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藝術——如何閱讀和閱讀什麼》
《博覽群書》雜誌選編 2005年5月第2版
魯迅(1881-1936),文學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曾學過水利、醫學等,後走上文學道路。 夏丏尊(1886-1946),原名鑄,字勉旃(zhan,助詞,等於「之焉」兩字連用的意義:勉旃),號悶庵,浙江上虞人。早年留學日本。曾任開明書店總編輯、編輯所長。1930年創辦《中學生》雜誌。曾和葉聖陶合著《文心》,並譯有義大利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 胡適(1891-1962),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和學者。原名洪騂(xing赤色的馬或牛),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早年曾赴美留學,回國後曾在北京大學、吳淞中國公學等校任教。著有新詩集《嘗試集》,散文集《胡適文存》,學術著作則有《白話文學史》、《中國哲學史大綱》等。 鄒韜奮(1895-1944),出版家。名恩潤,江西余江人,自1926年在上海主編《生活》周刊起,畢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1932年創辦生活書店。
朱光潛(1897-1986),美學家。安徽桐城人,別名孟實。早年留學英國和法國。回國後先後在四川大學、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任教。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西方美學史》、《悲劇心理學》、《詩論》、《談美書簡》等。主要譯著有黑格爾的《美學》、萊辛的《拉奧孔》、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和維科的《新科學》等。
王力(1900-1986),語言學家和翻譯家。字了一,廣西博白人。曾就讀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事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後留學法國。曾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他所著的《古代漢語》、《漢語詩律學》等,長期在高校中被作為教材、影響很大。此外,他還翻譯過幾十部外國文學名著,如左拉的《娜娜》、《小酒店》、《莫里哀全集》(一)等。 張其昀(1901-1985),學者。曾任中央大學教授、浙江大學史地系主任、文學院院長。1949年到台灣。 賀麟(1902-1992),學者和翻譯家。著有《文化與人生》、《當代中國哲學》等,譯著有黑格爾的《小邏輯》、《精神現象學》等,早年赴美、德等國留學,回國後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 錢歌川(1903-1990),湖南湘潭人。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在中華數書局從事編輯工作,曾主編《新中華》雜誌,同時從事創作和文學翻譯。1936年赴英國倫敦大學進修英語,歸國後任武漢大學教授。1972年後僑居美國,專事寫作,曾出版散文隨筆多部,文筆清新自然,通行本有《錢歌川文集》。 廖沫沙(1907-1990),湖南長沙人。原名廖家權。1922年入長沙師範學校,後到上海旁聽於上海藝術大學文學系,並可以創作。1932年後任《遠東日報》編輯,開始大量寫作雜文。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在湖南《抗日戰報》,桂林《救亡日報》、重慶《新華日報》工作。解放後曾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部長、統戰部長等職。「文革」中受到迫害。作品有雜文集《分陰集》、《紙上談兵錄》、《廖沫沙雜文集》。有《廖沫沙文集》四卷行世。 吳晗(1909-1969),史學家。清華大學畢業以後,曾在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對明史的研究尤有成就。著有《朱元璋傳》、《史事與人物》等。 鄧拓(1912-1966),中國當代著名新聞工作者、作家。尤以散文著稱。曾任《人民日本》總編輯、社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著有《燕山夜話》等。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與政治家。他的哲學思想充分反映在其著作《學術的進展》(Advancement of Learning)和《新工具》(Novum Organum)之中。他強調的歸納方法對科學研究起到了重大促進作用。 阿若德?貝內特(1867-1931),20世紀初英國四大小說家之一。代表作有《北方人》(The man from North)《老太太們的故事》(The Old Wive』s Tale)和《克萊漢格一家》(The Clayhanger Family)。
蔡元培(1868-1940),教育家。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早年為進士,翰林院編修,後又赴德留學,曾任中國教育會會長、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等職。著有《蔡元培選集》等。
陳垣(1880-1971),史學家。字援庵,廣東新會人。早年讀四書五經,中過秀才。1907年入博濟醫學院,後另辦光華醫學院,留校任教,創辦《震旦日報》,宣傳反清革命思想。著有《陳垣學術論文集》。 周作人(1885-1967),散文家,原名櫆壽,字啟明,晚年改名遐壽,浙江紹興人。著有散文集《雨天的書》、《談龍集》、《談虎集》、《知堂隨感錄》等。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詩人和學者。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早年赴日本學醫,後轉入文學,為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曾任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等職。生平著述甚豐,有《郭沫若文集》等。 馮友蘭(1895-1990),河南唐河人,字芝生。1918年北京大學畢業。1920年赴美留學,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河南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教授。1952年後,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30年代所著《中國哲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突破傳統史學的哲學通史,一生著述豐富。著作大部分收入《三松堂全集》。 茅盾(1896-1981),文學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一生著述豐富,在小說、散文、評論等方面都有相當成就。他的《子夜》、《蝕》三部曲、《林家鋪子》等小說,在中國影響很大。 孫福熙(1898-1962),字春苔,浙江紹興人。畫家,散文家。浙江省立第五師範學校畢業,後經魯迅介紹入北大圖書館工作。1920年後曾兩次留學法國,學習繪畫和文學。回國後歷任西湖藝術學院、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浙江大學文學院教授。解放後長期在北京從事編輯工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野掇拾》、《歸航》、《北京乎》、《春城》、《三湖遊記》等。通行本有《孫福熙散文》。 豐子愷(1898-1975),現代著名畫家、作家和翻譯家。浙江桐鄉人。早年曾從李書同學習繪畫、音樂。後留學日本。他多才多藝。文學中尤以散文著稱。所著《緣緣堂隨筆》等極受讀者歡迎。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1924年去倫敦大學任中文講師,並開始文學創作。新中國成立後,從美國歸來。他熱情歌頌新社會,因創作話劇《龍鬚溝》而獲「人民藝術家」稱號。代表作有《駱駝祥子》《月牙兒》。另有多卷本《老舍文集》《老舍選集》行世。 曹聚仁(1900-1972),作家、記者。浙江浦江人。1933年為出版《守常全集》和魯迅通信往來,以後編輯《太白》《芒種》等雜誌,得到魯迅支持。抗戰爆發後任戰地特派員從事戰事採訪。1950年移居香港,任《循環日報》主筆,一生勤奮筆耕。編著成集者有70種。主要有《我和我的世界》《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等。
李霽野(1904-1997),安徽霍邱人。1924年登上文壇,開始文學翻譯工作,同年加入未名社,曾就讀於燕京大學。主要作品有《回憶魯迅先生》《魯迅精神》《魯迅與未名社》等。
馮至(1905-1993),河北涿縣人。他是中國新詩開創時期的重要詩人。詩集有《昨日之歌》《十四行集》《西郊集》《十年詩抄》等,學術著作有《論歌德》《杜甫傳》等。 何其芳(1912-1977),詩人、散文家和評論家。四川萬縣人。早在30年代,便以散文集《畫夢錄》震動文壇。他的詩在青年中也有廣泛的影響,有詩集《夜歌》《寓言》等。 蒙田(1533-1592),法國大散文家。其《隨筆集》(Essais)創立了一種新的文學風格。蒙田的隨筆不僅被莎士比亞引用,被培根仿效,而且還被吸收到小說創作中,從而為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美國詩人及小說家。最著名的作品是短篇小說集《俄亥俄州瓦恩斯堡》(Winesburg, Ohio)。 赫爾曼?黑塞(1877-1962),瑞士籍德國作家,曾是書商和古玩商。代表作有《荒原狼》(Steppenwolf)、《玻璃球遊戲》(Das Glasperlenspiel)等。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他對心理的分析和對神秘主義的探索使他死後幾乎成為人們崇拜的偶像。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 梁實秋(1903-1987),本名梁志華,字實秋。原籍浙江杭縣,生於北京。他的文學活動始於1920年前後,當時他還在清華大學就讀。,即以新詩創作顯露才華。主要散文作品有《雅舍小品》《清華八年》《秋室雜議》《槐園夢憶》等。他的散文清麗、生動、幽默、樸實,深得讀者喜愛。通行本有《梁實秋散文》(四集)。 朱湘(1904-1933),字子沅(yuan),安徽太湖人。因生活窮愁潦倒,加上家庭不合,於1933年投長江自盡。作品有《夏天》《草莽集》《石門集》等詩集。朱湘為現代著名詩人,魯迅曾讚譽他為「中國的濟慈」。散文遺文由他的友人搜集編成《中書集》。 吳伯蕭(1906-1982),原名吳熙成,字伯蕭。山東萊蕪人。
梭羅(1817-1862),美國散文家和詩人。其《瓦爾登湖》(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堪稱美國文學經典之作。其對社會的批判和提倡個性的發展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阿蘭(1866-1951)。法國作家和哲學家。一生著述豐富,涉及歷史、宗教、經濟、教育各個方面。著有《藝術體系》、《思維與年齡》、《讀巴爾扎克》等。 毛姆(1874-1965),英國小說家和劇作家。生於巴黎。代表作有《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 Pence)和《人間的枷鎖》(Of Human Bondage)等。 莫洛亞(1885-1967),法國最偉大的傳記文學作家。著有雪萊、迪斯累利、伏爾泰和普魯斯特等許多人的傳記。 貝內特·塞爾夫(1898-1971),美國著名出版家,美國最大的出版社之一——蘭登書屋的創建人。 林語堂(1895-1976),原名林和樂,又名林玉堂。福建龍溪人。後主編《人世間》《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注重「幽默」和「性靈」。1936年去美國教書和寫作。主要作品有《剪拂集》《大荒集》《無所不談》《生活的藝術》《吾國吾民》等。 葉靈鳳(1905-1975),原名葉蘊璞,江蘇南京人。1926年加入創造社,開始文學創作。曾主編過《洪水》《幻洲》《現代小說》《現代文藝》。1938年後定居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主要著作有《靈鳳小品》《紅的天使》《香港方物志》《未完成的懺悔錄》等。譯著有《新俄羅斯小說集》《故事的花束》等。 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主要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的思想不僅影響存在主義和其他哲學運動,還影響了一大批作家和藝術家,如瓦格納、托爾斯泰、普魯斯特和曼等。 約翰·羅斯金(1819-1900),英國作家和美術評論家,他對社會的評論使他被視為道德領路人或預言家。據說其著作《留給這個後來者》(Unto This Last)曾對甘地產生過影響。 伯特蘭·羅素(1870-1970),英國哲學家和數學家。他是20世紀分析哲學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曾獲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其《自傳》(Autobiography)以坦率和客觀著稱於世。
推薦閱讀:
※新春假期一起來讀書充電吧!
※如何評價《天真的人類學家》?
※《馬可尼可倫理學》---讀後感
※法國人有多愛讀書?平均閱讀量一年20本
※聚點|那些真的讀了很多書的人,和「正常人」到底有什麼不同?
TAG:閱讀 | 藝術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