。他人雖在這裡你也不知道。他想要給你看見時就聚起來成為形體,就是這個人在這裡。這就是報身成就,也是化身成就。 真正得道的人,沒有煩惱,沒有妄想,同宇宙天地一樣,萬里青天無片雲,身心都是清凈光明的,這才是真正的清醒。 至人無夢,即真正得道的人睡而無夢,但不是白痴,相反的,他什麼都知道,他是不用意識的。也就是說真正得道的人醒著的時候是清醒的,睡著的時候同樣是清醒的。 光明就是我們自己,這是一切法門的最後一步心要。但此光明是我們本有的,是我們真正的自己,是它自然而然自發顯現出來的,而不是我們從外求來的。只有此光明才是真的。此光明一生起,就能成就報身解脫六道輪迴。我們的主人翁、那個做主的本醒並非僅僅局限在這個身體上,它同天地宇宙相通,是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的。真正成佛要在色界【光明界】把肉身完全化成虹光,即清醒跟宇宙法界的光混合一體,從而脫開身體變成不生不死的虹光身,或稱身外身、意生身、報身,生老病死痛就拿你沒有辦法,它們就魔不到你了,就可以得到五陰解脫。報身不是一般打打坐修修法就可以修成的,要悟後再起修【歷境除習】。得了報身,不但可以無病無痛,更完全變成色界天人之身【虹光身】,就有千百萬億化身。【欲界、色界、無色界本為一體。我們本身就在三界中,就在色界即光明界中。明白此理,就可修虹光身了】。 在中陰階段【死時】,一剎那之間,突然覺得有個光無比的強烈、無比的空,這就是自性神光。如果平時練功就在光明定中習慣了,那麼此時一看到光,就定住了,定在一片光中,就能證果解脫成佛。也可以說是一種中陰成就。 欲求解脫,當靠清醒。清醒則幻離。色身的解脫不是由功夫來的,是靠清醒。色身痛患,著意更糟。我自有不病痛的清醒,靠清醒就可解脫痛患。如果注意身體何部分,該部分感覺即特別敏銳。倘不注意,即不感覺。以腿痛說,一注意,疼痛加倍。不去理會,則疼痛減輕。功力再深者,實根本無所謂。如何解脫?即是如此實驗之,否則,空知理論而無實證,則生死到來,毫不得力。體會什麼?體會"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即清醒。學佛是學解脫。這個是真的問題,是實際的功夫。你學解脫,肚子餓了空不了,就不要學佛。你若功夫到了,真可以空的了,就不需要飲食,這是真的。飲食,確實可以斷去的,但不要自己亂修,不懂正確方法,胃一定會磨出血。得了定,心跳和胃的活動都變得很慢,胃中也是充氣的,不是全空,就不會磨出血。不妄求,清醒時時顯現,就自然得解脫。這種解脫之力大的想像不到,不可思議。清醒沒有生老病死痛。清醒脫開身體,生老病死痛就拿你沒有一點辦法,它們就魔不到你了。清醒才是真我,它既在這個身上,也不在這個身上。所以,有病的時候正好學佛參禪,這個時候能參通才可了生死。懂了這個道理,就不應該執著我相了。 學佛是智慧之學,只要清醒時時顯現出來,再複雜的環境也能化成祥和,心中的煩惱也能解脫。 自己是怎樣睡著的?怎樣醒來的?搞清楚了,才可以解脫生死。然後六道輪迴可隨意來往自如,三界六道任意出入,地獄也可以去玩玩,沒有關係。 念不是思想,但是離不開思想。有沒有去想呢?沒有,但是心裡又隨時放不下來【即牽掛著,就是挂念】。有那麼一個作用,它可以離開身體而存在。這就是念。把這一念轉了,轉成佛念【本醒】就成就了。【"轉識成智"就是轉這一念;"心得解脫"就是這一念得解脫;轉其名不轉其實】。 何為念?並沒有去想它,可是怎麼也擺脫不掉,這就是念。念並不是思想的,如果把念當做是心理的普通狀態,是錯誤的。真正的"念"是你去不掉的。念不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念,是第六意識接近到第七識,是意識的根。念佛,為什麼大家念得不得力?都是妄念在念,沒有念到真正的念。真念佛的正念起來的念,那連"阿彌陀佛"四個字的佛號都沒有了。心心念念掛到了,那叫做念。掛到心上就是念。三十七菩提道品是以四念住為根本,其它都是以四念住來的,乃至所有修持方法也是以四念住為根本。四念住歸根起來就是兩個東西,生理和心理。念身的感受是苦和念心的思想無常,下面都是解釋,實際上就是念身、心兩個東西。身心兩個東西合起來就是一個人。所以修菩提就要從這一念開始。 念代表了我們內心的感覺、思想、感情等等。念佛就是把這感覺執著的作用轉化成念佛。一念放下就解脫了,就轉識成智了。換句話說,把這一念轉成清醒,即一念清醒,就解脫了,成功了。這個念是下意識不動念。 身心內外,無邊上下,就是一念。念並非僅僅局限在我們的軀體內,它是遍布我們身心內外,涵蓋整個宇宙虛空、整個三界六道的。整個身心、八識、物質世界都是一念變來的。這一念就是業力,念轉得過來,業力也轉的過來。了心,就是了這一念。修是修這個,不是光修第六意識。一念不能了第七識、第八識,還修個什麼? 念佛,本質就是念自己,就是念真正的自己即清醒。念佛的意義包括佛與我自他不二,本為一體。真正的佛法他力就是自力,自力就是他力,自他無別,心物一元。"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沒有時間,永遠只有"一時"。宇宙無量無邊,是一體的。一聲佛號提起,身口意專一,一念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力量,都集中到一點,這一點就是真自己即清醒的顯現。它就像磁場、像地心一樣,本具吸力,所有的東西都吸過來了。念佛就是一呼一吸,氣歸一了。念到最後,佛號沒有了,萬緣放下。此時心光照耀,一片光明,有無比的感應。念咒是同一個道理,就是念自己,念真正的自己即清醒,換句話說就是清醒時時顯現著。可以說整個十念法門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念,這個念就是真自己,就是清醒時時顯現出來。 功夫做到光明大放、神通大發,還不是究竟位。必須做到一切攝歸自心,一法不存,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方是了手時。 無明就是沒有明心見性、不清醒;就是不明白、不知道、糊塗、散亂、昏沉;就是煩惱、情緒、習氣、貪瞋痴慢疑、思惑、見惑;就是生理的感受以及心理的思想、觀念、見解;就是不可知、不能知、無法了解、搞不清楚;就是黑暗,沒有光明。身心全體是無明。萬有一切、整個宇宙、三界六道都是無明。無明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是宇宙緣起的根本。普通人都是無明在做主。最大的魔是死亡即死魔,死魔還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的無明。煩惱就是無明來的。無明的反面即破了無明,就是清醒、明了、知道,就是大光明、大智慧,就是大徹大悟,把自己的根本找出來了。無明本身不能破無明。只有明心見性,清醒了,心燈一亮,有了光明,才能破掉黑暗,打破無明。打破了無明,大智慧出現,光明自在,明相現前,即智慧的光明呈現,晝夜長明,永遠清明,身體立刻轉變了,變成"虹光身",就跳出了生死煩惱。 只有明心見性,才會了解此心不可思議,得大解脫。 怎樣蓮花化身?把心中月輪觀好,明點觀好,一切妄想雜念沒有了,專一了以後,臨命終時,這一念就是了。修意生身的成就就是這一念起修,所以不須經過父母,也不要經過娘胎而生。一念專精,就可以蓮花化身。心月輪中這一念清凈觀好,定好,他生來世都是這個蓮花化身。一念清清楚楚,念頭不要動,就往生了,不往而生。清凈本身就是蓮花,蓮花代表清凈。只要一念清凈,心中的蓮花就開了,自心就開了。心凈了,就能遠離諸病。 第六意識的念(分辨心)空了的話,呼吸自然停止,氣住脈停,此時才能得定,才能證得空性。 行陰空了【氣住脈停】,色、受、想才有辦法空。那麼如可解脫行陰呢?有個最快的道路--智慧的解脫、般若、頓悟,也就是清醒,因為清醒本空,只要清醒時時顯現著,空就會時時顯現著。清醒有力量了,空也就有力量了。空的力量一旦發動,行陰自然而然就會停下來,就會氣住脈停。此時色、受、想相應地也就會空掉。(八)自性 自性光 何為見性 如何練功 佛是覺的意思,就是自覺、覺他,覺性圓滿。覺,就是清醒。所以清醒即是佛,佛永遠清醒,沒有昏沉、沒有散亂。人的大腦清醒的時候不會出現境界,昏沉的時候就容易出現,比如看到鬼啊怪的。很多人把打坐中出現的境界當做是神通,實際上是自己的大腦昏沉了、糊塗了,要當心啊!佛法是平實的,就是真正的清醒。成佛的人腦子是清醒的。 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學佛學禪講究的是智慧的解脫,所以才有唯"智"能度的說法。 清醒則幻離。清醒即菩提。清醒能轉物。 本醒也稱為自性、智慧、般若、覺性、本體、本性、本心、真心、自心、如來。本醒本空、本定、本靜、本具光明、本來無住,離一切相,見相非相,無來無去,本身是活潑潑的。"知曉,靈明不昧,了了常知,惺惺寂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分明,圓明清凈,靈光,清明,妙明,空性,真空妙有"等指的都是本醒的境界、本醒的作用。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本醒,就是原本清醒、永遠清醒的狀態,即是原本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通透無礙(沒有時空阻礙,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沒有邊際、遍一切處),了知自身、了知一切,圓滿光明,清凈無念像太虛一樣的狀態;是能夠知覺,能夠感覺靈靈明明的那個東西;是外緣和身心都丟開了,所剩下的那一個丟不掉的、沒有動過的東西。禪的境界是萬緣放下,把身心都丟開了以後的那個東西,這就是本醒。本醒是宇宙產生前的狀態。萬物的根源是它,心物一元都是它變的,即本醒是宇宙及其一切事物的本原、本質、本體、本性、真理。本醒是現量境,即觀大千世界如掌中果,是"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里"。本醒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十法界都在本醒內,宇宙虛空、山河大地、萬事萬物都在本醒內。本醒的境界是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便能含受十方國土。不要守著身體,以自己為中心,擴大至整個虛空、太空,都在自己本醒里。周圍一切都是自己本醒中的影子。我們的本醒像虛空一樣,虛空有多大,本醒就有多大,虛空就是我,我就是虛空。假如我之外有一個虛空,還有一個空在,那就不是了。一切宇宙萬物都是本醒所現,都是自己。明白了這點,心量就廣大了,就能容萬物了,而不在著相博取了,這樣做功夫才容易進步。認識了清醒,並沒有恢複本醒。當貪瞋痴慢疑等習氣除盡了,清醒大方光明了,將身心以及整個宇宙虛空都"湮沒"了、化空了,沒有身心的感覺了,才是恢複本醒。恢複本醒後,一切都收歸本醒內了。此時我們也就成就虹光身了。功夫純熟,即便熟睡,頂上亦如一輪中秋明月朗照。待光明精純,寬闊天眼自然豁開,十方世界一時齊彰。 現量就是一切本來擺在你前面,就是呈現出來那個真實的東西。妄心不起,自然就合於現量境。本醒是現量,當下即是,是絕對的。包括全體身心內外,與宇宙合一,大無外,小無內,圓明清凈。整個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本醒的現量。修行,應越坐心量越大。心物都是一個唯心現量而已。佛的國土、佛的境界都是現量。修行要達到現量境。看到內在、外在放光,不理它就對了,就是現量【身心內外全體一片光明】;理它就不對了,就變成非量了。真正的禪宗悟道,是身心解脫而進入現量。 整個宇宙三界萬有,都是意識所現。身心內外一片光明正是意識境界,是意識現量的一種,既不可執著,也不能丟,要不舍不取。破初關是第六意識被打破了,是第六意識現量境,還要修。氣脈流通不過是身根與身識的現量境。 本醒原本光明,本來不動,無來無去,永遠在照著,本來就在你這裡,永遠靜靜地在你這裡,沒有丟掉過、污染過,沒有被思想擾亂,沒有被煩惱騙走,還求個什麼?這就是佛境界,就是真凈土,就是我們的自性、真正的自己,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如來,就是覺性,是我們本有的,不是修出來的,不用去求。達到本醒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遍滿整個虛空,六根無界,可以相互為用。物質世界與心靈世界亦無阻礙。 我們的生命就是宇宙。真正的生命是和宇宙、法界、太空合一,是永遠存在的。 透過萬物的象,而悟到本醒,這個就是道。怎麼能夠達到?把對萬物的象的分別化掉,就能夠達到。本醒的境界是無形象的。一切有形象的,是從沒有形象中來的。能夠把外部形象都空掉,到達了空,沒有什麼變化了,很自然的,具備了生萬有的功能,就到達了最高處,這就是本醒。能夠恢複本醒,叫明心見性。恢復了本醒就已經得道了,不需要更去求道。恢復了本醒,就處在了無量無邊的境界。行住坐卧隨時隨地都在本醒中,都在養生命本有的氣。此時,整個身心與宇宙同體,合一了,與萬物同化了。外面的境界打不進來,外物根本就傷害不了自己,因為自己已經沒有內外的分別了,外物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外物。換句話說,真正恢復了本醒的人身心已經轉化成為能夠容納整個宇宙萬有的真空了,整個宇宙萬有都在恢復了本醒的人身心內了。此時恢復了本醒的人身心只有內,而沒有外。相對於恢復了本醒的人身心而言,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外物,所以也就根本不存在什麼外物傷害自己的問題了。 "無我"是無四大,無假我。本醒的真我沒有拋掉。 為了加深對本醒、清醒二者的認識,這裡再強調一下:本醒、清醒二者指的都是同一個東西。沒有恢複本醒以前稱作清醒,恢複本醒以後則稱作本醒。清醒實質就是本醒,是我們能夠體驗到的被我們身心、環境遮擋後的本醒。 本醒即能起知覺的體,有無比的靈知、靈覺,能感知一切事,顯現一切相,具萬千變化,永遠光明清凈。 本醒朗照十方無有障礙,十方世界無所不顯、無所不見。本醒能夠成就萬物。妄想、妄心、妄情都滅光了,本醒就顯現了。修法坐不好,是因為我們的心還有粘著、牽掛。能果真一放,本醒自然就顯現了。明乎此,時時綿密保護此妙明真心。不使塵勞遮掩,不為物境粘污,即正修行。 本醒本具空性。如何才能證到空?是本醒的空性來空你,不是你去空它。你懂了這個道理,很自然就空了。不要去求空。它本空!【本醒顯現就是空】。 真正恢復了本醒,所有的神通妙用就來了。將妄習除盡,就能現神通,起妙用。 只要方法對了,念頭正了,感應就來了。念頭一正,宇宙的真氣、陽能同真陰就跟你配合了。"中黃真意"就是正念,一念清醒、沒有雜念妄想就是正念。正念在這裡,宇宙的功能自然感召到你這邊來,不要你去采它,它自然歸到你這邊來。不要守竅,不要做功夫,這是無上丹法。你如此坐十五分鐘就有效果了,坐個把兩個鐘頭當然舒服,因為宇宙之炁,陰陽之炁到你身上來,感召了,過來交流,把它凝結住了。 性者,先天一點靈光,真空之體也。其體,圓成周遍,不減不增。此中本無一物。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通身惺惺寂寂,即是得了深深的見處。是破本參的見處,透重關的見處,出生死牢關的見處,踏祖關的見處,成道入般涅槃的大見處。從此以後,晝夜六時行住坐卧,身心寂寂惺惺,日久月深菩提穩固,一旦大徹大悟,生死如幻了矣! 得道的境界有三:法身、解脫、般若。 初坐空相,若昏若昧,有如入睡,但有知覺,非如昏睡無知,此時不可提起精神。只隨其下沉之勢一放,則安然入定,身心化空。如一驚覺,則又出定。 真正的道是了無一法可得,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到家了,非常簡單,用不著做功夫。 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個中若了全無事,體用何妨分不分。 發覺有個不生不滅的,無形無相,就不在生死中了。不生不死的真我,不是造出來的,也不是修出來的。懂了這個道理,就可開始修行了,這是如來因地。 不起分別,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要你去修,當下就是!就是什麼?就是清醒,就是佛境界。 清醒這個靈明不昧同天地宇宙相通。讓清醒這個靈明做主,身上氣機精氣就發動了。清醒這個靈明是主宰。不要管氣脈,越不管它,它發動的越快,通的越快。全身氣脈統統充滿後,自然有藍天之相,境界裡頭自己看到萬里無雲,不用抬起眼睛看,就是閉著眼睛也是一樣。這也正是息的境界。 氣不入中脈而得明心見性者,絕無是處。 由凡夫到成佛,通通靠般若智慧的一點道理。 找到能觀能照的那個,才能開始發現自己本來的面目。 "一念回機,但同本得",只要我們思想迴轉來,不向外跑了,就已經是自己本來的那個東西。但是,我們一打起坐來一念回機,跑回來之後還要再找本來,因此笨呀!自己上自己的當!這樣做功夫,永遠沒成果。 何為佛境界?清醒就是,不要加一點力。 深入清澈地反省,是生起大智慧的先決條件。 佛法真正告訴我們就是一句話:清醒就是佛。身心內外心物一元全體清凈,忘掉了身體,忘掉了感受,但並不是無知,這才是真正的清醒,真正的凈土,真正的佛法。曉得清醒就是佛,何必向外找什麼佛法呢?清醒就在這裡,無境界也無煩惱,無所謂內也無所謂外。不要再去求個清醒,要擺脫求清醒這一念。證到了本來清醒【是身心內外心物一元全體清醒】,無修無證,那才是正行。以此清醒心,不取幻化,不被外界的幻境所騙,同時解脫身心障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一切煩惱妄想滅了,無處不寂滅清凈,無時不寂滅清凈,已經超越了人世間,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此身心解脫了,就是禪,就是真正的禪宗境界。"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何為靜極?沒有思想,沒有身體的感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什麼都知道,整個身心與宇宙虛空合一了,也就是達到息的境界了,這就是靜極。如何達到靜極?真正清醒了就能達到靜極。清醒原本就是寧靜的。清醒涵蓋了無窮的力量。清醒可以清理乾淨身心。除障、除習乃至解脫生死的力量都從清醒中來,心清醒了,自然就有力量了。心清醒,身體內的真氣才會啟動。處理複雜困難的事,就要清醒下來什麼都不想。 清醒本具神通。只要在清醒的智慧中保持下去,丟掉了時空觀念,神通自然就來了。 心一清醒,什麼魔啊鬼啊,當下都寧靜了。心正念正【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即清醒顯現】,什麼魔都怕你。 要想親近善知識有一個條件,要內心清醒。在內心清醒中有充滿法喜的歡喜心境界,才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善知識。要對佛法起歡喜恭敬心。內心清醒就是樂,是真樂。 平實就是道、佛法。真正悟了以後沒有境界。而有感受就是有境界。智慧真到了極點,就是最平淡的人。最高明的人最平凡。平凡就是偉大。真理絕對平庸。世人無智,偏去找玄秘。氣脈、光以及各種境界都是本醒光所變化的,都是第八阿賴耶識心的投影,不是真實的境界。真實的境界是無境界。打坐、做功夫時沒有相最好,看見什麼並不好,說明六識沒有清醒還在亂動,於是就顯相了。沒有什麼感覺,總覺平靜、平淡,這是最好的感覺。時時清醒,自然不見境相妄念。雖不見境相妄念而非無境相妄念,則一切境相妄念皆化妙用。 真是主人,自然安居不動,不會往來不定。 一切痛苦煩惱都是主觀觀念一念來的。跟著外境物理作用在跑,被物引誘,跟著塵勞跑,不知迴光返照,找自己心性本體。 "根本智",就是實相般若法身之體,但還未大徹大悟,還沒有見"後得智",沒有見到法身起用的一面。所以,證得了空的一面,還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進入這個苦海茫茫中來救人救世。人體會放光,氣息停止後,光芒放射的更大,鬼都不敢碰你。 清醒本質上是本醒,所以原本光明,有照的力量。只是被我們的身心遮擋住了,因而我們看不見罷了。由此可以說清醒就是心光。本身的心光自然在這裡,何必去找?你到哪裡去找?不要另外再求個心光。不生不滅的心光就在這兒,就在我們現有人生生滅變動中。時機成熟,功夫深了,靜極了,把身體的觀念真空得了,清醒心光就會出來。此時清醒就恢複本醒了。 自性光明即本醒本具的光明,乃強說光明,原本非相。定久光生,乃性光之第一反映。意境造作【觀想起來】之光明,無論一點明點,或大光明境,即同第三重投影。由此等次,有意業所生,重重投影,光光互照,統乃即真即幻,並非究竟。但亦非不究竟。到此須理覺,不可全仗事【功夫】定也。又:黑暗亦即自性業識之變相,此尤須知也。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黑色就是黑光,世界上無一不是光。在慧上解脫的人,即使這一段空,沒有看到光,黑的正好嘛,黑色黑光,就定住了。這個境界認得了,定住以後,黑的境界立刻變光明了。把生命跟宇宙法界的光混合一體,就變成不生不死的光明,就成佛了,這不是有相的。修明點,當明點生起時,要將身心完全與明點合一,然後身心一概不管,只有明點,明點就是我,我就是明點。進而可以轉化明點,與拙火靈能配合,入意生身境界。當六根六識一概不起外用時【沒有感覺了】,自然就可使身心二者解脫分開。 如何將生命、宇宙法界之光以及清醒合而為一呢?真正修養做到了,眼睛對外面見而不見,看到的與我不相干。內心意識不起分別,雖在鬧市中,隨便怎麼吵,沒有聽見。眼睛不向外看了,耳朵也不外聽了。心念頓時一空,我們的生命自然而然就會與宇宙法界的光明渾然一體。其中清醒仍然存在,沒有變動過。這就是所謂的見道。但這並不是本醒。見道了以後還要修定,還有一大段功夫路子要走,要修。見桃花、睹明星而悟道,是同一個道理。眼睛看到它們時,心念並不在它們身上,視力的功能迴轉來,視而不見,眼裡沒有它們,心裡也沒有它們,心念頓時一空,如此而已,沒什麼稀奇。 不要認為清明境界一念不生能一直保持住。事實上它一定會變的,一層層的變化。明極則暗生,暗極又會生明嘛!這是自然的道理。果熟要慢慢修得。打坐三天就想證果,沒有這回事。要慢慢地,有時連自己都懷疑,好像沒有希望了。好像在黑暗境界中,光明掉了,不過還有一點殘照在,原來那個靈靈明明的還在, 虹光法:修虹光法即修大圓滿脫嘎法,就是用外界的光激發我們身內的光,實質是激發出本醒光。這樣外界的光和身內的光合為一體,就使整個身體由量變到質變,變成光明體。身內光有五種:眼睛裡放出的光;脈管放出的光;心臟放出的光;本醒光;整個身體的光。外界光也有五種:太陽光;月亮光;燈光;水光;黑光。黑暗也是一種光。本醒光同地水火風物理的光是同一光源。這個光源是不生不滅永恆存在的,充滿了法界宇宙之間,無所在無所不在,遍滿一切處,時間無始無終,是為無量壽光。色不是光。光是能,是色的來源。色的中間就有光。色是光本身呈現的現象。修行,就是要把全身心投入到無量光、無量壽內。把握到了光能,一念起,身體就變空,變成無量壽光,化成虹光了。即眼睛一閉,或是微微張開,不看外面,反觀內照,自然就會進入一片光明清醒中。看事物,半虛著眼,似似乎乎的,反將事物的精氣神吸收到自己身中來。這樣就能借天地的光能,引發出本醒光明。如此,當修持的功德圓滿了【習氣除盡了】,修到無欲了,練功得定了,達到了不呼不吸至息,全身充滿了氣,身體已經沒有感覺了,沒有身子了,也沒有一點妄念,是絕對無分別,清凈莊嚴,即到了三禪定,本醒光明自然就會發起,就會到達光明境界,即不分身體內或身體外,就是那個寧靜的內部,發起的神光。本醒光明晝夜不變,動中凈中都在一片光明中。此時身體像琉璃光體,內外明徹,透明,都是光明,自然成就虹光身。虹光身光明廣大,身光重重於外,照遍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量無數世界,超過了太陽與月亮的光明,自然清凈。光明在身中,什麼都照空了,自然可以治病,可以消除業障,消災延壽,長生不死。虹光身要遵循兩個原則才能得到,一是心理上沒有一絲雜念;二是生理上沒有身體的感受了。修虹光法,其中的一個要點是:在昏沉與散亂中間,在黑暗與光明中間,有一段中有,好像亮又好像不亮,認清這個,就懂得用功了,上起路來就快了。藥師佛法門就是虹光法。走藥師佛的願力,消除眾生一切災難、身心一切疾病,就有感應,就能得到虹光身,病就會好,身體就會健康。 其實,清醒就是大光明定,大光明境界,是常寂光,無相之光,永遠清凈。只要清醒時時顯現出來,自然而然就在大光明定中。明白了此理,就知道如何修虹光法,得虹光身了。什麼是清醒?知道妄念來來去去,知道自己清清凈凈,知道自己正在幹什麼,知道身心內外一切變化,這個知道就是清醒。 如何做到經常在本醒光明一片定中呢?只要一進入定的境界,沒有身體的感覺了,就是一片光明,光明就是我,我就是光明,而這個光明本身就是清醒著的,一點妄念都沒有,如此本醒光明就定住了。般若所以收功之速,以人人本具此本醒光明。每個人都有光明體,習氣除盡了,所有污染執著煩惱顛倒都消滅掉了,光明體就顯現了,就恢複本醒光明了,正不需修什麼虹光法。本醒是光明體,內心清醒光明自生。光明來了心念不要動,不要睬,光明就越發越大。 內心發出光明,心與光明合一,心就是光明,光明就是心。此時廣闊無比,分不清心與虛空的界限,即心就是虛空,虛空就是心,已沒有具體的身體了【身、心、虛空三合一】。 把那點無形無相的東西找出來,由無形變為有形,從無相變為有相的光。然後使它脫離色身,而單獨地存在著。 大手印是大圓滿的前行。修大手印要證成三空相應,三空合一,即明心見性。三空指內虛空即把身體化空;外虛空即身體外的空間;密虛空即自性、佛性,也就是本醒。三空本為一體。證成三空相應,三空合一,則了了分明。 真正的灌頂是心的灌頂,是智慧灌頂,是證悟自心本性,自己得到了智慧,心裡清醒了、了解了、明白了、知道了。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東西。(九)八識 八識與宇宙 如何練功 八識是心的分類,是就心的作用,分為八個部分來分析。這八個部分是一個整體,是同一個心。絕不可以把某一部分獨立起來。心指的是心物一元的心。思想意識不能代表整體的心。眼耳鼻舌身的反應,生理機能的各種反應屬於前五識的作用,是心的前五部分。第六意識是透過腦所起的作用,是心的第六部分。第七識就不是腦了。心的第七個部分稱末那識,包括身心內外全部。譬如我們人站立時,所放射的光與氣,內外與知覺、感覺都有關的,大概是兩手伸開那麼一圈,頭頂也是一樣。在人體感受的知覺內外範圍,屬於心的第七部分。超過這個範圍,而與宇宙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合一的那個功能,則不完全在這個身上,但也與身體有關係,叫阿賴耶識,含藏識。第八阿賴耶識是身心一體,心物一元,含藏前七識和一切種子功能的總機樞。它通過中脈而起作用。 阿賴耶識並不是道,借用《易經》來解釋,它是太極中的陰面。打破阿賴耶識,證到真如光明的一面,才算是道。第八阿賴耶識的轉智,是跟著第七末那識而轉。 第七識又稱為真意、我執、靈魂、中宮。它也是通過中脈而起作用。 第七識、第八識與宇宙虛空本為一體。人的根是在虛空,在頭頂上。空並不是沒有。要如何"歸根"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清醒。能夠清醒到極點,才能回歸虛空這個生命的根本,如此便能不生不死,永遠存在。宇宙生命的來源,本來是清虛的。第七末那識跟著第八阿賴耶識走。阿賴耶識最後去,投胎則先來。投胎時,只有第八識、第七識來了,慢慢形成了前五識。剛剛投生沒有意識,嬰兒生出來也沒有意識。在入胎時,先生中脈,這是第八識的現起。中脈一生起時,就是"去後來先"第八識,與精蟲、卵子結合,第一個發動的現象。中脈中間是空的,是光明清凈,蔚藍色的,一點塵渣都沒有。嬰兒生出來,阿賴耶識在那兒,但第六意識沒有成長。你懂了這個道理,生死自己可以了了,功夫自己可以做了,那裡還需要傳個法,傳個什麼法? 前五識以及第六意識皆依第七識輾轉而起。此識如果染污,前六識所發的功用也是染污的。此識如果清醒,則前六識也停止分別而得清醒。第七識因上能夠經常保持清醒境界,念頭過去沒有了,未來念頭沒有來,當體很光明,沒有雜念,永遠這樣定下去,行住坐卧隨時這樣,打成一片。這樣,第七識的我相慢慢在修持,同時也就在慢慢轉變、慢慢進步。慢慢就會忘記了身體,忘記了我,即第七識的"我"轉了。人還是那個人,第七識我識還是那個我,可是轉了,轉成無漏果,轉成了無我的境界--就是我越來越擴大了,同體之悲、無緣之慈慢慢就起來了。這時貪瞋痴慢疑也不會起。總之,能把這個因位保持下去,就會證到果位,沒有果位不是從因位來的。第七識意之根慢慢轉了,然後慢慢轉到第八阿賴耶識,第八識種子就完全變成大光明無漏。不管做什麼功夫,凈土也好,禪宗也好,非要走這個因位上不可。所有的果都從因位上慢慢來,非要時間不可。時間因緣不到不行,時間因緣到了就成就了。從因位上到果位上的過程,要慢慢累積、擴充。其中,要明白各種境界是交互變化的。靜極必動,明極生暗,但下一個境界也必然要來,即動極必靜,暗極生明。這個過程,不曉得反覆多少次。在這個反覆過程中,你就在不斷進步。關鍵是把這個理認識清楚了,進步就快了。要把道理運用到功夫中,與功夫結合。真明了理,能明白當前的境界是怎麼一回事,也能明白下一個是什麼境界。在一切生滅的境界中,自然還有一個不生滅的在,不生滅的那個功能,就在生滅的作用上。清醒不生不滅,本來不動。六七因地能夠長久地定在清醒現量上,習氣、肉體包括氣脈不需要你去轉,它自然就會慢慢轉化,沒有不轉的,甚至生死也有轉機。修行求證,不但要把整個心理念頭轉清醒,連同此身非要轉清醒不可。 第七識必須到達菩薩修道位的第八不動地,才進入無功用之用,即不要用功夫來管帶,自然地除去了我執,人我相恆常地被摧滅,不復增長。或者說第七識完全轉化過來,轉化成清醒。這時整個身心內在永遠是充滿的、空靈的,沒有一絲雜念妄想,流露出一片至善至美至真的活潑潑的天機,外表卻非常的自在而莊嚴。 最要緊的就是把第六識和第七識先轉過來,因為它有領導作用。它的力量就是善能分別計量。 智與識的區別是:能明白一切的是智;能分別一切的是識。唯識雖然很難研究,但是能夠體會到智、識的作用,可以說大原則已把握住了。 意識具有明了分別的特性,對事物能發揮出明白、領會、分析的作用。意識的現量境界就是不起分別,一念不生,明明白白,什麼都知道,清明自在的境界。這就是禪的定慧的起始,即凈土的自性彌陀,密宗的曼荼羅有了眉目,也是六祖所悟到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是儒家所說的"清明在躬"。要怎樣把握住意識的現量境界,正是學道修持的初步。如果能夠達到意識的現量境界,智慧般若的成就自己都會感到驚奇。這個時候來看一切佛書,就好像是別人在替自己說話一樣,同時還可以辨別裡面的權實與高低,一切佛理與宇宙法則就好像是從自己胸中流露出來一樣,一點神秘都沒有,大道就擺在自己的面前,觸目皆是。 "知"是第六意識清凈面,是第六意識,而非究竟。在唯識中屬於"思"的方面。 人活著時是以軀體為身體,死後是以虛空為身體。 修證乃至修報、化身,要先認得身識,方能談得上起步。身識並不是這個身體,身體是外殼。身體內在還有一層朦朧的內胎,那才是身識的作用,抓到這個來修,就快了。 真意是與生命同時來的那個我,即真意是天生的有個"我",不用思想去想,生命自然有我,是本能的活動;是沒有思想意念、沒有感覺、沒有分別作用以前,天然若有若無的有這個我的存在;是有念無念之間,一念不生的境界。一念不生不是沒有東西,是有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真意。也就是說,若有若無之間,並沒有一個有形的東西,但是的確有這麼一個作用。真意是自然清醒著的,不要用心就到了。真意的境界,在若有若無之間不守任何一處。真意不在有形的身體內、外、中間,但與身體中宮之氣有關。所以到了中宮之氣充實了,就會"氣滿不思食",不吃飯的時間可以拉長。我們今天活著,就靠生命這一點真意。無上道法是無形的真意。我執即真意體會不出來,就很難得到自在與解脫。清醒這一念,有形無形停留在中宮內外【清醒與真意合一】,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是內丹基本的一步。永遠定在這個境界,靜極空極,五行就歸元,就集中起作用了。在這時,真的精氣神才搞得清楚,它的消息才來,才能把握得住。但不要過分。 內心【即真心】在中宮,就是要念頭沉到中宮。如此,內心一念不生,清凈,內在的鬼神聽命自己內心,外面的鬼神也不敢動了,是真的!要想修成長生不老,返老還童延年不死之法,重點在真意怎麼樣能夠達到伏食【結丹】的境界。 神、氣二者結合,"會入黃房【中宮】,合成一炁"。 觀一點光,放在中宮,這一點一念孤明,歷歷不昧,靈明覺知自然現前 如果意生身不成就,修持就不會成功。真悟了以後,必得意生身方能證果。悟道後,如果不懂意生身,是沒用的。悟了空的境界,不知道功夫修持,不證意生身,那個悟到的空性,一點用也沒有。脫離了感覺狀態,心便能離開形體,達到菩薩的意生身。打開頭腦脈輪以後,意生身也出來了。脈都止了,才可以修身外有身。思想本身就是色身裡面的內胎子。我們這個身體之中還有一個軀體,就是自己思想所聚成的自己。精神生命就是意生身。凡夫的身體也是意生身。一切有色,地水火風四大都是意識所生【即意生】,唯心所造。第六意識遍布身體內外,存在於人的周身大概兩手臂畫個圓那麼大的範圍。第六意識貫通了三界,三界的輪轉,其中心柱子就是第六意識,三界都為它所造。懂了這個道理,配合修持見到了空性,轉過來修意生身,就成功了,原理就在這裡。把心月輪觀好,明點觀好,一切妄想雜念沒有了,一念清醒,清清楚楚,就可以成就意生身。修成功的人,另外的生命再不要經過六道輪迴的投胎,自己意生身,意念一動,就可以造成另一個身體。功夫做得好,第七識就能從肉體出來,這就是意生身。 中陰身是第七識的幻化身。 地、水、火、風、空、青、黃、赤、白、識,這十種功能可以在任何東西任何地方穿入透過,稱為十一切入。 有了道的人,聽不用耳,看不用眼,動不用力氣,思不用大腦,可是能夠達到目的,這是氣功了。 行蘊是第七、八識之間的東西。行蘊藉助中脈發揮作用。修持能達到要心臟、脈搏、呼吸停掉就停掉,要活動就活動,那你才對行蘊有把握。能對行蘊有把握,才叫修行。(十)止觀 氣脈 定 精氣神 性與命 丹 清醒原本就是止,就是定。 清醒就是觀,觀就是清醒。觀是清醒的作用。 禪宗是觀第一義,當下就是,就明白了。 越清醒越空,越空越清醒。在空中同時就有光明,即清醒、空、光明本為一體。我們所證到的空如果沒有光明,不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清醒狀態,就不是真空。反過來說,清醒如果沒有光明,不是空的,就不是真清醒。當然,真光明也必定是清醒的、空的。 止和觀是一種方便、手段。手段不是目標。目標是形而上的,手段是形而下的。一旦進入了形而上的境界,所有形而下的都成了空話廢話。 白骨觀、不凈觀三十多種觀法,對鈍根的修行人來講要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地觀。對利根的修行人來說就不要一步步地觀想了,一個觀念就明白了,當下就解脫了身見。 佛法真正的修持就在於止觀。一要觀心,明心見性。真正的神通是大智慧。二要觀身,所有的佛經,不管是大乘或小乘,所講的修行路線幾乎都是從觀身開始,例如白骨觀、不凈觀。這是修學佛法的基礎。若不走觀身法門則永遠也無法達到解脫。 修止是修道學佛的第一步。止是修行過程中心理所達到的一種境界,是指思想意念的專一,是雜念妄想被截斷後的狀態。定是止的延伸、深入,止能夠持續下去就是定。在心理處於定境中,必然會引發諸如氣住脈停等生理的變化。這個關係一定要搞清楚。入定不一定要打坐,每個姿態都可以入定。真定是無處、無時不定。修道學佛先要得止。不管功夫做得多麼好,內在的思想、意念能否永遠停在某一處呢?作意地把心定在某處而能做到超越時間與空間,超越生理與心理,這個才是止的道理,譬如念佛是我們有意地把心定在佛號上,不去管其他的雜念,這樣心會變得更活潑,但是在活潑當中並不是亂想的。只有得止得定才能除掉散亂、睡眠以及一切虛妄煩惱。真得定的人隨時都在休息中,因此可以不需靠睡眠來休息。止在禪宗而言就是"截斷眾流",我們的思想就像一股流水一樣永遠地流下去,要如何才能把它給截斷呢?當過去的念頭已經過去,未來的念頭還未來的中間,這個念頭就是空,止於這個空上面,就把它給截斷了。不管修那個法門,意念若無法做到止於專一,那麼所有的功夫都是白費的。想要了生死那是不可能的,成佛也不可能,只能說是玩弄自己。我們打坐做功夫,不管念佛或是空觀,假使能做到只有一念,意念專一了,而內不出,外不入,即我們的念頭不向外攀緣想東想西,外面的境界也不會影響到我們做功夫時,就是止,這樣就初步達到靜的境界,靜的境界不是定,而是定的前兆。雖然坐到後來腿脹腳麻腰酸,然而這也正是定的前兆即還在止的狀態中。只要這一點認識清楚了就可以慢慢做功夫了。打通任督二脈、三脈七輪,也屬於定的前兆即止的狀態。然而一般我們做功夫,由於靜使生理起變化而裡面的念頭就跟著跑出來了,而覺得這裡酸、那裡脹,因此無法做到內不出、外不入,往往功夫就到此為止而無法再進步。假如你能認識這些現象不過是定的前兆,是止中所發生的必然過程,並且能夠忍過去,跨過這一步,那麼再進一步就可以談到如何發諸禪定。到了定的境界就轉入意念的境界了,不要被生理轉著走。一轉入這個境界,頭頂上慢慢清涼而有甘露水下來,叫醍醐灌頂。到了定的境界一切功德才能成就,才會發起拙火得暖,打坐腿就不會發麻了,慢慢全身發暖,暖了以後就軟了,不管九十幾或一百幾,得暖以後原本硬化的老骨頭都會變成嬰兒般,進而氣脈就全通了。總之,止能生出一切的善根。 "心息相依",就是意識妄想之流被截斷了,呼吸不動了。心與息本為一體。氣是心的附屬品。念動然後氣動,心動了,息也就動了。思想越亂,呼吸就越亂;思想細了,呼吸也跟著細了;思想不動了,念頭不動了、清靜了,意識妄想之流被截斷了,呼吸就會停下來,就會止息即氣住脈停。念頭隨時能夠空掉,氣脈自然可以轉變。真正念頭空了,氣自然回歸,自然會氣住脈停,達到二、三禪。調心就是調息,調心無形之中就在調息。心調好了,專一了,得止了,氣息自然而然也就會得止。只在呼吸上求止,又加了一個念頭,更不能達到止息。止息,關鍵是止心,不是呼吸的問題。思想情緒越多,氣就越亂,生命本來的功能損失就越多。息調好了,身體自然而然就會健康起來。所以基本上都是心念的關係,就是要調心、止心、正意。如何調心、止心、正意?清醒就是調心、止心、正意。 正意最重要。意識妄想之流被截斷了,什麼念頭都沒有而了了分明,就是正意。簡單地說,清醒就是正意。什麼姿勢都可以。等功夫到了,氣脈一通,兩條腿自然就會軟化盤住。 把思想念頭完全放空靈了,聽其自然。當思想念頭真的完全空靈了,呼吸就會慢慢充滿,它自己自然停止,這個叫做止息。要想修道,就把念頭空了,不加助力,不緊張,然後呼吸自然而然就會慢慢停止,達到心息相依,這個叫修道,叫做功夫。做功夫要專一來修。所謂專一,就是一切萬緣放下,像出家人一樣,專門在修。不過在家人很難做到。但也必須有一個階段專修,再來入世做事。普通在社會上做事,又想做功夫,必須經常要找短時間,一天、兩天、三天,或者七天,隨時在實驗,慢慢短期的實驗累積起來,這是初步的。平時各種慾念也要減少,否則思想很難空靈。 前面講過"意識妄想之流被截斷,這一剎那不是只有在打坐時才能來到,行住坐卧任何姿勢都可以發生。碰上了千萬不要錯過,就定在那上面,越久越好"。果真如此做到了,氣脈一定會發生變化。 當慾念一來時,四大都在動,四大都受損害,佛經以災難稱之。任何一念一動,四大都會動,都不歸位。人的身體為什麼不能得定?因為都不歸位,都不均衡。實質就是思想妄念川流不息,停不下來。 定有一個條件,就是輕安。頭頂上發清涼是輕安的前奏。不過,由上而下的輕安容易退失,有時會全垮了。由腳心發起的一股力量,由下至上,就不易退失。如何是輕安呢?身體的粗重障礙沒有了,沒有身體的感受,輕靈到極點。真得定了,坐著覺得似騰空,就是那麼輕安。三脈七輪都通透了,身體才會發生輕安。 在智慧觀照的境界中【清醒時時顯現】就有定。要以無分別智觀,在不分別中自然而觀,叫般若,不是普通的觀,而是永遠在定中,無分別的觀,雖然能夠觀一切理、通一切智,卻是沒有妄念。此為修般若,以智慧為依歸。 一念清醒就是止觀雙運,就是定慧。 一坐就已經得止了,這個時候不需要起觀,不必刻意再進一步去觀,止當中就有觀。不一定打坐,眼睛一閉,就感覺跟普通活動不同了,這種感覺就是觀,觀也來了,止也來了,很現成的,別再鑽牛角尖。然後慢慢寧靜,進一步寧靜,你進一步體會,進一步體會,進一步寧靜,這樣止觀雙運,兩者同時並進。觀,就是注意,注意力就是觀的作用。止就是安詳、寧靜。只要外界不起作用,自然很安詳,也就是止,同時把注意力集中觀察自己當時的心理狀況就是觀。從止觀,到最後悟道成佛,不是止的功夫,完全是觀,是觀的作用。身心不是止所能止得了的,是觀,唯有觀才能止。念頭不是止所能止得了的,是靠觀來破的。全部佛法就是一條路:"止觀"。 定指的是意念的專一。假如能修定,等於暗室中的一盞明燈照破了千年黑暗。只有智慧的明燈這一點亮光才能照破幾千億萬年的黑暗。智慧的亮光一動就破除了無數劫來的惡業。 修行不論大小乘,要是沒有到定的境界,都是白修一場。見了道的人,不能不走禪定的路,道理再高明,沒有定力也是不行。何為定?就是斷一切妄想煩惱,斷貪瞋痴慢疑,就是沒有身心的存在,與天空一樣清,無量無邊,既不昏沉,又不散亂,清清楚楚,心念不起,清明在躬,非常清醒,清醒到極點。身體內外一片光明,這是本醒光明,晝夜不變,動中靜中都在一片光明中,這也就是虹光身。 定,就是凝神。 慧到了才能真得定。 打坐為什麼不能入定?忍住就定了嘛。用心專一,專一以後神氣兩個結合就得定了,沒有不成功的。修道沒有什麼奧秘,就是神氣兩個結合而已,是溫暖地結合。就那麼簡單。 一點靈明不昧的清醒是本來存在的。讓一點靈明的清醒做主,到完全空了,身上氣機精氣就發動了。清醒繼續做主,就制服了氣脈。慢慢這樣下去,氣脈安定了,就回歸中脈,達到脈解心開。心脈打開,自己會"砰"一下,胸口好像拉開了一樣,打開了心胸。一脈通百脈通,是指中脈一通,百脈自然都通了。此時,從頭頂開始身心內外一片白光,是有相的光明。頭頂上自然有甘露流下來。到這個時候特別要注意營養,要吃好的飲食,而且避開一切人事的干擾。到了這一步,要入密室,在不通風的地方,甚至到沒有鳥雀聲音的地方,一切聲音都沉寂了。這個階段才是得到天元丹的境界。這時氣脈就真通了,所有神經細胞自然會鬆開,身心清靜了,沒有氣脈的感覺了,沒有身體的感覺了,妄念不生,身心兩忘,天人合一,就是"百脈衝和"的境界,回到本醒的範圍,這個時候就是大定,是色界光明定境。定一旦產生力量成為定力,就不會再被思想妄念以及生理上的諸如酸脹麻痛等感覺拉走,就"心能轉物"了。只要定力增長了,智慧自然一天一天增長。 心輪之脈,必須心空一念,方可"脈解心開",內外一片光明,即到色界光明定境。 炁,無火之謂"炁"。炁是心清凈無思無慮的境界。它是生命的能源,換句話說,生命是由原始的炁變化來的。找到自己生命中的這個能源,才可以改變自己這個身體而合於宇宙法則,即才可以得道。 放下身心的感受,放下身體這個念頭,身體內部氣的流動將更加通暢。 中脈是藍色的,中脈通了,就一片光明,藍天一樣。中脈,由頭頂的囟門,中間靠後腦一點點的地方,與虛空連下來,一直下來通到海底。【中脈上通虛空,下達海底】。 氣脈真正通了,身體內在的光明才能生起。光明生起以後,拙火才能起來。拙火發動了就能夠與虛空合一,"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此時才能真正截斷妄念、煩惱。 不能得定是有身體的感覺。 氣修不通,脈絡轉化不了,不能得定。中脈不通而言得定者,絕無是處。氣脈通不通和打坐是兩回事。但氣脈通了,要坐多久就坐多久。息就是不呼不吸、不進不出,停止在那兒,是完全寧靜,與虛空相通、合一的境界。此時,身體內部的障礙統統沒有了,沒有痛苦難受,酸麻脹痛癢等等感受一點都沒有。簡單地說,息就是身心內外通透無礙,與虛空合一了,虛空就是我,我就是虛空。它是生命的本源,是了生死的法門。認識了生命里的本元之氣即息,才開始叫做真正修禪定、做功夫,才能控制生命、轉變生命。真正的氣脈通,就是達到了息的境界,即整個身心與虛空相互通透無礙,合一了,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境界。沒有與虛空相通合一,你的氣脈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真通的。 禪宗的修法完全靠心力自己把氣脈轉化了,達到息的境界。但心力要非常堅強!念頭要隨時能夠空掉,氣脈自然可以轉變。這一步功夫非常非常難! 種子氣的氣是空的,是心物一元的,是念力,也是心力。(種子氣是涵蓋整個宇宙虛空的,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 修脈,就是要知道身體內部哪裡發暖,哪裡發冷。 氣到了足心,才能談到三脈七輪。氣脈打通了,准可得定。 修行之所以不能證果,不外四個字:男女飲食。若不轉化,什麼基礎都沒了。男女飲食沒有斷,身體都有毛病,就成為修行的障礙。 所有的病都是因為氣不通而引起的。要證果入定,非休糧辟穀不可。真得定,修持達到氣脈通了,到了辟穀境界,不要飲食了,只喝水,它完全通的,內身就變成玻璃體了。 到了心息相依,完全專一的時候,最好連飲食都不管,一吃東西就阻礙住了。不要怕餓,餓不死。人不一定吃飯,服氣就可以了。走修行之路,腸胃一定要清爽。 到止以後,一直坐下去、止下去,進一步變化就大了。可惜到這個時候你的心動了,愛動的習氣起來了,就坐不下去了。為什麼修行永遠不上路?就是因為忍不住。此時就要忍住。忍住一下,再延續下去。忍是很重要的,忍不是定。由忍到止。忍住就過去了。修到止息,身體內部的變化就很大了,非常非常大,全身氣血流通,一切都知道了。到這個境界,就要有個環境專修下去了。止息即氣住脈停是要專修的。如果想要在入世做事中能夠達到隨時止息,那是不得了的大功夫,是大菩薩才能做到的境界。 心不要注意上面,一切凡夫都習慣注意上面。心沉下,純陽之氣就上升,如此才能得定。不把心沉下去,純陽之氣就會下沉,永遠不會得定。第六意識的用在腦裡頭,思想、妄念在腦裡頭用。"心",硬是心臟部分啊!心臟並沒有思想,但是的確是一部分。平常做事,把心沉到心臟這一部分來做事,少管腦,你就不同!定力夠了,記憶力增強了。參話頭、觀想、念佛、念咒子,都在用第六意識、在用腦--錯了!所以不能得定、不能證道。心,你應放在心臟部位,有絕對道理!這是科學。不是講心臟就是心啊!可是你使用的部分--"心"主要在這裡。所以念佛你在心中念,不要在腦中念。 在靜坐中修得定力以後,要鍛煉在行、住、卧、中也能保持住已得的定境。進一步更要達到在處理一切事務及言談時,都不失掉定的境界,才真正算是定力堅固。用堅固的定力證取菩提,就相當方便,得心應手。 什麼是禪定呢?行善就是禪定。禪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有沒有定力,只要看你有沒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盤腿多久。但是盤腿也是要的,這是習定,練習定的基本功夫。真得定了,盤腿、放腿、走路、睡覺,無一不在定中,這要善根成就才能做到。不行善、不修福德怎麼會得定?福德真修圓滿了,不打坐也會得定。所以必須要勤集善根,廣行善事,如此才能真正得到禪定,永不散亂。有了禪定以後,才能發起智慧。智慧是什麼?是身心內外一片光明清凈。這不是理論,是功夫,得了智慧幹什麼?大徹大悟而證得菩提。 心是散亂的,思想在跳動,這叫煩惱。不著相,煩惱就轉菩提了。 如來大定無出入,起定即是入定,起定而心不亂,此乃是真定。 真得定了,氣脈必然是通的,所有神經細胞自然會鬆開,臉色自然端正柔和。 修心能改相即轉化生理,這是必然的。隨時謙虛,隨時反省自己的過錯,這就是慚愧心。真正知道慚愧的人,是正修行人。隨時懺悔反省,改進自己,修到功德圓滿時,身心必然會轉變。 修持只要稍有定力,本醒必然發光。 得一心者,則萬邪滅。 本醒光明就是我們生命本來就有的丹,它被慾望、煩惱、妄想遮蓋住了,把這些污染清除掉,生命中本有的本醒光明就出來了,這就叫還丹。前提是首先要保持清醒不變,這樣氣自然會回來,自然會氣住脈停、得定結丹。換句話來說,清醒本來圓明清凈,就在我們身上。能夠抓住它,在肉體鍋爐中重新鍛煉一番,凝固起來,同肉體結合成一個實體的東西,修成功了永遠不生不死。把本來是虛無縹緲的變成一個事實,這是金丹最重要的關鍵。 "丹頭"是真空妙有修到了,說它空,是有的;說它有,是空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這個靈丹一點修成了是萬劫不壞的,身外有身就是這個來的。"神明之妙固,全在中黃正位"。 我們自身有最好的長生不死之葯--精、氣、神。如果不放射,迴轉來把自己的精氣神凝聚起來,就叫做還丹。把精氣神凝合了,就可以產生一個新的生命,永遠不死。真精就是心中清明,清楚,寧靜。真到了無分別心,渾然一體,才真正是精充滿了,這是精神之精。不漏精的精不是指精液,"情動乎中,必搖其精"即心中有一念,感情一動,精氣已經在散了,精的道理是這個精,所以修持的人應該在沒有發動精液以前化掉它,即化掉心中這一念。身體本身有炁,要把這個體會出來。真把炁的道理體會出來,七天以內一定證果。只要把自己本來有的引發,身體內部一定起變化。用本身的炁就可以達到祛病延年,返老還童,容易得很,易如反掌,就是因見地不到,所以才認不清。炁認得了,要練到"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最多三天以內就可做到,打坐想入定多少天也都可以辦到,身體要怎麼輕靈就怎麼輕靈。 從本質上來講,精氣神本為一體,無二無別。神到之處,精氣必到。 神凝則炁聚"精"和"炁"是由"神"而有。神照久了【清醒時時顯現】就會生炁。再照久了炁就會生精,有無窮快樂,得無比清凈,不向外流溢,慢慢就會有成就。 光明靠炁而來。靜靠神【清醒】而來。靜到了極點,真正本醒光明出現在身體的內部。閉著眼睛看到內外一片光明。 精氣神三家會合成一體即人元丹修成功了,氣脈才會真通,就是"百脈衝和"的境界,此時頂上這個口開了,自然有天元丹來,那是真正密宗所講的灌頂,就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連成了一氣,即天人合一。所以,氣脈真通了必然會天人合一,晝夜長明【光明境界】,渾身溫暖如春,身心內外沐浴在一團光明景象中,整個天地宇宙縮小地融於我的範圍,自我身心與虛空渾然一體。這裡要提醒大家注意,是"整個天地宇宙縮小地融於我的範圍"。這時就可出陽神(但吃多了會昏沉)。反過來說,只有達到天人合一,才是真正氣脈通【光明境界】,否則氣脈不是真通。如何才能達到天人合一呢?守住了神【清醒時時顯現】,氣自然調柔,連氣都沒有了,謂之息【光明境界】。天地與我自然溶化在一起。因此,我們不要追求天人合一,只要氣脈真正通了,自然就會天人合一。達到氣住脈停【光明境界】時,真正的採藥功夫來了。誰采呢?是我們清醒這個主人采【清醒時時顯現出來自然而然就在採藥】。神、氣、元精不能讓它散了,要把它凝聚,有股力量把它吸收回來,好像一點靈光,這個就是丹,是真正的明點,不是觀想出來的,是自然來的。到這個時候,就要閉關修了,完全進入關房。真修道慢慢鍛煉,最後鍛煉成內外有光,像大太陽一樣。 清醒就是一陽來複,真陽之氣來了,這個正是真火,把握住清醒這一念,才叫做採藥。生命的根本,就是一陽來複,看不見的一陽來複是最高明的。把握住清醒,生命的根本就在你手裡了,這個就是命蒂。 功夫到了三禪境界【氣住脈停,光明境界】,身體完全軟化了、凈化了,才能去除疾病。必須達到止息,身體由病痛、障礙才能恢復到絕對健康。這時修禪定才能進一步認識生命。 做到六根不漏,都收攝了,生理自然起變化。 性功的成就是一念不生清凈圓明,是本醒;命功的成就是氣住脈停【光明境界】。這兩個配合一起才能合而成丹。性與命如何結合呢?要透過真意。真意就是一念不生,就是清凈。在一念不生清凈的真意境界內,性與命就結合了。三家結合就能結成丹。此時就得定了。一念不生處【真意顯現】,身心性命一定歸一。真到了一念不生【真意顯現】,一定是氣住脈停【光明境界】。所以,結丹全要靠一念不生這個真意才可以。 真意能夠制服妄念。雖無妄念,並未昏迷;雖然清醒,並無雜念【即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最後,性【本醒】與命【光明境界】都歸到真意,三家結合而成丹。所以,修行煉丹之道,全在真意。把念頭完全清靜歸到了真意,就不入輪迴跳出生死。真意就是活子時,懂了真意,就會做功夫了。心念很清凈,沒有雜想、妄念,身體也很端正,這就是真意。做到十二時辰都在這個境界中,修道做功夫就快了。精氣神要靠真意才能凝結到一起。 千經萬論所指的兩物,就是我們的神和氣兩樣結合。 煩惱和病痛,都從心中結使(貪瞋痴慢疑)來,都解不開,如果意結一解開,八十八結使自然清凈,自然可以達到漏盡通的境界。意解心開就是道,禪宗開悟的第一步就是這個。定力到了,真悟道了,心脈就打開了【光明境界】。真到了有所心得的時候,一定是意解心開,脈解心開【光明境界】。 慾念是最後一品無明。這一品不能了,就跳不出欲界。 過午不食的功德:不昏沉;斷睡眠;斷情慾;身體清明。 眼睛的神光要凝,不要外露,哪怕打坐閉著眼睛也不可外露,即不可看到各種境界。神外露,不能凝丹。眼神不外露,即似看非看,就會與天地之光合一,就可凝神聚氣而成丹。如何才能做到呢?就是依靠真意。無形的真意就是一念不生。依靠真意,一念不生,就能凝神聚氣、精氣神合一,就能得暖,就能氣住脈停【光明境界】,就能身心性命歸一,法報化三身成就。 心物一元,到了最高處,藉著物理【如光明】一樣可以直接達到形而上,二者是一體兩面。 根與境,基本原理是心物一元,是一心所變現。 密宗對中脈的觀想可大可小,或細如馬尾、吸管,或粗如手臂,或等如身體大小,或如虛空,或遍法界,乃至完成法身。 人身本有三界,腰部肚臍以下到下部生殖器海底是欲界,是"精"所管轄的範圍。胸至喉是色界,是"炁"所管轄的範圍。喉以上直至頭上虛空為無色界,是"神"所管轄的範圍。樂、明、無念必依此三界而生。人身三界如下所示: 梵穴輪 頂 輪 眉間輪 無色界 神 無念 {喉 輪}---------------------------------- 心 輪 色 界 氣 明 {臍 輪}---------------------------------- 海底輪 欲 界 精 樂(十一)行願 行願是功德,功德不圓滿,智慧不會成就。大功德的成就才有大智慧。 真正的善根沒有發起,般若是不會來的。 修行,就是要檢查自己的心理行為。心行做不好,乃至對人處事的行為改變不了,就算是功夫做好了,也沒有用。真正的密法,在心理行為,道德的反省上。修行為何不能取得成果?是心行不夠,心裡的煩惱妄想習氣的根轉化不了,見地不到。從心理行為上改進自己,漸漸地功夫、見地自然會進步。心行的改變比打坐、做功夫重要得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點,你的定力、打坐就隨之進步一點。為什麼不能得定,甚至連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在功夫上去追求是空的。盤腿打坐與定沒有絕對的關係。 一個人如果隨時隨地都能夠把自己的毛病檢查出來,就是大修行人、真修行人、第一等人。什麼是學佛修道?一輩子檢查自己,反省自己,就這麼簡單。如果是一天到晚研究他人,觀察他人,那就免學、免修了。人就是不肯檢查自己,反省自己。 真正的佛法是在心行,在八十八結使的解脫。修行要從種子入手,就是要改變心行,改變習氣,從心行、習氣去轉變,把業識轉了。習氣深植在阿賴耶識中非常難破。你覺得自己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事實上無意中已在執著、已在分別,連自己都不知道。能夠找出來這習氣的話,就能得解脫了。 覺性雖非修生,但以修顯,所以必須要修。 佛的行,以覺悟度化一切眾生。使眾生的生命和精神升華得到解脫,就是法布施,行大慈悲。大乘菩薩的精神,是要挑起一切眾生的痛苦和危難,對社會、天下有責任感,肯為別人犧牲自我。 真布施是法布施。法布施是智慧的布施,教化他人就是智慧的布施。教化他人就是要解決他人心裡的痛苦。布施硬是要犧牲自己,不論是什麼人你硬是要教化他。 真的佛法是:善人要度,惡人也要度;對的要度,不對的更要度。 功德不成就,智慧是不會成就的。善根成就的人是有真智慧的。真智慧是真神通、真善根。真正的修行,最後就是一個路子:行願!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為,不要名利,發起救人救世之願,為別人著想,處處能犧牲自己。要修無數功德,無數善行才行,起心動念,內在的思想行為要轉變。修行修的是心裡行為,不是修腿,腿是靠不住的。 學佛修道做功夫,要具備智慧、福德兩種資糧。資糧不具備,你拿什麼去修啊!福德資糧就是福報。福報不夠,等你剛剛要打坐,電話來了,家裡什麼人病了,你連打坐的福報都沒有。剛剛想上軌道,空下時間來用功,東邊冒火,西邊冒煙,屢試屢驗。不做功夫,什麼事都沒有。一做功夫,什麼事都來了。修行是要大福報的。沒有福報,你別想修道成功,因為你不擾亂人家,人家可來擾亂你。福報如何來?就是行一切善,徹底轉變心行,徹底清除乾淨貪瞋痴慢疑等習氣。 學佛要修智慧福德。濟度眾生,會更忙、更辛苦,不是逃避現實。 真要做功夫,需要功德的培養,要修一切善,這個很要緊。功德是真的,決不是騙人。就算是功夫做到的話,功德不夠,善行不夠,莫名其妙地就會把你破壞掉,破壞的境界多得很。如果你積極修滿一切功德,不一定打坐也會到達,非常奇妙,絕對絕對不是騙人的。如果功德不圓滿,就算你那個道再高,馬上就會化掉,沒有用。這個是絕對的定律。行願所培養的功德必然會引發身心的變化。不管你用什麼法,要想有成就都需要修持自身功德,包括自己心理行為的轉化。功德到了的人,不修氣脈,拙火也會發動起來,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境界也都會來。心念變了,身就跟著變。隨心理的轉變,生理也會變化。打坐時坐的好不好沒有關係。善行到了,功德到了,只要把腿盤起來,立刻就會到達某一個境界。一個善的行為,比你坐在那裡一萬年厲害得多,這是行為的厲害,也是心的力量。善要下根啊!功德如何圓滿呢?就要勤集善根。行善要種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心性能夠修養到溫柔祥和,人見人愛,功德才能圓滿。 但觀己過,莫論人非。真學佛只有反省自己。 有任何一點看不起別人、批評別人的心理,早就犯戒了。"自贊毀他"是菩薩戒第一大戒。 如何與他人相處?不要時時挑剔他人的缺點、過錯,要忘記他人的缺點、過錯,只看他人長處,那怕是一點長處也要看到。修行最忌的就是見他人缺點、過錯。人與人相處,意見不可能一樣。菩薩道是我沒意見,聽你的。 菩薩是積極的,不管自己,只有做入世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非常煩惱的。要處處犧牲自己,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忍辱的時候,有非常痛苦的感受。而心念能把痛苦拿掉,轉化成慈悲,極痛而不痛,才是真正的智慧成就,才是菩薩的功德。 教化他人,使他人精神解脫,超越生命的束縛,這是真正的慈。 道是天下的公道,應該公布天下,使人人得到好處,這才是修道的目的。 真正的修持需要在名與利上真切地反省。名與利除不掉啊!真除去了,行願才有一點像樣。 人貴自立,一定要自己想辦法,自己站起來。自助然後人才會助,天才會助。一切求之於菩薩、上帝,沒有用。一切在自己。自己求自己,求真正的自己——本醒。人的生命完全靠自己,靠真正的自己——本醒,沒有靠天保佑。 真能在念念清醒、念念空的境界坦然而住【清醒時時顯現】,定久了,自然對佛法的一切事理產生深入而敬重的體會,也同時會自動發出利世利人之意。起深重心,起利世心,這是佛法起用。佛法的價值就在它能利益世界,救度眾生。所以行是佛法最後圓滿的表現。 真用功得力時,行不知行,看不知看,外面一切都與我無關。 在聲色上了,才是究竟。不擺脫世間形態,而心能出家。這是大乘菩薩道,比出世還難。學佛最要緊的是在事上的運用。儘管做事,而不著相。成功了不喜,失敗了不憂。為眾生服務,利益眾生。只有在事上運用,才是真正學佛,才得真實受用,才得大自在。事務多正是鍛煉化盡妄習的好機會。無心而應事,絕不會感覺疲勞。要歷境練心,在日用做事當中,時時清醒,不怕不避一切逆境煩惱,經得起種種考驗,歷盡艱辛,吃大苦耐大勞,磨盡習氣,才能成道。真正佛法就在自己一天忙亂處得定。要把修行變成生活的全部。生活本身就是修行。離開了生活如何去修行?雖然在修行中,也不要以為自己在修行。【認為自己在修行,就會被這一念擋住、污染】。 全部修養,包括打坐參禪念佛,就是要做到"廢心用形",即內心清醒,沒有一點雜念妄想、喜憂煩惱,而身體照樣能做事情。 清醒是一切障礙的總對治法,既不落空,又不著有。對治法門的作用,就是把我們的習氣漸漸轉變過來。 修行是要有我去修,而不是無我去修,無我怎麼去修?行則是要有我的。無我是證到了形而上的道體。 "法無取捨",你覺得一定要放下了才是,放不下就是污染,這就有了取捨。本來就是放下的,本來不用放下,自然是放下的。法是沒有污染的,清醒本來寂滅。你有一個放下之心就有取捨了,就被污染了。你上了座想我要放下!放下!早就放不下了。因為你有一個求放下之心,這個念頭擋住了,污染了。 如何迴向?很簡單,你只要起這一念就迴向了,這就是心念的力量,不用再念出來這是為了誰為了誰的。修行不是為了自己,要布施出去,要迴向給一切眾生。有什麼利益自己不佔有,就是迴向。只要有布施,就一定有迴向。你拋出去的力量多大,迴轉來的力量就多大。利人就是利己。把一切都布施出去了,還怕餓死嗎?【"怕餓死"這一念都布施出去了】。儘管去布施,布施完了,這個力量自會迴轉給你,但不要去求迴轉。迴向就是布施,但是你施出去的還是會回到你這兒來,那是輪轉的道理。 什麼時候身口意才在造善業呢?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得定了【清醒時時顯現】。身不動,也不用吃,身就沒有造業;口不動,連阿彌陀佛的阿字都不阿了;意念動也不動,清凈圓明,也不造業了。只有這個時候,才是真正身口意三業向善。 真正的大供養、大布施是法供養、法布施,就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大徹大悟,悟道了【清醒顯現】,這個時候才是身口意供養,供養佛菩薩三寶。 以佛的教導去修持就是法供養,而法供養是所有供養中最高的。 一些宗教徒的心理很可怕,都是有所求。這些人一到他們教主的像前,就下跪求平安求財富,都是求。如果教主、神明因為人家拜了就保佑他們,那第一就犯了貪污罪,收受賄賂。宗教應該是好的人要救,不好的人更要救,拜了自己的人要照應,不拜自己的人也要照應才對。大乘菩薩是施與人家的恩惠記都不記,沒有任何希求,所做的功德自己不求回報。乃至打坐修行都不求成佛,只希望因自己打坐所得到的內心中的安詳能夠影響到他人也生安詳,如此而已。即使對自己的子女也要持這樣的態度,不求子女的回報、孝順。 學佛修道,要先能管理照應自己的身心。如果連自己的身心變化都不知道,還叫修道嗎?修道要清楚身體內部的變化,以及心理的變化;起心動念都要知道。對自己身心內在任何一點變化,都隨時要很清楚,這才叫修道。身體的變化,慾念的澄清,飲食的調理,氣候的變化等,都要留意。修持功夫都是從自己身體上體會出來的,也是從自己心地法門中體會出來的。 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由自身業力決定的。得什麼病,什麼時候死,活多長時間,都是業力的作用。明白此理,就沒有必要為自己、為他人的生老病死擔憂了。然而,人的生老病死能不能改變呢?是能夠改變的。改變的唯一途徑就是修行,就是自己要通過心理行為的轉變來凈化轉化自身的業力。 一個真正有道的人,處在這個社會,常有很多的委屈、侮辱、冤枉、痛苦,沒有辦法向人訴苦,只有自己挑起來。(十二)報身 化身 三身只是一身。 報身修成了以後,自然有化身 法報化三身都是本醒具足的。 報身是虹光身,一片光明,無相。在度眾生的過程中,既要隨眾生不同的根基、習氣,教以相應的佛法,度他出苦海。又要將自身塵沙惑與微細無明消盡,這樣才能得到差別智也叫後得智。當度生功德圓滿了,就能在突然之間生出光明報身。 妄心、妄念分粗的、細的、微細的、極微細的。極微細的叫微細流注。當把極微細的,最最微細的妄念即微細流注除盡了,才能證到百千萬億化身,分身十方世界,廣度千百億眾生,起大妙用。(十三)功夫程度的標準 證量以及磨難 功夫程度的標準: 果位的標準即功夫程度的標準是以心理行為上的貪瞋痴慢疑結使去掉的程度為依據的,結使去掉了幾層,禪定的功夫絕對就到了那裡。打坐修定,那是因,不是果位,得定也不是果位!貪瞋痴慢疑要怎麼轉呢?不是只靠打坐就能斷的了得,要修,要在行為上修。不在行為上修,斷不了的。修行,關鍵就是修正心理行為。受心理行為的影響,氣質、習氣在變化,每一個細胞都在變化,不是假的。你能把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能夠在煩惱中立刻覺察到煩惱,及時提醒自己這可不對,這樣一覺醒,當下就是菩提。氣脈與心理行為有絕對關係,多行一點善,念頭轉善一點,自己心中的煩惱、習氣去掉了一些,氣脈就會轉一分,定力自然就會增加一分。心理行為及習氣不能斷,就做不到身內的功德成就,所以功夫不會進步。貪瞋痴慢疑慢慢去掉了,身體方面自然是一秒秒、一天天在變化。這個道理是呆板的。功夫進沒進步,色身、氣脈轉沒轉化,要以檢查習氣改沒改變入手。孜孜為善,孜孜去不善。習氣是次第慢慢斷的。要把過去、現在自己身心的業報清理完了,開悟的那一點消息才會來。否則,智慧啟發不了。生命的延續,就是一個業識的作用。業是一股習慣性的力量,包括善的、惡的就是業報。人生壽命的長短,身體的好壞,甚至於生哪一種病,或者環境上應該有哪種遭遇,都是業識的作用。 一切放下、丟開,做到了內布施就可成就、成道。 證量以及磨難: 功夫上身了,道要上身,這個是有效驗有徵候的,功夫有沒有到,自己才知道,這個是正信,不是迷信。這是個科學,不是亂講,道不是空洞的。自己的確有個東西來才有些消息。 清醒自在,沒有煩惱、妄念、境界,這時才算有點入門的樣子。 證道的人,沒有時間、空間的阻礙。十世古今就在當念,億萬年以前,以及億萬年以後都是現在,就只有這一個,沒有第二個。空間沒有阻礙,沒有方位、大小、來去。無邊剎境就在自己這裡。 功夫到家的人,身輕如燕,夜睡無夢,晝夜長明,永遠清醒。 夜醒無夢不算本事,要晝夜無夢,連白天的"夢"也沒有。 當修心地法門真正達到某種境界時,真空生妙有,自然湧出事物,這才叫成就(證量)。 功夫到某個程度時,自己就如同燈影中行,覺得是靈魂活在這裡。如夢如幻不是形容,功夫到了,整個物理的、物質的現實世界就是一個夢境,不是空話,要真修持到那個境界才是。 真學般若真修道的人,真正到空性時,自己的磨難就來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真實的事,不是假的。如果你說我福報大沒有魔障,那你很可能沒有道。道不高,魔不來。所以,碰到這些境界,自己要看清楚,反省《金剛經》上的話: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還要明白,道人空,毀謗不了。空的力量,迴轉的力量大。謗般若的人,果報還會回到他自己身上。 魔障、磨難是來消除我們自身業力、習氣的。沒有魔障、磨難,我們自身的業力、習氣怎麼除去?是根本除不去的。 魔是業力造的,魔的力量下去了,菩提道果就成功了。修行何以不到家?因為處處有魔障。你剛剛進一步,魔障就來了。你進步一尺,魔障就進步十尺。真修菩薩道不怕魔障,還希望有魔障,所謂"欲堅道力憑魔力",你每打贏一次,你的功夫就躍進一步。如果被魔磨垮了,你就下去了。修行人不怕魔障,不怕磨難,努力向前。經過一番魔障,道力自會強化一分。 真的考驗在病,病得快要崩潰,自己一點做不了主時,大痛苦時,測驗你平生的道力夠不夠。 來磨難你的都是菩薩。十方世界中做魔王的,都是十地以上的大菩薩。給你反對,給你刺激,給你煩惱的都是魔,都是菩薩變成魔王來試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力量比道還大。如果你磨不過去,你的道只高一尺而已。魔可是有一丈高。如果你把魔降服了,就跳過了九尺。真受得了魔,打過了這一層,你的道理就躍進一大步。所以說真修道求魔來磨你,魔還不肯來呢!你能受魔王折磨要多大的福氣啊! 正心誠意,百邪不侵。 什麼是真降魔?就是不動念,就是清醒。 把自己心理上感受的功能解脫,拿開,身上的病就好了!因為身體本來具有生命本能的治療力量。越握著感受不放,就越糟糕。 人生的遭遇,沒有哪一件不是來磨鍊你的。能經得起磨鍊,就是真修行人。如果被磨垮了,就完了。(十四)如何安心 沒有成佛以前,誰的心都不能安。只有大徹大悟,才能安心。清醒就是安心。清醒則心安,心安則心靜。這就是佛法。 要從自己心理上檢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的也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隨時研究清楚,過去已過去,未來切莫算,剛說現在,現在已沒有了,那就很好嘛!打坐,如何定下來,安下來?兩腿沒有盤以前過去了,盤了以後,管它氣脈通不通,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就是盤腿,現在心不可得就好了,不就安下來了嗎?可是大家打坐修道,貪心大的很哪!專想那個未來不可得的,硬想得到它!都在那裡幻想!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明心見性沒什麼了不起,安心最難。真到了安心就成佛。 一切佛法修證,歸到最後是兩個字:安心。學佛真正講起來就只有一件事,就是為了安"心"立命。不管東方或西方的宗教都是為了安心。 佛法是安心法,是得真實受用的。哪裡去安心呢?清醒本安,明白清醒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就不會向外馳求,就沒有疑惑了,心裡就安穩了。能夠時時清醒,就能得真實受用。 (十五)如何弘揚佛法 現時代,開新的禪宗,用新的方法,另走一條路,不能再用老法子了,不一定是佛不佛。就是佛,也不會怪你的。只要你有辦法弘揚,不管你用哪個方式。大乘菩薩學通了,嘴裡沒有"般若、供養、布施、因緣、涅槃"等這些術語。跟不懂的人就不能用這一套,要用普通的語言來講。弘法,能夠一句佛話也不講,一個佛字也不提,就能將這個道理教導別人,就是佛法!何必要加一個"佛"字呢?那只是外衣!這個外衣是可以脫掉的。世間法就是佛法。真正的佛法不是宗教,沒有宗教的形式,沒有形式,沒有形象,也不是盲目崇拜。追求宇宙萬物生命的根本,才是佛法的真意。佛就是宇宙眾生一切的本體。 自己證到了解脫的境界,得了解脫,然後再為眾生說解脫的法門,這樣做才是對的。自己悟道了,然後教化眾生悟道,這樣做不但對自己沒有損害,自己的道理越布施出去,智慧就越增加,這就叫無盡燈。 學佛的人,在家裡、在社會都要幫助別人,犧牲自我沒有要求,不自私,不為名利,只有一番弘揚佛法的心。 學佛修道是有時機、因緣這個條件的。時機不成熟,因緣不到,縱然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說動他去學、去修。但即便如此,我們也絕對不能放棄任何一個人。所以,在推廣普及佛法的事業中,一定不能急躁。一定不要去強迫、逼迫他人去學、去修。要有百倍、千倍、萬倍的信心、耐心和毅力,一要積極地去創造條件,努力促使時機成熟、因緣到來;二要耐心地等待,堅信時機一定會成熟,因緣一定會到來。時機、因緣並不一定就是一生一世的,即使他今生無緣學佛修道,但卻為來生來世學佛修道種下了種子!換句話說,我們推廣普及佛法的工作是絕對不會白費的,在永恆的生命中是一定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其他 練功勿論時間長短,關鍵在於心清醒不清醒。心清醒了,坐下來不多時,就能安然入定,自然有輕安、寧喜的禪境,自然會光明大放。注意,清醒不是我們想出來的,是它自己顯現出來的。它本身就是大智慧。 聖人都是人做的,佛也是人修成的。 妄念必須靠清醒才能破除。 十世古今就在當念。無邊剎境就在自己這裡。 一個新的理論出現,馬上可以使世界改觀。 心物是一元的,色法也是心法的一部分【物是心的一種】,心理所到達之處,物理就到達;物理所到之處,心理也就到了,這兩個並重,彼此沒有輕重的分別,這個原理要抓住。正因為心物是一元的,所以心一定能夠轉物,能夠轉變身心,轉變世界。"心能轉物,即同如來"。真正的大成就,非做到心物一元不可,只偏向一面是不行的。自我可以生出地水火風,包括物質變化出來的作用。如果四大構成的物質世界破不了,說要成道,那是自欺之談。一切唯心,身體是心的一部分,屬於心所包含的範圍。身與心是一個心,心是身心兩面。真認為一切唯心,身體是心的一部分,此身沒有轉不了的。此身也是唯心中間的重要東西。此身如果不能轉,你所修的法門就是靠不住的。心是"心物一元"的心,要把那個功能見到拿住才行。身心內外一切,精神的、物質的,物質世界與形象,都是心的力量生成的。心物一元。了了心,才能了色,了物質世界這一面。學佛修道,是迴轉來在自己這裡找,把"這個"【自性】找出來,"那個"【身、物】就容易了。身是心的一種,它如息不下來【即身體不能氣住脈停】,妄念就不會息下來。真達到正身、正意,沒有一個身體不能轉化;沒有病去不掉的;沒有身心不會健康的。因為一切唯心所造,這是真的。把心物一元的道理搞清楚、搞通了,會影響社會科學,影響政治思想。 宇宙間的聲音和光是自然界中範圍最廣、最容易使人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的引導力量。 物質科學的發展,精密科學的發展,是工商業的進步,給人類帶來了生活上許多便利。但是,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幸福,反而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煩惱,沒有帶來安詳。所以,我們要建立起一個新的人類文化。 學佛,必須有一度真正生起厭離心,功夫便一日千里,就上去了,這是一定的事。 做事就是做業,無分善惡。做好的稱善業,不好的稱惡業,不好不壞的是無記業。六道輪迴,全憑善惡業所支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業由心來,由動念來。所以,從根本上來講,六道輪迴是由心、由動念的善、惡、不善不惡來決定的,而不是你想入哪個道就能入哪個道。當然你如果想入善道,比如想入天道,那麼你從現在起就要把所有的心理行為都轉變成善的,把貪瞋痴慢疑等惡的心理行為全部去掉,這樣你才有希望進入天道。 命運可不可以轉變呢?可以轉變,我們自己可以控制,一切唯心,心轉變了就可以轉變命運。但是這個轉變非常困難,要莫大的善行功德才能夠轉變得了。 生命是可以自己做主的,人不一定會死,可以永遠活著。關鍵是要認識自己生命的能源。 生命是永恆的,是輪迴永恆的。我們由嬰兒到老死,這只是生命的一個分段,是生命的現象,不是生命的根本。 人類可以解脫宇宙物理世界的束縛,而找到自己生命真正的自在與自由。養氣的功夫修成功了,人的壽命可以達到與宇宙同樣久,跟太陽、月亮同樣長。 佛的四大弟子迦葉尊者、賓頭盧尊者、羅睺羅、君屠缽嘆受佛的遺囑吩咐而留形住世,在這個娑婆世界永遠活著,以各種不同的身份、形態來教化。 呂純陽是由禪宗開悟的。他奉黃龍南祖師之命,生生世世永遠為佛教的外護。 打坐時,多受一分痛,多消一分業。 睡眠,似睡非睡,似乎睡著了,又似乎沒有睡,也無夢、無遊絲雜念。這是好境界,修行人當如是。 "佛有三不能,不是萬能,即不能轉定業;不能度不信之人;不能度無緣之人",這是不了義教,不徹底。加上時間、空間,這三樣都能。 何為菩提慈?就是大徹大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真正供養佛菩薩是用心香。得定、清凈就是心香,就已經供了香了。心中一念清凈,就是禮拜,是真正的香供養。真正禮拜,心中無所求,無所念,無我相,也無禮拜之相,就是心香供養。【清醒顯現才是真正供養、真正禮拜佛菩薩】 為什麼過了午時不可以吃飯?真要講過午不食非常難,看你持哪一個"午"。嚴格講,過午不食還有密法的,修持到了某個境界是不可以吃的,那個才是過午不食。一吃下去,定力會被破壞。那個"午"是活午,是不定的。等於道家講的活子時。這個是大秘密。 在家佛弟子的任務是護持正法,就是護法。護持正法的工作是很難的。只要能弘揚佛法宣揚正道的,就是護持正法。 不怕沒有神通,就怕不悟道。不怕沒有眾生度,就怕不成佛。 拜佛菩薩、求佛菩薩是否靈驗?佛菩薩沒有保證過"有求必應",這句話是後人寫的。何況"有求必應"還有一條:"誠則靈"。能夠真正做到誠懇是很難的。靈不靈還要配合善行。行為要自己負責!全靠佛菩薩而自己心行不配合,是絕對不會靈的。所以當菩薩也真難。這個來求願,那個也來求願,一不合願就變成怨了。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修道要先從身體上想辦法。如果身體的障礙除不去,五陰脫不掉,哪有什麼用呢? 何為真休息?身心皆空,萬緣放下才是真休息。身也休息,心也休息,空也休息,把空的境界也休息掉了,那才是大休息。真休息就是禪定。真得休息就能證果。念休息法門,就是要我們行住坐卧隨時隨地念念放下。 生理狀態包括感覺(如腰酸腿痛)、情緒(如覺得很煩、很悶),心理狀態包括思想,它們都是妄念。妄念本身停不住,永遠在流動,用不著去空它,它本來是空的。求空,用自己的意識去構想一個空,這是頭上安頭,是多餘的。不要怕妄念來,妄念雖然來了,但也一定會過去。所以,做功夫不用怕妄念。你怕什麼妄念?妄念來不相干啊!不去理它。要明白的是我們知道妄念來、妄念去的清醒並沒有動過,永遠靜靜地在那裡,它才是我們的主人。那個妄念碰不掉這個主人。妄念會慢慢下去的,習氣會慢慢沒有的。 人的習慣、思想、動作、個性,一切都是生生世世所帶的種性,丟不掉的,是自己業力帶來的,自己則完全糊塗不知道。 在家修行叫大乘行,非常非常難!心念、道德、行為,一切念頭隨時能夠空。 胎兒是有知覺的。所以教育應在胎兒時期做起。如能讓胎兒多聽一些佛教音樂那就最好不過了。 真佛無形,真法無相。真得道的人忘記了道。對於佛境界不能起執著,起一點微細的執著,就會障道了。 所謂名相,名指的是事物的名稱、概念;相指的是事物的表現形式,事物的存在狀態。名相從哪裡來?是從意識心分別來的。感覺舒服不舒服,一切煩惱痛苦,長與短,道德標準,是非觀念,都是分別心所起的名相。分別心就是識;分別心不起就是智,就是正智現前,就是般若,就是佛境界。明白了此理,就不要再死在句下了。有些人學了佛學了禪以後,懂得空的名相,就一天到晚在那裡搞空啊空的。偶爾瞎貓撞到死老鼠,覺得一片空靈。空固然是一片境界,而空的名相卻是由分別心所起。因此,只有真正能夠把名相推開了,那才能真正得解脫、得自在。你偶爾撞到空靈境界,那是功夫來找你,並不是你自己隨時隨地都有這種功夫,所以不究竟,不能自己做主,還要繼續努力。在學佛的過程,自然要從許多名相中去探討其中的道理。等到徹悟的時候,就要"乘悟並銷",不再被名相所困。連空相都空去了,完全恢復到正智的境界,這才稱得上是禪、是道,才算是成佛。如果做功夫還保持有一個空的境界,充其量是意識達到寧靜而已,算不得是禪、是道。推薦閱讀:
※生命之歌2013年運勢
※戒煙1個月,不想復吸,應該怎麼做?
※第三次自殺被搶救後,我發誓再也不會去死。如今我身患絕症
※有沒有可能我們的地球只是一個巨大的「電子」,太陽是個原子核,銀河系是個分子,我們是微觀世界的放大?
※你最想告訴自己子女的一句箴言是什麼?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