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起源與演變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歷來有種種說法,僅宋代以前的太極拳起源傳說就包括老子創拳說、南北朝韓拱月創拳說、唐朝許宣平創拳說、唐朝李道子創拳說及宋徽宗時期武當丹士張三峰創拳說數種。

在各種太極拳起源的說法中,年代最為久遠的就是老子創拳說。老子(約公元前571-前471年),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道家的始祖,其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而太極拳的理論源頭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其中大部分內容可以和太極拳的體用相印證,並且能夠指導太極拳的理論和體用。如:「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就說明「柔勝剛」、「弱者道之用」、「為道日損」等理論,從而使太極拳從「拳」上升到「道」,進入「無為而不為」的境界。

趙堡、杜元化在《太極拳正宗》一書中,關於太極拳之溯始中寫道:「此拳何自來乎?有歌為證,歌曰:太極之先,天地根源,老子設教,宓子真傳……傳於拳術,教成神仙。」這裡的宓子即宓喜,是老子的高足。再加上「傳與拳術,教成神仙」,便有人認為太極拳為老子所創。但關於這種說法無法確切考證,無論太極拳是否是老子所創,老子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都為太極拳的創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且是太極拳探索發展的思想寶庫。

也有人認為是唐代的許宣平創編了太極拳。許宣平,安徽歙縣人。據《唐詩紀事本末》記載:唐睿宗景雲年間,許宣平隱居在城陽山的南塢,蓋了一所小草房居住。他以打柴為生,時常擔著柴到城裡去賣,柴擔上常常掛著一隻花葫蘆和一根彎曲的竹杖,醉後便騰騰地拄著竹杖回山。許宣平還很喜歡寫詩,而且造詣很高。天寶年間,李白東遊途中聽到了他的詩,就向別人四處打聽許宣平的情況。李白於是就到新安遊歷,越嶺翻山,尋訪許宣平,結果卻尋訪不到,就在他的小草房的牆壁上題詩道:「我吟傳舍詩,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雲林隔太虛。窺庭但蕭索,倚柱空躊躇。應化遼天鶴,歸當千歲余。」

《唐詩紀事本末》還記載許宣平是個武林高手,說他「辟穀不食,行如奔馬」。據傳:許宣平編創的太極拳共有37式動作,其中有很多動作名稱與現在流傳的太極拳名稱相同或近似,練習方法為單勢練習,一式練成,再練一式,不分次序,練習者自己選擇,至37式逐一練成,動作自然連貫、一氣呵成。

還有人認為是唐朝的李道子開創了太極拳。李道子,唐朝江南安慶(即今安徽潛山縣)人。據傳:李道子所創的太極拳曾傳給宋時江南寧國府的俞氏。明代宋遠橋在其《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中敘述:他當時遊歷到安徽涇縣,因聞當地俞家練太極拳功,便去拜訪。因問源流,俞氏言,系唐時李道子所傳,俞門代代相承。

據武當《太和山志》記載:明朝正德年間也有一個在武當山南岩宮修道的李姓道人,書中描述的李姓道人的生性、形貌,與宋遠橋所述當時在武當山的所見基本一致,被普遍認為是唐朝的李道子。有關李道子的記載充滿了神話色彩,使李道子創拳說的可信性大大降低。

在太極拳起源的諸種說法中,張三峰創拳說很容易給人造成誤會,因為這裡的張三峰是宋朝的武當丹士,並非元明之際的張三丰。

元明時期的張三丰周遊各地訪道,曾在陝西寶雞山中短期隱居,山中有三峰峙立,於是自號「三峰居士」。後來,張三丰得知劉宋時有邪道「三峰采戰術」,遂棄此號不用。但由此也給世人造成了極大的誤會,很多人以為歷史上只有一個張三丰,即元明之際的張三丰。實際上,在宋朝還有一個卓有成就的武當丹士張三峰。據黃宗羲《王征南的墓志銘》記載:宋朝張三峰曾得到皇帝(徽宗)的召見,因為道路堵塞沒有去成。結果當天晚上,他就夢見玄武大帝教給他一套拳法,第二天就能夠「以單丁殺賊百餘」。可見在宋末即有道士張三峰及以靜制動的拳法。此外,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版的《寧波府志》中、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華曹元所著《國術》等書,也都認為是這位北宋的張三峰創立了內家拳。

從張三峰「自思讀道德經數十年不解,一夜之間瞭然於心。若非太上之神智,啟我之愚痴,則不能也」的記載來看,張三峰的拳法以老子《道德經》的心法所感而成,與以後的武當內家拳不相一致。張三峰的內家拳在後來的流傳中,有被擴充為形意拳,有被發展為太極拳。如明朝時期流傳盛行在江南一帶的張松溪太極拳(又稱南派太極拳),就是由北宋武當張三峰內家拳發展而來。

以上四種有關太極拳的起源雖各有說法,但卻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和考證。這些人或許對太極拳的開創具有一定的貢獻,但關於太極拳起源的最大爭議目前卻不是出現在這些源頭上,而是元明之際張三丰創拳說與陳王庭創拳說之爭上。

現在流傳比較廣的說法是:元明之際的張三丰創造了太極拳。據《武當秘鑒》作者乾宣道長嚴嘉康記載:張三丰先後創編無極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極拳十六式。後來又將這三種拳術的精華融為一體,創編了太極拳三十六式,這套拳法又逐步擴充為一百零八式,稱為三豐太極拳或武當太極拳。

三豐太極拳後經山西人王宗岳、河南人蔣發傳入溫縣陳家溝。陳家溝的陳長興經過收集整理,將太極拳定型為陳氏老架一路和二路(炮錘),後來產生楊、吳、武、孫等其他流派。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明末清初河南陳家溝的陳王庭開創了太極拳,然後世代相傳,到十四世陳長興時,在祖傳套路的基礎上精鍊歸納,發展成為現在的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

陳王庭是明末文庠生、清初武庠生,文武雙全,曾隻身闖玉帶山,勁阻登封武舉李際遇叛亂,為清廷在山東平定盜匪立過戰功,卻一直不受清朝廷的重用。陳王庭報國無門,便收心隱退,在耕作之餘依據自己祖傳的長拳,博採眾家精華,發明創造出了一套新型拳術,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太極拳。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陳王庭能夠開創太極拳,一方面是吸取了陳氏家族的祖傳武術,另一方面還和整理明代民間武術的戚繼光密切相關。

我國武術歷史悠久,發展到明代,拳種已經很多。這些拳種各有所長,也各有所偏,戚繼光為了訓練士卒,從民間著名的16家拳法中吸取32個姿勢編成套路,也就是「拳經32式」,成為士兵練習刀、槍、劍、棍的「武藝之源」。陳王庭晚於戚繼光半個多世紀,他在整理民間武術套路時受戚繼光的影響很大,從戚繼光的「拳經32式」中吸取了29式。最後,陳王庭在陳氏祖傳拳術和民間拳術的基礎上,創編了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的新拳術——太極拳。

關於上述這段歷史,學術界一直存有爭議。有人認為:陳王庭開創的武術是炮錘,偏於剛猛,並不是後來流傳的剛柔相濟的太極拳,而陳氏第十四世代傳人陳長興將家族所傳的炮錘與張三丰的太極拳相糅合,開創了流傳甚廣的陳氏太極拳。其理由是:張三丰太極拳在近代的傳播,是由王宗岳傳給弟子蔣發而連續繼承下來的。陳氏太極拳的開創正是由於蔣發將張三丰太極拳傳授給溫縣陳家溝的陳長興,他由此總結才創編了著名的陳氏太極拳。此後由陳長興傳給楊露禪,由此逐步發展為陳、楊、吳、武、趙堡等太極流派。

陳氏太極拳傳人陳鑫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載有「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杜育萬為趙堡傳人。)可見陳鑫當時也承認太極拳得傳於王宗岳、蔣發。年逾百歲的考古學家、太極名師吳圖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到訪過陳家溝,親耳聽到陳鑫的介紹。據陳鑫講述:陳家世傳炮捶,屬少林拳,已有幾百年歷史,村人稱他們為「炮捶陳家」。太極拳是河南人蔣發傳給陳長興的。由此可見,上述歷史當時在陳家溝也是被人們公認的。

武氏太極拳的傳人李亦畲在《太極拳小序》中也記載:「太極拳始自宋張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這是近代關於太極拳源流最早的文字記載。李亦畲寫序時,楊露禪、武禹襄都健在,所以《太極拳小序》被認為是目前最可信之作。

楊氏太極拳傳人楊澄甫在《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中寫道:「先大父更詔之日,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丰,傳之者,為王宗岳、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興師,乃蔣先生髮唯一之弟子。」可見,楊氏太極拳的傳人也認同:陳氏太極拳是由陳氏祖傳武術與張三丰太極拳糅合開創的。

以上有關太極拳起源的種種說法雖然一直存有爭議,但仍有一條脈絡是清晰且有據可考的,那就是陳氏十四世傳人陳長興師承了近代太極拳的先進理論和經驗,並吸收和借鑒了前人的經驗,將太極拳進一步完善。後來又經陳長興弟子楊露蟬的廣泛傳播,形成了楊、吳、武、孫各個流派,太極拳由此廣泛傳播並發揚光大。

如今,太極拳已被成功列入全運會及亞運會的比賽項目,為其推廣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面對即將到來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太極拳雖然沒能成為北京奧運的正式比賽項目,但經國際奧委會授權,在奧運會期間將舉辦包括太極拳在內的武術比賽。這些奧運武術比賽有別於奧運的28個正式項目,但會頒發經國際奧委會確認的獎牌。

(本文轉載自《中國世界武術文化》)


推薦閱讀:

李天金除了是馬雲的貼身保鏢,還有什麼身份?
陳式太極拳(三十六)擺蓮跌叉
太極拳損傷及恢復
太極秘訣:42式太極拳心意內功練法
42式太極拳圖解和要領提示二22

TAG:太極拳 | 起源 | 演變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