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乘方廣總持經》講解(十二)

文殊師利。我終不為無信之人說菩薩行。亦不為貪著在家之人說清凈法。不為二見之人說解脫法。不為一見之人說出苦法。不為樂世之人說真凈法。

文殊師利。我於恆河沙等法門。以無著心為人演說。又於恆河沙等法門。以有著心為眾生說。

若有樂空眾生為說空法。若有樂智眾生為說智法。若有樂無相眾生為說無相法。若有樂有相眾生說有相法。若有樂慈眾生為說慈法。若有樂因緣眾生說因緣法。若有樂無因緣眾生說無因緣法。

此是有威儀法,此是無威儀法。此是空法,此是有法。此是有為法,此是無為法。此是攝受法,此是覆蓋法。此是凡夫法,此是聖人法。此是色法,此是不善法。此是愚人法,此是定法。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等一切法是般若波羅蜜道。彼愚痴人在所言說。不依如來真凈教法謗佛正法。

 

直譯:

文殊師利。我終究不會為不信佛法的人說菩薩行;也不會為貪求種種在家法的人說清凈法。不為落於五蘊分別相的人說解脫生死之法;不為執取空見或有見之一的人說離苦法;不為喜歡世間法的人說真常不壞的清凈法。

文殊師利。我以無住心為人演說恆河沙那麼多的法門。又以有住心為眾生演說恆河沙那麼多的法門。

文殊師利。如果有喜歡空寂無為的眾生,我為他們說空寂法;如果有喜歡開啟智慧的眾生,我為他們說智慧法門;如果有喜歡不取法相的眾生,我為他們說無相法;如果有喜歡分別法相的眾生,我為他們說有相法;如果有喜歡施予別人快樂的眾生,我為他們說慈法;如果有喜歡因緣法的眾生,我為他們說因緣法;如果有喜歡無因緣的眾生,我為他們說無因緣法……。

這是有威儀法,這是無威儀法;這是空法,這是有法;這是有為法,這是無為法;這是攝取眾生之法,這是障礙眾生之法;這是凡夫法,這是聖人法;這是色法,這是不善法,這是愚痴人的人,這是確定而不可動搖的法…….。

文殊師利。上述這一切法,都是修學般若波羅蜜之道。那些愚痴人雖然也這樣說,卻是不依照如來的教法而誹謗佛的正法。

 

講解:

無信之人:顧名思義:不信佛的人,沒有進入信位的普通凡夫。另一種含義:因為久遠以來沒有信根的原因,對佛法自然抵觸。對他們說菩薩行,他們就會誹謗佛法。雖然前段時間講的《佛說文殊師利行經》中有例證:只要聽到佛法,即便誹謗,對他也有很大利益。但是,為他們講解大乘佛法顯然是白費功夫。

 佛有「三不能」:一不能滅定業;二不能度無緣者;三不能盡眾生界。有人講:「佛不度無緣人,所以不算大慈大悲」。其實不是佛不願度,而是做不到(這與「萬能的上帝」還是有區別的)。無信之人就是「無緣人」。他們聽到佛字,見到佛像就心生厭惡。但是,聞佛見佛的種子還是已經種在了他的第八識中(所謂「心田」)。只不過,這個種子需要極久遠劫後才能顯發,形成淺淺的一點信根。然後就會對佛法將信將疑,至少不那麼厭惡。

 

所以,世間所見大大小小的合法不合法的寺院,大大小小或精美或粗陋的佛像。其實都在為廣大的眾生說法,為廣大眾生種下善根。所以,我們不能苛求世間的表象佛教能講得對。而是只要看到佛教表面的「興盛」也應當隨喜讚歎。更加困難的時期是:世間已經沒有佛教經論,沒有佛像,甚至聽不到一個佛字的時候。最厲害的善知識,只不過能講全「阿彌陀佛」四個字;差一點的就只能講出:「彌陀佛」「陀佛」「佛」。「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早就成為秘密了。世間再也沒有人具備得聞佛法的福報,佛法於是滅盡。佛菩薩只能往生到因緣已經成熟的世界去利益眾生。所以,無法對無信之人說菩薩行。

 

貪著在家之人:這些人貪求的是「如何搞好自己的五蘊」,以及跟隨五蘊身而來的名利、地位。這就是「在家法」:不能離開三界這個火宅的法。比如很多「心靈雞湯」,「成功學」等等。而佛法,第一步就是「五蘊無常,苦、空、無我」。與貪求在家法的心行格格不入。對他們講如來藏的清凈無為只能引起反感。所以不對貪著在家之人講清凈法。

 

二見人:如前幾期所說:執取五蘊相的人。他們沒有接受「一切萬法唯是一心」的法義,所以認為:此法是此法,彼法是彼法,各有自性。因此不舍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乃至因執取五蘊相而誹謗善知識。如「達摩比丘」。

《金剛經》:「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不也,世尊……」。須陀洹是最初的解脫者,都已經遠離四相。所以,對執取諸法各有自性的人,跟他們講解脫法是不能相應的。

 

一見人:要麼象二見人那樣:執取有見。要麼就是反過來:根本否定常住法的存在,落入斷滅見。落在空有的一邊,所以叫做「一見人」。

落入空見的人,不接受「如來常住」。否定這個唯一不在三界世間的,不是法的法。那就只能與諸有為法打交道,不能離開有為法。而一切有為法都是「苦法」。所以,為他們講解如來藏這個「出苦法」也與他們不相應。

 

樂世之人:類似於前述「貪著在家之人」。「清凈法」改為「真凈法」,更加明顯:這是說真實不壞,清凈無為的第八識心體。

接下來:佛分說無量佛法門的時候,心無所住:「於第一義而不動」;佛分說無量法門的時候,卻又心有所住:若是無住,乃至不能分說一法,何況說無量法門?那麼佛到底是無住還是有住?

我這一問,不是正問。如果在禪師面前問,要吃棒的。不過是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您閱讀思維佛經,會發現佛經經常會讓您熏習「不取相分別」。

接著來,佛列舉「對機說法」: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器,將佛法以最能與各人相應的形式展示給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卻又不違背佛法。需要悟後久修的大菩薩才能做到。

經文看上去是矛盾的。舉例說明:若有樂因緣眾生說因緣法。若有樂無因緣眾生說無因緣法。那麼,有因緣還是無因緣?哪個對?都對。有因緣,是因為一切法都是有因有緣才能出生。否則就落會入無因論,導致因果錯亂。無因緣呢?是因為一切法的源頭是如來藏,一切法本來就是以種子的形式被如來藏收藏,外緣成熟時顯現出來。而如來藏這個「法」,非因非果,以至於連「法」都算不上。為什麼?他不在三界之中,從來沒有出生過,怎麼能說他是「因」呢?所以《楞嚴經》說:(一切法)「非因緣生,非自然生。......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中論》說得更直接:「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一切法其實從來沒有出生過。本無自性,幻有幻無。猶如火把旋轉,愚人以為火輪。既然本來無生,又怎麼談得上有因或是無因呢?另一個角度:如果您承認事相的存在,又把如來藏當作諸法的「甚深緣起」。那就又成為「有因而生」了。所以,佛菩薩能夠根據您的關注點,隨順著您而說法。卻都不違背佛法。這算是「法無定法」的一種解釋。您懂法,那就怎麼說都對,都不違背佛法;不懂的話,怎麼說都錯,都與佛法相違背。

最後:此是有威儀法,此是無威儀法。此是空法,此是有法。此是有為法,此是無為法。此是攝受法,此是覆蓋法。此是凡夫法,此是聖人法……

看起來與「作二說者」沒有區別。可是,確有區別。作二說者,是執取諸法相而說法;佛菩薩則是在分別解說諸法相的同時,不離第一義諦。所以有句話叫做:「正人說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亦邪」。說這句話的人,不要看他落於五蘊相,「依人不依法」。而是要「依義不依語」:搞懂他為什麼這樣說,以及他痛斥中的慈悲。

本公眾號7月14日《佛說文殊師利行經》講解(三)。末尾有這樣一段文字:

您如果認為真心是有,是執著;如果認為是空,是誹謗;認為「亦空亦有」,是矛盾;認為「非空非有」,是戲論。我要說真心是有,是讚歎;要說是空,是精進;說「亦空亦有」,是功德;說「非空非有」,是般若。您沉默不語,是裝聾作啞;我沉默不語,是「一默如雷」。您想要開口,必遭痛棒;我若開口,則出微妙音。您一舉一動,是輪迴之因;我舉足下足,從道場來……就那麼不講道理!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如是愚人以近惡友現身起謗。如是世尊。以何因緣能免斯咎。佛告文殊師利。我於往昔七年之中。晝夜六時懺悔身口及與意業所作重罪。從是已後乃得清凈。經十劫已獲得法忍。文殊師利。當知此經是菩薩乘。未覺悟者能令覺悟。聞說此經若不信受。以此謗因墮於惡道。是諸菩薩明受我法。然後乃可為人宣說。如是受持能遠惡趣。

 

直譯:

文殊菩薩稟告佛:「世尊,這些愚痴人,因為以惡人為友,這一世就誹謗佛法僧。那麼他們要怎麼樣才能免掉這個大麻煩?」

佛回答文殊菩薩:「我過去世曾經在7年之中,晝夜不停懺悔身口意行所造作的重罪。這樣才免掉了這個過失。之後又過了十個大劫才得無生法忍」。

「文殊師利,你要知道這部經是菩薩乘。沒有開悟的人能讓他們開悟明心。聽到這部經卻不相信,不接受。就會因誹謗的原因下墮三惡道。這裡的諸位菩薩明確地接受了我這個法,之後才能為別人宣說。這樣做能遠離三惡道。」

 

講解:

誹謗三寶的罪過沒有哪個罪能超過。但是,懺悔罪障(《普賢行願品》十大行願之一)卻能免除惡報,最起碼能「重罪輕報」。因此,懺悔是稀有難得的善法。為什麼不願懺悔?一是因為不懂懺悔的大利益;二是因為心性剛強。

有骨氣,不願服軟,不願掉面子。您自己分析是因為什麼?不就是執取五蘊以為真實的邪見罷了。這個邪見是凡夫最大的邪見。為什麼無始劫以來一直在六道中輪迴,就是因為這個邪見:不舍我見。懂得五蘊虛妄還是不願懺悔,那就是習氣的問題了。您可以試著慢慢來,但是千萬不要排斥懺悔這個勝妙法。

 

7年之中,晝夜不停地懺悔。估計沒有人做得到。但是,如果這樣做能免掉誹謗三寶的無間地獄罪報。那就象一塊錢買來整座城市的房地產那樣划算。何況只是不定時檢驗分析一下自己是否誹謗菩薩藏,謗佛,謗善知識,然後默默起一念:「自責其心,後不復造」。一切罪業,乃至無始劫以來的身口意行,您都能時不時地懺悔一下,養成習慣。好處難以言表。

 

以上是「有相懺」。還有悟後所修的「無相懺」:既然無相,也就沒有懺悔可言了。我是不是在說邪法了?本公眾號4月26日有一篇《學佛人當如何懺悔》可供參考。

 

這部經是大乘經典,能讓沒有明心的人開悟。您讀完經文及講解,是不是離明心更近了一步?好像沒什麼感覺。古人說:「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這部經,以「不謗菩薩藏,不謗佛,不謗持法者」為戒德,令菩薩遠離惡道,常得聞法;以總持「一切諸法唯是一心」為慧力,令菩薩「不作二說」,遠離五蘊相,成就明心所需的「相似般若」;以菩提心為根基,「廣修六度萬行」,令菩薩入泥入水,護持佛法,廣度眾生,以長養明心所需的福德資糧。怎麼能說與明心無關呢?您要只是聰明卻不是一位菩薩,屬於菩薩法的開悟明心當然不會與您相應。

 

此外,觸證第八識只是破參,並無明心的功德受用;必須轉依如來藏才是開悟明心。而轉依的知見,散見於經文及講解中。

 

大乘經典談到「此經」,不離如來藏。正因為「此經」即是如來藏,所以「此經」才會功德無量。佛將「此經」付與諸菩薩,意味著這些菩薩都已經實證並受持了「此經」。因此能以無生法忍對大眾宣說「此經」。誹謗「此經」,即是誹謗如來藏,誹謗三寶。諸位菩薩!不可不慎!

推薦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三八集)  2003/2/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38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泉池功德第十七)
從方方面面看大乘「大」的意思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 卷第五
《攝大乘論》卷下 彼果智分第十一

TAG: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