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文字學史筆記

一 文字學的創立時期(周秦)(一)周秦漢字分析與《周禮》「六書」1,漢字:文、名、書或書契 文字學:漢代叫「小學」自《漢書·藝文志》。2,零星材料:楚莊王「止戈為武」、韓非子「自環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左傳·宣公十五年》「伯宗曰:『故文,反正為乏』。」《左傳·昭公元年》「醫和曰:『於文,皿蟲為蠱』。」3,關於「六書」《周禮》成書不遲於東周惠王時代(前676—前652),「六書」至遲在東周早期已經形成。  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二)蒼頡作書----漢字起源的傳說和猜想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具有文字性質的刻畫符號(4500---5000年前);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發現象形文字元號(6000多年前)(三)漢字的早期整理——書同文周秦時代至少有兩次漢字整理活動1,關於史籀篇《禮記中庸》「(子曰)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管子君臣》也云:書同文,車同軌,此至正也……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可能發生在西周中晚期到春秋之時,詳情已不得而知。文字學史上第一部字書《史籀篇》可能就是配合這次文字整理而編寫的。2,秦代的疏通文字是歷史上有明文記載的又一次文字整理活動。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毋敬《博學篇》。採取措施:(1)固定偏旁寫法。(2)確定偏旁的位置。(3)廢除異體異構。(4)統一書寫筆畫。(四)文字書的雛形——《蒼頡篇》及其他四字為句,隔句為韻,是西周至漢代韻文的重要形式。部首排列法是將漢字按意義範疇分類排列的自然結果,因為同一部首的字在字義系統中一般屬於同一類別。二 文字學的創立(一)文字學創立的歷史文化原因關於古文經的補充漢武帝立五經博士,訖宣帝、元帝之時,經學博士增至14家。博士所傳經書,都是用隸書抄錄的,隸書為漢代通行文字,故稱「今文」。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劉歆受詔與父劉向領校秘書,發現不同於「今文」經書的「古文經」。所謂「古文經」,即以先秦古文抄寫的經書。這些古文經一部分來自民間所獻,如北平侯張蒼所獻《春秋左氏傳》;另一部分來自「魯恭王壞孔子宅」。(二)漢代文字學概況關於《倉頡篇》以之為原型,漢代新字書:武帝司馬相如《凡將篇》、元帝黃門令史游《急就篇》、成帝李長《元尚篇》。元始中,揚雄《訓纂篇》順續《蒼頡》,班固《太甲篇》、《在昔篇》。賈魴《滂熹篇》,崔瑗《飛龍篇》。為《蒼頡》作注,代表了漢代文字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揚雄《蒼頡訓纂》、杜林《蒼頡訓纂》、《蒼頡故》。關於《急就篇》以七言韻文為主,雜以三言、四言,羅列兩千餘字,分類部居。如「金」字之後列「銀鐵……」與以「金」為部首,統領諸從「金」字的部首編排法完全吻合。(三)許慎與《說文解字》1,編排:「其建首也,立一為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牽條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引而申之,以究萬源,畢終於亥。」2,字體:小篆為正。兼收古文、籀文、奇字、或體、俗體。3,說形4釋義方法:其一,同義為訓。「祥,福也」。其二,同音為訓。「天,顛也」。其三。註明來源。「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從示申聲。」其四,標定義界。「吏,治人者也」5注音6,說文價值:1,備列古籀篆文,是古文字資料的寶庫。2,闡發條例,奠定了文字學的理論基礎。3,構造系統,為歷代字書編纂的楷模。4,窮根析源,是統一規範文字的典要。7,說文兩個比較突出的問題:1,字形解說有誤。2,字義闡釋不確。客觀上小篆是古文字末流,主觀上陰陽五行學說影響其科學性。三 從《說文》到字書的編纂(上)(一)祖述《說文》之字書1,《古今字詁》三卷魏張揖。是許慎之後較早地承《說文》而編纂的字書。2,《字林》七卷西晉呂忱3,《字統》二十卷北魏陽承慶4,《古今文字》試卷北魏江式《古今文字表》是繼許慎《說文解字序》5,《玉篇》顧野王 第一部楷書字典。原本《玉篇》16917字,殘卷保存2100餘字。體例依據說文,分542部。增加了新產生的「爹、爸、爺」等字。6,《類篇》十五卷宋·王洙等撰7,《字彙》十四卷 明·梅膺祚獨創筆畫檢字和大膽的部首改革。8,正字通十二卷,明·張自烈或清·廖文英以《字彙》為藍本。9,《康熙字典》是我國傳統字書編纂中的一次規模最大的集體合作。真承《字彙》、《正字通》,不僅是祖述《說文》這類書的殿軍,而且也是傳統字書編纂的集大成者。四 (下)(二)辨正文字之字書適應糾正文字使用混亂這一需要而出現的。最早的是顏師古的《字樣》。《干祿字書》一卷,唐·顏元孫 以平上去入四聲為綱,按206韻為次編列單字,每字之下所列異體,分別以「俗、通、正」標明。《五經文字》三卷 唐·張參 對說文部首有重要改動,部首歸為160部《新加九經字樣》一卷唐·唐玄度是補《五經文字》之不足。《佩觿》三卷:宋·郭忠恕《復古編》二卷宋·張有《龍龕手鏡》四卷遼·釋行均 針對佛經文字。將《說文》部首歸為242部,又按平上去入四聲分為四卷。《字鑒》五卷元·李文仲《俗書刊誤》十二卷明·焦竑(三)古文字書晉武帝汲郡盜發戰國魏王墓,出古書十車,即所謂「汲冢古文」《汗簡》七卷宋·郭忠恕 廣泛收集了大批古文資料;是考釋出土文字的重要參考。《古文四聲韻》五卷宋·夏竦

五 《說文》的傳承和突破(一)李陽冰與《說文》功績:修正筆法;刊定形聲;另立新義。不存在「竄亂」和「擅改」。(二)二徐對《說文》的校定與研究大徐貢獻:1,「精加詳校」1)增補「漏落」2)糾正時俗訛變3)勘正《說文》流傳之誤2,創造性勞動:1)附益新字2)統一反切3)改易分卷4)增加註解小徐特色:1,以今語俗言證說文2,兼明假借、引申之義3,因聲音探求字義4,梳理古今文字之體5,據《說文》訓古書。6,開始了《說文》的綜合研究(三)《字說》與「右文說」右文說為王子韶所倡,主張「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即形聲字的形符只是表示類屬意義,而字義則在聲符。為漢語科學語源學的建立提供了重要門徑。(四)鄭樵等人的六書研究《六書略》象形608,諧聲21080,指事107,會意740,轉注372,假借589元·戴侗《六書故》楊桓《六書統》、《六書溯源》明·趙撝謙《六書本義》楊慎《六書索引》吳元滿《六書正義》(五)宋代金石學劉敞《先秦古器圖》歐陽修《集古錄》標誌金石學業已出現1,  摹寫2,考釋3,「專論題跋,頗存名目」4,集錄考釋文字成果。六 清代的說文學(一)清代《說文》研究之概況根據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有著述者203人,較著者50餘家。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類 對《說文》的校勘和考證;第二類 對《說文》有所匡正;第三類 對《說文》進行全面研究;第四類 補充訂正前輩或同時代的著作。(二)《說文》學四大家之比較與評價1,關於段玉裁《說文注》全面論述了問組形音義的相互關係,是一步體大思精的《說文》學著作。其特色與成就不僅在於他「究其微旨,通其大例」對許書作了細密全面的校勘整理,更在於他通過對許書的注釋,提出並初步解決了一系列有關漢語音韻學、文字學辭彙學、訓詁學的重大問題,他能初步運用歷史發展的觀點和一些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語言現象。  段氏注《說文》意在「以字考經,以經考字」。其主要成就在於訓詁,但他是從行吟一定相互關係來研究訓詁的。  其文字學成就:第一,探求古字、古形,疏證本義、古義。第二,闡明形音義之間的關係。如「凡農聲之字皆訓厚」。第三,推陳字義發展源流。「形以經之,聲以緯之」從文字學角度評價遜於王筠2,桂馥的《說文》研究證本義,證說解。3,王筠的《說文》研究《說文釋例》就是解釋《說文》的條例。前14卷主要說明「六書」及許書條例;後六卷列出對《說文》的一些疑問。各卷後附有「補正」。常用金石古文補正《說文》的訓釋和字形解說。是研究說文的專著。 

《說文句讀》三十卷《文字蒙求》四卷4,朱駿聲的《說文》研究朱氏所說轉注即是字義引申,假借就是同音通假。 (三)「六書」理論的進展關於轉注幾說:形轉說:唐·裴務齊《切韻序》「考字左回,老字右轉」徐鍇《說文解字系傳》斥為「俗說」;郭忠恕《佩觽》斥為「野言」。元·戴侗《六書故》周伯琦《六書正訛》試圖從字形結構上解釋轉注,但是他們並沒有弄清楚轉注是一種什麼樣的結構方式,穿鑿附會,徒為臆說而已。聲轉說:宋·張有、毛晃、明·趙古則。「轉其聲注其義。」(按:古今字中音發生變化的字。)例如:「無」字古文象舞形,乃「舞」之本字,借為「有無」「無」。這些仍屬用字假借,不是轉注。首字轉注說:江聲。「下雲凡某之屬皆從某,即同意相受也。此皆轉注之說也」。果如其說,則六書幾無非轉注矣。互訓說:戴震、段玉裁、王筠。互相為訓。然而西漢時注無訓釋義。朱駿聲把轉注說成是字義引申,實無補於六書研究。聲首說:章太炎。主張意義相同、聲音相近的字是轉注字。章氏以「建類一首」之「類」為聲類,與許慎「分別部居」之旨不合(此為六書何必定要與許慎之旨合?《說文解字》根據「分別部居」和「據形系聯」的原則,將近萬個漢字按照偏旁分類歸部,建類一首是造字方法,二者有必要合嗎),……而且因「方語有殊」而制出來的字,其結構方式不可能整齊畫一,如果把這兩種字視為轉注,必然混淆六書的界限,導致取消轉注。(不解此處質疑)義轉說:徐鍇《說文解字系傳》:轉注者,屬類成字,而復於偏旁加訓,博論近譬,故為轉注。「此等字皆以老為首,而取類於老,則皆從老轉注之。」清·王鳴盛「轉注從意而轉,加之以聲。凡《說文》從某某聲而所從之字為象形者,形聲也;所從之字為會意者,皆轉注也」。為什麼稱此說「為轉注研究打開了一條思路」?按:轉注眾說紛紜的原因首先在於名稱本身。轉注之「轉」顯然是變化、轉變,涉及兩個不確定方面,應該是由a產生了b;「注」有灌注、聚集、投擲、放置、銜接、附屬、記載、預示、風格、給書中字句做解釋的意思。這又使「轉」可以解釋用a來解釋b。其次許慎給的定義不明確。「建類一首,同意相受」,「類」顯然是指一類事物,這類事物是a還是b呢?如何建的類?「首」作何解?「同意」暗示兩個事物,要有A與B相同,而且是在意義上。「受」是接受抑或是給予都不能確定。      再次,例子更不明確。「考老是也」。給出的考、老二字在字形聲音意義上均十分相近。再看《說文》對兩個字的解釋更是雪上加霜。總之,根據說文猜測轉注這一「書」可以從文字、音韻、訓詁各個方面給出不同的解釋。(四)字原的探究歷代對《說文》部首的研究,逐漸行程為字原學。研究說文部首者,或謂之偏旁,或謂之字原。字原的研究應以古文字資料為依據,廣泛收集獨體初文,排列出獨體初文與孳乳字的譜系,從中發現獨體初文與孳乳字的關係,總結出文字孳乳繁衍的規律。(五)清代說文學在文字學史上的地位他們運用音韻、訓詁之學於《說文》研究,是他們在學術上取得超邁前賢的重大成就的前提之一,這一點尤其值得有志於文字學研究的學人的深切記取。至於《說文》學家不能深通金文,則是他們的學術受到局限的主要原因之一。
推薦閱讀:

觀音法會B(文字版)
《太上感應篇彙編》文字版 025集黃柏霖警官
二廠開工——自繪方塊字/假名風格偽拉丁字母一套
二廠開工——自組偽拉丁字母一套

TAG:漢語 | 筆記 | 語文 | 文字學 |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