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彌陀本願名號

篇首語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心連心—— 心連心——為著我,大悲無倦常照護;出生死,脫輪迴,領受慈父本願力。南無阿彌陀佛願往生—— 願往生——為著我,成就涅盤極樂國;齊歡喜,共踴躍,安心決定得大利。南無阿彌陀佛《心連心》願賦一、佛號與我「南無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經常聽聞也常持誦,但這句名號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對我有什麼功用呢?是否我們曾認真去思考?通常我們會遇到慈愛的事或引發悲憫側隱之心時,就自然地念出這句佛號;或者遇到苦難無助,求救的時候,也會念佛;或者知道有為非作歹之徒,受到報應制裁的時候,也會信口念出佛號;甚至我們為著求賜恩福、功利,也會念佛。凡此種種,乃是我們一般的反應,我們會這樣做是極其自然的;不過,我們如深心去想:這不也就顯示阿彌陀佛隨時與我們的生活同在一起嗎?其實,這句佛號更有深層的意義,要給我們「真實之利」,使我們免於一再的浮沉於生死苦海,能在信受名號的同時剎那,就是已證得往生極樂凈土,進而必定成佛!這句名號所給予我們的是無盡的慈愛、無條件的救度!不只是上列世間生活而已,而是出世間的最方便捷徑。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經》中,法藏菩薩為救度一切眾生,宏發超世的四十八願,其第十七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所成就。「咨嗟」就是稱讚,為什麼諸佛稱讚呢?因為佛號就是真如法性,有救度眾生的絕對力量,是佛與佛乃能究盡,不是菩薩所能知能問的。《無量壽經》又說,法藏菩薩「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凈之行」 。「一劫」就是好幾千萬年,法藏菩薩具足五劫的思惟,他的四十八誓願並沒有多少字,為什麼用那麼久的時間思惟?思惟什麼呢?通常我們習知的是「自覺覺他」,而法藏菩薩則是「我如果不能達到覺他、成就他人、利益他人,我就不取正覺(自覺成佛) 」也就是先以完成覺他為首要,並且這四十八願須一體完成,然後覺他與自覺同時成就而成佛。這種偉大的誓願超出一切諸佛的誓願。又雲「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即是說明他在不可思議兆載永劫漫長的時間,種植菩薩無量德行,將這些所有完成誓願的功德,納入在他的名號內,無條件送給眾生。因為他在五劫的思維中,仔細了解所有眾生的習性、苦楚、無奈,如要徹底救度一切眾生,只有代眾生完成往生成佛的一切功德,無條件的送給眾生。因此十方世界無量諸佛咨嗟稱讚名號不可思議。現在,我們要思考的是:連十方世界無量諸佛都稱讚名號的不可思議功德了,而我們自己在心中如仍有疑慮的,那麼疑慮什麼呢?二、佛經的教誨《妙法蓮華經》 <序品第一>雲「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由上經、又,我們可知釋迦世尊說法四十九年,都在依我們的心性根器,以種種方便,在「開」「示」佛的知見,讓我們也能「悟」 「入」佛的知見,使我們免於無始以來,因為固執己見,致流轉於生死苦海,迄今未能解脫。我們要學的是佛的知見,如果仍以自己的知見要能解脫生死,那麼,就學自己的好了,何必說要學佛法呢?一切眾生都本具真如佛性,都本具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是充滿自然極樂純凈澄澈的光明佛體,這是我們原來的「真我」;只因無始以來被妄想執著無明所翳,加上累世造業,才積成有了生滅肉體的「假我」,在三界六道中不斷生死輪迴無法出離,更不知如何歸返本有的真我。這種無始以來受到無明所翳的狀況,就象一個一 二歲的嬰孩,不知有毒之物或骯髒之物,都會取之入口;或不知危險之物,如刀火之類,也會前往而取之。這種情形,都是因為嬰孩所見的物體,不能察覺它們是確定之物,或者並不是嬰孩所能確認的物體,所以才會去取之。同樣的,我們身居生死沉淪的三界,我們所見的三界萬象,其實並不是我們所確認或認知的狀況。這就是我們一切眾生的知見,而之所以會如此,就是我們受無明所翳。又如魚缸內之魚類,所見只有水草沙石,不能相信水缸之外,有山川大地、冰雪雲海;離開水缸又會馬上死掉。魚缸並不離開我們的生活環境,但魚卻不能知道魚缸外的實相。然則,真正三界的實相又是如何呢?也就是佛的知見又是如何呢?《妙法蓮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雲「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 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無不想盡辦法以。最方便的方式,使眾生能豁破無明,則我們當下的周遭,就是諸佛如來的不生不滅清凈極樂凈土。無奈,我們就像嬰孩一樣,明明是有毒或危險之物,只是嬰孩卻不自知;我們身處清凈佛土,本具佛性,卻所見所知成為有生有滅,無常的穢土。要能豁破無明,了脫生死,有「自力」與「他力」之分。自力是由自己的力量修習精進「定善」與「散善」兩種法門;「定善」即息慮以凝心,修定見佛;「散善」即廢惡修善。他力則是信佛因緣,願生凈土,乘佛願力,任憑佛力的救度。古德譬喻「自力」就像陸路步行則苦,稱為「難行道」;「他力」就像水路乘船則樂,稱為「易行道」凈土宗以」念佛成佛」,領受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所成就的極樂凈土,進而必定成佛;不是屬於漸修的法門,而是任憑佛力救度的頓超法門。常喻在三界中生死的我們,要能解脫,就像一隻蟲在竹里,必須一節一節往上咬開,然後才能出頭天;而頓超法門則是直接從旁邊打開竹子,就脫身而出。領受名號的剎那,即由名號的佛力,直接從旁邊打開竹子。凈土宗的依據,主要以《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為主。此三經系因應不同根機趣向的眾生,予以攝取往生極樂世界的化土與報土。因之,三經的經義,其顯義儘管眾生領解雖有不同;但其字裡行間的隱義,所涵蓋之慈悲救度則完全一致。凈土法門是專為各等不能自證本具真如自性的凡夫,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所特別開闢的救度法門,極為圓頓。《無量壽經》說明法藏菩薩宏發超世的四十八願之因果。上卷說明完成如來凈土的因果:「因」系指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所,從二百一十億諸佛凈土中,選擇其最殊勝的長處,以構思成就「極樂世界」;同時也發四十八超世宏願,以救度一切眾生。其第十七願中說「稱我名者」,此是法藏菩薩尚在「因」位,所發的「願」,所以曰「名」。「果」則是一體成就四十八願,並成就西方凈土的極樂世界,而成為「阿彌陀佛」;世尊在闡述第十八願成就文時,說「聞其名號」,此即完成果位,成佛同時也完成眾生往生成佛之「行」,故曰「號」 。亦即第十七願成就「願」 「行」具足的名號,無條件回施給眾生信受,故曰「南無阿彌陀佛」。下卷說明眾生往生的因果:「因」分有念佛的往生之因及修諸餘行的往生兩種。「果」乃說明往生之人,具三十二相,智慧圓滿、神通自在、無量光壽等;其次說明往生入「胎生」(化土)及「化生」(真實報土)之分別。然而,世尊對於凈土法門之開導,雖然先說《無量壽經》,但尚未明說念佛殊勝於諸餘行;他再說《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 ,其目的在於欲令疑心深植的自力修行根性的人,也能轉心,決定深信念佛的殊勝於諸餘行。《無量壽經》雲「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是諸佛如來的「出世本懷文」,而要惠施我們「真實之利」的到底又是什麼呢?「真」的相對就是「假」,「實」的相對就是「虛」;虛假的就是會生滅變異,真實的就是不會生滅變異。不會讓我們再生死輪迴變異的,對我們來說才是「真實之利」 !才是大慈大悲!否則一旦我們仍然有了生老病死,到頭來一無所有,那來的「真實之利」呢?如果幫不了我,救不了我,則我們稱念佛大慈大悲,又有什麼意義呢?能幫助我,能救得了我,才是真實之利,才是大慈大悲!釋迦世尊在《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都有說明「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也就是說明阿彌陀佛所宏發的超世四十八誓願,已於十劫以前一體成就了,所以才能成佛號「阿彌陀佛」 !那麼,他的第十七願所成就連十方世界無量諸佛都稱讚的名號,我們是不是也會稱讚呢?就諸佛而言,是咨嗟稱讚,就眾生而言,是「南無」 !可是對我們有什麼真實之利?否則我們又怎會稱讚、南無、歸命呢?這,須明白其第十八誓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及釋迦世尊在《無量壽經》下卷闡述已完成此第十八願的成就文「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 為什麼四十八誓願中,只有第十八願文之後,要加上「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呢?世尊闡述的成就文中,說明「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為什麼眾生「聞其名號」會能「信心歡喜」呢?孔於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聞」應該不只是「聽到」而已吧?而是有深信或悟信的體認才是。再者,朝「聞」道,此聞是來自於他人,而不是我自己原有的認知;如果是自己原有的,就很難產生「夕死可矣」的覺悟。同樣,「聞其名號」,此聞如果是以自己的認知與理念,就會固執己見;有所執著就會自以為是,而聽不進去別人的。必須要放開自己之所囿,才能領受名號的無上功德。法藏菩薩是經過「五劫」,那麼漫長的時間,去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凈之行,然後宏發四十八願。我們可曾利用五年或五月甚至五日,好好去細讀吟味《無量壽經》的每一句話嗎?如果沒有,怎能真正體會其字裡行間,所充滿對眾生無盡的慈愛,無條件的救度呢?「名相易持,聖幽難顯」,大悲的教化,極須我們肯努力、下功夫去體會吟味,才能了解而化開我們固執的理念。凈土法門又稱「蓮宗」,蓮花必須深沁、運心綿密、微細體會乃能聞其香味。《無量壽經》 <東方偈>世尊雲「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說明了阿彌陀佛的本願大慈悲力,只要我們「聞」其名號,欲往生極樂世界,都通通會到他的極樂國土,自然而然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本願」又是什麼呢?又在<流通分>,世尊付囑彌勒菩薩雲「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此就是要流通給眾生知道,只要得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歡喜踴躍,就算只有一聲稱念或一個心念領受的當下,就可知道此人已得到大利,亦即領受佛惠予「真實之利」,自然而然具足了無上功德。這也就是自古以來,諸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名號是「萬德洪名」、「具足無上功德」的原因所在。然則,我們又是為什麼會能「歡喜踴躍」呢?經文接著說「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看!我們能讀到《無量壽經》是何等珍貴難得啊:而且又能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何等的殊勝啊!《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我們由世尊的付囑彌勒菩薩文,可知名號具足無上功德,既然名號是「萬德洪名」 「具足無上功德」了!難道這樣還不夠?而必須在名號之外,再加上我們會生滅的身心所造作的虛假之物嗎?我們所造作的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緣」,只堪在三界中輪迴而已!對於此文,直譯自梵文原典則是「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而得到生在彼阿彌陀如來佛國之果報」。再說,名號是佛完成的,佛是圓滿的覺者,難道反而會給我們一個不圓滿的名號,必須眾生再去做種種的造作,才能圓滿嗎?所以世尊才勸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而要我們專依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以專念名號乘佛願力往生彼國,因為名號才是大善根福德因緣。法藏菩薩所宏發的四十八願,都是他要救度一切眾生的本願。只是其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願,是與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最直接相關的。然而其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此即是順應「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根性與趣向的眾生而設的誓願,這類眾生「至心發願」,欲往生極樂國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會與聖眾前來迎接。依此願往生的人,全靠自力,並不是依念佛而往生。其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這類眾生也念佛、也欲往生極樂國土,也積功累德,用如來名號,作為自己善根,迴向而往生。此即通常所說「自力兼他力」,一面念佛,一面認為尚須植諸德本,尚不敢全心全意依靠佛力,任憑佛力救度。就一般而言,有些人常會認為也念佛、也朝山、也拜懺、也參加法會等等,或行善來積功累德、積蓄資糧;或者禪凈雙修、禪凈密三修,如此才能穩妥,萬無一失。可是我們在無量劫以來,也有過無數做人的機會,難道只有在這一世才第一次聽聞佛法嗎?無量劫以來,我們甚至也值遇過無數諸佛如來,聽聞並精進於佛法,較於今世更殊勝的,所在多有。何以過去已成佛的,數達無量無邊,而自己卻仍在生死輪迴?這個原因自己曾深心思考嗎?世間法中,成就事業尚須專精,何況出世間法?了脫生死,同樣也是貴在一門深入,一心一意,否則三心兩意,反而不易成就。世尊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說明了在十劫以前,阿彌陀佛就已成佛了,也就是他宏發的四十八個誓願都已一體完成了,所以他才能成佛。亦即四十八願中,使我們能住於「正定聚,必至滅度」 (第十一願)、「光明無量」 《第十二願》、「壽命無量」 (第十三願)、「諸佛稱讚名號」(第十七願)、及上述第十八、十九、二十願也都完成了!唯,在《阿彌陀經》中,世尊及諸佛所說的「難信之法」,是什麼事「難信」呢?阿彌陀佛是為眾生完成了「必至滅度」、「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等,並不是為自己而完成,而是要給眾生的。如果說眾生必須「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植諸德本「至心田向」才能往生,則這些都是相對的條件,既然是有條件必須先完成的,那就是「理所當然」,怎能是「難信之法」呢?因之,只有第十八願才是無條件的付予、絕對的救度、無盡的慈愛,給予十方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而且必至滅度,必定成佛,光明與壽命無量......,這樣才是「難信之法」 !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第十八願才特別加上「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因為世尊要特別提醒眾生,此願乃法藏菩薩發自真實的願心,以成就真實的名號,迴向給眾生。為避免眾生不明此一深意而誹謗,故特別在此提醒,作為警語,標舉其特別殊勝之處。而其更積極的意義,也在告訴我們縱使犯了五逆、誹謗正法的眾生,能在「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當下剎那,就能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才是「惠以真實之利」!我們凡夫很難自己憑空會產生欣樂,至誠的心也只能曇花一現,很難持續的。眾生之所以會「信心歡喜」 「歡喜踴躍」,是因為佛已成就了我們得以了脫生死,往生極樂凈土,進而必定成佛的真實之利,這一切都是免費、無條件要回施給我們。我們「聞」知名號原來已納入了這種無上功德,而只要「乃至一念」的信受,就已得到這無盡的功德;亦即我只要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已救了我,我怎能不至心信樂、欲生彼國呢?從而可知,就是連「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也都是阿彌陀佛所完成的!凡夫心性劣弱要做到種種修持方法,有其困難;彌陀本願的救度乃徹底的慈悲,只要我們知道了他這種以名號「呼喚」眾生領受的心情,不管我們以口傳為「聞」,或不立文字的「聞」,或以心會心的「聞」,都能因內善而心喜去領受,就能「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因之,「至心信樂」「信心歡喜」「歡喜踴躍」,是因為自己已聞知彌陀本願救度的慈悲,並且深信已蒙獲救度的真實大利,而自然而然發出的。這種佛我一體的情懷與感受,與夫修諸餘行的期盼往生,大異其趣矣!因之,我們之所以會念佛,實在是阿彌陀佛自十劫前成佛以來,對我們的聲聲呼喚哩!感化我們,甚至焦急地站在面前苦苦懇求我們,領受他已替我們完成了得以往生的一切所需無上功德,納入在名號中;我們只要開發信心領受的一念相應,即「感應道交」,我們的心光即與佛的大慈悲心光結合在一起,永不相離。這也就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的道理所在。阿彌陀佛的大慈悲愛心,是以「救度一切眾生」視為理所當然,我們信知於此,在此心念一發起的剎那,就是我也愛他,如同他愛我們一樣,就是這麼單純而已!我們習以為常的經驗是「自作自受」,孰不知最偉大的情操,卻是從「利他」為標的。有位大德說「真愛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對方的幸福為優先考量。它是放下自己的感覺,去滿足對方的需要。在這樣的過程中,才得以成長與成熟,生命變得更寬廣且更豐實。拒絕付出真愛的人,限制了己身的成長,而持續付出真愛的人才能深刻的體驗生命的價值與喜悅。」誠哉!法藏菩薩的四十八願,即是從「利他」。為出發點,完成了利他,同時才自利成佛;也就是「他作我受」由阿彌陀佛他來完成我的往生必定成佛,無條件的讓我去享受這份珍果(名號)。他除了宏發四十八願之後,接著發「三重誓偈」云:「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另雲「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又雲「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又「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又「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 。又「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凡此種種,無不彰顯以利他為中心的「他作我受」超世宏願。我們由《阿彌陀經》所說「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抵劫,故名阿彌陀」。再由《稱讚凈土佛攝受經》所說「又,舍利子,若有凈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無量壽經》 「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又雲「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凡此種種,無不彰顯阿彌陀佛光明名號的殊勝與不可思議功德;因此世尊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我們明信於此,即是明信佛智。《無量壽經》雲「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證明了我們即得往生於報土(化生)。如果不能明信於此,經雲「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又雲「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可見不敢放開自己,?於己見,牢執於自力,或認為「自力兼他力」,而不能信知阿彌陀佛大悲救度的本願;也不知自己對於了脫生死,確無絲毫自力之所能,不知自己畢竟只是虛幻,多一份自力即在自心多一份虛幻,少了一份接納真實的佛力;反而是落得往生胎宮(化土),殊為可惜哉!《觀無量壽經》世尊雖然先說定善與散善,由自己的力量去修習精進,但到了最後卻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可見只有依第十八願的往生,才是化生報土,所以才能即與觀音、勢至兩位大菩薩為其勝友,並且能至「一生補處」 「次如彌勒」的等覺菩薩同列,所以才說「當坐道場,生諸佛家」。最後世尊付囑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由此可見,最後的重點是要眾生念佛,先前所說的定散二門,則是為使眾生比較其難易,故而為廢定散而說定散二門。也就是令眾生舍自力執,而專仗佛力;要使眾生直入報土為目的。我們再從經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此中只說攝取念佛眾生,而不說攝取余行雜行之眾生,豈不值得我們深自思考嗎?再舉「

續藏」 《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菩提流支譯)稱讚「往生咒」的功德來說明。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誦此咒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無令怨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穩,臨命終時,任運往生極樂國土」。可是,接著世尊卻又說「又,舍利弗!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彌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凈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及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舍利弗!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於現在身受無比樂...... 」 。就此經文來比較,到底「往生咒」與「阿彌陀佛名號」何者為殊勝?經文說得非常明白:「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 「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無上殊勝清凈了義妙行、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世尊幾乎把所有能夠讓我們能了解的。最殊勝文字意義都用上了!難道還有比「無上」「至極」「最勝」更高超的法門嗎?世尊為順應眾生的心性根機趣向,故而才說八萬四千法門;雖然說明「往生咒」的功德,而世尊的本意,顯然地藉這種比較,來導引眾生稱念名號;開發眾生信心領受本原名號救度的一念,就「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並對此「念佛成佛」法門,表示「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又表示「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這句「則我善親友」,把我視為他世尊的善親友,是何等貼切親情啊!《楞伽經》更指出「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身、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般舟經》亦云「三世諸佛,念彌陀三昧,成等正覺」 。又雲「若非本師知識勸,彌陀凈土云何入?」我們應該從這些諸經的教誨中,深慶能在今生聽聞到阿彌陀佛本願名號的救度,使這一生成辦,不受後有!
推薦閱讀:

聞本命星君名號,賜福消災
開示 | 信受佛名號當下解脫
聞其名號丨阿彌陀佛的本願

TAG:名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