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理脾胃。身體,一切的根本 +寒濕重的表現+祛濕,重在升脾陽

調理脾胃。身體,一切的根本 +寒濕重的表現+祛濕,重在升脾陽

默認分類 2010-10-23 07:56:39 閱讀1847 評論0   字型大小: 訂閱

[轉] 調理脾胃。身體,一切的根本

轉載自 傳承中醫

覺得沒睡夠、容易犯困、口乾舌燥、經期前後會有低血糖反應說明氣血兩虛,脾胃是後天之本,首先要調理脾胃。

1.忌掉所有寒涼,寒涼屬性的食物和生冷的食物都不要吃。多吃補血,補腎的食物。像早餐可以吃各種熬的很爛的粥,像用白果,核桃,花生,紅棗等熬的很爛的粥,但是不能是小米粥,因為小米是性涼的。可以是黑米粥,黑米先泡一天,然後熬爛,打碎,放入冰箱,吃的時候直接加上雞蛋和固元膏熬爛吃就可以了。中午和晚上吃葷素搭配,肉類可以是豬肉,牛肉,雞肉,羊肉(夏天可以吃鴨肉)等,蔬菜吃當季的。晚上吃的清淡一些。平時多吃點熬的很爛的肉湯,骨頭湯,骨髓湯,等,每個星期吃上2次的紅燒鱔魚,3次的白灼海蝦等,葷素搭配,多吃綠葉蔬菜,食物可以打碎了吃,減輕腸胃負擔,快速補血。每天早晨空腹的時候吃上一碗生薑紅棗水沖雞蛋茸,可以暖胃腸,修復受傷的胃黏膜。

 

2.每天晚上堅持用桶泡腳,泡到身體微微出汗,邊泡腳,邊按摩耳朵,梳梳頭髮,可以暖腎,固腎,疏通頭面部的經絡。然後趁熱用手輕輕的拍打頸肩部,躺好後用手輕輕的撫摸腹部,先順時針20下,再逆時針20下。

 

3.每天推腋下左右各30下,疏肝理氣,降虛火。堅持每天背部撞牆,疏通全身經絡。

 

 脾胃虛弱是中醫的概念,通俗的說就是脾胃功能不足,脾胃之受納、腐熟、轉輸、運化等功能失調,影響水谷的消化吸收。導致脾胃虛弱的常見原因有:1.飲食因素。飲食不節制、嗜食辛辣刺激食物、飲食沒有規律都會損傷脾胃。2.情感因素。不良情緒可導致食慾下降、腹部脹滿、噯氣、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於胃腸系統的正常活動。3.生活起居因素。在春秋氣候變化無常時,或者久居寒冷潮濕之地,也會影響脾胃功能。脾胃虛弱患者,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調養:

一、 適當服用藥物。

    中醫脾胃虛弱主要分三型:脾胃氣虛、脾陽虛、胃陰虛。1、脾胃氣虛癥狀主要是氣短乏力、頭暈、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後脹滿,大便溏瀉,面色萎黃,對於脾胃氣虛者可服用參苓白朮散和香砂養胃丸。2、脾陽虛主要表現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膩就會腹痛腹瀉,大便稀,對於脾陽虛可用附子理中丸。3、胃陰虛主要表現在虛火上炎,口乾、容易飢餓,胃酸、隱痛不適,口舌生瘡等。對於胃陰虛可服用參梅養胃顆粒。

二、 注意飲食調養。

      合理的膳食結構是健康的基礎、「保胃」的前提。那麼脾胃虛弱的病人如何調養呢?1、飲食調養基本原則。   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平時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稀飯,粥等;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盡量少吃。2、常見健脾養胃的食物。①粳米 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食鑒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②薏苡仁 俗稱苡仁米、六穀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時珍說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經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補脾」的記載。③白扁豆 性平,味甘,能補脾胃虛弱。《本草綱目》中說:「白扁豆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瀉,暖脾胃。」 對於脾虛嘔逆,食少久泄、小兒脾虛疳積、婦女脾虛帶下者,最宜食之。④大棗 性溫,味甘,有補脾胃、益氣血的作用。 明?李時珍稱「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對脾虛便溏、胃弱食少、氣血不足之人,最宜經常服用大棗。3、簡便實用的葯膳。①胡蘿蔔大米粥   大米100克,胡蘿蔔50克,大米煮成粥後加入胡蘿蔔煮熟爛後食之,有健脾溫胃的功效。②糯米小麥粥   糯米50克,小麥仁60克,煮成粥後加糖適量,調味服用。有健脾益中氣之功效。③芡實茯苓粥   芡實15克,茯苓10克,大米適量。前兩味入鍋,加水適量,煮成軟爛,再加入大米適量,繼續煮爛成粥,分頓服。有健脾除濕、澀腸止瀉之功效。

三、 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

    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 1、腳趾按摩。每天順時針按摩腳趾肚40~80次,重點是第二個腳趾,對緩解胃痛、養胃都很好。 2、每天上床後,雙手搓熱,將熱掌心(勞宮穴)貼在胃和肚臍上,熱度稍減,再順時針摩30~40次。3、腹部按摩: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覺前,仰卧床上(天氣冷時可在被窩內進行),雙手掌重疊,置於肚臍部位,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揉60次或至腹部覺熱為止。結束後,再用手指點按足三里穴(膝關節外側膝眼下3寸兩骨間)。

四、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積極向上、輕鬆樂觀的情緒可以使人體陰陽平衡、氣血暢通、神志清楚,使身體保持健康狀態或促使疾病痊癒。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當人的精神愉快時,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指揮作用加強,人體內進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調整,保持著旺盛的新陳代謝。

如果你能堅持做到上面這幾項,那麼恭喜你,你的脾胃功能就會不斷改善,脾胃虛弱也能夠逐漸好轉和痊癒。

多數人可能認為自己的胃只有一點點小毛病,甚至是完全健康的,根本不用多考慮。實際上,現代人由於快節奏的生活以及強大的工作壓力,大部分人的胃都處於亞健康狀態。所以,也許您的胃並不像您認為的那樣健康呢!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消化科主任孫桂華提醒廣大市民在護理腸胃時邀特別注意以下3要點。

要點一:飲食有規律

很多人在飲食上不能控制自己,遇到好吃的就猛吃一頓,不合口味的就餓一頓,這樣就易造成胃的蠕動功能紊亂,進而使胃壁內的神經叢功能亢進,促進胃液的分泌,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胃炎或胃潰瘍。因此,飲食應該定時定量,千萬不要暴飲暴食。

本身患胃病的人應盡量做到定時進餐,每日可定時進食5~6次,進食量少,能減輕胃的負擔,避免胃部過度擴張;進餐次數多,可使胃中經常存有少量食物,以中和胃內過多的胃酸。病情嚴重的人最好食用營養豐富、又易於消化的鬆軟食品,如麵條、米粥、牛奶等,如果有條件,還可多吃點蜂蜜,因為蜂蜜有抑制胃酸分泌、促進潰瘍癒合的功能。

要點二:注意飲食衛生

吃飯時一定要細嚼慢咽,使食物在口腔內得到充分的磨切、並與唾液混合,這樣可以減輕胃的負擔,使食物更易於消化。此外,應盡量少吃刺激性食品,更不能飲酒和吸煙。煙酒對胃的危害很大。煙草中的尼古丁對胃的刺激作用,會使胃容物排出延遲,進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造成胃炎、胃潰瘍的病情加重。飲酒,特別是空腹飲酒對胃病患者的損害就更大,因為酒中乙醇對胃粘膜有非常大的刺激作用,胃受到刺激後會出現較強的收縮、擴張等運動,這極容易造成胃出血或胃潰瘍部位的穿孔,以致出現生命危險。

要點三:保持精神愉快

胃是否健康與精神因素有很大關係。過度的精神刺激,如長期緊張、恐懼、悲傷、憂鬱等都會引起大腦皮層的功能失調,促進迷走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胃壁血管痙攣性收縮,進而誘發胃炎、胃潰瘍。因此,平時要精神愉快、性格開朗、意志堅強,並善於從困境中解脫自己。

相關鏈接

美味巧食呵護腸胃

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各種飲食、水谷,都必須經過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對人體產生益處。而腸胃病不是一天產生,而是長期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為此治療腸胃病也要從飲食入手。中華葯膳是中醫學的一部分,葯食同源成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我們提供一些食療方法,給讀者有益的幫助。

靚湯護胃

1.板栗燉母雞

原料:板栗500克,柴母雞1隻(農村散養)約1000克重,料酒3匙,姜3片,水1500毫升,鹽適量。

製法:先將母雞宰殺,去毛,剖腹去腸、內雜,剪去爪尖,洗凈,切成塊待用。

再將板栗洗凈,切口,放入開水鍋中煮2分鐘,口裂體漲為宜,剝去皮殼。

最後在鍋內裝入雞塊、栗子、薑片、料酒、水煮開,改用溫火燉2小時,雞肉爛後加食鹽適量即可。

功效:母雞肉與栗子合用,助其健脾益腎之功。慢性腸胃炎患者和腎虧尿頻、腰腿無力者均可食用,療效顯著。

2.桂圓松子仁湯

原料:桂圓40克,松子仁20克,白糖適量。

製法:將桂圓去殼後洗凈,松子仁洗凈,兩者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用中火燒開,改用溫火煮10分鐘,加白糖,過約10秒鐘關火即成。

功效:桂圓肉能補脾益胃、養血安神、益心補氣。松子仁能滋陰、熄風、潤肺。兩者共食,更能起到養胃滋補的作用。?

護胃粥方

愛喝粥的朋友,有沒有想過不同方法煲出的粥,不僅有不同的味道,而且還能幫助我們呵護好腸胃呢!來吧,跟著我們本期的貼士煲出新意思的靚粥!

1.香菇粥

配方:小米50克、香菇50克。

製作:先煮小米粥,取其湯液,再與香菇同煮。

每日服3次,持續服用有效。

功效:大益胃氣。適用於氣虛食少,有開胃肋食用。

2.豬脾粥

配方:豬脾、豬胃各1具、粳米100克

製作:將豬脾、豬胃洗凈切細,與米同煮為粥

功效:健腹益氣。適用於脾胃氣虛、不下食、米穀不化。

寒濕重的表現

∮清品猶蘭∮

身體有以下癥狀或特徵,代表體內有寒濕:*面色發白、發青、發暗、發黑代表體內可能有寒。顏色越是發暗,就代表寒濕越重。*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濕。*反覆的口腔潰瘍,代表體內有寒。*口臭時舌苔發白,代表體內有寒。*咳嗽時痰是稀白的,代表體內有寒。*流清鼻涕,代表體內有寒。*流出的汗是涼汗,代表體內有寒。*愛打噴嚏,特別是早上起來,遇風噴嚏不斷,代表體內有寒。*感冒發熱時渾身感覺冷,代表體內有寒。*經常腹痛、腹瀉,代表體內有寒。*臉上長痘和斑,代表體內有寒。*長濕疹、牛皮癬、白癜風,代表體內有寒。*手、腳長年冰冷,代表體內有寒。*腳踝浮腫,代表腎虛、腎寒。

祛濕,重在升脾陽

轉載自 失得秘傳

避風如避劍

避風如避劍,這也是一句老話了。《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里開篇就是「諸風掉眩,皆屬於風」,這樣的話這本書里還有很多,「風者,百病之長也」,或者是「百病之始」。風無處不在,雖為春天的主氣,但又無時不有,傷人則從表皮、肌腠、經脈、骨骼、五臟六腑,哪裡都能傷到。

風邪為陰邪,當然最傷陽氣,先使皮膚衛陽不固,所以傷風必惡風,接下來就該是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憎風,總之,全身都不舒服。所以,古人很注意風的入侵,從後腦到背,大致就是圍巾搭在後背遮住的幾個穴位,從上往下,依次為風府、風池和風門,都標明了風容易從這幾個地方進入,所以一定不要暴露。冬天要把圍巾反搭在這幾個部位的道理就是,怕穿的衣服還不夠厚,而不論是冬天,還是夏天的晚上,睡覺的時候決不能讓這幾個地方對著打開的窗戶,針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風。同樣的道理,女性洗頭後要趕緊用電吹風把頭髮吹乾,順便吹吹後頸脖,不讓水帶著濕氣從這幾個地方進入,而空調和電風扇更不能直接對著這幾個位置吹。

風是從毛孔進來的,不但要把毛孔理解成最大的呼吸器官,還要理解成運糧進來的通道,呼吸器官好理解,你把鼻孔按住五秒鐘以上就知道你有多難受,毛孔面對空調的情況就跟這類似;運糧通道呢?夏天充分出汗,是為了把體內的倉房騰空,到秋天成熟季節,各種進補的營養物質才能運送與吸收進來,你堵住毛孔,一會兒開,一會兒關,倉庫也沒騰空,通道也不暢,秋天只有看著別人收穫,自己就真的只能喝西北風,到冬天沒有東西可以消耗,人就越來越虛弱了。

再仔細看看,風還能從什麼地方進入吧,不用說,鼻孔也是一個冷邪賊風的入口,鼻通肺,吸入冷風,作為「嬌臟」的肺就受不了,就要噴嚏,就要感冒、流鼻涕,所以,中藥里有一個玉屏風散的方子,就是黃芪、白朮加防風,防風,聽名字就知道是專為給身體加屏風用的。

《黃帝內經》還說:「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為目……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志為怒……」這就將風與木、肝、筋、目、怒連在一起了。這就好理解了,風只要入侵了,接下來就會有肝木受侮,所以,肝風內動,頭頂清陽不固,煩躁不安,面色蒼蒼,舌頭縮卻,發為角音,老有呼喘不勻,筋酸腫痛,手上沒勁,眼目也頻生變故,再傳脾土,脾胃也不和。

「風」從《黃帝內經》而來,《傷寒論》名為「中風」,還有點籠統,《金匱要略》說當是半身不遂,這就跟西醫的腦溢血同類了。從病理上看,中風還是風邪入侵,從外向里,依次為中經、中血脈、中腑、中臟幾個層次。在經脈只是表層,癥狀有手足麻木、流口水、言語不利,或有半身不遂;中血脈就是胃氣大傷了,口眼歪斜;中腑就會猝然昏倒,醒來後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說話困難,大小便失禁;中臟就是嚴重的腦溢血。

北方風大,所以,北方的老人癱瘓、半身不遂、老年痴呆的比南方多。美女們防風,主要是為了保護皮膚,不然吹得皺巴巴的,多難看。一般來說,只要頭有點不舒服,就得注意了,當然,一般的頭疼腦熱的也不要過於擔心,按按太陽穴,或是背後的風府、風池穴就可以了。另外,也可以多參考一下同在北方的日本人的做法。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我以為最健康的有兩種,一是不吹空調,二是全民的泡溫泉,前一種不給風邪機會,後一種是定期將全身泡熱,也就是排毒祛濕。

濕重皆因陽不足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血氣血,一陰一陽,互為一體。氣不耗歸於肝為血,血不耗歸於腎為精,精不耗歸於骨為髓。在這個環環相生的系統里,還是那一點元陽,也就是陽氣是最重要的。它可以濡養並推動全身五臟六腑的氣血運行,抗禦外邪,它還是長壽抗衰老物質。這是多麼寶貴的真陽之氣啊,哪能隨便耗掉呢?

正因為它寶貴,它也特別的脆弱,最容易受到擠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螳螂這個正氣之後,緊盯著它的黃雀就是無孔不入的濕氣。現在的很多人不去看醫生,也知道自己濕重,看看自己的舌頭,看看自己的體重,都就明白了,所以都知道了按網上流傳的苡米紅豆湯來當早餐喝。那麼,到底怎麼理解濕重,或者寒濕的癥狀呢?

這就說到了中醫的「六淫致病」,六淫,就是風、寒、暑、濕、燥、火。淫就是太過,不是淫蕩的淫,孔子講的「放鄭聲,鄭聲淫」,也是太過太濫的意思,跟淫蕩沒有關係。「六淫」的意思是說,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都可能導致疾病,這個不用多說,只說濕,「六淫」里有專門的濕,但風、寒、暑、火里也常常都挾帶著濕,屬於合併他邪的病理機制,如,風有風濕,清朝名醫喻嘉言說:「風濕之中人也,風則上先受之,濕則下先受之。」大體說來,在身體上的分布有,其一是皮膚的濕疹、黃水瘡、癬,其二是在肌肉、筋絡、關節的遊走性疼痛,第三是腸胃裡的腸鳴、腹痛腹瀉。寒有寒濕,清朝另一名醫吳鞠通認為,寒濕就是濕與寒水之氣相搏,濕水同類,兩者體本一源,易於結合,最損人之陽氣。暑有暑濕,中醫自古就有有暑必挾濕的說法。暑為熱之盛,濕為重濁之陰邪,兩邪合病,所以起病急,傳變快。暑熱從上薰,傷陰化燥,濕邪從陰下沉,傷陽變濁。

火,則是夏天的主氣,跟熱是一個概念。熱邪致病,其中又分出一個專門的溫病學派,對應下來則有濕溫和濕熱,濕溫多有發熱,纏綿不去為其特點,無發熱而僅有濕熱癥狀的就為濕熱。濕熱相對好治一些,李東垣有「長夏濕熱困胃用清暑益氣湯」,以及朱丹溪的「東垣健步丸加燥濕降火方」、虎潛丸,等等。濕溫特別難治,流傳下來的治療原則是「濕郁上焦,芳香化濕,濕阻中焦,苦溫燥濕,濕盛下焦,淡滲利濕」。

濕為長夏的主氣,又,土主長夏,脾屬土。用《醫宗金鑒》的話來說:「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在體為肉,濕氣通於脾,故諸濕為病,皆屬於脾土也。」這話可以聯繫到很多內容,濕都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在長夏,雨多難免淋個透濕,居處容易潮濕,常常涉水過河,霧露為濕,汗出沾衣為濕等等。在身體內部的,則有飲酒喝茶,生冷瓜果,膏粱厚味甜膩之物化濕,損傷脾陽為濕,這說的是古代哩,擱現代,那就還有更多的濕,不說別的,就是各種生化飲料,冰凍啤酒,冰淇淋等等的東西,這些東西先是給身體造冰,繼而損傷脾陽,脾土不運,更多的濕氣於是全都留在了體內。

祛濕,重在升脾陽

中醫都知道濕邪難治,光是分類就有冒濕、傷濕、中濕、寒濕、濕熱、濕溫、風濕、濕疹、痰濕、水飲等病名。臨床癥狀多種多樣,致病的表現也各不相同,但治療原則就那麼幾點,濕通於脾,那就首先要調理脾胃,調理脾胃的關鍵就是提昇陽氣。李東垣的理論是:「以辛甘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脾陽升則濕邪自化,猶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次之是「風以勝濕」,跟自然界類似,大風一吹,濕氣全無;第三是清涼用藥的原則,因為雖然要祛濕,但不可過用寒涼,過了,陽氣也自損三千,就不划算了。最後,還要掌握利尿除濕的原則。

體內的濕氣過重的人,經絡基本上都是被堵住了,為什麼經絡不通呢?一是吃了大量的垃圾食品,然後是懶得動彈,還有空調對毛皮的封閉,都會使經絡不通。濕重之人吃涼的、吹涼風,體溫降低的結果,必然影響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和質量,必然是陽氣不足,陽不足就無以化濕,因為經絡不通、血氣運動不暢,汗液和尿液也就不暢,久而久之,身體里就全是毒素了。我們都知道,胖子一定是營養不良,因為脾胃不好,不消化,但胖子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一定都是濕重,脾虛腎虛,大便不成形,不喜歡運動,這是他們的特徵。這種人為什麼還都喜食冷飲啤酒呢?其實一點都不奇怪,體內有熱,但那可不是正常的、為陽氣所溫煦的熱,而是,他吃那麼多東西在那裡,脾胃又不好,那些吃下去的東西都變成什麼了呢?全是垃圾堆在那裡,垃圾堆久了就一定會生熱,一熱就要涼的東西去中和。就這麼簡單。也因為體內的垃圾堆造了熱,胖人都會貪涼,不運動,只想躲在空調房裡,而冷風一吹,體表的經絡全都被堵住了,造成體濕更加嚴重,於是,身體就在一個功能很差的狀態下惡性循環。

一般的方法,可以用按摩刮痧拔罐去打通經絡,濕和毒是聯繫在一起的,所以,人們才常說濕毒濕毒,人體的濕一但去掉了,體內的毒素自然也就少多了,人也就健康多了。

減肥,祛濕最見效

我們平常說的很多辭彙和俗語,其實都是病,比如,心大,脾氣大,膽小,失魂落魄啦,甚至好色也是。如果是男人病,一般人以為好色是腎功能好,恰恰相反,滑精遺精什麼的,都是因為腎氣虧虛了,下元固攝失職,陰虛火亢了才會有這種病態表現。女性也一樣,腎精不足,所以心浮氣躁,老愛出門,其實就是有點輕浮。

胖的主要問題就是濕,哪來那麼多的濕?這多半是來源於飲酒嗜茶,冰啤酒生化飲料等等,又加上各種生冷瓜果,膏粱厚味甜膩之品,這麼多生冷的東西,下去就傷脾陽,使得水濕無力運化,就只好一直堆在體內。胖人就是這樣胖起來的。除了內生之濕,還伴以種種外生性的濕,冷水,雨雪,環境土濕等等,這些外邪自表傳入,一由經絡入臟腑,一由肺而到脾胃。

說到這裡,我們還需要了解些中醫的基本原理,冬天寒冷,血循環往裡走,所以內臟是熱的,但體表不能太熱,不然就散熱太快了。所以,冬天要穿得很厚,把體表溫度盡量保持在20度,不然,與內臟溫差太大,內臟里寶貴的熱能就只好跑出來照顧體表以維持循環了。因為血循環只集中在內臟,所以,冬天補腎最為當令,又因腎經本就在身體的最內側,很容易就補到了。

夏天一到,體表必須熱,熱到38度,才能更好地使血只在體表走,這時,因內里阻力小,心臟的負擔也小,血流暢達,所以,心臟的問題最好在夏天抓緊治。近似的道理,春天治肝、肺也是最好的季節。中醫五行、五色、五味、五果、五穀、五畜配五臟、五季(夏天后秋天前有一個長夏),只要去深思,在在都有其道理在。

每年七八月份叫長夏,此時濕氣當令,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濕在中醫里又叫「陰邪」,而脾為至陰之臟,喜燥惡濕,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如果長夏濕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長夏還熱著哩,胖人怕熱,繼續以生冷冰凍之物消熱,更加重了脾陽傷損。脾陽損,則濕邪更易入侵。這就又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人胖,減肥的思路就已很明顯了,一是堅決不能吃生冷冰凍之物,二是趕緊多吃驅寒溫暖的食物,或以艾灸或發汗的方式提升脾胃之陽,太陽一出,體內的濕氣就自然化開了。

胖人胖的就是水濕,脾陽能化,就不會有那麼多水儲留在體內了。

苡米紅豆湯,一生的早餐

出汗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傷寒論》的第一方就是辛溫發汗的麻黃湯,整本書都在講汗與不汗,清代程鍾齡總結治病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汗即排在首位。

對胖人來說,發汗就是一種祛濕。發汗要暢快,就要把毛孔都打開,保持通道不被淤堵。但由於胖人怕熱,總是待在空調房裡,在陣陣冷風中,毛孔收縮,體內的汗液就只好一直瘀積體內。夏天本是該把汗出出來,以清潔通道的,但全都積存在體內,冬天本不該出汗了,胖人又猛著勁地出汗,讓寶貴的陽氣外越,體內精氣越來越少。正氣與邪氣一衰一增,胖人的陽氣更加虛衰,抵禦病邪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差了。

中醫的化濕方子都走的芳香、化濕、解表的路子,三仁湯、藿香正氣水等葯,都有不錯的療效。但這並不是對什麼人都適用,因為它畢竟是葯,要用的對症才行,所以,現在就用流傳最廣的苡米紅豆湯,既可當飯吃,又有祛濕扶陽之功。

苡米又叫薏苡仁,治脾濕,利腸胃,消水腫,健脾胃,去痹,紅小豆也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的功效,兩者加在一起,祛濕效果很不錯。

針對個人情況,也可以此為基礎加減,憂思傷脾就加點桂圓;腹瀉加點南瓜;食欲不振或肺不好就加點山藥;祛痘或紅疹子加百合和蓮子;驅寒加點生薑;感冒加紅糖;咳嗽加生梨去皮;有腳氣加點黃豆;補腎加點黑豆。需要注意的是,黃豆和黑豆比苡米紅小豆更難熟,所以,要麼先煮,要麼就先泡再煮。

注意事項是,糖尿病或皮膚病患者,不能再加南瓜,以免引起皮膚潰爛。

自己學會治感冒

多吃苡米紅豆湯,調整的是身體里的「水氣」,水是水濕,氣是氣機。水氣調好,身體就會處於健康狀況。如果能從這裡收穫信心,就可以乘勝出擊,自己學著給自己治感冒。

感冒最初都是有癥狀的,由輕而重地發展,一開始,如果是體表發冷,一定要注意,因為此時的病邪還很淺,所以多喝熱水都是有用的,因為你的身體還有抵抗能力,用熱水,或是生薑水,只要是能給身體刺激一下,激發出它自己的機能就可以了。等到病邪逐漸深入,循著六經的層次步步傳導,身體的抵抗能力就會越來越弱,到需要用藥物去清里熱就不好治了。

當然,也可以用蘇葉(也叫紫蘇葉)泡開水,效果也很好。《本草化義》中說紫蘇葉:「為發生之物,辛溫能散,氣薄能通,味薄發泄,專解肌發表,療傷風傷寒……凡屬表症,放邪氣出路之要葯也。」最初感冒時用蘇葉三五克泡幾分鐘喝下去,只要感覺自己能發熱或是微微出汗,這就說明蘇葉刺激出了我們的氣血,使得它們運行正常,產生了足夠的抵抗力,把外邪給控制住了。

大多數感冒無非就是寒邪,一邊喝蘇葉水,一邊還可以用泡過的蘇葉水加在一盆熱水裡來泡腳,身體暖和起來,氣機就通暢起來了。很多人都喜歡去吃韓國烤肉,正宗的韓式燒烤都會在外邊包一層菜葉,那是什麼葉呢?其實就是蘇葉。朝鮮族地處高寒,這麼多年的生活經驗,他們一定不會忘記要在外邊包裹一層蘇葉,他們當然也知道蘇葉的功效。

感冒不可怕,可怕的是經常感冒,又治不徹底。我們其實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感冒病毒,但為什麼不是每天都感冒呢?因為我們的身體能正常運轉,各項機能都處於防禦外邪的狀態。只有當我們的身體虛了弱了,外邪比防禦系統的力量更大,我們才會感冒。感冒了,我們就知道身體暫時敵不過病毒了,所以,我們要幫它,就是給它熱量,讓氣血在一個較高的溫度狀態下循環起來。感冒時吃西藥就不是這樣的道理,一味地用抗生素來殺死病毒,所以,雖然感冒癥狀輕了,其實自己也損傷了不少。又比如咳嗽吧,這是人體排除寒氣的正常反應,咳著咳著,邪氣就出去了,但你要是一味地用藥,就會傷及人體的正常防衛系統,而寒氣還排不出來。

中醫都不是直接殺死病毒的,它只是用藥物來輔助身體,使其防禦系統能正常工作,最後一定是靠身體自己把病毒給治住的。

好多女性都有陰病

在這個熱衷消費的時代,看美女幾乎是一個最長盛不衰的產業。時尚雜誌、化妝養生、旅遊、美食頻道等等的,賣的幾乎都是美女。這當然很好了,人天生就是來看這個世界的,眼睛所見之美會直接地影響心靈,看美女而熱愛美女,這就是一種最大的視善,養成了這種人生的態度和方法,心靈就容易多些溫暖,總就能相信陽光。

這話說起來是很容易的,但對於一個身體不好的人卻怎麼也做不到,比如,形寒肢冷的人,時時噁心反酸的人,頭痛不已的人,脾陽不振的人,中氣不足的人,痛經痙攣的人,經常便秘失眠的人,抑鬱苦悶、神經失常的人,她怎麼能相信生活處處都有陽光呢?這些常見病都不是隨便說的,因為它們基本上都是因為身體這個肉體缺了陽氣而造成的。這是具體的病,還有,生活中我們也總是看到,好些美女,冷冰冰的,要麼是死氣沉沉,一臉的陰霾,或者動不動就發無名火,我們總要說,這人好大架子,其實,這些也基本上都是病態,都是陰病,發展下去都可能是實實在在的大病。陰病陰病,治療上主要就是提昇陽氣,以陽化陰。

就以女明星為例吧,有些明星不喜歡見人有些又是人來瘋,這是什麼原因呢?沒別的,就是陰病。陰病病人喜歡寒涼,又願意見人,則病在腑;喜歡溫熱,不願意見人,則病在臟。臟腑就是一對陰陽概念,腑屬於陽,陽病則喜歡寒涼;臟屬於陰,陰病則喜歡溫熱,喜歡閉門獨處,厭惡聽到人的聲音,更不用說還要去回答不想回答的問題。所以,我覺得有時明星有明星的難處,最好是要讓經紀人都能作作這些簡單的中醫常識培訓,對於這方面的內容,最有參考價值的書就是《難經》,很薄的一本小冊子。《難經》中引用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也。」對照這句話說得明白些就是,好些女明星先是肝出了問題,肝經火旺,所以動不動就得通過發火發出來,肝當然很難治好,這就影響到了脾,脾氣脾氣,就是脾里有病了。治療上,就是以調脾胃為主。但女明星大都飲食及睡眠習慣不好,生活沒有規律,還加上偏食等習慣,治起來的確很麻煩。

補血,同時補氣

女性素體易比男性虛弱,脾胃、腎也先天的不如男性,所以容易淤堵而致水腫,苡米紅豆湯可以當每天的早餐。但光能祛濕還不行,根本上女性更要補氣、補血。

這是為女性的生理特徵所決定的,月經、生育等都要大量耗血,所以女人基本都有血虧。

中醫講陰陽,陰為物質,陽為功能,對應過來就是血為陰,氣為陽,血要靠氣來推動,女性的氣也是多有不足,力量不夠,所以才容易淤住。所以,補血的同時要補氣。

補氣貴在堅持,五穀生氣,因為五穀都是種子,都有生髮之力,都能補氣。但補法上有講究,因為要是不管什麼五穀雜糧豆子都一鍋煮,不但不易消化,還很容易脹氣。我們都知道有名的喜薩包子,都是要把豆子蒸得稀爛,這就是一個提示,說明老祖宗證明過了,必須要這麼吃。我自己的做法是每天晚上用紅豆、黃豆、黑豆、豇豆、蓮子、百合等泡上,早上現磨了豆漿,沖泡麥片。我使用這個方法,是因為我自己琢磨五色入五髒的道理,一直堅持到現在,我覺得效果不錯。

這是補氣,氣有了就有了推動力,然後是補血,常用的是紅棗,在我加減而成的桂枝湯里,幾乎每天都少不了紅棗和生薑,除此之外,就是各種海產品,最好的當然是海參和鮑魚。我看清朝大醫吳鞠通的書很有啟發,他遇著好些女病人,看完病後,都囑咐每天再加一條小鮑魚,當然,那時的鮑魚估計很便宜。一般情況下,我隔上一段時間還會用當歸燉雞,或是用一條大鯉魚熬湯,這兩樣也是不錯的補血方法。

艾灸,自古即為扶陽大法

關於艾灸,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說的是南宋年間,軍人王超退役後做了江洋大盜,老年時有次犯案了,被判了死刑,臨刑前,監官奇怪他這麼高的年齡,身體還如此之棒,就請問有什麼養生秘術。王超就將自己年輕時他師父授他的一個秘術供了出來,叫「黃白住世之法」,也就是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關元穴,灸上一千柱,臍下總是像一團火那樣溫暖。每年如此,所以身體一直保持著青壯年的水準,冬不怕冷,夏不畏熱,更神奇的是,就是幾日不吃飯也不覺得餓。刑官於是在處死王超後將他的腹部剖開,果然看見一塊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這就是長期施灸用艾火灸出來的。這也就是木成炭、火成磚的道理。

就在宋代時,一位著名醫家竇材,託名扁鵲再生寫了一部《扁鵲心書》,重點倡導的就是扶陽。而扶陽大法,竇材首推灼艾,其下是丹藥以及附子。

灸主要是利用艾絨的通竄力,給身體里引入熱氣,刺激經絡腧穴,打通經脈,調節臟腑,增強新陳代謝。艾條灸、艾絨灸都可以用,常用的方法是隔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等,但最主要的就是艾草灸,艾草,《神農本草經》記載其有溫陽、暖宮、除濕、通筋活血的功效。《本草從新》中說得更具體:「艾葉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還寒溫,暖子宮……以之灸療,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草幾乎南北方都有,隨處都可採取,在南方用作葯時稱為陳艾,意思就是放得越陳,效果越好。

灸的作用其實是很強的,很多時候,在中醫看來它是不可替代的。

 

女性體寒,最好都要學會艾灸

女性的很多病都可以通過艾灸來治療,沒病時艾灸也是極其重要的保健養生方法,自古就是如此。

夏秋之季,我幾乎每周都要艾灸關元穴三次,將艾柱點燃,對準關元穴熏灸,使局部有溫熱感,灸至局部皮膚紅暈為止。關元在下腹部,身體的正中線上,臍下3寸的位置。對女性來說,這個穴位主要是蓄血之用,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與任脈交會於此,艾灸之下,凡所過經脈之病,都會有改善。

女性尤需要注意灸關元穴,因為女性為陰,腹部為中央脾土,先天的陽氣不足,什麼脾胃功能、消化功能、肝氣不舒、血液瘀滯、肚腹冷痛、痛經等問題都是常見毛病,灸關元則可以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

人體的很多重要穴位都在肚臍以下,神闕、關元、氣海,腿上則有足三里、三陰交,肚臍名神闕,臍帶被剪斷後,人的先天神明就缺失了,所以名為神闕。此穴也很重要,灸時可在肚臍里放鹽,或覆蓋上薑片,也有放附子餅的。

下腹病主要從三陰交和足三里這兩個穴位去治,三陰交在小腿內踝上三寸,為肝經、腎經和脾經三條陰經的交匯之所。艾灸此穴有從陰引陽之意,陰陽平衡嘛,從陰處把陽引進來,使其平衡,一旦平衡,女性常有的腰膝酸軟、白帶增多、月經不調,都可以得到治療。足三里在膝蓋下緣一橫指的地方,此為養生第一大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多氣多血,灸這個穴位可以增加胃腸蠕動,強壯脾胃。

這說的都是人身幾大重要的、經常用到的穴位。順便說說有關穴位的順口溜: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心胸內關應、酸痛取阿是。也就是說,頭頂和頸項的問題可以通過針刺列缺穴治,顏面上的病就找合谷穴,腹部的病就針刺足三里,腰背問題在委中穴去針刺,任何部位的痛點為阿是穴。位置上,列缺穴在兩手虎口相卡住,在上的食指所按到的地方,有如一個縫隙,古人認為它是天地陰陽的交界。合谷穴在大拇指橫紋卡住虎口時往下按到的地方,委中在膝關節的膝窩裡邊。

有一定的艾灸實踐後,你就對人身的穴位有些切身的感受,為什麼會有穴位,每個穴位都有什麼作用,哪幾個穴位組合起來是治什麼的,裡邊的道理很多,但都要自己去實踐,慢慢總結。

我自己每晚睡覺前,都會將雙手搓熱,把手掌的勞宮穴對準關元,意守此處,慢慢地入睡。這是道家養生的一個秘法。你只需要知道勞宮是心包經的大穴,屬火,關元是小腸經的募穴,小腸經也屬火,心經與小腸經的火加在一起,溫補任脈之陰,這就叫水火既濟。同樣的道理,你也可以把雙手搓熱,以勞宮穴對著腳底湧泉穴摩擦,或是對著後背的腎俞穴及命門摩擦。

脾胃:一個美麗的圓圈

一個臟器有問題,就會影響到其他臟器,這些臟器之間的關係到底怎麼去理解,怎麼才能容易記住呢?看看清朝大醫黃元御的說法,既十分有趣,也非常好理解。

黃元御講了一個圓圈的故事,他在給一個病人談論病情的時候,是這麼說的,我們人體的五臟六腑,從最上的肺,一直到最下邊的腎,既有上下,也有左右排列。它們的運行,所引導的氣機是怎麼運動的呢?從下往上看,最下為腎,腎屬水,水之德嘛,甘居下流。但這個水裡,又有火寓於其中,這就是腎陽寓於腎陰之中。一般情況下,這個火往上走,去溫暖脾土,溫暖的脾土就把胃消化吸收過的營養繼續向上輸布,有一部分就到了肺,與肺吸入的清氣結合後向全身輸送。

在中醫的概念里,這個脾臟的氣機,是從左邊升的,肝隨脾走,也是從左邊升(不要去管西醫解剖學的肝居右),脾和肝氣上升到心和肺的位置,也就是最高了,肝木生心火,本也想往上走,但被主沉降的肺氣往下帶,於是,肺氣下降,同時,胃氣也是必須要往下走的(否則就是胃氣上逆、呃逆,口臭),胃氣降,連帶著膽氣也下降,而且是從右邊下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圓,因脾左升,帶動肝氣和腎水左升,胃氣右降,帶動了膽氣和心火右降。其中心就是脾胃,一陰一陽。只有脾能帶著清陽上升,胃氣才能帶著濁陰下降,不然,要麼就是便秘,要麼就是胃氣上逆。所以,脾胃才是關鍵,李東垣的《脾胃論》才會形成一個中醫的重要流派。脾胃就這麼重要,把脾胃調好了,一切都就可以正常地圍繞著它們轉起來了。

這個理論一說就懂,後來民國時的彭承祖就是根據這個寫成了《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李可老中醫就是據此認為彭承祖簡直是仲景再世,評價高得不行了。我反覆讀了三遍這本書,的確受益,中醫千頭萬緒,四萬八千法門,就看你從哪裡進入,就從這個圓進入吧,那麼好,有病,那就是這個圓不圓了,那就用些葯,分清了這些葯的升降沉浮、性味歸經,就利用它們的氣去撥動一下、幫助一下,該升的就升一點,該降的就降一些,圓重新圓起來就對了。

開胃健脾八珍膏

脾胃是人體的關鍵,後天之本。脾升胃降,脾在前,脾的特點就是「喜暖而惡寒」,必須要把它弄得熱熱的,才升得起來,否則,就冷住了,淤堵在那裡了。

所以,中醫看重脾胃,「劉太醫」儘管是假的,但他的書還是有市場,因為他書里講的「開胃湯」是真的,他的「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是沒錯的。

中醫重視開胃健脾,就是想把人體的氣機調暢,使其處於一個圓運動的狀態,最有名的補法就是八珍糕,這也是慈禧最愛的一款養身補品:党參30克、白朮60克、茯苓60克、山藥60克、白扁豆60克、苡米60克、芡實30克、蓮子肉60克、生山楂30克、炒麥芽30克。把這些葯或食材研成末,每次用水熬糊,不斷地攪拌,或者是用粳米面、糯米面等量混合葯末,加白糖蒸成糕點。每天分兩次各吃一小勺,慢慢地脾胃就養起來了。  中醫把人的體質一共分為9種,現在幾乎有接近70%的人都屬於不健康的體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只有30%的人是接近於平和體質的。而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沒有幾個不是脾虛畏寒的,這是由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決定的,是由這個時代的壓力、節奏決定了的,所以,幾乎都可以試試八珍膏,從開胃健脾的角度來自我調整身體。

總有一種外治法適合你

2005年,我從成都回到北京後,經易經大師米鴻賓先生的介紹,認識了現在的師父,北京趙文忠自然醫學研究院的主人,一位精於各種外治方法的自然醫學大師。從此,我對中醫的理解開始有了新的體認,畢竟,開方子配藥那一套學問太大了,大得沒邊,我雖然也給自己和身邊的親人開些方子,但沒有經過長年的跟師號脈,總擔心辨證臨證上出現疏漏。

師父說,人體上的每一個斑點、痛點,都對應著身體里的變化,氣血的變化,內髒的變化,臉上、耳廓、手部,幾乎每一個地方只要生出原來所沒有的斑點、結節、瘡癤、腫塊,當然也包括疹子、痘點,都是身體的氣血出了問題,是內臟有了變異的反應。這是身體的善意提醒,是一種預警機制,多少萬年的進化,身體的聰明程度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所以,出現了這些外部情況,我們首先就要感謝自己的身體,感謝它的提醒,這應是我們對待疾病的基本態度。然後再去看外部變化到底對應的是身體的什麼問題。師父常常給我說,一個病,你至少要想出多種辦法來治療一個病,兩種不行,就三種,直到數十種方法。師父的研究院里幾乎每天都有很多高人,有意思的是,除了正經的醫生,比如京城四大名醫施今墨的傳人施小墨,還有很多都是從外行進入中醫的,他們幾乎個個都身懷絕技。

師父的學問重點在於人體的神經疼痛,比如怎麼控制和改變人體的痛感,如分娩疼痛治療儀,可以讓女性分娩的痛苦減到最低,因為人體一般最痛的是牙疼,但也不過四五級,但分娩的疼痛可以達到12級,幾乎可以說痛不欲生。師父的另一個方向在治療各種肝病,他認為肝淤為百病之源,所以發明了一種通過食物自然排除肝毒的方法,幾乎可以從每個人的肝里排出好幾十顆大大小小的、軟硬不等的結石。好多病都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得到治癒或改善。由於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肝清潔了,因為肝毒而在臉部引起的斑點就自然消失了,肝對血液的清潔功能也就恢復了,整個人也就因此恢復了健康。

在師父處學習,我得到的最大的感悟就是,自然醫學療法才是時間短、見效快的神奇療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對女性太適用了,你不是肝里有結石嗎?那就給你排出來,「見肝之病,當先實脾」,脾里的瘀滯太多了,那也給你排出來。乳房有包塊嗎?熏洗熨擦,「總有一款適合你」,師父的治療法,不但用來熏蒸的器械很特別,而且根據不同的人,他還給配上不同的藥包,敷在病變位置。一般是在身體的上半部分用這種熏蒸法,下半部分主要是靠泡腳,就這麼個簡單的泡腳療法,根據不同的病人,添加不同的藥物,從下往上治。慢慢地,我就明白了,師父的治療都要通過「熱」來進行,我們老聽什麼什麼吃進去促進血液循環,可問題是你體內沒有足夠的熱去推動,於是,我給他講我所知道的養陽的理論,師父總是微笑著回應:「保暖,保暖。」

外治法能解決問題的,就絕不內治

師父最喜歡的診斷方式之一是捏人的耳朵,我問這是為什麼?直到我問了三次,師父才若有所思地告訴我:有一次我去拜訪一位高人,這人治腎結石病就是捏耳朵,每人捏幾分鐘,說:「好了。你走吧。」師父為直到今天也沒琢磨透裡邊的玄機而懊惱不已。

這就是師父,琢磨不透的,就一直要琢磨著。我知道他的好些個手法,是跟京城有名的「羅有名」老太太處學來的,堪稱神奇。

師父教了我很多種外治法,只要是外治能解決問題的,他就絕不用內治。

我漸漸迷上了自然醫學療法和種種外治法,特別是對外治法,情有獨鍾。所謂外治療法,有很多種,砭、針、艾灸、拔罐、推拿、拉筋、正骨、放血、刀療、軟鞭、撞牆、點穴、正骨、捏脊、耳穴、手穴、梅花針、足部按摩、藥物貼敷、熏蒸、葯浴、藥酒、葯枕、梳頭、塞鼻、灌腸、吹耳、拍擊、點壓、熱敷、冷敷,此外,類似音樂療法、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易筋經等等的也都算是外治法。

於是我開始集中研究和試驗能順手就使用的外治法。這些方法當然不用全會,只撿幾樣順手的,學會常用,就能舉一反三、甚至反五,因為這都可以歸屬於民間療法,是屬於一看就會,但要用心揣摩才能做好的範疇。當然,有些方法要涉及到穴位、痛點等常識,需要更專業些的書籍以及師父來引進門。

我反覆地試驗熏蒸和泡腳、艾灸、梳頭、捏脊,做這些事情也會上癮,因為有些其實是很好玩的,像艾灸的艾香,過一段兒不聞就不舒服;又如捏脊,今天讓人把這兒捏好了,明天又一個電話給誰讓捏什麼什麼地兒,都很好玩兒,或者說梳頭吧,我買了各種各樣的梳子,比較著來梳頭,牛角的就像是砭,可以刮刺頭頂經絡,按壓穴位,黃楊木的,就好像能把體內的氣通過梳過的頭髮順出來那般的順暢。砭石的梳子,在我最疲勞的時候常愛在頭上反覆梳,這樣疲勞就減輕了。還有,梳子可不僅只用來梳頭,它可以梳一切地方,不信,你梳梳眼睛,梳梳乳房,那種感覺很舒服。因為梳是一種方法嘛,梳理梳理,你當然也可以梳你的手背,從指尖手掌全梳,每一個地方的輕重都不一樣,你是在找你的感覺,找到你能通氣的那種感覺了,那麼,當你用一套程序梳到某一個指頭尖兒,力度也剛剛好,你再便秘,也可能立即就想上廁所了。

外治的方法都很實用,它包含了無窮無盡的民間智慧在裡邊,所以,你在使用的時候,也可以把你的智慧加進來,一把梳子都可以創造性地使用出多種效果,更不用說別的還有那麼多種辦法。


推薦閱讀:

解析女人面相痣算命圖解 女人身體長痣的位置與命運
解開彼此身體秘密,讓幸福延續!
【收藏】這些」身體癥狀「,可能預示你缺營養素了
哪些身體特徵預示著你是不是有富貴命,你命中了嗎
讓身體永葆年輕的食物,快看看你吃對了嗎?!

TAG:身體 | 表現 | 調理 | 祛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