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蜜月」:不結盟玩連橫?——————————▲608《深度中國》中國新聞周刊2012

 總第608期2012-06-13中俄「蜜月」:不結盟玩連橫?

導語:

中俄有必要結盟應對美國攻勢嗎?學界和民間熱議。但囿於不結盟政策和複雜的國家利益計算,中俄官方都好像在給結盟降溫。中俄之間的矛盾要小於中美嗎?結盟會不會把中國拉入戰爭?中俄牽手是在相互借勢尋求與美國的的戰略平衡嗎? [詳細]

普京重新就任總統後,拒絕赴美參加八國峰會,卻隆重出席在中國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首腦峰會並且正式訪問了中國。德國《焦點》周刊評論說,資源豐富的俄羅斯和亞洲新興經濟強國正進行「激情碰撞」。俄羅斯總統普京說「俄中關係已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說法得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贊同。日本《朝日新聞》評論稱,此次訪華已經預示俄羅斯「東方外交」路線正式確定。更多西方媒體對這一路線的解釋是,中俄「手拉手」與美國亞太戰略抗衡。《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文章甚至質疑中俄兩國是否有意建立「東方北約」和北約競爭。

  與西方媒體的熱評相反,中國外交部卻很低調。針對西方媒體稱上合組織是「東方北約」這一觀點,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稱上合組織堅持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發展、以合作化爭端的理念,堅持結伴不結盟,不存在演變成軍事政治集團的可能性。而中國副外長崔天凱也說,中俄雙方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沒有理由對中俄這種緊密的良好關係進行任何干預,也希望不要有人對這種關係進行誤讀。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中俄數度為友,數度為敵。今天的中俄聯手不過是歷史又來到一個新階段後的必然罷了。中俄結盟與否,學界和民間爭論頗多。有人說,當年禁煙英雄林則徐曾大聲疾呼「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事後證明林則徐有著遠見卓識。如今言猶在耳,俄羅斯對中國仍然虎視眈眈,與俄羅斯結盟無疑是招險棋。

  還有人擔心,與俄羅斯結盟一是將使我與美形成冷戰式對抗,二是容易被俄拽入戰爭。在俄羅斯實力仍然不夠的情況下,其決不會玩與美國正面對抗的遊戲。在普京的算盤中,中國很可能只是其與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而從長遠來看,中俄之間的矛盾可能並不見得要小於中美之間的矛盾。中俄「結盟」目前是鋪滿了「鮮花」,但其中仍存「陷阱」。但也有人認為,中俄結盟的共同戰略安全利益日益增大,中俄結盟對雙方來說至少無害。

  中俄正在「度蜜月」,但從中俄官方意圖來看,雙方牽手好像並不是走向戰略聯盟,而是相互借勢尋求與美國的的戰略平衡。

中俄連橫

1·外媒:「中俄聯盟」是亞洲「冷戰」先兆

「美國同俄羅斯、中國在亞太形成兩股力量,爭奪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霸權。」德國《明鏡》周刊將此稱為亞洲的「冷戰」先兆。類似這樣的說法最近在國際媒體上並不少見。德國《柏林日報》說,在美國「重返」亞太后,中俄聯手對抗西方的線路變得明確化。... [ 詳細 ]

俄羅斯總統普京6月5日訪問中國。外媒稱,這是他在克里姆林宮的新任期內第一次訪問亞洲,以加強對俄羅斯的外交和經濟戰略來說至關重要的、日益密切的俄中聯盟。

  法新社報道稱,普京不到一個月前開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三個總統任期。在普京主導俄羅斯的12年間,有時陷入困境的俄中關係變暖。在反對以外來干預解決敘利亞危機方面,中俄兩國政府的合作引人矚目。俄羅斯科學院中國問題專家、前外交官格奧爾基·庫納澤評論說,通過北京之行「人們可以了解俄羅斯政策的變化方向」。

  「中俄聯盟」

  在訪問期間,經濟問題也註定會處於顯赫地位,尤其是能源部門,因為俄羅斯尋求獲得新市場,而中國則謀求獲得廉價的自然資源。

  與此同時,俄羅斯媒體報道說,兩國還準備啟動一個聯合航空航天項目,以便在俄羅斯技術和中國投資基礎上研製一種遠程客機。

  普京6月6日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在北京舉行的一次峰會。普京此次出席上合組織——被看做東方與北約對等的新興組織——峰會也具有象徵意義,因為由於在導彈防禦問題上與美國鬧翻,他沒有出席北約組織在芝加哥舉行的一次峰會。

  梅德韋傑夫總統任期——他從2008年到今年5月主持克里姆林宮的工作——的特點是對俄美加強關係持樂觀情緒。但普京卻讓觀察家相信,他的外交政策將紮根於別處。

  自從普京2000年第一次入主克宮以來,尤其是在懸而未決的邊界問題得到解決後,中俄這兩個具有4000多公里共同邊界的大國間的關係得到了改善。

  雖然俄羅斯經濟與中國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相比相形見絀,但在選舉前的外交政策宣言中,普京表示,莫斯科並不把其東面的這個鄰國視為威脅。

  亞洲的「冷戰」先兆

  「美國同俄羅斯、中國在亞太形成兩股力量,爭奪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區霸權。」德國《明鏡》周刊27日將此稱為亞洲的「冷戰」先兆。類似這樣的說法最近在國際媒體上並不少見。德國《柏林日報》說,在美國「重返」亞太后,中俄聯手對抗西方的線路變得明確化。  日本研究俄羅斯問題的學者相武勝彥,中俄兩國被貼上很多共同標籤:金磚國家;上合組織成員;歐美國家「顏色革命」的對象;倡導多邊主義,堅持國家主權神聖不可侵犯;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這些共同標籤在中俄看來是合作的基礎,卻被西方解讀為同仇敵愾對抗歐美的「新集團」。

  「俄羅斯-中國:從戰略夥伴到地區同盟?」「俄羅斯之聲」26日這樣問道。報道援引俄地緣政治問題科學院專家西夫科夫的話說,的確,俄中結盟實際上可以覆蓋整個歐亞大陸。從軍事政治方面看,這樣的同盟將堅不可摧。但更多觀點認為,此種討論為時尚早。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說,世界會繼續出現地區性和全球性利益的同盟,並公然挑釁美國新保守派的簡單劃分。但在中國待過一段時間的任何人都會懷疑北京-莫斯科軸心的持久性。英國前駐俄羅斯大使安德魯?伍德說,中俄不會最終演變成英美這樣具有「特殊關係」的盟友,也無法讓學者輕易可以劃歸另一個G2,因為兩國在發展模式上有太多的不同,而且,中俄將雙邊關係定在「戰略協作」上非常合適。因為這既增進彼此信任,也不會讓鄰國感到太多威脅。

  有觀點認為,是美國的壓力迫使中俄走近。對此,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員邢廣程說,如果真是這樣,那中俄兩國關係就太脆弱了,就不是戰略性而是策略性的了。他說,實際上,中俄在很多方面採取共同立場是因為,對於西方的很多不合理做法,只有中俄才有力量發出反對聲音。

  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的文章評論說,從敘利亞到伊朗再到朝鮮,一些觀察家將中俄關係稱為「權宜婚姻」,另外一些則更願將其視作「尷尬的夥伴關係」,更有甚者認為這是中國對俄羅斯的霸權。事實上,中俄關係耐人尋味,現正朝著兩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方向而演化。文章說,中俄兩國關係既不可能重歸20世紀50年代的友好同盟,也不可能重陷上世紀60年代緊張的敵對狀態,但其發展的未來,無疑將對亞洲和世界的地緣政治平衡產生影響。

2·外交部:中俄不結盟 上合不是「東方北約」

上合峰會期間,國際媒體紛紛猜測中俄之間可能會有一系列動作,其中有媒體甚至質疑中俄兩國是否有意建立「東方北約」,和北約競爭。對此,中國外交部多次表態,中俄不會結盟,上合組織也不會演變成軍事集團。... [ 詳細 ]

上合峰會期間,國際媒體紛紛猜測中俄之間可能會有一系列動作,其中有媒體甚至質疑中俄兩國是否有意建立「東方北約」,和北約競爭。對此,中國外交部多次表態,中俄不會結盟,上合組織也不會演變成軍事集團。

  中俄不結盟

  中國副外長崔天凱11日針對「中俄正通過加強戰略合作制約美國」的說法表示,希望不要對中俄緊密的良好關係進行誤讀。

  崔天凱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京不久前對中國的訪問取得了圓滿成功。中俄之間建立這種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已經有很多年,而且對於兩國關係、對於地區和全球的和平穩定都產生了非常重大的積極作用,這一點已為過去十多年的歷史所證明。崔天凱說,中俄早已就雙方關係指出過,雙方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而且,中俄兩國都願同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建立一種良好的、正常的國家關係。「所以,沒有理由對中俄這種緊密的良好關係進行任何干預,也希望不要有人對這種關係進行誤讀。」

  上合組織不是「東方北約」

  本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稱上海合作組織不存在演變成軍事政治集團的可能性。

  針對西方媒體稱上合組織是「東方的北約」這一觀點,劉為民回答稱,在當前形勢下,上海合作組織之所以煥發出勃勃生機,在於其探索並走出了一條新型區域組織合作之路,順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與成員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共同願望相適應,創立了「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

  劉為民還指出,上合組織堅持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發展、以合作化爭端的理念,堅持結伴不結盟。《上合組織憲章》規定了該組織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其他國家和組織以及對外開放的性質,不存在演變成軍事政治集團的可能性。 外媒一直在質疑

  6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成立10周年。10年,對一個組織的發展而言,極其短暫。不過,上合組織已經從最初的被輕視甚至受質疑逐漸走到了今天的被肯定被矚目。當然,某些國家對上合組織的重視染上了一些警惕的色彩。

  《紐約時報》的評論稱:「上合組織展示出它已準備好,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維護該地區的安全。」《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文章甚至質疑中俄兩國是否有意建立「東方北約」,和北約競爭。美國的中亞問題學者中也有一種論調,認為上合組織努力推動中亞國家取消美國在中亞的基地,阻止在中亞建立美國主導的安全機制。

  這些論調體現出的是一種不甘心自己「世界警察」地位遭遇挑戰的心態,是一種以己度人的小氣。上合組織的法律文件從未規定,成員國承擔相互提供軍事援助的義務,上合組織秘書長伊馬納利耶夫在公開場合明確否認了上合組織將發展成一個集團或軍事聯盟的說法。俄駐華大使拉佐夫駁斥了將上合組織視為「反北約軍事聯盟」的言論。他表示,上合組織不會演變為軍事聯盟,更不可能成為「反北約聯盟」。

  上合組織不是也不會發展成為軍事聯盟,不過,維護本地區安全一直是它的重要使命。上合組織的成立就源於一個共同的戰略需求:遏制「三股勢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10年來,上合組織舉行了10餘次反恐演習,共同打擊毒品走私和跨國有組織犯罪,並開闢了反洗錢、大型國際活動安保等新的合作領域。

  10年後的今天,上合組織依然面臨嚴峻的地區安全形勢。今年5月6日,上海合作組織有關成員國與觀察員國在中國新疆喀什進行了代號為「天山—2號(2011)」的聯合反恐演習。這是在中方的提議下,以提高各成員國執法安全部門聯合反恐的戰備水平和加強協作的一次例行軍演,也是基地組織頭目本·拉丹被擊斃後上合組織成員國與觀察員國進行的反恐軍演。上合組織的軍演針對的是地區性恐怖主義,與近期以來世界各地區頻繁舉行的帶有聯盟性質的軍演在本質上截然不同。 拉丹的被擊斃,除了暫時性地拉高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支持率外,不過是象徵全球反恐的階段性成果。拉丹死後,恐怖主義並未消亡。事實上,中亞及其相鄰地區的反恐形勢再次趨於嚴峻。國際恐怖主義出現重新組合的新趨勢,中亞恐怖主義活動的「本土化」趨勢則開始加強。美國和北約加大在阿富汗軍事行動力度,積極為2014年撤軍做準備,阿富汗安全前景更加不明朗,而且一些恐怖分子向阿富汗北部甚至越過邊境向中亞國家「迴流」給相鄰的中亞地區製造安全威脅。此外,中亞與中東經濟文化的聯繫比較密切,國情也比較相似,在一些中亞國家陸續進入選舉周期後,中東的形勢可能會對中亞的穩定產生越來越直接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合組織的安全合作將面臨更多挑戰。  目前,上合組織框架內的軍事合作不斷加強,不僅聯合反恐演習逐步形成制度化,而且啟動的地區反恐怖機構理事會為各成員國反恐軍事合作機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不過,軍事合作的目標僅限於反恐,同時維護地區和平和戰略穩定,這是上合組織的宗旨和性質決定的。

3·中俄聯手只為應對美國?

過去一百年中,中俄數度為友,數度為敵,中美也是數度結盟,數度反目,美俄也是忽而聯手,忽而對抗。今天的中俄聯手抗美不過是歷史又來到一個新階段後的必然罷了。而且不管過去和現在,都有一個共性:結盟的任何一方都超越了意識形態,完全是國家利益置上。... [ 詳細 ]

2012年6月5日至7日,戰勝國內外挑戰、贏得大選的俄羅斯強人普京率領空前龐大的政經代表團開始了其任內第一次國事訪問。此前,他借故沒有出席在美國舉行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作為「回報」,美國也借口不參加今年在俄羅斯舉行的亞太經合會議),隨後對法國和德國的工作訪問氣氛冷淡,充滿了交鋒。這和在中國的盛大、和諧、親密的氛圍形成鮮明對照。當然氣氛並不是最重要的,雙方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進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以及一口氣簽訂十多個涉及能源、工業、金融、旅遊及創新領域的合作協定才真正顯示了兩國關係所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普京語)。

  看到這一幕,不由得令人感嘆:真是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在一個世紀中,中俄數度為友(二戰中第一個支援中國抗日的就是蘇聯,而美國當時還賣能源、鋼材給日本,間接支持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數度為敵;中美也是數度結盟,數度反目;美俄也是忽而聯手,忽而對抗。今天的中俄聯手抗美不過是歷史又來到一個新階段後的必然罷了。而且不管過去和現在,都有一個共性:結盟的任何一方都超越了意識形態,完全是國家利益至上。美蘇對抗德國是如此,中美對抗蘇聯也如此(尼克松訪華的前一天,北京機場「打倒美帝國主義」的口號才消失),今天的中俄結盟對抗美國也毫無例外。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所說:只要需要他可以和地獄中的魔鬼結盟。

  那麼這一次究竟是為什麼中俄再次聯手對抗美國呢?

  冷戰結束後,美俄(蘇)從你死我活的對手一下成為最親密的盟友:美國幫助俄羅斯設計轉型方案、承諾提供援助,甚至打破不干涉民主國家內部事務的慣例,為競選連任的葉利欽搖旗吶喊。當葉利欽心臟病發,還是美國的醫生親赴俄羅斯主刀挽救了他的生命——自然也等於挽救了他的政治生命。西方對葉利欽的支持就是當他下令用坦克和大炮攻打國會時(造成一百多人死亡,如果說獨裁,這才是真正的獨裁),也沒有改變。俄羅斯對西方也是投桃報李,不僅制度上全盤照搬,在國際事務上也是全力配合美國。然而,很快新一代的領導人就從對西方不切實際的幻想中清醒過來。

  俄羅斯的轉型可用一個詞加以概括「休克療法」:政治上一夜間民主化,經濟上一夜間市場化。還原到俄羅斯當時危急的歷史境地,這種做法自有其合理性和不得不的必然性。但休克療法成功的條件之一,必須有強大的外來援助。波蘭的休克療法之所以成功,就在於西方及時地免除其全部債務,並給予大量的經濟援助。但對於俄羅斯,不僅沒有免除其債務,而且提供的援助僅夠俄羅斯償還所欠西方債務的利息。結果一年間通貨膨脹飛漲到2600%,大多數家庭幾十年的儲蓄化為烏有。這一時期也成為「俄羅斯三百年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可以說,在西方的精心策划下,休克療法只不過起到了重創俄羅斯的效果。然而這只是西方對付俄羅斯的第一步。隨後不顧俄羅斯的反對,不僅迅速將前東歐國家納入西方勢力範圍(北約東擴)、打擊其傳統盟友南斯拉夫,更把手直接伸到俄羅斯的後院、前蘇聯的組成部分獨聯體國家(世界還記得北京奧運會開幕當天,小小的喬治亞竟然率先對俄進行軍事挑釁)。就是如此,西方仍不滿足,還以各種方式支持俄境內的車臣獨立勢力(這和西方支持藏獨、疆獨是一脈相承)。可是,當土耳其派大軍越境進入美國控制的伊拉克清剿尋求獨立的庫爾德武裝時,小布希總統公開聲明支持,但對俄羅斯大軍的平叛行動卻備受西方指責,法國總統甚至還接見了車臣「流亡政府的總理」。 到了普京時代,美國更不顧俄方的強烈反對,單方面廢除了美蘇簽訂的中導條約、在波蘭部署反導彈系統。而且還對率領俄羅斯重新復興的普京污名化甚至妖魔化,把他塑造成「獨裁者」。特別是令俄羅斯和普京無法容忍的是,美國竭力阻撓普京再度參選,以所謂的選舉舞弊等各種方式挑起爭議,直接干預俄羅斯的內政。但事實上,普京享有極高的支持率,首輪就以絕對優勢獲勝,根本不需要舞弊。更何況普京的復出,完全符合俄羅斯憲法,而且在支持他的政黨控制國會時,他也沒有修改憲法以使自己第三次連任。相反,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屢屢嘗試用公投的方式修改憲法,最終達到他可以終身連任總統的目的。面對這樣的做法,美國總統奧巴馬卻發賀電,讚揚公投體現了公民精神。兩相對照,問題不是很清楚了嗎?

  美國之所以如此對待冷戰後投向西方的俄羅斯,原因無他:阻止俄羅斯的復興,一勞永逸的消除俄羅斯的威脅,確保美國在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地位。只可惜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而把一個照搬西方的俄羅斯推向它的對立面。

  至於中國,冷戰一結束,中美盟友關係的基礎就不復存在。不僅如此,中國作為唯一碩果僅存的社會主義大國,更成為西方的眼中釘。於是各種打壓、遏制中國的戲碼紛紛上演:公然違反中美公報,一而再大規模向台灣出售武器(冷戰期間,美方遵守公報,實際逐年減少對台武器銷售);改變美國總統不會見達賴的傳統,積極推動使之成為全球知名宗教人士,以涉藏事務牽制中國;改變不允許台灣領導人訪問美國的默契,令傾向台獨的李登輝成功訪美,導致兩岸關係急劇惡化。而當大陸進行軍演展示反台獨的決心時,美國又派第七艦隊介入;支持熱比婭,扶持疆獨勢力。這還不算美國反對中國申辦2000年奧運會、導彈襲擊中國駐前南大使館、銀河號事件、中美撞機事件(間諜機進入中國近海,和中方戰鬥機相撞)。

  到今天,美國不顧自己深陷經濟危機,先是高調宣稱重返亞太、重新駐軍澳大利亞、介入中國南海主權爭端,更聲稱將把海軍的60%軍力部署在太平洋——當然也不忘記在人權報告中稱中國為「獨裁國家」。所以,美國新任大使駱家輝的輕車從簡等行為以及大使館公布北京大氣質量(美國的回應很莫名其妙:竟然提議中國也可以監測美國的大氣環境。照此邏輯,你美國賣武器給台灣,中國是不是就應該賣武器給德州獨立勢力或者古巴?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曾禁止進口美國汽車,美國是不是也應該禁止進口中國的汽車?——那時中國還不生產汽車,所以美國才選擇禁止中國的農產品進行報復),其實也應該放到這個背景下去理解。

  毫無疑問,中共的不少官員奢侈腐化,早已引發眾怒。駱家輝此舉顯然不是為了幫助中國解決問題,而是挑起民眾的不滿。說他是新殖民主義行徑並不為過。而且中國的媒體也有問題,美國副總統拜登在北京花幾十元去小吃店大幅報道,但為何對他借國事訪問之際帶兒媳婦和孫女到中國卻不置一詞?他兒媳婦和孫女的開支可遠遠超過小吃所「節省」的費用吧?出國訪問帶兒媳婦和孫女算不算的上腐敗?

  而美國對中國如此上下其手,陰謀、陽謀紛紛端上檯面,其動機和對付俄羅斯完全相同:遏制中國崛起,打斷中國現代化之路,確保美國在全球一極獨大的地位。畢竟,在國家潛力上能夠對美國構成威脅的,只有俄羅斯和中國。 正是由於美國同時對中、俄下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不但反華調子唱得很高,而且把俄國形容為美國「地緣政治頭號敵人」),也才迫使歷史上頗有積怨、地緣政治事實上相互構成威脅的中俄再度聯手。現在的朝鮮問題、伊朗問題、敘利亞問題、南海問題、達賴和對台售武,都不是西方所包裝出來的人權問題,背後都是中俄與美國激烈的國家利益博弈,是遏制與反遏制,是崛起與反崛起的激烈對決。

  中俄聯手是正當其時,勢所必然。至於道義,很遺憾,西方的榜樣是:當道義符合自己國家利益的時候,就講道義,不符合自己國家利益的時候就放棄道義。今天敘利亞發生的事,和在巴林發生的事完全一樣。區別在於一個是得到了俄羅斯的支持,一個是得到了美國的支持——而且巴林政府(以及派兵前去協助鎮壓的沙特大軍)就是在美國大兵的眼皮底下鎮壓手無寸鐵的平民和秋後算賬的。美國要想干預,想保護人權,實在是舉手之勞,連聯合國授權的禁飛區都不需要。其實國家之間誰都不需要感謝誰,每個國家都是在利已的基礎上、前提下去利他。中國的自由派想明白了這一點,或許就不會重犯當年俄羅斯鑄下的大錯,也不會價值觀超越國家利益,更不會假手西方的「幫助」實現自己的理念——中國就如同俄羅斯一樣,不管實行什麼制度,都是美國的心腹之患。美國渴望的,大概是俄羅斯的民主悲劇重現中國,從而不戰而屈人之兵吧。

  當然,中俄除了歷史上的積怨外,也有現實的矛盾。比如俄羅斯對遠東地區淪入中國勢力範圍的擔心,俄羅斯和中國的貿易摩擦(中國商品被沒收、中國商船被擊沉、石油管道協議屢屢變更)。這些矛盾,相對於美國支持各種境外的分裂勢力、軍售台灣等直接觸犯中國核心國家利益的行徑,簡直算不了什麼(中蘇就是發生軍事衝突的時候,蘇聯也沒有會見達賴,更沒有軍售台灣,直接侵害中國的核心利益),更遑論還有反抗美國遏制的大局呢。要知道就在現在,美國本是唯一一個拒絕簽署聯合國海洋公約的工業發達國家(從而無需承認兩百海里經濟專屬區),但為了更好的介入南海爭端,奧巴馬政府積極推動參議院批准。其最主要的理由是:美國在亞太地區面對中國對南海海洋違反國際法要求,無法用充分的理由進行干預和制止,一個自己都沒有批准聯合國海洋公約的國家,怎麼能夠要求他人遵守國際法律呢。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更為直白:在美國的盟國比如菲律賓或越南與中國發生海洋糾紛的時候,美國沒有強硬的地位居中斡旋,保護盟友國家。

  正如上文所言,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今天中俄結盟或許明天就是中美結盟,這一切都取決於國家利益的需要。以史為鑒,俄羅斯固然不可信,美國豈不也一樣?蘇聯解體前,一直封鎖古巴的美國提出恢復關係的三個條件:古巴不再支持拉美革命、不再充當蘇聯的盟國、從非洲撤軍。蘇聯解體後,三個條件都得到滿足,結果美國並沒有兌現承諾而是又提出新的條件:古巴必須實行自由選舉、實現多黨制。所以,以本人之見,假設美國持續衰落,無力干涉中國內政,中俄則都成功崛起,或許中俄的矛盾就會上升到第一位。到那時,我們再討論「為什麼要聯美抗俄」也不遲。(作者:宋魯鄭)

 

尚未結盟

1·中俄牽手:奔著與美國求平衡而非結盟

中俄牽手不是走向戰略聯盟,而是相互借勢尋求與美國的的戰略平衡,因為中俄聯盟目前時機與條件不成熟,也沒有必要,選擇戰略平衡更加有利於雙方關係的發展,同時也有利於與美國關係的改善,形成中美俄三國相對均衡的國際格局。... [ 詳細 ]

中俄牽手不是走向戰略聯盟,而是相互借勢尋求與美國的的戰略平衡,因為中俄聯盟目前時機與條件不成熟,也沒有必要,選擇戰略平衡更加有利於雙方關係的發展,同時也有利於與美國關係的改善,形成中美俄三國相對均衡的國際格局。

  中俄走到一起主要基於雙方對國際問題的相似認識以及雙方經濟發展的互補性,更基於雙方目前都受到美國遏制戰略的壓力。20年前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標誌冷戰的結束,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制度在全球的勝利,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全球戰略是跨過冷戰鐵幕,全面推進,通過市場化和民主化將中國與俄羅斯納入其主導的國際體系,達到歷史的終結。但是20年後,美國和西方國家正陷入債務危機,而中國與俄羅斯正在崛起和復興,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給美國和西方開了一個玩笑。冷戰後的20年中,中國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得益者,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經濟得以快速增長,1978年以來中國獲得了500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世界投資中心,經濟平均增長率達到9.5%以上,是美國經濟增長率的3倍,同時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和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外匯儲備已達到3萬億美元。目前,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根據預測中國GDP總額將於2019年超越美國。與此同時,俄羅斯因為世界能源與石油價格的不斷上漲經濟得以復甦,逐步走出冷戰後長期處於的休克狀態而走向復興。與此相對,因為資本、技術和產業的轉移,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成為消費型國家,發展勢頭減弱,工作機會減少,中產階級每況愈下。消費依賴於進口,而進口的增加導致貿易逆差的加劇,於是它們從原來的債權國成為了債務國。根據統計,在全球GDP中,新興經濟體比重已經上升到50%,從2003年到2010年,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每年都比發達國家經濟體高出4%,代表全球GDP三分之一的新興經濟體推動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經濟增長。全球外匯儲備為8.1萬億美元,中國擁有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與此對應,全球外債總值為56.9萬億美元,美,英,德,法,意,荷,西班牙等西方國家分別處於前10位,它們外債總和已佔全球債務82%,而美國外債達13.6萬億美元,佔全球外債的23.9%。目前美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而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面對崛起的中國和復興的俄羅斯,美國的全球戰略已經從冷戰後的全面推進,轉變為對中國和俄羅斯的重新圍堵和遏制。美國重返亞洲的目的就是為了全方位遏制中國的崛起,自國務卿希拉莉在《外交雜誌》發表《美國的太平洋世紀》,宣示戰略轉移之後,美國採取了不同凡響的大動作。先是在其為東道國的亞太經合會議上首次以未曾有過的嚴厲措辭批評中國不遵守國際規則,並推出排斥中國參加的TPP計劃(環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隨後又歷史性的第一次參加東亞峰會,並且不顧中國的反對,堅持要把中國南海問題列入議事日程。同時在軍事上美國重新加強與日本,韓國的關係,宣布駐軍澳大利亞,加固對中國的島鏈包圍圈。與此相對,在歐洲美俄關係也在趨於緊張,一是針對美國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計劃,俄羅斯宣稱如果美國不加限制,俄將在北約邊界部署打擊系統用來摧毀美國反導系統,冷戰味道一時回到美俄之間。二是針對敘利亞問題,雙方相持不下,敘利亞是俄羅斯的傳統盟友,這種關係都可追溯到前蘇聯時代,而且俄羅斯唯一在海外的軍事基地就在敘利亞。為此,俄羅斯不惜把自己唯一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號駛入敘利亞,形成冷戰後第一次世界軍事兩大強國的對峙。三是普京再次當選總統,這是美國和西方國家不願看到的,他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軟弱最好處於休克狀態的俄羅斯。  美國全球戰略的轉變無疑是迫使中俄走到一起的原因,美國依然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和唯一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大國,而且唯有美國能夠遏制中國的崛起和俄羅斯的復興。中國和俄羅斯在崛起和復興中,但是中國只是區域性大國,還不是全球性大國,俄羅斯曾經是全球性大國,現階段也只能屬於區域性大國,但是如果中國和俄羅斯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而加以聯手,這對美國將是一場噩夢,因為中俄聯手將足以遏制美國的全球霸權,並使美國的全球戰略陷入困境,美國將處於亞洲與歐洲兩線受牽制的局面,面臨重返亞洲還是重返歐洲的選擇。對俄羅斯來講,與中國牽手可以平衡美國的壓力,在經濟上可以借與中國合作推動其遠東地區的發展,同時還可以順勢重返亞洲。同樣對中國來講,選擇與俄羅斯牽手可以平衡美國在亞洲海上通道的圍堵與遏制,打通陸路絲綢之路,通過上合峰會的政治框架開闢歐亞大陸的廣袤市場發展空間,同時反過來也更有利於中國處理與東亞和東南亞周邊國家的關係。但是中俄牽手在目前階段並不意味中俄聯盟,一是時機與條件不具備,而且也沒有必要,二是雙方都沒有意圖與美國為敵,因為美國對中國和俄羅斯來講都是最主要的國家關係,而且雙方與美國關係的重要性超過中俄之間的關係,事實上經濟全球化已經很大程度改變了以往的國際關係,經濟上的緊密聯繫對政治決定的制約性越來越大,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俄羅斯都不願也不可能再回到20年前冷戰時期的對決,因為這樣成本和代價會很高。所以選擇戰略平衡而不是戰略聯盟,這是理性的選擇也是目前階段成本最低的選擇,一方面中俄雙方借勢可以平衡緩解美國的遏制戰略,並迫使美國重新思考其全球戰略,另一方面,有助於形成中美俄三國相互牽制相互平衡的G-3世界格局,確保地區與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避免中美與俄美相互對決升級,走向衝突和戰爭的邊緣。(作者:鮑盛剛)

2·中俄不結盟:雙方都有顧忌

俄羅斯認為,有關俄中建立同盟關係的討論顯然過早。中俄有牢固的經濟和政治聯繫,但在安全領域卻相互謹慎。原因之一在於軍事和經濟潛力各異。而中國認為,雖近20年來我國同俄國的關係甚為緊密,但其國防範我國之心乃是路人皆知。... [ 詳細 ]

    俄媒:中俄不結盟只因中國太強大了

  自2005年以來,俄羅斯和中國舉行了五次海軍演習,而在中國微博上也在開始討論北京是否應該同俄羅斯建立軍事政治同盟。像諸如日本、韓國和菲律賓這樣的國家都有以美國為代表的盟友,那麼,中國為什麼要孤軍作戰呢。俄羅斯地緣政治問題科學院分析員康斯坦丁·西夫科夫認為:「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中國博客主們的意見正確。俄中結盟實際上可以覆蓋整個歐亞大陸。從軍事政治方面看,這樣的同盟將堅不可摧。成為盟友的俄羅斯和中國將會擁有絕對有利的地緣政治優勢。對俄羅斯來說,中國比美國更近,同中國結盟我們能夠建立比依賴美國要更加安全的體系」。

  但另一方面,有關俄中建立同盟關係的討論顯然過早。我們之間有牢固的經濟和政治聯繫,但在安全領域,相互謹慎。原因之一在於軍事和經濟潛力各異。隨著中國漸漸成為力量中心,建立同盟關係的可能性也隨之降低。只能說是戰略夥伴關係,僅此而已。

  中國專家:俄羅斯也在防範中國

  雖近20年來我國同俄國的關係甚為緊密,但其國防範我國之心乃是路人皆知,上世紀因蘇聯解體,俄國處在最為危難之時,遂對我國拋出橄欖枝,以軍售為砝碼,獲得我國大量的經濟支持,方可使其國安穩的對過了危險期,方可再次強於世界。近代以來我國同俄國的關係乃是在「友鄰」和仇敵之間相互轉換,晚清之時,沙俄崛起,侵佔我國西北和東北領土甚多,乃是近代列強侵佔我領土最多之國,一戰中俄國國家發生巨大變化,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其社會主義之建立,並未放棄先前沙俄在我國取得的一切權利,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當時我國受日本威脅甚為嚴重,為獲得蘇聯的援助,我國只得忍氣吞聲。二戰末,蘇聯出兵我國東北對日宣戰,雖將日人逐出我東北,但撤退之時乃是對東北洗劫一空,而當時之東北乃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此次蘇聯之洗劫,對我國經濟的打擊可謂是巨大的,而蘇聯從中獲得利益乃是顯而易見的,但因當時之「盟國」關係,我再次吃了一個啞巴虧。 二戰後蘇聯實力大大加強,成為唯一能與美國匹敵之國,成為超級大國。然其國的大國沙文主義甚為強烈,對弱小鄰國指手畫腳,稍有不聽,則將兵戎相見,受此危害之國甚多,但亦是無可奈何,戰後我國內戰聲起,雖我黨得到了蘇聯的援助而解放全國,然蘇聯乃是有一定目的的,不願我國成為美國進攻蘇聯的基地,遂才對我當幫助不斷,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受資本主義陣營封鎖甚密,不得不投靠社會主義陣營,成為蘇聯手下一小卒,然蘇聯之野心使我國逐漸清醒其國之目的,最終我國與蘇聯徹底決裂,兩國在邊境地區幾乎大打出手,令世人震驚,更是蘇聯的背信棄義,使我國經濟發展困難重重,多行不義必自斃,蘇聯在苟延殘喘了幾十年後,終解體,但俄國繼承了蘇聯的精華,特別是在軍工方面,不得不令世人所垂涎。此乃我國近二十年來為何屢屢向蘇聯示好之原因也。

  而我國因與俄國陸路相交甚多,並不願與其國發生任何摩擦,但是隨著俄國實力的再次崛起,其國一方面拉攏我國共同對抗美國方面,但另一方面時刻提防我國真正強大,不斷利用南海等我國核心問題說事。其更是看到如若任我國發展,其國在東亞將難有立足之地,更是擔心我國強大,收復先前其國佔領我國之領土。

  對於俄國兩面三刀之做法,我國雖不能對其忍讓,但要從現今實際利益出發,仍需要維護中俄之間的軍事合作,特別是在共同對抗美國方面,俄國之軍事實力決不能忽視的,但從我國長遠發展,提防俄國也是不能放鬆的,要想不使俄國抓住我國的小辮子,我國必須有效的解決好本國事物,對於南海我國決不能再一味的縱容周邊蠻夷,收拾了蠻夷各利益之國將難以將觸角伸向我國。

  網友:中俄結盟不是一個好辦法

  現在是中國強大的前夜,也是中國建國以來發展最好的時候,同時,也是中國最困難的時候,不僅國際上西方勢力虎視眈眈,周邊國家狐假虎威,隨著美國重返太平洋,在東南亞建立橋頭堡,中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在這樣的時候,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中俄結盟,形成一支強大的世界力量。但是,中國儘管和俄羅斯關係不錯,歷史上曾經有結盟時期,中國仍然不願意與俄羅斯結成同盟關係。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中俄歷史上曾經有結盟時期。上世紀五十年代,中俄結盟確實給中國代來了不少好處,但也在邊境產生了衝突。

  二,世界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如果中俄結盟,可以組成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力量。但是,現在是經濟社會,經濟實力決定國力,即使中俄結盟,表面說好像也非常強大,實際上中俄的經濟實力仍然相形見絀,雖然國家安全有了保障,經濟發展的步伐就要放慢,這對中國並不是個好現象。

  中國即使和美國有戰略上的摩擦,大家生意照樣做,中國不僅和美國做生意,和歐洲做生意,和全世界做生意,如果結盟,中國能夠和幾個國家做生意?     三,俄羅斯確實不是一個好盟國。俄羅斯具有歐洲血統又有亞洲狡猾,俄羅斯不會甘心做跟班,所以如果中俄結盟,主要還是以軍事結盟為主,現在俄羅斯的軍事技術比中國好,即使結盟了,中國也不處於主導地位,在軍事上還有求助俄羅斯的地方,中俄都是大國,都想當大哥,結盟後的中俄可能存在分歧現象,中國的柔能否克制俄羅斯的剛?

  中國經濟比俄羅斯好,不要到時候中國幫助俄羅斯把經濟搞好了,中國的軍事技術又過於依賴俄羅斯,結果是自己的研發能力下降,一個經濟強大的俄羅斯,最終會與中國分道揚鑣,或者俄羅斯為了經濟利益可能與中國鬧出更大的分歧,這都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四,中俄結盟也難敵西方世界的力量。中國和俄羅斯結盟,表面上力量強大了,西方也有了敵人,兩級世界將進入新的冷戰狀態,就是有些小國家加入中俄聯盟,只能形成人多勢眾的影響,反而讓中俄分心,或者增加負擔,西方世界的團結加強,北約將進一步強大,亞洲很快形成新的「北約」,中俄的力量不足以對付西方國家,軍事上難以強勝,經濟上更加相形見絀,科技上仍然大大落後,那麼結盟的結果不僅沒有好處,還存在很多問題。

  中俄結盟不是一個好辦法,中俄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互相呼應,也許更有利於兩國關係的發展,而西方仍然沒有明目張胆的敵人,美國再怎麼耀武揚威,畢竟歐洲國家會與美國漸行漸遠,隨著美國實力的削弱,中國在鬥智斗勇上與美國周旋,也許若干年後,美國無力支撐世界的霸權,或者美國再打一場失敗的中等國家的戰爭,中國就有可能成功崛起,而在這之前,中國只能忍辱負重繼續發展為硬道理。

  網友:跟俄羅斯結盟對付美國最終會被俄羅斯玩

  中俄同盟是要對抗美國,但是不要忽視,如果美國不存在了,中俄之間會是一種什麼關係?還是同盟?很明顯不是。一山豈容二虎,當美國這個世界老大不存在的時候,中俄或者其他國家,誰來當這個老大?很明顯,誰都不願自甘落後,到時候就輪到中俄互掐了。

  另一方面,美國如果不存在了,或者說美國衰落了,美國的利益中俄誰能佔有?從地理角度考慮,俄羅斯跟美國阿拉斯加隔海相望,從地緣角度上中國跟美國距離太遠,從文化角度上,俄羅斯和美國同屬於基督教文化範疇,文化認同上俄羅斯優勢大於中國,從政治制度上,俄羅斯和美國同屬於資本主義制度,且美國人對社會主義一直存在仇視和誤解,這一點上同樣對中國不利。  跟俄羅斯結盟搞美國,不是明智之舉,最終只會被俄羅斯玩兒了。歷史上,俄羅斯是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且一再出爾反爾,文化上,俄羅斯那種游牧民族野蠻習氣沒見得有所改觀。中美俄目前態勢近乎三足鼎立,打破這層穩定局面,下一步必然是二虎爭雄。試問:中俄軍事實力,那一個更強一些?美國跟中國干,尚且由太平洋作為阻隔,而俄羅斯便能從中國東北、西北、西部長驅直入進入中國!所以,千萬別想得簡單,別又被俄羅斯玩兒了。

  中國目前要做的,不是要跟俄羅斯結盟,而是要用「驅虎吞狼」之策,想辦法讓美國和俄羅斯之間掐起來,造成矛盾和摩擦,待其兩敗俱傷的時候,好坐收漁利。再退一步,兩個相互仇視的大國和一個相對安定和平的發展空間也是符合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中國利益的。

警惕陷阱

1·支持:中俄結盟世界才平衡

當前形勢下中俄加強戰略合作、進行戰略結盟,以制衡的手段實現世界和平。中俄只有結盟,才能與平衡美國的力量,美國也才會安分,世界才能安全。... [ 詳細 ]

   中國與俄羅斯是否應該結盟?從發展的、全局的、戰略的層面研究分析,事情十分清楚,世界要平衡,中俄需結盟。

  一、縱觀天下,首推反霸

  二戰以後,形成美國和蘇聯兩霸權國家對抗,冷戰開始,中國得益於其間,有了近十年的和平、穩定和發展(從第三世界升級為第二世界);蘇聯解體(俄羅斯從第一世界後退到第二世界,與中國比較門當戶對),美國獨霸世界,特別近10多 年來,隨著中國快速發展,中美對立已成必然。目前,世界最大的危害是美國的獨霸世界,在美國霸權從頂點走向後退調整時就更具危險性,特別是具有與其形成對抗能力的國家就更加危險了。所以,目前及今後一定時期內:首推反霸。

  1、美國獨霸,需要平衡

  世界萬物有一基本法則:衡則平,平則穩,穩則安。近幾十年來,世界上一切大的事端無不是美國搞的,欺負小國,寄生世界,美國獨霸世界,需要平衡力量。美國霸權是以美元維繫,又以美軍保護美元,當美元遇到危機時,必然要以美軍來解決,這樣,一旦美國或西方世界出現重大危機,就可能會以戰爭形式轉嫁危機,發動世界性戰爭,危及世界和平。

  因此,美國獨霸世界,這是目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內世界最大危險,也是美國自身的危機。美國人恩達爾就提出,唯有推翻「金融塔尖」、廢除美元貨幣體系並放棄侵略性外交政策才能拯救美國;如果任由美國「肆虐」,石油之爭引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可避免。他認為,使世界免遭第三次世界大戰和經濟混亂的途徑就在於俄中聯合起來反對美國,形成平衡美國霸權的力量。

  我也看過眾多持要「中國和俄羅斯結盟」觀點的人,提出當前形勢下中俄加強戰略合作、進行戰略結盟,也多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平衡戰略或策略)。我以為,從世界和平、全球戰略的角度思考問題,必須要達成戰略制衡,以制衡的手段實現世界和平,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只有這樣,作為美國的主要對手的中國、俄羅斯也才能保衛自身的和平,以中國和俄羅斯的聯合形成與美國的平衡力量,中國和俄羅斯可保安全,美國也才會安分,世界才能安全。 2、三分天下,中俄一極

  目前,分析世界力量,可謂三分天下。一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一極,是最強大者,是霸權方;二是以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反美國諸小國家等為一極,是中強者,是抗擊霸權的主要力量;三是以東盟、非盟和南美國家等為一極,是最弱者,考慮自身利益,保持相對獨立,是前兩極爭取的對象。因此,第二極中國家是美國打擊、打壓、圍堵和分化、拉攏的對象,對於美國言,最好是形成分割包圍、分別對待、逐個打擊,最不利的是這一極形成聯盟或聯合,並爭取到第三極的支持。因此,不論從世界和平或者從中國、俄羅斯以及印度自身利益言,從基本策略上分析,形成結盟或聯合是一種必然和必須(這種狀態下,第一極國家也容易出現分化)。

  3、中美對抗,獨立難支

  近年來,敵我陣線逐漸明朗,美國將中國視為頭號敵人,並大力打壓、圍堵;中美對比敵強我弱明顯,處於敵強我弱、敵進我退、敵攻我守態勢下;同時,當前是敵明我暗,美國有明確的同盟國,陣容強大、陣線明確,中國不僅沒有同盟國,而對於潛在的盟友也不敢公開支持,這就會出現一個嚴重的問題:當我國受全面攻擊時,誰會公開站出來支持我國?所以,中國不結盟策略需要改變了,我國不能再單打獨鬥抗強敵,以一國敵一強大集團。中國需要朋友,更需要生死與共的盟友,特別是與大國強國建立盟友關係,通過結盟逐漸轉換敵力量態勢,先達到平衡狀態,再達成優勢狀態。

  二、中俄結盟,事在必行

  綜上分析,我們在三分天下中看中國俄羅斯,中國和俄羅斯是這一極的主體,應當走在一起;在品字陣地三極中看中俄(我在《品字陣在,美國無奈》中有專門論述),中俄當結盟;以世界上多個三角關係中的看中俄,中美俄三角中,中俄當結盟;中俄歐三角關係中的看中俄,中俄當結盟;中俄日三角關係中的看中俄,中俄當結盟。同時,中俄結盟有以下基礎和條件:

  1、中俄有友好基礎

  中國和俄羅斯有長久的友好基礎,近百年來,俄羅斯(前蘇聯)對中國有過三次重要幫助,一是中國共產學黨成立前後,二是中國建國初期,三是前蘇聯解體之後。這說明,俄羅斯人一直看重中國,視中國為戰略合作夥伴或者是友好鄰邦,或者拉中國可為其所用。近年來,中俄走得更近了,在國際上多數時間保持一致。特別是中國與俄羅斯解決了邊界問題(儘管我領土沒有還完,總算還了一半,看看其對日本如何),沒有了爭端了,就容易相處了。

  2、中俄有共同利益

  中國和俄羅斯都面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打壓問題,目前美國明打中國,暗壓俄羅斯,因此,中俄在國際上有廣泛共同點,雙方都認為世界應向多極化的方向發展,雙方決心致力於促進世界多極化趨勢,反對建立「單極世界」,在反對霸權、建設多極世界上觀點一致,利益相同。同時在對待日本問題上、伊朗問題上、人權問題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矛盾問題上等等,也是觀點一致,利益相同。在世界上,兩個大國有這麼多共同點的只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國走到一起就有必然性了。

  3、中俄可優勢互補

  中國和俄羅斯互為鄰國,數千公裡邊境線,又是實力基本相當的大國,各有突出優勢(誰也不將對方變成敵人,身邊有一個大敵是十分可怕的),且優勢正好可以互補,天意如此,人當如何?中國人多,俄羅斯地廣;中國需要進口能源,俄羅斯需要出口能源;中國經濟強,俄羅斯軍事硬——等等,特別是中國後來居上(再有10年,中國綜合國力會遠超俄羅斯),在有共同利益、可優勢互補的情況下,居上一方提出要成為盟友,居下的一方何樂而不為呢? 4、中俄可剛柔相濟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受孔子思想影響,尚以柔克則,多以忍讓處理與它國矛盾,給人以弱的想像;俄羅斯民族剛強,尚武力。中國與俄羅斯結合,正好是理想的剛柔並濟,形成有強度、有度的力量極,在與敵方對抗中,迴旋餘地大;同時,中國人善於堅守,俄羅斯人善於進攻,中俄結合,攻防兼備,勝算多。大家常以為俄羅斯人多變,其實,考察這些年其政策、策略走向,大方向是基本不變的,只是戰術上是十分靈活而已,這與中國好實施「以不變應萬變」之策略形成互補。

  有以上幾方面,我想,中俄結盟就不會是一廂情願了,就會有多個積極性,中國有積極性,俄羅斯也有積極性,利益一致的國家也有積極性,會力促這中俄結盟的實現。

  三、中俄結盟的必要條件

  這些年來,中國和俄羅斯政治家已認識到中俄友好和結盟的必要性,已走出了第一步,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為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平台和基礎。當然要結成盟友還需要進一步的升級和發展,這需要有內外部兩大條件:

  1、內部條件。內部條件是中國和俄羅斯的發展變化,首先是中國要快速發展,在綜合國力上遠超俄羅斯,提高自信(中國目前是很不自信);其次是俄羅斯要在中國的發展中得到利益,中俄經濟聯繫更加緊密,俄羅斯能從老大哥位置上放下身段;這樣,兩個國家從內在的需要走到一起,形成兩個積極性。

  2、外部條件。隨著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的發展,美國和西歐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漫延,政治危機出現,美國等會利用其霸權轉嫁危機,同時心理上、戰略上會走向混亂,特別是對中國、俄羅斯的打壓會加劇,為了保衛自己,美國和西方國家將逼著中俄走到一起。

  總之,世界已發生重大變化,不結盟國策要改變;結盟特別是中俄結盟有必然性、可行性;結盟對我國有利,對俄羅斯有利,對世界人民有利。

2·閻學通:官方一直反對中俄結盟

為什麼官媒喜歡發表反對中俄結盟的文章?實際上,同盟的可靠性最主要取決於共同戰略安全利益。上世紀50年代,中蘇將盟友關係定位於朋友+兄弟,忽視了盟友是主權獨立國家的本質。只要中俄明確盟友的責任是戰略安全領域的相互支持,而不是在所有問題上相互支持,其他領域的分歧就不會造成同盟不可靠的問題。... [ 詳細 ]

今年2月中俄聯手在敘利亞問題上投否決權後,許多人認為中國上了俄羅斯的當,認為俄羅斯是不可靠的國家,故此反對與俄羅斯結盟。針對當時這種看法我寫了下面的這篇文章。然而,沒有想到反對與俄結盟的看法在官媒體中具有不容討論的地位。我向一家官媒投送此稿後,得到的答覆是因為我國執行不結盟政策所以不能發表此稿。我再向一家發表過反對中俄結盟的雜誌投稿,再次被拒。其後,又先後被兩家刊物拒稿。然而,這四家雜誌拒稿的理由完全相同。第五次投送《國際經濟評論》被接受了。我以為,此稿四次被拒後才能發表的過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官員們對俄羅斯的普遍看法。我的問題是:

  1、為什麼反對中俄結盟的觀點在官媒體中具有不容置的硬道理地位?

  2、為什麼官媒喜歡發表反對中俄結盟的文章?

  3、媒體官員的個人觀念對中俄關係有什麼影響?

  俄羅斯可靠嗎?

  2011年10月4日和2012年2月4日,中俄兩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兩次聯手否決了美、法及阿盟關於敘利亞問題的決議案。2012年3月28日,胡錦濤主席在新德里出席金磚國家峰會期間與俄羅斯總統梅德維傑夫舉行雙邊會晤,提出,雙方更加積極地「加強在國際事務中協調配合」,「共同努力將雙方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提升到一個新水平」。許多網友認為中國在敘利亞問題上的政策是被俄羅斯拽下水,中俄結盟是個危險的趨勢,因為俄羅斯缺少戰略誠信。近日媒體又訛傳普京組織撰寫的俄羅斯戰略報告公開將中國視為長期戰略威脅。本文就中俄結盟可靠性的問題談談看法,以供討論。

  同盟可靠性最主要取決於共同戰略安全利益

  「朋友」(friends)與「盟友」(allies)是兩種不同的關係,前者以情感為基礎的關係,後者是以利益為基礎的關係。朋友的支持是不以回報為目的的,而盟友的支持是以回報為前提的。盟友是指兩國在安全上進行戰略合作的夥伴,但他們之間不必然有感情上的友誼。二戰時期的美國和英國都是蘇聯的盟友,但他們對斯大林領導的蘇聯沒有好感。冷戰時期,美國嚴防德國和日本兩個盟友的軍事力量的發展,特別擔心他們發展核武器。2003年,法國和德國在與俄羅斯聯手,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美國在國際戰爭這樣的重大問題上也無法確保法、德的支持,不得不組織自願者同盟。

  由於盟友的基礎是共同的戰略安全利益,因此盟友的可靠性主要取決於共同安全利益的大小。大則可靠性強,小則可靠性差。共同戰略安全利益的大小可依據其基礎層次排序,如國家生存,政權生存、民族統一、領土完整、海外權益等。同盟的建立、延續和解體的利益基礎是不同的。建立同盟需要成員國有巨大的共同戰略安全利益,延續同盟則只需要成員國的安全戰略利益不受損害即可,而成員國退出同盟則需要退出同盟所帶來的安全戰略收益大於保持同盟關係。 1964年中蘇同盟徹底破裂,1966年法國退出北約。兩者雖然具體原因不同,但根本原因一樣,即中、法都意識到只有退出同盟才有可能提高全面的戰略安全能力,並獲得世界大國的地位。中國當時面臨的情況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要求成員國把共產國際的利益置於本國國家利益之上,這使得成員國無法獨立自主地發展。按照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分工原則,中國就無法建立獨立的和全面的工業和國防體系。法國在北約內部面臨美國的控制。美反對法研製核武器,只同意在歐洲部署核武器,但要由美國控制的北約來控制在歐洲的核武器。法不退出北約就無法發展獨立的國防力量,特別是獨立的核力量。歷史已經證明,中、法當初的判斷是正確的。

  盟友是以共同安全戰略利益為基礎的,因此同盟者承擔的相互支持責任限於戰略安全領域。盟友在經濟、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意識形態、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利益衝突不改變他們的盟友性質。盟友的誠信限於在戰略安全問題上的相互支持而不是所有國際事務上事事都支持。盟友都是獨立的主權國家,他們之間不可避免存在利益分歧或衝突,因此盟友在非戰略性安全領域互不關照的事是經常發生的。美日經濟摩擦自1980年代以來不斷發生,1997-1998東亞金融危機時,美國不為其韓國和泰國提供金融援助,然而,日、韓、泰都不認為與美國的同盟不可靠。當時,中國給泰提供了10億美元金融援助,但中泰也未成為盟友。盟友關係可保證在絕大多數戰略安全問題上雙方相互支持,而非盟友國家的關係則沒有這種保障作用。

  中國能否相信俄的同盟可靠性,需要從戰略利益的角度進行分析,即中俄目前有無巨大的共同戰略安全利益,這種利益可持續多長時間,中俄退出戰略同盟有無更大戰略利益可圖。上世紀50年代,中蘇將盟友關係定位於朋友+兄弟,忽視了盟友是主權獨立國家的本質,於是蘇聯要以老大哥身份管束小兄弟,這是造成中蘇同盟破裂的原因。只要,中俄明確盟友的責任是戰略安全領域的相互支持,而不是在所有問題上相互支持,其他領域的分歧就不會造成同盟不可靠的問題。

  中俄結盟的共同戰略安全利益日益增大

  在目前國際環境下,中、俄沒有選擇加入西方陣營的條件,因為美國無法接受中、俄任何一方為盟友。美國如果同意俄加入北約,歐洲國家不再相信美國安全保護的可靠性,北約難以生存。美國如果接受中國為盟友,東亞國家則不再相信美國安全保護是可靠的,其東亞雙邊同盟體系將無法維持。從戈爾巴喬夫開始,中、俄兩國都有人不斷地提出新思維。迄今為止,由新思維指導的政策都未能改變中、俄與美國之間的戰略對立本質。  俄羅斯是否可靠主要取決於中俄同盟對俄有多大的戰略利益。冷戰結束後,俄羅斯誤以為可以加入西方陣營,從此擺脫國際孤立。然而俄羅斯做出的所有讓步,包括銷毀核武器和大量常規武器,都未能使其實現這一目標。北約最終東擴到其邊境,俄羅斯也意識到西方是無論如何都不接受俄羅斯的。為了擺脫這種戰略孤立,1999年葉利欽總統訪華時就提出過與中國結盟的設想,但因我國的不結盟原則而未果。普京在2000年任俄總統後,西方對俄的態度更加不友好,因此他比葉利欽更加體會到與中國結盟的戰略意義。2001年中俄在「上海五國」的基礎上組建了上海合作組織。目前,俄羅斯面臨的西方壓力比2000年更大,西方輿論普遍認定普京當選總統後俄羅斯將是一個更壞的國家;北約在波蘭部署反導系統決心已定,不再與俄進行談判。無論俄羅斯對中國友好與否,俄都沒有比與中國結盟更好的戰略選擇。

  我國的世界第二地位使我國也面臨著沒有比與俄結盟更好的戰略選擇。自2010年以來,我國面臨的周邊戰略環境是北面和西面好於南面和東面。北面和西面的戰略安全環境主要得益於上海合作組織這個半同盟機制,以及我國與巴基斯坦帶有同盟性質的雙邊關係。這就解釋了,為何美國在我國西側鄰國阿富汗進行戰爭,在我國東面和南面沒進行任何戰爭,但西側外部戰略環境仍好於東面和南面。從2008年起,我國世界第二的地位日益突顯,中立政策開始對我弊大於利。與此同時,我與美、英、法三國的客觀戰略利益分歧決定了我無法在絕大多數國際事務上得到他們的支持。在此情況下,中俄結盟可保證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國在安理會的立場處於最差為2:3的格局,否則將是經常處於1:3(俄棄權)的格局。對比這兩種格局,若是前者,我國通過外交努力在具體事務上爭取對方中的一國調整立場,從而形成2:2(一國棄權)或3:2的概率比後者高。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中、俄都面臨著戰略合作關係弱化和國際壓力國內化的威脅,這使雙方的共同安全利益增強。美國雖仍是世上最強大國家,但正如美前總統柯林頓2011年所說,美已無1991年海灣戰爭時的那種全球能力了。由於美國主導全球事務的實力相對下降,於是奧巴馬政府採取了收縮戰略,將美國的力量從距離美國較遠的中東收縮,努力鞏固美國在歐洲和東亞的主導地位。在經濟實力短期無望大幅提升的情況下,美國利用其軍事實力優勢,鞏固和擴大在歐洲和東亞的同盟,是正常的理性選擇。然而,這一戰略使中、俄面臨了戰略合作關係的數量或質量下降的威脅,增大了外部壓力轉化為破壞國內發展的危險。這種戰略壓力的上升增加了中、俄以結盟應對美國新戰略的需求。

  中俄防禦型型同盟的可靠性大於擴張型同盟。行為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防止損失的決心大於擴大收益的決心。在額度相等的條件下,扣工資比發獎金更有能防止員工缺勤。在目前形勢下,中俄結盟是為了應對國際戰略壓力上升,防止戰略環境惡化的防禦型同盟,這與上世紀50年代在全世界推行共產主義的拓展型同盟不同。擴大收益型的同盟不僅對成員可靠性的促進力弱,而且還會因利益分配不均而破裂。然而,損失規避型同盟則無利可分,沒有這方面的危險。 中俄結盟對雙方至少無害

  我們無法預知,如果中俄結盟,這個同盟可以延續多少年,但原理是只要同盟無害即可延續,只有更大的戰略利益才能誘惑他們退出同盟。在此分析一下今後十年國際環境變化趨勢可能對中俄重大戰略利益產生的影響。

  上海合作組織已經存在了11年,目前中俄在其中的共同戰略利益呈現為進擴大而非縮小趨勢。雙方不僅享受著避免腹背受敵的戰略安全好處,而且共同戰略利益正從雙邊交界地帶和中亞向兩側擴展。在防止西方對伊朗發動戰爭、維護朝鮮半島和平、東海島嶼之爭等方面,中俄的共同戰略利益都有增強之勢。隨著東亞成為世界中心,俄羅斯必然要加強在東亞的存在,而中俄結盟則可為其增加在東亞的存在提供有效幫助。

  普京於今年3月再次當選俄總統應是有把握的。如果普京再執政12年,這意味著西方對俄的戰略壓力只會增強而不會減少。即使普京不能連任,6年後戈爾巴喬夫式人物上台再次把俄羅斯搞解體,俄仍難被北約接受。為了團結從俄羅斯再次他離出來的國家,北約仍需要俄羅斯扮演他們共同安全威脅的角色。

  今後十年,中俄綜合實力將進一步拉大,但在軍事力量上雙方難有質的差別。目前俄羅斯仍是世界第二軍事大國,中國軍事實力與俄尚有差距。即使今後十年中國軍事實力趕超了俄羅斯,雙方也是同一級別。這意味著在中俄同盟是軍事實力對等的同盟,而不會形成美日或美歐那種主從型的軍事同盟。因此中、俄都不會面臨當年中國在共產主義陣營中受壓制的傷害。

  今後十年,中國的世界第二的地位不斷突顯,在全球戰略利益拓展越來越廣泛,面臨的戰略安全問題會越來越多,對盟友的需要將不增長。中俄同盟對中國的戰略價值也是上升趨勢而不會縮水。中俄聯手對聯合國敘的利亞決議投否決票不過是雙方共同戰略利益上升的一個表現。

  本文強調共同戰略安全利益是同盟可靠性的根本,但並不否認盟國戰略誠信對於同盟可靠性的影響。同盟中強者的誠信是核心,而非弱者。作為盟主,蘇聯的誠信不如美國,這也是華約可靠性弱於北約的原因之一。荀子言:「信立而霸」。這是說,作盟主的國家有誠信才能稱霸。如果中俄結盟,雙邊實力對比將向我國傾斜,因此中俄同盟的可靠性受我影響將大於受俄影響。這如同美日同盟的可靠性主要靠美國的誠信而非日本的誠信。 除了誠信的理由外,認為與俄結盟不可靠的另外兩個理由是與俄結盟的危害。一是與俄結盟將使我與美形成冷戰式對抗,二是與俄結盟容易被俄拽入戰爭。對這兩害的擔心主要來自是對多極化的渴望及對兩極化的恐懼。然而,冷戰結束以來二十多年的歷史是,中國一直堅持韜光養晦和不結盟政策,但中國威脅論經久不衰,與美國的結構性矛盾依舊。中、俄2001年建立了上海合作組織,其後7年中美結構性矛盾並無變化,而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才深化的。由於美國的全球戰略需要中、俄為其盟友的同共威脅,因此中俄結盟與否對中美結構性矛盾都無質的影響。核武器足以防止俄與核國家或有核保護的大國發生戰爭。冷戰結束以來,俄與鄰國發生的戰爭都在俄自己軍事能力之內,無需要他國軍事支持。十年內看不到俄有捲入需要中國出兵支持的戰爭。  俄羅斯的戰略家們善於戰略利益分析,無論他們有無誠信,他們都不會選擇與已不利的戰略。美國不接納中、俄為盟友的國際環境、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實力以及中國的戰略合作誠意,三者能使他們很容易地看到履行盟友責任利大於弊。

3·中俄「結盟」:「鮮花」背後仍存「陷阱」

普京拒絕赴美參加八國峰會,卻隆重出席上合峰會並正式訪問中國。在這取捨之間,已隱然可見其外交調整的走向。中俄「結盟」目前是鋪滿了「鮮花」,但其中仍存「陷阱」。如何享受前者、避開後者考驗著中國領導人的智慧。... [ 詳細 ]

   普京重新就任總統後,拒絕赴美參加八國峰會,卻隆重出席在中國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首腦峰會並且正式訪問了中國。在這取捨之間,已經隱然可見俄羅斯大國外交調整的走向。在梅德韋傑夫時期,美俄關係通過「重啟」而走向一段相對熱絡的時期。梅普雖然是政治上的盟友,但兩人在內政外交上的方針並不完全相同。普京內心裡是一個強國派,不會甘心當美國人的小夥伴。更重要和直接的是,自2011年初起的中東事變打破了美俄關係的和緩氣氛。西方在利比亞戰爭上的得手讓俄羅斯感受到了壓力,而俄羅斯有著更關鍵利益的敘利亞危機和伊朗核危機又處在演變之中。對此,俄羅斯自然會要反思以前的政策,重新估量對美國的態度。

  這對正在疲於應付美國戰略東移的中國外交來說,當然是一個機會。自從奧巴馬上台後,開始祝中國為最大競爭對手。美國逐步從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撤出,卻不斷增加在亞太的軍事部署。雖然美國仍然決定發展同中國的經濟關係,並且希望利用中國的市場來走出經濟危機,但其外交戰略中牽制中國的痕迹開始清晰可見。近兩三年來南海問題升溫,包括當前仍未完全解決的中菲黃岩島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國宣布「南海攸關美國利益」言詞煽動下的結果。或許美國目前並不想在中國周邊製造一場衝突,但它確實很希望在這裡製造一場麻煩。這樣與中國有矛盾的周邊國家就勢必會進一步向美國靠攏,支持增強美國在亞太的存在,從而使美國在對美博弈中有更大的籌碼。

  但如果俄羅斯對美政策生變,美國將不得不重新再次思考一個問題:究竟誰才是美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雖然中國的經濟發展看起來很快甚至有在未來若干年挑戰美國老大地位的可能,但俄羅斯的軍事力量不容小覷。而且,決定一國是否為威脅的不但是其實力,而且是其態度與意圖。如果俄羅斯政策再度趨於強硬,直接挑戰美國在中東或歐洲的核心利益,美國可能不得不再次掂量輕重,重新在中俄之間做一番敵友權衡。 特別是,包括敘利亞和伊朗在內的中東局勢仍在演化之中,這有可能進一步擴大美俄之間的矛盾。中國在這個地區雖也與美國有矛盾,但遠不如美俄矛盾那樣深刻。而且,大國博弈的主戰場如果再次回到中東,日本、東盟等中國周邊國家在向中國發起挑戰時,將會發現美國的支持可能變得三心二意,中國的戰略環境將因此而大大改善。

  故此,中國對普京的訪華給出了高規格的接待,並簽署了進一步增強雙邊關係的聯合聲明。特別是籍由上海合作組織,可以說雙方在共同的戰略目的之下,構成了一個不是同盟的「同盟」。

  但對中國來說,與俄羅斯「結盟」既是機會,也是挑戰。這是因為:

  第一,普京外交是強硬與實用的結合體。他的表現雖然有時咄咄逼人,但從務實主義的觀點來說,在俄羅斯實力仍然不夠的情況下,他決不會玩與美國正面對抗的遊戲。在普京的算盤中,中國很可能只是其與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而且,俄羅斯外交一向以善變著稱,在利比亞戰爭和當前的敘利亞局勢中,俄羅斯的政策都體現出十分靈活的一面。而且必須承認的是,中國領導人在對中國博弈的戰略操持和具體政策的靈活把握方面,可能不如普京這個柔道高手熟練。故此,中國在美國戰略東移的逼迫之下,雖應發展與俄羅斯的關係,但也要避免出現那種「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的愚蠢結果。  第二,從長遠來看,中俄之間的矛盾可能並不見得要小於中美之間的矛盾。雖然從國際權力結構來看,中美之間似乎存在那種新老霸權國之間難以避免的競爭甚至對抗。但中美確實有不同於歷史上大國衝突的地方。首先,兩國被廣袤的太平洋分隔開來,核心利益存在妥協的空間。其次,兩國都不是窮兵黷武的國家,只要不是出於意識形態的狂熱(如韓戰)和核心利益衝突,一般不會兵戎相見。最後,中國對國際機制的接受和深度參與以及兩國之間的密切經濟聯繫,為和平競爭、權力的和平轉移提供了可能。反觀中俄,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彼此間的警惕與未來競爭很難避免。特別是當兩國都在向世界首強發起衝擊的時候,昔日的同盟可能會變成最具威脅性的對手。  以上因素決定了中俄「結盟」目前是鋪滿了「鮮花」,但其中仍存「陷阱」。如何享受前者,避開後者,考驗中國領導人的戰略眼光、能力與智慧。(作者:李開盛)

 

從中俄官方意圖來看,中俄牽手好像並不是走向戰略聯盟,而是相互借勢尋求與美國的的戰略平衡,而戰略平衡更加有利於雙方關係的發展。

推薦閱讀:

SecWiki周刊(第194期)
SecWiki周刊(第153期)
SecWiki周刊(第169期)
SecWiki周刊(第216期)
SecWiki周刊(第143期)

TAG:中國 | 新聞 | 中俄 | 深度 | 周刊 | 蜜月 | 新聞周刊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