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兵教授專欄】人無我論(三)

假我、真我與輪迴涅槃

諸法無我,雖不難以理性證實,但盛說無我,也難免引起諸多疑惑與詰難:自省其心,分明能感覺到有個恆作主人的自我意識;人際交往,以對「我」的肯定為基礎。即佛經中,也分別你我他,如來說法,常自稱我,釋尊誕生,即自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我與無我,豈非自相矛盾?而且,佛教一面盛說無我,一面又大講輪迴、業報,既然無我,誰在輪迴?既然無我,則佛教教人行善得善報,究竟是誰受報?既然無我,則佛教追求入涅槃、成佛,究竟是誰入涅槃、誰成佛?即如凈土宗勸人求生西方凈土,既然無我,是誰往生?連個建立一切價值的基礎主體自我都沒有了,行善、修行、成佛、往生,又有何意義?此類疑問,不僅會由外道、不信佛的人提出,成為攻擊佛教的理論缺口,也是佛教徒修學過程中可能要經歷的疑霧之區。

就這些問題,佛教諸宗派的理論家們曾展開過深入探討,引起過一些爭論。部派佛教的主流說一切有部等,堅持佛陀遺教,肯定諸行無常,「定無有法能從前世轉到後世,但有世俗補特伽羅,說有移轉。」只許可能輪迴轉生的,是隨順世俗、就世俗諦說的假我,就真諦講,並沒有一個實常的輪迴主體自我。但也有些部派,主張有輪迴主體。如大眾部說有「根本識」(心識之根本)為貫徹輪迴過程的不變的主體。化地部立「窮生死蘊」——一種窮盡生死輪迴全程而不改的身心。犢子部立「非即蘊非離蘊補特伽羅」為通貫輪迴全程乃至成佛猶在的實我,《大毗婆沙論》卷一還說該部認能記憶的心識功能為實我。經量部立「根邊蘊」、「一味蘊」、「勝義補特伽羅」為輪迴主體,該部以此說著稱,被稱為「說轉部」——主張「一味蘊」等能從前生轉移到後世。據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解釋,所謂「根邊蘊」,「同諸家所說五蘊」;「一味蘊」,是一種具受、想、行、識功能的不間斷的「細意識」;「勝義補特伽羅」,即實我,是一種微細的、不可以言語表述的真實自我。對這類輪迴主體,大乘佛學都給予批判,判為違背三法印的有我論。

實際上,只要堅持中道的原則,嚴格按緣起法則觀析生命現象,種種關於假我實我、有我無我、輪迴涅槃等的疑難,並不成問題,沒有必要設立一個輪迴主體實我。佛法無我論,本是實我非有與假我非無的辯證統一,這是依一緣起法則觀察生命現象時所見的兩面,兩面同出一理,有如手心手背,同是一掌,不可割離。生命現象依緣而有的當體,便排除了常一自在的輪迴主體實我的立足之地,然眾生卻誤認為有個實我,為破此執,佛法力說無我。生命現象既依因緣而有,則必然遵循緣起法則,五蘊相續,業果相續,相續過程中有相似相續,此則必有主體人格、分別自他意義上的假我、俗我,你我他儼然分明,如來眾生天壤有別。從隨順世俗認識慣例,肯定假我非無的角度,佛經亦說你我他,佛亦常常自稱我,大談六道輪迴、善惡業報。若問既然無我,無作者無受者,那麼誰在輪迴?誰受業報?誰入涅槃?誰生凈土?從隨順世俗說有假我的角度,可以說:是世人所認的假我在輪迴、受報。儘管五蘊念念生滅,明日之身心已非今日之身心,然世人皆認從今日身心相續而生的明日身心為「我」,說我明日將去何處,將受何苦樂,作何事業等。佛法說輪迴六道、造業受報、入涅槃、生凈土,亦循此例。今生的張三雖非前世的李四,不記得前生,但實際從前生的李四相續而生,故可說李四轉世為張三;李四造業張三受報,可說是自作自受。何況人死直接墮於地獄、餓鬼及行善生天者的多數,修道入涅槃、往生凈土者,對生前的記憶不失,隨順世俗慣例而言,與人今日在此、明日往彼更無多大差別。

若從實質看,入涅槃、生凈土,是從迷入覺,與眾生執著假我、從迷入迷輪轉六道,自有質的不同。涅槃,是由如實觀無常無我的真實,息滅了自心所起的煩惱而證得的精神境界,煩惱雖滅,凈心恆存。按唯識學,斷滅煩惱,只是斷滅的心識功能中51心所法中的26個,還有八識心王及善、遍行、別境等25個心所法存在,構成有清凈功能的涅槃凈心。此涅槃凈心,非同假我之無常、不自在、不能自作主宰、備受諸苦,而具常、樂、我、凈等妙德,可謂真正能當得起「自在」義的真正自我,《涅槃》等大乘經因而稱之為「大我」、「真我」。《涅槃經》雲:

一切諸法悉無有我,而此涅槃真實有我。

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無我,大自在故,名為大我。

涅槃大我雖名為我,實際只是主體心與無我的真實完全相應的境界,乃無我與有我的統一,終以無我為其本質。《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三說得明白:

以即無我名為有我。即無我者,無彼外道虛妄神我;名有我者,如來有彼得自在我。

謂無我與有我並非矛盾,實際上是一回事。涅槃大我,實即三法印中涅槃寂靜印的一種表詮。力說無我以破除眾生對假我、妄我的執著,以期如實觀修,證得永恆幸福、絕對自由的涅槃大我,是佛法無我論的宗旨所在。《涅槃經》甚至斥只見無我而不識大我的說法為不了義。

佛證得大涅槳故,雖然隨順世俗慣例,自稱為我(這叫「隨世流布我」)、如來,甚至自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然並非如眾生之執假為真、執真為無。《華嚴經·隨好光明品》佛言:

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說是佛,不著於我,不著我所。

所謂「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我,既是隨順世俗說而不著的「隨世流布我」,又可理解為佛所證得的涅槃大我,此我超出世間,絕待不二,故曰獨尊。

為了更詳悉地解釋輪迴、涅槃,大乘法相唯識學從心識分析及認識論的角度,進一步深入論證諸法無我。法相唯識學將人我執分為分別、俱生兩個層次。分別人我執唯起於第六意識的比量,因不正確的思維及接受不正確的見解而生。俱生人我執與生俱來、與六識的分別同時生起,起於第六意識的現量(直覺)及第七末那識。第七末那識在意識層下「恆審思量」,思量有一內自我,為產生我見、我愛、我執、我慢的源泉。末那識所思量的內自我,即其底層阿賴耶識的見分。末那識以阿賴耶見分為內自我的思量,恆審不斷,即使人熟睡、住胎等無意識之時,也不曾停止。如果一定要設立一個輪迴主體的話,那麼這末那識恆審思量內自我,可謂貫通三世而不改其故態的補特伽羅。

這樣一來,末那、阿賴耶豈非有了靈魂、實我之嫌,與犢子部等所立輪迴主體歸於一流?回答是否定的:末那內向的恆審思量,不過是一種不如實的「非量」(錯誤考慮),是一種虛妄的主觀意想。其所執為內在實我的阿賴耶識,只是一種心靈電腦的延續作用,也是一因緣和合生滅變異的過程,「恆轉如瀑流」,並非常一自宰之實我。至於能思量的末那識,既然有所思量的對象,便已將自己置於能、所二元對立的鉤鎖關係中,成為因緣生法,稱不起常一自宰的實我。末那、阿賴耶與神我及部派所立一味蘊等,自有頗大差別。法相唯識學設立末那、阿賴耶解析輪迴涅槃,正是為更有力地論證諸法無我。《成唯識論》卷八總結無我有三義:

一無相無我,我相無故;二異相無我,與妄所執我相異故;三自性無我,無我所顯為自相故。

說無我理所顯示的,是諸法本有的自性。

大乘性宗從佛所證的凈妙果德著眼,進一步統一生死與涅槃、無我與我、阿賴耶與如來藏,認為佛所證涅槃等功德非造作修為而致(造作修為則有墮於因緣生法及二元論之嫌),而是本來現成,潛藏於一切眾生,謂之「如來藏」。從其為眾生成佛之依據及可能性的角度,稱為「佛性」;從能證的主體心的角度,稱為「如來藏心」、「心真如」、「心實相」、「心性」、「真心」、「真性」、「本心」、「佛心」、「本覺」、「凈菩提心」、「阿摩羅識」等。天台宗之一心三觀、華嚴宗之法界緣起、禪宗之即心即佛、唐密之六大緣起及藏密無上瑜伽的哲學體系,互相之間雖然不無差異,但大體上皆以一絕對真心(即眾生心之本性)統攝一切,作萬有本體,說生死、涅槃一切現象,皆是此絕待真心之顯現。眾生唯迷昧此心而生死輪迴,諸佛唯覺悟此心而解脫自在。迷悟雖殊,而此真心本寂本凈本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悟之不增,迷之不減,此心也被稱作真我、大我。《涅槃經·如來性品》謂「佛性真我,譬如金剛,不可毀壞」,該經還說: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世間之人雖說有我,無有佛性,是則名為於無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顛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

慧能大師稱此真心、自心佛性為「自性」。

這樣一來,以肯定有如來藏、佛性、真心為著眼點的「真常唯心論」,從表面看來便成為有我論,接近了婆羅門教神我、梵我一如的理路,因而被一些學者判為不正之說。實際上,真心與神我,「心之實相即是真如」與「梵我一如」,還是有著可以諸法無我印鑒別的本質區別。《大乘止觀》對此曾有論析:外道認萬物為實有,所說神我,是遍在萬物中而非萬物的一種精神實體,不離二元論立場;佛法所說真心則不於自心、萬物外建立實事,說宇宙萬有皆以一真心為體,乃一真心變現,超越二元論、一元論。神我論、梵我一如論終屬有我論,如來藏緣起論、真心現起論等終屬無我論。所謂如來藏、真心等,雖有真我、大我之稱,從其根本的內涵來講,其實是諸法無我之真實從證知者角度的別稱。如來藏、佛性,終歸指人心所具無我的本性及對此本性的證知,《楞伽經》雖說如來藏清凈不變,又強調「當依無我如來之藏」。《佛性論》卷一說得明白:

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顯真如。

佛性、本心等,終歸指人心與本來無我之真實相應的境界,此境界是「智與真如平等平等」,無能所、主客之分,一法不立,一法不舍,絕無眾生所執的假我、神我之相,也無真我大我乃至無我之相,可謂真正的無我——無我之真理在清凈心中的原樣呈現(「現觀」、「現證」),不過假名為真我、大我而已。宗喀巴大師強調無我之正見為佛法第一義,說阿賴耶、如來藏絕對是空,是頗有深意的。

摘自:陳兵教授《佛法真實論》

(原載《法音》1995年第2期)

(連載之三)


推薦閱讀:

[名家專欄]牢騷怪論:官員財產申報立法不能再拖了
中國服飾專欄:PRADA的襖褲,中國女性早就穿上了
【黃蠟石專欄】信江河籽料之美
【培訓專欄】餐飲服務銷售技巧詳解

TAG:教授 | 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