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煩惱即菩提四
四、道諦:涅槃的證得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需要修道,這便是道諦的內容。修道的方法很多,經說有八萬四千法門。但主要是八正道,八正道是眾生趣向涅槃的不二中道。八正道的內容如下:
(一)正見:是如實的看世界,看人生。正見是相對世人認識的顛倒說的。世人顛倒黑白,指鹿為馬,如五蘊無我,卻執有我;世間無常,卻執永恆;事相虛假,卻執實在;看不到三世因果的延續,卻說無因果;人間是苦,卻執苦為樂。正見是如實見世間真相,使你的認識與宇宙人生真相相符合,從無明的迷惑中解脫出來。 (二)正思維:是正確的思考。人的思考與人的認識有關系,一個無知的人,一個對人生充滿困惑的人,一個帶著錯誤觀念的人,他不可能有合理的思惟。正思惟是要你的思考符合真理,與真理相應,這就必須要在正見的基礎上始能產生。《經》曰: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也是這個道理。正思惟又稱正志。志,是有志向義,正志是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以此引導自己的行為。(三)正語:這是語言的德行。要避免四種語言,即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要說真實語,是符合事實真相的語言。說利益語,所說的話都是利益大眾的,絕不存心害人;說愛語是本著對別人的關心愛護說話,愛語,不是對方愛聽便是了,而是要你具有愛心。
(四)正業:是行為的德行。業有三種:是身業、口業、意業。三業遠離十惡,行十善是正業;遠離顛倒煩惱,勤修戒、定、慧是正業;遠離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通達無我,廣行六度四攝是正業。 (五)正命:是謀生的德行。命是活命,即通過什麼方式得以活命。命有正命、邪命兩種不同,邪命是不正當的謀生手段,比如從社會道德法制來說,販賣軍火、毒品、開賭場、搞皮包公司、詐騙等手段賺錢;從佛教的戒律看,與殺、盜、淫、妄相關的行業,都屬邪命;反之,能用正當手段活命,如為社會道德法律所承認,或是佛教戒律所允許的職業,稱為正命。 (六)正精進:是人生努力奮鬥的德行。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人生奮鬥的目標,為了達到目標,就需要不斷努力,由於目標不同,人們的努力也不一樣,有的努力是道德的,有的努力也可能是犯罪的,如希特勒著《我的奮鬥》就反映了一個戰爭狂人企圖征服世界的過程,是正精進的反面。佛教反對我們從事犯罪的努力,鼓勵趣向德行的努力。《經》中說有四正勤:即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這是以舍惡修善作為人生正當努力的德行。(七)正念:心念活動的德行。修行修什麼?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修念頭。人的行為都取決於人的念頭,世間的一切事態也根源於人的念頭,念頭有善惡、迷悟、染淨,所在世間有凡聖、良莠之分。六祖說:前念迷是眾生,後念悟即佛。佛與眾生距離如此懸殊的東西,差別只在一念。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惡人到成佛只在一念的放下,可知把握念頭是修學佛法的關鍵。
佛經說:六念是我們修學佛法應具的理念。念佛,念佛德行,高山仰止,心嚮往之;念法,念宇宙人生真相,完善人格的德行;念僧,賢聖僧的德行,威儀風範;念戒,行為應當受到道德規範的約束,始能趨向解脫;念施,外舍財物培植福田,內舍煩惱,健全人格;念天,不是羨慕天,而是想天人之福德,知修善行之重要。經論中又說十念:在六念外又說念休息,是止息妄念,使心念趨於平靜;念數息,是觀自己的呼吸,知息粗細、長短、冷熱,繫心於息,心息相依;念身非常,時時想著色身的無常,不貪著世間;念死,念死神隨時都在敲著警鐘,當勤精進。: 從趣向解脫的意義,佛經又說:有四念處。即觀心無常,是觀想心念的無常變化,注意把握,安住正念,不隨它轉;觀法無我,是觀一切法都無常恆不變,主宰的自體,隨緣生滅,有無不定;觀身不淨,觀我們的色身,雖假沐浴更衣,表面似乎幹淨,其實是充滿濃血、糞便,九孔常流不淨;觀受是苦,受雖有苦樂不同,然貪著樂受,則變為苦。四念處能對治我們凡夫於心、受、法、身四處,所起的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 (八)正定:定是專注一境。定,是對心念的一種訓練。通常我們總是身心分離,心靈破碎,於是精神渙散,修定,就是整合身心,收攝念頭。如修數息觀,將心從追逐外境中收回,觀想內身呼吸出入、長短、冷熱,繫心於息,久而久之,身心漸漸合一。又由於念頭專注於呼吸,心念則自然凝聚,於是就會身體健康,精神旺盛。佛經曰: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是說明修定的效果。 定又分正定與邪定。貪著定樂是邪定,修禪定會發生禪悅,禪悅與欲樂一樣都是不可以貪著。《瑜伽菩薩戒》中說:「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味靜慮,於味靜慮見為功德,是名有犯」。聲聞人貪著禪悅則不能趣向解脫,菩薩貪著禪味則不能利他,因此菩薩戒視貪著禪味為犯戒。追求神通而修定是邪定,神通僅僅是一種能力,它需要有健全的人格作為基礎,缺乏健全的人格,而又擁有神通,就象小孩玩火,那是很危險的,因此在佛教中,慈悲、道德、智慧都遠比神通要重要,忽略了德行而去追求神通是不可取的。佛教的修行是依三增上學,即戒增上、定增上、慧增上。其次第是依戒生定,由定發慧。可知佛教中修定目的是為了開發智慧,唯有開發智慧,始能斷除煩惱,完善人格,證得涅槃,解脫生死。那麼,引發無漏慧的禪定,便是正定。八正道是修學佛法的中道行。釋尊當初轉法輪時,開口就說:「一者心著欲境不能離,是非解脫之因;二者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離,永無解脫。離此二邊乃名中道。」(《中阿含·釋中禪室尊經》卷四十三)到世尊入滅的時候,又對阿難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長阿含·遊行經》卷三)。是說解脫,應該靠自己努力,依法而行,法是什麼?八正道也。八正道是人類趨向解脫的最佳方案。
四諦法門,是佛陀主要對聲聞人說的,佛陀當初對五比丘轉四諦法輪時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因此,聲聞對四諦法門的修行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也就是有苦可知,有集可斷,有滅可征,有道可修,這是聲聞的境界。 可是從般若慧觀照四諦法,則又另一碼事了,《經》曰:「無苦集滅道」。以般若慧觀照四諦,四諦法門也是無自性空,這裡我們也還可以採用前面的公式:苦不異空,空不異苦,苦即是空,空即是苦。集、滅、道亦複如是。四諦法門在現象上顯然存在染淨的差別,但從無自性空的本?上觀,苦集滅道則又平等統一了。 從四諦無差別的意義上,可以進一步悟到煩惱即菩提的道理。人世間雜染的苦果,假如它是實實在在的,固定不變,那的確是一件很令人煩惱的事,可現在以般若慧觀照,苦存在並非是固定不變,換一句話說:同樣一種境界,你用煩惱心態對待,可以是痛苦不堪的;假如你用智慧觀照,也可以處處泰然。就象別人罵你、傷害你,你需要在意、執著,才會煩惱;如果不在意,不執著,你還會煩惱嗎?因此人生倘若缺乏般若觀照,處處只有煩惱,沒有絲毫的菩提;如果有了般若觀照,時時都是菩提,就不會有煩惱了。四、道諦:涅槃的證得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需要修道,這便是道諦的內容。修道的方法很多,經說有八萬四千法門。但主要是八正道,八正道是眾生趣向涅槃的不二中道。八正道的內容如下:
(一)正見:是如實的看世界,看人生。正見是相對世人認識的顛倒說的。世人顛倒黑白,指鹿為馬,如五蘊無我,卻執有我;世間無常,卻執永恆;事相虛假,卻執實在;看不到三世因果的延續,卻說無因果;人間是苦,卻執苦為樂。正見是如實見世間真相,使你的認識與宇宙人生真相相符合,從無明的迷惑中解脫出來。
(二)正思維:是正確的思考。人的思考與人的認識有關系,一個無知的人,一個對人生充滿困惑的人,一個帶著錯誤觀念的人,他不可能有合理的思惟。正思惟是要你的思考符合真理,與真理相應,這就必須要在正見的基礎上始能產生。《經》曰: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也是這個道理。正思惟又稱正志。志,是有志向義,正志是樹立崇高的人生目標,以此引導自己的行為。 (三)正語:這是語言的德行。要避免四種語言,即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要說真實語,是符合事實真相的語言。說利益語,所說的話都是利益大眾的,絕不存心害人;說愛語是本著對別人的關心愛護說話,愛語,不是對方愛聽便是了,而是要你具有愛心。 (四)正業:是行為的德行。業有三種:是身業、口業、意業。三業遠離十惡,行十善是正業;遠離顛倒煩惱,勤修戒、定、慧是正業;遠離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通達無我,廣行六度四攝是正業。(五)正命:是謀生的德行。命是活命,即通過什麼方式得以活命。命有正命、邪命兩種不同,邪命是不正當的謀生手段,比如從社會道德法制來說,販賣軍火、毒品、開賭場、搞皮包公司、詐騙等手段賺錢;從佛教的戒律看,與殺、盜、淫、妄相關的行業,都屬邪命;反之,能用正當手段活命,如為社會道德法律所承認,或是佛教戒律所允許的職業,稱為正命。
(六)正精進:是人生努力奮鬥的德行。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人生奮鬥的目標,為了達到目標,就需要不斷努力,由於目標不同,人們的努力也不一樣,有的努力是道德的,有的努力也可能是犯罪的,如希特勒著《我的奮鬥》就反映了一個戰爭狂人企圖征服世界的過程,是正精進的反面。佛教反對我們從事犯罪的努力,鼓勵趣向德行的努力。《經》中說有四正勤:即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這是以舍惡修善作為人生正當努力的德行。 (七)正念:心念活動的德行。修行修什麼?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修念頭。人的行為都取決於人的念頭,世間的一切事態也根源於人的念頭,念頭有善惡、迷悟、染淨,所在世間有凡聖、良莠之分。六祖說:前念迷是眾生,後念悟即佛。佛與眾生距離如此懸殊的東西,差別只在一念。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惡人到成佛只在一念的放下,可知把握念頭是修學佛法的關鍵。 佛經說:六念是我們修學佛法應具的理念。念佛,念佛德行,高山仰止,心嚮往之;念法,念宇宙人生真相,完善人格的德行;念僧,賢聖僧的德行,威儀風範;念戒,行為應當受到道德規範的約束,始能趨向解脫;念施,外舍財物培植福田,內舍煩惱,健全人格;念天,不是羨慕天,而是想天人之福德,知修善行之重要。經論中又說十念:在六念外又說念休息,是止息妄念,使心念趨於平靜;念數息,是觀自己的呼吸,知息粗細、長短、冷熱,繫心於息,心息相依;念身非常,時時想著色身的無常,不貪著世間;念死,念死神隨時都在敲著警鐘,當勤精進。: 從趣向解脫的意義,佛經又說:有四念處。即觀心無常,是觀想心念的無常變化,注意把握,安住正念,不隨它轉;觀法無我,是觀一切法都無常恆不變,主宰的自體,隨緣生滅,有無不定;觀身不淨,觀我們的色身,雖假沐浴更衣,表面似乎幹淨,其實是充滿濃血、糞便,九孔常流不淨;觀受是苦,受雖有苦樂不同,然貪著樂受,則變為苦。四念處能對治我們凡夫於心、受、法、身四處,所起的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 (八)正定:定是專注一境。定,是對心念的一種訓練。通常我們總是身心分離,心靈破碎,於是精神渙散,修定,就是整合身心,收攝念頭。如修數息觀,將心從追逐外境中收回,觀想內身呼吸出入、長短、冷熱,繫心於息,久而久之,身心漸漸合一。又由於念頭專注於呼吸,心念則自然凝聚,於是就會身體健康,精神旺盛。佛經曰: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是說明修定的效果。 定又分正定與邪定。貪著定樂是邪定,修禪定會發生禪悅,禪悅與欲樂一樣都是不可以貪著。《瑜伽菩薩戒》中說:「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貪味靜慮,於味靜慮見為功德,是名有犯」。聲聞人貪著禪悅則不能趣向解脫,菩薩貪著禪味則不能利他,因此菩薩戒視貪著禪味為犯戒。追求神通而修定是邪定,神通僅僅是一種能力,它需要有健全的人格作為基礎,缺乏健全的人格,而又擁有神通,就象小孩玩火,那是很危險的,因此在佛教中,慈悲、道德、智慧都遠比神通要重要,忽略了德行而去追求神通是不可取的。 佛教的修行是依三增上學,即戒增上、定增上、慧增上。其次第是依戒生定,由定發慧。可知佛教中修定目的是為了開發智慧,唯有開發智慧,始能斷除煩惱,完善人格,證得涅槃,解脫生死。那麼,引發無漏慧的禪定,便是正定。八正道是修學佛法的中道行。釋尊當初轉法輪時,開口就說:「一者心著欲境不能離,是非解脫之因;二者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離,永無解脫。離此二邊乃名中道。」(《中阿含·釋中禪室尊經》卷四十三)到世尊入滅的時候,又對阿難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長阿含·遊行經》卷三)。是說解脫,應該靠自己努力,依法而行,法是什麼?八正道也。八正道是人類趨向解脫的最佳方案。 四諦法門,是佛陀主要對聲聞人說的,佛陀當初對五比丘轉四諦法輪時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因此,聲聞對四諦法門的修行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也就是有苦可知,有集可斷,有滅可征,有道可修,這是聲聞的境界。 可是從般若慧觀照四諦法,則又另一碼事了,《經》曰:「無苦集滅道」。以般若慧觀照四諦,四諦法門也是無自性空,這裡我們也還可以採用前面的公式:苦不異空,空不異苦,苦即是空,空即是苦。集、滅、道亦複如是。四諦法門在現象上顯然存在染淨的差別,但從無自性空的本?上觀,苦集滅道則又平等統一了。 從四諦無差別的意義上,可以進一步悟到煩惱即菩提的道理。人世間雜染的苦果,假如它是實實在在的,固定不變,那的確是一件很令人煩惱的事,可現在以般若慧觀照,苦存在並非是固定不變,換一句話說:同樣一種境界,你用煩惱心態對待,可以是痛苦不堪的;假如你用智慧觀照,也可以處處泰然。就象別人罵你、傷害你,你需要在意、執著,才會煩惱;如果不在意,不執著,你還會煩惱嗎?因此人生倘若缺乏般若觀照,處處只有煩惱,沒有絲毫的菩提;如果有了般若觀照,時時都是菩提,就不會有煩惱了。推薦閱讀:
※人生的快樂與煩惱
※NO.1 新婦出門,有點丑
※世間煩惱,皆出渴愛
※生命脆弱,你的內心強大嗎?
※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一、佛教的進取思想 2、怎樣進取 降伏煩惱,金剛能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