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十七----二十)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十七----二十)

(2006-10-22 01:28:43)

轉載

分類: 百花齊放(詩詞律聯)

陳子昂對唐詩的貢獻

  陳子昂,初唐時著名的詩人;他曾大力提倡詩歌要反映現實,反對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的綺麗浮艷風氣,盛唐階段雄渾、樸實、剛健、清新等詩風的形成,和他的率先倡導是分不開的。

  在唐初的幾十年內,整個詩壇都瀰漫著齊梁餘風,無論是詩歌的內容和風格上,均未能擺脫六朝宮體的桎梏;儘管當時"初唐四傑"等人在他們的作品中已有所突破和創新,透露出與齊梁宮體詩不同的氣息,但是一方面由於統治階級的主倡,齊梁餘風的影響既深且廣,再加上四傑早逝,沒能蔚然成風,因此未能完全打開局面。

  陳子昂是初唐詩壇上第一個自覺的以恢復"漢魏風骨"為己任的詩人。他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他有著進步的文學觀,對詩歌的發展歷程有一個較正確且深刻的認識。其文學主張和創作的影響所及,對開創唐代新的詩歌道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這以後,像李白的"復古"主張,後來韓愈、柳宗元帶動的古文運動,以及白居易、元稹開展的新樂府運動,都是受到陳子昂的影響。他們和陳子昂的這些主張是一脈相承的,並且加以發揚光大,從這個意義上講,陳子昂的確是無愧唐代文學革新運動先驅的稱號。

  陳子昂不止在理論上作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並且以里程碑式的詩歌創作,去實踐自己的主張,他是扭轉一帶文風的傑出詩人,在創作上的成就同樣是巨大的。杜甫和韓愈對他推崇備至,白居易把他與杜甫相比,說道:"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

  陳子昂的創作之所以獲得人們高度的評價,是因為他的詩恢復了自《詩經》到漢魏時的優良傳統,繼承和發揚了現實主義和積極浪漫主義,從內容和形式了擯棄了輕薄浮艷的齊梁宮體詩風。為盛唐詩歌的繁榮,作出了貢獻。

  如被人所熟知《登幽州台歌》,此詩以磅礴的氣勢,探索古今,傳達出一位有志之士無法實現自己理想的深沉悲哀。陳子昂的詩,激憤而有追求,悲哀但不消沉,詩人的思想、人格、抱負全在詩中體現出來;一洗纖弱之風,使人讀起來彷彿有一種浩然之氣激蕩在胸中。

  可以說,陳子昂的詩歌創作,是唐代詩壇從初唐向盛唐發展的一個分水嶺,為盛唐詩歌創作高潮的來臨,拉開了序幕。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十八)

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是唐代有名的"吳中四士"之一,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賀知章,字季真,與詩仙李白相友善,為人性格豁達,自號"四明狂客",好飲酒,與張旭、李白一起被同列為"飲中八仙";他的詩不多,風格暢達洒脫,清新自然。至於張旭既能作詩,亦善狂草,其字被世人舉為神品。

  張若虛最有名的作品莫過於他的那首《春江花月夜》,作品中詩情與哲理兼有,以情動人,以理啟人,耐人尋味。詩中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幾句最為著名,為後人千古傳唱。

  在這首《春江花月夜》之前,跟張若虛同時代而稍早於他的劉希夷,在其代表作《白頭吟》中也有這樣情理兼佳的兩句,即"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是著名詩人宋之問的外甥,以"善為從軍閨情詩,詞旨悲苦"而聞名於世;他那首《白頭吟》(一作《代悲白頭翁》)是用樂府舊題寫成的七言歌行體詩,全詩文超情外,理窮智表,音韻優美,十分感人。

  這兩句詩以花落可復開、青春不再來為反襯,既抒發了歲月易逝人易老的感傷之情,又寄寓著生命有限而自然卻永恆的這個哲理,發人深省。清人趙翼在論到劉希夷的這兩句時指出"此等句,人人意中所有,卻未有人道過,一經說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於流播。"(《甌北詩話》)

  而張詩更在劉詩之上,"江畔何人初見月"云云,所說的亦是人人意中所有,但卻非人人皆能道出,故足以名當時且傳後世。《春江花月夜》也本是樂府舊題,當初陳後主等曾用此名來創作宮體詩,不過到隋代時便已詞無浮蕩,體歸雅正了。到了張若虛手裡,他利用此題寫出了這首堪稱巨制的七言長篇。

  全詩36句,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首八句,詩人用出生法,將"春、江、花、月"四字逐一吐出,而"夜"字暗含其中;面對此情此景,詩人突發奇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緊接著,詩人筆觸一轉,下面進入了對客思閨情的描寫:雖天涯相隔,卻同見明月,雖共見明月,卻難互通音信,徒然對月相思。而此刻,花已落、春將老、月西歸、江自遠、夜欲盡;詩人運用消字法,又將五字逐一收去,余情裊裊,餘韻無窮。

  這首詩音韻格調婉轉流暢,詩情哲理節節相生;詩人其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儘管悲傷,但仍然輕快,雖然嘆息,卻總是輕盈。比起《白頭吟》,本詩向人們所揭示的人生哲理,以及創造的藝術境界,和其美學價值,都在劉作之上,無怪乎被譽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了。

  類似的詩句,後面的人也寫過很多,像李白、杜甫、岑參等等,蘇軾也曾深受影響,在《中秋月》和《水調歌頭》還在感嘆摸索,但到了《赤壁賦》中,他已認識到"自其變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寓絕對於相對,從萬變看不變的觀點出發來觀察生命與歷史的人生觀,比起張若虛,又自然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詩歌是抒情性最強的文學形式之一,如果在作品中把詩情和哲理很好的結合起來,不但有助於抒發個人的情感,也會因此而引起更多人的共鳴。象《春江花月夜》和《白頭吟》這樣的詩,定然會成為傳世之作的。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十九)

七絕聖手王昌齡

  在名家輩出的盛唐詩壇,有位詩人曾被譽為"詩家夫子",他就是以擅長絕句聞名的王昌齡;尤其是他的七絕,享有極高聲譽,故又被稱作"七絕聖手";和李白共同代表著盛唐七絕的最高成就。

  在作品的思想內容上,王昌齡的絕句涉獵廣泛,其中最負盛名的部分是邊塞從軍題材的作品,王昌齡曾到過西北邊陲,他的這些作品正是西北之行的成果。王昌齡的詩歌中,既有描寫將士們的愛國熱情和鬥志,又有描述戰士們對家園和親人的挂念。

  在他的筆下,這兩種感情不是截然分離的,而是通過組詩的形式,(例如《從軍行》)使之互為交融,表現了戍邊士兵他們的歡樂、追求、愁思與痛苦。當然,作為主旋律,又始終是積極向上的,從而展現出盛唐精神的一個側面。

  閨情和宮怨詩也是王昌齡絕句中成就很高的一類,像《長信秋詞》五首,以及《西宮秋院》等作品。還有他的送別詩,也頗為人所稱道,在各類題材中占的比例最大;如《芙蓉樓送辛漸》、《送柴詩御》、《盧溪別人》等皆是佳作名篇。

  王昌齡善於運用層層深入的手法,反覆渲染環境氣氛,為突出主題而服務。《從軍行》組詩中"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就是一例。詩歌由背景寫到人物,由所見寫到所聞,由外在行動寫到內心世界,層轉層深。正如陸時雍所言:"昌齡作絕句往往襞積其意,故覺其情之深長,而辭之飽決也。法不與眾同。"

  絕句在結構上短小精悍,很難做到如律詩般"起承轉合",一般的寫法只能是採用聚焦式的結構,集中描寫一個描繪畫面。但王昌齡的某些絕句卻在第三句另闢新境,將一首七絕分成兩個畫面、兩層境界。

  比如象《芙蓉樓送辛漸》,前兩句用來寫景抒情,後兩句則以議論出之。這種結構,在兩層之間,省略了中間環節,給人以一種跳躍感,有意識留下空白,讓讀者有豐富的想像空間;所以儘管語言簡潔明了,卻能做到深入淺出,耐人尋味。

  明代的王世貞在《藝苑卮(zhi陰平音)言》中曾道:"七言絕句少伯(王昌齡的字)與太白(李白字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二十)

詩中有畫王摩詰

  在盛唐階段,王孟的田園詩派影響頗大,和高岑的邊塞詩派同為那個時期的重要代表。

  王指的便是王維,字摩詰,曾官至尚書右丞,所以又被世人呼作王右丞。而孟則說的是著名的詩人孟浩然。

  孟浩然的年紀長於王維,辭世亦早於王維;由於仕途上不得志,他的一生多在漫遊和隱居中度過。他是田園詩派的先行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其詩風格清新淡遠,除了描寫自然風光外,其餘的多是反映自己的隱逸生活,有《孟浩然集》留世。

  孟浩然是李白的朋友,李白曾寫過首著名的送別詩,即《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還寫過一首《贈孟浩然》,在詩中表達了對孟浩然不慕功名富貴,歸隱高山借酒自娛的生活,和清高品格的讚揚之情。

  王維與孟浩然並稱"王孟",既工詩,又善畫,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贊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自此,遂成定論。

  王維的這一特徵,表現在他常於其詩中運用作畫技法。"經營位置"是我國傳統的畫學六法之一,畫家把許多個別景象通過"經營位置"來組成一個整體,王維在詩中使用此法;如在《渭川田家》中,作者在前八句分敘農家的各種景象,看似比較散漫,但第九句用"閑逸"二字一點,便將這些景象貫穿起來,構成了一幅和諧生動的畫面。

  還有著名的《輞川集》20首,總體構思是通過對山水風光的描寫,來反映作者的隱居生活和情感;在具體作品中,各有著不同的安排,每首詩都是一個獨立的畫面,合起來又是幅和諧的全景,與國畫中的"通景畫"有相似之處。

  中國古代的繪畫,常講究虛實、遠近、大小的處理,王維的詩中也常用到這些技巧來安排布局,而在色彩上,王維詩的主基調往往是綠色,不過他也經常採用多種色彩組合,來表現大自然的豐富多彩,然後又以統一的情調組織起完整的畫面。"詩中有畫"雖主要體現在山水田園作品中,但在一些人物形象的描繪中,也滲透進了畫理,如作品《少年行》、《觀獵》、《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等。

  我國的古典藝術,尤其是詩歌和書畫,都很情調傳神,因此不能將王維的詩簡單的理解成"以畫入詩",僅局限在繪畫技法上;我國古典藝術注重的是在作品中表現出思想感情,如果光把詩寫的逼真如畫,那還不算最高境界,必同兼詩情畫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方稱為上品。而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就是在形似上求神似,達到了意境兩渾的高度。

  所以對蘇軾的評語,只有放入形與神的對立統一中加以全面理解,才能真正感受到王維山水田園詩的魅力和境界。此外,王維歸隱南山前寫的邊塞詩亦很好,情調高昂且奔放,與其寧靜恬淡的田園詩相比,別是一番風光。

分享: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詩歌《擊鼓》的創作背景?

TAG:詩歌 | 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