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兵法中的另類——《黃石公三略》
《中華讀書報》2018年征訂正在進行,恭請讀者朋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01
《黃石公三略》,據說是西漢名臣張良從一個行為詭怪的老頭——黃石公手裡得到的。儘管對張良頗有微詞,司馬遷還是認真細緻地將這件事記在《史記·留侯世家》里。北宋元豐年間官方把《三略》列為「武經七書」之一,但其受重視程度遠不如《孫子兵法》。
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三略》提倡的那套做法,正如張良的生平實踐。
與其他「兵法」不同,《黃石公三略》特彆強調人才(即所謂「英雄」)的作用,而將挖人才列為策略之首,使得它成為眾多兵法中的另類。
《三略》開篇第一句:「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於眾。」
「羅其英雄,則敵國窮。」《三略》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用優厚的待遇把精英挖過來,對方就掛了。是不是很「潮」啊?
在楚漢紛爭之際,挖人才這一招可以說是「核武器」。
項羽所部是滅秦主力,他手下原本人才濟濟,除了老謀士范增,韓信、陳平、英布當初都是他的「中層幹部」;只因項羽比較小氣比較傻,不會拿天下做人情,不像劉邦那樣動輒封王(天下又不是你自己的,封一下何妨?),韓信等人覺得沒前途,就「移民」投奔了劉邦。
事實證明,韓信、陳平等人,正是壓死項羽的那根「關鍵稻草」。
以韓信為例,劉邦用「大將」頭銜防止他再次「移民」,他為劉邦收復關中、攻取齊趙,最後統帥漢軍在垓下擊敗項羽。這樣一個人物,項羽竟然叫人家懷才不遇,跑了。再如陳平,雖然愛玩陰的,招數擺不上檯面,但他成功離間項羽和范增,叫項羽失去了唯一的智囊,遇事蒙圈,加速了潰敗。
二戰期間,不少在德國吃癟的科學家跑到美國,正是得力於這幫人,美國先於希特勒造出了原子彈。事情如果反過來,科學家在美國吃癟跑到德國去,人類歷史就得改寫。《三略》不推重什麼「詭道」「詐謀」,卻把挖人才視為主將的首要任務,當時看不如《孫子兵法》「高明」,現在看其眼光獨到而深遠。
如今傳統「兵法」大多失效,「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時代永不復返。唯獨《三略》「挖人才法」,點中了當今軍事問題的核心。
從某種角度看,戰爭是這樣演進的:人力(拳大胳膊粗者勝)——人力加畜力(騎馬的蒙古人完爆歐亞)——機械化(德國坦克可以戲耍波蘭騎兵)——機械化加信息化(薩達姆的坦克飛機在美軍點穴戰術面前成了瞎子聾子兼啞巴)——智能化(機器人機器狗機器鳥機器魚等在人的授意下替人上陣干仗)。
那種認為未來戰爭是士兵拿著「先進武器」上場搏鬥的觀點是十分可笑的——連工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都已經開始智能化了,戰爭,最能反映科技進步的事物,還會拒絕智能化嗎?
不妨先保守地描述一下:
你剛把導彈從山洞裡倒騰出來,還沒擺弄利索,附近盤旋的幾隻「鳥」,突然就朝你「下蛋」把你爆掉。你在山洞裡貓著,「炸彈他媽」「炸彈他爹」「炸彈祖宗」都拿你沒辦法,偏偏就有遠程布撒的「蛇」或「蜈蚣」什麼的爬進來放毒,或者碰見有生命特徵的東西就開火,要不就給你來一段「聲樂」,叫你嘔得黃疸都吐出來或者直接暈「過去了」。你坦克群威武雄壯地壓過去,突然「天女散花」專找你天靈蓋開瓢,或者弄來一群機器狗鑽襠破肚、一群無人駕駛玩意跟你玩「對對碰」。你航母潛艇跑得好好的,不小心「感動」了水中某個「人物」,它就指使一群「魚」湊過來玩自爆。你飛機剛從地下機庫鑽出來,附近的幾塊石頭就靈魂附體蹦到前面跳大神叫你碎碎平安;好不容易飛上天,在那裡轉悠的幾個「天使」撲上來「求抱抱」,或者頭頂上照下一束「家用電器」的光,給你弄個大窟窿……這並非天方夜譚,有人已經這麼玩了,未來只是擴大規模提升水平而已。
人才,即《三略》講的「英雄」,研製和操控這些東西的高手,就是當今軍事競爭的關鍵之關鍵。沒有他們,仗將沒法打。
當然,韓信陳平們也不是那麼好挖的,當初劉邦下了血本,他們才「入籍」。《三略》說得好:「用兵之要,在崇禮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如今,地球村很小,有些地方綠卡行市看漲,崇禮重祿那是必須的。物質利益是基本條件,不能光指望覺悟,如果搞導彈的不如賣臉蛋賣屁股蛋的,人家幹嘛不跑?
還有一些「英雄」,不差錢,就想干點事,這樣的人才光拿錢挖不來,得「崇禮」,得給人家頭銜。有了頭銜,說話算數,外行大老粗也不敢隨便吆來喝去,他們才能心情舒暢地幹事,要不人家韓信當初怎麼非大將不應聘呢。
再就是軟體問題:你提供的硬體再好,大環境不行,沒有公平正義,這幫人也留不住。所以,不要小看「老師給小學生排座次問題」、不要小看「醫院挂號黃牛黨問題」、不要小看「大學自主招生內幕及高考加分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不了,人才挖來了早晚也得溜號。
除了挖人才,《三略》還有「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的絕招,就是沿著敵人的邏輯,順勢將其推向極端,使之走向反面。
楚漢相爭,楚強漢弱,主動權不在漢方,先敵行動易陷於更大被動,因敵轉化是唯一的辦法。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本來就是想把劉邦憋死在漢中。張良是項羽肚子里的蛔蟲,比誰都清楚項羽的心理,他勸劉邦明燒棧道,佯裝無意北上,就埋在漢中了。項羽上了當,本人不坐鎮,連一支小部隊也不留,而把關中分封給投降他的三個秦將,這三個貨在老家聲名狼藉,根本就鎮不住,這就為劉邦收復關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試想如果不是張良明燒棧道叫項羽放鬆了警惕,霸王親自坐鎮,或者叫部將留守,劉邦想拿下關中這塊關鍵地盤,恐怕沒那麼容易。拿不到關中,可能就真憋死在漢中了。
楚漢爭鬥多年,雙方疲憊不堪,議定劃鴻溝而治。協議達成,項羽以為天下太平了,引軍東歸;張良立即勸劉邦乘項羽鬆懈之機,殺回馬槍,突襲楚軍。這一招非常厲害,若非項羽能打,估計當時就完了。但項羽不愧是戰神,遭此突襲,仍然頂住了漢軍。隨後,韓信、英布、彭越蜂擁而至,項羽就頂不住了,兵敗垓下,劉邦成了天子。
韓信、英布、彭越之所以聽劉邦的調遣,前來合圍項羽,並非他們「上下級觀念超強」,而是劉邦聽了張良的話,開出了誘人的條件,許諾事後封他們為這王那王。當初韓信想當「齊假王」(代理齊王),劉邦當著韓方代表的面大罵,張良和陳平暗中踩他的腳,劉邦乖得很,當即改口,封韓信為真王,由張良親赴韓信軍營送上大印,叫韓信過足了官癮,卻把韓信的精兵抽走。這一次,張良又使出老辦法,照樣有效。
順著敵人的邏輯將它推向極端使之歸謬,能叫敵人美滋滋掉井裡。
比方說,對手炫耀某種戰法,你也看出它是陳芝麻爛穀子,但就是不說,不光不說,你還動不動就「嚇傻了」,讓他驕傲地燒錢,你這邊悄悄地給他挖坑,到時候他自然拿頭撞牆。
「豪傑低首,國乃可久。」這也是《三略》的另樣「兵法」。
搞掉軍閥,長治久安。韓信英布彭越,曾經很拉風,當初劉邦都不敢得罪他們,要啥給啥,當大爺伺候著。項羽玩兒完,劉邦就翻了臉,一個個給滅了。這當中,張良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張良玩這一套,爐火純青。劉邦也知道鬼不過張良,一輩子沒敢動他。相比之下,韓信給滅了,蕭何被銬過,陳平停過職。當初黃石公給張良定位「為王者師」,張良做得不錯。
合成化與武器裝備威力的劇增,使得當今一個陸軍師擁有的火力,遠遠超過二戰時的一個集團軍。因此,除了戰時臨時組建較大的戰役軍團,平時已無必要保留較大的野戰建制單位。消減軍事「巨頭」,將它們的職能賦予軍事「中頭」,可化解「豪傑」作亂的風險。
推薦閱讀: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感想?
※如何評價《超限戰》這本書?
※《孫子兵法》爲武經七書至上,但內容多主張詭詐間諜屠殺的行爲,與儒家道德不相容,宜否併入中學教學大綱?
※從來拳勢通兵法,不通兵法莫習拳,這句拳諺在現實格鬥中有哪些拳法和兵法相通的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