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五音療法 [圖片]

中醫五音療法

 

余瑾(廣州中醫藥大學針推學院)

一、中醫音樂療法的起源

1、遠古

中國音樂療法的歷史,可以從遙遠的古代回溯到近代,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的研究發現一些圖案中已有音樂舞蹈行為,並可以意會到其中的保健治療意義。如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龍山文化等。《呂氏春秋·古樂篇》云:「昔陶唐之時……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原始歌舞實際就是一種音樂運動療法,對舒解鬱氣、暢達筋脈、調理心身確有好處,而且容易普及施行。

2、春秋戰國時代

隨著中華古代文明的全面發展,中國音樂保健治療意識和方法也得到完善和發展,這以《樂記》音樂理論和《內經》的五音學說為集中代表,形成早期的中醫音樂療法的思想體系。

2.1 《樂記》

《樂記》是我國最早、影響最大的音樂理論專著,為《禮記》的一個篇章,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相傳為孔子再傳弟子公孫尼子所作。漢成帝時,劉向校《禮記》輯得二十三篇,以十一篇編入《樂記》,這十一篇包括:樂本、樂論、樂禮、樂施、樂言、樂象、樂情、樂化、魏文侯篇、賓牟賈篇、師乙篇等。《樂記》對音樂理論進行系統的整理,把五音(角、徵、宮、商、羽)的理論確定下來,探討音樂的原本;音樂的產生與欣賞;音樂對社會與個人作用,重視樂和禮的關係。《樂記》云:「樂者樂也,琴瑟樂心;感物後動,審樂修德;樂以治心,血氣以平。」,從中可透視出音樂與心身調理的關係。

2.1 《黃帝內經》

先秦時代的《黃帝內經》認為音樂與宇宙天地和人體氣機密切相通的,把五音引入醫學領域,不但與人體內臟、情志、人格相密切聯繫,而且可以用來表徵天地時空的變化。

《靈樞·五音五味篇》有專章命題論述,把五音所屬的人,從性質和部位上,分別說明它和臟腑陰陽經脈的密切關係,並指出在調治方面所應取的經脈。同時又列舉五穀、五畜、五果和五味,配合五色、五時對於調和五臟及經脈之氣各有重要作用。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素問·金匱真言論》把五音階中宮、商、角、徵、羽與人的五臟(脾、肺、肝、心、腎)和五志(思、憂、怒、喜、恐)等生理、心理內容用五行學說有機地聯繫在一起,詳細地提出:「肝屬木,在音為角,在志為怒;心屬火,在音為徵,在志為喜;脾屬土,在音為宮,在志為思;肺屬金,在音為商,在志為憂;腎屬水,在音為羽,在志為恐。」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中,根據五音多與少、偏與正等屬性來深入辨析身心特點,是中醫陰陽人格體質學說的源頭,由此可見辨證配樂的思想。

中醫五運六氣學說,提出五音健運,太少相生。五運的十干既各具陰陽,則陽干為太,陰乾為少。例如:甲巳土宮音,陽土甲為太宮,陰土巳為少宮,太為有餘,少為不足。又如甲為陽土,陽土必生陰金乙,即太宮生少商;陰金必生陽水丙,即少商生太羽;陽水必生陰木丁,即太羽生少角、陰木必生陽火戊,即少角生太徵;陽火必生陰土巳,即太徵生少宮。如此太少反覆相生,則陰生於陽,陽生於陰,而不斷地變化發展。應用五音來表徵大自然時空變化的規律,成為「天人合一」學說的重要基石。

3.從漢代到清代這二千多年來,中醫音樂療法由一些醫家在臨床醫學的多個方面,開展實踐運用,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就整體理論和操作方法體系而言,發展緩慢,也不系統,未得到廣泛傳播和應用。

近十多年來,隨著人類醫學模式的變化和對中國傳統醫學的再認識,中醫傳統音樂療法開始受到不少國內外音樂治療的學者的積極關注,並展開了研究,逐漸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二、音樂的五行歸類

中醫的音樂療法的五行歸類,就是是根據宮、商、角、徵、羽(分別對應1、2、3、5、6)這五音表現為基礎,以五調式來分類,力求準確地符合五髒的生理節律和特性,結合五行對人體體質人格的分類,分別施樂,從而達到促進人體臟腑功能和氣血循環的正常協調。

1、土樂

以宮調為基本,風格悠揚沉靜、淳厚莊重,給人有如「土」般寬厚結實的感覺,根據五音通五髒的理論,宮音入脾,對中醫脾胃功能系統的作用比較明顯。

2、金樂

以商調為基本,風格高亢悲壯、鏗鏘雄偉,肅勁嘹亮,具有「金」之特性,根據五音通五髒的理論,商音入肺,對中醫肺功能系統的作用比較明顯。

3、木樂

以角調為基本,風格悠揚,生機勃勃,生機盎然的旋律,曲調親切爽朗,舒暢調達,具有「木」之特性,角音入肝,對中醫肝功能系統的作用比較明顯。

4、火樂

以徵調為基本,旋律熱烈歡快、活潑輕鬆,構成層次分明、情緒歡暢的感染氣氛,具有「火」之特性,徵音入心,對中醫心功能系統的作用比較明顯。

5、水樂

以羽調為基本,風格清純,凄切哀怨,蒼涼柔潤,如天垂晶幕,行雲流水,具有「水」之特性,羽音入腎,對中醫腎功能系統的作用比較明顯。

(2) 治療樂曲舉例

近現代以來,基於五行理論的治療音樂有了初步的發展,按中國音樂學院編製的中國天韻五行音樂,是比較符合中醫五行理論的一套音樂,並結合不同病人體質或證型給予安排設置。該五行音樂每行分陰陽二韻,可用於辨證施治,茲簡要介紹如下。 

 

理論依據

曲目

調式

意境

功效

適用症

脾屬土,

在音為宮,在志為思

 

黃庭驕陽

陽韻

驕陽似火

濕氣盡消

溫中健脾

昇陽益氣

食少腹脹,神疲憂鬱。腹瀉、臟器下垂等。

玉液還丹

陰韻

清泉潤澤

清涼甘甜

清火和胃

清積導赤

胃脘脹痛,內火鬱積。

肺屬金,

在音為商,在志為憂

 

晚霞鐘鼓

陽韻

 

晚霞滿天

鐘鼓振蕩

補益肺氣

寬胸固表

喘咳無力,自汗怕風。

秋風清露

陰韻

秋月清朗

清露寒爽

滋陰清熱

潤肺生津

乾咳少痰,身心煩熱。

肝屬木,

在音為角,在志為怒。

 

玄天暖風

陽韻

春風和暖

陽光明媚

萬物蔥榮

補益肝氣

散寒解郁

眩暈耳鳴,夜寐多夢,肢體麻木

碧葉煙雲

陰韻

春風清寒

綠葉青翠

清肝瀉火

平肝潛陽

頭暈脹痛,煩躁易怒,面紅目赤,失眠多夢。

心屬火,

在音為徵,在志為喜

 

荷花映日

 

陽韻

夏日炎炎

荷花清香四溢

補益心陽

養心安神

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失眠多夢。

雨後彩虹

陰韻

雨後爽潔

彩虹明麗

清心降火

安神定志

心胸煩熱,面紅口渴。

腎屬水,

在音為羽,在志為恐

伏陽朗照

 

陽韻

 

冬日正午

陽光溫暖

寒中見暖

溫補腎陽

固精益氣

腰膝酸軟,畏寒肢冷。滑精陽痿,宮寒帶下。

冰雪寒天

 

陰韻

冰雪清寒

天地純凈

清心降火

滋腎定志

心煩意亂,眩暈耳鳴,夢遺閉經

 

 

 

    三、五音處方的組成規律

    1、中和之道

    《樂記·樂論篇》認為:「樂為天地之和」,中國傳統音樂是表達「中和之道」的藝術,強調「中和之美」,和諧、自然,不追求強烈,非常宜於治療,平衡身心,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所謂「滋味聲色所以養人」,過度則易生病,平和可養生益壽。

    2、情緒調節

    古老的中國音樂表達朦朧、超越的藝術意境,與人類精神心理世界緊密相聯,而其中音樂與情緒的相關性,是比較容易把握的,可以成為與現代醫學和現代音樂治療學之間溝通交流的重要銜接點之一。中醫認為七情過激引起氣機的過度變化,「怒則氣上,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喜則氣緩,憂則氣聚,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情緒過激能導致體內功能失衡,是引起情志因素疾病的主要因素。

    中醫認為人的各種情志之間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約的動態關係,針對情緒的過激變化,中醫提出了情志相勝理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當某種情緒過甚而致發病時,可以用另一種「相勝」的情志來「轉移」、「制約」或「平衡」它,從而使過度的情緒得以調和。該法的要點在於情緒轉移、制約和平衡,也可配合文學、美術和等其它藝術形式來更好地實現。

    舉例,肝陽上亢類型高血壓病人,容易發怒,我們給予有商調式或悲傷色彩較濃的音樂聆聽,如《小胡笳》、《江河水》、《漢宮秋月》、《雙聲恨》和《病中吟》等,這些樂曲,以悲情見長,凄切感人,有良好制約憤怒和穩定血壓作用,比較其它類型音樂差異顯著。

如果是陰虛陽亢類型患者,還可以選擇羽調的水樂,如《二泉映月》、《寒江殘雪》、《平沙落雁》、《瀟湘水雲》、《小河淌水》等,這些樂曲有柔和、清潤的特點,能導引精氣,滋陰潛陽。有時候,根據具體心理特點,投其所好,安排一些有歡樂愉快類型的樂曲,如《花好月圓》、《喜洋洋》《瑤族舞曲》《喜相逢》《鳥投林》等,或升發調暢類型的音樂,如《光明行》、《霸王卸甲》《戰颱風》《賽龍奪錦》等,使患者進入情緒狀態,或溫厚、中和類型的音樂,如《梅花三弄》《陽春白雪》《霓裳曲》《滿庭芳》《憶多嬌》等,使得患者的憤怒情緒需要順勢轉移、宣洩或撫慰,再以悲調樂曲施之,則亢陽興奮的狀態得到化解,氣血回復平衡,心中平和自然顯現。

    根據腦功能學,各種情緒產生於大腦中樞,它們之間有相互作用的、微妙的複雜性聯繫。情緒心理應激,導致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路功能失調,是產生各種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與中醫理論有不謀而合的相通之處,中醫學早已從整體和辨證的思路認識到,人的各種情志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約的動態關係,故中醫情志理論的描述與人的狀態相結合,更為直接和生動,並指導臨床各種方法的運用。

    3、結合其它方法

    3.1  結合物理電療法-音樂電針

    音樂電針是在電針的基礎上結合音樂療法,並吸取了電療的特點發展起來的,具有刺激經穴和音樂治療的雙重作用。它與傳統的針刺穴位(包括電針療法或以電極代替毫針導入脈衝電流) 一樣,通過穴位的刺激,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補虛瀉實,提高免疫功能;同時,它又兼有音樂的欣賞性和娛樂性,充分發揮音樂的生理、心理功能,尤其是由音樂信號經過換能處理,音樂脈衝電流不僅具有調製特點,而且是低、中頻脈衝電流的集合體,其頻率範圍廣,約在20~20000Hz之間,具有音樂風格和特點的同步音樂脈衝電流,刺激經絡穴位,治療效果也隨之明顯提高。音樂電針療法具有舒心活血、鎮靜催眠、解痙止痛、抗炎消腫、蠲痹降壓、預防肌肉萎縮等功效。該療法目前仍處於臨床研究階段,進一步深入的開發性研究正在開展,隨著音樂元素中更有針對性的符合人體特性的信號規律的闡明和發現,該療法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3.2 結合導引、按摩等養生方法

    運用音樂輔助導引的方法,是最古老也是最容易為人所接受的方法之一。在優雅、恬靜的音樂環境下,進行調心、調息、調形,通過養心安神,吐濁納清,運行氣血精氣,煉意調神,增強定力,可以治療精神心理疾患,尤其適合精神過度緊張,身心失調諸疾患者。

    一種是專門以音聲導引,通經行氣,祛病療疾的如六字決、念誦法、歌詠法、樂器演奏等;另一種是傳統音樂與運動導引有機結合,主動運動類型有如各種太極拳、易筋經、養生氣功、保健功等,被動運動主要是按摩為主,在合適的音樂配合下,更容易使人放鬆,進入狀態,提高療效。

    3.3  結合精神心理調節

    音樂治療以其卓著的情感及精神效應、聯想效應和心身效應,是調節精神心理狀態的最佳手段之一。針對患者心理,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治療的一系列方法。

    ① 順志從欲法   通過滿足人的意願、感情和生理需要,來達到祛除心理障礙的方法。古醫家張景岳說「若思慮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願遂,多難取效。」以音樂意境合其情意,順遂其欲,疏導氣機,促進康復。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情緒狀態直接給以性質類同,感覺相近的音樂,得到共鳴後,引導患者步向良好狀態。

    ② 精神內守法  中醫認為,心為五臟六腑之主,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肯定了心理因素對機體各臟器生理狀況和過程的重要影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對環境的適應性是減少疾病和加快身體康復的基本健康策略。傳統古典音樂,有一種有規律合乎自然的節奏,能有效的疏緩那些引起內心不安和騷動的外界刺激,保持內心的平靜;自然地對待七情變化,調節慾望,有節,不貪不縱,保持中和,精神內守,真氣從之。

    ③ 認知引導療法  《素問·移精變氣論》中說:「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己。」所謂移精變氣,就是移易精神,改變氣機。所謂「祝由」就是告之疾病的來由。人的行為受信念、興趣、態度等認知因素所支配,所以要改變當事人的不良行為,就必需先引導其認知的改變。傳統音樂者,調和陰陽,舒暢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調整精神情緒,舒展血脈,不良行為和認知得到導引和改善。

    ④ 暗示療法  採用語言或某種刺激物以含蓄、間接的方式對病人的心理狀況施加影響,誘導病人接受某種信念,重建自信心,或改變其情緒和行為,使其情緒和行為朝向特定的方式反應。該法尤其適合於因疑心、誤解、猜測、幻覺等所導致的心理障礙和文化因素相關的精神疾病情況。音樂的非語言方式非常適合進行暗示。

中醫音樂療法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理論指導下,辨證施用音樂,進行調理心身平衡的療法,尤其在心身疾病治療方面,應用潛力很大。目前國內中醫領域的音樂治療主要集中於五行音樂、音樂電療法和音樂綜合療法等方面,結合當前現代醫學和音樂學發展的新趨勢,把握音樂的精神心理效應這一核心,在繼承傳統音樂療法的基礎上,理解、引進與應用現代音樂治療技術和研究方法,完善有中國特色的中醫音樂治療方法體系,針對改善生存質量,提高療效,開發新的一系列的新的音樂治療技術,滿足人民的不斷提高的需求,是當前中醫音樂治療學最為重要的任務。

 

 
推薦閱讀:

認識中醫 補遺篇三:科學思維
中醫醫療技術手冊│關節調整推拿技術
古人觀世界(二)不正名實,何以問天
用古書來敲敲黑板,漢代就有「宮寒」一說
干支與五行、臟腑 - 五運六氣 - 清陽純中醫論壇 面向有一定專業基礎的純中醫精品論壇 -...

TAG:圖片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