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楞嚴經》輕鬆學 卷八(6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啰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
「世尊這樣解說之後,當時阿難尊者及在座大眾,承蒙如來開示秘密心印及大白傘蓋之密義,同時聽聞了本經的究竟了義之經名。」
「阿難尊者頓時覺悟了,通過禪修而逐步進修聖位的位位增上之妙義,其內心的思慮妄想頓時變得虛融淡泊而寂靜。」
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於是,阿難尊者在初果斷見惑的基礎上,又斷除了欲界的前六品思惑之微細煩惱,得證二果斯陀含。」
【六品微細煩惱】欲界的前六品思惑。
依據諸經論開示:修行人斷除三界見惑,則證初果須陀洹;而後修行,逐漸斷除三界九地當中的八十一品思惑,方才得證阿羅漢果。其中,斷除欲界(五趣雜居地)的前六品思惑之後,則證得二果斯陀含;再斷除欲界的後三品思惑,則證得三果阿那含。此後,再斷除色界四禪天與無色界四空天,共八地七十二品思惑,則證得四果阿羅漢,超出三界分段生死。
阿難尊者自獲法益,得證二果斯陀含之後,仍不忘替大眾,尤其是末法大眾來繼續向佛請法: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阿難尊者當即從座位上起身,頂禮佛陀雙足,雙手合掌,恭敬地對佛說:具有廣大威德的世尊啊!您慈悲的法音沒有任何局限,能夠平等而善巧地開導一切眾生,令除去種種微細煩惱,讓我今天身心輕快,獲得了極大利益。」
【微細沉惑】指「思惑」。
相對於「見惑」來說,「思惑」更加微細,且深深潛藏在「根結」當中,不易除去,故名「微細沉惑」。
世尊,若此妙明真凈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世尊,如果像您開示的那樣,這個微妙光明真如清凈之妙心,它本來就圓滿周遍於法界。」
「乃至於,大地上的一切草木和包括蟲類在內的一切含靈眾生,其本來的妙真如性,就是如來成佛之法身真體。」
【含靈】蘊含靈性,即一切有情眾生。
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佛陀法體如此真實而無虛妄,可為什麼又有了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虛妄的六道眾生呢?」
一切六道眾生,一切生死輪迴等等,都是虛妄不實的。正如《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六道眾生與生死輪迴當中的一切,都屬於有為法,也都如同夢幻泡影一般,沒有真實可言。
既然沒有真實可言,六道眾生又從何而來呢?阿難尊者繼續請問:
世尊,此道為複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世尊,這六道眾生,到底是真如佛體當中本來就自然而有的?還是隨著一切眾生的虛妄習氣而產生的呢?」
假如說六道眾生,乃是真如佛體當中本來就自然而有的,那就說明真如佛體有不夠周遍圓滿之處;假如說六道輪迴是隨著一切眾生的虛妄習氣而「產生」的,既然「產生」了,那就不是虛妄不實的了。因此,這兩個假設都不能夠成立。
關於這個問題,世尊后文如此解答:「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世尊的意思是,這六道輪迴,或者後文所說的「七趣眾生」,都是隨著眾生自己的虛妄業力,所招感出的「幻境」。一切眾生幻造十種習因之「幻因」,妄受六種交報之「幻報」,那就是地獄的來歷。
到底是什麼來歷?幻因、幻報之「虛幻境界」而已,在其中枉受種種「幻苦」而已。只因認幻為實,所以苦痛之感受便無比真切。如果有人修行,親證諸法如幻,即便他因宿世業力而落入地獄當中,也不會有任何「苦痛」。對他來說,一切感受都已如幻不實的緣故。
在究竟了義的無上佛乘來說,所謂解脫,並不是逃到某個清凈的地方,如凈土之類,而是指「充分覺悟諸法如幻」。所有的一切,無非是妙真如性當中的幻因幻果,幻業幻報之如幻顯現。幻就是夢,夢境好壞本無關緊要,只要當處看得破,當處覺悟則當處解脫。
看破什麼?看破對於夢幻境界的執著。覺悟什麼?覺悟妙性如如,非生非滅。解脫什麼?解脫種種如幻感受。如何解脫?六根不染六塵。
總之,六道眾生也罷,七趣眾生也罷,既不是真如佛體當中本來自有的,也不是隨著一切眾生的虛妄習氣所產生的,而純粹是「虛幻」的。首先明了此大致含義,下文才比較容易把握。
阿難尊者繼續發問: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慾,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
「世尊,例如寶蓮香比丘尼,已經受持比丘尼戒和出家菩薩戒,卻還偷偷地發生男女淫慾行為,還狂妄地說:男歡女愛既不殺生也不偷盜,不損害別人,所以沒有罪業和業報。」
「當她說這些話以後,首先從其女根(生殖器)發生了大猛火,然後在她全身的各個關節都有猛火燃燒了起來。命終之後,直接墮入無間地獄。」
問:難道出家人破戒,發生男女關係,就一定會墮入無間地獄嗎?
答:這要看其破戒等罪業的程度了。寶蓮香比丘尼不僅破戒,偷偷發生淫慾行為;更重要的是,她竟然公開宣說誹謗戒律和因果的言論,這屬於極為嚴重的「誹謗正法」,會誤導很多人。她本身又是出家人,又逢釋迦牟尼佛出世之時,所以罪業極為嚴重,才會業報現前,被業火燒死,直接墮入無間地獄。
這個地獄不是誰造出來的,也不是特意懲罰她的,而恰恰是寶蓮香比丘尼自己的「虛妄罪業」所招感的「虛妄境界」。以「虛妄心」造業,也以「虛妄心」受報,所謂「業力」與「地獄」等等,同屬虛妄。然而可怕的是,當事者遭受業報之時的那個「感受」卻似乎很真實,因而痛苦萬分,無處可逃。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還有琉璃大王和善星比丘,琉璃大王因為誅殺釋迦族,善星比丘因為狂妄宣說一切法皆空,無因無果,兩人都是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琉璃大王】波斯匿王的太子。最初波斯匿王向釋迦族求婚,釋迦族不情願,又不敢拒絕,怕波斯匿王來討伐,便讓一個婢女冒充釋迦女嫁給了他。所生的太子,就是後來的琉璃大王。
琉璃大王年少之時,在釋迦族的一個省居住過一段時間。期間,釋迦族為佛陀新造了一座講堂,中間的法座極為莊嚴,佛陀還沒坐過,琉璃大王比較淘氣,就坐了上去,因此被釋迦族的人們所辱罵,罵他是婢女所生的賤子,並驅逐出來。琉璃大王氣惱不已,因此記恨於心,發願將來繼位之後,一定發兵討伐釋迦族。
後來,琉璃大王坐上王位之後,經過侍臣提醒,記起了這段往事,便發兵討伐釋迦族。由於釋迦族人普遍持戒,不殺生,所以未作抵抗,多數遭琉璃大王所屠殺。對於此事,佛陀只是和平地在琉璃大王行軍途中阻攔了三次,而琉璃大王殺心不改,世尊便不再干預,並告訴大目犍連等人,此乃定業不可轉。
屠殺釋迦族之後,佛陀授記琉璃大王七天後將會墮入阿鼻地獄。琉璃大王非常恐懼,急忙率領軍隊乘船入海,試圖躲避。到了那天,海水中自然發出大火,燒沒了琉璃大王和他的軍隊。據說,琉璃大王曾經也想害佛,只是見到佛陀之後,不禁全身毛骨悚然,恐懼而出。
【瞿曇】釋迦族的姓,也稱「喬達摩」,譯為「純淑」、「最勝」等義。
【善星比丘】據《阿含經》記載,善星比丘是佛陀的堂侄,出家後得到四禪定,並未證果。後因親近邪見惡友,退失四禪,因而對佛教嗔恨不滿而產生邪見,說了類似的話:「無佛也無涅槃,如來雖復為我說法,而我真實,無因無果。」其總體意思,就是指一切法空,尤其是因果業報空。此乃拔無因果之斷滅見,屬於嚴重的誹謗正法。
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這些地獄,到底是有固定的處所,凡是造下惡業的人都到那裡一同受報呢?還是自然出現的,隨著各人所造的罪業不同,而各各自己承受呢?」
其實,這些地獄既沒有固定處所,也不是自然出現的,而純屬「幻業」所感應的「幻境界」。但在地獄當中的罪人們看來,也有其特定處所。
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但願您賜予大慈悲,開導我們這些初學者。讓一切持戒修行的眾生,聽到您確定無疑的法義後,能夠充滿歡喜地恭敬受持,對於戒律嚴謹凈潔地守持不犯。」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佛陀對阿難說:你問得太好了!真是暢快人心。這將能夠幫助一切眾生,讓他們不落入邪見分別。」
「請大家仔細聆聽,如來將為你們解說。」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凈,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阿難,一切眾生之本來確實是真如清凈,只因為它們從無明發生了『妄見』,因『妄見』而有虛妄習氣隨之發生。因此,就把本來的一真如心,分開為內分和外分,這兩種妄習。」
【內分】眾生自己身分之內。
【外分】眾生自己身分之外。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髮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阿難,所謂『內分』妄習,就是指眾生身分之內,因為各種愛染習氣,而發起了虛妄感情。感情不斷累積,就能產生與情相應的愛水。」
【妄情】虛妄情緒,虛妄感情。
古人說人有「七情」,所謂:喜、怒、哀、樂、愛、惡、欲。其根本則在於「愛」,即「愛染」。
具體說來:得到所愛,便會「喜」,喜悅;所愛被傷害,便會「怒」,憤怒;失去所愛,便會「哀」,哀傷;享受所愛,便會「樂」,歡樂;貪戀難捨,便是「愛」,愛染;背離所愛,便會「惡」,厭惡;尚未得到所愛,便會「欲」,追求。
因此,只要看破了這一個「愛」字,七情六慾都會隨之冰消瓦解。
【愛水】體內因愛、恨等等感情所分泌的各種液體。
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因此,當眾生在心裡回憶珍饈美味的時候,口水就會流出;在回憶已故愛人的時候,要麼憐惜不已,要麼怨恨於心,眼裡就會充滿淚水;在貪求財寶的時候,心裡便會垂涎三尺,於是兩眼放光,全身精神飽滿;在心裡想著淫慾之事的時候,無論男女,其生殖器自然就會分泌出液體。」
【前人】這裡指已故的愛人。
其中「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如今的許多生意人,在發財的時候,或者即將發財的時候,就會出現類似情形。乃至於「人逢喜事精神爽」,等等,這都源於「心發愛涎」,即隨著貪愛和滿足而從身心當中發生的一種滋潤力量,因此才會精神飽滿。
「心發愛涎」的直接含義,就是指隨著貪愛而在身心當中發生的滋潤,例如身體會分泌出各類有益的激素,等等。通過本段經文,可以看出世尊對於眾生身心的了解之透徹,在這方面,尤其是身心關聯的研究,現代科學其實做得還很少。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阿難,各種愛染的內容雖有差別,但隨著愛染能分泌並集結液體是一致的。」
「在三界當中,潤濕和液體屬於『水大』,它無法飛升,自然會往低處下沉。」
「這叫做『內分』妄習,其內容就是『感情』。」
【流結】分泌流出並集結液體。
總而言之,所謂眾生「內分」妄習,就是指感情。其根源,則源於愛染。
下面是眾生的「外分」妄習: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
「阿難,所謂『外分』妄習,就是指在眾生身分之外,因為對於各種勝妙境界的渴望與敬仰,而發生了虛妄理想。理想不斷累積,就能產生與理想相應的殊勝之氣。」
這個虛妄的「理想」殊勝在哪裡?就殊勝在其境界寬廣,遠遠超越色身的範疇。在這個殊勝之氣的推動下,便會出現以下情形:
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盼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因此,當眾生用心持戒的時候,便會全身都感到輕鬆而清凈;用心持咒結印的時候,便會在日常行為當中,顯得雄赳赳氣昂昂;心中嚮往生天的時候,夢境當中就會飛升起來;心裡嚮往佛國凈土的時候,凈土聖境便會隱隱呈現;全身心承事善知識的時候,甚至會不惜身命。」
【冥現】隱隱呈現。或在睡夢當中,或在禪修當中,或在格外專註之時,或在不經意之間偶然顯現,等等。
正所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人一旦有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便會看輕身體和感情。更何況修行人,一旦有了堅定的出離生死輪迴之志向,自然會少欲知足,奉持凈戒。其身心氣質便會顯得超凡脫俗,這就是源於「理想」的殊勝之氣在發揮作用。
「理想」也是妄想,雖然是妄想,卻不同於一般的粗俗妄想,其中蘊含著「超脫」和「向上」的力量。這在渾渾噩噩的人世間,可謂彌足珍貴。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阿難,各種理想的內容雖有差別,但能夠隨著殊勝之氣而輕快上升是一致的。」
「在三界當中,殊勝之氣屬於『風大』,它自然會飛升並超越,而不會往低處下沉。」
「這叫做『外分』妄習,其內容就是『理想』。」
於是,隨著眾生「內分」妄習和「外分」妄習的共同作用,即「感情」和「理想」交互作用,在生死輪迴當中,眾生便會不停升降於六道與七趣。
所謂「七趣」,就是在「六道」之外增加一個「仙道」,與「六道」合稱為「七趣」眾生。這樣的分類更加合理,因為歷來都把「仙道」眾生劃歸「修羅道」,而實際上它們並不相同,差別還是比較大的。
以下,世尊便來具體解答阿難尊者的提問,一一開示「七趣」眾生的來歷: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阿難,一切世間眾生的生死相續,生是隨著善惡習氣流的延續而生存,死則是隨著善惡習氣流的轉變而死亡。」
「在一期生命臨終之時,阿賴耶識尚未離開身體,故溫暖尚在,此時,這一生當中的善惡業和善惡習氣便會同時顯現。」
【順習】善惡習氣流的延續。
【變流】善惡習氣流的轉變,甚至是突變。
【臨命終時,未舍暖觸】這一期生命臨終之時,前六識已經不再發生作用,但第八識阿賴耶識尚未離開身體。此時,身體或其中的一部分仍舊是溫暖的,這叫做「未舍暖觸」。當身體內外全部涼透了以後,說明阿賴耶識已經離去,那才是徹底死亡。
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就在這『生從順習,死從變流』的交替時刻,眾生的投胎去向,由『情』和『想』兩種妄習相互交融而決定。」
【死逆生順】前文「生從順習,死從變流」的省略。其中,「變流」也就意味著「逆變」或「突變」,故稱為「死逆生順」。
【二習】指前文的「內分」妄習和「外分」妄習,即「情」和「想」兩種妄習。其中,「情」乃「情染」,也就是「感情」;「想」乃「虛想」,也就是「理想」。
這句經文有省略,釋文已經補出,前後文法義自然就連貫而清晰了。於是,隨著今生「感情」和「理想」兩種妄習的相互交融,這一期生命結束以後,下一生的去向如下: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如果在臨終的『二習相交』當中,純粹是『理想』,而幾乎沒有『感情』的成分,這樣的人(或者其它眾生)便會隨著『理想』的殊勝之氣而飛升,必將化生在天界。」
所謂「天上」,就是指「六道」當中的「天道」,也是「七趣」當中的「天趣」。所謂的「趣」,就是「趣向」和「歸類」的意思,與「道」同義。
因此,各位同修如果期望將來上升天界,不僅要勤於修福,還需要具備高尚的「理想」,更需要淡化「感情」之沾染。假如只是勤奮修福,做慈善事業等等,同時還沉醉於「感情」和「人情」當中,而缺少超越的「理想」;則來世便會出生在人間,成為富貴的人,而不可能化生天界,不具備殊勝之氣的緣故。
如果臨終之際純是「理想」之嚮往,而幾乎沒有了「感情」沾染,在這些人當中,有一部分能夠往生凈土: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凈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凈土,隨願往生。
「如果此人在純是『理想』的飛升心當中,平時曾經兼修福慧,也曾時常發起菩薩清凈大願;那麼,在臨終之際,自然會心地開明,親見十方諸佛國土莊嚴,隨著自己的願力,可以往生到任何一個凈土。」
上述兩段經文雖然簡短,卻把凈土法門完全說透徹了。也就是說,修行人在臨終之際,如果心中純是對於凈土的嚮往,這就是「理想」;而幾乎沒有了對於娑婆世界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東西的留戀,這就是「感情」。
這樣的人,只要平時曾經修福修慧,常發菩薩清凈大願,則必定隨願往生諸佛凈土。
當我初次學到這段經文的時候,便對自己能夠往生極樂凈土充滿了信心。因為,平日里我就是這樣做的。到目前為止,我幾乎沒有了人世間的所謂「感情」糾纏,完全淡漠於「人情」,連父母兄弟也絲毫不再牽掛,更不要說什麼謀財與事業了,早已從心中淡去。
如今,已經不會有人說我絕情,因為,我和誰都沒關係了。況且,與人相處當中,我從來是善意與友愛的,盡量會為周圍人著想,盡量不去干擾別人。同時,一切力所能及的宣揚佛法和利益眾生之事,我都會學著去做,但絕不會因此而耽誤了自己的靜修。
安穩地立足於靜修,其它隨力去做,時常聽從佛陀的教導,絕不可隨世俗之雜波而逐流。當我這樣給自己定位的時候,我不僅僅發願往生極樂凈土,更期望在臨終之際能夠得證清凈法身,但願所證與觀音等,與諸佛等。
我就是這樣一個絕對理想主義者,以前曾經懷疑過自己所行是否有誤,當仔細學習了《楞嚴經》之後,嗯,顯然沒錯。
但我的理想主義不是空想,我已經把生活調理得有滋有味,把自己的色身養活得很好。養肥了它,目的在於讓它幹活,讓它服務於自利利他的無盡清凈大願,讓它與心一同超然自在。
如今的許多同修,他們以「感情」來學佛,時常沉浸在對某些人和某些事的所謂「感動」當中,以此作為學佛的收穫。比對上述經文,便知其乃大錯特錯。這些同修雖然也發願求生凈土,但由於他們「感情」之「愛水」太沉重,而「理想」之「勝氣」不充足的緣故,在臨終之際,難免會隨著「感情」而東牽西掛,殊勝之氣的力量太弱,根本無法飛升,連上升天界都不可能,又怎可能往生極樂凈土呢?
所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感情」太重的同修,就是智慧太淺,「善根」太少,「福德因緣」也不充足。因此,他們雖然時常念佛,也無法今生就往生極樂世界,只是種下了未來世往生的種子。
問:什麼樣的學佛人才叫做「純想」而「無情」呢?
答:對於學佛者來說,「想」就是志向,超出生死輪迴的志向;「情」就是牽掛,對於娑婆世界當中的人、事、物之牽掛。因此,行住坐卧當中,時常懷有出世之志向,以及救度一切眾生同成佛道的「理想」,這就叫「純想」;這樣的人,對於日常生活當中的一切,自然不會牽掛於心,他們沒有了世俗感情,這就叫「無情」。像這樣「純想」而「無情」的人,臨終之際,必然飛升天界,或者隨願往生有緣凈土成為菩薩。
諸佛菩薩只有慈悲,而幾乎沒有感情,這是常人無法理解的。原因何在?因為,所謂的「感情」,正是「六根」對於「六塵」的攀緣與沾染,屬於「有掛礙」的世俗法,而並非「無掛礙」之解脫智慧。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
「如果在臨終的『二習相交』當中,『感情』較少,『理想』較多,這樣的人去世以後,雖然能夠隨著殊勝之氣而飛升,但飛不遠,於是便會化生為飛仙(九想一情),大力鬼王(八想二情),飛行夜叉(七想三情),地行羅剎(六想四情),等等,這些同屬於『仙道』,它們暢遊在四天王天的範圍之內,來去都沒有障礙。」
在「七趣」眾生當中,這些同屬於「仙道」,也叫做「仙趣」。至於其中「想」和「情」的比例,列在括弧裡面,參考自歷代大德的註解,頗為合理。
這些「仙趣」眾生當中,有一部分會成為佛教的護法善神,即常說的「八部鬼神」。它們能夠時常親近如來,一邊護法一邊修行: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在『情少想多』的『仙道』眾生當中,如果具有善願和善心,發願護持如來教法。其中,有的發願跟隨著持戒的修行人而保護戒法;有的發願跟隨著持咒的修行人而護持神咒;有的發願跟隨著禪修者而保護禪定,讓禪修者平安地住於正定,等等。諸如此類的『仙道』鬼神,能夠親住如來座下,成為護法善神。」
【綏(音;隨)】平安,安撫。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如果在臨終的『二習相交』當中,『感情』和『理想』兩種妄習大約各佔一半,勢力均等,這樣的人既不會飛升天界,也不會墜入惡道,而仍舊會投生在『人道』當中,出生在人間。」
「其中,富於『理想』的人內心明晰,就比較聰慧;而偏重『感情』的人內心幽暗,就比較愚鈍。」
【想明斯聰,情幽斯鈍】富於「理想」的人內心明晰,就比較聰慧;而偏重「感情」的人內心幽暗,就比較愚鈍。「斯」:於是,就。
有些同修感慨自己缺少智慧,讀不懂佛經,請好好觀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否屬於「情幽斯鈍」。假如是的話,就請盡量放下種種情感牽掛,以輕鬆自如的心境來靜坐讀經,則自然會智慧開明。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如果在臨終的『二習相交』當中,『感情』之妄習較多,而『理想』之妄習較少,其比例大約是六情四想,這樣的人來生便會流落於畜生道。」
「其中,身體沉重的便是毛群走獸之類,身體輕巧的便是羽族飛鳥之類。」
【橫生】指畜生道,基本屬於爬行和橫行。
關於動物「感情」較重的事例很多,但其「理想」較少,因而「理智」也較為薄弱。所以,動物不如人類聰明,但往往比人類更忠誠。另一方面,「情多想少」也會導致許多動物非常兇殘,只為飽腹而不顧其它。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如果在臨終的『二習相交』當中,『感情』之妄習較多,而『理想』之妄習較少,其比例大約是七情三想,這樣的人,來世便會隨著業力習氣而沉到水輪之下,化生在火輪之上,納受猛火之熱氣而結氣成形,成為餓鬼身,時常被烈火所焚燒。」
「因受烈火焚燒,連水都會化為熱氣,能傷害自己。於是,既沒有食物,也沒有水喝,就這樣歷經百千劫的壽命,時時饑渴難耐。」
所謂的「水輪」、「火輪」,乃至於其下的「風輪」等等,它們住持著這個世界,以及無量世界。其中,「輪」是「運轉」之義,未必一定是個大輪子的形狀,更多的是指其「四大」的遍在與運行。
餓鬼道眾生,因為在做人的時候極其貪吝,對於財物和色身的「感情」很重,而高尚的「理想」則很少,於是下墜到「水輪」之下,「火輪」之上,在中間飽受水火煎熬。在其業力之火的焚燒下,就算遇到了水,也會瞬間化為熱氣而如同火焰一般難以入口。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如果在臨終的『二習相交』當中,『感情』之妄習很多,而『理想』之妄習很少,其比例大約是八情二想,或九情一想,這樣的人,來世便會隨著業力習氣而一直向下穿過火輪,在風輪和火輪相交接的地帶化出身形。」
「其中,業力較輕的八情二想之人,將會化生在有間地獄;而業力較重的九情一想之人,將會化生在無間地獄。」
【有間】有間地獄。雖然是地獄,但罪人受苦不是連續不停的,而是有間斷的,其受苦程度也相對較輕,壽命也相對較短。
【無間】無間地獄。罪人受苦沒有間斷,不會停歇,其受苦程度極重,壽命很長。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
「如果在臨終的『二習相交』當中,純是『感情』之妄習,而幾乎沒有『理想』之妄習,這樣的人,來世便會隨著業力習氣而沉入阿鼻地獄。」
【阿鼻獄】阿鼻地獄,指「五無間地獄」。「阿鼻」譯為「無間」。
所謂「五無間地獄」,是最底層的大地獄,業苦最重,罪人痛不欲生,並具備如下五種「無間」:1、趣果無間,罪人死後立即投生地獄,不經過中陰身階段;2、受苦無間,罪人受苦沒有片刻間歇;3、時無間,罪人壽命足足一大劫,直到所在世界毀滅;4、命無間,罪人雖受極苦,中途卻不會命終,一直活生生地受苦,直到罪業消盡;5、形無間,罪人充滿整個大地獄,遍受一切苦,一個罪人也充滿,多個罪人也同樣充滿,而互不妨礙,受盡一切苦。
同時具備這五個因素,就叫做阿鼻地獄,是最痛苦的地獄。
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如果在純是『情染』的下沉心當中,曾經誹謗大乘佛法,或者故意詆毀佛戒(如寶蓮香比丘尼破淫戒,且說行淫慾沒有業報),或者毫無根據地狂妄說法(如善星比丘妄說一切法空),或者沒有修行功德卻一味貪婪信眾的布施,或者沒有清凈德行而濫受他人恭敬供養,或者曾經造下五逆罪,或者曾經故意毀棄菩薩戒當中的十重戒,等等,這樣的人更是會輾轉出生在十方世界的阿鼻地獄當中,受無窮無盡的罪報。」
【膺(音:英)】承受,承當。
【十方阿鼻地獄】十方世界的阿鼻地獄。
由於罪人惡業太重,在一個世界的阿鼻地獄當中受苦不停,直到這個世界毀滅,罪人便會轉生其它世界的阿鼻地獄,繼續受苦。如此輾轉不休,直到罪業消盡。
問:為何誹謗佛法之類的罪業如此嚴重?這難道不是在嚇唬人嗎?
答: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且具足大慈大悲,怎會編謊言嚇唬人呢?
所謂「罪業」,其實質就是內心的虛妄執著,以及相應的種種惡劣見解。據實說來,惡劣的罪行,通常只會招來一段時間的罪報。而惡劣的見解與執著,尤其是惡意誹謗佛法之類,這個習氣種子會深藏在罪人的第八識當中,隨著他一邊輪迴,一邊還會誹謗佛法而不知悔改。於是,其地獄罪報也將會無窮無盡。
對於修行人來說,做錯了事不要緊,那可以改,也可以坦然承受業報;有種種慾望習氣不要緊,只要認識到,就可以慢慢降伏,慢慢淡化。最要緊的是,不可以有惡劣的「見解執著」,不可以惡意誹謗佛法或扭曲佛法。否則的話,將會無法出離生死輪迴,甚至根本無法遇到真正的佛法。再次遇到了,或許還會不由自主地加以詆毀。
如何去掉或避免惡劣的「見解執著」呢?放下自己的一切學問和見解,老老實實靜坐讀經,多聽聽佛陀說法,用心領會,讓正法常駐心間。所謂「讀經」的種種功德,其根本就在於樹立正知見,以此化解種種「見解執著」,化解種種無明習氣,最終開顯本有的圓滿智慧。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這些地獄,都是眾生隨著自己所造的惡業而顯現的。雖然是自作自受,但是,在罪業眾生共同的業力境界當中來看,地獄也有其特定的處所。」
這是世尊對阿難尊者的提問:「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之初步解答。雖然地獄是隨業所現的「幻境」,但在罪業眾生看來,一切卻是那樣地真實不虛,且有其特定的處所。
其它六道眾生也是一樣,別業各不相同,但隨共業所顯現出的國土世界,種種處境與感受等等,都比較類似。而且,因眾生的執著心相當堅固,國土世界看起來也相當堅固。
下面,世尊來解答阿難尊者,關於為何會有「六道眾生」的提問,世尊將之解答為「七趣眾生」,並首先開示「地獄道」的來歷,世尊說道:
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阿難,此類地獄境界,都是那些眾生自己的罪業所招感,它們因為造下了『十種習因』之業行,命終之後才遭受了『六種交報』之地獄罪報。」
所謂「十習因」,就是地獄之業因,是眾生在人道或天道當中所造下的罪業,因而在地獄當中也將招感相應的業報。所謂「六交報」,就是地獄之業報,因眾生「六識」造下了「十習因」之業,便會墮入地獄,在其「六根」當中承受相應的業報。
關於其具體情形,世尊將一一解說,首先是「十習因」,世尊說道:
云何十因?阿難,一者淫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
「如何是『十習因』呢?阿難,第一是淫慾習氣交接,發源於男女根的相互研磨。男女雙方為貪求快感而相互研磨不休,因此而有了巨大猛烈的火光從中發動。」
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燃),故有鐵床、銅柱諸事。
「就好比人們用兩隻手掌相互摩擦,便會溫暖發熱一樣;在男女根的相互研磨當中,『妄情』與『虛想』兩種妄習便會相互燃燒,因此感應出了鐵床、銅柱之類的地獄情景。」
【二習】前文「死逆生順,二習相交」之「二習」,指「內分」妄習和「外分」妄習,即「情」和「想」兩種妄習。
需要說明的是,卧燒紅的鐵床、抱燒紅的銅柱之類的地獄罪報,發源於眾生對於男女行為的極端放縱和貪婪,其中主要是「妄情」,也是一種「感情」,即身根對於觸塵的極度粘著,和對於「觸感」的極度貪受。
正常適度的男女行為,並不會直接招致地獄罪報,問題在於,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適可而止,並遵守道德呢?只要有機會,人們往往會放縱於其中,甚至平日里所思所想都是這些事,時時刻刻在尋找著「桃花運」的機會。
況且,即便是正常的夫妻行為,也是生死輪迴之因,對於擁有「了生脫死」之殊勝「理想」的修行人來說,仍需要逐漸超越。而對於出家人來說,自覺遵守戒律,自覺淡化種種慾望習氣,更是必不可少。
正因為淫慾習氣有如此巨大之過患,所以,諸佛菩薩是這樣看待「淫慾行為」的: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慾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看待男女淫慾行為,共同稱之為『慾火』。一切菩薩見到淫慾之事,如桃花運等等,就如同見到了火坑一樣,便會迅速避開。」
【色目】看待。
所謂「菩薩」,既是大慈悲之人,更是大智慧之人。他們站得高看得遠,不同於世間人的鼠目寸光,只盯著那些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不懂得順應因果。「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所以不造惡業,自然也就不會發生惡果;眾生畏果卻還在繼續造作惡業,當苦報來臨的時候,害怕又有什麼用呢。
每每聽到一些同修哀嘆自己業力深重,說自己缺少福報,缺少修行的機會,等等。這是徒勞的,倒不如從現在做起,開始發大心,腳踏實地修學,一步步走向自在解脫的光明前程。免得下輩子繼續哀嘆,豈不更好?
誰能夠把握自己的未來?只有那些尊重因果、順應因果的修行人。首先,大家需要明白因果,這離不開多年的經論學習。世間人很可憐,為了一點兒蠅頭小利而不惜殺害動物,不惜賣弄色相,不惜坑蒙拐騙,等等,只因為他們不懂得因果業報,更不相信。將來落入地獄之時,後悔也來不及了。他們因無知而無明,不肯信受聖賢教法的緣故,又能怪得了誰呢。
如今,真正的佛教正在迅速衰落,而相似佛法正在遍地開花。那是因為,多數人已經不肯踏實學習佛經,他們喜歡道聽途說,喜歡各種誇大其詞的忽悠,喜歡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喜歡那些看似熱鬧的各類活動,而唯獨缺少如佛陀那般長期靜修的心靈實踐。
靜心讀經,靜心坐禪,靜心觀察體驗。如此長期修行,而不去四處攀緣與分別,那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必會得到法的真實受用。
這是「十習因」的第一種「淫習交接」,下面是第二種「貪習交計」: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
「第二是貪婪習氣糾纏計較,發源於貪心與所貪境界之間的相互吸取。貪心屬於『水大』,吸取屬於『風大』,像這樣不斷相互吸取,『水大』遇『風大』而發生寒冷,於是會積聚寒氣而結成堅冰,並顯現出凍裂之相。」
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心心自迷」,在那些貪婪於功名利祿的人看來,他們絲毫不覺得自己貪婪,反而覺得名利與事業太可愛了,太令人嚮往了。他們拚命追求所謂的成功,在我們的教育當中,老師把那叫做「上進心」。
但那不過是貪婪而已,對此,又有幾人看得清楚呢。除非深入經藏,否則,面對如此紛擾之塵世,終究難免一頭霧水。
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
「就好比人們用嘴吸吐空氣之時,便會有寒冷感觸發生一樣;在貪心與所貪境界之間的相互吸取當中,『妄情』與『虛想』兩種妄習便會相互陵奪,因此感應出了呼喊著吒吒、波波、羅羅的痛苦叫聲,且罪人的身體被凍裂成青蓮花、紅蓮花、白蓮花,等等寒冰地獄之情景。」
【陵】通「凌」,侵犯。
如此慘烈情景,假如大家能夠親眼目睹、親耳聽聞的話,那是何等地觸目驚心呢!這都發源於眾生在人間或天道之時的極度貪婪。貪婪什麼?無非是「名利」二字而已。
當然,一般塵世眾生的「進取心」,雖然屬於「貪婪」,但並不會直接招致如此慘烈的寒冰地獄之罪報。這樣的地獄,是那些極度貪婪的人,以其極度貪婪之妄習造作出來的幻境。
儘管人們都聽過「知足常樂」的道理,可是,在面對著種種名利夢境之時,極少有人能夠適可而止。雖然一切功名與財富,統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是,人們還是會不惜打破頭地去爭奪,誰也不嫌自己的官大,誰也不怕自己的錢多,他們只想著官位越大越風光,錢財越多越滿足。這就叫做貪婪,也叫做「多求」。在此期間,貪婪者必然造業無量,雖然換得了富貴一世,卻種下了將來的地獄罪因。
所以,對於貪婪和多求,諸佛菩薩是這樣看待的: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看待貪婪和多求,共同稱之為『貪水』。一切菩薩見到貪婪之事,就如同見到了瘴氣之海一樣,便會迅速避開。」
【貪水】貪婪之洪水。
【瘴海】形容大範圍的森林瘴氣,能夠令人中毒而死亡。
世間人往往把「貪婪」誤認作「進取心」,而諸佛菩薩們則奉行「少欲知足」。貪婪如水,少量有一點兒還可以解渴,多了就變成了洪水,會把自己沖入滔天業海,甚至是寒冰地獄。
所謂「貪習交計」,任何貪婪都來自於「算計」,只是,當貪婪者把種種利益都「算計」進了自己的腰包之時,嘿嘿,他們不知道,也已經把自己的未來「算計」進了寒冰地獄。將來,當他們打著哆嗦,一邊全身被凍裂如蓮花瓣一樣綻開,一邊發出吒吒、波波、羅羅的慘叫聲之時,不知道,他們是否還記得自己那些巧妙的「算計」呢?
正在貪婪於名利事業的人們,請好好想想吧。
這是「十習因」的第二種「貪習交計」,下面是第三種「慢習交陵」:
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
「第三是傲慢習氣交互侵犯,發源於慢心與對方的相互對立。在相互輕慢當中,分別念奔流不息,我慢如同高山,分別念如同流水,所以會感應出騰躍奔波的境界,並匯聚為水。」
【交陵】交互侵犯。
【相恃(音:是)】相互對立。
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
「好比人們用自己的嘴唇和舌頭互相舔的時候,便會有口水發生一樣;在慢心與對方的相互對立當中,『妄情』與『虛想』兩種妄習便會相互鼓動,因此感應出了血河地獄、灰河地獄,熱沙地獄、毒海地獄,以及融銅灌口等等地獄情景。」
【綿味】纏綿回味。
【血河】血河地獄,此地獄當中有兩座山,夾著一個山谷,當罪人被驅趕進入山谷之後,兩座山忽然合攏,罪人血水從中流出,如同河流一般。
【灰河】灰河地獄,此地獄當中是廣大的灰湯之河,罪人被驅趕進入滾沸涌動的河水當中,同時還會被河中的鐵刺穿身,一時間膿血流出,痛苦萬狀。
【熱沙】熱沙地獄,也叫黑沙地獄,一旦罪人被驅趕進入此地獄,則熱風忽然暴起,吹熱黑沙,擊打罪人,一時間燒皮徹骨,膿血濺流。
【毒海】毒海地獄,具體情形不詳。
【融銅灌吞】融銅地獄,即《地藏經》云:「烊銅灌口,熱鐵澆身,萬死萬生,動經億劫。」
如此慘烈的地獄情景,發源於極端嚴重的我慢習氣,因極為傲慢而輕視別人,並與別人處處對立,因而傷害他人造業無量,用自己的傲慢心念之流,造作出了地獄幻境。
凡事都會積少成多,因此,哪怕是輕微的我慢習氣,也有可能成為未來地獄罪業的種子。所以,諸佛菩薩是這樣看待「傲慢」和「我慢」的: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痴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看待傲慢和我慢,稱之為喝『愚痴水』。一切菩薩見到我慢之事,就如同見到了大海里的驚濤駭浪一樣,便會迅速避開。」
【痴水】即「愚痴水」,喝了以後,會讓人變愚痴的水。與傳說中的「聰明水」相反。
【巨溺】大海洪濤,能沉溺一切眾生,難以出離。
問:該如何避開「我慢之事」呢?
答:遇到輕慢自己的人,不必和他針鋒相對,可以先避開他的鋒芒。除了公事和禮節之外,盡量少來往,保持距離。如藺相如之於大將軍廉頗,常常退避三舍,通常能夠逐漸化解對方的慢心,至少不會變得更嚴重。
遇到令自己瞧不起的人,也要保持距離,退回來反觀自省,人總有不足之處,又何必太過苛求呢。
實際上,每個人都有種種不良習氣,當自己心浮氣躁的時候,就會發作;而心平氣和的時候呢,就能夠自然消解。因此,一切法門當中,靜修最為根本。當我這樣寫作《楞嚴經》輕鬆學的時候,毫無疑問,在經文的引導下,自己的種種不良習氣都會因反覆聞思觀察而逐漸消散。
而假如與人閑聊的話,據個人體會,反而會激起種種不良習氣,並會加深習氣執著。因此,我越來越不願與人聊天,有事說事,說完拉倒。態度和藹又客氣,一點兒不牽涉人情與交情。沒情沒分沒牽掛,便不會造作惡業,也不會被習氣牽著鼻子走。
這是「十習因」的第三種「慢習交陵」,下面是第四種「嗔習交沖」:
四者瞋習交沖,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鎗、鋸。
「第四是嗔恨習氣糾纏衝擊,發源於嗔恨心與對方之間的相互抵觸。在抵觸情緒的糾結不休當中,內心燥熱而發生怒火,怒火蒸騰而有怒氣,最終怒氣乾結而鑄造為堅固鋒利之金。所以會感應出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槍、鋸,等等鋒利武器之境界。」
【忤(音:五)】違逆,抵觸。
【橛】木樁。
【鉞(音:越)】古代兵器,形似斧頭,而斧刃朝上。
【鎗】「槍」的異體字。
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剌、槌、擊諸事。
「好比人們心裡含著冤讎的時候,便會有殺氣盤旋飛動一樣;在嗔恨心與對方之間的相互抵觸當中,『妄情』與『虛想』兩種妄習便會相互搏擊,因此感應出了宮刑、割肉、斬頭、砍斫,剉身、刺胸、槌擊、敲打,等等地獄情景。」
【銜(音:閑)冤】含冤。
【槌】「捶」的通假字,敲擊,擊打。
當然,以上種種慘酷的地獄情景,發源於罪人極其惡劣的嗔恨心,以及隨其嗔恨心而造作出的惡行。一般人的微小嗔恨心和輕微的報復行為,並不會直接招感地獄業報。但是,假如平日里因為一點兒小事就會產生嗔恨心,甚至非要予以報復的話,這樣的人非常可怕,隨著他們嗔恨習氣的不斷累積,早晚會變成兇殘的惡魔。
年輕的時候,我自己就曾有嚴重的嗔恨習氣,假如不是學佛,假如有人膽敢惡意加害於我,那我一定毫不留情地反擊他,甚至不惜同歸於盡。
但現在不會了,學佛人沒有必要與惡人同惡,也不應當縱容自己嗔恨習氣的存在。因為,只要嗔恨心的種子還在,就有潛在的地獄罪報之可能,即便只是為了自己,也必須要謹慎守護自己的心,盡量不讓它陷入嗔恨。
對此,諸佛菩薩是這樣做的: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誅戮。
「因此,十方世界的一切如來,看待嗔恨心和嗔恚行為,稱之為『鋒利的刀劍』。一切菩薩見到嗔恨之事,就如同見到了屠殺一樣,便會迅速避開。」
【誅戮】誅殺,屠殺,殺戮。
問:既然是菩薩,見到了「屠殺」之事,為啥還要躲避呢?為何不大義凜然地捨棄色身呢?
答:菩薩不是傻子,也不是獃子,更不是假大空的「口號主義者」。雖然菩薩並不貪愛色身,但仍舊會珍惜與色身的這段因緣,而盡量要保護它,好用它來行菩薩道,乃至於逐漸圓滿無上菩提。
因此,世尊在《菩薩戒》等戒律當中,要求菩薩們在行腳和行道之時,盡量要避開兇險之處,無論國難、劫賊發生之地,還是野獸、毒蛇出沒之處,以及自然災害等等,都應當避開。否則,也屬於違犯戒律。
當然,真到了大難臨頭無可躲避之時,菩薩們也會從容承受,而不會對加害者產生嗔恨之心。菩薩因此不會造下「嗔習交沖」之地獄罪因,更不會遭受未來的地獄罪報。
這是「十習因」的第四種「嗔習交沖」,下面是第五種「詐習交誘」:
推薦閱讀:
※八字輕鬆入門
※輕鬆六招點旺你的財運
※1.月季陛下和劉薇薇
※露肩背心配緊身褲,輕鬆展現出修長的雙腿線條
※三招輕鬆走出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