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時代簡史之一:從三眼銃到火繩槍,大明火器落後在襁褓期
突火槍示意圖,可見鐵砂,宋代
火器時代的發端,來自火藥的發明。宋初大約在11世紀,出現了藉助火藥推力將箭發射出去的「火箭」。12世紀開始,出現以竹筒為材料的管狀火器,這將成為後世槍炮的鼻祖。蒙古人入侵遼金時,金人發明了「飛火槍」,南宋人進而改進為「突火槍」,此時的突火槍射程只有幾米,噴射的主要是火焰和鐵砂之類,類似今天的霰彈槍。
網友自製的重力式拋石機,很多影視里也有表現
當時蒙古人用的「炮」,主要還是投射炸彈的投石機,像「回回炮」(重力式投石機)一類;一個真實的戰例就是,當蒙古旭烈兀大汗西征時,面對邪教阿薩辛教派徒眾建在險峻山地上的塞堡,蒙軍是用繳獲的南宋床子弩發射火藥武器將之擊滅的。宋元交鋒時有名的襄陽炮就是一種大型投石機,連古代的「砲」字,也是來自「拋」的諧音。
元明清三朝都有流行的三眼銃
元代開始出現單眼銃和三眼銃,顧名思義管數不同,使用上也是前裝火藥和彈丸,以火繩或燃香點著,後接木棍以便握持。在彈丸發射完之後,足夠沉重的三眼銃還可以當成鈍器使用。
手持三眼銃的大明將士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戰國末期,豐臣秀吉下令侵朝(1592年),並與明軍大戰。此時明軍火器以火炮為主,也裝備了不少三眼銃和鳥銃為單兵武器,在日本的影視里倒多有表現。這一時期西方甚至是日本的火繩槍使用已比較普遍,三眼銃在此時已經是較為落後的火器。
手持管狀火器的西方戰士
在西方,阿拉伯人首先發明了手炮,稱之為馬達法。炮身被固定在一根粗長的木棍上,使用時左手扶住炮身將木棍夾在腋下,然後用煤炭、火繩或燒紅的金屬伸進火門點燃火藥。為了滿足大量步兵同時點燃火藥的需要,當時的火槍陣地最明顯特徵就是幾個大火盆。當歐洲的基督徒通過與中東的貿易和戰爭交流也掌握了火器之後,歐洲戰爭的局面就開始改觀。
歐洲騎士們的新玩具,留意789三張圖中的士兵操作早期火器
一門毀於1399的歐洲銅製手炮文物,顯示這種武器尚沒有準星、照門,也沒有扳機和握把、槍托,發射時由騎兵用胸口頂住,左手扶炮身,右手拿火繩去點火門,發射裝填的石丸或鉛丸。從殺傷原理來看,這種早期手炮的傷害顯然是可笑的,比中國新年時發射的二踢腳相差無幾。但是巨大的聲音、瀰漫的煙霧,對於當時的士兵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威懾力。
現代農村發射三眼銃的效果,大家腦補古人的畫面
客觀來說,此一時代的中國突火槍、三眼銃、阿拉伯的馬法達和歐洲手炮都屬於同一類型的早期火器,特點是填充火藥和彈丸,使用火繩或火炭點燃,精度差,威力弱。由於裝填麻煩,受到天氣影響巨大,此類武器必要時仍充當冷兵器,用作鈍器打擊。或者說,因為初代手持火器的火力延續性很差,大多數場景下,是帶著三眼銃衝到有效射程(通常是十米以內),先轟對方一臉鐵砂,再輪圓了上,那畫面太美,請自行腦補。
手持三眼銃的倭寇
至於這一時期中國、歐洲和阿拉伯地區的管狀火器的關聯,一般認為是從中國傳至中東阿拉伯地區,再進一步傳至歐洲。近期熱映的《長城》一片,主角就是幾個來中國偷黑火藥的西方毛賊,時代背景設定在北宋,可惜完全沒有表現早期中國火器,難道說西方毛賊對黑火藥用途的敏感度更高?
手持三眼銃的大明神機營戰士
15世紀早期,為了便於瞄準,阿拉伯人對馬達法進行了改造:將火門從頂部移到右側,加裝了一根固定有火繩的槓桿,並在火門上盛放少許火藥作為引發葯,發射時按壓槓桿引燃引發葯從而點火發射。這是最初的可以抵肩射擊、並在發射中保持瞄準的火器。同時由於燃燒迅速的粒狀火藥的發明,使得火器在擊發後立刻就爆炸發射彈丸,免去了早期火槍點火後的等待時間,進一步提高了彈丸威力和精度,為後世火槍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裝有早期擊發扳手的管狀火器發射圖
火槍所使用的火繩是用細麻線或棉線放入硝酸鉀溶液中蒸煮,或放入木灰、石灰濃鹼液中浸泡製成,可緩慢陰燃,沒有火焰,從14世紀末就用於點燃引發葯。15世紀中期,西方人參照弩的結構做出了扳機、增設了照門,16世紀早期,較完善的滑膛火繩槍就此誕生,也就形成了我們熟悉的槍械的外形。
早期火槍兵和長矛兵混編時代的戰鬥,注意火槍兵必須用支架才能有效操作沉重的火繩槍
早期火槍的裝填過程相當繁瑣:首先量出一定量的火藥放入槍管,再放入鉛彈,塞一些碎布固定住子彈和火藥,然後把另一種精製的火藥倒滿引發的火藥池,再把火繩固定到扳機上,打開火藥池,瞄準,開火……在以上過程中,任何一個步驟失誤都會導致彈丸無法發射成功。在16世紀之前,早期火繩槍還存在著諸多不足,發射繁瑣、速度慢,無法獨立對抗騎兵的衝鋒。在戰場上,早期火槍手通常和長矛兵混編,互相在遠射戰和近戰中掩護對方,火槍手實際上取代了弓弩手的作用。
改進後的火繩槍的擊發裝置
15世紀下半葉,西班牙人又對火繩槍的擊發裝置等做了改造,一是增加照門提高瞄準精度。二是採用V型彈簧和齒輪的組合代替了簡單的槓桿,讓火繩夾牢固地保持在待髮狀態,增加扳機力,降低了走火的危險。16世紀之後,經過改進的火槍已經逐漸趨向成熟。隨著火槍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歐洲方陣中的長矛兵數量越來越少,直到18世紀徹底退出方陣,歐洲軍隊進化到以熱兵器為主的時代。
注意早期火繩槍的八棱形槍管
最著名的火繩槍Musket一詞源出拉丁文musca,意為蒼蠅,同時也是拉丁文的一種投擲箭的名字,後來幾乎成了所有前裝火繩槍的統稱。最初的Musket身長550毫米,口徑30毫米,全長1430毫米,槍管為八棱型。16世紀經過西班牙人改進的Musket口徑23毫米,全重11公斤,彈重50克,最大射程250米,有效射程100米。由於過於笨重,發射時只能架在別人的肩膀上,或用一根Y字型支架支撐。
為避免裝錯藥量,早期火槍兵用獨立包裝的火藥盒來裝火藥
早期火繩槍的發射速度慢,移動困難,發射後坐力巨大,射手都是彪形大漢。在Musket發射的彈丸面前,鱗甲和鎖甲迅速過時。和早期火槍的發展同步,從14世紀末到16世紀初,也是騎士們身穿的全身板甲出現和發展的黃金時期。正由於火繩槍兵和長矛兵混編,使得步兵終於在被重裝騎兵壓制了近千年之久後,再一次主導了歐洲戰場。
以重裝步兵文明的15世紀的瑞士僱傭軍
瑞士是個山國表面與世無爭,瑞士僱傭兵卻成為那個時代最精良的軍隊。瑞士軍團里除了使用長戟的重裝步兵之外,弩手和火槍手一直保持著一定的比例,大型化的火槍可以在100米左右的距離上擊破早期胸甲。
17世紀的歐洲火槍手的全套裝備
1522年的比克卡會戰及1525年的帕維亞會戰中,火槍手第一次表現出了不可忽視的價值。大型火繩槍的威力常常能能一槍擊傷幾個人,但它們必須得到長矛兵和塹壕的保護,而且在射擊速度上比弓弩手要緩慢得多。然而鑒於火槍相對弓弩的巨大優勢,到16世紀末,火槍仍然發展成為歐洲輕裝步兵和騎兵人手一支的武器,口徑降到了15毫米以下,尺寸和重量也更符合單兵使用。長矛兵淪為火槍手的保護者,弩和長弓退出軍隊序列。
勒班陀海戰中使用火繩槍大敗土耳其人的基督教士兵
火繩槍同樣在這個時代的海戰中嶄露頭角,1571年,基督教世界與奧斯曼土耳其人之間最大的一場海戰在東地中海勒班陀海角展開。在近戰中,基督徒使用火繩槍和土耳其人的十字弩展開激戰,最終擊敗土耳其人的精兵。此戰阻止了伊斯蘭世界對近東地區的進一步滲透,也樹立了西方火器的威名。雖然早期火槍在射速和重量等性能上要比弓弩差,然而和弩手尤其是長弓手比起來,火槍手的訓練要簡單快捷得多。火槍和彈丸的製造可以批量製造,而弓弩和箭只能手工製作,無論是發射器還是消耗物,工業化時代的即將到來都讓世人被迫轉變。
裝備火繩槍的歐洲騎兵
16世紀的騎兵開始裝備早期火繩手槍和軍刀,而逐漸淘汰傳統兵器長矛。騎兵通常是先衝鋒到火槍射程範圍內,發射一輪手中的火器後,再使用軍刀進行近戰。後來騎兵們也越來越多地開始依賴遠射火力,前排騎兵射擊後撤到隊列後方重新裝彈,讓後排騎兵前進再射擊,很象步兵使用的三段擊。
裝備全身板甲和早期轉輪打火槍的歐洲重騎兵
曾經的中世紀驕子重騎兵,在火槍興起之後作用迅速下降,只是由於對正面突擊力量的要求,騎兵才以較廉價的胸甲騎兵的身份繼續存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隨著自動化武器機槍的普及,騎兵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現代日本人進行鐵炮射擊表演
當火繩槍的技術從歐洲的商人傳至日本後,日本人極為重視這種神兵利器。使用火槍的技戰術在戰國大爭之世的時代背景要求下,短期內就得到很大提高。日本將火繩槍稱為鐵炮,首先是從歐洲商人手中大量採購,然後大量仿製生產,和歐洲的同類產品相比製作更為精良,且由於日本人身高體力有限,日本鐵炮的尺寸和重量更適合單兵使用。
電影大明劫里孫傳庭的部隊持有的早期火繩槍射擊場景
同時代的中國,自1368年大明朝建立後,海內昇平再無外敵壓力,雖對火器的運用並未鬆懈,但始終不如長年混戰的歐洲人發展快。早期裝備的三眼銃實際上還是一種加上了噴火噴砂的特異功能的近戰鈍器,並不具備單兵集群作戰的效果。直到1548年,明軍在沿海俘獲了一些懂造槍的倭寇,經過十年研究改進,終於造出了「比西番尤為精絕」的中國第一批火繩槍,一上來就是一萬把。
明軍火器營士兵
1597年,適逢魯密國(今土耳其)不久前派使者到中國進獻火繩槍,著名火器專家趙世禎向萬曆皇帝建議仿造魯密國進貢的番鳥銃。為了仿製好這批槍,趙世禎專門找魯密國使者詳細講解了製造和使用方法,並自己出資召集工匠,終於造出比鳥嘴銃射程更遠的火繩槍,稱之為「魯密銃」。魯密銃加長了槍管,增大了重量,提高了射程,增強了威力,在結構上更優於之前仿製的鳥嘴銃。故《武備志》說:「鳥銑:唯魯密銃最遠最毒」。後來還研製出當時最新式的火器「掣電銃」和「迅雷銃」,前者兼具西洋銃和佛郎機的優點,後者並有鳥銃和三眼銃的長處。
從三眼銃到火繩槍,早期火器的一大進步
萬曆三十年六月,趙士禎研製的火器通過兵部、工部、刑部等部門官員的試驗。會審報告建議皇帝將趙世禎「所制車銃式樣隨發京營,依法成造,責令官員加以教演,傳示各邊,以究其防邊制虜之用」。至明末,明軍已裝備有大量的火炮和鳥銃。如果不是滿清的入侵和取而代之,中國火器的發展很可能是另外一個局面。
然而,裝備有大量火器的明軍,為何仍然敗給了騎射為主的滿清韃子?東西方火器的發展又會各自通往什麼樣的方向,這些我們留到下一篇再來討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