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式太極拳新架子與趙堡太極源流考(全) - 天下武林網

陳式太極拳新架子與趙堡太極源流考(全)
來源:武當->2003年第2期 作者:羅名花 點擊: 1161 發布時間:2008-09-23 雙擊滑鼠滾 字體:[大 中 小]
 

陳式太極拳新架子與趙堡太極源流考(上)

前言

  

  陳式新架太極拳說,始於唐豪先生。1930年,他在陳氏族人陳子明的陪同下去陳家溝訪問,撰寫了「太極拳的發展及其源流」一文。其中講:陳溝新架十三勢的編者是陳氏十四世陳有本,他和陳長興同輩。

  在唐豪先生看來,現在只有陳鑫的拳架可以代表陳氏「新架」,陳鑫架現在儘管無人會練,但在他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中,卻給我們留下了文字和圖形的記錄,已不難考查。那麼,被顧留馨先生命名為陳氏「新架」的另一套架子,即所謂陳青萍編的「圈」架,也不難考查,這就是陳青萍、陳景陽、任長春至杜元化一系,載於杜元化《太極拳正宗》中的拳架。此不但有圖解,而且還有該拳之源流說明(現在的趙堡傳人也都在練)。

  本世紀初,陳家溝人陳鑫為闡發祖輩練拳經驗,寫成了《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以下簡稱《圖說》)。1932年,在河南省國術館館長陳泮嶺資助下,1933年在開封出版,公開了陳氏「新架」太極拳的內容。

  與此同時,在河南省國術館任教的沁陽義莊人杜元化(字育萬),撰成《太極拳正宗》一書(以下簡稱《正宗》),陳泮嶺館長特為之作序,於1935年春在開封出版,首次公開了部分趙堡太極拳的內容。

  上世紀30年代出版的這兩本書,是陳氏「新架」太極拳和趙堡太極拳較為原始的記錄,為我們研究和探索陳氏「新架」太極拳和趙堡太極拳理法及其淵源關係,提供了極為可貴的,最為直接的史料。這兩本書中所繪製的拳勢圖都極為相似,尤其是金剛搗碓、單鞭、白鵝亮翅、摟膝拗步、野馬分鬃、閃通背、倒卷肱、掩手捶、鋪地錦、十字腳等拳勢動作則完全相同。唯不同的是,《正宗》公開了「背絲扣」理論,《圖說》出現了「纏絲精」的新概念。

  《正宗》13節,共64勢,《圖說》13勢(亦稱十三勢分節)共66勢。兩個拳架僅為分節化法和個別名稱有差異,整體上從頭至尾是一脈相承,酷似孿生兄弟。除此再看《圖說》與《正宗》拳勢圖的比較,便會一目了然。

  由此已不難看出,《圖說》陳有本至陳鑫架,《正宗》陳青萍至杜元化架,實宗一師之傳無疑,正如太極拳史學家吳文翰先生所指出的,「可證明他們是同出一源」。

  下面,讓我們看看陳青萍與陳溝、趙堡兩處太極拳的關係。

  陳青萍是太極拳史研究中的關鍵人物,因為他雖不是陳家溝人,但卻屬陳氏家族,是和陳長興齊名的一代太極拳宗師,並傳拳給武禹襄,武氏又創著名的武式太極拳。

  

  陳青萍和陳溝太極拳的關係

  

  1、從唐豪先生1930年去陳溝調查後所列出的「上承老架而又發展為新架的傳拳世系」中,看不出陳有本傳陳青萍。

  2、被顧留馨先生譽為「陳氏太極拳源流最可考信之直接史料」的《陳氏家譜》中,唯獨赫赫有名的陳青萍,既不見其名,又不見其注。請看顧先生原文部分:

  ……(第36頁)十三世秉士、秉旺旁註:拳手可師。十四世長興旁註:拳師。十五世耕耘旁註拳手。(第45頁)十三世公兆旁註:拳手可師、大家。十四世有恆旁註:拳手大家。有本旁註:拳手最高,教侄出眾。十五世伯繰、仲繰、季繰。旁註:此三人拳術最優,仲繰、季繰旁合注神手二字。十四世巽旁註:拳手可師。(第46頁)鵬旁註:拳手可師。(第51頁)十五世仲繰旁註:武生,文武皆全;季繰旁註:拳手神妙;二人名下又合注拳師神妙。十六世篧旁註:武生。繰、淼下合註:拳師最優。鑫旁註:文武皆通。末有「我高曾祖父文兼拳最優。森批」字樣。

  此處就根本找不到「森批」陳青萍的情況

  3、顧留馨在其《太極拳術》中,曾根據《陳氏家譜》和《陳鑫陳氏家乘》稿本,列出了《陳家溝陳氏拳家世系簡表》和「附註」,其中雖將陳青萍列於陳有本名下(僅有陳青萍一人),但並沒有「注以X符號」(顧先生在「附註」中曾云:「本表稱《陳家溝陳氏拳》世系簡表」者,以陳氏後裔浩繁,自陳王廷創造太極拳後,族人累代習其拳,無分男女,譜中凡拳技著名者,始傍注拳手、拳師、拳手可師、拳最好等字樣,表中注以X符號)。

  4、唯一能見到陳青萍為陳有本門人的只有陳鑫所著《陳氏家乘》。其中講:「有本習太極拳,尤得驪珠。子侄之藝,皆其所成就。風度謙沖,常若有所不及。當時精太極拳者率出其門。有本門人陳青萍、陳有倫、陳奉章、陳三德、陳廷棟均有所得。青萍傳趙堡鎮和兆元、張開、張罩山。

  但是,根據今人的研究結果可證,陳鑫《陳氏家乘》的可信程度極小,因為它是「陳鑫在《陳氏家譜》之外,為了撈取太極拳『陳家傳』的功名而有意加編」的。其理由大致如下:

  第一,《陳氏家譜》與《陳氏家乘》的重大差別在於有無太極拳一詞。

  陳氏家譜是1930年唐豪去陳家溝調查太極拳源流時得之於陳氏族人陳槐三家藏,當時陳槐三已亡故。陳槐三(淮三)即陳淼,同治六年(1867)御賊中陣亡。他是陳鑫的堂兄弟。

  《陳氏家乘》是陳鑫根據《家譜》編寫的,是與《陳氏太極拳圖說》同時編寫的,時間當為1908年至1919年或者更晚一些。

  《陳氏家譜》:

  陳王庭,陳氏拳手。陳繼夏,拳手可師。陳敬伯,拳手可師。陳鵬,拳手可師。陳長興,拳師。陳耕耘,拳手。陳有恆,拳師。陳有本,拳師。陳衡山,拳最好。

  《陳氏家乘》:

  陳王庭,精太極拳。陳繼夏,精太極拳。陳敬伯,好太極拳。陳鵬,習太極拳入妙。陳長興,傳其父學。陳耕耘,能世其(指其父陳長興——筆者)業。陳有恆,精太極拳。陳有本,精太極拳。陳衡山,精太極拳。

  《陳氏家譜》是陳溝陳氏族人按期接續的,稱謂「續家譜」,非出自陳鑫之手。陳衡山曾參加咸豐三年(1853)柳林之役的戰鬥。據此推算,續到他這裡,按三十餘年一代人的習俗,約在1855年前後。這時陳鑫是個六周歲的娃娃,不可能參與此事。對比兩者,我們就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由歷代陳氏族人接修的《家譜》,對陳王庭等人均注為「拳師」、「拳手可師」、「拳手」、「拳最好」等字樣;而到了《家乘》中,這些小注一古腦兒全改成「精太極拳」、「善太極拳」、「好太極拳」、「太極拳入妙」等字樣。可見《家乘》提供的是偽證,不可信。

  第二,陳鑫不善太極拳而著《陳氏太極拳圖》說。

  陳鑫編寫《圖說》的時間是從光緒三十四年(1908)到民國八年(1919),歷時12年。這時,他從58歲到70歲。陳鑫曾說過,他既不會太極拳,也不會炮捶。這在他的《自序》中講得非常明白。他說:「我先大人命我先兄諱篧習武,命愚習文。習武者武有可觀;習文者文無所就,是誠予之罪也。夫所可幸者,少小侍側,耳聞目見熏蒸日久,竊於是藝,管窺一般。雖未通法華三昧,而於是藝僅得枝葉,其中妙理循環,亦時覺有趣。迄今老大已七十有餘。苟不即吾之一知半解,傳述於後,不且又加一幸哉。」他說現在已七十多歲了,只是一知半解。這不是謙詞,實際如此。這種情況,在《圖說》中到處都有暴露。陳鑫既然不習武,編寫《圖說》必須有人幫助他,而他對此諱莫如深,絕口不提。證明陳鑫的族系城府之深(有人撰文說杜元化「並為陳鑫編著了《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我們認為,不是編著而是幫助)。

  第三,《圖說》的理論核心「纏絲精」是反經絡學說的。

  《圖說》的理論核心是所謂「纏絲精」。這是陳鑫根據他對「河圖」「洛書」的理解提出來的新概念。

  陳鑫並不精醫術,這在南陽張嘉謀為其寫的《墓銘》中講得十分清楚。然而,他在《圖說》中不惜篇幅,大量抄錄醫理的目的是為了表明他的拳與經絡學說的關係。他列出了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之四,與拳沒有任何聯繫,讓人墮入五里霧中。陳鑫在經絡之外,提出了「精」的概念。他這個「精」,不循經絡而運動,卻穿經跳絡在人身上纏來繞去(亦看不見,摸不著),有如遊絲,於是命名為「纏絲精」。這可是一大「發明」。其實,「纏絲精」不是陳鑫從「河圖」中悟出來的,而是從長拳108式《拳經總歌》「諸靠纏繞我皆依」得來的啟示,套到「河圖」上去的。陳鑫說:「太極拳纏絲法也」。他把「纏絲」擴大到整個太極拳。這是以偏概全,是太極拳的倒退。太極拳的動作,曲伸、開合、吞吐、收發、進退、顧盼、走化、松彈等等,都不能用「纏絲」概括。怎麼能說「太極拳纏絲法」也。

  陳鑫杜撰的「纏絲精」完全破壞了人體經絡系統,不循經絡運行,而從一個經系跳到另一個經系,跳來跳去。試問,氣血不循經絡運行,那麼循的是什麼路線?經絡是科學而不是迷信。「纏絲精」是什麼呢?它貌似符合經絡學說,也確實不惜篇幅抄了一大堆經絡學說的原理,但是,它實質是反經絡學說的偽說,欺人之談。

  第四,陳鑫遠沒有理解《易》的本質,去《易》遠矣。緣何能說他「以易理說拳理」?

  《易》的原理是辯證法。《繫辭下》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說《易》這本書不是永遠不變的,《易》作為法則一直在變,不拘形式,變通在爻之間,上下兩卦變化無常,剛柔相變換,不可作為死教條,只有隨著變化採取適當的對應措施,這正是太極拳的指導思想。王宗岳《太極拳論》有:「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默,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陳鑫把三千年前的卜辭當作固定不變的教條,硬往太極拳上套,完全違背了《易》理。

  由上述情況,可以認為陳鑫在《陳氏家乘》中,首列陳青萍於陳有本門下,顯然是有意製造趙堡太極拳「陳家溝傳」的假史。這與他加工編造《陳氏家乘》之目的是一致的(同時,所謂陳王庭「遺詞」也很有可能出於陳鑫偽造)。

  

  陳青萍和趙堡太極拳的關係

  

  1、《正宗》載,趙堡鎮原來就有太極拳名師,其歷代傳承關係是,蔣發——邢喜槐——張楚臣——陳敬伯——張宗禹等。《正宗·武當太極拳溯始》說,趙堡鎮邢喜槐從蔣發學而傳同盟弟張楚臣。「張楚臣先生,原籍山西人也,初在趙堡鎮以開鮮菜鋪為業,後駿發,改作糧行,察本鎮陳敬伯先生人品端正,凡事可靠,所以將此術全盤授之。其後,陳先生欲擴張此術,廣收門徒至八百餘,能得其一技之長者一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統其道者,唯張宗禹先生一人,其後,傳給其孫張先生彥。彥先生又傳給陳先生青萍。青萍先生傳給其子景陽及歷代傳人很多……不能備載」。

  2、趙堡太極拳不但由來已久,而且經久不衰。

  趙堡太極拳由來已久,它始源於明末清初,時王宗岳去鄭州經商路過趙堡之永安寺而收蔣發為徒,帶至山西學藝。蔣發從山西學成拳藝歸里首傳邢喜槐,之後,邢又傳張楚臣,張又傳陳敬伯,陳又傳張宗禹,張又傳張彥,彥先生又傳給陳青萍,共計傳了七代。之後,陳青萍又傳給陳景陽、和兆元、任長春、武禹襄等人。任長春、張敬芝則又傳杜元化等人,近、現代又有陳應銘、侯春秀、和敬芝、和慶台、陳學忠、侯轉運、侯占國、劉會峙、鄭伯英、鄭悟清、和學信、和學儉、任之義、張宏道、鄭瑞、鄭鈞、王慶升、劉小凱、趙策、宋蘊華、王海洲、戚建海、劉瑞、李隨成、王喜元等一大批頗有名望的趙堡太極拳傳人。早在清康熙年間,四皇子胤禎(雍正皇帝)曾慕名來到趙堡,為褒揚趙堡太極拳技,特為趙堡之關帝廟題寫了「乾坤正氣」四個大字。

  尤須提及邢公喜槐,天資聰穎,敏而好學,久練拳藝,深悟其理,將趙堡太極拳練達爐火純青之境地,遂將趙堡太極拳演變成三種架子——代理、領落、騰挪。後,張彥將此三種架子悉心傳授於兒子張應昌和高足陳青萍。青萍傳和兆元、李景顏等人。張應昌以領落架最為擅長,和兆元以代理架為最,騰挪架以李景顏而冠其首。

  3、陳青萍並沒有自創「圈」架,這是不知實情人的誤會。

  顧留馨先生以架式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後逐步加圈的拳藝特徵,認為陳青萍創編了「趙堡架」。這實際上又是一個誤會。由《正宗》和上述情況可知,陳青萍沒有創編「趙堡架」,他所演練的是張彥傳授的趙堡太極拳。初學趙堡太極時,拳架開展大方,速度較快,重點練著熟的勁路及活動筋骨,待拳架定型後,隨著功夫的純熟,年齡的增長,可適當地減緩速度,縮小拳架,由外帶里,由內達外,在不改變原套路的原則下,按照蔣發秘傳《總歌》(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呈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拳架中每勢練夠十三個字(一圓、上下、進退、開合、領落、迎抵)亦稱十三樣手法。逐層加深。當練至第八層「背絲扣」(又稱連聯)時,「背絲扣」順逆S型太極圖,在全身各大關節自然呈現,即所謂無極而太極。此時拳架極為複雜,是為登堂入室之徵象也。旁觀者以為「練後加圈」。看來顧留馨不知趙堡尚有蔣發太極拳《總歌》及「背絲扣」理論的秘傳,便以陳青萍當年走架風韻與眾不同為依據,誤以為陳青萍創造了新架——趙堡架。

  4、陳青萍贅婿於趙堡鎮一說與史實不符。

  陳青萍是溫縣陳家溝陳卜第15世孫,其父錫輅在其祖父萬拔、叔祖父萬選時,因故移居陳家溝東鄰王圪壋村。

  當時,趙堡鎮較大,商業較繁榮,又是交通中心,南來北往的客商大都在趙堡鎮落腳做生意。陳青萍的父親錫輅,便在趙堡鎮租了一個地方做起了糧食生意。其父下世後,青萍繼承父業,接著做糧食生意。由於他對遠來近到的商販、鄉親,老不欺,少不瞞,生意便興隆起來。於是便在趙堡鎮關帝廟逐漸置地,建房屋60餘間,在其周圍購置田地200餘畝。這樣,他就在趙堡鎮定居下來。陳青萍下世後,其子河陽、漢陽,繼續在趙堡經營糧行,現家中仍放著當年用的方斗。

  在封建社會裡,禮教是相當嚴酷的。在那個社會中,贅出去的人,倒嫁是要更名換姓的(現在的農村許多地方仍是這樣),並且在原籍的家譜上不再延續子孫。

  陳青萍一是沒有改名換姓,二是其子孫後代一直在陳氏一脈的家譜上延續,陳青萍直系十九代後人陳運通、陳中詳,每年春節都要到王圪壋村祭祖拜年,團聚敘談。另一方面,在當時,被贅出去的人都是家境貧寒者,娶不上妻子,方才做上門女婿。而陳青萍家產豐厚,娶了三房妻室(朱氏、侯氏、王氏)。眾多事實都說明了陳青萍不是贅婿趙堡。

5、並非陳青萍到趙堡後趙堡才有太極拳——趙堡架。

  從眾多趙堡太極傳人的傳譜、秘譜、抄本和論譜,以及杜元化《太極拳正宗》等材料證明,陳青萍以前,太極拳在趙堡已傳了六代。現先以陳敬伯的有關資料為證。陳敬伯家譜記載,陳敬伯家由其祖父陳文舉從陳伯庄遷入趙堡,家譜中有《敬伯公傳》曰:「陳王甚,又名敬伯,字長青,生於康熙丁亥年(1707年),卒於乾隆辛亥(1791年),理精太極,已達妙手神化境也」。可證陳青萍以前趙堡有太極拳。陳敬伯已是一代宗師,這是盡人皆知的史實。

  後以《武當》雜誌在1998年第八九兩期連載的王震川獻稿、譚大江校評,題為《孤本殘卷秘典,隱世歷劫重光——記評趙堡太極拳歷史文獻的重大新發現》的重大消息為證,更可說明問題。這次發掘出的古本趙堡《太極秘術》殘本,使人「不看不知道,一看拍案叫」。因為這本古籍秘本無可辯駁地說明,它是趙堡太極拳極其珍貴的一份歷史文獻,它填補了趙堡太極拳歷史資料的關鍵空白,為研究趙堡太極拳的源流和有關人物與理論著述,以及與陳式太極拳的關係等問題,提供了極為難得而有力的證據。因為該文考評認為:第一,《太極秘術》殘本之「原序」的作者王柏青,在開篇第一句便說:「余從師於溫州張楚臣」。其中又言道:「余秘而習之已歷四十餘載」,落款是「雍正六年冬月,愚叟王柏青留示」。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愚叟」之自稱,表明作序的王柏青當時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他的生年則應在公元1653年左右,即清順治十年左右。這時正是清朝的最初時期,王柏青為趙堡太極第四代傳人。以他的生年往前推三代(張楚臣、邢喜懷、蔣發),推知蔣發的生年為明朝萬曆二年(傳統一貫的說法),即公元1574年,其間有八十年左右,三代間隔平均時間是二十七八年,這非常吻合於蔣發生於明萬曆二年這個事實。這一史料證明了趙堡太極傳人對於蔣發生平年代歷來的說法,毫無疑義是正確無誤的。第二,《太極秘術》殘本,保存下來了第二代傳人邢喜懷的《太極拳道》和《太極拳說》二篇,第三代傳人張楚臣的《太極拳秘傳》一篇,第四代傳人王柏青的《太極丹功義詮》和《太極丹功要術》二篇。這些太極拳經的新發現,使趙堡太極的理論體系與承傳關係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第三,趙堡太極的歷史傳承,既不是保守的,也不是單傳的。王柏青在《太極秘術》序中明確言道:「余從師於溫州張楚臣。老師曰:是術得之於道門,精微□□□不可言傳之妙。德不修者不與之,名利重者難成之,才不足□□□之。故擇者不易,爾宜慎密勿惰」。此段敘述說明,王柏青和陳敬伯一樣,同為張楚臣的入室弟子。現在所知,一代蔣發曾傳藝給陳溝陳王庭,三代張楚臣傳藝給王柏青,四代陳敬伯傳藝給陳溝陳秉旺、陳公兆,六代張彥傳張應昌和陳青萍,七代陳青萍傳和兆元與永年人武禹襄等,均非單傳。第四,《太極秘術》的留世,是得自於非太極門派的醫家,它保證了該史料來源的真實可靠性。

  6、陳青萍學的是趙堡太極,傳的也是趙堡太極,並非什麼「陳氏新架」。

  這一點,現今陳青萍當年一脈相傳下來的眾多門徒,均可以得到證明,不管是鄭悟清、鄭瑞的《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闡秘》和宋蘊華的《趙堡太極拳圖譜》,還是王海洲的《秘傳趙堡太極拳》、和少平的《和式太極拳七十二式圖說》,以及張彥、張應昌、張汶、張金梅、張敬之、侯春秀一脈相傳至劉會峙的《武當趙堡傳統三合一太極拳》,無不表明陳青萍學的是趙堡拳,教的也是趙堡拳。

  如果說陳青萍在趙堡傳的是陳溝太極(史實是沒有),那麼,為何陳青萍在趙堡傳拳時不將趙堡之說推倒,而立陳卜(始祖)、陳王廷(九世祖),為太極拳創始人呢?反而還要傳其徒武禹襄說太極拳始自張三丰;傳門人說蔣發學拳于山西王宗岳呢?陳青萍又未另立門戶,自己所傳為什麼不稱為陳氏太極拳或陳氏什麼架,而稱武當派?武術中所分門派歷史已久,卻甘願作趙堡太極拳的一代傳人。

  再者,古來武林中最重師承。既然楊祿禪學於陳溝門中,陳溝在傳授太極源流時是怎樣說的呢?如果陳長興傳楊祿禪時,說「陳卜」或「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楊師決不會違師所傳而尊「張三丰創太極拳」。雖然在拳藝上獨具風格,可自成一派,但都承認師傳,決不會數典忘祖,違背歷史事實。這樣看來,陳長興是根據歷史傳授——張三丰是太極拳的創始人,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再傳陳王庭,後至陳長興、楊祿禪。不僅如此,而且這也表明,陳長興以前也是承認上說的。

  7、陳發科時代亦未見陳青萍或陳溝創(編)太極拳說。

  1928年,許禹生將陳溝太極拳掌門人陳發科請去北京教拳的時候,正是太極拳聲名顯赫的時期,並且陳發科的武功亦非同一般,這是當時北京武術界盡人皆知的事。但唯獨沒有陳發科講太極拳乃陳家所創和陳青萍編趙堡架一說。這在他當時教過的許多學生的言詞和態度中便可見一斑。譬如著名的太極拳家、陳發科的學生沈家禎所說,「太極拳為張三丰創造」,承認太極拳是王宗岳傳蔣發,蔣發傳陳溝。日本《武術》雜誌1986年第1期刊載日本學者撰寫的《顧留馨老師訪問追記》一文。文中顧留馨講:

  ……曾引起了很大的爭論。爭論是從太極拳起源引起的,有些人說太極拳由張三丰創造,與我合作編書的沈家禎先生,比我年高,學識淵博,亦主張太極拳為張三丰所造之說,我則堅決反對……

  沈家禎和顧留馨同為陳發科的學生,此足以證明陳發科並沒有講過太極拳為陳溝或陳氏家人所編(創),對於傳統的張三丰、王宗岳、蔣發源流說,至少是默認的。

  8、陳青萍和趙堡太極拳傳人均擁有王宗岳《太極拳譜》,而陳溝卻無。

  第一,陳青萍和趙堡太極拳傳人擁有王宗岳《太極拳譜》,現已得到當今趙堡太極拳協會,和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和有祿珍藏的太極拳古秘抄本的證實。因為其中有《太極拳論》附「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原注云此系武當山張三峰老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太極拳經》(附註山右王宗岳遺著)、《十三勢歌》、《十三勢行功心解》、《打手歌》、《太極拳正宗論五字妙訣》、《撒放密訣,擎引松放四字》、《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及陳青萍作《太極拳架六要及歌訣六首》等與武氏抄本對照,可明顯看出武氏及其傳人對其進行了修改、潤色和補充的淵源關係。

  第二,陳青萍曾傳王宗岳《太極拳譜》於武禹襄這一史實,亦可以得到現今武式太極拳傳人的證實。著名的武式太極拳傳人喬松茂、薛乃印,曾發表「武式太極拳的源流及特點」和「武式太極拳見聞淺錄」等文章,公開說明這一情況。現照錄於下,以證史實。

  武式太極拳始祖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永年廣府城內東街人。長兄澄清,字秋瀛,官任河南舞陽縣知縣。次兄汝清,字酌堂,清刑部員外郎。兄弟三人自幼從父習洪拳,家頗富有,並於永年廣府城內東西兩街各開茶莊一處,後將兩茶莊合併,騰出西街市房租給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經售藥材,店名太和堂,禹襄和其兄見其店夥計均習太極拳,輕靈巧妙與己所習迥然不同,遂以客東之誼求授,雖習數年,而奧妙終難曉悟。素聞河南趙堡鎮陳青萍拳藝精湛,禹襄乃於赴兄任所之便訪而從學。正值陳師有售出土地未撥丁名之憂和受人誣告入獄殺身之難,禹襄通過在舞陽當知縣的兄長武秋瀛,代為奔走而解之。陳師甚感其恩,隨傾心授藝相報,體示口解,備極詳盡。

  陳師所授拳技與禹襄從太和堂學得的拳架大不相同,禹襄邊學邊練,並將所學拳理拳訣作出札記,晝夜研習(四十餘日),悉得其髓,理法盡知。復將陳師所贈的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拳勢概要圖》和《拳論》一併抄繪攜歸。與其甥李亦、李啟軒(如獲至寶)一同研習,兩年後技藝驟進,理法大明,竅要盡能施於身(復在原拳架的基礎上加以改創,輾轉三載,方成今貌)。

  由上述情況看,李亦當年在「跋」中講,王宗岳《太極拳譜》得自於舞陽鹽店,現在看來可能是個託詞,因為並沒有說清鹽店的確切位置和詳細地址,誰也不可能找到。可想而知,武、李這樣做的目的,也正是好心保護陳青萍,不至於給他帶來麻煩。

  第三,武式一脈傳人郝少如先生所著《武式太極拳》一書,「附錄一」有「李亦先生於1881年抄贈郝為真的王宗岳《太極拳譜》全文」的提名,而非命名「武式《太極拳譜》全文」,這足以證明《太極拳譜》內文應為王宗岳所傳流(對照郝和珍藏本的影印件,亦不難看出)。

  第四,陳溝除了得王宗岳的《打手歌》不全外,王宗岳《太極拳譜》的其它內容,也都未曾得到。如唐豪先生在「廉讓堂本《太極拳譜》考釋」中說:「陳溝無王宗岳《太極拳論》及《太極拳釋名》,亦無《十三勢行功歌》」。

  以上足以說明,陳青萍是得趙堡之傳,而非陳溝。既沒有贅婿,也沒有創趙堡架,更沒有教授什麼陳溝「新架」。所有強加於陳青萍頭上的不實之詞,均出於別有用心之人的附會和捏造(這和「誤合」兩個陳王庭,以撈取功名,和虛張陳溝聲勢是一個手法)。

  

  陳氏「新架」太極拳源於趙堡

  

  近代太極拳新流派、新拳架(能形成一套理論)的產生,有其時代背景和特殊環境相配合。一般都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新流派創始人的功力與智慧是超人的,多為文武兼備的一代名師,是公認的傑出人物。第二,出師後,善交各門派名流,能博採眾長,為己所用。對本門拳術的創新和發展有獨特貢獻,被傳人奉為一代宗師,是推崇備至的人物。

  陳有本和陳青萍僅具備上述第一條。二陳作為傑出的名師,被當時鄉人所推崇。可是,他們久居陳溝、趙堡,長期守在父輩或名師身邊,受封建倫理門規的制約及師兄弟的羈絆,要創編新架也難以實現。與此相反,近代太極拳各流派的創始人如楊祿禪投師於陳溝陳長興,創楊式太極拳於北京;和兆元拜師於趙堡陳青萍,創和式太極拳於北京;武禹襄從師於陳青萍,創武式太極拳於永年;吳鑒泉從父學藝於北京,廣交拳界朋友,創吳式太極拳於上海;孫祿堂拜郝為真為師,集形意八卦之長,創孫式太極拳於北京。著名的內家拳、形意拳和八卦掌新流派的誕生,基本上也都具備上述兩個條件。因此我們認為,所謂陳有本、陳青萍創新架之說,既不具備上述的兩個條件,又無任何根據,只能是某些人的道聽途說和主觀臆想而已。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本質 能量傳簇
太極拳實戰 淺談太極推手實戰制勝技巧(3)
近百年來太極拳的演變 1
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的源流 —— 佚名
論太極圖的原理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