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相關講義】《大乘經莊嚴論》第64課

大乘經莊嚴論密意疏

——勝乘甘露喜宴

麥彭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第十七 度攝品

辛三、次第:

依前而生後,

下劣殊勝故,

粗大細微故,

如此說次第。

(安立六度先後次第)有三種原因:

1、依靠前前而生後後之次第:如果貪戀種種受用,就不能舍俗受戒,如果不貪戀,就能舍俗受戒,因此先說最初不貪受用的布施是持戒之因。不能安忍秉性惡劣者謾罵等,以嚴禁惡行能忍受,因此繼布施後宣說安忍之因——戒律。不能忍受寒熱饑渴等任何損害就不能精進,具安忍者才能發起精進,為此於戒律之後宣說安忍。如果持續精勤善法,就能成就心平等安住的禪定,因此在安忍之後宣說精進。如果具備心平等安住的等持,就會生起真實了知聖諦的智慧,因此繼精進之後宣說禪定。如是禪定是因,見諦實義的智慧是果,所以在最後宣說智慧,這是按因果產生的次第而講解的。

2、前者較後者下劣、後者較前者殊勝的緣故先說下劣後說殊勝:雖然世間中也有發放布施,但三門嚴禁惡行比它更罕見,因此布施下劣、持戒殊勝。同樣,與嚴禁惡行相比,安忍他者損害更難;雖然已經安忍,但持續精勤善法較它更難;雖然具有不同程度的精進,但心以等持來調柔較它更罕見;雖然心成就了四禪、四無色定等持,但現見諦實義的智慧較它更難更罕見。容易斷的是大煩惱,觀待它小煩惱難斷、斷它的功德大,為此從布施至智慧間這般安立次第。

3、因粗大與細微的緣故,先說粗大後說細微:粗大容易趨入,容易行持,細微觀待粗大難以趨入,難以行持。布施,國王大臣等至僕人屠夫之間都能不同程度做到,因此容易理解,粗大易行。與之相比,持戒、安忍至智慧之間越來越細微的緣故,從後後較前前體性細微的角度以布施至智慧之間易行易入的粗大及與之相反細微的道理而如此宣說次第。

辛四、定義:

能令離貧窮,

獲清涼滅嗔,

勝行及持心,

了知勝義故。

為何稱為布施呢?梵語「達那」,譯謂布施,「達」是貧窮之義,「那」是舍離之義。令舍離貧窮就稱布施,因為以布施受用使接受者離開今生的貧窮,布施者他世獲得永不貧乏的受用而舍離貧窮。

持戒,梵語「屍羅」,「屍」是清涼,「羅」是獲得或取受之義。故稱獲清涼,因為如果具備戒律,則今生不會有貪愛對境之因所導致受到國王懲罰等種種罪過的熱惱,後世不會轉生惡趣,獲得人天安樂,最終獲得涅槃安樂的清涼。

安忍,梵語「堅德」,「堅」是滅盡,「德」是能令,能滅盡自相續的嗔恨就立名安忍。

精進,梵語「布雅」,「布」是殊勝或微妙之義,「雅」是行持,行持出世間的微妙善法,所以也稱勝行。

禪定,梵語「達雅那」,「達雅那」是受持之義,受持什麼?向內受持心所緣,做到不外散亂就是禪定。

智慧,梵語「札嘉」,「札」直譯有上等之義,「白瑪阿札」——勝義名稱的前面部分省去而成為「札」字,「札」是勝義,「嘉」是了知,了知勝義的緣故稱為智慧。應當了知,這些講法,是就術語文字省略、增添的不共講法之義而言的,梵語直接翻譯成藏語,布施等共稱的那些也得到這樣的釋詞講法。

辛五、修法:

若問:布施度至智慧之間如何修行?

是說一切修,

依實依作意,

依思依方便,

以及依自在。

所有六度一一都有如此修行法:安住或依有實修、依作意修、依思維修、依方便修以及依瑜伽自在修五種差別。它們指什麼呢?

1、依實修:所謂「實」,也就是指意義或事物,依於布施等波羅蜜多的意義而修,它分為四種,即依因、依異熟、依願、依抉擇力。

其一、依因:由菩薩種姓力的因,不管轉生何處雖然別人沒有讓他做,他也歡喜修行布施等六度,依靠它修行任意一種波羅蜜多。

其二、依異熟:先前修行串習波羅蜜多而於他世獲得自然行持六度的所依身體。

其三、依願:以「願我無論轉生何處都不貪執受用而發放布施」等以發願行持六度的威力而修行波羅蜜多。

其四、依抉擇力:以智慧抉擇了知受用不堅固無實質而進行布施等,是由了知波羅蜜多的功德而如理修行。

2、依作意修:作意有四種,

其一、信解作意:依照宣說六度的大乘經中所說誠信並信解使波羅蜜多界增長。

其二、品味作意:認為以前修行布施等所作善妙,視為功德,回憶以前所做而歡喜。

其三、隨喜作意:對於十方世界中行持布施等波羅蜜多之舉,如自己行持般歡喜並隨喜。

其四、愛樂作意:心想,祈願自他未來不管轉生何處都能行持波羅蜜多,喜歡行持波羅蜜多。

3、依思維修:有不滿足或不厭足思維、廣大思維、歡喜思維、利益思維、不染惡劣思維、善妙思維六種。

其一、不厭足也有四種,以布施為例,施物不滿足:為了利益、成熟一個眾生,以恆河沙數世界充滿七寶布施那一眾生,也不會生起「我已經施捨這麼多現在可以了」的想法;施身不滿足:每一剎那為了一個眾生舍施自己恆河沙數的身體,尚且不生起「已經施授這麼多身體現在可以了」的心態,修鍊不滿足之心;時間不滿足:為了一個眾生這般布施身體與受用,於恆河沙數劫一剎那須臾間也不間斷施捨,也不會想「我於這麼多劫中布施這麼多外內之物現在可以了」,而生起不滿足的心態;眾生不滿足:以恆河沙數世界充滿七寶及同等數的身體於同等數的劫中布施一個眾生,將那一眾生安置於無上菩提令其成熟,同樣,將兩個、三個直至一切眾生之間如此安置於無上菩提,雖然他們均已成佛,也不會想「現在可以了」,而生起不厭足之心,這麼修鍊會生起不滿足的意樂。

其二、廣大思維:這樣的布施等沒有一剎那不行持的時候,欲求至菩提果之間不斷行持的意樂。

其三、歡喜思維:心想:如是布施等所攝集的眾生已經成熟,他們是我獲得無上菩提的助伴,生起歡喜心,並不是饒益對境的眾生生歡喜,是將那些眾生視為恩重如山而歡喜。

其四、利益思維:菩薩這般饒益眾生而不會想我饒益了眾生,而會思維「饒益對境的眾生利益了我,如果沒有饒益對境的眾生,我就不能圓滿無上菩提的資糧,由利益他們使我獲得無上菩提,因此他對我利益頗大。」

其五、不染思維:菩薩以布施等這般利他,但不希求回報與善趣異熟果而為利眾生這樣行持,不貪自利。其六、善妙思維:菩薩如此作廣大布施等,不願意獨自享受其果,而將那善根為一切眾生獲得無上菩提果普皆迴向。如布施的六種思維一樣類推持戒至智慧之間:在三千大千世界遍滿火又恆常缺乏火的對治水等安樂資具的地方,並不僅僅自己的一個身體受苦而是等同恆河沙數的身體受苦,於不是百、千等可數的有量劫時間而是等同恆河沙數劫的時間量里,不是以一種威儀而是行住坐卧四種威儀從行持一剎那的戒至最終無上菩提佛果的戒蘊完全圓滿,也不會思維戒蘊已圓滿可以了。智慧也如此類推,不滿足思維與廣大思維等按照上面共同解說一樣。

4、依方便修:雖然對行持任何波羅蜜多都從不緣它們三輪的角度宣說三種方便,但實際上就是以無分別智慧攝持,以此能成就並清凈一切作意與佛陀之一切法,為此稱方便。

5、依自在修:三清凈地獲得自在時,無勤任運行持波羅蜜多,依靠它至佛地證得身語意圓滿而任運行持六度利益有情。它有身自在、行自在、說法自在三種自在,第一身自在是指法身報身二身,第二行自在是指化身,第三是指語說法自在。

辛六、分類:

波羅蜜多內部分類雖有無量,但歸納起來分,一一波羅蜜多都有自性等六種,每一波羅蜜多以兩頌說明:

能舍一切事,

依於根本心,

圓滿身受用,

攝二能圓滿。

彼亦具無吝,

法財無畏施,

遍知施如是,

智者真實行。

布施度的詳細分析,

1、布施的自性或本體:是對功德田、饒益田與痛苦田,能施捨內外一切事物。

2、因或依處是依靠思維不貪等三種根本善心。

3、果:獲得圓滿的身體與受用。

4、作用:饒益他眾,自己於來世得大受用,因此攝持自他二者,並以財施與法施能圓滿福慧資糧。

5、具足:即布施也無別具足無慳吝。

6、分類:有三種,不誤傳講經典句義的法布施、施捨內外事物的財布施與救離國王、盜賊、水火等怖畏的無畏施。如此完全了知布施的本體及因等這樣的道理後,智者菩薩能真實行持。

六支寂意攝,

善趣賜安住,

所依滅無畏,

具足福德資。

表示法性得,

安住戒者具,

遍知戒如是,

智者真實行。

持戒:

1、本體:具足六支,安住具戒、儀軌完整、行境圓滿、以別解脫戒嚴禁、連極細微罪也視為畏懼、真實受學戒條,換言之,第一指真實護戒;第二指法衣等依教而行,不為聖士所譴責;第三指斷除趨入娼妓、屠夫、賣酒等非行境的五處;第四是就出離戒而言;第五做到不染微過;第六圓滿學修所有戒條。

2、因是以寂滅出離的意樂所攝持。

3、果:能得善趣,無有悔心而通過現法樂觸能賜予成就住心等持。

4、作用:有三種,猶如大地是一切莊稼的依處一樣戒律成為一切善法的依處;能滅除煩惱的酷熱;今生無有罪與怨恨等畏懼,來世無有三惡趣的畏懼。

5、具足:具足三門安住善法的福德資糧。

6、得法或分類:以啟白羯磨於親教師、規範師前受別解脫戒,是表示假立戒;禪定戒與無漏戒是法性得戒,這是安住戒律的行者才具有而別人沒有。完全了知戒律這樣的道理後,智者能真實行持。

堪害耐苦知,

悲憫依法故,

真說五功德,

彼能行二利。

具諸難行首,

承許彼三種,

遍知忍如是,

智者真實行。

安忍:1、本體:堪受害忍、耐受苦忍與不畏深法義的諦察法忍的自性。

2、因:悲憫眾生而不被損害所惱或所亂,依靠守戒與聞法的緣故,生起其餘兩種安忍。

3、果:真實解說有五種功德:無有鬥爭,少有懷恨;親友眾多,少有離間;今世身心安樂;於歡喜中死去;死後轉生善趣。

4、作用:安忍能使自己安樂,不給他人帶來痛苦,因此能行自他二利。

5、具足:具足所有難行之中居於首位的功德。

6、分類:前面講本體時承許它有三種分類。完全了知安忍這樣的道理後,智者能真實行持。

真實喜善法,

依信及欲樂,

念等功德增,

煩惱之對治。

具無貪等德,

彼等有七種,

遍知勤如是,

智者真實行。

精進:

1、本體:真實喜樂善法。

2、因:依靠對善法有信解與信心及有欲樂修行它。

3、果:能使正念等一切功德越來越增上。

4、作用:作為煩惱的對治。

5、具足:具足無貪等清凈的功德。

6、精進分類有七種,以對境分有精進三學的三種,以本體分有身精進與心精進兩種,以加行分有恭敬加行精進與恆常加行精進兩種。或者,也有其他分門別類:產生增上戒學身精進五門從屬的五種心所精進,產生意增上定學與增上慧學意識從屬的兩種精進,即是心精進,也宣說了七種。完全了知精進這樣的道理後,智者能真實行持。

心於內安住,

依正念精進,

能生諸安樂,

駕馭神通住。

位居白法首,

彼等具彼三,

遍知禪如是,

智者真實行。

禪定:

1、本體:心不散於外境而一緣安住於內。

2、因:依於念念不忘所緣的正念及持續修行的精進。

3、果:能生起身心輕安之樂及遠離欲界苦轉生上界色界之樂。

4、作用:自在駕馭神境通等神通,自在駕馭天住梵住聖住,天住是指四禪及四無色定;梵住是指四無量;三解脫門等為聖住。

5、具足:具足位居白法首位的功德,依靠獲得心自在而成就殊勝功德,堪為解脫與解脫智的所依。

6、基之得法:修禪的那些行者具有而其他人無有,它有三種分類,以對治支而分為有尋有伺、無尋有伺、無尋無伺三種,如前所說。以功德支而分為二禪以下具喜、三禪具樂、四禪以上具舍三種。完全了知禪定這樣的道理後,智者能真實行持。

正辨諸所知,

依於三摩地,

解脫諸染污,

善說續慧命。

一切法之最,

彼等具彼三,

遍知慧如是,

智者真實行。

智慧,

1、本體:無倒真實辨別如所有與盡所有的一切所知。

2、見諦實義的這種智慧之因:是依靠等持。

3、果:能解脫一切染污法,因為世間智慧能暫時壓制煩惱,出世間聲聞、緣覺的智慧能斷除煩惱障隨眠,證悟二無我的大乘智慧能斷除二障隨眠。

4、作用:雖然依靠了知世間經商務農等生計的智慧能暫時維持生命,但比它超勝,深廣法住世能使善根之命不斷,成就究竟大菩提恆常果位,因此延續微妙慧命並為他眾善加宣說,能成辦善法之命。

5、具足:具足堪為諸法之最殊勝器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如《般若經》中說:「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切波羅蜜多之最、之首,超勝。」

6、基之得法:具智慧的那些行者才有而他者無有,智慧得法分類:此處就智慧為主而言,它有勝法位以下世間人的智慧、小出世間聲聞、緣覺的智慧及大出世間聖者菩薩的智慧三種。完全了知智慧這樣的道理後,智者能真實行持。

歡迎有信心意樂的

道友準時聽受

願普世有情  證真速成佛


推薦閱讀:

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卷下
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第四译十八卷)下
大乘無量壽經  (第六十九集)  1999/11/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69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玄義(五、所被根機)
《攝大乘論》卷下 彼果智分第十一

TAG: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