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跟著《心經》「觀自在」……

{  秋意圓滿  }

願化作秋風 拂去心間的塵埃

心經|傳喜法師書於五台山

一時,

佛陀在靈鷲山入甚深的光明定,

周身放大光明。

舍利弗尊者請問觀世音菩薩:

這大光明定是怎樣的境界?

觀世音菩薩為他解答,

這,就是《心經》的由來。

?

《心經》由觀世音菩薩宣說

觀世音菩薩代表一切諸佛的悲心

與佛陀的其他經典不同,《心經》是由觀世音菩薩宣說的。從佛法的教理上,觀世音菩薩代表一切諸佛的悲心,是佛報身的狀態。所以這部經典,是由報身佛而不是化身佛來宣說的。

 

化身佛入於法身佛的定;這一法身的境界,由報身佛的觀世音菩薩來講解;最後,又由化身佛釋迦牟尼佛來印證。這部經中,既包含著化身佛和報身佛,也包含了法身佛。

?

照見五蘊皆空

迴光返照,不向外求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句話,涵蓋了佛陀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

「觀自在菩薩」,這其中就蘊涵著戒定慧。「觀自在」,迴光返照,不向外求,這是戒;迴光返照,本然常住,這是定;這個「觀」如如不動,就是慧。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直接地觀察萬法的本性,從而「照見五蘊皆空」。當照見五蘊的本性,就能夠到達彼岸。

 

能到達彼岸,是因為此岸本就是沒有的,生死本就是不存在的。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沒有生死的人,沒有娑婆世界,就自然地「度一切苦厄」。

心經掛軸(傳喜法師書)

經文中,「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側重於尋聲救苦,其重點在於「用」;而「觀自在」的重點則在於「體」、在於「定」。

 

我們的「觀」是不自在的,落於種種境界。五蘊的泡沫,將我們的「觀」、我們的佛性都淹沒其中,所以背覺合塵,背離我們「觀」的佛性,合於五蘊的聚沫之中,故而有了生死輪迴流轉。

 

而如果能夠「觀自在」,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將我們的佛性作為主體,明明歷歷而不迷昧,那就「一念清凈心,便是法王印」。

 

所以《心經》既是佛的《心經》、法的《心經》、僧的《心經》,也是我們的《心經》。當我們在經典的引導下,迴光返照,觀「觀自在」,這覺悟到的佛性就是般若體,就是如來體性。這個甚深的智慧,就能夠帶著我們到達彼岸。

?? 摘自傳喜法師開示


推薦閱讀:

潘麟著《心經直解》連載十一
心經廣義-----馮寶瑛演講
吳雄志講述心經通解
《心經》解讀-《心經》的真正作用及好處--破三障,除煩惱
試解《心經》

TAG: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