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如何寫好格律詩詞

                                如何寫好格律詩詞

                              --天蘊

   如何寫好格律詩詞,我想這個話題對愛好詩詞的朋友來說,一定會感興趣的。要想 寫一首詩詞並不難,想要寫出一首好詩詞卻很難,它牽涉到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文學底蘊、人生閱歷和生活積累等諸多因素,但關鍵還是在於興趣愛好,有了興趣和愛好,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格律詩和詞是相同的文學藝術,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正因為律詩存在藝術表達的局限性,才脫胎衍生出詞的藝術表達的多樣性。準確地說:詞的始初是根據音拍用長短句方式填在曲譜里作為唱詞,其目的是為音樂說唱服務的,古人在作詞時很注重平仄和押韻,使唱詞的音律和韻味更加優美,後來的人們就直接脫離了音樂,使詞以文學形式流傳至今。

一個人寫的詩詞不見得每一首都是佳作,即使李白、杜甫也是如此。但每個人總想把每一首詩詞都寫好,這和作者當時的心情、環境乃至創作的氛圍有著很大的關係,與作者的功底、對詩詞的理解能力和悟性有著不可或缺的內在聯繫。那麼如何能寫好格律詩詞呢?我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先從律詩開始吧:

                                (一)

其實寫律詩和寫文章一樣,首先要立意,就象寫文章一樣要確立中心思想,即我想寫什麼?最好有一個明顯的標題來展示,當你的詩中要表達的內容涵蓋面很廣,也可加以小標題作一說明。有了立意後,那就應該使整首詩圍繞這個中心來寫。當然,寫律詩要比寫文章難度大,不僅須考慮起、承、轉、合四要素,而且須講究上下句的粘、對,講究平仄、對仗,更須考慮全詩自然、流暢,達到氣韻貫通,這是最常見的順理方式。但寫詩往往會受到一事、一物、一言、一行的啟發而產生靈感,產生創作的慾望,所寫的詩是隨著自己的思維而流淌,有時一時也很難確定主題。初成的詩一般來說都是毛糙的,這需要認真的推敲,仔細的修改來確定標題。這種逆理的方式,對每一位詩友來說也會經常碰到,無論你的初作如何,就象再好的玉石也須打磨一樣,才能展現出它的光彩和神韻來。

其次是謀篇,也就是說,我準備怎麼寫,先寫什麼,後寫什麼。使語句運用在詩中布局合理,起承有序,轉合得體。舉個簡單的例子:就象我們要造一幢高樓,如果說立意是基樁,那麼謀篇就是澆築這幢高樓的框架結構。我在管理圈子時常常發現:有的詩友寫的律詩平仄、對仗都不錯,但語句運用掌握稍遜,節奏不夠緊湊,使詩的整體結構顯得鬆散。這需要一定時間的不斷學習來改變。

再次是意境,意境是詩的血肉,意境的深淺決定著一首詩的質量,這是寫詩中最難的事。我以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七絕》為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要真切地理解古人的詩,是不能用現代的目光去欣賞,去理解的,應處在作者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去理解,才能感悟出它的深刻內涵。杜牧(公元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進士及第,授弘文館校書郎。同年十月離開長安,到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府署中擔任幕僚,後轉入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觀察使崔鄲幕中任掌書記、開成四年(839)回長安,歷任左補闕、膳部及比部員外郎。會昌二年(842)以後,相繼出任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復出為湖州刺史,一年後又內調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官終中書舍人。詩歌創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杜牧所處的晚唐時期,正是唐朝進一步走向衰落的時期,民族矛盾不斷上升,官僚階層的苛捐雜稅使百姓怨聲載道,朋黨之爭使唐朝已喪盡元氣。杜牧的《七絕.清明》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被貶離開長安去外地赴任的路上寫就的,心裡充滿難以喻說的滄桑之感。現在來評析這首詩,我先用一個假設的解釋:適值清明時節,細雨紛紛,正是祭掃先祖的日子,路上來去的行人都帶著傷感的神色。我走得又累又餓,向牧童打聽那裡有酒家可住,牧童指著很遠村莊說:那兒叫杏花村,有酒家可供食住。從字面上來看,這樣的解釋並沒有錯,如果說杜牧這首詩意境就這麼膚淺的話,那麼也經不住一千多年的歷史推敲而能流傳至今了!事實上,杜牧在這首詩里蘊注了深刻的內涵。

 在古代交通很不發達,所有官員的任調除了乘船、騎馬和馬車以外,一般的官員還是以步行為主。現在我們來深入透析這首詩的內涵:清明時節,細雨紛紛。俗稱:毛毛細雨濕衣裳。經過長途跋涉,雖是細雨綿綿,但已濕透了身上的衣服,苦不堪言。本是應該祭掃先祖的日子,可我卻長途跋涉在泥濘的道路上,不能盡孝。想到這裡心肝欲裂。路上行人:其實是指作者本人。欲斷魂:將要斷魂。作者把內心蒼涼的、複雜的情感真實地宣洩出來。「借問酒家何處有?」人生的歷程是如此的艱難,那裡可避風雨?那裡可供我駐足休息的地方呢?借問:試問。酒家:喝酒住宿的驛館。它究竟在那裡呢?「牧童遙指杏花村」,句中「遙」字用得很傳神,遙:遙遠。杏花村:根據詩意,我的理解應是代指希冀,也就是說,作者藉以牧童所指,心中的杏花村依舊在很遙遠的地方。現在我們可以看出,杜牧的這首詩是寫得多麼蒼涼和深沉。這種表述的方式,就象古代許多文人一樣,為了避免引起文字之獄,把詩中要表達的內涵蘊藏得很深,如果沒有深厚的功底是達不到這個層次的。所以我們在寫詩過程中,閱讀、理解古人和今人的詩詞很重要,對自己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二)

 

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詞:自從詞走出了院堂樓館,登上文學的殿堂,極大地擴展文學表現的手法。使詩歌的藝術呈現了豐富多採的局面。詞和詩是相通的,其實詞是詩的一種變體,它囊括了律詩、古風、辭賦等各自的長處,集大成於一體。同樣詞也有平仄、押韻、字數的規定,有些詞中亦有對仗等格律規範。而詞畢竟與律詩有不同之處,依舊保留了原音樂的特色,作詞時要儘可能注意音律的悠揚和流暢。現存的詞牌由來有不少是從音樂的曲譜過渡而來,至今依舊保留了樂譜的原名,如:《清平樂》等;部分保留樂譜名的,如《水調歌頭》等。還有不少詞牌是後來文人根據典故、事例等所創的。與詩不同的是,詞可以根據作者的不同需要選擇詞牌的。如:詞的氣度慷慨激昂的,可選擇《滿江紅》、《賀新郎》;較為明快的可選擇《蝶戀花》;覆郁、深沉的可選擇《水龍吟》《念奴嬌》等等。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能力的作者也可把《滿江紅》等寫成風趣、幽默、明快的基調,總之還在於作者的個性、詞風而定。

要寫好一首詞並不容易,因為詞也須講究立意、謀篇和意境。由於詞的篇幅較長,象有的長調的字數就有一百多個,所以更加要求作品的脈絡要清晰,層次要分明,這樣才有藝術的感染力。儘管詞的種類繁多,不同的詞牌有不同的格律要求。要想記住所有的詞牌中的格律有一定的困難,但還是應該記住大多數字的平仄,這樣才不至於在作詞的過程中,經常地去對照韻書,影響作者的思路。

不少作者的作品題材選得很沉重,從而使讀者的心情也跟著沉重。其實沉重的題材也可以用幽默、風趣的方式來表達,而所取得的藝術效果卻完全不同。我用辛棄疾的一首詞供大家參考:

                《永遇樂》戲賦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調。   

    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     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比著兒曹,累累卻有,金印光垂組。付君此事,從今直上,休憶對床風雨。但贏得、靴紋縐面,記余戲語。

從詞中可以看出,辛棄疾用幽默、風趣的筆調來告誡他的弟弟,語句顯得輕鬆活潑卻字字璣珠。本來是一件很嚴肅的事,辛棄疾以特殊的方式,把自己的情和意傾注在詞中,使他的弟弟深刻地品味到其中的內涵,自然會銘記在心。

我再用我寫的一首詞供大家參考;

                           <唐多令>     感事

    肩上掛雙葫,胸前一串珠。舉步搖晃到天廬。宮闕守神忙截住,快回去,這狂徒。    吾本腹中疏,魯莽且性愚。笑指門上幾行書。空寫蒼生多少苦,血色處,食千夫。

    詞中的含義我不作解釋了,大家一看就明白。本來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在寫作之前,我反覆思考了不少的時間,就是為了用什麼角度和方式來寫。雖然,詞中的用詞比較直白(目的是使語句儘可能大眾化),但立意清晰,層次分明,詼諧、幽默,至結句才點明主題,筆頭突顯鋒芒,這也是謀篇的一種方式。

    在《唐多令》的詞譜中,舉步搖晃到天廬和笑指門上幾行書的句中,前三字須用逗號分開,但詞有它的特點,在中、長調詞中,個別句子是可以由作者根據自己寫作的需要,進行整合或分開,這在辛棄疾的詞中運用得比較多。但須注意的是,在同一首詞中,不能有多處的整合和分開,否則,那不是原來的詞譜了。

    詞分快詞和慢詞,快詞的語句一般結構緊湊、明快,一氣呵成,快詞通常在小令和中調中出現(象十六字令等)。而慢詞語句就顯得緩和、婉轉多了,慢詞一般都是在中、長調中出現(象揚州慢、戚氏、稍遍等),詞的快、慢源自唱詞的音律節拍演繹過來的。要知道慢詞也有它一定的規律,創作慢詞就應象寫散文一樣,要做到散而不散。由於慢詞的字數多,詞中要表達的內涵也就顯得從容,但慢詞的難度和要求顯得更高,稍不注意往往會寫成上下不能連貫,變成了一盤散沙。所以作者在創作時,應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長來選擇詞牌。

    不少的詩友在作品中喜歡用典,這無可厚非。典故用得好,能加深內涵和深度,使作品的意境變得深邃,語句更加形象、豐富,這在辛棄疾的詞中有頗多的建樹。能準確用典的作者都是有一定基礎的。我也看到有些作品的用典與主題不符,指鹿為馬,反顯得畫蛇添足,成了敗筆,初學者應順序漸進。

    詞和詩一樣,也有不同的流派和風格。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來選擇學習,做到有的放矢。這樣你取得的學習效果會好一些,寫作水平的提高會更快一些。同時要廣開思路,學眾人所長為己所用,不斷地提升自己寫作能力的層次,久而久之,完全有可能使作品形成自己的風格。

                                                                     

                                    (三)

        

    再說些題外的話,我在網上看到不少的詩友對格律詩詞提出不同的看法,這是個好現象。綜合多數人的看法,歸納起來就是;時代不同了,我們現代人寫格律詩詞,應該有現代人的特色,不能墨守陳規,應該推陳出新。 這個想法很好,是值得提倡的。每個時代都應該有它的特色,這也是大多數詩友的共同願望。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非常博大精深,只有當你真切地觸摸到它,才會從心底發出由衷的讚歎。格律詩詞的形成,是古人一個了不起的發明, 是留給我們後人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那麼如何去傳承和發揚,就應該象宋代有詞,未損唐詩;元代有曲,未損詩詞一樣,理順一個很好的傳承與發揚的關係。

   畢竟我們處在一個新的時代,要破就要有立,想跨越古人的範例,就要有時代的新東西,沒有時代的新東西,跨越也就成了一句空話。為此我作出了不少的努力,坦率地說,至今還沒有找到一條可行的路子。我想,在這個新的時代里,我們能不能創造出一種新的詩詞體裁來,就象唐代有詩,宋代有詞,元代有曲一樣,在詩壇上有一個新的建樹,這還有待於廣大詩友的共同努力。

                                                                                                                         

                                如何寫好格律詩詞

                              --天蘊

   如何寫好格律詩詞,我想這個話題對愛好詩詞的朋友來說,一定會感興趣的。要想 寫一首詩詞並不難,想要寫出一首好詩詞卻很難,它牽涉到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文學底蘊、人生閱歷和生活積累等諸多因素,但關鍵還是在於興趣愛好,有了興趣和愛好,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格律詩和詞是相同的文學藝術,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正因為律詩存在藝術表達的局限性,才脫胎衍生出詞的藝術表達的多樣性。準確地說:詞的始初是根據音拍用長短句方式填在曲譜里作為唱詞,其目的是為音樂說唱服務的,古人在作詞時很注重平仄和押韻,使唱詞的音律和韻味更加優美,後來的人們就直接脫離了音樂,使詞以文學形式流傳至今。

一個人寫的詩詞不見得每一首都是佳作,即使李白、杜甫也是如此。但每個人總想把每一首詩詞都寫好,這和作者當時的心情、環境乃至創作的氛圍有著很大的關係,與作者的功底、對詩詞的理解能力和悟性有著不可或缺的內在聯繫。那麼如何能寫好格律詩詞呢?我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先從律詩開始吧:

                                (一)

其實寫律詩和寫文章一樣,首先要立意,就象寫文章一樣要確立中心思想,即我想寫什麼?最好有一個明顯的標題來展示,當你的詩中要表達的內容涵蓋面很廣,也可加以小標題作一說明。有了立意後,那就應該使整首詩圍繞這個中心來寫。當然,寫律詩要比寫文章難度大,不僅須考慮起、承、轉、合四要素,而且須講究上下句的粘、對,講究平仄、對仗,更須考慮全詩自然、流暢,達到氣韻貫通,這是最常見的順理方式。但寫詩往往會受到一事、一物、一言、一行的啟發而產生靈感,產生創作的慾望,所寫的詩是隨著自己的思維而流淌,有時一時也很難確定主題。初成的詩一般來說都是毛糙的,這需要認真的推敲,仔細的修改來確定標題。這種逆理的方式,對每一位詩友來說也會經常碰到,無論你的初作如何,就象再好的玉石也須打磨一樣,才能展現出它的光彩和神韻來。

其次是謀篇,也就是說,我準備怎麼寫,先寫什麼,後寫什麼。使語句運用在詩中布局合理,起承有序,轉合得體。舉個簡單的例子:就象我們要造一幢高樓,如果說立意是基樁,那麼謀篇就是澆築這幢高樓的框架結構。我在管理圈子時常常發現:有的詩友寫的律詩平仄、對仗都不錯,但語句運用掌握稍遜,節奏不夠緊湊,使詩的整體結構顯得鬆散。這需要一定時間的不斷學習來改變。

再次是意境,意境是詩的血肉,意境的深淺決定著一首詩的質量,這是寫詩中最難的事。我以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七絕》為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要真切地理解古人的詩,是不能用現代的目光去欣賞,去理解的,應處在作者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去理解,才能感悟出它的深刻內涵。杜牧(公元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大和二年(828)進士及第,授弘文館校書郎。同年十月離開長安,到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府署中擔任幕僚,後轉入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觀察使崔鄲幕中任掌書記、開成四年(839)回長安,歷任左補闕、膳部及比部員外郎。會昌二年(842)以後,相繼出任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復出為湖州刺史,一年後又內調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官終中書舍人。詩歌創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杜牧所處的晚唐時期,正是唐朝進一步走向衰落的時期,民族矛盾不斷上升,官僚階層的苛捐雜稅使百姓怨聲載道,朋黨之爭使唐朝已喪盡元氣。杜牧的《七絕.清明》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被貶離開長安去外地赴任的路上寫就的,心裡充滿難以喻說的滄桑之感。現在來評析這首詩,我先用一個假設的解釋:適值清明時節,細雨紛紛,正是祭掃先祖的日子,路上來去的行人都帶著傷感的神色。我走得又累又餓,向牧童打聽那裡有酒家可住,牧童指著很遠村莊說:那兒叫杏花村,有酒家可供食住。從字面上來看,這樣的解釋並沒有錯,如果說杜牧這首詩意境就這麼膚淺的話,那麼也經不住一千多年的歷史推敲而能流傳至今了!事實上,杜牧在這首詩里蘊注了深刻的內涵。

 在古代交通很不發達,所有官員的任調除了乘船、騎馬和馬車以外,一般的官員還是以步行為主。現在我們來深入透析這首詩的內涵:清明時節,細雨紛紛。俗稱:毛毛細雨濕衣裳。經過長途跋涉,雖是細雨綿綿,但已濕透了身上的衣服,苦不堪言。本是應該祭掃先祖的日子,可我卻長途跋涉在泥濘的道路上,不能盡孝。想到這裡心肝欲裂。路上行人:其實是指作者本人。欲斷魂:將要斷魂。作者把內心蒼涼的、複雜的情感真實地宣洩出來。「借問酒家何處有?」人生的歷程是如此的艱難,那裡可避風雨?那裡可供我駐足休息的地方呢?借問:試問。酒家:喝酒住宿的驛館。它究竟在那裡呢?「牧童遙指杏花村」,句中「遙」字用得很傳神,遙:遙遠。杏花村:根據詩意,我的理解應是代指希冀,也就是說,作者藉以牧童所指,心中的杏花村依舊在很遙遠的地方。現在我們可以看出,杜牧的這首詩是寫得多麼蒼涼和深沉。這種表述的方式,就象古代許多文人一樣,為了避免引起文字之獄,把詩中要表達的內涵蘊藏得很深,如果沒有深厚的功底是達不到這個層次的。所以我們在寫詩過程中,閱讀、理解古人和今人的詩詞很重要,對自己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二)

 

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詞:自從詞走出了院堂樓館,登上文學的殿堂,極大地擴展文學表現的手法。使詩歌的藝術呈現了豐富多採的局面。詞和詩是相通的,其實詞是詩的一種變體,它囊括了律詩、古風、辭賦等各自的長處,集大成於一體。同樣詞也有平仄、押韻、字數的規定,有些詞中亦有對仗等格律規範。而詞畢竟與律詩有不同之處,依舊保留了原音樂的特色,作詞時要儘可能注意音律的悠揚和流暢。現存的詞牌由來有不少是從音樂的曲譜過渡而來,至今依舊保留了樂譜的原名,如:《清平樂》等;部分保留樂譜名的,如《水調歌頭》等。還有不少詞牌是後來文人根據典故、事例等所創的。與詩不同的是,詞可以根據作者的不同需要選擇詞牌的。如:詞的氣度慷慨激昂的,可選擇《滿江紅》、《賀新郎》;較為明快的可選擇《蝶戀花》;覆郁、深沉的可選擇《水龍吟》《念奴嬌》等等。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能力的作者也可把《滿江紅》等寫成風趣、幽默、明快的基調,總之還在於作者的個性、詞風而定。

要寫好一首詞並不容易,因為詞也須講究立意、謀篇和意境。由於詞的篇幅較長,象有的長調的字數就有一百多個,所以更加要求作品的脈絡要清晰,層次要分明,這樣才有藝術的感染力。儘管詞的種類繁多,不同的詞牌有不同的格律要求。要想記住所有的詞牌中的格律有一定的困難,但還是應該記住大多數字的平仄,這樣才不至於在作詞的過程中,經常地去對照韻書,影響作者的思路。

不少作者的作品題材選得很沉重,從而使讀者的心情也跟著沉重。其實沉重的題材也可以用幽默、風趣的方式來表達,而所取得的藝術效果卻完全不同。我用辛棄疾的一首詞供大家參考:

                《永遇樂》戲賦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調。   

    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     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比著兒曹,累累卻有,金印光垂組。付君此事,從今直上,休憶對床風雨。但贏得、靴紋縐面,記余戲語。

從詞中可以看出,辛棄疾用幽默、風趣的筆調來告誡他的弟弟,語句顯得輕鬆活潑卻字字璣珠。本來是一件很嚴肅的事,辛棄疾以特殊的方式,把自己的情和意傾注在詞中,使他的弟弟深刻地品味到其中的內涵,自然會銘記在心。

我再用我寫的一首詞供大家參考;

                           <唐多令>     感事

    肩上掛雙葫,胸前一串珠。舉步搖晃到天廬。宮闕守神忙截住,快回去,這狂徒。    吾本腹中疏,魯莽且性愚。笑指門上幾行書。空寫蒼生多少苦,血色處,食千夫。

    詞中的含義我不作解釋了,大家一看就明白。本來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在寫作之前,我反覆思考了不少的時間,就是為了用什麼角度和方式來寫。雖然,詞中的用詞比較直白(目的是使語句儘可能大眾化),但立意清晰,層次分明,詼諧、幽默,至結句才點明主題,筆頭突顯鋒芒,這也是謀篇的一種方式。

    在《唐多令》的詞譜中,舉步搖晃到天廬和笑指門上幾行書的句中,前三字須用逗號分開,但詞有它的特點,在中、長調詞中,個別句子是可以由作者根據自己寫作的需要,進行整合或分開,這在辛棄疾的詞中運用得比較多。但須注意的是,在同一首詞中,不能有多處的整合和分開,否則,那不是原來的詞譜了。

    詞分快詞和慢詞,快詞的語句一般結構緊湊、明快,一氣呵成,快詞通常在小令和中調中出現(象十六字令等)。而慢詞語句就顯得緩和、婉轉多了,慢詞一般都是在中、長調中出現(象揚州慢、戚氏、稍遍等),詞的快、慢源自唱詞的音律節拍演繹過來的。要知道慢詞也有它一定的規律,創作慢詞就應象寫散文一樣,要做到散而不散。由於慢詞的字數多,詞中要表達的內涵也就顯得從容,但慢詞的難度和要求顯得更高,稍不注意往往會寫成上下不能連貫,變成了一盤散沙。所以作者在創作時,應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長來選擇詞牌。

    不少的詩友在作品中喜歡用典,這無可厚非。典故用得好,能加深內涵和深度,使作品的意境變得深邃,語句更加形象、豐富,這在辛棄疾的詞中有頗多的建樹。能準確用典的作者都是有一定基礎的。我也看到有些作品的用典與主題不符,指鹿為馬,反顯得畫蛇添足,成了敗筆,初學者應順序漸進。

    詞和詩一樣,也有不同的流派和風格。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來選擇學習,做到有的放矢。這樣你取得的學習效果會好一些,寫作水平的提高會更快一些。同時要廣開思路,學眾人所長為己所用,不斷地提升自己寫作能力的層次,久而久之,完全有可能使作品形成自己的風格。

                                                                     

                                    (三)

        

    再說些題外的話,我在網上看到不少的詩友對格律詩詞提出不同的看法,這是個好現象。綜合多數人的看法,歸納起來就是;時代不同了,我們現代人寫格律詩詞,應該有現代人的特色,不能墨守陳規,應該推陳出新。 這個想法很好,是值得提倡的。每個時代都應該有它的特色,這也是大多數詩友的共同願望。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非常博大精深,只有當你真切地觸摸到它,才會從心底發出由衷的讚歎。格律詩詞的形成,是古人一個了不起的發明, 是留給我們後人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那麼如何去傳承和發揚,就應該象宋代有詞,未損唐詩;元代有曲,未損詩詞一樣,理順一個很好的傳承與發揚的關係。

   畢竟我們處在一個新的時代,要破就要有立,想跨越古人的範例,就要有時代的新東西,沒有時代的新東西,跨越也就成了一句空話。為此我作出了不少的努力,坦率地說,至今還沒有找到一條可行的路子。我想,在這個新的時代里,我們能不能創造出一種新的詩詞體裁來,就象唐代有詩,宋代有詞,元代有曲一樣,在詩壇上有一個新的建樹,這還有待於廣大詩友的共同努力。

                                                                                                                         

 

推薦閱讀:

如何賞析舒婷的《致橡樹》?
方智范方笑一:棲居在詩詞的國度
描寫春風的比喻句有哪些?
點幾首詩詞
古詩詞里的老昆明 江山如畫風情萬般(圖)

TAG:詩詞 | 轉載 | 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