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九0集)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九0集)  2011/5/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39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百八十一面第五行看起:

「又《無量壽經起信論》亦明一念與至心迴向之旨」。這段是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他所註的《無量壽經起信論》,這段非常精彩,把這個法門說絕了,講一念跟至心迴向。「論曰:一念至心迴向,即得往生。行者誠能一念信入,何須更論種種功勛。一切眾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無二念。乃至發真歸元,成等正覺,唯此一念,亦無二念」。後面話還都是他說的,他引用《大智度論》裡面講的。這個一念不可思議,一念至心,這至心是真心,迴向。一念很難懂,這個裡面關鍵就在一念。一念覺了,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個一念就是其中的一念。所以我們對於這個一念,確實都沒有真正能體會到,以為我們起心動念是一個念頭,我們這個起心動念念頭太粗。一彈指的時間非常短暫,現在科學對於時間都是以秒為單位,一秒鐘我們能彈幾次?我想有比我彈得更快的,至少能彈五次。如果一秒鐘能彈五次,一秒鐘有多少個念頭?就一千六百兆,單位是兆,一千六百兆。這裡頭的一念誰能夠體會到?

我們的念頭太粗,佛在經上講得很好,八地菩薩他能體會到這一念,也就是一秒鐘裡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八地菩薩他見到了。八地以上,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也就是大乘教裡面五十二個位次,最上面的五個位次他們知道,他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這個念頭雜亂,真的把腦袋搞糊塗。有些鬼神比我們都靈光,鬼神什麼事都知道,比我們靈光,我們比他都不如,也就是說,現在人都不如鬼。鬼頭鬼腦,現在人頭人腦是比不上鬼頭鬼腦,鬼頭鬼腦都比人腦聰明。這人簡直不像話,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過去人比鬼強多了,現在不如鬼了。真的鬼修行比人修行得好,鬼修行比人修行的多,成就也比人大,鬼修行往生極樂世界的不少,常常聽說。所以我們要認真反省,人怎麼做的,怎麼連鬼都不如?

八地以上那個菩薩,心可以說已經不動,像止水一樣不動了,他能夠照見,這才真正照見事實真相。這一念,這是一念才動,裡面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這一念要是迴向求生淨土,哪有不生的道理!而且決定是生實報莊嚴土,不是同居,更不是方便有餘土。他說行者,行者是修行人,這個地方就是指念佛人,誠能一念信入,就是一念沒有疑情、沒有懷疑。這個一念信心我們要培養,就是一個信,相信自己的性德,決定沒有懷疑,我們一般人常講自信心,大乘佛法裡頭,頭一個就是要建立自信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講信,他是用信願行貫穿全經。《阿彌陀經》不長,它也有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它序分裡面分三段信願行,正宗分也是信願行三段,流通分還是信願行三段,說得好!而信,他講了六種信,第一個信自己;第二個信他,他就是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第三個信理,這道理;第四個信事;第五個信因;第六個信果。自他、理事、因果,講絕了。

大乘佛法跟中國文化非常重視自性,中國古人講本性本善,《三字經》一開頭就用這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相信本性本善。大乘教裡面釋迦牟尼佛教人,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信不信?你要不信你成不了佛,你不相信自己是佛。所以頭一個相信自己,我自己有佛性,有佛性的人都應該作佛,佛性是什麼?佛性是覺性。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有沒有覺性?眼見色、耳聞聲有沒有覺?那個覺就是佛性。覺性是真的,不生不滅,身有生滅,覺性沒有生滅,所以覺性是真的,身體是假的。學佛、學聖、學賢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他對這個有懷疑,佛有覺性,我們博地凡夫哪裡有?總是不相信,這樣的人,佛也沒法子教他。佛有善巧方便,慢慢的培養你的覺性,也就是培養你的自信心,讓你慢慢的把自信心生起來,然後你信他才管用。你相信阿彌陀佛、相信釋迦牟尼佛,他們講的這些道理,我們能聽得懂。他講的這些道理,我們能夠落實在生活上,這管用,用上了。所以不相信自己,就一點用處都沒有,天天聽經也沒用。所以只要一念信入,真正契入這個境界,「何須更論種種功勛」,功勛跟功德的意思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其他的都可以不必學,不用找這些麻煩,就是一念信入就夠了。這是講你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一生成就無上菩提。

下面講我們現在六道眾生,「一切眾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這一念是什麼?這一念懷疑,一念有顧慮,這一念錯了。前面一念信那是正確的,那是一念正,就成佛了;一念不正,不正就邪,就邪到三惡道去了,搞到六道輪迴去了。也是這一念,這一念有正邪,一念有覺迷,正是覺,迷是邪,都在這一念。佛告訴我們,一念正是正確的,一念迷邪是錯誤的。這個正跟邪同時生起來的,都在這一念,邪正、迷悟全在這一念。正所謂遇緣不同,你要遇到佛菩薩、遇到聖賢,肯定你這一念是正,緣好!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有這麼多人教你,有這麼多人來影響你。如果你的緣都是邪惡、都是不正,那肯定你就墮落了。十法界就這麼來的,一念邪惡搞六道輪迴去了,一念清淨那是佛、菩薩、聲聞、緣覺,都在一念,沒有二念。

下面說,「乃至發真歸元,成等正覺,唯此一念,亦無二念」。發是發心,也可以說發是發起,還是講發心的好;真是什麼?真是真心,真就是菩提心。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歸元,還原了,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功德圓滿。等覺再向上提升入妙覺位,妙覺歸元,等覺還差這一步,妙覺歸元,回歸自性。成等正覺,這個等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妙覺果位。也是這一念,成佛是這一念,信入是這一念,信入的範圍非常大,世法跟佛法、正法跟邪法。善導大師的話,「總在遇緣不同」,緣太重要!

下面是大師引《大智度論》上一段話說,「行般若波羅蜜者」,這就是修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多半都是指大乘菩薩六波羅蜜。這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布施,要知道我們起心動念都有布施,起心動念不為自己,起心動念都為別人,這不就修布施嗎?心在修布施波羅蜜。言語,說對人有利益的話,幫助他開悟,幫助他改過自新,這些善言善語、和顏悅色全是布施。四德裡面,你看「隨緣妙用」,你想是不是布施?「柔和質直」是不是布施?「威儀有則」就是做好榜樣給人看,不全都在布施嗎?布施不一定是施財、施物,不是,我們笑面迎人對他都是布施。反面的也是布施,布施不善的,板著面孔很難看,叫人看到都害怕,那也是布施。所以布施裡頭有染淨、有善惡不同,我們一天到晚都在幹這個事情,自己不知道,果報不一樣!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我們每天所造的業對於社會、對於大眾還是布施。所以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在日用平常、在生活當中,沒離開生活,沒有離開工作,沒有離開處事待人接物。修學大乘的,慢慢覺悟了。我們走在路上看到樹木花草,我們以尊重的心對它,以感恩的心對它,不都在布施嗎?布施這些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這種好的布施,山河大地不會出毛病,災難就沒有了。我們處處用貪瞋痴慢疑,來對樹木花草、對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就出亂子,災難就發生。菩薩十波羅蜜如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何嘗不如是!全在日用平常之中,你要是真會了,這叫行菩薩道。這樣才真正符合大乘經教裡面所講的四種遍施,它的名字叫四悉檀,悉檀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悉就是普遍、平等的,檀就是布施。

我們知道宇宙之間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自自然然從自性裡頭流露出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樣的心情居住在這個地方,跟居住在極樂世界無二無別。所以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上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心是佛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哪有差別!所有一切境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是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它就起變化,沒有分別執著它就沒有變化。當我們沒有分別執著的時候,我們這邊的山河大地跟極樂世界就沒有兩樣。極樂世界的居民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都沒有,所以那個世界你看不到一樣東西有變化。除了七寶池裡的蓮花大小不一樣,光色不一樣,只有看到這有變化,其他的看不到變化。七寶池的蓮花變化從哪來?十方世界念佛的人,求生淨土的,他發一個心,七寶池就有一朵花,花上還有他的名字,他念的功夫很勤,花就愈念愈大,將來他往生,阿彌陀佛就拿這個花去接引他。所以他那個花的光色、大小天天變化;哪一天他不念佛,改信別的,花就枯死,就沒有了。其他的看不到變化,於是我們就知道,七寶池裡蓮花是看十法界六道眾生他們的變化。寶池德水之外,那是極樂世界的,那個沒有變化。這就是修行般若波羅蜜的,真幹的人。

「一念能數十方一切如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這還得了嗎?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多少?像恆河沙一樣。每一尊佛的教化區都是三千大千世界,至少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多的有好幾個,有幾十個,乃至於幾百個,這些大千世界裡面的微塵,誰知道?修行般若波羅蜜的菩薩一念他全知道。這個東西,用現在的電腦,電腦當然不能比,從電腦裡面我們能夠得到一點體會,一點啟示。你看電腦的晶片很小,現在放在電話裡面、放在電腦裡面晶片,大概還沒有指甲這麼大,它裡面儲藏多少信息,幾乎全世界的信息都在裡頭,科學成績相當可觀。但是跟佛法比差遠了,佛法那個一念,那一念太小,那一念我們現在的科技造不出來,它太小,造不出來。你看看一秒裡面有一千六百兆,這麼短的時間,它那個有這麼快的頻率,每個頻率都有物質現象、都有精神現象、都有自然現象,而且是每個念裡面都包容遍法界虛空界,這三種現象圓滿具足,物質、信息、能量統統具足,他怎麼會不知道!這是《華嚴經》上所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遍法界虛空界可以融入這一念裡頭,一念就是法界,就是遍法界,遍法界就在這一念裡頭。所以這一念正,沒有一法不正;這一念要是邪了,也就沒有一法不邪,它太重要。這是說一念它的功能,有這麼大的功能。能數就是他能知十方一切如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這種比喻釋迦牟尼能說出,別人想不出這種比喻,想不出。

「一念之力,不可思議」,一念就是一法界。「如是念佛,即念是佛」,這個念就是佛,念你本性,念你本性是什麼?覺性,覺性就是佛,自性佛。「非內非外」,找不到內外。內是從小說,外是從大說,中國古人有所謂其大,大到什麼程度?沒有外;小,小到什麼程度?沒有內。大乘教的宇宙觀,真的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像我們剛才說的,這量子學家發現的,這麼一個微點,也就是一個光子,或者稱它作量子,這麼小的一個東西,它裡頭具足圓滿的能量、信息跟物質。小的樣子是什麼?跟外面樣子沒有兩樣,也就是說,跟十方一切如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沒有兩樣。十方一切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在哪裡?就在那一微點裡頭。我們前面讀過普賢菩薩能進去,能進入微點裡面的世界,到那裡面去拜佛、去聞法。我們又知道,那個微點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裡頭又有微點,微點裡頭又有世界,世界裡頭又有微點,重重無盡,這叫其小無內。這個科學沒有發現,科學只講到微點,微點裡面的微妙他沒有發現。佛經裡有科學,有非常奧妙的科學在裡頭。這個念就是佛,這個佛就是心,這心是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本善,所以它沒有內外,非內非外。他沒有「縛脫」,縛脫都是從煩惱上講的,無縛,他沒有煩惱,沒有煩惱當然也沒有解脫,解脫是把煩惱解脫,煩惱都沒有,解脫什麼!

「盡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無一芥子許不是無量壽佛現身說法處」。這告訴我們什麼?極樂世界在哪裡,你明白了吧!極樂世界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極樂世界廣大。中峰禪師講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一點都沒講錯,我們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我們想見佛,我們念頭一動,佛就現前。佛有沒有來去?沒有,本來就在此地。我們沒有念頭,就是沒有緣,他不現;我們有這個緣給他的時候,他馬上就現了。所以大乘教上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就在當下,沒有先後。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沒有遠近,他就在面前現的。不是從極樂世界十萬億國土這裡來的,沒有,就在此地,當處,沒有空間,時間跟空間都沒有。佛如是,再給諸位說,我們也如是,我們跟佛沒有兩樣。我們這個身相從哪來的?當處出生的,就這一念生的。佛沒有時間,我們哪裡有時間?沒有;佛沒有空間,我們也沒有。我們今天所謂有空間、有時間,是妄想造成的,全是妄念,你把妄念放下,時空就沒有了,你就得自在。

我們人在這個世間會衰老,為什麼會衰老?你有妄想,這個妄想就是時間束縛了你,你被這個假相欺騙了,你以為有時間,一年比一年老,你以為有時間。極樂世界為什麼沒有?極樂世界從來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老少的念頭、生死的念頭他沒有了;念頭沒有了,這個現象就沒有了。現象從哪裡來的?意念變現出來的。這給我們講道理,道理搞明白了,我們想想是有道理,於是我們就能像佛菩薩一樣有無量無邊的神通道力來改變自己。真的,永恆不能變,那是性德,本性本善永恆不變的。改變的,是你沒有見性之前的修德,把我們最重要的錯誤思想要修正過來,我們對很多很多問題想錯、看錯了,麻煩全出在這個地方。怎樣才能把這些妄念,錯誤的思想、見解放下?要知道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六道是什麼?一場夢。十法界也是一場夢,六道是夢中之夢,你計較它幹什麼?活在這個世間像佛菩薩一樣,有,好,很好;沒有,好,很好,都很好。絕對不會起心動念,就是不操心,不操心,心就正常,心就健康。心一操的時候,心就出了毛病,心就壞了,操心愈多,心就愈糟糕、就愈壞。唐太宗講現在人心壞了,壞了什麼?他操心太多了。從早操到晚,連晚上睡覺都睡不好,在操心,把這個世界愈操愈亂、愈混亂。古人,你看上古聖賢無為而治,他不操心,天下大治,沒有一樣不好。你要想這樣、想那樣,全都讓你想壞掉了;你要是什麼都不想,一切恢復正常,正常是最健康的。這裡頭有很深的道理,有很大的學問。

唯有一念信入的,他知道,一念信入的,他相信自己自性,他相信即念是佛,他相信即佛是心,他相信遍法界虛空界裡頭找不到對立,永遠是和諧的,永遠是一體的。整個宇宙就好像這個心、心念把它編織成一體,就像網路一樣。這個東西你看不見,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它也不是自然現象,確確實實像網路一樣集合在一起。牽一髮而動全身,任何人任何時候動一念,整個宇宙都知道,這信息就傳遍了,立刻傳遍。這是《還源觀》上所講的,三種周遍第一種「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出生是變化,遍法界虛空界隨著念頭在產生變化;「含容空有」,心量要大,真正要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因為我們本來是這個樣子,怎麼會現在變成這個小心量,一個人、一個物都容納不下,你說你可憐不可憐?心量愈小,小到不能再小了,那就是地獄境界現前,連自己都不能相容的,這是地獄。這一品「十方佛讚」,我們就學到此地。

我們再看底下這品,底下這二十四、二十五是這部經裡頭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非常重要。「三輩往生第二十四」,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是首先「總標三輩」。三輩,也就是極樂世界的四土,常寂光土不算,只講下面的三土。上輩往生的生實報莊嚴土,中輩往生的生方便有餘土,下輩往生的生凡聖同居土,所以有三輩。三輩裡面又有上中下,所以合起來就是九品,三輩九品。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前品十方佛讚,乃諸佛稱歎願之成就」,這是四十八願裡面諸佛稱歎願。阿彌陀佛成佛了,極樂世界成就了,確實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不稱讚的。「蓋欲十方眾生,聞名發心,憶念受持,而隨願得生也」。阿彌陀佛建造極樂世界,用意何在?目的何在?是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六道眾生不好度,這是真的,特別為一切六道眾生建立這麼一個修行道場。極樂世界是個大道場,修行道場,用他的悲願,四十八大願,加持這些煩惱業障深重的眾生,幫助他們一生成就,這個功德可太大了。這是十方一切諸佛夢寐所希求的,沒想到,不是沒有能力,要曉得諸佛如來智慧、德能、相好,完全平等,沒想到。阿彌陀佛他想到了,他把它造成,造成之後每一尊佛都歡喜,你把我的問題全解決了。所以難度的眾生,諸佛如來都宣揚阿彌陀佛,就勸大家統統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把他應該度的事情全交給阿彌陀佛了,介紹給阿彌陀佛,都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是個不可思議的境界,你到那邊去接受阿彌陀佛教導,一生圓滿成佛。

一切諸佛如來的大願就一樁事情,希望一切眾生早一天成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真因。他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華嚴經》上佛說過,「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現在的麻煩,得病了,得什麼病?得三種毒病,妄想的毒、分別的毒、執著的毒,這是三毒,這個事情可麻煩了。能把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你的問題解決了。可以分段放下的。你看這三輩往生,下輩的完全凡夫,沒放下,帶業往生,了不起。帶業不能成就,這是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見思煩惱沒斷也能往生,也能接受他的教誨,這太難得、太難得。往上去不稀奇,實報土不稀奇,方便土也不稀奇,最稀奇的是凡聖同居土,他有辦法叫凡聖同居土裡頭嚴重執著的這些人把執著放下。譬如我們這個世間的人貪財,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不貪財,為什麼?那財太多,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實我們這個世間,對我們的身命什麼最重要?不是財,財有沒有沒有關係,最重要是空氣,沒空氣十分鐘就死了。什麼人貪空氣?沒聽說哪個人把空氣儲存起來,為什麼?太多了。西方極樂世界財太多,你要金銀財寶,人家黃金是鋪馬路的。有沒有人到馬路上去把柏油拿出來藏在家裡、戴在身上?沒有,黃金是鋪馬路的。寶石,珍貴得不得了,人家建築材料,建築材料是珠寶,太多了,所以不貪,貪的時候被人笑話。阿彌陀佛這一招很厲害,讓你所有的貪心到他那邊去全都消失掉。

這邊飲食、男女,佛知道男女會造成情執,很麻煩。凡是到極樂世界去往生的人,全部都是男身,沒有女人,而且身相跟阿彌陀佛一樣,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你的穿著,想穿什麼,衣服在身上,不要去買也不要製作,自然變化所作,所以你也不貪著了。家裡也不要用保險箱,也不要用衣櫥,為什麼?太麻煩,衣想穿,在身上;不想,它就沒有了,不見了。飲食也是,不要廚房,想吃什麼東西,百味飲食擺在桌子上,不想吃的時候,沒有了、不見了,也用不著洗碗、洗筷子,不需要,所以什麼貪心都沒有了。你住的房子乾乾淨淨,裡面什麼都沒有,空曠,客人來的時候要座位,念頭一想,座位已經擺齊了,客人走了,座位也沒有了,不要收拾。到哪裡去找這個環境,只有極樂世界有。諸佛如來都做得到,就是沒有替六道眾生想到。這些事情,在我們六道裡頭也有,欲界第五層天化樂天,他們所需要的一切變化所作,化樂天,不需要的,它就沒有了,真的跟極樂世界一樣。所以欲界天人可以做得到,阿彌陀佛那還有什麼問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他想要的東西,不要自己變化,他一個念頭,化樂天人曉得了,馬上變化來供養,第五天來供養。天人說不需要了,自然就沒有了,不見了。

欲界上面的兩層天能做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肯定比欲界天殊勝得太多太多,欲界天怎麼能跟佛相比?所以用這種巧妙的方法,讓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他不勸你,自然放下,這一放下就見性,見性就成佛,妙極了。所以諸佛稱讚,也就是希望諸佛替他招生,他在這裡辦學,辦學是教學,十方諸佛幫助他招生。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解淨土三經,三經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放下萬緣求生淨土。世尊如是,十方如來亦如是,沒有一尊佛不勸他們的六道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往生的人太多太多了,每天往生那個人數沒法子計算。我們聽了之後不要起疑慮,為什麼?極樂世界這麼多人,那不吵吵鬧鬧的,算了,我不去了,我去找個山上躲起來去修行。那你就錯了,你完全錯了。極樂世界之大,極樂世界的理想,沒有一樣不如願。你到極樂世界,你不願意看到那麼多人,你想一個人在山上或者是湖邊清閒、幽靜的環境,你到那裡去你看到就是,你看不到有別人。你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出現;你不想他,阿彌陀佛就不見了。這個世界樣樣事能如人願,真的是非常非常稀有難得。

「今品則論往生者因行之類次」,這一品就是二十四品「三輩往生」,要跟我們討論往生的因行。往生是果德,我們要想得到這個果報,一定要修因,因殊勝,果才微妙。因行的種類、次第,「蓋以凡夫聞名後」,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重視,它對凡夫講的,我們有分,我們聽到了。「信願有深淺,發心有大小」,真的是不同,我們聽了,有人信得深,有人信得淺,深淺差別很大,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品位不一樣,四土三輩九品各個不相同。還有「持誦有多少」,持誦是行,受持、讀誦不一樣,每個人用的功夫不一樣,「修習有勤惰」,有人很勤,有人很懶散,「種種之不同」。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如此,但是西方世界很特別,確實有這些現象,但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一加持,這些現象就模糊,有沒有?真有,但是你看不出來。好像每個人都有高度的智慧,每個人都有圓滿的福報,每個人都是大德大能,那是什麼?那是彌陀加持的,不是自己的。就好比我們這個世間,靈魂到世間來投胎,它投生在帝王家,一出生就享受榮華富貴。不是他的,那是他父母給他的,不是他自己有能力得到的。我們到極樂世界就彷彿如是,生到阿彌陀佛家裡,做阿彌陀佛的子女,阿彌陀佛是世間大富大貴,享老子的福,就這麼個道理。不但享他的福,還享受他的智慧。

到什麼時候,我們不需要享他的福,我們跟他一樣?到實報莊嚴土就一樣。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完全靠加持,自己沒能轉識成智;換句話說,自己真的是凡夫,不是聖人,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就到實報土,實報土才是自己真正的性德流露出來,這個不靠佛了,自性流露的。自性所流露的跟阿彌陀佛一樣,無二無別,先是蒙佛加持,以後真的跟佛一樣,這是西方世界無比殊勝,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沒有這個事情,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沒講過這個事情,只有極樂世界有。所以世尊講經,在經典裡面提到極樂世界的,大概有兩百多種經典,常常提到。淨土三經是專講,特別介紹,而特別介紹裡面最詳細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又是多次宣講,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一部經就講一次,沒有講第二遍的,但是《無量壽經》是多次宣講,不止講一遍。古人根據現在留下來的這個五種原譯本,至少是三次,因為看到這個經本裡面差異很大,如果一次講的,翻譯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異,證明世尊多次宣說。還有失傳的七種,如果失傳的七種要是能發現的話,可能還有更多的差異。所以古大德肯定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三遍以上。

我們繼續往下面看,「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宿世所修的善根不一樣。《彌陀經》上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少了不行,福德少了也不行,因緣不具足也不行,三個條件湊在一起不簡單。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聞到淨土還得三個條件具足,你這一生才會成就。三個條件不具足,你這一生沒分,沒分要曉得,還要搞六道輪迴,那個麻煩就大了。我們要想超越輪迴,在這一生當中這三個根如果有不足的地方,補!我們在這一生可以補得起來,用什麼方法補?信願持名就把它補起來。我們真幹,強迫自己聽經聞法、念佛,聽經補善根之不足,念佛補福德之不足。緣有了,緣現在我們遇到了,你遇到會集本,你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你緣具足了。遇到,你相不相信?你能不能懂?這是善根。我不能相信,我好好去讀它,遍數讀多了慢慢就相信了,為什麼?道理明白了。佛四十九年講經目的在此地,幫助大家斷疑生信,這是經典第一個目標、目的,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目的在此地。我們今天多聽、多讀,慢慢相信了,善根補起來。福德是什麼?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是真有福,大福德!前面講得很清楚,不必再修其他功德,這是圓滿功德,你只要肯念佛,什麼功德都圓滿、都具足了,你還要它幹什麼?其他的用不著了。真正肯念誦《無量壽經》,真正肯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你天天在修圓滿的功德,真能消業障。

至心,前面講一心念佛,一心裡頭沒有妄念、沒有雜念、沒有懷疑,這樣念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佛不說假話,你天天念,念上幾年,無量劫的這些罪業全都消掉了。業障消掉的很明顯,為什麼?身體健康,你相貌改了,精神振作起來,這個都是瑞相,眼前的瑞相。我見過,滿頭白髮的老人,聽我講經他相信了,他認真念佛了,念了二、三年,頭髮黑了。非常高興,滿面紅光來看我:頭髮變黑了。可不可能?可能。為什麼?境隨心轉。以前的心不善,現在的心純淨純善,你還有壽命,你壽命還很長,所以你的健康全恢復。不需要用藥物,現在的藥物都有副作用,真的少,假的多,怕上當,盡可能的不用藥物。我們用全心全力來調養,頭一個相信自己,自己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把阿彌陀佛放在自己心裡,把心換掉,換成阿彌陀佛,最健康的,無比殊勝的。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三輩往生是阿彌陀佛,隨便拈一法,一門深入,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你得到了。

我們看這個地方,真的說得很詳細,「眾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亦復各有殊異」。你看這三樣東西,宿根、福德、因緣,各各不相同,「人人自別,各各不同,故知十方眾生往生者無量,其品類亦無有量」。三輩九品是大分,細分太多太多了,說不盡,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說不盡?一個念頭是一個境界。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個念頭,念念不一樣,善念是天堂,惡念是地獄。我們念佛、念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要知道極樂世界真正的因,是我們的自性,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極樂世界就在本自具足裡頭。哪裡來的?我們自性裡面的極樂世界,自性裡面的阿彌陀佛,跟我的關係太密切,這是真因。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建立世界是緣,我們今天念佛求生也是緣,因緣果報都沒有離開自性,真的不是假的。關係搞清楚了,我們的疑慮斷乾淨,一點懷疑都沒有了,我們決定到這個地方去。為什麼?這個地方穩當、快速,這個地方沒有任何障礙,在這裡修行證果。成佛之後倒駕慈航,普度眾生,那個時候有智慧、有神通、有道力,有這本事才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到極樂世界成就特別快,為什麼?你學習不中斷。你就明白了,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講經沒中斷的。我們這個世間要吃飯、要睡眠,那就中斷;西方極樂世界不要吃飯,他又不要睡覺,所以他的時間一分一秒都不會浪費,都在學習,學無量劫那還得了嗎?

「世尊乃於無量不同之中,粗標大類」,講三輩是粗標大類,「於本經中分為上中下三輩,是為至略者也。三輩各有三,則為九,是則《觀經》中之九品。九品各含九,則為八十一。如是輾轉推演,實是無量。」西方極樂世界要剋實而論,它的品位是無量無邊的。給你講三輩九品,這大類,九品裡頭每一品又有九品,八十一品。八十一品裡頭每一品又有八十一,無量無邊,我們不能不知道。你知道這個狀況,你反過來想一想地獄,地獄也是這樣的。地獄略說十八層,大分十八層,每一層裡頭又有十八層,再細分,每一層裡頭又有十八層,一直分下去,無量無邊。我們現在曉得,一個善念就是一個天堂,一個淨念就是一個淨土,一個惡念就是一個地獄,我們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的惡念,不就有一千六百兆的地獄!我們一秒鐘裡面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那不就是有一千六百兆個阿彌陀佛!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就歡喜把惡念放下,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淨中之淨,沒有任何一個念頭能超越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念佛?念佛沒空過,現在、現前,無論一切時一切處,想到就念。失念的時候忘掉了,忘掉不要管它,想到就念,想到就念,慢慢養成習慣的時候,你每天念佛的時間就多了。不要計數,用印光大師的方法句句清楚,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計數只記一到十,用心去記數,知道我這句佛號是第幾句。為什麼?這樣能攝心,雜念、妄想進不來;你不這樣的話,你念佛的時候還有雜念滲透進來。用這個方法好,它進不來,它一進來你這個記數就亂掉,亂掉了不算,從頭再來,看你能支持多久。支持久暫也不必管它,就是你不要分心,不要為這些操心,好好的念,會把你的清淨心念出來。

「今於無量輩中,總括為三輩。其往生後品位雖懸殊,若論其能往生之主因(主要的因),莫不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往生的正因,是往生的祕訣。菩提心後面會有詳細講解。「蓋此正本經之綱宗」,綱是綱領、綱要,宗是宗旨,「往生極樂之關鍵」,就在這十二個字

「三輩往生」,完全對凡夫講的,六道凡夫能夠生到淨土,他的類別,「乃我儕凡夫得生淨土之類別。其願行功德,是我輩企求往生者之軌範」。我們是六道凡夫,我們企求往生,這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軌道。「若真志求往生」,這句話重要,這真的不是假的。那要真的,你一定是對兩個世界有相當的認知,你才能把娑婆世界暫時放下,我一心要到極樂世界去。我如果對娑婆世界還有一絲毫的情執,還有一點點放不下,就去不了。我們今天的信被它破壞,願也被它破壞,念佛也沒有辦法專一,也就是妄想雜念多,功夫全破壞了。所以對我們現前世界,要認識、要搞清楚;對極樂世界也要搞清楚。極樂世界搞清楚,這一本是介紹,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要學,那要認真,要下功夫,裡面這些生字,就像胡小林居士一樣,字字查字典把音注出來,所有的名詞查《佛學辭典》,一樣一樣把它查清楚,他很用功,搞明白了,決心下下去了。囫圇吞棗不行,為什麼?總有疑惑,疑就是你不能往生的病根。一點疑惑都沒有,這個世間統統放下了。

有人告訴我,他的錢被人騙去了。算了,不要了,不要去想它,為什麼?身外之物,假的,你去想它,錯了。若無其事,我清淨心,我念佛的功夫得力,你怎麼樣傷害我,我都無所謂,你要,全給你。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很多這種情形,道場,你要道場,要,給你,掃地出門,我們若無其事,快快樂樂的,決定沒有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我們當年離開台灣,道場不要了;離開美國,道場不要了。走到一個地方建個小道場,離開的時候不要了,心裡沒有牽掛。如果常常想著,你不是找麻煩嗎?想什麼?那想六道輪迴,那想地獄,就別想它了。念頭一轉,我都想極樂世界,我想阿彌陀佛,我其他都不想,丟得乾乾淨淨。現前無論是金錢財物、名聞利養,有,有當作無想,別去想它。有就放在那邊,誰用都好,不要執著那是我的,沒有我,誰拿去都好,你多自在!你沒有牽掛、沒有憂慮了。真的放下,徹底放下,我們這一生取西方極樂世界才有指望。一絲毫顧慮沒有了,一絲毫牽掛沒有了,一切都隨緣,有也好,沒有也好,我們就得自在。

「若真志求往生,則當依之,猶如明鑒,時時對照,思欲類及」。依是什麼?依照這部經典,這部經典像一面鏡子一樣,我每讀一遍就對照一遍,想想我有沒有做到?我像不像法藏比丘?像不像法藏菩薩?像不像阿彌陀佛?我生活在這個世間,像不像極樂世界?有人說那跟極樂世界完全不一樣,我的想法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怎麼說沒有兩樣?明明不一樣。極樂世界人對極樂世界的環境,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我在這個世間,對這現前的環境也都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跟極樂有什麼兩樣!完全沒有兩樣。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一樣,離妄想分別執著都一樣。極樂世界天天見阿彌陀佛,我現在天天心裡有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在念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沒離開。每天讀誦《無量壽經》,天天看到極樂世界,真的做到「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思欲類及」,這句話講得好,我們要想,欲是希望,我們要跟阿彌陀佛一樣,我們跟極樂世界一樣。一樣的,不要說它那邊是黃金為地,黃金是假的,泥土也是假的,都是假的,黃金等於零,沙土也等於零,它們是平等的,沒有兩樣;都是這些基本粒子組成的,排列的方式不一樣,除此之外沒有兩樣。一切法從心想生,極樂世界是心想生,這個世界也是心想生,我們對於心想,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平等了,平等叫一真法界,所以極樂跟娑婆不二,是一不是二。我們現在在轉變,功夫不到家;功夫到家了,我們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道理我們明白,方法也明白,現在必須要做到家,做到家第一個要素就是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是這個。我們聽佛的話,我們不是上根利智,沒有辦法同時放下,一步一步來,先放下執著,不執著,真正能夠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清淨心現前,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第一個得到了,清淨心得到了。得到清淨心決定往生,為什麼?「心淨則佛土淨」,往生極樂世界有把握了。再進一步,平等心現前,不分別,眾生跟佛平等,冤家對頭跟最親愛的平等,怨親平等,從這裡下手;平等心現前,生方便有餘土。覺悟了,那個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生實報莊嚴土。我們今天鍊這個功夫,在哪裡鍊?在日常生活當中鍊。學《還源觀》上四德,「隨緣妙用」,隨緣是恆順眾生,不要叫眾生隨順我,我隨順眾生,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在裡面學什麼?學不執著,這叫真功夫、真本領。不再有成見,不再有好惡,自性裡面流出來的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萬法一如,萬境一如。

「當知淨宗稱為易行道者」,這是古大德常講的,「是與餘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法門相較而言也」。古人還有個說法,八萬四千法門,淨土呢?淨土是特別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之外的一個特別法門,叫門餘大道。念老在此地,是把淨土宗也列入八萬四千法門裡的一個法門,所以他說其餘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個法門而言。我們還是古大德講的有味道,八萬四千法門之外叫門餘大道,稀有難逢!「唯此獨易,故稱易行」。也就是八萬四千法門都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它要斷煩惱,這就難,我們斷不掉。淨土法門不要斷煩惱,只要伏煩惱,把煩惱伏住,像石頭壓草,把它壓住就行了。斷是什麼?連根拔掉那叫斷,那個難,真難!石頭壓草,石頭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是石頭,用這個東西把它壓住。也就是說,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念頭才起,立刻就阿彌陀佛,把它轉變成阿彌陀佛,不叫這個念頭去發展、去擴大,不去擴大。不管是善念,不管是惡念,只要是念頭起來,就「阿彌陀佛」把它壓住,統統都歸到阿彌陀佛上,這是念佛法門無比殊勝微妙之處。

凡夫煩惱習氣深重,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不起念頭是聖人,凡夫做不到。所以古人教導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遲怎麼樣?你造業了。第一個念頭才起,第二個念阿彌陀佛,他不造業,這叫會念佛,這個念佛就真起了作用,不能不懂。所以真念佛的人,不是一天念多少佛號,不是的,是清淨心,保持清淨心。有一個念頭,馬上阿彌陀佛壓住;念頭沒有了,佛號也就不必念,沒事了,恢復正常了。起念就念佛,這樣念久了,功夫得力了,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念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念到得定,這叫事一心不亂;念到開悟,叫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禪宗大徹大悟、跟教下大開圓解,同一個境界,全都是實報莊嚴土。

這後面是「若論其實,如本品所明,則知往生亦非易事」。這是確確實實的,這一品,三輩往生品裡面所講的,給我們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事,讀了之後,你就曉得它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比起八萬四千法門容易,是跟八萬四千比較,因為八萬四千要斷煩惱,這個不斷煩惱,容易。但是如何把煩惱伏住?你要是伏不住,縱然念佛念一輩子,不能往生。所以帶業是帶舊業,不帶新業,過去生中的煩惱能帶去,這一生當中,在往生之前那些煩惱,最後一念,臨終最後一念是佛號,你就都能帶得去。如果臨終最後一念不是阿彌陀佛,你就完全帶不去了,你還得隨業流轉,也就是繼續去搞六道輪迴。人死了以後到哪一道,是哪一個業力力量最強引導他去投胎。為什麼人死了之後墮到畜生?他糊塗、愚痴,沒智慧。為什麼有人死了之後到餓鬼?他貪心重,他雖然不糊塗,念念沒有忘記貪婪。有人臨終之後就到地獄去,瞋恚心太重、嫉妒心很重、報復的心很重,這就到地獄去了。有人死了之後他到人道來了,人道是什麼?倫常的心重,念念沒有忘掉倫理道德,念念想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他到人道來。念念是慈悲,念念是十善,這個人就生天去了,都是最後那一念。我們試想想看,我們最後那一念是什麼念頭,這個重要,把握最後的一念就是決定往生淨土。真正想求生極樂世界,不能不懂這個道理,這是關係我們來生,一絲毫都不能差錯。我們天天在訓練自己,訓練什麼?用這句佛號伏煩惱,養成一個習慣,到最後臨終一念是阿彌陀佛,我們就成功。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三伏」與「三九」
冬天的「三九貼」,貼還是不貼?不用爭啦,國家官方指導出來了!這樣貼才安全!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三九集)  2003/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39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 三九貼敷你準備好了嗎?

TAG:三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