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去病化15周年訪談

最新鮮的資訊,最誠懇的諮詢

2016年是同性戀去病化的15周年,Blued聯合網易策划了「同性戀去病化15周年」的特別直播,邀請了當時參與《中國精神障礙診斷與分類標準第三版(CCMD-3)》修改的專家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劉華清,以及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心理治療室主任郭蓄芳大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學院楊春強博士、羅正傑博士,Blued CEO耿樂來正面聊聊同性戀去病化的歷程與問題。

那先請Blued CEO耿樂說下自己因性取向問題受到的歧視或是被視為病態的經歷。然後幾位老師再一起來就這個事情來討論。

Blued CEO耿樂

在警校畢業的時候,我身邊的同學都開始找女朋友或是準備結婚。但我發現,我對身邊的女孩並不感興趣,對男生卻有喜歡和愛慕。當時中國的互聯網並不發達,只能在一些雜誌和報紙上獲取隻言片語的信息,對同性戀的描述都是「變態」、「精神疾病」、「需要被治療」等負面的信息。我們上學時有一本教材叫「犯罪心理學」,在性變態一章里,將同性戀與「戀童癖」、「性暴露狂」等列在一起,認為是性變態的一種,並且說同性戀心理的人,是容易引發犯罪的人群等文字表述。

所以,那時我非常害怕,我認為我得病了,我需要去治療。當時的書刊上說,同性戀需要接受「電擊療法」、「厭惡療法」等,即給同性戀者播放一些同志色情視頻或圖片,當有生理或心理反應的時候,就用電擊產生疼痛,來引起對於同性的排斥感,而「扭轉性取向」。

我特別無助和害怕,以為這個世界上只有自己得了這種「病」,卻不知道該去哪裡治療,也特別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不同」。

直到有互聯網後,我在網路上看到一部小說「北京故事」,當時在網吧邊看邊哭,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上不只是我喜歡同性,還有更多的人和自己一樣面對這樣的扎掙與痛苦。他們不敢和別人訴說,隱藏自己的性取向,許多人選擇了自殺來逃避世俗的壓力。

但當我去國外的一些科研或心理網站上查找資料的時候,他們的一些研究表明,同性戀是人類的正常的性取向之一,大約佔全部人口的5-10%(研究方法不同),他無關道德,更不是疾病,無需治療,也無法治療。我才開始逐漸的接受自己的「不同」,我特別想告訴那些對同性戀有誤解和歧視的人,希望他們了解正確的性別和科學的知識,也想告訴許多的同性戀,希望大家不用自責,更不要自殺,大家可以擁有和異性戀者一樣的幸福和平等的生活。

於是,我做了中國最早的同志網站之一「淡藍網」,定位為公益網站。

這是一起著名的扭轉治療的起訴案的圖片。

現在在國內,仍然有一些醫療機構,宣稱他們可以「治癒同性戀」,在進行所謂的電擊療法,或者給同性戀者吃大量的精神類藥物,妄圖扭轉性取向。

在西方的早期,一些「治療者」,啟圖通過切除同性戀者的腦前頁白質,來扭轉性取向,但都以失敗告終,並且導致同性戀者智力出現障礙。

有一部著名的電影叫《隱藏的戀情》,即講述了這樣的悲劇故事。

臨床心理專家劉華清

我們是1995年春天參與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的制定,當時共有全國的32家專科醫院參與了歷時5年的CCMD編製工作,當時中華精神科學會的主任委員是張明圓教授,陳彥方教授為副主任委員,我們主要討論同性戀的心理狀況及形成的心理因素,北京的同性戀社區主動找到我們,積极參与同性戀現場的測試工作。

時間倒退至15年前。2001年4月,中華精神科學會常委會重新修改的《中國精神障礙診斷與分類標準第三版(以下簡稱CCMD-3)將同性戀從「病態」中劃除,此項改變是中國同性戀去病化的重大里程碑。也有人說,CCMD-3在「性指向障礙」中仍保留了「自我不和諧的同性戀」的概念。這裡「自我不和諧的同性戀」應該怎麼解讀?

臨床心理專家劉華清

「自我不和諧的同性戀」是指某些人的性發育和性定向可伴發心理障礙,如個人不希望如此或猶豫不決,為此感到焦慮、抑鬱及內心痛苦,有的試圖尋求治療加以改變。這是CCMD-3納入同性戀和雙性戀的主要原因。

Blued CEO耿樂

我認為,從另一個角度看,「自我不和諧的異性戀」也同樣是一種心理障礙。這與性取向無關,與個人的心理有關,不論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是一樣的。

心理治療專家郭蓄芳

自我不和諧源於整個國家和社會,包括同性戀群體的家屬的不接納,還包括同性戀人群的自我不認同。所以產生了對自己性身份的不認同,由此引發了憂鬱、焦慮、強迫等身心問題。這些是需要一些專業的幫助,不論是藥物還是心理都需要一些幫助。心理方面主要針對心理認同,性別認同,環境方面包括親友和社區的認同。這些工作,對於專業的醫生來講是一部分工作,同性戀社區也會有這方面的協會,通過自身的現身說法彼此幫助。但一些同性戀群體的家屬還是不太認同社區的幫助,還是更願意認同專業醫生的看法。我建議如果需要這方面的幫助的話,還是同時通過社區和專業的醫療機構來幫助自己。

精神分析學羅正傑博士

在這個問題上我同意耿樂的觀點,其實同性戀和異性戀一樣,只要出現自認為的不和諧都需要幫助。在以前的案例中,我們發現也有一部分人的性向轉變了。比如說當時最早期弗洛伊德的17歲少女案例。青春期我們會有對同性的愛和認同的混淆,我們的主要目標是讓他們自己搞清自己是否是同性戀,而醫生會幫助他們讓他們知道或清楚自己的定位,而並不能稱之為治療。

Blued CEO耿樂

是的,對同性的依戀,我認為不能算為「同性戀」。人的情感是多樣的,有愛情、有親情、有友情。也有介於兩者或三者之間的感情。人是複雜的動物,情感也是複雜的體現。我希望年青的朋友,不用非要給自己定位異性戀或同性戀,或雙性戀 或跨性別。我想說,愛你所愛,所有的真摯的情感都是需要被尊重和被祝福的。

精神分析學楊春強博士

事實上每個人青春期都會經歷一段跟同性特別好的經歷,尤其女孩子都會有一兩個特別好的同性好友,是一段明顯的排他期。

我們認同的是一些文化符號,我們的認同不是鐵板一塊,是流動的,最後我們大多數人選擇了跟父母一樣的對異性的認同。

我希望同性戀的朋友們有個區分,大多數情況我們碰到的是神經症的結構,這個和精神病患者的結構是完全不一樣的,有質的區別。同性戀和異性戀結構上是沒有差別的,都屬於神經症的結構,CCMD-3把同性戀從精神病中排除出來這個是最重要的。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但是同性戀的朋友碰上心理問題還是可以找專業的人士來解決。

臨床心理專家劉華清

有很多在性取向方面比較困惑的十五六歲青年,他們自己主動來或者是父母要求他們來專科醫院心理門診諮詢或住院治療,我們專業人員與父母親一起做心理指導工作或家庭教育及家庭治療。最後其實真正變為同性戀還是成為異性戀是自己決定的。

有很多同性戀經過自我調整以及在家庭中與父母的關係和角色的調整,一部分人最終選擇了異性戀生活。曾經我參與研究過的54個同性戀中一個男同性戀案例起初為喜歡老男人的20歲男孩,12年以後他給我打電話說自己結婚了,並且有了一個孩子。所以我們認為同性戀到異性戀的性別認同是可以流動的。但是這個人是雙性戀還是在父母的要求下與異性結婚,具體結果我還是不是很清楚。

十五年來,精神醫學界對同志認識的變化、與國際精神醫學界目前還有哪些差別?

心理治療專家郭蓄芳

其實在專業領域裡面,我國精神醫學界對同志認識的程度與國際醫學界沒有什麼區別,差距主要在於國內普通群眾與發達國家群眾的認知。

實現同性戀在大眾認識中的 「非罪化」「非病化」,還面臨怎樣的障礙,需要做出什麼努力?

Blued CEO耿樂

從目前中國的法理的層面看,同性戀與異性戀一樣,都是合法的性取向。在建國後,中國有一項罪名叫「雞姦罪」,被多用於對於同性戀者或同性性行為的刑事處罰。後來,雞姦罪被刪除,增加了「流氓罪」,也常被用為對於同性戀或同性性行為的刑罰,直到1997年,方從刑法中刪除。這也是中國法制在不斷進步的一個表現。

目前看,在實體法和程序法之外的,一些管理部門的條例或規範中,仍然有對「同性戀」的限制。比如廣電、比如出版、教育等領域,仍然有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定,即不允許同性戀者的形象或文化作品的出現和傳播。這是目前從政策層面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在中國的實際社會氛圍中,對於同性戀的「罪化」、「病化」、「污名化」,更多還是來自於個人或群體的認知,將不同於異性戀的性取向歸類為道德層面的錯誤,因此,受個人認知、判斷的影響,導致了一些政策的制訂仍然存在一些遺憾。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認識更加的多元,性別教育的普及,以及我們周邊國家和地區,乃至世界發展的潮流的影響,中國對於同性戀群體的認識會越來越公正,科學化,社會氛圍會越來越多元與接納,所以,我預見的是,一些政策對於同性戀的非道德化的改良和調整,也會隨之到來,中國肯定會越來越好的。

還想強調的是,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對同性戀的歧視與已無關,因為受到歧視,超過70%的同性戀者都會隱藏自己的性取向,選擇一段TA們並不想接受的異性戀婚姻,出現了大量的同妻、同夫,雙方都是受害者,因為社會的歧視同性戀者會每天帶著面具生活,沒有幸福和快樂可言,人生是灰暗的。那些同妻同夫同樣是受害者,他們失去了真正的愛情與組建幸福家庭的機會,婚姻面臨很大的挑戰,但那些同夫、同妻可能就是你自己,或是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好朋友,但反思,是什麼造成了這麼多的家庭悲劇,是同性戀者的懦弱,還是這個社會的歧視?

精神分析學羅正傑博士

我們一定要把同性戀和心理變態戀童癖等區分開來,同性戀和異性戀是同等的,他們都可以有健全的人格,只是對戀人性別的選擇不同。這個不涉及到道德和變態的問題,是一個正常的精神結構。這不是一個性導錯,我們要向大眾說明這一點,我們要接納和尊重這一群體。

性倒錯是露陰癖和戀童癖這樣的癥狀的,這種屬於一種不正常的心理行為,並且觸犯法律,所以需要治療手段。

臨床心理專家劉華清

改革開放之前同性戀被認為是犯罪,之後把它病理化,2001年把同性戀正常化。從犯罪到心理疾病再到正常化其實經歷了很多年。目前專業人員需要做更多得普及性宣傳,也要和更多的基層專業人員和社區進行接觸,比如去社區做講座、寫宣傳書籍等。專業科研人員和心理諮詢人員更需要主動掌握有關同性戀的相關知識,知道怎麼面對同性戀家屬的求助和幫助性取向困惑的青少年,並且要傳遞更多專業知識給老百姓,這些知識對於大眾對同性戀的了解是有好處的。

不論是從CCMD3還是從國際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ICD-10)來講,這兩個標準都沒有美國疾病診斷標準走得快,這取決於我們的固有習慣思維和文化,以及學科內部看法不同,目前我們的標準是互相妥協的結果。科學的進步需要各方互相理解慢慢來達到各方都能接受的一個結果。

推薦閱讀:

同性戀是一個選擇項
今天印尼地震了!!!
你到底愛不愛我
抗爭勝利之後
要侵權就侵到底咯

TAG:同性戀 | 同性 | 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