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聖嚴法師著)

(一)前言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的聖誕日,所以向諸位介紹偉大的觀世音菩薩。這對

聖嚴本人來說,尤其感到無限的親切和無限的贊仰,因我自幼至今,無一天

不是沐浴在這位大菩薩的恩光之中。

  我生而病弱,由我母親虔信觀音而得不死。我的兄姊皈依理教,我也參

加過理教的法會,理教雖非正宗的佛教,理教的信仰中心「聖宗古佛」,其

實就是觀世音菩薩。我在童年出家時的江蘇南通狼山,其所奉的大聖菩薩,

原系唐高宗時代由西域來華的一位高僧,名叫僧伽,據《宋高僧傳》的記載

,他曾現十一面觀音像,所以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我少年時很笨,雖不像

佛世的周利盤陀伽,佛經說他三個月誦不會一首偈,教他「掃帚」兩個字,

記住了掃字便忘了帚字,記住了帚字又忘掉了掃字,但他畢竟由於佛陀的有

教無類而證到阿羅漢果。可是,據我母親說,我到了六歲才會講話,到了九

歲才開蒙讀書,當我十三歲出家之際,僅僅是個初小四年級的小學生。可是

,出家之後,師父講給我聽的第一個故事,便是向觀世音菩薩求智慧得智慧

的事例: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因修法華懺法二十一天,夢見觀世音菩薩以

甘露灌其口,便得無礙辯才,他著有《宗鏡錄》一百卷及《萬善同歸集》,

乃為佛教史上的不朽名作,他的地位之高因此可見。

所以我的師父教我每天早晚,至少要拜二百拜的觀音菩薩,我拜了半年

多,邊拜邊作觀想:觀音大士手執楊枝,以甘露清涼凈水,灑在我的頭上,

因此,我對厚厚的一本《禪門日誦》在數月之間就背熟了,當時連我自己也

有點意外地吃驚。後來我到了上海,狼山的下院大聖寺,天天做經懺,適巧

靜安寺創辦佛學院,現在我們善導寺的監院妙然法師及知客守成法師,也是

當時負責院務及管理的人員。我要求師長上人送我去求學,上人則說我的程

度太差,縱然送我去了,第一是考試不會錄取,第二是即使錄取了,我也聽

不懂課。我在失望之餘,每天夜裡起來禮拜觀音世菩薩,過了半年,我終於

達成求學的目的,做了靜安寺佛學院的插班生。這使我又是一次意外的欣喜

  民國三十八年春天,在前所未有的大動亂局面之下,我加入軍隊到了台

灣,以我當時的身體狀況,有的同學認為不消三個月,就會在軍中拖死,但

在我的心中始終沒有離開觀世音菩薩,往往利用行軍及晨操跑步的時間默念

觀世音菩薩,所以我也經常都在觀世音菩薩的慈光照顧之下。軍中一住十年

,最後退役,隨東初老人重行出家之後,我的願望是求菩薩賜我一個靜修用

功的道場,所以天天禮大悲懺,念觀音大士聖號,當時有幾個朋友都認為我

的願望是註定要落空的,在台灣這個地方,有一些長老上座,要求一個理想

的用功之所尚不容易,何況我是一個初出家的人呢?當時我對台灣的佛教界

,可用「人地生疏」四個字來形容,在無從找人資助道糧,也無從探聽何處

容我安身靜修的情形之下,竟由於浩霖法師的偶然介紹,以及悟一法師的從

旁協助,使我認識了高雄山區美濃鎮的兩位尼師,因此去朝元寺一住就是六

年多,若非悟一大和尚把我請來本寺,我尚可以在那裡繼續掩關下去。

  由於我自己如上所說的經歷,我對觀世音菩薩的有求必應,那是深信不

疑,也是感恩不已的。

《二》觀世音菩薩的出典

現在我們再從藏經中檢閱關於說到觀世音菩薩的許多資料。釋尊化世之

際,在各大乘經中,說到諸大菩薩之處極多,就以佛在靈鷲山的法華會上,

便有八萬多位大菩薩,重要的也有十八位,觀世音菩薩是十八位大菩薩之一

。但是,在印度、在西域、在越南、在日本、在韓國,特別重視觀世音菩薩

的信仰,這從各地古代佛教美術的表現中,發現所有的繪畫及雕塑,以觀音

聖像佔有多數的比例,可以得到證明。尤其在我國,西藏的密教中心,便是

觀音信仰,沒有觀音便沒有西藏的佛教。至於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

西、台灣等地的民間,以及南洋的華僑,他們儘管可以不知有佛教的教主釋

迦牟尼,卻無一不信有觀世音菩薩的。所以俗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

音。」可見觀音菩薩之於佛教中的地位和觀念,對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來說

,僅次於釋迦世尊與阿彌陀佛。就是由於這位大士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

生特別有緣,尋聲救苦,有求必應。至於這位大士的出典,反而很少有人注

意了。

雖然,信仰的本身,並不一定要理解它的道理,只要依照佛的開示,知

道觀音菩薩是有求必應的,救苦救難的,信仰他而祈求他,你就可以得到靈

驗。但是,信仰的維繫和發揚,必須要有事實的例子及理論的基礎來支持。

所以今天我才選擇了本題,來向觀世音菩薩的諸位弟子們介紹,便得已經信

仰的人更加虔誠,也使尚未信仰的人趕緊信仰。

  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

(Avalokitesvara),在中文佛典中的譯名,有好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

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世音」,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中國通用

的則為羅什的舊譯。我們中國人好求簡約,一般略稱為觀音。但照梵文原義

,尚可譯作「觀世自在」、「觀世音自在」、「□音」、「現音聲」、「聖

觀音」等。

我們中國通常多用觀世音來稱這位大菩薩,主要原因是由於《妙法蓮華

經》第二十五品(普門品)的盛行,我國通行的《法華經》,即是鳩摩羅什

所譯。至於(普門品)的盛行,最早是由五胡亂華時代的北涼國主沮渠蒙遜

害了一場大病,正在群醫束手,百葯罔效之際,有一位來自印度的譯經法師

曇無讖,勸他至誠讀誦(普門品),即可消障除病,能使身體恢復健康。沮

渠蒙遜就遵照曇無讖法師的指示去做,真的使他那場怪病,不藥而癒。因此

,不但國主教令國人讀誦(普門品),很多人也自動地讀誦(普門品)了。

所以,《法華經》是經中之王,(普門品)又是《法華經》中與我國最有緣

的一品。

  我們再來介紹觀世音菩薩的意思,可有兩種解釋:1.是《楞嚴經》卷六

所說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

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

聲音,致受外境例如讚歎或誹謗所動,生起貪鎮愛惡的煩惱,促成殺盜淫妄

的惡業,再受輪轉生死的苦報,這也就是觀察分析世間音聲之虛妄不實,而

能不受所動,入於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2.是《法華經·普門品》所說的: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

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也就是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

只要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而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

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悲華經》中也

說:「寶藏佛授記云:汝觀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眾生住

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可見,《楞嚴經》是依觀音法門的自修而

言,(普門品)及《悲華經》則是依觀音菩薩的度他而言。

  至於「觀自在菩薩」,是唐玄奘的新譯,最有名也最通用的,是出於《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頭一句,現在流行的《心經》,便是出於玄奘的譯筆

。但是,《心經》自古以來,共有七種漢文譯本,玄奘屬於第二譯,初譯則

出於羅什之手,故在玄奘未去印度求法之前,他已學到了《心經》,而且對

於觀世音菩薩抱有絕對的信仰心。根據玄奘大師傳中記述,他至少有多次祈

求觀音靈感的經驗,例如:1.是當他經過八百里流沙河的時候,上無飛鳥,

下無走獸,只是妖魔鬼火之多,猶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惡鬼邪妖

,在他前後纏繞,他都以念《心經》而遣散了這些魔鬼的作祟。2.是當他出

了玉門關,晚宿沙漠中,隨從他的胡人忽起變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

即時誦經念觀世音菩薩,胡人見了頓失殺心,又睡了下去。3.是玄奘正在橫

度八百里流沙,亦即是莫賀延磧的時候,經過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

滴水可飲,他和他所騎的馬,均因缺水而倒卧在沙漠之中,奘師便在心中默

禱觀世音菩薩,他說:「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

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禱告之後

到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暢,眼得明朗,馬兒也

能起來走了,走了十多里,馬兒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經數里,忽見

青草數畝,並有一個水池。奘師與馬,始得救濟,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絕非

原有,乃是觀音菩薩慈悲變現而來。

  為什麼觀世音又名為觀自在?根據梵文「阿縛盧枳帝濕伐邏」的原義,

含有「觀照縱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的意思。

現在借用太虛大師的話來作一解釋,他說:「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

,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五蘊為世界、為我,就不能照

見五蘊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見五蘊皆空,則人我、是非

皆能消除。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才能成為無我

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見

《太虛全書·雜藏》五五一頁)

實則,觀音菩薩的名字,在許多的大乘經中,都有說到。在顯教方面,

例如《成具光明定意經》、《維摩詰經》、《放光般若經》、《光贊般若經

《、《大寶積經》第八十二卷及第一百卷、《楞嚴經》卷六、《舊譯華嚴經

》卷五十一、《新譯華嚴經》第六十八卷、《悲華經》、《地藏經》、《阿

彌陀經》卷上、《無量壽經》卷下,以及《觀無量壽經》等;在密教方面則

有《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陀羅尼集經

》、《一切功德莊嚴王經》,《清靜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菩提場所說

一字頂輪王經》、《大方廣曼殊利經》、《大日經疏》卷五、《千光眼觀自

在菩薩秘密法經》、《理趣經》、《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阿俐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不空索神變真言經》等。

由此可見,觀世音菩薩是顯密兩教共同重視,且特別尊仰的一位大菩薩

。不過,在我們中國,《法華經》的(普門品)及《心經》,特別受到普遍

的宏揚和誦持。(普門品)的內容,重在觀音菩薩的化跡示現,是對凡夫眾

生在現實生活及實際苦難的救濟。《心經》則為說明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

,是從觀照人生宇宙的緣生空性,而證入究竟理體,發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

神。

正由於觀世音菩薩的悲願宏深,感應廣大,故從歷代以來的佛教史傳之

中,對於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及靈感事迹,可謂俯拾即是,筆不絕書。例如《

法苑珠林》、《比丘尼傳》、《高僧傳》、《名僧傳抄》、《唐高僧傳》、

《出三藏記集》、《弘明集》、《觀音義疏》、《法華義疏》、《辯正論》

、《弘贊法華傳》、《法華經傳記》、《三寶感通要略錄》、《往生集》、

《宋高僧傳》、《佛祖統紀》、《說郛》、《五朝小說》、《舊小說》、《

太平御覽》、《金石續篇》等書,均有關觀世音靈感的許多記載。

又自北魏時代的孫敬德開始,依據經義,編出了《高王觀音經》,接著

又出現了《觀世音菩薩救苦經》、《觀世音十大願經》、《觀世音三昧經》

、《觀世音詠托生經》,其中除《高王觀音經》及《救苦經》,如今尚可找

得之外,其餘的已不流傳。但請諸位不要以為這些經典系由中國人編寫的,

就沒有靈驗。關於這點,我在八年以前的「今日佛教」雜誌第四十一期就曾

說過:「文字雖出偽造,諸佛菩薩聖號,卻是出於佛經,所以仍有靈驗可觀

。」又例如最受我重視的一部(大悲懺),它的全名應該是(千手千眼大悲

心陀羅尼懺法),乃是出於宋朝的慈雲懺主遵式大師,根據伽梵達磨所譯的

《千手經》編成,我們絕不能說懺儀是祖師所編就不靈驗,事實上這是一部

極其靈驗的懺法,真可做到有求必應的程度。

正因為「觀音」普遍地受到廣大眾生的歡迎,中國民間,也就出現了以

觀音菩薩為題而寫的小說,最有名的便是一部《觀音得道》又名《大香山》

的傳奇小說。關於這本小書,凡是略具佛學知識的人,誰都知道它的內容並

非事實,它的觀點也不夠正確,但到目前為止,這本小書已被改編成好多部

話劇和電影。去年香港的邵氏電影公司,還推出了一部叫做「觀世音」的影

片,就是根據《觀音得道》這本小書改編的。這部小書的內容,大約是說有

一位妙庄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愛文才,招了一個文駙馬,二公主愛武

才,招了一個武駙馬,三公主妙善愛修行學佛,仁孝貞潔,慈悲愛物,舍己

為人,後來在大香山成了正果。此一傳說,原出於《汝州志》。汝州是河南

省的一個地名,民國以後改為臨汝縣,唯在這部志書中所說的觀音之父,名

叫楚莊王,小說中則改為妙庄王。可是這個故事為觀音感通錄等佛教典籍所

不載,所以不能信為事實。此書在中國民間的影響力極大,其大原則,在於

教導大家仁孝慈悲,並不違背佛教。

又因為發生在人間的觀音靈感事迹,與時日俱增,所以就有人發心,將

這些事迹編集起來。初有會稽地方的謝敦和吳郡的陸澄,合撰了《觀音驗記

》,陸皋撰《續觀音應驗傳》,王琰的《冥祥記》,宋朝臨川劉義慶的《宣

驗義記》,清朝周克複的《觀音經持驗記》,弘贊的《觀音慈林集》等。近

人的著作之中,則有慈航法師的《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搜於《慈航法

師全集》第玖冊),家師東初老法師的《救世大悲者》(六十四開單行小冊

),煮雲法師的《普陀山傳奇異聞錄》,另有印順老法師在擔任善導寺住持

期間的兩篇開示記錄,也很有價值,現搜於印老的文集《頑石點頭》一書之

中。此外凡是有關(普門品)的諸家講記及注釋,都錄有許多觀世音菩薩的

靈感事迹。

《三》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觀世音菩薩究竟是何許人氏,他老人家究竟是住於何處?這是很多人希

望知道的事,正像尊客初次見面,先要請教一下貴姓大名,貴府上是那裡一

樣。

  根據佛經的記載,以及後來的示現而言,有好多種說法,現在試為介紹

其重要者如下:

  依照《悲華經》所說,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

他是即將繼承阿彌陀佛佛位的大菩薩。他在阿彌陀佛因地之時,做轉輪聖王

之際,是千子之中的第一太子,名叫不□,出家後號觀世音,他將在彌陀入

滅後成佛,號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那時他的國土叫做「一切珍寶所成

就世界」。

  同時在《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以及《觀世音受記經》等,也

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阿彌陀佛的脅侍,常住於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師,

並輔助彌陀之教化。又在《觀無量壽經》中也說,觀音菩薩於寶冠中,戴阿

彌陀;若有眾生願生極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音等諸聖眾,來現此界,

手持蓮台,接引往生。由此可知,觀音菩薩的根本道場,是在西方極樂世界

  但是,依照《華嚴經》的記載,敘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之中,第

二十八位大善知識,便是參訪的觀世音菩薩,說在印度的南方有山,名補怛

洛迦,那裡住的一位菩薩,就是觀自在。此山是在海上,山為眾寶所成,極

其清凈,遍山都長滿了花果樹林,泉流及池沼,也均極巧妙之能事。觀音菩

薩在那裡,結跏趺坐,無量菩薩恭敬圍繞,聆聽觀音菩薩宣說大慈悲法。從

這一記載看來,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就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南印度了。

  又照我國一般人的信念來說,觀世音不在西方凈土,也不在南印度,而

是就在我們浙江定海縣的普陀山。南海普陀山之得名,實系受了《華嚴經》

所說補怛洛迦的影響而出現。《華嚴經》有晉朝佛馱跋陀羅所譯的六十卷本

及唐朝實叉難陀所譯的八十卷本與般若所譯的四十卷本之三種。至於浙江定

海的普陀山,本名梅岑,古時我國與日本、高麗、新羅等諸國來往,多取此

島為轉站,以候風信揚帆。到了五代的後梁貞明二年(西紀九一六),距今

一千零五十二年之時,有一位日本僧人,名叫慧鍔,來華求法,請到一尊觀

音像,想帶返日本供養,誰知他的坐船經過舟山群島,卻被狂風惡浪阻住了

歸程,傳說當時的海面伸出了許多鐵蓮華,船不能前航,被迫將聖像請上了

一個小島,築了一所茅蓬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與此島有緣,日子久了,朝拜

的人日漸多了起來,終於更名為普陀山,成為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與

文殊菩薩的五台山,普賢菩薩的峨嵋山,地藏菩薩的九華山,並美齊名。

  又在西藏的佛教徒,相傳他們的民族是由觀音的化現所生,在西藏歷史

上的名王及高僧,也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現在的達賴喇嘛,仍被信為觀

音的權現。他們相信世界如一朵蓮花,西藏的拉薩為蓮華的中心,為觀音的

凈土,所以將達賴喇嘛的所居,命名為布達拉宮,布達拉之得名,則同我國

普陀山之得名一樣,是由梵文的補怛洛迦而來。我們知道,西藏的民族,除

了佛教之外,便沒有文化;也可進一步說,西藏的人民除了觀世音菩薩之外

,佛教的信仰,便不能完成。所以,西藏的人民,雖然不能像喇嘛一樣地接

受系統性的佛教教育,他們只要一位觀世音菩薩,就足夠安慰了。我們又知

道,佛教有一個六字大明王咒「□嘛呢叭彌□」,這在中國內地的盛行,為

時並不太古,它是元朝時代隨著蒙古人的崇信喇嘛教,而由西藏傳遍內地的

,這就是西藏民間家喻戶曉的觀世音菩薩六字陀羅尼。在西藏民間,認為持

誦六字真言的功效,可以大得不可限量,故在每逢節期,大家就持誦不息,

平時遇到困難,便持誦真言。

  如此看來,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究竟是在印度,是在中國的浙江省,還

是在西藏的拉薩?可謂莫衷一是。實則,我們對此問題,大可不必追問。我

且試舉一例,比如有一居士,他是廣東梅縣的客家人,卻在上海長大,後到

美國留學,得到碩士學位,又到德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北平一

所大學教書,抗戰期間,又去重慶服務,大陸淪陷後他同我們一樣住在台灣

寶島。他也有語言天才,現在能操客家話、廣東話、上海話、北平話、四川

話、台灣話,外國語文則通曉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同時,他在宗

教信仰方面,也有幾度的轉變,首先他是無宗教信仰的青年,到了美國,他

信了基督教,到了德國又改信了天主教,到了台灣又選定了佛教,作為他最

後皈依處。

  現在試問諸位,這位居士究竟是住在那一處的?是說什麼話的?是那一

個宗教的呢?我們固然可說他的祖籍是廣東,是佛教徒。但這能夠包括他的

全部嗎?因為他的一生,事實上曾在許多不同的地方居住,接觸了各種環境

中的親戚和朋友。

  同樣的,觀世音菩薩的化現,也因時機因緣的不同,而會在許多的地方

出現。他的聖號叫做觀自在,他可以觀察眾生的需要而自在地到任一處所應

現。

  若據《千手陀羅尼經》(簡稱千手經)等記載,觀音菩薩,乃是過去的

「正法明如來」所現,他老早就是古佛,為度眾生而現菩薩身的。可知,乃

至西方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也是方便的權現,而非他的根本道場,何況

其他地方呢?佛陀以全法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為理體,觀音菩薩雖現

菩薩身,但在密教的經中,已把觀音菩薩與阿彌陀佛合而為一,認為觀音是

彌陀的因相,彌陀是觀音的果德,所以修持彌陀凈土法門的人,念觀音菩薩

聖號,與念彌陀聖號的功德,是可以相輔相成的。至於他的道場在何處?實

在不必追問,只要你修觀音法門,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就在你的面前,所

以太虛大師曾說:「清凈為心皆補怛(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

《四》觀世音菩薩的示現

  在佛門課誦之中,有一首觀音贊,其中有四句話,很可借來一用:「三

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又說:「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

人舟。」

  根據《阿彌陀經》所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十劫的時間,

對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夫眾生來說,的確是非常的長久,但在佛菩薩而言,實

在微不足道。我們已知道,觀世音菩薩,將在阿彌陀佛滅度之後,繼承佛位

,可是我們也知道,阿彌陀佛的壽命無可限量,所以又可譯作無量壽佛,要

等阿彌陀佛涅盤入滅,實在尚有一個無法可數其年代的時間距離,足徵觀世

音菩薩的悲願,與地藏王菩薩相當。地藏誓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

度盡,方證菩提」。觀音救世,則選擇在無量壽佛之後方成佛道,不像一般

的凡夫眾生,每希望向上爬得越快越好,在歷史上,甚至有王子謀殺了老王

,使得自己早日登上國王的寶座。因此,前面所說「百千萬劫化閻浮」,百

千萬劫,也只是無量數劫的一種表達方法罷了。閻浮,就是我們的世界。

  觀世音菩薩用怎樣的態度和方式來廣度眾生呢?這就要說到「三十二應

遍塵剎」了。三十二種應身,典出《楞嚴經》卷六,也就是觀音菩薩為了適

應各種不同根性及類別的眾生,他可化現三十二種不同的身份,為之說法教

化,那便是: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

、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

、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

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葯叉身、乾闥

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呼羅伽身、人身、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

想等的變化身)。

  但在《法華經·普門品》,則舉出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身,名目則與《

楞嚴經》的三十二身大致相同。那便是:佛身、辟支佛身(即是獨覺和緣覺

)、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

門身(四大天王之一,印度又視為財神)、小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

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長者婦女身、居

士婦女身、宰官婦女身、婆羅門女、童男、童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

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及非人等身、執金剛神身。

  若據近世發現,梵文的《法華經》中,又只有十六身了:佛身、菩薩身

、緣覺身、聲聞身、梵天身、帝釋身、乾闥婆身、夜叉身、自在天身、大自

在天身、轉輪王身、鬼神身、毗沙門身、將軍身、婆羅門身、執金剛神身。

  這些應化身的多少出入,不過是傳誦及翻譯者之間的詳簡增損而已,於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化現沒有影響,各經所舉,亦不過列其大略,實際上由於

眾生千差萬別,可以隨著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品類不同,而作千差萬別的

身相來迎合眾生、教化眾生、救濟眾生。以上所舉的三十二身,或者三十三

身,或者十六身,僅是適應佛陀當時的印度社會而說,如果佛陀在今天的中

國來說《法華經》,一定會加入更多的身分,也會減略幾種身分的。因為,

事實上的觀音菩薩,乃是隨類應化,無類不現,遍於塵沙法界。所謂法界,

便是眾生身心的類別,眾生所處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觀音便是遍於一切、平

等救濟的大菩薩,當然不能用有限的身份來概羅他所應機示現的身相了。可

知,前面所說「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所謂的千處,也僅是

象徵性的一個形容詞,並非僅限於一千個地方求他,他就顯現,多了一處求

他,他便不現了。苦海也未必就在海中,而是象徵眾生生死之苦的如海無涯

。佛經的文字,請不要用計算器來分析它,因其經義往往是在文字之外的。

  講到這裡,不妨順便一提,就是有好多教外的朋友們,往往討論到觀世

音菩薩是男人還是女人的問題,甚至於廣播電台及刊物中也出現這個問題的

討論。

  我在十來歲時,就曾聽我父母兩人,對著觀音聖像爭論,父親說觀音大

士一定是男菩薩,因為大士長有一雙男人的大腳,而且還是光腳板。母親則

說,觀音大士才不是男菩薩哩,因為她要到處奔走,救苦救難,要是把腳纏

成像我母親一樣的三寸金蓮,出遠門時,自顧不暇,那還能夠救人呢?不過

,母親的最大理由是,有好多人都稱觀音菩薩為觀音娘娘或觀音老母,並且

觀音常常照顧婦女,為沒有子女的女人送來聰明智慧的子女。結果,當然是

我的母親勝利。

  實際上,在佛經中的觀音,例如《楞嚴經》及(普門品)所舉,為了化

度眾生的需要,固可應現種種形態的婦女身,但也可現種種形態的男人身。

觀音菩薩的本身,乃是相好圓滿的大丈夫,即如《八十華嚴》的六十八卷所

說,印度南方海上,補怛洛迦山的觀音,便稱為「勇猛丈夫觀自在」,根據

研究,中國的觀音聖像,在唐朝以前,是大丈夫相,唐朝以後,才有女相的

觀音像出現。

  將觀音做成女相,是由於觀音常現婦女身度人的緣故。據《觀音感應傳

》中記載,在唐憲宗元和十二年,陝右地方的人尚不知有三寶,有一天突由

金沙灘上來了一位絕色美貌的少女,手提魚籃,到那裡賣魚,許多的男人,

都為這個賣魚女的美艷傾倒,向她苦苦求婚,賣魚美女說:「我只一人,怎

么能嫁你們這許多的人呢?好吧,如果誰能在一夜之間背熟(普門品)的

,就嫁給他。」第二天,能背者竟有二十人,賣魚女又說:「我還是不能嫁

給你們二十個人,能在一夜之間背熟《金剛經》的,我就做他的妻子。」結

果尚有十人能背。賣魚女再要他們在一夜之間背熟一部《法華經》,終於僅

有一位姓馬的青年做到。但是萬萬想不到,在新婚之日,女的剛到新郎家裡

,就患急病死亡,並且立即腐爛,只好馬上收殮埋葬。這位姓馬的青年,心

中的悲痛,可謂到了極點。幾天之後,又來了一位僧人,勸他開棺看看,棺

中並無屍首,僧人便告訴他說:「這不是什麼賣魚的女郎,實是觀世音菩薩

的示現啊!」說完話,這個僧人也不見了。

  由於這一應現,在觀音像中,就有女相的「魚籃觀音」,在《法華經顯

應錄》中,又將之稱為「馬郎觀音」。此外,在許多的觀音靈感記載之中。

示現女相的尚有極多。觀音為何常現婦女相?因為第一,女人的苦難,自古

以來,一直比男人多;第二,女人的特性,是慈和的,是柔忍的,例如偉大

的母愛,在父性之中是不易多見的。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應現婦女身,乃是藉

女性受苦之多以表現菩薩忍耐,藉女性的母愛以表菩薩的慈悲。尤其是於女

人之身而深入婦女群眾,廣度多苦多難的婦女。同時,經中有言:「先以欲

鉤牽,後令入佛智。」婦女之身可度女人及兒童;示現美艷的婦女之身,尚

可廣度男人,比如剛才所說的魚籃觀音,便是一例;示現老婦人身則可接近

廣大的人眾。

《五》觀世音菩薩的形像

  在人間應現的菩薩,必定是與人類相同的形像,最多是相貌比一般人庄

嚴而已,否則他便不能接近人類,或人類縱然敬仰、敬畏他,也不敢親近他

了。所以觀音應現度人的時候,被度的人往往是到事後才能發覺的,當時很

難使人意識到是觀音的應現。

  因此,曾有一位基督徒到一所佛寺中,問了一位法師:「你們佛教講慈

悲,為什麼會有千手千眼的觀音像呢?手中拿了各種古代的兵器,膽小的人

豈不要被菩薩嚇倒嗎?如果真有這樣的菩薩,他也該為自己改換一套新式裝

備了,大炮、坦克車、火箭、原子彈,豈不要比那些古代的兵器威力大得多

。」請問在座的諸位,我相信諸位之中絕多數是信仰佛教的,諸位,站在佛

教的立場,當作如何解答?

  告訴諸位,那位被問的法師,並未因此語塞,他很坦然地告訴那位基督

徒。他說:我們佛教,在許多地方,都是採用象徵的手法,佛教既以所奉的

聖像為佛菩薩的象徵,而不以為聖像即是佛菩薩的本身。那麼,千手千眼的

觀音像,也是一種象徵的手法,千手是象徵觀音菩薩的大悲願力,縱然全宇

宙的眾生在一時間同時祈求觀音,他老人家也能同時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救

濟全宇宙的眾生。可見,說他有千手,尚不能形容其救濟力量之無遠弗屆及

無微不至於萬一。千眼是象徵觀音菩薩的無限智慧,他能在同時知道全宇宙

的眾生,對他發出各種不同的祈求,也能同時決定各種不同的救濟方法,若

以他實際的觀察能力而言,說他有千眼,也是不能形容其智慧程度於萬一的

。所以,觀音像的千手千眼,乃在表徵菩薩的大悲及大智,手中各種兵器的

是否落伍,並不值得我們去計較。

  至於千手千眼的來歷,據《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

千光王靜住佛時,教他受持大悲咒之後,觀音菩薩便發了一個大願,他說:

「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這個大願一發,果然生了千手千眼。實則這也是一種大願力大智慧的象徵,

當然,如以菩薩的神通力,化現一個千手千眼之身,也決不是困難的事。所

以在必要之時,他會顯現異乎常情的身相。例如,在中國梁武帝時代的寶志

大士,就曾在當時名畫家張僧繇的面前,現出十二面觀音,妙相莊嚴,或慈

或威,使得受了梁武帝之命來為他畫像的張僧繇,不能畫出來(見於《梁高

僧傳》)。

  其他在《楞嚴經》卷六中,尚有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

四臂,乃至四十臂、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臂;二目、三目、四

目、九目,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凈寶目。

  由於觀音應現及其形像的差異,在許多佛典中,就有好多不同的數量分

類。

  《摩訶止觀》卷二上,舉出六種觀音:大悲觀世音、大慈觀世音、天人

丈夫觀世音、大梵深遠觀世音、師子無畏觀世音,大光普照觀世音。

  《諸尊真言義抄》,舉有十五種觀音。

  《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經》,舉有二十五種觀音。

  普通於《佛像圖匯》中,則有三十三種觀音像。

  凡此各種分類數量,無非出於各時編集者所收的不同,例如魚籃觀音像

,在唐朝以前,這個靈感事迹尚未發生,所以不會有的。

  講到這裡,觀世音菩薩的主題,我們已經講完,最後我要奉勸諸位:諸

位來聽聖嚴講觀世音菩薩,是在了解觀世音菩薩的偉大精神,及其自度度人

的偉大法門,我們若能以自己的信仰行為和願力向觀世音菩薩學習,便能更

容易與觀世音菩薩的願力相應,更容易得到感應。臨時遇到苦難時向觀音菩

薩求救,菩薩固然會來救你,可是,假如平時不念觀音聖號,臨到苦難來時

,恐怕會想不到念觀音聖號了。所以,觀音菩薩雖是有求必應,你不求他,

他是不應的,因為感應是從虔誠的信仰中產生的。

  最要緊的,我們念觀音聖號,勿存功利觀念,菩薩不會由於你許了為菩

薩裝金的願,而助你去做損人利己的壞事,你來供養三寶,應當是出於清凈

的求福之心。你之常念觀音聖號,觀音固然會在冥冥之中,隨時給你保護,

你卻不一定老是為求菩薩在物質生活上給你幫助,應該更進一步地向人格的

內心下工夫。所以〈普門品〉中告訴我們:「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

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鎮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鎮;若多

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最後,祈願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保佑諸位,身心健康,福智增長,

同成佛道。同時,謝謝諸位的光臨。

  「本文講於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古歷二月十九日)善導寺第二十

二次佛教文化講座」,並刊載於《佛教文化》季刊九期,民國五十七年五月

一日。

《六》觀世音菩薩的法門 

本節補述於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廿四日

  觀音法門很多,大致分為顯密二門。密法多用觀想,必須身口意三業齊

修,修學者必須師師傳承,師弟親授,修行時必須供養、作觀等儀軌壇場,

而且不是短時能夠成辦。顯法則不拘形式,不限時地,不擇師資,只要持之

以恆,必有效驗。所以本文僅將人人可修的觀音顯法,介紹如下,願十方大

眾,人人擇一而修,祈觀音加護,處處皆成佛土。

一、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

這是修定發慧的方法,出於《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

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

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

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

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

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此一法門的修法與層級段落,已經非常清楚,不過初修之時,未必

人人能夠得其要領,所以我在教授初入門者的初步修法,稱為「聞聲音

法」,共分四個步驟:1.專念普聽一切聲音,不選擇對象,不分別對象

,由大至小,由近至遠,不以耳根去聽,乃讓聲自來。2.知道自己在聽

聲音,也有聲音在被自己所聽,此時只有聲音和自己的和應,沒任何雜

念現前。3.僅有聲音而忘失了自己,自己已融入無分別無界限的聲音之

中。4.聲音與自己雙亡雙照,雙亡則無內外自他,雙照則仍歷歷分明,

故與世間的四禪八定的僅存獨頭意識的境界不同,也與小乘的滅受想定

有異經此四階,再對照《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繼續用功修行。

二、般若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

  《心經》開頭便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

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觀音法門中大小乘共通的基礎,也是大乘

的極則。即是用分析的方法,觀察眾生及眾生所處的環境,包括色法的

物質世界和心法的精神世界,不出五類,物質的色法,即是眾生的身體

及身體所賴以生存活動的環境,精神的心法,即是心理的活動以及其動

因、動力、動的結果,此結果又成為另一循環的動因,佛學專有名詞,

稱之為心念,稱之為識。凡動皆由於因,凡動皆產生果,其間動的作用

,稱為造業,造業的結果,稱為業力的感受果報。如果眾生能洞察,五

蘊所成的世界,無一是真,無一能常,便不起貪鎮等執著,不執著的當

下即能不受貪鎮等的煩惱所苦,便能不再繼續造循環不已的生死業,便

能雖處生死,而離一切苦了。觀自在菩薩是以甚深的智慧力,直下徹見

五蘊的世間法,無非是空。小乘知空而不住有,所以出世;菩薩證空,

連空亦無,所以入世。凡夫未證五蘊皆空,所以戀世、迷惑、困擾、不

知何去何從,而又事事執著,處處煩惱。

三、法華經普門品的持名法門

  〈普門品〉云: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

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接著說明,若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能入火不燒、入水不淹、惡

鬼遠離、刑器自毀、怨賊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難、滿一切願、成就

一切福德,而且隨類應現、處處化身、救苦救難、無求不應。

  這是最平易近人,人人可修,時時可修,處處可修,效驗也最彰著

的一種法門。只要持之以恆,信之懇切,有事無事都可稱念的法門。

四、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大悲咒修持法

  此經屬於密教部類,卻是一種素樸的密法,雖無上師傳承,人人也

都可以修持。該經中說: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

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鄰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

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

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

,始住初地,一聞此咒,超第八地。

  此咒是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的千光王靜住佛處初聞,一聞此咒

,頓從初地越登第八地。而且受命普為未來惡世的一切眾生,以此心咒

,作大利樂。嗣後觀世音菩薩又於無量的佛前,無量法會之中,重聞此

咒。由於誦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蓮花化生。該經宣稱:若

能深信不疑,誦持此咒,可得無量利樂,例如:臨命終時,十方諸佛,

皆來援手;不墮三惡道;生諸佛國;得無量三昧辯才;現在生中,所願

皆遂;轉女成男;消滅侵損常住的重罪;能除十惡五逆、謗法謗人、破

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只物、污凈梵行等罪;能得十五種善生,併除

十五種惡死。

  又說此咒的相貌,即是大慈悲心、平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空

觀心、恭敬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無上菩提心。所以誦持

此咒,即能通達外道典籍,能治世間八萬四千種病,能降一切天魔鬼神

,能縛一切山精、魑魅魍魎,而能感得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力士,常

隨衛護。持此咒者,不論在何時何處,若有任何恐懼、災難、危險、迷

路、病變、煩惱業障,確可應驗化解。所以名為無礙大悲、救苦、延壽

、滅惡趣、破惡業障、圓滿、隨心自在、速超上地。

  「大悲心咒」,簡稱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到處可以請到,此處

不錄。根據此經的要求,誦持此咒者,也有規定:要發廣度眾生的大菩

提心;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不斷。並且要求:住

於凈室,沐浴凈衣、懸□燃燈,香華及各味飲食,供養觀世音菩薩,然

後攝心靜慮,不起雜念,如法誦持。這種規定,即是儀軌。若能如法如

儀,當然最好,否則,至少也當以恭敬心及專註心來誦持此咒,若能恭

敬專註,必能有願皆成。

五、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即是「□嘛呢叭嘧□」,在中國的流傳,始於元代,是

跟著西藏及蒙古喇嘛密教的傳入而到漢地,故在元朝以前的佛教文獻中

,尚未見到,至清初已被收入《禪門日誦》所錄十小咒內。然在蒙藏喇

嘛教的化區,此咒是一般信徒經常持誦的法門,即是表徵觀世音菩薩利

益六道的神咒。

六、白衣大士神咒

  此咒的出現和流傳,為時更遲,不知出於何經,為何人譯出,大概

是出於大士化現時為某人所授的法門,而非來自印度的傳譯。內有「天

羅神、地羅神、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的句子,相當俚俗

化,近於道佛相融的民間信仰。可見,其中的歸敬三寶,歸敬觀世音菩

薩,歸敬摩訶般若波羅蜜,乃是自古即為佛教徒們日常持誦的內容,所

以靈驗非常顯著,民間的傳誦也極為普遍。並以持誦一萬二千遍為一願

,一願不成再持二願乃至多願,必得成就。滿願後即當印施此咒一千二

百張。此咒的內容是: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三稱三拜)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怛垤哆 □ 伽羅伐哆 伽羅伐哆 伽訶伐哆 羅伽伐哆 羅伽代哆 

娑婆訶天羅神 地羅神 人離難 難離身 一切災殃化為塵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

  此咒文見於大陸時代,僅僅於一張紙上,印刷白衣大士像、咒文、

六百個小圓圈,以備持誦者每誦二十遍點一圓圈的計數之用。目前則有

人參考了大悲咒持誦法而為之加上了持誦的規則,而謂欲持誦此咒者,

宜先在大士像前,沐手焚香、恭敬供養、至誠頂禮,誦畢則發願迴向。

凡為正當心愿,如求愈病、消災、解危、求福、求職、求子、求延壽等

,均有奇驗。

七、延命十句觀音經 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二十日再次補述

  此經系《高王觀音經》的精簡本,同出於古人的夢中傳授。《高王

》早在東魏時代即已傳出,《十句》則出於劉宋元嘉二十七年(西紀四

五○年)。據趙宋時代四明志磐於一二六九年撰成的《佛祖統紀》卷三

十六所載:「元嘉二十七年,王玄謨北征失律,蕭斌欲誅之,沈慶之諫

曰:『佛狸(魏世祖小子)威震天下,豈玄謨所能當,殺戰將,徒自弱

耳。』乃止。」不僅來遭刑戮,後來官至開府,年八十二,壽終正寢。

王玄謨如何得此際遇?乃由於受誅之前,夜夢異人,告以若誦《觀音經

》千遍,可免死難,並口授經文十句:

   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僧緣,常樂我凈,

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大正藏經》

四九三四五頁)

  這部觀音經,雖出於古人的夢中感得,並非傳譯自印度,以其僅僅

十句,已具足三寶及觀音的持名念法,故迄趙宋乃至清初,仍受到佛教

界的普遍傳誦。特別是相當於中國清初的日本江戶時代的白隱禪師(一

六八五~一七六八),為了弘揚此經,搜羅資料,編寫了一部《延命十

句觀音靈驗記》。近代的日本著名禪匠原田祖岳,也寫了一部《延命十

句觀音經講話》。而在我國,竟很少有人知道此一法門,所以樂為介紹

,普勸誦持。

八、結語

 從以上列舉的七種法門,可知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方便,有深有淺,

有本有末。《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是用禪定的觀法而達到徹悟究

竟的目的。《心經》的「五蘊皆空」,是用觀照世間無常無我的方法,

以證般若實相。這二部經是要眾生還歸法性而與佛同體,除一切煩而親

見本來面目。〈普門品〉的持名,則強調觀世音菩薩的救濟,重於解脫

現實人間的苦惱。「大悲咒」的持誦,則雖重在現實疾苦的解除,也說

因此而得「蓮花化生、恆在佛前」。持誦「白衣大士神咒」的功能,幾

乎全是為了現世的利樂,所以更為民間化和普及化的法門了。

  不過,任何一種法門,不論其層次高下,只要不謗三寶,不違背因

果原則,都應受到發揚。而且,一般人信佛學佛的初階,多是從求現世

利益及現前幸福開始的,種下善根之後,逐步聽聞佛法,漸漸提高層次

便會修習《心經》及《楞嚴經》等所示的法門了。因此,「白衣神咒」

雖近似民間信仰,畢竟仍是佛法中的一個層次。 
推薦閱讀:

凈慧法師:優婆塞戒經淺釋
凈空老法師開示:凈宗能幫助我們這一生永遠擺脫生死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四)第二集 凈空法師講解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六)

TAG:菩薩 | 法師 | 觀世音菩薩 | 聖嚴法師 |